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茄怎么抽才能不进肺才能抽中夜月水手服啊,有没有什么规律啊(

別人正在看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不可否認的的魅力很大,穿上水手服就有一股無法形容的青春可愛感!從最基本的經典款之外,還有出了《》甚至有人穿出《》。現在還有不少人持續在設計全新感覺圖案的水手服圖案!而現在有一款叫做《天使水手服》自帶迷幻藍色以及粉色氛圍夢幻配色有種飄飄然的感覺呢!
水藍色款的天使水手服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身上的藍色花紋其實就是是天空中的藍天白雲的圖樣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水手領也相當可愛
有種小翅膀的感覺呢!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領巾還是用透明感的粉紅色絲帶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天使水手服粉紅款
身上的粉紅花紋跟藍色款是一樣的,只是變成了粉紅色!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水手領邊的花紋是清爽的綠色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背影看起來也很可愛!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領巾的部分也是使用了透明感十足的綠色絲帶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圖片來自:item.rakuten
這樣的水手服也給人相當不同的感覺!非常的可愛呢!而這兩款水手服在樂天上有賣場販售M尺寸,稅入售價8630日元,約台幣2750!有興趣的卡友們可以由此去唷!、
部分資料來自網路
>>> 點這裡看更多
還不錯類似的新聞
卡卡相關服務
重要聲明:本網站為提供內容及檔案上載之平台,內容發佈者請確保所提供之檔案/內容無任何違法或牴觸法令之虞。卡卡洛普無法調解版權歸屬等相關法律糾紛,對所有上載之檔案和內容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一切檔案內容及言論為內容發佈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立場。
Copyright & 2009 www.Gamme.com.tw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何读懂诗歌作文_初中作文_初一作文_23900字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范文_百度文库·作文
第1页 高考专题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是“写什么”,语言、表达技巧是“怎样写”;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为什么写”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它以读懂为前提,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三、读懂诗歌要关注以下信息:标题、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题干。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待储光羲不至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一大早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来到,诗人坐立不宁,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友人来到时的车马声。好像(“要欲”)听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正要出门去迎接,谁知这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急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晚钟鸣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带没有到来。于诗人终于明白了(了自,已经明白),友人不会来了。“临堂空复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复情,自多情)。可见本诗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者说表达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近试上张水部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第2页 作用4:题目提示体裁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读出了什么呢?(情感)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联系作者注释,就可知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诗人登高远望,
第3页 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练习:阅读陆游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 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这首词前三句描绘了一幅
的景象;“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运用
手法,突出了杜鹃悲切的叫声;全词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
思想感情。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衬托;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加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浏览造成了必定的影响。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明确,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用典在加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观赏造成了必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全部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懂得,透过本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懂得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因此,领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标,要害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情绪,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鉴赏古代诗歌需要懂得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常见诗词用典有以下四类。
(一)、比喻心志的忠贞、品德的崇高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德的崇高。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活中,自己的人格操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蝉。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操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德。”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3)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代,涌现了大批的咏梅诗。这一时代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代,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类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
第4页 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德。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德。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零,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德,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芭蕉。常常与孤单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接洽。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悲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感到凄恻。
(3)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4)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伎俩。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悼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盼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恩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5)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接洽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穷好,犹道不如归。”
(6)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运动规律视察得相当过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感到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筹备冬衣以至悼念征人等接洽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涌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元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7)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悲凉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
第5页 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悲凉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三)寄依依惜别之情
(1)柳树。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 情势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处所,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流传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情绪。
(2)猿啼。涌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情绪。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四)抒盛衰兴亡之感
(1)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野。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叹。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十分繁荣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野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野一片) ,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烘托荒野。“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一代贤相及其事迹都已消散,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 ,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好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荣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华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悲凉的巷口。
(2)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野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野的事物接洽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五)送边、送别之所
(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悲凉,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对于诗歌鉴赏者来说,只有深入懂得典故的含义,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正确把握诗人的情绪,懂得诗歌的主题是很有赞助的。这样才干更好地读懂这些诗歌,鉴赏好诗歌,感受经典的魅力。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第6页 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注意诗歌意象句,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意象,都关涉两个方面:形象和情意。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下面举例介绍一些常见意象:
(1)杜鹃:常用于表达难以抚平的思归的愁绪。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湘竹: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思。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3)哀猿:常用来表达心中的哀愁。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江寒早猿啼,松暝已吐月。”
(4)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表示美好的时光。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常用于表现伤春、惜春之情。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5)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阮籍《咏怀》:“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杯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悲秋)
(6)雁:寄寓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对亲人音信的盼望。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7)登临:这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用于表达叹老、思乡、怀人等多种情怀。杜甫《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8)折柳:表达绵绵难尽的别离之情。刘绮庄《扬州送人》:“思君折杨柳,泪尽武昌楼。”
(9)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柴望《多景楼》:“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10)南浦:表达送别的伤感。祁德渊《送黄皆令》:“片帆南浦离愁结,古道河梁别思生。”
(11)春草(芳草):表达思念与惜别伤离之情。王昌龄《出塞》:“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12)枫:表达怀人与惜别的愁思。李百药《途中述怀》:“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13)浮云:象征奸佞势力。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也用以表现游子的漂泊不定。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转蓬:表现漂泊的孤寂与哀伤。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水:最常用的涵义是表示时间的流逝。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6)月:月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涵义有约定性的,也有非约定性的。约定性的含义主要有团圆与思念、故园的象征、永恒的象征、美的象征以及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等。刘绘《有所思》:“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张文光《清淮晓发》:“五更月照他乡影,万里河流故国声。”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苏轼《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问: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答案:诗的感情基调是愁。《汴河曲》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
第7页 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6、关注诗歌“情点”:
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如何尽快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呢? 诗人“情动而辞发”,读者就应该“披文以入情”。我们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文”——那些与诗人的情感有关联的关键词句,即“情点”。所谓的情点,可以是一个词或短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前者如“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和“伤离别”道出诗情;后者如其中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点破情韵。它们指示着诗歌的情感,我们要用足用活。
04年浙江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题时,除了借助“寒山”“暝色”“空伫立”等意象外,还可以抓住“伤心”“愁”这些字眼。这些字就是情点,直接而明确地表现出“楼上人”忧伤愁苦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全词的思想感情。
7、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
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杜甫有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此诗前两句写秋风雁群,已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而后两句直接写出孤身在外的客子最先听到了吹动庭树的萧萧秋风,将全诗的主旨点得明明白白。
又如李适之的《罢相作》。李适之曾于唐天宝元年任左相,至天宝五年被奸相李林甫排挤罢相。为此他写下这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诗中的避贤是让贤的意思,乐圣是爱喝酒的意思,用了三国魏邈好酒的典故,魏邈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此诗末两句,直接写出世态的炎凉。昔日座中客,现在怕牵连而不敢再上门了。诗人对这些小人的鄙夷之情由末两句而点明。
08全国I 卷
江间作四首(其三)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3、4句,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8、从题干入手解诗。
试卷中的题干表述形式往往是“阅读下面一首×(朝代)诗,然后回答问题。”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由于国体初建,百废待举,浮艳淫糜的南朝齐梁诗风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诗人肩负时代使命,积极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一方面小康人家,一方开疆拓土,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
第8页 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题干有时也含有一些有用信息。如2003年的《过香积寺》,题干这样描述: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通过仔细读题再结合第三联,它已经告诉我们诗眼“咽”“冷”。因题干已经强调是一个字而不是两个字以上的词,而第三联除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几个词外,只剩“咽”“冷两个字了。另外题干中还有对背景和诗句内容的解说,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
9、根据诗歌题材突破
(一)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
1、咏史怀古诗
2、别离贬谪诗
3、爱情怨女诗
4、思乡怀人诗
5、咏物抒怀诗
6、边塞征戍诗
7、山水田园诗
(二)把握常见题材思想内容
(三)咏史怀古诗
1、喟叹古今兴亡变化沧桑,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2、借古讽今,委婉批判、抨击现实。如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本诗对隋炀帝杨广铺张奢逸导致亡国的行径给予了嘲讽,借古喻今,批判了当今皇帝的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暗含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3、借古抒怀,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时机未遇、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赤壁怀古》
4、咏史寓理,对历史作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归纳历史规律。如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正确看待失败,以图东山再起,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全国甘肃青海)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②落霞:晚霞。③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④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⑤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⑦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无情水”“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评解】此词是五代词中写怀古题材较早的一首。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慨然兴叹
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词感情色彩极浓,写景抒情,真切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名句]空有姑苏台上月 如西子镜、照空城
[析赏]空有姑苏台上的月,如西施用的镜子那样的圆亮,默默冷清地照着空旷无人的江城。原
诗写金陵怀古,这三句写明月如镜照空城,昔日繁华逝去,浩叹历史兴衰无常,全如逝水般的无情。
【集评】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欧阳炯)为《花间》里堪继温、韦之后的一个大作家。”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全词情景交融,可谓天衣无缝。《大雅集》卷一陈廷焯云:于伊郁中饶蕴藉。《栩庄漫记》:此词妙处在“如西子镜”一句,横空牵入,遂尔推陈出新。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
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⑵“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附:理解一些历史典故
1、神话传说类:
借“七夕”、“星桥”、“长生殿”等表示爱情忠贞;“天狼”表示敌人、战事;“女娲补天”比喻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等表示人生变幻等出世思想;“烂柯”表示离家日久,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表月亮,,,,
2、历史故事类:
“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新丰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所用(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 天荒地老无人识 ); “封侯”表示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楚狂”、“接舆”指代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墓,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南冠”、“楚囚”指被羁縻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自己深陷囹圄,,,,
3、引用前人诗句类:
“王孙”指游子或高人隐士;“式微”表示国势或门庭衰落,或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不系舟”比喻自由不羁的思想或生活,也可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微、山
第10页 河变色的感伤,,,,
(四)别离贬谪诗——别离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1、表达离情别绪,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如柳永《雨霖铃》。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如李白的《赠汪伦》。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表达诗人的志向。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法家数》说送别诗常见的写法:“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你如何看待孟浩然的这首诗?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此诗并不仅即景而写,却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用想象和双关含蓄地抒写了深切的离愁。开篇不点题却以宽解语气安慰友人,吴地并不遥远;二句虽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渺,其实也暗写诗人心中怅然若失的离别情怀;三句故设一问:江天浩阔,友人的征帆不知泊向何方;四句转而写诗人天涯犹望,钩画出离人已遥,望者犹伫立的情态。
贬谪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1、遭遇贬谪后的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2、表达贬谪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感。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见,明月来相照。”
4、表现从容的态度、旷达的心胸和豪放的气度。如苏轼的《定风波》。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宋仁宗景佑三年欧阳修被贬官峡州,做了夷陵县令。这是第二年写给峡州判官丁宝臣的一首酬答诗。
全诗抒写的是作者由早春物候而感发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既有谪居山乡的抑郁、寂寞,又有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更有身处逆境而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此诗的首联写山城早春的荒寒与冷落,颔联写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颈联抒发身在山城的孤寂和乡思,尾联是用荣辱迥异的两种境遇的鲜明对照表达自我宽解的乐观。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第11页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李白在漫游和飘泊中度过一生,任侠尚义,交游天下,是极重道义和感情的人。素称“诗家天子”的王昌龄是李白的挚友,他性情豪爽,不畏权贵,屡遭贬谪,而不屈己志。约于天宝八年,王昌龄被贬到偏远瘴疠之地夜郎,李白闻讯后同情关注之情难以抑制,于是写下了这首一往情深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通过明净的语言,把他那种真挚的友情、焦急的关切等等予以高度的概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五)爱情闺怨诗
从《诗经》以来,爱情一直是诗歌不变的主题,所谓爱情诗就是以爱情生活为主题的诗。大多描写和歌颂真挚的爱情,表达深切的情意。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本诗以不可实现之事,暗示不会变异之心,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闺怨诗和宫怨诗
1、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2、独居闺中的孤独,
3、对青春易逝、虚度时光的哀怨,
4、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
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生存困境。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玲珑:形容月色空明凄清
全诗无一怨字,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可见诗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真意。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主旨在怨,却不见神情心理,只以人物行动引读者深入诗情幽微处:前二句写主人公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夜露浸湿罗袜,可见夜色已浓,伫立等待之久,怨情之深;后二句以愁思百转之后入室、“下帘”、“望月”这几个行动传达失望幽怨之意,且以月之空明凄清衬人之空落幽怨,这样以行动代心理为读者保留了想象的空间,使诗情无限辽远和幽深。
注意怨女诗的象征意义
第12页 有一部分怨女诗主要是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来比喻象征君王和臣子的依恋关系。
1、直接用男女之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
2、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李白《玉壶吟》
本诗用宫中人嫉妒西施因而献谗于君王来比喻自己遭到权贵的嫉妒,被排挤出长安的险恶处境,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六)山水田园诗
所谓山水田园诗,是以自然景物以及田园风光、农民、牧人、渔夫等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但到了唐朝才成为重要的诗歌流派,唐朝的王维、孟浩然、常建,宋代的杨万里、范成大等都是这一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
要抓住山水田园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其营造的情感氛围,从而把握诗中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 山水诗: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 田园隐逸诗: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愿望,或厌倦鄙视污浊社会的思想感情。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以田园景象和闲适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弃官归隐的决心;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通过描写夜访李凝幽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 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隐来。
本诗的后两句以山尽却见帆来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不管路有多么曲折、遥远,总会找到前进的道路的哲理。
罗与之·南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曾应进士举不第,遂归隐。
上联描写了诗人在花残春尽的时节,兴味盎然地拄杖于池塘岸侧的情景。“始宜”有点睛的妙用,一反常人伤春心态,将一个老人不因春逝而懊恼,倒觉得始有所“宜”的独特生活体验,委婉地传达出来。“向池塘”更表明春去并非无景可赏,“池塘”不就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吗?
下联以“不如看叶”点题,接着为“池塘”补上“绿影扶疏”这美的一笔,使有别于春天赏花的“看叶”情趣,有了着落,也有了答案。“意味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景致的宜人,这枝叶疏密、光影
第13页 斑驳的清景令人陶醉;一是哲理的寄托,花红易凋而叶绿经久,绿叶不像春花美却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更为长远。
(七)思乡怀人诗
古代文人或因出外作官,或因游学赶考,或因征战在外等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对思乡怀人诗思乡内容的评价,就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处境,把握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思乡怀人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1、抒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在边塞诗中较常见。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八 声 甘 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诗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
古人填词讲究上阕下阕之间过渡要自然,所以,下阕第一句尤其要紧,请简要分析本诗中“不忍登高临远”的原因。
答:“登高临远”四字归结上阕,上阙所写俱是登高临远所见之景:江天、暮雨、当楼、物华、关河、长江等。
“不忍”二字领起下阕:这是登楼临远的反应,后文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怜惜“佳人凝望”,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人未归而心已归。
(10全国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八)托物咏怀诗
第14页 所谓咏物诗,是指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孤高自守的高尚节操。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咏物抒怀诗,主要是通过对所咏之物特点或所写之事本质的分析,把握其外在特征与诗人思想感情的联系,进而把握诗的思想内容。诗人的出身经历、情趣爱好以及观察的角度、深浅不同,即使同一件事、物,也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感受,抒发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咏物抒怀诗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如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六)
《南园十三首》(其六)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慨叹读书无用、怀才见弃,是这首绝句的命意所在。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隐地流露出怨艾之情。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此句诗意,好像有点自卑自贱,颇耐人寻绎。李贺向以文才自负,曾把自己比作“汉剑”,“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抱负远大。可是,现实无情,使他处于“天荒地老无人识”(《致酒行》)的境地。“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像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做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
读书为何无用?有才学为何不能见用于世?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国家多难,民不聊生,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战乱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轻视儒生,以致斯文沦落,这是诗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此与屈原的“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九章。悲回风》)颇有相似之处。时暗君昏则文章不显,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风”(按:“回风”即秋风)、李贺之所以“哭秋风”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比较含蓄深沉,在表现方法上也显得灵活多变。首句叙事兼言情,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情,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玉弓”一词,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伏线,牵丝带笔,曲曲相关,见出文心之细。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三、四两句若即若离,似断实续,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3、通过某种事物或被某件事情触动,引发某种人生感悟或生活哲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第15页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庭坚说:“此诗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请结合作品对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反映了他的凄凉境遇、孤寂心情和傲岸的个性:“幽人独往来”写孤鸿的孤独寂寞;“惊起”“有恨”句写诗人经受磨难后惊魂未定、忧谗畏讥的怅惘和痛苦;“拣尽”、“不肯”句表现了诗人虽处穷厄,誓不苟合于世,宁愿在贬谪中寂寞度日的愿望。
(九)边塞征戍诗
自南朝以来,边塞征戍题材就引起诗人们的关注,到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这类诗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题材。
对边塞征戍诗的阅读鉴赏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其感情基调, 理解其思想内容,评价其观点态度。
边塞征戍诗的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奇特,它表现的是盛唐时期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如“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2. 表现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回!”
3. 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4. 反映征人思念故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感情。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5.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十)借景抒情类:
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复杂感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5天津)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1)[解析]《湖州歌》是南宋诗人汪元量在元灭南宋时,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诗人北望燕云,顿生茫茫之感,此次北去前途渺茫,未知来日如何。眼前江水东流,仍然是悠悠不断,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放眼一看,西坠的夕阳下,只剩下一片寒鸦,而寒鸦飞过的空间一望无际,这辽阔的空间,不正是南宋统治下的:“四百川”吗?诗人所望“断”了“四百州”,情感是十分沉痛的。四句只写了一个“望”字,向北边“望”着自己将被押往的燕云,不知命运如何;向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江水“悠悠”无力挽回颓势;向整个东南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答案:“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第16页 (2)[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评价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联系全诗来看,汪诗侧重写眼前所“望”现实之景,借眼前滔滔东流的江水,暗喻亡国大局已定,形势无可挽回的感伤、悲痛心情;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则写车了长江奔流的气势,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下列诗词中都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本诗描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无限思念,无限哀愁,山容水态都溢满愁情,女子的心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征人所在的塞外吴山。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诗描绘暮春风狂花尽一片凄清的景色,直陈倦于打扮、无兴游春的情绪,抒发舟载不动物是人非的难解深愁:国破家亡之中,丈夫去世,文物散失,流离异乡, 无依无靠。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本诗描绘乱云欲雪、急雪回风的冬景和贫寒交加的生活,表达了对时局险恶战事屡败的忧念,抒发了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结合颔联分析,诗中的“凤去台空”有什么意味?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⑵“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⑴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 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 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第17页 ⑵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十一)宋代哲理诗:
有宋数百年间,理学独尊天下,禅风如火如荼,宋代文人,释也罢,儒也好,或身居庙堂之高,或浪迹江湖之远,他们的诗歌创作,重说理,尚议论,并以“悟”为入理、入道的途径,在形式上不主故常,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诗亦偈,诗亦文,重理而以意胜的宋诗,无处不洋溢着禅的理趣。 宋人写诗“重理”,就是好发议论、好张扬思想、好阐述道理,且还多用典故。后人评价,宋诗是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如此,宋诗的风格就不同于唐诗,诗从情景交融、天真烂漫就走向矜持整饬、高深难测。
有人说,唐诗主情,以韵胜;宋诗尚理、以意胜。此说不无道理。君不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直、圆、旷达、豪放,甚至含有的些许苍凉的情致,尽在荒漠孤烟、逝水残阳的景象描绘之间。这是唐代诗风。宋代则不然,儒重说理,佛重说理,在理学、禅学风靡朝野的氛围中,宋诗也趋向于说理。如《题西林壁》则完全把禅理融入个体感受,从而引申并转换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之所以能广为传诵,正是因为它在诗法上采用了羚羊挂角之禅法,说理却又丝毫不沾说理的迂腐气,更不带有雕词凿句之蔬笋气,但它却把一种人人能够感触到,却又不是人人能道得出的社会现象、人生哲学,尽寓于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自然现象之中。
诗境、情境、理境合一,不仅是物我合一,而且是抒情与说理的合一,宋诗禅的理趣正在于此。再如王安石这类士大夫,在禅的薰染中,也有领宗得意之作: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妙就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24],把大千世界尽收眼底,将作者自己那种涵盖乾坤,海阔天空的豪气也糅入居高临下,风卷残云的旷达之境,当然也讲述了一个“站得高,看得远”的浅近之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家住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
第18页 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够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隐居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之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这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09年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 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09年福建卷)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参考答案】⑴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参考答案】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09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第19页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10全国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2)【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分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手怎么才能抽到韩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