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北国风光光附近充Q币的地方

您当前的位置 :
驯养记忆的方式
<font color="#-02-11 10:51
散文与地方史知识
除了直面现实经验,散文写作还在地理的层面上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保持着紧张的对话关系,我更愿意称之为&地方史知识&。所谓地方史知识,既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对大地与生命的感怀,也是对生存哲学的精神探求与思考。
南帆《一个人的地图》写关于闽地的林林总总的传说、神话、想象、若干轶事、无可稽考的地方史知识以及些许个人经验,作者说&为这一片土地绘制一幅地图是我的心愿。若干地标或许不那么准确,可是,我不在乎,个人收藏而已&,事实上,在他极具个性魅力的散文语言中,某种整体的闽地面貌已经隐隐浮现在读者眼前。有关族群、迁徙、方言、渔民、小岛、讲学、茶叶、台风等等的&地方史知识&中,蕴涵着他的记忆,他所栖居的土地上的兴衰变迁,同时也构成理解当下现实的重要参照。《一个人的地图》由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出发,成为虔诚的生命追寻与深刻的人生拷问,这样的感怀和思考总是有着真切的意义的,因为&没有听说哪一个人会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之中迷路&。
历史学家罗新徒步走完了从北京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元朝辇路,亲自考察了一番自己研究的主题,写成《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一书。罗新从大都到上都,从白翎雀到金莲花,一路走来,记忆中的故人旧交与前尘远景一并闪现,从个人遭遇到故垒遗迹,从历史中国到当下中国,一路且行且思且记,书斋与抽象思维中的概念被一寸寸还原到人间的土地上,&研究&与&理解&中国从纸面的文字变成了脚下的路,这已经是深深入心的发现了,又何须什么学理性的增益呢?对于历史学者,除了以史鉴今,更重要的恐怕是博雅的视野、思考的力度和关怀的能力。而对于不能身临其境的读者,罗新留下的记录,不是朋友圈里华丽的&诗与远方&,而是一次贴着地面的远行。
于坚《建水记》写的是一个400年前手工建造的古城及其保存至今的日常生活方式,&建水是幸存者,传统中国黄金时代遗留的最后几块金子之一,它让我可以在空间中而不仅是在书本上反思传统&。事实上,于坚基于自己私人体验和个人感受,对建水人生活的原生态描述显得异常生动。他们的生活总是与那片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行踪使得那片土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强烈的现场感,让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那些人的呼吸,一直弥漫到纸面上来。于坚的记录包含了一个地方和一个民族生存空间里的历史、往事和即将消逝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构成了建水已经成为过往的人文地理,历史的视角与想象成就了建水在时光深处的历史质感。
陈涛《甘南乡村笔记》回忆自己在甘南冶力关镇任&第一书记&的挂职生活和工作,无论是扶贫还是助学,无论是关于基层的思考还是关于生活本身的反思,他用自己的笔进行选择和清理,将两年生活留下的记忆瓦片翻出来,是一篇真正的生活与行走的笔记,是&扎根乡村这片土地生出来的灿烂之花&。
盘点完2017年曾经打动过我的散文作品之后,我发现这些作品都有各自驯养记忆的不同方式。稍微乐观一点来说,散文写作本是为了再现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无论古今,一切事物都可以现实地置于眼前,瞬息之间又会从眼前消失,或者在某个不确定的时间里重现。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生命感悟和内心争辩,将其浸润在现代意识之中,并付之于独立而有精神体温的辩证思考,才有可能最终把记忆驯化成为自己。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6659744。
Copyright(C)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号北国风光(中国画)(图)_网易新闻
北国风光(中国画)(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国风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