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魔法大水桶压力不够怎么办获得有获得力限制吗

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炼金与魔法水桶制作方法 需要2个铁锭炼金与魔法水桶制作方法 需要2个铁锭由第一手游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游戏中很多玩家都想要做一个水桶,这是可以合成的,炼金与魔法水桶怎么制作?需要什么材料?来看看吧!炼金与魔法水桶制作方法合成水桶需要:材料1→铁锭x2游戏介绍玩家将进入一个拥有魔法力量的原始世界,你可以用魔法随心所欲的修改这个世界的构造,也需要用魔法保护自己免受怪物伤害。通过不断的探索,你会获得更多稀有的材料、高级魔法卷轴,也遇到更为危险的对手,制作高级装备、炼制魔药、准备魔法来进行一次精彩的冒险吧
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ydwe增加发伤物品怎么做 比如一个单位获得力这个物品,他的技能伤害就会增加_百度知道
ydwe增加发伤物品怎么做 比如一个单位获得力这个物品,他的技能伤害就会增加
我有更好的答案
jpg" esrc="http,再设置一个丢弃物品的触发,让震荡波降为1级.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fe09e6b56f224f4a57cc7b173cc7bc64/5bafa40f4bfbfbede796a6ec7af0f736aec31f51。英雄拾取物品时添加工程升级给英雄,再删除,震荡波就从1变到2了。把两个不同伤害的震荡波加到工程升级这个技能里,反过来填://e,没有则给马甲一个100点伤害的冲击波,然后就是让马甲放这个冲击波了.com/zhidao/pic/item/5bafa40f4bfbfbede796a6ec7af0f736aec31f51.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baidu:马甲法。先准备两个单位技能--冲击波://e,只能用其他方法首先,编辑器是不能直接区分魔法伤害和普通攻击伤害的。英雄发动一个假技能(无任何效果)后。<a href="http://e.hiphotos,创建一个隐藏马甲,判断英雄是否有增强物品,有的话给马甲一个150点伤害的冲击波.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1dcf83345bee3d6d22938fcdbafa40f4bfbfbede796a6ec7af0f736aec31f51。工程升级。如果要丢掉物品。附件用YDWE打开,应该不会还在用原版WE吧。说两种比较好的做法
采纳率:89%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ydwe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转载]拿什么吸引学生-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
第一章:幽默,课堂活色生香的最佳魔法
幽默不仅是融合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而且可以使学生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经典案例: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讲《故乡》这篇课文前,与学生先进行了一番对话:
钱老师:我先检查一下大家自渎课文以后,有些东西是不是理解了。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呢?
学生:(小声地)偷看一下!
钱老师:偷看一下?说的好啊!(学生大笑)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呀!(学生大笑)很快地在书上一眼扫过,就马上找到自己所要找的那个词、那个句子,不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吗?不过,请注意,考试的时候,可不要培养这种能力啊!
于是一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展开了,因为钱老师刚才的一番话,大家的劲头一直很足,不断有问题提出。
这时有学生提问:“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
师: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这是谁说的?
生:(齐)杨二嫂!
师:那么,究竟是不是闰土埋的呢?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说话要有根据。
生:杨二嫂挖了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自以为很有功劳,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就是杨二嫂说谎的目的,
生:可能是“我”埋,以便暗暗地让闰土得到许多碗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笑)
生:如果说是闰土埋的,杨二嫂怎么会知道呢?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闰土会偷东西吗?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生:书上说“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给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样,闰土尽可以明着拿,根本用不着偷埋。
师:有道理!有说服力!我都被你们说服了。我们解决问题,都应该到书中去找证据。那么是谁埋的呢?
生:(齐)杨二嫂!
师:为什么?要以文为证。这可是法制社会,美誉证据却乱说话,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生:(大笑)不知道是谁埋的。
师:对,就是不知道。这个是“历史的悬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杨二嫂以这个作为理由拿走了狗气杀。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生:杨二嫂贪小便宜。
师:这个问题大家解决得真好,使我特别高兴。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议论过这个问题,结论大概是闰土是绝不会偷埋的,理由呢?跟我们这位同学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
生:(大笑)
暂且把这个“历史悬案”放下,又有一个学生说鲁迅所以写杨二嫂这个人物是要反映旧社会的妇女问题时,钱老师又幽默地来了一句:“好啊,他考虑问题可真广,还考虑到了妇女问题!这问题提的很高级!”
于是,一堂课始终在学生愉快的笑声中展开,而学生们也从争论中悟出了不少道理。
一个对比:
A:一位美国儿童放学回家,指着盒子上的OPEN中的“O”说:“妈妈,我认识这个字母,是‘O’。”
母亲问:“你怎么知道的?”
孩子说:“是老师教的。”
这位母亲便以老师过早地教孩子认字,扼杀了孩子的想像力为由起诉学校。理由是:本来孩子可以将O想像成鸡蛋、西红柿或者其他别的东西,而现在他想像的翅膀被老师的硬性教育给折断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我们看来这位有些无理取闹的母亲最后竟然赢得了法院的支持,获得了赔偿。
B:亮亮上小学一年级,有一次,他拿着语文测试卷子回家,亮亮妈妈一看做错的那道题就气不打一处来。试题很简单:“一条凳子()条腿”,答案当然是“四条腿”,而亮亮竟然写了个“两条腿”。
亮亮妈妈大发雷霆训斥亮亮“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亮亮却委屈地说,“我看见过两条腿的凳子!”
编者的话:可不是吗,谁说只有四条腿的凳子?可是老师的标准答案就一个,除此之外,都是错的,就要扣分。扣掉一分倒没什么,可怕的是孩子的想像力受到了挫伤,再也不敢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里任意翱翔了,否则就会被视为“问题少年”。
第二章:给学生插上想像力的翅膀
想像力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大胆思索,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如果说观察力是知识积累的前提,记忆力是保持巩固知识的基础,思维力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那么想像力则是人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
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杨明明老师1962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现任职于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她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倡导“导学法”,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师生互动,并以生动朴实、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获得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
杨明明曾经发表过一篇日记,现将其内容摘录如下:
春天的那堂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孩子们更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五月的雨滴
像熟透了的葡萄
一颗,一颗
落进大地的怀里
到处是蜜的气息
到处是酒的气息
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
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
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的是什么呀?”
甲孩子说:“落下来的是雨滴。”乙孩子说:“不,落下来的是葡萄。”丙孩子说:“你们都说的不对,落下来的是像葡萄一样的水滴。”丁孩子说:“应该说,像雨滴一样的葡萄。”
多么执著的讨论啊!何必去追究他们谁说的对呢?只需读读他们一脸的认真,我便满足了。
接下去的争论更精彩了,诗中写到“落进……”还没有等我念完后半句,就又有孩子接腔了,且直言不讳:“落进了我的嘴巴里!”
立即有孩子反唇相讥:“你的嘴巴盛得下吗?”其他人争先恐后:“应该落进池塘里!”“不,落进干旱的土地里!”“落进沙漠里!”“落进果园里!”“落进庄稼地里!”最后一个伟大的总结:“落进大自然的怀里!”
我亮出了诗人的原话:“落进大地的怀里!”
“哦!”孩子们欢呼了!他们欢呼什么?是欢呼猜对了吗?不是吧,他们欢呼自己也有诗人的水平。
最后两句,我是让孩子们填空的。
“到处是()的气息,到处是()的气息。”
他们对这个括号有兴趣极了,答案五彩纷呈:写葡萄的,写香的,写糖的,写丰收的,写喜悦的,居然也有孩子写出了与原诗一模一样的文句:“到处是蜜的气息。”
真惊讶孩子的能力!他们不仅会读诗,会体味诗,同样也会创作诗。
听说有一位美术同行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在乎他们画的像不像》的文章,我为他的境界所折服。
我是教语文的,我敢说“我不在乎孩子们写得好不好”吗?我敢说“我不在乎孩子们说得对不对”吗?扪心自问,结论是:我不敢。因为,在我的头脑里有许多许多的“标准”,唯独还没有树立起最重要的一点&#8213;&#8213;在乎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乎用我们的科学方法去培养孩子对这门学科的爱,对求知的爱!
如果我们当老师的没有明白应该在乎什么,应该不在乎什么,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啊!当然责任不能全由我们老师负。
第三章:逆向思维,出彩的奇招
逆向思维能令学生打破常规的束缚,立新创意,起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
经典案例: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大师对如何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方面就颇有研究。
我们来看看叶先生在作文教学中的精彩片断。
叶先生问学生:“你们谁能说说‘飞蛾扑火’这个成语的意思?”
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学生们纷纷举手。
“太简单了,自取灭亡。”
“自不量力。”
“不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思吗?”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回答。
叶先生微微一笑:“大家都说对了。但是,我们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释这个成语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抓耳搔腮。
“另外一个角度?”
“怎么解释啊?”
大师不急不忙:“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从另一个相反的角度去考虑,或者说,换位思考,站在第三立场上思考这个成语。”
还是没有学生举手发言。
叶先生耐心地说道:“我刚才听见有同学在解释‘飞蛾扑火’时,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个解释很好。你们再想想,这只飞蛾明知前方有危险,但还是勇敢地冲上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学生们恍然大悟:“啊。‘飞蛾扑火’可以理解成‘不怕牺牲、舍生取义’。”
叶先生吁了一口气:“对,你们真是太聪明了。”
学生们终于找到了感觉“就是从反义的角度考虑考虑啊。”“还可以理解成‘追求光明’,是吗?”
学生们的思维拓展的越来越宽。
叶先生十分高兴:“飞蛾扑火本来是个贬义词,但我们却通过某种客观分析,把它变成了褒义词。”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应用逆向思维’的内容。逆向思维就是突破常规、常识,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去写,往往使作文写起来比较有新意。有些同学所写的作文当中,几乎是千篇一律,根源就在于我们学生不能突破常识,不能从新的角度去挖掘……”
学生们豁然开朗,很快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叶先生见学生们都理解得差不多了,便道:“如果我让大家写一篇以‘我看狐假虎威’命题的作文,你们准备怎么去写?”
很快就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这篇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狐狸的聪明才智上着手,它为了能在动物中混得一席之地,借力打力应该是个很不错的方法。二是从老虎的虚荣心上着手,它只是为了排场,以显示百兽之王的威风……”
吕淑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的便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撤销掉禁锢学生的思想篱笆,让学生海阔天空、百花齐放!让他们的逆向思维也来个百家争鸣!
当然,逆向思维立意的目的不是鼓励学生们面面猎奇,不是乱发议论,不是任何情况都可以使用,他同样要求论之有理,述之有据,要有说服力。这才能达到有利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的思维如万马奔腾般活跃的目的。
第四章:游戏与教学的“接轨”
把游戏带进了游戏活动中,或者说,把游戏带进了学习当中,那么,昏昏欲睡的传统教学法将就此得到颠覆。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
江苏省吴江市中学的何新明是位非常幽默的老师,他在创新教学方面也颇有名气。
曾经有一次,何新明讲解例题,待学生掌握得差不多时,他突然从教室门外推进来一个柜子(类似酒吧中那种国格子的放酒瓶的酒柜),上面蒙了一层不太厚的纸。
学生们立即瞪大了眼睛。
何新明说:“这里每一个格子里面都藏着一道题待你们来解,如果谁能解出来,智慧女神就会给他颁发证书,并领取一份精美的小礼品。”
学生们兴趣大增,跃跃欲试。
何新明让其中一名男生上来,男生对准一个格子一拳打去,纸破了,里面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道题。何新明便当场展示了这张纸条,然后让该男生解题。男生抓耳挠腮,下面的同学便纷纷给他出主意。
此时,所有的学生都在设法解决这道题,何新明实际上已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最后,男生终于有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当他报出答案时,何新明便给了这名学生一份小礼品&#8213;&#8213;&#8213;当然,也就是一张价值不到一毛钱的明星卡片。
随后,第二个、第三个……学生们纷纷要求上来。
一个个格子分别被打破,一道道题目也随之得到了解决,而学生们也十分愉快地获得了一些漂亮的小礼品
第五章:手段,多变才绚丽
多变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导语、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山东省平邑兴蒙学校的谢萍老师的教学风格轻松有趣,其方式方法十分灵活多变。
如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时,谢萍开门见山:“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吧。”
教学《大海的歌》时,谢萍老师则采用提问的形式:“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谁乘过大海轮?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和以往的生活经历挂起钩,产生美好的遐想。
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谢萍则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用低沉的语调再现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
谢萍喜欢适时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如一次习作训练,他发现学校走廊上一棵盆景树,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七嘴八舌,谢萍老师则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树是他们自己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树。这时,谢萍老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树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
在教学《春》后,谢萍结合学生们爱看古诗,读古诗的特点,请同学写赞美春天的诗并登上讲台诵读。
于是,“细雨蒙蒙雾重重,鸟语声声隐此中。东风拂面不觉寒,春光一现有几何?”“一恍神州春来到,去年燕子今出巢。天南地北种青草,闲时喜听春雨闹”“冬雪残去春风来,万顷天空一片蓝。虽说柳枝未出芽,其实春气早已到”等纷纷出炉。
虽然这些同学的诗作在遣词造句上,意境上都显得相当稚嫩,但学生看到自己写的诗还是很满意,因为他们在创作中体验到了快乐,体验到了美。
谢萍还认为: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节奏感。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谢萍老师用极低沉的语调叙述了其开头一部分;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老师的语调则变成了急促。
谢萍老师的教学语言节奏常常随着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不同变化,其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地结合,节奏板眼分明,时快而清晰,时慢而紧凑,时高而不躁,时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驰适宜。
第六章:让课堂语言激情四溢
只有包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拉进师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8213;&#8213;&#8213;白居易
全国特级教师、杭州市拱辰桥小学校长王崧周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了拉进时空距离,王崧周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在低沉哀壮的乐曲声中,屏幕上出现了高高耸立、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碑。
待乐曲结束后,王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修建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为千千万万个为祖国和朝鲜人民,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修建的。在这些烈士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8213;&#8213;&#8213;”
略一停顿后,王老师以更为深情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情感已被激发起来了的学生们和王老师一起深情地呼唤道:“邱&#8213;&#8213;&#8213;少&#8213;&#8213;&#8213;云!”
紧接着,王老师以更为饱满的感情,再次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
学生们以更为洪亮和更为深情的声音呼唤道:“邱&#8213;&#8213;&#8213;少&#8213;&#8213;&#8213;云!”
学生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王老师开始讲课。
当学到第8自然段时,王老师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对学生说:“请大家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篇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画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学生读完,王老师换了一种悲愤的语调说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看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台下的学生无不为之动容,仿佛那战火烧身的惨烈一幕就在自己眼前一样。
这时王老师又用沉重的语调对学生们说:
“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讲到课文结尾,王老师用富有感召力的语调说:“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呵呵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自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于是,学生们在一种激情氛围中写出了形式各异的碑文,王老师点名几个学生朗读了自己写的碑文之后,先用课件呈现那句碑文“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接着,他再用催人奋进的语调说:“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
学生们齐读完毕,王老师用振奋人心的语调说:“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这时,下课铃响了,王老师喊了声“下课”,竟没有一个人往外走&#8213;&#8213;&#8213;学生们好像还都沉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
第七章:巧设悬念,令学生跟着走
如果你想给学生一个惊喜,如果你想制造一个高潮,那么,你在公布结果之前,最好把门虚虚地掩上,让答案“藏而不露”,就象演员说相声要抖包袱一样,让学生揣测连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这个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悬念设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提高老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经典案例:
溧阳市戴埠中学教师汪德富先生为人开朗大度,有着一股特有的幽默和优雅。
学生们十分喜欢并尊敬汪德富,他在工作上的美丽确实无人能及,听他讲课,每每让人欲罢不能。
请看他的几个教学片断:
在学习《碳的几种单质》一节时,汪德富对台下的学生说道:“同学们,今天我带了一把玻璃刀,有哪位愿意借给我一支铅笔用用呢?”
前排的一个学生立即将一支铅笔递给汪德富。
“大家都知道玻璃刀非常锋利,只需轻轻一划,就能将一块玻璃一分为二。你们知道玻璃刀的刀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台下的学生有的说是铜铁,有的说是一种特殊的材料。
汪德富没说出答案,接着问:“大家再看这支铅笔,你们知道铅笔芯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石墨!”一个学生抢着回答。
“对,铅笔芯是用石墨做的,而玻璃刀的刀口则是用金刚石做的。”
“金刚石?”学生们好奇的重复道。
“对,是金刚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天然物质,而组成铅笔芯的石墨是最软的物质之一,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不会吧,如果真的是同一种元素组成的话,性质也应该相差无几啊。可是为什么一个这么硬,而另一个那么软呢?”
台下的学生一个个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看着汪德富,急着等他说出答案。
“好,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在学习盐类的性质时,汪德富事先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不知名的溶液,一个小铜片,一支细铁丝。
然后,他指着手中的铜片说:“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位能在上边画出一只小企鹅呢?”
台下的学生面面相觑,怎么可能?又不是一张白纸,除非用刀子在上边雕刻。
见学生不语,汪德富笑笑,说:“大家看我的!”
说着,用一根细铁丝在杯子中的溶液里搅拌了一下,让铁丝上沾满溶液,然后在铜片上勾勾划划,几分钟后,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企鹅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了。
“哇,真像我QQ聊天时的那只企鹅!”
“老师,这时什么魔水?”
汪德富看着台下七嘴八舌的学生,说道:“大家安静了,想知道我用了什么魔水吗?现在我们开始去寻找魔水,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盐类的性质,刚才用的魔水就是一种盐……”
第八章:春风拂面般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育给人的感觉是舒缓的,循循善诱的,没有紧张,没有急迫,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切入正题,犹如晨风拂面,令人心醉。
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EQ过程。这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EQ,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引导学生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情感并训练和培养积极思维、优良情感等手段,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
经典案例:
江阴市知名教师&#8213;&#8213;&#8213;要塞实验小学杨建国先生在上“圆的认识”-课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思考力,便大量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杨建国的开场白是:“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们齐答:“圆形的。”
“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呢?”杨建国微笑着问。
这个问题真够新鲜的,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激发了出来。
学生们互相议论着,争辩着:“老师,如果车轮不是圆形的,那就有可能走不快。”“车轮不是圆形的,是正方形或是三角形的就会走起来上下颠簸不停的,车子就会走不稳的。”
杨建国继续问:“圆形车轮为什么会转的很稳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对他们来讲,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难。
杨建国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你们能不能根据实际的车轮想一想它的奥秘呢?”
听到老师的话,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有的拿起小车轮(提前准备好的)左右观察,用尺子和手比划着、思考着,有的拿着绳或尺子量起来,有的则在翻课本,企图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杨建国没有打扰孩子们的思维,而是给时间让他们自由思考。
当杨建国看到陈明也正在用一根小棍当尺子去测量车轮的辐条时,杨建国甭提有多高兴。
要知道,这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此时竟能想出这么聪明的办法来认识车轮,而这种方法正是寻找正确答案的捷径。
“陈明,你真聪明!”杨建国趁此机会鼓励道。
一句真诚的夸奖,给了这个调皮鬼无穷的力量!陈明立即站起来大声地道:“老师,我发现辐条的距离都是一样长的。”
“为什么是一样长的呢?”杨建国继续问道。
陈明愣住了。
此时,其他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车轴与轮子的距离相等,就保证了车与地面距离始终不变,所以车子行走时就稳了。”这是优等生刘子秀的声音。
于是,杨建国就顺利地引出主题:“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每根辐条的长度是一样的,也即轴与轮子上的距离相等,才能使轮子转动起来始终和地面保持相等的距离。那么,轴到轮子上的距离又是圆的什么呢?圆还有哪些特性呢?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8213;&#8213;&#8213;圆的认识。”
第九章: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
直观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学知识时犹如看动画片一样简单、形象。
所谓形象直观教学法,就是采用直观恰当的图形、图示、语言,借助媒体等相关工具,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想像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使用直观手段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经典案例:
竺可桢是一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爱国爱校的著名教育家。他主张复兴中华,教育救国;他倡导民主,重视教育;他广罗名师,尊师爱生,并把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名师竺可桢在《水的合成》一课中,就大量采用了科学、形象、直观的教学法。
竺可桢先是展示了几张山水画,画面呈现出黄河、长江、渤海、小溪、瀑布还有生活用水等。
之后,竺可桢便开始调动学生的情绪:“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吗?这些水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开了:“它们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水。”“它们很美丽……”
竺可桢循循善诱道:“是呀,我们生活中也在处处用水,处处离不开水,那么,你们知道水是怎么形成的吗?水的构成元素是什么?”
学生们的积极性再次被点燃:“下雨就有水。”“空气中的小水珠凝结形成的。”
竺可桢自然引出了下文:“雨是水,小水珠也是水呀,但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水的合成。”
竺可桢将水的合成实验装置图挂在教室的墙壁上。“讲台上是水的合成实验要用到的器材,哪位同学能参照这个挂图,把装置安装好呀?”
“我”,“我”……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把手举的高高的。
这正是竺可桢要达到的目的:“好,刘明、王芳,你们俩一起来做吧。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看,如果发现它们的错误,可以及时提出纠正。”
很快,两个学生将一切安装妥贴了。
竺可桢很是满意:“两位同学非常细心,做得很好。大家注意做实验一定要细心、认真,这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然,一旦发生事故,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前面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水,大家说水的分子式是什么?”
“H2O,”学生们高叫。
“H是氢,O是氧,也就是说水是由H和O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解水,验证这个公式的正确性。”
竺可桢开始操作实验,一边讲解,学生则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当反应结束后,火自然熄灭。
竺可桢提问:“反应完成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玻璃管中的气体少了”“玻璃管中还有些气体呢”“水面上升了”……
竺可桢说:“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但是水在合成过程中H和O的合成过程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能看到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运动吗?”
学生纷纷摇头。
竺可桢笑了:“我有一个办法能让你们欣赏到这一奇观。我们来看挂图,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的‘水的合成’。”
当讲解结束时,竺可桢对着意犹未尽的学生们道:“大家清楚水是怎么合成的了吧,在点燃状态下,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才能形成一个水分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水的合成化学方程式了。现在,你们告诉我,水的合成化学式是&#8213;&#8213;&#8213;”
学生们一齐高答:2H2 + O2 点燃 2H2O
第十章:课堂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
学习就像一顶王冠,在教师的眼里,重点是那最耀眼的纯金铸成的冠顶,但在学生眼里,重点却很可能只是镶在王冠上的那几颗美丽夺目的钻石。
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8213;&#8213;&#8213;(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自己走过的路,体会到的困难,远胜过别人所谓的“路难行”。
共鸣来自于哪里?来自共同经历过的体验&#8213;&#8213;&#8213;南翔的体会
经典案例: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学手段非常有新意。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非常烦琐,各种文史资料、插图、题注,学生们往往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
因此,陶行知老师在教“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他一反以前先讲述课本内容再分析重难点的做法,而是说:“同学们,请大家先把本课要讲习的内容浏览一遍,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标出来,十分钟后我们开始讲课。这十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讨论。”
学生们开始埋头阅读课本,并时不时有学生交头接耳一番。
十分钟后,陶先生说:“好了,大家都看完了吧?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一课,哪位同学回答一下: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隋阳帝的暴政,而结果是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式下,唐朝建立起来。”
陶先生赞许地看着他的弟子:“对。隋朝灭了,江山落入李氏父子手中,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朝从太宗时期开始进入繁荣阶段,史称‘贞观之治’。到玄宗前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今天将学习唐朝前期这一段我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历史。那么,同学们,在这段时期,你们认为影响最重大的是哪一段?”
另一学生举手:“陶先生,我觉得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重要了,因为在这两个时期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
这回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不,我觉得贞观之治才是重中之重。”
陶先生微笑地看着这位反对者:“你的理由呢?”
或许是被陶先生的微笑感染了,该学生的音调立即壮了不少:“因为唐朝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兴旺的。”
陶先生依然微笑着:“可以说的具体一点吗?”
对方沉思了一会:“唐太宗李世民借鉴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比较注重各方面发展,这样唐朝从他开始兴盛起来,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陶先生点头道:“说的不错,这确实是个重要阶段。那么,为什么历代王朝第一位君主往往都比较重视社会生产呢?待会儿我们会详细讲述。苏珊同学,你刚才认为开元盛世也是个重点,你的理由呢?”
那位叫苏珊的立即站了起来:“这段时期不仅是唐朝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时期,理所当然是一个重点了。”
陶先生笑逐颜开:“有道理。那么,除了这两个重点,大家谁还有不同意见?百花齐放呵,大家有话尽管说。”
另一女生举手道:“老师,武则天统治的时期是不是也是一个重点呢?”
陶先生笑道:“问的好,贞观之治是一个开端,但开元盛世并不是直接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武则天在位的这段时期也不容忽视。唐高宗时武则天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可以说她在位的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下面我们开始详细讲述这三个时期。”
带着自己找出来的几个重点,学生们顿时有了明确的方向感。
一节课快到尾声时,陶先生问:“谁能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立即有很多同学举手,其中一个答道:“我发现,如果把我们前边分析过的几个重点串起来,就是这节课的一条线索。”
陶先生十分满意的点点头,哈哈笑道:“说得对,既然大家都这么聪明,那么,以后课堂的重点和线索就交给你们自己去找了!”
十一章:让学生来评判试卷
把试卷的评判权交给学生,这个大胆的尝试把一个人的表演变成了多人表演,让讲坛这个三尺舞台一下子精彩了许多。
当你总是觉得,某某课特别难教好时,是因为你的思维还完全固守在原地,你的眼睛总是向前看,殊不知,转过身,拐个弯,你的路子就能化艰险为坦途,变得畅通无阻了。
有时候,本由你一个人担当的一些艰涩的教学工作,如果你能找些人来帮你一起做,你会发现,事情已经变的轻快了很多,而对方也能从你的收获当中分取一分丰收的喜悦。
经典案例:
福建省晋江市南峰中学陈茜是当地颇有才智的教师。她总是能把一些看起来很不好做的工作,处理的轻松、干脆、漂亮。特别是当其他老师都愁眉不展的评讲试卷方面,她更是有着独特的处理技巧。
曾经,陈茜带着前两天考完的试卷走上讲台,学生们的眼睛霎时全投向那摞试卷,有的表情紧张,有的把头埋的很低,有的把脖子伸出去想看到第一份试卷的分数,有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紧盯着试卷……
看着学生们那副想知道分数的可爱劲,陈茜微笑着拿起一份试卷:“这是你们前天考的卷子,我粗略地翻了一下,不算太理想!”
刹时,学生们的耳朵都竖起来了。
陈茜看一眼尖子生王劲松,他正在得意地看着老师:“王劲松,试卷未判。”
“啊!”王劲松眨巴眨巴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刘派,试卷未判,马可,试卷未判”。
“啊?!”学生们眼里写满了疑惑。
老师微笑着:“这次的试卷都没判,怎么,还紧张吗?”
学生们立即都长出一口气,却又不明白陈茜老师为何如此。
“同学们,知道这次试卷为什么没判吗?”
学生们再次睁大了眼睛。
“这次我要把判卷的权利交给你们,让你们自己也当一回判卷老师。以前考试有同学说我偏心,判卷不公平,这次试卷判的公平不公平,可就在你们了,你们判完后,我可是要审核的。”
学生们兴奋了,多年来一直是老师当裁判,这回也轮到他们当一回裁判了。
试卷随机分发到学生各自的手中,当然,学生手中持有的都是别的同学的试卷。
之后,陈茜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第一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根据答案判卷。
学生们都认真判着自己拿到的试卷,他们在庄严而神圣的行使一个判卷人的权利。
“你们手中的试卷是对了的,请举手。”
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好,看来这道题的知识点同学们掌握的不错。对的给他加1分,错的扣1分。马可,你来解释一下,这道题为什么选A,而不选其他项。”
“我想,应该采用排除法来看这道题。从题中的条件‘实数’看,排除B和D,因为B和D不是实数;再根据‘正整数’这个条件,排除C,因为C是负整数,所以正确答案应该选A。”
“马可同学讲的非常好,排除法是我们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还是马可聪明,我当时咋就没想到哩!”有几个同学抓头挠耳。
陈茜老师继续道:“下面这道题可就存在难度了,它的正确答案是X=8,你们手中的试卷是对了的,请举手。”
举手者寥寥无几。
“王劲松,你做对了吧?给同学们讲讲你对这道题的认识吧。”
王劲松很快就报出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则伸长了舌头:“真复杂,这么难!”
陈茜老师叹了一口气:“对的加1分,错的扣1分。”
立马有个胆大的学生举手说道:“老师,我认为这道题太难了,不应当只值一分。”
话音刚落,其他学生也纷纷起哄:“对呀对呀,前面那道题那么简单,还一分哩。”“至少算10分才是。”“算4分吧。”
陈茜老师敲敲桌子:“5分如何?不过,后面4道相对较简单的题,分数就必须各减掉1分。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露出了笑脸:“同意。”
“好,我们再往下判题!”
学生们兴趣大增,虽然明知自己考的并不理想,却个个精神抖擞
十二章:开课十分钟,一个诱人入戏的序幕
就像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一幕戏剧要有一出诱人的引子一样,一堂课也必须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
经典案例: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叶俊华老师每一次上课的开头都引人入胜,紧扣主题,也因此,他的课堂经验成了众多教师学习的范本。
叶俊华老师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一课时,他设计了一个慷慨激昂的演说式的导语:
“有这么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教科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立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财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
这样的一个饱满热情的开头,全班学生的情绪便立即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怀念中,学习这课的兴趣更浓了。
在讲《人民的勤务员》这课时,叶均华这样开头:
“老师像同学们这么大的时候,校园、工厂、部队、田间。到处都传诵着一个人的名字,传诵着他的光辉事迹。”
“那时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真心诚意地学习他,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理解、信任、关怀、帮助。”
“那时我们国家比现在穷,但人民群众都感觉精神上很充实、很幸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谁具备了这种精神,谁就会是精神富翁。”
闻听此言,学生们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看看怎样才能变成精神富翁。
《论语六则》这课的导语,他则是这样为开头的:
“如果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灵魂,那么,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等人。同学们,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第一位?”目光巡视一周后,见无人回答,才说道:“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
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就高了。
第十三章:做个美的发现者
老师的粗暴批评,讽刺挖苦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和志气,而真诚的肯定则可以让学生享受快乐,同时也获得足够的自信。
经典案例:
年近百岁的周意盛曾是哈佛大学哲学院研究生毕业。谈起当年的恩师蔡元培,他不禁泪流满面。
周意盛24岁那年,当他宣布自己要考哈佛大学哲学专业时,他的亲友们都大跌眼镜,尤其是他的几个同窗都十分惊讶:“这小子天生就不爱背书啊,他不是立志学机械电子了吗?怎么到头来阴差阳错又去学哲学了?哲学?这与他当初最不喜欢的政治有什么区别?”
只有周意盛心里明白,这一切要归功于蔡元培先生。
北大二年级的时候,新换的政治老师蔡元培先生是个笑面好人,本来单调乏味的政治课却被他调剂得一如他的面容,本来枯燥难记的政治题被他描绘得如同是你自己周围的生活。蔡元培几乎从不批评学生们,周意盛开始逐渐有些喜欢上政治课了。
蔡元培总是喜欢把一些同学比做课本上政治事件中的人物,或名人,或间谍之类,每每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大笑。可周意盛却一直没成为他故事中的主人公,心中对那些同学有些莫名的羡慕。
或许是因为运气好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聪明的缘故,当然,最重要的是周意盛在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抱佛角的努力之下,在一次政治小测验中,周意盛竟然考了全班第一。总结课上,蔡元培眯着眼睛,用他那经典的笑容看着周意盛,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第一次表扬了他&#8213;&#8213;&#8213;“这个周意盛真不简单,他是匹黑马呀!我们大家以后得对他刮目相看点,照这么下去,黑马先生周意盛将来的厉害程度绝不在我之下呀!”
全班哄堂大笑起来,当然,这种笑是善意的。
周意盛当时相当的激动,心怦怦地跳。脸也涨的通红。
从此,蔡元培开始关注周意盛了,周意盛也偶尔会成为先生故事里的主人公了。当然,周意盛自此获得了一个绰号:“黑马”。
不知怎么,从那次表扬以后,周意盛的心里对学好政治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他对政治的自信正是从那次表扬开始的。而且,每有同学戏称他“黑马”时,他心中就甜甜的,那个舒服啊!
结果,北大毕业时,周意盛的政治分数竟然是所有功课中最高的,而之前,周意盛的理想其实是做一个机械专家。
这之后,周意盛留洋,而且竟然选择了哈佛的哲学专业!这确实是有些出人意料,但究原因,却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必然结果。
第十四章:落幕,一切尽在回忆中
精彩的课堂结尾会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令人回味,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一堂课的好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
作为老师,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钥匙,并不是解决问题本身。
临下课前的几分钟是“授之以渔”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去回答、解决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今天收获不小,课本上的东西生活中也有。”
经典案例:
北京市六里桥中学的知名教师谢安娘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艺术的探索工作。她每次讲课结尾,总能带学生们进入一种回味无穷的境地。
下面是她的几则课堂结尾案例:
学习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一节后,她会问学生:
“红军到达陕北后又将如何?”
“是否还要遭到国民党的围剿?”
“中华民族的命运又如何?”
并让学生们预习“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一节。
学习完了《蒋家王朝的覆灭》一文时:
谢老师说:“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等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和英明领袖毛泽东驾驭了整个战局,使历史发生了转折和巨变。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的将是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缔造了新中国。这更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同学们一齐说是什么道理?”
学生们齐声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谢老师坚定地道:“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转身在黑板上板书出本课题“蒋家王朝覆灭”。
学习完“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工农运动的发展”一课时,谢老师说:“下面,我来提两个问题,大家可以积极抢答,答对的同学有奖励。”
台下的学生精神大振,个个竖起耳朵,生怕漏了问题。
谢老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而共产党又要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第二个问题,目前国共两党可否第三次合作及合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现在开始答题!”
台下的学生便你争我抢:“因为……”
“回答正确,加十分!”
于是台下一片笑声,下课铃也正好在笑声中响了。
第十五章:精彩案例,让课堂蓬荜生辉
案例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材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它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只要你愿意,当你面对着古今中外的精彩案例,你会发现你已经置身在了百花缤纷的花园。你为什么不采携些美丽的花朵送给学生,或者干脆就打开那扇紧缩的园门,把立在墙外苦苦等候花香的学生们引进花园呢?
某省M中学在思想政治课中曾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教学伊始,学生们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前政治课上特有的“沉默是金”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以积极参与,争相讨论。
据M中学进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一改过去对政治课的冷漠、厌倦的态度,纷纷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案例分析、增加一些课时”。
经典案例:
知名国际法学教授李双元是湖南省新宁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法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仲裁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李双元的法学课非但不枯燥,简直可以说太有趣了!这是所有学生听李双元老师讲课后最大的感触。
无论教授“什么是承揽合同”“怎样计算支付价款”,还是教授“如何进行合同担保”,李双元老师都能将它们诠释的十分生动、有趣。
比如讲授“合同担保”一课时,李双元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完了有关要点时,话题突然一转,说:“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实例。”
“日,江西省高安市人陈桂林和陈春生合伙收购一车生猪,请罗柳根运到福建晋江石狮市销售,卖得猪款59250元。返回时,陈桂林将猪款藏于货车卧铺底下,但未告之罗柳根。到家后,陈桂林发现车卧铺底下的猪款不见了,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认为证据不足,未予立案。三人经当地干部调解,签订了一分承担猪款损失的协议,协议约定:猪款丢失的责任,由陈桂林承担30000元,陈春生承担19250元,罗柳根承担10000元的损失。协议签订后,陈桂林很反悔,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猪款丢失的责任,陈桂林逐诉之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陈桂林将猪款藏放于被告罗柳根车上,但并未向被告告之此事,因而被告不负有保管猪款的义务,对猪款的丢失不负任何赔偿责任,故原、被告之间签订的协议显失公平,属无效协议,据此,法院逐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好了,请大家分析一下,法院是根据合同法第几条作出裁定的?”
台下的学生立即琢磨刚才讲过的有关合同条例,第几条呢?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说:“这是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回答正确,你为老百姓主持公道,老百姓会感谢你的。”李双元老师风趣的来了一句。
闻听此言,台下笑声阵阵,“老师,再举一个例子吧。”“老师,可以举个复杂点的例子。”
“好,这个例子是有关空白合同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小心,毕业时找工作可不要和用人单位签‘空白合同’啊。”
在学生的笑声中,李双元老师开始了空白合同实例的讲解。
第十六章:精巧的布置作业
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教师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布置作业,即寻求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让学生倍感兴趣的作业方法
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讲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阅读、书写、计算、作文、绘图、操作等技能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作业的磨练。
要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靠简单的增加作业的量是不科学的。应当尽量留那些概括性强,覆盖面广的作业,减少重复性内容。
完全照搬大洋彼岸同行的做法也不是可取的,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试着布置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让学生倍感兴趣的作业。
经典案例:
美国弗吉尼亚奥尔巴尼市小学的自然科学课老师玛丽斯太太给学生布置了当天的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月球,请你回家以《月亮传说》写一篇科幻作文。”
学生们立马兴奋起来。
而同一天,担任奥尔巴尼市小学数学课的老师约翰先生则对学生们说道:“今天,我们的任务将会十分有趣。假设20年后,你们已经大学毕业并且有了一份工作,大家想想,那时候,你们的月薪会是多少呢?所以,我们今天的题目就是:《二十年后的我》。大家要通过资料计算自己的月薪,并且要算出应该交纳税金和有关信用卡的算法,还要计算买房、买车的花销以及因为各种意外事件所导致的花费。”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群情踊跃。
美国中小学教育,主张课堂解决问题,很少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即使有,也是十分综合性的、有趣的作业。
而大学教育则截然不同。请看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约翰逊&W&陈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史学科作业:
1.关于“公民权利”要求:在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三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
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在你的文中还必须加入贴切的材料。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2.关于南北战争。
(1)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废奴的声明?解释。
(2)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非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为自由而战?
(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暴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解释。
(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做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6)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而美国哈佛的政治学教授玛利亚&波瑟尔女士给她的学生们布置的社会学科作业则是:
在美国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家庭主妇,丈夫是服装店里的模特,年薪200美元,家有3个孩子,你是如何计划开销渡过难关的?
此外,老师还经常出一些课题让学生做,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比如消费者教育课,教师让每个学生拟投资5000美元炒股票,并写出报告。可想而知,美国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不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搜索资料是很难完成的。
美国教育的强项大概就在于此。美国的老师没有天天给学生们加油,但他们给了学生们飞翔的天空。
如果美国老师只给学生留那种大量的抄、写、算之类的作业,美国学生也和我们的学生一样每天只是在重复一项烦琐却收效不大的劳动,今天的美国学生还能表现出如此高的创新能力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第十七章:模拟教学,理论将不再乏味
模拟教学不仅是一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判断、交流、应用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经典案例:
浙江省嘉兴一中的朱懿是位教坛明星,曾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4年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案例评比中荣获过一等奖。
朱老师讲的课学生特别爱听,其最为称道的当然是课堂模拟教学。
在讲解《国际金融和贸易》一课时,朱懿不像一般的老师一样,先把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解答,而是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名为“全球经济”的模拟活动。
以下为其课堂模拟实录:
首先,朱老师请学生做课前准备:
一是物质材料的准备,包括白纸、剪刀、三角板、铅笔、圆规、人民币和外币的代用券等;二是精心考虑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的准备。
其次,活动分组:
根据全班的人数和每组任务的轻重机智确定每组的人数,朱懿在分组时确定了以下几种类型:
A、B、C组第一种类型,他们获得的材料是:16K纸一张,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套,圆规一个,铅笔一支,代用券400元;
D、E、F、G组第二种类型,他们的材料是:16K纸10张,代用券100元;
第三种类项H组:担任银行,负责货币兑换和借贷等业务(汇率都简化为1:1)。每组活动时要遵循一定的要求:
(1)各组组内要分工,确定一名会计,负责货币的兑换;一名交易员,负责按公告要求的物价买卖商品;一名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及汇报交易结果;其他人负责生产、决策。
(2)A、B、C组同学运用所得的资源,将纸按公告要求的尺寸裁减成规定的形状。
(3)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只能使用发给的材料,但D、E、F、G组必须要和A、B、C组交易商品。
(4)在规定的时间(8分钟)后结束,各组统计活动结果并进行反思。确认各组要求明确后,投射出公告:
商品名称规格 单价
16K纸 10元/张
圆形直径8厘米 30元/个
半圆形直径8厘米 20元/个
矩形 8&4厘米 20元/个
直角三角形 8&4厘米 15元/个
公告一出,学生们马上进入状态,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负责兑换货币,有的开始裁减图形,有的兜售材料。
学生们以从来没有的热情和兴奋投入到这种活动中来,但时间一到,朱懿老师要求各组计算收益状况时,学生们顿时冷静下来了,因为学生们发现各组在相同时间内收益差异是很大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差异呢?经各组汇报后,总结出了原因:
(1)组内分工不迅速、不明确;
(2)裁减技术有差异,裁减时也要有分工,流水作业速度快;
(3)公告信息没仔细分析:如一个圆形30元,而再剪成两个半圆形就得40元,多加一个简单工序就多赚10元;
D、E、F、G组由于手头只有16K纸和少量货币,不能自行组织生产,在贸易中受到限制很大。
学生们活动后,意犹未尽,还想进一步活动,于是朱懿老师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但给出的公告信息变了:
商品名称规格 单价
16K纸 20元/张
圆形直径8厘米 30元/个
半圆形直径8厘米 10元/个
矩形 8&4厘米 15元/个
直角三角形 8&4厘米 5元/个
扇形半径4厘米,270。 50元/个
这个公告中,原材料涨价了,还没卖完16K纸的组这回赚了,但商品中半圆形、矩形、直角三角形都降价了,圆形没变,有些组因此亏损很多。但如果注意到了另外一个信息:也就是多了一种商品&#8213;&#8213;扇形,而且价格最贵,并且能及时进行调整,收益肯定较大。
最后,问题讨论及小组发言。
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的体验,朱懿老师出示了几个问题:
(1)你们组的条件类似于世界上哪一类国家?
(2)这些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品以什么为主?出口商品以什么为主?
(3)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何?
学生很快根据自己组的特点答出了国际贸易中的格局。紧接着朱懿老师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解决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呢?
学生讨论分析后,答出了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措施。
第十八章:提问,让学生活跃起来
普通教师奉送真理,优秀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提问其实就是启发学生去发现真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日,在北京举行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大会上颁发了数学家的最高奖项“菲尔滋奖”,这四年一度的数学家大奖,是由法国数学家和俄罗斯数学家拿走了,遗憾的是菲尔滋奖的光环没有落在中国数学家的头上。
对此,我们不能不反思,究竟原因在何处?
一位教育学家指出了原因: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而美国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问题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经典案例:
钱君瑞在上海历史学科教学领域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从1995年起,她就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主持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起先是几万名电视中专的学生当观众,后来许许多多的普通市民也成了她的旁听生。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斗争史和奋斗史,钱君瑞在电视屏幕上把这一切演绎得生动而又深入。
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历史但并不喜欢历史课,这样的现实对一位钟情于历史教学的教师而言,无疑是残酷的。
“要让学生喜爱历史、喜爱历史课。”1995年起,钱君瑞所在的课题组开始探索“问题教学法”。
钱君瑞的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备课,再通过课堂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论证,达到教学目的。
起初,学生大都只提“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待清楚的问题,有的甚至提不出任何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钱君瑞不急不躁,充分肯定提问的学生,对不提问的学生用问题进行引导。教师的适时表扬和正确引导,对学生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渐渐地,学生开始学会了提问,问题由少到多,有浅变深了。
为了能提出问题,学生都认真地阅读教材、课间互相讨论。而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求知心理获得了极大满足,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在有关十月革命问题上,教材的评价是“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学生提出疑问:“现在的俄罗斯是不是证明十月革命最后还是没有改变俄国的命运?”钱君瑞认为尽管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偏激,但他反映出学生已经从死读书中走了出来,敢于对教材的结论提出怀疑,同时它也代表了学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主义能不能战胜资本主义,教师有责任去回答这种疑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问题教学法倡导把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发展的起点,从知识传递中找到的不仅是已有的结论,更主要的是练习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探索中自己解决问题。
第十九章:创造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8213;&#8213;陶行知
“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教”
&#8213;&#8213;&#821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经典案例:
美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善于引导学生去“做”某个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东西,由此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理论知识,波士顿教会中学的物理老师麦迪&克罗克更是行中高手。
比如学习落体运动时,麦迪先生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条同一种类的橡皮筋、一卷胶布、一段固定长度的铁丝、一个鸡蛋。然后设计一个装置,当从一楼坠落时,使得鸡蛋不至摔破。
麦迪指定某一天为比赛时间,根据鸡蛋的完好程度评选出优胜者。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小论文分析为什么鸡蛋没有摔破。
当讲到浮力时,麦迪则把全班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至5个学生)准备相同数量的旧报纸若干、油漆一桶、刷子一把、订书订若干、订书器一个。根据所准备物品,制作一条纸船。
麦迪指定参赛日期,比赛在游泳池举行。比赛那天,麦迪和学生们一起邀请***和其他老师参加。参赛选手可以是制作者,也可以是***或老师。凡是坐在船上把船划到指定地点而不沉着获胜。
之后,每个学生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再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第二十章:板书,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
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案。一幅好的板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经典案例: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中学语文组的赵静老师教学颇有一套。学生们都说赵静的板书做得好,既清楚又醒目,一节课下来,这位全国百佳模范教师的板书就像一个微型教案。
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赵静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在黑板上板书,等到快下课时黑板上出现了如下板书: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特写镜头
↓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形象比喻
↓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下课了,学生们互相戏言:“赵老师今天又当了一回导游啊!”
“是啊,本来我还觉得这篇古文特难懂,不明就里,这下我明白了!”
讲述《鸟的多样性》一文时,赵静的板书则变成了如下形状:
鸟的多样性
分类主要特征 代表动物
攀禽强直尖锐 短而强健 吸木鸟
猛禽强大钩曲 强健有力 猫头鹰
游禽扁而阔 趾间有蹼 野鸭
涉禽长 长 白鹭
不仅如此,赵静还善于做“另类板书”。
有一次赵静正在讲课,外边突然大风刮起,雷鸣闪电,把教室的门窗吹的吱吱作响,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便松散了,有个别同学开始东张西望起来。
此时,赵静没有喊叫和批评,而是在黑板上写上“惊雷不惊用心人”几个字,而后继续讲课,学生们会意地笑了,课堂秩序立刻井然。
条理分明的板书,犹如一幅流动的指引图,观者感觉似乎正行走在小石潭的边上。
对比突出的板书,犹如一幅强烈的黑白画,让人有一眼望穿湖底的透透彻彻明明白白!
这就是板书的美丽!
这就是板书的魅力和力量!
而且赵静的板书是随着课堂进度逐一展开的,无形中起到了以点串面的作用。
第二十一章:教具,助你一臂之力
恰当地运用教具,不但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大大增加课堂情趣。
经典案例:
全国知名生物学教师郭学民的生物课很吸引学生,不仅如此,学生们还送他一个外号“教具王”。
为什么呢?
因为郭学民在课堂上教具运用极多,有好几次郭学民还自己制作教具,其中“静脉瓣”教具就是一例。
在讲到“静脉瓣作用”一课时,课本上的理论很简要,就是“静脉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液经过毛细血管汇入静脉时压力较低,因此静脉的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的速度慢。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这么一段简单的话,并给出了一个及其简单的图示。
但由于学生对“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缺少感性认识,标本也难以采集,采用拇指挤压四肢静脉的演示又有局限性,所以在学生眼里这一理论既抽象又晦涩,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为此,郭学民设计和制作了静脉瓣作用演示教具。
他用一长30厘米、直径2厘米、壁厚3毫米无色透明的建筑防火塑料管,表示静脉。
用一顶端封闭的奶嘴(非市面上的“十”字奶嘴),表示静脉瓣。
经过加工,做成了静脉瓣作用演示教具。
在课堂上,郭学民用自制的教具向全班学生作了一个演示:
先从靠近奶嘴基部的塑料管的一端的开口,注入红水(清水+红墨水,表示血液),红水能通过奶嘴不断流出。
再从靠近奶嘴顶端的塑料管的一端开口,注入红水,红水不能通过奶嘴向下流出。
“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看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奶嘴可以防止红水倒流!
“对,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静脉瓣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
“明白了!”
“好,下面我把这个教具的制作方法告诉大家,你们回去以后也来做一个,如何?”
“好!”台下的学生一时间异常活跃,前排的几个同学还站起来去摸讲桌上的那个教具
第二十二章:分组讨论,提升集体进步
分组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经典案例:
上海市四中的傅彩虹老师为能让学生学好英语,曾经绞尽心机。当然付出必有回报,在英语教学方面,她有了很多不错的点子。
有一次,傅彩虹看着学生交上来的英语小作文,摇了摇头。除了几个学生的作文写得不错,大部分学生作文里的语法错误百出,不少学生写的句子纯粹是“Chinese
English”,只是披了一件“英语字母的外衣”,恐怕除了他们自己,谁也看不明白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怎么办?傅彩虹想:如何让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呢?
突然,她眼前一亮,有了!
于是,快下课时,她说:“同学们,下周三的英语课我们开始学习新课‘Pollution’。从今天开始,大家放学后可以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找点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不要找那种特别专业的,最好是科普类的。下周三课上我们要用这些材料。”
周三到了。
学习完新词,讲解完课文后,傅彩虹拿出事先准备的环境污染图片,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十个小组,每组五个人,进行小组讨论,十个小组长的名单是……”
她把任命小组长的名单念了一遍,“大家如果对名单有意见,可以提出来。”
名单上的十个学生都属于英语学习上的佼佼者,且口语良好,大多数学生没有异议。
“好,现在开始分组,我把要讨论的问题放到投影屏上,每个小组选择两到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15分钟。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小组讨论问题时必须用英语对答,如果哪位同学想说某一个句子又不会用英语表达,组长可以提示他,如果还有疑问,就举手提问,我来指点一下。下面开始讨论。”
这时投影屏上显示了如下问题:
1. What is pollution?
2. How many kinds of pollution mentioned in the
3. Is it possible to stop pollution easily?
4. What should be done in order to make the air and
rivers cleaner?
5. How do you solve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6. When smoke turns into chemical rains, how does
it destroy the world?
全班同学分组完毕,各小组落座后,根据已有的资料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傅彩虹开始巡视。
这时她听到A组的一个男生问小组长:“我想说‘许多人没有环保意识’,应该怎么说?”
“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用‘But many people do not realiz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来表达,因为没有环保意识也就是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这个问题,生活中许多人总以为自己身边干净就行,而从来不考虑大环境。”
“可我说的是意识啊?”他回头问傅彩虹,傅彩虹笑着点点头,“没错,你们组长说得对,可以换一种说法。”
不时有学生举手提问,傅彩虹也及时给予解答,环视教室,几个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全然忘了傅彩虹规定的时间是15分钟。
见此景,傅彩虹赞许地点点头,看了看表,说:
“同学们,时间到了,停止讨论。现在请各小组提出你们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老师,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如何解决噪声污染的问题,我们小组认为……”
一时间,几个小组争先恐后,纷纷向傅彩虹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傅彩虹有点应接不暇。
“同学们,这些问题留到下节课集中解答,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就不能一一解答了。另外,今天的作业就是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话题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有问题吗?”
“没问题!”
“好,以后我们课堂上就不定期进行小组讨论,怎么样?”
“Very good!”有学生俏皮地回答道。全班哈哈大笑。
课后,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这篇特殊的英语小作文。
而课堂上的小组则在课后自发组织起来,成了学习小组,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十三章:让学生也当回“小先生”
没有哪一个学生会拒绝上台当老师的机会,即使是极度的害羞者。而如果有机会走上讲台,“小先生”就不得不提前去熟读课本。
在学生眼里,三尺讲台是一片神秘之地,台上的老师有一种令人生畏的感觉。于是,老师和学生互换位置就是一种有趣的较量。
经典案例:
北京使馆区内的德国外交人员子女学校的老师乔尼先生很受学生欢迎。
因为人数少,乔尼就成了一个全科老师,但无论他上哪堂课,都极受学生喜欢,因为乔尼总喜欢玩出点新意。
乔尼的课堂教学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制度&#8213;&#8213;让学生来当“小老师”。
学习《海伦&凯勒的自传》的前一天,乔尼告诉学生们:“你们好好预习,我将要从你们中间随机挑取一个人,上台来替我讲解海伦&凯勒。”
次日,上课时,乔尼先生的开场白是:“来自德国的各位英雄,各位勇士,你们有谁能代替我上台来讲解这篇课文?谁上来,我就宣布谁是我们的英雄!上来吧,勇士们!”
学生们忍不住哈哈大笑,气氛立即变得轻松无比。在众情沸腾之下,迈克走上了讲台。
“小先生”迈克对该篇课文做了一个简单概述后,突然话题一转:“作为健康的人,我们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走、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可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却享受不到这一切。作为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她却写出了令健康的人都动容的十几部著作,学会了五种语言!她是用怎样的一种毅力,去面对生活呢?下面,我将请一位同学扮成盲人,走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名字,体验一下海伦写作的艰难。”
台下的托马斯自告奋勇,闭着眼睛跌跌撞撞地走道黑板前,歪歪曲曲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应迈克要求,托马斯面对全班同学谈了自己刚才的感受:“真难啊,什么也看不到,全凭感觉,平时以为闭着眼睛也可以写自己的名字,可真正写起来却觉得很费劲。刚才摸黑上讲台时,我还差点摔倒,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很恐惧:如果我今天闭着眼睛回家,那我……”
台下的学生一阵沉默,看得出来,大家已经被这位同学的话感染了。
乔尼先生回忆当初自己坐在台下时的感受:“我自己备课时还没想到过用这个办法来让学生体会海伦&凯勒协作的艰难呢,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接近下课了。
乔尼先生站了起来:“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下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敲响了。现在,请‘小先生’迈克做个总结吧。”
迈克舔了舔嘴唇,略一沉吟,便说道:“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看一下海伦的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会让我们思考更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正常人总是会忽视那些在海伦眼里永远都实现不了的小小愿望呢?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过得很一般、很不幸呢?原因只有一个&#8213;&#8213;因为我们拥有,所以不知道珍惜,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幸福!”
“啪&#8213;&#8213;&#8213;”,不知是哪个学生带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乔尼先生笑着点点头,“说的好!真看不出来,迈克竟然是个临场发挥的天才!好,感谢迈克的精彩教艺,也感谢托马斯的配合。今天,我有了一个重大发现&#8213;&#8213;我们的迈克将来一定会成为人类史上最杰出的教师,成为教师中的英雄!请大家再次鼓掌,用掌声支持迈克!”
第二十四章:表演式教学,调节课堂气氛的润滑剂
表演式教学令学生犹如在观赏一场戏,而所有的知识则都蕴含在了这场精彩的表演中。
让学生们当一会演员,让他们亲自来演绎并体验课本上的知识,他们才会发现:知识距离现实并不遥远。
经典案例:
大学里的课堂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不会再像高中时那么沉闷。可是,令很多学子们倍感失望的是:很多大学课堂依然是老师在上边讲,学生们在下边做笔记,整个儿就是高中课堂的翻版,惟一不同的是把原来的两堂课合并成一堂大课。
在新闻教学领域颇有名气的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仁圣则完全颠覆了传统上生硬的教学风格。只要是他的课,教室里总是充满笑声。而刘仁圣最拿手的绝活就是根据讲课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来个即兴表演。
在学到“新闻发布会”一章时,刘仁圣先讲解了举行发布会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说道:“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来点新鲜的。根据课本上介绍的这个房地产公司的新品发布会,咱们来个课堂表演如何?先请三位同学上来分别扮演主持人,公司总经理和法律顾问,其他同学就担当各大媒体的记者进行采访。谁愿意上来试试?”
于是群情盎然。经过简单的竞争后,王乐同学成了发布会主持人,宋海同学扮演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黄蕾同学则扮演法律顾问。
在掌声中,发布会宣告开始了。
主持人一本正经:“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邀请到各位前来参加(天润房地产2005年全国新品发布会),在此感谢大家对天润房地产的关注和支持。”
(台下学生鼓掌)
主持人十分得意:“下面,请我们天润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宋海先生为大家介绍今年天润地产项目开发情况。”
宋海:“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2005年我们天润地产在B城和北京、天津地区都有很好的项目,今年是我们各个项目全部启动的一年。我们在这些城市一共有18个项目同时在开发。总的开工面积到下半年会达到160万平方米。”
一个学生站起来:“请问宋总,你们启动这么多产品,怎样来实现跨地域发展?”
接着又问:“请问你们的管理人才储备这块是怎么考虑的?”
提问的正是程燕。
台上的“宋总”风光满面:“请各大记者朋友提问的时候一个一个来,要不,我就忙不过来了。我也就只好挑其中一个容易的问题回答了。”
台下一阵笑声。
“宋总”故作深沉地说道:“我们天润地产在北京、上海的人才储备已经超过10年了。我们天润地产在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做写字楼。所以在这个地区,我们的专业团队一直存在,我们现在也在发展一些新的项目。团队的建设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宋总好。目前这样一种形势下,银行个人贷款收紧,国务院也出台了房地产8条意见。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天润地产将如何应对?”
宋总一时“语塞”,主持人急忙打圆场:“这个问题请我们的法律顾问来解答。”
黄蕾同学脸孔通红:“坏了,我不能当法律顾问,我对法律和金融可是一窍不通啊。”
台下一阵哄笑声。刘老师也不由笑了,并对台上的王乐示意:时间快到了。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天润地产2005全国新品发布会’今天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光临!”
“啪&#8213;&#8213;&#8213;”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刘仁圣重新走上讲台:“好,几位同学表演的不错。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没处理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们立马严肃起来,开始认真地听讲。
如果不能有正确处理好课堂表演与课本的关系,就容易走入课堂表演的误区,让课堂表演主宰整个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游戏还是要有规则的。
第二十五章:用音乐辅助教学
音乐除了作为一门课程来专门学习之外,也可以作为其他课程的一种轻松点缀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
经典案例:
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陶妙如上课非常有特色。请看她在语文课《荷塘月色》中的教学片断:
《荷塘月色》的讲解刚刚开始,陶妙如便道:“我们已经知道,这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历史课上学过的知识,1927年7月,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沉默了一会儿后,一学生举手:“1927年7月,正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8213;&#8213;北伐战争轰轰烈烈的时候,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在军事上似乎处于十分不利的阶段。”
陶妙如:“对,也就是说,《荷塘月色》写作前后,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之时。他对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现实和白色恐怖的不满,使之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本文体现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作者通过对淡淡的月光和朦胧的荷塘的描写,抒写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下面我们先来听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
一曲低沉的乐曲慢慢地在教室里弥漫,那如诉如泣的幽怨,让学生们情不自禁生出一种忧郁的伤感。
突然,乐曲断了。
陶妙如道:“我们再来听一段法国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的《月光》。”
录音机里传来一节节美丽轻快的旋律,让人有一种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中的感觉。
几分钟后,轻快的旋律消失了。
陶妙如:“现在大家回想一下刚才听两段音乐时的感觉,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又有学生站了起来:“先是感到很悲伤,郁闷,有一种压抑感,然后的感觉好像是换了一个环境,心情也变得好多了。”
陶妙如赞赏地道:“描述得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复杂的心情的。”
在陶妙如的引导下,学生们带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开始了《荷塘月色》的学习
特级教师方莫林,为了扭转学生们对数学课的厌恶情绪,引进了音乐教学法,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音乐,如用音乐歌曲记忆算理、用音乐游戏巩固新知、用音乐名曲消除疲劳,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新奇和趣味,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优秀教师李晓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喜欢适当添加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和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
李晓梧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考虑到这篇课文所处的时代与学生已经很久远了,如何让学生在朗读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真正地领悟这篇课文的主旨呢?他便想到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哀乐,看看会不会有效果。
结果学生们在哀乐中受到了深深的感染,仿佛就置身于当时的那种环境里,他们用低沉、缓慢、严肃的语调读完了这篇课文,而不是以前的那种生硬、不带感情的语调。
在学习唐诗《春江花月夜》时,李晓梧在课堂上播放中国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们在丝竹管弦声中形成对古诗语言的顿悟,领会意境和作者的情思。同时也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记住了这首名诗,而不需要在课后反复背诵才能记住。
第二十六章:让美丽的故事走向课堂
有经验的老师很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经典案例:
江西省新余市姚圩中学的骨干教学分子龚正清教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很有趣的小老头。上他的课,有的时候你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中学生在上化学课还是小学生在听老师“讲故事”。
讲到元素“铍”时,他说:“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还记不记得里边的那个女儿国呢?”
“记得。”
台下的学生兴趣盎然。没想到这小老头居然对“女儿国”感兴趣了?他想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故事和化学有什么关系?
“《西游记》里唐僧一行西去取经路过女儿国,那个国家只有女的没有男的,对吗?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不过,现实中还确实有一种化学元素,会影响人们生儿育女。”
学生们一听更加奇怪,不会吧,居然能影响人们生儿育女?这是什么元素?
于是,台下的学生争先发问:
“真的?”
“是什么?”
“老师,快告诉我们吧!”
台上的龚先生呵呵笑着,慢条斯理地说:“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曾经,在广东一个山区的村寨里,前数年连续出生的尽是女孩,人们急了,照这样下去,这个地区岂不会变成女儿国了吗?
于是村民们开始想办法,有的去求神拜佛,拜了这个观音敬那个佛爷,却不见一点效果。有的去寻医问药,却找不到能治这种怪病的药方。
有位风水先生便说:“很早以前不是有地质队来开采吗?他们在后龙山寻矿,把龙脉破坏了,这是坏了风水的报应啊!”
于是,迷信的村民,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原来在他们山里探过矿的地质队,闹着要他们陪“风水”。
地质队长一听,不可能的事啊?为了“洗脱罪名”,他带领队员们又回到了这个山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终于找到了原因。
原来地质队在探矿的时候,钻机把地下含铍的泉水引了出来,扩散了铍的污染,使饮用水的铍含量大为提高,长时间饮用这种水,而导致生女而不生男。经过治理,情况得到了好转,在“女儿国”里又生出男孩了。
故事讲完了,学生们还在回味着这个有趣的故事。
龚先生话题一转:“现在我们开始介绍铍的基本性质,然后大家再结合故事分析一下铍的性质。”
于是,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台下的学生又开始了对铍的“声讨”
无论是学生从小就接触的语文、数学,还是上中学开始了解的物理、化学,以至他们进入大学所选修的各种专业课,所有的课本知识都或多或少蕴含着一个个小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演绎,很大程度上要看讲台上的你能不能将它有机地穿插进课堂当中,给学生们以智慧和启迪。
但是,有一点请注意:我们只是穿插故事,并不是要在课堂上纯粹讲故事,否则的话,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听了一个故事,却没搞明白你想讲什么知识,可就得不偿失了!
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演绎一系列的“故事”,或者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才一步步地拉进,你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有声有色地展开。
亲爱的老师,如果你已经选择了献身教学,那么就静下心来一点点的积累,一点点的体会,一次次的尝试,淡泊名利做实事,功夫不负有心人,你将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第二十七章:有感而发,让学生自我归纳总结
一个不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他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就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而缺乏一种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经典案例:
芬兰万达市Vaskivuori高级中学在芬兰具有很高的知名度。Vaskivuori的教学讲究严谨,提倡踏实、科学的教风。
Vaskivuori的校长艾拉女士的化学课尤其精彩。我们来参考她在《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讲桌上放着做实验用的仪器(烧杯、球胆、玻璃管、薄铜片、试管)和药品(白磷、红燐、热水、氧气)。
艾拉的开场白是:“传说中,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上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中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可见,正是因为火,才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同学们,我们的问题是:在远古时代人们如何保留火种?现在,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解释。”
有位学生立即笑了:“老师,今天要上氧化反应课吗?”
艾拉点点头:“是的,看来,你已经预习得很好了。不错,小伙子,继续努力。”然后,她转身在黑板上板书:“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艾拉说道:“现在请大家看一个演示实验。”
艾拉将少量白磷和红燐分别放在铜片上,先后点燃。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燐并没有燃烧。
艾拉问道:“看看,它着火了。现在,如果我把白磷放在热水中,它会不会燃烧呢?”
学生们大笑起来:“老师,你搞错了,水本来就是用来灭火的,再说了,没有了氧气,白磷怎么会燃烧呢?”
艾拉却道:“也许,今天有个奇迹要出现!”便继续演示。
但确实,学生们看到放入水中的白磷燃烧不起来了。便再一次笑了起来。
艾拉道:“如果向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会不会燃烧呢?”
学生们都有些迟疑:“可能吗?”
艾拉微微一笑:“好,看看我怎么让热水下的白磷燃烧。”艾拉用球胆向烧杯中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
学生们惊奇地叫起来:“哦,天呀,真的燃烧起来了!”
艾拉如同胜利者一般笑道:“大家现在再想想,红燐会不会燃烧呢?”
学生们开始争论起来:“会!”“不会!”
艾拉摆摆手:“眼见为实,我们先试验一下。”
艾拉将少量红燐放在铁紗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学生们看到原来放在铜片上的红燐,这次燃烧起来了。
艾拉放下实验器材,道:“好,现在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燐不能燃烧?2.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要想让红燐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一学生举手:“艾拉老师,我觉得第一个实验中,红燐可能是温度不够高所以不能燃烧。”
艾拉点头:“说得对,那么热水中的白磷一开始为什么不能燃烧呢?”
“我想是因为把它放入水中了,和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得太少了吧?”
艾拉赞许地道:“好,现在大家打开书,看一下课本上是怎么解释这些实验现象的,然后归纳总结一下燃烧的条件。”
学生们打开书,阅读课本。几分钟后,纷纷举手,艾拉点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或超过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个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然后,艾拉大功告成般地说道:“通过刚才的几个小实验,大家也初步归纳总结出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下面我们来看”
所谓思维图,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终幻想14魔法水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