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武力中武力差到极点的八位好汉,最后一个还是大家的

水浒传中武力差到极点的八位好汉,最后一个还是大家的上司水浒传中武力差到极点的八位好汉,最后一个还是大家的上司爱笑不烦恼百家号大家都看过水浒,所以应该知道水浒好汉并不都是个个武功高强,有的是一点武力也没有。今天小编就说一下水浒传中武力差到极点的十位好汉,最后一个还是大家的上司。吴用大家都知道是梁山上的军师,无论是在和宋朝廷打仗还是和方腊打仗,都是以吴用的计谋为主。柴进,绰号小旋风,沧州人氏,后周皇裔,人称柴大官人。更是武力很低,但是因为是皇族后裔,所以有钱也有后台,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十位,上应“天贵星”,掌管钱粮。圣手书生萧让更是没有武力,因为人家就是一个书生。善写当时苏、黄、米、蔡四种字体,济州人氏。萧让是梁山第四十六条好汉,星号地文星,职务为行文走檄调兵遣将。蒋敬绰号神算子,潭州人氏,落科举子出身,也是一位读书人。他原为黄门山二寨主,后因钦慕宋江,而到梁山入伙。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五十三位,上应地会星,负责考算山寨钱粮。神医安道全医术高明,人称“当世华佗”,是一个悬壶济世的医者。是梁山第五十六条好汉。本身并没有高强的武艺。皇甫端,外号“紫髯伯”。是一名兽医,原是东昌府城内的兽医,同张清是好友。梁山受招安后,皇甫端跟随梁山征辽、征田虎王庆,但在梁山征方腊前被宋徽宗留在东京,没有参加。武功不值一提。金大坚绰号“玉臂匠”。是一个石匠,原是金石雕刻家,善刻碑文、印章,亦会枪棒厮打。但是武功并不是很高,在梁山上为文职将领,专管造兵符印信,排梁山第六十六位。最后一位就是宋江了,虽然没有武功,但却是其他好汉的哥哥和上司,有这么一群厉害的弟弟,还怕什么。这就是水浒传中武力差到极点的八位好汉,最后一个还是大家的上司。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爱笑不烦恼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笑一笑 开心少烦恼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夜吟风啸月)
(曾经沧海难为水)
第三方登录:《水浒传》研究专题[楼主]&作者:
&发表时间: 22:13
&&&&&&&&点击:7613次
周家发:《水浒》纵横谈&&引言 &&&&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以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事的事迹为历史背景,述说一帮为官府所迫,被迫啸聚梁山的造反者的事迹。《水浒传》是一部家传户晓、脍炙人口的古典小说,其中人物如林冲、鲁智深、宋江、武松、李逵等的侠义故事,更是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笔者自小学时代接触《水浒》故事以来便爱上这部小说,其后更读了不少研究及评论《水浒》的文章,现在不嫌浅陋,草就了这篇《水浒纵横谈&》,把所获之心得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水浒》故事之由来 &&&&& 关于《水浒》故事之由来,有正史和民间传说两大来源。正史上所记载的宋江事迹极为简略,如《宋史》所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此外,《宋史&侯蒙传》亦有记载宋朝大臣侯蒙上奏建议招抚宋江,并借宋江之军力征剿南方之方腊起事军,此即后来《水浒》中宋江征方腊情节的来源。相对《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而言,《水浒》故事本自正史的部分毕竟是很少的,它的主要情节还是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元代的《大宋宣和遗事》便载有这些传说,该书记载宋江等三十六人的事迹,其中已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宋江受天书&、&呼延绰征梁山&等故事情节,可说已具备现时《水浒传》的雏型,因此历来研究《水浒》的学习,无不以《大宋宣和遗事》作为重要研究资料。此外,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已列出三十六人的名字及绰号,也成为日后《水浒》作者塑造人物时的重要依据。& &&&&& 此外,早在《水浒》成书之前,在民间便已流传不少&水浒&故事和戏曲,在一些&说书人&的话本目录中,便已有《武行者》、《青面兽》等名目。在元杂剧中,也有不少&水浒&戏,如《黑旋风双献功》、《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等,其中对李逵、宋江、燕青等已有生动的描绘,梁山人物也已由三十六人扩展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的小喽啰&,成为《水浒》中一百○八人大聚义的底本了。& &&&&& 因此可以说,《水浒》是一部群体创作的小说,早在成书以前,便已由不少民间艺人、作者为它奠下规模,最后才由其作者将各种&素材&加工、缀合、损益,才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 《水浒》故事大纲 &&&&& 历来《水浒》存在著各种不同的版本,而每一版本在故事详略方面各有不同。在谈到《水浒》的各种版本前,我们不得不先弄清楚《水浒》的全部情节,我们就以故事情节最多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为底本,把《&水浒》的全部故事分为下列五部分:& &&&& (一)北宋末年,皇帝徽宗荒淫无道,宠信奸臣蔡京、高俅等,弄至天怒人怨,稍有点正义感的人如史进、鲁达&(智深)、林冲、晁盖、武松等都被&迫上梁山&。其后宋江也上了梁山,成为梁山寨主,屡败官军,使梁山达致一百○八条好汉大聚义的盛局。& &&&&& (二)其后,由于宋江要&忠心报答赵官家&,便率领著梁山全伙受&招安&。& &&&&& (三)梁山军成了宋廷鹰犬,首先被派往征伐北方的辽国。& &&&&& (四)接著又被派往征剿&反贼&河北田虎和淮西王庆。& &&&&& (五)最后再被派征剿江南方腊。在征方腊战役中,梁山军死伤惨重,两败俱伤,虽然勉强讨平了方腊,但一百○八人也只剩下三十六个回朝。最后宋江还被蔡京等毒杀。& 《水浒》的版本 &&&& 《水浒》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版本最多、最复杂的,这主要是由于《水浒》在成书以后,还有不少文人为其加工润饰或删节,致有各种长短不一的版本。历来研究《水浒》版本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意见,现试综合之以使读者明了。& &&&&& 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水浒》一直存在繁、简两种本子,一般认为见于《也是园书目》中之二十卷罗贯中《水浒传》(世称&罗本&,现已失存)是一切《水浒传》的祖本,该书有上列(一)、(二)、(五)三部分内容,但文词粗略。 &&&&& 其后乃有郭勋的&一百回本&《水浒传》(世称&郭本&),内容比前者多了第(三)部分,文释则&大有增删,几乎改观,除去恶诗,增益骈语;描写亦愈入细微&(《中国小说史略》),显见&郭本&比&罗本&在文辞、技巧上高了很多,因而后世便称&罗本&为最早的&简本&、&郭本&为最早的&繁本&。 &&&&& 其后又有若干文人分别为繁、简两种本子再加润饰增补,又先后出现了数种本子。为&简本&增饰的先后有余氏的&旧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十五回本&、&一百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四回本&,上述四种本子都比前增多了第(四)、(五)两部分;为&繁本&增饰的则有杨定见的&新一百二十回本&,此本也包括了上述六个部分,但其中第(四)、(五)部分则经过重写,此本是所有《水浒》本子中最详尽的一本。 &&&&& 其后清代文人金圣叹于校点《水浒》时,认为后部分(即第(二)、(三)、(四)、(五)部分)的情节不好,便来一个&腰斩&,成了&七十回本&(又称&金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此本只保留了第(一)部分的内容,加以卢俊义的一个噩梦为结(注1),因为此本保留了《水浒》中的精华部分,因而是现时《水浒》版本中最流行的一本。被&腰斩&了的后半部,其后便独立成书,称为《后水浒》或《征四寇》(注2)。& 《水浒》的作者 &&&&& 关于《水浒》的作者的问题,历来便是一个谜,一般以为是施耐庵;但根据明、清一些学者的笔记所载,又说是罗贯中所著(即《三国演义》的作者)。此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其一谓&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其二谓前半部分乃施耐庵所著,后半部分(即被金圣叹删去的部分)则为罗贯中所杜撰,作其狗尾续貂云云。因此,《水浒》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尚未定论,有待学者们继续考证和研究。& 《水浒》的人物 &&&&& 曾经有人说,《水浒》中一百○八个好汉有著一百○八种性格。虽然这未免夸大其词;但读过《水浒》的人都会发觉,它确实塑造了很多个成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性格鲜明,早已深入人心,如李逵的鲁莽、鲁智深的暴烈豪爽、林冲的隐忍、武松的侠义、宋江的圆滑、秦明的火爆、石秀的&拼命&、高俅的阴险、燕青的精细等。当你读到林冲&风雪山神庙&之际,不期然会血脉贲张,痛恨奸臣高俅的恶毒险诈和小人陆谦的卖友求荣;当你读到武松杀嫂报仇、狮子楼杀西门时,不禁会大快,心想总算替武大出了一口乌气;当你读到李逵负荆、在寿张县乔坐衙审案时,必会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当你读到石秀跳楼劫法场,必定拍案叫绝;当你读到宋江被毒害,死前也哄李逵同饮毒酒时,必然掩卷叹息,慨叹&英雄末路&......好一部《水浒》,把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写活了,这就是《水浒》的成功之处。& 和《水浒》有关的小说 &&&&& 由于《水浒》是那么脍炙人口,是故后世有一些文人挟其余威,为之续写或改写成几部小说。谈到《水浒》的续书,很多人都会提到《征四寇》。其实,究竟《征四寇》算不算是《水浒传》的续书,这是有争议的,这要视乎你是否把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视为《水浒》的原本。如是,则《征四寇》只是原来《水浒传》的后半部分,不算它的续书。可是有些人认为《征四寇》与《水浒》前七十回不是出自同一人手笔,是&狗尾续貂&之作,而且《征四寇》文字拙劣,情节生硬,因而把《征四寇》仅视为《水浒》的一种次级续书。由于笔者在前面已介绍了《征四寇》的内容,以下将介绍其他与《水浒》有关的小说。& &&&&& 就笔者所知,在明清两代,至少有三部《水浒》续书(不计《征四寇》)。 &&&&& 其一为陈忱所著的《水浒后传》,该书叙述宋江死后,余下的头领不堪朝廷的歧视和压近,纷纷重新造反。其后金人南侵,宋室凋零,大伙儿便在混江龙李俊的领导下,渡海至暹罗,在彼方另辟干净土。全书以李俊称王,其余头领均封侯拜相结束,共四十回。 &&&&& 其二为俞万春所著的《荡寇志》(又称《结水浒传》),此书延续&七十回本&《水浒》的情节,以卢俊义的噩梦开始,接著便转到陈希真父女为高俅所迫,落草猿臂寨,但处处与梁山为敌。其后陈希真受招安,助张叔夜讨平梁山泊。该书作者刻意污蔑梁山,而把统治者塑造成一个个&救世主&,甚至还杜撰出宋江勾结奸臣蔡京、高俅等情节。全书共七十回及结子一回。 &&&&& 其三为&青莲室主人&所辑之《后水浒传》,此书较为罕见,文字亦较拙劣,主要叙述宋江等一伙死后,转世托生为南宋时期洞庭湖一伙起事者,宋江、卢俊义分别托生为杨么、王摩,啸聚于洞庭湖。其后岳飞率军征剿,杨么等重归天界。此书怪异之处颇多,又提倡轮回转世之说,为三部续书中之最弱者,全书共四十五回。& &&&&& 除了上述三部较为&古典&的《水浒》续书外,在当代又出现了某些改写或续写《水浒》的小说。除了某些只是删去原著糟粕,对原著没有作较大更动的《洁本水浒传》或《水浒少年版》外,还有一些对原著主题大加发挥的小说,以下略加介绍。 &&&&& 其一为姜鸿飞的《水浒中传》。据作者自述,历来的《水浒》续书以《水浒后传》为最佳,但可惜《水浒后传》所接续的《征四寇》艺术手平太低,令《水浒前传》(即《水浒传》)和《水浒后传》这两部佳作之间失却了一个理想的连接桥梁,因而写作了这部《水浒中传》。该书的特色是尽量符合历史,把历史上的某些事实,如侯蒙向朝廷建议招安宋江,宋江为张叔夜降服等事迹均如实记载了。此外,该书亦有叙述宋江随童贯讨伐方腊的故事,不过生擒方腊的是韩世忠而非鲁智深或武松,从而还历史以真面目。最后宋江等人在立功后还是被奸臣鸩杀,此情节于史无据,纯粹是为连接《水浒后传》而设。& &&&&& 其二为王中文的《水浒别传》。该书分五卷共一百八十回,该五卷分别名为《方腊反》、《忠义梦》、《将军舞》、《英雄泪》和《少水浒》。该书以方腊造反的故事开首,据作者自述,是要恢复历史的真相,指出梁山一伙根本没有参与镇压方腊的战事。讲述完方腊造反的故事后,该书接著讲述梁山一伙奉派北伐辽国的故事。梁山一伙虽然在征辽一役中立下奇功,收复燕云十六州一半,其后在金人南侵时又奋起抗金,但却仍然不受朝廷重用,一百○八人竟落得郁郁寡欢,流下了英雄之泪。最后在《少水浒》一卷中,作者讲述梁山余部以及部分梁山头领的后人在王定六的领导下再度起义,举起反宋抗金的旗帜。& &&&&& 其三为褚同庆的《水浒新传》。该书共一百七十回,是重写《水浒》之作。根据作者自述,他是一名《水浒》迷,有鉴于原著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处,所以立志重写《水浒》。该书重写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历史补述一些原著没有著力描写的宋朝史实,例如花石纲、抗辽战役等。(2)补述原著没有著力描写的某些梁山头领(如董平、蔡福、鲍旭等&二三线人物&)的事迹,提高他们的形象。(3)重新界定梁山泊一百○八名头领,删去一些不重要的人物,加入一些巾帼英雄(原著只有扈三娘、孙二娘和顾大嫂三名女性头领)。(4)著力描写梁山泊头领围绕受招安一事发生激烈斗争,最后分裂为两派,反招安派的首领(吴用、林冲等人)一一死去,其余则愤然离去;主招安派则在宋江带领下接受朝廷招安,全书就此结束。& &&&&& 其四为程善之的《残水浒》,共十六回。该书像《荡寇志》一样,也是一部&反水浒传&。该书也是从卢俊义惊噩梦开始,述说梁山各头领日渐离心离德。后来分裂为两派,以卢俊义为首的一派主张接受守边大将种师道的招安,而以宋江为首的一派则反对接受招安。其后梁山失陷,宋江等三十六名反招安派出走至海州,为张叔夜所擒。但卢俊义等人为念旧情,向朝廷保奏免去宋江死罪。该书把宋江描写为一个奸恶之徒,曾先后企图投靠奸相蔡京和敌人金国,书末更揭露宋江原来竟是当年射杀晁盖的真凶。除了贬抑宋江外,该书亦在原著的&糟粕&(注3)大加发挥,描述了某些人的&报应&,例如李逵被扈三娘杀死,董平则被程万里女儿毒杀。本书有趣之处是前述的《水浒新传》一样描写梁山头领分裂为两派,可是两者作者和书中人物的取向却恰恰相反。一书而有立场截然相反的多种改写或续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几乎可说是无出其右。& &&&&& 其五为张恨水(即名著《金粉世家》和《啼笑姻缘》的作者)的《水浒新传》,共六十八回。本书写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据作者自述,原意是要激励国人的抗日意志,因此他把梁山好汉塑造为抗金义士。该书接续原著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情节,并取《宋史&张叔夜传》所载事迹为底本,描述卢俊义为海州知州张叔夜所擒,其后张叔夜劝服梁山全伙接受招安。自此宋江等人成为张叔夜部下。其后金人南侵,宋江自请起兵勤王。在抗金战争中梁山一百○八将虽然死伤殆尽,所余无几,但总算是为国捐躯,成就了忠义之志。& &&&&& 其六为散发生的《新水浒传》。该书分三卷共六十四回,该三卷分别名为《江湖行》、《替天行道》和《离山记》。该书大部分沿袭《水浒》原来的故事,以宋江为主角,叙述其犯案、逃亡、下狱、充军、上梁山、成为梁山首领以至最后带领梁山受招安的经过。本书作者亦采纳金圣叹批《水浒》的观点,以宋江为反面人物,把他塑造成一个虚伪、好色和爱玩弄权术的贼首,对原著已有的情节简略带过,著重描述宋江的上述三个负面特征,尤其著重描述宋江如何篡夺晁盖的权力。& &&&&& 近年还出现了一本名为《水泊梁山》(副题为《水浒通俗演义》)的小说,作者为刘操南(此君亦曾撰写《武松演义》和《青面兽杨志》)。该书大致以原著情节为底本,述说至梁山英雄大聚义而止,但该书对原著的人物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多有更动,更改了原著的某些&糟粕&(例如把宋江设计陷害秦明迫其落草改为慕容彦达为向朝廷报功而杀秦明全家),并且把宋江的形象写得更正面。此外,该书在艺术上亦对原著作了一些改进,例如加插了更多有关民间风俗的描写,并且在文字上加入了各种戏曲、评话、赋赞的元素,使小说的表现手法更为多样化。& &&&&& 此外,在1933年还出现了一本《古本水浒传》。该书共一百二十回,据这该书序言的梅寄鹤说,该书乃施耐庵原著,由苏州梅氏世代珍藏。又据梅寄鹤所说,目前坊间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水浒全传》的后五十回其实是罗贯中的《征四寇》,并非施耐庵原著。但据近人考证,该书只是一部&伪水浒传&。不过笔者觉得该书作为《水浒》的其中一部续书,也值得向读者介绍。该书在梁山泊大聚义后,继续述说梁山人物反抗官府、除暴安良的事迹,并无受招安、征四寇的情节。该书的结尾讲述高俅被贬黜,张叔夜继任济州知州,正当梁山众头领为此事欢欣庆贺时,突然风云变色,山上记载一百○八人名字的石碣被裂断,全书就此结束,暗示梁山的事业即将终结。& &&&&&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小说或是截取《水浒》中的一个故事片断加以发挥,或是借用《水浒》的人物。其中最著者当推《金瓶梅》。该书截取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铺排成书,成为又一部名著。一部名著派生出另一部名著,这可以说是世界小说史上的一个罕有奇迹。 &&&&& 在当代,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讲述一两个梁山英雄事迹的小说,笔者所曾见过的便有关于林冲、鲁智深、武松、杨志的小说。此外,内地还曾出版一些集合历代有关梁山人物传说的单元故事集(例如《水浒外传》、《水泊梁山的传说》、《水浒人物口头传说大观》等),由此可见,《水浒》的题材真是用之不竭,在后世竟派生出这么多续书、改编、补编。 &&&&& 另外还有某些小说虽然并非以《水浒》故事为主题,却在故事中借用《水浒》的人物或其后裔以作点缀。例如讲述岳飞和岳家军故事的小说--《说岳全传》便有提及梁山头领燕青、安道全和呼延灼,还有六名梁山后人。连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也在他的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把主角郭靖说成是梁山泊头领&赛仁贵&郭盛的后人。从后世小说家在其著作中加插《水浒》人物这一点可见《水浒》是那么深入人心。& 注1:根据一般讲法,&卢俊义惊噩梦&乃出自金圣叹杜撰,并非《水浒传》原有情节。但近来有些人根据明代文人的笔记,指出《水浒传》原文确有&惊噩梦&情节,不过现时&七十回本&中的&惊噩梦&是否就等同于《水浒传》原本的&惊噩梦&?这仍是有待考证的。& 注2:如前所述,《水浒》有繁、简两种版本,因此《征四寇》也有繁、简两种版本,其中繁本即为《水浒全传》或《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的后五十回,而简本现时则非常罕见,惟笔者有幸在一间旧书斋发现并购得。& 注3:所谓&糟粕&,是指原著一些不合情理或甚至有歪伦常正道的地方,例如张青、孙二娘的人肉作坊;李逵的滥杀无辜(包括沧州的小衙内、扈三娘一家等),而扈三娘在家人被杀的情况下竟然仍愿意归顺梁山,不向李逵寻仇;董平为夺东平府知府程万里的女儿而在投降梁山后杀程万里一家等等。有关《水浒》糟粕的详细讨论,请参阅拙文《谈〈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jjun/msgview-.html[]
[楼主] &[2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2:20&[][][]
论《水浒传》中史进形象的塑造&李耿巍&&提要:作为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艺术成就。本文在水泊梁山众多的英雄人物中,选择了并不十分突出的九纹龙史进,围绕他,试图用一种全方位的视角来探寻《水浒传》一书在其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为今天的小说写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提供一些帮助。关键词: 《水浒传》  人物描写  史进  发展    对比在中国小说史上,《水浒传》的出现,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白话小说,《水浒传》不仅在内容格式上较以前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其在艺术方面,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仅局限于对书中少数几个重点(所占篇幅较多)人物的分析,如宋江、武松、鲁智深等,忽略了对其他次要人物的分析研究。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流于表面,仅仅就人物本身来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忽略了《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作的一些艺术上的努力。  《水浒传》中有关史进的文字虽然不多(其中大段描写有第二回&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第六十九回&东平府误险九纹龙&四处,其余小段叙述共八处),但细看起来,作者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比较全面的。从史家村拜师学艺到九华山落草为寇再到入伙梁山排座次,作者用有限的篇幅给读者充分展示了史进由一名莽撞少年成长为梁山好汉的全过程。这样一个有发展性的人物在《水浒传》书中并不多见。并且《水浒传》一书对史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原有的那种美则无一不美,恶则无往不恶的审美习惯和类型化原则,通过义释陈达,误陷东平府等事件展现了人物性格的现实性、连续性和综合性。那作者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完成对史进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呢?  一 细致的人物描写  《水浒传》书中对史进形象塑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色的人物描写。而这其中,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又是最为出色的。  《水浒传》书中对史进语言的描写,无一不体现出了个性化的特征和延续性的发展。在史进刚一出场时,面对王进对自己棍法的评论,张口便是:&你是甚么人?&&你敢和我叉一叉么?&见王进不肯动手,又挑衅道:&你来!你来!怕的不算好汉!&这种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反映了史进的年轻气盛与莽撞。后来与陈达过招时,史进的言语则不像先前那么鲁莽,更有一种戏弄对手的感觉。他回答陈达借道的请求时说:&我便肯时,有一个不肯,你问得他肯便去。&陈达问那&人&是谁?史进道:&你问得我手中这口刀肯,便放你去。&结果陈达大怒,二人混战一团。在梁山排座次之后,史进与穆弘随宋江进京观灯,在樊楼上纵酒放歌,则是对史进英雄形象最好的阐释: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在梁山泊招安后,史进的言语则又发生了变化,在书中九十九回,史进出马大战卞祥时称:&助逆匹夫,天兵到此,兀是抗拒。&此时的史进作为皇家承认的正统军将,心态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而这一点,正是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史进在朱武一伙劝他落草九华山时说的那番话更是被人们所推崇:&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金圣叹评道:&此句为一百八人提出冰心,贮之玉壶,亦不单表史进。&可以看出,作者正是接借史进之口点出全文的主旨所在。  和语言描写相同,《水浒传》对于行动描写同样十分突出,并且突出人物的变化发展,在与王进比武时的史进,看似勇猛无比,却败下阵来,而与陈达比武时,史进&轻舒猿臂,款扭狼腰,只一挟,把陈达轻轻摘离了嵌花鞍&&&从这一熟练的擒拿我们可以看出其武艺的进步。此外,作者还擅长用象声词来加强动作效果,例如在第六回中史进助鲁智深杀道人的时候,&望下面只顾胳肢胳察的搠。&这一象声词的运用,使行动描写更加生动。  和语言行动描写相比,《水浒传》在塑造史进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则不是那么成功。书中对史进外貌的直接描写仅仅在其出场时有过一句话的介绍:&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后来的几处外貌描写仅仅是着眼于史进的衣着打扮,和其他人物鲜明生动的肖像描写相比(如鲁智深、宋江等),并未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书中对史进的心理描写,则全都是在特定场合下人物正常的、必然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纯静态的描写,缺少对人物动态的心理描绘。但是,这一不足不光体现在史进一个人身上,整个《水浒传》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都存在这种缺陷。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种静态的心理描写中,充分把握住了史进的性格特征,将个性化的特点溶入到心理描写中去,完善了人物形象,就这一方面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 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巧妙的结构安排  《水浒传》一书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书中关于史进的细节描写有多处,作者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把握,充分展现了史进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中一个例子便是书中第六十九回,史进由于李瑞兰的出卖被董平捉拿,审问拷打,&史进只不言语&,&由他拷打&,&不招实情&。短短几句,便把一个英雄形象勾勒了出来。在《水浒传》书中,多次有描写到梁山好汉被官府捉拿严刑拷打的场面。其中惟有史进是一声不吭,死不招供,其他多数人都是&吃打不过&,或是说假话辩白,或是认了罪状。这一比较,更是衬托出了史进年轻气傲不肯低头的性格特征。  在结构安排方面,史进的几次出场都颇值得玩味。第一次出场是和王进的一番较量,其后,史进的身世才从其父与王进的交谈话语中说出。后在赤松林出场时,则是从和鲁智深的一场误斗开始的。书中第五十八回,史进再次出场时,是通过朱武的一番话道出了去向。几次出场各不相同,没有唐突之感,处处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增加了文章的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然而,对史进的描写在整体上还有虎头蛇尾之嫌,金圣叹评史进是上中人物,原因就在于后半部分写得不好。这也是史进这一人物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相比略显不足的原因所在。  在《水浒传》书中,史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但这主要是由于有关他的文字篇幅较短所造成的,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作者在塑造其人物形象时所做的一些艺术上的努力。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水浒传》一书对史进形象塑造的分析,能够给今天的小说写作者在写作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3楼] &作者:
&发表时间:
王学泰 : 重评《水浒》&&&&&&&& 电视剧《水浒》在荧屏上一出现,许多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甚至有些研究《水浒传》的论著也搭车问世,一时间出现了小小的&《水浒》热&。我以为这种&热&不过是&武侠小说热&的继续。《水浒》中的&武&与&侠&再度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兴奋起来。 &&& 正像&武侠热&一样,&《水浒》热&负面作用也是远大于正面意义的,这一点是听惯了&《水浒》是农民起义的百科全书&评价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所谓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评价并不能反映《水浒传》的本质。人们确实喜欢《水浒传》,但并不因为它是农民武装反抗的&教科书&。6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中国确也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水浒气的缘故。&(《叶紫作〈丰收〉序》)。不能排斥一些读者从艺术趣味和个人性格角度喜欢《水浒传》,《水浒传》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一言以蔽之的论断都会有片面性。但我以为鲁迅的意见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什么是&水浒气&和&三国气&呢?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见到确切的解释,我以为其所指就是近百年来弥漫于社会的&游民气&。《水浒传》这一类最初形成于游民之手(第一代江湖艺人)的通俗文学作品,是负载着强烈的游民意识的,它与社会上的&游民气&相互作用、鼓动成为一股热潮,散播着与法治社会不和谐的声音。这一点还是许多喜爱和研究《水浒传》的人们没有认识到的。自《水浒传》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引起许多读者的喜爱,同时在如何评价《水浒传》上也产生了争议。我觉得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说清楚,没有讲透《水浒》吸引人之处和正面、负面影响之所在。拙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对《水浒》中某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受到一些《水浒》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由于该书受到体例的限制不可能把我有关《水浒》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因此才写了篇文章,进一步阐述我对《水浒传》的意见。 &&&&&&&&&&&&&&&&&    &&&& 一、游民说给游民听的故事&&《水浒传》是写什么的? &&&&&&&&&&&&&&&&&    &&&& 小题的这句话是套用台湾学者孙述宇先生的,这里不敢掠美。孙先生在《〈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一书中说,《水浒传》是&强人说给强人听的故事&。我觉得不够准确,不能全面地概括《水浒传》的内容,也不足以说明《水浒传》的本质,因为《水浒传》写的虽是&强人&的故事,但是最初的创作者、述说者未必就是&强人&,其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则更不都是&强人&的思想。 &&& (一)各个时代不同的阐述。《水浒传》究竟是写什么的?它的主题是什么?这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说法,对于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评价往往是与社会思潮同步的,社会思潮往往要通过对文学名著的批评来表现自己。 &&& 《水浒传》写成于明代中叶,当它被作为一部完整的文学巨著刊刻出来的时候,正处于思想解放、个性觉醒的时期,此时许多学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说它所表现的梁山好汉&诵义负气,百人一心。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天都外臣《水浒传叙》)。托名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叙》也明确指出《水浒传》是&发愤之作&,其内容就是表现&水浒忠义&的。到了清代,封建**加强、统治者实行全面的社会控制。此时对《水浒传》多持否定态度,说它是&诲淫诲盗&之作,为不逞之徒立传,最高统治者多次下诏禁止刊刻和出售《水浒传》。20世纪初,西学东渐,有许多研究者借《水浒》以比附当时社会斗争,提出它是讲平等、均财产的&社会主义小说&,甚至用以借喻当代革命。鲁迅对此加以嘲讽&说《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因风而起者便不免是涂面剪径的假李逵&(《〈奔流〉编校后记》)。50年代后在阐释《水浒传》中则定&农民起义说&为一尊;&文革&中要整所谓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以&《水浒》这部书&,又成为&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的工具。近20年来,思想解放,对《水浒》的阐释有所突破,许多研究者要打破&农民起义说&的一统天下,先后提出了&为市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以及&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守旧派之争说&,最近又有&反腐败说&等等。应该说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以为都没有抓住《水浒传》的本质。这些论点大多还是没有从作品的总的创作倾向出发,而是从某种理念出发、适应某种思潮产生的。自然,这些议论也就缺少说服的力量。 &&& 我认为《水浒传》是游民说给游民听的故事,其内容是讲述游民的奋斗成功与失败的,其中所表达的思想也主要是游民的思想意识(由于《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是沉沦社会下层的文士,其中就不免有些文人意识),反映了游民的好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水浒传》的主题: &&& 一是水泊梁山好汉的个人成分的构成是以游民和边缘人物为主。 &&& 二是梁山主人公的经济与政治诉求是带有游民性质的。 &&& 三是从《水浒传》的形成过程以及书中所体现的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意识。所谓主题也就是该作品写的是什么和表达什么思想意识?弄清了这两个问题,主题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 四是从《水浒传》主要英雄人物形象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它是描写游民的成功与失败的。 &&& 前三点是从宏观上考察,第四点是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 (二)水泊梁山上的主人公。《水浒传》是写什么的?说的是什么人的故事?只要我们对《水浒》主要描写对象做一些分析就可以得出较为接近事实的结论。这本书主要是写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头领的遭遇与追求的。这一百零八人都是些什么人物呢?《水浒传》在七十一回给读者提供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名单。这些人大体上可以分成游民、吏人、武将、手工业者,农民、商人、庄园主、其他。人数最多的是游民,近五十人;其次是武将,约二十人;第三是吏人,十人;勉强算农民的只有五人(阮氏三雄和解珍、解宝)。 &&& 1.梁山好汉的主体&&游民。什么是游民呢?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脱离了宗法网络、没有稳定收入和固定居处的人们都可称之为游民。游民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生存他们往往会使用各种手段以获取生活资料。毛泽东在他早年写的《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谈到&游民无产阶级&时,把农村的游民分为五种:兵、匪、盗、丐、娼妓。&他们的谋生的方法:兵为'打&,匪为'抢&,盗为'偷&,丐为'讨&,娼妓为'媚&,各不相同,谋生弄饭吃则一。他们乃人类中生活最不安定者。& &&& 《水浒》中的游民以&盗&为多,而且还往往是占山为王的大盗。《水浒》的一百零八人,最后都上了梁山,都可以说是&盗&。当然不能这样算。这里只以梁山好汉上山以前赖以谋生的手段进行分析。梁山除了自己底班人马和初次聚义就选择了梁山的人物以外,许多头领还是其他小山头的山大王。如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桃花山的李忠、周通;清风山的燕顺、王英、郑天寿;黄门山的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对影山的吕方、郭盛;登云山的邹渊、邹润&&这是有组织的游民。还有个体的抢劫者,如活跃在道路上、江河之中李俊、张横、童威、童猛,开夫妻黑店的张青、孙二娘等。其他如盗马贼段景住、小偷小摸的时迁。这些没有任何政治诉求、只是以杀人抢劫为业的人们,在任何社会里都是非法之徒,为绝大多数人所否定。这是有着祸害他人劣迹的游民。有些并无祸害民众的非法活动的游民,但由于他们脱离了宗法网络、脱离了农村、又没有正当职业的,生活没有保障,于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卷入反社会活动。这样的游民在一百零八人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漂泊江湖,浪迹四方,属于&生活最不安定&之列,如打伤了人,四处&躲灾避难&的武松,拦路抢劫的牵头人刘唐,贩羊卖马折了本而流浪蓟州、靠打柴度日的石秀,打把式卖艺的病大虫薛永,&权在江边卖酒度日&的王定六,焦挺、石勇等都是流浪汉,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在江湖上寻找机会,为此敢于杀人放火、对抗官府。刘唐就找到了一宗发横财的机会,报与晁盖,演出了&智取生辰纲&的一幕活剧。梁山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军师吴用,副军师、宗教代表公孙胜,第一步军头领鲁智深,也都属于游民范畴。他们或是游方僧道,或是游民知识分子(我在拙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曾为游民知识分子做过定义,有兴趣者,可参看)。无论在什么朝代,他们都是游民骚乱、农民抗争的中坚或领袖人物。没有这类人物,民众的造反活动闹不大,有了这些人的参加,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会提出斗争策略、会神道设教,从而吸收更多的人加入反抗的队伍。因此,要使造反队伍壮大,必须有此类人物参与决策。梁山上的吴用、公孙胜是宋江等武装抗争活动的重要决策人。由此可见,水泊梁山的政治军师活动是受到游民支配的。至于梁山的小喽罗,不用说,自然多是从宗法网络中被抛离出的零余分子了。 &&& 2.梁山武力的主体&&被边缘化的武将。武将在水泊梁山也占有重要地位。武将按说是&官&,是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宋代兵制的特点,把武官排挤到了边缘地位,特别是下层武官,尤为如此。宋代朝廷对于武官之疑忌也为历代所少有,为北宋立过大功的杰出将领王德、狄青等也受到不公正待遇。狄青为朝廷建立了那么大的功勋,官至太尉,只是因为出身行伍而得不到应有的信任,还时时受文官的窝囊气。南宋许多抗金名将被朝廷和文臣掣肘,岳飞等抗金名将的冤死也都与歧视武官的风气有关。武人受到歧视,再加上军队的成员多数来自游民、流民,当兵要被黥面,与发配罪犯一样待遇,对军人不尊重的同时,也使军人失去自尊,常常闹事,使得宋代军队实际上成为&一种特殊的游民群体&(详见拙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武官受到迫害,或遭受意外也极容易逼上梁山,林冲就是一例。《水浒传》中带有明显的敌视文官、同情武将的情绪,常常在起着画龙点睛作用的诗词和联语中贬斥&大头巾&(对高级文官的戏称),这与作者的游民立场及梁山领袖的构成有很大关系。 &&& 3.吏人与其他。吏人的数目在梁山将领中占第三位,并在其中占了主导地位,宋江就是吏。平常官吏并提,实际上自宋代以后,&官&&吏&两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悬殊,在统治者内部是处在边缘地位的(见廖仲安《再评宋江》,载《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主流社会对吏胥的歧视,使得他们自视也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北宋文学家苏洵说:&今之吏胥则不然,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遇之如犬彘。长吏一怒,不问罪否,袒而笞之;喜而接之,乃反与交手为市。其人常曰:长吏待我以犬彘,我何望而不为犬彘哉?是以平民不能自弃为犬彘之行,不肯为吏矣。&(《苏洵集补遗&广士》)有了&犬彘&的品性,才可以为吏。《水浒》也证实了这一点,书中写到的吏胥,大多就是&犬彘不如&的人。对吏人中上了梁山的英雄好汉,作者笔下必然有所讳饰,但是,还难以把他们的劣迹完全洗刷干净。读者从戴宗在初见宋江(尚不认识)向宋江赤裸裸地要钱那一段,这个阶层的丑恶充分表达出来。其他如蔡庆、蔡福、施恩(其父为吏人)莫不如此。这类人为了自己利益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廖仲安先生在《再评宋江》中所说&吏胥与'盗贼&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他们与游民在对待主流社会的态度上没有多大区别。 &&& 再看《水浒传》写到的农民、手工业者也不是当时主流社会所认可的&良民&,即使在今天他们的行为也不会为社会所肯定。如&三阮&,除了小二外,小五、小七都没有家室,他们好酒嗜赌,向往&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梁山好汉的生活。这些人不就是造反的后备军吗?只要条件适合,就会走上武装抗争的道路。 &&& 其他梁山领袖如大财主卢俊义,庄园主李应、史进、穆弘、穆春、孔明、孔亮,贵族后裔柴进等人,其身份是属于主流社会,而且他们都具有超出平常人的能力,在社会上出头拔尖的,但他们或是因为爱好(如爱好舞枪弄棒),或是由于个人行为(如接纳江湖好汉),与主流社会的疏离,也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甚至遭到排斥。因此这些人,只要有机缘,他们也有可能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 &&& 4.梁山好汉多是被统治者排斥的人物。从上面对一百零八位梁山将领的类别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以游民为主体,结合了其他各个阶层中边缘人物,形成争夺自己权益的武装集团。实际上,这样的武装集团也可以在为统治者效劳的过程中,建立&功业&,去争夺自己的利益。以上两种可能都存在,只是历朝历代的社会稳定时期,统治者一般只会考虑到要笼络文人士大夫,把他们可能激发出的扰乱天下的能量,纳入巩固自己政权的系统;可是统治者很少考虑到,游民和许多阶层的边缘人物中的杰出之士蕴藏着更大潜能,这些可能构成反社会的巨大力量,他们更需要笼络,而懂得这一点的人确实不多(唐代诗人章碣的&焚坑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是这个意思)。宋代和宋代以后,统治集团更是侧重笼络文人,学武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排斥,尚武之风,沉沦下层,许多游民也把学武作为谋生之路。&&& 北宋时,苏轼曾指出,当时士人&皆以文词进&,使得许多&无文&的豪杰之士处于边缘状态。实际上,就是不被统治者重视的&胥史牙校&、被排斥的&奸猾之党&之中都有&豪杰英伟之士&。适当擢用这些人,才能杜绝天下&盗贼蜂起&的局面出现(见《东坡七集&上皇帝书》)。南宋的华岳的《平戎十策》 &&& &取士&一节中提出网罗天下豪杰,就要&不遗于微贱&,一连举出&江湖领袖,山林标准&,&曾返三尺,求脱罪籍&&才气过人,轻犯刑法&&素有谋略,久淹行伍&&隐于吏籍,不得展布&等八种人(这被钱钟书先生称为是&《水浒传》的一篇总赞&)。华岳认为,只有这些&草莱之雄&,得到起用,才有利于与北方异族统治者一争高低,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会制造内部动乱。这些意见都没有受到重视,从宋代以后,这种非常的&豪杰之士&很少被统治者拔擢出来。我想,一是名分所限,在统治者眼中,他们是&叛&(或接近&叛&)而不是&贤&,不能让他们混迹于&贤&中,这样会乱了国家的体制,人们会群起而效尤;二是可操作性差,什么才是&豪杰英伟&,什么是&老奸巨猾&,这两者很难分清,让统治者去亲近沉沦社会底层的人物也非常难,更不能建立制度性的选拔机制,而没有制度化的机制,以才能拔擢下层人士是空谈。因此,尽管历代都有这个问题,而始终不能解决,游民、边缘人物中杰出之士最后只能会聚于水泊梁山。 &&& (三)梁山好汉的诉求。我不同意&农民起义说&,不仅因为《水浒传》写的不是农民的反抗,一百零八位头领的主体也不是农民,更重要的是此书中所表现的不是农民的诉求。农民起义诉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土地的要求,没有提出土地要求的群众斗争,哪能称之为农民的斗争?而《水浒传》中恰恰没有这一点。书中没有任何情节写到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苦恼,也没有任何故事写到土地占有者对无地农民剥削的残酷。《水浒传》不是没有写到土地占有者与他们&庇荫&下无地农民的关系。如&三打祝家庄&的祝家庄,&庄前庄后,有五七百户人家,都是佃户&,可是这些佃户都是跟着庄主祝朝奉走的。战后,在宋江看来祝家庄&一境村坊人民&,本来是应该&尽数洗荡&的,只因有锺离老人一个,救了石秀,才赦免了他们。又如李逵的哥哥李达是地主家的长工,李逵因劫法场,被官司追捕,李达也受到连累,被官府捉了去,赖有东家为他证明辩护,并替他&上下使钱&,才使他免受追究。这就是《水浒传》作者眼中无地农民与土地占有者的关系。作者对于书中出现庄园主,只要他是与梁山或梁山好汉有正面关系,无不写得慈眉善目、待人可亲,他们兢兢业业地管理着家业,告诫子弟不要为非作歹。如史家庄的史太公、桃花庄的刘太公、宋家村的宋太公、白云山的孔太公、揭阳镇上的穆太公等。至于那些与梁山有关人物为敌的庄主如陷害解珍解宝的毛太公、害李逵的曹太公等人才是为富不仁、丧尽天良。我想这些情节是不能反映当时宗法农民的想法和诉求的。 &&& 我们说《水浒传》没有反映农民的诉求,那么,它反映的是哪些人的诉求呢?我认为《水浒传》表达的是梁山好汉这个武装造反集团的诉求。梁山好汉有一百零八位,加上小喽罗大约有数万之多,《水浒》一书中不可能一一写到,实事求是地说,梁山的许多人是没有诉求的。像跟在山大王之后的小喽罗,虽然作者没有写,我想有诉求的也不多。因为&诉求&是与&想法&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什么想法,诉求也不会产生。在中国古代,在没有文化的乡村,大多数人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环节,在**主义的统治下,他们思想的能力被阉割了。小喽罗多是由这些人组成,只是经历苦难比宗法农民更多。一百零八位将领中有许多也是没有什么诉求的,他们或是被统治者逼上梁山,或是被梁山好汉连逼带诱裹胁上了梁山,这些人上了梁山只是在&水泊之中暂栖身&,没有更多的想法与积极的追求,如最初的林冲,后来的关胜、卢俊义等。 &&& 1.被结义掩盖着的经济诉求。如我们在上面所分析的,水泊梁山上主人公以游民为最多。游民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由此引发对于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对梁山&大秤分金银&的强盗生活羡慕不已的不仅是为吃饭、纳税发愁的阮氏兄弟,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的晁盖,也不安分,&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以获取更多的财富。作为游民刘唐、公孙胜非常相信金钱的作用力,他们登门拜访晁盖时都以&十万贯金珠&为诱饵,仿佛这一注横财已经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作为宝物献给他们心目中的领袖人物&&晁盖。在江州,李逵初出场时,就为银子争红了眼,他最大的诉求可能就是要银子。鲁智深在桃花山不辞而别,走时也没有忘记把金银酒器都踏扁了,裹在包袱里带走,好像有点对不住朋友。这些赤裸裸地对物质财富的向往与追求,在主流社会里是不被认同的,对处在游民地位的人们说来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然而《水浒传》作者写到这些时往往用&义气&&结义&&聚义&游民道德把它包裹起来,好像实现&义&和&聚义&才是梁山好汉们最强烈的诉求。如吴用诱说三阮、三阮进见晁盖等一系列的打劫前的筹备组织活动似乎都是为了&七星聚义&,丝毫没有个人的物质追求。二十回,晁盖借林冲火拼王伦,得以在梁山立下脚来,组织成梁山新的领导集团,仿佛这也是为了义气交情。 &&& &义&是《水浒》宣扬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它又名《忠义水浒传》,或干脆称之为《忠义传》。人们通常以为&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儒家强调&义利之辨&,孔子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主流社会的理解,总觉得&利&与&义&不相干。梁山好汉在不断地物质诉求中,又把&结义&&聚义&挂在口边,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掩盖。对游民来说,&义&和&义气&就是物质利益,这一点,在游民心目中是铁定的。我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明确指出《水浒》中的&义&和&义气&就是指金钱和物质的援助。书中谈到的&仗义&往往与&疏财&联系在一起。梁山好汉中以&义气&闻名的英雄好汉都是慷慨大方、不吝金钱的。特别是宋江,他是最大方的,他走到哪里,金钱就撒在哪里,仿佛是赵公元帅。遇到宋江以金钱资助朋友的情节金圣叹都要大加批评,他说:&宋江为区区猾吏,而徒以银子一物买遍天下。&这是站在文人士大夫立场上看问题,如果他是个一文不名的游民就不会这样想。当他们在&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落魄江湖、辗转沟壑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物质上援助,帮他们活下去。&在家靠父母&是宗法人的现实,不可更改;&出门靠朋友&则是游民之必然,是他们的追求。游民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是他们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朋友的帮助是很重要的条件。因此,检验一下,人们所说的&义&和&义气&是否与物质金钱联系在一起,这是判断&义&和&义气&的倡导者是否属于游民范畴的一个重要标志。 &&& 《水浒》中的&义气&是游民联合的一个手段,讲&义气&的,从不是单方面施与。单方面的如鲁智深救金老父女等,这叫施舍,是自上而下的。&义气&则是要回报的,如果用现今的话来说,&义气&就是一笔投资。当然,并不是说,每一笔&投资&都要有立竿见影的回报。讲&义气&的要借此得到江湖&&也就是游民群体的认同,希望得到他们的赞许和拥护,从而为自己在江湖上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宋江只是个郓城小吏,但是他有眼光,不安于小吏,要在江湖上有所作为,所以他才用银子遍交游荡江湖的豪杰,在关键时刻他还能够秘密援救朋友,树立了名望,用江湖的话说,叫&扬名立万&。也就是说,江湖上有宋江这一号。宋江武不能上阵克敌,文不能运筹帷幄,但他却能当水泊梁山上的第一把手,成为游民团体的领袖,就在于他用&义气&在江湖上为自己铺了这样一条路,最后自己不走这条路都不成。从根本意义上说宋江也实现了自己的诉求。 &&& 2.中国人的皇帝情结&&梁山的政治诉求。 &&& (1)国人的皇帝梦。评论家评价《水浒》以其反贪官、不反皇帝为诟病。鲁迅就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流氓的变迁》)毛泽东也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又说:&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人民日报》日)这些意见都是把&想做皇帝&看作是一个正确的奋斗目标和高尚的政治品质。实际上中国两千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争做皇帝的还少吗?许多人一造反起事,就奔着皇帝这个目标去的。甚至许多没有造反、不敢造反的人们在内心的隐蔽之处也有个做皇帝的梦,这是与其他一些民族、国家不同的。 &&&& 一位同事从日本游学回来,谈到日本民俗时说到,他曾向日本学者问过,日本人有没有想当天皇的?那位日本朋友很惊讶,说那怎么可能呢?天皇是神啊!这个回答使我们这些了解中国传统民风民情的人感到很惊讶,因为这种意识正与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想法相反,日本人真是缺乏造反精神啊。 &&& 自秦始皇发明了&皇帝&这个词以后,仿佛它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极崇高的地位,似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说到某个具体的皇帝不能形之于口头笔下,皇帝得称&陛下&,皇帝自称为&朕&,专用的东西要加上&御&字,死了叫&山陵崩&,甚至用言语冒犯到皇帝就是犯罪,而且在律条上还创造了一个词,称为&指斥乘舆&。可是与&皇帝&取得极尊崇的地位的同时,它也成为各个阶层的人们追逐的目标。秦末陈涉吴广起兵反秦,陈涉就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鼓励造反者,陈涉本人的目标就是做皇帝(这从他不尊奉楚国之后为王就可以得知)。项羽、刘邦看到秦始皇的威风和气派,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陈涉是贫雇农,项羽是没落贵族,刘邦是接近游民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想当皇帝。这种皇帝情结当然不只是他们三个人的,只要天下出现乱象,起兵争帝者便大有人在。东汉末,天下大乱,曹操以武力平定北方,他就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即使天下无事之时,想做皇帝的野心家也不能说没有。   那些有可能逐鹿天下的人物有&帝王思想&、有&做皇帝&的野心,还是情有可原。可悲的是那些生活中的失落者,或是因为痴呆愚昧,或是由于狂妄无知,或是被他人利用也会生出&做皇帝&的幻想。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第八十回就写一个算命的骗子,为了从一个富翁那里骗钱,谎称他的女儿有正宫娘娘的命,将来要嫁给皇帝。为了要圆上这个谎,骗子找了一个樵夫,说他将来要当皇帝,这个樵夫也自然而然地称孤道寡起来,以为自己真的是皇帝了,直到被抓起来为止。最近出版的《中国底层访谈录》中也写了一个关在狱中的&皇帝&曾应龙。这个人想&做皇帝&,犯了颠覆罪、反革命罪。虽然他性格乐观、服从管理,警察、犯人都对他印象不错,但是他的&做皇帝&的思想意识没有什么改变,仍然自称&真龙天子&,张口&朕&、闭口&口谕&,说自己的过去是&顺应天命,回乡登基&建国&大有&,可笑又可悲。听从事公安工作的人们说,解放以来像这样的人物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年年都要出几起类似的事件。都到20世纪了,帝制被推翻近一百年了,做皇帝的意识仍然没有从许多人的头脑中退去。只要看一下荧屏银幕就可以感觉到,大辫子满台跑,满清入关后的十位皇帝轮流上,从创作者对他们的美化和观众对这些剧目的欢迎可见人们对于帝王威势的崇拜和羡慕。  (2)皇帝梦的原由。为什么中国能够形成皇帝情结而且至今还不能完全消退?因为皇帝包有一切,在平民百姓看来,皇帝可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无限延伸。这一点对于没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们特别重要,因为它几乎包括了人在世俗中的一切追求。如果不是皇帝,人们即使在物质上和精神得到了满足,随时都可能失去。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只有皇帝才能牢牢地保有这一切,人们的追求就定位在这个位置上。皇帝制度早消失了,可是它在许多人心中的地位还不能被取代,它的神圣的一面还没有完全消失。另外,中国朝代的周期基本上是二三百年一变,在战乱之中,&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与日本天皇的&千年一系&不同,中国的皇位像走马灯一样。从这一点上来说,皇帝又是平淡无奇的。在中国近两千年中,社会的垂直流动是很剧烈的,变动最大的就是最上层的皇室和最下层的游民。五代以来,确实有些游民做了皇帝,五代十国时期大多数的皇帝与国主是各色游民出身。在全社会看来,皇位不仅最被人们羡慕,而且只要自己荣膺&天命&,是有可能争取到的。所以才会有孙悟空所说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种想法在其他民族文化中可能是不多见的。   (3)游民的皇帝梦。宋代通俗文艺作品中,把描写强烈追求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直至&做皇帝&的作品称之为&发迹变泰&类。所谓&发迹变泰&类是指写下层社会人士(大多是游民)的皇帝梦的(或退而求其次,做达官贵人)作品。我们从中国人的&皇帝情结&的强烈来看,梦想&做皇帝&,武装起来&反皇帝&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政治品质,只要情势许可,或者主持者认为情势可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许多人都会这样干,但以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游民表现得最为积极。 & 《水浒传》议及皇帝的地方不多,因为它自南宋时就已在社会上公开演出,不能触犯朝廷的律条。因此书中虽然李逵说过让晁盖哥哥做&大皇帝&、宋江哥哥做&小皇帝&,但在晁盖去世后,李逵又鼓动宋江&做了大宋皇帝&。李逵是个粗人,对现实问题没有合乎实际的考量,而且不能代表水泊梁山的主流意见,所以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听众也能容忍。而宋江是梁山上的领导人,他要从全局和当时情势考虑,没有想争皇帝做,但不等于他没有政治上的诉求。《水浒》中一些特别讲义气(通俗地说就是肯花银子)的人物都是有&异志&的。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子孙,他&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还与梁山上的三个好汉交厚,他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冒着风险干这些违法的事情干什么?是不是其中包含有对曾经有过的帝位的怀恋。东溪村的&富户&晁盖,&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他要干什么不是很明显吗?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而且,家里还有地窨子,以备不时之需。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是隐藏着强烈的政治诉求的。江湖上的人们都知道,除了晁盖在&智取生辰纲&中有所表现外,《水浒》的作者没有说破,但这些细节的指向还是很明显的。在统治者看来,他们都是属于&不逞之徒&范畴的。后来柴进没有自己拉杆子干事,晁盖早死,梁山的第一把手是宋江,从他向往&招安&的政治方案中可见他的诉求是做宋朝的官吏,&封妻荫子,福祚绵长&。论者鄙视这种没有&大志&的诉求,认为想做皇帝才好。实际上天下皇帝只有一个,在这座王朝大厦没有倒塌时,这种取向要受到统治者的全力反击的,成功的概率很小。与此相反,如果退而求其次,当自己有一定力量的时候,伸手向皇帝要官做,这样成功率就很大。它往往只是皇帝一句话而已,南北宋之交,武装造反后,再投降朝廷做官是很普遍的事,所以当时老百姓有&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之说。这种政治诉求倒不是游民所独有的,被迫揭竿而起的人们大约都有这种心态。不过如果考虑到《水浒》的故事,最早是由江湖艺人这个游民群体创造的,他们是从游民的&变泰发迹&理解梁山好汉诉求的。 &  3.梁山好汉的精神追求。上面所说都是十分实际的物质上的追求,那么作为游民团体的梁山好汉有没有精神追求呢?我以为是有的。不过他们的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或者说是从物质追求中引申出来的。梁山好汉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就是&聚义&。&聚义&本来是游民求得生存和争取成功所必须的手段(筹划&智取生辰纲&的活动,作者就称之为&七星聚义&)。游民在长时期的与社会奋斗过程中,须要有共同命运的人们的协助,久而久之,手段仿佛便成了目的。&聚义&这个词儿在今天听来有盗匪的嫌疑,那是因为绿林黑道人士经常用这个词儿的结果,在它刚刚产生的时候(宋代),是毫无盗匪气的。为&义&而聚集在一起,是多么光明正大事,完全符合儒家伦理的。它得到儒家学理的支持,是毫不奇怪的。儒家的&五伦&之中就有朋友这一伦,虽然游民之间的&聚义&与儒家所倡导的&朋友有信&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在外部形式上十分接近,是很迷惑人的。《水浒传》的作者还有意无意地用儒家对朋友一伦的理解去阐释江湖流浪者之间&义&。因此,它不仅受到广大游民信奉,也得到某些主流社会人士的认同。宋江在柴进家中遇到贫病交加又被主人冷落的武松时,对武松的关切,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帮助,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对武松人格的尊重和前程的关怀,真是有些像&君子爱人以德&了。这使得武松从内心深处感到&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兄弟,也不枉了&。&结识的这般兄弟&这句话很有代表性,它成为梁山好汉们的热烈追求。对于&义&的化身的宋江,不仅邂逅相逢江湖好汉&纳头便拜&(如李俊、张横),而且有的好汉远从千里之外来追随(如石勇、焦挺)。&聚义&使梁山事业走上成功,形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大&聚义&,把游民的武装造反推上了高峰的核心。这样才出现了七十一回一百零八人的大团圆。游民们又迷信&聚义&,把它变成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最后,水泊梁山的全体英雄好汉在&义&字的旗帜下走上不成功的招安之路。 &  (四)《水浒传》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失败。从宏观上说,《水浒传》是写梁山上的英雄好汉群体的成功与失败的;从微观上来看,《水浒传》也是写了许多游民和边缘人物在多灾多难的生活挣扎中成功与失败。金圣叹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梁山上的英雄写活的不过二三十人而已。其中写出个人身世变迁和思想发展的也仅有十来个人。《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宋江、鲁智深、史进、林冲、武松、三阮、李逵、石秀等人都有个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宋江等前四位原来都是社会边缘人物,他们从边缘滑向游民,在游民的生活中,他们也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上了梁山,受了招安,取得了比原来更高的社会地位,似乎快要到达他们所希望的&封妻荫子&的目的了,最后,由于招安的失败,一切都破产了。当然,他们四位由于经历和原来社会地位的差别,在个人追求上也有些不同,例如宋江就有较明确追求个人发达的愿望;而史进是因为无意卷入了&官匪之争&,急于摆脱,去找在延安的师傅王进,到那里&讨个出身,求半世快乐&;林冲安分守己,不幸为高俅陷害,成了犯人,还想挣扎着返回东京一家团聚;鲁智深个人想法少一些,在修成正果之前,他打抱不平,救人危难,不为官府所容,被迫进入绿林。总的说来,他们向往的成功大多与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关。武松以后几位大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许多人是纯粹的游民。他们所追求的成功主要是个人物质生活的改善和被压抑个性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解放。他们几位一走上造反的道路,这个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从个人对人生的理解与要求的角度来看,他们获得成功可能更多一些。当然,他们也不会拒绝提升社会地位,但由于他们长期在贫困中生活,思力尚不及此。《水浒传》的前七十回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在这些篇章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他们奋斗的成功。 &  (五)从宋代游民文化看《水浒传》的主题。 &&&&& 1.宋代本有许多小&水浒&。《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虽然形成于明朝中叶,然而有关宋江和梁山好汉的故事是从北宋末、南宋初就开始流行了。为什么这支规模不大的武装造反力量,在短短的一年多里,似乎在数千里的范围内活动并且广为人知呢?我想这是因为宋江等人传奇性活动为许多武装反抗者所效法或冒充,仿佛大河南北、汴京东西都有宋江在活动,造反者借宋江以张大自己的声势;宋江的故事也必然借这些杆子的活动以传播。可以想见,在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关于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在民间特别是在游民中(也就是江湖上)流传。这些在南宋就已流传的关于宋江等人的故事可以视为小&水浒&。   南宋初中原动乱,许多丧失了土地和家园的宗法人成了游民,他们避乱江南,必然也把流行在中原的宋江的故事带到了江南。南宋小朝廷初步稳定后,以杭州为临时首都,此时也有大批的江湖艺人来到这里,有关宋江的故事会在这里做进一步的加工和创作。这些故事大多是以三十六人中的某个好汉为讲述核心的,用文学理论的术语说,就是英雄传奇故事。这一点从宋代遗留下来的一些说话的名目就可以看出。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皆见罗烨《醉翁谈录》)。这些当被收入《水浒传》时,是经过不同程度的剪裁的,我们从《水浒传》中人物形象史可以推测哪些剪裁的多、哪些剪裁的少。   有些英雄传奇连名目也失传了,但有的从《水浒传》还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例如书中有的人物的故事有始无终,有的有终无始。这些就有可能原有传奇故事,在收入《水浒传》时剪裁不当,出现了空白。如王进的故事是属于有始无终的,他到了延安会怎样呢?可能宋代话本中有,可惜连其名目也没有流传下来;六十九回,&东平府误陷九纹龙&史进向宋江要求派自己到东平府作&里应外合&时,对宋江说:&小弟旧在东平府时,与院子里一个娼妓有交,唤做李瑞兰,往来情熟。&史进进入《水浒传》仅十***岁,后面讲述他的故事,并没有去东平府的时间,此是有终无始。看来宋代说话中有关史进的故事,(元杂剧中有《大妇小妻还牢末》是写史进在东平府故事的,其中没有史进与李瑞兰的故事),远比《水浒传》中史进的故事要丰富。   2.小&水浒&是表现什么主题的。由于市场的需求,宋代的通俗文艺,无论是从内容上说,还是从艺术形式上说,都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宋代的说话则更是这样。从北宋起,瓦子里的艺人的说话艺术就有了分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说,东京的说话有五家:讲史,说三分,五代史,说小说,诨话。到了南宋说话分工特别细了,南宋时期的《都城纪胜》《古杭梦游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醉翁谈录》等书中对说话分类都有记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除了一些有关宗教内容的说话外,大体有:1银字儿,包括烟粉,灵怪,传奇。2说公案,包括朴刀杆棒,发迹变泰。3说铁骑儿,包括士马金鼓。4说史书,包括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读者可以看到这四类八种类型的说话中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过去文艺作品有的。例如&烟粉&是写烟花粉黛、男女情爱的,如唐代的《霍小玉传》《李娃传》。&灵怪&是搜神说鬼一类,如晋代干宝之《搜神记》、南朝宋刘敬叔之《异苑》等。&传奇&是写奇闻异事,如唐代王度之《古镜记》、牛僧儒之《玄怪录》等。&士马金鼓&乃是写历代兴兵打仗之事,如敦煌石窟中的《伍子胥变文》《捉季布传文》《韩擒虎话本》等。&前代书史文传&是指历史上政治演变中的文故事,&兴废争战&指朝代兴亡中的武故事。这些在古代半史学、半文学的书中俯拾皆是。过去没有见到过的,惟有&朴刀杆棒&和&发迹变泰&(或作:&搏刀赶棒&&提刀杆棒&&发踪变泰&)两类。   我在拙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指出,&朴刀杆棒&和&发迹变泰&两类作品是描写游民生活与理想追求的。宋代统治者对于武器管制极严,而&朴刀&因兼具农器性质,便宜而易得,统治者也不能把它完全禁断。&杆棒&就是木棒,更为简陋。它们&制作简单,原料也很低廉,所以平时只流行于民间,不为兵家所重视&。&流浪江湖的游民腰间挎上一把朴刀,或者手执一条杆棒,就增加了安全感。熟悉江湖生活的'说话&人便把它编入话本之中,成为'说话&中的一类,并把与'江湖亡命&和绿林生活有关的作品皆归入此类&(上引皆见《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朴刀杆棒&类的话本反映的是游民闯荡江湖生活的现实,&发迹变泰&则是游民的生活理想。从宋元留下的通俗文艺作品(包括话本和戏剧)来看,&叙述发迹变泰故事都是描写主人做皇帝或做官的,也就是说通过掌握政治权力来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从这一点上来说作者&&江湖艺人或书会才人都是'皇帝本位&和'官本位&的信奉者。他们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力才是发迹变泰的根本,有了权就有了一切&(见《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垂直流动也确实如此,社会动乱、改朝换代中社会地位变动最大的是两个阶层,一是皇室,他们可能堕入社会底层,甚至不保首领;一是游民,他们有可能爬到社会的顶峰。宋元两代有许多小&水浒&的出现,这些故事大多可以归入&朴刀杆棒&和&发迹变泰&的。从《醉翁谈录》(此书将&朴刀&&杆棒&分为两类)看,《青面兽》(杨志)是被纳入&朴刀&类,;《花和尚》《武行者》划为&杆棒类&。还有没有传下来的水浒的故事想来离此也不会太远。例如,清代王思厚《豆棚夜话》中有《水浒鳞爪》一卷记载了明清时代有关梁山英雄好汉的民间传说。其中讲到武松,言武本是地主家恶少,以寻衅打架为乐事,因为打死了人,才到少林寺出家当了和尚,在寺中不守清规,被主持打发去做云游僧,即丐僧,在云游中他扶弱济贫、行侠仗义,成为一条好汉(转引自《〈水浒传〉中的悬案》)。从这个流传下来的武松故事中可以看出,宋元以来,通过说话人的播讲,《水浒》中好汉在民间流传的形象是以游民、流浪汉的身份出现的。正是在此基础上,经过明代中叶下层文人编定,才成为长篇小说《水浒传》。它虽然渗入了一些文人士大夫意识,但其主题还与原著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小&水浒&所体现的思想倾向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水浒传》还是以描写游民生活为主,从总体上来说,所反映的游民意识并没有变。   (六)《水浒传》中引人瞩目的几个游民观点。 &&&& 1.对妇女的敌视。《水浒传》有几点特别引人瞩目的意识,我以为都与游民文化有关。其中最显眼的是《水浒传》一书中对妇女的敌视。古代社会中是存在着男尊女卑的,但夫妻在宗法位置里,男女还是对等的,男主外,女主内。这就是《白虎通德论》中所说的:&妻者,齐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优美的妇女形象,其中也不免有歧视妇女的因素存在,但像《水浒传》中这样敌视妇女的还不多见。《水浒》全书共写了三十多位女性,除了一些面目不清或为好汉们所救助的对象不算外,对于那些具有女性魅力的年轻妇女多是水性杨花的,作者把她们描写得十分不堪,而且多是被梁山好汉以极残酷的手段处死。如果说潘金莲、阎婆惜、白秀英、卢俊义的妻子贾氏、史进的旧相好李瑞兰等人的被杀还有一些缘由外,像潘巧云、安道全的相好李巧奴等被那样残酷地杀掉就不免令人为之叫冤。至于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中李逵把与人私通的狄太公的惟一的女儿,一斧砍下头来,并把这一对青年男女&解下上半截衣裳,拿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就更令人觉得李逵毫无人性了。作者心目中的女人尤其是年轻妇女根本就不算是人,只是物,可以由男人或胜利者送来送去。为了逼迫秦明背叛朝廷,谋死了秦明一家大小,当秦明入伙之后,马上把花荣的妹妹许配给他,以为赔偿;一丈青扈三娘被梁山俘虏后,她也是梁山将领了,宋江为了实现过去的许诺便把她胡乱嫁给矮脚虎王英。这种极端的对女性的敌视与漠视反映了游民对妇女的态度。游民有许多失去家庭或根本就无力建立家庭,有些从事冒险生涯的游民还会感到家庭对他们是个累赘,所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于女人总是怀着一种斥拒感。我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曾以明代成化间刊刻的《花关索出身传》中刘备、关羽、张飞初起事时的故事为例,刘关张结拜后,准备举大事(就是造反),刘备说自己无家室,也要求关羽、张飞各自杀掉自己的全家。这不仅是小说的夸张,现实中也是如此。这种心态只能是从事冒险生涯的游民才有。研究中国民国期间土匪问题的英国学者贝思飞,在《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写到许多敌视妇女的故事,在行军打仗中,土匪中随行的妻子,跟不上队,马上就被打死,匪首的妻子也不例外。即使匪首是女人,她们对其他妇女也毫不手软。   其他阶层的人们虽然也歧视妇女,但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如农民是男耕女织,女子要当半个家的,歧视妇女主要表现在遵守社会一些习俗上;市民的歧视妇女也多表现在金钱上;文人士大夫的歧视妇女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的玩弄上。像《水浒》中这样对待女性态度是不多见的。这种态度除了有整个社会男尊女卑的背景以外,与游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经历也是密切相关的。   2.双重价值尺度。其次是毫不掩盖的双重价值尺度。这一点在《水浒》中也极明显。一个人评价现实中的某件事情和某个人必须有个统一的标准才不至于导致是非混乱、价值失范。而《水浒》中恰恰与此相反。最近有的论客说&《水浒传》是一部反贪污、反腐败的书&,实际上《水浒》只反与梁山为敌的贪官污吏。那些同情或不反梁山好汉、甚至有的最后做了梁山好汉的,不仅不反,而且颂扬备至。从大官说,力主对梁山招安的殿司太尉宿元景,收了梁山的&一笼子金珠细软之物&,后来在宋徽宗面前处处为梁山好汉说话,努力促成梁山好汉的全伙招安。而宿太尉在梁山好汉的口中却是&仁慈宽厚,待人接物,一团和气&。武松在孟州被张都监设计拿下,关在狱中,一心想把武松害死,而负责此案的叶孔目不答应,张团练、蒋门神已经买通了州府衙门上下,因为叶孔目这关过不了,武松得以保全。《水浒》作者赞美叶孔目说:&这人忠直仗义,不肯要害平人,亦不贪爱金宝。只有他不肯要钱,以此武松还不吃亏。&实际上,他也是接受了武松朋友施恩的一百两银子,才把武松的&文案都改得轻了,尽出豁了武松&。至于管牢房的狱吏戴宗,一见发配来的宋江便伸手索要贿赂,而且态度蛮横、手段恶劣,现代读者都会对此持否定态度,而《水浒》作者却不以为然,似乎戴宗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他与宋江的见面只是大水冲倒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与此性质完全相同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反对梁山的官吏或与梁山无关的官吏身上,《水浒》作者则会大张挞伐、竭力贬斥。如梁中书用十万贯买了金银珠宝为他老丈人蔡京祝寿,这些珠宝自然就是&不义之财&,是梁中书为官贪贿的证据。对于那些贪财枉法、什么残忍的手段都能够使得出来的小官、小吏和虎狼差役,只要是与梁山无关的人,《水浒》中都会做穷形极相的描绘。例如看押林冲的牢城管营、差拨,乃至押送流放犯人的长解如董超、薛霸之流的丑恶面目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是恶霸,揭阳镇的穆弘、穆春,因为归顺了梁山,就是英雄好汉;而祝家庄的&祝氏三杰&,则是被地方民众所痛恨的&土豪&。从这些情节和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性十分明显,书中处处以梁山聚义为正义的坐标,凡是对此有利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强烈的爱憎倾向化为强烈的帮派意识,帮派意识则成为正常感受的障碍,影响了作者对一些极普通的是非曲直的判断。这种只讲敌我、不讲是非的思维习惯正是游民注重小圈子、注重山头的表现。长期为生存担忧的群体不可能关注理性思考,从而缺少对真理的探求。 &  3.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战。《水浒传》的出现对长期被社会所认同的伦理规则提出了挑战。刘邦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这三章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也就是说不许杀人、伤人和盗窃,否则要论罪。这三条长时期以来被人们认同,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们看作&天条&一样不可触犯。《水浒传》的作者在这三条面前是有矛盾的。对于偷盗在许多情况下作者也是否定的,如东京大相国寺菜园附近的泼皮靠偷盗寺里的菜过活,时迁为了口腹偷鸡,李鬼的拦路抢劫等。对于杀人放火,书中也不是完全作为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来描写的。如瓦罐寺的老和尚对崔道成和丘小乙的控诉,就说他们&杀人放火&。可是当梁山好汉做这类事情时作者就采取了歌颂的态度。如&智取生辰纲&,晁盖等人口口声声说&不义之财,取之无碍&&天理知之,也不为罪&。如果把这笔&不义之财&取来之后,用在&义&处,还有可说;而他们取了这一批金珠宝贝后也是取个人的&一套富贵&&图个一世快活&。这在今人看来无非是把梁中书的那重&不义&加到自己的身上。不以杀人放火为不义的例子在《水浒》中比比皆是。当然这样评价方式是渗透着帮派意识的,由于对梁山好汉抢劫盗窃和杀人放火的肯定,这便形成了对传统伦理规则的挑战。清代学者钱大昕就说&小说专导人为恶&,其理由是这些作品中&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清代统治者也感到像《水浒》这类小说与通俗戏曲所传播的&以'盗劫&为英雄,以'悖逆&为义气&的观念对占主流地位的道德是个威胁必须予以禁止。《水浒》一类所散播这种与传统伦理根本不同的观念不是宗法农民的,更非是市民的。他们只能是&一无所有&的游民和许多不逞之徒的。&盗劫&和&杀人放火&是他们得以生存或发达的手段。 &&& 写到这里,可以看出《水浒传》写的是游民的生活和追求&&包括他们的苦难与奋斗,表达的也是游民的好恶与向往&&包括在江湖上出露头角和在朝廷上为官作宦。书中用以评价生活、判断是非的多是游民的价值观。《水浒》一书写出了沉沦在社会最底层的游民们求生道路的艰辛,他们凭着自己的勇敢与力量、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才略确实实现了自己&大碗酒,大块肉,分秤称金银,论套穿衣服&的梦想,享受过一段&快活的日子&。(《水浒》的作者对绿林生活有所美化);甚至有一部分梁山好汉真正做到了&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成了大宋王朝的官员。但最终由于奸臣在位,最后许多梁山好汉不得善终,招安成为一场悲剧。这里面有必然,也有偶然,我在《话说招安》一文还要详述。总之《水浒传》是写游民的奋斗与追求的,写了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失败。   《水浒传》一书中与主流社会思想意识相悖谬的思想很多,上面所例举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他还可以举出一些。而《水浒传》坦然言之,不以为非,这些观念大多是从原始的宋江等梁山好汉故事中继承来的。   前面,我们叙述了北宋南宋之交宋江等人故事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中原之乱,冲击了北方的宗法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游民。此时距宋江起事(1121)仅有五六年的光景,他们的事迹,人们是记忆犹新的。再加上,在抵御异族入侵时,朝廷与官军的无能,老百姓们则更易于想起这些&勇悍狂侠&的&盗贼之圣&来。因此当南宋稳定下来,杭州繁华到可以与北宋首都汴京比肩时,于是在杭州的瓦子里就出现了讲述宋江等人故事的艺人。江湖艺人多是落魄的游民,就是听众之中也有大量的游民,我在《话说招安》中讲到北方的&忠义军&拱卫杭州。《梦粱录&瓦舍》中记载绍兴初年杨和王(沂中)带了许多西北军汉驻扎杭州,怕军汉无聊闹事,就盖了许多瓦舍,并请了江湖艺人为他们演出。这些都说明&说话&的听众与观众之中有不少游民。因此,说话人与主流思想意识相悖缪的观念也有许多听众观众的认同和欣赏。我说《水浒传》是游民说给游民听的故事的本意就在于此。 &[4楼] &作者:
&发表时间:
《水浒传》思想倾向的反思 王学泰&&【内容提要】 && 《水浒传》的主题是什么?自其产生以来就有争议。近几十年来以主张&农民起义说&者为多。仔细剖析《水浒传》内容,它很少涉及到宗法社会的农民生活,更没有表现出宗法农民的经济和政治的诉求。即使偶尔写到一些农民也大多是沉默的、没有追求的、随人俯仰的一群。《水浒传》中写的社会底层的精英,他们绝大部分是游民或社会边缘人物。所谓游民就是脱离宗法网络、宗法秩序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小说中描写了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的挣扎和奋斗。他们的&经济诉求&是优裕的物质生活(成瓮吃酒,大块吃肉),为了实现这种物质生活就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发迹变泰&就成了他们的政治诉求。《水浒传》中写出了游民奋斗过程中成功的一面(梁山聚义),但由于黑暗势力的阴谋陷害,最终失败了。《水浒传》所写的是游民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水浒传》作为第一部用口语写作的长篇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且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考察,它也提供前所未有思想。一是它第一次明确指出了人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人们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时,造反也是他们一条可供选择的出路。《水浒传》通过林冲、解珍解宝等人的故事指出官逼民反,造反有理;《水浒传》还为造反者建立了一套属于他们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不仅为后世造反者所认同,也为其他阶层的人们所理解。 近几十年来,《水浒传》中的招安是最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持&农民起义说&的人们认为&招安&是背叛。摆脱一些教条,对招安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招安既是当时(北宋南宋之交)不可避免的结局,其意义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 【关键词】 水浒传,游民,造反有理,招安。& 一《水浒传》主题辩 && 尽管《水浒传》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生平状况,在学术界都有不同的见解,但它是中国出现最早的长篇通俗小说之一,这是没有争议的。从它一产生便拥有了大量的读者,上自皇帝,下至贩夫走卒都不乏&《水浒》迷&。尽管许多人抨击它,禁止它、焚毁它,但还是明清两代最畅销的通俗读物之一。明代批评家把它列为&四大奇书&中的一种。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说:&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它的&奇&不仅在于用当时的&引车卖浆者&的语言撰写了一百余万字小说,使读者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书中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也是主流社会的人们非常少见的,与以前的文学作品相比,《水浒传》更是空谷足音。它的出现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1,争议 && 《水浒传》是写什么的?它的主题是什么?这在不同的时期则有不同的说法,对于文学名著的研究与评价往往是与社会思潮同步的,社会思潮常常通过文学批评来表达自己。 && 《水浒传》写成于明代中叶,当它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刊刻出来的时候,正处于思想解放、个性觉醒时期,此时许多学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说它所表现的梁山好汉&诵义负气,[1]百人一心。有侠客之风,无暴客之恶&⑴。这是把梁山的英雄看作是实现正义公正的社会良心。托名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叙》也明确指出《水浒传》是&发愤之作&,其内容表现的是&水浒忠义&,把罗贯中、施耐庵看成是宋遗民,他们借写伏身草莽的英雄豪杰用以表达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到了清代,封建专制加强、统治者实行全面的社会控制。此时主流舆论对《水浒传》多持否定态度,说它&诲淫诲盗&,为不逞之徒立传,把《水浒传》视为最败坏人心的作品。最高统治者多次下诏禁止刊刻和出售《水浒传》。 &&& 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有许多研究者借《水浒》以比附当时社会斗争,二十世纪初,定一的《小说丛话》说《水浒传》&独倡民主、民权之萌芽&,并指出作者&因外族闯入中原,痛切陆沉之祸,借宋江之事,而演为一百零八人。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王钟麟在《中国三大小说家论赞》指出《水浒传》是讲平等、均财产的&社会主义小说&。钱玄同在给陈独秀的书信中称赞施耐庵有社会党人的思想,《水浒传》一书的主脑在于表现&官逼民反&。有的甚至用以借喻&实行宪政&或当代革命。鲁迅对此加以嘲讽&说《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因风而起者便不免是涂面剪径的假李逵&。⑵ &&&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在阐释《水浒传》中则定&农民起义说&为一尊,五六十年代,对于这点的背离往往会招致批判;文革中要整所谓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所以&《水浒》这部书&,又成为&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的工具,这时谁要再赞美《水浒传》又会给他带来无妄之灾。由此可见,对于《水浒传》主题与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与当时的思想运动和政治倾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近世更是把评论&水浒&当作政治运动的一部分,开古今未有之先例。 &&& 近二十年来,思想解放,对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很少干预,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文史界的研究者逐渐突破对于&农民起义&的迷信,对《水浒》的阐释有所突破。从而打破&农民起义说&的一统天下,先后提出了&为市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以及&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守旧派之争说&,&综合主题说&,最近又有&反腐败说&等等。应该说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反映了《水浒传》思想内容的一面,但我以为都没有抓住《水浒传》的本质。这些论点大多还是没有从作品的总的创作倾向出发,而是从某种理念出发,甚至是为了适应某种思潮而产生的。自然,这些议论也就缺少说服的力量。 2,《水浒传》主题 &&& 我认为《水浒传》是游民说给游民听的故事,其内容是讲述游民的奋斗成功与失败的,其中所表达的思想也主要是游民的思想意识(由于《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是沉沦社会下层的文士,其中就不免有些文人意识),反映了游民的好恶。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水浒传》的主题: &&& ①,水泊梁山好汉的个人成分的构成是以游民和边缘人物为主。 &&& ②,梁山主人公的经济与政治诉求是带有游民性质的。 &&& ③,从《水浒传》的形成过程以及书中所体现的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意识。所谓主题也就是该作品写的是什么和表达什么思想意识?弄清了这两个问题,主题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 &&& ④,从《水浒传》主要英雄人物形象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它是描写游民的成功与失败的。 3,《水浒传》述说的是什么人的故事? &&& 《水浒传》是写什么的?说的是什么人的故事?这是理解《水浒传》的起点。小说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的,也就是说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的历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演绎出的故事是该作品主题的载体,因此,只要我们对《水浒》主要描写对象及其故事做一些分析就可以得出较为接近事实的结论。 &&&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主要是写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头领的遭遇与追求的。那些在一百零八位头领之下,跟着头领们摇旗呐喊的喽啰们,虽然没有完全在作者视野之外,但也是被作者忽略不计的。 &&& 《水浒传》在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给读者提供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名单。这些人按照出身或职业大体上可以分成游民、吏人、武将、手工业者,农民、商人、庄园主、其他等类。人数最多的是游民,近五十人;其次是武将,约二十人;第三是吏人,十人;勉强算农民的只有五人(阮氏三雄,解珍、解宝),而且这五人也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勤苦耕作的宗法农民。 甲,游民的故事 &&& 什么是游民呢?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脱离了宗法网络、没有稳定收入和固定居处的的人们都可称之为游民。游民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生存他们往往会使用各种手段以获取生活资料。毛泽东在他早年写的《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⑶谈到&游民无产阶级&时,把农村的游民分为五种:兵、匪、盗、丐、娼妓。&他们的谋生的方法:兵为&打&,匪为&抢&,盗为&偷&,丐为&讨&,娼妓为&媚&,各不相同,谋生弄饭吃则一。他们乃人类中生活最不安定者&。 && 《水浒》中的游民以&盗&为多,而且还往往是占山为王的大盗。《水浒》的一百零八人,最后都上了梁山,都可以说是&盗&,当然不能这样算。这里只以梁山好汉上山以前赖以谋生的手段进行分析。梁山除了自己底班人马和初次聚义就选择了梁山的人物以外,许多头领还是其它小山头的山大王。如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桃花山的李忠、周通;清风山的燕顺、王英、郑天寿;黄门山的欧鹏、蒋敬、马麟、陶宗旺;对影山的吕方、郭盛;登云山的邹渊、邹润&&这是有组织的游民。还有个体的抢劫者,如活跃在道路上、江河之中李俊、张横、童威、童猛,开夫妻黑店的张青、孙二娘等。其他如盗马贼段景住,小偷小摸的时迁。这些没有任何政治诉求、只是以杀人抢劫为业的人们,在任何社会里都是非法之徒,为绝大多数人所否定。 &&& 游民并不是完全从事非法活动的,也有许多并无祸害民众行为的。但由于他们脱离了宗法网络、脱离了农村、又没有正当职业的,生活没有保障,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卷入反社会活动。这样的游民在一百零八人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漂泊江湖,浪迹四方,属于&生活最不安定&之列,如在家乡&打杀了人&逃亡在外做小牢子的李逵;打伤了人,四处&躲灾避难&的武松;&自幼漂荡江湖,多走途路,专好结识好汉&的刘唐;贩羊卖马折了本,回乡不得,流浪蓟州、靠打柴度日的石秀;打把式卖艺闯荡江湖的病大虫薛永;&权在江边卖酒度日&的王定六;&平生最无面目,到处投人不着&的焦挺;&因赌博上一拳打死个人&,奔逃在江湖上的石勇,这些都是无家无业的流浪汉。他们的共同点除了脱离了主流社会秩序、沉沦于社会底层之外,就是:爱好拳棒,好勇斗狠;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干犯法纪;讲义气,专好结识好汉等等。这是他们在江湖上生存和发展的本钱。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够与主流社会对抗,杀人放火,攻击官府,用暴力向社会索取属于自己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他们在江湖上游荡期间,有的直接投奔绿林,不以当&盗贼&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武力值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