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说:女人爱打麻将说明什么万万不能有这3种现象,否则带多少

家里的阳台万万不能有这3种现象,否则家财难保、霉运连连,悔的肠子都爆了!家里的阳台万万不能有这3种现象,否则家财难保、霉运连连,悔的肠子都爆了!建同音乐盛宴百家号家里的阳台万万不能有这3种现象,否则家财难保、霉运连连,悔的肠子都爆了!家里的阳台你是怎么利用的呢?难道就只是晒衣服了吗,虽然是这样但也不能因为这个把家里的风水破坏,那么阳台的风水我们该注意什么呢?今天小编的任务就是带大家来看看家里的阳台风水!1.阳台不宜正对阴气较重的建筑物某些阴气较重的建筑,比如庙宇、道观、医院、殡仪馆、坟场等等,就算是平时人们都时躲着走的,若是家里的阳台对着这些阴气较重的地方,会对周围的风水造成不利影响。如果这些建筑正对着我们的阳台的话,会对家人的财运造成不利的影响。家里的人每天都是不顺,霉运连连!2.阳台不宜放高大的绿植在阳台上放置盆栽,阔叶盆栽、桂竹等较理想,但不宜栽种叶片太过茂密而且高大的绿树,这会影响家里的光线,屋子里的光线昏暗的话会使居住者感觉很压抑,屋外有大树会使家运受到影响。小花小草等小盆栽也可用来点缀阳台,如果每株花草都长得很好,代表此处阳气盛;若花草总干枯不大,有枯萎的赶紧处理掉,则表示此处不宜栽种,或者是要另选其他绿树。3.阳台不宜镂空现在很多户型都是用镂空的阳台,以示通风采光,这也是很多人都喜欢的。事实上,这种情况与落地玻璃作阳台一样,都是犯了风水学的“膝下虚空”的大忌,家里的财运会因为这个导致财运不稳,如果户外要有人的话,可以轻易地看到户内人的膝部以下,这种格局会导致钱财外泄,人丁单薄。建议大家最好还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建同音乐盛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爱生活 爱音乐
爱百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风水大师说:打麻将一定不要坐这里,否则会输的很惨!风水大师说:打麻将一定不要坐这里,否则会输的很惨!呦砖家家百家号真正的修行不是逃离,不是躲避,而是欣然的面对,全然的接受,接受此刻你正在经历的一切好与坏。唯有当我们真正完全接受时,我们才明白一切的好与坏都只是自己的分别。 遗忘那些尘世的云烟,抖落那些人间的恩怨,好山好水好人生,把山水做知音,人间哪里还有烦恼。相信说起麻将来,许多人都乐此不疲。毕竟身为国粹之一的麻将,是受到国人的万分宠爱。朋友们相聚除了话家常,那么就是打麻将了。有人会觉得为什么有的人运气很好,可以一直赢;有的人运气很背便会一直输。风水大师说:打麻将千万不能坐这里,记住后打麻将不再输其实打麻将的时候选座位面向的方位要有考究,首先是不要挑选背朝厕所、大门或者电视的位置,因为厕所和大门会被煞气直冲,这样的话会招致破财;而背朝电视的方向就会有嘈杂的声音,这样会使人分神,也容易不见钱。避开墙角和桌角:墙角和桌角一般都呈现出90度的尖角,在风水学上称之为“煞角”,顾名思义肯定是不好的角度。所以在选择打麻将座位的时候,尽量避开后背对着墙角或桌角的位置,否则容易“背后无靠”,幸运减半,最后导致十赌九输,损财害己。座位后方不得有书: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禁忌,因为书同“输”,有触霉头的含义。所以在选择打麻将座位的时候,应尽量避开后面有书柜,书桌等情况,即使不可避免的会坐在这些“书”前的话,也要把能看见的书本移开,减少损失,达到规避的风险。风水大师说:打麻将千万不能坐这里,记住后打麻将不再输风水大师说:想要打麻将时财运亨通,除了以上的心态,技术之外,选择一款好的旺财吉祥物能起关键作用。这一个吉祥之物就是五帝钱五帝钱是指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皇帝的铜钱,据说有挡煞、防小人、避邪,旺财之功效。女孩子可以用红线把五帝钱穿起来挂在包包上,也可以随身挂带,用以避邪。五帝钱有哪些用处呢?风水大师说:打麻将千万不能坐这里,记住后打麻将不再输挂在车上:将五帝钱挂在车上的主要作用就是保主人出入平安,避免在行车过程中被一些邪煞之气所扰,给主人带来一些灾祸。有五帝钱在车上坐镇,可以确保车内的风水祥和,有利于主人的出行。挂在门上:挂在大门前的话,则是能够起到挡煞辟邪以及招财的双重功效,这也是五帝钱的两大基本风水功效。毕竟大门乃是住宅的纳气口,所以将五帝钱挂在此处一来可以挡住从大门进入的邪煞之气,二来能够招来财气。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只是经过而已;无所谓失败,只是经验而已。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水的清澈, 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 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的通透, 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呦砖家家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了解更多综合信息,请关注呦砖家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当前位置:>>
家长培训资料之三:最有效家教法则:父母只做3件事
作者:t0614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日
&&&&&&&&&&&&&&&&&&&&&&&&&&&& 最有效家教法则:父母只做3件事&&&&
&&&&&&&&&&&&&&&&&&&&&&&&&&&&&&&&&&&&&&&&& 作者:林格
&&& 青年学者林格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再次步入误区。他认为,目前许多父母存在着盲信盲从的现象,有的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孩子的家教经验,而实际上,这些经验往往听着容易,做起来难。有些父母由于邯郸学步,结果适得其反。林格认为,作为教育研究者,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转变父母观念的基础上,加强理性认识的可转移性研究,抽象出一般解决方案或解决原则,并使之成为父母自己的技术。林格还认为,对于父母来说,要将好观念转化成好技术,就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和思考,做聪明的父母。要善于把最有用的真东西提炼出来。所谓真东西,就是那些&能说出一个一二三,又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的有效建议&,如果只是一味地克隆、模仿,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接受理念与方法一定要谨慎。
==================
  前言 家庭教育谨防邯郸学步
  青年学者林格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再次步入误区。他认为,目前许多父母存在着盲信盲从的现象,有的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孩子的家教经验,而实际上,这些经验往往听着容易,做起来难。有些父母由于邯郸学步,结果适得其反。
  正当而立之年的林格,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这几年里,一直致力于教育研究。他和20多位知名教育专家一起,探索出一套素质家教的操作系统,并出版了《新家教》、《好父母》、《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等操作实用性强的书籍。这些书问世后,受到许多年轻父母的喜爱,特别是《新家教》系列,发行量已超过几十万套,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案头参考书。
  谈到家教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时,林格说,人类到目前为止的各种思想理论,实际上分两种,一种是理论本身,一种是如何实践某一理论的理论。比如说诚实做人是一个理论,要使这一理论变成现实,就必须有一套怎样使人诚实的理论,否则人们很可能会陷入美妙的空谈。人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后一种理论的探索与丰富。
  他认为,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籍,大多是&描述性&的,也就是举一个案例,或者援引一个故事,让人们懂得一个道理。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来说,这些道理并不深奥,他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可实际上,他们中有不少人往往没有教育好子女;而一些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父母,教育子女却比较成功。林格认为,要把好观念落实到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并不容易,懂了,但不会做,是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林格建议年轻的父母们看一种观念或理论,首先要注意其有无&可转移性&。他举例说,有一次,一位母亲听一场专家报告会时很感动,还向主讲专家请教了一个具体问题:&我的孩子喜欢撒谎,怎么办?&这位专家说:&孩子撒谎是由于思想压力所致,只要父母与孩子交朋友,他就会向你说心里话,孩子自然就不会撒谎了。&这位母亲听完后,觉得是这么回事,但回家一想,怎么缓解孩子的思想压力?怎样算交朋友?头脑又是一片空白。
  林格认为,作为教育研究者,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转变父母观念的基础上,加强理性认识的可转移性研究,抽象出一般解决方案或解决原则,并使之成为父母自己的技术。
  林格还认为,对于父母亲来说,要将好观念转化成好技术,就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和思考,做聪明的父母。要善于把最有用的真东西提炼出来。所谓真东西,就是那些&能说出一个一二三,又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的有效建议&,如果只是一味地克隆、模仿,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接受理念与方法一定要谨慎。
  第一件事
  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真谛。
  要培植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要从自身出发,改变观念,调整位置。
  学会做孩子的律师
  千万不可做孩子的&法官&。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对孩子施加影响与教育,不了解其内心世界是无从谈起的。而要了解孩子,第一要诀就是要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孩子值得信赖与尊敬的朋友。
  优秀的&律师&总是能从自己的当事人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这样才能打好&官司&。所以,要积极影响孩子,就要先当孩子的&律师&。
  1.如何真正尊重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尊重&的含义包括&尊&和&重&两个方面,&尊&是指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独立的人看待,&重&是指对孩子的一切--思想、情感、愿望、喜好加以重视和认真对待。
  (1)想得细一点
  父母是和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呢?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给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几十道题:
  你的孩子最崇拜谁?
  你的孩子感觉最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小到大,哪一件事对孩子打击最大?
  孩子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当然,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样一份问卷。把父母与孩子的答案两相对照,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颗痣长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弄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叫迈克尔&杰克逊。
  为了实现&想得细一些&,从而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建议父母准备一个孩子成长笔记本,时不时记下点什么,比如你的孩子今天高兴了,他为什么事高兴,他今天和你谈话时透露了什么信息&&不用太长时间,你就会有收获。
  (2)想得开一点
  父母与孩子的许多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想不开&。比如,让孩子学钢琴,孩子就是不想学,父母就容易&想不开&了:一是我花这么多钱给你买钢琴、请老师,你还&狗咬吕洞宾&?二是别的孩子都在学,你不学,以后万一升学有&加分&,你岂不是吃亏?三是都说学钢琴提高智力什么的,还能陶冶气质,反正学总比不学好。这么一说,孩子当然得跟父母急。
  像这种时候,父母就得&想开一点&,来点&阿Q精神&也无妨,不妨这样想:一是我已经花了不少钱是不假,但如果孩子真不想学,他也学不好,这么下去费的钱更多,每个月上课就得好几百呢!二是孩子要学不好,以后就算升学有&加分&,恐怕也没他的份,再说学钢琴的那么多,竞争也激烈着呢!三是不管学钢琴有什么好处,孩子如果不喜欢,他也觉不出好来,提高智力的法子也多,找点其他孩子喜欢的吧。
  在遇到与孩子意见有分歧的时候,父母不妨依照下面三步曲:
  A.先考虑一下孩子的意见,看是否有道理。
  B.与孩子一起讨论商量,可以相互妥协,各让一步。比如对孩子说:&我同意你放学回来先看一会儿电视,但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在晚上八点前写完作业。&
  C.如果双方意见统一了,就要制定计划照着做。如果意见还是统一不了,先搁搁再说。在等待的时间里,父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诱引&孩子&上钩&,比如,真想让孩子学钢琴,不妨在这段时间带孩子听听音乐会,或者请个懂音乐的朋友到家里弹弹那台钢琴。
  (3)想得少一点
  一位教育家说:&母亲最好只有一只手。&也就是说,对孩子要放开另一只手。
  有些父母也想让孩子多做事,多实践,但真到做的时候,不是怕孩子做错,就是怕孩子出乱子:&算了算了,还是我自己来吧。&这样一来,孩子的许多权利就被剥夺了。
  父母可以在孩子做事前先想想,孩子如果失败,最大的害处是什么?如果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就不用管了。
  这样想问题:
  A.你所担心的事情大部分不会发生。
  B.即使发生了,很快也会过去。
  C.利用潜意识的力量暗示自己。在头脑里设想一幅&图画&:孩子成功后的笑脸;你还可以为图画加上声音,孩子兴高釆烈地对你说话;然后再加上触觉,你高兴地抚摸着孩子的脸&&
  D.保持忙碌。
  (4)想得通一些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秘密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品。
  人们都知道,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前提。对于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
  A.允许孩子有秘密。父母应该做到几点: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要做到这些,主要依靠自律。如果信不过自己,可以先给自己设置一些&困难&,比如让孩子给抽屉上锁,自己不留&备份钥匙&;有条件给孩子的房间单独装电话(不是分机)等等。
  B.教会孩子辨别危险。父母可以在平时多与孩子交谈,让他们学会识别危险。比如,私下与网友见面可能有哪些危害,与男生单独呆在一个房间可能遇到的情况。让孩子明白哪些&秘密&是有害的。注意,在谈论这些话题时,不要针对孩子,父母只要真诚地说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不要对孩子说&你可千万不能怎样怎样&,孩子一听到这种话就会烦躁,还很可能反驳:&你以为我连这都不懂?&
  C.给孩子适当的帮助或引导。如果让孩子保守了自己的秘密,父母又怎样知道孩子的一些重要信息呢?
  一是要学会&察言观色&,孩子有心事时一般会在神情言语之间表现出来。这时,父母不要逼问孩子,而是可以跟孩子说些轻松的话题,或者带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缓解孩子的忧虑,并在一个私下场合单独告诉孩子,如果孩子需要任何帮助,只要说一声。二是告诉孩子善于求助是一个现代人的本领。当孩子把心里话告诉可信任的成年人时,成年人不要像抓住了小辫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批评,或者说些丧气话,而应像帮助朋友一样给孩子帮助,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
  2.如何建立父母的威信
  父母的威信决定家庭教育的效率。
  什么是&威信&
  &威&指的是对原则的坚持,&信&指的是对承诺的信守。
  有关专家对父母权威的来源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认为只要从&来源&出发,注意自己的言行,即可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威信。
  以下是父母威信的四个来源:
  (1)诚实守信
  在&威信&一词里,&信&和&威&具有同等的地位,要让孩子对父母心悦诚服,诚实守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对父母来说,有这几点原则:
  A.不在孩子面前夸口,胡乱许诺。承诺太多而又不能兑现,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大大降低。孩子如果提出什么要求,不要随口答应,而是清楚地告诉孩子,可以还是不可以。
  B.对孩子做出承诺后,最好立刻把承诺写在一个随身的记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时兑现。
  C.因为某种原因对孩子失信,应该及时向孩子说明,不能敷衍了事。应该郑重向孩子道歉,并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么形式弥补。
  (2)责任心
  从前,孩子毫无例外地认为自己的父母最有本事,无所不知,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开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父母,发现父母身上的种种弱点。这个时候,要保持父母的威信,就不能单纯依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应该让孩子看到你的社会角色,感觉你在社会上的&重要性&。
  A.要尊重你的工作,告诉孩子你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你从事怎样的职业,任何职业都有其美丽和尊严,你都应该为之自豪。要多和孩子谈谈你的工作,或者在休息日带孩子去你的单位看看。如果母亲没有职业,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一个与世隔绝只埋头照顾丈夫孩子的母亲很难持久获得孩子的尊敬。
  B.努力丰富自己。孩子能从日常的谈话和生活习惯得知你的爱好,父母对国内外大事表示兴趣,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与一些层次较高的朋友来往,都能获得孩子的尊敬。
  C.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父母与孩子积极参与救济灾民的事业,向遇到困难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既尽到了社会责任,也使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让孩子对父母生出了崇敬信赖之心。
  (3)从容的态度
  A.有主见。有主见的人才会有威信,这是肯定的。谁也不会信任一个自己都要依靠别人做判断的人。在孩子面前,你应该充分表现你的主见(别忘了,你可是孩子的主心骨呀),迅速地作决定,并且做了就不反悔。
  至少有一次,让孩子看到你站出来说话。比如,开家长会时,老师当众批评你孩子的不是,这时,当场站起来为孩子辩护!和孩子一起出门时,站出来指责你看到的不公正不道德的行为!只要有一次,孩子就会对你油然生出敬意。当然,并非要求你站出来抓歹徒。
  B.冷静,能控制情绪。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重。有威信的人首先要有力量控制自我。喜欢用发火来吓唬孩子的父母记住:不管你怎样发火,都不如冷静来得有力。
  有的时候我们的确也真的有点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为孩子想想,他们在向你学习,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怒火。你想给他们做一个怎样的榜样?
  C.乐观,而不是唠叨和抱怨。你会尊敬那些不停抱怨的人吗?你会愿意与成天唠叨的人相处吗?你一定会说:我躲还躲不及呢!孩子也是同样的心情,当他们听着妈妈的唠叨,心里恨不得赶快找个地方躲起来,要命的是还找不到这种地方!唠唠叨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这些行为极大地伤害着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D.正确处理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些时候也与控制不住自己有关。作为孩子本人,犯了错误常常惊慌失措,以为从此得不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喜欢和信任,而心存后悔。因此,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
  首先,给孩子以申诉权,让他从容地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
  其次,帮助孩子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真正的成长。甚至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以免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孩子一般都会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对父母心存感激。
  (4)善于妥协
  向孩子妥协并不会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如果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向孩子妥协,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可亲可敬,&妥协有条件,威信自然成。&
  不能缴械投降,无条件的妥协等于向孩子&弃权&。长期如此,孩子就永远都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他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需求就是应该满足!
  也不能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向孩子妥协。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闹、撒娇,不知道怎么办,或者心肠一软,就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这种妥协必然后患无穷,因为孩子从这一次的&收获&中明白了对付大人的办法。
  有效的妥协分为三步:
  A.要求孩子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要求以及理由。
  B.和孩子讨论要求的合理性。
  C.向孩子做出一定让步,但孩子必须承担某种责任。
  学会做孩子的&啦啦队&
  千万不可做孩子的&裁判&。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竞争与拼搏的旅程。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是无法代替孩子的。
  但是,父母一定能给予孩子一种力量,使孩子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种力量就是&啦啦队&的力量。
  我们应将自己的位置摆到看台上,远距离地进行助威,无论孩子是处于优胜者位置上,还是暂时落后,都应当给以积极的掌声,因为孩子要走向成功的终点,不能没有父母的&加油声&。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把&自信心&当作教育的灵魂,或者说,孩子没有自信心,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最有成就的成功教育家刘京海认为:&人是怎么生活的,靠自我概念!你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你才会像个好人一样去生活;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坏人,你便会像个坏人一样生活。所以,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是个能人!这就是自信心,人格的核心也是自信心。10岁左右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自我概念,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1.如何发现并赞美孩子
  (1)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首要任务是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大加赞扬。
  有的父母会说:&我怎么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呀?我总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怎么夸奖他呀?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还差远了,我怎么表扬他呀,一表扬不就骄傲了吗?&其实,有这种想法的父母是在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当然,并不是说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对,关键问题是您&挑剔&的是什么。如果您&挑剔&的是孩子的缺点、短处,那么您传达给孩子的肯定是消极的信息。如果您&挑出&的是孩子的优点,那么,您自然会肯定孩子、赞扬孩子。
  (2)怎样的赞美才是有效的
  A.赞美要清楚而及时。&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B.赞美的重点应该是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对孩子的赞美和奖励应根据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
  C.赞美孩子要具体,有根据,注重赞美&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
  D.赞美要有新意。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赞美,孩子就会陷进&赞美疲劳&,所以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特别是潜在的优点,比如孩子如果学习好,仅仅是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就显得没有新意,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以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会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新角度上看问题,能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给以赞美和肯定。
  E.赞美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赞美方式才是有效的,在赞美孩子时要做到大小有别。小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亲吻、抚慰或说一些亲切的话语,而对大孩子,这一套可能就行不通,这时,你可以采用眨眼、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量地对孩子比较大的进步进行物质上的鼓励,比如送一个小礼物,但不能滥用,不能让孩子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一分钟赞美法
  A.事先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父母会赞美他。
  B.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里做对的事情。
  C.具体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
  D.告诉孩子父母对他做对的事情有多么高兴。
  E.静默几分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愉快心情。
  F. 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或者告诉孩子您爱他,或者拥抱孩子,也可以两种都做。
  G.请孩子也这样做,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做对的事情时,也要赞扬父母。
  H.父母也可以使用一些无声的夸奖,如用笑容、眼神、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赞扬的一种好方法。
  2.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一个自信的人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失败的,而失败恰恰是对人自信心的挑战。一个人是否养成了有毅力的、顽强的习惯,关键是看他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如何面对失败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父母亲应当认识到的是,失败究竟是什么?失败就是指预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或者达不到,或是受到打击或者陷入困境等。一般来说,失败总是先于成功,过不好失败关,就很难实现成功。失败不是一种静止的局面,它还会发生变化。它不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使你一败涂地。如果你的态度正确,就可以反败为胜,态度不正确,那就会受到更严重的第二次打击,失败是会发生连锁反应的。
  其次,父母亲应当和孩子共同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在挫折面前,父母与孩子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锻炼强健的应对挫折的能力。具体的课程分为三个步骤:
  (1)克制痛苦,避免连锁反应
  A.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正是因为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才使人受到第一次打击时,就精神涣散,失去防守和反攻的能力,放弃眼前可以转败为胜的机会,坐等第二次打击的到来。
  B.在精神上对失败要有所准备。一个普通人,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胜利者。人的身上有许多的缺点、短处,也是在失败的痛苦磨练中,才肯丢掉这些毛病。只有经过失败的历练,人们才可以变得更加坚强、韧性,才更懂得生活,更懂得人的价值。失败是痛苦的,有时候是灾难,在还没有出现之前,尽量避免它,在发生之后,我们就不要把它看成完全消极的东西,而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把它作为提高自己精神力量的好机会。失败是难免的,所以我们在精神上对失败应该有所准备。另外,我们平时也要注意在每一个小失败中锻炼自己控制感情的能力。
  C.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用的感慨上。体会痛苦,只会越体会越痛苦,既不能消除痛苦,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贻误时机,带来更可怕的后果。不要后悔,不要抱怨,失败的教训是要总结、接受和牢记,但这和后悔、抱怨是两码事,不要带着情绪,而是要依靠理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过去,而是现在和将来。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想一件事:现在怎么办?
  (2)看清真相,努力实现转机
  A.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失败了,特别要看清楚它的局部性和暂时性。不要让失败盖住一切,甚至窒息了你的智慧。要对失败精确地描述,要说明它仅仅是某一个局部的失败,或者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失败,某一次试探性的失败,暂时的失败&&最好把它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写在纸上。
  B.看清楚有利因素,吸收有利信息。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关键首先就在于要看清转化的有利因素。对立统一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我们应该坚信任何人在任何失败中,也会找到有利因素的。越是处于失败的境地,越是要冷静地去发掘有利因素,充分地利用,去争取胜利。同样,失败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信息,除了关于有利的信息以外,还会带来一些失败的连锁反应的信息,以及失败的起因及后果的信息,都需要仔细分析。
  (3)积极行动,条件决定发展方向
  A.坚定信念,努力创造条件。我们一定要坚信有转败为胜的可能,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它的发展方向,取决于条件,条件决定发展方向。
  B.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当时机来临时,我们能不能敏感地认识到它,认识到它后,敢不敢当机立断,付诸行动,这是成败的关键。
  C.出奇制胜,殊途同归。有时候,我们遇见的失败看起来是无法挽回的,其实,我们如果把目的弄清楚,就会看到通向目的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可以换一条道看看,往往能出奇制胜。
  学会做孩子的&镜子&
  千万不要做孩子的&训兽师&。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都是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孩子的自我意识的提升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父母的&反馈&作用,也就是镜子的作用。
  1.如何和孩子沟通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的重要意义。
  如果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本来并非特别亲密,但在一次完全&零距离&的谈心后,却成为莫逆之交。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希望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馨,就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向你倾诉。
  另外,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而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伤害就更大。他们可能因此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对人与人的感情不信任。也可能因此走向偏激、叛逆,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发泄自我。
  第一步:停下来。
  当我们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之前,是不是先得把其他的事情停止下来?你不可能一边演算习题一边看电视,也不可能在与人聊天的同时写一份重要文件。那么听孩子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不仅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应该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微笑着静静听孩子倾诉,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另外,在倾听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不妨先全盘接受,而不是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
  孩子最令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他们是全新的,他们的头脑里总是充满着那样新鲜的想法、观念和情绪,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停下来&或许孩子将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美感。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件事:
  母亲把一个驼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玩。
  事先,这位母亲反复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他的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伤他。
  那天下午,两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当他们终于坐下来的时候,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问对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个东西是什么吗?&
  驼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尴尬。母亲很紧张又很生气,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但她忍住了没有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孩子说:
  &那是上帝为你造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你的翅膀。时候一到,上帝会把盒子打开,你就会像天使一样飞起来。&
  多么具有深刻意味呀!
  不妨采用以下&停下来&的操作规则:
  (1)行动上
  A.暂时停下正在看的书、正在写的信、正在做的家务。
  B.关掉收音机或电视。
  C.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来。
  D.用眼睛注视着你的孩子。
  E.如果孩子十分激动,先给他一些抚慰。
  (2)语言上
  A.&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B.&没关系。&
  (3)心理上
  A.告诉自己:&我正在听孩子说话,我要完整、清楚地听他把事情说完再做判断。&
  B.提醒自己:&我不要联想起以前的任何事,我只是试图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他的心理。&
  C.提醒自己:&我决不打断孩子的话;我决不轻易作出判断;我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跟我交谈是一件可怕的事。&
  第二步:等一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话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着,爸爸妈妈挣钱养活你,你还过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者说,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办法:
  (1)什么也不做,停下来不说话,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等着他说下去
  (2)语言上
  A.重述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这个人为什么该死呢?&
  B.揣测孩子的情感。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有点控制不了自己了,是吗?是不是感到火往脑袋上冒?&
  C.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如:&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其实完全理解了课文,但因为粗心丢了分,这是让人生气。&&你看起来很累,这次考试前你不巧生病,影响了复习,真是不走运。&&哦&、&嗯&、&我明白了&。
  D.用点幽默。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预备什么时候动手呢?&
  E.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如:&这真是很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唉,要是我当时也在就好了。&
  F.启发孩子说下去。如:&你就是因为这个生那么大的气,那么你冲他们发火,他们有什么反应?&&你说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对你,那一定还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3)行动上
  A.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
  B.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
  C.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4)心理上
  A.提醒自己:&他这样说,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B.提醒自己:&这孩子的语气令人生气,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静。&
  C.提醒自己:&我应该多知道一点事实再下判断。&
  D.提醒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不是听我说话。&
  第三步: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1)直接询问孩子
  注意,&询问&不是&反问&,更不是&质问&。父母应该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如:&&老师那样对待你,的确很不公平。不过,你想过没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如:&&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老师也会有错误的。而且,&老师很看重你 (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说呢?&
  (3)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这样,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说话,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这种机器呢。&
  2.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关键是保持冷静
  明确你惩罚孩子的目的,你不是为了伤害孩子,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不是要报复他,甚至也不是为了要&教训&他,你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切勿惩罚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样逃避父母的怒气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并且了解事实真相。这通常是最难做到的。
  A.在脑子里冲自己大喊一声:&要镇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里缓慢从1数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问话从孩子那里了解事实: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那么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3)自然惩罚法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说:&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个妈妈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了8个。我问:&你是不是丟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丟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那怎么办呢?&我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4)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一是让孩子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想想怎样改正。
  二是让孩子写封信,说明自己做错的事,以及准备做些什么改正。
  三是让孩子写信、打电话,或者当面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如果需要,陪孩子一起去。
  四是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弄坏的东西,或者将拿走的东西送回去。
  五是让孩子说几件本来可以做的事取代错误行为。
  第二件事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培养人品是最最重要的。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也就是说,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人格的培养问题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探索,我们重新发现,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怎样培养习惯呢?
  1.起点要低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这样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教育的第一原则。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3.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每个父母与教师都需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缺陷的人,才是现代人。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父母与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必须为人垂范,否则何以服人?
  虽然说,人无完人,但成年人毕竟会有不少好习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会让我们受益多多。也许,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问题是,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长大的,他们吸吮着改革开放的新鲜乳汁成长。他们身上有许多我们并不一定具备的优点和习惯。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教育孩子,也要向孩子学习,科学的态度是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标与规范的和谐混成。因此,希望能将习惯培养细化到惊人的程度。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培养这些习惯应采取哪些具体步骤?应达到什么样的规范标准?都应当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来。当然,这是对研究者的要求。对于父母与教师来说,只需要针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及方法即可。
  问题在于,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务时,要求服务者露出八颗牙齿。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试一下,露出八颗牙齿时的笑容确实是灿烂的。应当说,这一要求是有依据的,但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颗牙齿的笑容未必发自真心,假笑、干笑、傻笑、狂笑等等,都可以露出八颗牙齿,这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由此,我觉得,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5.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这个数字当然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专家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6.习惯养成的步骤
  心理学家们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到底有哪些基本的环节和方法呢?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
  (1)认识习惯的重要
  (2)与孩子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3)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4)持之以恒地练习
  (5)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6)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也是必须的。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每一个父母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通过培养习惯铸造人品
  1.正派
  树不直,则难以长大成材,而在生长过程中也难以舒展,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接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要依靠:
  一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
  二是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
  三是树枝的飘摇直上,才能潇洒自主。相对于求知和学习来说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才能不断深入,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树枝的飘摇直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在后来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大又红的,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3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它。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派&的定义,所谓正派,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口号--坦荡无私,作风正派,摸摸自己的良心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在学习中也一样,只有遵守竞争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很容易经常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靡,或者消极等等,这样,不仅人格受到挑战,而最终也会陷进学习的困境之中。
  正派的孩子会得到最完美的回报的,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正派,还能确定他们求知与学习的正确方向,在正派的前提下学得的东西才更加扎实,功底和才华因为正派而变得更加稳固,将来才能派上真正的用场,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派的习惯:
  (1)说了就要做,言必行行必果的习惯
  (2)自觉按照规则办事的习惯
  (3)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
  (4)善始善终,做一件事情必须坚持到最后的习惯
  2.诚实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读硕士。小伙子在实验室里成绩非凡,很受赏识。一天,导师说:&XX先生,明天我要外出开会,您能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吗?&小伙子连连点头。第二天,导师走了,小伙子拼命打公费的国际长途电话。月底结账时,导师发现电话费很高,一核对恰好是她外出那一天电话费最高。她问中国学生:&XX先生,那一天是您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吗?&小伙子点头。导师又问:&那么,您打国际电话了吗?&&没有。&小伙子一口否认。导师什么话也没说,内心里却非常愤怒,第二天宣布辞退了中国学生。也许,有些人不把撒谎当回事,可在许多国家是难以容忍欺骗的,更不肯与撒谎者共事。
  坦率地说,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正受到严重挑战。儿童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或让孩子因说真话而受惩罚,或自己就常常说谎。实际上,谎言是灾难的导火索。作为父母,如果对孩子守信用,孩子就会仿效。当孩子诚实守信时,父母也要及时鼓励孩子。
  请记住,孩子撒谎有三大原因:一是说真话受到了惩罚;二是为了逃脱困境;三是把想像中的事当真的说了出来。因此,只有让说真话的孩子得到鼓励,而让说假话的孩子受到惩罚,并持之以恒,便会让孩子逐步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诚信的习惯:
  (1)遵守诺言、说话算数的习惯
  (2)实事求是的习惯
  (3)真诚待人接物的习惯
  (4)守时的习惯
  3.责任心
  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对更多人负责,才能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是否具有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难想像,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时期事事依赖别人,没有独立做事的锻炼,在成年之后难以独立于社会,更难以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责任感的教育应当渗透在一时一事中、一言一行中。其中,父母们特别要注意对孩子所犯过失的处理。在这种时候,父母应当保持理智和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地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
  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把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称为关键时刻,因为能否处理好过失具有关键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责任心,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负责任的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2)经常反省的习惯
  (3)正确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的习惯
  (4)在家庭和学校中承担具体责任的习惯
  (5)服务他人的习惯,有社会责任感
  4.爱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爱心是无限珍贵的人性瑰宝。特别是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特点显著的新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记得在哪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又冷又黑的夜里,在美国中部一个乡村的道路上,一位老太太的汽车抛锚了。由于这里人烟稀少,她等了半小时左右,终于有一辆车经过,开车的男子见此情况便下车帮忙,几分钟以后,汽车修好了。老太太问开车的男子要多少钱,他回答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助人为乐。但老太太坚持要付些钱作为报酬,否则觉得自己过意不去,开车的男子谢绝了她的好意,并建议她将钱给那些比他需要的人,最后,他们各自上了路。
  紧接着,老太太来到了一家路边的咖啡馆,一位怀孕的女招待即刻给她煮了一杯热咖啡,并问她为什么这么晚还赶路,于是老太太就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讲述给她听。女招待听后感慨道,这样的好人真是难得。然后老太太也问女招待为什么工作到那么晚,女招待说是为了迎接孩子的出世,而需要第二份工作,这第二份工作就是夜晚兼职当咖啡馆的女招待。老太太听后执意要女招待收下200美元的小费,女招待说,我不能收下那么多的小费,老太太坚持说,你比我更需要它!
  女招待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我想结果很让人惊讶,她的丈夫就是那位好心的帮助修车的男子。
  也许真的是善有善报。事实上,具有爱心的人终将幸福。同时爱心作为人性的一线光芒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有巨大的帮助。
  我们来分析一下具有爱心的人的心理形成特征。
  首先,当爱心油然而生的时候,他(她)就会有一种极端敏感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将把自己的所有感觉器官打开,这时,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其次,当一个人经常无私帮助别人时,他(她)的整个心态是平和的、从容的、积极的。内心深处自然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高尚的动机概念,这种动机概念与学习的动机是相互连接的,所谓举一反三,便会将学习的热情激发起来。
  第三,具有爱心的人,通常都是真正自信的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目标,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爱心是自信的伴生物。美国作家马尔兹说:&我们要以信心充实自己,就像我们每天要以食物充实自己一样。&有了自信,还能学不好吗?而我认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其中一个捷径就是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开始,在鼓励孩子爱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从更高的角度上来引导孩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另外,还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爱心支撑,&自信&就不是真正的&自信&,即使已经克服了自卑,形成了自我的信心,也很容易演变为&狂妄&或者&自负&。
  爱心的习惯:
  (1)孝顺老人和长辈的习惯
  (2)与人共享的习惯
  (3)呵护身边小生命的习惯
  (4)帮助弱者的习惯
  5.合作精神
  合作就是团结协作,围绕一个目标去做事。成功者的道路有千千万万,但总有一些共同之处,团结协作是许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性。据分析,诺贝尔奖成果的获得80%以上都是合作的结果。
  可是,目前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怎样呢?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80%以上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是当今独生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之一。陶行之说得好: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次考试,是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主考官是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考生仅仅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一个外国教育考察团来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一位教育专家提出要当场做一次教育实验。专家随便走进了一间教室。他对同学们说:&这个模型代表一个矿井,里面的三个小球代表矿工。我请三位同学用手拉住球上的线绳。我给同学们一个暗号,表示矿井突然进水了,水又大又急,井下的人有生命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看谁能迅速地拉动手中的线绳将小球提出井外,看谁第一个逃出现场,脱离危险。&
  话音刚落,小梅等三名同学被请到讲台桌前应试。小梅仔细观察一下矿井,矿井好像一个细口径的啤酒瓶,心想:&如果我们三个人在接到命令的一刹那一齐猛拉小球,都只想到个人首先逃脱危险的境地,三个小球非卡死在井口不可,前进不得,后退不得&&&
  就在这紧要关头,她急中生智,悄声对两个小伙伴说:&你一,他二,我三。&
  专家一声令下,三个小球被线绳拴着,&呗儿&、&呗儿&、&呗儿&,迅速地跳出井外。教室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专家高兴得欢呼起来,马上把小梅抱起来,举起来。小梅和小伙伴们简直像凯旋的将士一样受欢迎。
  专家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教育实验,可是,都失败了。今天,在中国,在北京,这个实验一下子获得了成功,我真高兴。我应该给你们满分。你们交上了一份超常的答卷!我祝贺你们!热烈地祝贺你们获得了成功!&
  专家问小梅是怎么想出来的办法,小梅骄傲地说:&老师平时总是教育我们,下课出教室门的时候不要拥挤。要有秩序地一个人一个人地走出去,不然大家一齐挤在门口,都卡在那里,想进的进不去,想出的出不来&&&
  平时养成的好习惯,到了紧要关头,会产生无比的威力。可以说,习惯养成如何可能决定人生的成败。
  善于合作的习惯包括:
  (1)尊重和倾听的习惯
  (2)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的习惯
  (3)乐于助人
  (4)虚心请教别人
  (5)团结友善
  (6)平等待人
  (7)尊重不同意见
  6.讲究效率
  讲究效率是一项特殊的非智力品质。表现为:
  (1)做事有计划
  当儿童逐步习惯了行动之前做计划,一个神奇的变化就开始了。如果我们耐心地与孩子讨论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成熟起来。做大事从做小事开始,譬如,每天临睡之前,将第二天穿戴的衣服或使用的东西摆放整齐,就是儿童做事有计划的必要训练之一。
  (2)做事有条理
  做事有条理,不仅是做事有效率的保证,而且会使人养成审美的习惯。据我所知,有许多孩子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其他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也常常丢三落四,想不起来弄到哪里去了,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如不改变,将给一生带来麻烦。
  (3)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的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比如,关于睡眠问题,睡眠不足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虽然原因多多,与计划的不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睡眠不足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当一个人睡眠不足的时候,神经就会很脆弱,各种心理疾病也就会趁虚而入。可见,睡眠对孩子的作用是很大的。
  改变人关于睡眠的观念,有效的办法之一是了解人身体的规律。人体24小时在干什么呢?据报载:
  1点:处于轻微睡眠状态,人很容易醒来,此时特别容易感到疾病的存在。
  2点:除肝脏外,大部分人体器官基本停止工作,肝脏则利用这段空闲时间紧张地工作,首先为人体排除毒素,人体正经受着自身的&大清洗&。如果此时想喝点什么,那么千万不要喝咖啡或茶,特别是酒精类饮料,最好喝一杯水或牛奶。
  3点:机体处于休息状态,体力几乎完全丧失,此时的血压、脉搏和呼吸都处于最弱状态。
  4点:呼吸仍然很弱,大脑的供血量最少,机体处于最微弱的循环状态,此时人容易死亡。但此时人的听力很敏锐,极易被微小的动静所惊醒。
  5点:人已经经历了几次梦的过程,如果此时起床就能很快进入精神饱满的状态。
  6点:血压上升,心跳加快,此时机体已经苏醒。
  7点:人体的免疫力特别强,如果此时受到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人体能够轻易战胜它们。
  8点:机体休息完毕,肝脏已将身体内的毒素排出,这时千万不要喝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9点:兴致升高,痛感减弱,心脏全力工作。
  10点:积极性上升,人体处于最佳状态,痛苦烟消云散,热情将一直持续到午后,任何工作都能够胜任,此时喝茶聊天,将虚度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
  11点:心脏有节奏地继续工作,并与我们的心理积极保持一致,此时几乎感觉不到大的工作压力。
  12点:人的全部精力都已被调动起来,此时不应吃大量食物,最好晚一小时吃饭。
  13点:肝脏休息,血液中溶入一些糖原。白天第一阶段的兴奋期已过,感觉到有些疲劳,应适当休息一下。
  14点:精力消退,此时是24小时周期中的第二个低潮阶段,反应迟缓。
  15点:重新改善,感觉器官此时尤其敏感,特别是嗅觉和味觉(美食家大多选择此时吃饭),之后人体重新走入正轨。
  16点:血液中糖的含量升高,一些医生把这一过程称为&饭后糖尿病&,但这却不是病,兴奋期过后开始衰退。
  17点:效率仍很高,运动员此时应加倍努力训练。
  18点:人的肉体疼痛感重新减弱,想多运动的愿望上升,心理兴奋渐渐下降。
  19点:血压上升,心理稳定性降到最低点,人们很容易激动,常会因一些小事而争吵,此时对过敏症患者来说不太好过,开始头痛。
  20点:此时人的体重最重,反应出奇地敏捷,司机处于最佳状态,几乎不会出事故。
  21点:精神状态一般,学生和演员非常清楚此时的记忆力特别好,善于记忆白天记不住的课文和大段台词。
  22点:体温开始下降。
  23点:人体准备休息,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24点:如果我们在此时休息,那么无论是机体还是大脑都将排除一切干扰,人会很快进入梦乡。
  基于上述根据,父母是否应当引导孩子想一想,该制定一个怎样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呢?可能有人会说,谁不想充分睡眠?考试升学压力太大了,怎么办?的确,过重的考试升学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要取得好成绩,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方法。同时,你对一次两次考试重视固然不错,要不要对孩子一生负责呢?如果从小养成少睡眠的习惯,再加上不吃早餐等毛病,孩子一生的幸福恐怕就潜藏了危机,这不是智者的选择。
  (4)合理消费
  孩子乱花钱,消费大手大脚,是让许多父母头痛的坏习惯。的确,这种坏习惯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损害人的精神,甚至会形成孩子成长的致命缺陷。
  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学会计划,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成功之道。
  总之,讲究效率的习惯主要包括:
  人生有规划,做事有计划,善始善终;
  自我管理有条理,勤俭节约;
  每天生活有规律,节省时间,做事不拖拉;
  乐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能;
  合理消费,节省成本等习惯。
  第三件事
  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
  这是我们总结的四个常见的家庭学习辅导的误区:
  一是放纵不管,任其潇洒。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只有到了考试、升学时才会注意孩子的学习分数。平时放纵孩子,也放纵自己,在家里经常聚集了很多朋友打麻将,喝酒,大声嚷嚷等。
  二是乱管瞎管,种瓜得豆。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指导方法,只好采用&想当然&的管教方式,比如使用金钱刺激,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就奖励100元,考不好,就体罚等等。
  三是唠叨数落,肆意打骂。父母亲天天无休止地唠叨数落,使用的语言简单,不是&你不要总是贪玩&、&你还不抓紧时间做作业&,就是&你一定要争气,学习搞不好,将来就没有出息&等,孩子天天听着这些不断重复的&废话&,味同嚼蜡,时间一久,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形成了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的不良习惯。更为甚者,还会因为&恨铁不成钢&,使用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打骂方式。
  四是代替包办,制造&机器&。教育并非制造听话的、为人使用的机器,而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许多父母认为,指导孩子的学习,就是天天帮助孩子复习功课,天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正确,替孩子改错,替孩子削铅笔、看课表、收拾书包,甚至看着孩子不会写作文,不会做数学题,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去做。另外,&代替包办&还有一种现象,天下父母从来没有一起开过会,但一定有一句话是完全一致的,这句话就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一切都不用你管。&让孩子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学习机器&,什么也不会,只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埋头学习,成了地地道道的书呆子。为什么偏偏我们的孩子不爱学?
  我们调查发现,回答&喜欢学习&的小学生占8.4%,初中生10.7%,高中生仅占4.3%。另外,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43.6%的中小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20%把学习压力视为最令自己烦恼的事情。最大的问题在于,大部分独生子女对学习活动本身缺乏兴趣,不能感到快乐,厌学倾向较为普遍。厌学的原因很多,建议父母亲和我们一起来对照检查一下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
  1.是不是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随一些不良的习惯。一般来说,具有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有错题集等基本的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成绩必定是优秀的:
  (1)学习有目标
  (2)提前预习
  (3)认真听讲
  (4)完成作业
  (5)及时复习
  (6)正确使用学习用具
  (7)规范书写
  (8)积极提问和讨论
  (9)经常阅读
  (10)持之以恒
  以上10个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其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每个家庭父母的素质不一样,每个家庭子女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因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家教模式。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从60多名全国高考状元的访谈中总结出六条状元父母的家教特点与经验,其中一个秘诀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2.是不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些方面最感兴趣也最擅长,如果没有找到,就不可能爱学!
  按照加德纳教授的分析,智商测验是依据于一元智能的概念,即智能就是解答智商测验试题的能力。智商测验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儿童在学校的成绩,但在预言他走出学校后的实际工作情况时却无能为力。因为智商测试所评量的仅仅是逻辑或逻辑加语言的能力。
  与一元智能的观点相反,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八种独立而又平等的智能,而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但都在组合性地发挥作用。
  人类有哪八种智能呢?
  一是语言智能,就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表现能力。这种能力在诗人、作家和演说家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是数学逻辑智能,就是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能力。
  三是空间智能,就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水手、工程师、外科医生、雕刻家、画家等都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间智能的例子。
  四是音乐智能,从事音乐创作、演奏和其他舞台表演的人,通常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五是身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舞蹈家、体育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大师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六是人际关系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教育家、心理医生、宗教领袖、政治家、推销员、经纪人等等具有这方面的长处。
  七是自我认知智能,这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感情生活、辨别自己的情绪变化、体验自己灵魂活动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又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由于这种智能的隐形性,如果观察者想探知的话,需要有来自语言、音乐或者其他显性智能的证据。一般来说,文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神学家、音乐家都是便于显现自己的自我认知智能的人。
  八是自然智能,如达尔文等人的发现自然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自然智能是《多元智能》一书出版后的新发现。
  可以试想,有效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又以鼓励的态度让他释放潜能,会有哪个孩子不爱学习?从韩寒到王小平,退学之后反而信心十足、成绩骄人,不都是展示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吗?弱智的舟舟,成为音乐指挥天才并引起国内外关注,不也是扬其长吗?他们都是成功者,而成功的原因是他们都能扬长避短,并由此尽享学习的乐趣。
  3.是不是没有科学用脑?
  有的父母不懂大脑的生理特点,常常认为,只要严格要求就行,所以常常命令孩子必须做完作业再吃饭、再睡觉,岂不知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学习好,反而产生相反的效果。
  还有的父母,孩子写错一个字,便要求孩子写100遍,这样盲目多练必然会使孩子大脑处于疲劳状态,达不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更有的父母为培养孩子的刻苦学习精神,就让孩子在困时用凉水激一下,再继续学,这样做只能暂时让孩子清醒一下,实际上会使大脑细胞受伤,经常这样做就会导致孩子生病,严重时还可导致精神失常,也就是神经失控,这种后果是很不幸的。
  用脑应有科学根据,我们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不爱学,学不好,其中有个原因就是经常脑疲劳或者神经衰弱。
  首先,学生一天学习看书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小时,所以,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生每天学习6小时。
  其次,孩子上课学习时间安排必须考虑动静交替进行,其原因就是预防大脑某一区的活动时间太长,脑细胞就会自动休息,如果强行活动只能使脑细胞受伤,难以正常发挥大脑的功能。父母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当你强迫孩子长时间地学习时,他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不是出现小动作,就是眼皮耷拉发困。
  第三,脑力劳动能量消耗很大,一般学生连续学习时间不要太长,否则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逐渐停止工作。
  4.是不是我们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聪明在手上。让孩子动手,就是让孩子聪明。事实证明,体验是人特别重要的学习。
  我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大多数人会以为读书、听课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渠道,然而调查表明,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10%是通过&阅读&得来的,有15%是&听&来的,而更多的则是亲身经历获得的!
  因为玩是人有兴趣的活动,而兴趣是探究和发现精神的根源,没有兴趣的活动是不可能激发儿童去探究和发现的;其次,&玩&和游戏是一种亲身经历的综合性的活动,常常是又动脑又动手。&玩&和游戏是一种自我发起的活动,自我发起的活动就是最能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5.是不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改变自我更新的过程。
  学习不付出努力与汗水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本质上也是快乐的,虽然苦思冥想意味着伤脑筋,但对心灵而言,它不过是肉体的疲惫,这种疲惫伴随着人们发掘和表现自己,实际是快乐的附属品。
  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至少应该在学习辅导中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让孩子给父母讲题,做孩子的学生。如果孩子能讲出思考分析过程,表明孩子已经用脑学习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写出解题理由来。
  二是引导孩子依照书本上的例题编题。这是对所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综合利用,也可以说是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孩子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做过的题目、积累的方法进行组合,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活动。
  三是引导孩子用想像力理解知识或者做题目。想像力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像力的思维就像没有马达的机器,迈不开步子发展。实际上就是将知识形象化,在大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图示。
  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我们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包括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这些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
  1.兴趣
  兴趣来自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也可以说,好奇心是孩子天生就有求知的愿望,即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明白,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过学习解决和处理问题。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有个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回来的一块金表当作新鲜玩具拆卸把表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
  接着老师进一步分析:&孩子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为学习的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位老师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学习也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创造性工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创造。
  问题是如何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学习愿望上来。这个牵引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左右大脑结合使用的过程,或者说,左右大脑是否能够结合使用,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爱因斯坦的主要原因。
  &兴趣&是一个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驾驶好未来生命之舟。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玩学法
  引导孩子学会玩,从玩中学。孩子大部分主动去玩的原因都是因为好奇心,所以我们不必总是抱怨&我的孩子只知道玩&,或者总是和孩子说:&只知道玩,玩是没有出息的。&不过,如果孩子总是重复一个结果非常明显的游戏时,就应该规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任由孩子去玩。
  (2)请教法
  父母做孩子的学生。不是去扮演孩子的学生,而是用心向孩子学习,事实上,现代的孩子具有很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
  (3)开阔法
  人在多接触事物、多读书、多联想的过程中会激发兴趣。
  去接触山川,河流,海洋,植物,动物&&去接触生活,工作,艺术,科学,高科技&&纷纭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随时都可唤起人的好奇。
  去读历史,地理,诗歌,散文&&去看报纸,杂志,科普读物,短文&&浩瀚无垠又与日俱增的知识海洋,随时都可以激发人的兴趣。
  赋予孩子以更加开阔的生活,在开阔的实践中,引导孩子积极思想,展开联想,感受愉快,强化体验。学习兴趣,爱好,包括一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学习要求,都会从内心里自然产生和发展。
  (4)突破法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有所重点,宁缺勿滥,找准一个突破点,从而举一反三。
  也就说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优势部分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孩子在学习上某一科功课好些,就让它更好些,甚至让它在班上&拔尖&,让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称赞,这样做是形成一个人的中心兴趣最有效的办法了。
  优秀人物良好个性特征之一就是有主要的兴趣和非主要兴趣,也就是中心兴趣和广泛兴趣相结合。但是,要避免兴趣的随意性,就是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哪个兴趣都不稳定,对哪个兴趣都不投入劳动,也没有成果,很随意。这种随意性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
  突破法另一个做法是集中力量去扭转&不感兴趣&的科目,兴趣是人在参与活动、付出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学校中的学习内容,都是符合孩子内在需要的东西,他们都应该感兴趣。例如学习外语,如果全家人出去,就孩子自己能和外国人有说有笑,进行交流,那是多么让人高兴、让人羡慕的事情啊,怎么会不感兴趣呢?所谓不感兴趣,是种种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批评,感到难受,感到困难罢了。
  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事物,只要自己不断地对其投入,就会产生感情,就会形成兴趣。
  (5)转移法
  把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的方法,叫兴趣转移或迁移法。如,有的孩子爱好唱歌,那么多唱一些英语歌曲就会增加外语学习的兴趣。
  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里,都包含着学习的内容,都与学校中设置的基本课程有内在的联系。把某一方面兴趣的体会和经验表达或书写出来,就会转移到语言、作文等兴趣上来。把某一方面兴趣提高起来,就很需要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做基础,从而引导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学习兴趣的发展。
  善于联系、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不断努力,把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为学习兴趣是容易成功的。
  (6)讨论法
  讨论学习是现代群体互动式学习,讨论学习有利于孩子获取真知,增长能力,发展交往。进行探索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孩子在讨论中,最能展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丰富性和批判性。讨论也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出现热情和激动,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也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鼓励孩子与同学、老师和父母经常进行讨论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7)理智法
  今天,兴趣的培养,愈来愈多地需要自己自觉地进行。兴趣还需要不断去巩固它,保持它,发展它才成,这都需要理智。
  把兴趣和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这需要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这需要理智。
  结合时代特征,对兴趣进行全面管理更需要理智。
  总之,要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兴趣,调控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
  2.质疑
  质疑是现代教育倡导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是人变聪明的最好的训练。
  但是,当面对一个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往往习惯于强调&听话&,而不习惯让其&质疑&或&批判&。儿童时代是胡思乱想的时代,自然也是胡言乱语的时代,这是上帝赋予孩子的权利。可是,有些父母常常呵斥孩子: &闭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许乱说!&结果,童言无忌变成了集体失语,即小孩子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更不相信自己的语言,盲目地跟从大人,人云亦云。如果说,童言无忌是催生天才的沃土,集体失语则是扼杀天才的刑场。
  许多地方喜欢测试孩子的智力,如有一道考题,说: &树上有5只鸟,猎人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如果孩子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智力正常。
  可是,一个6岁的女孩想了想,却回答:
  &树上还有3只鸟。&
  老师愣住了,问:
  &怎么会还有3只鸟呢?&
  那女孩回答:
  &鸟爸爸被打死了,鸟妈妈吓飞了,剩下3个鸟娃娃不会飞。所以,树上还有3只鸟。&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谁能说这个女孩的答案不对呢?她的答案多么现实、多么深刻、多么富有感情!
  然而,在许多所谓的标准考试中,这样的答案往往被认定为错误。
  还有,一天,国家总督学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顺便到四年级听课。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语文课,学习课文《麻雀》。《麻雀》一文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意是:
  一个猎人牵着猎狗走在森林里,突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树上的窝里掉了下来。猎狗一见,立即想扑过去吃。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呼&地飞了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并用身子挡住小麻雀,与猎狗周旋。那猎狗一见竟被吓住了。猎人见此情景,对老麻雀顿生敬意,把猎狗带走了。
  小小一只麻雀,何以敢与猎狗较量?因此,读完课文,老师问同学们:
  &请问,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
  按照标准答案: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可是,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他说:
  &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愣住了,问他为什么。他回答:
  &您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这篇课文从头至尾没一个地方说明它是母麻雀,怎么就表现了母爱呢?为什么不是父爱?&
  全班一阵哄堂大笑。老师却表扬这位男生说:
  &你善于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这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值得称道,因为这样鼓励学生,将有助于养成他们的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当然,这个答案也未必正确,因为这只老麻雀也可能非父非母而是&见义勇为&呢。
  据北京的小学教师们反映,今天的小学生提出了许多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
  譬如,学习《邱少云》一课,学生问:&烈火在邱少云叔叔身上熊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而他身上背着枪带着手榴弹,为什么没有炸响呢?&再如,学习《聂耳》一课,学生又问:&课文说聂耳在雨中拉着小提琴,发出悠扬的琴声。可是,雨水打湿了琴弦,琴声怎么还会悠扬呢?&
  小学生能够发现教材的问题,并敢于当众提出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真正的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养成了科学的态度。我们应当给予高度评价,并努力使这些偶尔出现的火花燃烧起来,化为一种稳定的质疑习惯。这就是抓住了学会求知的真谛。
  鼓励孩子质疑,善待孩子的提问,是引导孩子爱学的捷径之一。
  我们怎样落实到孩子的身上呢?
  (1)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
  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你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
  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3)重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孩子提出问题,一般可以予以反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的线索。
  (4)对孩子提问,务必不要提出用&是&和&不是&便能回答的问题
  (5)鼓励孩子与其他人讨论
  每当孩子们面红耳赤的时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时候。
  (6)给孩子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给孩子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深入思考。提示孩子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缺点。
  3.梦 想
  可以说,梦想、做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人爱打麻将说明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