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我想和这个世界不一样界

@所有人 | 微信支付宝QQ都有这个漏洞!你知道吗?
@所有人 | 微信支付宝QQ都有这个漏洞!你知道吗?
来源:东莞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
当你们使用微信或者其他社交类软件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有人添加你为好友,请求显示:“来自通讯录好友”。
应该是熟人啊?但你想了半天,根本不知道她是谁。这个人你确实不认识,因为她根本不在你的手机通讯录!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微信本身自带的功能,
为“高效”添加陌生人玩的一种招数。
同时,说明三个问题:
1、你的微信是跟手机号绑定的;
2、你的微信设置的是允许别人通过手机号搜到你;
3、对方有你的手机号。
陌生人怎么会有你的手机号?
陌生人是怎样添加好友的呢?
陌生人发出添加好友,点开通讯录,再点开“新的朋友”,出现好友添加请求列表,在人像姓名下直接显示:“来自通讯录好友”。
在好友添加请求列表中,没有直接显示“来自通讯录好友”。而是点开“接受”按钮后,出现“详细资料”,在“通过验证”上方,有一个“来源”,在这个位置显示“对方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
骗子的手法
微信发送添加好友请求的时候,除非对方设定的是完全自动通过,否则需要验证。如果对方在验证信息中填写“来自手机通讯录”,对方微信姓名下面就显示“来自手机通讯录”。
2、私存你的号码
用这招的人多半是“图谋不轨”。为什么微信系统会在“来源”上显示“来自通讯录好友”呢?原来,你的手机号码已经被存在了别人的手机上,至于名称是什么并不重要。
这就是明明“来自手机通讯录”,而你完全想不起她是谁的原因。
陌生人怎么会有我的手机号呢?对方通过某种途径得到你的手机号后,先存在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里,然后通过“添加朋友”选择“手机联系人”。
同样的,只要陌生人在手机里存上你的手机号码 ,并且手机号与QQ号进行了绑定。然后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QQ好友,你的QQ号上也会显示来源:来自手机通讯录。
经测试,支付宝等很多可以添加好友的软件,都存在相关的漏洞。
很多显示“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的好友
根!本!不是你的好友!
所以,不是你健忘,而是对方套路深!
1、路边扫码送礼品、填写问卷调查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2、不熟悉的昵称或头像添加你为好友时不要轻易通过,尤其是美女头像;
3、如有好友向你借钱或其他帮助,务必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本人进行核实。
4、发现被骚扰或恶意营销及时向平台举报。
你被套路过吗?
留言并转告提醒更多人!
负责编辑:莫凤英
版权声明:
o 凡注明“东莞时间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o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时间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请将#替换成@) 处理时间:9:00—17:00@所有人:国土部放大招 这两类人的房产要危险了
来源:央视财经mp
原标题:@所有人!国土部放大招!这两类人的房产要危险了!
  近日,关于房地产的最大消息是:在2017年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市县的“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房源信息,将全部接入国家级平台。届时,一个人在全国买过几套房,只要进行过登记,就有望依法查询。
  不动产登记"四统一"今年有望全面实现
  从国土资源部获悉,2017年是实现不动产登记“四统一”的决战年,该部将会同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着力抓好信息平台接入,力争年底前所有市县全部接入国家级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四统一”。
  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曾撰文指出,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核心是必须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
  据悉,截至2016年底,全国335个地市州盟、2808个县市区旗已经开始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累计颁发不动产权证书1400万本,不动产登记证明1300万份,全国全面实现了“发新停旧”。全国1700多个县(市、区)顺利接入国家级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四个直辖市、河北、江苏、浙江、广西等地率先实现接入范围全覆盖。
  根据此前国土部列出的时间表,2014年建立统一登记的基础性制度,2015年推进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过渡,2018年前,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投入运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基本形成。
  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房产税,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并不是开征房产税的前提条件,不过,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成并全面运行后,能够为征收房地产税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和基础信息,能更加有效支撑房地产税收改革。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并不意味要开征房地产税,更谈不上老百姓将面临高额税费的问题。
  地方房源登记接入国家平台 为调控提供支撑
  中国每隔10年就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但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房屋普查。国家基本掌握全国不同城市的住房拥有量会产生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为短期的楼市调控提供基本的数据和支撑。
  二是从中长期来看,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的房产税,它的征收需要掌握公民、家庭在全国的房屋拥有量,这样才能制定出比较好的征税方案。
  三是利于整个住房制度的设计。如果国家层面掌握了所有公民的住房情况,对于建立住房制度、制定住房政策也很有帮助。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国家对于房地产长效机制没有过多展开描述,但有关的提法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在2014年国家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中,曾经对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有过描述,界定了四个组成工具:住房政策、土地供应政策、财税政策以及信用政策。
  另外,要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全国的住房信息联网,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也就是说,全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建立此制度,全国不同种类的房源才能统一汇总到国家的平台上,从而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那么,联网后的信息不仅国土部可以使用,其他部门也可以使用。这相当于在部门之间共享了一个数据库平台,从而为我国房地产短期政策制定、长期制度建设提供坚实的根基。”
  这两类人的房产要危险了
  最迟从2017年12月开始,一个人在全国买过几套房,只要进行过登记,都可以在平台上查到。到那时,谁是贪官污吏,谁在大规模炒房,谁涉嫌在房产上偷漏税,纪委、反贪局、央行、银监会和税务部门将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如果你把这条重要信息,跟当前国家日渐严厉的调控措施放在一起,就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当前的楼市调控的首要目的,固然是防风险、防资产泡沫,平息大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对高房价的怨气、赢得民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不给那些囤积了大量房子的贪官污吏、炒房者们高位出货的最后机会。
  这些人,如果想2017年再把房子卖了,把资金转移出中国,就困难了很多。现在外汇管制已经很严格,很多地下钱庄被查处。至于通过比特币、港股通等方式“资金外逃”,也正在引起央行的关注。
  即便是钱转移到了海外,毕竟还要存在银行,或者以房产、股票、基金等方式存在。而中国正在对其他国家企业、居民在中国的金融账户信息进行调查,清理数据,并最迟在2018年9月开始跟全球主要国家实现信息互换(其他国家也在进行类似工作),到那时你转移到海外的资产,也能被中国的司法、税务部门清清楚楚地查到。
  也就是说,2018年以后,主要国家政府联手对居民个人、企业拥有财富进行监控的“天网”,将完全织就。除非你把自己的钱都换成金条或者美元现钞,埋在阿富汗或者北非的沙漠里。
  今年年底之后,炒房者也将遭遇麻烦。他们在全国各地的房产、贷款记录等,统统可以被央行、银监会看到,未来国家可以精准地打击炒房者。有过多次贷款购房记录,以及在全国拥有多套房的人,可能无法继续获得贷款资格。
(责任编辑:刘盛钱 UN649)
&&&&&&</div
中国人哪来这么多钱?[]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微信群怎么@所有人
微信群怎么@所有人
来源:手机世界
群怎么@所有人?小伙伴应该都知道@个人,及时他屏蔽了消息也会收到提醒,很多时候人多需要@全体群成员要怎么办呢?不会吗?跟小编一起来看看教程群怎么@所有人吧!
相关教程:
如果你需要@所有人,必须得自己是群主,发布群公告即可@所有人,操作如下。
1)打开你要@所有人的群聊,点击进入群聊页面后点击右上角【双人像】。然后点击【群公告】。(如下图)
2)编辑群公告后点击右上角【发布】,在提示下点击【发布】即可@所有人。@所有人样式可看图1。(如下图)
PS:如大家在使用手机过程中遇到难题了,可以直接到(zhidao.3533.com)进行提问或关注本站公众帐号(号:www3533com)后给小编留言,小编收到留言后会第一时间给大家解决相关疑问。
支持平台:Android、Apple、Symbian、Windows Phone@所有人:计算一下你的快乐
想想你的家人、朋友。是不是有些人,不论发生多糟的事,还是能保持愉快?是不是也有些人,不管得到了多大的恩赐,还是一直郁郁寡欢?
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心理和情感由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形塑。人类演化的结果,就是不会太快乐,也不会太痛苦。我们会短暂感受到快感,但不会永远持续。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生化机制就像是个恒温空调系统。而每个人的快乐系统的设定都有所不同。
如果说快乐的程度是由1到10分,有些人的生化机制天生开朗,就会允许自己的情绪在6到10分之间来回。像这样的人,就算碰上金融市场崩溃而丧失了所有积蓄,还被诊断患有糖尿病,还是会相当愉快乐观。
也有些人,就是倒霉有着天生阴郁的生化机制,情绪在3到7分之间来回,大约稳定在5分附近。像这样的人,就算中了几千万的乐透,还是会相当忧郁悲观。不论如何,她的大脑就是没办法让她乐不可支。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
除了上述从生物学根源去探索人类的幸福快乐,在《人类简史》一书中,作者还从历史、经济、社会、心理、哲学、宗教等多个维度,探究社会的发展是如何为个人带来快乐或造成痛苦的?
今天特摘选书中这部分内容如下,望有益于朋友们更深一层了解这个世界和人类社会,以及我们自身。并且在文末附有两个有趣的“快乐计算公式”和“幸福计算公式”,大家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快乐哦~
01:快乐如何计算?
常有人认为,历史不断进展,人类的能力不断增加,我们会运用能力来减轻痛苦、满足愿望,所以我们想必过得比中世纪的祖宗们来得快乐。然而,历史一再证实,人类有了权力或能力就可能滥用。
所以要说能力越高就越幸福,看来实在有些天真。有些反对“能力越高就越幸福”这种观点的人则认为,人类有了越来越多的能力之后,创造出来的是个冷漠的机器世界。
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用了无数新方法干扰地球的生态平衡,而且看来可能后患无穷。有大量证据显示,我们纵情消费而不知节制,正在摧毁人类赖以繁荣的根基。
在过去两个世纪间,有数百亿动物遭到现代工业制度的剥削,而且其冷酷程度是整个地球史上前所未有的。要评估全球幸福程度的时候,只看上层阶级、只看欧洲人、只看男性,都是巨大的错误。而且,或许只看人类也同样有失公允。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幸福和快乐的时候,似乎都认为这是由各种实质因素,例如健康、饮食和财富等决定的。如果某个人更有钱、更健康,就一定也更快乐。但这一切真的这么理所当然吗?
几千年来,早就有哲学家、神职人员和诗人反复思索快乐的本质,而且许多人都认为,社会、伦理和心灵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绝对不下于其他物质条件。
有没有可能,虽然富裕社会里的人类荷包满满,却因为人际疏离和生活没有意义而深感痛苦?有没有可能,虽然我们的老祖宗生活条件较差,但因为与家人朋友、宗教和自然关系紧密,所以反而生活得比较满足?
多项重复研究发现,就算是贫穷且有病在身的人,如果身边有爱他的另一半、爱他的家人、愿意支持他的社群,他就可能比一个孤单无伴的亿万富翁感觉更幸福快乐。当然,前提是这个人不能真的穷到无法生活,而他的疾病也不会不断恶化或让他持续感受疼痛。
这样一来,我们就得考虑一种可能性。虽然过去两个世纪间人类在物质条件上有了大幅改善,但因为家庭崩溃、社会失调,所以两者的作用很可能互相抵消。如果真是如此,现在的人并不见得比1800年更快乐。甚至是我们现在如此看重的“自由”,也可能是让我们不那么快乐的原因。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于是,社群和家庭的凝聚力下降而解体,这个世界让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关于快乐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在于: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如果你想要一辆牛车,而你也得到了一辆牛车,你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你想要一台全新的法拉利,而得到的只是一台二手的菲亚特,你就感觉不开心。
正是因为如此,一切顺利的时候,我们的期望跟着膨胀,于是就算客观条件其实改善了,我们还是可能不满意。而在一切不顺的时候,我们的期望也变得保守,于是就算又碰上其他的麻烦,很可能心情也不会更低落。
对现代人来说,虽然有各种镇静剂和止痛药任我们使用,但我们越来越期望能得到舒适和快感,也越来越不能忍受不便和不适。结果就是我们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可能还高于我们的先人。
这么一来,就算是长生不老也可能会导致不满。假设科学找出了能够医治所有疾疾的万灵丹,加上有效抗老疗程和再生治疗,能够让人永葆青春,那么,最可能发生的事,就是整个世界感到空前的愤怒和焦虑。
那些无力负担这些医学奇迹的人(也就是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愤怒到无以复加。纵观历史,穷人和受压迫者之所以还能自我安慰,就是因为死亡是唯一完全公平的事。不论再富有、权力再大,人也难逃一死。光是想到自己得死,但有钱人居然能长生不老,就会让穷人怒火中烧、不可遏抑。
02:快乐的化学成分
生物学家认为,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实是由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形塑。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由外在因素(例如工资、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利)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所以,不管是中了乐透、买了房子、升官发财,或是找到了真正的爱情,都不是真正让我们快乐的原因。我们能够快乐的唯一原因,就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那些刚中了乐透、刚找到真爱的人,之所以会快乐地跳了起来,并不是因为真的对金钱或情人有所反应,而是因为血液中开始流过各种激素,脑中也开始闪现着小小的电流。
但很遗憾,虽然我们总是想在人间创造出快乐的天堂,但人体的内部生化系统似乎就是对快乐多有限制,只会维持在恒定的水平。人类演化的结果,就是不会太快乐,也不会太痛苦。我们会短暂感受到快感,但不会永远持续。快感迟早会消退,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痛苦。
举例来说,演化就把快感当成奖赏,鼓励男性和女性发生性行为、将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如果性交没有高潮,大概很多男性就不会那么热衷。但同时,演化也确保高潮得迅速退去。如果性高潮永续不退,可以想象男性会非常开心,但连觅食的动力都没了,最后死于饥饿,而且也不会有兴趣再去找下一位能够繁衍后代的女性。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生化机制就像是个恒温空调系统,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要想办法保持恒定。虽然遇到某些事件会让温度暂时有波动,但最后总是会控制调整回到原来设定的温度。人类的快乐空调系统,每个人的设定有所不同。
如果说快乐的程度是由1到10分,有些人的生化机制天生开朗,就会允许自己的情绪在6到10分之间来回,大约稳定在8分附近。像这样的人,就算住在一个冷漠的大城市,碰上金融市场崩溃而丧失了所有积蓄,还被诊断患有糖尿病,还是会相当愉快乐观。
也有些人,就是倒霉有着天生阴郁的生化机制,情绪在3到7分之间来回,大约稳定在5分附近。像这样的人,就算得到了密切社群的支持,中了几千万的乐透,健康得可以当奥运选手,还是会相当忧郁悲观。
事实上,如果是这位天生忧郁的朋友,就算她早上中了几十亿的乐透,中午又同时找到了治愈艾滋病和癌症的方法,下午帮忙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达成和平,晚上又终于和失散多年的孩子团聚,她感受到的快乐程度仍然顶多就是7分而已。不论如何,她的大脑就是没办法让她乐不可支。
想想你的家人、朋友。是不是有些人,不论发生多糟的事,还是能保持愉快?是不是也有些人,不管得到了多大的恩赐,还是一直郁郁寡欢?
我们常认为,只要换个工作、找到老公、买了新车、写完小说,或是付完房贷,做完诸如此类的事,就能让自己快乐得不得了。然而,等我们真正达到这些期望的时候,却没有感觉真的比较快乐。毕竟,这些并不会改变我们的生化机制。虽然可以有短暂的刺激,但很快就会回到原点。
讲到这套生物学理论,最能抓到精髓的就是著名的新世纪口号:“快乐来自内心。”金钱、社会地位、整形手术、豪宅、握有大权的职位,这些都不会给你带来快乐。想要有长期的快乐,只能靠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
1932年,正值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赫胥黎出版了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书中将“快乐”当成最重要的价值,而且政治的基础不是警方、不是选举,而是精神药物。每天,所有人都要服用苏麻(soma,一种合成药物),这能让他们感到快乐,而且不影响生产力和工作。
03:快乐是生命有意义
赫胥黎的世界似乎对大多数读者来说都非常可怕,但又很难解释原因。所有人永远都是快乐的,这到底能有什么问题?
赫胥黎笔下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背后有一项基本生物学假设:“快乐等于快感”。在他看来,快乐就是身体感觉到快感。因为我们的生化机制限制了这些快感的程度和时间,唯一能够让人长时间、高强度感受到快乐的方法,就是操纵这个生化机制。
然而,这种对于快乐的定义还是受到一些学者质疑。在一项著名的研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发现,大多数人对生活的看法其实会有所矛盾。
让我们以养小孩为例。卡尼曼发现,如果真要计算哪些时刻令人开心,哪些时候叫人无聊,就单纯的数字来说,养小孩可说是非常不愉快的事。很多时候,养小孩就是要换尿布、洗碗、处理他们的哭闹和脾气,这些都算是没人想做的苦差事。然而,大多数家长都说孩子是他们快乐的主要来源。难道这些人都是脑子有问题吗?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调查结果让我们知道,快乐不只是“愉快的时刻多于痛苦的时刻”这么简单。相反,快乐要看的是某人生命的整体;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
不管任何文化、任何时代的人,身体感受快感和痛苦的机制都一样,然而他们对生活经验所赋予的意义却可能大不相同。如果真是如此,快乐的历史很可能远比生物学家想象的要来得动荡不安。
如果我们将生活切成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评估当时是否幸福快乐,中世纪的人肯定看来相当悲惨。然而,如果他们相信死后可以得到永恒的祝福,很有可能就会认为生活真是充满了价值和意义;相对而言,现代世俗子民如果不信这一套,就觉得人到最后就只有死亡,迟早会被遗忘,没了任何意义。如果用主观幸福感问卷问道“你对生活整体是否满意”,中世纪的人很可能得分会相当高。所以,我们的中世纪祖先会感到快乐,就只是因为他们有着对来世的集体错觉,因而感觉生命充满意义吗?
没错!只要没人去戳破他们的幻想,又为什么要不开心呢?从我们所知的纯粹科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人类的行动没有什么神圣的整体计划,而且如果整个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个宇宙很可能还是一样这么继续运行下去。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能排除掉人类主观的因素。但这也就是说,我们对生活所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不管是中世纪那种超脱凡世的生活意义,或是现代人文主义、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上都完全相同,没有高下之别。
像是可能有科学家觉得自己增加了人类的知识,所以他的生命有意义;有士兵觉得他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他的生命有意义。这么说来,所谓的快乐,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边的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就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很叫人难过。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种自我的欺骗吗?
如果快乐是在于感受快感,想要更快乐,就得操纵我们的生化系统。如果快乐是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得要骗自己骗得更彻底。还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
以上两种论点都有一个共同假设: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不管是感官的快感还是生命有意义)。自由主义将“个人主观感受”奉若圭臬,认为无论是好坏、美丑、应不应为,都是由每个人的感觉来确定。
自由主义政治的基本想法,是认为选民个人最知道好坏,我们没有必要由政府老大哥来告诉人民何者为善、何者为恶。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想法,是客户永远是对的。自由主义艺术的基本想法,是各花入各眼,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自由主义的学校和大学,叫学生要为自己多想想。广告叫我们:“做就对了!”
就连动作片、舞台剧、八点档、小说和流行歌,都不断在洗脑着:“忠于自我”、“倾听你自己”、“顺从你的渴望”。对于这种观点,卢梭的说法称得上是经典:“我觉得好的,就是好的。我觉得坏的,就是坏的。”
如果我们从小到大不断被灌输这些口号,就很可能相信快乐是种主观的感受,而是否快乐当然就是每个人自己最清楚。然而,这不过是自由主义独有的一个观点而已。
04:快乐是心灵澄明
历史上大多数的宗教和意识形态认为,关于善、关于美、关于何事应为,都有客观的标准。在这些宗教和意识形态看来,一般人自己的感觉和偏好可能并不可信。
从老子到苏格拉底,哲学家不断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言下之意也就是一般人并不知道自己真实的自我,也因此很可能忽略了真正的快乐。
基督教神学家应该也会同意这种说法。不管是圣保罗或是圣奥古斯丁都心知肚明,如果让人自己选择的话,大多数人都宁愿把时间用来做爱,而不是向上帝祈祷。这种选择绝对是顺从你的渴望,但这意思是想要快乐就该去做爱吗?圣保罗和圣奥古斯丁可绝对不会这么说。对他们而言,这只证明了人类本来就有罪,而且容易受到撒旦的诱惑。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沉溺在类似海洛因成瘾的情境里。
除了基督教以外,还有其他人也认为主观感受不该是最大重点。至少在讲到主观感受的价值时,甚至达尔文和英国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都有部分观点会与圣保罗和圣奥古斯丁相同。
根据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理论,正如同其他动物,人类在自然选择的影响下,就算对个人不利,他们也会选择要让基因继续流传下去。大多数男性一生劳苦、终日烦忧、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战斗,就是没办法享受一下平静的幸福;但这是因为DNA操纵着他们,要他们为它自私的目的做牛做马。DNA就像撒旦,用一些稍纵即逝的快乐作为引诱,令人为之臣服。正因如此,大多数宗教和哲学看待快乐的方式,都与自由主义非常不同。
最看重快乐这个问题的,就是佛教。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有系统地研究了快乐的本质和成因;正因如此,最近有越来越多科学团体开始研究佛教哲学和冥想。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根据佛教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悦的感受就是受苦。于是,人类就渴望能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悦的感受。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
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
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费心神,而且终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
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又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佛教与现代生物学和新世纪运动的相同点,在于都认定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见解在于,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我们如果越强调主观感受,反而就越感到苦。佛教给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别再追求外在成就之外,同时也别再追求那些感觉良好的心里感受了。
总结来说,我们现在会使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希望找出来我们主观认定什么时候有幸福感,而且认为找到特定的情绪状态就是找到了快乐。但相反的是,许多传统哲学和宗教(如佛教)则认为,快乐的关键在于追求真我、真正了解自己。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的感觉、想法、好恶就组成了自己,但这是一大错误。他们感觉愤怒的时候,心里想“我很生气,这是我的愤怒”。于是这一辈子做的,都是想要避开某些感受并追求另外某些感受。但他们从来没有发现,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
如果真是如此,我们过去对于快乐这件事的历史认知,就有可能都是错的。或许,究竟期望是否得到满足、感受是否快活都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问题在于人类是否了解自己。我们有什么证据,证明今天的人比起远古的采集者或中世纪的农民更了解自己呢?
学者一直到几年前才开始研究快乐这件事的历史。这场讨论才刚刚起步,要得出确切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大多数的历史书籍强调的都是伟大的思想家、英勇的战士、慈爱的圣人,以及创造力丰沛的艺术家。这些书籍对于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瓦解、帝国的兴衰、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可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对于这一切究竟怎么为个人带来快乐或造成痛苦,却是只字未提。这是我们对于历史理解的最大空白之处。而且,现在该是补上的时候了。
心理学要研究主观幸福感,靠的是受试者要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快乐程度;但矛盾的是,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学,正是因为人类并不正真了解自己,有时候需要靠着专业人士的帮助,以避免自我毁灭的行为。
快乐公式:
快乐=O+(N×S)/T+Cpm+He (O代表室外活动,N为与自然的关系,S代表社会关系,包括与邻居和朋友的关系,Cpm为童年的美好回忆,T代表平均温度,He为即将来临的假期。)
人们对快乐有着不同理解。炎热的天气如果有一杯冰镇啤酒,可能就让你感到快乐;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也是快乐的表现……英国加的夫在物理、情感和压力因素基础上,研究出了这个计算快乐的公式,
幸福计算公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H=S+C+V)。
当代心理学认为幸福也是有指数的,总幸福指数是指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看了一个喜剧电影,或者吃了一顿美食,这是暂时的快感;
而幸福感是令你感到持续幸福的、稳定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评价,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
这两个公式虽不是百分百准确,但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大家计算出来的快乐和幸福如何?来留言分享告诉我们吧~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世界不看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