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无节操的世界里,我该怎样生存下去

如何认真地活着如何认真地活着有的人年纪很大,却活得很糊涂。有的人经历虽少,却…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37.为什么感情里面必须学会生气&,&author&:&steveshi&,&content&:&如何看待愤怒在亲密关系里的角色呢?我发现不少人在关系里都不愿意接受愤怒的存在,会觉得对伴侣有愤怒是羞耻的,或者会把愤怒的产生归因为自己的责任,或者可能因为自己父母关系是高冲突的,所以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关系里存在冲突。这绝对是对愤怒的巨大误解,\u003Cb\u003E因为愤怒其实是个超有用的情绪!\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人际交往中,愤怒作为一种情绪信号其功能是维护自我和人际关系界限。\u003Cb\u003E界限是什么呢?界限就是两个人交往中的规则,而这些规则需要两个人共同去遵守和维护。\u003C\u002Fb\u003E当规则被A违反的时候,B会感到愤怒。通过表达这种愤怒,B就是在提醒A你需要遵守规则。\u003Cbr\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所以说愤怒其实是很重要的提示信号,确保对方在关系里时刻记得尊重、坦诚、平等、重视等等规则的。\u003C\u002Fb\u003E当你不允许自己在关系里感到愤怒时,其实就失去了警示对方的机制,结果是对方可能会对规则越来越漠视。当然愤怒可能不是唯一的提示对方的方式,但是在其他提示失效的情况下,愤怒可能是最迫不得已也最为强烈的方式。\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如果你为自己的愤怒感到自责和羞耻,你可能就没法认识到关系中的问题。当一个人持续让你感到愤怒时,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人一直都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或者意愿,甚至是故意在违反规则。\u003Cb\u003E而这时候如果你还继续谴责或压抑自己的愤怒,其实就是在允许一段错误的关系继续存在。\u003C\u002Fb\u003E两个人的相处必须是共同投入、共同维护的,当一方已经不愿意通过遵守规则来维护关系时,这关系理应当结束。\u003Cp\u003E遗憾的是,我在咨询里时不时地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被自己的伴侣气得不行,但是因为原生家庭或者认知的缘故,对自己的愤怒并不是那么接纳和了解。结果就是他们会长时间地停留在一段其实根本不该继续的关系里,持续地受到伤害,并且把这些伤害全部归结为是自己的不足。累加的愧疚感会让他们进一步地压抑自己的愤怒,从而彻底失去自己在关系里的立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吧。\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有的朋友会觉得我要是再忍一忍可能对方就变好了,这样的想法极端错误。因为你的忍不光不会让对方变好,反而是在鼓励对方继续忽视关系。也有的朋友会觉得我不应该生气,生气是我的错,我一个犯错的人哪里有资格指责对方,这也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感到愤怒是人天生的心理机制,如果你用伤害性的方式表达愤怒,那么的确是需要反思的。但即便如此你依然是在乎关系,希望向好的,这和对方对关系的忽视是质的差异。\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你能做什么?\u003C\u002Fh2\u003E从这个角度来说,\u003Cb\u003E两个人从交往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建议你着重关注对方回应你愤怒的方式。\u003C\u002Fb\u003E一个好的伴侣,理应当是十分重视你的感受的,包括那些可能不那么让人舒服的感受。一个人如何处理你的愤怒,以及他自己的愤怒,我认为都是交往当中十分好的识人角度。从对愤怒的把握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情绪管理,觉知,责任感,在乎程度,沟通能力,同理心,自律等等诸多方面的品质。\u003Cp\u003E理想状态下,对方在看到你的愤怒时,能够克服自我保护和冲突感,真正地关注到你愤怒背后包含的诉求,这是最健康有效的处理方式。也有的人会试图安抚你,但是安抚完了是否会继续探讨引起愤怒的根源问题,是你需要注意的。也还有的人,压根不允许你表达愤怒,让你为自己的情绪感到愧疚或羞耻,这样的人显然是在推卸责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会期待两个人关系会因为相处而磨合的更好。\u003Cb\u003E我的看法是沟通方法可以磨合,表达方式可以磨合,但是基本的态度、性情和情感模式是很难磨合的。\u003C\u002Fb\u003E因为这些东西的改变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和有意的培养。因此如果两个人关系中处理愤怒的方式在一开始就让你感到不适,尤其如果问题不来自沟通技巧层面的话,那么请不要用磨合来敷衍愤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朋友问如何表达愤怒又不伤害别人?\u003Cstrong\u003E我认为你需要尽量客观地描述你愤怒的感受,以及产生的过程,对方的哪些言行使你愤怒,把重点放在表达你的感受上面,\u003C\u002Fstrong\u003E这样就好了。如果再进一步地对对方指责、臆测或者攻击,则有可能造成伤害。每个人都会无可避免的在关系里有愤怒的时刻,但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愤怒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请记住:愤怒不会毁掉你的关系,不健康的表达愤怒方式会。\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19:4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8,&likeCount&:77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19:4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aec2da670afdfa1b5ad81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8,&likesCount&:772},&&:{&title&:&38.出轨是对自己的不忠:如何避免婚外恋的道德压力&,&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首先,我想把关于人生的一个无情真相摊开在你面前。在看过了处在关系各个阶段挣扎中的人们形形色色的故事之后,我衷心地希望各位朋友们能够明白一个道理:\u003Cb\u003E如果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感情,那么就请你尽最大努力去坚守和实现你的想法。\u003C\u002Fb\u003E原因很简单,你想要的感情的样子,也反映出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是否选择坚守自己的情感理想,也就是在决定自己是否愿意坦诚地活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见过许多离婚、出轨或者在名存实亡的婚姻里苦苦挣扎的人们,当初大约都在侥幸心理作祟加上周围人的连哄带骗里糊里糊涂走入婚姻的。他们大约以为磨合会让不适合的人变得适合,或者把对追求理想生活的责任推卸给伴侣或者时间。\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最终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大约是不会改变的。\u003C\u002Fb\u003E那些不对的,不甘的,不能释怀的感受,并不会因为习惯和将就而消失。相反,在经历了生活和感情的不断冲刷之后,人们会发现真相越发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我不开心,因为这关系真的不是我想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平时会俗气地说follow your heart,但其实就算你不刻意地follow,命运和生活也依然会把你推向符合你本性的方向。\u003Cb\u003E一个人的本质和天性是几乎不会有大的变化的,也许你会觉得随大流的选择最终会让你接纳,但事实是你永远不会感受到那种对自己坦诚而得来的满足和安心,你的心灵将一直被拷问和压抑。\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的一位来访者为了家庭和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最后爱上的人是一个工作优秀,涉猎极广的男人。她告诉我在这个男人身上,她看到了自己曾经未能实现的可能性。另一位来访者不顾家人朋友的阻拦执意要离开妻子,他说能否和情人在一起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想继续在当下的婚姻里感到心灵上的孤独和忽视。\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婚姻中的道德\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我的咨询工作中,涉及婚外恋的案例占了相当比例。这是很困难的一种状况,来访者同时承担着自我谴责,社会压力,对婚外关系的焦虑,以及无处可说的孤独。许多来访者都渴望从我这里获得一些解脱的方法,但是在咨询的初期,我往往会鼓励来访者往一个更加痛苦但却更真实的方向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婚外恋的道德压力,在我看来更像是内在冲突的一种外在投射。\u003Cb\u003E生活中最为宏大的主题之一,就是你是否选择忠于自己。\u003C\u002Fb\u003E而那些选择不忠于自己的人,也常常走上不忠于婚姻的道路。你之所以会面对道德上的谴责,源起于最开始你对自己是不坦诚的。\u003Cb\u003E你只是通过出轨,把对自己不坦诚的压力,转嫁到了外部关系上面,从而不得不面对外在的道德压力。\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出轨对象往往是你内心最渴望的伴侣形象,或者是你自己希望变成的模样,出轨是在补偿最开始那段勉强进入的关系当中的缺失。\u003Cb\u003E如果你对自己是坦诚的,你将会面对的道德压力为零,因为你永远不会让自己进入委曲求全之后,侥幸在别处补偿的情况里。\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说并不是想指责那些有婚外恋的人们,而且我不排除婚姻幸福但是之后依然会遇到更爱的人的概率。但是许许多多的个案深入到最后,我和来访者都会遗憾而又无奈地看到最初侥幸而又不坦诚的选择是痛苦的根本来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一个很常见的认知偏差,导致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运气。而自己坦诚又是一件辛苦和痛苦的事情,因为你需要承担自我怀疑和环境的压力。\u003Cb\u003E所以在选择婚姻时的自欺欺人是一条短期之内舒服省事的路子,不过时间和生活在长远来说是极端公平的,你欠下的不坦诚的债,到后来会以出轨道德压力的形式回到你身上。\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第一步是怎样走错的?\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人们会在最初做出错误的选择呢?为什么对自己坦诚这么困难?这其实由几个因素共同决定。\u003Cb\u003E首先,当我们情感经验较少的时候,会对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想要什么了解的比较少,从而我们对于关系的选择容易有误差。\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就好比当你人生中第一次租房的时候,在签订租房合同时,你其实完全没概念接下来的居住体验会如何。但是当你陆陆续续有过不同的几段租房经历后,才越有可能准确地选择自己居住起来愉悦舒适的房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初恋结婚经常就是一件挺有风险的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情感经验不足的人们在选择关系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两个人成长步调的不一致。\u003C\u002Fb\u003E情感经验的不足,也往往是人生阅历的不足,因此你对于人的成长没有足够预期,你可能会倾向于低估人的变化。但是比较一下现在的你,五年前的你,和十年前的你,你就能很清楚的看到自己变化了多少。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在选择关系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维度考虑进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人们很难对没有明显问题的事情说不,尤其是感情。\u003C\u002Fb\u003E离开不合适的关系,并不会立刻带来实际的好处,但是却会带来分离的焦虑和痛苦。所以许多人的感情关系一路都是混过来的,虽然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也不足以坏到比分手更糟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人们很难拒绝对我好但是我不够爱的人,或者外在条件好但是个性三观不那么符合的人。\u003Cb\u003E因为爱情其实是一种很理想主义的概念,追寻理想的过程则是一个必须战胜各种当下利益诱惑的艰难过程。\u003C\u002Fb\u003E然而人的适应能力很强,也很难延迟满足,再加上周围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你当下得到的好处,所以不能够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许对你来说一段关系到达了90分,才能确保你不会出轨,但如果当前的关系是70分,你会怎么办?或许从你的角度来看,得到70分的关系已经实属不易,你又不自信未来可以真的找到那么接近自己期待的理想关系。这20分的差距,你可能会一直回避和拖延到婚后,产后,做全职太太后,但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压力会被时间和生活放大许多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三,许多人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其实会羞于承认自己的渴求。\u003C\u002Fb\u003E有的人希望伴侣有钱,但是又觉得这种想法很拜金主义,所以说服自己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人。有的人希望伴侣很性感很有魅力,但是因为对自己的情欲或审美感到羞耻,所以强迫自己接受外形普通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自己的不坦诚,许多时候也来源于这种对自己渴求和期待的羞耻感。这和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大关联,因为我们的耻感和价值取向受到许多外界限制,我们的成长经历迫使我们不敢接纳和强调自己的期待。发展出独立的思考判断,学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本是一个人活着的重要任务。婚前不完成这个任务,结婚的时候你就不是在选伴侣,而是在选让你在厌烦和不满中最终学会对自己坦诚的陪练。\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如何忠于自己?\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为了确保你所选择的婚姻是忠于自己的,不会让你在未来想要以出轨或者其他形式来补偿的,我建议你在做出选择之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首先,你是一个能够对自己坦诚,能够清楚地了解和表达自己期待的人吗?\u003C\u002Fb\u003E当你的表达受到质疑和反对时,你能够为自己争取空间和舆论支持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二,当你面对自己的伴侣时,能够看到你们关系中的明显问题吗?\u003C\u002Fb\u003E我们假设这些问题你永远没法适应和克服,未来只会越来越不满意,你对伴侣的感情强大到能够包容这种不满意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三,你现有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经历,能够让你对感情做出自信的选择吗?\u003C\u002Fb\u003E你相信自己在感情中的判断能力吗?同等程度的判断力,你敢于放到职场、投资理财或者其它涉及利益关系的事情上面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四,你身边有对你足够了解内心真实期待和渴望,也愿意去支持你想法的人吗?\u003C\u002Fb\u003E如果有,他们如何评价你选择的伴侣?如果没有,你如何可以知道来自他人的意见和压力,是真的站在你的角度考虑的,还是带着他们自私意图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五,我们假设你和现在的伴侣在一起,有一天肯定会出轨,你能想出你的出轨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吗?\u003C\u002Fb\u003E你现在的伴侣和这个出轨对象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为什么当下的你要接受这些区别的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如果你真的已经走入了婚外恋的状态,或许可以算算这一笔帐:出轨的话,看似带来补偿和满足,但是婚外关系风险和挑战大,快乐的同时充满焦虑和痛苦。分开的话,会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会有年龄压力,面临未知的未来充满焦虑。所以分与不分,其实都承担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压力,没有哪一个是更轻松的。但是分开的话,你是自由的。所以会令你出轨的关系不如分开,因为怎样都痛苦,不如自由地痛苦。\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23: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94,&likeCount&:68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23:2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142a57ffec9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94,&likesCount&:685},&&:{&title&:&39.“打是亲骂是爱,我们都是为你好”|揭露父母指责引起自责的真相&,&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每当谈到原生家庭问题时,自责恐怕是我的来访者们最普遍体验的感受。说起来也不奇怪,自责的感觉最初产生时,他们还是心智和思维尚不成熟的孩子,而相比之下他们的父母则坐拥长辈的权威和丰富的知识阅历。所以当追究起许多事情的责任时,父母可以十分容易地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利用自责和愧疚感来管教子女,似乎是我们的上一辈人,以及更广泛的教育和文化氛围中隐含的普遍观念。当一个人将不利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言行时,会体验到强烈的羞耻感,而羞耻感则会驱动一个人尽最大努力逃避更多羞耻感的产生。这样的方法的确挺管用,在某些情况下也的确适用,\u003Cb\u003E可是如果这是唯一的管教和激励策略时,因为滥用愧疚感而造成孩子过度自责,则会造就压抑和伤害心灵的恶果。\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更令人遗憾的是,指责和对负罪感的滥用,在一些关系不健康的家庭里更不仅限于管教之用,所以给子女带来更深刻的影响。有的父母不愿意向子女表露自己的情绪,所以在许多适合以情感回应的场景下,刻意选择用挑剔和指责来掩饰对情感表达的逃避。有的父母因为夫妻关系不好,长期处在矛盾冲突当中,指责攻击子女或者让其背负造成冲突的替罪羊,成了发泄焦虑消化情绪的工具。还有的父母在家庭关系里有很强的匮乏感,出于对孤独的恐惧,不惜以基于愧疚的情感操纵来胁迫子女与自己建立病态的依赖和共生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这样现象的产生原因,因为每个家庭各有不同,我无法一一详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在和父母的关系当中长期体验到自责,这一定是值得质疑和反思的。关于来自父母的指责和自责,我推荐你通过以下这三个角度去思考,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和克服这种挥之不去的痛苦体验。\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问题一:指责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在和父母的关系里,由于对方是自己的父母,这一层家庭关系似乎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担保,所以许多长期受自责折磨的人并不会太质疑父母指责自己的真实意图。\u003C\u002Fb\u003E在许多情况下,自责的人往往内化了指责的人的逻辑,甚至在咨询里反驳我说“我知道我不该自责,但是他们这样也是为我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正是我希望你去质疑的部分。因为同样是指出你缺点不足,真心希望你变好的人会怎么做?批判攻击你的人又会怎么做的?我的理解是,\u003Cb\u003E如果一个人给与你反馈是希望你变得更好,那么最合理的反馈方式应该是客观理性的评判加上正面的鼓励,而不是嘲讽、打压和贬低。\u003C\u002Fb\u003E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当你的父母指责你的时候,为什么需要在客观评价之外加入那些让你感到愧疚和自责的部分?这是否也说明他们的立场,包括批判的内容都是值得质疑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6f982f4f640fb271cfdf0fddf0e583e2.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067\&\u003E\u003Cp\u003E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批判和嘲讽别人?你可以回想自己的经历中,当你去嘲讽,或者跟着一群人去嘲讽一个人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嘲讽批判相比于建设性反馈,多了一层攻击性,而这层攻击性来自哪里?有的时候来自你和这个人之间的其他不和,但更多的时候或许来自于你处于自我保护而展现的棘刺。所以按照这个思路,你或许也能明白那些批判你的人,也许只是自己内心脆弱恐惧,想要踩在你头上找安全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有的父母可能会辩解自己只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但是家庭教育的疏漏和持续施加情感上的压迫和伤害,或许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u003C\u002Fb\u003E我的许多来访者会无法理解父母在指责和批判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所以会因为认知失调而自我洗脑,认为父母真的只是很想为自己好。可是我确认为人持续地做任何事情,都是因为从中得到了某种形式的满足感。那么当你的父母在指责批判你的时候,满足了自己的什么欲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往下,你最终可能会发现父母远比你想得要自私和狭隘。\u003C\u002Fb\u003E有的时候他们就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或权威,或者发泄情绪,又或是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总之任何和客观现实不成比例,包含了攻击性的指责,都一定不单纯只是“为了你好”,至于这额外的意图,则是你一定要坚决质疑的。\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问题二:允许被指责是因为缺爱吗?\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指责、自责和愧疚感,本质上是事实层面谁对谁错的归因问题,但是由于父母和子女双方心智、知识和关系权利的不对等,导致父母作为较强势的一方在缺乏外人或者个人节操的约束情况下为己所用。随着子女的成长,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也逐渐形成,两代人之间一边倒的对错判断之分也不再那么容易成立。可是依然有许多成年人,在面对父母的时候却继续顺从着他们的意志和视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容易顺应他人妥协自己的人,内心往往都住着代表着完美自我的小人(也可能是一个声音,或者一个其他的形象)。这个小人不断告诉你:“只要做到足够听话,足够努力地满足别人的期待,你就会像我一样完美,你就会被别人爱了”。\u003Cb\u003E但事实上是,或许你已经在这个家伙的鞭策之下忍让屈服许多年了,可是你不光没有得到一点别人的爱,反而会因为觉得始终没有达到他的要求而对自己越来越失望。\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人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小人。有的人很讨厌他,想要逃离他,甚至考虑以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也有的人完全听命于他,压抑自己的不满,但可能逐渐陷入抑郁当中。其实这个小人是我们的内心在面对来自父母的指责时,选择认同和内化指责逻辑的产物。\u003Cb\u003E而选择认同的背后,很可能是不被爱的恐惧。\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看法是坚定的,那么面对指责的时候可以轻易地区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评价,什么是自己的立场。可是来自父母的指责,很多时候由于打上了爱的标签而未经区分地进入到我们内心,形成这样一个名叫自责的小人。\u003Cb\u003E所以在处理自责的问题时,比起反驳父母指责更有挑战的其实是和内化的自责之声的对话。\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f6d403afd7a3e1c5fb9.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000\&\u003E\u003Cp\u003E在面对这个给你开爱的空头支票的小人时,往往会问我的来访者这样的一些问题。这个小人和你的关系似乎从小到大都没变过,他一直都在和你重复着“只有满足期待才能被爱”。\u003Cb\u003E但是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呢?有没有可能他所认为的这个条件关系其实不成立,或者不再成立了呢?\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一个人执念于某个固有的想法时,往往因为对未知和风险充满恐惧,所以本能地抓紧那些熟悉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这个小人未必一定是对的?并没有那么完美?甚至比你还要害怕失败?\u003Cb\u003E或许你可以和这个小人对话,去问问他到多年以来是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日复一日地向你鼓吹着同样的观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或许还可以去更深入地问问,他这么多年来的坚持,自己得到了什么。他是否得到了爱?是否活的轻松自在?也许在那不容置疑的坚定背后,其实隐藏着不知所措。也许这个小人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他所需要的爱,并不来自于父母或者其他人,而是来自你。\u003Cb\u003E或许爱的缺失,是因为你和自己之间,一直没有以爱和善意去相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问题三:缺点真的有那么可怕吗?\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缺点是一个人人都有的东西,但是有的人对于缺点尤其抗拒和恐惧,似乎缺点是不可改变的,而且是会波及到自己整个个人价值,尊严和自我的。\u003C\u002Fb\u003E结果是你会很不愿意承认和接纳自己的缺点,甚至也会很不接纳别人的不完美。于是你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许多刻板的评价,感受到无法逾越的个人局限,与此同时在与他人相处时也经常容易因为挑剔而嫌弃疏远别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的状况,有一种很常见的形成过程,源起于高批判的父母。你小的时候可能遭受过来自父母经常性的打压和贬低,但是由于年幼,尚无能力反驳和维护自己,所以在受到否定的过程中会体会到强烈的无力感。\u003Cb\u003E这种无力感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你会开始分不清你到底是因为关系而感到无力,还是因为缺点的存在感到无力。\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416ab3dbaa88b7764ee4dad4.jpg\& data-rawwidth=\&346\& data-rawheight=\&398\&\u003E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有很强的的自我批判,认为自己不可救药,难以改变的话,我会鼓励你静静地回忆和梳理那些曾经对你很多批判的人的关系。你在和他们的关系里是否感到了强烈的被否定,并且无力反驳?这种无力反驳的感觉和你面对自己所感受到的无可救药是否类似?\u003Cb\u003E有没有可能其实你不是不可救药的,你只是混淆了儿时面对批判你的人时的那种无力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相信人的绝大多数缺点都是可以改善的,所以我猜想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对于别人的那种静态的,绝对的,武断的否定,其实来源于小时候被批判的感觉。\u003Cb\u003E因为当父母在指责批判我们的时候,并没有带着建设性的,动态的,鼓励的口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在咨询工作当中,我经常需要帮助来访者去区分对于关系和无力感和对于缺点的无力感。然后往往来访者会发现无力感产生于面对父母的时候,而父母所指责的那些缺点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不可改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许多人在面对自责情绪时都有强烈的无力感,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自己差劲到不可救药,还是面对父母的强盗逻辑时完全无法反驳。\u003C\u002Fb\u003E我认为这个区分非常的重要,因为当你停止认为自己不可救药时,才能开始着手改善和优化自己,同时把那种无力感正确地放置在和父母关系里,而不是和自己的关系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也曾有过极度自责和自我批判的岁月,我选择了用大量的思考、质疑和对客观事实的坚定追求去面对。若你也能选择这样坚定的立场,就会慢慢分清到底谁是你的朋友,比如写文章帮你分析的人,比如给你建设性意见和支持的人,又比如你内心那个和你同样着急的人。\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56:3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0,&likeCount&:26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6:3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d47aea6b68f35b7a79f98aedf114609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0,&likesCount&:266},&&:{&title&:&40.别让心理学带偏了你的爱情&,&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心理学科普文章和课程,正在造福越来越多的人。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取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副作用。如何避免在学习种失去自我,保持反思和客观的姿态,是我想要探讨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文是我上周日在知名心理学公众号Knowyourself的上海嘉年华上的演讲原稿。演讲原题目是《KY粉丝谈恋爱的正确姿势》。稿件有节选和删减,大约2650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KY粉丝谈恋爱的正确姿势。为什么特别强调KY粉丝呢?因为在座的各位,包括所有KY粉丝我认为都有一些共性。能做KY粉,一定都是喜欢阅读和学习的人,因为KY的文章那么长,内容那么深,不带着点决心恐怕是消化不了的。同时大家一定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因为自我探索这样的话题,是不断向内寻找和反省的过程。我和各位KY的粉丝,也是同一种类型的人,只不过我的路子比你们开始的早一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3年前我大一,那时候我选定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就已经开始了你们现在所走的路。那时候心理学是个非常冷门的学科,但是我对这个专业有一种特殊的自豪感,因为我觉得我比别人更了解人性,这样的话恋爱也好,人际交往也好,都会更厉害一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真的有因为学心理学而在爱情之路上走得更顺吗?严谨的说,因为没有对照组,所以我没法做结论。但我可以说的是,后知后觉地看,其实是走了一些弯路的。这些弯路是学心理学和自我探索过程的副产品,我相信它们不会阻挡各位成长的脚步,但是如果分享给大家,或许能适当的减少爱情路上的代价。\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1.过度分析\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大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分析。对心理学的学习和人性的研究,会让你觉得自己真的比身边的人更懂人心。因为拥有了一些标签,术语或者理论体系,你逐渐有了对很多事情分析和评判的能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曾经在伴侣咨询里就遇到过这样一对夫妻,老婆为了拯救关系,自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在我们对话的时候,给自己老公下了很多诊断:爱无能,回避型依恋,自恋型人格障碍。老公本来就不那么愿意在对话里敞开心扉,听到这一番诊断后就更加沉默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人们喜欢贴标签,下诊断呢?我可以用另一个现象来和大家说明。我在华东师大担任临床培训的专业督导,也给不少机构做过咨询访谈能力的培训。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许多的新手咨询师在刚刚上手做咨询的时候,都喜欢很快地给来访者贴标签,下诊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手咨询师对自己不自信,对咨询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概念,太多的未知性会带来强烈的焦虑感。\u003Cb\u003E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他们自然会死死抓住那些他们熟悉的概念和理论,用它们来解释一切,来让自己感到我是能看清和掌控一切的,我是安全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的问题,其实也会发生在亲密关系里面,尤其如果你的情感经验有限,或者感情的发展走向不明确。套用心理学理论找说法,反而让你看不清关系的真相,尤其是对方的真实想法。人非常复杂,两个人的关系就更加复杂,所以没有什么理论是可以完美的解释人的问题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曾经的亲密关系里,特别热衷于分析对方,这么做让我感到自信,有掌控感,但却给关系带来很多冲突感。现在和伴侣相处时,我反而不太爱去分析,有时候甚至故意让自己糊涂一点,感性一点,相处反而更轻松自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不是拥有足够知识来知道自己是对的,而是拥有足够知识来知道自己是错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了避免过度分析,使得亲密关系在你眼里失真,你需要随时问自己:\u003Cb\u003E有没有可能我错了呢?在评价伴侣的时候,我是否足够了解对方呢?所有这些分析,能够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好吗?\u003C\u002Fb\u003E当你忍不住要分析的时候,请先再花多一点的时间去提问,去了解对方。\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b1aac62c69ae.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1024\&\u003E\u003Ch2\u003E2.自恋满足\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过度分析让伴侣难以靠近你,因为你时刻保持这理性的状态,对方无法触碰到你感性的部分。虽然这对关系是不利的,为什么还是会忍不住去做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你有知识了可以去分析别人了,这其实是种很让人着迷的力量。你读了KY关于亲密关系的文章,然后下次和别人聊到亲密关系,你拿出文中的观点来,立刻获得大家的仰慕。现在懂点心理学,社交当中侃侃而谈,是一件特别潮的事情,也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在亲密关系里面,这种话语权上面的优越感未必能够转化成更亲近的关系。我对这个问题醒悟,是因为曾经参加的一个咨询师职位的面试。面试官也是个咨询师,一开始我们在聊职业发展的问题,然后对话被他不知不觉地引向了我的原生家庭。他开始对我的职业发展动机做出各种各样的分析和判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我心里特别不爽,心想你又不了解我,有什么资格来分析我?然后我意识到,原来这就是面对一个瞎分析的人的体验!可是看看面试官,脸上充满了得意的笑容。我分析你,我就是比你更能看透你,所以我的地位比你高,而我也喜欢这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因为这样一个机会,我明白了这种自以为是的分析会把人推远,而不是拉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亲密关系是一个如果你不放下自我,就没办法在关系里找到自我的过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个人在亲密关系里都会有不自信的时候,许多人本能的反应也是用自恋或者其他的补偿行为来掩盖这种不自信。话语权带来的自恋满足,只是会让你一时感觉良好,却会让两个人无法进一步靠近。\u003Cb\u003E在关系里做一个看上去什么都懂,什么都想得通的人其实很容易。可是情感上的亲近,一定是需要披露和接纳彼此的脆弱面。\u003C\u002Fb\u003E当你慢慢学会诚实地表达自己的困惑,承认自己也不确定感时,反而更有可能体验到来自伴侣的接纳和爱。\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bd49fec78287a2.jpg\& data-rawwidth=\&4520\& data-rawheight=\&3944\&\u003E\u003Ch2\u003E3.实践经验不能被知识替代\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因为技术的发展,大家现在可以通过KY,知乎等平台看到许多观点或者他人的人生经验,但是读这些东西太多了可能会有种幻觉,觉得因为看别人的故事多了,自己好像也就成了阅历丰富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会写会说的人未必真的在生活中很能处理好问题。我曾经遇到一位和我大谈情绪管理和亲密关系维护的同行,聊天之间他老婆打电话来唠叨,被他恶狠狠地训斥,当时看得我尴尬症都要犯了。还有一位网上认识的情感专家,写了不少关于两性交往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却是个又宅又内向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时候书上网上所写的东西,和现实,尤其是和你自己的现实未必是那么贴切的。当你探讨或者思考感情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在相对平和的情绪状态下,可是当你真的身处其中时,情绪体验的层次会丰富很多。知识的吸收和积累,带来的是认知层面的变化。但是人们在情感里的表现,往往同时会有情感,行为,动机,生理层面的影响。结果就是,我以为我会这样,但我实际表现是那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自我探索不是坐着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虽然你探索的是自我,但是这个自我是一个存在于现实中,不断和现实互动的自我,不是独立存在于你想象和期待中的自我。实践就是一个观察你的自我是如何和现实互动的过程。当你看到别人说感情里应该如此这般地做时,不论言语上多么坚定和确切,他描述的都只是一种可能性,至于这种可能性是否能在你身上实现,需要靠你的实践去验证。\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别人的经验阅历,放在别人的现实中会管用,但是放在你的现实中却未必。因为你只是在读故事,却忽略了每个写故事的人和你在生活环境,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人际关系环境等等方面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这里想给KY粉丝们的忠告是:\u003Cb\u003E不要用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来替代本来应该由自己积累的阅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看来,知识都是术,如何运用知识则是道。在术的积累过程中,希望你也不忘对道的提升,坚持学习,内省,交流和实践的精神生活方式。\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9:39:5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8,&likeCount&:66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39:5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ddbae91018efb0b120e7466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8,&likesCount&:660},&&:{&title&:&41.做父亲的最好方式是别只是做父亲&,&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中国是个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所以中国人的身份构建更多基于社会角色而非个体的个性,因此一个人身份的地位就由其扮演社会角色的价值决定。中国的父亲这个身份,在很多家庭中的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局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典型的中国父亲往往就是两个角色:经济资源的获取者,以及子女教育中的鞭策者。\u003Cb\u003E父亲和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很容易被局限在这两个层面上。\u003C\u002Fb\u003E至于情感支持提供者,家庭关系调停者,生活方式规划者,娱乐休闲组织者等等角色,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默认由妻子承担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男性角度,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参与家庭生活,扮演角色单一看似是一种省时省事的方式,但是在长远来说其实严重局限个人在家庭关系中的位置。因为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都会不断成长,当子女成年伴侣退休后,父亲在经济和鞭策子女上面的角色都会失去价值,因而父亲在家庭中的位置也会大大下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的情况我在许多来访者家庭中看到,父亲一旦退休后,职场上的可能性再无实现可能,家庭关系中又因为自己的参与不足而无法维系地位,伴随而来的就是焦虑,失意和无力的愤怒。不同于大多数国家,日本家庭离婚率有两个高峰,第二个高峰就是丈夫退休之时,因为其单一的breadwinner(挣钱养家)角色终止,夫妻关系曾经依赖的唯一纽带就不复存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身边的80后夫妻中,不乏已经开始走上这条路的例子。孩子出生后,媳妇和婆婆联手操办所有照顾任务,将丈夫完全排除在外。丈夫除了上班挣钱以外无事可做,在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这样的情况发生,根本上还是性别偏见所致,男性被默认不懂得也不适合扮演多样化的家庭角色,缺乏合适的模仿对象。家庭成员对于男性角色的预期也基于刻板印象,作为老公努力挣钱,作为爸爸严加管教孩子则是最为符合这种预期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男性参与家庭关系的问题上,我始终持这样一些观点:\u003C\u002Fp\u003E\u003Col\u003E\u003Cli\u003E男人应该尽量多样化自己的角色,不要只是局限于挣钱养家和打骂孩子,更为平衡的角色设定带来的是更多的亲近和尊重,而非相反。男性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不应该太多的基于经济成就和家庭权威,虽然社会普遍对男人是这样设定的,但顺应这设定的代价是中老年男性的失意,和伴侣子女的疏远。\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当今的年轻男性,在婚后应该更多将自己的个性发挥于家庭关系中。例如个性活泼逗比,那就多扮演娱乐组织者的角色,如果生性敏感细腻,那就多为家人提供情感支持。总之不要用传统男性形象限制了自己的个性。\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妻子,婆婆,子女等都应该在男性参与家庭关系问题上带着积极和接纳的姿态面对,避免因为自己对男性的性别偏见而忽视了男人在家庭当中的潜在价值。不要带着“这是女人做的事”的心态来拒绝男人的尝试和学习。\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年轻一代应该尽量鼓励中老年父亲做尝试探索,在家庭关系中找到新的角色和位置。主动给他们安排一些事务,通过赞美和情感共鸣鼓励他们的参与。\u003Cbr\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ol\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家庭关系会不断成长,所以父亲也好,母亲也好,还是子女也好,角色也都是不断进化的。在这进化过程中\u003Cb\u003E,对彼此的期待和认识都保持最大的自由度和接纳度,鼓励彼此的成长、尝试和创新,是维持健康家庭关系必不可少的方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祝父亲节快乐,做父亲的你,打算做父亲的你,爱着父亲的你。\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6:20:4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13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20:4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4d15c086c13a3ca14453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134},&&:{&title&:&关于幸福的一段深谈&,&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幸福是什么?又要如何获得?\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eibo.com\u002Fn\u002F%E5%8A%A8%E6%9C%BA%E5%9C%A8%E6%9D%AD%E5%B7%9E?from=feed&loc=at\&\u003E@动机在杭州\u003C\u002Fa\u003E 陈海贤老师最近出了新书《幸福课》,作为一个专门教幸福,写幸福的人,他眼中的人生幸福是怎样的呢?如果说生活会不断向你提出新的难题,我们要如何才能跟上它的节奏?另外这期节目还聊到了我最喜欢的邪典电影之一《谋杀绿脚趾\u002FThe Big Lebowski》,片中的废柴督爷和幸福又有怎样的关系?\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huati.weibo.com\u002Fk\u002FSteve%E8%AF%B4?from=501\&\u003E#Steve说#\u003C\u002Fa\u003E第50期和你一起探究幸福的本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听请到喜马:\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ximalaya.com\u002F2Fsound\u002F2F\&\u003ESteve说50期 -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探究幸福的本质\u003C\u002Fa\u003E 也可以在荔枝或者iTunes搜索Steve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Steve说是一个心理学话题为主的深谈类播客节目,已邀请包括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38f7f6a09f3\& data-hash=\&38f7f6a09f3\& data-hovercard=\&p$b$38f7f6a09f3\&\u003E@李松蔚\u003C\u002Fa\u003E,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fbbdebd53e0\& data-hash=\&fbbdebd53e0\& data-hovercard=\&p$b$fbbdebd53e0\&\u003E@动机在杭州\u003C\u002Fa\u003E,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bbdd48bfd59aac7288fda734\& data-hash=\&bbdd48bfd59aac7288fda734\& data-hovercard=\&p$b$bbdd48bfd59aac7288fda734\&\u003E@简里里\u003C\u002Fa\u003E,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aea2c11c88e584e7c8d36f95e4c00f31\& data-hash=\&aea2c11c88e584e7c8d36f95e4c00f31\& data-hovercard=\&p$b$aea2c11c88e584e7c8d36f95e4c00f31\&\u003E@闻佳\u003C\u002Fa\u003E ,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 data-hash=\&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 data-hovercard=\&p$b$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u003E@叶壮\u003C\u002Fa\u003E等多位知乎大V 做访谈嘉宾。我们相信深度专注对话的力量,致力于通过高质量的探讨为听众解释和揭示关于生活的真谛。\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1:41:4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41:4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3ec9aa625b9d2fdeb1adfb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24},&&:{&title&:&42.你穿着的不是衣装,是灵魂&,&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你们男人到底喜欢女生什么样的打扮呀?”当一个女性朋友和我足够熟悉的时候,几乎都会忍不住问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会故意拿心理咨询师的口吻去调侃她们:“我能感受到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你对自己形象的不自信,以及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的的怀疑。”当然了,这种玩笑有时候容易让人尴尬,因为真的会碰到对方的痛点。这是和心理咨询师做朋友的风险,而好处就是你会学会像他们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看来,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并不应该是一个从“男人会喜欢什么”的角度考虑的问题。天底下这么多男人,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如果非要做到让尽可能多男人喜欢,那么或许应该是网红脸,夜店风吧?我们都知道网红风很假,也知道网红的辨识度很低,一个个长的都差不多,但这是一种最安全的风格。\u003Cb\u003E因为它在明目张胆地告诉男人“我要来吸引你”,而没有男人会讨厌带着这样意图的女人,于是就形成了男人都爱网红造型的假象。\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里我并不是要故意挑剔这种风格,而是想借此说明造型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u003Cb\u003E人际沟通的信息传播大约有2\u002F3是通过非语言表达,而在这当中着装造型占据了极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最为显著的视觉提示,向他人传递着自己的想法,心情,个性,背景,观念等信息。\u003C\u002Fb\u003E许多时候你还未开口讲话,别人就已经根据你的外形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和想象,比如男人们面对网红造型时就比较容易把女孩物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对于想要改善着装造型的我们来说,把握这种人际交往中微妙的潜意识印象就成为了最好玩也最有挑战的部分。因为既然造型是在表达你自己,那么你就得先了解自己在表达什么,想表达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你表达的是真实的自我吗?\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作为心理咨询师,我非常了解潜意识和非理性对我们言行的影响,在着装造型的问题上亦是如此。一个人选择穿什么,可以非常直白地反映这个人的个性,心情,观念,甚至是在这一天他想要成为的人。例如心理学研究发现夜店里面女性衣着的暴露程度和她们的性激素水平成正相关,又比如不自信和抑郁的人往往偏好黑色衣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跟人有关的另一个重要事实是: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和自己的关系,但是许多人跟自己非常的不熟悉。\u003C\u002Fb\u003E虽然我们和自己朝夕相处,但是我们的受教育经验和大环境鼓励我们更多地向他人寻求反馈、判断和认可。自我意识的培养在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相对次要的事情,因为我们习惯了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问题就来了,你的着装在时刻向外界传达着关于你的信息,但是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能确定这些信息是否代表真实的你。在个人风格的选择上,我们更多地选择跟风随大流,以牺牲和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为代价,来换取被群体认可和接纳的安全感。例如当我看到一群性冷淡风装扮的青年人时就会由衷地好奇,他们真的都没有欲望,没有太多想表达的情绪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真实的自我,在我看来是那个通过感受和情绪来感知世界的自我。因为人的情感是对外界刺激源做出反应的本能,是每个人身上最为独特的人格组成,它不能被后天的经验彻底改变。\u003C\u002Fb\u003E不过生活在消费和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更习惯放下这些本能的好恶感,以他人尤其是明星们为模板拼凑起自己的形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严格意义上讲,这都已经不是表达了。剑桥英语词典对表达(expression)的定义是:通过言语和行动讲述你的想法或者展现你的感受之行为。这里的重点是“你的”,这意味着只有当表达的内容来自你的想法和感受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表达。所以当我们探讨优化自己着装的时候,如果仅仅停留在怎样的造型符合潮流,怎样的搭配最近受欢迎,那么势必会面临内心感受和和外在形象,个人好恶和着装选择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可能会问:这样的脱节会有什么不好吗?我认为如果你很在乎自己着装给人留下的印象如何,那么脱节就意味着你让别人看到的和你实际的样子有差异,\u003Cb\u003E结果就是会因为你的外形而对你感兴趣的人,往往不是和你熟悉之后会感到与你合拍的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一直有个理论,这世界上有10%的人会无条件喜欢你,10%会无条件讨厌你,剩下的80%对你没有明显的好恶。所以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往往需要做些取舍。你在乎的是那80%的人的接纳,那么你可能需要磨掉棱角,做个无功无过的人。你担心那10%讨厌你的人,那么你可能成为自责和取悦型的人。\u003Cb\u003E而如果你知道真正重要的是在茫茫人海中寻得那10%喜欢你的人,那么你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本质展现,生怕让他们没法发现你。\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看,衣装打扮其实真的不是搭配和造型那么简单。\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着装是个人自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你可能会疑惑说如果完全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装扮,那是不是要摈弃所有经典的搭配,创造出绝对独特的风格来呢?我想如果你的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已经到了设计师或者艺术家水准,那么你的确可以去创造自己的风格。不过作为一个不以表达为职业的人来说,自己的个性和他人的设计之间是可以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一直把着装视为个人自由的一部分,当你感拥有个人自由时才能尽情表达自我。而自由的生活态度,则必然包含尝试与创新,包括对自我意识的拓展。人的情感其实是很微妙和复杂的,就算我们决定完全忠于自己地表达,却也不一定总能够找到最为贴切的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你有没有体验过一些言语无法描述的情感,但是却可以在一首歌,一幅画里面找到共鸣?当你为自己发现最贴切的表达方式时,你的情绪和自我才算是获得了实现了存在价值。\u003Cb\u003E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拓展,通过大胆的探索来发现深藏于心的感受,来体验内心被看到,被表达时的欣喜。\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在衣装上的选择,就是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之一。有的时候你选择的造型可能不是自己惯常的,你尝试的风格可能会有违他人对你的预期,但是我却会鼓励你不论如何都试试看。因为当有一天你发现镜子中的自己看上去不是熟悉的样子,但是却感受到莫名的兴奋和喜悦时,那感觉其实就是在恭喜你解锁了内心某个重要的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因此去尝试奇装异服,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只能在大胆夸张中获得共鸣。\u003Cb\u003E这里的重点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而当找寻到这种风格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真实的喜悦是最为珍贵的。\u003C\u002Fb\u003E相比之下你会发现,为了取悦他人,让男人喜欢而选择的衣装,或许能带来一时的虚荣与满足,但是却无法打动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希望有一天你可以遇到这样一个人,当你和他分享自己自我表达的探寻乐趣时,他会被这样的真我精神所打动,他的眼中会闪烁同样兴奋和爱慕的光。\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4:23:4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2,&likeCount&:23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23:4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f16ab66cbad1baf1eef25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2,&likesCount&:239},&&:{&title&:&43.幸福属于认真活着的人&,&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u003Ci\u003E本文是我8月25日在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的演讲,整理成文字版与大家分享。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瀚思心理。\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如何理解幸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幸福真的是交换来的吗?\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自觉的身处在一种线性逻辑中——幸福是交换来的。许多人会有这样一种认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挣很多钱,我就能开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找到我的真爱,我就会幸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得到了权利、地位的成就,我就会幸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会沉浸在一种“如果我得到了什么东西,我就会幸福”的逻辑中。而且这种想法,从小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你小时候是不是经常听到自己的爸妈说:如果你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今后就能幸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个前提假设,误导了我们对幸福的理解\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我得到了什么,就会幸福”的逻辑有个被忽略的前提,我们很少去讨论,那就是“你的人生原本是不幸福的”。为了摆脱自己这种“不幸福”的设定,我们才会一直去努力,试图得到一些外在的东西,来让我们感到完整,从而让我们感到幸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连电视上轮播的广告,也在一直强调这种得到什么就会幸福的观点。若是用带点阴谋论的调调去解读商家的行为,这种宣传,是为了让观众顺从和依赖。带着“要得到什么,才会幸福”的想法,首先的前提就是需要付出代价,换取他人给予你的东西,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幸福。\u003Cb\u003E在“人生原本不幸福”的假设下,我们很容易去依赖那些声称可以提供给我们幸福的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2d8b4db1a.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00\&\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你抓住的可能只是短暂的幸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受了自己原本不幸福的设定,我们就很容易在不断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狂奔。那么通过努力,去交换得来的幸福,就真的会让我们开心吗?实际上,在我所见过的人当中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幸福状态,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们在不断地追求幸福时,我们追求的是大众标注所定义的幸福,这种幸福究竟是不是我们自身所需要的?是不是属于我个性化的需求?在随大流去努力追求幸福的过程时,我们会缺乏对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人是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也是不完美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无法通过一次性的努力去实现整个人生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人们要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考试,那么这场考试,就是命运不断的在向你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你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题目的难度也会随着你身处的不同人生阶段,越来越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的人生很难达到一种理想中的完美状态,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制造问题。作为一个想要过好一生,想要获得幸福的人,你就需要直面这些人生中的不完美,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些不完美。不过不用担心,随着你的人生阶段不停升级,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升。\u003Cb\u003E当你的个人成长过程中,解题能力跟上了命运提出难题的速度,你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轻松自如的解决你的各种人生难题,这应该就是一种幸福。\u003C\u002Fb\u003E幸福不应该只是对当下的满足,她更多的是对未来未知生活的一种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3afa8f40a8b9fcf122672.gif\&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5\&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3afa8f40a8b9fcf122672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用认真活着的态度去对抗命运的难题\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认真活着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对当下的生活做出反应,还应该对过去和未来有所反思。无论是对过去、当下还是未来,对生活的思考不能停止,带着这种思考和钻研的态度去活着,就是一种认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环境,很容易令人忽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人们会忘记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一个咨询师,我遇到过许多成长速度跟不上出题速度的人,他们常常已经身处在问题之中了却在此之前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仿佛生活给他们来了个措手不及。对于这样来访者,心理咨询师不会直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会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让来访者自己成长,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为什么道理都懂,就是不幸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感性与理性的脱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们在探讨各种人生道理时,我们的身心处在一个平静的、理性的状态,但是当我们实际去应用这些道理时,往往身处于一种感性的状态中,我们的情绪被唤起,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认知功能、记忆能力、专注力、思考能力都被打了折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理性和感性关系的矛盾之处。当人对某件事情很在乎时,越在乎,就越想理性对待,他的情绪反应就会越强烈,反而变得不理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谈恋爱,两个人因为互相在乎对方,会一起约定,要好好沟通,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可一旦开始争吵,由于情绪被唤起,之前约定的“好好说话”就很轻易的被暂时性遗忘了,只剩下本能的情绪宣泄。\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bf4e024fbccf4a272ec6fff64898ea6.gif\&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5\&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1bf4e024fbccf4a272ec6fff64898ea6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学会拉伸你的情绪“韧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调和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情绪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时候是超出你的个人想象的。你的知识盲点可以通过学习和阅读去解决,但是你的情绪调节,需要的是大量的练习,提高自己的情绪耐受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在和伴侣吵架时,能否保持理性和冷静?答案是可以,前提是需要练习。不断练习在情绪唤醒状态中,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理性。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你的情绪耐受能力会随之增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向我分享他们的故事时,我不会做出评判,也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如何做,我会和他们聊聊当时他们的心情,陪伴他们一起经历曾经的情绪,用我的接纳和陪伴,让他们在这种“情绪情境再现”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情绪耐受力。\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43a36ee9eb7985c7adce.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图中小伙伴: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8cc8cef417cb\& data-hash=\&8cc8cef417cb\& data-hovercard=\&p$b$8cc8cef417cb\&\u003E@郑永锴 Michael\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i\u003E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38aecb420a221de15f5e93\& data-hash=\&38aecb420a221de15f5e93\& data-hovercard=\&p$b$38aecb420a221de15f5e93\&\u003E@Steve Shi\u003C\u002Fa\u003E ,\u003Ci\u003E\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74cabc8be9fd8d9\& data-hash=\&74cabc8be9fd8d9\& data-hovercard=\&p$b$74cabc8be9fd8d9\&\u003E@曹公子\u003C\u002Fa\u003E,女王C-cup,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 data-hash=\&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 data-hovercard=\&p$b$a7a123d45f6505eff7f1dec9bbc03d4b\&\u003E@叶壮\u003C\u002Fa\u003E,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4ba94aea761d829e4a2af4\& data-hash=\&4ba94aea761d829e4a2af4\& data-hovercard=\&p$b$4ba94aea761d829e4a2af4\&\u003E@梁鸿儒\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i\u003E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那么如果没有咨询师陪伴你去拉伸你的情绪“韧带”,你可以怎么做呢?\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书写你的个人成长史。用书写的方式回顾你的个人成长经历,这个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再次体验曾经你试图回避的那些情绪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你就是在拉筋。那些在过去足以击败我们的情绪,在今天已经成熟的你看来,或许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样的体验会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更有掌控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个人成长史的书写,这里有一篇更为详尽的探讨:\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Steve Shi:如何进一步提升自我认知?\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到今天的主题,我认为认真活着的人生才会幸福,这里的认真指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认真,对自己情绪调节的认真,当你的能力提升速度超过了命运对你出题的速度时,幸福感会自然降临。刻意为自己创造一些艰难的体验,在体验中学会锻炼自己的情绪耐受力,让你的内心变得更强大。一颗强大的心脏,面对任何命运的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你的生活没有恼人的难题了,如何不幸福?\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32:1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8,&likeCount&:16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32:1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fe28d47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8,&likesCount&:167},&&:{&title&:&【公益】幸福的阴暗面-亲密关系虐待问题科普讲座&,&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亲密关系虐待行为包括了肢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经济虐待等不同方面。亲密关系虐待的问题其实很普遍,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人在遭遇了虐待之后不敢求助,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受害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周五(9.15)和周六(9.16)我将联合知名科普教育平台谈性说爱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76dc311c6beeef3455daf1e\& data-hash=\&76dc311c6beeef3455daf1e\& data-hovercard=\&p$b$76dc311c6beeef3455daf1e\&\u003E@荷小爱\u003C\u002Fa\u003E 举办两场有关亲密关系虐待的公益讲座。两场讲座都会在线直播,周六讲座也欢迎在上海的朋友们到现场参加。\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讲座一:幸福的阴暗面——亲密关系虐待的四个问题\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亲密关系本来是甜蜜幸福的,是人生中最能带来愉悦感和安全感的事情之一。但是在有的亲密关系里,却存在着令人痛苦和折磨的虐待。我们对于伴侣之间的肢体暴力比较熟悉,也容易识别,我国也于2016年颁布了《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界定和惩治措施。但是关系中其他形式的虐待,例如情感虐待,性暴力以及经济虐待则是更加隐秘和难以预防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于亲密关系虐待的感知和了解非常有限,也常常会对某些行为是否属于虐待模糊不清。而研究表明和关系虐待关联最大的因素恰恰就是对行为合理性的认知。在这场讲座里,我希望通过探讨和亲密关系虐待相关的四个问题来帮助大家更为了解这个幸福背后的阴暗面,从而在关系里更好的保护自己,以及保护身边的亲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怎样的行为算关系虐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为什么亲密关系里会有虐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为什么亲密关系虐待是个难处理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面对亲密关系虐待我们能做些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时间:周五晚上7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线上观看:\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t.cn\u002FRpjTzlN\&\u003E【谈性说爱LoveMatters直播】_在线观看_专业心理咨询史秀雄老师:幸福的阴暗面_明星直播_红豆直播-红豆Live\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讲座二:无法解脱的她们——家庭暴力和情感操纵受害者案例深度解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在我超过五年的心理咨询工作里,遇见过许多曾经或者正在经受亲密关系虐待的来访者。我总是带着接纳、支持和爱去和他们工作,帮助他们允许自己感到愤怒和悲伤,从内心深处找到勇气保护自己。这样的工作往往需要很大的耐心,因为亲密关系虐待行为的存在,不单纯是一个“没有勇气离开”的问题。通过和来访者深入的对话与了解,我得以对施虐和受虐的过程以及相关的人格、关系、家庭、文化和法律层面因素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场线下分享里面,我希望通过分享两个基于咨询经验虚构的代表性案例来帮助大家了解亲密关系虐待问题的复杂性。我将着重探讨受害者人格特质、原生家庭关系、亲密关系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并且分享作为来访者和帮助者,在战胜关系虐待过程中的那些复杂挣扎的情感体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讲座大纲\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案例一:情感虐待是如何逼人到绝境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探讨:自我价值感、原生家庭和情感的易操纵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案例二: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她,为何依然不愿离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探讨:依赖、幻想、自我否认和虐待的循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结:存在亲密关系虐待风险的个体和关系有哪些共同特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时间:周六晚上7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线下报名:\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wjx.top\u002Fjq\u002F.aspx\&\u003E谈性说爱线下沙龙报名(日)\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线上观看:\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t.cn\u002FRpjTMde\&\u003E【谈性说爱LoveMatters直播】_在线观看_专业心理咨询史秀雄老师:无法解脱于亲密关系暴力的他们_明星直播_红豆直播-红豆Live\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讲师简介\u003C\u002Fb\u003E:史秀雄Steve,心理咨询师,多伦多大学社工硕士,畅销书《假性亲密关系》作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920\& src=\&v2-ead1cdc0bbba07e5883962.jpg\&\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0:32:0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3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32:0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626c364deb2bbc3970aec31ff3cc1e84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38},&&:{&title&:&隆重介绍超多新内容的《假性亲密关系》纸质版!&,&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两年前我写了电子书《假性亲密关系》,承蒙知友们喜爱,它长期占据知乎书店心理学类冠军,也一度成为亚马逊畅销前二名。这本书帮助了万千网友在亲密关系和自我探索之路上成熟成长,收获了许多美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我向大家隆重介绍由中信出版集团出品的纸质版《假性亲密关系》,扩充了三倍的全新内容,带你走向更深层的灵魂对话和更多醍醐灌顶的人生启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生活的年代里,虚情假意的狗血八卦令人对爱情望而却步;压力繁重心浮气躁的现代生活令人无暇顾及内心的焦虑和迷惘;肤浅生硬的相处方式让至亲的父母难以靠近。而这一切困扰与痛苦,又有谁能够理解,又有谁可以倾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假性亲密关系》里,我想用科学、专业的心理咨询视角和推心置腹的真情流露照亮你内心的阴郁,用真诚温暖而又理性实用文字帮你创造内心的宁静,看见孤单已久的自己。这书不是鸡汤,因为它不会给你虚假的安慰,而是陪你发现走出困扰和迷惘的出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本书富含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对亲密关系,自我成长和原生家庭的专业解读和实践经验分享,另一方面也饱含我在追求亲密与成长过程中真实而又坚韧的个人情感体验。这是一本带着许多爱写出来的心理学图书,因为我相信被爱的人才能学会爱自己。大家久等了,谢谢你们的耐心与支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当网限量亲笔签名版预售:\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t.cn\u002FRpFfkTl\&\u003E《假性亲密关系(亲笔签名版)》(史秀雄)【简介_书评_在线阅读】 - 当当图书\u003C\u002Fa\u003E 。这一次,请让我用文字来拥抱你的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20更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许多朋友在问是否会有电子版,未来会有,但是可能需要等比较长的时间,因为近期主要是纸质版的推广。如果等不及阅读建议购买纸质版!\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15:1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0,&likeCount&:5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15:1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577b2c851fe244daeccbbd3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0,&likesCount&:54},&&:{&title&:&44.努力失业的十三年——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自白&,&author&:&steveshi&,&content&:&\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的职业理想是让自己失业。\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第一次非常清晰地确定这个职业理想,是2008年7月份,我作为心理学专业工作队驻扎在5.12地震灾区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独自躺在帐篷里,离帐篷五米远的安全距离之外,是一栋因为地震而变成危房的学校校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如此大规模的灾难面前,我看到了我国的心理学体系是有多么混乱和落后。在驻扎的两个月里面,我接触了许多幸存者:父母双亡的儿童,家人失踪的教师,抑郁的村干部,无家可归的农妇。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劫后余生的眼神,也忘不了我和我所代表的专业并没有办法为他们做太多事情的无力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年恰巧是我留学学习心理学的第四个年头,铺天盖地的全英文阅读和论文让我疲于应付,而看不到出路的迷茫动摇着我的职业选择。那时候中国民众对心理学的认知非常有限,身边也几乎没有学心理学的中国留学生。2016年美国平均每1700人有1位精神健康专业人士服务(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16),同期我国每83000人才有1个心理咨询工作者(Huang,2015)。如此巨大的反差,家里的亲戚,处于关心的角度,也纷纷劝我考虑转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是我很感谢在地震灾区的无力感,因为那感觉让我看清了自己真的很希望帮助尽量多的人活得更开心一些。\u003Cb\u003E如果有一天我的工作不再被人需要了,那么这说明大家是真的很幸福了吧。\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998c5a9c8bfb7a38dd9b.jpg\& data-rawwidth=\&1536\& data-rawheight=\&1024\&\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是我踏入心理学第13个年头,以及职业心理咨询师的第5个年头。这个理想依然在推动我往前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平常最常听到的两个问题是:“心理学是不是很难学?”以及“心理咨询师是不是很容易抑郁?因为总是在接触或“负面“或”悲伤“的情绪”。——我的答案永远都是\u003Cb\u003E不难,不会抑郁,因为我做的事情不单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和我这个人的存在有相当大的关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理学这个词,在大众媒体的推广下已经变得特别流行。随便点开一篇10万+的热门文章,里面总会引用点心理学的理论。但是当我和同行们聊到这个行业的时候,还是会充满担忧和不平,\u003Cb\u003E因为心理学本来是一门帮助人活得更幸福的学科,但是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里却沦为了许多人牟利的自私工具。\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网络上漫天飞舞的明星八卦和狗血恋情,被附在各种自诩为心理学的分析当中填塞进公众的视野。在这一片怒骂、欢呼和嘲笑的喧嚣中,明星们,公众号们,各路情感专家们都在涨粉。涨粉背后,是因为许多普通人困惑和思考,无助之下希望从“看上去权威的人”那里得到解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明星和专家们要出名,公众号们要拉广告,几万甚至几十万一篇的软文,在网络推手的作用下走进公众视野,\u003Cb\u003E有谁会真正在乎几十上百万分之一的一个粉丝—一个活生生的人,会被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会导致哪些无法估量的人生和心理影响?\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时于我,让自己失业这个职业理想再次变得无比重要,因为它让我始终站在来访者,粉丝,受众的角度,让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做的每一期播客或课程都立足于公众的利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2aea830ca4ae69fbe32ca97.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五年职业咨询师的经历,我的来访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他们坦诚地向我敞开心扉,让我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也见证他们的坚韧和智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陪伴过家庭暴力和情感虐待的幸存者走出痛苦不堪的过去;我帮助过因为童年阴影和创伤而无法面对自己的朋友找到继续生活的意义和勇气;我支持过各种性向的人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求助者的问题五花八门,职业角色让我用最大的耐心和努力面对每一个案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在陪伴了许多人成长和走出困境之后,我发现能够帮助人走向幸福是带着深深的爱和在乎\u003C\u002Fb\u003E:倾听和理解,陪伴与支持,是把对方当作一个完整的人看待,去支持他的感受和选择,认可他思考和创新能力。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能够坚持职业自尊和职业操守的根本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不想在他们面前扮演权威,也不想让他们依赖我离不开我。我在写《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的时候,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成长和自我疗愈经历——按道理说咨询师应该限制自我披露,可是我想让读者知道,你的痛苦和挣扎我也经历过,我能理解你,也愿意陪伴你面对这一切,不论事情有没有解答,生活有没有奇迹。\u003Cb\u003E我不是一个来告诉你应该怎样生活的专家,我是一个与你内心同在的伙伴。\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8a712fe61d7ffc01d79.jpg\& data-rawwidth=\&1653\& data-rawheight=\&2038\&\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理解你其实很渴望有亲密幸福的爱情\u003C\u002Fb\u003E,因为在纷乱世俗的社会里,这可能是唯一令你安心的可能性。你可能一直都在尝试,已经受过几次伤,甚至有点想要放弃。但是关于爱情,其实你还有许多不了解的事情,我可以帮助你想得更清楚一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理解你关于自我,你一定也有许多迷茫和疑惑\u003C\u002Fb\u003E。你对自己感到不确定,不自信,你不明白为什么不断努力,甚至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是会有不开心和焦虑。当你走入爱情或者工作,甚至渴望拥抱理想时,会发现这些内心深处的感受暴露无遗,令你觉得好像很不了解自己。人和自己的关系,是心理咨询中永恒的主题,对此我有太多可以分享给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还理解一件事,你或许不太想要提及,那就是你的父母\u003C\u002Fb\u003E。虽然你知道和他们的关系影响塑造了今天的你,但是他们的期待和要求也许并不是你真实的样子。有太长时间你都不敢面对从小被忽视,辜负或伤害的感觉,所以即使成年了,你却还是走不出过去的阴影。但是后面的人生还长,你可以获得释然和自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3段关系——我们与爱人、与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或许是对生活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三段。很多时候,这些关系看似亲密,实则貌合神离。因此我汇集了五年的咨询经验和十三年的心理学专业积累,在由中信出版集团出品的这本《假性亲密关系》里去和你认真谈谈这些关系。在其中,希望你会感到共鸣,会有新的思考角度和启示,得到具体的方法建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已经很努力地让自己失业了,所以你也要努力地让自己幸福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假性亲密关系》当当网亲笔签名限量版购买链接:\u003Ca href=\&http:\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