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14世纪拜占庭 土耳其土耳其 拜占庭 土耳其装备

穿越千年拜占庭 - 土耳其
穿越千年拜占庭 - 土耳其
《千年都市&-&》
有什么地方充满着神奇和幻想?有什么地方让东西方的文化彼此融合?有什么地方历史和现代彼此交错?这就是,一个多彩,魅惑的国家。的历史开始于拜占庭时代。拜占庭,或者说东帝国,在伟大的帝国灰飞烟灭后,依旧在东方的土地上保存和延续着帝国的辉煌。这个历经12个王朝和93位皇帝的国家,或许是历史上存在历史最久的国家了。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古的拜占庭,就是现在的,建立了自己的首都,称为新(Nova&ROMAN),也就是君士坦丁堡,成就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皇权。从此,这个国家起起伏伏,风雨飘摇的度过了一千多年,最终被奥斯曼帝国取代。然而他所建立的城市文明,文化和艺术是历史最大的宝藏。如今,在漫步,就如同在这个千年帝国中穿越。
来到,这里是一个无法定义的都市。这里不是的首都,却是最大的城市。遍市,大大小小众多的清真寺告诉你,这里是伊斯兰世界;但是它又不同于传统的伊斯兰国家,至少在街头不会总是看到浑身黑袍的女子,人们大多穿着现代,走两步就是知名的连锁商店。传统与现代在街头,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并生,没有尴尬的冲突,反倒显得非常的和谐,好像本就该如此似的。尤其在古城区,也就是游人最多的地方,这种复杂的共生非常的显著,好像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带来一种特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不同经历,不同需求的人,都希望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需求,而,就是一个可以给予不同需求的城市,不管你在这里是匆匆而过,还是几日停留,都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独特的风格,上千年历史的建筑,飘荡在空中的祈祷声,或是街头卖烤栗子的小贩,还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传来的汽笛,都是的元素。
首先,并且最令人无法忘却的就是索菲亚大教堂。530年开始由查士丁尼大帝主持修建的,即Hagia&Sofia&,语意为“神圣智慧”,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直到一千多年后被塞维亚主教座堂取代。现在,在古城区看到的跟之前已经大相径庭了,首先,他已经不再是一座有任何功能的教堂,而成为了博物馆,是一座拥有美丽外壳的空荡荡的博物馆,里面最多的就是游人了。我们是上午9点左右到教堂门口的,游客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教堂的外表非常的低调,远不如紧邻的,退却颜色的红砖和灰泥遮蔽了当年可能是十分奢侈豪华的克,四周矗立了四座拜楼,俨然标定着他被转为清真寺的身份:阿亚索菲亚清真寺(Ayasofya)。然而,当跟随着人流进入大门后,所有人都会被内部纷繁复杂的建筑艺术所折服,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这其中也免不了因为人山人海的游客而发出的感叹,尤其在国内之外的地方看到如此密度的人群。
索菲亚远观
索菲亚大教堂分成两层,大厅和二层回廊。大厅里最显眼的就是从高处的屋顶坠下的花瓣型吊灯,让整个大厅呈现出昏黄的色彩。这座典型的拜占庭式的建筑,跟在大陆多见的哥特式教堂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其圆顶的结构和多彩的克的运用,完全不同与哥特式建筑里立体复杂的雕刻艺术,少了肃穆,多了几分亲切。抬头仰望,巨大的金子圆牌立刻映入眼中,上面书写这阿拉伯文字,分别写着真主和他的先知们的名字。穿过大厅就是后堂,被三座半圆形的小穹顶进一步分为三间凹室。一只小猫傲然的站着台上,眯着眼睛看着在他面前做着各种鬼样子的人们,包括我,颇为轻蔑。似乎他就是这里的主人呢。后堂的角是楼座,与之对应的南边的位置是木制的敏拜尔。在敏拜尔偏西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块以彩色石装饰的地面。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的肚脐”,换句话说也就是世界中心,历任就是在这个地方被加冕的。一转眼,刚才那只审视众人的小猫似乎是倦了,于是卧在台上的大灯前,晒着灯光睡觉去了,俨然,他是被“加冕”了的小主人,准确的是之一,因为不远处,一只黑白相见的小猫正在人群中信步,接受着人们用相机給与的敬礼呢!
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的吊灯
索菲亚大教堂内&
&&索菲亚大教堂内悠闲的猫
&索菲亚大教堂内悠闲的猫
二层回廊是馬蹄形的设计,环绕著教堂主厅。在过去,回廊一般是供皇后及其宮廷人員使用的,如今那里保存著多幅馬賽克壁画,主要在回廊的南部,最著名的有三圣像,女皇佐伊,圣母等。这些克壁画历经时间,历史,战争,已经不完整了,但是还是清晰的展示着曾经的艺术造就,细腻,多彩,传神。
离索菲亚大教堂不远的北边,就是艾哈迈真寺,也就是口口相传的。当奥斯曼帝国默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最终占领君士坦丁堡后,终结了拜占庭这个千年王朝,从此建立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后,他的继任者,艾哈迈德一世打算建立一座比索菲亚大教堂更加伟大的清真寺,成为自己帝国的第一清真寺:这也成就了艾哈迈真寺:庞大,庄严,尊贵。从外表看,艾哈迈真寺比索菲亚要辉煌很多,这座融合了拜占庭和伊斯兰艺术的建筑低调而奢华。它拥有六座宣礼塔,与当时圣城的克尔白清真寺相同,但却遭到了伊斯兰教内的反对,只好出资建造了的第七座宣礼塔。但是着也说明了艾哈迈真寺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艾哈迈真寺的内庭非常气派,坐在周围的回廊,欣赏清真寺的,耳边传来祈祷的经文,似乎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帝国。清真寺的内堂装饰着数以千计蓝色的克拼接的各色图案,华丽的花朵,对称的几何,等等,也是得名的由来。内堂现在依旧是穆斯林祈祷的地方,所以祈祷的时候游人是不能进入的。而且为了不影响祈祷的人们,游客只能从侧门进入,而且必须脱鞋和遮蔽身体。内堂铺着红色的地毯,人们抑或席地而坐,抑或站立着,面朝圣城的方向祈祷。
&&-&淡蓝色穹顶
从拜占庭到奥斯曼帝国,从索菲亚大教堂往南,就是托比卡皇宫(TOPKAPI),在奥斯曼帝国成立之初的几百年时间一直是的官邸和住所。这里曾经是古老的拜占庭的卫城,位于基里奥角,俯瞰金角湾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托比卡皇宫的正门是帝王之门,中间的拱门高大而庄严,顶部刻有金箔的奧斯曼文字,包含蘇丹的印章和古兰经文。
帝王之門上的其中一個刻文写着:“拜上帝的恩賜及认可,这吉祥的城堡得以耸立,它的牢固能带來安宁……愿主保佑帝国永恒,让他的子民能成为天上最明亮的星光。”
一缕后宫的阳光
整个一共分为四进庭院和独立的后宫(Harem),即的妻子和母亲生活的地方。Harem&是整个最核心的部分,虽然如今独立售票,但仍旧很值得欣赏。跟皇帝的后宫类似,这里也是的天下,嫔妃众多,勾心斗角。在伊斯兰法律下可以拥有四位合法的妻子。奥斯曼帝国不像皇室,一般以长子为大,所以每一个王子都有继承王权的资格,而他的母亲也可以因此成为后宫最有权势的女人,因而斗争尤其的激烈和残酷。如今,当人们漫步在过去的时,那些阴暗的斗争都已经远去了,留下的是最基本的工程师,技师,美术家们来着内心,最朴实的创作,而这些都与权利无关。最历久弥新的是艺术,和孕育艺术的生活。
后宫的典型装饰-彩色克
除去后宫外,第三庭院的珍宝馆是必须要去的,即便是门口超过百米的队伍,也不要放弃,这里展示了时期大多数的珍宝,从服装,到饰品,从武器到祭祀物品,可以让人们稍微体验和遐想当年的情景,然而众多的游人却往往会让这里的参观变得像在集市上,喧闹的人群,急促的节奏,匆匆而过。
小看摊儿的
当然在托比卡皇宫,还应当享受的就是像一样,漫步到第四庭院的边缘,眺望一下博斯普鲁斯海峡。可惜我去的时候,天空并不透彻,雾霭迷惑了整个城市,也让这种奢侈大打了折扣,不过旅游不就是这样么,所谓的完美在现实中毕竟就是海市蜃楼而已。
Roof&Top&餐厅&-&Seven&Hills&
走出皇宫,深深吸一口气,从尊贵的王室,回归到平民的生活,一定不能在错过的是他大大小小的集市-&bazaar。不过之前,还有一个地方值得停留,在圣索菲亚和之间有一座七层的饭店,顶层是露天餐厅&-&Seven&Hills,坐在这里,吹着博斯普鲁的海风,可以欣赏两座绝美的建筑,可以让心情飞扬,可以小憩,也可以最简单的,发呆。
眺望博斯布鲁斯海峡
休息好了,就有充足的体力去逛大集市了。的&Grand&Bazaar,大,是全世界最古老,最大的集市之一(最新的一部007&Skyfall《天降杀机》就在这里取的外景)。一般我们把伊斯兰国家的集市都称为大,其实就是自由市场,也是最初形式的购物商场。这里的大非常的规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井井有条,有超过两千多间商铺,最出名的是首饰,香料,地毯,陶瓷等等,不过要在这里购物,除了热情,还需要体力,当然最重要的是眼力了,不过一般人观光似的走走也算不错。除了大之外,还有,也是相当的出名。
&集市一瞥,彩陶
的历史存在于城市里,存在于大大小小上千座的清真寺,而的灵魂则在将其一分为二的海峡,也是闻名世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它不仅将分为两个部分,更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这里,你可以站在照相,而背景是大陆,也可以在一天之内在和之间来回穿梭,对于普通意义上要坐10多个小时从飞到而言,还挺有意思的。在这里,最好的领略海峡风光方式就是选择游轮,这里有若干不同的选择,可以坐豪华游轮做日落之旅;可以做私人游艇在金角湾游玩;也可以坐城市游轮到海峡的尽头,欣赏黑海的风光。根据个人口袋里财富的多少,就可以轻松的做下选择。
Departure&-&渡轮
跨越博斯布鲁斯连接欧亚
我们选择了朴实,但是时间较长的城市一日游轮。早上九点左右从大陆出发。大多的游轮都会在欧亚两边轮流停靠,而每一处都有起特别与众不同的特色,由白色石建造的Beylerbeyi&Pal;众多别墅,餐厅聚集的Rumeli,看着就想停下欣赏风景,享受美食;因酸奶而享誉盛名的Kanlica,即便是不下船,也有新鲜的酸奶可以品尝;等等,游轮最终停靠的地点是Anadolu&Kavagi,一个位于黑海边缘的小渔村。
在这里,大家集体下船,可以爬上位于山顶的中世纪的城堡,放开眼界的欣赏四的风光,除去因为陡峭的地形要大大的喘口气外,都算是惬意。在山顶,有一圈过去城堡留下的围墙,大多已经被风化了,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下不高的土墩,非常适合拍照留影。当然流浪猫狗也选择在这里讨要一天的伙食,他们大多都是相处,偶尔也有小小的战争。下山路上可以选择一个风景不错的餐馆,品尝一下当地的渔村的风味烤鱼,岂不是相当的满足。跟我们一起享用美味的还有当地的小猫们,一个一个都很有想法的找到一个桌子进餐,偶尔也有外来入侵者,偷偷摸摸的想要抢走一些美味,不过也没有什么,这里的猫咪们也大多比较仗义。
吃饱喝足后,就可以回到船上返回出发的港口。半下午的时候,正好可以去趟新清真寺,正好碰到当地一个小姑娘在给自己的好朋友做新婚祝福,她的计划是让来着世界不同地方的人都用语说新婚快乐的祝福,然后用DV记录下来。只可惜我们语言学习能力实在不行,学说了好几遍,还是四不像,只好将就一下,然后用纯正的中文和英文做了一下补充。
Turkish&Delight&-&著名甜品
&穆斯林妇女&
招待了我们四天的时间,我们对于他的了解可能还不及万分之一。短暂的旅行就是这样,新奇然而肤浅。好的是用外来者的眼睛看到的大多是鲜亮的,美好的一面;可惜的是局外人的视线却穿不过城市厚重的外衣,只是浅尝辄止的感受而已。暂时和城市道别,我们的旅行继续进行。
==============================================================
《艾菲斯&-&曾经的城市》
艾菲斯,Ephesus,&位于赛尔丘克,距离市大约50公里的距离。跟帝国最兴盛的都城相比,这里只能算是一个偏远的乡下城市,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远离帝国中心的殖民地城市,在数千年后的今天,却可以带我们进入曾经的繁华和文明。
这里跟无数古代的遗迹一样,繁荣了一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城市,旅游业让赛尔丘克很有名气,很多市的人,都会到这里经营旅馆,我们住的小酒店。去赛尔丘克,坐当地的小巴很方便,大约四十分钟的路程。原本不大的小镇,下了车后,基本上所有的宾馆都可以走着去。不过当地的气候比较炎热,加之海边的空气通透,白天的烈日确实是一番考验,而这种考验对于漫步在古代遗迹中的时候,则显得愈发的厉害。
行走于古街道
慵懒的午后
鲜花和废墟
朴实的大妈们...
去遗迹之前,最好可以先去趟艾菲斯博物馆。这个非常本地化的,小规模的博物馆,只展示从当地来的物件,却极好的诠释了这里的历史演绎。艾菲斯不属于任何一个时期,而是一段发展的历史,在这里,综合着古,拜占庭,甚至是更早期的文明;这里就像是在亚细亚平原上诸多的古代文明一样,无法单一的定义;更多的时候,这里展现的是一种变化,一种文明接替另一种文明,进化和演绎的过程;这也是他那么让人着迷的原因。博物馆里最著名的是阿尔忒弥斯神庙的复原,这个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的神庙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狄安娜女神的雕像还是零星的展现了当年神圣建筑的伟大和精细。
旅馆的老板乐意免费开车带我们到艾菲斯古迹,虽然要过个马路才可以到正门。现在艾菲斯对外开放的部分仅仅是当年都城挖掘出的一小部分,虽然满眼都是零落在杂草中的石块,但是依旧震撼人心。单不说塞尔苏斯图书馆,重建的前立面让人唏嘘不已;其附近的奥古斯都大门精细的雕刻和塑像更是对古艺术的诠释;走进万人歌剧院,闭上眼睛,似乎可以听到千年前歌剧在剧院中飘荡,人们在鼓掌和欢呼。如果运气好的时候,我们,就碰上两位歌剧爱好者,在舞台上免费为大家唱上几句,却也证明了这里非常不错的传音效果。
在艾菲斯,可以感受当年殖民者们生活的奢侈,他们众多的仆人和手工艺人建造了奢华的浴室,美丽的喷泉,精美的克地板等等;他们喜欢艺术,一个如此偏远的小居住地有图书馆,有大剧院;而各色各样的雕塑也十分的前卫:人非常崇尚人体的美丽,肌肉,线条都是他们表现的重点。
&沐浴夕阳&
在艾菲斯游览,除了烈日下的建筑之外,更会常常遭遇到现在的主人:流浪猫。他们大多大摇大摆的走在废墟之间,时不时的跟游人们玩耍一下,友情客串一下留念照片,同时还可以讨些吃的喝的,非常的自在。这里的猫应该是原住民,因为他们大多都很有贵族气质,虽然偶尔也要讨巧的跟游人互动,但大多时候他们都是自我的在自己的领地巡视。时而抬头,正前方的上已经没有雕塑,而是一只猫端正的盘腿卧在那里,眯着眼睛,眺望着远方。在大剧院,我们巧遇一只黑色的小猫,这家伙异常的活跃,正午的太阳一点都没有带走他的气力,黄色的眼睛,整一个掉落人间的精灵。
掉落人间的精灵
出来玩耍的精灵&
从艾菲斯出来,我们一直奇怪,著名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在哪里?隔天中午在Amazon吃饭,老板特别热情的邀请我们去对面他的菜园参观,并且非常自豪的告诉我们,阿尔忒弥斯神庙就在他家的后院。什么?不会吧?我们将信将疑的跟着他走到菜园边上,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不远处几个破落的石墩,毫不起眼,难道这真的就是曾经美丽壮观的阿尔忒弥斯神庙?还真是,至少在全能的WIKI上验证了。
合影艾菲斯
=============================================================
《白色的梦幻&-&》
从艾菲斯往北走,大约四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多么可爱的名字,给人棉花糖的甜蜜感。这是一个不大的小村庄,普普通通,但就是因为一处奇特的钙化温泉而变得非常的著名。从古代就是如此,因为这里目前还有一个非常古来的温泉,曾经的富贵们也是在这里享受温泉浴的。跟的很像,钙化的岩石像雪一样白,形成一个一个水潭,泉水呈现浅蓝色,并不清澈,但是干净有余,在阳光下晒得暖暖的。开放的西方女子大多在这里穿着三点式,享受浴;而传统的当地妇女只是小心的在水中走走,就已经非常的开心了。最佳的路线是从山上的南门进入,然后一路下坡穿行。随着落日,泉水变得非常的清凉,折射着落日的颜色,从粉红色进入黑暗。
============================================================
《异星世界&-&》
早上五点,星星还在眨巴着眼睛,没有光污染的野外,黑黑的没有边际。可这里却为何如此喧闹?人们拥挤着,谈论着,期待着,这里,大家都在等待一次奇妙的旅行&---&热气球。来到,热气球之旅是必须要参加的,清晨时分最适合飞行,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最美的日出。别以为热气球驾驶简单,这可绝对是技术活,必须由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执航。我们的气球满满的站了16个人,分在四个小的区域。机长和他的两个副手在中间的位置,就在气球的正下方,方便操纵气球的起落和方向。呼呼的气体燃烧起来,巨大的气球已经蠢蠢欲动,我们赶紧各自准备好,缓缓的,气球飞起来了,我的心也跟着提起来,然而很快就平静下来了,气球飞行非常平稳,即便有些恐高,但觉得不觉得危险。
热气球内部&
顺着风向,我们开始了的奇幻之旅。这里地貌非常奇特,岩石在长时间风化作用下,呈现出各色各样的形状,高矮胖瘦,随你想象。最著名的地方称为神仙烟囱。机长驾驶的热气球,为了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尽可能低的靠近岩石群落,偶尔也相当的经验。有一刻,我眼看着就要撞到前方的大石块了,手不免的攥紧了绳索,心也提到嗓子眼了,回头悄悄的瞟了一眼机长,人家可是非常轻松,好像什么都没有做,气球就那么顺着岩石边,优雅的飞了过去。&
&up&in&the&air&
平原是整片的褐色,期间穿过的公路是青色的,因为规矩,非常显眼。来到这里的游人都会为眼前奇特的地形感到吃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远都让人摸不着头脑。气球升的高了,天边也亮了起来,整个高原也被点亮了,偶尔从云层中透出的光线有节奏的洒下来,忽明忽暗的很有情趣。
高高在上&&
大多的热气球旅行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最终的降落跟飞机降落一样是对机长最大的考验。我们年轻的机长决定挑战一下,要把气球直接降落在拖车上,对,就是移动的,大小和乘客包厢一般大小的拖车!当然拖车是被驾驶的,所以算是双重考验,自然也少不了有力气的帮工,首先他们会抓住抛下的绳索,尽快能的控制气球的移动,可是气球的力气非常大,两个大小伙子被拖着跑了不少的路,其次拖车司机也要见机行事跟着气球走,最重要的还是热气球的机长了,一只手掌握着给热空气的量,一边要瞄准了拖车,居然也就真是给停上了,机长显得很淡定,倒是一起的乘客,一会尖叫,一会唏嘘,一会又激动的配合的不错。最后在庆祝香槟后结束了整个旅程。
除了热气球,你也可以在做徒步旅行,这里有很多预设的徒步路线都非常的不错。可以选择步行穿越,或是骑四轮摩托,或是开车。如果两个人的话,选择Scooter很方便。以Goreme为中心,可以方便的到周围的城市,如Uchisar,&Urgup&等。在Goreme,住在改建后的岩石旅馆很有特色,这里当然比真正Cave&House要舒服的多了。
Goreme&Open-Air&Museum,从小镇中心走过去,大概两公里的路程,是文化历史生活的精粹。从拜占庭时期就开始在这里出现的寺庙,延续到十七世纪的繁荣。这里最值得一去,尽管要额外买票的,就是Karanlik&Kilise,&俗称黑暗教堂(Dark&Church)。这里有全最为精致美丽的壁画(Fresco)。顺着窄窄的,只容得下一个人的,爬上位于岩石上层的教堂内室,在小小的空间里,布满了彩色的壁画,基本都选自圣经故事,各色的故事,人物都嘘嘘如生。每每,教堂的捐助者也可以出现在壁画里,不过一般都在不起眼的位置。露天博物馆总是人满为患,因为每个教堂都非常的小,所以总是要排队进入,大概至少要两个多小时才可以全部看完。
Uchsiar&Castle&和民居
在当地,Uchsiar&Castle&是地标,如果你迷失了方向,只要抬起头,寻找最大最高的岩石,就是他了。从Goreme徒步过去,大概要两个小时,期间有个当地大叔搭的小茶棚,几乎路过的人都会停下休息,喝喝茶,聊聊天。我们走到Uchsiar的时候,开始落雨滴了,在Castle上面,风化的岩石的侧面,正好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山洞,像佛龛的形状,好心的老板在那里放了三张凳子,正好可以坐着避雨。我蜷缩在那里,很舒服,很安全,望着远处变暗的天空,隐隐可以看到下雨的云朵。时不时有爬上来的游人说着各种语言,但每个人都显得非常的兴奋。这里,每个人都被感染了&---&空旷,壮美,平静。
在停留,不需要什么计划,因为这里就是可以随意的生活。
远处的雨云
,拜占庭传奇的延续....
本篇游记共含9062个文字,69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C) 2018 Mafengwo.cn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蚂蜂窝客服:国内 海外 +86-10-拜占庭帝国_拜占庭帝国doc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拜占庭帝国.doc
拜占庭帝国.doc
拜占庭帝国.doc
简介:本文档为《拜占庭帝国doc》,可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主题内容包含拜占庭帝国一拜占庭帝国的建立如果你要乘船由地中海到黑海就要先后经过两个海峡靠地中海的一边是达达尼尔海峡靠黑海的一边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在博期普鲁斯海峡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曾经是一个地域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它处于欧亚非三洲的重要交汇点,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帝国疆域东起两河流域上游,西至直布罗陀海峡,北达多瑙河和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南抵尼罗河第二瀑布和马格里布。首都君士坦丁堡扼欧亚大陆之咽喉,据东西商路之要冲,中世纪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香料之路”都汇集于帝国境内各口岸。繁荣的国际贸易和丰厚的海关税收,使帝国获得无与伦比的商业利益。12世纪80年代,一位西班牙犹太旅行者本杰明曾在游记中描写了君士坦丁堡商业贸易的繁荣:“各种各样的商人都到这里来,他们有的来自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米底、埃及,有的来自迦南、俄罗斯、匈牙利、佩彻涅格、哈扎里亚、伦巴第和西班牙。这是一个忙碌的城市,商人们从海路和陆路来到这里,除了巴格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可与之相比。” 由于拜占庭扼守着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航道和欧亚两洲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使它不得不连年面对多方面的敌人。早期拜占庭[2]曾面对各个“蛮族”部族(哥特人、汪达尔人等)的进攻;自古希腊、罗马时期以来与其近邻波斯人争夺近东地区的斗争则时断时续,到7世纪30年代方告终止;但阿拉伯人接踵而至,迫使帝国再次进入长期斗争;来自亚欧草原的保加利亚人、阿瓦尔人、佩彻涅格人和黑海北岸的罗斯人也从北方和黑海岸多次侵入帝国的领土;10世纪以后,进入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和进入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突厥人也曾以拜占庭为其主攻目标;11―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尤其是第四次十字军,打着“圣战”旗号对拜占庭统治区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略。到14世纪以后,只有君士坦丁堡及其近郊土地和希腊半岛及爱琴海上的零星土地还属于拜占庭所有,余者都被奥斯曼人、“拉丁人”和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分割。最后,是另一支突厥人部族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克了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将它变为一座穆斯林城市。 尽管拜占庭曾以其顽强的斗争抵制了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和新兴阿拉伯民族对欧洲的入侵,保护了西欧中世纪早期文明的发展,被西方学者誉为“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前哨”;但是,当西方世界日益强大,发展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之时,拜占庭却成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病夫”,任由土耳其人的铁蹄踏着它的衰朽躯体大模大样地进入欧洲,自己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本文试就拜占庭衰落的原因进行探讨。 在拜占庭帝国发展和衰亡的长期历史中,军区制的兴衰和其政体内部的问题是主要的、根本的因素,而十字军的打击和基督教世界的分离则起到了外力的推动作用。 一、军区制的兴衰 拜占庭的军区制改革出现于7世纪早期,即同波斯帝国进行生死存亡斗争的非常时期。而它最后瓦解,却是在五个世纪之后。其兴衰发展的轨迹,是理解拜占庭帝国兴衰的重要线索。 军区制(Theme),希腊语原意为“驻军”。它的建立是与古典晚期严格的军政分权制完全对立的①,其基本特点是将地方政权纳入将军们的控制下,实行军政合权的管理方式,以保证地方政府随时有能力组织和召集军队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战争威胁[1](P226)。帝国政府按军区、军分区、师、团等军队编制划分原有行政区,以各级官兵的服役级别在将士中间分割军事份地,土地上的收入则作为军饷和一切军需之来源,战时由政府给予军农以少量津贴[3](P88)。因此,这是一种世袭的军人领地制。 军区制的推广自希拉克略皇帝统治初期开始。当时,面对波斯人的强大进攻,为了有效保护帝国在小亚和叙利亚的领地,皇帝下令在小亚和叙利亚的战争前沿地区建立以驻军为统治核心的军事特区。不久,这种制度推行到帝国的欧洲部分。与此同时,为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控制,政府不断增加军区数量,缩小其统治范围。9世纪末,大约有25个军区;10世纪时达到29个;11世纪时上升到38个[1](P350)。12世纪以后,由于大土地贵族的发展和兵农阶层的破产,军区制开始瓦解。在它的兴盛阶段,军区制的确起到了增强帝国军事实力,减轻政府军费负担,推动经济发展,调和社会矛盾,促进文化繁荣的作用。拜占庭对多年夙敌波斯帝国和风头正劲、所向无敌的新兴阿拉伯帝国的胜利,都得益于军区制的推行。由于帝国有效地抵抗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其经济、文化发展亦进入马其顿时期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然而,正是使帝国中兴的军区制,后来成为拜占庭衰亡的最主要原因。军区制的潜在矛盾和它不可避免的衰落和瓦解对中晚期拜占庭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均产生重大影响,它引起的链式反应成为将帝国推向坟墓的隐性力量。 首先,军区制的瓦解破坏了帝国的经济结构,导致帝国经济生活的全面衰退。 军区制的推行,是以大的军事贵族为依托的。在公元6世纪末,边境地区的连年战争造成大片荒芜的、没有人烟的土地。为了保证边境的开发和军队的供给,拜占庭政府将军队驻扎在荒芜地区,承担戍边和垦殖双重任务。一代新的军事大地产贵族开始形成。8世纪时,史籍中就出现了因受皇封而拥有15个庄园的大地主;9世纪中期以后,靠历代皇封发家的大军事贵族更多地出现在史籍中;10世纪时,这类军事“权贵者”和“贫贱者”(破产的小农和军农)的对立,已经成为社会危机的重要根源。有籍可查的最为典型的大军事土地贵族就是10世纪小亚 细亚的马林诺夫和福卡斯家族[3](P271)。 在“军区制”下,亦农亦兵的农兵阶层和自由农村公社的小农是帝国经济生活和军事防御力量的主体;以军事贵族为代表的大地产阶层是帝国统治的基础。处于被领导地位的农兵不仅要受到自己的“上级”军官们的剥削和压迫,还得经受频繁的战事和无情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种种损失。927年冬季严寒造成欠收,使许多实力薄弱的自由小农破产,被迫接受大土地贵族的“庇护”。皇帝们注意到这种状况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于是,各种保护小农的立法于10―11世纪相继出台。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913―959年)在其法令中强调:“农兵之于国家恰如头之于躯体,??谁忽视之即忽视国家安全。”罗曼努斯一世?雷卡平(919―944年)也强调“此种小土地占有者予国利甚巨:,因其缴纳国家税收,提供军队服役义务;倘若此类小农数量减少,其利必失。”为了保护国家的根本利益,皇帝严令禁止土地兼并,922年的法令明确规定,小农及其公社享有购买、租用田产、农舍的优先权,禁止大地主以任何方式(遗赠、捐赠、购买、承租等)接受贫困小农的田产,过去30年以任何方式从农兵手中获得或将要获得的军役小土地必须无条件归还其原主人[1](P346);934年的法令更严厉斥责大地主“像瘟疫和坏疽一样降临到不幸的村庄,他们吞食侵入村庄的机体,将它们逼近死亡的边缘”[1](P345-349)。但是,这些 法令没有能真正解决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小农经济本身的脆弱性,在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代,为了获得一份安全感,他们宁可把自己的特权转让给势力大的地方豪强贵族地主;另一方面,帝国的统治基础就是大军事贵族,10―11世纪间拜占庭皇帝多数是大军事贵族出身,他们不可能为了保护小农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特权。因此,11世纪以后,帝国的政策开始向大地主贵族倾斜,一些大地主以巧取豪夺手段获得的领地得到了朝廷的默认。随着普洛尼亚制①的推行,大地主不仅获得了在其领地上行使各项经济、行政、司法、军事的特权,而且获得了世袭权。12世纪中期以后,小农阶层几乎完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巴力克”(相当于西欧庄园中的农奴)。随之发生的,就是国家税源枯竭,税制破坏,国家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帕列奥列格王朝时期,国家从农业征收的赋税收入逐年减少,在安德罗尼卡货币改革后,帝国年收入仅有100万金币,相当于拜占庭盛期年收入的2.18%[4](P168)。 小农经济的衰落和瓦解对拜占庭帝国的商业贸易和手工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以农兵为骨干的军事力量的衰弱使工商业特别是过境贸易所必需的安全稳定的环境消失,商旅成为最富冒险性的活动;另一方面,小农经济的衰落缩小了工商业所依托的国内市场,不仅那些依靠短期消费维持生存的小工商业者无以为生,甚至连富商大贾也每况愈下。工商业经济的衰落,迫使拜占庭政府实行了货币贬值的下策,帝国货币的国际信用大大降低。14世纪初,拜占庭金币贝占特原有的国际货币地位被威尼斯和热那亚金币所取代。工商业的破坏使拜占 庭丧失了自立的能力和复原的最后希望。 其次,军区制下成长起来的地方贵族势力,构成了专制皇权的最危险敌人,导致了帝国的分裂。由于拜占庭的皇位继承制从来不像东方专制国家那样完善,帝国的宫廷斗争十分频繁,宫廷流血事变频频出现。在军区制广泛推行之后的7―11世纪,掌握军权的军区首领(大将军)经常参与宫廷斗争,左右政局,从而激化了元老官僚贵族、教会贵族与军事贵族间的矛盾。在早期,这些军事贵族对于国家政权的控制,曾经有利于对阿拉伯人和保加利亚人的防御,如伊苏里亚朝的开国皇帝利奥三世就是亚美尼亚的军事贵族出身,他领导了拜占庭历史上著名的破坏圣像运动,为拜占庭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马其顿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马其顿朝皇帝瓦西里二世也是依靠军事贵族的力量,打败了保加利亚人,巩固了帝国政府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大军事贵族福卡斯的叛乱(987―988年)成为帝国中央集权瓦解的前兆。为了镇压这次叛乱,拜占庭皇帝瓦西里二世被迫将自己的亲妹妹安娜嫁给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换得罗斯的援军[3](P268-269)。当马其顿王朝的光辉随着瓦西里二世的辞世而黯然失色后,帝国宫廷成为军事贵族和官僚贵族竞相角逐皇帝的权位的舞台,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开始瓦解。 其三,军区制的瓦解,使帝国军事实力大大下降,雇佣兵制度死灰复燃。随着军农阶层的大批破产,服军役成为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军人们开始采用交纳代役税的方法来摆脱沉重的军事义务。以往曾经十分强大的农军随之瓦解,国家不得不开始依赖于雇佣军[3](P293-294)。 在军区制度下,农兵参加战斗,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土地,作战勇敢,战斗力很强。但是,一旦他们沦为大地产上的佃农,又以代役税摆脱了军役负担,就永远退出了战场。国家从此没有可供随时调用的常备军,“普洛尼亚”制度的实行,使一些大的封建领地可以提供相应数量的农奴兵,但他们的作战本领和战斗力显然远逊于当年拥有自由地产的农兵,因为他们保卫的是主人的利益。于是,作为军队补充力量的雇佣兵又出现在拜占庭对敌作战的战场上。拜占庭的雇佣兵来自欧洲的各个角落,有瓦拉几亚人、诺曼人、西班牙人、罗斯人等,有时还有阿拉伯人和其他亚洲民族。大量使用雇佣兵导致已经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更加吃紧,帝国政府只能釜底抽薪,加重税收;或者没收大贵族和教会的财产,从而激化了各种矛盾,使国家政治更加混乱。而且,雇佣兵极不可靠,他们完全是为金钱而卖命。1071年拜占庭军队在两河地区要塞曼西喀特的惨败,担任后卫的雇佣军的混乱无序难逃其责[5](P35);1204年,当君士坦丁堡处于危急之时,雇佣军人因其提高军饷的要求未获满足而拒绝参战。到了帝国晚期,雇佣兵的危害日益明显:14世纪横行于希腊半岛的由加泰罗尼亚贵族罗哲?德佛劳尔率领的加泰罗尼亚兵团对帝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6](P483)。 因而,军区制的衰落和瓦解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帝国统治岌岌可危,经济捉襟见肘,军力江河日下,政局动荡,宫廷政变频繁,内政更加混乱。 二、无休止的宫廷内争 激烈的王朝斗争和宫廷政变,是从内部削弱拜占庭帝国的腐化剂,而王位继承制的混乱无序,则是这种斗争发生的重要原因。 拜占庭皇室基本实行血统传承的制度,但不是像东方大帝国中国那样,基本上实行父死子继的制度。根据查士丁尼的民法原则,被继承人的直系血亲卑亲属(死者的子女、养子女)、尊亲属(被继承人的亲父母和全血缘的兄弟姐妹)或旁系血亲,在继承死者财产方面都有相应的权利,其基本继承顺序是:死者的直系血亲卑亲属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直系血亲尊亲属为第二顺序继承人,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属于第三顺序继承人,其它旁系血亲属于第四顺序继承人。在同一顺序中,按照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先后顺序,父母与子女为一亲等,祖父母与孙子女为二亲等??[7](P139-144)。 因此,在拜占庭的皇统中,皇帝的子女、兄弟、姐妹、遗孀,甚至遗孀的丈夫或者女婿、姻亲等都可以在特定的形式下继承皇位[8]。皇子与公主在继承皇父的权利方面是平等的。皇子在其父生前可以加冕“共治”,公主也可在其生父在位时加冕称“奥古斯塔”[9](P68-69);皇后是当然的“奥古斯塔”,不仅她可以在皇帝去世后掌管国事,而且有权利指定皇帝的继承人,或是继子(如查士丁二世的妻子选定提庇留为查士丁的嗣子)、或是自己的丈夫(如6世纪初的阿那斯塔修斯),甚至皇帝的侄子、外甥、女婿、孙子、父母都可以承袭大统。 拜占庭实行严格的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制原则。它强调,婚姻是上帝的结合,是神圣不可拆散的。因此,离婚、再婚都受到严格的限制,皇族也不例外。查士丁尼所修订的罗马法,还允许因丧偶或离异而再婚;而到8―9世纪间,女皇伊琳娜掌权时期,则严格禁止第三次婚姻,更不许蓄妾[9](P202-203)。而且,拜占庭立法反对早婚,造成了皇帝婚龄滞后和未成年皇帝继承人的数量增多。这一系列因素决定了拜占庭的皇室绝不可能像东方国家那样保证高生育率,皇族绝嗣的现象经常发生,根本没有条件保证严格的父系继承原则。 于是,拜占庭历史上有近1/3的皇帝由于没有结婚或没有合法子嗣而造成皇位“空缺”。其王朝延续时间短暂,皇权不稳定。统治不足三代而终的家族占王朝总数的一半[10](P187)。帝位频繁更替,而且往往带着浓厚的血腥气,在拜占庭的93个皇帝中有40人属非正常死亡,其中被处决和暗杀的皇帝多达34个[10](P192);有51人通过军事政变成为皇帝,有42个皇帝在斗争中失利,被流放、监禁或迫害。拜占庭帝国皇位斗争的激烈、残酷,不仅影响了国内政局的稳定,也给其它势力的入侵提供了条件。例如,在8―9世纪之交,女皇伊琳娜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登位称帝,极力排斥主张破坏圣像的军事贵族,导致对阿拉伯战争的全盘失力情况。12世纪末的宫廷政变,造成了第四次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悲剧:拜占庭被废皇子小阿列克修斯为重掌皇位,以拜占庭国库的财富为诱惑,将西欧骑士引进了君士坦丁堡,使衰落中的拜占庭帝国受到致命的打击,再难圆复兴之梦。14世纪,发生于安德罗尼卡二世与他的孙子小安德罗尼卡之间的争夺皇位之战(后称之为“两安德罗尼卡之战)使突厥人、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有机会乘火打劫,大大削弱了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小安德罗尼卡死后,为争夺小皇帝约翰五世的监护权,小安德罗尼卡任命的辅政大臣约翰?坎塔库津与皇太后安娜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双方都肆无忌惮地勾结保加利亚人、意大利人、塞尔维亚人和奥斯曼土耳 其人等外族势力,造成引狼入室的悲剧。 因此,由于皇位继承制的不完善导致的无休止的宫廷内争,从内部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实力,为外敌的入侵敞开了大门。 三、十字军运动贻害无穷 十字军东征是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落的长链之上的重要环节,对拜占庭影响最大的是第四次十字军运动。 本来,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198年发动第四次十字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要对付新近崛起于埃及的萨拉丁,但是,一些“偶然”的因素,却把这次十字军引向了君士坦丁堡[5]。日,第四次十字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建立短命的“拉丁帝国”,给本来已经江河日下的拜占庭帝国以致命一击。后来,虽然帕列奥列格王朝于1261年恢复了“拜占庭”的国号,但它仅能控制君士坦丁堡及其郊区,加上萨洛尼卡、莫利亚、塞萨利和靠近色雷斯海岸的利姆诺斯岛。其它地区则保持相对的独立,相互之间也经常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帝国昔日风光不再,如今政令不出京城。 十字军还剥夺了拜占庭对东地中海贸易的垄断权。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在第四次十字军和尼西亚流亡政府收复君士坦丁堡的过程中,都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金苹果”,控制了扼博斯普鲁斯海峡出口的加拉泰和佩拉商业特区。威尼斯人控制了东地中海最重要的岛屿和港口,占有最富庶的商业区和航线,成为东地中海贸易的垄断者;热那亚人因参与了尼西亚政府收复君士坦丁堡的战斗,也获取了进出口免税权和黑海贸易垄断权;到14世纪中期,热那亚人控制了87%的拜占庭关税[3](P471),拜占庭几乎完全失去了商业贸易方面的主权。 十字军东征对帝国的文化摧残尤为严重。君士坦丁堡近900年积累的文化艺术品毁于一旦,珍贵的古代手稿,奇石异物,丰富的藏书,美仑美奂的艺术品均被洗劫一空。拜占庭历史学家尼斯塔斯?科尼阿斯亲眼目睹了君士坦丁堡沦陷的情形,在他所著的《历史》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野蛮的破坏和掠夺[12](P46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实际上已经宣告了拜占庭的灭亡,即使其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家族出现过几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不可能恢复帝国昔日的辉煌了。 四、过时的外交原则 拜占庭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常年面对多方敌人作战的现实,使这个一度强盛的大帝国逐渐积累了一些对付远近敌人的外交原则:如纳贿、和亲、进贡、策反、“以蛮制蛮”等。这些外交政策曾经使拜占庭免于及早沦为一些新兴民族的囚虏,保持了长达1000年之久的独立。但是,这些外交原则的出发点是实用的、功利性的,这使得拜占庭国家从来没有真正的“同盟者”。而且,自查士丁尼皇帝奠定了“西征”的大业后,历代拜占庭皇帝多把其注意力放在西方,不切实际地企图重圆“大一统罗马帝国”的旧梦。因此,在拜占庭皇帝们那里,维持“皇统”是最高的原则,“民族”利益是无足轻重的。因此,才可能出现小阿列克修斯引导十字军人进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占庭帝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