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务是什么,任务价值是什么?

解读嫦娥三号探月任务全过程
我的图书馆
解读嫦娥三号探月任务全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解读嫦娥三号探月任务全过程
& &相比嫦娥一号、二号火箭推力要求更大
对于火箭发射环节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栾恩杰对新浪网表示,“国家如果下决心要推动探月发展,首要条件是一定要把运载搞上去,一定要把可载人的运载搞上去,这是基础条件”。
据知,由于嫦娥三号探测器将直接被发送至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和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发射相比,对火箭的推力要求更大。因此,此次发射采用捆绑有四个助推器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实施发射。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成功发射嫦娥一号、二号卫星后,针对嫦娥三号任务特点,从提高参试设备安全性、可靠性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技术准备和岗位训练,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系统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包括更新测量设备、更新遥测系统、改造光学仪器、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等,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和整体发射能力。
& &轨道的选择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地月转移轨道选择落点精度高但飞行时间长
首先是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选择。
探测器在月球软着陆的飞行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从地球直接进入近月点和月球相交的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在接近月球时制动,最后实现在月表软着陆。这种方式轨道较简单,飞行时间短,但是对轨道的测控精度要求较高,减速过载较大,对发射窗口要求极其严格,落点精度不高。第二、从地球进入近月点和月球不相交的地-月转移轨道,在月球附近制动进入环月轨道,再从环月轨道进行降轨着陆。这种方式可有比较充分的环月运行时间,用于选择、控制着陆时机和对设备进行测试,落点精度高。但是飞行时间比较长。
我国专家在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建议选定第二种着陆方法。这样既可以继承“嫦娥一号”、二号探月过程中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又可以为未来月球探测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环月轨道的选择。
探测器在月球上软着陆前,要经过围绕月球做环形飞行阶段,这就牵扯到环月轨道的选择问题。环月轨道的选择主要是要考虑对发射轨道和着陆阶段的影响。环月轨道高度越低,整个飞行过程最终所需要的速度增量越小,考虑到与“嫦娥一号”、二号探月技术的继承性,携带着陆器的“嫦娥三号”在到达近月点后,将首先通过近月制动,使探测器进入环月运行轨道,即200km高度的圆轨道,然后进行变轨,使之进入15kmX200km的极月轨道,再开始实施下一步的着陆下降过程。
& &在哪里着陆?
& & 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着陆点选择没有其他国家探测过的地方
作为此次嫦娥三号的首选着陆区,虹湾地区在五个预选着陆区中——虹湾、酒海、湿海、开普勒和阿里斯基撞击坑——综合条件是最好的。
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表示,我国科学家在选择登月的着陆区时,主要考虑的是以下4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是安全性。着陆点要相对开阔平坦,便于“嫦娥”躲开月岩或月坑;第二是科学性。着陆点的地质构造以及月岩、月壤的物质元素要丰富,具有科学探测价值;第三是可测控。选择落在月球的对地面,并且光照比较充足的区域,便于通讯和测控的连续性;最后是创新性。我们要选择一个其他国家没有探测过的地方。
虹湾位于月球北纬43度、西经31度左右,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转动月球仪,我们眼前的虹湾被一个巨大而侧倾的字母“C”包围着,轮廓形似一道弯弯的彩虹。其得名来自于拉丁文“Sinus Iridum”,意即“彩虹之湾”。虹湾西部和北部背倚的月陆区域是巍然耸立的侏罗山脉,而其缺口朝向的是月球第二大“海”——雨海。
通过对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传回的数据和图片,中国的科学家描绘出一幅虹湾地区的“写真图”——虹湾内的地形从东南向西北倾斜,最低点在西北部侏罗山内侧,深度超过3000米。虹湾内部总体地形坡度小于两度,相对比较平坦,上面不规则分布着一些深浅不一的陨石坑。
& &软着陆的风险
& &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独家解读:小岩石也可能致命
嫦娥三号最大的风险应该是软着陆这个环节。软着陆是指航天器利用一定的装置,改变运行轨道,逐渐减低降落速度,最后不受损坏地降落到地面或其他星体表面上。
欧阳自远在接受新浪网专访时表示,嫦娥三号将要软着陆月球,软着陆月球很难,主要问题是:第一,月球是真空,不能用降落伞,不能够慢悠悠地落下去,要是掉下去,肯定砸碎了。第二,尽管嫦娥二号为了准备嫦娥三号着陆精细地探测了降落区,做了一米分辨率的图,但一些小型的岩石也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针对如何实现软着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刘建忠给出了“秘诀”——利用反推火箭,通过反推火箭向下喷气实现减速,最终实现软着陆。
除了减速难题以外,着陆区环境,特别是着陆区的地形和地貌的特点也将直接影响软着陆的成败。月球表面存在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和石块,大的撞击坑和石块着陆器通过自主识别可以避开,而一些较小的坑或者石块就很难规避,如果着陆器上的支撑腿碰石块或者单个支撑腿伸进了小的坑洞,着陆器就很容易侧翻。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表示,在降落的过程中,探测器会在一定的角度上稳定停一会儿,观察要落的地方的地表情况。如果地表情况不好的话,可以再修正,找个平整的地。这就是悬停避障。在悬停的过程中需要探测器看得清楚,判断得非常快。选择好地点后,再落下去。
& &携带探测器
& & 独家解读:携带着陆器和月球车两个探测器
嫦娥三号是落月探测的任务,嫦娥三号包括两个探测器:一个着陆器加上一个月球车。月球车是装在着陆器里被锁上,然后由着陆器着陆。
到了月球后,着陆器要施展开,得到电源,调试所有仪器。调试好,给月球车供电,让月球车有了活力。然后着陆器打开一个梯子,让月球车走下来,这样就跟着陆器分开了。着陆器不能动,就待在月球上。月球车能够走动,能够自己导航,自己选择路线,自己爬坡,自己避开障碍,它的所有信号自己传回地球。着陆器也是自己调整仪器,自己探测,把得到的数据自己发回地球。着陆器是不动的,我们叫做“就位探测”;月球车是移动的,我们叫“巡视探测”,这两个相互配合,联合工作。
目前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初步形状已定,研制进展顺利,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路线图已确定。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介绍,卫星在和运载火箭分离后,将先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行3~4圈,逐步加速,最后到达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卫星沿大椭圆轨道飞向月球。
在地—月转移轨道,为保证卫星正确进入月球附近预定的位置,需进行2~3次轨道中途修正。在月球附近,为实现卫星环绕月球运动,需对卫星进行减速。通过3次近月点制动,逐步降低轨道的近月点,最终进入距月面200公里的工作轨道。整个“奔月”大概需要8~9天。
& &月球车的秘密
& & 嫦娥一号、二号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刘建忠:靠核燃料电池完成月夜生成
月球车长1.5米,宽1米,高1.1米,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六个轮状作为移动装置,同时还带有地月对话通讯天线,头顶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和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
“玉兔号”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能够自主判断安全避让。
虽然月球车神通广大,但它也面临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月夜生存。
刘建忠说,月球自转和公转都是28天,所以“月球夜”会长达14天(月球日即白昼也有14天)。而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温和传热,月表昼夜的温差特别大,白天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30-150摄氏度,月夜和阳光照不到的阴暗处温度会下降到负的160-180摄氏度。这种条件着陆器和月球车上的所有的仪器全部要冻坏,而普通电池也无法应对。所以要实现月夜生存需要有更为先进的能源供给设备,这次用的就是核燃料电池,来保证探测器能够安全渡过漫长寒冷的月夜。
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三号巡视器——也就是百姓俗称的月球车——如果“落月”成功,并成功驶离着陆器后,将在月面工作3个月。
据探测器系统专家介绍,“玉兔”月球车号会慢慢移动,比人们想象的走得慢,时速约200米。它的高性能体现在越障能力和通过性,而不是追求高速度。
& &科学任务
& & 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月球车担负“看天、探地”等任务
孙家栋对新浪网表示,嫦娥三号成够与否,第二条件就是月球车自己走出去以后进行巡视勘察。月球车是很复杂的一套东西,它肩负着三项任务:一看天。就是在月球上看天体。在月球上看天体有什么好处?没有空气遮挡,没有污染,看得非常清楚。二是探地,不是探地球的地而是探月球的地,探测月球土壤的情况。这些数据要通过月球车传回来。
除此之外,月球车还肩负着“侧月”的任务,欧阳自远表示,我们在月球车上也放了很多仪器,有一样东西前人也没有做过:在月球车底下放了一台雷达,发射雷达波到月亮的地底下。它有波段:一个是测20米深那一段的土壤层结构是否分好几层,怎么分,有没有大石头;另一个波段是做100米深月球上部的结构。而且月球车有一个好处,可以一边走一边测,也就是“测月”。
嫦娥三号是着陆器与月球车联合探测,观天、看地、测月这都是别人没干过的,这是嫦娥三号最重要的科学任务。
在巡视的3个月中,月球车将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现场分析月表物质的主要元素。月球车下装了一台雷达,可主动发射雷达波来探测二三十米厚的土壤、结构变化,同时还可测地下100米深次表层的结构,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目前没有做过的。
& &探月意义
& & 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栾恩杰:“嫦娥三号”带动技术进步
“嫦娥奔月”对于航天人来说是梦想,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有遥不可及之感,甚至有人说与其花那么多钱搞这些,不如将钱用在改善老百姓生活上。
对此,栾恩杰对新浪网表示,“嫦娥三号“任务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受益的终是老百姓。
比如,对月亮的研究探测结果就是白天和黑天的温差大致300度左右,假设是零上130到零下170,300度温差,那你这个材料就要好呀,如果嫦娥三号所用的材料经不住这个温差冷缩热胀,那“嫦娥”就散架了。所以带动了嫦娥三号材料的研究。
再比如探测是无人的,而无人的过程要完成,需要比有人还精确的一个控制过程,这就需要非常好的器件,探测器件、敏感器件、控制器件等。它对电子器件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小岩石对月球车有致命影响
  肩负“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已整装待发,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发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对嫦娥三号有着怎样预期?中国探月工程未来将是怎样的蓝图?又是什么的信念让这位78岁的老人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于中国的航天事业?记者对此进行了独家采访。
  中国发展探月工程有何意义?嫦娥三号在探月工程中处于哪个阶段?
  欧阳自远:我们已经完成的航天工程全部是围绕着地球转,中国人也应该逐步离开我们的地球到另外一个天体。月亮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所以人类一般是先探测月亮,然后拓展到火星、金星、太阳以及整个太阳系。人类永远怀着好奇要去探测辽阔的太空,使我们扩展眼界、了解宇宙,更能够使我们理解自己居住的地球,它将来会怎么发展。
  就航天工程来说,特别是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我们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水平、科学水平和人才队伍的实力。对普通民众来说,航天工程在短时间内不会直接解决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的问题,但技术的发展却为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举个例子,美国阿波罗发展了三千多种新技术,它带动了整个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工业群体。阿波罗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据统计,其投入产出比是1:14,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技术应用到各种民用工业里,使整个民用工业提到一个新台阶上。这对人类的造福非常全面,包括通讯、医疗等等。整个国家的实力、技术水平的增长必然也会带动全体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使整个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我们的目的。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人月球探测,嫦娥一、二号综合性、全球性地了解月球,为嫦娥三号摸清情况,冲破一些技术的困难。嫦娥三号要完成落月探测,对月球进行精细探测。以后会做嫦娥五号:能够把月球上的样品自动采集、打转,取回,而且要把它安全地运回地球供科学家们研究。
  这三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人可以到月球,可以安全地落下去,不但可以落下去还可以把月球上的东西带回来。有了这几步熟练的技术能掌握,我们完全有把握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月球,这叫载人登月。嫦娥三号是一个关键环节,是软着陆在月球上。我们能实现这一点,表示中国人能够到达另外一个天体上。
  月球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特殊的环境,对人类的持续发展发挥重大的支撑作用。对于这样一个天体来说,我们要去了解它、去探测它。
  嫦娥三号具体有哪些任务?&&
  欧阳自远:嫦娥三号是落月探测的任务,嫦娥三号包括两个探测器:一个着陆器加上一个月球车。月球车是装在着陆器里被锁上,然后由着陆器着陆。
  到了月球后,着陆器要施展开,得到电源,调试所有仪器。调试好,给月球车供电,让月球车有了活力。然后着陆器打开一个梯子,让月球车走下来,这样就跟着陆器分开了。着陆器不能动,就待在月球上。月球车能够走动,能够自己导航,自己选择路线,自己爬坡,自己避开障碍,它的所有信号自己传回地球。着陆器也是自己调整仪器,自己探测,把得到的数据自己发回地球。着陆器是不动的,我们叫做“就位探测”;月球车是移动的,我们叫“巡视探测”,这两个相互配合,联合工作。
  探测器上放了很重要的科学仪器。着陆器有两项重要的任务,是世界上没人干过的:一是“观天”。有一台天文望远镜放在着陆器上,在月亮上观测天文,这是史无前例的。它有什好处?地球上刮风下雨,云遮雾罩,电离层搅着,又有污染,限制很多。月球上真空,可以观察得更清楚,这是天文学家观测天文梦寐以求的环境。
  二是“看地”。在月球上可以做一些特殊的工作,比如专门做地球外面等离子体层的结构和它密度的变化,探测的意义在于了解地球空间环境的变化。在月球上看,一看就是半个地球,24小时转一圈,可以连续看14天。阿波罗16曾经放置过一台极子相机在月亮上,但它的波段、观测的任务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在月球车上也放了很多仪器,有一样东西前人也没有做过:在月球车底下放了一台雷达,发射雷达波到月亮的地底下。它有波段:一个是测20米深那一段的土壤层结构是否分好几层,怎么分,有没有大石头;另一个波段是做100米深月球上部的结构。而且月球车有一个好处,可以一边走一边测,也就是“测月”
  嫦娥三号是着陆器与月球车联合探测,观天、看地、测月这都是别人没干过的,这是嫦娥三号最重要的科学任务。
  何谓“软着陆”?它为何成为嫦娥三号任务的最难点?&&&
  欧阳自远:嫦娥三号将要软着陆月球,软着陆月球很难,主要问题是:第一,月球是真空,不能用降落伞,不能够慢悠悠地落下去,要是掉下去,肯定砸碎了。第二,尽管嫦娥二号为了准备嫦娥三号着陆精细地探测了降落区,做了一米分辨率的图,但一些小型的岩石也会产生致命的影响。&&&&
  一般来说,软着陆会在地面经过多次演练,而且计算机程序早就设置好了。当然谁也不敢绝对保证不出一点事,着陆器不能正常软着陆月面,撞碎了,功能实现不了,就意味着失败了。
  什么是虹湾区吗?为何会选择这个点作为着陆点?&
  欧阳自远:选一个点必须进行各种指标的比较。我们首先在月球的正面,选择6、7个可以降落的位置,然后比较出最合适的点。,第一,通讯是否畅通无阻;第二,能源是否供应最充足;第三,地是否比较平坦,要确保安全;第四,一定是别人没去过的地方。最后挑下来是在虹湾。虹湾在雨海的西北面,是一个砸出来的大盆地,砸时往外扔出去的东西堆在边上,堆出一座山,这个山像一条彩虹,所以这个海湾就叫虹湾。
  月球的温差特别大,如何保证着陆器和月球车的能源供应?
  欧阳自远:着陆器和月球车都有自己的太阳能翅膀。既然全是太阳能,就有一个限制:只能在白天干活,晚上不能干活。晚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太冷太长。一个晚上相当于半个月,温度达到零下180度,电子学仪器经受不了会冻坏。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晚上“冬眠”,并且给这些仪器保温。保温的办法只有一个:用核电池。核电池能长期工作,就像各家的暖气一样,让你的屋子增暖。所以晚上靠核电池来提高环境的温度,确保它到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分别叫醒,该起来了该干活了。
  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怀令您一直执着于中国的航天事业?
  欧阳自远:我不是学航天的,我1952年进大学,那时候国家刚建立,需要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那时候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所以别的专业我都不考虑,就学地质。我念的是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后来还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也许很多人奇怪:你一个学地质的,怎么后来成为一个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了?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要说,对我们而言,月亮、火星就是一个小地球,它是怎么起源的、表面的地形地貌怎么样、有哪些石头构成,它的内部怎么结构,它是怎么演化到今天的,有没有大气,有没有水,这都是地球科学的问题。&我做了首席科学家后,跟世界各国月球探测的首席科学家一起经常讨论问题,一见面全是我以前的老朋友,都是搞我这一行的。&
  有人会问我“你怎么干这些?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穿,是纯粹的基础科学”,研究者要忍受着孤独、寂寞,没有人关心,太难坚持了。但我一直感觉到中国总有这样一天的出现:发射卫星、探测月球、探测火星,这个信念始终鼓舞着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我可以准备,吃再多的苦也可以,我写了很多文章告诉大家这其中的伟大意义。我想这也许是对科学、对探求的痴迷和热爱才能够坚持下来,我没有别的想法,想把这事干好。 & &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他们有非常好的条件,计算机“哗啦”一下,什么东西都可以找到。但是,便利的条件也让一些人开始懒惰,不能真正沉下心来专致于这项事业。中国下一步要探测整个太阳系,会有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来担当重要的责任。所以我真诚地希望年轻人能够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一种科学精神,专心致志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同时,年轻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未来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真正地立志于人类的科学探测,为人类做贡献。胸怀一开阔,再大的苦也能吃得了,这也是我真诚的祝愿。
& & & & & & & & &&航天专家解读:人类为何要重返月球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继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后,我国发射的第三颗月球探测器,也是首颗月球软着陆探测器;而嫦娥三号“怀抱”中的玉兔号月球车,更是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在全球第二轮探月高潮风起云涌之际,我国发射的嫦娥三号有什么特点?技术上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面临着什么样的重大考验?记者独家对话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刘建忠,带你揭开嫦娥三号的神秘面纱。
  嫦娥三号和嫦娥一、二号有何不同?
  刘建忠:嫦娥1号是日发射的,嫦娥一号飞行高度是200千米,主要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探测,在日成功撞机到月球丰富海附近。嫦娥一号最后壮烈地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
  嫦娥二号飞行高度是100千米,于日发射。其获得了分辨率7米的、覆盖全月球的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覆盖全月球的分辨率最高的月球影像图。嫦娥二号除了完成原来预定的月球探测任务外,还进行了两次拓展任务,它现在还在太空中飞行,创造了中国深空探测史上的新高度。
  嫦娥三号则将实现我国首次在地外天体表面软着陆探测和无人巡视勘查。软着陆探测与环绕探测相比其技术跨度和难度都非常大。在科学探测上,嫦娥三号除开展针对月球本身形貌、成分和结构的探测外,一个是要用极紫外望远镜观察地球等离子体层,另外还要进行月基的天文观测。
  什么叫做软着陆?怎么实现软着陆?它有什么风险?
  刘建忠:软着陆是指航天器利用一定的装置,改变运行轨道,逐渐减低降落速度,最后不受损坏地降落到地面或其他星体表面上。
  地球上因为有大气,航天器回来的时候可以利用降落伞把速度减下来,这样可以利用大气的阻力来实现软着陆。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如何实现软着陆呢?就用反推火箭,通过反推火箭向下喷气实现减速,最终实现软着陆。
  嫦娥三号最大的风险应该是软着陆这个环节。因为着陆区环境,特别是着陆区的地形和地貌的特点将直接影响软着陆的成败。月球表面存在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和石块,大的撞击坑和石块着陆器通过自主识别可以避开,而一些较小的坑或者石块就很难规避,如果着陆器上的支撑腿碰石块或者单个支撑腿伸进了小的坑洞,着陆器就很容易侧翻。
  什么是月夜生存?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刘建忠:月球自转和公转都是28天,所以“月球夜”会长达14天(月球日即白昼也有14天)。而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温和传热,月表昼夜的温差特别大,白天受到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30-150摄氏度,月夜和阳光照不到的阴暗处温度会下降到负的160-180摄氏度。这种条件着陆器和月球车上的所有的仪器全部要冻坏,而普通电池也无法应对。所以要实现月夜生存需要有更为先进的能源供给设备,这次用的就是核燃料电池,来保证探测器能够安全渡过漫长寒冷的月夜。
  月球车“玉兔号”的科学探测任务有哪些? 它还能回来么?
  刘建忠:月球车有三项科学探测任务。第一项是对月球形貌的探测;第二项是对月壤成分的探测;第三是对月壤和月球次表层结构的探测。
  玉兔号的任务是月面的就位探测,不能返回地球,任务完成后它将就留在月球上,不会再回来了。 &
&& & & & & &&
  在第一轮探月高潮平息了十多年后,为什么人类要重返月球,掀起了第二轮探月高潮?
  刘建忠:人类重返月球与上世纪60-70年代空间争霸有着本质的不同,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是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月球上丰富的太阳能以及核聚变燃料的利用。如果我们在月球表面建立三座(相隔120°)全球性的并联式太阳能发电厂,就可以获得极其丰富而稳定的太阳能,不受时间限制。
  三是对特殊环境的开发,包括超高真空,无磁场,地质构造稳定,弱重力、 高洁净环境等。
  四是因为月球的可以作为更遥远空间探测的前哨站与中转站。
  哪些国家在积极参与重返月球的第二次高潮?
  刘建忠:1994年美国人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掀起了月球探测的第二次高潮。美国1998年又发射了“月球勘探者号”,欧空局在2003年发射了“智慧一号”。日本于北京时间日发射了“月亮女神号”。中国嫦娥一号是号发射的。日,印度发射了“月船一号”。美国人在号发射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再接着就是我国的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发射,这都是探月第二次高潮所引发的探月行动。
  我们即将发射的嫦娥三号是软着陆探测器,这是在第二次探月高潮行动中发射的首个软着陆探测器。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嫦娥三号任务全面展开 火箭运抵西昌发射中心_网易财经
嫦娥三号任务全面展开 火箭运抵西昌发射中心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张晓祺报道:执行三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已经运抵卫星发射中心,今天开始相关测试工作,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全面展开。
承担中国探月工程&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今年年底择机发射,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软着陆。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相比,嫦娥三号重量增加了1300公斤,需要用我国现役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
据悉,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安装了摄像头,可以全程观察火箭飞行动作,这是我国探月工程首次在火箭上使用摄像头。目前,已经到达发射场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已完成总装,正在展开飞天前的各项测试。
按照计划,嫦娥三号落月首选点是嫦娥二号勘察的虹湾地区,它位于月球正面,这里地质构造复杂,过去没有人类探测器到访,科研价值较高。
(原标题:嫦娥三号任务全面展开 火箭运抵西昌发射中心)
本文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09-0709-1009-1808-27
04-1504-1904-2004-19
◇本站云标签  中新网11月26日电
26日上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召开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新闻发布会,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坦言,嫦娥三号任务存在很大风险,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为此已在地面做了大量实验,并建立了模拟实验场地。
  有记者提问,嫦娥三号任务需要攻克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很想知道嫦娥三号任务当中究竟面临哪些风险?对此是不是有足够预案和措施?
  李本正回应称,众所周知,航天任务是个高风险的事业,每一次发射都有风险,成熟的、经过多次飞行的可能风险就会小一些。
  这次嫦娥三号任务是首次进行,特别是嫦娥三号探测器,它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是头一次执行任务,肯定存在着很大风险。
  李本正透露,为了避免这些风险,我们在地面上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建设了大量的地面设施。我们在北京建立了着陆实验场,为了对探测器落月进行实验,还有模拟月球表面月球车行走实验场地,有两个在室内,一个在室外。
  李本正表示,虽然做了这些模拟,但我们对月球上的认识还是不充分的――毕竟嫦娥一号、二号进行的是环绕探测,我们的认识还不可能那么完全和充分,所以存在着一定风险。
  从国际探测数据来看,世界各国对月球的探测共进行了129次,我们统计的结果成功率是51%。从这些数据来看,整个的探月活动风险还是很大的。
  李本正介绍称,针对存在的风险,我们在研制过程中,从方案设计到初样研制,到最后产品出来,每一个阶段都为了回避风险而做了大量的试验。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我们还对执行任务的过程做了一些预案。就是针对从发射起飞开始到最后落月巡视勘察,每个过程中都要预想预判会出现什么问题,再针对这些预想预判的问题做一些预案,出现问题怎么办、如何处理。虽然做了这些工作,但毕竟这是我们的首次落月探测,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文章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