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生党。网调新手女m室内任务/sub,不是成品……。想求日常一点的任务,轻度道具_(:з」∠)_

12,359被浏览8,971,549分享邀请回答4.1K5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5K2,75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p&(日第一次补充更新,几点想法和一些闲话加在了最后)&/p&&br&&p&&b&写在前面&/b&&/p&&br&&p&1.
由于我专业背景的原因,本文在讨论科研时多以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等)为例。期待有来自其他学科的童鞋能发表更多不同视角的观点。&br&&/p&&br&&p&
作为一年级博士生,我对学术的理解还很肤浅。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意在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的建议与批评 :)&/p&&br&&p&&b&
我的观点是,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主要由后天训练决定。特别是对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研究而言,环境和训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先天差异。&/b&&/p&&br&&br&&br&&p&&b&I. &/b&&b&“学术天赋”的本质是早期训练&/b&&/p&&br&&p&
在用科学的态度讨论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要首先明确它的定义。个人认为“天赋”比较简单合理的定义是“由先天生物学原因导致的、单凭后天训练很难获得的过人能力”,强调“先天原因”从而与“后天训练”相对。例如,著名演员、歌唱家 Julie Andrews(电影《音乐之声》中女主角 Maria 饰演者)八岁时就被发现拥有四个八度宽的成年花腔女高音音域。天赋异禀的小 Julie 也因此从歌剧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p&&br&&p&
那我们身边的“学神”们也都是天赋过人、无法超越吗?我认为,除了极个别能被记入历史的“神童”外,几乎都不是。&b&人们通常认为的“学术天赋”往往是早期训练的结果,以及一些暂时的、与学术潜力关系不大的个体差异。&/b&&/p&&br&&p&
很多人总把“数学好”当成天资聪慧的标志。但其实一个人的数学水平主要是在日常训练中形成的,&b&“数学天才”出现的关键是从早期开始并持之以恒的系统训练。&/b&数学是以严格逻辑为基础的纯理论学科,其知识体系非常牢固,思维方法抽象而严密,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的精髓可以很完整地记录在书本中,我们只要能有纸、笔、书和有益的指导与讨论就能有效地学习数学,而不太需要直接与自然和社会接触,除抽象形式逻辑和以其为基础的直观想象力之外也不直接依赖其它思维方法。&b&由于训练条件简单,思维方式明确,数学能力比较容易通过早期系统训练得到显著提高。&/b&实际中我们也发现,&b&“学术天才”多集中于数学、计算机科学、注重抽象形式的理论物理等以数理逻辑为核心的理论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最容易通过早期训练积累明显的优势。&/b&&/p&&br&&p&
与数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生命科学、化学为代表的实验科学。这类学科研究的都是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普遍适用的理论很少,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归纳而非逻辑演绎。实验科学的前沿充满着我们对自然的不理解,知识体系不稳定且更新很快,各种经验、直觉往往成为研究的关键,而这些经验、直觉又因具体问题、实验条件和研究者的个人风格而异。因此,&b&学习实验科学最重要的是与自然直接接触,一个人的实验研究能力只有在有经验的科学家指导下大量参与实验室工作后才能得到本质提高,&/b&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训练是一般是在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加入实验室后才开始的。&/p&&br&&p&&b&因此我反对“学数学比学生物更靠智力与天赋”的说法,它错误地定义了“天赋”,且忽略了不同学科训练方法的本质差异。&/b&我认为合理的解释是:&b&无论是数学还是生物,“天赋”的本质主要都是早期优势,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科学的后天训练获得的。&/b&不同的是,数学能力主要通过读书做题培养,从小系统训练就很容易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而实验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它精华很难在实验室外被学到,因此很少有人能有机会和条件积累早期优势,但一旦能其效果也是明显的——麻省理工学院和 Broad 研究所最近备受关注的华人生物学家张锋,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就在 Des Moines 市卫理公会医院的人类基因治疗研究所系统地接受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科研训练。从那时起他的科研节奏就一直快于大多数同行。&/p&&br&&p&
除了早期优势,人们还往往会把由记忆力、反应速度、思维习惯、基础状况等因素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效果差异归结为天赋。其实这些暂时的个体差异很容易通过高水平的科研训练弥补,对真正的学术发展影响很小。我会在后面更详细地解释这个观点。&/p&&br&&br&&br&&p&&b&II&/b&&b&.数学能力对大多数自然科学研究意义有限&/b&&/p&&br&&p&
我们如果不小心对科研产生了兴趣,在选择是否从事学术研究时往往会先对自己做一下能力评估。在各项指标中,学习成绩其实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因素,因为&b&考试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短时间内接受知识而非创造知识的能力,它通过限制资源和时间放大了学生之间记忆力、熟练度等与科研关系不大的个体差异,而很难考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具体应用、实验水平、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等真正的“科学家素养”。&/b&在优秀的科学家中,学生时代成绩一般的大有人在。&/p&&br&&p&
进入大学时,我们在专业知识和实验能力上的差距一般不大,因为它们必须经过正式的科研训练才能培养。但是,少数童鞋通过早期积累形成的数理基础优势却是很明显的。时间无法倒流,我们不能再通过早期训练将自己重塑成“数学天才”。但没有出众的数理基础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在科研的起跑线上落后,更不应成为我们畏惧科研的理由,我认为原因有三:&/p&&br&&p&
真正数学基础超群的只有极少数人,杰出的科学家中绝大多数也并非数学天才;&/p&&p&
数学能力并非只能从小培养,从当下开始努力我们的数学水平也能有显著提高;&/p&&p&
&b&(最重要的一点)数学能力的优势对大多数自然科学研究意义相当有限&/b&。&/p&&br&&p&
事实上,对研究者数学能力要求很高的只有个别学科。同时我认为,&b&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的理论研究并不比其他科研更“高贵”;恰恰相反的是,对数理基础要求不高的学科组成了自然科学的主体部分,集中了最多的重要问题,对研究者而言也有更多做出重要工作的机会。&/b&&/p&&br&&p&
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是认识与理解自然规律,其研究的最前线是发现前所未有的自然现象,并对其中的规律给出把握核心的解释。新现象的发现、新规律的提出意味着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步,而这最初的解释往往并不是非常系统严密的。&b&此时理论的框架尚未建起,科学家们主要通过直观概念、图像、直觉而非数学逻辑来进行思考。&/b&当这一研究方向逐渐成熟,更多的知识积累使得理论体系日益完善,数学在研究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最后,新现象的发现越来越少,更多的工作就会集中于理论体系的严格化,大量依靠数学方法。&/p&&br&&p&
在简单概括了一个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成长史后,我们会发现,一个领域新问题最多、对研究者而言做出重要工作机会也最多的阶段是它的初生期而非成熟期。初生期也是一个学科知识体系最模糊残缺、数学用武之地最少的阶段。奠基者的工作就是让清晰取代混乱,通过基于现象的直观思考建立学科的基础和逻辑,此后更多的问题才能通过数学来描述和解决。因此,&b&对自然科学而言,混乱与不成熟恰恰代表着最多的机会与活力,对数学要求较低的学科往往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学科,很值得我们投身其中。&/b&对此我推荐著名理论粒子物理学家 Steven Weinberg(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一篇短文 &i&Four Golden
Lessons&/i& [&i&Nature &/i&&b&426&/b&,
389 (2003)],其中他对年轻科学家的一条建议是 “Go for the messes — that’s
where the action is.”&/p&&br&&p&
举点具体的例子。截至目前,自然界实验证实的基本粒子只有61种;而生物体中蛋白质的种类数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仅在人体中发现的就已超过十万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能够通过理论计算相当精确地解释和预测绝大多数基本粒子实验现象;然而,大量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蛋白其结构目前仍然未知。因此客观地说,分别作为生物学和物理学的最基础部分,当前结构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在数量上远多于基本粒子物理。而前者高度经验化,后者数学相当严格。生命现象的复杂与丰富将无数问题摆在了生物学家面前,且其中很多都能在当前的实验条件下得到解决,成为重要的研究突破。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前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多以生物医学类院系规模最大,生物学家在世界顶级学术团体(如美国国家科学院)中占有最多的席位,追踪自然科学最前沿的顶级综合学术期刊(如 &i&Science&/i&、&i&Nature&/i&)都以发表生命科学的文章为主。&/p&&br&&p&
物理学内部也有类似的规律。二十世纪下半叶是粒子物理的黄金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相互作用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然而黄金时代的基础是一度“每两周就有一种新粒子发现”的实验进展速度和由此涌现出的大量新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粒子物理理论日趋完善,而实验进展却越来越困难,物理学整体最活跃的领域也逐渐转移到了现象丰富、新发现不断、理论实验互动良好的凝聚态物理和原子、分子、光物理。而这些领域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其理论严格程度远不及基本粒子物理。此外我们也能看到,&b&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工作大多数是重要的实验发现、开创性的实验方法和首先解释新发现、预测新现象的唯象理论,只有很少的得奖工作属于抽象的形式理论,而未经实验验证的理论即使数学形式再完美也不能获奖。&/b&&/p&&br&&p&
关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再引用两个大科学家的观点。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 Edward O. Wilson 是蚁类研究的世界权威、社会生物学之父。他一生荣誉无数,甚至和作家抢饭碗,两次凭学术著作获得普利策文学奖(General Non-Fiction,一般非虚构作品类)。他把自己对年轻科学家的建议汇总成一本小册子 &i&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i&(Liveright, 2013),在其中特别强调数学能力出众不意味着科研的成功,数学基础不足也绝不是回避科研的理由,并不惜自曝“黑历史”:自己大学前从没学过代数,33岁拿到哈佛大学终身教职后才和大一新生一起学微积分,教室里还坐着两个自己进化生物学课上的学生。不过他说自己并不孤单,因为他认识的许多杰出科学家数学都只有“半文盲”水平,并总结出两条经验定律:&/p&&br&&p&
“一、&b&自然科学家找到数学家或统计学家合作,比数学家或统计学家让自己的方程在科学中有用容易得多。&/b&”&/p&&br&&p&
“二、&b&一个人无论数学水平如何,他总能找到一个凭借自己的数学能力就足以做出杰出成绩的科学领域。&/b&”&/p&&br&&p&
第二个例子关于著名理论粒子物理学家 Richard P. Feynman(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他1964年在康奈尔大学的系列科普讲座被出版成演讲录 &i&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i&(Penguin, 1992) ,其中第二讲 &i&The Relation of Mathematics to
Physics &/i&和第七讲 &i&Seeking New Laws &/i&讨论了数学与物理的关系以及理论物理的本质。其中他强调,&b&数学关注的是逻辑形式,而物理更关注方程中每一项在自然界中的具体意义;即使是理论物理研究,其关键也在于基于物理直觉的“猜”而非基于数学方法的“算”。&/b&&/p&&br&&p&
最后举两个我自己的经历。耶鲁大学的理论凝聚态和光物理学家 A. Douglas Stone 曾经在我展示工作时批评我:“&b&当我们理解一个物理现象时,‘用数学推出来的’是一个很糟糕的解释。&/b&”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原子物理学家 Vladan Vuletic 曾两次嘱咐我:“&b&如果我们还需要用公式理解一个物理现象,就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它。&/b&”&/p&&br&&br&&br&&p&&b&III. &/b&&b&训练决定高度&/b&&/p&&br&&p&
综上我认为,“天赋”的实质是早期训练,但大多数科研领域并不依赖早期培养的数理基础,真正决定我们学术能力的主要是科研训练水平。努力当然是必须的,&b&但后天训练的关键不是苦力,而是思想方法的水平。由训练水平差异导致的能力差距,是天赋和努力都很难弥补的。&/b&&/p&&br&&p&
有些童鞋可能听过下面这个据说是爱因斯坦最喜欢的笑话:一个人的汽车出了问题,大修一番也没修好。但在另一个修车店,师傅绕车转了十分钟,然后上紧了一个螺丝,车就好了。最后师傅开出了200美元的收费单:“上紧螺丝:5美元;知道上紧哪个螺丝:195美元”。&/p&&br&&p&
这个段子其实和科研相当地类似。基础知识、重复的实验操作或繁杂的数学推导大概相当于“拧螺丝”,虽然人人都得会,早期基础好会学得更轻松,但这些已经形成的知识并不是科学家创造力的主要体现(5美元)。&b&而“拧哪个螺丝”就是形成中或待形成的知识,这些前沿的问题往往还没有一般规律可循,是体现科学家创造力的关键&/b&(195美元)。优秀的科学家往往在大量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产生了相当独到的思考和解决方式。但这些最前沿的方法通常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很依赖经验与直觉,只会在师生、同事和密切的合作者之间传播,并成为实验室或合作组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知识过去几百年的积累、特别是过去一百年的爆炸式增长面前,“拧哪个螺丝”越来越不可能由没有足够积累的“天才”一拍脑袋想出,对于实验科学来说也没法写入书本,&b&我们如果想知道就必须要加入最领先的研究团队。只有站在足够高的平台上,接触到对创造知识最关键的思想方法后,我们的主观努力和智慧才能有真正的发挥空间。&/b&&/p&&br&&p&
举个几个实验室核心竞争力的例子。极端条件在很多物理实验中非常关键。比如在冷原子实验中,激光光谱线宽每窄一个数量级,原子气体温度每低一个数量级,就很可能会有新的原子-光子相互作用现象和物质凝聚状态出现。在凝聚态实验中,样品纯度(电子迁移率)每高一个数量级,人们就很有可能观察到新的电子集体运动形式。然而最领先的光谱技术或材料生长技术只有很少的实验室掌握。这些技术代表着当前人类控制自然的极限,源自实验室大量的经验积累(有时甚至需要几十年),远没有实现标准化和商业化。再比如,在我目前所在的实验室,我们对什么是电阻、什么是电源、电压表究竟测什么之类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都有着与标准教科书相当不同的理解方式,而这些独特的认识正是我们设计、实现和控制宏观人造量子系统必不可少的基础。&b&“拧哪个螺丝”好比是实验室的“基因”,要想掌握它们,除了加入研究团队接受几年严格训练外别无他法。&/b&&/p&&br&&p&
从当代杰出科学家们的背景经历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早期基础千差万别。&b&但有一点高度类似,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至少在博士或博士后阶段在知名科学家领导的顶尖实验室工作过。这对最前沿的自然科学尤其明显。&/b&随便举几个例子,201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两位实验原子物理学家中,Serge Haroche 的博士导师是1997年诺奖 Claude
Cohen-Tannoudji,后者的博导又是1966年诺奖 Alfred Kastler,三代诺奖同来自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 Kastler Brossel 实验室;另一位得主 David
Wineland 的博导是1989年诺奖 Norman Ramsey,后者的博导又是1944年诺奖 Isidor
Isaac Rabi。从1949年的汤川秀树到2015年的梶田隆章,日本过去半个多世纪内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代粒子物理学家间都有师生传承或师出同门的关系。我也请教过一些有经验的科学家如何决定去哪读博士,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找个好导师。”&/p&&br&&p&
不少人有这样的观点:我们从小到大见过太多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有人领先有人掉队的例子,这难道不就是训练条件相同、靠天赋和基础争高下的例子吗?这个现象很好解释,因为大家同时在接受低水平的训练,只好让一点点天赋、基础和个人习惯的差别决定最终的结果。遗憾的是,&b&在中国,机械、重复、毫无创造力的灌输式教学从中小学到最好的大学都非常常见,以至于让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后天训练的唯一形式,而不知道以创造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训练与此有根本的不同。&/b&其实在受到真正的高水平训练、站上更高的平台后,我们一时的基础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曾经的落后可以很容易地变为领先。从另一个角度理解,&b&科研是极富创造力的活动,高水平的训练各不相同,而低水平的训练常常是类似的。如果我们感觉当前大家受到的训练都非常相似,也许就该反思一下这种训练的水平是不是不够高。&/b&&/p&&br&&p&
举个例子。麻省理工学院 MIT 拥有美国规模最大的物理系,但2015年秋季的研究生招生中在全中国只发了三五个offer。不过我在今年四月初 MIT 物理系的 Open House(大学和院系在公布录取结果后组织的访问活动,以便被录取的学生决定是否接受 offer)中却见到了很多亚洲面孔,其中不少是在美国或英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他们大部分并不来自综合知名度最高的大学,但都有在世界一流实验室的科研经历,很多人的本科科研导师都是相当知名的物理学家,谈论前沿的研究问题时都表现出国内学生少有的专业与成熟。其实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中国一流大学的奥赛高手和高考状元中,很多人当年的高中基础明显好于出国读本科的同学。但由于大学科研训练水平的差距,四年之后两边学生的相对竞争力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br&&p&
所以按我现在的理解,&b&从事科研除了要有主观的努力和持久的兴趣外,最重要的是抓住一切机会加入世界一流的研究团队,获得最好的训练条件。大多数中国学生学术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高水平训练机会的匮乏,而非天赋和基础差距。&/b&不过很多中国大学近些年都有非常可喜的变化。例如在我的母校清华大学,由于几位著名科学家和一批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受过严格训练的青年科学家的加入,一些学科方向的科研训练水平在过去十年间有了前所未有的本质进步。这些科学家们也逐渐把一种非常纯粹的崇尚学术的价值观带到清华,让更多其他专业的同学从中受益。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就我自己在两边读书的观察和体会来看,清华整体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差距还是非常本质的。&/p&&br&&br&&br&&p&&b&IV. &/b&&b&起跑落后的科学家并不少见&/b&&/p&&br&&p&
如果当前既没有很好的基础也没有高水平的训练环境,从事学术还来得及吗?我认为如果未来有接触高水平训练的机会,那么还是来得及的。因为和一个科学家几十年的学术生涯比,几年的暂时落后不算什么。即使是在今天竞争无比激烈的美国学术界,仅仅我知道的起步很晚或本科训练条件非常一般、但最终成为优秀科学家的例子就有不少:&/p&&br&&p&
著名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家 Anthony J. Leggett(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英国二战后特殊的教育体制下从13岁起一直到大学本科都在专攻 Classics 专业(希腊、拉丁语言与文学),本科毕业后发现自己兴趣有变,又读了第二个本科才从零基础开始学物理。&/p&&br&&p&
耶鲁大学的理论凝聚态和光物理学家 A. Douglas Stone 本科专业为社会研究,大四那年突然被量子力学激发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在毕业后改读物理。他在硕士毕业时还没有系统地学过热物理学,在 GRE 物理考试中也因此遇到一些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七年后就做出了预测介观系统中电导量子涨落的重要理论工作。&/p&&br&&p&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简称 UCSB,美国物理学顶级名校)的实验量子物理学家 Ania Bleszynski Jayich,中学时曾是十八岁及以下网球女子单打全美排名第一。她刚进入大学时的专业是 Pre-medical(医学预科),但后来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化学。在二年级结束后允许转专业的最后一天,她从还可供选择的斯拉夫语和物理中选了后者。大学前两年她没有学过任何物理课,大三时和其他大一新生坐在一个教室里,本科也因此读了五年。&/p&&br&&p&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简称 CU
Boulder)是世界原子、分子和光物理研究的圣地,2001年至今已在这一领域产生了四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近些年又有两位年轻的学术明星加入 CU Boulder——实验量子物理学家 Cindy Regal 博士期间就是费米凝聚体的共同发现者,理论原子物理学家 Ana Maria Rey 于36岁时获得 MacArthur
Fellowship(民间俗称麦克阿瑟天才奖)。然而 Cindy Regal 本科来自 Lawrence
University,这是一所位于威斯康星州的文理学院,2015年在 US News 全美文理学院(不含研究型大学)排名中位列57名,并且艺术类专业规模最大,物理系教师只有几个人,她是目前系友中唯一的名校教授。Ana Maria Rey 本科毕业前一直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在她读书时哥伦比亚全国甚至都没有物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她在获得 MacArthur 奖后的采访中说:“我希望这表明哥伦比亚人也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来自哥伦比亚并不是我们的限制。” Ana
Maria Rey 也是 CU Boulder 四位得过 MacArthur 奖的物理学家中的第三位女性(之前两位之一是 Cindy Regal 的博士导师 Deborah
Jin)。此外,以上提到的所有女神科学家们全都学术家庭两不误。&/p&&br&&p&
上述几位物理学家除了都是起跑线上的落后者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明确兴趣、科研真正起步后一路名师指导。例如,Ania Bleszynski Jayich 大三改学物理后就加入了实验室,本科科研导师就是著名实验原子物理学家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所以,一时落后关系不大,但最终训练决定高度。&/p&&br&&br&&br&&p&&b&写在最后&/b&&/p&&br&&p&我认为训练决定高度,但有好的训练条件并不意味着科研发展就能一帆风顺。因为即使身处同一个实验室,不同学生态度、热情、思维方式、努力程度、交流习惯等主观因素的差异会使得大家实际接触到的训练资源很不相同,长期下来就会产生明显的水平差距。事实上,再好的实验室也只有少数学生最终能成为名校教授。所以,好的训练环境是前提,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高水平的训练资源则是更考验我们的地方。在这个问题上,相比于天赋,我们自己的态度、方法才是关键,这也是许多杰出科学家回顾自己的学术经历时最重点强调的。&/p&&br&&p&
在接受了足够好的训练之后,决定我们高度的会不会就变成了天赋呢?就像同样作为训练有素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贡献还是明显大于今天绝大多数世界名校的终身教授一样。这个不好说,因为作为学生,我们离这个阶段都还差得太远,没有任何切身体会。不过我觉得我们暂时不必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真能达到高水平训练所致的顶峰,那时我们对于科学的贡献就已经无愧于自己最初的选择了。&/p&&br&&br&&br&&p&&b&致谢&/b&&/p&&br&&p&
非常感谢两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小伙伴(审稿人)对本文的讨论、建议与启发:&/p&&br&&p&&b&
杨斯思(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
博士生)&/b&&/p&&p&&b&
李星河(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斯坦福理论物理研究所
博士生)&/b&&/p&&br&&p&(以上内容发表于日)&/p&&br&&p&&b&****************************************&/b&&/p&&br&&br&&p&&b&后记
&/b&(日补充)&/p&&br&&p&谢谢大家一个多月来对这个话题的各种讨论,尤其感谢耐心看完全文并认真给出评论的童鞋。无论大家是否认同我的观点和论证,第一次写知乎就受到这么多关注真的很开心。看了大家的评论后又有了一些想说的话,就写在这里吧:&/p&&br&&p&&b&(i)
我自己怎么思考这个问题?&/b&&/p&&br&&p&我目前在认识论上是个经验主义者,在思考自然和社会中的具体问题时喜欢先从观察开始、从现象和事实出发,然后尝试建立概念并总结规律,而非直接给出抽象的定义和理论模型。我在文中对“天赋”的定义也是这么来的——首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人与人的学术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那么这种差距究竟从何而来?一些人会直接将其归结于天赋差异。 但我们如果更仔细地了解一些成功的科学家和身边的优秀小伙伴,就会发现各种过人的学术能力几乎都可以归结为某种形式的训练结果(正式的实验室训练、超前的早期训练、成长环境的影响等等),不能用任何后天因素解释的实在极少。因此,我只把这些极少的、实在不能通过后天原因理解的能力优势归结为天赋,并得出了后天训练重于天赋的观点。&/p&&br&&p&换句话说,&b&本质上我们是在用后天训练描述可以找到原因的能力优势,而用天赋描述暂时无法理解的能力优势,每个人心中二者分量孰重孰轻取决于我们对这些能力优势的产生原因到底理解多少。&/b&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去理解其中的任何原因而将一切归结为天赋,但这是一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万能解释,而不是科学态度的解释。&/p&&br&&p&此外,&b&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越多,就会在她&/b&&b&/&/b&&b&他的优秀中找到越多的后天因素。因此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熟悉的例子,而不是非常遥远的、只存在于“传说”和“神话”中的例子。&/b&&/p&&br&&br&&p&&b&(ii)
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有着不同的特点&/b&&/p&&br&&p&前沿的科研是高度专业化的,不同学科之间虽有一些共通之处,但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导致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导致不同领域科研训练方法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本文话题的讨论结果。&/p&&br&&p&&b&真正理解一个学科的特点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前沿科研训练,而不能仅仅通过学习或简单了解。&/b&因此,我在本文中只能谈一点自然科学而不敢多提其他领域。有些童鞋在评论中用围棋、篮球、拳击、武侠等作类比讨论天赋与训练的关系,无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我认为对科研都没有太大意义。&b&自然科学虽已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但其研究前沿却是高度经验化的。&/b&是自然科学高度经验化的特点导致了文中“训练远重于天赋”、“数学能力意义有限”、“起步落后机会依然有”等观点。对于其他学科这些观点就不一定都成立,或结论不一定这么强。&/p&&br&&p&不过,我们对于陌生事物总有敬畏之心,天然的神秘感往往会让我们高估天赋在其中的重要性。最近就有较懂音乐的小伙伴告诉我,很多杰出的器乐演奏家甚至作曲家都主要是通过从小及其严格的训练练就的,古典音乐尤其如此。即使是作曲这样看似很依靠天赋的专业其实也存在着非常系统的训练方法,后天训练在优秀作曲家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p&&br&&p&此外,科学又只是学术研究的一小部分,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大领域对研究者的能力要求又各不相同。只要没有明显的先天智力缺陷,&b&我们不管拥有什么样的思考习惯和能力特点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发现自己不适合某一种研究是很正常的,但想证明自己不适合任何一种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b&&/p&&br&&br&&br&&p&&b&(iii)
科学对研究者的能力要求随着时代在变&/b&&/p&&br&&p&现代科学日新月异,与此不断变化的还有对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到科学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中学课本中的牛顿、麦克斯韦等“古之大师”。但那些遥远时代的科研和现在已经很不一样,其具体细节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比较有限。相比于各种十七、十八、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例子,我们更应该关注当今活跃的科学家和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同龄人,特别是40岁以下年轻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例如文中提到的张锋、Cindy Regal、Ana Maria Rey、Ania Bleszynski Jayich)。他们所处的环境与我们最类似,他们的经历会对我们的思考与选择有更多的启发。&/p&&br&&p&总结以上几段,&b&思考天赋和训练的关系,思考自己的学术发展,我们应该多关注当前、本领域、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而不必太在意那些或遥远、或古老、或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故事。&/b&&/p&&br&&br&&br&&p&&b&(iv)
我们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b&&/p&&br&&p&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的先天智力,也不可能对人的一切后天活动做跟踪记录。在“天赋”和“后天训练”两个比较概念都比较模糊的情况下,二者谁更重要不会有一个严格的答案。所以,在此我不是想讨论“天赋”的严格定义或“先天与后天”这类抽象宽泛的哲学话题,而只是想针对经常折磨我们这些“可怜”的研究生和想做学术的本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谈谈自己简单的看法。&/p&&br&&p&对不少中国大学生而言,科研是一件距离大家很近、却又很陌生的事情。很多人早早放弃了一种可能的(至少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人生选择,有人兴趣与能力足够但无法得到理想的深造机会,也有人在贸然“入坑”之后懊悔不已。我认为这些事情的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b&中国大学学术文化的缺失。学术研究不简单是一门技术或行业,它有着独特的思想、规律和文化。如果我们不身处这种文化之中,就很难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它对人的素质和能力到底有着怎样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为此准备、又该怎样期待和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b&我自己对这些问题也曾相当地无知,直到两年前第一次出国交换才开始比较多地与优秀的科学家和同龄人交流,试着参与前沿的研究,并也从各种传播真正科研文化的讲座和文章中受益不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才渐渐有了根本的改变,本文涉及的就是其中的几点。这是一种&b&刷新三观、进入新世界&/b&的感觉,获得这些态度与想法的过程在我看来是自己大学最宝贵的经历。现在,我觉得感谢将我带进新世界的老师们和小伙伴们的最好方式就是将这些态度与想法继续传播出去。我们这些做基础科学的人经常自黑自己的工作对身边的世界没有什么实际帮助,那么写点东西传播一点新 culture 算吗?哈哈~&/p&
(日第一次补充更新,几点想法和一些闲话加在了最后) 写在前面 1. 由于我专业背景的原因,本文在讨论科研时多以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等)为例。期待有来自其他学科的童鞋能发表更多不同视角的观点。 2. 作为一年级博士生,我对学术的…
腾讯是怎样通过创新一步步登上王者之位的?&br&&br&任何科技行业的领导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必然是创新能力,一旦失去这种能力,失败就将不可避免。&br&腾讯亦然。&br&&br&又有童鞋表示了对腾讯创新能力的不屑,——腾讯不是只会抄袭吗?&br&如果你只看到这些,那我只能对你冷笑三声,问一句:&br&&b&一家生于草莽,没有爹,没有党的关怀,没有北大清华的水草滋养的企业,到底是怎样的魔法在十五年间做到市值千亿美元,比肩四大银行的规模,位列全球互联网四强的?如果抄袭可以做到,你怎么不去抄?&/b&&br&&br&好了,废话不多说,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15年前,看看腾讯的创新之路吧。&br&1,QQ是如何打败ICQ的?&br&1996年,ICQ诞生,瞬间风靡全球,到1998年的时候,这款软件已经垄断了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而在这一年,ICQ嫁入豪门,成为美国最大的互联网集团AOL公司的旗下资产,有钱有人气,地位不可撼动。&br&1999年,QQ推出,只有两个员工,也就是创始人马化腾和张志东,蜗居在深圳的一个民房里,埋首研发半年时间而成。&br&这时候的QQ仍然很粗糙,但是中文界面使得QQ迅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如果仅仅如此的话,QQ不可能获得后来的成功,因为这个时候市场上已经相继诞生了一批同类型的通讯软件:PICQ、TICQ、GICQ、新浪寻呼、雅虎即时通……&br&QQ凭借以下一系列的创新技术,迅速在同类型软件中杀出重围——&br&首先,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而QQ的用户资料存储于云服务器,在任何终端都可以登录聊天。&br&其次,ICQ只能在好友在线时才能聊天。QQ首创离线消息发送功能,隐身登录功能,可以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头像。&br&第三,ICQ通过来自给企业定制的即时通讯软件获利,而QQ坚持通过面向消费者的免费服务寻求商业化机会。&br&可以说,QQ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家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他和ICQ的根本区别,在于互联网理念和软件理念的差别。&br&互联网理念打败软件理念,这不是如今最流行的观念吗?但在15年前,小马哥就已经领悟到了。&br&市场永远是精明的,他只把回报奉献给用户体验最好的创新产品:到2000年的时候,QQ已经一统江湖,成为即时通讯市场上的王者。&br&&br&2,QQ群是如何打败聊天室的?&br&在QQ崛起的年代,上网=聊天室+新浪新闻+电子邮件。名头最响的有新浪、网易、碧海银沙等聊天室,最高峰的时候,网易聊天室的一个房间就有几万人同时在线。火爆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聊天室,多少人在网上做着偶遇“轻舞飞扬”的梦。&br&俱往矣。&br&聊天室的没落,在于这种用户关系是陌生人之间的,太不稳定,而QQ创新推出的QQ群,可以查看聊天记录,可以自行定义好友名,将QQ从早期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真实的用户关系。&br&这个时候,美国的AOL网络集团市值达到1630亿美元,站在巅峰时刻,旗下的AIM即时通讯软件集成了ICQ的功能,也推出了聊天室的功能,并且拥有2000万的用户。&br&但是,AIM软件和AOL聊天室的功能是分开的,这使得AOL聊天室只能成为陌生人的聊天工具,并且,使用这两个软件的服务,还是要收费的:登陆AOL聊天室,每月要支付19.95美元的月费。如今看来,这真是愚蠢的不可思议,但在那个时代,软件为王的时候,又是如此的天经地义。&br&而美国的社交网站Myspace在2003年上线,Facebook直到2004年才上线,比2002年推出的QQ群诞生晚了1-2年。可以说,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商业成功的社交网络,不是FACEBOOK,而是腾讯的QQ群。&br&2002年8月份发布的QQ新版本,新增QQ群功能,好友手机绑定,摄像头绑定,手机通讯录保存在云服务器,手机资料中新增好友手机类别、品牌、型号等信息。这些功能,让QQ迅速转型成为真实的社交网络平台,而QQ号也成为了人们的网络身份证。&br&2003年以后,QQ推出QQ秀形象、群相册、QQ空间等功能,不断深化满足了用户的潜在社交需求,使得其人气一直保持旺盛。&br&&br&3,QQTM是如何打败MSN的?&br&MSN1999年开通即时通讯服务,依靠微软的雄厚资本和WINDOWS的操作系统平台绑定,到2001年的时候就已经打败了AOL,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即时通信平台。&br&到2003年的时候,MSN已经拥有3亿用户,在几乎所有的重要市场上成为第一,只差一个:中国。&br&这一年,踌躇满志的MSN开始大规模杀入中国市场,开始了与QQ的交锋。凭借免费绑定策略,高富帅的品牌形象,强大的hotmail邮箱和MSN新闻网站服务,很快就在商务通讯市场上占有了一块地盘。&br&此时的腾讯,形势岌岌可危:QQ秀刚刚推出,还没实现盈利,人才匮乏,为了生存,不断卖身融资:40%的股份卖给了海外投资者,换回200万美元发工资,而国内的投资者,根本没有人愿意买。&br&2003年,腾讯推出企业版QQTM,正面迎击MSN。此后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完美细致的用户体验,一点一点的挽回了高端用户的心:&br&UDP方式传送文件速度更快,文件断点续传,文件直接拖放窗口,共享文件夹,屏幕截图,好友分组,聊天记录备份和快速查询,短信互通,视频会议,网络硬盘,软键盘密码保护,个人名片……&br&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都是QQ首先推出,而MSN或者跟进,或者没有的,忽然有一天,大家发现,白领们的工作沟通工具已经悄悄的又换回了QQ,而MSN已经悄无声息的成为无人关注的龙套。&br&&br&4,QQ游戏是如何打败联众的?&br&2003年的时候,联众是世界上最大的休闲游戏平台,他的创始人鲍岳桥是UCDOS的开发者,中国软件行业最早的技术大牛人。&br&在联众的最辉煌时刻,他拥有2亿注册用户,月活跃用户15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60万,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架设有服务器,这样的规模貌似是不可动摇的。&br&2003年,QQ游戏推出第一个版本,拥有打牌升级、四国军棋、象棋三个游戏。鲍岳桥上去玩了一下,觉得不过尔尔,于是决定将研发重心投入到新的项目“联众新世界”中去,原有系统不再更新。&br&2004年,联众嫁入豪门,成为韩国最大的网络游戏集团NHN旗下子公司,大量的韩国网游资源可以移植过来,无论是产品、资金,还是人才,都是腾讯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个时候,进入休闲游戏市场的不止是腾讯一家,还有网易、盛大、金山这些自主研发游戏的大佬们。&br&但在这一年,QQ游戏逐渐后来居上,实现了对强者的超越,超越的逻辑在于:&br&A,联众精力转向大型游戏市场,休闲棋牌游戏不再更新,一些BUG长期存在,导致老用户的流失。&br&B,腾讯快速更新迭代,以更精美的界面,更人性化的操作细节取胜。&br&我举个例子,首先是界面。&br&在2005年的斗地主版本中,QQ可以自定义用户角色形象,侧边栏显示玩家历史战况,背景清爽。&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93e88cc4e4769bb45fea63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93e88cc4e4769bb45fea63_r.jpg&&&/figure&&br&&br&联众角色形象定义要收费,否则就是个空白,背景丑陋,广告一堆,侧边栏是无关紧要的系统消息,毫无美感可言。&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f67684fedc244b3eef1c1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f67684fedc244b3eef1c1_r.jpg&&&/figure&&br&&br&再看操作人性化。&br&联众自动找座位功能要收费,否则就要自己去慢慢找,有时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位置却坐不下来,弹出提示说其他会员不愿意和自己玩(理由多多啊,有嫌级别低的,有嫌网速慢的……),真是无语。&br&QQ可以自动加入,自定义查找意气相投的网友,而这些都是免费的。&br&正是这些微创新,在细节上击败了联众游戏。&br&&br&5,腾讯网游是如何打败盛大的?&br&2001年,盛大引入韩国网游传奇,火爆全国,正式建立了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br&2002年,网易自主研发的大话西游二获得成功,2003年梦幻西游再次大受欢迎,从此成为自主研发网游领域的老大。&br&2003这一年,腾讯也开始进军游戏市场,但是直到2007年为止,腾讯的大型游戏一直没有什么作为。&br&原因何在呢?不但腾讯没有作为,作为网游模式创立者的盛大,在此后几年引入了大量韩国大作,几乎全部折戟沉沙。&br&这不得不让人反思。&br&我认为这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盛大的成功,首先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的,但是产品上并没有任何改进,大量采取拿来主义,随着国内本土研发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任何缺乏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都必将被市场淘汰。盛大如此,九城如此,早期在大型网游市场上的腾讯也是如此,即使他拥有火爆人气的社交网络平台。&br&2006年,韩国网游市场上枪战射击游戏开始兴起,“突袭OL”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据网络评测认为,此款游戏“真实的枪械数据、人体物理学向CS看齐、地图设计十分精美和优秀,并且《突袭OL》的每一张地图都具备了很强的可玩性。”这款游戏也很快被引入国内市场,只可惜并未能风光多久。&br&在射击游戏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还是CS这款老牌游戏,他优秀的操作体验,绝佳的平衡性,不是哪个随便进入的游戏能撼动的。&br&2007年,腾讯以极低的价钱从韩国一家不入流的小公司那里买来了CF穿越火线这款游戏。&br&其开发者Smile Gate公司只是一家33个人的小公司,至今只制作出了CF一款游戏,研发实力实在有限,推出后在韩国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在2012年停止了运营,退出市场。&br&其实这一年的腾讯,已经通过QQ秀和棋牌游戏赚到了第一桶金,不但买回了CF,还买了英雄联盟,地下城与勇士等一大堆的网游。&br&但是这一次,腾讯已经意识到,不是有流量就有一切的,失败的产品在哪里都是个死。&br&腾讯对买回来的大批泡菜游戏从新回炉打造,细致打磨。CF在经过一年的深度开发后,才推出市场。&br&请注意,&b&CF在2008年3月推出后,到2010年2月,两年的时间推出了22个版本,平均每个月推出一个新版本,&/b&多种多样的模式、角色、枪械,不断优化的操作体验,在道具收费模式下相对最合理与平衡的体系,最终使他赢得了广大玩家的肯定。&br&此后,腾讯自主开发或者引入的韩国网游大量获得成功,正是通过这种研发微创新的复制,2010年,腾讯打败盛大,登顶网游市场第一的宝座。&br&从此,中国网游市场发生了巨大的格局变化:那些只会引入国外大作,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纷纷衰落,QQ炫舞取代了劲舞团,QQ飞车打败了跑跑卡丁车,巨人的进击啊。&br&另一方面,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自主研发网游企业,网易,畅游,巨人,越活越滋润。2009年腾讯推出QQ西游,被网易打得满地找牙。&br&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腾讯网游的成功,是产品创新的成功,而那些相对平庸的作品,即使同样具有QQ这个平台的导流,照样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无情嘲笑。&br&&br&这个规律其实在腾讯身上反复的上演着:&br&QQ浏览器,QQ影音,SOSO搜索,拍拍网购,QQ杀毒,财付通,SOSO地图,因为只有模仿,缺乏创新,始终只能甘当市场的配角;&br&QQ邮箱在早期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将张小龙这个技术天才网罗帐下,才获得突飞猛进的成功。&br&腾讯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他一旦找到了创新的魔法盒,那他就将脱胎换骨,黄袍加身。&br&&br&6,微信的创新和未来。&br&2010年,移动互联网呼啸而来,腾讯在所有互联网巨头中第一个转身。&br&大象的转身是如此的轻盈而迅速。&br&从2011年1月推出到年底,微信在1年的时间里更新了11个版本,平均每个月迭代一个版本。1.0版本仅有聊天功能,1.1版本增加对手机通讯录的读取,1.2版本打通腾讯微博,1.3版本加入多人会话,2.0版本加入语音对讲功能。直到这个时候,腾讯才完成了对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追赶,开始创新之路。&br&2.5版本率先引入查看附近的人,正是这个功能的推出,实现了对主要对手米聊的技术创新和用户大爆炸式增长。&br&3.0版本率先加入漂流瓶和摇一摇功能,3.5版本增加英文界面,全面进军海外市场。这个时候的国际市场上,日本的LINE同时崛起,并且更早一步的开始了对东南亚的占领。而美国的社交巨头FACEBOOK仍在梦中,WHAT'SAPP仍在延续着当年ICQ的软件思维,向用户收取服务费。时不我待,机不可失。&br&4.0版本率先推出相册和朋友圈功能,4.2版本增加视频聊天插件,4.3版本增加语音搜索功能,4.5版本增加多人实时聊天,语音提醒和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的功能。微信的社交平台功能日趋完善,并且一步步向移动智能助手的角色发展。必须说明的是,在视频聊天和智能语音搜索上,微信的比LINE更早了一步,产品体验开始领先。(LINE的成功更多是明星营销策略和商业化生态系统的搭建上,产品创新体验上并无优势。)&br&5.0版本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扫一扫功能全新升级,可以扫街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单词翻译、扫封面,微信支付体系打通,一个移动商业帝国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毕。&br&从全球来看,LINE的商业化无疑更早获得成功,国际化的脚步也更快,但是腾讯最擅长的从来就是后来居上:只要方向正确,专注创新,奇迹总会发生。&br&2013年4月,海外用户突破4000万,8月突破1亿,月均以超过1500万的速度滚雪球,按此速度,年底将突破2亿,明年将达到4亿,全球用户达到10亿量级。&br&如果一切顺利,腾讯将真正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创新领导者。接下来,让我们见证奇迹吧。&br&&br&7,腾讯的创新之道。&br&在我看来,腾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br&一,腾讯是世界上最早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之一,正是这种思维让他区别于ICQ和AOL,成为了世界上唯一获得大规模商业成功的即时通讯企业。&br&二,腾讯是世界上最早获得成功的真实社交网络平台,通过QQ和QQ群在2002年的创新式无缝连接,让他从陌生人社交转向了真实社交关系,摧毁了传统的聊天室商业模式,并在QQ秀上赚到第一桶金,这种转变在时间上比facebook领先两年。&br&三,最早执行快速迭代微创新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正是这种微创新能力让他击败了MSN、联众、盛大等众多的互联网巨头,获得强大的盈利能力。平台导流只是让他放大了这种商业成功,否则无法解释腾讯旗下众多失败的副产品,譬如SOSO搜索等。&br&四,腾讯是所有大象企业中最执着于创新的企业之一,这体现在微信的成功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转型上。即使在全球来看,腾讯的转身也要早于美国的facebook,仅仅慢于谷歌。&br&&br&截止2013年一季度,腾讯拥有2万5000名员工,其中超过一半是研发人员,累计申请专利7000项,全球互联网企业中仅次于谷歌和雅虎。&br&这就是腾讯的创新底蕴。&br&&br&&br&—————————————&br&关于创新与抄袭的争论。&br&&br&如果说,产品的模仿就是抄袭,我相信国内互联网的从业者,没有谁是干净的,包括国外的谷歌facebook同样有这样的行为。&br&争吵这些是没有意义的。&br&事实上,我相信,任何老大都是通过创新来实现对竞争者的超越的。普通人不知道,不代表没有。&br&如果只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于抄袭,我们将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只有研究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才能获得成功。&br&祝大家好运!&br&&br&——————————————&br&大创新与微创新&br&&br&腾讯的大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交平台领域,QQ与ICQ,QQ群与聊天室,微信与米聊、whatsapp,表面上很像,好像抄袭,其实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开发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这些本质上的体验区别,腾讯不可能在今天获得社交网络战争的完胜。&br&腾讯的微创新,主要体现在游戏开发和应用工具层面,抢了很多人的饭碗,让很多人不爽。但是,微创新真的不值得让人尊敬吗?&br&我来告诉你:&br&珍妮纺纱机是在原有纺纱机上的微创新,瓦特蒸汽机是在原有蒸汽机上的微创新,没有微创新就没有工业革命;&br&爱迪生灯泡是在原有灯泡上的微创新,&br&西门子在法拉第发电机的基础上进行了微创新,&br&莱特兄弟在原来单发动机飞机的基础上微创新为双发动机飞机,&br&奔驰将原来的蒸汽机汽车微创新为内燃机汽车,&br&他们没有牛顿爱因斯坦一样的伟大创造,但是他们的微创新改变了世界。&br&&br&&br&——————————————&br&你行你上&br&&br&有同学对我这句话表示了鄙夷。&br&我的观点是,事情要一分为二来看。&br&如果话题针对的是普通事情,比如一盘菜,一场足球联赛,那么这句话就没有说服力,因为显然有更优秀的人可以完成它。&br&如果针对的是世界顶级的人物,比如成吉思汗的军事能力,老毛的政治运筹能力,乔布斯对创新和艺术的结合,周星驰的喜剧想象力,那么我认为就有充足的说服力。因为在这个领域,他已经用铁的事实证明,他是最优秀的。&br&事实上,我认为腾讯是当今中国最优秀的科技企业,没有之一。&br&腾讯的成功,我认为是创新,远见和管理三项能力的结合。在这三项能力的发挥上,他已经做到了一个创业者所能发挥的极致。&br&所有创业者都应该研究和学习他的成功之道。&br&&br&___________&br&如果腾讯进入了你所在的领域,你怎么办?&br&&br&正如百度帝国的边界是广告媒体市场,阿里帝国的边界是电商市场,离开了这个市场根基,他们涉猎的产品大多以失败告终,腾讯帝国同样是有边界的。&br&&br&1,社交网络。&br&社交平台是腾讯的命脉,对于腾讯来说,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腾讯对社交的积累非常深厚,面对所有的挑战者,几乎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从未遇到对手。&br&但2003年后,腾讯转型熟人社交市场,对陌生人社交市场的关注就下降了,为以兴趣为连接点的陌生人社交市场留下了创业者生存的空间。&br&我们看看一些成功案例:&br&新浪微博:微博本质上是围绕着“新闻信息”这一兴趣点而产生的陌生人社交市场。由于其迅速扩大的影响力,腾讯在焦虑之下迅速推出了自家的微博展开竞争。目前仍然处于下风,但由于腾讯的资金雄厚,未来的较量将长期化。由于新浪在媒体市场上的人脉和品牌效应,腾讯想超越难度很大,未来可能像腾讯门户和新浪门户的关系一样。&br&YY欢聚:围绕着“视频通话”这一兴趣点而发展起来的陌生人社交市场,目前的商业化能力很强,发展迅速。腾讯也推出了与之竞争的产品,但是由于重视程度和产品体验等问题,并未对YY的发展产生威胁。YY的成功,在于他的语音通话技术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不惧怕腾讯的进入。&br&陌陌:围绕着“地理位置”这一兴趣点而产生的陌生人社交市场,与微信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由于微信的重点在于熟人社交上,淡化了对陌生人社交的处理,使得陌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并且凭借“约炮”等概念默默发展。微信为了自身更广大的市场利益考虑,会与“约炮”这些联想尽量切割,使得陌陌并无生存之忧。&br&豆瓣、唱吧、知乎、雪球:分别是围绕着“文化”“
音乐 ”“知识”“投资”这些兴趣点而产生的陌生人社交市场,这些市场的商业化能力不明显,空间狭窄,腾讯没有进入。&br&在陌生人社交市场上,腾讯会根据社交平台影响力的大小,综合考虑,选择对自身根基“熟人社交网络”威胁最大的领域进行竞争,因此微博首当其冲。而在其他细分领域,或者推出几个简单的产品,增加用户粘性,但受限于资源投入,其实并未对这些细分行业龙头产生影响。&br&为什么腾讯不大举杀入陌生人社交市场,将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占领?&br&第一是资源分配问题,腾讯虽然很庞大,但是资源投入总是有限的,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了熟人社交市场上,其他资源就少了。&br&第二是货币化能力问题,腾讯的熟人社交平台能够很好的将流量导向娱乐游戏市场,产生大量利润,陌生人社交的货币化能力就要弱多了,几乎除了少部分的广告和电商推荐,并未能带来更多的收益。&br&&br&2,游戏娱乐。&br&2013年Q3,腾讯的增值服务收入占总收入75%,其中游戏占54%,QQ秀等娱乐服务占21%,是腾讯帝国的利润支柱所在。服务于年轻人--控制游戏娱乐市场,是成就腾讯今日地位的关键:2012年Q4,腾讯占据客户端网游市场份额的40%,远超网易的17%和盛大的9%。&br&虽然如此,腾讯的游戏布局也并非是通吃的,仍然留下了竞争者参与的空间。&br&我们看到,腾讯最成功的游戏,集中于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QQ棋牌、QQ飞车、QQ炫舞这六款游戏上,其他游戏虽多,其实处于打酱油角色,并未贡献多少利润。&br&而这六款游戏,无一例外的,全部属于竞技类型。在另一个利润丰厚的角色扮演游戏市场上,腾讯其实并无大的作为。&br&原因何在?&br&我的观点是:第一,腾讯的竞争对手网易、盛大、畅游、巨人、完美,在角色扮演游戏上更加专注,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产品;第二,腾讯的平台战略思维,倾向于重点投入资源发展更具有持久性利润空间的竞技型游戏,因此忽视了剧情型的游戏开发。&br&这个局面会改变吗?&br&其实答案和社交网络市场是一样的,资源投入的分配永远是有限的,剧情型游戏的流行属性和利润长期化弊端,使得腾讯不可能将资源重点转入到这个领域,竞争力始终不如更专注的相关游戏企业。&br&&br&3,电子商务。&br&2013年Q3,腾讯的电商业务贡献营收15%,仅次于游戏,同比增长108%,发展速度迅猛。很明显,未来的日子,腾讯将把资源重点投入到电商领域,与阿里巴巴、京东展开厮杀。&br&过去几年,腾讯一直在投入资源培育电商业务,但实际上效果不明显,被阿里巴巴彻底的边缘化了。直到将易迅收归旗下之后,电商业务才开始突飞猛进。微信支付体系建立之后,腾讯的电商未来,开始变得光明。&br&腾讯的平台导流一直存在,而过去不行,现在却火了,原因何在?&br&事实上,电商市场和游戏娱乐市场是隔了一条河的,线下的投入和运营效率非常重要,没有出色的运营,没有懂行业的人才,腾讯在这个领域是难以获得成功的。&br&腾讯电商的起飞,完全是易迅创始人卜广齐的功劳。腾讯在看到成功潜质的情况下,大力投入资金和流量支持,放手一搏,这是对腾讯的投资眼光的回报。&br&而在其他领域,人才难得,QQ商城也好,QQ团购、财付通也好,基本处于惨淡经营状态。&br&&br&4,信息媒体。&br&2013年Q3,腾讯的广告业务贡献营收9%,处于最末,并且包括了拍拍网购业务的收入。在这块市场上,腾讯是有过企图的,但是由于成绩的不理想,最终放弃了。&br&腾讯网:最早拓展的门户业务,在市场影响力上一直未能动摇新浪的地位,但是总编陈菊红上任后,便继承了南方系的精神,策划更加新锐,与新浪的四平八稳形成对比,渐渐形成南北对抗的阵势。&br&腾讯视频:最晚加入视频市场的竞争,在集团资源支持下,一定会是最后留下来的几个巨头之一,至于能不能成为第一,那就要靠执行者的运营能力了。依我看来,最后会成为仅次于百度爱奇艺的行业老二,毕竟视频市场的媒体属性更强,百度的流量导入其实更快捷。&br&SOSO:挖了谷歌的技术牛人,投入大量金钱,也没能达到预期,这大概是腾讯在过去十年里最伤心的一笔投资了吧。&br&垂直媒体:一直没有进入。这个领域属于媒体市场,离百度的信息入口更近,离腾讯的娱乐定位有点远了,利润前景和资源投入的综合考量之下,使得腾讯选择了放弃。&br&&br&5,工具应用。&br&腾讯开发了大量的工具应用,主要包括——&br&系统应用类:TT浏览器、旋风下载、QQ输入法、电脑管家、应用宝……&br&娱乐应用类:音乐播放器、QQ影音、电影票……&br&日常工具类:QQ邮箱、网络硬盘、QQ词典、soso地图……&br&其实这些包罗万象的应用工具并没有为腾讯带来利润,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但是腾讯为什么一直还要不断投入呢?&br&这就要说到腾讯的“工具”情结了。&br&腾讯是靠QQ这款通讯工具起家的,对工具的用户粘性有着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并且这些工具大多技术含量不高,只要拉几个人,投入一点小资源,就可以开发出来。因此,腾讯在应用工具上虽然一直在不断的投入,其实重视程度并不足,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br&除了QQ邮箱这款产品,继承自技术天才张小龙的foxmail以外,其他产品获得成功的并不多。&br&还有QQ输入法这款产品,经过对比,发现和几年前相比,确实进步很大,由此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成功。&br&问题是:为什么腾讯的平台导流并没有让这些应用统统占据领先地位呢?&br&答案是:首先,腾讯的平台只能让用户看到这款产品,但是能不能留住用户,还是靠产品体验的。其次,腾讯的投入一直都有,但投入一直都是有限的。&br&分析腾讯的这些应用工具,我们会发现,腾讯的产品大多走的是“简约”路线,功能并不贪多求全。这源于腾讯的投入限制,也是源于腾讯并不依靠他获得收入。于是那些产品竞争力在于“稳定”和“速度快”的应用,腾讯就获得了成功,那些产品竞争力在于“丰富”和“个性化”的,腾讯就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br&&br&总结:&br&腾讯帝国如果用一座金字塔来描述的话——&br&&b&第一层:基座底层,熟人社交平台——竞技型游戏市场。&/b&这是腾讯最重视的领地,也是其主要竞争力和利润来源。&br&&b&第二层:微信支付和B2C电商平台——腾讯视频。&/b&这是腾讯扩张的主要方向,矛头指向阿里和百度的饭碗,成功与否关键是项目负责人的运营能力。&br&&b&第三层:应用工具——&/b&&b&角色扮演游戏——微博——腾讯网。&/b&防御型投入,自生自灭,能成功就好,不成功也没关系,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持续不间断的研发更新”和“简约的产品特性”。&br&&b&第四层:&/b&&b&陌生人社交&/b&&b&——垂直媒体——垂直电商——其他领域。&/b&这些领域属于腾讯的边界之外,偶尔插足,基本不关注。&br&&br&现在,作为一名创业者,如何与腾讯对抗,如何选择创业项目,你想好了没?
腾讯是怎样通过创新一步步登上王者之位的? 任何科技行业的领导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必然是创新能力,一旦失去这种能力,失败就将不可避免。 腾讯亦然。 又有童鞋表示了对腾讯创新能力的不屑,——腾讯不是只会抄袭吗? 如果你只看到这些,那我只能对你冷笑三…
-&br&&br&「看到这题目就觉得跟我无关。」我猜大部人都是这么想的。&br&&br&在曾经的很长一段时间内,Office软件里的「宏」对我来说,也像是房里墙上的电视信号接口——住进这房子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但是,我又似乎永远都用不到。不过搁在那儿我也不嫌弃,毕竟,万一哪天我心血来潮,想开始过一种看电视的生活呢?&br&&br&日子稀松平常地过着,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无意读到一个人这么提及「Word宏」——&br&&br&&blockquote&&b&Word里的「宏」大致相当于Photoshop里的「录制动作」吧。&/b&&/blockquote&&br&一句话打开新世界。&br&&br&这大概就像有人忽然对我说:「体育台有直播世界杯,高清,不缓冲,无延时!」&br&&br&这时我大概就有冲动关掉「射门!七,七,七球,球,球射进进进了,了,了,了,了,守偶偶偶偶门,员,的,的,的,怀里!」的网络直播,赶紧买台电视来看看。&br&&br&&b&稍稍给自己一点耐心,看完这篇文字,你会发现,原来「宏」可以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完成这么复杂的工作。&/b&&br&&br&-&br&&br&别误会,我也是小白。有时候,小白给小白讲入门知识好像说得更清楚。&br&&br&-&br&&br&不知道「宏」是什么的人,可能最关心「宏」有什么用。&br&&br&直接引用宝典《&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book.douban.com/subject/119356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ord排版艺术&i class=&icon-external&&&/i&&/a&》好了——&br&&br&&blockquote&&b&宏可以做些什么事?&/b&&br&超乎一般想象!本书举了三个实例:&br&(1)两岸术语转换 &br&(2)为程序代码加行号 &br&(3)列出文档所用字体,详见10.4节~10.6节。&br&宏是一般用户和超级用户(Power Users)的分水岭。&br&宏还可以用来写病毒(练功可以,千万别害人害己)。&/blockquote&&br&(引文里提到的实例,大家自己买书看教程哈。我下面用的是自己的案例。)&br&&br&所以,我想这里已经可以回答题主的疑惑了。&b&计算机老师为什么说不要用「宏」?因为&br&&br&(1)绝大部分Office用户无意成为「超级用户」,「宏」的使用也不在教学范围内,这使得第二点的意义显得更加重大——&br&&br&(2)「宏」的程序属性使之可能变成计算机病毒。而没有学过「宏」的用户无法分辨一个来源不可靠的「宏」是不是病毒,&/b&&br&&br&所以,索性一刀切,不要碰「宏」,就不会有安全风险了。&br&&br&我怀疑,写到这里,我已经失去了百分之八十三点五的读者。因为大家看到「超级用户」四个字,会以为「宏」是一种深不可测的东西。&br&&br&留下来的百分之十六读者,恭喜你们!&b&「宏」的初级用法其实是零基础就可以轻松学会的!&/b&&br&&br&(还有百分之零点五,我知道你们会用「宏」,别看了别看了,快干正事去,我这是自己还才往门槛里瞥了一眼就在唾沫横飞地给门外的群众讲解里面的世界多精彩了,对你们肯定没有帮助)&br&&br&-&br&&br&因为接下来全是用实例讲「宏」,所以先列个实例目录好了:&br&&br&&b&&blockquote&【实例1】一键将文中所有弯角引号替换为直角引号&br&&br&【实例2】写剧本时一键插入新的场景信息模板&br&&br&【实例3】剧本自动整理成场景信息表格&br&&br&【实例4】独立的两份中英文稿做成一份原文与译文每段对应的文稿&/blockquote&&/b&&br&&br&-&br&&br&-&br&&br&为了解释「宏」的作用,我先举一个在知乎最接地气的例子。&br&&br&&blockquote&&b&【实例1】&br&把文中所有弯角引号替换为直角引号&/b&&br&&br&我之前公司的剧本,和知乎的潮流一样,是用直角引号的。但有的编剧同事,比如 &a data-hash=&7a400efa82f12be695bcacbed758f840& href=&//www.zhihu.com/people/7a400efa82f12be695bcacbed758f84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殷鉴& data-hovercard=&p$b$7a400efa82f12be695bcacbed758f840&&@殷鉴&/a&老师,惯用的输入法没法方便地打出直角引号来,所以,只好在每次写完一集剧本后,「全部替换」一遍左引号,再「全部替换」一遍右引号。如果文中还有单引号,那就再分别「全部替换」左、右两种单引号。&/blockquote&&br&使用宏的话,这个问题可以「一键解决」。只要在「宏」选项上选择「录制宏」,然后按照往日的顺序,操作那四次「全部替换」,然后在「宏」选项上选择「停止录制」,一个新的宏就诞生了。&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5dae436d22fd7cd34a54b5_b.jpg& data-rawwidth=&1067&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6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5dae436d22fd7cd34a54b5_r.jpg&&&/figure&&br&如果开始录制的时候选择了「将宏指定到按钮」,则根据你的设置,Word的面板上会有一个该宏的按钮。&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8db4ac9e2a2aa9510ec28_b.jpg& data-rawwidth=&488& data-rawheight=&4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db4ac9e2a2aa9510ec28_r.jpg&&&/figure&&br&如果选择的是「将宏指定到键盘」,则根据你的设置,该宏有一个特定的快捷键。&br&&br&&b&当你再想把一篇文字中的所有弯角引号替换为直角引号时,再也不需要进行那些繁琐的操作了,只要按一下你给这个宏设定的快捷键,所有替换工作就会自动完成。&/b&&br&&br&它的本质就是把你的操作记录了下来,然后进行「重放」。&br&&br&就像无色禅师送给郭襄的那对铁罗汉——那算得上一个记录了少林罗汉拳的「宏」。按一下快捷键,它们就把罗汉拳从头到尾打一遍。&br&&br&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br&&br&当然,你也可以不指定快捷方式,而是通过「查看宏」到宏列表中选择想要编辑或使用的宏。&br&&br&在编辑界面中你会看到这个宏的代码,大致就是这样——&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Sub 弯角引号替换为直角引号()
' 弯角引号替换为直角引号 宏
Selection.Find.ClearFormatting
Selection.Find.Replacement.ClearFormatting
With Selection.Find
.Text = ChrW(8220)
.Replacement.Text = &「&
.Forward = True
.Wrap = wdFindContinue
.Format = False
.MatchCase = False
.MatchWholeWord = False
.MatchByte = True
.MatchAllWordForms = False
.MatchSoundsLike = False
.MatchWildcards = False
.MatchFuzzy = False
Selection.Find.ClearFormatting
Selection.Find.Replacement.ClearFormatting
With Selection.Find
.Text = &“&
.Replacement.Text = &「&
.Forward = True
.Wrap = wdFindContinue
.Format = False
.MatchCase = False
.MatchWholeWord = False
.MatchByte = True
.MatchAllWordForms = False
.MatchSoundsLike = False
.MatchWildcards = False
.MatchFuzzy = False
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
With Selection.Find
.Text = &”&
.Replacement.Text = &」&
.Forward = True
.Wrap = wdFindContinue
.Format = False
.MatchCase = False
.MatchWholeWord = False
.MatchByte = True
.MatchAllWordForms = False
.MatchSoundsLike = False
.MatchWildcards = False
.MatchFuzzy = False
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
With Selection.Find
.Text = &‘&
.Replacement.Text = &『&
.Forward = True
.Wrap = wdFindContinue
.Format = False
.MatchCase = False
.MatchWholeWord = False
.MatchByte = True
.MatchAllWordForms = False
.MatchSoundsLike = False
.MatchWildcards = False
.MatchFuzzy = False
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
With Selection.Find
.Text = &’&
.Replacement.Text = &』&
.Forward = True
.Wrap = wdFindContinue
.Format = False
.MatchCase = False
.MatchWholeWord = False
.MatchByte = True
.MatchAllWordForms = False
.MatchSoundsLike = False
.MatchWildcards = False
.MatchFuzzy = False
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
&/code&&/pre&&/div&&br&事实上,如果你懒得录制宏,直接把这段代码复制粘贴到宏的编辑器里都行。&br&&br&-&br&&br&然后来个进阶的。&br&&br&&blockquote&&b&【实例2】&/b&&br&&b&写剧本的时候每次开始一个新的场景时都要重新写一个场景信息表,要么就得到上面把上一个场景的场景信息复制下来粘贴好再改。有没有办法不用这么麻烦吗?&/b&&/blockquote&&br&这个问题问得好!&br&&br&好莱坞对剧本格式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字体字号各种参数都有通用的规范。国内没有统一的规格,只有几种主流。比如我之前公司的剧本格式是这样的——&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841bbb70faeb7bcd4bd1e_b.jpg& data-rawwidth=&777& data-rawheight=&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841bbb70faeb7bcd4bd1e_r.jpg&&&/figure&&br&每次重新插一个表格或者去复制上面的表格总是太麻烦。所以我们照样可以用「录制宏」来把插入表格的动作记下来。&br&&br&我给公司做的这个宏,代码如下:&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Sub 开始一个新的场景()
' 开始一个新的场景 宏
Selection.Font.Name = &仿宋&
Selection.Font.Size = 12
With Selection.ParagraphFormat
.LeftIndent = CentimetersToPoints(0)
.RightIndent = CentimetersToPoints(0)
.SpaceBefore = 0
.SpaceBeforeAuto = False
.SpaceAfter = 0
.SpaceAfterAuto = False
.LineSpacingRule = wdLineSpaceSingle
.Alignment = wdAlignParagraphJustify
.WidowControl = False
.KeepWithNext = False
.KeepTogether = False
.PageBreakBefore = False
.NoLineNumber = False
.Hyphenation = True
.FirstLineIndent = CentimetersToPoints(0)
.OutlineLevel = wdOutlineLevelBodyText
.CharacterUnitLeftIndent = 0
.CharacterUnitRightIndent = 0
.CharacterUnitFirstLineIndent = 0
.LineUnitBefore = 0
.LineUnitAfter = 0
.MirrorIndents = False
.TextboxTightWrap = wdTightNone
.CollapsedByDefault = False
.ReadingOrder = wdReadingOrderLtr
.AutoAdjustRightIndent = True
.DisableLineHeightGrid = False
.FarEastLineBreakControl = True
.WordWrap = True
.HangingPunctuation = True
.HalfWidthPunctuationOnTopOfLine = False
.AddSpaceBetweenFarEastAndAlpha = True
.AddSpaceBetweenFarEastAndDigit = True
.BaseLineAlignment = wdBaselineAlignAuto
ActiveDocument.Tables.Add Range:=Selection.Range, NumRows:=1, NumColumns:= _
3, DefaultTableBehavior:=wdWord9TableBehavior, AutoFitBehavior:= _
wdAutoFitFixed
With Selection.Tables(1)
If .Style && &网格型& Then
.Style = &网格型&
.ApplyStyleHeadingRows = True
.ApplyStyleLastRow = False
.ApplyStyleFirstColumn = True
.ApplyStyleLastColumn = False
.ApplyStyleRowBands = True
.ApplyStyleColumnBands = False
Selection.TypeText Text:=&场&
Selection.Range.Cells(1).PreferredWidthType = wdPreferredWidthPoints
Selection.Range.Cells(1).PreferredWidth = CentimetersToPoints(3.5)
Selection.MoveRight Unit:=wdCell
Selection.Range.Cells(1).PreferredWidthType = wdPreferredWidthPoints
Selection.Range.Cells(1).PreferredWidth = CentimetersToPoints(8.5)
Selection.MoveRight Unit:=wdCell
Selection.TypeText Text:=&日夜 / 内外&
Selection.Range.Cells(1).PreferredWidthType = wdPreferredWidthPoints
Selection.Range.Cells(1).PreferredWidth = CentimetersToPoints(5.5)
Selection.MoveRight Unit:=wdCharacter, Count:=2
Selection.TypeParagraph
Selection.TypeText Text:=&△&
&/code&&/pre&&/div&&br&这个宏的效果就是,按一下该宏的快捷键,Word文档里就会自动插入下图红框内的内容:&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9c92619fefba8ce8e3b_b.jpg& data-rawwidth=&797& data-rawheight=&3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9c92619fefba8ce8e3b_r.jpg&&&/figure&&br&二十集剧本写下来,还是能省不少时间的。&br&&br&关于录制这个宏,要注意的是,&b&「宏」记录的实质上是键盘动作,所以,部分鼠标动作在录制宏的时候不能使用,比如,不能用鼠标拖动来更改表格的宽度。&/b&所以在记录这个「宏」的时候,我需要把光标移到相应单元格内,通过右键设定「表格属性」来指定相应单元格的宽度。&br&&br&还是引用一下《Word排版艺术》里的解释吧,说得比我清楚:&br&&br&&blockquote&录制过程中,可使用鼠标点击:&br&? 菜单上的命令&br&? 对话框中的选项&br&&br&但录制器并不录制:&br&╳ 文档视窗中的鼠标轨迹&/blockquote&&br&&br&因此录制过程中您不能借着「点击」或「拖曳」等鼠标动作来移动文档插入点,或以鼠标来选取、复制、搬移任何东西。这些行为都必须改以键盘来进行,才会被录制下来。&br&-&br&&br&这个回答写到一半,我发现我真是没什么生活……&br&&br&-&br&&br&接下来说个进阶的。&br&&br&创建「宏」的另一种办法。&br&&br&好吧这次是真的进阶了。&br&&br&因为真的要使用程序语言了。&br&&br&只是,程序语言可能没有大部分朋友想像的那么复杂。比如我,我是没上过编程课的,所以很多在大学时上过VB课的朋友的编程基础都会比我好——我甚至是在写了几个宏之后才知道我用的这个语言叫VBA(算是VB的一种)。&br&&br&在写这几个宏以前,我与程序语言的唯一亲密接触是——&br&&br&因为从来没听过VF课所以铁定过不了计算机二级的我乖乖揣着报名费准备去报个计算机一级轻松一过以便拿到学位证,正排着队忽然听说还有「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这样一种听上去逼格不错的东西,怀着因长久以来捣腾路由器交换机什么的之类的超然自信,报名的一刻我在「计算机一级」的「一」字上加了两横……&br&&br&这就是我怎样遇上C语言的故事。因为没钱参加培训班,加上闻名遐迩的拖延症,零基础的我在C语言机试&b&倒数只剩七天&/b&的时候才开始捧起《C语言程序设计》——没错就是谭浩强老师那本,大概正好证明了我无人指导的状态……因为群众们对这本书的吐槽我是很多年后才在知乎上看到的……我一直以为这书挺好的,毕竟编程零基础的我就啃了一个星期,就把计算机三级的C语言考了100分(这么描述的话那些没参加过这项考试的人就不知道机试的成绩其实只有0分和100分两种情况了……)。&br&&br&别误会,我并不懂C语言。虽然如果我在高中时代就能知道编程是一件这么好玩的事情很可能就会选择读理科了,但这「七天过三级」的经历,确实是单纯为了考试。&br&&br&因为是单纯为了考试,所以我没有学习第九章以后的内容。学过的朋友都知道,那是虽然机试多半考不到但是却无比重要的内容——指针。&br&&br&&b&毕竟,&/b&&br&&br&&blockquote&学习指针是学习C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环,能否正确理解和使用指针是我们是否掌握C语言的一个标志。&br&——谭浩强&i&《C语言程序设计》第10章 指针&/i&&/blockquote&&br&上面唠叨了这么一大段,并不只是一个文科生借一个罕见的机会吹嘘自己解锁的理科成就,其实更是为了给下文做铺垫。因为我这尴尬的半吊子的水平,必定会两边不讨好——&br&&br&&b&没学过的编程的朋友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会产生某些思路,&br&学过编程的朋友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为什么如此幼稚……&/b&&br&&br&进阶实例。&br&&br&&blockquote&&b&【实例3】&br&用剧本自动整理出场景表信息&/b&&br&&br&场景表信息整理是影视行业一件等因奉此的繁琐工作,其中被我称为工作性质像「在火柴厂粘纸盒」的一步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就是将剧本中的场景信息复制到表格里。&br&&br&也就是要拿着这样的剧本:&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c78f15ac0ac6a99cc3fc5_b.png& data-rawwidth=&796&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c78f15ac0ac6a99cc3fc5_r.png&&&/figure&&br&把里面的场景信息提取出来,做出这样的成品:&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42b65f9c5e0b383f91a52_b.png& data-rawwidth=&715& data-rawheight=&5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42b65f9c5e0b383f91a52_r.png&&&/figure&&/blockquote&&br&显然,一条一条去复制粘贴整理真的是一件十分枯燥无趣的事情。&br&&br&繁,故而「宏」之。&br&&br&这显然不能用之前「录制动作」的简单办法来完成,因为每个剧本的场景数量是不同的,所以这个剧本的整理「动作」并不能套用到那个剧本里。&br&&br&所以才要编程。&br&&br&-&br&&br&&b&初级阶段的程序语言使用其实跟初级阶段的自然语言使用没什么两样,都是通过粗笨的「仿写句子」实现的&/b&,具体来说,就是学会词汇,然后学会模仿句式,把词汇以例句的相应格式串起来。&br&&br&如果我是一个美国人,学会「蝙蝠侠可能打不过超人」这样一个例句以后,想用中文表达「a teenager can't beat a professionally trained MMA fighter」,就要学会「teenager」「professionally」「trained」「MMA」「fighter」等词在中文中的对应词汇。&br&&br&当我发现中文中没有和「teenager」完全对应的词汇时,我就需要按照我的表达需求,去用更低级的词汇,来组成「十几岁的孩子」或者「青少年」或者「十三岁到十九岁的人」等表达。&br&&br&然后我就能说出「十几岁的孩子打不过专业训练过的综合格斗战士」。&br&&br&当然,也有可能我是一个六维世界的生物,我发现我在六维层面的观察用你们这个世界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所以只好作罢。&br&&br&程序语言的初级运用原理一模一样。只是我们学习自然语言的时候是对别人表达,学习程序语言的时候是对计算机表达。&br&&br&-&br&&br&现在我想向计算机表达我的需求。&br&&br&&b&我发现对计算机说「给我把这些信息整理成表格」是没用的,因为就像中文里没有「teenager」或者英文里没有「姑父」一样,我得用计算机能理解的低级词汇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b&&br&&br&先把Word能理解的意思列出来:&br&&br&&blockquote&【Microsoft Office Word 的键盘快捷键】&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support.office.com/zh-cn/article/Microsoft-Office-Word-%25E7%259A%%2594%25AE%25E7%259B%%25BF%25AB%25E6%258D%25B7%25E9%2594%25AE-628621ea-c0b7-4f01-bc3e-d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crosoft Office Word 的键盘快捷键&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br&(说来好笑,用必应搜「Word快捷键」,我翻到第二十页实在翻不动了,也搜不到这个官方的页面……只能用「Word 快捷键 Office」做关键字才能搜到……)&br&&br&然后看看这些意思怎么用「宏」所使用的VBA语言表达出来。很简单,&b&只要用上面提到的「录制宏」把想表达的「动作」录一遍,就能在「查看宏」里看到录下的「动作」是怎么用VBA语言表达的了。&/b&&br&&br&比如上面的「引号替换」录下的宏里就能很轻易地找到「全部替换」这个「动作」的表达:&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Selection.Find.ClearFormatting
Selection.Find.Replacement.ClearFormatting
With Selection.Find
.Text = &“&
.Replacement.Text = &「&
.Forward = True
.Wrap = wdFindContinue
.Format = False
.MatchCase = False
.MatchWholeWord = False
.MatchByte = True
.MatchAllWordForms = False
.MatchSoundsLike = False
.MatchWildcards = False
.MatchFuzzy = False
&/code&&/pre&&/div&&br&这一段代码只要把被替换的弯角左引号「“」和替换为的弯角左引号「「」替换成别的「被替换」「替换为」内容,就能完成其他任何「全部替换」任务了。&br&&br&同样通过查看所录制的宏,还可以学到其他各种表达,比如「光标移至下一个单元格」是这样的:&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Selection.MoveRight Unit:=wdCell
&/code&&/pre&&/div&&br&「按1下左键」的表达是这样的:&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Selection.MoveLeft Unit:=wdCharacter, Count:=1
&/code&&/pre&&/div&&br&如是等等。&br&&br&那么剧本里的场景信息,怎么整理呢?&br&&br&首先,我得把剧本内容删掉,只剩下场景信息(所以千万别在剧本原稿上操作!)。&br&&br&这就涉及到定位的问题了。&br&&br&我问计算机:你知道哪些是剧本内容吗?&br&&br&计算机:不知道。&br&&br&我: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br&&br&我只好慢慢研究文档中剧本内容和场景信息分别有哪些特点:&br&&br&&b&3.1.1、场景信息在表格里;剧本内容不在。&/b&&br&&b&/很好,感觉是用得上的特点。&/b&&br&&br&&br&&b&3.1.&/b&&b&2、场景信息的表格都只占一行。&/b&&br&&b&/很好,感觉在循环操作的时候这一点很有用。&/b&&br&&br&&br&&b&3.1.&/b&&b&3、每个场景的剧本内容的行数、段数都是不确定的。&/b&&br&&b&/很不好!循环操作的时候没法告诉计算机要删多少行或多少段!&/b&&br&&br&所以我的第一步,是要处理「剧本内容行数、段数不确定」这个问题。&br&&br&所以这个宏的第一步,就是一个「全部替换」,把文中所有的换行符「^p」,全部删掉。&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Selection.Find.ClearFormatting
Selection.Find.Replacement.ClearFormatting
With Selection.Find
.Text = &^p&
.Replacement.Text = &&
.Forward = True
.Wrap = wdFindContinue
.Format = False
.MatchCase = False
.MatchWholeWord = False
.MatchByte = True
.MatchAllWordForms = False
.MatchSoundsLike = False
.MatchWildcards = False
.MatchFuzzy = False
Selection.Find.Execute Replace:=wdReplaceAll
&/code&&/pre&&/div&&br&于是文档变成了这样:&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11feb7f5d7174defa66_b.jpg& data-rawwidth=&760& data-rawheight=&3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11feb7f5d7174defa66_r.jpg&&&/figure&&br&这个诡计利用了「删除换行符不会对本文档中表格内内容产生影响」这一特点,把每个场景的剧本内容变成了只有一段。&br&&br&接下来就容易了,我告诉计算机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br&&br&&b&3.2.1、光标移至文首。&/b&&br&&b&3.2.&/b&&b&2、光标往下移一行(到了该场景剧本内容的段首);&/b&&br&&b&3.2.&/b&&b&3、选中这段剧本内容(研究官网的Word快捷键列表说明和实践尝试后可以知道,按F8键四次即可选中该段落);&/b&&br&&b&3.2.&/b&&b&4、将选中的段落删除(拜拜剧本内容);&/b&&br&&b&3.2.&/b&&b&5、再按一下删除键,使光标到达下个场景的场景信息表格行首,且下个场景的场景信息表格与上一场的信息表格合为一个表格。也就是——&/b&&br&&br&从这样&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2d8efefbdd_b.jp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1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2d8efefbdd_r.jpg&&&/figure&&br&&br&变成了这样&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bbc0ff211f8f3d1b2a183_b.png& data-rawwidth=&736& data-rawheight=&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bbc0ff211f8f3d1b2a183_r.png&&&/figure&&br&&br&&b&因为此时光标已位于下一场景的行首(具条到上图,就是位于「场2」的「场」字前面),所以只要告诉计算机重复上述五步中的3.2.2到3.2.5这四步就行了。&/b&&br&&br&循环操作,这个是计算机最擅长的。&br&&br&因为学过几句C语言,所以我赶紧去查「循环」的表达方式。果然也有好几种表达。不过作为一个「&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roclee/& class=&internal&&小词主义者&/a&」,在能满足目前需求的情况下,我总是只记最先看到的那种表达:&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Do
我想让计算机循环做的事
&/code&&/pre&&/div&&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1bcc14c2c63aa876c5d0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1bcc14c2c63aa876c5d0a_r.jpg&&&/figure&&br&就这么简单。&br&&br&&p&&b&事实上,这一步是唯一真正需要用到程序语言的地方。&/b&因为「我想让计算机循环做的事」,你并不需要学会怎么表达,只要用「录制宏」操作一遍,然后在「查看宏」看看怎么表达,然后把这一段动作在宏代码中对应的代码用上面「Do」和「Loop」围起来就行。&/p&&br&&p&计算机就能不断循环为你重复这些动作了。&/p&&br&&br&结果计算机问了:「那你打算让我什么时候停下来?」&br&&br&呃……&br&&br&很多刚用代码写宏的同学都遇到了我这样的麻烦,写完一运行,Word就完全停不下来(当然有的复杂宏确实要运行很久),跟死机了一样……&br&&br&因为我们忘了告诉计算机什么时候停下来。所以计算机在做完本份的工作后,还在马不停蹄地重复着徒劳的工作,顺便还告诉你一声「程序无法响应」。&br&&br&现在你已经开始大概稍稍能理解为什么「宏」可以变成病毒了。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br&&br&在现在这个案例里,怎么让计算机知道什么时候刚停止循环呢?&br&&br&我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天真想法是这样的:&br&&br&&blockquote&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循环的话,最后一个场景处理完,光标就正好来到文档的末尾。&br&所以我只要告诉计算机「光标到了文档尾部就停止循环」就行了。&/blockquote&&br&结果计算机冷冷地对我说:&br&&br&&blockquote&我不知道什么叫「光标到了文档尾部」。&/blockquote&&br&于是我抓狂了。&br&&br&好多年没碰过程序语言的我差点放弃,才想起来,「光标到了文档尾部」可以用更低级的语言来解释:&br&&br&3.3.1、选择从光标位置到文档末尾的所有内容;&br&3.3.2、让计算机看看这段内容里有多少个字节;&br&3.3.3、如果这段内容的字节数多于2(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多于2而不是多于1或者多于0,反正是通过实验与教训学到的,我猜有可能是因为文尾的换行符也占两个字节吧,因为换行符在Word中等价于「^p」),就说明还没到文档尾部!&br&&br&哈!&br&&br&所以这个循环最后写成了这样:&br&&br&&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
Selection.HomeKey Unit:=wdStory
Selection.MoveDown Unit:=wdLine, Count:=1
Selection.EndKey Unit:=wdStory, Extend:=wdExtend
'光标移到文首后,下移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调新手女m室内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