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成吉思汗祖先汉族是汉族的后代

元灭亡后,成吉思汗六世孙改名换姓充汉人,这六百年后代咋熬的?
我的图书馆
元灭亡后,成吉思汗六世孙改名换姓充汉人,这六百年后代咋熬的?
119 京津小飞侠
元朝灭亡后,成吉思汗六世孙、元朝皇室王族、佐政王、右丞相逃到中原一个地方,改名换姓充汉人生存下来,其后代也冒充汉人熬过六百年,如今繁衍了五万人,已全部改回本族。这个人是谁,又逃到了哪里呢?他的后人又是怎么熬过的六百年呢?此人名叫孛儿只斤·和尚,是成吉思汗六世孙,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子。《元史·卷一百一十七·列传第四》:“其子曰和尚者,封义王,侍从顺帝左右,多著劳效,帝出入常与俱。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称兵犯阙,遂为中书右丞相,总握国柄,恣为淫虐。……二十八年,顺帝将北奔,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而以和尚佐之,及京城将破,即先遁,不知所之。”明军围攻北京城时,元顺帝往北跑了,北京城将被攻破时,和尚先逃了。到底逃到了哪里,《明史》不知道。和尚到底逃到了哪呢?他带着家人化妆成汉人百姓一路南逃,最后逃到了河南淅川九重。到九重之后,和尚改名叫“王成”,全家也都改姓王,自称是汉人。王家住的院子很大,一共有九重,后来人们就叫这个地方为“九重院”。王成一家在九重入乡随俗,生息繁衍,言行举止皆依汉规,填写履历时,“民族”一栏也皆写“汉族”。因为他们都说汉语,还要和汉人一起骂“鞑子”,周围的人没有怀疑他们,他们就这样在大明统治下保住了命。王成死后,和妻子孙氏都葬在了九重,人们叫它“北老坟”。明朝的时候,王成子孙后代是不敢暴露元朝王室后裔身份的,他们一直都是以汉人的身份生活。到了清朝,他们才敢暴露一点点身份,但仍不敢说是元朝王室后裔,只说先祖在元朝当过官。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王氏族人修先祖墓立先祖碑,碑文曰:“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而逸主动明……”意思是说,王成原本是元朝的官,后来逃离元朝来到明朝。这说明,王氏族人在清朝仍心存忌惮,让人误认为其祖先是“弃暗投明”。新中国成立后,元朝皇族吃香了,王氏后人便纷纷要求改回本族。1982年,王成后人被民政部获准恢复民族,九重王氏都改回本族,正式认祖归宗。而到回归本族那天止,他们已经熬过了六百余年!2015年,王姓后人重修祖坟,重立祖碑,碑文曰:“吾镇殿试祖王公讳成,乃元宦。鼻祖圣主铁木真成吉思汗、睿宗四托王托雷、世祖忽必烈之后裔,顺帝年间,始祖侍帝左右,屡建奇功。至正二十八年闰七月,顺帝北归,辅佐淮王监国,明军逼京,监国以势去,吾始祖携亲眷南奔,至宛地而卜居于此,以“王”为姓。狩、牧、农为生,娶妻孙氏,生三子,长廷玉、次廷元、三廷贞,分上、东、西三门,繁衍生息,后裔遍及宛地淅川、邓州、镇平、内乡、南召、西峡、卧龙等十余县市,今布九州八方,计五万余口。”王成的子孙后代,到现在已达五万之众,都陆陆续续改回本族。
馆藏&13313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一张图表,带你看清成吉思汗的后代支系!一张图表,带你看清成吉思汗的后代支系!蜀山笔侠百家号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对于蒙古的认识,源于13世纪在亚欧大陆崛起的“大蒙古国”。他们心中的英雄,成吉思汗,铁木真,带领蒙古人从一个部落联盟发展成为一个搅动世界格局的庞大帝国。这不得不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总结成吉思汗的一生创造了12个世界之最。1、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包含其子孙);2、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3、最早建立了运输联络系统;4、将军事艺术推向了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峰;5、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之一;6、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7、最早实行民主政治的帝王(库里台大会);8、自他以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9、世界上受祭祀最多的帝王;10、实行了最自由的宗教信仰政策;11、最早提出并实现“全球化”;12、一生留下了最多的谜。成吉思汗死后,其后系子孙遍地开花,在亚欧大陆先后建立了大元(中国元朝)、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帖木儿帝国、昔班帝国、蒙兀儿帝国、北元、漠南蒙古诸部、漠北喀尔喀部、漠西卫拉特部及被清军征服的准噶尔汗国等政权。其中,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长达300多年(不过帖木儿只是母系是蒙古人、父系是突厥人)。由于各大政权的统治者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所以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繁衍发展。经过现代学者的专项调查研究得出:目前,世界上称蒙古族的有1000万人,被蒙古涵化的民族人口约有4000万。中国:蒙古族人口约有650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其次在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北京等省市区,在川、滇、黔三省还有部分南方蒙古族。蒙古国:蒙古族人口约有265万,俄罗斯:鞑靼人约600万(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建立的金帐汗国后裔);布里亚特人约45万(大元的后裔);图瓦人约25万(大元的后裔);卡尔梅克人约20万(生活在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蒙古人迁到东欧伏尔加河下游驻牧时形成的后裔);阿尔泰人约7万(准噶尔汗国的后裔)。阿富汗、印度次大陆和西亚:哈扎拉人约200万(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国留下的后裔)。中亚:乌兹别克人约1600万(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后裔乌兹别克汗昔班尼建立乌兹别克汗国后裔);哈萨克人约1400万(乌兹别克汗国内另两个术赤后裔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带着一部分百姓投奔察合台汗国,其后裔建立哈萨克汗国,称哈萨克人)。印度:莫卧儿人,人数不详,帖木尔的后裔。800多年过去了,成吉思汗的后人经过复杂的历史演变,已分布在世界各地。根据英国牛津大学著名遗传科学家赛克斯所创立的“牛津祖先”公司通过多年分子生物学和人类DNA项目研究和调查所得的数据显示:当今世界,具有成吉思汗家族遗传基因的人数约有1600万,他们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各大国家。(明天继续)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蜀山笔侠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资深自媒体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成吉思汗的后代都是哪些_百度知道
成吉思汗的后代都是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成吉思汗子孙
子:拔都[次子]、斡鲁朵、别儿哥、忙哥帖木儿 察合台 子:木秃干[长子]、拜答儿[三子]
窝阔台 子:合失[长子]、贵由[次子]、阔端1、阔出、哈剌察儿和合丹。 拖雷 子:蒙哥[长子]、忽必烈[四子]、旭烈兀、阿里不哥[七子]、末哥[九子]
采纳率:83%
来自团队:
蒙古人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闻热线:4&&&广告热线:9
扬州也有11位成吉思汗的后裔?
  扬州网讯 近日,河南中牟县的5000名姓“校”(xiào)的居民被正式认定为成吉思汗后裔,系元末明初由晋宁路迁出,而他们的身世之谜,是因一块墓碑中的文字而解开。18日,江苏的代表也前往河南领取了成吉思汗后裔的认定书。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30年来扬州已发现了11位校姓人,他们中间同样流传着关于“木交王”的传说,很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见习记者 马桂路
  【人数】
  30年来扬州只找到11位校姓人
  校姓人口不多,除了中牟、巩义及河北栾城外,陕西渭南市临渭区校霍村、江苏兴化市临城乡校家庄也有少量校姓居民。10月18日上午,来自湖北、河北、江苏、山东、陕西和河南中牟、巩义等地的校氏后人代表近百人,齐聚中牟县校氏族源鉴定会,当场接受了成吉思汗后裔的认定书。据专家考证,校姓应为撒里答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现在身在新城花园社区工作的校巧兰在上世纪80年代来到扬州工作。校巧兰告诉记者,她来自兴化临城的校家庄,来扬州30年来自己一直在寻找着同姓“校”的扬州人,但30年来也只找到了10个人,连同自己在内,身在扬州的校姓人总共才11人。校巧兰说,扬州的11个校姓人平时亲如兄弟姐妹,每年10月左右,他们都会有一个聚会,至今已持续了近10年。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校姓人还有一个专门的校姓人QQ群,到现在成员有千人左右。一直到现在,校巧兰和同在扬州的校姓人还在寻找着自己的本家。
  【传说】
家族流传着“木交王”的传说
  在河南中牟县的校姓人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木交王”的传说:木交王是元朝末年的镇京总兵。当时的皇上派他去边疆平叛,胜利后他拒不回京任职,皇帝龙颜大怒,派兵擒拿这个叛臣。木交王为保存自己的后代让自己的3个孩子分别到山东、河北、河南隐匿起来并让跑到山东的老大改姓“较”,让跑到河北的老二改姓“效”,跑到河南的老三改姓“校”。
  昨日下午,校巧兰告诉记者,在自己家族中都知道这样的传说,不过与河南的有一些差异。校巧兰说,当时木交王得知自己命将不久后,让自己的孩子逃亡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而不是河南人所说的3个方向。当时自己家族的祖先是向东逃亡,一直逃到江苏见没有追兵赶来,才在兴化定居,于是就有了兴化这个“校家庄”。校巧兰还告诉记者,在江阴,同样有同属一个祖先的一个“校家庄”。而现在身在扬州的校姓人,也多是从河南和江苏兴化迁来,也就是说,与河南中牟的成吉思汗后裔同出一源。
  【辈分】
  家族辈分按“堂”和“排”分
  校巧兰告诉记者,由于多年来和汉族的同化,一些习俗已经大同小异,但还是有一些习俗保留了下来。“比如说我们校家人过清明节会非常热闹,吃饺子走亲戚串门,和春节一样了。”
  “还有,汉族的辈分和我们的辈分也不同。”校巧兰告诉记者,校姓人论辈分是按照“堂”和“排”来论的。“我的爸爸是亚述堂,那么我也是亚述堂,我爸爸的‘排’是‘加’,到我这一排就是‘志’了。”不过,校巧兰同时表示,经过这么多年和汉人的同化,自己家族的“堂”和“排”也分得不是那么清楚了,到我这里是什么排都说不清了。
  【进展】
  校家人又要添新成员了
  校巧兰对记者说,现在校姓人越来越少。自己嫁到扬州后,生了一个孩子,原本想让孩子姓校的,但是没有说服老公同意。“如果当时多生一个孩子就好了。”校巧兰笑着说。虽然在扬州的本家不多,但校巧兰说他们有专门的通讯员——校根年,专门的联络员——校杰。校根年1979年从兴化来到扬州,并一直留意身边和自己同姓的人。30年来,他们通过购物、办证和关注媒体中的人名等,已找到了10多位本家。“前两天还有一个街坊对我说碰到了一个姓校的呢,不过还不知道他住在哪,也没有他的联系方式,那个街坊说有最新消息会通知我。”校巧兰高兴地对记者说,校家人又要添新成员了。
  对于校姓人被认定为成吉思汗后裔的事情,校巧兰表示自己最近一直在关注此事,在校家人的QQ群里也在讨论,大家都很兴奋。
  【专家观点】
  校姓是和汉人
  同化的结果
  昨日,记者来到扬州姓氏和民俗专家钱传仓家中,钱传仓老人用了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170万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钱传仓老人对记者说,校姓其实远在成吉思汗之前就出现了。在《周礼》中有记载:夏官司之属有校人,系管马的官,其后以官名为氏。《路史》中也有记载,说周公族之后有校氏。也就是说,“校”作为姓氏其实在周时期就有了。所以,成吉思汗后裔以“校”为姓应该是为逃难和汉族同化的结果。至于江苏的校姓人,钱传仓表示具体来自于哪里还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堂”“排”的说法明显和古时中原人不同,肯定是外地迁入。责任编辑:吴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
·····
·····
·····
·····
新闻热线:4
广告热线:9
Yz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邢台:现“成吉思汗后裔” 相传系铁木真后人(全文) - 网易河北
十天内免登录
邢台:现“成吉思汗后裔” 相传系铁木真后人(全文)
原标题:邢台一山村现“成吉思汗后裔” 相传系铁木真后人
摘要:在邢台沙河市西部丘陵山区,隐藏着一个明清时期的古村落上申庄。这里不仅遗留着众多造型、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还流传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元朝王室避祸改姓”的传奇故事。
村民展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申氏家谱。
网易河北讯 上申庄申姓村民通过祖辈口口相传,普遍认为自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的太始祖曰璟为铁木真的六世玄孙,当时为躲避明军追杀逃难到沙河地界,将“曰”改成了“申”,从此定居在此繁衍子孙。
古民居群历经数百年风貌犹存
沙河市十里亭镇上申庄古村落东西长200多米,南北横跨500多米,共有两条主街,20多组院落,1000多间老房。远远望去,那些由青石垒建而成,有着数百年历史,浸透了岁月风霜的老院落被新建起的民居包裹在中心,静静伫立在树荫里。
8月20日上午,记者在村干部和几位老人的陪同下步入村庄,看到多个庭院门楼上方各有一幅以砖石为材雕刻的吉祥图案,大门下面两个方形石墩安置两侧,这便是古建筑上非常讲究的“门当户对”,再加上门楼顶部“花开富贵”木雕,昭示着曾经的主人并非寻常百姓。
更让人惊奇的是,村子里除了保存完整的“天地庙”、马鞍形屋顶、雕刻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前后影壁墙、千年古槐外,在一条伸展双臂便可以触碰到两侧墙壁的胡同里,前后两排院落依照风水学中所说的“有钱难买东南缺”,统一在东南方向露出将近半米的缺角,使小胡同显得更为狭长。
据村支书申日朝介绍,申氏祠堂旁边有一块明朝万历三十五年竖立的石碑,上面记载着申氏先人于明朝万历八年,秉二世祖申希颜遗志在村东修建“希公桥”。如今桥身整体完整,只是青石栏杆已经被毁。
富贵人家门楼讲究“门当户对”。
元末王室改名换姓隐居于此
申知贤今年已是79岁高龄,为申氏二十一世孙,年轻时曾历任公社团委书记、党委秘书等职,经过多年搜集民间资料和传说,整理成《沙河申氏文化之点滴》一书。据老人介绍,上申村由成吉思汗铁木真六世玄孙孛儿只斤·曰璟和其长子文秀所建。
元末明初,孛儿只斤·曰璟为躲避明军追杀,将名字“曰”字中间添一竖改为“申”,寓意是“上可通天、下能驻地、中有田舍存身”,并将一口锅砸成18块,分给四处逃难的18个儿子,作为日后重聚的凭证。
随后,曰璟带着长子文秀来到河北沙河西部荒无人烟的丘陵山区,找到一片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地方修建房舍,开垦田地,经过世代繁衍,渐渐形成了村落。因为其为“锅片申”的起源地,所以村庄被后人称为“上申庄”。
申知贤老人解释说,天下申姓源出有八,其中尊曰璟为太始祖的申姓又称“锅片申”、“大锅申”,主要分布在邯郸、邢台、山西一带。本族申姓主要有3个标准:一是地点在山西潞城一带,二是时间发生在元末明初,三是元朝王室避国难“曰”改“申”。
古村落小巷深深。
史上是否真有“曰璟”其人
目前,沙河市上申庄村共有2000多口人,其中近八成姓申,他们不仅自称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裔,手里还保留着一本于1958年修订的“申氏家谱”,其中太始祖为孛儿只斤·曰璟。
那么,村里的申姓村民真的带有蒙古族的血统吗?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就是他们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曰璟”。如果史上确有其人,“锅片申”为铁木真的后裔自然顺理成章。
记者多方查证未能找到相关佐证,网络资料中所有跟“曰璟”有关的搜索结果都同“申姓”来源有关。河北省有关专家认为,“曰璟”为汉译音,由于其蒙古名字不详,所以无法从历史上考证是否真有其人。另外,元朝末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史上也难以进行统计和记载。
不过,申知贤老人在《沙河申氏文化之点滴》一书中提出,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孛儿只斤·曰璟是元太祖皇帝铁木真六世玄孙,为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太宗)的第五代孙。
上申庄的村民们说,无论能否找到直接的证据,他们都会把孛儿只斤·曰璟尊为申氏的太始祖,而且从2008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28日,都有来自河南、山东、山西、邯郸及沙河本地的“锅片申”代表前来寻根祭祖。今年8月,沙河市还成立了申氏(锅片)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协会。
打造古村落和申氏文化旅游景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让更多的人到上申庄追索“申氏文化历史”,探寻明清古村落、体味民俗风情,当地政府准备在现存建筑的基础上对古民居群进行修整,恢复门楼、门庭、巷街等,对室内家具、字画进行复原。
同时,有关部门还将通过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大面积绿化,疏通村庄周边的旧水道,引水入河形成环村水系,对附近的翁岗山进行综合开发,逐步形成集游览、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成吉思汗确有后裔改为汉姓
据有关资料记载,目前全世界约有1700万人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在我国中原地区,除邢台沙河市上申庄以及河南、山东、山西,邯郸等地的“锅片申”之外,河南省中牟县东漳东村、校庄、大洪等地的“校”姓居民,虽然在户口簿上显示为汉族,但在祖辈相传中,也认为是来自元朝的“皇族后裔”。
另外,河南南阳王姓蒙古族后裔,传为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忽姓蒙古族后裔,传为忽必烈第十子忽都鲁贴木儿王的后人;河南安阳市、林州申姓蒙古族后裔,传为窝阔台的后人;河南新乡市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后裔,传为成吉思汗宗室可反反的后人。(□文/图 本报记者 王彬)
来源:燕赵晚报
本文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HEB020
相关新闻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网易河北访谈间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陵后代成吉思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