有没有就是建造经营大学,培养学生研究生报考二级建造师的游戏。

关注今日:523 | 主题:2954667
微信扫一扫
【成长之路】过来人的点拨: 研究生能力自我培养
页码直达:
这个帖子发布于9年零272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献给即将入读, 正在就读或打算报考研究生的年轻朋友们
(喜欢此文的请投票)按:研究生阶段,是在大学基础培养后,进入更高级的训练,怎么学做科研,发掘课题,掌握主动,怎样处理与导师关系,与时间赛跑,怎样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动脑思维能力和动笔写作能力,均是每位研究生必须考虑和考量的问题。 在全国上百万的在读与毕业的研究生中,有许多是非常优秀,有许多十分努力,但也有的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如何渡过入学后的那几年,未来究竟做什么?特此推荐下面精选文章,其中大部分是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写的,希望对正在读或将要读研究生的朋友们会有帮助和启示。PS
没想到发了此贴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 这至少说明几点1) 我们多数在校和离校的研究生朋友们渴望得到职业生涯的指点2) 我们的导师们太忙,招生太多,无暇顾及弟子, 要你干活出活,放羊式培养,3) 我们的体制重视分数,导师们也是这么过来的,有责任心的导师还不够多4) 进入研究生院主要靠考分,走向社会要靠能力和关系,没有人给你答案本人虽然没有带过研究生,(只做过三年大学老师),
但有在国外读研究生的经历,, 非常怀念和感谢自己的导师,给过本人许多点拨和教诲. 自己感到三生有幸, 找到一位优秀的导师,
这对自己的未来生涯起十分重要的引路作用, 除此而外,还需要向课堂以外的前辈师长师兄们学习, 向实践和错误学习. 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加成熟, 更加有智慧和取得成就和进步.我并不值得这么多人致谢, 因为文章不是我写的, 我只是认同,收集和做了部分编辑,与大家分享而已. 如果大家真要费上笔墨表示感激, 还不如把自己看到和感悟到的好文章,心得和随笔推荐发到这里, 我会整理成系列文章,供大家阅读欣赏和收藏.
以下是本文的的核心内容. 希望大家喜欢.,做人, 做学问,
素质能力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 必读之物【过来人的点拨: 研究生能力自我培养】如果平时几乎没看过英文原文,读不懂怎么办其实我以前也根本没读过原文,也看不懂。这儿有个好办法:找一本中文经典的书籍,仅看某一节你感兴趣或与你相关的内容,然后先找一两篇英文的综述(review)认真阅读一下,不会的单词可用金山词霸查一查,也许你读第一篇文章需要花两天,你过两天再读第2遍时,你也许只要一天;然后你再读第2篇时也许你只要半天!然后你一定会真正发现读英文文献的快感!人家的文章分析真的透彻,内容丰富!当你需要重点研究时,一般先通览一下近期研究的文献的摘要,有选择的读几篇好文。如果平时读得多了,自然会有感觉,找更高级别杂志的文章读。国外著名的科学家一般都有一个习惯,即每周都认真读1-2篇Science, Nature, Cell等高级别文章。这个习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而且Science对中国人是免费的!Nature中也有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即使没有密码之类,也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呀。2 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肺腑之言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其实这还不够用,因为我既要独立做这边自己的课题,还要协助各位完成你们的课题。那么对你们的要求降低一些,每周50小时吧。希望是真实而有效率的50小时,思维和四肢都处于激活状态的50小时。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有什么不得了的,跟国外就不用比了,单就国内而言,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状态,比50小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能否认我们学生的天赋,但我们的天赋大约不会比北大、清华、中科院或者Stanford, Harvard, UC Berkeley的学生高很多。一周工作40小时或更少,我们拿什么去竞争?上面说的比较抽象,那再给各位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请大家考虑:现在你阅读一篇自己研究方向的英文文献,在字典帮助下,能否在3小时(研究生)或6小时(本科生)内完全读懂和理解?现在你阅读一篇本领域的文献时,能否自然地联想起3篇以上相关的文献?如果您还做不到,那就还没有跨入研究的门槛,还需加油。3 博士,30岁前的男人,需要完成的事1,事业永远第一  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虽然这句话很俗,但绝对有道理,所以30岁之前,请把你大部分精力放在你的事业上.  2,别把钱看得太重  不要抱怨自己现在工资低,银行存款4位数以下,看不到前途,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即使你文凭再高,怎么把理论运用到实践还是需要一个很长的锻炼过程,社会永远是一所最博大的大学,它让你学到的知识远比你在学校学到的重要得多,所以同样,你也别太介意学历低.30岁之前靠自己能力买车买房的人还是极少.  3,学会体谅父母  别嫌他们唠叨,等你为人父了你就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在他们眼里你还是个孩子,但他们真的老了,现在得你哄他们开心了,也许只要你的一个电话,一点小礼物,就可以让他们安心,很容易做到.  4,交上好朋友  朋友对你一生都影响重大,不要去结识太多酒肉朋友,至少得有一个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你的朋友,如果遇到这么一个人,就好好把握,日后必定有用,不管他现在是富还是穷.  5,别太相信爱情  心中要有爱,但请别说也别相信那些琼瑶阿姨小说里面的山盟海誓,世上本无永恒,重要的是责任,但女人心海底针,心变了,一切都成枉然,你要做的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别犹豫.30岁之前的爱情不是假的,但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能真正把握好的能力,所以学会量力而行.  6,别担心至今还保留初吻  爱情不在多而在精,别以为自己20多岁还没碰过女孩子就害怕自己永远找不到老婆.以后你会有很多机会认识女孩子,要知道这个社会虽然男人多于女人,但现实是女人其实比男人更担心这个问题.男人30一枝花,你在升值而不是贬值,成熟的爱情往往更美丽更长久,所以不要像疯狗一样看到女孩就想追,学会品味寂寞.  7,不要沉迷于任何东西  所谓玩物而丧志,网络游戏是你在出校门之前玩的,你现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这上面,否则你透支的东西以后都得偿还.一个人要有兴趣,爱好,但请分清楚轻重.  8,年轻没有失败  不要遇到挫折就灰心,年轻人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失败了,重来过;失去了,再争取别的。错过了,要分析,下次来,要把握;幼稚了,下次,成熟点。不要紧,会好的,哪怕到了极点,也不要放弃,相信一定可以挺过去。不要消极,会好的。曾经的错,过去了,总不能回味在过去。现在的,很好,累完了,很舒服。不要伤,总会有人在支撑你。  9,不要轻易崇拜或者鄙视一个人  人都有偶像,但请拥有你自己的个性.不要刻意去模仿一个人,因为你就是你,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要有自信.也不要全盘否定一个人,每个人是有价值的,如果你不能理解他,也请学会接受.  10,要有责任心.  不管你曾经怎样,但请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正直的人.男人要有责任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让别人有安全感,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们不要懦弱,但请不要伤害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尤其是善良的女孩,因为这个世界善良的女孩不多了,即使不想拥有,但也请让她保持她美丽的心.  11,男人的外貌并不重要.  不要为自己的长相身高而过分担心,一个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男人远比那些空有英俊相貌,挺拔身材但内心龌龊的男人要帅得多.如果有人以貌取人,请不要太在意,因为你不用去为一个低级趣味的人而难过.  12,学会保护身体  不要以为现在抽烟喝酒,熬夜通宵也没什么事.那是因为你的身体正处于你一生的黄金时段.30岁以后你就能明白力不从心这个词的意义了,身体是革0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要尽量让自己过有规律的健康生活.  13,别觉得一事无成.  你现在还没有资格谈成功,当然如果你有千万资产的除外.一开始太固定的职业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在不断的改行当中,你会学到更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工作.  14,请认真工作  即使你现在的工作再怎么无聊再怎么低级,也请你认真去对待,要知道任何成功人士都是从最小的事做起,或许你现在学不到多么了不起的知识,但起码你要学会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这对以后很重要.  15,请认真对待感情.  不要羡慕那些换女人像换鞋一样的花花公子,逢场作戏的爱情只是让你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一个人最痛苦的不是找不到爱人,而是心中没有了爱,当你把我爱你3个字变成你最容易说的一句话时,那么你在爱情的世界里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了.爱情没有公平,总有一个人比对方付出得多,即使没有结果,也别觉得不值,因为你的付出不光是为了她,也是为了你自己的爱,为爱付出是很可贵的,赞自己一下.  16.请留一点童心  在内心深处,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落里,请保持一份童心,不是幼稚,但有的时候单纯一点会让你很快乐.所以不要太计较得失,生活本无完美.  最后说一点,学会尊重别人,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所以上论坛看帖子请回个贴,这是美德,花不了你多少时间,哈哈,谢谢各位!4 每天睡觉前坚持做三件事1. 今天都干了些什么,那些与课题实验有关,用科学而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记录下来,自认为失败的实验也要认真对待,并找出原因。2. 想好并安排好明天要做的实验,千万不要到了明天再准备。3. 前两件事做不好,不要睡觉。就这样,坚持做,一定会进步很快的。5 博士答辩过后的反思
我虽博士论文盲审和答辩均以全优通过,文章也发了不少(IF总和约20),但回头看,还是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在此将个人经验与各位XDJM交流,望批评、鼓励和讨论。1、要脚踏实地,但目标不能太低。“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口里可以说只求达到学校规定的最低标准就可以了,但心里一定不能限于此。2、学会做人,做一个大家欢迎的人。这对于研究生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你是否有人愿与你合作,是否有人帮助你(包括提意见和建议,哪怕所提意见和建议不正确)。3、寻求老板的支持很重要,毕业时的每一步都要老板签字和鉴定。多与老板沟通,尤其是老板心情不错时与他多沟通!如果他对你帮助不大,你也得多与他沟通,至少让他少从反方向对你施加作用力。4、研究生与导师或许天生就是一对矛盾体。有时很难说谁对谁错,要多思考,自己判断导师的为人为学,或许师兄师姐告诉你的“悄悄话”带有他们自己的感情色彩。5、如果有机会,一定争取在研究生期间出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对于博士研究生,最好可以作一次会议的口头报告。也许参加会议不能提高你很多(或学不到任何学术知识),但对你多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你也可以结识一些相关领域的同行(前辈)。6、要豁达。不要只愿意听好话,听恭维的话!研究生多听一些对你工作的批评意见有利于你后面的工作,虽然逆耳。7、有的人是想从老板那里弄两条鱼走人,有的人是想用老板那里的网捕两条鱼走人,你最好借用老板的条件,学着织合适的网捕鱼。这很痛苦,但你毕业时的前途不一样。8、如果你的老板很适合你,不要辜负他!如果你碰到的老板不如意,尽量不要抱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多沟通,多争取支持,争取多的支持,让老板对你有信心,看到你工作的意义。9、如果你做的是新课题,迅速在你的具体研究方向(课题)崛起,尽快在该方向超越老板,这有利于你后面跟老板交流。如果你是博士生,毕业时在你的具体研究方向还不如你的老板,有点失败!10、通过提高实力确立地位,不要学别人将心思花在请客、送礼、溜须拍马、打小报告上美国科学院于发布的一本Caree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Student Planning Guide to Grad School and Beyond(http://www.nap.edu/openbook.php?record_id=5129),里面第133和134页谈到了我们念研究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Skills and Attributes that Contribute to a Successful Career as a Scientist, Engineer, Scholar, or ProfessionalIntellectual Skills 1. Honesty (诚实)2. Curiosity (有好奇心)3. Discrimination—ability to distinguish what is important from what is trivial(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 4.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培养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5. Common sense(对环境条件和事实的感知的理性的判断!) 6. Objectivity (客观理智的对待问题!减少主观臆断造成的损失!)7. Intuition (判断客观事实、痛苦与快乐的直觉!)8. Skill in observation of natural, technical, or social phenomena (对大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感受力和洞察力!)9. Systematic problem-solving (系统、条理的处理问题的能力!)10. A good memory (多思考减少未来可能及早到来的老年痴呆!)11. Capacity for logical reasoning, including abstract and theoretical reasoning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这不是一般人能真正学到的,总结和理性逻辑的能力很重要。)12. Capacity to draw logical inferences from observ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从表面现象推导本质问题的能力!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很重要。)13. Ability to conceive an explanatory hypothesis and design critical tests to evaluate it(要能对产生的实际问题做出全面合理的假设,然后设计方案解决它!)如何成为一个“好”学生? 结合自己读书和教书这几年的经历,现在的研究生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举例说明):当老师叫学生解一个方程,学生的反应如下:A学生:不会解,不反应,不回复。所以很闲,每天无聊。B学生:不会解,到处问,问不到,好难,算了。一阵忙碌,继续无聊。C学生:不会解,老师的课题没意思。自己看自己的。D学生:请教师兄,查找资料,解出方程,交给老师。E学生:请教师兄,查找资料,解出方程,告诉老师这个方程除了这种情况,也可以考虑在其他情况下的应用。F学生:请教师兄,查找资料,解出方程,告诉老师这个方程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可以做出修改,然后求解。这些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主动性和能力的培养,其实也是一种习惯,主要来自于大学阶段的学习。所以作为一个本科生,仅仅把书上的知识弄懂,把课后的习题做出来,还只是基本的合格。更关键的是,是如何弄懂知识和做出习题的。我个人提倡的一个学习方法是,一定要重视预习的过程。所谓预习,其实就是把每一个知识点都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来看待,在老师讲解之前就通过各种途径去弄懂个七八成。当老师上课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跟上老师的思路,另一方面起到一个复习、解惑和查漏补缺的作用,最后还可以跟老师有深入的讨论。最最重要的是,在预习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研究的习惯。蒲慕明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大约在十年前,著名的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email是蒲先生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封email写的语重心长,从中可以看出蒲先生的良苦用心。我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都把这封email转给了我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的紧张实验操作和两小时以上的与科研直接有关的阅读等。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应该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再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竹鼓励我“能详细一点就更加好了!”在此,我就本人攻读硕士、博士期间的想法及答辩感受再次尽量详细一点与诸位交流,请批评指正或讨论!
我个人觉得,研究生期间为人、为学确实要注意方式方法。1、作为低年级研究生,你的师兄师姐(尤其是马上毕业,即将离开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是你不容错过的资源!无论他们的工作做得是不是特别出色,最好真诚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向他们请教,将他们掌握或领悟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步骤学到手,这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由于毕业有诸如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实验室内部也存在隐形竞争,有的师兄师姐不大可能在平时将所掌握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花很大精力摸索总结的东西)全部告诉你,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向老板汇报,而这些恰好是你需要的。也许他们教你,只需一句话,指点一个实验步骤,但对你来说可以节约几个月的摸索时间。放下你的架子,不要以为你师兄师姐掌握的东西你很早就完全学会了,很可能他们留了一手!但实事求是的讲,师兄师姐本身没有教你的义务,他不是你的导师!如何学到手,看你的表现了!记住:这可能节省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对于研究来说,文献是你的生命之一!注意多看文献,多看高档次杂志的最新文献;即使你的学校或研究所没有某种资源,你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文献传递等来获取你要的资料。文献是用来看(学习)的,不是用来收藏或向他人炫耀的,不要仅仅成为文献收藏家。而且要学会看文献,只有少数文献才需要精读或反复读,反复领会。3、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将你要解决的难题分步骤逐渐解决。虽然全局很重要,但你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分成多个小问题,各个击破。不要急于三下两下就解决而弄得自己焦躁不安,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研究生就不必几年才能毕业了。4、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留意同领域人员的意见(虽然他们的意见未必正确),他们(包括导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综合你的思考,很可能对你解决问题很有帮助!留意你的导师对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指导(包括“训斥”),在你的工作中加以利用或避免。5、对于有一定基础(高年级)的研究生来说,文献在你看来不可能十全十美,带着审视的眼光去读文献,从中寻找你的方向和突破口,你可能做出比你说看文献更好的东西。6、向你感兴趣的文献作者请教,或与他们交流!你注意到他们的成果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不要担心自己是小字辈别人不理你。我曾给国外一大师级人物发电子邮件索要一篇较早的论文,他告诉我他也没有电子版,可以寄给我纸板论文,让我告诉他地址,最后真的很快就将论文寄给我了。7、研究生第一年上课,第三年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答辩,很快就过去了,因此,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头脑要清楚,要主动!确定导师以后就该主动多与导师联系,多与课题组的师兄师姐联系,早着手准备,哪怕随便在网上浏览相关领域的新闻也好。不要总是等导师催你做什么,你才做什么,尤其是博士研究生!8、当你很忙时,静下来想一想,究竟你是忙,还是“茫”或“盲”!无论如何,都要留时间思考和总结,投入很重要,但不要一味的埋头做实验!9、做完实验,尽早处理结果,这对你后续实验设计非常重要!很多东西不是你想象的结果,要分析,调整实验方案,不要等到毕业再来处理,到时候有问题已经来不及了。10、若有可能,在研究生期间尽早投一篇文章给好一点的杂志,即使不能发表,也会很有收获,因为好杂志往往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你评审,会给出很详细的评审意见,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11、当你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以后,答辩就只是你展示的舞台了。因为所有在场的人中,你才是对论文中的工作最熟悉的“专家”。剩下的就是做好ppt了。12、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要抱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导师、课题组成员、经费......正确处理,努力工作,与人为善,开心生活!关于如何选题-----蒲慕明
“怎样选择研究的课题,或者选定了课题后做什么实验。我想科研选题可有两种方式,我称之为「前瞻式」与「回顾式」。这两种方式从截然不同的策略开始,但最终都可能使你对科学做出贡献,同时又享受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前瞻式研究的第一步,你彻底检索你感兴趣的领域的文献,精读最新最「热」杂志里最「热」的文章,搞清楚这个领域里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问题。然后,你开始针对未解决的问题设计自己的实验。这些问题常常是最近「热」文章尚未涉及的下一步。这是一种正规的科研方式—探索未知、追寻新知、一种往前看的「前瞻式」研究。但是,这种方式对一个科研新手或刚进入新领域的科学家是有问题的,因为在你完成你梦想的实验之前,类似的实验很可能早被已有成就的实验室先发表了。很显然,大多数未解决的重要问题的下一步工作,必定已在许多实验室中进行。一个新手要和他们竞争,显然是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对新手来说,第二种回顾式研究则提供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回顾式研究的第一步,你把所有「热」杂志「热」文章都暂搁一边,读几篇你所选的领域里最近的权威综述,从这些综述中选出几个你感兴趣,在这领域里已被公认的、接受的概念和假说。下一步就是去图书馆寻找这些假说所依据的原始文献(这些文献可能太老而无法从网上下载)。在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后,你开始设计一个新的实验,用过去没有的新技术或方法,再度检测这个假说(你不能完全依照旧方法去重复旧实验,因为复制别人的实验是不受重视的)。你的实验可能有两种结果。第一,你可能证实了旧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因为你使用了新的实验技术或方法,为一个公认的重要假说提供了新证据,对这个领域是有相当的贡献,可以发表在高水平的杂志。另一个可能是你的实验结果与旧的实验结果不符或甚至相反,那你就「中奖」了。你的证据可以对目前公认的假说提出质疑,流行的概念与假设需要重新考虑,你可以发表一篇「热」文章,一连串的新研究课题也将从此诞生。科学的进展就是不断对目前流行的假说进行修正。前瞻式研究从累积新的信息来迫使假说修正。回顾式研究则从检测已知信息的可靠性直接指出假说的破绽。 但是,在这个电子通讯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新一代科学家却反而因「信息」陷入了一个严重的危机:不能有效选择和消化轻易即可获得的信息。我深深感到新入科研之门的年轻学生最不该做的,就是大量下载所有与他领域有关的文献,而且努力去读所有的文献。一个科研新手往往很难判断所得信息的可信度与其意义,已存在的大量信息难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事实上,科学界泛滥成灾的文献,对年轻科学家富有创造力的心智可能会造成窒息性的伤害。(警告:读大量文献有碍健康!)身为一个神经生物学家,我常常在想,大脑处理信息的创造性与大脑已存信息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科学上最富有创造性的,尤其是在物理与数学领域,常常是在科学家年轻的时候完成的?为什么大脑的创造力似乎随年龄而衰退?我现在的假说是「信息量」与「创造力」之间可能是成反比的。每一个新存入神经网络的信息,都是对创造性处理信息的一个新的约束。知识累积愈多,脑中各式各样的框架也愈多,而这些已知的框架正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此,对知识极谨慎、有「抵制性」地选择吸收,可能是保持创造力的重要一环。 ”也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我刚刚博士论文答辩不久,盲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委们全都给出了“优秀”的成绩。在读期间SCI源刊上第一作者文章IF总和约20。自我认为仍需十分努力的学习他人经验,提高自己。在这里,作为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谈谈个人体会:1、高年级研究生(师兄师姐)是你的资源,看你如何挖!最好在他们离开前学到尽量多的核心技术,以及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师兄师姐本身没有义务教你,看你的表现了!这可能节省你大量的时间和经历。2、注意多看文献,多看高档次杂志的最新文献;且要学会看文献!3、将一个核心问题或较难的问题分部逐渐解决,不要急于三下两下就解决而弄得自己焦躁不安,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4、留意同行(包括导师)“不经意”的谈话,很可能对你有很好的启发!5、从文献中寻找你的方向和突破口;6、与你感兴趣的文献作者交流,向他们请教!不要担心别人不理你,其实这是对他们的尊重!7、做事要有计划,头脑要清楚,要主动!8、当你很忙时,静下来想一想,究竟你是忙,还是“茫”或“盲”!6
研究生阶段必须明白的和必须做到的...大家读研阶段就会发现,导师一般都很忙,尤其牛导师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千万别因为导师忙而耽误了学业,反而这是一个锻练的好机会,找到了自己独立的学习方法,在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早点独立,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研究生,大的科研问题不用考虑或者不敢去考虑,而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研究者来做科研.我认为研究生不需要导师过多的象以前上学一样事事都指导,即使指导,也只能是在一些方面提点见议,俗话说的好“师傅引入门,休行靠个人”,导师只要给你指一个大的方向,也就是他所做的课题的哪一部分让你做,其它的就全靠我们自己了。老师是必要的拐杖,但迟早要丢开的,丢开得越早越好!我们作为研究生要明白几件事:大 学 生 老师命题 老师知道答案研 究 生 老师出题 老师不知道答案博 士 后 老师不出题 老师不知道答案 ( 自己找方向 找方法找结果 )所以在研究生阶段(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你的一种想法可能就是一种新的学术思想,要主动去倡导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尽量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导师教你去做,如果一个导师总是什么事都给学生安排的井井有条,甚至在学术思想上都让学生按他的意志或想法来搞,那么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导师。而这样的学生以后离开导师后能不能独立搞科研是很值得怀疑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生阶段要做到:1.不单纯是接受知识,而且要进行科研工作2.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追求目标3.学术规范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加具体的说就是:我们要理解培养单位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一些规定,才能顺利毕业,拿到学位;除了发表论文,要明白通过研究生阶段在做学问上提高了多少,学到了哪些知识和能力;对本学科、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掌握得如何;是否真正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包括开题、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写作方法和理论水平等;给研究组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我们要明白并且有意识的去培养“四动”技能:1.动脑;点子与idea2.动手:掌握和熟练本领域的技术3.动笔:科学性vs艺术性;多读书、多学习好的写作方法、;多注意好文章的文风4.动口:提问;口才好;讲演能力:风度,掌握要领、控制时间、深入浅出,多一些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机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觉得无论你的导师忙不忙,牛不牛,我们都应该自己去把握,如果把自己没做好科研的责任全推到导师的头上,那是悲哀.下面我引用一位科学家的名言与各位虫友们共勉:“ 科学本身是人类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一个思考过程。科学行动则是推行某种思考过程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些思考过程的有效性,进而修正和改善这些思考过程,以期达到最高的认识。像一切科学实践一样,科学的判断力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信仰和情绪。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或者说我们全体,在我们的专业经历中,都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科学工作者应当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敢于摒弃先入之见,敢于摆脱对错误思想感情上的依附.” 王汎森: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适合人文学科)在所里碰到刚从美国读完博士回来的同事,因为他们刚离开博士生的阶段,比较有一些自己较独特的想法,我就问他:「如果你讲这个问题,准备要贡献什么?」结合了他们的意见,共同酝酿了今天的演讲内容,因此这里面不全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虽然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已被***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因为我也总还有其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硕士论文是二十年前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论文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你说有特别好吗?我不敢乱说。我今天只是综合一些经验,提供大家参考。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我们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问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授予你这个学位。」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由接受知识到创造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体认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大学生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论文,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学习。(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所以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环。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个老师只给他一张支票,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那你为什么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领域。」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粹用听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问题的人相比较。我想即使在台湾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个人而已,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才算达到的标准,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第二个,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中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他都有办法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等。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0泽0东的「革0命 不是请客吃饭!」来跟他讲:「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个领域有些什么,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全景,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的历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书、不停的逼着自己吸收,而老师也只是不停的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碰到问题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问题是写得好不好,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铜钱;是一间大礼堂,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为了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有一位欧洲史、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内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的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我常常赞叹的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那当然永远写不完。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是经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经典之作,你可能会变成我所看到的那位旧书摊的老板,至于我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学问,是因为那时候我在找一本书,但它并没有在旧书店里面,不过他告诉我:「还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来我对那个领域稍稍懂了之后,证明确实如他所建议的那般。一个旧书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书,可是他就是永远无法完成,他梦幻般的学位论文,因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这一切都只成为空谈。(三)论文的正式写作1. 学习有所取舍
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2. 形成你的知识树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3. 掌握工具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 等,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
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
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
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
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台湾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7. 善用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
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傅斯年先生来到台湾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9. 找到学习的楷模
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Ronald D. Vale
2012 Lasker获奖人
由金冬雁编译 1)找些好导师,向他们学习,然后再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2)选好重要的课题。3)先走在前面,再寻求机遇和挑战(Get ahead, but then take a chance: seek adventure): 先筑好安全网,做一些扎实但并不出色的工作,保证得到博士学位,然后再敢于冒险,做重要但高风险的课题。4)认真阅读文献但不被其束缚 (Read the literature but don’t be crippled by it): 千万不要读死书。5)好的科研不必出于花哨的实验室(You don’t need a fancy lab to do good science)。6)勤奋工作,用心玩,挤时间做家务(Work hard, play hard and squeeze in time to do your laundry):有时要一心扑在工作上,关键时刻更要加倍付出特殊努力,但也要平衡。他自己曾在到任前在尼泊尔和日本骑车旅行四个月。7)坚持比才华更重要 (Persiste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rilliance)。8)课题与人生难免出错 (No project or career is immune from mistakes)。9)不可羞于改变个人的人生规划(Don’t be afraid to change your life plan)。10)科学列车开得很快,请扶稳并享受旅程(Science is moving fast: hold on and enjoy the ride)。Prof Tang's tips下面是我(唐教授)个人的科研体会,供参考:? 设计致胜:严谨、创新、承前启后、搭积木、可行性、逻辑性? 勤于思考:不是一味的干活、蛮干;不是重复的做一种工作,而不去思考问题;善于总结? 步步为营: 每一步实验设计,都在回答一个问题,是平行还是深入,逻辑性? 紧跟文献: 经典文献,主流观点,空白地带,总结进展;学习研究思路,关注大人物的综述;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实验对照:阴性与阳性对照同等重要? 检测指标: 多指标,领域中的经典方法,体内体外模型? 重复与选择:相信自己,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保留意见? 交流与保留:学术圈子,积累,朋友? 文章的数量与质量:敲门砖,评价? 注重科研细节和效率:想清楚了才做? 检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GOOGLE,PUBMED,学术网站;? 机会与表现:自信不张扬,多做少说,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即不能信心满满,又不能困难重重? 专注与调整科研方向:热门与冷门、固执与偏见,善于倾听、善于调整、课题数目? 与PI的关系:若即若离,分配工作,课题的创意和执行;欲望和互动;能力与苦干;过渡期;利益与冲突? 科研人生:广泛的兴趣点,目标与规划,取舍之道、不进则退导师的肺腑之言 施一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马臻:
和本科生谈学习、做事和做人 (注:同样适合研究生)施一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方法论的转变 做学问, 做人------
施一公 给新入学研究生的几点建议 《我的科学之路》——邹承鲁选什么样的实验室
颜宁 为什么读博士?丘成桐谈如何做学问田维熙 谈生物科技论文写作许田:
学能力比学知识更重要Making the Right Moves:
博士后培养手册A Practical Guide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for Postdocs and New Faculty美著名科学家如何看待博士生教育与培养研究生要学习和掌握什么技能?科学家风采学会交流是一个优秀研究生的必修课隆重推荐这本书,相信对博士后导师和博士,博士后们都非常有帮助全书电子版下载学位论文怎么写?科学》社论:为年轻科学家职业起步提点建议 选择一位好导师是关键一步;实验技能和思考方式的学习同样重要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freelane 编辑于
收起全部有料回复
Prof Tang's tips下面是我(唐教授)个人的科研体会,供参考:?
设计致胜:严谨、创新、承前启后、搭积木、可行性、逻辑性?
勤于思考:不是一味的干活、蛮干;不是重复的做一种工作,而不去思考问题;善于总结?
步步为营: 每一步实验设计,都在回答一个问题,是平行还是深入,逻辑性?
紧跟文献: 经典文献,主流观点,空白地带,总结进展;学习研究思路,关注大人物的综述;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本领域的专家?
实验对照:阴性与阳性对照同等重要?
检测指标: 多指标,领域中的经典方法,体内体外模型?
重复与选择:相信自己,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保留意见?
交流与保留:学术圈子,积累,朋友?
文章的数量与质量:敲门砖,评价?
注重科研细节和效率:想清楚了才做?
检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GOOGLE,PUBMED,学术网站;?
机会与表现:自信不张扬,多做少说,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即不能信心满满,又不能困难重重?
专注与调整科研方向:热门与冷门、固执与偏见,善于倾听、善于调整、课题数目?
与PI的关系:若即若离,分配工作,课题的创意和执行;欲望和互动;能力与苦干;过渡期;利益与冲突?
科研人生:广泛的兴趣点,目标与规划,取舍之道、不进则退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在去世前的10个月,也就是日,他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说《最后一课》(The Last Lecture),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这篇演说反响极大,数百万人观看了网上的视频,ABC电视网将他选为&2007年度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列入了&世界上影响最大的100人&,同名书籍至今仍然排在&畅销书(建议类)&的榜首。你可以在上看到中文字幕版的录像,全长105分钟。点击下载中英对照的讲稿(PDF文件,572KB)。更多的信息可以访问的网页和这本书的。今天,我认真地将演说读了一遍,并且看完了视频,发现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抄录下来。2.在演说的第一部分,波许教授说,他童年的梦想是体验失重状态,但是一直无法实现。他当上了教授以后,终于出现了一个机会。当时,美国宇航局(NASA)组织了一次大学生竞赛,优胜团队将被送到高空,体验25秒失重状态。波许教授指导的参赛队,获得了第一名。但是,NASA告诉他,只有学生才能飞上天空,指导老师不行。他就急了,要求将身份改为校报的随队记者,因为记者可以一起飞。NASA说:&你这样做,太明目张胆了吧。&波许教授回应说,我们做个交易吧。我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虚拟现实&头盔----带过来,让学生向新闻界当场演示。这一定会让你们的这次活动受到关注,登上各大媒体,获得巨大的新闻效应。NASA一听,就同意让他飞了。所以,波许教授的第一个人生经验就是:Have something to bring to the table, because that will make you more welcome. 你必须要有一些真本领,这样可以让你更受欢迎。3.接着,他又回忆了,他小时候最喜欢打橄榄球。可是,第一次上橄榄球课,老师却是空着手来的,没有带球。其他小朋友问:&老师,没有球怎么上课啊?&老师反问:&橄榄球场上一共有几个人?&小朋友们答道:&每队11人,一共22人。&老师又问:&在比赛的任何一个时刻,有几个人可以接触到球?&小朋友们回答:&只有1个人。&老师说:&好的,我们今天就开始学习,那其他21个人要干的事情。&这件事,波许一直记住了,他的忠告是:You've got to get the fundamentals down because otherwise the fancy stuff isn't going to work. 你必须练好基本功,否则后面的事情都不会发生。4.整篇演说中,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段话。That was a bit of a setback.你总会遇到挫折。But remember,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但是记住,它们的出现不是没有原因的。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砖墙并不是为了挡住我们。它在那里,只是为了测试,我们的决心到底有多迫切。Because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stop the people who don't want it badly enough. They're there to stop the other people. 它在那里挡住了那些没有强烈决心的人。它不让那些人通过。Remember brick walls let us show our dedication.They are there to separate us from the people who don't really want to achieve their childhood dreams.记住,砖墙的存在是为了显示我们自己付出的决心。它使得我们,同那些并不真的想实现梦想的人得以区分。5.在演说的最后一部分,波许教授为青年学生和他的三个没有成年的孩子,总结了14条为人处世的建议:i. Helping others.帮助他人。ii. Never lose the childlike wonder. It's what drives us.永远不要失去好奇心,它是人类前进的动力。iii. Loyalty is a two way street.诚以待人,这样别人也会忠实地对待你。iv. Never give up.永远不要放弃。v. You can't get there alone. People have to help you. You get people to help you by telling the truth.你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有人来帮你。只要你讲真话,就会有人来帮你。vi. Apologize when you screw up and focus on other people, not on yourself. 当你把事情搞砸,首先要向别人道歉,首先关心他们的损失,而不是你自己的损失。vii. When you do the right thing, good stuff has a way of happening. 如果你做了正确的事,好的结果自然会发生。viii. Get a feedback loop and listen to it. 注意倾听反馈。ix. Show gratitude. 感恩。x. Don't complain. Just work harder.不要抱怨,而要加倍努力。xi. Be good at something, it makes you valuable. 要有一技之长,它使你有价值。xii. Work hard.努力再努力。xiii. Find the best in everybody.注意发现他人的优点。xiv. Be prepared. Luck is truly where 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做好准备。所谓幸运,真的是机会和准备的结合。6.在演说文稿之后,附有波许教授的病情自述,读来令人心酸。他患的是生存率最低的&癌中之王&胰腺癌,只要得病,几乎必死无疑。 兰迪·波许的病情自述Late in the summer of 2006, I started having some unusual symptoms, culminating with jaudice. Scans revealed it was pancreatic cancer. At this time, my wife Jai and I had a 4 year old, a 2 year old, and a three month old baby.2006年夏末,我出现了一些异常症状,后来发展为黄疸。扫描发现是胰腺癌。那时,我的三个孩子分别是 4 岁、2 岁和3个月大。Pancreatic cancer is the most deadly of cancers, with only a 4% 5-year survival rate. The only hope is to be one of the 20% of patients (which I was) where surgery is possible. I had a Whipple surgery on Sept 19th, 2006; Dr. Herbert Zeh removed the (4.5cm) tumor, my gallbladder, 1/3rd of my pancreas, 1/3rd of my stomach, and several feet of my small intestine. I was in the hospital 11 days. Even with a successful Whipple surgery, only 15% of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make it to 5 years, and there is no concensus about which chemotherapy and/or radiation after surgery helps. I found the Virginia Mason protocol, where early trials were claiming to get 45% of people to 5 years. However, it was an extremely toxic combination of chemotherapy and daily radiation: a nation-wide trial was shut down because several patients died from the treatment. There were two centers still offering the treatment: Virginia Mason in Seattle, and MD Anderson in Houston, and I was able to quality for the treatment in Houston. This happened in a whirlwind: the treatment needed to start within 6-8 weeks of the surgery. And Jai & I needed to figure out how to have somebody stay with me full time, and also take care of our 3 kids.胰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5年生存率仅 4% 。唯一有希望的是那些 20%可手术治疗的患者(我是其中之一)。2006年 9月19日,我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赫伯特·泽医生切除了我的肿瘤(4.5cm)、胆囊、1/3的胰腺、1/3的胃和几英尺的小肠。我在医院住了11 天。即使Whipple手术成功,也只有 15%的胰腺癌患者可以存活 5年,而且对于术后的放化疗方案,医界也无共识。我找到维吉尼亚梅森方案,初期临床试验表明它可以把5年生存率提高到 45%。但是,这是毒性很大的化疗和每日放疗的组合,因为有几名患者死于该治疗,所以全国性的临床试验被终止了。只有二个医学中心仍提供该疗法:西雅图的维吉尼亚梅森医疗中心,以及休斯敦的德州大学安德生癌症中心。而我有资格在休斯敦接受治疗。治疗需在手术后 6-8周内开始。我的妻子洁和我,需要想办法既能照顾我们的3个小孩,又要有人全时陪护我。I spent November and December at MD Anderson receiving IV Cisplatin once a week, interferon injections three times a week, continuous infusion 5-FU, and daily radiation. Fortunately, Jai's brother and sister-in-law took in our three kids (on top of their 8 and 12 year old), in Norfolk Virginia, while Jai stayed with me in Houston. Every weekend, Jai flew to Norfolk to be with our kids, and my sister Ruby or one of my friends (thank God for Jessica Hodgins, Scott Sherman, and Jack Sheriff) would come stay with me. I was also blessed with my colleague Chris Hoffmann, a CS professor at Purdue who had been through this exact ordeal two years prior: his encouragment and practical tips were invaluable in getting through the treatment. The less I say about Houston the better, but by the end I was barely able to walk, and my weight (starting at 182) dropped to 138.我在安德生癌症中心度过了11月和 12月,静脉注射顺铂每周一次,干扰素注射每周三次,5-氟尿嘧啶持续滴注,还有每日放疗。幸运的是,当洁和我一起在休斯敦时,她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兄嫂为我们照看三个小孩(再加上他们自己两个8岁和12岁的孩子)。每个周末,洁飞到诺福克跟我们的孩子在一起,而我姐姐或我的朋友(非常感谢杰西卡·霍金斯、斯科特·谢尔曼和杰克·谢若夫)会来和我呆在一起。我的同事克里斯·霍夫曼(一位两年前经历过同样磨难的普渡大学计算机学教授),给予了我无价的鼓励和熬过治疗的窍门。关于休斯敦,我还是少说一点,最后我几乎不能走路,我的体重(原来 182磅)掉到 138磅。The next four months of chemo (continuous infusion 5-FU) was back in Pittsburgh, through May 2007. Now, I'm 168 pounds and look normal. (To answer everybody's first question, no, my hair never fell out). One additional treatment is a vaccine done at Johns Hopkins: I don't expect it will change my odds much, but it can't hurt. I still have digestive inconveniences from the Whipple surgery: I have to eat 5 small meals a day and take pills with each meal, and I have some abdominal cramping from time to time. A small price to pay for walking around.接下来是四个月的化疗(5-氟尿嘧啶持续滴注),回到匹兹堡做,直到 2007 年 5月。现在,我体重168磅,看起来正常。(回答每个人的第一个问题,没有,我从未脱发)。另外还有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的疫苗治疗:我不期望它扭转乾坤,但总是有益无害。我仍然有手术后的消化问题:我必须一天吃 5小顿饭,每顿饭都要吃药,有时肚子还会抽筋。这是为了活着,而付出的一个小小代价。In August of 2007, we learned that the cancer had returned, having metastasized to my liver and spleen, which is a death sentence. At that time, the doctors gave me an estimate of having 3-6 months of healthy living left. On Oct 1st, we learned that the first round of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was working, and that I would likely be &more like the 6 than like the 3 in that estimate.&2007年8月,我们获悉,癌症已复发,而且转移到肝和脾,这意味着必死无疑。那时,医生估计我有 3-6个月的健康生存期。10月1日,我们获悉第一轮姑息性化疗有效,我的剩余寿命可能是6个月,而不是3个月。My wife Jai has been an incredible source of stability and courage through all this. We both agree that &you can't control the cards you're dealt, just how you play the hand.&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妻子洁一直以超乎寻常的能力,帮助我保持情绪稳定和鼓起勇气。我们都同意,&你不能控制发给你的牌,只能控制如何打牌。& Randy Pausch, October 2007兰迪·波许,2007年 10月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好单单一个"好"无法形容出我对此文的赞扬忠心的说一句:谢谢楼主!!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