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生死好还是韦小宝大慈大悲千叶手悲好

十天内免登录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人命在呼吸间,常将生死挂心头,懂得看破、放下,不被五欲所牵,能通达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谛,把握每个当下因缘,修福修慧,精进不懈,方有“了生脱死,自在解脱”之期。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虽家财万贯,却顽固闇昧,悭贪成性,不肯布施,难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规范,也不解无常之理,每天忙于谋求家计,更热衷于建造舒适的房屋。他的房子一间又一间地盖了起来,除了前厅、后堂、凉台、温室,还有厅堂两侧的厢房等十余间。现在,还在加紧赶工盖着后方的厅堂。
一日,佛陀观察到这位老婆罗门寿命将尽,而他对此事却毫无所知,仍旧疲于奔命的建造房舍,而让自己精疲力竭,实在非常可怜。佛陀慈悲,想要度化这位老婆罗门,便带着阿难尊者来到婆罗门家,慰问老婆罗门说:“你每日亲自监工建造房舍,真是辛苦!你家的厅堂已经这么多了,为什么还要盖房子呢?”婆罗门回答:“这些房间各有用处,前厅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后堂是我们自己住的,东西两侧的厢房可以安置我的孩子、财物和仆人。夏天太热时,可以到凉台乘凉;冬天太冷时,就进到温室保暖。”
佛陀又说:“我有一个偈子,对你生命有所帮助,想要送给你,你是否有空和我坐下来谈谈?”婆罗门回答:“世尊,很抱歉!我现在急着盖新房子,实在没有时间听法,等以后有因缘再去向您请法!至于,您说要送我的偈子,就请您直说。”
于是佛陀便说了以下的偈语: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何忧子财?
暑当止此,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莫知来变;
愚蒙愚极,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是谓极愚。”
婆罗门无心听偈子,便说:“世尊,您所讲的这个道理实在很好!可惜我现在真的很忙,等以后再谈吧!”世尊见无缘度化便离去。婆罗门又继续去监工盖房子,正当他指导如何上屋梁时,竟被掉落下来的梁木打中头部,当场死亡。婆罗门全家哀痛啼哭,惊动了附近邻居。
这件事,在佛陀尚未走远就发生了,路上数十位梵志见到佛陀,上前问佛:“请问您从哪里来?”佛陀回答:“我刚从那位往生的老婆罗门家离开,我曾数次为他说法,可惜他心中只想盖房子,不信佛说的话,不知无常的道理。结果,今天仍无法逃避无常生死的到来。”佛陀藉此因缘对梵志们宣说偈子中的真理,梵志们闻法欢喜,即得道迹。
世尊进一步为梵志们开示:
“愚闇昏昧的人亲近智者,如同以水瓢尝味,如果不能亲身去体会,就像水瓢在美味的羹汤中浸泡许久,仍然无法知道羹汤的味道。
开朗明达的人亲近智者,如同以舌尝味,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也能够马上知道食物的味道。
愚人的所作所为,多为自己招来祸患。只知一意孤行去作恶,自然会引来重大的灾祸。
对于不善的恶行,所引发的祸端,事发后再悔不当初,也只能痛哭流涕。应当如实认知,所有的果报都是自己过去的业习所招感!”
梵志们听完佛的开示,更加坚实笃信,向佛顶礼,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第二·愚闇品第十三》
《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世间一切人、事、物,无一不是在刹那刹那生灭变化当中。人生几何?若不明白“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之理,终日只在“财、色、名、食、睡”中汲汲营求,当无常忽尔到来,只能随业受报,流转生死苦海。人命在呼吸间,常将生死挂心头,懂得看破、放下,不被五欲所牵,能通达因缘果报、缘起性空的真谛,把握每个当下因缘,修福修慧,精进不懈,方有“了生脱死,自在解脱”之期。
(来源:佛教在线)
关键词阅读: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通灵佛教网&||||||
人间天:好好修行,可解决生死大事并得善神拥护
  地藏经云,“又阎浮提临命终人,不问善恶,我欲令是命终之人,不落恶道。何况自修善根,增我力故。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增我力故”,增加我的力量。每个鬼神众生都有自己的力量,他能做自己力量范围内的事情,但是工作会消耗自己的力量,也叫消耗本力,这个本来的力量在不断使用后,就会慢慢不足,所以要恢复本来的力量,乃至增长自己本来的力量,恢复最好也只是回到原来的状态;而增长本力,就是通过帮助众生来增加自己的力量,就是帮助众生成长自己,帮助他人来完善他自己。当我们去帮助一个众生,若众生的成就高,我们获得“力的回馈”就会更大;如果我们帮助一个众生作恶,恶的力量也会回馈到帮助他的人身上。  善神护法遇到行善的人,当然很高兴地护卫他,因为护持这样的人,自己会恢复本力,乃至增长本力,更会提升自己的级别;而造作杀害等等恶业,导致伤害的力量回馈而来,如果善神还要护卫这个人,就会消耗自己的本力,乃至把自己拖拽得很惨。一个人好好地修行,善神不请自到;而如果他造作了恶业,那么善神就会考虑:是偶然地造作恶行,还是下次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他还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善神马上就会撤走,不会多停留一会。我们可以在无量无边的佛经里得到巨大的利益,因为善神真的是不请自到的,因为他们曾经发愿要护持修行人,而如果有人不想修持,那么就不要请人家来,消耗人家,开罪人家,自己了不得力不说,反而会害得善神降级或是消减能量。  后面一句经文告诉我们生死的秘密,人死的时候真的有众生来接引,不然自己迷迷糊糊不知道去哪儿;接去哪里了?这才是我们学佛最要紧、最在乎的事情,如果接引去了善道还好,如果接引去了恶道,或牵引进了地狱,这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在生死大事面前,学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如果把这个大事丢到一边来学佛,所谓学佛只不过是“佛学”、佛教研究、佛法辩论、佛教历史研讨罢了。丢弃了生死之事,佛教就成了学术,不能真正利益到自己的生死了。行善的人尚且有成百上千乃至几十万的恶鬼神,来接引他去恶道,这多可怕!有一个人濒死的时候,看到有七批自己的祖先来接引他,都说是自己的祖先,他就犯迷糊了,跟谁走啊?但是不管跟谁走,最后都是去恶道。  如果一点善都不做,在这一生几十年里吃肉喝酒的人,他就算没有造作其他的罪过,光这一条杀业就会增加冤亲债主几十万乃至更多,这个人的去处决定不会好。这一代人,福报很大,市场里什么都有,要吃什么有什么,但这命债千万不能再造,偿还不起。临终的时候是人最脆弱的时候、最迷糊的时候、最颠倒的时候,也是冤亲债主下手报仇的最好时候,如果大家不想自己遭到这种毒手,要行善,偿还自己的债务,然后在临终前一定要祈请佛菩萨慈悲加持,接引自己。临终的一念是最关键的一念,因为身体痛苦、心里眷恋、世间不舍、心愿未满,都会产生强烈的干扰,所以临终这清净一念,不容易出来。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地藏经略说》 生死事大 福何可救?
来源:腾讯视频
妙华法师:下面第四个小节这个内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也是可以举一反三的。五祖弘忍有一天把他门下的弟子们都叫来,说你看我年龄也大了,我现在要给你们传法了,哪一个人跟我在山中修行了二三十年有心得体会,不要加思维不要加判断脱口而出,把你们心写成一首诗送到我的堂前来,我看看你们对佛法的领悟和表达如何。因为这个用民间的话叫什么呢,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如果我现在让你上台你在这里扭扭捏捏说明你不自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他这样说了以后,他下面讲的这句话,对我们今天修佛的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启发,“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门何可救汝?汝等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作一偈呈吾。”他的弟子们成天跟着他修行,他告诉人生死是大,有很多事要商量,我们升官发财,我们养生,繁衍子孙,人类这一篮子的工程五颜六色,我们做一个剥离,在人生的求名求利当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我们从最低层次说起,健康是一,财富、爱情等等等等都是零,如果一不存在了所有的零全部滚蛋了,道理非常简单,看来人的生命存活是第一位的。五祖弘忍在这里说,世人生死是大,反过来说人生和死才是大世,了生脱死才是大事,这在心理学和哲学上把生和死叫终极关怀。如果你连你最终极的东西在追名逐利中忘掉了,把生和死置之度外,你钱再多地位再高有啥意思呢,世人迷了,像狗追兔子,路上跑出个羊它把兔子丢了。人很多时候会迷失自己的方向,生和死是最大的事情,你对生和死不管不问,懵懵懂懂过日子,名利对你有啥意思呢。这句话里含了另一个意思就是灵魂的修炼,人生和死通俗的讲像换件衣服,如果你这个灵魂修不好,按佛教说法下一辈子继续在六道里轮回。一言以蔽之,如果你不了道不开悟,钱再多地位再高,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世人应该把这个道理想明白了。既然说要了生脱死,我们首先做的一件事看破生死,请问各位有几个看破生死的呢?生命的三个特征我们基本上是跳不出去的,第一个离苦得乐,第二个避祸向福,第三个贪生怕死。或者从果说因,如果一个人对生死都不畏惧了,他还需要在富人面前在官人面前阿谀奉承点头哈腰吗,我们在这个地方要透过我们对生命的反思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超然。很多人活的很窝囊,他趋炎附势让自己的佛性受了委屈,生和死是最大的事,有一个得了精神亚健康的人,成天见到我告诉我他不想活,我有一天告诉他一句话,我说你死都不怕你还怕活吗。了生脱死有两个步骤,第一个首先要看破生死,生和死就是拿旧房子换了个新房子,像脱了件衣服一样。第二了生脱死,你不能说你现在听妙华讲这个话就了生脱死了,你必须要去修行,你必须要去修,你才能够像我们古代大德们那样,坐脱立亡,活的时候没烦恼,走的时候没有牵挂,像换一件衣服一样,很潇洒。人生饭后一支烟是潇洒,朋友游山玩水也是潇洒,最大的潇洒是生了没有烦恼,死了没有牵挂,而且还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谁有这个本领,如果有这个本领,人间的名和利是小菜一碟了。因此五祖弘忍讲的这句话当中他有深刻的现代意义。你们每天跟着我,又造像又建庙,你要知道造像和建庙搞的你们很辛苦,你披着袈裟众生供养你是求福田,再具体的说那是福报。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在生外做了很多功夫,在福报上下了很多功夫,在福田上下了很多功夫,心性没有开化,人在六道当中轮回,比喻像开着一架破车上了高速路,没油了,但没有加油站。六道说你不能出离,在烦恼无边无涯的漂泊之苦,想停想不下来,像今天高速运转的城市一样,停不下来。因此弘忍大师告诉他的弟子们要出离苦海,最本质的东西是明心见性。从文化上来讲化性,对修道来讲最主要是明心见性。还是我前面讲的富贵管一世,法身慧命管万世,有这个火种任何时候可以燃起熊熊大火,如果没有火种这个火很快会熄灭的。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自性就是你的心性,当我们讲心的时候往往特指的是我们能够分别的第六意识,在第六意识在分别的后面藏着一个没有分别的佛性,明明净净,湛然清净,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心是有分别的,而性是没有分别的。按照六祖慧能讲的法要,心为城,性为王,王在城在,王去城空。如果从认识生命的角度来讲你们大家要非常清楚,不要把心和身分离,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修道人,因为他的认识的不究竟,他们往往会把心和身分离,你要知道他就是城和王的关系,性是王身是城,一个城里如果没有王这个城就是空城了。反过来说如果只有王而没有城,这个王就得不到保护,所以心和身的关系,在宋明理学时期就已经完全解决了,我们现代人由于不读书不思考,很多修道人在现在还在心身上搞对立搞分裂,有的人说修性重要,有的人说修身重要,有的人说养生重要,有的人说养心重要,这两者是手心和手背不可分的,大家把这个听明白以后你就知道无形的心和有形的形是可以互换的,心好命就好。由于自己烦恼障等等的障碍把自己佛性遮蔽了,让自己原有的佛性不能放光出彩。如果一个人的心迷了,你的福报再大,种的福田再多,谁能救得了你,我是你的师父也救不了你,我们在形而下的谈一种社会现象。我们有很多信徒建庙造像时他们拿很多钱过来,这个行为是无可非议应该嘉奖的,但你的心一定要摆正了,如果你的心做功德不求功德功德大大的,如果你捐款铸庙,你的心在功德上,表面上培福造了像建了庙,但你的心依然是迷的,因为不求功德时你的心和法界是畅通的,如果你求在功德上面你的心和法界就有隔离感。虽然你造像建庙依然在轮回上,大家把心和身福报和福德诸有此类要把他参破要悟透。他告诉他的门人说,你们现在不要围在我这里,你们下去以后回光返照,荐举发现自己的佛性,然后写一首诗拿到我的堂前来给我看,我通过你的语言文字我知道你是否明心见性。腾讯佛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慈大悲观世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