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啊,那个邺城九种兵器2诸神战场战怎么打

上传时间:
三国志11决战称霸解说第三期(邺城兵器战)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BB.三国志11】决战称霸解说第三期(邺城兵器战)解说-游戏攻略-玩家原创-在线观看-风行网
全部标记为已读
您暂未收到新消息哦~
安装PC客户端
把想看的剧下载到本地吧~
点击立即下载就可以下载当前视频了哦~
我来说两句
播放:2,549
播放:6,308
播放:6,362
播放:7,364
播放:1,166
播放:12,227
播放:4,944
播放:1,998
播放:2,222
播放:2,259
播放:2,318
播放:10,445
播放:11,495
播放:276,881
精选视频号
播放:3,771求助啊 ,新手村那个大门怎么打开啊?【九种兵器2诸神战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00贴子:
求助啊 ,新手村那个大门怎么打开啊?收藏
求助啊 ,新手村那个大门怎么打开啊?
我要去打强盗和泥人,大门没打开过不去啊,求帮组啊
狼boss 蜘蛛boss我都打了
这三个系列的任务也都做完了
你主线没做!-ORPG OFF1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我的图书馆
近战冷兵器主要包括刀和剑。
刀,作为砍杀兵器,其出现远早于剑,但因早期的青铜刀由于材质和形状笨拙、容易折断等原因,反不如剑好用,所以迟迟没有大批量地投入战场,但随着锻造工艺和材质的发展,最终在实用性方面被证明优于剑。
剑者,人所带兵也。剑作为古之短兵,其身双刃,端尖为锋,既可横斩,又能直刺,还用于投击,应用十分广泛。刀直背直刃,易于砍劈,尤便于骑战。几千年来,古战场上近战卫体格斗,几乎处处都有刀剑闪烁,即所谓“刀光剑影”也。
中国刀剑发展及分类
殷商之前,由于史料及实物的缺乏,我们对当时的战争型态与兵器的运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为起点,并将我国早期的战争型态分为车战、步战与骑战三个过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车战为主,战国时期则以步战代之,秦至汉初逐渐转为以骑兵主导战场;从对战争型态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刀剑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对刀剑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商朝的步兵单位采十进位制,称“什”(战车甲士则以三人为一单位),此制延续至周初,之后以五人为基本的编制单位,称“伍”,每五个“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个方阵,称“两”,“两”即是最基本的战术编组,在每一“伍”中,成员彼此熟悉,平时一起下田劳动,战时互相呼应支援,这是生死与共的紧密关系,也形成了军队牢不可破的基础。
“伍”并不单凭个人的技艺或体能,它是一个组织化的武装力量,个人发挥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达到最高的整体战斗力;按《司马法》所言:“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短兵在前,长兵在后,分别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换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长,最后的弓手以前四人为纵深,可以不断地以箭射远,同时指挥全“伍”,这些步卒根据现有的战国图案,是都佩有铜剑的,可在近身肉搏时用以刺杀敌人。
旧石器时期石刀
石头打磨制成的刀,人类史前时代已有石刀。在中国周口店旧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长方形、椭圆形、菱形、三角形的石刀,所用的石料以石英和砂岩为主,也有少量的水晶,还有用动物腿骨打制成的骨刀,锋刃都很锐利。这些早期的石刀、骨刀既是劳动工具,也是随身携带的武器。到了传说的黄帝时期,刀被称为“玉兵”。许多仪仗用的武器,都是用珍贵的玉石磨制成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剑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兵器的高峰期,而此时的铜剑有“水试断鹄雁,陆试断牛马”之美誉。
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于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于刺击的剑。
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已大致成形,最初仅长十余公分,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后发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在未来的千年间,这种剑的造型逐步迈向成熟,并作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跃于战场上。
春秋时期的剑形制变化很大,但比较多的是柱脊剑。柱脊剑剑茎一直向前延伸,到剑鼻部分形成凸起的剑脊,茎和脊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浑然联成一体,剑长可达六十厘米。这样的剑不但可以前刺,还可以劈砍,实战功能加强了。有些剑铸造精良,特别是那柄越王勾践剑,蜚声海内外。&
张家坡两周墓青铜剑
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铜剑。1956~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张家坡第206号西周墓中,剑全长37厘米,形状很象一条细长的柳叶,两刃上端平直,下端稍宽,并呈外曲的弧线。安装剑柄的那部分略微瘦些,上面凿有两个圆孔,大概是为绑木柄而设,类似短剑,在北京琉璃河、陕西宝鸡竹园沟也有出土。
吴越的名剑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于当世,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
此时,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许对于青铜兵器的锻冶技术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又或许褶叠钢的技术本来就承袭自打造青铜兵器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铸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以及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形容,均是指剑身上的褶叠花纹而言,当我们看到古代刀剑上的花纹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最具代表性的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剑长55.7厘米,柄长8厘米,剑宽4厘米。剑身上装饰着菱形花纹,剑格两面都用蓝色琉璃镶嵌精美的花纹,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这口剑从铸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金剑仍然锋利如初。据分析化验,勾践剑是用青锡铜铸成的,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和微量的镍,有灰黑色的花纹在黑色的剑柄、剑格中都含有硫元素,是中国青铜兵器中罕见的珍品。
秦汉时期的刀剑
秦朝统一六国,其军容之壮盛、装备之优良,从兵马俑的实证中可以窥见一二;从秦开始,战场逐渐由骑兵主导,以强大的军力、高度的机动性,控制着越来越庞大的帝国。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做工精良。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作战主力。
骑兵既然成为军队的攻击主力,伴随而来的是战术的改变与装备的革新,由于骑兵冲锋的速度极快,单手施力的长剑固然仍能直刺敌人,予以重创,但冲力之大也足可把骑兵拉下马来,陷入挨打的困境。特别是重甲骑兵,因其全身负有几十公斤的铁甲,严重妨碍了他的灵活性,所以若被拉下马来,就代表他已经死了。因此,马上的短兵显然要恃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强韧的铁器也已相当成熟,长剑于是渐渐为长刀所取代,并在汉代末期完全退出战场。因此单纯的刺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擅长劈砍挥杀的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刀是用来装备军队的,那时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
环首刀又称环柄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1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战”。三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刀,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剑,为了提高剑的劈砍性能,剑脊、剑锋是按铜锡不同比例分两次铸造的。先按铜百分之九十、锡百分之十的比例铸好剑脊,然后再按另一比例铸剑锋。剑铸好后,再用铬盐处理。故剑身柔韧不易折,剑刃锋利又不易卷,长年光洁无锈,寒光逼人。
两汉三国时,诸国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几近嗜好,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名师,耗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炼制宝刀。那时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师,据说他造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所制之刀“截轻微无丝发之际,斫坚刚无变动之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阮家刀。当时蜀国有蒲元,他运用当时的先进淬火技术造,曾受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钢刀3000把。
隋唐时期的刀剑
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唐代制刀不仅注意保持汉民族传统的制作技艺,而且随着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制刀技艺,促使战刀的制作更趋于实用。
五代及宋时期的刀剑
五代至宋之间,新的战争型态又蕴酿成形。由于火药的发明与使用,热兵器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宋代战争的一大特点。此时的骑兵战力相当有限,主要以步战、城池攻防战与水战为多,在短柄兵器上,则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风格,形式庞杂,有鞭、棒等,在接战时配合长刀使用,以破解敌军的铁甲,而长刀也变化为刀身微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并带有护手的型式,坚重有力,从出土的少数宋刀得知,此时也运用了纯熟的夹钢技术。
在长柄的兵器方面,则有大刀、戟、斧、钩、锤等,可说无奇不有,这些都是为了战术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军中以很少用剑,只作为军官的佩饰,短刃厚脊钝锋,样式重拙,不利击刺,显然象征多于实用。
当时普遍用刀为朴刀,双手使用。《水浒传》第二回:“少华山上朱武、陈达、杨春……将了朴刀”。
元朝的刀剑——蒙古与阿拉伯的交会
元朝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蒙古军长于骑战,人人马术娴熟,行动飘忽而快捷,使用利于砍削的马刀或腰刀,蒙古军征服阿拉伯时,曾掳掠当地的能工巧匠随军征战,以当时“大马士革钢”冶炼技术之精湛,其兵器之形制、制作工艺等,刀具因此质量得以改良。
蒙古骑兵重短刃,所用剑制造轻巧,锋刃犀利。出征时,召募印度、土耳其、阿拉伯及欧洲著名工匠制造,吸收了欧亚各国兵器制造工艺之精华,铸造出许多举世闻名的利刃。其剑型受印度、伊朗或欧洲的影响,剑刃、剑柄采用欧洲式样,剑身细长,刃部狭窄尖锐,其能洞穿敌铁网盔甲,意大利称其为透网剑。
明清时期的刀剑
明朝军队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体狭长,刀身弯曲,刃部延长,吸收了倭刀的长处,使劈砍杀伤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非常重视腰刀的制作,在其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对腰刀制作方法有着详细的研究与记载。
清朝,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腰刀、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等。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腰刀上部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古时1斤=16两),一般用于骑兵作战。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可容双手把握,刀刃长且特别宽大厚重,上部呈平线形,步兵在近身交战时,一刀砍去,可断敌首级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
大刀队与抗日战争
八年抗战时,重演明代戚家军历史,二十九路军的大刀队与日本刀相抗衡,写下现代史上特殊的一页;其刃身无异厚背砍刀,柄稍长以利双手施为,柄首有环,使用起来势沉力猛,勇悍无比,日人夜不敢寐,这也是中国传统刀械用于战争的最后一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刀剑另有斩马刀——专砍对方坐骑;
方战刀——纯正的中国官造刀,有细腻的鲨鱼皮刀鞘、狭长的刀身形状和优美的刃纹;
龙长刀——雄壮霸气,大将之刃;
福剑——取“蝠”字谐音,剑萼部是一惟妙惟肖的蝙蝠,适用于女孩,是“剑走轻灵”的最佳诠释;
双手卷龙剑——全长122厘米,剑身90厘米,气势恢宏、威武异常;
圆战刀——质朴细腻而又不失典雅,古代中国武士战场上的拿手武器;
柳叶刀——为众多练武者量身打造的称手武器,刀身刀装具配合细致严谨,刀柄处特意缠有加强防滑性能的柄绳;
还有装饰精美豪华的紫檀鞘雕云龙素铜装剑、龙纹八卦刀、牡丹重剑、龙纹单刀、鲲鹏剑、紫檀鞘雕云龙镏金装剑、镏金绿鲛卷龙剑和黑鲛鞘金装园装清刀。
西方剑之分类
在中世纪的欧洲,剑是力量的象征,也是权力和身份的代表。法国国王曾明文规定:“骑士如被俘,不得用自己的剑当赎金”,“哪怕失去人身自由,不能放弃自己的剑”;罗兰在战死之前,将自己的佩剑在石块上猛砸,以防死后佩剑落入对方手中。中世纪欧洲的利剑和铠甲、城堡和骑士,那个时代留给后人一个又一个关于美丽浪漫和勇敢的传说。&&&&&&&&&&&&&&&&&&&&&&&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为了修辞上的方便,所有的“剑”都能和“长剑”一词混用;而真正意义上的长剑则出现在中世纪早期,是一种轻、薄、长短适中,无论单手还是双手都能方便使用的一种武器,以切削、突刺为主要攻击方式。长剑的刃长70~80厘米,柄长20~25厘米,但是这种剑的破坏力实在太小,所以主要是给一般士兵用的武器。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长剑的柄头一般没有装饰或只有长椭圆配重球。
骑士剑是由长剑发展而来。在11世纪时出现了这些在马上的骑士专用的武器:长枪和鸢形盾,但是使用盾牌和操控马匹使骑士的长剑失去了双手使用的价值,而又窄又薄的长剑对锁链甲的破坏力又不足,所以,骑士专用的刀剑出现了。骑士剑的剑刃为锐角等腰三角形,长70~80厘米,握把仅容一手握持,并有较大的配重球,在马战中可以充分发挥突刺的威力,面对站在地上或已经倒地的敌人时它也是最佳选择;电影《魔戒》里,马上王国罗罕的骑士们用的武器就是骑士剑。但是,万一必须步战,这种剑砍劈的作用实在太差劲……所以到了12世纪,阔剑和斩剑就诞生了。
这种剑是纯粹的步兵剑,被称为“苏格兰的巨剑”。至少1.5米的长度,钝圆的头部,宽阔但薄的刃身,握把上方有一段无锋的剑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砍劈”而存在。电影《勇敢的心》在苏格兰人抵御英格兰人的战斗中,面对英格兰整齐的长矛步兵阵容,擅长混战中“一斩多”的斩剑发挥出了它的威力。但是作为军队的装备,它实在太过极端了;所以,除了对一些佣兵外,斩剑逐渐失去了价值。
阔剑是有着典型英格兰风味的武器。平行的剑刃,长椭圆的头部,较宽厚的刃身和够双手使用的剑柄,是一种非常没有特色的武器,但是无论是马上、步战、平时防身或水上战斗时都能发挥出作用,在11到15世纪中一直是主流的个人武器。传说中亚瑟王的削钢圣剑艾克斯卡里巴也是一把阔剑;但是到了15世纪,逐渐发达的冶金技术使它的地位逐步让给了大剑。
自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吸收了西班牙剑长处的这种剑出现之后,在好几个世纪里一直是罗马士兵特别是步兵方阵的专用装备。双方的士兵“盾牌顶着盾牌”地拼杀时,剑比一般希腊世界重装步兵所使用的长矛更加便利。在皮德拉战役中,突破了马其顿方阵那长达七米、恐怖至极的长枪之壁后,罗马士兵的宽剑就把马其顿兵砍得落花流水。
15世纪,通过阿拉伯人的传播,中国和日本先进的冶金技术传入欧洲。于是,长久以来一直困扰军人和佣兵们的“斩刺不能两全”的问题遂由大剑的出现而得到解决。因为它同时拥有骑士剑的“突刺”和斩剑的“砍劈”以及阔剑的“顺手”。实际上,这种剑可说是最完美的;无论是否使用盾牌,都能发挥它的效用。
一般来说,刀刃长度为使用者身高一半,柄长为刃长的三分之一是最好的比例。《罗德斯岛战记》里帕恩的魔法剑和亚修拉姆的碎魂剑都是大剑,《魔戒》里阿拉贡的剑也是如此。
正如斩剑将”砍劈“发展到了极致以发挥对付以锁链甲为装备的轻步兵的杀伤力,在十四、十五世纪,和大剑的流行同时,冶金技术的发展也使沉重的板金铠变得坚固且轻巧灵活得多。越来越多的骑士和佣兵开始青睐这种实用而简单的装备。而一些富有的骑士也在轻锁甲外装上板金铠以提高防御力。连锐利的大剑都不能穿透这样的铠甲,而步兵的短矛也没有这样的穿透力,于是,又一种极端出现了。
穿甲剑和斩剑是同等级的武器,确切地说,它其实是一种放大的锥子。完全不考虑斩杀的需要,在长达90~100厘米的剑身上,往往有着三棱、四棱、菱形甚至圆形的横截面,而在可以双手使用的剑柄后也往往有着如同短枪托似的配重球,可以用肩膀加大突刺的力量。
虽然对穿着铠甲的士兵来说穿甲剑是如同恶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时实在是吃亏。不过对真正擅长使用它的高手来说,高速挥舞时的穿甲剑锐利的尖端是有着极其可怕的威力的。而这时,他们也会用预备的左手短剑对敌人伺机做最后一击。
以法语”左手“为名的这种短剑可以说就是为了击剑手而设计的。左手短剑是为了弥补讲究轻巧而牺牲防御力的击剑术而出现的,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盾剑,而也有蛇状,带锁扣的各种怪异设计,是辅助类的武器。但是却也有着必要的杀伤力。
它是一种特殊化的左手短剑。破刃剑唯一的目的,就是锁住和摧毁对方的武器。它有着长棒型的护手、略宽的刀身,在一侧的刃上有着锯齿或者格栅的设计,用来卡住对方的武器,然后用力一拧,细剑、小剑这样的武器很容易地就被别断了。
军刀逐渐占据决斗中的主流冷兵器地位之后,出现了靠沉重的棱齿型刀背硬磕断对方武器的猎刀型破刃剑。虽然比一般的左手短剑欠缺灵活性,但是却直截了当地剥夺对方的战斗力。正如西方军事俗语所说“尽快剥夺对方的战斗力是对你和他都最慈悲的办法”,因此破刃剑在决斗中仍非常常见。
在现实中,细身剑是德国贵族喜爱的武器,其实,这是一种为女性或体格瘦小者专门设计的大剑。虽然剑身很窄(和剑柄同宽),但是它略厚的刃脊使其在双手握持挥砍的时候也有一定的破坏力。由于它有很大的装饰余地,所以不少对体力自信的贵族对它青睐有加。从大仲马《三个火枪手》中的波尔多斯擅长斩击来看,他很可能用的也是这种武器。
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法国,主要作为佩剑出现,同时决斗也由披盔戴甲肉搏转变为了用细剑决胜负。甚至在服装设计中也往往把剑当作全身服饰的一部分考虑进去。在决斗时有一个的细节,在骑士的配置中手套是皮革和锁链制作的,当骑士扔出手套就表示要求决斗。而后来被那些决斗的人沿袭下来,他们在决斗前交换手套,意思是:“擦亮你的剑”。
用于劈杀与刺杀的曲形剑。出现于16世纪,刀身逆弯,凹面为刀刃,刀背为弓形。少数曲剑剑身是双曲形,剑身底部为逆弯,而战斗部分为马刀形。剑柄没有护手盘。剑柄(骨制的,少数是金属的)头上有加粗把,便于手掌抓靠。木质剑鞘用皮革或金属包面。曲剑总长800毫米,剑身长650毫米,弯度40毫米,不带鞘重量约800克,带鞘约1200克。除土耳其外,近东、巴尔干半岛各国和南高加索军队都使用过曲剑。
德国劈刺剑
德国劈刺剑是盛行于1375到1450年的日尔曼人之间的单手剑,是介于骑士剑和大剑之间的典型过渡类型。全长41.375英寸,刃长34英寸,刃宽1.875英寸,刃厚0.1875英寸,有着漂亮修长的直刃和均匀的浅弧剑锋,在保证了穿刺的威力的同时也确保了劈砍时的强度。而且这把武器颇为轻巧,只有3磅4盎司。这种武器最先是为轻装甲的步兵所设计,逐渐也为骑士阶层所接受。它是一种以步战为基础设计的武器,对重型的铠甲破坏力不足,但是却方便使用。这和往往超过4英尺,重过9磅的大剑相比差距很大,但是却是最早将“砍”和“刺”结合在一起的设计,对后世的武器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德国双手剑
德国双手剑和被称为“巨剑”的一般双手剑有很大的不同。4英尺半的剑身上,刀刃的部分还不到3英尺半,最有趣的是,这种长过6英尺2英寸的巨大细长的武器最常见的握法却是一手握住刀刃下用木材保护的剑身,一手握住剑柄上部,在狭窄的地方充分发挥短小的刀刃和细长坚韧的剑柄两方面打击的能力,在野战中也可以双手握柄发挥大力砍杀的威力,和一般用来对付重铠甲的士兵的巨剑不同的地方是这种武器针对的目标还是轻步兵。德国农民起义中最常见的武器正是此种剑,因此它也经常采用焰形刃或者锯齿型的设计。它是一种更接近中国的朴刀和日本的野太刀的武器。
焰形剑在15到17世纪之间,一直是德意志法庭和宫廷权威的象征。穿着法袍的士兵手握双手焰型剑正如同中国的衙役手持水火棒一样,象征着法律严酷无情的一面。而身不着甲,手舞焰形剑冲入对方弓弩阵中左右砍劈大开杀戒的士兵也正如苏格兰令人恐惧的斩剑手一般,是无装甲或者轻装甲士兵最为恐惧的噩梦。由于当时欧洲战场的第一列步兵往往是长矛手、火枪手等轻步兵,甚至是完全没有铠甲防护的,挥舞着这种巨大而恐怖的武器冲锋,如履平地地撕开第一阵的防线,直接把重步兵和来不及冲锋的重骑兵暴露在己方火力和骑兵冲锋的锐锋之前,对于无防御的肉体来说是一种残酷而有效的武器。可以比直锋的剑砍得更深,又不像弯刀那样需要垂直于切面的大力挥舞,一次直抹就可以造成很深的伤口。这一点在德国双手剑上经常采用的锯齿刃是同样的出发点。
苏格兰笼手剑
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苏格兰人在他们民族性的武器阔剑和斩剑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的流行细剑的装饰,将斩剑和阔剑略微地小型化,然后用整体的金属丝编制的笼手包住整个护手,并在内里衬上鲜红的苏格兰粗呢子。先不提实用性如何,至少那些苏格兰的男人们穿着华丽的紧身外套,插着羽毛的贝雷帽,红色的格子呢短裙和长袜子时,这些装饰华美的剑成了他们身上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显得喜气洋洋、意气风发。苏格兰人一向高傲而好斗,在那个年代,决斗可说是家常便饭。由于不再需要对抗铠甲,笼手剑几乎都是单手剑,一手笼手剑一手小圆盾正是那个年代决斗中的苏格兰男子的注册商标。源自斩剑的设计,使得笼手剑在决斗中依然是以挥砍为主。作为一种民族性的武器和装饰品,笼手剑到今天一直可以在各个苏格兰的民俗庆典中看到。而苏格兰传统的剑舞的道具,也正是这种象征着这个高地民族繁荣的华丽武器。正如同斩剑象征引领自由的十字架,笼手剑象征丰收的篮子。&&
是16世纪中叶为西班牙贵族设计的一种装在细剑般的单手把柄上的重型剑。这种重心偏前的武器在马上有绝佳的破坏力,然而要习惯使用它却是非常困难。在古斯塔夫时代的瑞士军团,来自芬兰的胸甲骑兵们也使用者类似的武器。
文官入朝所用的礼仪之具。正装剑有的是一种缩小了的穿甲剑。有着修长的多棱刀身和圆盘型的护手。它是一种屏弃了细剑复杂的动作,确保对敌人一击必杀的杀伤力和足以贯穿轻型护甲的破坏力。这种多棱刀身的设计甚至影响了后世刺刀的设计很长的时间。有的则是厚身的细剑,除了突刺之外,留有锐利刀锋的剑刃一挥之下的威力也可以打倒轻装的刺客。同时,正装剑的外观庄重素雅。和英国风格的正装非常合适。给人以庄严端正之感。因此在正式场合也是一种普遍的装饰。而使用正装剑的决斗,正是现代击剑中“重剑”项目所模仿的对象。当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所佩带的正装剑和拿破仑皇帝日常的佩剑正是两种设计风格的体现。
一种在断头台发明之前占据了死刑台上的主角的武器,仅仅是为行刑而设计的,但是有一些人把它带到了战场上。这种畸形、有着宽阔刀身和沉重头部的巨剑非常适合举过头顶使用,它的奋力一挥可以轻易地斩下人头。由于仅仅是为了行刑而设计,因此它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在举过头顶挥下时能充分发挥巨大和锐利刀刃的作用,一旦在横砍等动作时,全然偏前的重心使得它极度难以控制。《三个火枪手》中的刽子手用的就是这东西。
钩剑是一种极特殊的埃塞俄比亚剑。那个大钩子足足有一米长,只有经过特殊的训练才可以使用灵活。这种剑和一般的刀剑不同,不是用来砍人的,而是用那个特大的弯曲部去钩。在能够熟练使用的人手里,钩剑是相当可怕的武器。
一种希腊人惯用的兵器,刀刃部呈大镰刀状,在混战中可以发挥灵活的啄、抹、割的近身格斗技能。是很有特色的武器。
以双手使用为基础的大型砍劈武器,厚度一般在1.5厘米左右,长160厘米,其中柄40厘米,在刀身上靠近护手处有30厘米无锋的部分,有血槽,一般有多个装饰突起,重五公斤左右。双手巨剑往往并不是非常锋利,毕竟对它来说,破坏力比杀伤力要重要得多。
是印度的回教徒所特有的一种武器,在印度之外很少见。一个方框作为护手,手抓住方框中的横木,有很多拳剑是被华丽地装饰过的。有不少拳剑还带有机关,使用者可以轻易地操作剑上的机关,于是剑刃就会分成三刃,方便于格挡对方的武器或是增加拳击的伤害力。
也是印度的特种武器,其名的意思就是“老虎的爪子”。它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手抓住铁爪后面的把手,还有一条带子把铁爪绑在前臂上;而另一种则像手指虎一样,握在手里即可,抓一下就是好几条不小的伤口,抓到喉咙更是必死无疑,一般只有暗杀者或盗贼才会使用它。
波纹剑是马来人所使用的一种短剑,被称为“世界上最洗练的刀剑”;它通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极度华美,而且打造波纹剑的铁全都是陨铁。在马来人那里,所有的陨铁都要被征集到政府手里,用来打造这种剑。因为陨铁的纯度比较高,因此波纹剑相当锋利,又因为应用了特殊的铸造技术,所以在刀刃上有着特别的纹路。
波纹剑一般长40~60厘米,马来人得到火枪之后曾经把它安在枪口,这就是刺刀的雏形。因为用来打造它的是“天上的铁”,所以波纹剑被看得相当神圣,一般都装饰有神的雕刻,被认为是辟邪的圣物。波纹剑的使用方式主要是握住柄的横杆后,以手腕的灵活动作去刺戳对方。要领是绝对不能伸直胳膊,这样会大大降低灵活性。戳入人体后轻轻偏转方向拖出,可以造成巨大的创伤。
双尖剑长约25~35厘米,有两个稍微弯曲的剑刃,两头的刃是相对着的;这是8世纪左右中印度的民族所使用的特殊武器,随着12世纪伊斯兰教势力侵入印度,这种武器就传播到整个伊斯兰世界之中,成为一种泛用的武器了。
刺突是北印度的民族特有的一种武器,它的特点是刀刃略呈S形弯曲,并且有着T形的特殊截面。这种短剑显而易见,是专门为突刺而设计的,可以轻易地刺穿一般的甲胄;而且,为了增加重量,在柄上通常还会附上配重。这种武器传到波斯人那里,波斯人将之称为怀剑。
西班牙左手短剑
左手短剑又称匕首,15~16世纪曾流行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地区。左手短剑经常与长剑搭配使用。细尖的刀刃不必锋利但需强而有力,足以抵挡敌人的剑击,其功能形同盾牌。有时刀刃成锯齿状,可折断敌人长剑尖端,故又名断刀器。
意大利长剑
1530年起,长剑风行于欧洲,成为武士必备兵器,但它只适用于刺击,无割砍功能。影响所及,学习剑术蔚为风尚,剑术的研究与发展也十分蓬勃。长剑的手柄造型极多,制剑大师可随个人喜好设计出各式造型,其中不乏精雕细琢者,日后均成为兵器收藏家的最爱。
短剑在金属盔甲出现之后战场上很少在用,比较夸张的是柄20厘米、刃40厘米的双手宽刃短剑。
小剑、市内剑、散步剑
这些指的都是同一种小型化的细剑。自文艺复兴以来,到16世纪,无论市井小民还是达官贵人,男子佩剑已经是一种日常的习惯。剑的装饰,佩带的方法,乃至长度等都成为了攀比的对象。以至于在一些尚武的国家里,佩上一把华丽的大剑或者弯刀或者细身剑都是一种风尚。但是越来越长的佩剑却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17世纪巴黎的警察曾经抱怨过一天里出了20件和剑有关的纠纷,却没有一件是拔剑决斗。而是比如走在前面的人弯腰拣东西的时候剑鞘就戳到后面的人,在拥挤的市场一转身就扫掉一个摊子等鸡零狗碎的麻烦事情。乃至于英国甚至颁布过专门限制佩剑长度的法令。于是很快地,日常用的佩剑已经连细剑都少见了。一种长50~70厘米,重不超过1公斤的小型的细身短剑广泛地流行开去,有着圆盘型的护手和用来别断对方武器的副护手设计,细长的刀身仅仅是“刚够用”的长度。到19世纪之后,一般人不再佩剑,逐渐地小剑成了一种礼仪性质的仪式用具。
形状像今天比赛用的花剑,最早出现时并不是武器。而是为了检验铠甲的质量,用剑在上戳刺看能否贯穿,因而得名。后亦成为装饰品,或者决斗。盖长剑上修饰过多分量过重,故而刺剑成了欧洲剑客的标志。出剑更快,但杀伤力极小,避开要害,别的部位被恶狠狠捅个透明窟窿亦无碍。
最后一种欧洲剑,四两拨千斤。碗形的护手可以卸开重武器的攻击,其杀伤力在于良好的弹性。今天仅用于击剑运动,在黑火药刚在欧洲出现时曾经作为火枪兵的防身武器,但在历史上没有实战交手的经历。
西方刀之分类
古代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使用的、在海战中使用的大弯刀,后来在整个地中海世界都十分流行。斩刀在东方发展成一种骑刀,叫做反刃军刀。这两种刀都是逆刃的,专门用来斩。这些武器都结合了斧子和刀的优点,可以发挥重型头部的破坏力,也有刀的有效杀伤范围大和用途灵活的优势。
为了海上轻装肉搏而极度特化的短剑。一般长60到75厘米,有略微弯曲的宽达3到4厘米的刀身。除了尖端10厘米左右的地方开双锋来保证刺杀时的威力外,有血槽和加强的厚重刀身,即使猛力挥舞砍在锁链甲上也可以轻松地劈开,在战斗中绝对有着一击就解除敌人战斗力的威力。就算是三桅大帆船粗如人腿的主帆缆绳,用它的话也可以很快劈断,在海战中凶猛地互相撞击、碰撞也不会和一般的细刃刀那样轻易地折断、卷口或者扭曲。
其实就是轻装步兵用的海军刀,他与海军刀的唯一区别是海军刀上有着半球型或者篮型的整体护手。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步兵中,就大量装备了这种武器。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时代才被更适合陆地混战的印度式军刀取代。
一种割甘蔗用的长50厘米以上的刀。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使用大砍刀清理稠密的杂草灌木丛中的道路。古巴起义者在19世纪最后35年的解放战争中,曾利用大砍刀这种冷兵器抵抗两班牙殖民主义者。
劈杀或劈刺冷兵器,刀身呈弧形。由于刀身弯曲,重心远离刀柄,增大了马刀的杀伤力量和杀伤范围。马刀的这种特点在用弹性大和韧度高的硬质钢制成的刀身上表现最为显著。刀柄有带彩的握把和十字横挡(东方马刀)或护手(欧洲马刀)。刀鞘裹有皮革、山羊皮或丝绒,也有表面镀铬或镀镍的金属鞘。马刀出现于东方,7~8世纪盛行于东欧和中亚游牧民族,用作劈刺武器。14世纪,马刀上镶了宽脊,即刀身加宽处逐步变尖,两面开口,这种加宽用于增加刀身的重量和增大撞击力。马刀从此主要用于劈杀。这一类马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耳其马刀和波斯马刀。两种马刀均为直把,刀柄带有十字横档,重量小(无鞘850~950克,连鞘1000~1250克),刀身弯度大(14厘米左右),刀身长75~85厘米,全长95~97厘米。在18~19世纪的欧洲军队中,马刀刀身中等弯度(4.5~6.5厘米),刀柄带有笨重的呈1~3个弧形的护手,也有碗状的,刀鞘从19世纪起一般是金属制的。马刀全长达111厘米,刀身长90厘米,无鞘重约1100克,连金属刀鞘重约2300克。刀身弯度减至35~40毫米,马刀又重新具备劈刺性能。马刀在各国普遍装备骑兵,一些国家也用于装备禁卫军。现代一些国家仍装备有马刀,但大部分作为仪仗武器。
德国双手刀
13世纪时源自于欧洲,是中古时代步兵战斗中最笨重的兵器,公元1450~1580年期间流行于欧洲,它的外形极少有改变。一般双手刀长1.8公尺,重16公斤。专用于比武、防城战或对付持长矛的集团步兵。双手刀的刀刃有的呈波浪状,容易砍断敌方长矛,接近大型十字形护手下方有两支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斗时敌军的刀剑滑落割到手。
一种短小似剑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匕首的一种,由金属书写文具——尖笔发展而来,它由很薄的锋利的三棱剑身和十字形剑柄组成。通常置于武装带上的鞘内作为仪仗武器,或藏于衣内,无战斗作用。盛行于15~17世纪的西欧各国。
一种直刀身单刃(刀尖为双面刃)劈刺冷兵器。刀身长85厘米,刀柄上有防护盘(护手)。置于腰带上的鞘内或挂在马鞍上。出现于16世纪,在俄国军队中,大军刀从17世纪末开始广泛使用,18~19世纪装备于重骑兵的胸甲骑兵团、龙骑兵团和马枪团。19世纪末停止装备部队。在海军中,大军刀属于近搏斗武器,刀身较短。1917年以前,是海军准尉候补生制服装具的一部分。1940年规定苏联高等海军学校的学员佩带大军刀。1958年取消。在苏联海军中,大军刀仅作为副战旗手制服装具的一部分保留下来。
一种来自于农具的武器。由于它在英国是如此的普及,甚至可以作为长弓之外的英国大众武器。13世纪开始步兵逐渐有了铠甲的保护,于是在和步兵的战斗中,直刺很难真正有效地造成伤害,相反地,钩、拉、摔、绊倒对方之后再攻击却变的有效起来。所以类似的武器在各国都颇为流行。很快这种武器受到了军队的喜爱而大量装备,和使用龙刀枪、斩矛的重步兵混编。随着时代的前进,长钩刀也吸收了很多其他兵器的特点。特别是从龙刀枪上吸取了隔挡对方武器的小翼,从戟上吸取了对付头盔的刺锥和钩翻敌人后狠补一枪的枪头。但是由于长钩刀的使用要比戟花费更多的训练,因此正规军中的比例一直不高。这种武器长2~2.5米,重3.5千克以下,虽然破坏力不足,但是多样化的攻击方式使它也拥有特殊的魅力。17世纪后,随着火枪的推广,长兵器的比例减小,但是法国和西班牙军队的下级指挥官依然用它作为身份的象征,一直使用到18世纪末。&&
印度式长刀
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尔王朝统治印度,印度的武器逐渐带上了浓厚的中东风格。受土耳其卡拉拜拉长刀的影响,印度在16世纪开始出现了单手的轻型单刃长刀。这种截面呈T字型,轻而锐利的长刀在刀全长1/3的刀尖开了双刃,无论是突刺还是斩杀都可以在一个简单的甩臂动作中完成。这种刀除了在马上平端,利用冲锋的冲力取敌首级外,所有的格斗动作都靠手臂和手腕划出或大或小的圆弧。这使得刀手仿佛被包围在一团光弧之中,在凌厉的肃杀之气中透出一种飘逸高雅的潇洒。
阿拉伯弯刀
一种曲线形的刀。因为古代阿拉伯穆斯林惯常制造和使用而得名。刀身狭窄,弯度较大,长3~4英尺,刀身上有一道较深的凹痕。其特点是弯度大,韧性和硬度好,刀刃极为锋利。古代大马士革和托莱多的军械工匠因制作优质的阿拉伯弯刀而闻名于世。
说到弯刀,大家都会联想到阿拉伯的弯刀。没错,就是这个。阿拉伯的弯刀设计思想和欧洲的骑士剑非常相似。
阿拉伯匕首
曾盛行于奥斯曼帝国、波斯和印度,双刃开锋且弯曲,刀柄和鞘的外形多因地区而异。在阿拉伯半岛,这种形式的匕首被尊为自由的象征,它不但是打仗的武器,也常出现婚礼以及割礼庆典(一种宗教仪式)上。刀鞘长又弯,鞘末是球茎状,镶嵌精致,19世纪曾出现U形的鞘。
印尼蛇形刀
马来西亚和印尼民族特有的兵器,刀刃大部分都呈蛇形,约有5~15个不等的弯波。当地人相信蛇刀具有超自然、不可思议的特性,并代代相传。通常男人一生会拥有数只蛇刀,分别是来自父亲、岳父的相传与馈赠,以及他们为自己所订做的。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鱼朝恩 邺城之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