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中国是工业大国吗的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圆珠笔笔芯

“中国制造”造得好火箭高铁 为何造不好小小圆珠笔?
  评论员 马尚田
  今天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铁,为何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第二个问题:小小的圆珠笔尖是否容得下匠心独具和价值坚守?
  在探讨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圆珠笔一分线利润”现象。我国一年要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为什么我们生产的圆珠笔只有一分钱利润,甚至只能赚一厘钱?
  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最近表示,在他们企业,每年大概会生产30亿支圆珠笔,而一支笔便宜的只能挣几厘钱,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状。
  那么,谁把大头拿走了呢?外国人。小小笔头恰恰集中了一支圆珠笔利润的大头。资料显示,尽管中国为世界提供了80%的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每年需花费2亿外汇进口。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钱,瑞士、德国拿走了设备的钱,我们只赚一个微薄的苦力钱。
  何以至此?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小小笔头折射的是“中国制造”的困境。
  圆珠笔头看似简单,其实内有乾坤。笔头开口处厚度不到0.1毫米,却要承受各种书写姿势带来的压力和摩擦,同时还要和滚珠完全贴合,既要书写流畅,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开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所以,笔头的每个参数都需要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3丝。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铁,为何造不好小小的圆珠笔头?
  按照人社部副部长汤涛的说法,“圆珠笔不好用”背后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有几个关键点: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体来说,仍是严重短缺,一些领域欠缺独具的匠心,需要重塑中国制造“人力基因”,提高“蓝领工人”地位。
  汤涛还说,“在军工等特殊行业,中国的大国工匠更多一些,在一些传统行业,我们的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还是少了一些。”
  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技能劳动者数量仅占就业人员的19%,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到5%;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高达400余万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至40%之间。
  那么,来面对第二个问题,很多领域欠缺独具的匠心,那么,小小的圆珠笔尖是否容得下匠心独具和价值坚守呢?
  我的答案是,当然容得下,那正是核心技术所在。德国人把一个螺丝钉的设计制造设置博士学位就是样板,上海制笔工人应明的事迹也是证明。
  应明原是上海英雄金笔厂的开模工人,他经过20多年的科研攻关,生产出完全不含铅的新笔头,初步实现了自己圆珠笔头“中国创造”的梦想。2013年年初,当一张产品检测报告从美国寄来时,随之而来的,还有2.8亿个笔头的国际订单。这得益于应明研发的树脂笔头生产设备。媒体报道,应明花了两年时间,试验了2000多次,大约花掉1000万元。事实上,这前前后后,他用了二十多年,忍受了太多得不到同行认可的孤寂。
  也许,“能不能忍受孤寂”恰恰是工匠和手艺人的分界线,这种在一个圆珠笔尖上做道场的执着精神和价值坚守完美诠释了工匠的要义。工匠的核心不一定是去“制造”什么,而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那需要极好的定力才行。
  老马以为,我们的确缺少“大国工匠”,一些领域欠缺独具匠心也是事实,但世界浮躁喧嚣如此,我们更需要出产“大国工匠”、培植匠心、包容静气的土壤。而这,岂非是整个“中国制造“最需要提升的内功吗?
  借用晚清风云人物翁同的对联送给我心目中的大国工匠:“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遇到千般干扰万般诱惑,依然能心静如水,初心不改,就与古圣先贤没什么两样了。
编辑:李岸
关键词:圆珠笔;中国制造
日前,一组用圆珠笔绘制的古建筑和人物肖像画走红网络,画作之美之逼真令人惊叹。逐渐,刘凯在圈子里开始小有名气,他的一些作品,比如《历史一隅》、《千古绝唱》、《清清谐趣》等,在网上备受好评。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程维前接触到了圆珠笔画,简洁的线条和丰富色调让他为之着迷。”  程维前买了一支黑色圆珠笔,开始按照临摹的方式学习圆珠笔作画的技巧。圆珠笔画的创作是个耗时间的“工程”,去年一年程维前只画出了9幅作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程维前接触到了圆珠笔画,简洁的线条和丰富色调让他为之着迷。”  程维前买了一支黑色圆珠笔,开始按照临摹的方式学习圆珠笔作画的技巧。圆珠笔画的创作是个耗时间的“工程”,去年一年程维前只画出了9幅作品。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圆珠笔笔芯配件?
01 图片为一只普通圆珠笔的笔芯前段碳化钨球珠,最近一则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却生产不了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的新闻,让老百姓对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工业技术能力发出了众多讨论,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工业技术能力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02 2010年,中国的工业生产增加值就超过了美国,排名世界第一。而2015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之和,这是美国自19世纪末期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以来,人类工业历史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03 无论是从工业产能还是生产门类的齐全性,还是从生产总额来讲,今天的中国绝对是当之无归的世界工业大国。如今的中国可以制造各种类型的核武器和洲际导弹,可以建造2万千米的高铁,可以建造航空母舰、歼20隐身战斗机并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但却生产不了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芯配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4 军事专家雷泽先生告诉鹰眼军事记者,实际上,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碳化钨球珠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中国是世界上生产碳化钨钢材的世界大国,生产没有什么难度,中国不仅可以自行生产还可以大量出口。
05 但让圆珠笔的那个小钢球,稳稳运转的球座体就是很麻烦的精密结构,目前,生产球座体的技术被瑞士和日本两国控制,其他国家也生产不了。
06 军事专家雷泽先生告诉记者,这里面主要涉及的技术难度就是不锈钢特种钢材和其加工技术,据了解,目前国内生产圆珠笔和原子笔大量采用瑞士某家公司的一体化自动生产设备,该设备对不锈钢线材的要求极高,国内生产的线材基本上都送不进机器里去。
07 雷泽先生认为,小小的圆珠笔笔芯问题反映出来的是中国作为工业大国却不是工业强国的尴尬,据了解,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的铸铁和钢材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也就是说世界上每生产1吨钢材,其中有0.5吨是中国生产的。但真正具备科技含金量的高端特钢材料却长期受制于人。
08 我们知道,特殊钢是重大装备制造、重大工程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先进武器所需的核心、关键材料,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防实力的标志。由于特种钢材料的落后
09 中国至今生产不了大直径的核动力潜艇,由于巨浪2导弹长度大,中国的核潜艇只能背着个龟背航行,原因就是中国的潜艇用钢材耐压能力差,而且中国还不能加工9米以上直径的超大型潜艇艇壳
10 又比如在战斗机起落架、导弹发射车车轴、轴承等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耐高温、军用抗辐射不锈耐热钢管,燃气轮机和涡扇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等材料,目前尚且不能完全实现国产化。
11 中国工业在核心竞争力上不足,已经有目共睹,一家媒体曾这样来形容中日工业关系,“日本控制关键零部件,中国在很多时候只是组装厂的角色”。这句虽然说的有点夸张,但却反映出中日工业生产联系的一个焦点,那就是在关键零配件和加工生产工具。
12 特别是现代化机床和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实际上长期受制于日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似乎依然要维持这种状态
13 高铁虽然代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整合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这里实在掩盖不了中国在电子元器件、基础材料、微电子设备、加工设备和管理方式上具备大的差距,这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必然要买过去的一道坎。
14 以材料科学为例子,中国目前使用复合材料最多的战斗机——歼20使用的复合材料还不如美国的第三代改进型战斗机,正是由于在复合材料上的落后,中国的飞机设计师们不敢也不愿意多用,造成飞机设备和减重的困难。
15 实际上,除了特种钢材,在高端生产材料,特别是航空材料——特种铝合金材料和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中国到目前还在大量进口,正在生产线上紧张装配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大量使用了美国和加拿大生产的铝合金材料,材料科学是中国工业永远的痛。
16 痛定思痛,中国要从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还需要加倍努力,虽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竞争对手没有停下脚步
17 战争也不会因为你落后就不找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工业能力不会因为别人的退步,来让自己进步,中国需要更加努力攀登工业强国这座大山,但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明明砸钱研发好了,中国为何还是造不出圆珠笔头
最近,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头的钢珠这个话题进入公众视野。其实,该话题早就在经济界和工业界引起热议。这枚小小的钢珠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制造朝着高端转型的代表,科技部还专门搞了一个“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加上配套资金,投入了1.8亿元进行技术攻坚。那么为何中国还是造不出钢珠呢?可以从最有代表性的高端钢材制造来一探究竟。
“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已完成,可钢材料成果还是很难投入生产2011年,科技部推出了“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三家龙头企业各自领一个方向进行研发。要攻坚的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易削不锈钢,后者是一种特殊钢材,基本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要造高端的圆珠笔(主要是俗称为中性笔的这部分产品)必须得用进口钢。圆珠笔龙头企业贝发集团领了“笔头制备用材料生产”项目,并且整合了包括天津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以及太原钢铁有限公司研究所等8家单位进行共同研发。而不管是查询专利信息,还是查看科技部网站,该项目都胜利结束了,如下图:可是在去年11月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里,贝发集团的董事长却表示,困境依旧。当期节目的截图如下:上游钢企无动力,下游企业攻坚也没用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根据《现代金报》的报道《董明珠和邱智铭央视对话栏目录制现场当场"打赌"》――线材是完成了,可这种线材却是“实验室出品”,缺乏相应的产业化的制造设备,生产成本非常高,无法推进到量产阶段。是的,不管下游的圆珠笔制造企业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地去做钢企做的事情。那么,既然技术都有了,钢铁为何不愿意生产这种高端的钢铁呢?答案之一是――需求太少了。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这些数据看起来是非常唬人。但是,高端圆珠笔并非大众需求,而对于更多混战中的圆珠笔厂家来讲,他们希望的是薄利多销,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高端钢材,其他廉价材料足矣。中国制笔协会副理事长陈三元也说过,“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而根据《对话》节目中的数据,从日本进口一吨造高端笔尖用的钢材是12万,龙头企业一年需要860吨,算下来也仅仅是1个多亿,谈不上是巨大的需求。其实,市面上的高端进口圆珠笔卖到上千依然有人买,其中也不乏中国造的材料,甚至许多的大品牌其实是用“中国造”贴牌的。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用哪里的材料都可能,不是个值得纠结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品牌塑造。如此一看,倘若只是为了造完全中国造的圆珠笔,实在没有必要做相应的材料研发与制造。一味想通过补贴和扶持企业研发来促进中国高端制造,并非良方圆珠笔的制造尴尬又被称之为“圆珠笔现象”,甚至被赋予了期待与意义。如2011年的《宁波文具业牵头破解“圆珠笔现象”》写道,“实际上,不仅仅是文具业有尴尬的‘圆珠笔现象’,在我国的手机制造业、小家电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服装设备制造和服装加工等众多领域,都存在着‘规模大、利润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只赚取微薄加工费’的状况,‘大而不强’成为许多竞争性行业的真实写照……在这种背景下,针对‘圆珠笔现象’的科技攻关之路就有着较为典型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国家科技部立项,国家及相关企业3年投入1.8亿元对小小一支圆珠笔搞科技攻关,力图破解令人尴尬的‘圆珠笔现象’,推动中国制笔业掌握核心技术。这种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产业中?值得思索和探讨。”4年之后,答案来了。想要单纯靠官方补贴和扶持企业,是出不了高端中国制造的。毕竟,养活一个产业的只能是市场。市场太小,成不了气候,企业没有动力。高端圆珠笔也并非必需品,受众是小群体,看的也是牌子,并且没有理由期待他们为了一支圆珠笔无限提价。高端中国制造,该靠规模经济来推动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制造圆珠笔的高端钢材这么小众,为何日本有动力制造呢?答案在于规模经济四个字。制造高端圆珠笔笔尖的钢材 “易切削钢”,属于一种特殊钢材,全日本的产量也仅仅是100多万吨,比起整个钢铁行业产量的1亿吨是小巫见大巫。易切削钢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型号,除了用在圆珠笔上,更主要的用户是汽车工业。用量不大,但是科技含量高,并非一些中小企业可研发并生产。换句话说,得有实力的企业才行。而我国圆珠笔制造业最信赖的一种易切削钢来自日本的下村特殊精工,单看该企业只是一个聚焦于生产精细化钢铁的公司,不过把视野放大再看,会发现它原来属于大同特殊钢集团,后者是日本特殊钢业界的领导企业。在日本的粗钢发展停滞之后,科技含量更高的特殊钢企业通过一系列的重组行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可是我国别说易切削钢了,整个特殊钢行业都长期处于低水平竞争,产量是有,但并不高端。难怪许多相关分析里都提到同一句话――由于易切削钢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因而造成了特殊钢厂不愿意生产和普通钢厂无能力生产局面,致使我国易切削钢需大量进口。《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对特殊钢行业如此概括缺乏规模经济的问题,不仅仅圆珠笔原材料的制造存在,也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缩影。经济学家海闻在《时代周报》一次采访中强调了规模化对于中国制造的重要,可资借鉴:“以人们熟知的马桶盖为例。普通马桶盖的生产商可能只需要拥有几台机器,而生产目前广受欢迎的健康又舒适的马桶盖,生产商就需要组建科研团队研发新产品,并通过反复实验来保证质量,同时需要购置精密机器来替代原来的简单机器,这都需要投入。因此,企业的固定投入规模和整体成本都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投入和成本都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能够负担的。”
花了再多的钱去鼓励高端制造研发,企业没动力、实力、精力,也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形成规模。
中国制造业庞大的数据之下其实就存在“虚胖”。
更高的税收、更多的运费推高了国内商品价格。
历史图片经常由于时间久远、来源不明等原因被错误解读。
“中国人的智商是不是全球最高?”,其实是一个不会有答案的伪问题。
联系电话: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今日话题微信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说起中国连圆珠笔芯都造不出你可知道原因?进来看告诉你答案!说起中国连圆珠笔芯都造不出你可知道原因?进来看告诉你答案!军事直播间百家号说起中国到底是工业大国还是工业强国,屡屡有人拿着一支圆珠笔头当成板砖挥舞过来,常用的语法是:连一个圆珠笔头都造不好,你能叫工业强国吗?而真相是......其实,国内的制笔企业也并非完全依靠进口笔头来进行生产,一些企业采取的是自行生产笔头的方式,例如宁波贝发集团于1997年从瑞士进口了一台笔头生产设备,自己生产圆珠笔头。全世界生产笔头设备的企业,一共只有两家,一家是德国的Hutt公司,一家是瑞士的Mikron公司。其中,Hutt公司的设备精度较差,生产效率较低,已经基本被淘汰,所以目前国际上生产笔头的企业用的设备,主要来自于Mikron公司,是该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的24工位高精度加工机床。生产笔头的设备很复杂吗?——的确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不少挺尖端的技术。但要说其他国家都造不出这种设备,那就夸张了。这其中的技术再复杂,能比飞机复杂?能比航母复杂?能造出飞机、航母的国家,造不出一台笔头设备,这不是咄咄怪事吗?事实上,笔头设备是再偏门不过的产品了。一台Micron的24工位笔头生产设备,一分钟可以生产280个笔头,如果全年无休地生产,大约需要270台设备就可以满足400亿支笔头的生产需要,算上设备停机等因素,乘上4倍,也就是1000台左右的设备而已。前面说过的贝发集团,1997年购入的设备,到目前还在使用,这说明这种设备的使用寿命是非常长的。按使用寿命20年计算,1000台设备意味着每年销售只有50台。每台设备的售价按40万欧元计算,产值不过是2000万欧元而已。这样狭小的一个市场,能容得下几家生产企业? 如今的中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制造大国。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目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中国能让高铁飞驰、蛟龙潜海、玉兔登月,为什么多年来造不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  曾在2015年年末《对话》栏目现场,亚洲制笔领头羊中国贝发集团的董事长邱智铭直言,造一支好笔必须要有好的设备做保障。而目前的现状是,精密制笔机械设备在国内是片空白,只能依赖于从瑞士进口。随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当即立下“赌约”:董明珠一年之内做出造好笔的设备;邱智铭立即回应,如果有最好的国产设备,那贝发就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笔。  一年过去了!这个赌局也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刻!最终结果是董明珠没有造出这样的设备。  董明珠能够把格力空调,带领成为世界第一大空调厂商!从技术空白区,到一个个核心技术的攻破,从拼装到自主研发。这也让董明珠不相信小小的笔芯有何难?  笔芯虽然小,但涉及到很多尖端的技术。不仅仅是中国市场没有笔芯制造设备。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都不生产24工位笔头设备。也是通过去瑞士引进笔头制造设备。在这一点上,与中国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那么多的工业强国都做不出笔芯设备了。  其实这个笔芯的市场有关,因为笔头设备是再偏门不过的产品了。并且笔芯设备的使用的期限很长,贝发集团在1997年从瑞士进口了一台笔头生产设备。到目前还在使用。 说白了,这种技术要去研发还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投资那么大,市场并没有那么广大,这是市场问题,并不是所为的技术问题。它不像尖端科技产品一样,比如芯片技术占据着大量市场,更决定着未来智能发展的趋势。所以,不要认为造不出笔芯设备,就一口咬定中国这个也能造,那个也能造。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笔芯都造不出来?  你要知道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需要包揽所有的技术,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掌握全部的核心技术。美国作为当今拥有最多核心技术的国家,同样不生产笔芯。同样在顶级核心技术上,做为最早研究量子技术,和核聚变的美国,却不如中国,中国不仅成为这一领域的霸者,更是世界的引领者。像这样的顶级技术,中国还有很多“无人区”。  今天,你大不必为了一个“笔芯”问题,而质疑着中国的成长。  类似于“笔芯”的产品还有很多,你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技术,都要拿来和中国比。好多技术都跟市场有关。就比如大家所忌惮的智能设备系统问题。是真的是中国造不出系统吗?并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中国同样有。  世界第一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所有核心部件就全部都是中国制造。电脑方面系统,国家部门都用的是国产麒麟系统。手机方面同样的,华为等中国企业早已在内部研发了,只是基于安卓系统的免费化,才迟迟没有入市。也许没有美国的好,但也不致于落后太多,毕竟美国入市很早。诚然还有许多核心技术不如美国,但不至于是你想象的那般差。  中国让世界震惊的核心技术仍旧大把。我们并不需要误解“笔芯”的技术,这个黑锅我们不接。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就不需要突破,毕竟目前来说,还有更多的领域需要突破,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请相信中国,因为我们有任正非、董明珠、曹德旺、这样一批批铁一样的战士,更有着像潘建伟、施一公这样的顶级科技人才。正是千千万万的他们承载起中国迈向顶级科技的大步!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但这把利器早已深入中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军事直播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纵览世界格局,深度解析内幕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圆珠笔笔芯配件?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中国为什么造不出圆珠笔笔芯配件?安鹏说武器百家号01图画为一只一般圆珠笔的笔芯前段碳化钨球珠,近期一则我国是钢铁出产大国,却出产不了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的新闻,让老百姓对我国的制工作,特别是工业技能才华发出了许多评论,咱们都知道,我国是现在国际上工业品种最完全,工业技能才华打开最活络的国家02 2010年,我国的工业出产增加值就超过了美国,排行国际第一。而2015年,我国的工业出产总值现已相当于美国和日本之和,这是美国自19世纪晚期成为国际第一工业强国以来,人类工业前史从未发生过的工作。03无论是从工业产能仍是出产品种的完全性,仍是从出产总额来讲,今天的我国肯定是当之无归的国际工业大国。现在的我国能够制作各品种型的核武器和洲际导弹,能够创造2万千米的高铁,能够创造航空母舰、歼20隐身战斗机并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但却出产不了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芯配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04军事专家雷泽先生通知鹰眼军事记者,实际上,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碳化钨球珠的出产技能并不凌乱,我国是国际上出产碳化钨钢材的国际大国,出产没有什么难度,我国不只能够自行出产还能够许多出口。05但让圆珠笔的那个小钢球,稳稳工作的球座体就是很费事的精细结构,现在,出产球座体的技能被瑞士和日本两国控制,其他国家也出产不了。06军事专家雷泽先生通知记者,这儿边首要触及的技能难度就是不锈钢特种钢材和其加工技能,据了解,现在国内出产圆珠笔和原子笔许多选用瑞士某家公司的一体化自动出产设备,该设备对不锈钢线材的恳求极高,国内出产的线材基本上都送不进机器里去。07雷泽先生认为,小小的圆珠笔笔芯疑问反映出来的是我国作为工业大国却不是工业强国的尴尬,据了解,我国现在是国际第一钢铁出产大国,每年出产的铸铁和钢材占国际总量的一半,也就是说国际上每出产1吨钢材,其中有0.5吨是我国出产的。但真实具有科技含金量的高端特钢资料却长时间受制于人。08咱们知道,特殊钢是严重配备制作、严重工程创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先进武器所需的基地、要害资料,是一个国家概括竞争力和国防实力的象征。由于特种钢资料的落后09我国至今出产不了大直径的核动力潜艇,由于巨浪2导弹长度大,我国的核潜艇只能背着个龟背翱翔,要素就是我国的潜艇用钢材耐压才华差,并且我国还不能加工9米以上直径的超大型潜艇艇壳10又比如在战斗机起落架、导弹发射车车轴、轴承等抗疲劳高强钢,核电站用耐高温、军用抗辐射不锈耐热钢管,燃气轮机和涡扇发动机的高温合金叶片等资料,现在姑且不能完全完结国产化。11我国工业在基地竞争力上短少,现已尽人皆知,一家媒体曾这么来描绘中日工业联络,“日本控制要害零部件,我国在许多时分仅仅组装厂的人物”。这句尽管说的有点夸大,但却反映出中日工业出产联络的一个焦点,那就是在要害零配件和加工出产东西。12特别是现代化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范畴,我国实际上长时间受制于日本,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好像依然要坚持这种状况13高铁尽管代表了我国高科技产业联络打开的一个里程碑,但这儿真实掩盖不了我国在电子元器件、根底资料、微电子设备、加工设备和管理方式上具有大的间隔,这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必定要买曩昔的一道坎。14以资料科学为比如,我国现在运用复合资料最多的战斗机——歼20运用的复合资料还不如美国的第三代改进型战斗机,恰是由于在复合资料上的落后,我国的飞机设计师们不敢也不愿意多用,构成飞机设备和减重的艰难。15实际上,除了特种钢材,在高端出产资料,特别是航空资料——特种铝合金资料和高性能碳纤维复合资料范畴,我国到现在还在许多进口,正在出产线上紧张安装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许多运用了美国和加拿大出产的铝合金资料,资料科学是我国工业永远的痛。16痛定思痛,我国要从钢铁大国成为钢铁强国,从工业大国成为工业强国,还需求加倍极力,尽管咱们在跋涉的道路上现已取得了无量的跋涉,但咱们也要看到,咱们的竞争对手没有停下脚步17战争也不会由于你落后就不找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工业才华不会由于他人的让步,来让自个跋涉,我国需求愈加极力攀爬工业强国这座大山,但成功必定归于我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安鹏说武器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希望能把我的军事知识分享给大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是工业大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