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吧里有多少人把三国志11值得培养的人和三国演

对这件事,日本人为何比中国人还在意?|三国志|日本人|三国演义_新浪新闻
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素来为观众熟悉和喜爱。前一段时间热播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首度以司马懿作为主角,从他的视角讲乱世、说英雄。虽然还未引进,但这部剧已经“火”到了日本。一些网友看不太懂中文字幕,也要去Youtube上面过过瘾。其实,日本人对三国的兴趣不仅不亚于国人,甚至更甚。据统计,日本的“三国俱乐部”有上百个,与三国相关的动漫、游戏作品过百部,还有专门的三国知识考试。以三国为主题的居酒屋这让人不由得好奇他们为何对三国题材如此钟情。日本人究竟有多爱“三国”?1995年,日本NHK电视台将94版《三国演义》引进到日本,引起万人空巷,日本人称赞其为“中国最棒的大河剧(历史剧)”。连94版三国的拍摄花絮,NHK电视台都一丝不苟的播出了,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2010 年,新版《三国》在日本未播先火,观众的期待和媒体追踪报道,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吴宇森导演的电影《赤壁》也在日本大受欢迎,并成为在日本国内放映过的亚洲电影中票房成绩最高的一部。在日本神户的长田区,主商业区屹立着三国志人物雕像、建有三国志美术馆、魏武帝庙、三国志花园,仿佛是一个三国志的主题公园。该区还定期举办“三国志节”,三国知识竞赛和讲座等,当地民众还打扮成三国人物,进行巡游,这里俨然是一个“三国志之城”。
日本有无数的“三国迷”,组织有上百个“三国迷俱乐部”,他们对三国的熟悉甚至令中国人汗颜。一位华人学者曾经在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院随口对学生提到《三国演义》中偶尔露面的一员将领,竟然有学生能指出其曾经在哪一回出现过。还有一位中国驻日本使馆的官员曾经回忆到,当他和日本某影业公司社长谈起中国长沙时,说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日本人不明白,再说长沙是孙坚当年做太守的地方,日本人马上就明白了。日本甚至有关于三国的水平考试。自 2008 年始,日本连续举办三国知识水平考试,在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城市同步进行。该考试的收费,最低一级也要折合人民币 280 元左右,但仍然能吸引成千上万日本人参与。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三国的狂热喜爱。漫画、游戏里的“三国热”三国题材的大热,必然少不了影响到日本的漫画。1971年,横山光辉的《三国志》开始连载,在长达15年的连载中,这部漫画累计超过60卷,发行了6000多万本。《三国志》根据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改编而成,并在创作时参考了相关的三国材料,是日本最成功的历史类漫画之一,也是第一部描写三国题材故事的日本漫画。直至现在,这部漫画还在发行再版的新书及文库版漫画书,并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漫画迷。在电脑游戏方面,三国题材更是泛滥,《三国志》系列,《三国志英杰传》系列,《三国无双》系列,《真三国无双》等一大批以此为题材的网络和 P2P 游戏。日本商界对三国文化的追捧在日本高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把《三国演义》中的兵家权谋和用人之道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人际关系中。从1979年至1987年的8年里,这方面的专著就涌现出18种之多。由于《三国》在描写各个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中提供了许多斗争经验, 特别是诸葛亮的聪明睿智, 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深谋大略, 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日本社会中的人、对于在激烈竞争中谋求发展的企业, 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日本经济界对《三国》尤为关心, 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教材, 努力研究和运用书中如何分析形势, 调动有利因素战胜对手, 壮大自己的策略和权术。有不少企业和商家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及有关研究论著来加强经营管理, 协调人际关系,已收到明显的效果。日本一位教授曾指出:松下幸之助因善于运用诸葛孔明的谋略战术,从而使他的松下公司成为了日本的大企业。松下幸之助在生前曾多次表示:三国人物的智慧,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为什么日本对三国文化情有独钟?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的国民极力推崇的。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用“菊花”和“刀”来描述日本。“菊花”代表了日本人的忠君思想,而“刀”则是代表了日本的武士道。这种“忠君”思想与《三国演义》中处处体现的“忠君”“正统观念”相契合,这也是日本人钟爱三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原因。《三国》里面的将领在骁勇善战之外,忠诚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关公、诸葛、徐庶等剧中主角,就连小人物也是忠义有加。而“刀”代表的这种尚武精神的民族性格影响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硝烟弥漫的三国乱世,战乱频仍,各路英雄豪杰在历史舞台登场,金戈铁马,征战沙场,上演一场场才识和胆略的对决和比拼,各大政治集团在这场比拼中展开军事力量的对抗。在《三国演义》中,这种战争和武力的对决,及乱世争霸的“尚武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这也正符合日本的武士道和尚武情结,成为日本人热衷于“三国志”题材的重要的原因。 -END-监制:李大伟记者:罗征(实习)编辑:朱超【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华国际头条”】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然仔细阅读《三国志》,发现《三国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三国演义》如出一辙,同样尊刘抑曹,可谓官方版的《三国演义》。  如目前版本的《三国志》自刘备一出场,便从天命的角度竭力为刘备造势。  开场白: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而曹丕一出场,平淡如水,气势上立即便弱了三分。  开场白: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裴松之毫不示弱,则引《魏书》为曹丕造势:“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  细节描写:  刘备: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曹丕:无。  裴松之则引《魏书》:(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举茂才,不行。  又引曹丕《典论》自叙,曹丕五岁学射箭,六岁知射箭。八岁能骑射。宛城一战10岁的曹丕独自骑马突围。他广拜四方名师,精通剑法。奋威将军邓展武艺高强,通晓五种兵器,素以空手入白刃而名扬天下。月华如练,曹丕手持一根甘蔗,轻描淡写地连续击中邓展,令邓展等将军们心悦诚服…………。
楼主发言:37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丝毫不令人意外的是: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在皇后的问题也有猫腻。  穆皇后本是刘焉的儿媳、刘瑁的妻子,善相者相面后认为当大贵。刘瑁短命,在群下的劝说下,刘备纳为夫人。  《蜀志?穆皇后传》:“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瑁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纳后为夫人”  呵呵,穆皇后“善相者相后当大贵”。而曹丕的母亲卞皇后呢?  《魏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十,於谯纳后为妾。  呵呵,倡家,小妾。  对于曹丕的母亲,裴松之引《魏书》: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有黄气满室移日。父敬侯怪之,以问卜者王旦,旦曰:"此吉祥也。"  对于曹丕的妻子、曹叡的母亲,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  裴松之则引《魏书》:“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在继位的问题上,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泼墨般地为刘备称帝造势(2700余字左右)。先是群臣上表(745字),接着刘备上表(576字),然后群臣再上表(697字)。其中不乏天命、符瑞、星象、河图、洛书,五经谶、纬等等等。  而曹丕继位,则仅有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的册书(207字),为渲染刘备继位字数的十三分之一弱。  裴松之抖擞精神,一口气引《魏书》1 0000多字为曹丕造势,天命、符瑞、星象、河图、洛书,五经谶、纬等等等更是在气势上压倒了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刘备继位。
  楼主啊  你不是一般的无聊···
  陈寿写史笔法怪异。《三国志》多有前言不搭后语之处,我都怀疑《三国志》作者不止陈寿一人。
  @青都高慕白 4楼
11:52:54  陈寿写史笔法怪异。《三国志》多有前言不搭后语之处,我都怀疑《三国志》作者不止陈寿一人。  -----------------------------  弟弟的怀疑有道理。原作应是陈寿一人,而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极可能被一个集体班子所删改。蹊跷的是,很多很多破绽其实是史官故意为之。这种故意露破绽的笔法极其高明、巧妙,也可以说是一种隐晦的曲笔。
  @wzheguilai0416 5楼
12:23:51  弟弟的怀疑有道理。原作应是陈寿一人,而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极可能被一个集体班子所删改。蹊跷的是,很多很多破绽其实是史官故意为之。这种故意露破绽的笔法极其高明、巧妙,也可以说是一种隐晦的曲笔。  -----------------------------  贤兄所言极是,史书不可尽信。
  陈寿为晋臣,没有理由不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避讳,而他也一贯是以司马宣王(或太尉)代替司马懿,司马景王代替司马师,司马文王代替司马昭。然《三少帝纪》:“九月戊午,以中抚军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直呼司马炎其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一批学者认为此必为后人追改之。  另《三国志》中有些人避讳,而有些人不避讳,极其怪异。如《三国志》称乐安孙叔然(本名孙炎),《三国志》中的张昭、胡昭等等等都要称字才可。
  @wzheguilai0416 7楼
12:55  陈寿为晋臣,没有理由不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避讳,而他也一贯是以司马宣王(或太尉)代替司马懿,司马景王代替司马师,司马文王代替司马昭。然《三少帝纪》:“九月戊午,以中抚军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直呼司马炎其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一批学者认为此必为后人追改之。  另《三国志》中有些人避讳,而有些人不避讳,极其怪异。如《三国志》称乐安孙叔然(本名孙炎),《三国志》中的张昭、胡........  ------------------------------  顺便提一句,肖像描写生动传神。这种高级别的待遇,曹魏大臣是绝不能享受的。
  疑惑  拿来和刘备做对比的,难道不应该是曹操吗?为何是曹丕?  。。。。。。
  @我就代表我自己 9楼
17:30  疑惑  拿来和刘备做对比的,难道不应该是曹操吗?为何是曹丕?  。。。。。。  ------------------------------  曹操是汉臣,曹丕才是魏帝。
  要表现司马氏篡魏合理性的话,肯定要黑曹氏咯
  @szwe 11楼
19:35  要表现司马氏篡魏合理性的话,肯定要黑曹氏咯  ------------------------------  西晋承曹魏,若北方的曹魏都非正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和东晋时《汉晋春秋》相比,前者在尊刘抑曹上比较隐晦、含蓄,后者则明显、直接。  
  @wzheguilai-13 19:45:13  西晋承曹魏,若北方的曹魏都非正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是这样的,应该是黑的切入点不一样,“禅让系统”肯定不会去黑,而是黑曹魏政府失民心。  最显著的案例是史书上多次提出曹爽专权时,司马懿忍辱负重。  实际上,司马氏在高平陵案时,以家族成员所任官职来看,我丝毫不认为司马氏在朝廷中没有势力。
  不以曹魏为正统,魏书一、魏书二、魏书三、魏书四就会写成武帝传、文帝传、明帝传、少帝传。如果尊刘贬曹,那么蜀书二就会写成昭烈帝纪。
  @章洛天 15楼
20:02  不以曹魏为正统,魏书一、魏书二、魏书三、魏书四就会写成武帝传、文帝传、明帝传、少帝传。如果尊刘贬曹,那么蜀书二就会写成昭烈帝纪。  ------------------------------  呵呵,标题貌似是宋朝时宋人加的吧。
  @章洛天
20:02  不以曹魏为正统,魏书一、魏书二、魏书三、魏书四就会写成武帝传、文帝传、明帝传、少帝传。如果尊刘贬曹,那么蜀书二就会写成昭烈帝纪。  ------------------------------  @wzheguilai-13 20:05:57  呵呵,标题貌似是宋朝时宋人加的吧。  -----------------------------  不是,早期《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只是到了咸平1003年才将三书合成一本,并没有对原著有变动。人物本纪、人物列传都是陈寿写的。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所以为蜀吴两家之主都列的传,而将曹魏写的都是本纪。
  @wzheguilai-13 19:45:13  西晋承曹魏,若北方的曹魏都非正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zlzxs 14楼
19:57  是这样的,应该是黑的切入点不一样,“禅让系统”肯定不会去黑,而是黑曹魏政府失民心。  最显著的案例是史书上多次提出曹爽专权时,司马懿忍辱负重。  实际上,司马氏在高平陵案时,以家族成员所任官职来看,我丝毫不认为司马氏在朝廷中没有势力。  ------------------------------  没错,司马氏家族篡位合理的解决办法很多。西晋时,长期担任中书监的荀勖建议将魏晋断代的时间列为正始元年。这不失为一种办法。  的确,司马懿没有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必要,他已到了致仕之年。正始八年,司马懿兄弟担任太尉、尚书令,司马师护军将军,司马昭任洛阳典农中郎将。
  @章洛天
20:13:07  不是,早期《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只是到了【咸平1003年】三书合成一本,并没有对原著有变动。人物本纪、人物列传都是陈寿写的。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所以为蜀吴两家之主都列的传,而将曹魏写的都是本纪。  -----------------------------  没写清楚,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
  @章洛天
20:13:07  不是,早期《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只是到了【咸平1003年】三书合成一本,并没有对原著有变动。人物本纪、人物列传都是陈寿写的。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所以为蜀吴两家之主都列的传,而将曹魏写的都是本纪。  -----------------------------  @章洛天 19楼
20:22  没写清楚,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  ------------------------------  看过一篇类似的论文,记得考证说宋朝时才加的标题,当时感觉颇有道理,手机上网不方便,有空再贴上来。
  @章洛天
20:13:07  不是,早期《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只是到了【咸平1003年】三书合成一本,并没有对原著有变动。人物本纪、人物列传都是陈寿写的。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所以为蜀吴两家之主都列的传,而将曹魏写的都是本纪。  -----------------------------  @章洛天
20:22  没写清楚,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  ------------------------------  @wzheguilai-13 20:28:30  看过一篇类似的论文,记得考证说宋朝时才加的标题,当时感觉颇有道理,手机上网不方便,有空再贴上来。  -----------------------------  可以,有新鲜的观点看看也是不错的。
  @章洛天
20:13:07  不是,早期《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只是到了【咸平1003年】三书合成一本,并没有对原著有变动。人物本纪、人物列传都是陈寿写的。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所以为蜀吴两家之主都列的传,而将曹魏写的都是本纪。  -----------------------------  @章洛天
20:22  没写清楚,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  ------------------------------  @wzheguilai-13 20:28:30  看过一篇类似的论文,记得考证说宋朝时才加的标题,当时感觉颇有道理,手机上网不方便,有空再贴上来。  -----------------------------  @章洛天 21楼
20:30  可以,有新鲜的观点看看也是不错的。  ------------------------------  好像是吴金华的考证。回头认真查查。当时很震惊。由于我刚写了篇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虏逆,而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的伯父王睿、司马炎的妻祖父王朗都成为虏逆。案《隋书经籍志〉,隋朝时的版本是有标题的。蜀吴两国之主虽是传,体例却也是纪传体,对此欧阳修异常不满。
  @wzheguilai-13 21:44:04  好像是吴金华的考证。回头认真查查。当时很震惊。由于我刚写了篇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虏逆,而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的伯父王睿、司马炎的妻祖父王朗都成为虏逆。案《隋书经籍志〉,隋朝时的版本是有标题的。蜀吴两国之主虽是传,体例却也是纪传体,对此欧阳修异常不满。  -----------------------------  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所以我也很震惊。你把考证论文贴上来,我也好好看看。全书只有纪和传,没有志和表是事实,所以《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三方势力各自为政,所以魏蜀吴三书也是单独成体,也表明了三方互不统属的格局。只是单单从纪和传这两个字就能看出是奉曹魏为正统。后代史学家批判陈寿为曹魏和宣王曲笔、多处回护,比如房玄龄的《晋书.陈寿传》,刘知己的《直书》以及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都有记载,但是没有听说陈寿尊刘贬曹的。
  @wzheguilai0416 7楼
12:55  陈寿为晋臣,没有理由不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避讳,而他也一贯是以司马宣王(或太尉)代替司马懿,司马景王代替司马师,司马文王代替司马昭。然《三少帝纪》:“九月戊午,以中抚军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直呼司马炎其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一批学者认为此必为后人追改之。  另《三国志》中有些人避讳,而有些人不避讳,极其怪异。如《三国志》称乐安孙叔然(本名孙炎),《三国志》中的张昭、胡........  ------------------------------  @wzheguilai0416 8楼
17:21  顺便提一句,肖像描写生动传神。这种高级别的待遇,曹魏大臣是绝不能享受的。  ------------------------------  不仅如此,元康年间西晋显贵人物的先祖都会受到特别“关照”。如只字不提韩暨、裴潜显赫的家世。元康末年的魏晋断代之争,荀勖提出的正始元年,受到时任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为首的极力反对而改为咸熙年。而《三国志》明显有着咸熙年断代的痕迹。   蹊跷的是,他们的爷爷,备受曹丕器重、先后令鲜卑臣服、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的功臣幽州刺史兼护乌丸校尉王雄不仅无传,反而成为阻碍田豫大业的小人。真是咄咄怪事!
  @wzheguilai-13 21:44:04  好像是吴金华的考证。回头认真查查。当时很震惊。由于我刚写了篇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虏逆,而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的伯父王睿、司马炎的妻祖父王朗都成为虏逆。案《隋书经籍志〉,隋朝时的版本是有标题的。蜀吴两国之主虽是传,体例却也是纪传体,对此欧阳修异常不满。  -----------------------------  特意搜了下吴金华的文章,只看到他说陈志有“偏心”蜀汉的嫌疑,没有看到他说三国志的人物标题是北宋人加上去的。可能是我没搜到他的那篇文章。。。
  @wzheguilai0416
21:44:04  好像是吴金华的考证。回头认真查查。当时很震惊。由于我刚写了篇孙破虏讨逆传中的虏逆,而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的伯父王睿、司马炎的妻祖父王朗都成为虏逆。案《隋书经籍志〉,隋朝时的版本是有标题的。蜀吴两国之主虽是传,体例却也是纪传体,对此欧阳修异常不满。  -----------------------------  @章洛天
11:16:24  特意搜了下吴金华的文章,只看到他说陈志有“偏心”蜀汉的嫌疑,没有看到他说三国志的人物标题是北宋人加上去的。可能是我没搜到他的那篇文章。。。  -----------------------------  时间长了,记不清了,现在用手机的流量上网,很费流量。等能上网了好好搜一搜。也可能专指目录。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及裴注都称帝纪,应是无误。  本文的含义是指《三国志》,某种程度上的《三国演义》,也是尊刘抑曹的。  上世纪,尊刘抑曹派的代表学者卢弼先生在《三国志集解》中断言《三国志》本为私史,主题为尊蜀,只不过在南朝宋时被篡改为尊魏。  原文节选:《武纪》称操曰。建安元年封武平侯,后称公,进爵为魏王,后称王。而称公下无一语斡旋或缴明,殊嫌倒置,是文例之最不可通者。陈寿何至出此?或谓不如概称,陈氏又岂不知?而竟遗此巨谬,断无是理,盖经后人窜改也。……系私史,意在数十百年后传之其人,以明尊蜀微尚。不谓卒后即由尚书郎范頵上表,送入于官。今本非頵即刘宋人改窜,而以后说为近……。  卢弼先生列举出大量尊刘抑曹的例子,如:《先主传》评云:“盖有高祖之风”。《杨戏传》称戏著《季汉辅臣赞》。并引《赞》语云:“世主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    西晋承魏,陈寿写史,张华、荀勖、夏侯湛、等都曾读过,陆云文集载陆云写给陆机的书信称:“陈寿《吴书》有《魏赐九锡文》及《分天下文》,《吴书》不载;又有严陆诸君传,今当写送,兄体中佳者,可并思诸应作传,及作引甚单,常欲引之未得。”  可见《三国志》绝非秘不示人,而是有众多大臣读过。  如果原书尊刘抑曹,西晋焉会立为国史?
  另值得注意的是,陆云书信中提到的“陈寿《吴书》有《魏赐九锡文》及《分天下文》”,现本已荡然无存。
  楼主致力于捧王祥(王雄),贬低王导王敦支系,作为一个琅琊后裔,鄙人实在不好说些什么
  【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玄圣陶化以启源,灵仙延祉以分流。贤俊相承,世冠海岱。二仪交泰,妙气发晖。醇曜所钟,公实应之。玄性合乎道旨,冲一体之自然。柔畅协乎春风,温焕侔于冬日。信人伦之水镜,道德之标准也。惠怀之际,运在大过。皇德不建,神辔再绝。猃狁孔炽,凶类猋起。公见机而作,超然玄悟。遂扶翼蕃王,室协东岳。弘大顺以一群后之望,仗王道以应天人之会。于时干维肇振,创制理物。中宗拱已,雅仗贤相。尚父之任,具瞻在公。存烹鲜之义,殉易简之政大略弘规,卓然可述。公雅好谈咏,恂然善诱,虽管综时务,一日万机。夷心以延白屋之士,虚巳以招岩穴之俊。逍遥放意,不峻仪轨。公执国之钩,三十余载。时难世故,备经之矣。夷险理乱,常保元吉。匪躬而身全,遗功而勋举。非夫领鉴玄达,百炼不渝,孰能莫忤于世,而动与理会者哉?】  孙绰的王导碑,王导黑点是有些,但无伤大雅,毕竟时代不是人能决定的
  @王无敌于天下
12:50:51  楼主致力于捧王祥(王雄),贬低王导王敦支系,作为一个琅琊后裔,鄙人实在不好说些什么  -----------------------------  作为琅琊王氏的后裔,王阳明何等英明神武的人物,他都不避讳骂王导为奸臣、奸雄,且写诗纪念。  正德庚辰八月廿八夕,卧小阁,忽梦晋忠臣郭景纯氏以诗示予,且极言王导之奸,谓世之人徒知王敦之逆,而不知王导实阴主之。其言甚长,不能尽录。觉而书其所示诗于壁,复为诗以纪其略。嗟乎!今距景纯若干年矣,非有实恶深冤郁结而未暴,宁有数千载之下尚怀愤不平若是者耶!   秋夜卧小阁,梦游沧海滨。海上神仙不可到,金银宫阙高嶙峋。中有仙人芙蓉巾,顾我宛若平生亲;欣然就语下烟雾,自言姓名郭景纯。携手历历诉衷曲,义愤感激难具陈。切齿尤深怨王导,深奸老猾长人。当年王敦觊神器,导实阴主相缘夤。不然三问三不答,胡忍使敦杀伯仁?寄书欲拔太真舌,不相为谋敢尔云!敦病已笃事已去,临哭嫁祸复卖敦。事成同享帝王贵,事败乃为顾命臣。几微隐约亦可见,世史掩覆多失真。袖出长篇再三读,觉来字字能书绅。开窗试抽《晋史》阅,中间事迹颇有因。因思景纯有道者,世移事往千余春;若非精诚果有激,岂得到今犹愤嗔!不成之语以筮戒,敦实气沮竟殒身。人生生死亦不易,谁能视死如轻尘?烛微先几炳易道,多能余事非所论。取义成仁忠晋室,龙逄龚胜心可伦。是非颠倒古多有,吁嗟景纯终见伸!御风骑气游八垠。彼敦之徒草木,粪土臭腐同沉沦!   我昔明《易》道,故知未来事。时人不我识,遂传耽一技。一思王导徒,神器良久觊。诸谢岂不力?伯仁见其底。所以敦者佣,罔顾天经与地义。不然百口未负托,何忍置之死!我于斯时知有分,日中斩柴市。我死何足悲,我生良有以!九天一人抚膺哭,晋室诸公亦可耻。举目山河徒叹非,携手登亭空洒泪。王导真奸雄,千载人未议。偶感君子谈中及,重与写真记。固知仓卒不成文,自今当与频谑戏。倘其为我一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   右晋忠臣郭景纯自述诗,盖予梦中所得者,因表而出之。
  @wzheguilai0416 7楼
12:55  陈寿为晋臣,没有理由不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避讳,而他也一贯是以司马宣王(或太尉)代替司马懿,司马景王代替司马师,司马文王代替司马昭。然《三少帝纪》:“九月戊午,以中抚军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直呼司马炎其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一批学者认为此必为后人追改之。  另《三国志》中有些人避讳,而有些人不避讳,极其怪异。如《三国志》称乐安孙叔然(本名孙炎),《三国志》中的张昭、胡........  ------------------------------  @wzheguilai0416 8楼
17:21  顺便提一句,肖像描写生动传神。这种高级别的待遇,曹魏大臣是绝不能享受的。  ------------------------------  抱歉,乌龙了。崔琰、许褚、于禁等都有肖像描写。记得陈寿没写荀彧的容貌,裴松之四处搜罗他的肖像描写。最近一年来没接触三国的史料和论文,忘得差不多了。
  @wzheguilai-14 12:32:20  时间长了,记不清了,现在用手机的流量上网,很费流量。等能上网了好好搜一搜。也可能专指目录。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及裴注都称帝纪,应是无误。  本文的含义是指《三国志》,某种程度上的《三国演义》,也是尊刘抑曹的。  上世纪,尊刘抑曹派的代表学者卢弼先生在《三国志集解》中断言《三国志》本为私史,主题为尊蜀,只不过在南朝宋时被篡改为尊魏。  原文节选:《武纪》称操曰。建安元年封武平侯,后称......  -----------------------------  目录与人物纪传体没什么关系,本纪与列传是本身(陈寿著的)就有的,魏书、蜀书、吴书是在咸平六年才合为一书,为了区分三个国家的历史也为了方便查阅浏览,自然要为全书编排目录,所以目录是在三书合成后才有的这个也没什么争议。  其实按严格来说,陈寿只能算一个抄书的,因为在《三国志》成书之前,王沈和韦昭分别著了《魏书》和《吴书》,另外还有鱼豢的《魏略》,陈寿以他们的作品为蓝本进行取材、编撰。  关于尊刘贬曹这个说法,我觉得没什么意义。单单从“纪”和“传”就足以体现出来,魏国之主通通用的本纪,而蜀吴之主通通用的列传,这足以说明陈寿是尊曹的。另外,历代史学家因陈寿尊曹表示有异议,几个典型的代表,如房玄龄、刘知己、赵翼。  房玄龄《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刘知己《史通》:“当宜、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其口而无言。”  赵翼《廿二史札记》:《春秋》书天王狩于河阳,不言晋侯所召,而以为天子巡狩,既已开掩护之法,然此物为尊者讳也。至于孩父之事,则大书以正之,如许止、赵盾之类,皆一字不肯假借,所以垂诚,义至严也。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履,加九锡,以及禅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然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
  @章洛天
19:17:04  目录与人物纪传体没什么关系,本纪与列传是本身(陈寿著的)就有的,魏书、蜀书、吴书是在咸平六年才合为一书,为了区分三个国家的
也为了方便查阅浏览,自然要为全书编排目录,所以目录是在三书合成后才有的这个也没什么争议。  其实按严格来说,陈寿只能算一个抄书的,因为在《三国志》成书之前,王沈和韦昭分别著了《魏书》和《吴书》,另外还有鱼豢的《魏略》,陈寿以他们的作品为蓝本进行取材、编撰。  ......  -----------------------------  最重要的一点,因陈寿著史取材精审,对所有的史实都会经过认真、谨慎的筛选及审核,所以在著史的过程中,凡是对于不可靠的史料都不予以采用,所以就出现了你说的有“漏记载”的现象。不过也正是因为陈寿的严谨才造就了《三国志》二十四史前四史的地位,也造就了陈奢良史的美誉。与陈寿同期的三国史继《三国志》问世后,纷纷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章洛天
19:17:04  目录与人物纪传体没什么关系,本纪与列传是本身(陈寿著的)就有的,魏书、蜀书、吴书是在咸平六年才合为一书,为了区分三个国家的
也为了方便查阅浏览,自然要为全书编排目录,所以目录是在三书合成后才有的这个也没什么争议。  其实按严格来说,陈寿只能算一个抄书的,因为在《三国志》成书之前,王沈和韦昭分别著了《魏书》和《吴书》,另外还有鱼豢的《魏略》,陈寿以他们的作品为蓝本进行取材、编撰。  ......  -----------------------------  @章洛天
19:27:49  最重要的一点,因陈寿著史取材精审,对所有的史实都会经过认真、谨慎的筛选及审核,所以在著史的过程中,凡是对于不可靠的史料都不予以采用,所以就出现了你说的有“漏记载”的现象。不过也正是因为陈寿的严谨才造就了《三国志》二十四史前四史的地位,也造就了陈奢良史的美誉。与陈寿同期的三国史继《三国志》问世后,纷纷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  从本文开头的对比,应该能看出取舍材料是有偏心的。  宋朝时,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主张重修三国史。  “往时欧阳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荆公曰:‘五代之事,无足采者。此何足烦公。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文忠公然其言,更不暇作也,惜哉!”  欧阳修在《明正统论》:“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二十一:“ 东坡自黄冈移汝州,舟过金陵,见王荆公于钟山,留连燕语。荆公曰:‘子瞻当重作《三国》书。’东坡辞曰:‘某老矣,愿举刘道原自代云。’”  徐度《却扫篇》云:“刘羲仲字壮舆,道原之子也。道原以史学自名,羲仲世其家学,甞摘欧阳公《五代史》之讹误为纠谬,以示东坡。东坡曰:‘往岁欧阳公着此书,初成,王荆公谓余曰:‘欧阳公修《五代史》,而不修《三国志》,非也。子盍为之乎?’余固辞‘不敢当。’”  谁会立《三国志》为国史呢?元康末年,魏晋断代之争时,主持人是秘书监掌国史贾谧,反对正始元年断代的有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兄弟、司空张华、侍中乐广、黄门侍郎嵇绍,博士谢衡等人。上述人等把咸熙二年即太始元年断代。今本《三国志》明显有着咸熙年断代的痕迹。你认为,王戎、王衍兄弟会立一部自己的祖父无传无籍,且屡次挖苦嘲笑其祖父的人为国史?  还是将心比心吧。
  @wzheguilai-14 20:08:44  从本文开头的对比,应该能看出取舍材料是有偏心的。  宋朝时,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主张重修三国史。  “往时欧阳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荆公曰:‘五代之事,无足采者。此何足烦公。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文忠公然其言,更不暇作也,惜哉!”  欧阳修在《明正统论》:“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  -----------------------------  取材的问题在史界是公认的严谨。按常规来说,都是本朝修前朝的国史,比如《三国志》是归晋后才有的产物,《汉书》的成书时间为公元80年。而欧阳修与王安石所处的宋朝与三国时期相距近八百年,时间上的跨度这么大就算真的修成了可信度也很让人质疑。  欧阳修在《明正统论》表明:帝魏帝晋,魏晋是帝室正统,因此三国中的吴蜀不应称为国,仅以魏国独尊。他的这个说法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强大的争议,最有名的就是章望之随即写了《明统论》进行驳斥。因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大家多位被卷入,最早就起始于欧阳修。   归根到底,欧阳修、王安石争的还是正统论。陈寿以魏为正统,故魏国的皇帝称纪,而蜀、吴都称传,这也是公认的。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是说陈寿尊刘贬曹,而是认为曹魏作为中原正统,蜀吴不能称国而应该为“藩属国”一类的称呼,表明蜀吴与魏国是从属的关系,而不是三方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关系。如果真要说尊刘贬曹的史学家,陈寿算不上肯定也不是,习凿齿倒是开了先河。后人对正统论一直有争议,继欧阳修一行人的正统论之争后,司马光随后著《资治通鉴》继承《三国志》曹魏为正统的历史观,而到了南宋的朱熹则有针锋相对著了《通鉴纲目》。  所以,我认同你的那句话,将心比心。因为在乱世很难去讲什么正统论,比如在曹魏的眼里,蜀吴两国的政权就是不合法的;而在蜀的眼里,魏吴两国的政权就是谋逆汉位;同样,在吴国的眼里,魏蜀也是要被荡平的对象。三家谁也不承认谁的政权,所以三家都各自称帝。这也是陈寿让三书独立成体的原因,但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论,还是立了魏国之主为本纪。
  @wzheguilai-14 20:08:44  从本文开头的对比,应该能看出取舍材料是有偏心的。  宋朝时,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主张重修三国史。  “往时欧阳文忠公作《五代史》,王荆公曰:‘五代之事,无足采者。此何足烦公。三国可喜事甚多,悉为陈寿所坏,可更为之。’文忠公然其言,更不暇作也,惜哉!”  欧阳修在《明正统论》:“魏与吴、蜀为三国,陈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统之,作《魏论》。”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  -----------------------------  @章洛天 35楼
20:50  取材的问题在史界是公认的严谨。按常规来说,都是本朝修前朝的国史,比如《三国志》是归晋后才有的产物,《汉书》的成书时间为公元80年。而欧阳修与王安石所处的宋朝与三国时期相距近八百年,时间上的跨度这么大就算真的修成了可信度也很让人质疑。  欧阳修在《明正统论》表明:帝魏帝晋,魏晋是帝室正统,因此三国中的吴蜀不应称为国,仅以魏国独尊。他的这个说法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强大的争议,最有名的就是章望之随即........  ------------------------------  呵呵,将心比心,是指假如你是王戎兄弟之一,会不会立一部你的爷爷无传无籍且是讽刺挖苦的对象的《三国志》为国史?王雄该不该有传?你要是有时间的话,欢迎到我另两个帖子指教指教。我顶上来,敬请雅正!
  @wzheguilai-14 21:05:20  呵呵,将心比心,是指假如你是王戎
之一,会不会立一部你的爷爷无传无籍且是讽刺挖苦的对象的《三国志》为国史?王雄该不该有传?你要是有时间的话,欢迎到我另两个帖子指教指教。我顶上来,敬请雅正!  -----------------------------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王戎爷爷王雄官至汝南太守,生平最出彩的事迹是在在轲能比叛乱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其实三国志里没有列传的太多了,陈寿自己著史,连自己的父亲都没有立传,这能说明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陈寿写三国志的时间紧接在吴被平之后,王戎那会儿根本没掌权,王衍掌权就更晚了。说的通俗点,王戎出场时间太晚了点。
  @wzheguilai0416
21:05:20  呵呵,将心比心,是指假如你是王戎
之一,会不会立一部你的爷爷无传无籍且是讽刺挖苦的对象的《三国志》为国史?王雄该不该有传?你要是有时间的话,欢迎到我另两个帖子指教指教。我顶上来,敬请雅正!  -----------------------------  @章洛天
21:22:16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王戎爷爷王雄官至汝南太守,生平最出彩的事迹是在在轲能比叛乱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其实三国志里没有列传的太多了,陈寿自己著史,连自己的父亲都没有立传,这能说明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陈寿写三国志的时间紧接在吴被平之后,王戎那会儿根本没掌权,王衍掌权就更晚了。说的通俗点,王戎出场时间太晚了点。  -----------------------------  王戎担任灭吴之后担任四侍中之一,并在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前担任尚书令。呵呵,请问,怎样才算掌权?王雄看来你不熟悉,直接粘贴另一篇的节选吧。敬请个雅正!  本文认为无任何功勋、仅凭孝道便做到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的王祥实是《三国志》无传、无籍、无任何背景的王雄。王敦、王导兄弟杀害王雄的孙子王澄后清除异己,大权独揽后对三国的史书动过手脚。  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为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孙吴的大臣陆逊单独立佳传,为何偏偏战胜国的大臣不能享受单独立佳传的待遇?  本文认为王祥(雄)为魏国享受单独列传的大臣。王祥为陈寿心目中的第一男主角,故以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为标题。本文以王祥的伯父、幽州安次侯、荆州刺史王叡(第一代);王松(泉州侯)详见拙帖《千古谁人识王睿》、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曹魏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王浑、曹魏平北将军王乂、西晋司徒、尚书令王戎四代为主线,力求还原已被人为删除的王祥及其家族的丰功伟绩。  本文认为王祥(雄)先后率强大的部曲——幽州突骑征战幽州乌丸、荆州刘琮、雍凉,立下赫赫战功。他深受魏文帝曹丕器重(曹丕称其“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先是入为心腹之臣——散骑常侍,黄初元年(220)出任第一任幽州刺史。王雄坐镇幽州近20载,先后令鲜卑臣服、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纳贡,立下旷世奇勋;青龙三年,王雄派剑客韩龙刺杀控弦十余万骑、得人死力的鲜卑首领轲比能,鲜卑从此衰退,魏国北部威胁接触。青龙四年(236),王雄失踪。他并未去世,而是担任景初二年(238)魏灭辽东燕国的(神秘)副统帅;正始二年(241),王祥坐镇荆州,接替夏侯儒担任荆州、豫州都督,与陆逊、朱然、诸葛瑾对峙。高平陵政变后,王祥接替被杀的桓范担任大司农,集财权、军权(预备役)于一身。正元二年(254),王祥任司隶校尉,后母去世任三老、守孝百日后重任司隶校尉、司空、太尉。  简而言之。破乌丸,平雍凉,定幽州,鲜卑臣服,肃慎纳贡,灭辽东,出青徐,倭国纳贡,震荆豫,陆逊窃息,孙权束手,…………  三国第一英雄,舍王祥其谁?
  @wzheguilai-14 21:36:41  王戎担任灭吴之后担任四侍中之一,并在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前担任尚书令。呵呵,请问,怎样才算掌权?王雄看来你不熟悉,直接粘贴另一篇的节选吧。敬请个雅正!  本文认为无任何功勋、仅凭孝道便做到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的王祥实是《三国志》无传、无籍、无任何背景的王雄。王敦、王导
杀害王雄的孙子王澄后清除异己,大权独揽后对三国的史书动过手脚。  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为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  -----------------------------  三国志的创作开始年代为公元280年,也就是紧接吴平之后。王戎迁尚书令的时间是公元301年四月,这与三国志的创作时间隔了20多年。王戎在太康二年(公元282年)才被征召为侍中。所以,按人物履历表来说,王戎那会儿可以算无权。  今天的讨论到此为止了,明日有空再去阁下的另一个贴子里探讨。
  @wzheguilai0416
21:36:41  王戎担任灭吴之后担任四侍中之一,并在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前担任尚书令。呵呵,请问,怎样才算掌权?王雄看来你不熟悉,直接粘贴另一篇的节选吧。敬请个雅正!  本文认为无任何功勋、仅凭孝道便做到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的王祥实是《三国志》无传、无籍、无任何背景的王雄。王敦、王导
杀害王雄的孙子王澄后清除异己,大权独揽后对三国的史书动过手脚。  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为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  -----------------------------  @章洛天
21:46:55  三国志的创作开始年代为公元280年,也就是紧接吴平之后。王戎迁尚书令的时间是公元301年四月,这与三国志的创作时间隔了20多年。王戎在太康二年(公元282年)才被征召为侍中。所以,按人物履历表来说,王戎那会儿可以算无权。  今天的讨论到此为止了,明日有空再去阁下的另一个贴子里探讨。  -----------------------------  呵呵,谢谢顶帖。顺便说一句,王戎280年便已担任尚书令。太熙元年(280),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
  @wzheguilai0416
21:36:41  王戎担任灭吴之后担任四侍中之一,并在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前担任尚书令。呵呵,请问,怎样才算掌权?王雄看来你不熟悉,直接粘贴另一篇的节选吧。敬请个雅正!  本文认为无任何功勋、仅凭孝道便做到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的王祥实是《三国志》无传、无籍、无任何背景的王雄。王敦、王导
杀害王雄的孙子王澄后清除异己,大权独揽后对三国的史书动过手脚。  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为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  -----------------------------  @章洛天
21:46:55  三国志的创作开始年代为公元280年,也就是紧接吴平之后。王戎迁尚书令的时间是公元301年四月,这与三国志的创作时间隔了20多年。王戎在太康二年(公元282年)才被征召为侍中。所以,按人物履历表来说,王戎那会儿可以算无权。  今天的讨论到此为止了,明日有空再去阁下的另一个贴子里探讨。  -----------------------------  @wzheguilai-14 21:51:49  呵呵,谢谢顶帖。顺便说一句,王戎280年便已担任尚书令。太熙元年(280),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  -----------------------------  晕。王戎290年便已担任尚书令。太熙元年(290),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
  @wzheguilai-14 21:51:49  呵呵,谢谢顶帖。顺便说一句,王戎280年便已担任尚书令。太熙元年(280),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  -----------------------------  个人对《通典》的这个记载有疑问,因为与《晋书.王戎传》的记载不符。  《晋书.王戎传》: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按晋书的记载,王戎官至尚书令的时间是在晋惠帝复位后。司马衷复位的时间是永宁元年。司马伦在公元301年篡位,自立为皇帝,晋惠帝由此成了太上皇,同时司马臧被杀。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三月,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兵败,于是晋惠帝回宫复位。同年四月,王戎被司马衷任命为尚书令。
  @wzheguilai0416
21:51:49  呵呵,谢谢顶帖。顺便说一句,王戎280年便已担任尚书令。太熙元年(280),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  -----------------------------  @章洛天
22:20:58  个人对《通典》的这个记载有疑问,因为与《晋书.王戎传》的记载不符。  《晋书.王戎传》: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按晋书的记载,王戎官至尚书令的时间是在晋惠帝复位后。司马衷复位的时间是永宁元年。司马伦在公元301年篡位,自立为皇帝,晋惠帝由此成了太上皇,同时司马臧被杀。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三月,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兵败,于是晋惠帝回宫复位。同年四月,王戎被司马衷任命为尚书令。  -----------------------------  与《通典》一样,《晋书王戎传》也是唐朝的作品哦。况且唐修《晋书》有屏蔽王戎家族的习惯。  如肃慎纳贡,屏蔽王雄。  《三国志?东夷传序》:“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而至。”  司马昭在给孙吴的文书中称:“自兹以降,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梏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也。”  钟会在《檄蜀文》中也宣称:曹魏“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慎致贡”。都把肃慎朝贡作为彰显曹魏强大的依据。  晋?孙楚《为石苞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楛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  《晋书?四夷传》: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逮于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贺,尔后千余年,虽秦汉之盛,莫之致也。及文帝作相,魏景元末,来贡楛矢、石砮、弓甲、貂  皮之属。魏帝诏归于相府,赐其王傉鸡锦罽、绵帛。至武帝元康初,复来贡献。  元帝中兴,又诣江左贡其石砮。  呵呵,注意《晋书》的措辞,认为文帝司马昭为相时时,肃慎才第一次向中原纳贡,而对青龙四年肃慎向中原纳贡之事只字不提。  由此肃慎纳贡这一旷世功勋与镇守幽州十余年的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某号将军王雄无直接关系。  处处屏蔽王雄的儿子王乂。  《晋书?祖纳传》:纳字士言,最有操行,能清言,文义可观。性至孝,少孤贫,常自炊衅以养母,平北将军王敦闻之,遗其二婢,辟为从事中郎。有戏之曰:“奴价倍婢。”  纳曰:“百里奚何必轻于五羖皮邪!”。  《世说新语》: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笺疏】李详云::“案《晋书?祖纳传》作平北将军王敦闻之,遗其二婢.。敦乃乂字之讹。王敦未尝为平北将军。乂督幽州,纳 ,范阳人,为其部民,故得饷云。  泰始元年以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车骑将军、鲁公,尚书令裴秀为巨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郎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博陵公,司空荀顗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  卫瓘并非担任镇北大将军,而是征东将军。  《卫瓘传》:泰始初,转征东将军,进爵为公,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加征东大将军、青州牧。所在皆有政绩。除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至镇,表立平州,后兼督之。  万斯同《晋方镇年表》泰始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幽州都督都为王乂。五年、六年空白。泰始七年,幽州都督为卫瓘。考《武帝纪》:此年征东大将军卫瓘为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  案九家旧晋书,290年杨骏被害后,王戎集侍中、光禄大夫(开府)、中书令、尚书仆射领吏部于一身,算是不折不扣的实权派了吧。  另侍中也不算虚职吧。  《齐职仪》及《五代史?志》云:自晋宋齐梁魏陈,侍中并与三公参国政,直侍左右,应对献替。从《王济传》可知,西晋侍中平尚书事。南朝侍中为宰相,已为学术界的共识。杜佑《通典?职官志》则把门下官侍中放在西晋三品官第一位(估计这与唐朝侍中为真宰相有关)。
  几年前在下就有个心愿,为王戎写一篇传记,虽难以短时间成书,却也因此曾经下过一些功夫。窃以为《晋书王戎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需要严谨考证。例如王戎所担任的是司马昭的大将军掾,而非相国掾,时年22岁。24岁担任吏部郎,历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40岁任荆州刺史。母亲去世后丁忧期间担任司隶校尉。晋书本传中前往吊孝的人物绝非裴頠,而为裴楷。担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为伐吴中最年轻的方面军总指挥。  
  《晋书王戎传》还算中规中矩吧。以前觉得最不靠谱的当属《晋书王祥传》了,一个错误接一个错误,后来才逐渐意识到居然是一个破绽接一个破绽,且一些破绽明显是史官故意为之。全传是神话传说和破绽的叠加,从头到尾, 一假到底,如此笔法写就的人物传记称得上千古奇书了。
  更正:王戎在291年担任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开府)领吏部。算有实权了吧?  永平元年(291)以王戎领吏部诏:夫兴治成务,要在管人。铨管之任,不可假授。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戎,经德秉正,鉴识明远,其以戎领吏部。
  在另一个帖子提到过,西晋伐魏时,陈寿可能还曾提及司马炎的妻叔父、此次战役的副统帅行冠军将军杨济。三杨被害后,陈寿自己或贾謐等删掉了杨济。
  @wzheguilai0416 47楼
13:06  在另一个帖子提到过,西晋伐魏时,陈寿可能还曾提及司马炎的妻叔父、此次战役的副统帅行冠军将军杨济。三杨被害后,陈寿自己或贾謐等删掉了杨济。  ------------------------------  手机打字太别扭了。西晋伐孙吴时
  @wzheguilai-14 22:48:58  与《通典》一样,《晋书王戎传》也是唐朝的作品哦。况且唐修《晋书》有屏蔽王戎家族的习惯。  如肃慎纳贡,屏蔽王雄。  《三国志?东夷传序》:“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而至。”  司马昭在给孙吴的文书中称:“自兹以降,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梏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也。”  钟会在《檄蜀文》中也宣称:曹魏“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  -----------------------------  把《王戎传》又完整的翻了一遍,王戎有两次被任命为尚书令,第一次是在武帝驾崩贾南风掌权后,第二次是晋惠帝返宫复位后。  第一次: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给恩信五十人。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   第二次: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中书令也称尚书令,武帝时任用宦官谓之中书令,司马迁就担任过中书令。武帝以后,如果用宦官,即名中书令;如果用的人士,那么就称为尚书令。不过有时候也有两者一起并置的情况,所以王戎的中书令也叫尚书令。在司马衷返宫后,王戎又被重新起用为尚书令。  “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王戎第一次被任命为中书令后加光禄大夫,无论是中书令还是光禄大夫都不可以开府治事。尚书台只有在“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时才能拥有实权,不然尚书令也就是替“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打下手。至于光禄大夫只是光禄勋的属官,更不存在掌握实权的说法。光禄勋的属官有很多,比如光禄大夫、郎、谒者等。只是,光禄大夫辅佐光禄勋管理宫中的事情,身份地位与议郎要高点。  “迁尚书左仆射”,这里的仆射指的就是副尚书令,秩六百石。  所以,从太熙元年的情况来看,王戎只能说刚好进入了权力中枢,但是不能说成握有实权。而且陈寿的创作年代距离太熙元年也有十多年了,所以王戎的祖父没被列进传很正常。
  @wzheguilai-14 22:48:58  与《通典》一样,《晋书王戎传》也是唐朝的作品哦。况且唐修《晋书》有屏蔽王戎家族的习惯。  如肃慎纳贡,屏蔽王雄。  《三国志?东夷传序》:“自虞暨周,西戎有白环之献,东夷有肃慎之贡,皆旷世而至。”  司马昭在给孙吴的文书中称:“自兹以降,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梏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也。”  钟会在《檄蜀文》中也宣称:曹魏“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施德百蛮而肃......  -----------------------------  @章洛天 49楼
18:48  把《王戎传》又完整的翻了一遍,王戎有两次被任命为尚书令,第一次是在武帝驾崩贾南风掌权后,第二次是晋惠帝返宫复位后。  第一次: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给恩信五十人。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  第二次: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中书令也称尚书令,武帝时任用宦官谓之中书令,司马迁就担任过中书令。武帝以后,如果用宦官,即名中书令;如果用的人士,那么就称为尚书令。不过有时候也有两者一起并置的情况,........  ------------------------------  前面所引的是《晋起居注》,第一手资料,王戎本传的记载算是二手了。我前面可是有提到,王戎在280年前曾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为不折不扣的雄职。  中书令也叫尚书令?长见识了!有时间的话,烦请读一读荀勖传以及通典职官制吧,或者百度搜索也可,相信会有帮助吧。  《北堂书钞》中有291年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王戎开府诏。
  你不承认王戎有实权,尽管王戎在当时炙手可热。退一步说,就算陈寿写三国志时王戎没实权,元康末年陈寿去世时,司徒王戎、尚书令王衍哥俩总有实权了吧。  这哥俩的女婿有当朝太子,尚书仆射领吏部裴頠、秘书监掌国史贾谧。哥俩在魏晋断代之争时,否决荀勗正始元年和嘉平元年而把魏晋断代列为咸熙二年,而今本三国志明显有咸熙年断代的痕迹。如果不是他哥俩所立,谁会立《三国志》为国史?  关于王雄的功绩,不想赘述,感兴趣的话翻阅《千古谁人识王睿》和《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wzheguilai-15 19:59:41.0  前面所引的是《晋起居注》,第一手资料,王戎本传的记载算是二手了。我前面可是有提到,王戎在280年前曾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为不折不扣的雄职。   中书令也叫尚书令?长见识了!有时间的话,烦请读一读荀勖传以及通典职官制吧,或者百度搜索也可,相信会有帮助吧。   《北堂书钞》中有291年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王戎开府诏。   你不承认王戎有实权,尽管王戎在当时炙手可热。退一步说,就......  —————————————  司隶校尉参考蜀汉张飞。  中书令参考司马迁。  有没开府参考王戎传。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  
  @章洛天 51楼
20:22  @wzheguilai-15 19:59:41.0  前面所引的是《晋起居注》,第一手资料,王戎本传的记载算是二手了。我前面可是有提到,王戎在280年前曾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为不折不扣的雄职。  中书令也叫尚书令?长见识了!有时间的话,烦请读一读荀勖传以及通典职官制吧,或者百度搜索也可,相信会有帮助吧。  《北堂书钞》中有291年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王戎开府诏。  你不承认王戎有实权,尽管王戎在当时炙手可热........  ------------------------------  谢谢顶帖。洛天应该业余时间偶尔读史吧。百度搜索一下光禄大夫裴楷。
  @wzheguilai-15 20:35:58.0  谢谢顶帖。洛天应该业余时间偶尔读史吧。百度搜索一下光禄大夫裴楷。  —————————————  讨论问题而已没必要夹枪带棒,有失风度。  裴楷不只是光禄大夫,他同时享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注意,开府仪同三司是个正式的官号,而不是光禄大夫的附属品。王戎传里没有“开府仪同三司”这六个字。  
  @章洛天 53楼
21:52  @wzheguilai-15 20:35:58.0  谢谢顶帖。洛天应该业余时间偶尔读史吧。百度搜索一下光禄大夫裴楷。  —————————————  讨论问题而已没必要夹枪带棒,有失风度。  裴楷不只是光禄大夫,他同时享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注意,开府仪同三司是个正式的官号,而不是光禄大夫的附属品。王戎传里没有“开府仪同三司”这六个字。  ------------------------------  291年王戎开府诏: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王戎,清虚屡道,谋猷冲 远。扬历外任,宣力四方。入掌机衡,官才允叙。将澄清风俗,显一郡望。宜崇其职,乃可赞成王化。其以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王戎担任光禄大夫,开府。邓艾的次孙邓千秋,有时望,光禄大夫王戎辟为掾。后担任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领吏部。  西晋时的中书令能和西汉时的一样吗?职权有可比性吗?你说中书令就是尚书令,有何凭据?
  @wzheguilai-15 22:19:11.0  291年王戎开府诏: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王戎,清虚屡道,谋猷冲 远。扬历外任,宣力四方。入掌机衡,官才允叙。将澄清风俗,显一郡望。宜崇其职,乃可赞成王化。其以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王戎担任光禄大夫,开府。邓艾的次孙邓千秋,有时望,光禄大夫王戎辟为掾。后担任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领吏部。   西晋时的中书令能和西汉时的一样吗?职权有可比性吗?你说中书令就是尚书令,有何凭据?  —————————————  晋书里没有开府诏,真实性存疑。  如果西晋时的中书令与两汉有异,那只能说西晋时的中书令比尚书令的位别要低,因为王戎是在转为中书令之后再升迁的左仆射,而仆射在尚书台里的职能是副尚书令。其实我刚刚也有疑问,为何是在转为中书令后再迁为左仆射,没道理越迁越低。  
  @章洛天 53楼
21:52  @wzheguilai-15 20:35:58.0  谢谢顶帖。洛天应该业余时间偶尔读史吧。百度搜索一下光禄大夫裴楷。  —————————————  讨论问题而已没必要夹枪带棒,有失风度。  裴楷不只是光禄大夫,他同时享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官阶,注意,开府仪同三司是个正式的官号,而不是光禄大夫的附属品。王戎传里没有“开府仪同三司”这六个字。  ------------------------------  @wzheguilai0416 54楼
22:19  291年王戎开府诏: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王戎,清虚屡道,谋猷冲 远。扬历外任,宣力四方。入掌机衡,官才允叙。将澄清风俗,显一郡望。宜崇其职,乃可赞成王化。其以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王戎担任光禄大夫,开府。邓艾的次孙邓千秋,有时望,光禄大夫王戎辟为掾。后担任侍中、中书令、光禄大夫领吏部。  西晋时的中书令能和西汉时的一样吗?职权有可比性吗?你说中书令就是尚书令,有何凭据?  ------------------------------  手机上网就是不方便。刚才简单搜了搜,西汉时尚书令由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但西晋时的尚书令、中书令和西汉相比,有可比性吗?
  @wzheguilai-15 22:32:39.0  手机上网就是不方便。刚才简单搜了搜,西汉时尚书令由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但西晋时的尚书令、中书令和西汉相比,有可比性吗?  —————————————  我上面回你了,由宦官担任称谓中书令,参考司马迁。如果是由士人担任,则称为尚书令。到了后来就变得比较模糊了。  
  @章洛天 57楼
22:38  @wzheguilai-15 22:32:39.0  手机上网就是不方便。刚才简单搜了搜,西汉时尚书令由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但西晋时的尚书令、中书令和西汉相比,有可比性吗?  —————————————  我上面回你了,由宦官担任称谓中书令,参考司马迁。如果是由士人担任,则称为尚书令。到了后来就变得比较模糊了。  ------------------------------  西晋承曹魏,曹魏时的中书机构脱胎于秘书机构。秘书监刘放改中书监,秘书丞孙资改任中书令,二人掌管机密。  西晋时的尚书令为真宰相。赵王司马伦政变,未能担任尚书令是诱因之一。  王戎本传需要看着你,有些错误错得离谱,如裴頠吊孝。我引的诏书的可信性确实也需要考证,但裴松之注邓艾的孙子邓千秋被光禄大夫辟为掾似能相互印证。  你刚才说裴楷加官才开府,原官似不能自行辟掾属的,开府才有资格吧?
  抱歉,需要“看着你”改为“考证",下午措辞不当,还请海涵哈。
  更正:秘书令刘放迁中书监。中书机构掌国家军国机密。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 17:32:25  @我就代表我自己 9楼
17:30  疑惑  拿来和刘备做对比的,难道不应该是曹操吗?为何是曹丕?  。。。。。。  ------------------------------  曹操是汉臣,曹丕才是魏帝。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曹操的魏武帝虽然追封,但魏武挥鞭,恐怕没什么人认为曹操会因为称号问题不能和刘备相提并论的  不过你开心就好吧,也没什么所谓
  楼主:wzheguilai0416 时间: 17:32:25  @我就代表我自己 9楼
17:30  疑惑  拿来和刘备做对比的,难道不应该是曹操吗?为何是曹丕?  。。。。。。  ------------------------------  曹操是汉臣,曹丕才是魏帝。  ----------------------------------------  @我就代表我自己 61楼
11:11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曹操的魏武帝虽然追封,但魏武挥鞭,恐怕没什么人认为曹操会因为称号问题不能和刘备相提并论的  不过你开心就好吧,也没什么所谓  ------------------------------  呵呵,你不赞成,我也无所谓。
  @wzheguilai-03 11:15:46  丝毫不令人意外的是: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在皇后的问题也有猫腻。  穆皇后本是刘焉的儿媳、刘瑁的妻子,善相者相面后认为当大贵。刘瑁短命,在群下的劝说下,刘备纳为夫人。  《蜀志?穆皇后传》:“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瑁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纳后为夫人”  呵......  -----------------------------  感兴趣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9多人探索补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