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志什么技术先进的混凝土激光进

刚取了志是不是一个洞里面有点黑啊_百度知道
刚取了志是不是一个洞里面有点黑啊
刚取了志是不是一个洞里面有点黑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剧情完全不沾边
比如说第一季红夫人死了
但是在第二季又提到了红夫人没死
不知道楼主有没注意到第三集开头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听说脸上的痣不能乱取,是吗?那有哪些痣不能取呢?
可以取的。不过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最好选择大医院,那里有比较专业的医生和先进技术设备,比较保险;二是尽量不要在夏天取,大家都知道点了痣医生都会叫我们开始几天不要沾水,那样很容易感染也很容易留下疤痕。夏天出汗比较多,就算不沾水,也很容易被汗水沾到,再说夏天又怎么能忍受几天不碰水的。所以选择不热的时候取痣效果会比较好。三是点痣要忌一些食物,这些医生会嘱咐的,记住就是了。最后,祝你越来越靓哦!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检查一下
确诊没有问题再去除
去痣 三思而后行
很多人身上都长有痣,有人不以为意,有的人则忧心忡忡。
痣是由位于皮肤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黑色素细胞聚集而成的,因痣细胞的多少不同,可以高出皮面,...
由于黑痣影响“形象”,不少脸上有黑痣的年轻人会选择将黑痣挑取切除。专家提醒,黑痣如果挑取不当会发生病变,转变成恶性黑色素瘤。
  据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郑天...
肉痣一般都是皮肤的病变而生的,鼻、眼角、下颌、颈项等毛细血管丰富的地方,切勿轻易擅自点除,如果你是疤痕体质,去痣后还会造成更大的皮肤凸起,建议去医院整形科咨询详...
我是激光做的,做好就开始结痂了,偶尔会痒,不过,做好以后不要沾到水,我是7天没用水洗脸了,只是擦擦,要让痂自动脱落,千万不要抠啊,晚上睡觉把枕头加高点,注意点,...
正常人体可以有45个黑痣,全身皮肤都可以有。一般在面部时,人们为了美观,总想去除掉,但是想彻底去除,需要半径1厘米,深到留疤痕,才能去掉黑色素,所以没必要处理。...
答: 趣乐活15号限量版美容很管用
答: 叶利钦的退休生活
叶利钦这位曾纵横俄罗斯政坛的风云人物,在退休之后并未消沉黯淡,而是开始了另一种精彩生活。现在的叶利钦甚至比他当政时更加精力充沛、容光...
答: 当今社会节奏紧张,人们只顾住工作,却忘了或根本没有时间去休息,体力一直在透支,身体内堆积的生活垃圾无法排除,时间长了垃圾多了就会出病了,等待到发现是都迟了;所以...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http://www.tjdfz.org.cn 
  张立昌
  张立昌
  古为“天子经由之渡口”的天津,历经590个春秋,崛起于渤海之滨,成为中国三大直辖市之一,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编修地方志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天津的志书,首创于明朝正德年间的《天津三卫志》。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又修了第二部《天津三卫志》。这两部志书现已佚失。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修了《天津卫志》,这是现存的天津志书中最早的一部。到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由卫改为州,雍正九年,又升州为府,并设天津县,有了地方行政建制。乾隆四年(1739年)纂修的《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是天津以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的最早志书。同治九年(1870年),编修了《续天津县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又有《重修天津府志》。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纂修了《天津县新志》。此外,还有几种其它类型的天津地方志书。这些志书,在天津的历史文化瑰宝中,占有重要地位。
  地方志是地方国情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实践,把编修新方志提上了重要日程。天津的此次修志,开始于1985年,是天津社会主义第一代志书。《天津通志》规模宏大。全书共85个分志(卷),成书字数3400多万字,是天津文化建设史上最大的系统工程。它的时间跨度长,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起,一直写到1990年,含括了586年的历史;它涉及的地域范围广,不仅包括市区,而且包括三个滨海区和五个县;它记述的专业门类多,囊括了所有行业的内容,堪称天津的“百科全书”。因此,编修难度相当大,要求非常高。
  编修《天津通志》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伟业。天津地当九河要津,很早就是我国北方商贸金融中心和物资集散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编好《天津通志》,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津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地研究天津乃至中国北方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近代的天津,曾经历过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天津人民有着长期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编好《天津通志》,对全市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也具有重要价值。
  在编修《天津通志》中,修志人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天津通志》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天津的历史和现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希望修志人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一部高水平的《天津通志》全卷早日面世,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天津的繁荣与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1994年10月
  《天津通志?科学技术志》序
  科学技术志是中国新方志编纂的创举。“科学技术志”是《天津通志》中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的一部重要分志,是天津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述天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
  这部跨越近600年天津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专著,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主要学科和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以及科技队伍、科技机构、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层面。这是一部凝聚着历代天津人民,特别是在天津工作过的专家、学者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汇集了众多创造性成果的重要科技大全,也是一部记述天津各科技领域的演变历程的重要史书,是天津建置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书以严谨的体例结构,规范简练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高度的精品意识,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以详今略古、详独略同的手法,突出反映了1949年天津解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的科技成就,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科学技术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该书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天津的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以及科技进步对推动天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天津科技发展的史实,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优越的地理环境与位置,使天津在历史上有机会较早地接触到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以来,天津的科学技术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逐步形成国内科技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至1990年底,天津拥有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864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7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8.5万人;获国家奖励的科技成果300多项,市级奖励的科技成果2000多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988件。天津已初步形成国内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基地。
  知往鉴今。“科学技术志”的编修出版,是天津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世人认识天津,研究天津,建设天津,振兴天津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历史依据和借鉴,必将在志书特有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深信,曾为天津和全国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全市人民,特别是全体科技人员,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定能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向为天津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所有仁人志士致敬。向为编修出版“科学技术志”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人员致谢。
  1998年6月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北与首都北京毗邻;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8°33′57″至40°14′57″,东经116°42′5″至118°3′31″之间;面积11305千米2 ,海岸线133.4千米。一
  据考证,距今约年,天津北部山区蓟县一带已有原始社会先民进行生产活动,繁衍生息。从蓟县围坊村、翠屏山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和破碎陶器中,初步揭示出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战国时期,天津平原地区已有较多的居民聚落,从天津近郊发现的战国遗址和墓葬中,发掘出的大量铁制农具和陶制渔网坠,证明当时农业、渔业生产有了大的发展。
  西汉时,近海地区煎煮海水制盐已有相当规模。至明嘉靖初年,始由煎制改为滩晒,是制盐工艺的一项重大变革。
  东汉末期,在天津地区开凿多条运河,对当时的军事运输起了重要作用。隋代,又开凿了通济渠和永济渠,构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天津逐渐成为南粮北运的漕运枢纽和海盐的集散地。
  隋开皇初年,始建蓟县古长城。唐代,在蓟县城内建造的独乐寺,其建筑结构、造型、塑像、壁画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与艺术价值。这些反映出隋唐时期天津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元明时期,天津作为京都门卫,军事地位日渐显著。明永乐二年(1404)设卫(军事建制)筑城,始名天津。天津作为北方重镇,屯兵备粮,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明万历十六至二十年(),袁黄著《劝农书》,是天津地区最早的一部农业专著。该书对田制、播种、耕制、灌溉、粪壤等农艺有详细记载。万历四十一年(1613)起,徐光启在天津南部地区垦荒种田,进行多种农事试验,对土、肥、水、管等农业生产技术均有创新。他还针对滨海地区地势低洼,土地盐碱的情况,修筑堤岸,开渠引水,以水洗碱,蓄泄结合,使南稻北植取得成功。徐光启的农业试验成就写入他的《农政全书》。清代,小站一带长期屯兵,进行军垦,扩大耕地,逐渐形成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清雍正三年(1725),天津改卫为州;雍正九年(1731)又升州为府。行政建制的变化,为天津城市的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提供了条件。二
  清咸丰十年(1860)天津开埠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同时,也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契机。同时,一些改革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从西方国家引进近代科学知识、科技人才及先进设备,促进了天津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清同治五年(1866),建立天津机器总局(分东、西两局),从国外购置一些机械设备,生产军火,聘英国人任总工程师。至光绪十七年(1891),机器局经过5次扩建,已形成具有近代技术装备的规模较大的军火生产机构。机器局从制造枪炮、火药和水雷发展到制造舟桥及挖泥船,从购进机器到自行制造各种机床、设备,从单一的机械、铸造技术发展到包括制作硫酸在内的化工等技术领域。它为天津近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开了先河。
  清光绪四年(1878),天津创办开平矿务局。从国外购得采矿机器,用新法开采,于光绪七年(1881)出煤。后陆续扩充设备,改善运输条件,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产煤达75万吨。
  光绪六年(1880),创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陆续从国外购买机床及动力设备等,建成轮机房、甲坞、木厂、码头等。至光绪十一年(1885),船坞已有一定规模,能制造军用轮船,或从外国买来主要部件装配成船。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沽船坞共修复大小舰船70余艘,制造驳轮等船舶145艘,装配轮船和挖泥船18艘。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天津创办直隶工艺总局,大兴“工艺高潮”,能生产20多种民用机器,并先后派出6批人员去日本考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成为发展天津工业科技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天津三条石一带涌现出一批民间小型铁铺和机器厂,制造各种机器零件和工具,生产轧花机、织布机等简易机器,并培养锻炼出一大批技术工人。
  从1914年起,民族工业在天津兴起,近代生产技术有较大发展。年,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先后建成;年,裕元、华新、恒源、裕大、宝成、北洋6家纺织厂先后投产,其纱锭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之后,又有仁立、东亚毛纺厂、永明油漆等厂建成。这些工厂的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先列,产品质量享誉国内外。永利制碱公司在技术全权侯德榜指导下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于1926年获世界博览会金奖;侯德榜的专著《纯碱制造》在美国出版后轰动国际化学界。天津生产的棉纱、抵羊牌毛线、高级酚醛清漆等产品,畅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22年,在久大精盐公司化验室的基础上创建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主要研究制盐、制碱技术,为久大、永利两公司服务;同时也对发酵菌学、微菌学进行研究,为农产品加工服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津邮电交通技术有了发展。清光绪四年(1878),天津海关书信馆开始收寄华洋公众寄给国内各通商口岸和国外的邮件,成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开端。同年,开辟天津至北京的差骑邮路,并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天津遂成为中国近代邮政与邮运中心。光绪六年(1880),天津成立(中国第一家电报局)――津沪电报总局;次年,架通津沪陆路电报线,两年后延伸至北京。光绪二十五年(1899),官署与衙邸即安装了专线电话。光绪三十年(1904),津京长途电话线竣工通话,天津成为中国自办市内电话和长途电话最早的城市之一。光绪七年(1881),唐(山)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光绪十三年(1887),唐胥铁路延至芦台,次年又延至塘沽、天津。这是国内第一条使用标准轨距的铁路。至1913年,京山、津浦两铁路全线通车,天津成为全国第一个铁路网络的中枢。
  1920年后,天津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电灯、自来水以及公共汽车、电车等城市公用设施在市中心区已然普及;一些主要街道已采用沥青路面和混凝土下水管道;外国租界内建造的不同风格的“小洋楼”,连同1927年前后建成的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劝业场等一批大型商业建筑,构成了近代大都市的雏形。同年,建成的万国桥(今解放桥),是市内最大的一座开启式钢桥,建桥技术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世纪80年代,天津大力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先后建立水雷学堂、电报学堂、图算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北洋医学学堂等多种专业学堂。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注重培养大量高级科技人才。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办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大学。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掌握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
  随着近代工业和教育在天津的兴起,继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之后,北洋大学建起了中国第一个进行大规模河海工程模型试验的研究所――水工实验所和工程材料研究所,南开大学创建了应用化学研究所。这些科学研究机构,在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作出了贡献。
  1937年,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天津在长达8年的沦陷期间,民族工业倍受摧残;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和黄海化学研究社、应用化学研究所等被迫迁往内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对天津经济实行了掠夺式的接收。至1948年底,天津经济濒于崩溃,科学技术事业跌入谷底。三
  日天津解放后,科技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科技人员受到尊重,科技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同年6月,召开工程师节大会,朱德、聂荣臻和天津市市长黄敬到会祝贺并讲话。随后成立了天津市工程师学会,这是天津解放后诞生的第一个学术团体。1951年,成立天津市工业试验所,是天津解放后建立的第一个市属科研机构。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共天津市委及时作出《为基本建设部门抽调干部与集中科技人员的决定》,提出不仅要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制造大量设备,还要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使天津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基地。
  1956年,天津市积极贯彻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精神,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了《天津市知识分子工作纲要(草案)》,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作用。同年,编制了《天津市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了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任务。1957年,成立天津市科学工作委员会,后改称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市科委)。1958年,成立天津市科学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张淮三兼任组长。次年,成立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从此,天津市的科学技术工作步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至50年代末,根据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天津市在化工、机械、纺织、轻工、冶金、医药等行业,先后组建了37个市属科研机构,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津建立了10个科研院所,一些高等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也陆续设立了研究与开发机构。这些科研机构,围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研究开发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1962年,中共天津市委工业部和市科委联合发出《关于贯彻中央关于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指示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草案)》,结合天津实际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简称科研十四条)和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简称广州会议)精神,并组织专家研究和制定工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技术政策和重大措施。1964年,市科委编制出天津市年工业、农业两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天津市先后召开农业、工业科技工作会议。此后,天津农业科技工作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围绕人民生活方面的问题,开展了农业生产综合技术、盐碱地治理、荒地开发利用等重点研究课题;工业科技工作中,实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工厂企业和科技人员、工人与领导干部两个“三结合”,开展科学实验,研制新产品;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简称“四新”),为支援国防、支援内地、支援出口和供应市场做出了贡献。
  年,天津市在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取得丰硕科技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开展有机农药研究,研制出“敌百虫”、“灭锈1号”等,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创办了中国元素有机化学研究基地;率先研制出多种离子交换树脂,建起中国第一座研究、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南开大学化工厂;金属氢化物研究,率先合成出一系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复合型氢化物;数学研究,从特殊李群拓扑研究中简化出实半单李代数分类方法和马尔科夫过程极限过度研究的概率论方法;地学研究,重新划分五台系,推进了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在工程技术方面,“四新”不断涌现。继50年代初试制出第一辆国产无轨电车、第一根国防用航空钢丝绳、第一块国产手表之后,又研制出一批当时属国内第一的新产品,如实用硅单晶、防辐射玻璃、超细镍铬丝、60千瓦高频电炉、高速450马力(331千瓦)柴油机、24阶电子模拟计算机、黑白电视接收机、重型推土机、行星摆线减速机、万能伞齿轮刨齿机、深海探测用阶梯钢丝绳等。其中,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展现出天津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的雄姿。在农业科技方面,兴修水利,改土治碱,各郊县基本实现了水利化,灌溉面积达80%以上,构成一个河渠沟洼相通、能蓄能泄的水利网;为推行水稻丰产综合技术,建立了郊区、公社、大队、小队四级农科网,总结出“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经验。医学科技方面,在内分泌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国家卫生部首次在天津举办全国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之后涌现出一批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知识的人才,有的成为中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专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科技机构大多被“关、停、并、转”,科技人员大批被下放劳动,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受到种种迫害,天津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严重摧残,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四
  1977年,开始“拨乱反正”,天津市各级科技管理机构相继恢复。同年,市科委编制了《年天津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天津建成能为国家提供先进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较完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基地的战略目标。从1978年起,天津市认真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恢复和组建一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科研条件。天津科学技术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79年,天津712厂引进彩色电视接收机装配线,揭开了天津市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序幕。其后,天津市相继引进了化纤、微型汽车、电冰箱及电冰箱压缩机、复印机、炭黑、玻壳、平拉玻璃、摩托车、B超、延迟线、高压硅堆、传真机、无缝钢管及连铸技术、海上采油等生产线或关键技术设备。
  198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技术改造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企业技术改造的规划与实施。同年,市政府批准成立天津市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并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常设技术市场,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1985年,市科委结合天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七五”计划,制定了《天津市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其重点是抓好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兴产业。
  1986年,国务院批准《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天津市应成为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科技发展目标规定为: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设备和工业产品。同年,天津市人民政府与国家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联合成立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在津率先开展机电一体化试点。
  同年,设立“星火计划”,以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和乡镇企业,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至1990年,通过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农业示范工程”等,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66项,市级项目167项,推广项目1000多项;主要农作物更换良种5~6次,优质化面积达98%;培育出驰名中外的“津研”系列黄瓜、脱毒微型马铃薯种薯,国内首创农户笼养鸡技术,研制出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等。
  1987年,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举办一次“科技周”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科普工作,以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提高全市人民的科技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1988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兴建新技术产业园区,使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同年,市科委编制并实施《天津市年火炬计划》,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从1989年起,先后设立《天津市21世纪青年科学基金》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加速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至1990年,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园区。
  1989年,中共天津市委提出:天津市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从整体规划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并围绕汽车、电子、石油海洋化工3个带头产业、10个骨干行业、60个重点产品进行改造和调整,以逐步形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自动电梯、潜油电泵、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相继问世,其产品趋向系列化、优质化、高级化,生产趋向自动化,部分实现了智能化。联合制碱法实现微机控制,跨入国际制碱技术先进行列。海上采油平台导管架与组块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中国制造深水导管架的空白。天津被国家列为微型汽车开发基地,1000系列软件开发中心和小型计算机科研生产基地,计算机自动化基地及重氮复印机设备生产基地。至1990年,天津已初步形成太阳电池、贮氢材料及镍氢电池、光纤通信、新医药、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品、工程机械、水处理剂、灭火器材等国内研究、开发、检测的重要基地。
  软科学研究勃然兴起。1980年,天津率先在全国创办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1983年,成立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宣传普及科学学和科技管理、决策咨询等知识。1984年,中共天津市委就迎接新技术革命对策问题,组织了专题研究。同年,市科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写出了6个专题报告。1986年举办了“认识天津、建设天津软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会”。1985年,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机电工业开展“三基”(基础工艺、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调研,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提高产品水平,加快新产品开发创造了条件。至1990年,全市拥有软科学研究工作机构120个,其中专门机构35个,研究人员增至2760人,累计完成软科学研究课题812项。这些成果,绝大部分被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用。天津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软、硬环境均获得显著改善。
  基础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流动稳定性理论的研究、化学线性热力学函数关系研究、有机闪烁剂和激光染料研究、现代光学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激光技术研究、燃料性质及物理因素对发动机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铀同位素分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蛋白质结构研究等,蜚声国内外学术界。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980年初,天津市首先在10个市属科研机构进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试点。1981年,颁布《天津市科技三项费用实行合同制的试行办法》。1984年,先后颁布《天津市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天津市科学技术优惠贷款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实行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试行办法》等文件,努力探求消除旧体制对科技发展的障碍和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弊端。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天津市科技体制改革开始向全方位推进,涉及拨款制度、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人员流动等各个方面和研究开发机制、服务支撑、决策管理等各个层次。至1990年,有一些科研机构实现经济自立;另一些科研机构不同程度地削减了科学事业费;更多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各种不同形式与企业和经济实体结合在一起;全市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到650家;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5万余项;成交金额11.23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金额占43%;全市高等院校创办的研究开发机构发展到100个,在产学研一体化中显示出重要的纽带作用。
  科技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198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相继颁布《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等。1988年,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地方性法规。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逐步扩大。1978年全国科技外事工作会议后,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技术交流活动人数逐年增多。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成立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至1990年,天津市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经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办理并实施的合作项目近400项,聘请外国专家3500多名。市科委和市科协组织国际科技交流活动2500余批次,派出800多名科技与管理人员到国外考察、参加学术会议。通过技术合作及对国外科技资源的开拓利用,对提高天津科技发展起点和国际知名度,增强天津科技创新能力起了重要作用。由陈省身创办、杨振宁支持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发展成为闻名国际的数学研究中心;由新加坡林少明创办的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每年给成千名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同时,天津的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针灸技术等迈出国门;驻津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取得国际组织授予的训教权资格,并被确认为世界三大海洋资料中心之一。
  经过40多年,特别是80年代的发展,天津已形成一支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至1990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7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8万多人;拥有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864个,其中驻津和市属的154个;市级科技学术团体148个;注册的科技期刊112种,其中全国性期刊65种;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300多项,市级奖励的成果2000多项;申请中国专利4576件,授权1988件。
  回顾和总结天津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古代,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有很多辉煌点;进入近代,特别是1860年天津开埠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产生和涌现了一些在全国堪称第一的科技成就。1949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天津已初步形成国内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基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事记略
  明万历十六年至二十年()
  宝坻县令袁黄著《劝农书》,是中国较早的一部农业专著,对农艺、种植记述甚详。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
  徐光启在天津葛沽一带试种水稻成功。
  清同治五年(1866)
  八月二十八日(10月6日)奕讨斤奏请在天津开办机器总局。次年三月(1867年4月),天津机器局在海光寺正式设立,购买外国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师制造军械。同治七年(1868),建成天津机器局东局厂房。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接办并扩建天津机器局。清光绪元年(1875)
  二月(3月)周盛传率兵在天津小站一带,开始垦荒滩,挖河渠,引水洗碱种稻,历经数年,建成水稻生产基地。
  清光绪三年(1877)
  五月十七日(6月27日)天津始设电报,由督署至东局,采用架空明线。光绪五年(1879),电报线通至大沽、北塘炮台。光绪六年(1880)在津设立电报总局。次年,津沪陆路电报线架通,全长3075华里(1538千米),中间加设帮电器以补偿线路上电信号的衰减。清光绪四年(1878)
  二月二十日(3月23日)成立天津海关书信馆,以天津为中心,试办北京、牛庄、烟台、上海五口邮务。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决定建立国家邮政,将海关书信馆改名大清邮政津局。
  清光绪五年(1879)
  四月(5月)中国第一所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原天津市人民医院前身)建立。次年十一月一日(日)举行开院典礼。清光绪六年(1880)
  九月三日(10月6日)创办北洋电报学堂。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培养出3000余名毕业生,为全国电信事业的发展输送了技术骨干。
  清光绪七年(1881)
  是年医学馆在津创办。后相继改名北洋医学堂、海军医学堂和增设北洋医院。清光绪十四年(1888)
  六月(7月)德商世昌洋行在轧羊毛机上安装发电机,并安上电灯。这是天津发电和使用电灯之始。
  七月(8月)唐(山)胥(各庄)铁路延伸至塘沽、天津。钢轨为33千克/米,蒸汽机车牵引,允许时速不超过50千米/时。光绪二十七年(1901),唐津线延伸成京山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八月十四日(10月2日)创办北洋西学学堂,聘美、英籍学者,教授西学功课。光绪二十二年(1896),更名北洋大学堂。1951年定名天津大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十一月(12月)天津始用电话,设置在官署、衙邸间。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天津电话总局。次年,天津至北京电话线路通话。
  清宣统元年(1909)
  三月十二日(5月1日)塘沽海关气象站开始正规的地面气象观测。
  八月十五日(9月28日)中国地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前身)在天津创立。次年,该学会创刊《地学杂志》。
  1914年
  9月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是年北疆博物院在天津成立,以收藏动物、植物、矿物、岩石标本及古人类、古生物化石为主,后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
  1917年
  11月永利制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19年
  9月25日张伯苓、严范孙在南开学校创办大学部,10月17日正式命名南开大学,设文、理、商专科。1920年南开大学创设理学院,设数学、物理、生物、化学4个系。
  1921年
  6月永利制碱公司函聘侯德榜任技术全权。日,永利制碱公司正式开工生产出洁白纯碱。1926年8月,永利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金奖,跻身国际市场。1933年,侯德榜英文专著《制碱》(MANUFACTURE OF SODA)在美国出版,轰动国际化学化工界。
  1922年
  是年中国第一所化学工业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成立。该研究社投资10万余银元,可供100位化学师研究实验用。
  1927年
  10月1日中国第一个自动电话局――天津电话东局开办并通话,安装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A22型步进制自动交换机。
  10月18日天津建成立转式开启跨钢桥――万国桥(今解放桥),建桥技术为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32年
  是年南开大学创建应用化学研究所。
  1934年
  是年高振西等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中国北部的震旦纪地层》,系统描述和划分了他们发现的蓟县剖面。1982年7月,全国地层委员会决议,定名蓟县剖面为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1984年10月,蓟县标准剖面由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1989年天津建成中、上元古界自然保护区陈列馆。
  1942年
  是年北平协和医院等一批医科专家、学者迁居津门行医。
  1949年
  6月6日天津市召开庆祝工程师节大会,朱德、聂荣臻与天津市市长黄敬出席并讲话。同年,天津市工程师学会成立。
  1951年
  9月天津市工业试验所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第一个市属科研机构。
  1954年
  8月19日国家机械工业部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成立。这是国家有关部委在津设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
  1955年
  是年南开大学杨石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1956年
  3月《天津市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编制完成。
  6月15日卫生部在天津首次举办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知识的人才。
  11月经对天津平原上贝壳堤的考察,提出古海岸线说,引起中国地学界的重视。1984年天津市将古海岸遗迹贝壳堤、牡蛎滩及湿地,划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月科学研究用品供应服务处成立,这是专为科学实验提供仪器、设备和零星物资的服务性机构。1970年扩大、更名为天津市科学器材公司。
  1957年
  3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
  3月19日天津712厂试制成国内第一台黑白电视接收机,定名北京牌,誉为“华夏第一屏”。
  是年天津市儿童医院范权等完成婴儿体液电解质紊乱和治疗研究。其体液疗法定名为“范氏输液法”。
  1958年
  7月天津市科学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将天津市科学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0月全市基本完成市制改制。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推行公制,废除英制。
  是年南开大学何炳林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多种离子交换树脂,其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是年天津市东方化工厂研制成电子级和85%高浓度双氧水,用于“北京1号”火箭发射。
  1959年
  1月10日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张国藩为主席。
  9月15日国家电子工业部第四十六研究所利用直拉法拉制出国内第一根实用硅单晶,直径9毫米,电阻率5欧姆?厘米。
  1962年
  4月天津市科协创办科技进修学院,并在市区设立8个分院,承担全市工程技术人员在职培训任务。
  5月20日中共天津市委工业部和市科委联合发出《关于贯彻中央关于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指示和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
  10月17日南开大学正式建立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80年代该所提出有机磷生物活性物质及有机磷化学,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是年天津医学院朱宪彝主持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方性克汀病研究。1979年7月~1987年10月,在国内有关地区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5万分之一加碘食盐的防治方法。1963年
  5月天津市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国内第一块符合质量要求的防辐射玻璃。同年6月,聂荣臻视察该所,赞扬该产品打破国际封锁,用于国家发展核事业。1964年获国家三委(计委、科委、国防科委)颁发的国家新产品二等奖。
  9月天津市冶金材料研究所研制成直径0.009毫米的特细镍铬丝,1964年用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装置。
  1964年
  1月国家石油工业部从大庆油田抽调7700余名职工,在天津大港地区组成641厂,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
  1965年
  4月电子仪器厂设计生产的24阶中型电子模拟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1966年
  12月在渤海安装第一座海上钻井平台,开始渤海油田勘探开发。次年,在渤海打成国内第一口海上探井,喷出原油。
  是年天津钢厂开发研究出等离子炼钢技术。至80年代发展成为国内最先进的等离子炼钢技术。
  是年天津第一钢丝绳厂研制出不同规格6000米超长钢丝绳,装备海洋调查船,完成在米深海提吊210~500千克重的海底取样任务。
  1967年
  是年天津药业公司在生物脱氢新工艺研究中,用BY-2-13号菌株进行醋酸可的松1、2位脱氢,在国内首获成功。
  1969年
  8月5日天津市在河北省涉县筹建天津铁厂(即“6985”工程),设计年产生铁100万吨。1972年第一座炼焦炉和高炉先后投产。
  1970年
  12月15日天津重型机器厂设计制造出6000吨自由锻水压机。
  1971年
  是年国家电子工业部第十八研究所研制成单晶硅太阳电池,首次用于中国“实践1号”卫星电源系统,在空间运行8年多。
  1972年
  是年南开大学分离到S114石油发酵多糖新菌种,可提高原油采收率,在大港、胜利油田作室内模拟试验,取得明显效果。
  1973年
  10月天津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这是天津市第一个市属科技情报机构。1982年建成6646米2的科技情报大楼,装备了现代化的技术服务设施和手段。
  1974年
  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建立急性“三衰”抢救室,是国内最早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研究的专门机构。1985年,该室更名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1975年
  7月29日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在南开医院建立,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1976年
  是年天津市制定《天津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要求新建工程按市区地震烈度区划及地震动力设计参数进行工程设计,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
  1977年
  5月13日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在天津医院成立。该所采用小夹板固定骨折部位,把治疗骨折提高到新水平。
  9月26日天津市召开科技工作大会,表彰、奖励在科技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集体、科技工作者以及1954项优秀科技成果,并宣布建造5万米2宿舍,用于解决市管科技骨干的住房困难。
  是年大沽灯塔建成。该塔高56.45米、灯光射程17海里,其规模和水平超过当时世界最大的都柏林湾克希本克(Kish-Bank)灯塔。
  1978年
  4月天津市革委会决定从5月开始,由市科委负责对11名一级专家教授发放特需供应证,优先解决老专家的生活特需供应问题。
  是年天津蜗轮传动开发中心与南开大学合作,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啮合理论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天津市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年,天津市蜗轮减速机厂根据上述理论成果开发出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
  是年天津市电梯厂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数控电梯。
  是年天津市园林绿化研究所重建。该所进行重盐地区绿化研究取得成功,植树成活率达80%。在“园林绿化净化大气的研究”中,筛选出抗二氧化硫、抗氯、抗氟化氢等树种50多种。
  1979年
  5月12日天津市人民医院首次成功完成《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不行血管重建术式》。1987年9月,该成果通过专家鉴定,成果证实人的颈动脉,仅保留一侧即可保障大脑供血。
  11月天津纺织工学院研制成国内第一台试验型中空纤维渗透器。日,开发出聚砜中空纤维纺织工艺及超滤器。
  1980年
  7月17日天津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袁维本在研究非漂白全息图时,提出一种新型透射全息图,具有高信噪比和永久性寿命,是超微型图书的理想载体,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2月23日中国首次在天津渤海地区进行的环境航空遥感试验,有49个单位参加,历时110天,飞行遥感800余千米2,获得大批系统图象、数据和实物标本资料。
  是年南开大学研制成中国第一只镍氢电池。至1990年,镍氢电池的综合性能和研究成果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是年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研制成YECZ型高倍数泡沫灭火剂,能有效地控制和扑灭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的流淌火灾。
  是年天津有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其中二等奖12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4项。
  1981年
  3月30日天津大学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南开大学申泮文、何炳林、陈茹玉、陈荣悌、高振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王曰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6月天津市科协创办《技术市场报》。1989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该报更名为《中国技术市场报》。
  是年经国务院批准,天津市有21个学科、专业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95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是年天津有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其中三等奖3项,四等奖4项。
  1982年
  3月30日南开大学李赫口亘、项寿鹤等发明的直接法合成ZSM-5分子筛,被石化工业采用后替代进口,获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是年天津有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其中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
  1983年
  3月22日~4月11日天津市举办首届科学技术交易交流会,全国11个省市、106个单位、8万人次参加技术交易活动。
  5月31日天津市蔬菜研究所侯锋、吕淑珍培育的抗病丰产黄瓜新品种――津杂1号和津杂2号,通过专家鉴定。同年,其津研1-7号,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85年,成立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专事黄瓜新品种的研究、繁育、推广,使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获益,年创社会效益3亿元以上。
  6月2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复市科委,同意建立天津市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理化分析中心、原子能辐射技术中心和计算中心。
  9月5日引滦入津工程竣工,以40米3/秒的流量正式通水入津,9月11日滦河水入户。该工程于日开工,全线长234千米,铺设了国内管径最大(2.5米)的水源输水钢管,可每年输水10亿米3。1987年,《引滦入津工程设计与施工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是年南开大学高振衡等的《紫外光谱区激光染料及合成方法研究》成果,创制出11种激光染料,改变了国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是年天津有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1984年
  3月13日中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1980年由天津市葡萄酒厂与法国合资建立),选用优质葡萄品种,采取低温发酵等先进工艺,生产王朝牌半干白葡萄酒,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是国内中外合资企业产品中第一个获国际金奖。
  4月28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建成。该厂采用最新工艺,日处理污水26万吨。
  5月2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天津市科学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并创办全国第一家常设技术市场。
  8月3日天津市卫生防疫站改建为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在全国第一个开展非传染病的群防群治。
  9月24日天津市电话局建成三次群(480路)光缆传输系统,正式并网使用。至1990年,建成光缆通信线路149.6千米,奠定了市话通信网络数字化基础。
  10月天津建成255米高的气象铁塔,可探测数百米高空边界层大气状况,是国内仅有的两座气象铁塔之一。
  是年天津农学院水产系研制成对虾配合饲料“天农7号”,在沿海地区推广,成本低,效益高。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是年综合研究天津渤海地区遥感图像,发现距今2000年至900年前的5条古海岸线、海河古道,以及900年前古黄河第7次改道、从天津入海的完整遗迹。
  是年天津有1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四等奖2项。
  1985年
  4月22~30日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该方案确定天津应成为拥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日,国务院批准该《方案》。
  5月天津市建立第一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8月7日《天津市城市交通及其综合治理方案的研究》成果,被天津市人民政府采纳,开始实施“三环十四射”快速干道网络工程。
  10月9日《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区)勘探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为渤海油田展示出广阔的开采前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0月17日陈省身倡导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成立。次年,杨振宁在该所内创立理论物理研究室。该所积极推进国际数理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是年天津有1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6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5项;194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42项。
  1986年
  2月2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部联合成立机电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国内率先开展机电一体化试点。
  4月16日天津市科委举办“六五”期间软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会。此后,市科委将软科学研究成果汇集成册,编印《认识天津,建设天津》图集。
  7月20日天津市开始编制和组织实施“星火计划”。
  8月15日环渤海15城市正式结成技术市场协作网。
  11月8日天津新港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审定。天津港的发展目标为多功能、综合性的国际贸易港。港口总体设计以挖填为重要技术特征,是典型的人工港。
  是年天津大学在莫来石基陶瓷复合增韧增强工艺设计和制备方法研究实验中,成功地将氧化锆增韧莫来石(ZTM)陶瓷用于制作绝热发动机燃烧室缸盖底板,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是年天津有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62项科技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5项。
  1987年
  7月14日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开发出《TS系列冷却水处理药剂》,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0月4日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主办首届“科技周”。以后,每年9月都举办一次“科技周”活动。
  10月7日国内第一个中外合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天津国际科技咨询公司正式开业。
  11月30万居里钴源辐照装置在天津市技术物理研究所建成并通过验收。当年投放20万居里钴源进入中试运行。
  是年天津获国家发明奖14项,其中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10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42项。
  1988年
  1月28日天津海洋技术研究所研制成中国第一台FSS1-2型千米潜标系统。
  6月天津广播电视塔破土兴建。该塔在建设中采用了10项科技新成果。日重180吨高85.3米钢桅杆及一体化天线顶升到位,415.2米高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日,电视塔正式启用。
  7月15日天津医学院建立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机构,把临终关怀发展为专门学科。
  8月12日国家科委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月天津邮政大楼建成。该枢纽工程采用一系列现代化设备,建筑面积4.2万米2,日处理总包邮件2.06万袋(捆)。
  10月天津新客站竣工启用。至此,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全部完成。该工程在运输管理、旅客服务上采用10大先进技术系统。
  12月8日市科委开始实施“火炬计划”,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是年天津大学姚建铨等研制成功《准连续泵浦内腔倍频钇铝石榴石激光器》,使激光倍频转换效率成倍增加,使倍频输出功率达34瓦,居国际领先水平。
  是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培养出国内第一批环境化学博士。
  是年天津获奖科技成果中,获国家发明奖11项,其中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星火奖5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18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7项。
  1989年
  5月天津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王炳君等采用生物技术与无土栽培结合的方法,发明的《马铃薯微型脱毒种薯快繁技术》通过技术鉴定。该技术推广到全国大部分省、市,获显著效益。
  6月3~9日第18届国际内燃机学术会议和展览会在津召开,美、英、法等22个国家、204名专家出席会议。
  9月29日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在天津医学院落成开幕。
  10月《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在天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是年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确认,国家海洋局在津设立的海洋信息中心为世界海洋资料中心,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世界海洋资料中心。
  是年天津光电通信公司开发出PCM30基群复用设备、光纤复用传输设备等光纤通信系列产品,装备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大秦铁路东段、郑州市电信局中继线等100多个光纤通信工程。
  是年天津获奖科技成果中,获国家发明奖8项,其中二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获国家星火奖3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187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9项。
  1990年
  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承担完成《天津市科技开发项目贷款管理信息系统》软课题研究。该行5年来支持科技开发项目838项,发放科技开发贷款2.6亿元。
  5月18日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落成开学。
  5月30日天津市《21世纪青年科学基金》首批资助130项课题。
  6月8日《天津市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分级管理试行办法》颁布实施。
  10月11~20日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在津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倪志福为开幕式剪彩。展览会共展出1140项发明创造成果,天津市参展的74个项目中,获金奖2项、银奖20项、铜奖33项。
  11月6日天津市锻压机床总厂生产的YT28-630/1030大型数控双动薄板拉伸液压机,获1990年度国家质量金质奖。这是国内液压机行业中第一块金牌。
  11月8日天津机场改、扩建工程(包括航站楼、货运库、市内售票处等14个项目)全部竣工,举行验收交接仪式。400多台套高科技设施,使天津机场跻身现代化行列。
  12月4日国家电子工业部电子材料质量检测中心在津落成。
  是年天津市相继建立的10大类155种基准器和标准器,取得国家和市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合格证书。
  是年天津获奖科技成果中,获国家发明奖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196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4项。
  第一篇科技队伍与科技机构
  清咸丰十年(1860)天津辟为通商口岸以后,随着西方资本、机器和技术的进入,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开始在天津兴起,同时促进了科技队伍的形成。19世纪末,清朝政府官员中的洋务派在津提倡洋务教育,学习“西学”,筹办新式学堂。清光绪六年(1880)设立天津电报学堂,光绪七年(1881)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光绪十一年(1885)设立天津武备学堂,光绪十九年(1893)设立北洋医学堂,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办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这些新式学堂既传播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又为天津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19世纪末20世初,一批科学家和有识之士,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出国留学,回国后来津开办工厂,创办科学技术团体和科研机构,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天津成立了专门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的种植园。清宣统元年(1909),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津创办了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出版了《地文学》专著。同年,陆郁文创办了生物界访问社,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和制作标本,还出版了《生物学杂志》。1911年,天津创办了直隶工业实验所,从事分析化学、化工和矿业的研究。1921年聘侯德榜任永利制碱公司技术全权,1922年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聘在哈佛大学得到化学博士学位的孙颖川任社长。更多的留学人员归国后投身于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在培养造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开拓教学、科研新领域。
  1941年日本侵占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和医院,北平许多著名医学专家纷纷来津,创办了恩光、天和等医院,或到其它医院行医,成为天津医疗卫生队伍的骨干力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迁入内地的北洋大学、南开大学返回天津,一批教学人员和科技人才汇集津门。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科技队伍和科技机构的发展艰难。至1949年天津解放前,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万人,科技机构屈指可数,科技学术团体仅10余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天津市科技队伍与科技机构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1956年以后,根据天津市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相继在机械、纺织、冶金、化工、轻工、医药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市属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在津设立了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制盐工业科学研究所、化工研究院等科研机构。1957年起,陆续成立了市级和区级科技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全市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62年,化学家杨石先在南开大学创立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至1966年,全市独立科研机构增加到68个,其中市属科研机构46个,国家有关部委驻津科研机构22个;市级科学技术团体发展到42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科技队伍受到冲击,许多专家、教授遭受迫害,大批科技人员被迫下放劳动,很多科技机构和科技群众团体被撤销或解散。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天津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天津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科技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至1990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1980年的17.98万人增加到55.75万人,其中90%以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己培养起来的。他们在工业、农业、城建、交通邮电、医药卫生、科研、教学等各个行业发展中,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迎接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至1990年,国家有关部委驻津科研机构发展到40个,市属科研机构114个,高等院校、工业企业和医院所属科研机构400余个,民营科研机构280余家,市级科技学术团体148个,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体系。天津市和各区、县人民政府,以及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局普遍建立了科技管理机构,全市形成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协调的科技管理网络,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科技发展方针、政策,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第一篇科技队伍与科技机构
  第一章科技队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一些国外留学生和外省市的知名专家纷纷来津任职、任教,在传播科技知识、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天津科技进步中做出了贡献。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天津科学技术发展的步履艰难,科技队伍不但数量少,而且专业门类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科技队伍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也出现过一些失误,使一些知识分子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经济建设,使科技队伍持续迅速壮大。至1990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7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28.96万人,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26.79万人;中级职称以上有13.4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2.52万人;有96名国家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名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至1997年,曾在津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这支专业门类齐全的科技队伍,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国民经济各行业、政府各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医疗和科技服务工作,成为推动天津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第一节队伍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科技队伍的规模迅速扩大,从1950年底每万人口中有专业技术人员28人,发展到1990年底的每万人口中有643人,其年均递增速率达8.1%。年,象征科技队伍发展的平均年增长率: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9.9%;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11.8%;全部专业技术人员10.6%。其中后10年(年)里,上述三者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8.2%、18.7%、12.0%。
  一、专业技术人员
  1949年底,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8800多名。1950年底,专业技术人员增至11594人,在全市407.14万人口中占0.28%。
  198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179764人,是1950年的15.5倍;每万人口中达240人,是1950年的8.6倍;每万名职工中有741人。在年,科技队伍的发展过程呈现波浪起伏形,3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9.6%;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增长率为8.1%。
  年是天津市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起始期,专业技术队伍增长速度加快,平均年增长率比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13.3%。198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334922人,是1950年的29.9倍、1980年的1.9倍;每万人口中有专业技术人员416人,是1950年的14.9倍、1980年的1.7倍;每万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1211人。
  199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557547人;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增至643人;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961人。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增长率为10.7%。
  二、自然科学技术人员
  1949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约600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占68.2%。1980年,发展到131529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重为73.2%。31年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增长率为10.5%。至1985年底,全市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5551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重降至61.4%。年,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增长率为9.3%。
  1990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有289612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1.9%。
  三、社会科学技术人员
  1949年,天津市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约2800人。1980年,发展到48225人,31年平均年增长率为9.6%,约低于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年增长率1个百分点。
  年,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比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年增长率高12.5个百分点。至1985年底,全市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到129371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占38.6%。
  1990年,天津市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有267935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1%,比1985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第二节队伍来源
  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来源的主渠道是学校培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1990年全市有28所高等院校,5万余名在校学生,1.1万余名专任教师。除本市学校培养之外,外地学校毕业分配来津学生也占很大比重,其他渠道来津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一、学校培养
  明万历二十年(1592),在天津设长芦运学,由“盐道考试,不经地方官”,专收商人子弟。到清末,天津已有官办书院、民办义学、私塾共百余所,如设在城厢一带的三娶稽古、问津、会文、辅仁等书院,设在杨柳青的崇文书院和葛沽镇的津东书院等,许多成为后来新兴学校的校址。
  清咸丰十年(1860)天津开埠后,李鸿章等先后在津开办一批新式学校。清光绪六年(1880)年,创办北洋电报学堂,聘洋人,读洋文,教习有关自然科学知识和电报电信技术。该校至1904年约培养出3000余名毕业生,大多成为全国电信线路的技术骨干。光绪十九年(1893)创办北洋医学堂;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办北洋大学堂;1903年成立北洋工艺学堂;1906年设北洋女子师范学堂;1907年办北洋法政学堂;1910年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成立等,培育了一批各类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1912年以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加速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科技强国思潮勃起,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著名学府南开大学於1919年成立。1937年日本侵华、天津沦陷后,南开大学、北洋大学迁入内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返回天津。至1948年底,天津市共有高等院校11所,专职教师562人(其中教授288人、讲师101人、教员173人),在校学生1549人。与1911年相比,院校数量增加7所,专职教师增加509人,在校学生增加1153人。
  1949年底,全市高等学校11所,教师750多人,在校学生5500人。为适应建设、发展需要,天津市人民政府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增加教育设施。至1990年底,天津市高等院校增至28所,专任教师11121人(其中教授572人、副教授2662人、讲师4926人),在校学生51039人,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研究生班学员3719人。
  年,天津高等学校毕业生共有202015人,其中后10年()占52.2%。同期,全市共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生210222人,其后10年()占36.4%。
  二、招聘、调入、转业、选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关企事业单位从社会闲散人员中,依其学历、专长,招聘录用了相当数量的科技人员。
  国家有关部门陆续给天津调入一些科技骨干,充实和加强驻津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
  196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西北地区一些新建项目下马,天津借此机会从西北几个省(区)招聘一大批科技人员来津,这些人员后来大部分成为科技骨干。
  天津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不断将工人中涌现的能工巧匠、劳动模范、优秀员工选拔到专业技术岗位,或选送到有关学府进修、深造,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天津市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战士,复员、转业到地方,有的充实到地方科技队伍中来,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干部。
  1984年,天津市成立科技与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科技队伍的调整充实,愈来愈多地依靠市场调节机制。
  三、留学生来津
  清光绪八年(1882),北洋水师学堂添设管轮学堂,由马尾船政学堂聘来留英高才生严复任总教习。
  年,北洋大学资送4批共57人,留学英、法、德、日等国,大部分学成归国,为科技、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辛亥革命后,一些留学回来的科技人员云集津门,如范旭东、侯德榜、孙颖川、李烛尘、姜立夫、饶毓泰等。他们或创办实业,或任教,或科研,各自在其学科、专业上作出巨大贡献,响誉国内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批滞留国外的海外学子,纷纷归国,成为天津一些学科领域的奠基人、开拓者。
  50年代,天津选派一批学生赴苏联留学,1960年前后陆续回国。
  1978年后,全市每年都选派出国留学、进修人员。年派出1400余人,学成返津者700余人,其中留学生55人、进(研)修生653人,自费生5人;年,派出666人,其中360人已学成回国。他们大多成为学科专业的带头人、行业内的顶梁柱,在天津科技、经济、社会领域中被委以重任。
  四、外地迁津
  19世纪末,天津建立机器局、大沽船坞等官办大型企业,开设各种新式学堂吸引了大批人才,如沈保靖、严复、盛宣怀等。
  1941年,日本侵占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一批医学专家,如方先之、金显宅、范权、朱宪彝等,迁津行医、办院。1945年日本投降后,一批科技专家从全国各地汇集津门。
  80年代,著名电致发光专家徐叙王容受聘于天津理工学院。同期,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外地迁址天津,一批科技人员随所迁入天津。
  尽管外地学者、专家迁津数量在科技队伍中所占比例极小,但对天津市相应学科、专业或行业的推动作用极大。
  五、外籍专家学者来津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从法、英、美、丹麦等国聘用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以协助建立若干军事工业和有关训练,客观上成为天津市现代科技知识的启蒙者和传播者。同期,另有一些外国学者以传教名义进入中国,后在天津从事科技、文化活动。其中,较著名的有法国人欧班及久瓦尼在津主办医学馆;法国人黎桑在津创办北疆博物院,采掘标本、化石;美国人丁家立创办“中西书院”;美国人福拉尔受聘於北洋西学学堂,开创高等化学教学;英国人欧施德在北洋西学学堂开创应用力学教学等。
  20世纪50年代有苏联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80年代有美、日、英、德、法等国专家学者(包括外籍华人专家),或以政府间科技合作的名义,或以民间合作交流和技术经济贸易等形式,先后来津进行技术指导或担任技术职务,帮助和参与天津市的经济建设。这部分人员不纳入天津市科技队伍数量统计中,但他们推动天津市科技进步的作用是令人瞩目的。第三节分布与结构
  至1990年,天津市55.75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有28.96万人,占52%;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有26.79万人,占48%。在专业类别中,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数量最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工业和教育、文化事业占的份额最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女性比例为46%,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比例为40%,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为24%。
  一、类别分布
  1990年,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按15个类别分布数量依次为:工程技术人员、教学人员、经济人员、卫生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统计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图书档案资料人员、农业技术人员、文艺人员、编辑记者播音人员、翻译人员、工艺美术人员、体育教练人员及其他人员。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合起来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50%以上;前5类人员则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90.74%。
  二、行业分布
  1990年,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按国民经济13大行业分布数量依次为:工业、教育文化、卫生、商业、科学研究、交通、行政机关、金融保险、建筑、地质、房管、农业及其他。其中,工业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1/3;教育文化事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1/4;卫生事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1/10。
  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分布为:工业占58.3%;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占7.5%;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占6.7%;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占6.6%;建筑业占6.2%。
  教学人员中,91.8%分布在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
  科学研究人员的分布为: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占78.1%;教育、文化业占8.6%。
  经济人员的分布为:工业占45.7%;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占27.4%;金融保险业占10.1%;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占5.6%。
  财会人员的分布为:工业占30.7%;商业占18.1%;金融保险业占16.7%;行政机关占8.0%。
  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为: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占74.4%;工业占13.1%。
  统计人员的分布为:工业占64.7%;商业占10.8%;行政机关占6.6%;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占5.2%。
  农业技术人员的分布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占48.5%;行政机关占37.1%。
  在行政机关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为:工程技术人员占35.3%,财会人员占24.8%,经济人员占8.8%,农业技术人员占7.3%,卫生技术人员占6.7%,统计人员占5.6%,其他各类人员占11.5%。
  三、经济类型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国家干部,大都集中在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和国家行政机关中。自70年代末开始,情况逐渐发生变化。1980年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有98%分布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中;1985年降至94%;1990年降至92%。
  四、结构
  (一)性别1990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有25.88万人,占46.4%;男性29.87万人,占53.6%。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的女性比例为40.9%;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为52.4%。
  在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的女性比例高达68.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女性比例依次是:教学人员43.6%,科学研究人员37.3%,工程技术人员29.5%,农业技术人员25.4%,其他0.2%。
  在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统计人员76.0%,图书档案资料人员73.5%,财会人员64.3%,教学人员62.0%,翻译人员47.6%,科学研究人员35.6%,编辑记者播音人员33.2%,文艺人员32.2%,工艺美术人员30.1%,经济人员28.8%,体育教练人员24.5%和其他23.3%。
  (二)学历1990年,在55.75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有22.05万人,占39.5%。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52.5%;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25.5%。
  在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科学研究人员76.0%,教学人员73.3%,工程技术人员56.1%,农业技术人员47.3%,其他31.3%,卫生技术人员26.9%。
  在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次序是:翻译人员90.9%,科学研究人员84.9%,编辑记者播音人员69.5%,体育教练人员54.0%,其他46.9%,图书档案资料人员40.0%,教学人员30.0%,工艺美术人员29.8%,经济人员21.6%,文艺人员21.0%,统计人员18.7%,财会人员18.5%。
  (三)职称1990年,天津市有13.47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4.1%。其中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为31.3%,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占比为16.4%。
  在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6.9%。其中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所占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科学研究人员14.2%,教学人员11.4%,工程技术人员6.9%,农业技术人员4.1%,卫生技术人员3.2%,其他0.1%。
  在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为1.9%。其中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文艺人员20.4%,科学研究人员15.6%,编辑记者播音人员12.1%,体育教练人员6.3%,工艺美术人员3.4%,翻译人员3.0%,教学人员2.8%,图书档案资料人员2.4%,其他1.8%,经济人员1.0%,财会人员0.6%,统计人员0.3%。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数量比例不同。在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比例为:工程技术人员1∶3.6,农业技术人员1∶5.3,科学研究人员1∶2.6,卫生技术人员1∶4.8,教学人员1∶2.8。在社会科学专业技术各类专业人员中的比例为:科学研究人员1∶2.6,教学人员1∶4,财会人员1∶17.8,统计人员1∶32.7,编辑记者1∶2.9,翻译人员1∶7.8,体育教练人员1∶6.7,经济人员1∶18.6,图书档案资料人员1∶9.3,工艺美术人员1∶8.6,文艺人员1∶2.1。
  (四)年龄在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有12.7万人,占44%;36~55岁的中年科技人员14.5万人,占50%;55岁以上的科技人员1.9万人,占6%。
  第四节科技人物
  至1990年,在学术造诣高、业绩卓著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有9人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有96人被国家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有20人被国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一、两院院士
  1955年,天津市有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中国科学院在津学部委员增至7人;年分别增至8、9人。年,天津市又有9人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天津市经国家历年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984年11人,年33人,1988年37人,1990年15人。
  三、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0年,天津市经国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20人。
  第一篇研究与开发机构
  第二章研究与开发机构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直隶工艺总局创办种植园(今北宁公园);1920年,天津开源垦殖公司创办军粮城农事试验常这是天津最早的两个农业科研机构。1922年,天津永利、久大两公司成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成为天津最早从事工业技术研究的机构。30年代初,南开大学创建应用化学研究所,北洋大学成立矿冶工程研究所和工程材料研究所。
  1951年成立了天津市工业试验所,1954年国家机械工业部成立了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之后,国家有关部、委和市属各行业、各系统陆续成立一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文化大革命”初期,多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被关、停、并、转。从1971年起,经过对科研机构的调整,先后恢复或新建一批科研机构。至1990年底,国家有关部委驻津科研机构发展到40个,市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14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1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315个,医院科研机构15个,民营科技机构发展到280家。
  第一节驻津研究与开发机构
  1954年,国家机械工业部在天津设立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在天津陆续成立一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其中50年代成立10个,年增加了12个。“文化大革命”初期,有12个驻津科研机构下放、合并或迁往外地。年,驻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增加了16个。进入80年代,驻津科研机构又有所增加。至1990年底,国家有关部、委、局、总公司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等26个部门在天津共设立40个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其中,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有6个;交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医学科学院各3个;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各2个;其它部、委等共19个(见表1-16)。
  在40个驻津科研机构中,共有职工19872人,其中科技人员12193人,占职工总数的61%;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9868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1%。驻津科研机构按人数划分,千人以上的大院(所)有4个,500~1000人的院(所)有11个,500人以下的院(所)有25个。驻津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面广,覆盖了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土建等领域;具有国家级实验室和检测、计量、情报、标准等45个中心,拥有大型精密仪器和设备227台套,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和服务手段。
  驻津科研机构以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主,同时也为天津经济建设服务。年,驻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有317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24项,部级奖238项,省市级奖55项。仅1990年,驻津科研机构就向天津市234个工矿企业转让科技成果143项,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二节市属研究与开发机构
  1951年,经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天津市工业试验所,以后更名为天津市半导体技术研究所和理化分析中心。1954年,成立天津市电器研究所。1956年,在纺织、冶金、机械等工业局和建工、卫生等系统成立6个科研机构。此后,又在水产、轻工、电子、化工等工业局和农业系统先后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至50年代末,市属科研机构发展到37个,分布在机械、纺织、冶金、卫生、电子、轻工、化工、农业、建工、科技等行业和系统。进入60年代,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又有新的发展,到1966年增加到46个,市属各行业、各系统基本上都成立了研究与开发机构。“文化大革命”初期,46个市属科研机构仅存15个,其余31个科研机构都经历了合并、撤销、分割的历史。1971年起,经过对科研机构的调整,又恢复或新建了一批。至1976年底,市属科研机构增加到55个,其中包括国家有关部委下放地方的6个。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天津市委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提出按行业建立科研机构的设想并着手实施,全市各系统、各行业陆续恢复或新建一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年,市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共增加78个;同期,撤销或因国家有关部委收回、改变隶属关系等原因又减少24个,共净增科研机构54个。
  至1990年底,市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发展到114个(见表1-17)。其中,工业行业79个,占机构总数的69.3%;农、林、牧、渔和水利行业13个,占11.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7个,占6.1%;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9个,占7.9%;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4个,占3.5%;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2个,占1.8%(见表1-18)。在工业行业79个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轻工行业有26个,机械行业17个,电子仪表和化工行业各8个,纺织行业7个,其它工业13个。
  在114个市属科研机构中,技术开发型机构72个,占机构总数的63.2%;社会公益型机构42个,占机构总数的36.8%。技术开发型机构共有职工14216人,其中科技人员7717人,占职工总数的54%;社会公益型机构共有职工3888人,其中科技人员2934人,占职工总数的75%。
  至1990年,在市属科研机构中,共有在职职工18104人,其中科技人员10651人,占职工总数的58.8%;科技人员中,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4284人,占科技人数总数的40%;人数最多的是轻工行业,其次是纺织行业,再次是机械行业,均在2000人以上;科研机构中,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最高的是电子仪表行业,达75%,科技人员所占比例最小的是环境卫生行业,只有27%。
  “七五”期间,市属科研机构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技攻关,取得了众多优秀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奖28项,部级奖94项,省级奖296项,地(市)级奖38项。
  第三节高等院校研究与开发机构
  天津是国内较早建立高等学府的城市之一,高等学府附设的科研机构相应地成立较早。1932年,南开大学创建应用化学研究所。1933年,北洋大学设立矿冶工程研究所和工程材料研究所。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随着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也相应发展起来。“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的部分科研机构被撤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得到恢复与迅速发展。至1990年底,天津20所理工农医类高等院校中,共设有100个研究与开发机构,其中经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28个(见表1-19);经学校非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72个(见表1-20)。在100个研究与开发机构中,共有在职职工2575人,其中科技人员1695人,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1554人。天津大学有科研机构32个,南开大学有17个,两校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940人,占总数的60.5%;其它院校的科研机构中,有科学家与工程师614人,占总数的39.5%。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27个,工程与技术科学研究机构55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5个,其它科学研究机构3个;其中数学研究所、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等,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众多科研成果,包括一大批国家级和天津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半数以上分布在纺织、轻工、化学与化学工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应用光学与光学工程等学科。
  “七五”期间,天津市高等院校研究与开发机构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发明奖2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97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50项。其中,国家教委所属高校的科研与开发机构获奖比例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发明奖1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部级科技进步奖53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5项。
  第四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20世纪20年代,天津久大精盐公司和永利制碱公司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从事应用化学和制碱技术研究。
  50年代初,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陆续设立科研机构,其中大多数分布在机械、轻工、化工等行业。进入6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不断增多,到1965年有上百个工厂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1978年以后,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得到迅速发展。至1990年底,在全市48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286家企业共设立315个技术开发机构,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59.39%(见表1-21)。
  在315个技术开发机构中,共有技术开发人员12082人,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420人;有经常技术开发任务的289个,占机构总数的91.7%;有较稳定经费来源的251个,占机构总数的79.7%;有一定试验、测试条件的287个,占机构总数的91.7%。
  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四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化学工业和塑料制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本行业大中型企业总数的90%以上;医药工业、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本行业大中型企业总数的80%以上。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中,轻工业有137个,占机构总数的43.5%;重工业有178个,占机构总数的56.5%。
  315个技术开发机构中,有119个分布在大型企业,占机构总数的37.8%,196个分布在中型企业,占机构总数的62.2%;18个技术开发机构分布在中央企业,占机构总数的5.7%,297个技术开发机构分布在地方企业,占94.3%;国有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275个,占机构总数的87.3%,集体企业有30个技术开发机构,占机构总数的9.5%,中外合资企业有技术开发机构4个,占机构总数的1.3%,其它企业有6个技术开发机构,占机构总数的1.9%(见表1-22)。
  第五节医院科研机构
  1949年以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些规模较大的医院设立了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研究室、组。70年代起,医院的研究室有些改建成正式挂牌的研究所。其中,1975年天津市南开医院建立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1977年,市胸科医院、市肿瘤医院、天津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别成立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所、中医研究所等4个科研机构。1978年以后,天津市各医院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迅速发展。至1990年,医院所属科研机构发展到15个。
  第六节民营科技机构
  1982年2月,天津市红桥区科技咨询服务部成立,这是天津市成立最早的民营科技机构。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允许集体和个人建立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机构,地方政府要对它们进行管理,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了贯彻这一精神,1986年天津市科委制定了《关于集体、个体科技机构的管理暂行办法》,为民营科技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至1987年,全市民营科技机构发展到24家,从业人员170人。1988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重申“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积极支持和促进集体、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科技机构发展”。同年7月,天津市政府颁发《关于促进集体、个体科技机构发展的意见》,并附有《天津市集体、个体科技机构管理办法》,对民营科技机构从业人员的条件、人事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财务税收管理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并给予优惠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科技机构的发展。至1990年,天津市民营科技机构发展到280家,是1986年的47倍;固定职工有2680人,是1986年的71倍;民营科技机构的年收入从1986年的7.7万元上升到3728.7万元;上缴税金由1986年的1.3万元上升到236万元。
  年,天津市民营科技机构累计完成各类科技项目9300多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107项;另获国家专利158项。
  第一篇科技队伍与科技机构
  第三章科学技术团体
  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术先进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