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问苍天问大地大地铠甲勇士后面是什么来着?是不带脏字的骂人

【海贼王】真人版we go 这哪是雷人啊,这简直就是极品啊,有木有?我的个苍天大地啊!敢不敢再给力一点...哎呦!.....我的眼.....【人人网 - 分享】
【海贼王】真人版we go 这哪是雷人啊,这简直就是极品啊,有木有?我的个苍天大地啊!敢不敢再给力一点...哎呦!.....我的眼.....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也爱看
新人阿越求关注???
新主播求守护
请叫我准研究生哈哈哈哈哈
听说成都今天下冰雹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话说中医养生
我的图书馆
话说中医养生
出自武国忠个人空间,题目为录入者所加)
按:武国忠,字至初,1968年生于北京。受家庭影响,自幼立志从医,以解除他人身心疾苦为信念。因特殊之机缘,得到数位民间高师的开释,走上纯中医(丹道医家)之路。习练意拳(大成拳)多年,乙酉仲春,由著名中医家、针灸大师、当代仙学泰斗胡海牙先生按古制正式收为入室弟子,赐道号“东方道人”。
1、春风里,让我们同去看桃花
2、“春夏养阳”到底该如何养?
3、拿什么扑灭人体内的热邪
4、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
5、不要总是“吃生米”
6、熟米的妙用:锅巴粥、粉蒸肉及其他
7、游泳要小心湿气入侵
8、薏米红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湿佳品
9、薏米红豆粥的加减
10、承山:消除困扰现代人的“最大顽证”
11、后溪穴:振奋你一身的阳气
12、痛风的“报应”是从哪里来的?
13、印堂发亮:打开“心结”,健康自然来
14、“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
15、以冬季养生为例,谈“饮食有节”
16、新食不见旧食——兼谈养生的“法”与“术”
17、拒绝夜醉,命运随着健康一同好转
18、生甘草,解药毒
19、养生也须随机应变:一餐疗法,两种方案
20、判断“排病反应”的金标准&&&&&
21、锻炼的佳境:顶天立地,心与物游&&&&&
22、养生之道须口传心授
23、大道至简浑元桩
24、让健康随“风”而至
25、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
26、神仙也怕脑后风
27、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只给最有福的人
28、举一反三,以皮补皮说中医美容
29、捏积:让我们用双手为亲人塑造健康
30、关于“捏积”的补充
31、西方人的高鼻子里有养生的玄机
32、&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对震后防疫的建议
33、何以解忧,唯有站桩
34、下班后不妨打个盹儿
35、参杞鹿龟酒:人人都会做的养生酒
36、你“沉得住气”么?
37、浑元桩的“运动效率”
38、足三里的深层含义和使用秘诀
春风里,让我们去看桃花
孔子曾让他的学生各言其志,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大为赞赏。其实曾点并没有讲什么深奥的义理或远大的志向,只是说春天要和大伙儿一起出去走走,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游”么?
为什么孔子对曾点说的“春游”这么赞同呢?我想起了我少年时,乡里有一位名医,很多年轻人都想成为他都弟子,但他并不欣赏,虽然有人在他面前表现得极其好学、活泼、殷勤,他也不以为然。一个偶然都机会,我去见他。我在他那儿坐了一会儿,和他只聊了几句,一向严肃都老先生居然大为高兴,表示愿意教我学点东西。我当时心里也很纳闷,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才听先生说,年轻人只要能静默,就必是可造之才。静默意味着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的涵养的表现,春游也是如此。曾点是一个真正懂得春游的人,这正是孔子赞赏的。其实,春游对于养生,对于修身养性,意义太大了。
春生夏长,秋养冬藏。在春天的六个节气里,立春、雨水还是春寒料峭的早春;惊蛰,春雷一响,惊醒了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万事万物,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人体也在这时候萌发新的生机。过了春分,到了清明和谷雨,草木已经舒展开来,花也开了,风也暖了,到处生机勃勃,人,这时也该舒展心情、舒活筋骨了,这便是适合春游的暮春时节。在这样的时光里,你不出去走走,接受自然的洗礼和阳光的沐浴,而是闷在斗室之内,是不是有点有违天道呢?
春游,还不仅仅是舒活筋骨、放飞心情,还要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生机,与大自然交流信息。我们看到,桃花开了,漫山遍野,如粉红的轻云一般,但千万不要让它成为过眼的云烟,在我们面前飘逝,而要把它们留住!怎么留住呢?花者华也,她是植物生机在封藏了整整一个冬天后的集中喷发。只有开花才能结果,花里孕育着果实,也是孕育着更大的生机。看到桃花,要以喜悦的心情和这一树花来来回回多交流几次,以物我交融的意念细细体会它的生机。将灼灼其华的繁盛景象映入脑海,将沁人的馨香植入心田,这样你就摄取了它的生机。桃花是粉嫩的,机理细腻,我们观想,那就是我们的脸,相信我们也会因此而面如桃花的。“去年近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没有桃花,人可能不会美得如此叫人陶醉!我们仔细体会这种百花盛开的烂漫景象,体会这种草木隆盛的勃勃生机,它们的生机也就融入到我的身体里面了。
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泯灭我执我见,将自己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融为一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各种声色气味,去感受自然的广大空灵、澄彻纯净。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所有生物,也就在于我们拥有能够与自然交流和沟通的心灵世界。倘若你对生机这样一个看似抽象的东西根本不能相信,在生活中也不去主动摄取、领受,那么“生机”也自然无法与你接近,你当然就体会不到,最后,就真的成了虚无飘渺的东西了。
山也还是那座山,篱笆也是那道篱笆,只是我们看待他们的眼光、心态不同了,那认识万物的水平自然就高下相见,对养生的认识也就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自然界的生机处处有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你看那一江春水,它是不是由隆冬的千里冰封,融作绿水,化静为动,汩汩向东?苏东坡的诗里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水为至阴之物,然在主生主发的春天,也会变得活泼,变得温暖。你再看那春风,是不是由凛冽的西北风化做了温和怡人的东风?风乃天地之使,《黄帝内经·灵枢》里有一篇叫九宫八风,即风有八向,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折风,折便是折杀消损之意,从东面吹来的风叫婴儿风。婴儿是人生命的起点,是生长最快的阶段。那么婴儿风当然是与生长育化相关了。《素问》里说“东方生风,风生木”,也是同样的意思。自然界诸多植物的繁衍生殖,靠的不就是风作信使,将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吗?然而风不仅仅只与植物相关,在传统医学里,各种动物均分属五种之一,虫就是动物,风的繁体字为“風”,《说文解字》里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今常言“风化”,根据在此也。可见,风实乃化育万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感受春的气息,莫过于沐浴一下如酒醉人的春风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吹动我们的心弦,它是信使,是自然万物之间的媒介,也是我与自然万物的媒介。在春风里,众生平等,交换着生命的消息。
自然界的生机是微妙而又神奇的,它有着让人惊叹的伟大力量,而这又需要你去用心地领会。百草萌生的时节里,你真的应该亲近自然,舒展身心,将自己融入这一片清新天地,捕捉住缕缕生机,将这份欣欣向荣植入心田,作为滋养五脏六腑的营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自然,无违天道,养生之“道”与你也就更进一步了!
&“春夏养阳”到底该如何养?
&&&&& &客上很多朋友都说:春天来了,该谈谈春天如何养生。其实我已经谈过了,记得前面写了一篇《春天里,让我们去看桃花》,那就是春季养生啊。其实,养生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春天出去踏踏青,感受春天蓬勃的生发之气,对健康就已经有不可思议的作用了。不知道朋友们这个春天有多少时间是用来亲近大自然呢?当然,既然养生无处不在,我那篇文章肯定没有说全面。这里不妨补充一点。时间不等人,转眼五月到了,今天是立夏,好在不是太热,空气中飘着槐花香,仍有春意阑珊的感觉。此时谈养生,就春天和夏天兼顾吧。春夏如何养生呢?大家都知道:春夏养阳。
前段时间,受香港某财团董事会的邀请,我去给他们的高管做了一个系列的健康讲座。有人问:“春夏养阳如何养呢?秋冬养阴乃注意营养,多食滋补,春夏养阳当吃些什么呢?”
其实,食物不能完全解决养生问题。阴阳的含义是多重的:寒为阴,热为阳;气入肺为阳,水谷饮食入胃为阴;宣发为阳,收敛为阴;忙为阳,闲为阴……所以,养阴、养阳都须全面考虑,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马上有人问了:“我只需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我们目前最大的误区。”不愧是顶级的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不管问什么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
我说:“那更容易了。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因为热为阳,凉为阴嘛。春天暖、夏天热,都是有其道理的。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因此体内的污垢和毒素要借助这个宣发之势而排出。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尚有余寒,寒则温之,而后方利于宣发,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捂一捂,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夏天就不用捂也能出汗了。我们可能注意过,夏天出的汗,又黏又腻,这就是体内存积的湿浊邪气。南方农人夏天有“双抢”,割完早稻有得马上把晚稻秧插下去,抢割抢插,挥汗如雨,忙得不亦乐乎。别看这么累,其实也是在养生。双抢后,秋风渐至,人们身清气爽,因为他们通身的邪毒湿气都排尽了。如果我们夏天一天到晚都贪凉,天天吹空调,毛孔闭塞,很少出汗,那就无异于闭门留寇了。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午睡,夏天最好别午睡,因为夏季属火,心旺于夏季,午睡又是补心的,所以,很多人夏季午睡起来后,发现眼睛红了,这就是补心补过了的缘故。这么老长的一天,我们用来干吗呢?用来充分把自己的内在能量发挥出来,使其成气候。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努力工作,多多加班,可以去追求功名利禄,可以去追求异性……总之,要把精力放在外面。春天和夏天你就使劲折腾吧!
总之,不要贪凉,不要犯困,努力工作,使劲折腾,这就是春夏养阳。到了秋天,你事业上会有累累硕果,身体上也会有清爽通透之感,到那时候,就得收敛起来,安心养阴了。
&拿什么扑灭人体内的热邪
经常有病人问我:“您建议我不要喝冰镇饮料,不要吃生冷食物,可我就是想吃,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那时因为你体内有热啊。你肯定心气比较浮躁,容易烦,容易起急,对不对?”
“你说得太对了,体内有热就能影响情绪吗?”
病人这么一问,我就想起几年前我的一次特殊的出诊经历:
这位病人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那天他接到一个电话,马上病就发作了,跳上自己的车子,从家往公司狂奔,30多公里的路程,17分钟就到了。到公司就把公司给砸了。随后,警察赶到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这是典型的狂躁型精神病,要求住院治疗。但病人安静下来后,神智一下变得已经很清醒了,提出请中医调治。当时我也被请过去了,同来的还有北京好几位非常优秀的中医大夫。
我们跟他聊天,发现这个病人在发病前已经很多天没有大便了。经过诊断,我们发现病人的病机非常简单,就是阳明经上有热,耗伤体内的津液,所以大便干结,堵在大肠里出不来,大肠越堵越热,津液受热成痰,淤阻在体内,出现了大家常说的“痰迷心窍”,所以人神志狂躁。我们首先用药物给他通便,解决他的当务之急,病人解出大便后,觉得身体轻松了许多倍。然后,我们用三棱针泻他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热,挤出的全是黑色黏稠的血。这么一来,大家都觉得病人体内的热已经泻得差不多了,不过病人自己仍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问我:“武医生,下一步怎么办?这样就行了吗?”
“不行,还不能算完!”我说,“阳明经、腑上的热全部要泄掉,放血泄了手足阳明经上的热,足阳明为胃,手阳明为大肠,通便泄了大肠腑中之热,还有胃腑中的热没有泄掉呢,所以还要调理你的胃。”
“那怎么调呢?”
“用吐法!”我当机立断。
于是我开了一服催吐的药,让病人家属来抓药,煎了一大盆。就在抓药和煎药这工夫,被折腾了半天的病人也休息得差不多了。我让病人把药喝下去,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谁知他不喝,而是说:“太多了,我喝不进去。你能喝得进去吗?”
“没问题啊!我喝给你看,我喝了你就得喝啊。”于是我咕咚咕咚地喝,他也跟着我喝,喝到实在喝不下去的时候,肚子里感觉翻江倒海了,我们同时往外呕吐。因为我是健康人啊,所以吐出来的东西相对干净,吐完了感觉肚子里很舒服。当时正是春天,古代大医说过,春天有意催吐一两次,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尤其是从惊蛰到清明这段时间最为适宜。因为惊蛰的时候万物复苏,人体内的小虫跟自然界的小虫都开始萌动了。在这个季节可以把这些积攒一冬天的脏东西通过人为的方法吐出来。但那位病人吐出来的就大不一样了,全是痰涎,又稠又黏,略微带些黄色,不堪入目。这些东西才是让他发狂的罪魁祸首!而它们都是由于体内有热而产生的。
体内有热,如果只是轻微的,会使人容易心烦气躁,如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使人发狂。所以,我们看到的疯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喜欢扒掉身上的衣服,喜欢往高处爬。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喜欢往高处爬,也是体内有热的标志,因为高处不胜寒,人的本能是知道越往高处越凉快的,为了排遣体内的热,他就会往高处爬。我前几天开车经过一座立交桥的时候,还看见一个男子,爬上一座高高的广告牌,看样子是要往下跳,底下有警察拉网准备接住他。我敢断定,这个人的精神也肯定是有问题的。中国自杀人数每年有近30万人,这是非常高的。而自杀的人又以跳楼为绝大多数。为什么要跳楼?还是因为体内有热,抑郁可以生热,热得不行,人心中就有往高处爬的冲动,爬到最高,受不了了,放弃了,于是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躁动的生命。如果体内没有这个热,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人体内会产生这样的热?原因是多方面的。心火亢奋则生火,肝气郁结可以化火,肺气不畅可以化火,阴虚也能化火,体内湿气太重也能生热。而现代生活中正好有着多种因素可以让人出现这些情况。所以,大多数人身体里都有一股“无名火”,它让人心浮气躁,也让人本能地贪凉。从这个角度看,吃点冰棍倒不是坏事,它可以给我们的身体降降温,但这样降温只是暂时的,学会调控身体的寒热,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火,我们才能享受真正的清凉。
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
有一次,我们去郊区旅游,郊区的条件比市区要差一些,尤其是厕所,没有冲水设备,一进去臭气熏天,毛坑里全是人的粪便。一般人都会觉得挺恶心的,但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更恶心!为什么?凭着职业习惯我马上判断出,这些大便不是正常的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我们以前在上生理解剖课的时候,书里有对人体排泄物,包括对大便的描述,是用医学术语描述出来,大家听了都感觉很好笑,叫做“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可我看到这个公厕里边没有一个大便是这样的。都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很少。有句骂人的话叫做“说人话不干人事,吃人饭不拉人屎”,现代这些人,“说人话不干人事”的多了,“吃人饭不拉人屎”的也多了。
青绿色粪便,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那就不是人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人大便颜色变成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其次是我们吃的食物里有污染,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问题。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然而,有湿呢?那就有点难办了。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方法越多,就意味着这个敌人越难对付。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为什么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还是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这是一篇恶心的文章,但愿列位看官不是捂着鼻子看完的。但是,没办法,疾病就是这么恶心,它包藏在人体的皮囊之内,我们看不见,西医拉开这个皮囊,能看见,我们中医则通过观察外在的能看到的东西想象出体内邪气的情形。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看看舌头也可以,不妨每天早上刷牙前抽出宝贵的两秒钟,吐出舌头观察一下,是不是黄中带腻,如果是,那也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以后的文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一切都没那么恶心了。
不要总是“吃生米”
有一年秋天,朋友约我去他老家小住。那里是山区,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属于大别山余脉,山川秀丽,空气清新,灵气十足,人才辈出。
其实,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心里挺紧张的。想起此地离九江不远,九江古称“浔阳”,白居易有诗句云:“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加上当地以稻米为主食,稻子生在水里,也含有湿气。看来这里湿气太重是无疑的了。广州香港一带,得脚气的人非常多,不就是因为南方气候本来就多湿,加上人们常吃带湿气的米饭,湿邪内外夹攻,下沉于足部吗?更何况,现在是秋季,山中难免秋雨绵绵,湿气就更重了。《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我在这里会不会感染湿邪呢……
但朋友完全不知道我的顾虑,一路向我介绍家乡的风物。这里地处偏僻,没有受到太多现代化的洗礼,古风犹存。山间秋草萋萋,秋果累累。山里的人,都像我这位朋友那样,清瘦清瘦的,精神健旺,看样子并没有什么湿气啊。这是为什么呢?我开始疑惑了。但我相信我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会解开其中的谜,说不定还会发现某种祛除湿气的食物或者药材呢。
朋友的老母亲在用土砖垒砌而成的灶台旁点燃柴草,为我们做饭。目睹了这里做饭的全过程,我心里的疑团就被解开一大半了。
这里做饭方法是: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米饭。这样做出来的饭,哪还有什么湿气呢?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这样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
但我没想到的是,吃了朋友家的饭,感觉尿比以前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一琢磨,才想起稻米有利水的功效。稻子生在水里,沾染水的湿气,但它的不被水淹死,是因为它有耐水、利水的本事。我们喜爱养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浇水过多,植物的根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就会腐烂,发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里都没有腐烂。为什么,因为它能耐水、利水。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饭,祛除了稻米中的湿气,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这样,它不仅没有湿气,反而能帮助排除体内固有的水湿。真是太妙了。
后来我问了很多人,才发现,在不久以前,人们做米饭都是遵循煮、滤、蒸这三个步骤的,这是传统的做饭方法,只不过,电饭锅和锅炉问世之后,渐渐被淘汰了。
我们现在做饭,往往是用电饭锅,把米和水按适当的比例配好,一股脑放到锅里,加热一直煮到米饭成形,中间不做任何处理。大型食堂用的锅炉则是用高温蒸气把米直接蒸熟,蒸气是大湿大热的,这反倒进一步增大了米饭的湿气。大米中的湿气没有去掉,利水功能又没能充分发挥出来。“脾苦湿”,带有大量湿气的米饭吃到胃里,增大了脾的运化难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撑胀感,而湿气也滞留在人体内了,危害无穷。所以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米饭的。这与人的体质关系倒不大,关键还是米饭没做好,其实我们吃的都是生米。“吃生米”,是一句江湖黑话,就是外行的意思。我们根本不理解传统米饭做法所蕴含的养生妙理,简单地以为只要把米蒸成米饭的形状,就算“生米煮成熟饭”了,其实大不然也。大家因此全变成了“吃生米”的!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只有用上面介绍的传统方法做成的米饭,才有这个功效。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勤快一点点,用电饭锅也是可以进行这个“煮、滤、蒸”三步走的操作的。那就是,把米放到电饭锅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等水煮开后,再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继续蒸,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把米做成“熟饭”,不再“吃生米”,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此外,如果把米炒黄、甚至炒黑,又有更多的妙用。我们留待下文吧。
熟米的妙用:锅巴粥、粉蒸肉及其他
有位山西朋友说,他老家的面食无比丰富,如果让他母亲每天三顿饭都做出不同花样的面食,她能做到一个月没有重复。我们听了非常羡慕。的确,把小麦磨成面粉后,可塑性特别强,可以烙成各种各样的饼,可以蒸成各种形状的馒头、包子,可以炸成不同花样的油条、麻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面条,还可以调成各种口味的面糊糊。面食的花样太多了,相比之下,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人就要自惭形秽,因为大米通常只用来做成米饭,不搞什么花样。
后来见识多了,才发现,用大米也是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食物的,米糕、米饼、米线,还有桂林的米粉,不都是用米做成的?但这时,我对食物的这些形式上的花样,已经不感兴趣了,我更注重其养生价值。
我想到一道传统菜品:粉蒸肉。这道菜全国都有,谁都不陌生,就是用米粉包裹住五花肉,高温蒸出来的。但要做出高水平的粉蒸肉,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取决于米粉的好坏。制作上好的米粉,手续非常繁杂,在过去,都是把锅里的剩饭,连着锅巴盛起来晒干,炒黄,再磨碎。稻米经过一煮、一蒸、一晒、一炒,再一磨,那就不一样了。把准备好的肉片放在这种粉里滚一滚使劲一捏,让米粉和肉充分粘合后,高温蒸熟。在蒸的过程中,米粉吸收了水分和肉里面的油,变得非常酥松,同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与肉香融为一体。炒熟的米粉具有消食的作用,把它和肉结合,减少了猪肉的肥腻程度,使我们吃起来只觉其香,不觉其腻。再从另一个角度讲,米粉经炒,颜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白色变成了黄褐色,而在五色与五脏的关系中,黄色属土,脾属土,脾即主黄色。黄色的米粉正是养脾的好东西,它减轻了脾胃消化肉食的负担。
把炒黄了的米继续炒,就炒黑了。炒黑的米,比黄色的米粉具有更加显著的消食功效。民间有一个单方,叫做“开胃汤”,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偏少、消化不良有奇效。就是用一两白米,放在锅内完全炒黑炒焦,再加进去凉水,煮开后,连汤带米服下。开胃汤是漆黑的,用西医的说法就是,米在高温下炒成了炭,炭颗粒悬浮在水里,人喝下去后可以吸附肠胃里的油腻、污浊,助其排出体外,从而清洁肠胃。这是解释得通的,只不过还是比较浅,炒黑的米,除了清洁肠胃外,还能暖胃、健脾、利湿,正是这么多功效同时起作用,这个单方才有如此明显的效果。
还得说到我在皖西南山区朋友家吃饭的经历。他家用“煮、滤、蒸”三大步骤做出来的米饭,最后在锅底都会留下一层烧糊发黑的锅巴。等锅里的米饭盛完后,我看到朋友的母亲把米汤倒进锅里,和着这些锅巴一搅和,于是,一锅黄中发黑的锅巴粥就做成了,散发着开胃的香气。吃完饭,再喝一碗锅巴粥,油腻顿消。我再一次为之叫绝:烧糊的米饭,发黄甚至发黑,正好可以健脾开胃,米汤有滋润柔和的功效,两者配在一起,做成粥,饭后喝上一碗,不正可以解油腻、助消化么?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胃汤么?这种看似原始的饮食方式真是妙合养生大道啊。我在那位朋友家里住了十几天,离开的时候,我并没有长胖,反倒略微瘦了一些,但是,精神比以前更好了,胃口也比以前更好了。这无疑与这里的环境和饮食有关,尤其是饮食,这时我见过的最自然、最科学、最健康的饮食方式。
吃饭有何作用?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吃饭不是为了增加体重,而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精神和体力,这就需要吃下去的东西能够迅速消化,转化成能量,不要在体内造成堆积。但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们,运动较少,饮食结构和习惯都不合理,结果造成饮食消化不充分、脾胃压力大、能量物质和水湿在体内堆积等情况。于是,人们最大都烦恼就是肥胖,爱美的女士为了瘦身,不惜尝试各种手段,减肥药,疯狂节食,甚至进行局部抽脂。更可怕的是伴随着肥胖的各种疾病,血脂高,动脉硬化等等。但是,我们每天吃饭都时候,如果偶尔发现电饭锅底稍微烧糊了一点,就马上警惕起来,总觉得那些烧糊了的饭里有什么致癌物质,不能吃。这么一来,我们就扔掉了解决我们切身问题的好药!因为焦黄且略微发黑的锅巴,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是消除体内脂肪的能手,我们将其逐出门外,太可惜啦。
游泳要小心湿气入侵
按:看了博客,很多朋友都急于知道如何去除湿邪。但我不急于说最后的方法。因为,首先得堵住湿邪的入口,然后才能谈论如何去除湿邪,否则,前门去湿后门新的湿邪有进来了,白费工夫。我在前文讲了如何去除米饭中的湿气,使米饭成为健脾去湿的食物,可以参考。从本文起,我们先探讨如何堵住湿邪的入口。&
有位朋友,身体本来不错,但中年以后心脏出了点问题,总是心悸、心绞痛,后来听说,游泳对心脏有好处,因为游泳的时候,双臂运动量较大,能扩张胸腔,增强心肺功能。于是他在健身中心办了张卡,坚持每周去游泳两三次,冬天的时候还跟人一起去冬泳。可是,游了大半年,心脏不仅没见好转,反而不如以前了。尤其是在游泳后的一两天,更加难受。跟我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我猜这可能是心脏得到锻炼后的正常反应,不知什么时候这种反应才能消失。”
我哭笑不得。
想当年,毛泽东主席是非常喜欢游泳的。青少年时,他几乎每天游泳;在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建国后,十三陵水库、中南海成了他经常去的游泳场所。他曾13次游泳横渡长江,最后一次游渡的时候是1966年,当时他已经73岁高龄。很多人都赞叹他身体棒。的确如此,可是,老人家晚年患了很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我认为,这跟他一辈子酷爱游泳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
谁说游泳一定对心脏有好处呢?从运动的角度看,游泳能扩张胸部,对胸肺有一些用处,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这一点啊。游泳的时候,大量的水湿会通过毛孔渗入体内。毛孔是肺在体表的开窍,时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当大量的水湿之气渗入毛孔的时候,肺的工作量就加大了,它要把浸入体内的湿气转化成水,并且及时排出体外。所以,我们游泳,游了一两个小时上岸后,就去厕所小便。游泳是体力活,很累的,游泳当中也没喝水,这些水从哪儿来?都是从毛孔渗进来的。把水湿之气慢慢转化成尿液,人体在游泳的时候做了大量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但这个工作还不够,因为,从毛孔到尿道是一段漫长的旅途,水湿能完全排出去么?能保证它在途中没有滞留么?不能!游泳后,水湿在体内滞留是必然的,所以,游泳增加了体内的湿气。现代人体内的湿气本来就多,多数人的心脏问题就是由湿气引起的,游泳继续增加湿气,只能加剧心脏的问题而已。毛泽东主席的心脏问题,跟他体内湿气的积累有很大关系,虽然他酷爱吃辣椒,但辣椒的辛辣也无法完全散去这么多的湿气。而且,体内有湿气,还容易导致一系列风湿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听我这么一说,朋友马上说:“对啊,我确实越来越觉得关节不对劲了。我不游泳了,再也不游了。”
很多人都是这样,思维停留在一个点上。听人家说游泳有利于心脏,赶紧游泳,听人家说游泳不利于心脏又马上不游,以后再要遇见一个滔滔不绝地讲游泳的好处的人,他又如何改变呢?所以,在给人养生建议的时候,我从来不轻易要求别人干什么,也从来不要求别人不干什么,而是根据这个人的具体情况,让其稍加调整。
我把他拽住,说:“这不行,从那里摔倒的,还得从哪里爬起来。你能坚持游泳,说明你喜欢这项运动,怎么能说不游就不游呢?现代人就是缺乏锻炼,好不容易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不妨坚持下去。”
“那这些湿气怎么办?心脏怎么办?”他不解。
其实很好办,只用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了。每次游泳上岸的时候,一般人都只是草草地擦干身上的水就穿上衣服了,尤其是冬泳的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我的老师有一个很独到的经验,游完泳上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用干毛巾使劲擦身,把全身的皮肤擦红,最好是用那种半新不旧的毛巾,稍微粗糙一点的,这样的毛巾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不会擦伤皮肤。这么一擦,皮肤发红发热,毛孔张开,湿气就从毛孔排出来了。如果不这么擦,一上岸毛孔就闭上了,尤其实在冬泳的时候,上岸被冷风一吹,毛孔更是紧闭,湿气也就少了一个排泄的渠道了。仅仅从尿液排湿气,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有毛孔和尿液两个途径,那就叫内外通透,湿气就能基本排出体外。身体得到了运动的锻炼,又没有湿气的滞留,会非常舒服。这样,一来不会增加心肺的负担,二来够预防风湿。而且,在这种内外通透的情况下,人体甚至会排出以往积蓄的湿气。因为肺主皮毛,在运动后刺激皮肤也就等于是在宣通肺气;肺肺肾相通,肺能调通水道,人体因水道不通而积累的湿邪也就趁机找到了出口。
至于冬泳,我是不赞成的。这种运动来自西方,西方人体质偏寒,容易出现燥热,所以他们冬天下水游泳,严寒的水正好跟他们寒性体质相应,也消除了他们体内的燥热,他们就会感觉这种刺激很爽,冬泳因此对他们也有好处。中国人体质偏温,体内没有多少燥热,冬天跳下水去游泳,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西方人说冬泳好就也跟着说冬泳好,并且也跟着去做,好像很现代,很刺激,很强悍。实际上,它把疾病送到很多人的身上了。我在临床上见到的很多心脏病人、风湿病人,从前有很多都有过冬泳的经历。可能就是一次冬泳,也能在人身上落下一个终生的病根。
当然,养生和运动总是因人而异的,我上面说的“西方人”和“中国人”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其意思就是“大多数西方人”和“大多数中国人”,不是说百分之百。在西方也有体质偏温的人,他们不适合冬泳;而在中国,也有体质偏寒、体内有燥热的人,他们适合冬泳。只不过这类人是少数。如果你由打心眼儿里酷爱冬泳,觉得冬泳很舒服,那么我恭喜你,可能你的体质跟西方人更接近,你比其他中国人更有“跟国际接轨”的权利了,那就放心冬泳去吧。不过要记住两点:第一,上岸后还是要用半新不旧的干毛巾把身子擦红,以排出湿气;第二,记住这个运动只适合你自己,不要指望能将其推广给所有人。
薏米红豆粥:人人皆宜的去湿佳品
祛除体内的湿气,方法非常简单,只需两个“药”。这两个药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熬薏米红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我建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就是把咱们家现在不常用的保温瓶洗干净,把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进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每天晚上这样弄好,早晨起来就是粥了,正好当早餐喝。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节省能源的,不用去熬。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粘发稠,总是底下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汤里。由于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很多,这些汤可能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因为喝到下午就馊了。沉底的那些薏米和红豆依然可以吃,如果觉得口感不太好,可以拌点白糖。这可不是既能当茶喝,又能当饭吃吗?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而薏米红豆汤是对治湿邪最好的药。我在临床上给病人开完方子后,总要嘱咐他们饮食起居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嘱咐得最多的就是回去熬薏米红豆汤当茶喝。对于实在不具备这个条件的病人,我会让他用薏米和红豆熬粥,作为晚餐的主食。曾经有学生问我:“您怎么逢人就让喝薏米红豆汤、薏米红豆粥呢?”我说,因为体内有湿是现代人的通病,薏米红豆汤人人皆宜。实事就是如此,我有一位病人,经营着一家大型公司,喝了我的薏米红豆粥后,感觉非常好,竟然吩咐他们公司的厨房每天早上都用薏米和红豆熬粥,给早到的员工做早点;把熬出来的薏米红豆汤,装在好几个大保温桶里,供全公司员工饮用。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薏米红豆粥煮不成粘稠状的呢?”还有人自作聪明,对我说:“我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薏米红豆粥的加减
很多跟我见习的学生问我:“早就听说您善用经方,但现在看您的方子,怎么连经方的影子都找不到呢?”“经方”即经典的药方,也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列举的方子。实际上,经方不是死的,它们千变万化,可以根据临床加减。我只是在张仲景的原方上做的加减比较多而已,其实依然完全是经方的思路。把经方用到这种程度,是需要功夫的,我不要求学生马上做到这一点,而是让他们先好好学习经方,掌握经方,以后再结合临床慢慢体会,学会加减。此法甚好,能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上去。
在传授养生方面,我也遵循这个思路,不紧不慢地引导大家逐步深入。前不久,我给了大家一个去除湿气的食疗方:薏米红豆粥。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了体会,很多朋友都发来良好的反馈,说是有效果;有的朋友结合具体的疾病,问得更详细;还有的朋友问,能不能在薏米红豆粥里加点别的东西。看了这些问题,我很欣慰,感觉有必要更进一步,向大家介绍薏米红豆粥的加减法了。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红豆粥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来自炎热的南方,纯属天然,它不仅能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红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心火过旺、湿热内扰所致,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莲子同煮,或者两种都加。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但是莲子稍有滞涩作用,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种体内淤滞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用莲子的时候,要去掉里面的心。当然,如果嫌这个粥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在各类糖中,只有冰糖是凉性的,能清心火。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这个粥里加点调味的,那就只能放红糖了,红糖也是性温的。值得一提的是,妇女产后的保养时,喝这个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点大枣,大枣能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而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的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黄豆,食其粥,同时用熬出来的汤洗脚。内外同治,效果甚佳。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渴。
山药和南瓜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号称“气死小人参”,有时候,它比人参的补益作用还大,它是补脾胃的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南瓜能补中益气,还能消炎、止痛、杀虫、解毒,它是直接入我们的胰脏的,对保护胰脏,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好的东西。曾有病人向我反应,他和爱人、儿子坚持每天晚餐吃薏米红豆南瓜粥,吃了28天后,三个人的大便都变成了“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型的很通畅”了。我说:“不错,你统计得很准确,28天,正好是人体的一个生物周期。经过了一个周期的调理,终于见到效果了。”
经常有人问我:“能不能在薏米红豆粥里加芡实?”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对芡实如此情有独钟,是因为它很贵么?是因为古人推崇“芡实补虚”么?芡实固然是好东西,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芡实性涩,对于那些身体虚弱,甚至出现早泄、遗精、滑精的人来说,它可以固涩精液、补中益气,是滋养气血、使人强壮的食品。但现代人生活条件这么好,真正体虚的恐怕没几个,大多数人体内都是实邪壅滞,如果再吃固涩性的食物,只恐把邪气敛在体内,后患无穷。虽然《神农本草经》中将芡实列为上品,但我们也不能迷信古人的说法,还得根据现代人的体质而取舍啊!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一下,怀孕中的孕妇要是自我感觉没有很重的湿邪最好慎用或忌用薏米,但可用红豆,我们可以给薏米红豆汤做一个减法,减去薏米,再根据上面的思路做加法,可以适量加些大枣百合枸杞等其它的品类。同样能做成既能去湿,又有其他效果的汤来。
这里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大家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不要加大米哟!因为那就有违此方的初衷了!
为了简明起见,我画了一个表格,附后:
主症:体内有湿,舌腻,大便不成形,或身重体酸无力,或关节不利,或口淡乏味而腻,或腹胀头痛,或体胖痰多,或手足面部生癣、痘……
主方:薏米、红豆等分,加水熬粥,取其汤作茶饮,余者为粥,食用。
兼症与加减:精神不足,甚至心悸、贪睡,心中空虚(加桂圆);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加百合,莲子);胃中寒痛,食欲不佳,怕冷(加生姜);肾虚(加黑豆);脚气(加黄豆);咳嗽(加犁);食欲不振,身体羸瘦(加山药);泄泻,腹痛,糖尿病(加南瓜);体虚、早泄、遗精、夜尿过多(加芡实);孕妇(减薏米,加其他);产妇。
承山:消除困扰现代人的“最大顽证”
第一次见识承山穴的威力,还是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当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的教室在地下室里,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来了,我就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似的,不想动,身上很疲倦,脑袋也感觉大了、木了,昏昏沉沉地抬不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班上有个同学,是北京当时一位著名推拿接骨专家的孙女儿,她对我说:“你怎么啦?站起来我瞧瞧。”我站了起来,她蹲在我身后,把住我的小腿,双手拇指各按住我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一个部位,猛然用力,我就感觉身上像触了电似的,一阵剧痛,我不由得大叫一声!等我缓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大汗,头脑顿时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脚也利索了,一切毛病消失于瞬间。我高兴坏了,赶忙问这是什么绝技,她说:“没什么啊,只是给你点按了一下承山。”
学医后,结识了很多高人,再加上自己在临床上的经验,我慢慢领悟出承山穴的神奇。当时出现那些毛病,主要是因为一天到晚处在地下室那样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感受了湿邪,再加上学习任务重,心理的疲劳带来身体的紧张。疲劳加上湿邪,人就提不起精神了,好比绵绵秋雨中树,枝叶低垂,有气无力。而承山穴正好有缓解疲劳和驱除湿气的功效,经过点按,不仅身上的肌肉缓解了,疲劳消失,而且,因为出了一身汗,湿气基本排除来了,病邪顿时一扫而光。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呢?
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人站着的时候,小腿肚子会紧张,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最直接的受力点。人体这一百来斤,全落在这一点上。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每个人又要承受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山,压力在身上背久了,就会使人感到累,使人产生疲劳感。这种压力,承山穴也会帮人承担,所以说,它是一个为人缓解疲劳的穴位,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轻轻按压承山,它都会挺身而出,帮我们承担压力,缓解疲劳。我在临床上经常用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下班累了的时候,我也会用这两对穴位,为自己消除疲劳。
承山穴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去除困扰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顽症——人体湿气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散逸。游泳的时候,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也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按压承山穴,是要有讲究的。前面说的那位同学帮我按压承山穴,手法相当狠,这是要用来帮我发汗、治病的,所以不得不用这样的重手法,以一鼓作气,驱除病邪。但平时我们用来驱除湿气,缓解疲劳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如此了。承山穴按上去会非常的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会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时候,我们开头只能轻轻地按,轻轻地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千万不要把别人或自己按得剧痛难忍。谁都怕疼,在能保障效果的情况下,咱们应该尽量把疼痛减少到最小。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调动承山穴,有没有任何疼痛呢?当然有!那就是站桩养生法。
很多朋友反映,自从坚持练习站桩,腿肚子变得有力了,精神变好了,大便也成形了。尤其是“大便成形”这一项,有人不解,说:“我还来得及熬您说的薏米红豆汤喝呢,怎么体内的湿气说少就少了呢?”我说:“站桩难道就不能去湿气么?”
我们练习站桩的时候,脚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脚掌前三分之二处,也就是涌泉穴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是偏于两腿前外侧和小腿肚子?两腿前外侧受力鼓动了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能促进人体气血的通畅;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于承山穴。所以,站桩也实在按揉承山穴,同样能达到减缓疲劳,去除湿气的效果。我们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会感觉软软的,但如果练了一段时间站桩,再摸他的腿肚子,你会发现,变硬了,这就是站桩自动产生的,小腿不一定会加粗,但是会变得结实。腿肚子硬实了,全身的抗疲劳能力、自动去湿能力也就强了,这是因为,那里有一个硬实的承山穴在辛勤工作着。所以,站桩的最高境界是不练而无时无刻不在练,因为人体在长期站桩时,体中不断体会和调整,已经练就了一套自我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相关穴位的作用。
不要以为这个境界高不可攀。在站桩的日子里,经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发现它比以前硬实了,就说明,你离这个境界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什么状态!
&后溪穴:振奋你一身的阳气
二十年前,我初行医的时候,颈椎病是四十岁以后的人的专利,但现在不是了,二三十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我甚至见过的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不仅仅得颈椎病,长期伏案的白领、职员或者搞文字工作的,老早就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睛也花了,脾气也糟了,未老先衰,没有足够的阳刚之气。这是当今多数人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看到这些问题,很多人都说,这是脑力劳动的结果,脑力劳动也是很消耗人的;人们以为近视仅仅是由于眼睛离书本或电脑屏幕太近所致。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用这个穴位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坚持。我们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
我们想想,当我们坐在电脑旁阅读文件的时候,手是怎么放的?肯定是一手不离鼠标,一手仍在键盘上吧!保持这个姿势不动,人都变僵了。这时,不妨灵活一点,把手解放出来,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揉一揉,每次刺激三到五分钟,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就足够了。这是毫不耽误时间的,因为这时候,眼睛该看什么还可以看什么,不耽误。
大家可以试一下,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肯定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会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每天坚持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颈椎轻松挺直,同时,你会发现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为忙,总是忘记怎么办呢?我建议,甚至可以定个闹钟,每隔一个小时提醒我们揉动一下后溪穴。不管忙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么一点时间还是能抽出来吧。何况,每小时这短短的三分钟,是拯救我们的健康的!
凡是到我这里来看颈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这样去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这样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颈椎腰椎要管用得多。有位三十岁的白领对我说:“本以为骨骼已经定型,要众生驼背的,但最近感觉背明显比以前直了。”我说,当然,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我还要特别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正在读书的小孩子。这些孩子很可怜,从小学到高中,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不希望他们一辈子戴上近视眼镜,更不能让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失去朝气,成为小驼背。作为一个叫人养生治病的医生,这是我能做到的。
我本人也和多数人一样,每天平均在电脑的工作的时间是在十一二个小时,但到现在,视力没有问题,颈椎也没有问题,精神状况很好。其实我没有更好的养生方法,我也是受益于后溪穴。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甚至很潇洒。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痛风的“报应”是从哪里来的?
有一次,和几位同行一起吃饭。有位年轻的医生,我们叫他小许,讲起他的一个痛风病人,小腿肿的发亮,呈暗紫色,不能伸直,一伸就疼得钻心。百医无效,后来遇到小许。小许医生信佛,他问这位病人:“你平时最爱吃什么?”病人说:“最爱吃螃蟹。一边喝着冰凉的啤酒,一边吃着刚蒸出来的大螃蟹,太美味啦!”小许说:“瞧,你现在知道你这病是怎么得的吧?这是业障病啊,所以医药治不好。你瞧你这腿的样子,跟那个蒸熟的螃蟹的腿,是不是很像?这是报应啊!”病人略有所悟,但病人的儿子在旁边不高兴了,说:“你这医生怎么能这样?治不好就治不好,怎么还骂人啊?”小许说:“我哪儿骂人啊?”病人也来劲儿了,说:“你说我是遭报应,说我这是蒸熟的螃蟹,这不是骂人吗?你这个医生,年纪轻轻的,治不好病不要骂人好不好?”小许也急了,跟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争起来,不料这两个人跑出诊室,大声嚷嚷:“许医生骂人了!许医生骂人了!!我现在就去告他!……”差点没把小许气得背过气去。小伙子跟我们讲着讲着又激动了,一肚子委屈。
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众生的根性,有深有浅,我们怎么能指望别人都像自己这样想问题?而且,在医院就得讲医学的,你去讲别的,哪行呢?怪不得有的病人要生气。“唉,别提了,后来我们领导也是这样说我的。可他这病明明就是报应嘛,你叫我怎么说?”
我说:“对,是报应,但千万不要劈头盖脑就说人家得病是吃螃蟹的报应,得拐个弯儿。你得从医学的角度、用医学的术语,告诉病人,这个报应是怎么产生的。医学术语,无非就是阴阳啊、寒啊、热啊、湿啊……”
我们可以把虾和蟹放在一起做一个比较:
这两种动物都是生活在水里,无疑有着很重的湿气。但虾生活在水面,螃蟹生活在水底,从它们的生活习性上看,就能辨出阴阳寒热来。虾属阳,是热性的,蕴藏湿热,所以吃多了虾会上火,身上生疮或阴虚火旺的人最不宜吃虾,人们常说虾为“发物”,就是冲着它的湿热性质而言的。用传统的烹饪法煮虾,一般都会加点葱,因为葱有发散性质,可以发散寒湿,还能鼓动虾的热性,产生升阳、壮阳的效果。
蟹属阴,是寒湿性的,所以蟹的正确吃法是加苏叶一块蒸煮,再用姜汁蘸着吃。这都是为了去除蟹里面的寒湿性。如果要喝酒,只能喝点白酒或黄酒,这些也都是热性的,可以去寒气和湿气。在海边吃海鲜的时候,有经验的人都会吃点蒜,喝点白酒,因为海里的动物一般都是寒湿性的,用蒜和白酒可以驱寒散湿。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烹饪,不要小看饮食,其中大有学问呢!商朝的宰相伊尹,既是厨师,又是医生,调和药物的四气五味,创立了汤液治病的方法。我们在菜肴里加上各种佐料,不仅是为了调味,还是为了调和食物的性质,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不同的菜要加上不同的佐料,这是要根据医理药理而斟酌的,古人对此要求非常严格,可惜这些要求在现代人这里渐渐失传。现在很多人吃蟹或吃海鲜的时候都喜欢和啤酒,甚至冰啤,这怎么得了呢?这不是寒上加寒么?湿气遇寒而凝固,不能发散开去,于是形成寒湿邪气,往身子下部沉积,沉到小腿上去了,沉到脚上去了,不就是痛风了么?吃蟹得痛风,这是报应,但这个报应的形成过程,是可以用医学来解释的。
很多痛风病人都是久治不愈,为什么?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种寒湿邪气一旦在体内扎了根就不容易排出去,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病人改不掉他的嗜好,而这些嗜好一般都与肉食相关,胡吃乱吃大量吃,不知不觉,病从口入,等到得病的那天仍不知悔改,等到病恶化了不可收拾的时候还是不回头。脾气坏一点的,你把他的嗜好断了他还不高兴,回到家里又开始喝着冰啤吃螃蟹解闷了。众生刚强难化,看来,我们即使是真正想帮助人,也还得有足够的智慧和善巧啊!
印堂发亮:打开“心结”,健康自然来
作为一名中医大夫,我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因意外而脱臼或骨折的病人。他们在我的接骨治疗中疼痛难忍,等他们安静下来养伤的时候,我会过去跟他们聊聊天,宽慰一下他们的心。很多人就告诉我说:“我出事那天早上照镜子,发现自己印堂发暗,结果果然就倒了这么个霉!您说这是不是巧合?印堂发暗真的就不走运吗?”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这么问。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印堂饱满发光的人所谓“运势”好,印堂发暗的人所谓“不走运”,其实这是有医学根据的。
印堂,就是我们两眉之间的那个小区域。这里非常敏感,我们可以用一根手指离着几毫米指着此处,不碰着,这里都会有感觉,时间长了,还会眩晕。印堂为什么如此敏感?因为,印堂这一区域,是人体几个重大经络的汇集之处: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都要经过印堂,任脉也要从印堂正中穿过。我们知道,膀胱经主人一身的阳气,任脉主人一身之阴,胃经多气多血;而且,前额还直接对应于人的足阳明经。不仅印堂,而且包括人的整个前额,都是人体气血情况的一个外在标志。
按照我的经验,从印堂可以看出人体短期内的气血状况,从额头可以看出人体一个较长时期内气血的情况。
当我们气血充盈的时候,印堂会很饱满;当我们气血运行顺畅的时候,印堂会微微发红。反之,气血不足的时候,我们的印堂会微微下陷,气血运行不畅的时候,印堂就要发暗了。所以说,印堂下陷、发暗的时候,就是我们体内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气血影响我们的应变能力、形象气质和情绪,继而决定我们是“走运”还是“倒霉”。
气血不足或不畅时候,人会变得稍微迟钝一些,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会差一些,因此,很容易出意外。比如开车的时候,明明看见前面有辆自行车横穿马路,气血充足、眼疾手快的人就把车刹住或巧妙地从自行车后面绕过去了,有惊无险,事后还得意地想:“很幸运,没撞上。”气血不足的人,这时候就要打个愣神,结果,0.1秒钟的耽搁,就出事故了,这不就倒霉了吗?
气血不足或不畅的时候,人的气质也变了,精神头也少了,亲和力也弱了,印堂发青,让人觉得此人脸上有一股晦气。这样,容易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自己做事。气血好的人就不同了,你瞧他满面红光,笑容灿烂,大家都乐意接触他,跟他做朋友,好运自然也就由此接踵而来了。
气血充足而通畅的人心里也会感觉满足而舒畅,反之,气血不足不畅,心里也会有一股不平之气或者不顺之气,于是人变得容易起急,遇到一点不满的事情就发火。结果,往往不是动手打人,就是被人打,最后都得上医院,一面乖乖接受治疗,或者掏钱赔偿,一面抱怨“印堂发暗,运气不好”。其实,这只是气血不好。
如果一个人气血一直都很充足而顺畅,那么,他的额头则是锃亮发光、血色匀和,而且很饱满。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天庭饱满”,这种相貌是福相,这种人也必然很聪明。反之,他的额头上则会隐隐发暗,也更容易起皱纹。这就需要长期的调养了。天生气血充足的人,额头都会很宽,而且会越来越宽,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哲学家式”的额头,这种人会有超乎常人的智商、精力和意志,我们看毛泽东主席、还有香港的霍英东老先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不就是这样的额头吗?宽额头的伟人、企业家、学者比比皆是,他们先天过人。当然,因身体虚弱或遗传因素而脱发或秃顶也会造成额头越来越宽,这又另当别论了。其实,我们一看就能分辨出来。这些人的宽额头,一般不够饱满锃亮,或者血色不匀,或者皱纹布满,根本不是气血充足所致。
如果朋友们发现自己属于气血充足型的宽额头,那么,恭喜你,你先天过人,好好努力吧!不过,你如果稍不注意,也会有印堂发暗的时候,可得小心啊。当然额头窄一点也没关系,后天还能补救的,只要你的印堂一直饱满红润,同样可以身心健康,一帆风顺。
当然,如果印堂或额头过于发红,不该红的时候红了,红得不正常,那也不是好事。我治疗过一位著名的体育教练,六十多岁了,患的是癌症,整个前额布满皱纹,却红得很厉害。这就是不正常的红了,其实,这是阳明经有热的标志。我在给他开药治疗的同时,让他平时没事就用手指推一推印堂,从下往上推,这样既可以改善全身的气血,又可以清阳明经之实热。而对于阳明经的实热不明显的人,我不建议这么做。那肯定有人问了:“那我们一般人该如何做才能使印堂不至于晦暗呢?”很简单,只要我们保持欢喜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皱眉就行了,眉头一皱,印堂不就拧起来了吗?那样的话,气血也就拧起来了,弄不好,一切都得拧起来。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我作为一名中医师,临床上所治疗的其实全部是“已病”,而且有很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已病”。我与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进行治疗,还不如教他们学会如何不生病呢!所以,我从医约二十年的有一个阶段,我暂时离开过心爱的诊室,按照《黄帝内经》的教导,“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目的就是苦苦寻找一条真正属于古人所说的“大医”的路:我不仅要让病人把已经拧住的气血重新解开,把已经发生的伤痛重新抚平,还要教人们从一开始就别把气血拧住,别让伤害发生。我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是曲折和艰难的,收获当然也非常丰富。如果要问我最大的心得是什么,我得说:“首先你不能让印堂拧住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让我们舒展着眉头,眉清目朗地去面对吧!”
&“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遇到一位西医大夫,非常客气,非常谦逊,我们聊天的时候,他对我说:“哎呀,还是你们中医好啊,西医什么病都治不好。我那天感冒,自己给自己开药吃了,结果只有胸口出了点汗,难受得很,后来喝了一剂麻黄汤,马上出了一身透汗,很快就好了。西医连个感冒都治不好。别的病就不用说了,遇到高血压就降血压,遇到糖尿病就降血糖,遇到炎症就消炎,全是简单的思维,全是虎狼毒药乱攻乱伐。遇到拿捏不准或者治不好的病呢,就命名叫什么什么综合症,综合症嘛,就是治不好的。更要命的是,动不动他就割一刀,你想想,病人本身身体就差,再给他开膛破肚,扒皮抽筋,人家哪里受得了啊?还有放疗、化疗,太可怕了!告诉你吧,我们医院那些西医,要是遇见自己的家属或者朋友得了癌症或者白血病,都不愿意给他们放疗、化疗,谁不是凭自己的关系去找信得过的中医啊!总之啊,我们西医,全是穷折腾……”
那段时间,正好中西医论争非常激烈,中医和西医往往都站在自己的这一边攻击对方,我万万没有料到这位西医大夫会说出这样的话。他越是这样说,我倒越不好说什么了。看来人还是谦逊一点好。如果一直处在攻击别人的状态下,处处逞能,那么,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有几斤几两。而且,你强词夺理,别人说不定比你还能强词夺理。如果能处处礼让,别人也就只能对你礼让、谦逊了。如果你敢于真诚地说出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就不得不在你面前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我对他说:“哎呀,您过谦啦。其实西医也有西医的长处,不然它哪能到中国来呢?千万不能完全否定它。其实,我有时候倒觉得,中医才是什么病都治不了呢。”
谁知,这位仁兄马上来劲儿了,问:“此话怎讲?愿闻高论!”
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它只能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调节、调理、调整。疾病是由一些不平衡造成的,一旦这些不平衡被调节过来了,人体回复了中正平和的状态,疾病也就没有了。所以,在中医看来,没病的人也可以调节调节,这就是养生,就是“治未病”。最高明的医生总是对那些没有病的人进行一下简单调节,把疾病扼杀于尚未成形之际,使人不再生病。遇到已经生了病的人,中医还是调理。草药、针灸、推拿,一切中医治疗手段都是调理手段,目的都在于使人体恢复平衡,激发人体自愈机能,而不是说有一个病我马上就能把它直接镇压下去。
中医靠调理来治病,调理,就是用一些小方、小法、小技巧,让人愉快地接受,迅速地恢复到健康状态。所以,在中医看来,养生和治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真正的好中医,固然是治病的能手,还必须是养生的行家。我的诊室里,不管挂号费有多贵,病人总是络绎不绝,老病人有病就来,还推荐新病人来,有人说我“医缘广布”,其实我并不乐意接受这个说法。因为,任你医缘再广,也不能包治天下病人;任你医术再高明,能使人起死回生,也无法挽回病人在疾病中已经受到的痛苦和损失。一个懂得养生之道的医生,为什么非得让别人到生了病的时候才和他结缘呢,为什么不能早点跟人认识,教人养生,让人不得病呢?所以,我更愿意与千千万万的人结下“养生缘”,使大家懂得养生,不生病或者少生病,这才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说中医什么病都治不了,还是因为中医治病需要跟病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需要病人的配合。如果病人不配合,再好的医生,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比如前一阵子有一位病人,先到别的医院去做了手术,肚子被拉开以后,医生一看,癌细胞已经全部扩散,不敢动,就给他缝上了。接着他来到我所在的医院,我跟他做了很多交流、沟通了很长时间,总算把他的心结给打开了。然后我给他开了四付药,吃了以后,从疼痛减轻到梗阻给解除,效果就非常明显,回家以后感觉仍很不错。可不久正好赶上过节,亲戚朋友都来探望。大家就七嘴八舌地问啊:
“你这个癌症这么重,能好得了吗?”
“西医都没有办法,你在那儿看的?”
他说在北京看得的。又有人问:“医生有名气吗?”
“没名气。”
“多大了?”
“40来岁。”
“你是不是遇上骗子了。”
大家都这么说。老先生经过这么一折腾,还真有点心动了,开始怀疑、害怕,结果病又回来了。类似这样的很多。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说,肿瘤谁也治不了,只能等死,西医都没有办法了,中医只要治肿瘤的就是骗子。那么,我们中医真的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处在这种惊恐和怀疑状态下的病人怎么治呢?医生和病人的相遇,是要有缘的;要通力合作把病治好,还要投缘。如果无缘,或者不投缘,那就只能留下生命的遗憾。
&&&& 以冬季养生为例,谈“饮食有节”
&&&& “病从口入”的意思,有深有浅。我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说:“吃饭前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这是“病从口入”最表浅的意义,如果我们现在还停留在“饭前洗手”的水平,那对“病从口入”的理解就仍是停留在小学的水平。
哪怕吃得再干净、再卫生,吃多了会撑出病、养出病来,这也是病从口入。古人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觉得饿了你就吃,觉得差不多了你就别再吃了。我们成人平时不太注意,感觉到吃饱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吃多了。小孩的很多疾病源于吃多了,过去北京有位很有名的儿科老大夫,专门通过调理小孩的脾胃解决小孩的各种疾病。实际上,我通过大量的临床发现,成年人因为吃多了产生食积的情况也非常之多,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今天吃多了。久而久之,疾病就出来了。所以,要“节饮食”,不能暴饮暴食。能理解到这个水平,算你对“病从口入”的理解达到中学水平了。
但“节饮食”不仅仅是节制饮食,还有“饮食有节”的意思,就是要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有节制地饮食。中医对人的饮食结构是按照五行、五色、五味来调配的,在不同的状态下,不同的时间季节进食不同的蔬菜和肉食。达到这个程度,可以勉强算一个大学水平。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死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又该有所变化了。这就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达到这个程度,才是更高的水平,可以谈得上养生了。
大家都知道“贴秋膘”,到了秋天,就不能过多出汗了,同时注意补充营养,让自己长点膘,好应付冬季的严寒。实际上,真正的“贴秋膘”应该在11月以后,一直延续到冬季。入冬以后,饮食历来多注意温补,所谓“秋冬养阴”。在北方,像涮羊肉、羊蝎子这样一些性质温热的食品比较流行。但比如去年冬季,大寒之前之下了一场小雪,是是一个暖冬,没有冷的条件,但大家还是在吃那些羊肉。于是,人体内是温热的,体外有不够冷,于是体内的温热要散发出去,这一散发,坏了,精气闭藏不住了。人在冬天是要闭藏精气的,只有冬天闭藏充足,春天才能有能量正常生发。如果精气外泄,闭藏得不够,到了春天,温病病就开始流行了。这就是古人讲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实,“冬伤于寒”不是简单的受冻,恰恰相反,当冬天不够寒冷的时候,人的毛孔闭合得不严实,张开了,精气外泄,寒邪趁虚而入,伏在体内,到了春天,接着春温之气生发出来,使人犯病,这就是温病。当然,在现在的人看来,一般都认为是感冒了。正式因为去年冬天不够冷,人们的饮食起居没有因机变化,所以,到了今年春天,医院里感冒的病人一波一波的,比往年多好几倍。所以,虽说“秋冬养阴”,但暖冬养阴仍需慎重,尤其不要以温热的荤腥来养阴。
那么,是不是只要冬天很冷,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养阴了呢?也未必!早在几年前,北京中医院的周鹰大夫就提出,“秋冬养阴”不适合现代城市人群!因为这群人营养物质摄入有余,而运动量不足,本来就是阴盛阳虚的体质,如果再要养阴,那就过犹不及了。这个看法我是非常同意的,现在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都有阳虚阴滞之象,他们身上的物质、能量太多了,都淤滞在那里行不开了。体内出现淤滞,必然生热,就像内部出现短路的电器发热一样,人一感到热,又得脱衣服或者喝冰水,于是寒邪又轻而易举地进入体内,人体成了一个寒热交错的场所。这样的人一得病就非常复杂,不好治,没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不可能拿捏得准!这就不是哪一年的问题了,而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今,我们冬天到底该吃些什么才叫“饮食有节”呢?严格来讲,应该少进肉食、多吃青菜,多喝粥。冬天的蔬菜,主要以大白菜、萝卜为主,这叫“时令菜”,在过去,只有冬天才有这种菜,到了别的季节它就长不出来。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大棚,无论什么蔬菜,任何季节都有。所以我们到了菜市场上,一年四季见到的蔬菜都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哪个是时令菜,哪个是反时令的菜,如果不用心的话,那就只能乱买乱吃了。结果,最终是把自己于大自然相应的那种节律感吃没了。所以,要尽量少用那些反时令的菜,比如像红颜色的西红柿。红色属火,是夏天的颜色,西红柿也正好是夏天的时令菜,用过去的技术是不能保存到冬天的,除非做成罐头。现在不同了,冬天照样有西红柿,虽然有,但还是得少吃为妙。
但毕竟,冬天是一个藏精气的季节,我们在饮食上该如何合理地搭配才能把这个“精气”藏住呢?首选喝粥,用谷物熬粥喝。尤其是去年那样的暖冬,熬粥的原料还可以多加一些山药、赤小豆。谷物是植物的种子,每一颗谷物都能长出一颗植物,其中的生机是无限的,这就是大自然的“精气”所在,也正是人所需要的。山药是长在土里的,它也相当于种子,足以繁殖新一代的山药,其中同样蕴含着生命的精气。种子,吃这些东西来闭藏精气,比大鱼大肉好多了。
饮食方面,学问非常大,我们在今后的文章里还要一一介绍。有人也许非常急于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吃怎么喝,我告诉大家最简单的一个判别方法: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看见窝头,你觉得那个香,你想吃它,那么你这一天就吃窝头去;另一天你觉得南瓜好吃,那么,你就吃点南瓜。中医讲“胃以喜者为补”,就是说你体内缺少这种东西,你看见它自然就会想吃。如果吃点辣的、吃点海鲜就过敏,那你就别吃了,因为这说明你的体质天生就不容这些东西。当然,不管什么美味,不要吃得太多,适可而止。这是饮食的一个总的原则,更具体的学问,且待下文。
新食不见旧食
——兼谈养生的“法”与“术”
在中医里面,养生和治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反正都是调节人体的阴阳,治病有养生之功,养生也有治病之效。但是,很多人一得了大病,就一心想着如何治病了,你跟他谈养生,他会说:“来不及了!”根本不感兴趣。我有一位病人,以前是国家足球队的教练,快七十岁了,得了结肠癌,不过他很豁达,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完全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疾病上,而是更乐意谈一些养生方面的话题。在我所见到的癌症患者中,能有如此好的心态的人真是不多。
这位教练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起他的祖母,老人家整整活了一百岁,到了一百岁的时候,身体还是很好,只是有一天,忽然觉得有点不舒服,家人打算送她去医院,于是赶紧找医疗本,医疗本还没找到呢,老人就安详地去世了。在座的所有人听了,都颇有感触。这不是一个令人悲痛的事情,相反,它会让人听了心里很欣慰。《黄帝内经》里说,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不说“死”,而说“去”。去,是很从容的、很主动的。我见过很多活过一百岁的老寿星,它们都说,人到了一百岁的时候,就不怕死了,就像人生的河流一路奔波,流到尽头,融进大海。大海是水的故乡,死亡也是人的老家。到了该回老家的时候,回老家是很惬意的事情。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那么怕死呢?因为它们还没有活够,就像一条河流还没有流到大海就中途干涸了,也像一个公司职员还没有完成手头工作的时候就到了下班时间,他意犹未尽,舍不得走。总之,活到一百岁,无疾而终,这样的人生其实很圆满。
我问这位教练:“您有没有注意过,你奶奶是如何养生的?”
“奶奶就像一般的老太太那样,安详、和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练说,“唯一不同的是,她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泡一壶浓浓的茶喝下去。过一会儿再去上厕所,然后才吃早餐。我从小就见她这么做,从不间断,雷打不动。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总是说:‘新食不见旧食。’”
好一个“新食不见旧食”啊!这就是老人长命百岁的秘诀!我给大家分析说,茶叶是消食的,早上起来的时候,胃里已经基本上没有食物了,再用点浓茶涮一涮,就更干净了,再解大便,解完大便,肠胃里可以说基本上空了,这时候再吃早餐,新食物下肚,迎接它们的是干干净净的肠胃,消化得自然利索。消化好,肠胃干净的人,自然能够长命百岁。
听我一说,在座的有好几个人眼睛里发亮,好像找到长寿秘诀了。其中一个年轻人说:“那好,我从明天起,每天起来也喝一壶浓茶。雷打不动!”他的话把我吓了一跳。真没想到,这位聪明绝顶的明星经纪人会对自己的养生大事做出如此武断的决定。我知道他不是说着玩的,因为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出了决心。
我笑道:“你回去试试吧,保准不到一个星期你就得趴下!”
“为什么啊?”所有的人都问。
其实,养生有法有术。这位教练的老奶奶养生之“法”,就是“新食不见旧食”,这个“法”是通过早上喝一壶浓茶清空肠胃这个“术”来实现的。“法”是不变的,而“术”却必须因人而异。我们要从别人的养生经验中学“法”而不能学“术”。早上起来喝一壶浓茶,利用浓茶消食,清除肠胃中残留的食物和粪便残渣,只适合年纪比较大、肠胃比较好而且身体能量消耗不大的人,对于一般人来说就不行了:年轻人受了浓茶的刺激会格外兴奋,一过这个兴奋期就蔫了,上午下午都没了精神;肠胃不好的人空腹喝浓茶,肠胃马上就受不了;身体能量消耗大的人早上空腹喝了浓茶,会加大消耗,因为茶叶本身就是去人的脂肪、消耗人的能量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要做到“新食不见旧食”,只要晚餐少吃或不吃,每天早上按时排大便,就差不多了,不需要喝浓茶,因为年轻人肠胃更有活力,完全有能力清除各种渣滓。
所以,很多养生经验,都是因人而异的“养生之术”,它们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找出它们背后的“法”或“道”,再摸索和拟定出属于自己的养身之术。
想起那位教练的老奶奶,老人家从不说早上喝浓茶有多好,而是反复强调“新食不见旧食”,不强调“术”而强调“法”,真实一位有智慧的老人!
拒绝夜醉,命运随着健康一同好转
你见过这种人么?一眼看上去,大概三四十岁的样子;问他年龄,他要是说他明年六十,你也会相信,要是说他今年二十八,你也能勉强接受。其实这个人就是二十八岁,是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
他来我诊室的时候,显得忧心忡忡,其实他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胁下痛,肝气不舒,精神不振。我给他扎了几针,就不痛了,然后我又给他开了几服药。那天正好病人少,我和他便多聊了一会。他说,他们班有一个同学,放暑假的时候发现肚子里有一处疼痛,便到医院检查、治疗,可暑假还没过完,就去世了。他觉得人的生命太脆弱了,疾病太可怕了,医院有时候也挺恐怖,病人到死的时候,仍不知道自己是死于病还是死于医。所以,他感觉身体不适,就来中医调治。我也不是他找的第一个中医,他以前找了很多医生,效果都不错,但总是过不了多久,胁下又会隐隐作痛。他想,大家不是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吗?怎么中医这次也只能治标而治不了本?所以,我这次虽然是“手到病除”地解除了他的病痛,他仍不太安心。
我对他说:“其实,治标和治本都是相对的。可能前面那些医生把你的病完全治好了,但你生活中使你得病的那个因素还在,迟早不又得让你得这个病吗?”
他说:“你讲得有一定道理,但我生活中是什么因素让我得病呢?”
我笑了:“这得问你自己啊。我又不会跟踪观察你。你觉得你有什么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起居、饮食?还有,你一般胁下痛是在干什么事情前后呢?”
“其实,比起其他同学来,我还是比较注意身体的。我晚上11点就会睡觉,早上7点起床,中午打个盹;一日三餐我都吃;我也经常做运动。哦,对了,唯一的不好是,我喜欢喝酒,一般每个星期都有一两次,晚上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醉醺醺地回来,好几次,就是晚上喝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感觉胁下痛的,而且嘴里很渴。”
找到原因了!我松了一口气。这位博士,犯了养生大忌,那就是“夜醉”。《孙真人养生铭》白纸黑字,谆谆告诫人们:“再三妨夜醉,第一戒晨嗔。”就是不在早上发怒,不在晚上醉酒。为什么呢?早晨的人体阳气生发的时候,怒气扰乱人体阳气的生发,使阳气不为利反为害;晚上是阳气收敛封藏的时候,而就是助阳的,这样就迫使阳气生发,好比一个人该睡觉你却硬把他从被窝里拽出来,这样就把身体给伤了。不仅伤了阳气而且伤了阴气,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人在夜晚无法封藏必要的能量。
我把这些道理如实跟这位博士讲,但他面有难色,说:“一起喝酒的,都是几个非常铁的哥们,一个系的师兄弟,总是你喊我我喊你的,不去也不好啊。大家都是性情中人,非常难得……”
我乐了。总是遇见这种情况,病人的病源于某种不良嗜好,但一旦医生想断出这嗜好,他们必定反抗。以前还有位“文人”对我说:“人无嗜好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趣也。”总之是百般辩护,表示很有困难。我冷笑道:“酒肉朋友,还说什么非常难得?我看你这病倒是非常容易得!”
“您别说得那么难听啊,不是酒肉朋友。其实古人晚上也喝酒,你看辛弃疾,他晚上就喝酒,但身体多好,老英雄啊。他在词里说……”
我暗笑,他是个学文学的博士,居然和我拽起诗词来了。我打断他的话,说:“‘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对吧?你学古人的东西,就学会人家晚上喝酒?你以为那很潇洒、很痛快吗?不是的!这首词前面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人家心里悲愤啊,哀愁啊,无奈啊,不是放荡!更不是隔三差五晚上就去喝酒。苏东坡也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这也不是常态。到了家叫门没人答应,他‘倚杖听江声’,你有这么好的心态么?”
这位博士听了,很吃惊。他大概以为医生只会看化验单和处方书。学医的人真的不容易啊,三教九流都得懂一些,该和人拽的时候还是要拽的,这样才能让人相信你。
我本来以为他服了,不料他支吾了两声,又说:“而且,我马上毕业了,面临工作,像喝酒这样的事情,在社会上也是有必要的,不喝酒混不开啊。”
“我不喝酒,但我没有混不开啊!”我笑了,“你这个年轻人,为了护着自己这点可怜的嗜好,想尽了借口啊!别说了,信我一句话,这个嗜好是让你生病的,是你的敌人,他迟早会让你像你们班上的那个同学那样!你还在为它说好话!至于那些朋友是不是酒肉朋友,你试试,不跟他们喝酒,看看他们还会不会跟你那么好,如果他们离你而去,那就都是酒肉朋友了。等你的生活改变了,心态改变了,你会有新的圈子、新的朋友的。”
说着,我看到外面又有病人在等着了,就把他打发走了。
再见到他,已是两年以后。若不是他主动自我介绍,我绝对认不出他,因为他比两年前年轻多了。他带着一个漂亮的姑娘来。这时他才告诉我,他回去后从此晚上不喝酒了,那帮喝酒的弟兄真的疏远了他。他并无损失,反而结识了几位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些朋友的熏陶下,他学业大进,博士论文获奖了,一毕业就被北京的另一所重点大学录用为讲师。也就是在他戒酒后不久,也找到了女朋友,就是现在他身边的这位姑娘。他对我说,其实他女朋友也没什么病,只是经常睡不好觉,想让我把把脉,给点建议。因为他在这两年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好医生,不仅仅是治病的,还是治命的,他给你的养生保健建议不仅能改变你的健康,还能改变你的命运。
生甘草,解药毒
有位同行,是一个大医院的主治医师,而且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不久前,他告诉我一个困惑。按照他家祖传的路数,治病最注重调和脾胃,所以,不管遇见什么样的病人,先都要调和他的脾胃,等病人能吃了,有饥饿感了,病就要好一半。接下来就比较容易治愈了,一是因为一剂药吃下去病人就感觉治疗有进展,对医生有信心了,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没有了,心情变好了;二是因为医生此时面对的疾病也相对简单了。但他今年治病用这个路数,效果欠佳。他始终搞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我对于别人的家传,总是怀有敬意的,不敢随便非议,于是故意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我说,感冒的时候,大家肯定是去找西医,谁也懒得找中医开几包中药回家煎着喝;肚子疼的时候,大家肯定会去找西医,做几个高科技的检查,看看到底是那里出问题了;刚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的时候,人们同样会去找西医,赶紧把血压、血糖降下来,唯恐找中医耽误了治疗……那么,人们什么时候才会去找中医看病呢?我的病人往往是:感冒一个月了,西医怎么治都治不好的;肚子疼开完刀后还疼的;高血压中晚期、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的;腰椎、颈椎麻木酸疼久治不愈的;病人就是感觉不舒服但西医检查不出任何异常的……他们到我这里,说:“医生没办法了,建议我找中医试试。”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师,实在不容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苍天问大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