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佬成立阿拉伯帝国首都了吗

中国不做“老大”好多年_历史频道_新浪网
中国不做“老大”好多年
  近日,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演讲,言称美国要在未来100年继续做世界老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对此回应说,中国在历史上也曾做过世界老大,而且还不止100年。秦刚的发言再次勾起了中国人对历史的集体回忆,是啊,我们也曾做过世界老大,但如今已经不做老大好多年。对此,我们无不心生感慨。一股淡淡的忧伤感从心底升起,大国的荣辱兴衰让国人无法释怀。
  是不是老大,必须要横向对比,和世界同一时代的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追溯到古代,各国对世界史的分歧很大,说白了,就是各国都认为对方有很大的吹牛成分。但总体来讲,中国的汉朝、唐朝、宋朝、明朝等四个帝国时期,应该是争议较少的。也就是说,中国在历史上,至少有四个时期做过世界老大。世界老大即头号强国,是一个国家国力的综合体现。能做世界老大,往往此时正是国家的最鼎盛时代。当然,做世界老大的时间有长有短,不一定会贯穿整个朝代。汉朝时期做老大的时间最长,持续了约200年,而其他时期,能有100年就很不错了。
  两千年前,中国就是老大。此时正是西汉时期,从“汉武盛世”到“昭宣中兴”,是老大最鼎盛的时期。大汉帝国对外吞并朝鲜、南越,驯服匈奴、羌人,西域各国纷纷归附。大汉帝国坐拥611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000万人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在此时开辟,成为促进欧亚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长安作为世界第一大都市,比同时期的罗马城大三倍。
  六百多年后,中国再次成为老大。大唐帝国再次一统中国,屹立东方。从李世民起,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早期,这段时间的大唐帝国称雄世界,四夷来朝、万邦来贺。尤其是大唐文化的输出对世界影响巨大,周边各国纷纷向大唐帝国派遣留学生,虚心学习大唐文化,尤以日本为最。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似乎也在诉说着昔日大唐帝国的繁华。
  又过了三百多年,大宋帝国崛起,再一次让中国登上了老大的宝座。这次的老大有些遗憾,更多地表现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宋真宗时期,全国的GDP占世界总值的五分之一还要多。人均GDP更是高居世界第一,在古代历朝中最高。周边各国甚至都使用宋钱代替本国货币。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即诞生在此。可惜的是,如此富裕的大宋帝国重文轻武,军事外交较弱,仿佛一个内心文弱的壮汉。
  再后来,便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老大时期,即大明帝国。大明帝国的鼎盛时期,又以朱棣、明仁宗、明宣宗三朝为最。拥有雄韬大略的朱棣不仅敢于迁都并营造紫禁城,并五次征战蒙古,打败强大的鞑靼与瓦刺,还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永乐大典》。大明帝国时,郑和七下西洋,一边宣示德威,一边接受各国朝臣纳贡,最远甚至到达非洲的索马里。
  其实,类似这种世界老大的争议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更早的周朝时期的中国,也有人认为是世界老大,还有面积更为辽阔的元朝。与此相同的,还有隋朝、秦朝等,虽然他们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样很好很强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可。比如大隋帝国、大秦帝国都影响深远,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仅仅属于昙花一现。一个没有强盛生命力的国家,纵然无法称为世界头号强国。
  一路走来的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居于世界强国之列的。除了以上至少四次位居世界老大外,还多次做过老二、老三。如四百年的大汉帝国就一直是世界强国,不是老大,就是老二,与罗马帝国不相上下。大唐帝国、大明帝国也都是如此,基本都在世界强国前列。当然,还有一些不管怎么努力,始终也没能坐上老大位置的,如大晋帝国、大清帝国。
  有意思的是,笔者发现,中国做老大的时候,大多在疆域上都不是最大的,人口与GDP却往往高居第一。如大汉帝国的面积不如罗马帝国、大唐帝国不如阿拉伯帝国、大宋帝国不如塞尔柱帝国,唯独只有大明帝国胜于奥斯曼帝国。如今的中国,依然不是疆域最大的,而人口却高居第一,GDP也即将超越美国,这是否预示着,未来100年,中国将再次成为老大呢?
  中国不做老大好多年。自大明帝国15世纪到今天的21世纪,中国在六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无法登临世界之巅。虽然大清帝国也曾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至1820年,人口更是高达近4亿,占全球人口的36.6%,但一直无法与西方工业文明发达的法兰西、英国等国家抗衡。小农经济主导的大清帝国与同时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恍如隔世。从这个时间起,中国运势一路走低,甚至沦为二三流国家,还不如日本。此时的中国饱尝了前所未有的屈辱,那些康乾盛世的谎言也无法掩盖国运急速衰落的命运。大清帝国GDP占据世界三分之一强的说法更是成为千古笑谈。
  六百年的时间,中国不曾尝到世界老大的滋味,国人心里更不是滋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无法实现登顶呢?笔者以为,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因。
  一是游牧民族的局限性。大明帝国晚期,虽然政治腐败,但海洋实力与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发展是同步的。大明一朝的海军所向披靡,无论是英国、还是葡萄牙,从鄱阳湖到明郑末期,大明水师的战绩斐然。然而,到满清时期,彻底闭关锁国,海洋大门长期封闭,隔绝了与世界海洋文明的对话,与世界潮流相背。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游牧民族似乎只擅长骑射,而在其他方面却建树颇少。
  二是盲目自大并拒绝与世界接轨。大清帝国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是清朝最为励精图治的皇帝,甚至开创了康乾盛世,虽说未能登顶世界老大,但也算是第一集团的世界强国。然而,也就在此时,大清帝国的领导者开始以“天朝上国”自居,拒绝了西方工业文明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中国仍然以小农经济自得其乐,熟不知,此时的大英帝国正在利用工业革命迅速崛起,直至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必须要说的是,慈禧的“五不议”影响尤为恶劣。
  三是封建专制扼杀创新。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有松有严。大明帝国末年,思想非常活跃,涌现出了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大家。不仅如此,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出现。然而,这一切都被满清硬生生切断。满清皇帝不仅闭关锁国,还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言论自由,康熙如此、雍正、乾隆都是如此。同时,还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彻底扼杀。到了晚清时期,纵然想洋务运动,但都为时已晚。
  六百年不尝老大滋味,该打谁的屁股?李世民你造吗,朱棣你造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1.1K1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474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4627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4297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417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233阿拉伯帝国的分裂和衰亡
一、人民起义
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帝国内的教派斗争、人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从未间断。教派斗争不但反映在统治阶级内部,而且在人民起义中也表现出来。
776 ~ 783
年在河中地区爆发了穆康那起义,起义领导者哈希姆自称是神的化身,脸上有神光,人不能仰视,经常用绿布蒙面,穆康那即蒙面人。 816 ~
837 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领导胡拉米派教徒起义,此教派受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影响。 869 ~ 883
年在两河流域入海口巴士拉地区爆发黑奴起义,这些黑奴从东非输入而来,属国有奴隶。起义领导人是哈瓦利及派穆斯林,自称是阿里的后代。这些起义自然都给予阿拔斯王朝以沉重打击。
二、帝国分裂
阿拉伯帝国内部存在着民族、地理条件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即使伊斯兰教与阿拉伯语也难以弥合,庞大的帝国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
年,当阿拔斯人追杀倭马亚家族成员时,一个漏网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他得到了驻守西班牙的倭马亚王朝旧部的支持,于 756
年建立起统治,是为后倭马亚王朝( 756 ~ 1492 年),都科尔多瓦。王朝首脑最初只称埃米尔,到 929 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912 ~ 961
年)时方自称哈里发。这时巴格达的哈里发政权已告衰微,而科尔多瓦的哈里发政权却盛极一时。十世纪的西班牙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首都科尔多瓦居民有
50 万,与君士坦丁堡、巴格达同为亚欧大陆西部三大文化经济中心,对西欧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1 世纪时西班牙倭马亚王朝衰落,分裂为
20 多个小王国。此时基督教在西班牙掀起收复失地运动,但在这里阿拉伯文化对西欧的传播仍在继续。
&在北非, 788 年摩洛哥, 800 年突尼斯, 868
年埃及和叙利亚都分别脱离阿拔斯王朝的控制。进入十世纪以后,又形成了一个以埃及开罗为中心的、十叶派的法蒂玛王朝( 909 ~ 1171
年),其势力包括整个北非、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法蒂玛王朝之后是埃及史上的阿尤布王朝( 1171 ~ 1250 年),其创始人萨拉丁(
1171 ~ 1192 年)改宗逊尼派,曾抗击过十字军。再以后是突厥人的马木路克王朝( 1250 ~ 1517
年),也叫奴隶王朝,这个王朝王位世袭的不多,大都是篡权上台。它占领着埃及和叙利亚,控制着圣城麦加,曾阻止了蒙古人的西进, 1517
年亡于奥斯曼帝国。
另外,北非的阿拉伯人从 827 年开始征服拜占廷统治下的西西里岛,至 902 年完全占领。此后西西里岛在阿拉伯人统治下近 190
年,十世纪末,仅首府巴勒莫就有清真寺 300 余座。有意思的是,在 1091
年诺曼人统治该岛后,阿拉伯文化更加繁荣,西西里进入了一种奇特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文化混合时期。阿拉伯人的行政体系被保留,穆斯林的高级官吏被留用,诺曼人的步兵也大都是穆斯林。在以后的一百多年中,西西里的商业大半是在穆斯林商人手里,巴勒莫的基督教妇女还在穿着穆斯林妇女的服装,许多阿拉伯文的著作被翻译并传入西欧,西西里成为向西方传播先进东方文化的桥头堡。
九世纪开始,阿拔斯王朝的国家迅速瓦解。如果说帝国西部独立的王朝还大都属于阿拉伯血统,帝国东部的王朝则都是波斯人或突厥人所建。波斯、呼罗珊、亚美尼亚、河中地区建立的这些王朝互相攻伐兼并,根本不听哈里发节制。这时,哈里发仅保存了对巴格达和伊拉克的直接控制,对帝国的其他省区,只满足于名义上承认他的宗主权和不定期地交纳贡税。
三、帝国的灭亡
九世纪中期以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已开始受其突厥近卫军的控制。945
年,波斯人艾哈迈德攻入巴格达,他被哈里发封为大元帅。但艾哈迈德实际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白益王朝( 945 ~ 1055
年)。原来在各方面都有绝对权力的哈里发,只保留了他的宗教职能,并且被随意废立。新王朝的首都在波斯的设拉子,伊拉克是作为一个省区。巴格达不再是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因为不仅设拉子,还有科尔多瓦和开罗与其并立。
1055 年塞尔柱突厥人来到巴格达,建塞尔柱王朝( 1055 ~ 1194
年)。哈里发比以前更象傀儡,他只是装扮成国家元首。塞尔柱王朝 1194
年又被来自花剌子模的另一支突厥人消灭。不久,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 1258
年攻下巴格达,杀哈里发。阿拔斯王朝最后灭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揭秘大唐与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一战 唐军几乎全灭|阿拉伯帝国|大唐|高仙芝_新浪军事_新浪网
揭秘大唐与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一战 唐军几乎全灭
唐军施行精兵政策,装备精良。
  唐开元初年不仅是唐朝和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丝路贸易的鼎盛时期。然而,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常来,安史之乱和其后的藩镇割据让这个曾经强大辉煌的王朝在苦苦挣扎中走向穷途末路。
  强大的唐帝国缘何由盛转衰?自汉朝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的舞台—“丝绸之路”缘何逐渐中断?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安史之乱前的怛罗斯之战窥豹一斑。
  战争起因和经过
  公元750年,唐帝国在西域的威望和统治力达到了顶点。西域各国臣服,未有异心。镇守西域的彪悍唐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觊觎当时最富裕的西域国家—石国的财 富,想要据为己有,于是诬陷石国国王“无藩臣礼”,领兵讨伐。石国国王迅速认罪求和,却被高仙芝诱骗至唐都长安处死并率部洗劫石国,劫走财物男丁,格杀老 幼妇孺,顺带还攻打洗劫了突骑施等国,大发一笔横财。
  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逃到诸胡部落,将高仙芝的欺诱贪暴遍告诸胡,西域各部国国自危,害 怕高仙芝将土豪式的战争强加到自己头上,于是求助于另一个毗邻的强大政权—黑衣大食,即当时和盛唐并立的阿拉伯帝国,准备联合起来出兵攻打唐帝国的安西四 镇。高仙芝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率领安西都护府主力唐军3万多人,并裹挟西域各国组织的联军将近7万人,孤军深入敌方腹地,在怛罗斯 (详细地点已不可考)与敌方20多万精锐部队遭遇,怛罗斯之战爆发。
  战争的经过并不复杂,面对人数众多的阿军,唐军毫不示弱,展开厮杀,双 方打了5天不分胜负,孤军深入、敌众我寡的唐军甚至还占了上风,但就在第5天夜晚双方均已精疲力竭之际,早有异心的唐军联军葛罗禄部突然临阵倒戈,唐军措 手不及,腹背受敌,迅速溃散。悍将高仙芝杀出重围,待清醒过来准备率部反击时,发现跟自己突出重围的只有数千人,高仙芝只得怆然离去,准备带够人马再卷土 重来,阿军震撼于唐军的战斗力,没有追击,怛罗斯战争结束。虽说阿胜唐败,但双方损失几乎相当。唐军远离故土,面对数倍之敌,在友军倒戈、腹背受敌之境, 仍然重创了阿拉伯主力军团。最终唐军阵亡1万多人,敌方阵亡人数超过3万。经此一役,2万唐军成了阿军俘虏,这些人并没有被屠戮,而成了中亚各地新建的各 大造纸坊和其他作坊的抢手工匠。
  被误读和拔高的战争
  怛罗斯之战之所以令人瞩目,是因为它是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发生的惟一一场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惊世骇俗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碰撞,都没有进入两国最高统治者的视线。
  一 方面,唐帝国自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以来,对突厥、高丽、日本等方向的作战,连战连捷。在这四代君主开疆拓土的战争中,这样小规模的“败仗”不 值得一提,根本不可能激发起唐帝国像美国珍珠港被袭那样复仇的欲望。对阿拉伯帝国来讲,虽然战争打到了“家里”,但2万唐军俘虏的价值却非比寻常。众所周 知,丝、瓷、纸、茶是古代中国出口赚取财富的重要产品,也是不传之秘。这些俘虏大多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工匠,让中国古代的丝、瓷、纸、茶等不传之秘在西域 得到普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纸术。自此,造纸业在阿拉伯帝国日益兴旺,为其赚取了数不清的财富。所以,阿拉伯帝国也没有因为这场战争损失而仇视唐帝国。
  另 一方面,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唐帝国的安西都护府将领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唐政府设立的都护府和藩镇手中都有兵,将领有极大 的用兵自主权,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便于拓边,但它带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问题,阿拉伯帝国也有同样的问题。这些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军阀”,以扩张领土和 加强属地控制为目的,挑起武装冲突,是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这也是高仙芝没有受责的原因所在。
  不该爆发的纷争,不应中断的丝路文化
  怛罗斯之战中的帝国纷争只是表象,丝路文化的中断才是最大的遗憾。高仙芝虽然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军事经验,可他贪财好武的性格以及唐政府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丝路文化之殇。
  初 唐时,连接中亚的西域是一个多民族政权构成的区域,经过隋唐多年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多维手段并举,这些政权大多臣服于唐帝国,确保了丝路的畅通。高仙 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该地区的唐军主将和代表。然而,面对西方强权阿拉伯帝国的虎视眈眈,高仙芝不仅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没有通过维护民族和睦来确保地 区稳定,防御阿拉伯帝国对西域政权的拉拢侵蚀,反而作威作福,横征暴敛,肆意用兵。高仙芝向唐政府报告石国的不臣之礼,唐政府未经核实,就纵容了高仙芝的 用兵;石国国王亲赴长安辩解,唐政府同样未经核实,就在高仙芝的撺掇下轻率将之处死。高仙芝的贪横暴敛和唐政府的纵容,让西域诸国倒向了阿拉伯帝国;高仙 芝虽主动出击,赢得了先机,但盟军背离之心的祸根已然种下,不可挽回,只是等待爆发的时机,最终成为打垮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最关键的因素。怛罗斯之败的军事 损失,对唐帝国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安西都护府就得以重建。753年,唐政府派封常清远征大勃律取得胜利。然而,失去的人心已无法通过 军事胜利挽回。
  唐帝国向东曾多次用兵,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对日的白江口之战,取得全胜,自此日本派出遣唐使,虚心学习唐文化。除了战争以外,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造就了一个至今仍影响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的东亚文明圈,这个文明圈并没有随着安史之乱和唐朝的终结而结束。而向 西,唐帝国错误的民族政策以及国力的衰减,致使丝路贸易在时断时续中艰难维继,更重要的是丝路文化的主导权丧失了,中华文明自此在中亚地带无法形成像东南 亚那样持续深远的影响,而伊斯兰文化逐渐填补了这一真空,中亚许多国家至今仍受其影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重现盛唐荣光,实现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践就是从梦想到现实的桥梁之一。为此,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深刻审视怛罗斯之战这个中断丝路的重要历史事件,思得评失,以更好地开拓未来。
  放 眼当今时代,美国的强大与其地缘环境的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邻国,整个美洲都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没有尖锐的文化冲突和对立。 然而,美国良好的地缘环境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历史经营、运筹帷幄和文化持续深入影响的结果。盛唐时期的中亚各国面临着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抉择,存 在着选择中华儒家文化的可能,因为自汉以来经营的“丝绸之路”的繁盛让唐赢得了先机,可一场不该发生的偶然战争打断了这个进程,让可能变成了不能。虽说安 史之乱、唐后的长期分裂割据让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鞭长莫及,但文化种子扎根之机的失去才是最关键的原因。
  “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是经济策略,也是文化交流和交融。汲取怛罗斯之战的教训,在经济互利、共同发展的同时,把握文化交融主动权,完成盛唐未尽之事业,是利千秋、谋万世的大智慧、大战略、大布局,是实现民族复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保证。
  历史的发展不是循环往复而是螺旋上升的,我们今天也正重新面临着一个历史机遇。军事是后盾和安全的保障,但文化和经济才是永恒的纽带。 今天的中亚各国都是是我们丝路文化交融中积极活跃的一环和要素,丝路重开是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中亚、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大事情,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扰 依旧存在,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质疑没有消除,“中国威胁论”仍有市场,丝路的畅通绝不会一帆风顺。要避免重蹈盛唐兵败怛罗斯的覆辙,防止偶然的军事冲突造成 不可挽回的损失。以文化消融误解、消解冲突,用互利共荣的真诚赢得人心、赢得朋友、孤立敌人,让丝路的历史之光穿透雾霾,推动中国、丝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 国共同发展,共创未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