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练了八极拳小架二路教学一路小架,一共12路但是我知只学一路!而且快要学完了,不知道之后学什么呢?单打?还是?

八极考理论研究之――八极小架与易筋经《搏击 2006 年第 6 期,总第 240 期》 搏击报道:八极拳是我国的著名拳种之一,目前海内外武林人士 大都认为八极拳为只会练“硬”的外家拳。可是八极门圈内人士却都 是以“内外兼修”的方法获得超常的功力,并驰骋享誉于中外武坛。 据笔者所知,历代八极前辈所练的内功一般都从八极小架入手,通过 练形、练精、练气、练神达到易筋、易骨、易脉、易髓的目的,这与 众所周知的易筋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体悟,笔 者认为“八极小架就是易筋经的变异” ,二者在功理、功法和效果方 面几乎完全一致。下面笔者就运用一些论据论述这一观点,不确切之 处还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一、关于易筋经1、什么是易筋经首先,翻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与养生》一书,书中讲 道:“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 筋。 《易筋经》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所著。但也有学者考证, 《易筋经》为明朝天启年间紫凝道人搜集医、释、道流行的养生导引 术及汉代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并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 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另外,清朝初期手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 中统元年(1260 年)所作之序。综合诸序,初步判断《易筋经》在宋元 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内众僧之中,罕有外传。明清以来,其法才 广为人知,日益流传,而且演变成了数个流派。人们常把易筋经分为 动式和静式(指坐式八段锦)。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辑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说:“易筋经原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 社会的 ‘巫舞’ 发展而来的, 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 …… 在易筋经的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六朝至隋唐以来, 和尚们借此活动筋骨,习武健身。……明代气功家梅颠道人在《赤凤 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 ‘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 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 ’ 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因此,易筋经 、 本为秦汉仙道的导引术, 被少林寺僧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 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在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易筋经最初是由古 代道家(道士)所创,后流传于少林寺佛家弟子中,而非达摩所创;二 是易筋经不但具有养生的价值,还有技击的价值。3、易筋经的练法江西省南昌中医学院李良根先生在《少林易筋经》中阐述了易筋 经的锻炼要领: 一是动作准确, 势正招圆; 二是呼吸自然, 意念集中; 三是动静结合,快慢转换;四是刚柔并用,虚实相兼。行功时每一个 姿势每一个小动作都不能有丝毫马虎,一定要圆活而不僵滞,同时动 作要紧密配合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法,气息长的人动作速度就慢一 点,柔一点,气息短的人动作速度就快一点,刚一点,一呼一吸为一 息,每个姿势都包含着若干个“息”的运行。总的姿势动作要求以静 为主, 以动为辅, 动作静方能意念做到集中, 意念活动一般指的是 “数 息” ,其法即默数鼻端之呼吸次数,初练时数三十息,逐渐增加,至 百数为止。 “数息”时精神要专注,不可有丝毫的外驰,使内气随任 督二脉流转至丹田凝聚而不散,并时时催动内力,使内劲保持不退, 越练越坚。康戈武先生也在《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对清朝同治十三年刻本 《易筋经》的练法作了介绍,在松静自然、敛神静心的基础上“平心 静气, 缓缓地呼吸二十一次, 每呼气时, 以意体会动作的气感和力感” 。 二、关于八极小架 1、对八极小架的思考1989 年笔者在河北省廊坊市工业学院上学,得识罗瞳八极拳名 家、原中央国术馆一等教官韩化臣的再传弟子苏亚军先生,当时我们 是同学。亚军那时十八九岁,虽然年轻,可他的八极功夫已经相当深 厚了,因为他从七岁就跟随原中央国术馆教授班学员、黄埔军校教官 赵荣林先生学习八极拳了。说起学拳,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笔者从 小喜欢书法,当时在全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笔者荣获特等奖。而在 同年元旦联欢晚会上,亚军出了一个节目,就是打了一套八极拳。当 时我们两人都成了全校的“名人” ,相互敬佩。于是就凑在一起商量 换艺,笔者向亚军学习八极拳,亚军向笔者学习书法,学拳的时间定 在晚上,学书法的时间定在中午,这样二人都学得很认真,教得也都 很认真。当然笔者先学的就是八极小架,亚军教拳很严(练习前还要 练两趟弹腿),每天一个动作,如果这一动作做不好,就不允许学下 一个动作, 亚军说师父就是这样教他的。这样一套只有二十几个动 作的小架练下来整整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后来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学 会了大架和对接。现在回想起来, 练的时候采取的是“一步一桩” 的方法,站累了才能换下一式。当时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练,只是觉得 腿上有劲了,饭量增加了,头脑清醒了。1991 年,笔者又在廊坊市 万庄镇结识了王忠泉(与李书文是师兄弟)的再传弟子付广池先生。付 先生曾在部队担任过武术教官,当时他在我们学校附近开办了“飞龙 武馆” ,付先生请我为他的武馆书写了牌匾(现在仍悬挂着),他的弟 子很多,有部队战士,有武警战士,有高校学生,还有各县的武术爱 好者。付先生教笔者八极拳也是从小架开始,并为笔者拆了拳,讲了 用法,记得那时他对我讲,八极属于武当门的下三门,是典型的内家 拳,当时我也没往心里去。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没有放弃练功。后来又跟沙国政先生的 弟子李云祥老师学习了杨式低架太极拳,就想,为什么太极拳就是一 种编排套路,而八极拳却有小架和大架之分呢?而且,小架和大架的 练法又截然不同,为什么大架不“蹲”不“耗”呢?八极门都知道, 吴钟时代八极拳只有小架、大架和对接,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 这几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直到 2000 年笔者拜霍文学先生为师,得 先生教诲,才了解了八极拳的理论知识,霍老师有一套内功易筋经套 路。这才对八极小架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才知道每一个武术 门派都将桩功视为培元养气、炼神求劲的的法宝,谁得到了真传都不 会轻易传人。随着武术理论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笔者发现在传统的 武术套路中,没有一种象八极小架这样练,很是独特,在霍老师传授 数息、运气之法后,才真正领悟了八极小架的内涵,将其与易筋经联 系起来。2、八极小架的功理内涵 据清末民初的 《罗疃八极拳谱》 八极小架乃八极拳之精华也, 云: 定势极为重要,乃八极拳之基本也。讲究内三合、外三合,要以意行 气,以气促力,内外相合,身心相印,内外上下完整一气,动中含静, 静中含动,停似走,走又似停。练好小架是获得“将健身与技击融为 一炉”的精妙真谛至关重要的途径。讲究阴阳顿挫,气力贯通,内以 练气,可独善其身;外以练硬而壮筋骨。“神枪”李书文在讲八极小架时明确指出: “小架乃八极拳之基 本功也,初学者务从小架开始,然后再练八极拳。小架练习要发六合 劲,要以意领气,以气引力,气力相辅,一极动百极相应。 ”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武术院副院长王世泉先生在《八极拳珍 传》一书中讲: “八极拳属内家拳法之一,须内外兼修,凡行内功, 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坚,故习练八极拳者,必先懂得意、 气、力的结合,要以意领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全身上下,一动 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中犹静,静中犹动” 。安徽省蚌埠市八极拳研究会的马琳璋先生讲: “八极小架是八极 拳的基础拳, 又是八极拳的桩功, 历来被八极门前辈视为蹲功、 练拳、 搏击的重要训练手段,是练习八极拳武功必不可少的课程。 ” 3、八极小架的练法 由上可知,八极门人都把八极小架作为本门的筑基功夫,极其重 视。传统八极小架的练法采用”一步一桩”的形式进行,或称为“蹲 小架”“耗架子” 、 ,内养精气血,外壮筋骨皮。另外,笔者恩师霍文学先生在《霍氏八极拳谱?调养功》中说: “八极拳属内外兼修, 意形具备, 既可强身健体, 又有很强的技击性。 习练八极技艺要内外坚实, 心神震定, 通过正确的姿势, 使外形运动、 呼吸、意识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于疏通经络,促进真气的运行,加 强调息的效果, 以后天之气换得先天之气, 达到凝神固精、 调血理气、 坚实内外的作用,从而增强拳术的习练效果。具体到调养功,则有丹 田功法和数息功法。丹田功法是运用意念将气引导到丹田处,口里默 念穴位,这样气血的流动随着意念沿任督两脉循行到丹田部位,每循 行一圈为一次” 。数息功法是站好桩后,以鼻作为出入之门,先使脉 气沉静,气息直达小腹丹田处,由一数至五数或由一数至十数,可根 据自己实际而定其数,但不宜太多,通过数息,达到丹田自身开合, 调养身心的目的”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 广州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在 《武学探真》 中阐述了八极拳小架的传统练法: “……更重要的是,八极讲究‘慢 拉架子快打拳’ ,架子是泛言一切架势,具体来讲就是指八极小架。 小架动作不多,但结构极其严谨,练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到沉着稳健, 不急不躁,一手一势交待得清清楚楚,需要含着力量耐着性子慢慢 ‘拉’ ,把力量运足了,式子做周正了,气调顺畅了,从头到尾,气 完力足,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练,一种身心两益的训练。但最重要 的莫过于一个‘静’字。 ”台湾刘云樵先生说: “小八极为八极拳中的小架子,是本门入门 的第一套拳法,它在八极拳所有的套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 一切有关八极拳功法修炼的基础,全都从这套小架开始下手。在练习 的过程中,每一式、每一动都要求架势低沉缓慢,每一式必须经过八 次呼吸的反复修炼,就是默数八次的呼吸,功力将会逐渐扎实稳健, 而后在每一式的训练中呼吸次数与时间将会逐步增加。 默数时要将意 念灌注全身各个部位。运劲先求松静,松则灵,灵则气血畅通,静则 凝, 凝则发劲完整, 故松静是练拳之要诀也, 守得静, 八极则入道矣。 ” 在外壮功夫方面, 刘先生还公开了打吊袋、 拍摔凳、 鹰爪坛、 铁砂掌、 铁山靠的一些练法,反复强调练习八极一定要“内则培养气血,外则 锻炼筋骨和肌肉” 也就是 , “内练一口气, 外练筋骨皮” 以便达到 , “敛 气如绵,鼓气如刚”(也就是刚柔相济)的境界。沧州著名八极拳家朱宝德先生讲: “习练八极小架要求动静分明, 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 适当掌握速度, 按常规要求, 静止时不限时间, 当下盘支撑到极限时再变下一个动作,发力不要过猛,只要能做到意 到、功发、力达即可。出手发力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 三、易筋经与八极小架之比较从易筋经与八极小架的功理功法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四 个共同点:1、二者均起源于远古道家或道教。2、二者均以养气、练气为法,用周天、数息之法练意练神,属 内功范畴。3、二者均依仗沙袋、木桩、球、板、石等练外硬功,以壮筋骨 皮肉,属外功范畴。4、二者行功均动静分明并以静为主,动作刚柔相济、讲究内外 兼修,集养生与技击于一体。再看二者的动作姿势,通过对照,可以说是非常相似,只是幅度 略有不同而已。首先起式就完全相同,都是双手上挑与肩平齐,易筋 经称“拱手式” ,八极小架称“作揖式”或“请手式” ,实际上就是现 在所指的“抱拳礼” 。然后都过渡为“顶肘式” 。易筋经第二式在小架 中称为“二郎担山”或“亮翅” ,第三式在小架中称为“霸王举鼎” ; 第四式在小架中称为“打虎式” ;第五式在小架中是“转身抱拿”和 “小缠”的过渡式;第六式在小架中是“顶肘”与“双闭裆”的过渡 式;第七式是小架中“怀抱婴儿”的变异;第八式在小架中称为“双 掸手” ;第九式在小架中称为“叠手掌” ;第十式、第十一式、第十二 式是小架热身动作中的三个重要式子(敬请八极同道仔细捉摸验证)。由此可见, 八极小架中蕴含着易筋经的所有动作。 有人也许要问, 八极小架共二十四个动作,这跟易筋经怎么能对上号呢?大家也许不 知道, 易筋经从春秋战国发展变化至清朝咸丰年间才真正定型为十二 式。因为它是“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所以早期的易筋经并不是只有十二个动作。就连八段锦也分为好几 种, 明清时期就流传出了 “十段锦” 、 “十二段锦” 、 “十六段锦” “二 和 十四段锦” (见《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和《国技论略》),而且在少 林寺的易筋经中原本就包含了八段锦(见《易筋经?外壮神力八段 锦》),一些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先有八段锦,就是“拔断筋”的意思, 后来读成“八段锦” ,再后来才又发展出了“九段锦”“十段锦”“十 、 、 二段锦”“十六段锦”“二十四段锦” 、 、 ,这几种的功效与易筋经完全 相同。八极小架虽然有二十四个动作,但除去相同的动作也只剩下不 到二十个动作。因此,八极小架中除去易筋经中的十二个动作外,都 能在八段锦中找到。 如八段锦的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就是八极小架 中的霸王举顶;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就是八极小架中的拉弓式;第 三式调理脾胃单举手就是八极小架中的按阴掌;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 瞧就是八极小架所有马步动作中的眼睛随视法;第五式、第六式是小 架热身动作中的重要式子; 第七式钻拳怒目增气力就是八极小架中的 撑捶式;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就是八极小架按阴掌和双揣裆中提脚 跟双震的动作。 四、结论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最终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八极小架是由易筋经(内含八段锦)发展转变而来(这仅仅只是笔 者一家之言),它保留了易筋经的精华部分,将易筋经中的动作略加 调理而成适于技击的功架,去除了一些不适合于技击的势子,放在热 身的功法当中,重新对套路进行了科学的编排。它在八极拳体系中占 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内外兼修的过程,达到内壮 外坚的目的,为练习更高一层的八极大架打下牢固的基础。是中国武 术门派当中典型的内功拳, 从而推翻了一些武林人士认为八极拳是外 家拳的观点。确立了以上观点, 八极拳在养生和健身方面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了(具体的八极养生知识笔者将另文论述)。至于小架内功的具体练法,则只有少数八极“明家”的嫡传弟子 会练。正如一些人常讲的: “此人打的是八极拳的架,却没有八极拳 的劲” ,实际上指的就是没有内功。
赞助商链接我我特别喜欢八极拳,在网上自学了金刚八式和八极小架一路,想学六大开,如何才能学到,请大师指点。_百度知道
我我特别喜欢八极拳,在网上自学了金刚八式和八极小架一路,想学六大开,如何才能学到,请大师指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八极这东西个人认为最好有人把着.我教过一小孩,跟我学着时候还有模有样的,里面是有招的,看着是六个字,拆开来里面有不少东西,网上视频我看过,不是很细.没准就南辕北辙,但是在架子里面你的肘往哪打眼就得往哪看,确实舒服些,不然练着好的是事倍功半,离开半年等我再见着他那劲都走畸了.你哪人?离得近我可以帮你看看.六大开这个东西,说的都比较浅.还有不同支的八极出入是比较大的.你小架大八极都没弄利索的时候这个东西不着急.金刚八式这个东西关键就是在多练,记得聋爷有句话,冲捶三万遍就能显出功夫来了.你说两仪顶那个问题,你蹲桩时候可以正脸蹲,比较乱
谢谢,我八极小架一路已经学完了,八极大架还没有学,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吴连枝老师的视频非常详细致,我都是看他的教学片学的。但可惜没有八极大架及六大开的教学视频的相关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视频加讲解,这么深奥的武术也不可能只看视频就能学会,即使学了也只是照猫画虎,我是大连的,不知道您是哪里的,非常感谢您热心的帮助,我想不会这么巧您也在大连吧。
哦,我天津的,八极这个东西讲究按部就班,基础得打牢,老辈的规矩小架就得蹲三年.因为家里都是练这个的,我也打小练,所以接触比较多,根据我的经验,没有基础的话,光看视频,容易练左.我就教过照着视频自学的小孩,好多毛病得现板重学,还不如地起嘛也不会的好教.大连那边有不少练八极的,你可以在当地找个老师教比较有跟.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给你几点建议,照猫画虎的时候姿势一定要到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哪怕是手指的弯曲,脚摆放的角度都不能错,动作的幅度,该蹲多低蹲多低,该拉多大拉多大,大概齐是不可以的.这点有时候手把手教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算好每一个姿势的步幅,一趟架子打下来,从哪起势就得从哪收,有来有回的趟子如果收势不在原地,那就肯定有姿势打得不到位.还有不能贪多嚼不烂,争取学一套能研究一套,弄扎实再往下走.看这个好,看那个也学,最后很容易都弄个半掺子,哪个也不行.练的时候最好再结合一些武术的基本功,练练腰腿,虽然八极对这块不是很讲究,不过多练练没坏处,每天压压腿,踢踢腿,偎偎腰什么的,对身体也有好处,拳打出来也漂亮.爱好武术是好事情,尤其八极这门玩艺确实不错,以后要有嘛问题只管找我,我会捡我懂的说.
采纳率:31%
和金刚八式和八极小架一路一样,在网上有很多视频可供学习,百度→视频→六大开 即可,不过这里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练法,你就选一两种对比着练就可以了,功夫练到了,可能还会遇到更让人惊喜的东西呢。
我就是这样搜的,只搜到了霍氏六大开,看不清,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还有我练金刚八式时可以意守丹田吗,因为有时不自觉的就会去意守,会有胀满,微热的感觉。两仪桩的时候在网上看的脸偏向右前方,能不能改成目视正前方,感觉这样会更舒服一些。谢谢。
六大开世传的就是六个单式,你可以多看看各种视频,慢速放映就看清楚了。另外不要去刻意的研究意念问题,练拳法的意念很简单,就是“眼前无人似有人”而已,别的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什么“意守丹田”之类的意念不是攻击性拳法的意念类型。传统的武艺很有讲究的,你先练好基础吧,“功夫练到了,可能还会遇到更让人惊喜的东西呢。 ”那就要看缘法了。希望这样的回答会对你有所帮助。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请问您是天津的吗?能教教我吗?
下面那位,你QQ多少,我们聊聊,可以的话我将来准备去找你学这个
李俊义的六大开拳视频 吴连枝的六大开部分技法演示 自学的就不要去管那些气啊 意念什么的容易出岔子 并祝你能找到一个好师傅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八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极拳小架二路教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