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FAST成就了南仁东是哪里人还是南仁东是哪里人成就了FAST

他放弃300倍高薪回国,中国“天眼之父”病逝:外星人都该为他默哀!却无人关心
上周五晚,一个72岁老人因肺癌恶化病逝,他叫南仁东。
除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人类所建造的最壮观的地面望远镜,FAST射电望远镜之父。
坐落在贵州省深山,FAST工程于去年刚刚竣工,望远镜由4450块反射面板「拼图」组成,口径达到500米,宛若一只巨大的「锅」。
它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望远镜,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高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高10倍,根据预测它将在未来至少20年领先世界!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理论上,FAST能接收到的的电磁信号范围达到137亿光年,接近宇宙边缘,被称为「中国天眼」。
它可以用来观测脉冲星、暗物质、黑洞、甚至星外文明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宇宙信号,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是你站在月亮上打电话都能被它探测到!
因FAST建成,人类在天文、物理、生物各个领域必将打开新大门,其意义不亚于加加林进入太空、阿姆斯特朗登月。
而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只因南仁东10年的默默坚守。
如今,英雄逝世少有人问津,世界待他正如宇宙一般冰冷,而他留给我们的FAST,也如南仁东一般,躺在深山默默等待来自冰冷世界发出的回音。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NAOC-Beijing)
当之无愧的“中国天眼”之父
日,中国西南,苗岭深处,“天眼”在贵州睁眼。中国又添一件大国重器,傲视宇宙、深探苍穹。
而没有南仁东,就没有“中国天眼”FAST。
自1994年起,南仁东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南仁东领导了FAST射电望远镜大部分早期工作,并且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工程师。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NAOC-Beijing)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利用FAST,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还有就是用来捕捉外星生命的信号。
图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塑天眼
在怀念南仁东时,他的同事和学生们说,“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
南仁东和FAST的缘分,要从1993年说起。
那一年,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人们希望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一把推开代表中国参会的吴盛殷的门,直率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那时的南仁东才回国三年,此前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当客座教授,一天的薪水相当于国内一年。可当北京天文台需要他时,他立刻就回来了。
南仁东参加早期的大窝凼选址。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从此,他参与到 FAST 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参加每一次会议。成员在做决定之前都要来听听他的意见。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选址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南仁东曾这样描述自己为什么为FAST这么拼命:
“我谈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没有特别多的理想,大部分时间是不得不做……人总得有个面子吧,你往办公室一摊,什么也不做,那不是个事。
我特别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负点责任。”
2016年9月,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的南仁东,不顾舟车劳顿,从北京飞赴贵州,在远处默默目睹经历了漫长成长岁月的“中国天眼”正式启用。
在他的注视下,这项雄伟的工程从此凝望太空、永恒坚守。或许某天,中国人就能代表人类接收到外星文明发出的讯号……
“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他们?”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南老师的执着和直率最让我佩服。”
其实,被南仁东这种性格所感染的,又何止他一人。
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南仁东为了自修英语(主修俄语),常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学习,往往从始发站学到终点站。在自修英语期间,他整日抱着一本英语词典,背会一页就撕掉一页,直至脱离字典。
南仁东弟弟南仁刚的夫人回忆,当年哥哥回家探亲期间,一边哄着2岁的侄子,一边捧着英语书,即使侄子尿在了他身上他都不知觉,那股执着的学习劲头让她记忆犹新。
南仁东(左一)、FAST项目科学家李菂(右一)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而当初为了在贵州选到最适合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位置,南仁东白天黑夜不停地走访。以当时的道路条件,每天最多走1—2个。他晚上回到县城,白天再跋涉过来。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天文局局长张智勇在1994年工程选址时认识了南仁东。他回忆,南老师长期奔波于北京、黔南、平塘等地之间,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他都亲自去考察。“没有路,他就拄着拐杖跟大家一起爬山。一身简朴的工作服,没有一点架子。”
当时,周边县里的人也几乎都认识南仁东,许多村民至今还记得,南仁东追着当地人较真发问的样子——“下雨了会不会有落石滚下来?”“这里天气到底怎么样?”
直到有一天,踏上大窝凼,这是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像天然的巨碗。四周的青山抱着一片洼地,山上郁郁葱葱,几排灰瓦的木屋陈列其中,鸡犬之声不绝于耳。南仁东站在窝凼中间,兴奋地说:“这里好圆。”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chineseastronomy)
初期勘探结束后,其他人大多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岗位,只有南仁东满中国跑。为了寻求技术合作,他坐火车从哈工大到同济,再从同济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他还设法多参加国家会议,逢人就推销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经历了艰辛的10多年,FAST 项目总算渐渐有了名气。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各院长会议,听取各个“十一五”大科学工程的立项申请汇报,南仁东在会上为FAST申请立项得到通过。
在最后的国际评审中,他用英文发言,由于提前把整篇稿子背了下来,评审最后,国际专家开玩笑说:“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但要什么,他说得特别明白。”
这是FAST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拼版照片)。左上为:FAST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日摄);右上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半(日摄);左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日摄);右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完成(日摄)。图片来源:新华视点
2007年,国家批复FAST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开工那天,南仁东在洼地上,默默看着工人们砍树平地,他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南仁东其人,或许可以用他的助理的姜鹏的一句话来概括:
国之栋梁“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个人。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
新闻多看点
南仁东生前介绍FAST相关内容↓
视频来源:FAST工程办
【视频:南仁东接受美国探索频道记者采访】
2014年南仁东接受美国探索频道记者采访,镜头里的南仁东用流利的英语介绍FAST这个举世瞩目的超级科学工程。
国之栋梁,一路走好!
来源综合:中国新闻网(cns2012)综合自辽源日报(陈兴权)、央视网(刘禛)、新华社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是谁曾舍高薪回国一年工资等于国外一天的?_百度知道
是谁曾舍高薪回国一年工资等于国外一天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求助知道网友
北京时间9月15日23点23分,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此前的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我们走近他执着的一生,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一生传奇南仁东的名字,与FAST密不可分。洪亮的嗓音,如今变得嘶哑,曾跑遍大山的双腿也不再矫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某种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南仁东他,一生极富传奇色彩1945年出生的南仁东,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经历“文革”动乱,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一干就是十年。改革开放后,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做过访问学者,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南仁东早年照片他,20多年只执着于一件事“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如此评价。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南仁东参加早期的大窝凼选址。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这些都是未知数。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但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中外科学家在考察大窝凼时与当地住民在选址现场合影。他,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一度这样自嘲。每一步都关乎项目的成败,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太过努力了”。连夜要赶项目材料,课题组几个人就挤在南仁东的办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经常干到凌晨。△南仁东(左一)、FAST项目科学家李菂(右一)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10年,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2006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You did it(你做成了)!”△FAST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左上:FAST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日摄);右上: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半(日摄);左下: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日摄);右下:FAST反射面板安装完成(日摄)。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在FAST现场,能由衷感受到“宏大”两个字的含义。而在10多年前,这样的图景在南仁东的脑海里已经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脑海里成型的图景化成现实。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不认识他的人,初见面觉得南仁东像个农民——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骑着自行车。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老师几乎都懂。”日,FAST竣工进入试调试阶段。利用这一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人类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这个庞杂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就像是为他而生。”姜鹏说。梦想,从大窝凼飞向宇宙为了建造一个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琢磨了大半辈子,奉献了一生智慧,虽然他只愿做奠基石,但是,他的奉献和执着,已经带着一批年轻科学家的梦,带着“中国梦”,开始飞向了宇宙——
在人类认识到行星运动之前,通过太阳位置和月亮的月相来计数日、月、年。日的计数是从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月是从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之间的日数,年是季节变化一周的日数。
大约6千年前,苏美尔人用日晷把一天均分为12等分,他们还发明了一种以29.5天--即月相变化一周的时间--为基础的历法。
大约与此同时,埃及人开始把一天分为24小时,以365天为一年。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人进一步把一小时划分为60分钟,一分钟划分为60秒。这种划分方法受到了把圆周划分为360度的启发。圆周划分为360度是建立在巴比伦计数中60进制的基础上的。把一年分为365天应用很方便,但事实上一年并不是严格的365天。
天文学家使用的恒星时是建立在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23小时56分4秒的基础上的,而不用每天24小时的太阳日。
2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71被浏览29,579分享邀请回答5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科院举行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他用生命成就国家骄傲中科院举行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他用生命成就国家骄傲安小佳百家号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科院直属机关党委获悉,10月11日下午,“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位于北京的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京外共开设了80个视频分会场,中科院各分院主要负责人,院属各单位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务工作者代表、科研骨干代表和学生代表共3200余人参加报告会。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于9月15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72岁。FAST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为FAST的成功建成呕心沥血20余年,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报告会现场。受访者供图报告会上,5位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情讲述了南仁东的先进事迹。“南先生用他的生命,成就了一个国家的骄傲。”FAST工程接收机与终端系统高级工程师甘恒谦这样说。他是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表示,为了FAST选址,南仁东几乎踏遍了贵州大山里所有的洼地。FAST立项后,团队成员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南仁东反而更加忙碌起来,他要吃透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把FAST建成最大最好的望远镜。南仁东的同事、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在报告中讲到,南仁东自称“战术型老工人”,他是天文学家,但对FAST的设备零件甚至钳工操作手法也熟练掌握,工作非常执着。FAST工程顾问斯可克是南仁东在清华大学时的学弟。他说,南仁东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对新技术和新事物,总是保持着很高的学习热情。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程师李辉从解决柔性馈源支撑的力学问题、解决反射面问题及FAST馈源支撑塔选址过程三个小故事出发,讲述了南先生真诚质朴、精益求精的杰出品格。FAST工程台址与观测基地系统总工程师朱博勤是最早一批参与FAST项目的人员之一。他讲到,在实施过程中,项目遇到了很多困难,南仁东始终是整个项目的精神支柱。南先生精益求精、坚忍不懈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亲力亲为的行事风格,都是他永远的精神财富。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安小佳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和大家分享我的曲折爱情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日,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正式竣工。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面积,曾经有专家计算过,如果在FAST中煮一锅饭,足够全世界的人一起吃三天。
作为一个望远镜来说,FAST已经可以说是望远镜中的爱马仕了,FAST比德国所造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了10倍;与被誉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综合性能提高了10倍。
它可以将微弱的天体电波高倍放大后并记录下来,也就是说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监测到地外文明存在的证据!
FAST目前已经代表了望远镜技术的尖端水平,突破了现有的观测极限!而且最最关键的是,它完全是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
从研发到安装,在背后挥洒汗水的全是我们中国人的面孔!
据新华社报道,FAST将在未来的10年到20年之间一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这个领先10年的创举,对于曾经的我们是无法想象的。众所周知,若回望这几十年,在全球科学排名榜上,中国几乎是榜上无名。尤其在天文领域,中国曾远远落后与世界。
过去我们只能出国使用外国的望远镜,而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望远镜,而且更先进更灵敏更精确!更何况,FAST项目之中还有一个技术现在为中国仅有,那就是解决的拉了球面镜随时变抛面镜的难点!
这个技术是世界上独一份的,FAST也是。
日,这个震撼世界的世界巨眼全靠一个男人22年的坚持而建成,建成一年之后,这个男人却因疾逝于病榻,享年72岁。
他就是南仁东,他的眼睛让中国人看的更远,也让人类看的更远。
可他的离去,却没人记得。
非典型性科学家
南仁东先生1945年出生于辽源市龙山区,6岁上学,打小就在智力上表现了不俗的天赋,从小到大一路重点学校成长起来。
他是个典型的学霸,1963年,南仁东更是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夺得了当年“吉林省理科状元”的桂冠,顺利考如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是当时所在地区10年内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高材生。
南仁东当时的主修语言为俄语,为了读懂更多参考文献,南仁东开始自学英语。为了学好这门语言,他常常一个人捧着英语字典在公交车上学习,常常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背会一页就撕掉一页。
字典撕到只剩下书皮了,南仁东也能脱离字典了。
光看到这可别以为南仁东先生只是一个会死读书傻用功的nerd,其实老先生的课外爱好相当丰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现在时髦的什么“穷游”都是老爷子玩剩下的。
进入清华后,正赶上“大串联”。南仁东就趁着热闹四处游玩,从北京经上海再到广州,又从四川陕西甘肃直奔天山,21岁走到了南疆,再从呼和浩特返回,最终在毕业典礼之前赶回了学校。
除了一颗浪漫漂泊的心,老先生在绘画方面,他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上学时候喜欢画漫画头像,毕业后正好赶上上山下乡。南仁东留起了艺术家同款长发,画笔也没停下来过,没事儿也会画两笔给自己解解闷。
绘画这个爱好甚至还作为谋生手段解过老先生的燃眉之急,老先生首次到荷兰访问时,由于级别不够,老先生没法坐飞机过去,只能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然而当时过境苏联、东欧的国家边防海关人员管他索要贿赂,不给钱就过不去。无奈之下老先生只能给钱。
当时本就囊中羞涩,还没到达目的地,中途经费就不够了,这可怎么办?
南仁东先生急中生智,用身上的最后一点钱买了纸和笔,在路边摆摊给行人画素描人像,竟然靠此解了燃眉之急,顺利到达荷兰。
包括他自己演讲所需的PPT配色几乎都是自己调出来的,甚至连FAST的徽标也是南仁东先生自己设计的。
老先生是一位很酷的老头,拎得起行囊,也沉得住研究,永远紧跟潮流做自己的“弄潮儿”。
“他也网购,还和我们聊下单后在家等着收获的心情。每天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还常自嘲自己像个卖瓜老汉。”,南仁东的学生岳友岭回忆道。
放弃高薪,毅然回国
从清华毕业后,南仁东先生回到吉林省通化无线电厂工作。
十年后的1978年,南仁东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师从天文学家王绶琯攻读硕博学位。读书的时候他一会儿跑跑人造卫星,一会儿看看光学,一会儿看宇宙学,甚至连计算机都没落下。
毕业之后,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几乎他都呆过。他辗转在好几个国家工作生活过。1990年,他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做客座教授。日本方面给南仁东开的薪资相当高,他一天的工资几乎顶了国内一年的工资。
但最后南仁东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回来了。
原因只是因为北京天文台需要他,于是他就回来了。
“有人的地方哪里都一个味儿。”
1993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必须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于是南仁东先生就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开始了他跟FAST的长达20几年的征程,从壮年走到暮年。
要想建造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并不容易,首先选址就是个难题,很难找到人烟稀少又足够宽阔的地带。就算选到了合适的地方,施工同样也是障碍。
那时的南仁东经常叼着根烟,在办公室周围没事儿就找人聊天,觉得说得好就记一下。
直到有一次,有人建议他可以看看云贵的喀斯特洼地。他迅速请遥感所出了三百多幅洼地的卫星遥感图,他看到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恰好挡住了外面的电磁波。
兴奋的当下就带着自己的小队跑去了云贵山区。
即使拥抱宇宙,也要脚踩地球。为了选址,南仁东几乎走遍了那里所有的洼地,以当时的道路条件,每天最多能看1-2个选址,周边县里的百姓几乎都已经认识了南仁东。直到遇见了现在FAST建造处“大窝凼”,年近花甲的南仁东兴奋的像个孩子。不住的问乡民,“下雨会不会有滚石落下来?这里天气到底怎么样?”
选址确定了只是一方面,接下来更加艰难的是资金方面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对于这样一个领先时代的构想都有点没底儿。
在那几年南仁东化身成了一个“金牌推销员”,
初期勘探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只有南仁东满中国跑,寻求合作单位。天文台没钱,他出差就坐火车,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他的立项申请书上最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大概有3厘米厚。
南仁东像走火入魔一般,逢人就推销他的FAST,推销了十多年,才逐渐有了点名气。
2006年,FAST的立项建议书终于提交。
2007年,国家批复立项。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
项目启动后,南仁东作为FAST的首席科学家,方方面面都有他的影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设计,其中都有南仁东的参与。
工作中的南仁东非常拼命,为了给自己减压,他特别喜欢抽烟。他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碰到一件事情特别难,南老师会沉默,抽烟很厉害。那个时候,去他的办公室要戴防毒面具。”
“就在那间办公室里,我们经常和南仁东老师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南老师这20多年几乎没干别的,就专注在FAST工程这一件事情上。”
因为南仁东心里有着一种坚守与责任,他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这句话在南仁东的学生看来一点也不为过,是他成就了FAST,FAST同样也成就了他。
年逾古稀的老爷子常常独自登上高高的塔顶,俯瞰整个工程的全貌,FAST就像他的孩子。上坡下坎时,谁要是想伸手扶一下,他的手会用力一甩,脸上还会露出不悦。工地上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最欢快的时候,是像个孩子天真烂漫地在FAST圈梁上跑步的时刻。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他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仍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去年8月,老爷子刚刚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然而他却没能等到属于自己的荣誉,在9月15日因肺癌病情恶化而仙逝。
但或许老爷子也并不在乎这些身后事,“南仁东先生一生朴素宽厚,淡泊名利,待人诚恳,胸怀全局,鞠躬尽瘁,为我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讣告中,老爷子最后的意愿也是“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拥有自由的灵魂和坦荡的情操,或许这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傲气与风骨。
这才是真正的国之脊梁,世界之脊梁。这个老人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科研,我们理应在这个浮躁快速的年代里,分出十分钟的时间,记住这位可敬且酷的老人。
FAST是他的纪念碑,而南仁东也是FAST观测到的第一颗明星。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北美留学生日报其它文章
就在刚刚,英国TimeOut杂志发布了最新的全球最佳城市排行榜。就娱乐、餐饮、生活成本、城市文化、居住成本、居民友好度、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调查了来自32个不同城市的15,000位居民后,一张活生生的榜单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图片来源于:Trip Advisor)首先恭喜芝加哥的
2018年,中国对外来工业废品果断说不老外束手无策,国人拍手叫好可是,不断涌入中国的洋垃圾真的只有废塑料、废布、废纸而已么?去年年底,中国国家环保部发布一纸禁令——自2018年1月起,全面禁止进口包括废塑料、废纺织原料、未分类的废纸等总计24类洋垃圾。中国曾经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朗普都怕别人给他下毒,这也是他爱吃麦当劳的原因之一。没人料到他会去哪儿吃饭,食物也是事先准备好的,很安全。”——《火与怒》美国文艺界对特朗普的恶搞和调侃几乎从未停止,而这一点在各大颁奖礼人群聚集时更盛。可能美国人觉得,特朗普这个
美国新泽西州一华裔女生失踪后离世警方现向社会寻求线索和信息恳请案发地附近居民或目击者务必尽快联系警方,争取早日破案!就在上周六(1月27日),新泽西州一名16岁的华裔少女Frances Wang于当日凌晨失踪。经过警方一整天的搜索,Wang终于在27日晚被发现,但是已不幸离
以前总是纠结以后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后来才发现哪个我都上不了......在我们对大学还很懵懂的小时候,清华北大的名字就早已如雷贯耳。虽然大多数人长大后才发现,当年纠结上哪个学校的想法实属吃饱了撑的想太多。不过现在,清华又给各位提供了另一条简单易行的路。不用
“关门大吉”的不止只有美国政府,还有美国十一个州的一大批学校!罪魁祸首就是这要命的流感,美国的水逆,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啊……美国这次来势汹汹的流感季,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因为流感的大面积爆发,目前全美十一州的高校已被关停,有专家甚至警告未来会有
你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你的一生究竟为何而活?是追求亿万资产,是安于平凡幸福,还是渴望改变世界?前行路上诱惑不断,你是否还能不忘自己的初心?昨天,这个91岁的老爷子走了。他生前缔造了一个商业奇迹,彻底改变了一个行业,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的品牌蜚声
“我无数次的忍不住想要公布我跟三叔的真正关系”“你知道你伤害的是三叔的什么人吗?”“三叔跟我表白你看见了吗?”王志安:那些说江歌是同性恋的人可以去死了本以为随着陈世峰在日本获刑并且放弃上诉,江歌案会暂时告一段落,但没想到,杀人凶手陈世峰宣判才一个多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到来除了老人和小孩年轻人也抵不住流感的侵害流感继续肆虐整个美国大陆,已经有46个州沦陷,这是自200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流感病毒H3N2倾向袭击老人和幼儿,而此次不少年轻人也感染上流感,甚至丧命。(来源:sohu)美国疾
中国很穷吗?中国的穷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中国的有钱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中国在老外的知乎上被描述成了怎样的形象?Quora是美版的知乎,上面关于中国的标签十分活跃。老外对于中国还是很感兴趣的,许多老外并没有来过中国,在他们心里,远在另一个半球的国度依然十分神秘。
(来源:美联社)1月24日,席卷美国体操界的性丑闻事件宣判,前美国体操队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体操队队医纳萨尔因性侵被处以最高达175年的刑罚。与此同时,该事件也继续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原美国女子体操队队医纳萨尔被判175年有期徒刑后,密歇根州立大学校长西蒙也在当天
宋家有三姐妹,一个富甲天下,一个权贵一方,还有一个受到万人敬仰。在历史上,很少有像宋氏家族一样显赫的家族贯穿了中国整个近代史。无论是是宋家三姐妹还是宋家三兄弟,抑或是与宋氏联姻的孙中山、蒋介石、孔祥熙,几乎每一个都是举足轻重,足以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人物
在西方社会,娈童罪犯最不受待见,除了煎熬的牢狱之灾,还经常会被人们唾弃和暴打,他们处于监狱鄙视链的最底端。纳萨尔在他身为美国女子体操队队医期间侵犯了超过160名女性,当中包括曾赢得过奥运金牌的道格拉斯、艾莉·莱斯曼和麦凯拉·马罗尼。本周曾被侵犯的156名女
他们无罪释放了给社区的华人带来了希望使他们相信面对歧视还是有机会反抗的但需要付出一千万的代价不管怎样这仍然是一次华人的胜利在最近公布的第90届奥斯卡提名中,一部名为《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的纪录片成功入围了最佳纪录片
10年前,谷歌启动了一项民间登月大赛只要团队自制登陆器率先登陆月球就能夺得2000万美元头奖10年过去了,没有一个团队获奖21世纪年轻人的太空梦,就此破灭了吗?谷歌近日发推称,其历时10年多的谷歌月球X大奖赛(Google Lunar xPrize)将于今年3月31日结束。(图源:Twi
十年前我们经历了灾难十年间我们兴建了无数基础设施十年后的我们怎么看还记得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哪儿吗?是在广州的火车站外的风雪中叼着一张粉红色的车票,焦急地望向已经4天没有更新的列车时刻表?是堵在京珠高速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着油表指针一天天降落,啃着干瘪的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啊!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年代里,网络上最多的是什么?是骗子!什么骗子都有,不分种类,不分国界。这些国外的戏精们,用他们的神操作,成功了一次又一次。42岁大姐恋上“美国大兵”电视上演的美国大兵,都是伟大而神圣的。美国亚力克斯德玛沃尔特就是
随着李爱连老人离世中国幸存的慰安妇仅剩七人当这个数字正逐渐变成零我们除了缅怀还能怎样1月23日清晨,噩耗传来:慰安妇受害者、影片《二十二》中的爱猫奶奶李爱连老人在山西家中离世,享年90岁。一早看到这样的新闻,心情先是低落、再是汹涌。日军侵华时,至少二十万中
电影《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母亲流着泪对想参军的儿子说,“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可最后,沈光耀还是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身赴大义,选择了自己认同的活法,只用家乡话留给母亲一句,“妈,对唔住。”然而这一代的我们,生活在太
华裔在美国的境遇,始终有些“尴尬”1近日,一名华裔女子遭到白人追打,无人帮忙,也无人报警。就算她自己拨打了911,一个小时后也没看到警察的影子。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1月21日晚上9点40分,朱小姐和朋友在纽约曼哈顿西村看完电影,走在曼哈顿第8街向第六大道
北美留学生日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仁东妻子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