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看一下这套最佳阵容 极限中国队可以么,极限司马懿求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女装大佬司马懿历史上是真实的吗 念出师表情节颠覆系虚构
  《虎啸龙吟》中司马懿穿女装读出师表的情节,可以说是非常震撼人了,虽然有些违背历史,但是却被其演技深深折服。那么在历史上,司马懿真的穿女装了吗?
  电视剧情节:
  魏军大营将士都被气炸了,但司马懿却不以为然,穿起这粉色的女装,带大军奔向河边。这时候弹幕统一变成了和司马懿衣服一样的粉色。然而下一幕更精彩,司马懿竟背起了《出师表》:许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粗,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且身后的士兵也在跟着朗读。
  诸葛亮闻声赶来。小编表示,王洛勇老师的诸葛亮演得太出色了,特别是第六次出祁山时候的老年诸葛亮,明知不能为而为之的心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入人心。虽然他是这部剧里的配角,但可以看出在编剧心中对诸葛亮还是很尊重的。
  背到出师表最后的部分,司马懿降低声调,放慢语速,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敬佩。而在之后的剧情里,司马懿和诸葛亮通过月亮交流的内心戏也体现出了这一点。的确,他们既是对手,也是知己。
  诸葛亮被气得晕过去了。不过导演还是不走寻常路,一般电视剧都是先吐血后倒地,虎啸龙吟是先倒地后吐血。
  小编认为,这场戏加的很妙,毕竟司马懿是主角,还是要突出一下他的隐忍,当然,也从侧面反应了诸葛亮的无奈,看着着实让人心疼。
  书中记载概述:
  话说当年蜀汉伐魏曹,诸葛亮兵出歧山, 司马懿亲率魏曹精兵却战不过诸葛亮而拒不出战,蜀兵每天阵前辱骂,魏曹将士不堪其辱欲出战因惧司马懿军令而不敢,王郎帐中向司马懿请令愿与诸葛亮对骂,要骂得诸葛亮来降。
  司马懿许之,那知在骂阵之中王郎被诸葛亮羞辱骂得从马上摔下来跌死阵前。司马懿暗自打定主意不打、不骂我拼命长,我身体好拖死你!被蜀汉俘掳的魏曹回到司马懿帐中献上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劣质妇女用品和长裙女装,想不到司马懿对镜化装着衣裙后,在众将士面前翩然起舞,众将士木然。
  新三国中的片段:
  在下参军杨仪,奉我家丞相之命,前来拜见魏国大都督。
  丞相命在下,送来战书一封,礼物一件。
  我家丞相说了,大都督大而勇,智而壮,立身巍如泰山,皮厚赛过城墙,水火不侵,喜怒无形,因此大都督你断不会迁怒来使啊。
  战书: 亮久慕仲达神勇,统领万众之师,不料君竟然萎缩首尾,苟全性命。藏于土窟之中,与女人何异。亮特此赠送巾帼艳服至,若不出战,请君拜而受之。
Android版下载魔兽真三 各种极限操作 司马懿甩车 精灵龙君【人人网 - 分享】
魔兽真三 各种极限操作 司马懿甩车 精灵龙君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也爱看
其实我很勤快的对不对
加油加油!!!
10分钟,哈哈哈哈哈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司马懿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为什么不帮助曹氏维权?
我的图书馆
司马懿夺权时,跟随曹操起家的旧部为什么不帮助曹氏维权?
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司马懿可以说是一个功劳非常强大,为人处事十分低调的人。但是不管司马懿怎样低调、怎样谦和,他毕竟不姓曹,也不姓夏侯,曹叡并不是不信任司马懿,他只是更加信任宗室。尤其是曹芳年幼的情况下,即便出现君权旁落的情况,曹叡也宁愿它旁落到宗室大臣手中,而不是姓司马的人手中。 更何况,曹叡还记得曹植的上疏和高堂隆临死前的遗书以及祖父曹操那句“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所以曹叡死前,立曹芳为太子,并列出了顾命大臣的人选: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这五个人,大将军曹宇是曹叡的皇叔,而且和曹叡关系极好,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夏侯献是夏侯渊的孙子,而秦朗虽然不是宗室,却是曹操的养子,也跟宗室差不多。 很明显,这份名单没有司马懿的份儿。全是他们家亲戚。曹宇担任大将军的第一天便奏请曹叡下诏不许司马懿进入洛阳城。这一想法跟曹叡不谋而合,洛阳城里有五个权力即将超过司马懿的人,却没有一个人比司马懿能力更强,功劳更大。这种时候放司马懿进城,简直是引狼入室。 于是曹叡一道诏书,就把司马懿赶回了长安。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跟咸鱼真的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咸鱼也会有翻身的时候。不管是曹叡还是五大辅政大臣都没有想到,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一个致命的细节——确切地说是两个人:刘放和孙资。 这两人是曹魏老牌秘书。早在魏国建国初期,两人就同时担任了曹丕的秘书郎,后来这两人同时转为左右丞。黄初初年,秘书被改成了中书,于是刘放被任命为中书监,而孙资被任命为中书令,各加给事中。曹叡即位后,这两人的地位愈加尊崇。这两人跟司马懿的关系很不错,司马懿从不拉帮结派,但他知道什么人该接近什么人不该接近,而身为领导秘书的刘放、孙资二人正是他结交名单上的第一名。 相反,宗室大佬们就不怎么待见刘放、孙资二人,尤其是夏侯献、曹肇和秦朗根本看不起刘、孙二人,相互关系闹得特别僵。 所以刘放、孙资也一直把司马懿当作自己人,而宗室亲族则是外人中的外人。在他们心底,是最希望司马懿能够成为辅政大臣的。 必须把这些膏粱子弟搞下去,把“自己人”司马懿搞上来! 刘放、孙资作为机要秘书大部分时候都陪伴在曹叡身边,但是大将军曹宇等人也死守着曹叡,一步都不肯离开。 最后,曹叡病重,两人让曹宇赶紧去叫人,然后放一边抹眼泪一边启奏道:“陛下百年之后,打算把天下托付给谁?” 曹叡虽然快死了,但脑子还很灵光,立刻知道二人想说什么,不耐烦地一口堵回去:“不是说了,让燕王辅政吗?” 刘放没有在意曹叡的语气,他早就打好了腹稿,乘此机会开始慷慨陈词:“陛下难道忘了先帝‘藩王不得辅政’的遗诏了吗?” 这句话对曹叡毫无杀伤力,在曹叡看来“藩王不得辅政”这道遗诏本身就没什么道理。 当然,刘放还没说完:“陛下您知道吗,您刚得病那会儿,曹肇、秦朗就调笑、戏弄您的爱妃们。而燕王在城南屯兵,不让大臣觐见陛下,这根本是竖刁、赵高这类权奸才会干的事情啊!”
这句话杀伤力就大了。自己还没死,曹肇、秦朗就调戏自己的老婆们,曹宇就打算独揽朝纲,这简直与谋反无异! 曹叡听得心头火起,刘放正好上纲上线添油加醋:“如今皇太子年幼,国家却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陛下不做长远打算,却因为一己私恩把祖宗基业托付给这么几个平庸之人,臣下恐怕社稷危险啊!” 刘放这番话又说到曹叡心里了,还揭开了曹叡最大的疙瘩。 曹叡何尝不知道五位辅政大臣才能平庸,根本不是安邦定国的贤才。他只是希望这五人能看在宗亲的分上竭力保存曹家社稷。 但是从刘放的描述来看,这五人非但才能不足以安定社稷,就算是品行也极度不佳,一旦自己晏驾,这些人难保不成为权奸。 既然如此,何不换成才能卓越、品性也说得过去的异姓大臣呢? 想到这里,曹叡心里已经隐隐有了人选,但他还是问刘放、孙资:“那你们觉得谁比较合适呢?” 刘放想都不想就提出了一个人选,出乎意料的是,那个人居然是曹爽。 曹爽瞬间吓了一大跳,从刘放开口说话的时候他就一直在观察曹叡的脸色,没多久他已经得出了结论:曹宇、曹肇、夏侯献和秦朗的辅政大臣地位恐怕要保不住了。可是自己呢?自己和刘放、孙资关系还不错,这两人或许不会跟自己为难吧? 曹爽在犹豫,到底投向哪一边?没想到刘放却主动来拉拢自己了。 曹爽脑子乱成一团麻,顿时汗流浃背,一句话都说不上来。刘放急了,狠狠踩了曹爽一脚,曹爽突然像被扎了一针一样蹿起来,顺势一把跪倒:“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确定一个人选后,刘放又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辅政大臣的第二个人选——司马懿。 这一招,刘放在肚子已经推演了无数次,他相信不会有任何问题。首先推出曹爽是为了让曹叡放心,然后推出司马懿是为了辅助曹爽,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曹爽才干太差,正好需要司马懿这个能人辅佐,而司马懿这个外姓大臣受曹爽制约,也掀不起多大风浪。 最重要的是,曹叡相信以司马懿的性格,他对权力的威胁恐怕并不会比曹宇、曹肇这些人更大。 果然,曹叡当场就同意了。 咸鱼翻生了。魏明帝曹叡晏驾变成了咸鱼,时年三十五岁。 同一天,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被提升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并且与曹爽各自统领禁军三千人,共执朝政,而且还被授予可以乘坐小车直接入殿的特权。 这是司马懿第二次担任辅政大臣。这时候,离司马懿被调离中央前往地方军区任职已经过去十年了。 十年之后,司马懿再次回到权力中枢,这时候,他已经是四朝老臣,两任托孤辅政大臣,曹魏军界头号人物,手下嫡系将领遍布魏国各大军区。 曹魏军政两界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和司马懿相抗衡。除了曹爽。史载曹爽此人,在曹氏宗亲中以低调谦和而著称,从来没有太大的野心。而且曹爽在曹魏政坛的根基十分薄弱,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嫡系党羽,名义上他地位比司马懿高,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意愿、也没有信心跟司马懿分庭抗礼。所以刚刚当上辅政大臣的那段岁月,曹爽像敬重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德高望重的司马懿,大小政务都要拿去跟司马懿商量,听取一下这位老前辈的意见,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去施行。人一旦掌权,是会变的。曹爽也不例外。曹爽刚刚当权,一个政治团体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主动依附在曹爽周围,后来大权独揽的“曹爽集团”被迅速建立起来。集团的核心是六个人: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桓范。此时此刻的司马懿,对于曹氏王朝大体上还是忠诚的。但以司马懿的性格,不可能不考虑自身和家族的命运。 曹爽又不失时机地下来一剂猛药。 先夺人事权,再夺军权,曹爽集团咄咄逼人。司马懿冷眼旁观,称病不出。解除了司马懿的行政权后,曹爽开始在行政机构中安排自己的人马。 曹爽把自己的头号谋主何晏安排到了吏部尚书的职位上,然后,邓飏、丁谧也分别被安进了尚书台,再加上曹爽自己担任录尚书事,整个曹魏中央行政体系成了曹爽的一言堂。 至于毕轨和李胜二人,在丁谧的谋划中将出任手握实权的地方长官与曹爽内外呼应:毕轨担任司隶校尉,李胜担任河南尹。夺走司马懿录尚书事的实权后没几天,曹爽再次借天子之手下诏:命曹羲出任中领军,统领禁军;族弟夏侯玄出任中护军,牢牢控制了禁军人事任免权,而四大营中最精锐的武卫营则交给了另一个弟弟曹训。同时曹爽还把自己的其他弟弟全部以侍从的身份打发进宫廷,一时间,宫廷简直成了曹爽家的后院。 何晏等人怀着各种目的大张旗鼓地依附在曹爽周围,曹爽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当你把小部分人划入圈子之内,你就等于把大部分人踢出圈子之外了。 那些圈子之外的人会变成另一个圈子,而那个圈子的核心便是司马懿。 曹爽机关算尽,却帮司马懿作了嫁衣。当曹爽集团占据了魏国政坛大部分机要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新人上马就有旧人下马,那些被挤对下来的旧人便成了司马懿集团最坚实的骨干力量。 在这帮人中,司马懿最为倚重的是曹魏的顶级谋臣蒋济。 比起另一位顶级谋臣刘晔,蒋济在知人料事方面稍微欠缺了一点,但在奇谋诡策上又超越了刘晔。但他和刘晔有个共同点:高智商、低情商。 所以他跟曹爽集团几位核心人物的关系都处得不怎么样,尤其是毕轨,因为北伐轲比能的事情被蒋济弹劾得很惨,如今毕轨咸鱼翻身,很不给蒋济好脸色看。 相反,司马懿却一直刻意地保持着跟蒋济的良好关系。 司马懿知道,当务之急不是在朝堂上和曹爽夺权,而是在曹爽最薄弱的环节巩固自己的权力。 这个环节就是军权。这才是司马懿的命脉,绝不容曹爽染指! 拜老朋友孙权所赐,司马懿很快就找到了巩固军权的机会。 趁魏国大丧之际出兵打秋风一直是东吴的保留节目,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优良传统一直没丢。曹叡刚死,孙权就蠢蠢欲动,各项战争准备工作轻车熟路地开动起来。 确实,曹爽集团的软肋就是军权,他手里没有能带兵的嫡系人马,连个懂兵的人都没几个! 没办法,那就让司马懿带兵吧。曹爽无奈地签署了调兵的诏令 战争过程比司马懿预料得更加简单,几个回合东吴就被打跑了。此时此刻,曹爽已经极度焦躁不安了,他不打算忍下去了,决定跟司马懿来个硬碰硬。他要把手直接伸进各大战区和中央军,直接伸进司马懿的势力范围。 “司马懿打东吴,我们就打西蜀……不过首先,我需要先接过雍凉战区的指挥权。”几天后,曹爽上疏,推举中护军夏侯玄督雍、凉二州军事,接过了雍凉兵团的指挥权。 不过指挥权是一回事,控制权又是另一回事。正始五年年初,曹爽上疏曹芳,请求亲自率兵讨伐蜀国——说是上疏,其实是自说自话,不过在批准自己之前,他偷眼打量着司马懿,等待这个老家伙的反应。 司马懿认定曹爽伐蜀必败。诸葛亮死后蜀国进攻能力严重退化,但是诸葛亮遗留下的防御体系还在,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这些老将还在,更重要的是,秦岭天险还在。沙场老将曹真尚且铩羽而归,更不用说对用兵一无所知的曹爽、夏侯玄以及什么邓飏、李胜了。 诸葛亮之后,蜀国确实无可挽回地衰弱了,当时的汉中守军只有区区三万人。在曹爽的六万大军(号称十万)面前似乎不堪一击。 但是结果却如司马懿所料,经历一番血战,曹爽扔下无数牛马、军械和粮草后,大军撤回了关中。 曹爽一败涂地,比他老爹曹真还丢人败兴。 这件事情让曹爽明白一个道理:玩军事,他真的不是那块料。 玩军事不行,曹爽决定玩政治,正始八年四月,丁谧找到曹爽,又献上了一条诡计:把郭太后迁回永宁宫。 这个消息让修养功夫极好的司马懿都忍不住跳脚骂娘。 如果说之前司马懿的所有忍让都有息事宁人的因素,那么从这一天起,司马懿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如果说之前司马懿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保护手中的权力,那么从这一天起,司马懿已经做好了夺权的准备。 积蓄了整整八年的愤怒即将喷薄而出,曹爽和他的谋士们即将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顶级水平的政治斗争:果决、残酷而血腥。 正始九年除夕,司马师带回一个消息:少帝曹芳将于次年正月初六祭拜高平陵,曹爽、曹羲、曹训三人同行! 机会就这样来了,在司马懿的授意之下,司马师已经偷偷募集了死士三千人,平时藏身在洛阳城的民居内,只要一声号令就能迅速集结。这就是司马懿夺权的主力。 可惜的是,从正始八年开始,曹氏三兄弟很少集体活动,曹爽每次外出都会在洛阳留下至少一个兄弟,这让司马懿根本找不到出手的机会。所以,司马懿只能耐心地等待着。 而如今,曹爽不知道哪根神经没转过弯,居然和两个弟弟同时前往高平陵,还带走了曹爽集团的大部分骨干,洛阳城一瞬间就空虚了。 这就是司马懿等待已久的机遇! 司马懿跳下床,叫来了次子司马昭,把自己的全部谋划告诉了他,让他准备准备,正月初六就动手。 一切按计划展开。 司马师首先冲出府邸,他要去皇城大校场集合全部死士。半个时辰后,死士集合完毕,司马懿带上司马昭直奔皇城,接过了这支部队的指挥权。 司马懿立刻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分出一部分死士前去攻占皇城武库——万一要跟曹爽干仗,精良的武器装备必不可少。 然后,司马懿命令司马师驻守宫城大门,防止洛阳禁军反扑,司马昭前往永宁宫“保护”太后,而他自己带着剩余的死士一路冲进皇宫,召集群臣。 当人到得差不多的时候,司马懿宣布“曹爽兄弟无礼犯上,废除一切职务”。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魏国群臣一时无法接受,虽然曹爽很不得人心,但司马懿这一手也太突然了,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中,默默权衡着自己的选择。 无论在什么时候,站队伍都是个要命的问题。 这时候,司马懿这些年来笼络人心的成果终于展现出来。 首先跳出来表示支持的是太尉蒋济。紧接着,尚书令司马孚也明确表示了和司马懿穿一条裤子的决心。 那些早早赶来的大臣中有很多都被司马懿暗中笼络过,既然蒋济都带头了,于是,大家纷纷表示拥戴司马太傅的英明决定。 获得大臣们的认可后,司马懿带领群臣前往永宁宫,向郭太后报告此事。 政治斗争跟军事斗争不一样,除了拳头硬,政治立场正确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所以他必须取得太后的认可,让自己的行动合法化。郭太后知道,自己即便反对也没什么意义了,只得承认了司马懿之前叛乱行动的合法性,并授权司马懿成立一个“专案组”,查处曹爽集团的不臣不法行为。 司马懿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在一上午的时间里,司马懿先聚兵,再夺门,取得大臣支持,获得太后懿旨,每一步都走得有条不紊、严丝合缝。 政治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赤裸裸的军事问题。 曹氏兄弟在洛阳城中还留有许多中下级军官和数量可观的军队。但这些大兵群龙无首,只需要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人领导,就能立刻转化为司马懿的武装力量。 司马懿想到了两个人选:高柔代理大将军一职,接管曹爽所部军马;桓范代理中领军一职,接替曹训所部兵马。 司马懿也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就是相信了伪装得很好的两面派恒范,司马懿静静等待曹爽的反应,可就在这时候,一个司马懿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几乎打乱了司马懿所有的部署: 桓范离开洛阳城,直奔曹爽而去! 理素质极强的司马懿立刻恢复了果决,命令老臣王观取代桓范前去收编中领军直属营,同时下令全军戒备,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见到曹爽,桓范也顾不得客套,立刻呈上酝酿多时的计策:“天子车杖在此,大将军打算如何利用?” 曹爽想了片刻,压低声音道:“天子年幼权弱,能有何用?” 桓范一跺脚:“大将军糊涂!天子才是唯一的求生之道!” “司马公所倚仗的乃是太后懿旨。但太后懿旨和天子圣旨,哪个分量重?” 曹爽心说“分量都不重”,但话没出口又咽了回去:“然则先生何以教我?” “护送天子车驾至许昌,号召天下勤王,与司马太傅武力决战!”(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桓范斩钉截铁地说。 说完,桓范满怀期待地望着曹爽,曹爽却陷入了沉默, 废材就是废材。曹爽的沉默让桓范的心沉入谷底,他又转向了边上的曹羲:“事情都这么明显了,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你平日里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你们曹家的门户就要倒了!”。曹羲也不说话,装死。 曹羲的心思跟他老哥一样,都舍不得豁出命来跟司马懿鱼死网破,在他们的幻想中,最坏的情况不过是认栽,把大权还给司马懿。留一条命在,曹家的人还愁没有一口饭吃吗? 可怜曹氏兄弟跟司马懿斗了这么多年,却一点都不了解司马懿。 桓范看到一脸死相的曹氏兄弟,心头的绝望越来越浓,声音几乎都撕心裂肺了:“从这里到许昌不过半天的路程,到了许昌就能招募一支像样的军队,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军粮,不过我已经把大司农的印绶带来了,调集粮食完全不成问题啊!” 说完,桓范死死拉住了曹爽的衣袖,要曹爽立刻表态。 曹爽觉得再装死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提了个折中方案:“要不先派人探探太傅的口风?如果太傅决心赶尽杀绝,我等再从长计议不迟。” 桓范听了摘下佩剑一把扔到地上:“自寻死路,大势去矣!” 司马懿摸准了曹爽的心思,接二连三送来招降书,桓范急得火烧火燎,磨破了嘴皮子劝说曹爽。曹爽却一直摇着头,说:“司马公只不过是想夺权罢了,我交出权柄,保留爵位,至少还能做个富家翁。”桓范听到这句话,瘫倒在地上,号啕大哭:“你父亲曹真是个英雄,怎么生下你们这些蠢牛一样的儿子!因为你们,害我横遭灭族之祸啊!”(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可惜桓范聪明了一辈子,却在最后关头押错了筹码,他又能怪谁? 正始十年正月初七清晨,曹爽终于扔下佩剑,举手投降。投降的结果是曹爽和他的兄弟们,身为曹氏宗族,世代蒙受皇恩,还亲手接过先帝的遗诏,却包藏祸心,跟何晏、邓飏、张当等人图谋造反。和同谋桓范等一起判处大逆不道罪。这样的判决,意味着曹爽集团骨干被全部诛三族,数百颗人头转眼之间就将滚滚落地。 正始十年正月下旬,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李胜、毕轨、桓范…以及他们的全家三族被尽数斩首。 三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最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以最血腥的方式落下帷幕。 随着曹爽覆灭,司马家族权倾朝野,司马懿下一个目标是夏侯家族,此时夏侯家族最大的当权派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的夏侯玄。 夏侯玄也是曹爽一手提拔起来的,但身为夏侯家族的顶梁柱,夏侯玄只能算曹爽的盟友而不是党羽,而且手握重兵,因此逃过了年初的大清算。 当然,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司马懿大权在握,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夏侯玄的兵权撸掉。 这事儿并不难办,夏侯玄在雍凉军区本来就没有根基,伐蜀大败之后更加灰头土脸。司马懿一纸调令,夏侯玄就乖乖滚回洛阳,转任大鸿胪,成了一名外交官,然后又改任负责宗庙祭祀的太常,名义上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但说白了就是职业神棍。接下来,司马懿让郭淮收拾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夏侯霸无奈之下叛逃蜀国,对于这个消息,司马懿一点都不在乎。夏侯霸是死是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夏侯家族在军界的势力已经被肃清了。 司马懿干掉最后一个曹家的人是当时曹魏军界的头号人物大司空、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 王凌是美人计的设计者王允的侄子,和所有职业军人一样,王凌性格粗鲁,但是爱憎分明,对于曹氏家族忠心耿耿。可惜的是,王凌刚搭上楚王曹彪这面大旗,还没拉起造反大旗来,就被一个叫杨康心腹出卖了。嘉平三年五月初二,司马懿亲自率领大军走水路南下征讨王凌。 出兵之前,司马懿先是以天子名义发了一封诏书,把王凌骂了一顿,无非是以下犯上,不听号令,实在无礼一类的话,并没有涉及谋反大罪。赦令的最后话锋一转,又宣布赦免这一系列罪名。然后又以私人身份给王凌写了一封信,告诉王凌说天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师已经开到你家门口了,但是我呢打算网开一面,你自己看着办吧。结果王凌又钻到了司马懿的套子里面去。活活被逼自杀而死。王凌死后,一场大清洗立刻横扫扬、豫二州。 司马懿要的并不只是杀戮,而是杀戮所带来的震慑。 他的震慑立竿见影,曹魏政坛再次陷入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们急不可待地向司马家族表忠。然后,司马懿又开始料理皇室宗亲。楚王曹彪立刻被揪出来,人证物证俱全,无话可说。一个月后,楚王曹彪被赐死,他的家族子女全部贬为庶民,迁徙到平原郡软禁起来。 有了这个契机,司马懿上奏朝廷:将所有宗室亲王全部迁到邺城严加监管,严禁这些亲王与外界人士擅自联系,连亲王之间都不能相互来往。 曹芳准奏。司马懿又任命自己的第五子司马伷为宁朔将军,专门负责监管这些亲王。 这些血统高贵的皇室贵胄,一夜间沦为阶下囚。曹氏家族的力量已经被彻底剪除了。
10-10 18:45 20赞
司马懿夺权时跟曹操起家的旧部为啥不帮助曹操后人?这个问题要分几步分别答复。第一,曹氏亲族中有能力有实力的旧部基本没有人了。曹魏第三代魏明帝曹睿景初三年(239)去世后, 司马懿是当时四位托孤大臣之一,而且司马懿是魏文帝曹丕和明帝曹睿两代皇帝托孤大臣,资历威望都是很高的。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是在嘉平元年(249)那时与曹操同时代比较有名气的,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早已死去,就是第二代的曹真曹休曹彰等也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虽然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掌握一定兵权, 但一方面不在朝里而在长安,得到消息晚,另一方面司马懿的手段高明具体就是分步实施,即开始很温和,所有人包括当事人曹爽都觉得能接受,夏侯霸作为间接的关联者既不清楚详细利害关系,更不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帮忙。到大局基本清晰的时候,已经只有自己孤身逃跑,甚至连一个亲信都很难带出来了;第二,郭太后帮助司马懿,司马懿剥夺曹爽职权名正言顺。正始八年(248)曹芳年满十六岁,按照古制可以行加冕礼,也就是表示成年了,以前曹芳幼小,曹爽把曹芳当小孩,以辅政名义任意胡作非为惯了,眼看曹芳成年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曹爽心急如焚不知道咋办,何晏给出主意说:不用担心,曹芳是一个只喜欢玩耍的少年,对国家大事没有兴趣,只要找一些会玩的人陪,问题不大。不过,郭太后一直住在宫中,她虽不是曹芳亲妈,但从小照看曹芳,二人感情很好要提防,而郭太后对曹爽一伙却显得不热不冷,不近不疏。从以前与郭太后交往过程中,曹爽知道郭太后对司马懿印象很好,而当时司马懿以年老多病为由一直闲居养病,如果太后忽然启用司马懿岂不是麻烦?所以正始八年(248)三月,曹爽以曹芳名义下诏,把郭太后迁往永宁宫居住。这虽然分隔了曹芳和郭太后,但却违背二人意志无疑得罪了太后。嘉平元年(249)正月初三,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陪曹芳去高平陵祭祀先祖,封锁城门,隔断浮桥,请太后下诏书历数曹爽罪状,顺利免去曹爽曹曦曹训兄弟三人军职,这诏书就是当曹芳面宣读给曹爽兄弟听的。第三,曹爽一党失尽人心,让司马懿事先争取到重要高官支持。在得知次日曹爽将陪同曹芳外出祭祀时,正月初二夜里,司马懿用最隐秘的方式把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和自己的弟弟尚书仆射司马孚等人接到自己府里,加上两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共同商议,明确了各人占领武器库,大将军营,皇宫,曹爽府邸等重要位置的任务。第四,确定了先宽后严逐步扩大的处置原则,先后派许允,陈泰,尹大目等向曹爽多次传递只剥夺其兵权,不问其他的信息,麻痹曹爽让曹爽产生错觉。曹爽本来就是纨绔子弟,虽然号称智囊的桓范一再劝说曹爽保曹芳就近到许都,用大将军印信调全国兵马讨伐司马懿,但曹爽竟然思虑一夜却做出“愿意放弃大将军位置作个富家翁“的选择。而曹爽陪曹芳回城后的几天内,司马懿只把他们兄弟禁闭在家,并没有直接动手。但同时把与曹爽亲密无间的黄门张当抓起来,严刑拷问。张当受刑不过承认自己与曹爽等人密谋造反,这下问题就严重了,造反那就是死罪啊!到这时就是那些本来只想把曹爽免职的官员,包括当初支持司马懿的蒋济,高柔,以及司马孚(司马孚虽然是司马懿弟弟但却是曹家忠臣)等都难以挽救曹爽了,司马懿就很顺利地把曹爽兄弟家族数百人全部斩尽杀绝,部分原来不满曹爽的看到这结果,即使对司马懿杀曹爽满门有怨气,有人想忠于曹芳,但兵权,政权都被司马懿父子控制,司马孚作为弟弟都不敢再多说,别人更不敢有异议了。
10-14 12:46 3赞
高平陵之变前,身为曹魏宗室少壮派的曹爽,任用大批没有多少政治经验的年轻名士,以至于引起大量曹魏功臣的不满,破坏曹睿身死之后的政治生态平衡,形成少壮派(宗室+名士)独大的局面,严重威胁到了曹操旧部、曹魏元老的利益。再加上曹爽伐蜀的失败,内政手腕不足,外战毫无功勋的曹爽,在正始末年已然很不招曹魏元老待见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正是看准了曹爽所处的“内忧外患”政治局面而发动的,虽然在从军事上看,确实很冒险,但在政治上看,却很精明。精明在哪里呢?司马懿与曹爽均是曹睿临危之际的托孤重臣,二者各自代表了曹魏元老家族利益与曹魏宗室少壮派利益,而司马懿被曹爽明升暗降(太傅),则标志着曹爽擅权的开始。质言之,司马懿与曹魏元老家族的利益因为曹爽的宗室、少壮色彩,从曹芳时期开始便绑定在了一起。若论资历与功勋(司马懿在曹睿时期屡立战功),在正始末年,毫无任何一人可与司马懿相仿佛,曹魏各大元老家族面对逐渐把自己推向对立面的曹爽兄弟,只能推举司马懿作为代表,来与曹爽抗衡。曹魏元老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尚未看出司马懿篡代的野心,以为司马懿不会不顾当年与曹丕的知遇之情,更不会不顾两次托孤的名望,所以方才在高平陵之变的后续关键环节中站到司马懿的一边,帮着司马懿做事。未曾想司马懿野心远超他们的预期,等到司马懿掌握了洛阳的中军、屯田军乃至朝政、帝后、曹魏宗室之后,方才被司马懿过河拆桥完毕,毫无在中央层面的还手之力。蒋济在高平陵之变前后的表现便是曹魏元老的典型,正始年间蒋济反对曹爽的施政,政变之中不仅为司马懿参谋而且还写信劝降,等到政变结束、曹爽被杀,方才后悔而死。至于,司马懿晚年的最后三年乃至于司马师、司马昭一步步夺权之时,为什么曹魏元老显得不帮助曹氏,原因有三:其一,司马氏掌握了中央军政大权与关西军区的支持,并且在淮南一叛后软禁了曹魏宗室,使得反抗派的曹魏元老既没有反抗的实力组织,又没有反抗的名头与旗帜;其二,司马氏通过更加老到的利益输送、婚媾联姻拉拢了温和派曹魏元老,化敌为友地消解了曹魏的统治基础;其三,王凌、母丘倹、诸葛诞的淮南三叛,代表了野心派曹魏元老的逐鹿之心,唯一的一部分在东南军区拥有地方势力的封疆大吏也几乎都是“借曹魏之名、行野心家之实”的人,哪里还顾得上帮曹氏恢复实权?
10-10 01:06 15赞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搞笑,因为在现在人们的眼中(具体来说实在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后)司马懿都是个白脸大奸臣,是个篡权夺位挟天子令诸侯的大坏蛋。可是在五胡十六国之前人们的心目中是个大忠臣。这一点在《三国志》中可以体现的。当然也有人说陈寿是晋朝人,因为政治原因可以美化司马懿。我觉得这个论调有一定的依据,可是也有很多问题。第一,陈寿是公认的良史,为了巴结权贵美化一些坏人他没有干过。第二,陈寿对司马昭的评价很客观,骂你老子夸你爷爷,用这种操作巴结当朝者基本上是早上没睡醒。首先我们认为司马懿有篡权夺位之心,主要是因为高平陵诛杀曹爽的事。但是说实话,司马懿为什么杀曹爽?主要还是为了保命(保一家的命)而且曹爽本身就不是个好东西。干掉曹爽颇有点清君侧的意思。关键在于司马懿在干掉曹爽之后干了点啥。答案是……啥都没干,这一手搞得曹芳措手不及。他也感觉司马懿现在这么NB会不会拿自己开刀,主动示好封司马懿为丞相……结果司马懿不当。曹芳更懵逼了,心想是不是官给小了(东汉曹魏是三公九卿制和九品中正制,并无丞相,丞相在东汉曹魏不像个职位,而是一种“天子第一老子第二”的身份象征。所以你看到三国很多时候没有丞相,是很正常的)又封司马懿为王(加九锡),司马懿又拒绝了。曹芳以为司马懿是跟自己客气客气,继续坚持给司马懿封王。结果司马懿干脆称病不上朝了,一副宁死不受封的样子(装病专业户)。曹芳终于放心了,不再对司马懿起疑心而且时常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亲自到司马懿家请教司马懿。结果不知道司马懿是真病了还是真心退隐江湖,依然死都不上朝。司马懿不上朝,当年曹爽手底下一些没有被清理掉的亲信就坐不住了,曹爽亲信王淩令狐愚叛乱,要罢黜曹芳(再次佐证曹爽是个什么东西)。司马懿终于不装病了,三下五除二把这对杂鱼给料理了(手段略残忍)。曹芳很感动,心想封司马懿丞相加司马懿九锡,司马懿为了名节断不会接受。就想封司马懿为相国,可是司马懿又拒绝了。曹芳这下不能忍了,这一天天的光你来救我了就不能让我赏你点啥?说出去别人会骂我的。一再坚持要拜司马懿为相国,封司马懿为郡公(比王低的爵位)。结果司马懿又不上朝了,跟之前不同的是,司马懿这次是真不行了。嘉平三年八月戊寅,司马懿去世,谥号文贞(一说宣文),追封相国郡公。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司马懿死后,借着九品中正制的关系。他的子子孙孙个个都是高官名将,朝中重臣。当然,其中出了个司马昭。这都是后话,跟司马懿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当年毌丘俭文钦,因为反对司马家族的不臣之心,举大军“清君侧”。在起事之前他们也写了篇讨贼檄文,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司马家族的敌人,都可以在讨伐司马家族的檄文中这么夸赞司马懿。可以说司马懿当时留下的影响是多么的正面。反他?早上没睡醒吧!
10-10 08:38 39赞
也不是完全没有人反抗,司马懿的政变其实也有漏洞,只不过曹爽太无能了!曹氏兄弟在洛阳城中还留有许多中下级军官和数量可观的军队。但这些大兵群龙无首,只需要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人领导,就能立刻转化为司马懿的武装力量。 司马懿想到了两个人选:高柔代理大将军一职,接管曹爽所部军马;桓范代理中领军一职,接替曹训所部兵马。司马懿也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就是相信了伪装得很好的两面派恒范,司马懿静静等待曹爽的反应,可就在这时候,一个司马懿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几乎打乱了司马懿所有的部署: 桓范离开洛阳城,直奔曹爽而去!理素质极强的司马懿立刻恢复了果决,命令老臣王观取代桓范前去收编中领军直属营,同时下令全军戒备,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见到曹爽,桓范也顾不得客套,立刻呈上酝酿多时的计策:“天子车杖在此,大将军打算如何利用?” 曹爽想了片刻,压低声音道:“天子年幼权弱,能有何用?” 桓范一跺脚:“大将军糊涂!天子才是唯一的求生之道!” “司马公所倚仗的乃是太后懿旨。但太后懿旨和天子圣旨,哪个分量重?” 曹爽心说“分量都不重”,但话没出口又咽了回去:“然则先生何以教我?”“护送天子车驾至许昌,号召天下勤王,与司马太傅武力决战!”(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桓范斩钉截铁地说。 说完,桓范满怀期待地望着曹爽,曹爽却陷入了沉默, 废材就是废材。另外说下,曹氏家族本身也已经非常弱了。曹操时代,多半依赖曹爽宗亲领兵,但是曹丕父子之后,几乎改变这样的情况,对曹氏宗亲进行最大限度的打压和防范,而且非常严厉,不仅没有任何实权,还要受到监视,几无异于困徒。其中特别强调,不贤者不王,而且一旦封王,立即迫令就国,活动区域不许超过三十里,不许进京,不许和周围其他的封王来往;在国内,一举一动皆受中央派来的辅监管制着。再次就是利用徙封、夺兵等方式对诸王实行精神折磨。最后是不许他们统兵治民。另外一点,曹氏宗亲之中,再无领袖人物,与曹氏关系最好的夏侯家族,除了夏侯玄和夏侯霸之外,其他基本上也没啥影响力。夏侯玄很快被召回京城软禁,夏侯霸则叛逃蜀汉。 13赞
不是没有帮助曹氏维权,而是做了没有起到太多作用。司马懿辅佐魏文帝曹丕上位之后,迅速得到重用,帅气南抗诸葛亮,采用坚守政策,发展经济,拖长战争时间,稳固兵权,平定公孙渊之乱,外敌内乱的动乱,使得司马懿权势迅速扩大,声势达到顶端魏明帝曹睿托孤之时,曹芳才8岁。曹睿将年幼的曹芳托孤给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曹爽为了江山社稷被夺权,提升司马懿为太傅,这种明升暗降的方法,使得司马懿大权旁落,彻底架空司马懿。司马懿对这种做法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司马懿忍辱负重,称病不上朝。曹爽还一度不放心就安排各种由头去探望司马懿,打探虚实。司马懿表演算的上影帝级别,当曹爽派人去打探司马懿病情之时。司马懿立马坐起来行礼,却手颤抖的厉害,衣服老是穿不上,跟三岁小孩子一样,这才使得曹爽放下警惕之心曹爽与曹芳出城游玩,司马懿迅速抓住机会,带司马师与司马炎,占领兵营,抢占兵火库,并要太后发布懿旨,宣告曹爽罪行,交出兵权。正在外面玩的不亦乐乎的曹芳,听到消息晴天霹雳,曹爽曾献计利用汉献帝要挟司马懿投降,可曹芳最终害怕放弃了,乖乖交出皇权。 这个名字可有点贬义哦!司马懿夺的是曹爽的权,要写清楚了!
司马懿和曹爽的“政策”上,司马懿基本是正确的,曹爽掌权有点为所欲为。不要搞混了!在几乎所有的事情中,就是司马懿杀了曹爽让大臣们有点反对,其他的政策基本上没有大的出入的。大臣们是支持他的(尤其是世家大族)。不要把司马懿看得是他从一开始就想着夺权,想什么的“代魏”,也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子。当然了,司马懿有过装病的经历,可是那个时候我敢说,就 司马懿自身就是曹家旧部,他夺权时,曹操的孙子都挂了,绝大部分跟随曹家的旧部都魂归西天。这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曹丕称帝后,自司马懿选上来,谁会反司马懿?曹魏用
馆藏&1406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神36计司马懿配阵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