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道,请问道是造物主昆塔莎吗

2008wjv的贴吧
二千五百年前一位老者面对时势失望之余骑青牛过函谷西去,唯留五千言,后世不知其所宗...今天看完指环王3,当到了结局时,弗罗多与他的伙伴最终完成任务后自己离开故土。我内...禅的智慧故事(一)
禅的智慧故事
什么是禅?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大通禅师说:禅!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禅学是一门生活的智慧和艺术,人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
正如一位禅师所说:“禅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
离开了生活去求禅问佛,无异于缘木求鱼。
慧能禅师的那首著名的偈子,已经告诉了我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是中国佛教文化思想的心要,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它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
《禅的智慧故事》是几百则睿智、充满哲理的禅的公案、禅的偈语,在喧闹的都市,捧一杯静心好茶,品读一则经典的禅林小故事,在轻松自然的感受中领悟禅的独特思想魅力。顿悟之下,无限明了:禅虽高深,但形式却极其简单、生动,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
心,修身养性,皆大收获。
生活是禅,人生亦是禅,若参透了其中的道理与真谛,人世间的一切都将如诗如画,心随梦想,梦随心动,咫尺天涯,成功就在彼岸!
手心是烦恼,手背是菩提,只要翻过来便是,无多无少,烦恼变为菩提。所谓“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若悟得,则人法皆
空,若不明,就仍有法执。
1、无上法宝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三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罗指着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世上还有比这些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答道:“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二哥也说没有见过。
唯有达摩说:“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两位兄长齐声责问:“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才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是佛,法,僧三宝,又称自性三宝,此即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心本性,金银财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菩提达摩终能继承祖位,而且东来传授佛法,一花五叶,便是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的生动注解。
2、心上的落叶
鼎州禅师与沙弥在庭院里经行(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弯腰将树叶一片片捡起来放在口供里。
一旁的沙弥就说道:“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就会打扫。”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难道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又再说道:“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还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者的生活是什么。
鼎州禅师捡落叶,不如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外在的大千世界有多少落叶不去管它,心里的落叶终归是捡一片少片。
又如,佛陀有一位弟子叫周利盘陀伽,非常愚笨,一首偈颂,也总是不能领悟。不得已,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
他念久后,渐渐地心里产生了疑惑,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心内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学会了自觉去悟道理。这样,周利盘陀伽就聪明开智慧了。
3、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在参禅的生活中经常忘记自我。
从各地前来参学的禅者,要求拜见,面请教益,侍者通报时往往说,某位学僧从某地来,想见禅师问禅。
佛光禅师便总是自然地反问:“谁是禅师?”
有时侍者问他吃饱了吗?他也常茫然地问:“谁在吃饭呀?”
“谁是禅师?”“谁在吃饭呀?”佛光禅师经常这样忘我地回答别人,也反问别人。
不少禅学人,就因为佛光禅师的这些话而找回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一日,临济禅师跟随老师黄檗禅师一同下田。临走在黄后面,黄回过头来一看,发现临空着手,因此对他说:“你怎么忘记把锄头带来了呢?”
临答:“不知谁拿走了”
黄停下说:“你过来,我有事跟你商量。”
临向前,黄就竖起锄头说:“单单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拿得起。”
临一听这话,就毫不客气地立刻从黄手中把锄头抢过来,紧紧握在手中说:“刚才老师说谁也拿不动‘这个’,那现在为什么在我的手中呢?”
黄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的中无的未必无,你说,今天有谁给我们耕田呢?”
临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关我们何?”
临说完,黄一句话没说,转身就回僧院了。
不久以后,沩山禅师就这件事问仰山禅师道:“锄头在黄手中,为什么被临夺去?”
仰答道:“强取豪夺虽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在君子之上。”
沩再问仰:“耕种和收成临为什么要说关已事呢?”
仰不答反问:“难道就不能超脱对待关系之外呢?”
沩一句不说,转身也回到僧院去了。
黄的转身,沩的转身,意味深长,世人有理话多,无理更是话多,若能在终极真理之前回头转身,那不是另有一番天地吗?
5、草木成佛
日本的真观禅师在中国学佛参禅,走遍中国的名山丛林,20多年后,真观禅师终于证得禅门自我,整装回国,在东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各地学者蜂拥而来参禅求道,大家都争相提出各种难题,要禅师解答。
面对种种问题,真观禅师总是闭着眼睛,不矛回答。禅师不愿和人议论禅门公案,认为大家对公案搬来搬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有一位研究天台教义30余年的道文法师慕名而来,非常诚恳地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理解。”
真观禅师非常爽朗地答道:“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圆融无碍,应该问题很多,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不知是什么问题?”
道文问道:“《法华经》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思就是认为着树木花草皆能成佛,请问:真有可能吗?”
真观禅师不答反问:“30年来,你挂念着树木花草能否成佛,这种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
道文先是讶异,然后说道:“我没有这样想过,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佛?”
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
树木花草能否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大地山河,树木花草,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成佛,当然一切草本都跟着成佛,不探讨根本,只寻些枝节,怎能进入禅道?禅,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缘其他。
6、与佛无缘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信徒爬到屋顶上避难,看着渐渐涨高最后终于淹到脚下的大水,信徒急忙祈求道:“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过了一会儿,有个人驾着一艘独木舟从旁边经过,那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救,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的。”
那人没办法,只好走了,大水继续上涨,已高及腰部,信徒很着急,忙不迭地祈求着:“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
这时,又来了一小船,他又拒绝说;“我不喜欢这艘船,观世音菩萨会来救我的。”
小船也只好去了。水已涨到胸部,信徒继续大喊:“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后来,又有一艘载满人的大船经过,船上的人要信徒赶快上船,信徒却仍是不上。
在信徒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位禅师驾船赶来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禅师抱怨说:“我如此虔诚地信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来救我?”
禅师叹息道:“你真是冤枉了观世音菩萨,菩萨曾经几次化作了舟来救你,你却嫌这嫌那,一次次拒绝,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无缘,我也许不该救你,让你到阎罗王那儿报到好了。”
7、归鸟迷巢
有一信士问佛光禅师:“经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不知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
佛光禅师用诗偈回答道:“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禅师以此告诉信士:只因多了一片白云,归巢的鸟雀都迷了路,飞不回家了,因为供养诸佛,有了对象,反而迷失了自己,供养无心道人,却是以无分别智超越一切,百千诸佛固然没有过失,可无心道人更能让人认识自己。
信士又问道:“既是清净佛伽蓝(寺院的通称),为何敲打鱼和鼓?”
佛光禅师仍用诗偈回答道:“直须打出表霄外,免见龙门点头人。”清净的寺院道场所以敲打木鱼,撞击皮鼓,完全别有深意,鱼在水中从不闭眼,所以敲木鱼表示精进不懈,打鼓,是为使人警醒,消业增福。
信士再问道:“在家既能学佛道,何必出家着僧装?”
佛光禅师还用诗偈回答道:“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高飞。”
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不如出家更能精专一致,孔雀的颜色虽然好看,却比不上雁鸟能够高飞!信士心中的疑云被佛光禅师一一拂拭干净。
慧能大师最先去了法性寺。在那里,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佛教里一种写着佛号的小旗子)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一个和尚大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吗!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吗!”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周围很快聚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慧能大师摇头叹了口气,走上前去对人们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动啊!”
有人说笑着把这事报告给了住持方丈。方丈听罢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众弟子前来拜见慧能大师,顶礼膜拜道:“阿弥陀佛!望大师能
长驻此地,指点弟子们迷津。”
于是慧能大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不久禅宗的思想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日更是风靡了世界。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心外事物的观点,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
分别,完全因为自身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 差别自现。
9、美丽的寺庙
佛祖特别擅长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给徒弟们解说禅理,徒弟们更是百听不厌。这天,佛祖就给徒弟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
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
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由于皇帝没有办法决定到底哪一组人员的的手艺更好,于是他决定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寺庙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又要了很多的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
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装修寺庙的结果。他首先看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
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皇帝很满意地
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任何的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
壁、桌椅、窗户等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现出了它
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
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 是宁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胜负也就不言自明了。
10、落花无言
无德禅师是个得道的高僧,他曾经度人无数,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证。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
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 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
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道:“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道:“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
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道:“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禅心做什么用呢?”
无德禅师道:“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 切的心,普度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是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
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11、怒心起时细思量
有一个商人出外经商,整整三年,辛勤的经营终于获得了颇为丰厚的收入。眼看年关将近,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决定速速返回家中
与妻子团聚。
商人心想:“三年来我都没有回家,妻子一定非常思念我,我应该备办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她。”
商人信步走到街上,只见街道两旁摆设着各种货摊,商人被街头的一幅招牌吸引住了。只见那醒目的招牌上写着“卖四句偈”四个大
字,字下坐着一位颇为老道的长者。
商人好奇极了,心想自己跑遍天下,看过不少货品,从来没听说
过四句偈这种东西,决定一探究竟,说不定能给妻子一个惊喜。于是他问长者说:“请问什么是四句偈,什么价钱?”
“你如果有意购买,我才告诉你这举世罕见的奇妙珍宝,否则请 恕我不恭,无可奉告。”长者抬头答道。
“对不起,我是诚心诚意要买这四句偈,请你告诉我吧!”商人憨厚地笑着说。
“四句偈就是四句话:‘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怒心起时细思量,压下怒火最吉祥。’我看你忠厚老实的样子,卖你三
十两银子。”
商人啼笑皆非,原来这就是稀奇宝贝般的四句偈。他后悔万分,不过既然承诺,只好硬着头皮买下。
一路奔波,辛苦不提,商人赶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岁暮除夕的夜晚了。
商人一脚踏进家门,见厅中摆了一桌佳肴,两副碗筷整齐地各摆一边,心想,妻子可能猜想自己要回家,特意准备了丰富的食物。只
是怎么不见妻子的人影?他走近卧室,原来妻子已经先睡了。
他走到床边,正要叫醒妻子,叙叙别后离情,赫然间他发现床前端端正正地摆了两双鞋子,一双男鞋,一双女鞋。
商人怒火中烧,心中大骂道:“贱女人,竟敢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来,败坏我的名声。”
商人转身冲到厨房,拿起锋锐的刀子,挥手要砍,这时四句偈突然浮上了心头: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怒心起时细思
量,压下怒火最吉祥。
商人放下刀子,转念一想,纵然要杀她,也要问个清楚,让她死个明白,心服口服。于是大声叫醒妻子,骂道:“不知廉耻的女人,
竟然背着我偷人,这一桌酒席,这一双鞋子,怎么解释?”
沉睡中的妻子猛地被惊醒,看到久别归来的丈夫,手提利刃,凶神恶煞地叫骂,终于按捺不住性子,也尖起嗓门大骂道:“没良心的
东西!你一出门三年未归,也不捎个信回家,我想年关已近,别人家
里一家团圆,因此我也为你准备一双碗筷,一双鞋子。你却不问青红皂白,见面就要杀,你杀好了!”
商人一听,眉开眼笑,忙向妻子赔罪说:“对不起,我误会贤妻了。哈哈,三十两买四句偈,实在便宜。”
12、思与不思
有一次,药山惟俨禅师正在禅坐的时候,来了一位行脚的出家人,看到静坐中的禅师就问道:“你在这里孤坐不动,思量一些什么 事情啊?”
“思量不思量。”禅师回答说。
“既然是不思量,又如何思量呢?”这位行脚僧不放松地追问。
“非思量。”禅师针锋相对地回答。
这则公案从一般的理论上看,既思量,却又不思量,似乎互为矛
盾,其实有它的道理,意思是说:禅虽然不是文字知解,主张言语道断,但是通过文字知解,可以把握不可言处的真髓,也唯有超越知识
见解上的执著,才能探骊得珠,体会真正的禅味。
13、须弥藏芥子
“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唐代的李渤兄弟曾隐居于此读书。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
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刺史,于此修建亭台楼阁,
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便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李渤在任江州刺史时,有一次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涉猎书籍逾万,人称李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说。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那么,你又是如何将那万册书卷放进你那小小的脑袋里去的?莫非你也 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14、 吃蜜谢罪
一休禅师还是小沙弥的时候,就很有禅风。有一位信徒送一瓶蜂蜜给他的师父,师父这天要出门,心想:这瓶蜜放在屋里很不安全,
一休可能会偷吃,因此把一休叫来吩咐道:“一休!刚才信徒送来的 这瓶毒药,药性强烈,非常危险,你千万不可贪食。”
一休是个很机灵的人,他当然懂得师父的意思。师父走了以后,他就把整瓶蜂蜜吃光了,饱尝一顿之后,心想师父回来时怎么交代
呢?灵机一动,就随手将师父最心爱的一只花瓶打碎,当师父回来
时,一休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向师父哭着说道:“师父!我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了。”
“一休!你做了什么错事?” “师父!我把您心爱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你怎么这样粗心大意,把那么贵重的花瓶打破了?” 一休无限悔恨似的说道:“师父!我知道不该将您的花瓶打破,
为了表示忏悔,向师父做个交代,我只好以死来谢罪,所以把您的那瓶毒药吃下去了!”
这样的谢罪方式,使师父哑巴吃黄连,哭笑不得!
15、一口好牙
佛光禅师对于徒众一向慈悲有加,尤其有关疾病医药、参学旅游、教育留学,乃至日用所需等福祉设施,无不考虑周详,督促常住
执法者要供应众弟子衣食无缺,达到僧团利和同均的理想生活。
一日负责会计工作的师父拿来一叠请款收据,蹙着双眉对禅师说道:“师父!最近住众们患牙病的人特别多,牙疼虽不是大病,但痛
起来却也难受。常住尽量给大家方便,偏偏牙病的医药费非常昂贵, 一个人补几颗牙,动辄万千金钱,实非常住所能负担。”
“不能负担,也要设法负担。”禅师坚持他的意见。
会计师父又说道:“这些人受了常住恩泽,不但不知回报,说些好话,反而批评常住,不满常住。依我看实在犯不着为他们出这笔冤枉钱。”
佛光禅师像是自语似的说道:“这些人口中虽然说不出什么好话,但是却不能不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为众生换好牙,让众生都能享受人生美味,禅悦为乐,至于众生能不能说好话回报,对深契无所得空的禅师来说,是不足挂齿,坦然
如虚空的僧家事了。
&&16、心灭法灭
盘珪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也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提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不远千里慕名求道而来的信徒很多。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盘珪禅师说:“我天生暴躁,不知要如何改正?”
盘珪说:“是怎么一个‘天生’法?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回答说:“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盘珪禅师说:“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此开示,会意过来,再也不轻易地发脾气了。
&&17、惜福有福
雪峰、岩头、钦山等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有一天行脚
经过一条河流,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漂流下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
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叶,竟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 庄去乞化吧!”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谈论时,看到一个人
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你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流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挂单吧!”
禅的智慧--18、心净生佛
有一天,几个弟子为了 “大悟” 一意,争得面红耳赤。
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栖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
智禅大师听了微笑着说: “大悟自在心静中……”
此时,那几个徒弟颇有些 迷惑。
在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 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
透了,紫里透红的浆果,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 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尔 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
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待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 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
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
弟子们纷纷仿效师傅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后,便咂吧咂吧嘴。
智禅大师问道:“小潭的水质如何呢?”
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担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担水吃呀!”
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一个弟子都重新来品尝一下从后山
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从口里吐了出来,一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些水很涩,而且满是一股腐草味儿。
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昧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味给掩盖了。”
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它们的本质。”
&&19、水满自溢
历史上,明州奉化县出了远近闻名的两个活宝:一个是沿街化缘的布袋和尚;一个是闭关修炼的净瓶居士。他们行为古怪,胡言乱语,但当地人却把他们当做得道高僧。
有一天,一个好事的年轻人出于好奇,决定去拜访他们。他先在一个又脏又臭的巷子里遇到了布袋和尚。那个布袋和尚,又矮又胖,像个皮球,随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年轻人邀请布袋和尚去吃饭,却让店里的小二端上一堆鸡鸭鱼肉,看布袋和尚怎么办。结果那个布袋和尚双手合十,虔诚地念道:
“因缘!因缘!”拜完之后大吃大喝,毫不避讳,不过他吃每一样东西 都要分出一点儿扔在布袋里,冲年轻人笑笑。
“这样子也算是得道高僧吗?”年轻人大失所望,又去拜访另外那个净瓶居士,希望他能给自己一点儿有益的启示。
年轻人到的时候净瓶居士正在家里参禅悟道,他看年轻人来了就一言不发,提起茶壶往供奉的净瓶里倒水,水溢出来还不停手。
“居士,你的净瓶满了,怎么可能再倒进茶去呢?”年轻人忍不住地提醒他说。
“是吗?”居士继续倒茶,反问道,“那么你呢?”
年轻人恍然大情,感叹道:“果然是有道高僧!是我当时愚昧了!”
“说来听听?”居士淡淡地问。
“大师是教我做人谦虚、有容乃大,不要骄傲自满,为知识所累;我参悟之后,才发现布袋大师也在教我汲取每天的经验教训,用心琢磨。有了你们教给我的这两个法宝,我就再也不用烦恼了。”
&20、烦恼就是自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凡人生活,必有苦乐。有一天,斋饭过后,性空禅师给弟子们讲起了故事。
从前,有一位长者,膝下有一子。儿子到了成年,他为其操办了 婚事。这对年轻夫妇,新婚燕尔,感情如胶似漆。
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你到厨房给我倒一杯酒来,我要在这儿喝一顿。”
妻子赶紧到厨房,打开酒缸。不料,里面竟现出一位美人。妻子不知这是自身的影子,醋意大发,回来大骂丈夫说:“你做的好事,
把个漂亮姑娘藏在酒缸里,想瞒天过海,到底有什么企图?”
丈夫吃了一惊,他非常纳闷,亲自掀开酒缸一看,竟也发现一个美男子。这时候,丈夫也大发醋劲,反而把妻子痛责一顿,他说:
“你暗藏汉子,还敢诬赖我!”
这对感情一向融洽的年轻夫妇,顷刻间反目为仇,互揭疮疤,你一言我一语,责骂不休。
一位跟他们关系很好的婆罗门听到吵架声,过来询问他们原因。听了夫妻二人互相指责的话语,为了查明事实的真相,婆罗门亲自去
查看酒缸,不料,缸里没有美女俊男,反而现出一位很体面的婆罗
门。他以为这个婆罗门与主人的关系比自己与他们更为密切,主人为了远离自己,才制造了夫妻吵架的假象,让他知难而退。他胡思乱想
地瞎猜一阵,竟一言不发地走了回去。
一天,一位比丘尼来了。她为了劝架,也到酒缸前查看,发现里面已有一位尼师,也怒气冲冲地走开了。
后来,一位行者走访,他看穿缸里全是影子,什么人也不存在。于是,把新婚夫妇拉到酒缸旁边说:“我把缸里的人拉出来给你们瞧瞧。”
只见他用一颗大石头,重击酒缸。酒水随着缸的破裂而洒了一地,里面再也没有什么人。新婚夫妇始知事情的真相,惭愧之余,和好如初。
21、放下放下
一次,坦山禅师与一位同参外出行脚,正遇上天降大雨,一条小沟立刻被雨水冲成了一条小河。
他们正准备横穿小河,发现一位身着丝绸衣服的年轻姑娘,站在一边徘徊不前。显然,她不想趟过小河弄脏衣服。
“来吧,姑娘。”坦山说着伸出双手,然后抱起那位姑女,过了小河。同参见此情景,闷闷不乐,一言不发,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时,才忍不住问坦山道:“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子,
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犯戒呢?”
“噢,你说过路的那个女子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她呢!”
22、暮鼓晨钟
谈到禅宗,大家都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才叫打坐。但我们从慧能大师的思想教
导中,可以了解参禅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慧能大师见弟子终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打坐和参禅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告诉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惑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的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的一切物相,
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
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和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道:“那么,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 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
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生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他们都是人的意
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
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灰尘与飞烟,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
弟子终于醒悟,禅师的话像暮鼓与晨钟一样唤醒了在生活里碾磨的人。
23、白隐生子
白隐是日本禅宗里的著名高僧,培育他的老师是正受禅师,两人的师徒之情极深。在白隐要出外云游时,老师给他的临别赠言是:聚
离都为友,如影随身行。
这是正受对白隐的临别依依,但不是世俗的依恋,而是将其升华为伟大的心愿,期望白隐领会存于俩人心中的不只是人间温情,更重
要的是由智慧而来的真情与佛的慈悲。
白隐并没有辜负正受的期望,下面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正足以说明白隐已尽得正受的衣钵真传。
白隐禅师本以生活纯洁而闻名,不料有一日却被指为使附近的一个女孩儿受孕,女孩儿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因为这个美
丽的女儿在父母的逼问下指称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白隐默默地听着那对愤怒的父母的交相指责,最后只说了一句话道:“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之后,当然交给“父亲”白隐。此时大师的名誉扫地,恶名远播,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婴儿所需
的奶水及一切用品,都由他向邻居乞求而来。
事隔一年之后,孩子的这个未婚妈妈终于忍不住良心的谴责:向父母吐露了实情,孩子的亲生父亲其实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儿,向禅师道歉,请他原谅,并且将孩子领回。白隐并不说话,只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
:这样吗?”
面对巨大的委屈、众人误解的不公待遇,白隐禅师却能吃下这天大的亏,只一句“就是这样吗?”而轻轻打发了。
24、床头女像
在安积良斋的床头,无论何时都挂着一个女人的相片,在相片下:随时供献着珍奇果品。这里面有一段有趣因缘。
安积年轻时,娶了一位妻子。安积因幼年出天花,面貌变得非常丑陋,
疤痕满脸,像个怪物。那女人嫌他面 目丑陋,忍受不了,终于和他离婚了。 后来他又娶了一位女人,那女人
也忍受不了他的丑陋,离他而去。
安积对镜长叹,痛苦万分。但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
在于心灵。身体的缺陷无法改变,但 心灵是可以净化提升的。
于是安积奋发努力,琢磨心志。后来拜在当时的大学者佐藤一斋门下,
以坚忍的毅力,刻苦用功,终于成为 当时的第一流大学者。
他把这一切,归功于那因嫌恶他而离他远去的女人。他想:“如果当
初女人不嫌弃我,就不可能促使我奋 发。我不能忘记她的大恩。”
于是他把女人的画像挂在床头,以表报答之意。
25、放下得道
一个老和尚肩上挑着一根扁担信步而走,扁担上挂着盛满绿豆汤的瓷壶。他不慎失足跌了一跤,壶碎汤洒,这位和尚若无其事地继续 往前走。
这时,一人跑来说:“你不知道瓷壶已经破了吗?”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那么你为何不转身,看看该怎么办?”
“它已经破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转身又能如何?”
26、禅力如狮虎
景岑禅师系长沙人,是南泉禅师的弟子,由于谈禅论道,机锋敏捷,同道们均尊称为“虎和尚”。
有一年中秋,景岑禅师与仰山禅师一起赏月,仰山禅师指着天空说道:“这个大家都有,只因无明,不能充分使用。”
景岑禅师不以为然地道:“既然大家都有,怎么会没有人充分使用?恰巧今天机缘会合,这大好明月,正在等你使用,试试看!”
仰山禅师道:“那是很有趣味的,用一用月光,请法座先试试看!”
景岑禅师毫不客气,奋身跳起来,踢倒仰山禅师,仰山禅师非但不生气,反而称赞道:“真像大虫!” (后来大家都称景岑禅师为
“岑大虫”,亦即虎和尚)
又一次,景岑禅师游山归来,至门口,仰山禅师问道:“禅师自什么处而来?”
景岑禅师回答道:“游山来!”
仰山仍然追问道:“游什么山处来?”
景岑禅师道:“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迎山大为赞赏道:“大似春意!”
景岑禅师道:“也胜秋露滴芙渠(荷叶)。”仰山禅师最初说吾人心为皎月,只是云遮月隐,被无明烦恼遮蔽了心灵,景岑却说一切在于个人,只要有禅,就能云飞月显,仰
山请他利用一下月亮,景岑立即将他推倒,意思是在禅月交辉之 下,还要你多言? 一句“真像大虫”,意即禅能静能动,禅力犹如狮虎。
27、事半功倍
一日,一位禅师听到了一阵悦耳的琴声。走近一看,是一个年轻人正在弹奏。
“你的弦拉满了吗?”禅师问。
年轻人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把它放松了吗?”禅师又问。他回答:“没有。”
“那么你是怎么调它的?”禅师故作不解。他答道:“不松不紧,这样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禅师庆幸道:“生命,就是一场游戏,正如此琴般。若众生对待
每一件事,皆轻松却不轻浮去面对,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来。”
年轻人听后,谢过禅师点化,便投入生活中去感悟此意。渐渐地得到了人生的真正乐趣。
28、见与不见
菏泽神会禅师初参六祖惠能大师时,惠能大师问道:“你从远处来,路途遥远,太辛苦了,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
什么了吗?”
神会禅师道:“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界,怎可言见,抑或不见?”
惠能大师道:“好敏利的词句。”接着拄杖就打了下来。神会并不退缩,反而紧紧追问道:“老师坐禅时,是见或 不见?”
惠能大师并没有马上回答神会的问话,先用拄杖打了他三下,说道:“我打你,是痛或不痛?”
神会回答道:“感觉痛,又不痛。”
惠能大师顺着他的口气说道:“我坐禅是见,也不见。”
神会不放松,追问道:“为什么是见?又不见呢?”
惠能大师开示道:“我见,是因为常见自己的过错;我不见,是因为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所以是见,又是不见。至于你如果是不
痛的话,那么你便像木石一样的没有知觉;如果是痛的话,那么你
便像俗人一样会有怨愤之心。我要告诉你,见与不见都是两边的执著,痛和不痛都是生灭的现象,你连自性都摸不清楚,居然还说无
来无去?”
神会听后,大为惭愧,立刻向惠能大师行礼,誓为老师服务。后来,惠能大师要圆寂时,每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弟子都放声
大哭,唯独神会默默不语,也不哭泣,惠能大师道:“为什么你们
要哭呢?我很清楚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如果我对自己一无所知,如何能预先告诉你们?只有神会一人超越了善恶的观念,达到了
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境界。你们大家要切记,法性是不会生灭 去来的。”
29、心净土净
赵州禅师和徒弟文偃谈论佛法时,一位信徒送了一块糕饼供俸他们。赵州禅师就对徒弟文偃说:“这一块饼,我们两人怎么好吃呢?我们来打赌,如果谁能把自己比喻成最脏最贱的东西,谁就赢得这块饼!”
“您是师父,就由您老人家先开始比吧!”文偃说。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驴子。”
文偃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便。”
文偃不落人后地说:“我是粪便里的蛆虫。”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说:“你这蛆虫在粪便中做什 么呀?”
文偃回答说:“我在粪便里避暑乘凉啊!”
30、行囊空空
韩国的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云水行脚,满空一路上嘀咕,嫌背的行囊太重,不时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镜虚
禅师都不肯答应,永远都是那么精神饱满地向前走。
有一日,经过一座村庄,一个妇女从家中走出,在前面走的师父,忽然握住那位妇女的双手,那位妇女尖叫了起来。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一看,以为一个和尚在轻薄妇女,齐声喊打。身材高
大的镜虚禅师掉头不顾一切地奔逃。徒弟满空,背着行囊也跟在师父 的后面飞跑。
经过很久,跑过几条山路,村人已无法追上这师徒二人。在一条静寂的山路边,师父停下来,回头,非常关心地问徒弟道:“还觉得 重吗?”
“师父!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一点儿都不觉得行囊很重!”
徒弟回答道。
31、无事不禅
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往斋堂方向走去,就唤他道:
“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梯禅师不以为然,申斥道:“看你手拿钵,我怎么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么又为什么要我回答呢?”
石梯说出主题,答道:“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 斋堂去。”
石梯拍掌称赞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什么是“本分事”?是明心见性的事,是了脱生死的事,是回到 本家的事。本分事,是认清本性、安住身心、慈悲忍耐、发心作务的
禅风。禅者的生活中,无处不是禅,吃饭是禅,睡觉是禅,行住坐卧,搬柴运水,无事不禅。
32、心如虚空
韩国代表佛宝的通度寺,因收藏佛陀穿过的袈裟,拥地两千余亩,另一代表法宝的海印寺,因收藏全部藏经木刻版,拥有土地四千余亩。
这两寺的禅者,在行脚的途中认识,他们就结伴同行。途中,坐在一棵树下,谈起自己的寺院,便互相比较起自己寺院的大。
通度寺的禅者先开口说:“我们通度寺之大及住众之多可能在全国第一。”
海印寺的禅者不相信地问道:“何以见得?”
通度寺的禅者解释道:“我每次供应饭菜,必得坐船去舀汤呢!”
海印寺的禅者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们海印寺才大呢!可以说,在韩国的寺院丛林,没有一个比得上海印寺!”
通度寺的禅者也不信,用怀疑的口气问道:“何以见得呢?”
海印寺的禅师想了一下,说道:“我们在海印寺上厕所大解时,要等三分钟后才能听到粪便掉到粪池的声音。”
这时想不到另外一棵树下坐着松广寺的一位禅者,很不以为然地说道:“我们松广寺才大呢!我们常住的禅者个个拥有了虚空,你们
能走得出虚空吗?”
33、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且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 谁呢?”
佛印禅师道:“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道:“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道:“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
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 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
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
34、怀疑生暗鬼
在一座深山中隐藏着一处寺庙,这千年古刹在绿树荫荫之中巍峨耸立,金碧辉煌,看起来规模之大可以达到大海丛林的标准了。然而
就在这座千年古刹之中,却有一处偏僻的小屋让所有的僧人和香客唯
恐避之不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小屋阴冷潮湿,而且时常闹鬼,使来往前来挂单的客僧不能安心修道,所以全寺的僧众,只好任
其荒废搁置不住。
有一天一位客僧前来挂单,所有的客房都满了,只好让他暂且委屈在那个小屋里,寺院里的知客对他边走边说:“这个屋子里传说有
鬼,经常出来吓人,住的时候一定要当心啊。”这个客僧认为自己四
处云游,什么鬼狐仙怪都见过,没什么可怕的,就对知客说:“这里的小鬼没什么可怕的,要是真出来捣乱,看我怎么收拾!”于是就进
房安歇,打坐养神。
这天傍晚时分又有一位客僧前来挂单,知客只好把他也安排在这个小屋里,同样叮嘱他说:“这屋子时常闹鬼,一定要小心啊。”这
位后来的僧人也是个胆大的,对知客说:“好的,我知道了,要是有 鬼出来我一定能降伏住它。”
先进去的那个僧人正在打坐等着鬼怪出来,听见有人轻轻敲门想进屋,以为是出来闹事的鬼怪就没有开,没想到那后来的僧人见门总
是不开,敲得越发用力,一个使劲敲,一个就是不开,两个人在门里
门外就这么僵持着半天。最后还是外面的僧人力气大,把门推开,里面的僧人抄起门杠就打,二人一直扭打到天亮,才认出对方的面目,
原来还是曾经在一起学佛的旧相识,这两个人都把自己疑神疑鬼的事 情告诉了对方,彼此又是惭愧又是道歉。
35、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代的李翱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以文会友,颇有深交。李翱所著《复性书》,就是由禅入儒之作。在这方面,他比韩愈
的见解要高明得多,因此也为宋明理学家所接受,因此被视为理学之前兆。
李翱非常向往惟严禅师的德行,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都被惟严拒绝了。所以李翱只禱亲身去拜见惟严
禅师,去的那一天,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
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禅师却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严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惟严禅师只当没
听见,只是闭目养神。
李翱偏是一个急性之人,看禅师这种不理睬的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 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严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何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
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 翱听了亦惊,忙转身拱手谢
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 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惟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
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
因此惟严禅师回答说:
“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道:“大师贵姓?”惟严禅 师说:“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的总管,刚才大师的回答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吗?”
惟严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 ‘热’吗?”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道:“理会了吗?”
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
惟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
明白什么是道了;
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领会了惟严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
惟严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最后见他气和、心平之后,这才对他说
了人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
36、只是一杯茶
稽山章禅师还是一个云水僧时,在投子禅师座下参禅,并领了柴头的职事。
有一天,章禅师做完工作之后,在庭院里碰到投子禅师,投子禅师以一杯茶慰劳他,一面斟茶,一面问道:“这杯茶如何?”
章禅师双手接过茶后,说道:“这杯茶,可以说森罗万象都在这里!”
投子禅师道:“森罗万象都在这里,如此说来,这是一杯非比寻常的茶,假若随随便便喝下去,谁知有何严重的后果?”
稽山章禅师有恃于自己对禅的心得,在禅师尚未说完话时,就突然把茶泼掉,并且机锋严厉地说道:“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章禅师自以为表现了灵敏的禅机,而投子禅师这时轻言慢语非常平静地说道:“可惜!
一杯茶。”
章禅师转话锋,道:“这只是一杯茶。”
投子禅师不放过章禅师,以他的话重复道:“虽只是一杯茶,森罗万象都在这里!”
稽山章禅师终于无话可说。
一杯茶的内容,可以说很不简单,先是培养一棵茶苗,要它成长,不断地灌溉、施肥,所谓阳光、空气、水,可说一棵茶苗集合了
宇宙万物的力量才能生长,岂非森罗万象都在一杯茶中?当初佛陀于
一毫端中现宝王刹,蜗牛角上藏有大千世界,滴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喝一杯茶的后果,岂不严重吗?
37、禅镜照性
一面清明的镜子,不论是最美丽的玫瑰花或是最丑陋的屎尿,都会显出清楚明确的样貌;不论是悠忽缥缈的白云或是平静恒久的绿野,也都能自在扮演它的状态。
唐朝的光宅慧忠禅师,修行深而微妙,被唐肃宗迎入京都,待以师礼,朝野都尊敬为国师。
一日,当朝的大臣鱼朝恩来拜见国师,问:“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慧忠国师不客气地说:“佛法快要衰败了,像你这样的人也懂得问佛法!”
鱼朝恩从未受过这样的屈辱,立刻勃然变色,正要发作,国师说:“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
慧忠国师是说,这就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样开始的。鱼朝恩当即有省,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禅心其实就在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也该承受,因为在终极之境,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流过空中的鸟影令人怅然,镜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却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38、心空及第
有位年老禅僧参禅一甲子,出家数十年,未求慧解,又未开悟,经常悔恨不已。一天,见一青年法师和他人论说四圣谛之理,心生钦佩,便很诚恳地向青年法师请求开示。青年法师戏谑老禅僧道:“你
只要天天以美食供养我,我一定教你证悟的法门。”
老禅师求道心切,真的以上等美食天天供养青年法师,时日一久,青年法师因老禅僧要求开悟,老是说时日无多,不能再等下去了。青年法师想再和他恶作剧一番,因此说道:“好!你跟我来!”
青年法师带老禅僧进一空屋,至一角落,叫年老禅僧蹲下,用杨柳枝点其头说道:“这是须陀洹果!”
老禅僧一心专诚,系念不乱,当下真的即获得初果。青年法师再道:“你虽得初果,却有七生七死,起来,到另一个角落!”
老禅僧到另一个角落蹲下,青年法师又点其头说道:“这是斯陀含果!此果尚有往来生死,起来,到另一个角落!”老禅僧到另一个角落蹲下,青年法师点其头说道:“这是阿那含果!已证不还,但在色无色界受有漏身,念念是苦。起来,到第四个角落!”禅僧到第四个角落蹲下,青年法师点其头道:“这是阿罗汉果!生死已了,
老禅僧此时已证得阿罗汉果,欢喜无量,向青年法师顶礼,更设许多美食供养青年法师。
青年法师惭愧似的说道:“我跟你开玩笑的,你别再认真了。”
老禅僧此时更加诚恳地说道:“我真的已经证阿罗汉果了,不是开玩笑的。”
年老禅僧,参禅六十年,未能开悟证果,总是机缘未契,青年法师拿他取笑,实属不该,但反而为老年禅僧助长了禅悟,真是“有心
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老禅僧对禅道六十年的坚持,可谓
行有余力,后对青年法师的恭敬供养,崇尚慧解,“行解并重”,开悟证果就易如反掌了!
39、非驴非马
仰山慧寂禅师九岁时就投师于和安寺,十四岁时,他的父母想让他还俗娶亲,慧寂禅师不愿意还俗,并自断两根手指,来表示他一心向佛的决心。
南塔光涌禅师第一次拜见仰山慧寂禅师时,仰山问他道:“你来做什么?”
光涌回答说:“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道:“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道:“见到了!”
仰山再问道:“禅师的样子像不像佛?”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地再追问道:“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道:“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我用这句话来考验人已经有二十年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的。而今天你的回答真是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没有人能比你更优秀。你要好好保重啊。”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来”。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人不像驴马,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才是见到无相的真谛。
只有当你真诚地忘记自我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禅。
40、拨云见日
有一信士问佛光禅师道:“经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不知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
佛光禅师用诗偈回答道:“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这意思是说,只因多了一片白云,归巢的鸟雀都迷了路,飞不回家了。因为供养诸佛,有了对象,反而迷失了自己;供养无心道人,乃以无分别而超越一切。百千诸佛,虽无过失,但无心道人,而能认识自己。
信士又问道:“既是清净佛伽蓝,为何敲打鱼和鼓?”
佛光禅师仍用诗偈回答道:“直须打出青霄外,免见龙门点头人。”这意思是说,清净寺院道场,所以敲打木鱼、撞击皮鼓,完全别有深义。如敲木鱼,是因鱼在水中,从不闭眼,故以木鱼以示精进不懈;打鼓,只为消业增福。渔鼓之声,上达云霄之外,何必还受轮回之苦?
信士再问道:“在家既能学佛道,何必出家着僧装?”
佛光禅师还是用诗偈答道:“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这意思是说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终不比出家修行更能精专一
致,孔雀的颜色虽然好看,终不比雁鸟能够高飞!
信士心中的疑云终于被佛光禅师拂拭了。有些问题没有通达时,真是心有千千结,但经过解释,就如拨云见青天。
41、参禅法器
法远圆监禅师在未证悟前,与天衣义怀禅师听说叶县的归省禅师有高风,同往叩参。适逢冬寒,大雪纷飞,同参共有八人来到归省禅
师处,归省禅师一见即呵骂驱逐,众人不愿离开,归省禅师以水泼
之,衣褥皆湿。其他六人不能忍受,皆愤怒离去,唯有法远与义怀整衣敷具,长跪祈请不退。
不久,归省禅师又呵斥道:“你们还不他去,难道待我棒打你们?”
法远禅师诚恳地回答道:“我二人千里来此参学,岂以一勺水泼之便去?就是用棒责打,我们也不愿离开。”
归省禅师不得已似的道:“既是真来参禅,那就去挂单吧!”
法远禅师挂单后,曾任典座(斋堂负责人)之职。有一次未曾禀告,即取油面做五味粥供养大众。
当这件事被归省禅师知道后,就非常生气地训斥道:“盗用常住之物,私供大众,除依清规责打外,并应依值偿还!”说后,打了法远禅师三十香板,将其衣物用具估价后,悉数偿还已毕,就将法远赶出寺院。
法远禅师虽被驱逐山门,但仍不肯离去,每日于寺院房廊下立卧。归省禅师知道后,又呵斥道:“这是院门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为何在此行卧?请将房租钱算给常住!”说后,就叫人追算房
钱,法远禅师毫无难色,遂持钵到市街为人诵经,以化缘所得偿还。
事后不久,归省禅师对众教示道:“法远是真正参禅的法器!”
并叫侍者请法远禅师进堂,当众付给法衣,号圆监禅师!
浮山法远禅师一生得力之处就是“为法忍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经得起考验。归省禅师不接受他挂单,骂他、打他、用水泼他,
甚至罚他变卖衣单,补偿公款,即使睡在走廊檐下,也要房租,这 一切都无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心愿,难怪最后连归省禅师都赞他是法器了。
42、生命的长度
一天,佛陀待弟子们乞食归来时,问他们道:“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长养色身,来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
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说道:“嗯,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又听得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
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的时间!”
“哦!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
又一个弟子说:“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这时,只见一个弟子站起身,语惊四座地说:“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
生命只是一呼一吸!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
43、佛陀貌美
佛陀上了年纪之后,变得越来越美,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会倾心 于他的美貌。因为他们知道所有从自我而来的恶念见到佛陀时都会在
他的面前逃窜,这样,他们就可以与佛陀合为一体,从而也就和真谛融为一体。没有一个见到佛陀的人不是这样,而且,在佛陀的面前人
人都会沉溺于爱的大海里。
佛陀的面容娴雅而平静,好像是皇家的牙雕像,他的鼻子突出、纤细,显露出雅利安人的血缘 特征;他的眼睛深邃、湛蓝,
显露出他言行举止所恪守的信 条。他是一个王子,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王子能和他相比。 因为在他左边行走的是般若,
右边是爱,周围是一片阳光。 他的言词睿智、犀利,即使那 些原来抱有讥讽之意的人见面 后也会为之倾倒。
有一次佛陀托着大钵,来 到一块正犁着的田边,远远地
站着等候施舍。犁地的是个富人,一见到佛陀那乞食的样子,就说:“我又耕地,又播种,然后才得食。你也应该耕地播种,闲者不应得食。”
“婆罗门,我也耕地,也播种。”佛陀这样答道。
“但我们怎么看不见尊敬的乔达摩的犁呀!”那个人轻蔑地说道。
佛陀回答说:“我播下的种子是信仰,犁是理解,鞭子是温柔, 果实则是不生不死。这样种地的人绝不再受痛苦的折磨。”
那位婆罗门倒了一碗奶糊(米粉和牛奶的混合物),递给佛陀, 说:“请佛陀吃了这碗奶糊,因为您是一位伟大的播种者。”
这个人听到真谛以后,再也无忧烦之事打扰,从此一心悟道。
44、从心流出
岩头禅师在德山禅师那里求学时,哪里像个学生,简直是在当老 师。而以“激箭禅道”响彻天下的德山禅师,却默默地忍受了岩头这
个学生的各种撕咬。这一对师徒,可以说是“禅林双怪”。
德山禅师座下有两个出众的弟子,师兄是岩头全豁,师弟是雪峰 义存。
雪峰跟随岩头禅师一同行脚,这一日来到湖南鳌山底下,天降大 雪,不能前行。
雪峰无法,只好坐禅。而岩头禅师不是闲逛就是睡觉。
雪峰说:“你怎么可以光睡觉呢?” 岩头反问说:“你怎么可以光坐禅呢?” 雪峰说:“坦白地说,我自参禅以来一直心有未安呢。”
岩头听了大喜,不启不发,正好可以趁机点化他,就说:“不妨 直说。对的我给你印证,错的我给你破除。”
雪峰就把最近几日修行的经过和感受仔细说了 一遍。
岩头眯缝着眼睛细细听了,突然大声喝道:“我不是告诉过你, 从门进去拿到的,肯定不是家里的珍宝嘛!”
雪峰恍然似有所悟,就问道:“那我往后该怎么办呢?”
岩头又放低声音说:“如果你要宣扬大道的话,一切言行,都要 从心流出才行。”
雪峰会意,顿时感觉几日来的阴霾一扫而光,身心整个自在起来。
世间的知识、学问,甚至科学,都是从外界现象上去了解的,而佛法,则是从内心本体上去证悟的。雪峰久久不悟,是因外境的森罗
万象,在心中还有所执取,无法止息妄念,“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能“从心流出,才是本性”。
45、如水归水
玄沙禅师在路上遇见雪峰禅师,雪峰禅师说道:“有一个远道而 来的僧人,昨天晚上不幸去世了,我心里感到很难过,这让我想起来
前儿天有人问我的问题。” 玄沙问道:“什么问题?” 雪峰禅师说道:“他问我,人死之后怎么样了?” 玄沙问道:“你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雪峰说:“我对他说:‘人死之后,如冰归水。’”
玄沙转过身,看着一片漆黑的夜空,缓缓地说道:“嗯,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尽管如此,你的回答还是给了
我一些启示。”
雪峰问道:“那你觉得应该如何回答呢?”
玄沙低头双手合十并说道:“人死之后,如水归水。”
雪峰听完,万分敬佩。
第二天,有个和尚问玄沙道:“我的真正生命是什么?”
玄沙冷漠地回答道:“你要你真正的生命做什么呢?”
生命总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厌生,就去超越死亡吧。看到大河的人,不会在意脚前的石砾。
46、一念嗔心
佛陀有一次在说法时,有一个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萨就问佛陀道:“佛陀!这个女子为什么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于三
昧?而有智能第一之誉的我,为什么却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从定中引出,自己去问她。”
于是文殊菩萨就绕此女子走了三圈,并且鸣指一下,但此女子都无动于衷,文殊甚至把她托至梵天,尽其神力,都不能使这个女子出定。
佛陀于是说道:“现在,就算有百千万个文殊,也没有办法使这 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过四十二恒沙国土,有位
罔明菩萨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萨从地下涌出,向佛陀作礼后,便至此女子前,鸣指 一下,此女子马上就出定了。
罔明应该就是无明了。禅定,不为外境所动,虽文殊有如此高的 智能,也不能让入定的女子所动,而无明烦恼的力量不可小看,随便
一句话,能令你欢喜,也能令你烦恼;随便一件事,能让你高兴,也能让你生气。
因此这个女子,虽然能够入定,就连文殊菩萨也不能动摇她,但 下方的无明起时,随便一鸣指就出定了,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47、没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 佛光禅师叙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总带着慰勉的笑容
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 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 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
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 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
然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48、天下第一的茶道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同时又是有名的一休禅师的得意弟 子,他当时在日本的社会地位非常尊贵。
有一次,一个名叫上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自己的茶会。千 利休居然答应了,并带众弟子前往。
竹庵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紧张。在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 后,他开始亲自为大家点茶。但是,由于他太紧张了,点茶的手有些
发抖,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笼倒下、茶笼中的水溢出,显得十分不雅。千利休的弟子们都暗暗在心里窃笑。
可是,茶会一结束,作为主客的千利休就赞叹说:“今天茶会主 人的点茶是天下第一。”
弟子们都觉得千利休的话不可思议,便在回去的路上问千利休: “那样不恰当的点茶,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千利休回答说:“那是因为竹庵为了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 一意去做的缘故。所以,他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那样的失败,只管一
心做茶。这种心意是最重要的。”
对于茶道来说,重要的是心。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 茶具,没有心的真诚,可以说任何意义都没有。
49、剑道要诀
曰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就如何成为一流剑
客,师徒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师?”又寿 郎问道。
“你的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你肯教我,我愿意下 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你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十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 道,“如果我更加刻苦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三十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十年而现在又说三十年。 我不惜吃任何苦,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七十年才行,像你这样 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好吧,”又寿郎说道,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留下来跟武藏 学剑。
武藏给又寿郎的训练是:不但不许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 下。只要他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对于剑术只字
不提。三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仍是做着这些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凄惶、茫然。
有一天,武藏悄悄从他背后蹑进,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 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向他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得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 击。一天二十四小时,他时时刻刻都品尝着遭受剑击的滋味。
他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渐入佳境,武藏也绽出了满意的
后来,又寿郎成了全日本最精湛的剑手。
50、知非便舍
慧远禅师年轻的时候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嗜好吸烟的行人,两个人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个行
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然后他们就在那里聊天,由于谈得十分投机,那人又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慧远禅师和那个人分开之后,心想:“这个东西令人十分舒服,
肯定会干扰我的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难以改掉这个习惯,还是趁早戒掉为好。于是就把烟管和烟草全部扔掉了。”
又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被《易经》迷上了。那时候正是冬天, 天寒地冻,他写信给自己的老师要求给他寄一些棉衣,但是信已经寄
出去很长时间了,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化了,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送信的人也没有任何音信。慧远禅师于是用《易经》为自
己占卜了一卦,结果算出那封信并没有送到老师那里。他心想:
"《易经》占卜固然准确,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够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接触易经之术。
之后慧远又一度迷上了书法,每天钻研,居然小有成就,有几个 书法家也对他的书法赞不绝口。他转念又想:“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
道,再这样下去,我可能就成为书法家而成不了禅师了。”于是他一心参悟,放弃了一切和禅无关的东西,终于成为一位禅宗大师。
51、禅师的兰花
有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 的时间栽种兰花。
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 里的兰花。
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是,有天在浇水时却 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兰花散落满地。弟子
们因此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 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
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说得好一一“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了无兰花这个挂碍。因
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52、诚实无欺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道楷禅师,他经过多年的修行终于得道。在他 得道之后便开始云游四方,为大众讲学来阐明禅宗的道理。道楷禅师:
走了很多地方,曾经担任过净因寺和天宁寺等大寺的住持。
禅师的美名被当朝的皇上听说了,对禅师的这种作为非常欣赏, 于是决定颁给他一件紫衣袈裟,以褒扬他弘扬佛法的圣德,并且还赐
号为定照禅师。
当道楷禅师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表示坚决 不能接受这些荣誉。于是皇上又派出了开封府的李孝寿亲王来到禅师
的住处,代表皇上来表达朝廷对道楷禅师的一片美意,但是禅师还是不肯接受。皇上被他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冷淡反应所激怒,下令州官把
禅师收押起来,想看看惩罚能不能让禅师回心转意。
这名州官以前曾经听过禅师的讲经,他深深知道禅师的为人是何 等仁厚忠诚。他来到寺中的时候,特意让手下人回避,低声对禅师说
道:“禅师,您的身体看上去很虚弱,脸色也很苍白憔悴,是不是有什么病?”
道楷禅师摇了摇头回答道:“没有。”
州官看自己的启发没有用,就心下一横,直接对禅师说:“禅师 您如果说自己生病,皇上肯定会看在您以前四处讲学的辛苦上,免除
对你的惩罚。”
禅师还是摇了摇头,依然用平静的口气说:“没有病就是没有 病,我怎么能为了免除惩罚而装病呢?”
州官听了禅师的话既感动又无奈,只好迫不得已将禅师贬到了淄 州去。
53、并不受矛盾影响
有一个老和尚教一个小沙弥保存香菇,老和尚教小沙弥把一个个 香菇用一个个塑料袋子包装起来,小和尚不知其理,心想:师父这样
做真麻烦。但还是按师父的要求做了。
到了秋天,师父要小和尚拿出以前储藏的香菇来吃,小和尚听从 吩咐去拿。
一会儿,急忙跑回来说:“师父不得了啦,香菇腐烂了,不能 吃了!”
师父不急不忙地说:“你再打开其他的看看。”
小和尚又跑去拿,这一次小和尚笑嘻嘻地对师父说:“这一筐香 菇只有几个是坏的,其他的都是好的,都能吃。”
这时师父借着这个事情对小沙弥说:“人生也是一箩筐的矛盾
果,只要用心把一个个矛盾果像包装香菇那样用塑料袋包起来,那么局部的挫折、失败并不影响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像一箩筐的香菇只有几个是坏的,大部分还是好的,是能吃的。”
所以禅说,局部的失败是肯定的,但要相信今后会获得更大的成 功,不因一次小小的失误而低头,而意志消沉。
54、唯心净士,自性弥陀
挑水禅师是禅林寺的住持,但却时常在外云游,过着云水僧的生 涯,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叫花子挑水”。
有一次,挑水禅师云游至京城时,在一位有钱人家的仓库旁,搭 了一座小茅屋,靠贩卖草鞋过生活。对街住了一个赶马车的车夫,一
天兴冲冲地跑来对挑水禅师说道:“禅师!昨天我的马车送一位信徒到寺院礼佛,寺院的知客师父,送我一幅弥陀佛像,我想敬奉给您礼
拜,跟您结个佛缘好吗?”
挑水禅师非常高兴地答道:“真是谢谢你的好意!”说着就把画 像挂在墙上,并用黑炭题上赞词:
虽嫌斗室小如窝,借住与您阿弥陀;
他日我若到您处,望借莲台作我窝。
与“叫花子挑水”禅师一样在乞丐群中修持的大灯国师,因染有 痼疾,使得一条腿不方便,终年无法盘坐,临终前说道:“从前都是
我听你的,这次你得听我的了!”说完一下子就把腿折断,想要跏趺坐而往生。正当此时,挑水禅师驾到,把他供养的弥陀佛像送给大灯
国师,并对他说道:“知道你即将往生佛国,不知你是否认识净土的 主人阿弥陀,特地送你圣像一尊,免得见面不认识,多么可惜!”
大灯国师用手推开弥陀佛像,说道:“你留着自己纪念吧!我的 净土在心中,我的弥陀在性里,你没有听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的佛法吗?”
挑水禅师听后,大喜,说道:“还是让这尊弥陀佛借住我的房子吧!我们还是建设我们心中的净土,我们本性里的弥陀吧!”
大灯国师也含笑而逝!
56、以静制动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 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 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六祖说,人有六根,生而有之我们不能断却六根,我们不能切断
感官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我们的感官之外下功夫,使我们的心不染万境,不受外界的影响,达到真性常自在。
57、灵光顿悟
弟子问禅师道:“师父,如何才能使身心清净呢?”
禅师微微一笑,说:“有个人听了算命先生的话,说他眉头泛 光,当天就能变成富翁,于是他就直接走到别人的银楼里,当着别人
的面伸手就去拿柜台里的金银财宝,被人抓住了送进了衙门,县太爷问他说:‘你怎么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就抢别人 的钱财?’那个人回答
道:‘我只看到了钱, 没有看到人啊!’”
禅师接着说:“有 禅心的人,眼睛里看到
的只有尘埃!”
弟子又问道:“那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禅师厉声喝道: “你外出云游,在庙宇
与丛林之间奔走,可曾找到你们的安身之处?如果只会攀山涉水来来去去,那只不过是白白 踏破草鞋,等着阎王爷朝你们收草鞋钱呢!”
弟子不依不饶又问道:“怎样才能成佛?”
禅师抚掌大笑说:“好!意志坚定的人,将踏破的草鞋扔掉,光
着脚向前走,没有了任何束缚,也就没有了任何烦恼,不用为草鞋破了磨脚而担心,也不用为草鞋钱而担心;意志不坚定的人,心里挂念太多,忧虑太多,心都装满了,千门万户都封锁了,还安什么身,立什么命!”
弟子看了看自己的草鞋,灵光一闪,顿悟了。
58、雪窦非信差
雪窦寺在浙江宁波的四明山中,历代时出高僧,都以雪窦为名, 但禅宗公案中的雪窦禅师是指正脉的雪窦重显禅师,不可误认。
雪窦大师慈悲心切,诲人不倦地传播着佛法真谛,让人彻悟人生 的本来意义,在禅林中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天下的学人士子,衲子
奇僧,无不争相趋鹜,切磋印证。
大师住到雪窦寺后,庄严佛土,气象一新,成为禅林云门宗法的
新祖庭。这一时期,其他禅宗派系都显得衰落,独有云门一枝独盛,所以天下称为“云门中兴”。
当初,雪窦禅师在淮水旁遇到太守曾会先生。曾会问道:“禅 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也许往钱塘,也许往天台方面去看看。” 曾会就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很好,我写封介绍信
给您带去,他定会好好地待您。”
可是雪窦禅师到了灵隐寺时,并没有把介绍信拿出来求见住持, 一直在大众中过了三年。曾会于三年后奉令出使浙江时,便到灵隐寺
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中却没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去云水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找到雪窦,
便问道:“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是不是我为您写的介 绍信丢了?”
雪窦道:“不敢,不敢,因我是一个雪水僧,一无所求,所以不 能做你的邮差呀!”
雪窦言毕从袖里拿出原封不动的介绍信交还给曾会,双方哈哈大 笑。曾会将雪窦引见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后苏州翠峰寺
缺住持时,就推荐雪窦任其住持。
59、高尾染坊
禅师讲故事往往出人意料,在日本的禅宗公案中有这样一个经典 的爱情故事。
曰本的江户时代,社会上盛行艺妓。这种艺妓都是经过精挑细选 的聪明美丽的女子,从小经过严格的训练。她们精通琴棋书画,知情
识趣,专门从事与达官贵族的上层交际活动,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她们中最优秀的被称为“大夫”,只有王侯将相才能与之交往。
当时江户最有名的是一位高尾大夫。她具有极大的权威,平时只 接待那些诸侯或者富商,每次接待都要价十五两黄金。
有个名叫老久的染坊工匠,他很仰慕高尾大夫。但是以他的身份 地位,根本不可能与她交往,怎么办呢?
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花了三年时间省吃俭用,靠自己的 辛勤劳动赚了十五两黄金,然后就谎称自己是从大阪来的一个富商,
要求与高尾大夫交往。
结果他的目的真的达到了。老久终于跟他朝思暮想的高尾大夫相 会了。
临别的时候,高尾大夫对他说:“请再光临。”
一般人都会说“我会再来”之类的话,但老久老老实实地回答 说:“我得等三年之后才能再来一次……”
高尾大夫大吃一惊,再三追问之下,才得知这个小伙子为了见她 一面,竟然埋头苦干了三年,不由得非常感动。
“等我满了期限恢复自由的时候,我就嫁给你。为了表示守信, 我把积攒的三百两黄金交给你代为保管。”高尾对老久说。
后来高尾大夫顺利满工,就嫁给了老久。夫妻两人同心协力,创 立了全江户第一的染坊。
60、临济拜祖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墓地,在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 传,凡是作为一位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一位禅
僧,从来没有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唐代宗时,曾赐颁“圆觉大师空观之塔”
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临济禅师应 是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塔主见面后就问道:“请问长老!您法
驾光临,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道:“我到此目的,既不礼佛也不拜祖!”
塔主听后非常不解地问道:“请问大德!佛陀及祖师与您有什么冤仇?”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道:“你为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 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所答。许久,塔主请问道:“那我该如何自 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道:“泯灭恩仇,体会佛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 本来面目。”
塔主又问道:“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临济禅师以三祖僧璨禅师的《信心铭》中的偈语说道:“至道无 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塔主终于言下大悟。
临济禅师得法于黄檗禅师,黄檗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 僧求”的禅境,临济一定深有所契。今见达摩祖师的塔墓,以至尊的
无求之礼,契入祖心,而塔主不知,用对待的差别知见之心,问先礼佛抑或先礼祖,临济禅师不是佛与祖均不礼,而是自性中的佛与祖早
就打成一片,所谓佛与祖已无分别,何必妄加恩仇执著呢?
61、一切为空
出生做人,都不是为了来受苦,而是为了求得幸福。而为什么幸 福总是短暂,痛苦总是不断。所有全人类都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因
此,全人类有无同然,有为了有而苦,无为了无而苦。而所有人痛苦的根缘是什么?这正需要人自身去体会,渐渐悟出其理。否定痛苦,
这样便渐渐地脱离痛苦,求得幸福。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 何心修道?”
大珠答:“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问:“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 禅修道?”
大珠反问:“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哪有什么地方可 以聚众?”
道光继续问:“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答:“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 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道:“禅师,您这可是打妄语了。”
大珠答:“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又如何妄语?”
道光问:“难道尘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 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答:“都是真的!”
道光问:“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答:“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明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62、禅师与医生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在其面前死去, 因此他每天都恐惧着死亡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
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 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
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 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
王田医师似懂非懂地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
“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地想着: 这种开示,怎能祛除怕死的心
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 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曾告 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
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 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 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 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地拍着王田的
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 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
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
不灰心并继续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底澄明,难题逐
渐消失。“无”己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着说了一句话: “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 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
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
63、乞丐买饼
有一个禅宗寺院的长老,精通做大饼的技巧。寺院做出来的大饼又香又甜,上山来的香客都非
常喜欢,纷纷花钱购买品尝,香火很是兴盛。
有一天,一个从远方来的落魄的乞丐来到寺院,吵嚷着要品尝大 饼。小和尚们看他脏兮兮的邋遢样,就不让他进厨房,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候长老出现了,他训斥徒弟们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你们
怎么可以这样呢?”于是他亲自为这个乞丐挑选了一个大饼,恭恭敬敬地送给他品尝。
乞丐非常感动,吃完后掏出唯一的三文钱说:“这是我乞讨来的全部钱,希望长老你能收下。”长老居然真的收下了,双手合十道:
“施主一路走好!”
徒弟们非常纳闷,问长老说:“既然是施舍给乞丐,怎么又收钱 呢?”长老答道:“他不远千里而来,只为品尝这大饼,所以要免费
给他品尝;难得他有这么上进的心,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所以要收下他三文钱。有了这份尊重的激励,他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
徒弟们根本不以为然,心里暗想我们的师父真是老糊涂了,大概 在说梦话吧。
几十年后,一位大富大贵的商人专门上山来拜谢当年的一饭之恩。令许多老和尚大吃一惊的是,他居然就是当初那个花了三文钱吃
大饼的乞丐!
64、一村菊香
一曰,禅师从野外采回一颗菊花,便把它栽种在禅院里。到了第 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成了菊花园。花香恰人,
从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
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人们都忍不住赞叹道:
“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棵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刻动手挖花根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的院子里显得是那样的寂寞,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 凄凉后,对着禅师感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
禅师笑了,继而说道:“这样更好啊!三年后可是一村菊香。” 弟子听完也看着禅师笑了,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65、烦恼即菩提
三位信徒愁容满面,于是去请无德开示一个共同的问题。
见到禅师便问:“请问禅师,如何才能生活得快乐?”
禅师回问:“那诸位活着是为何?”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老年时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 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 活着。”
禅师道:“那你们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了。”
三位顿时忧愁莫展,请禅师开示。
禅师又道:“诸位活着是由于恐惧死亡,等待年老,和被迫的责 任,皆非自心本愿。而毫无理想,毫无意义,如此生命,何谈快乐?”
“诸位所认为的快乐又是如何?”禅师接着又问。
甲信徒道:“我认为有了金钱便是快乐。”
乙信徒道:“我认为有了爱情便是快乐。”
丙信徒道:“我认为夺得名誉才为快乐。”
禅师道:“不然,若你等得到这些东西之后,将更加痛苦。”
三位又是迷惑,恳请禅师教化。
禅师说:“若你们得到金钱、爱情、名誉之后,烦恼、忧郁、甚
至更大欲望将无休止地缠绕你们,固然更加痛苦。若想获得轻松,必要舍弃如此之念,转化思想。金钱要布施方得快乐,爱情要肯奉献便达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为快乐,各位会否?”
三位信徒顿悟。
66、本性宝藏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青年男子,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 两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禅师听见有人蹑手蹑脚地来到了他的屋子里,禅师大喝一 声:“谁!”
那人被吓得跪在地上,禅师揭去他脸上蒙着的黑布一看,原来是 白天和他同行的青年男子。
石屋禅师说:“喔!原来你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男子回答:“数不清。” 石屋禅师问:“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男子回答:“那 要看偷的东西价值怎样啊!”
石屋禅师追问: “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男子回答:“几 天而已了,过后仍旧
不快乐的。”
石屋禅师说: “原来是个鼠贼,为
什么不大大地偷一次啊?”
男子问:“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啊?”
石屋禅师回答:“只有一次。”
男子疑惑地说:“只有一次?这样能够吗?”
石屋禅师回答:“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啊。”
男子急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禅师突然紧紧抓住男子的衣襟,厉声喝道:“这个你懂吗?这是 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真正的一生奉献在事业上,毕生受用不尽,你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贪取身外之财,自心本贮藏有无穷的
宝藏而不知,常为取一时之乐而步入歧途,妄失本性,何以得永世之乐?这个人从此改邪归正拜石屋和尚为师,后来居然成为著名的禅僧。
67、忌妒成祸
在一座古老的寺院中,住着一位禅师,带着两个小徒弟,师父患 有风湿症,两腿行动不方便,每天分由两个小徒弟槌腿按摩,减轻痛
苦,每次当大徒弟按摩右腿时,师父就说:“你师弟按摩左腿,按摩得很舒服,你应该像他那样按摩才好。”大徒弟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但当小徒弟按摩左腿时,师父也总是说:“你师兄按摩右腿,按摩得 很好!你应该向他学习。”小徒弟听了,心里也很不舒服。
有一天,小徒弟不在寺里,大徒弟来按摩师父的腿时,心里想着 师父对师弟的赞美,越想越气,终于决定把师弟按摩的师父的左腿打
断,他以后就不会有腿来按摩了。
第二天,师弟看他所按摩的左腿被打断时,一气之下,也把师兄 按摩的右腿打断了。
两个徒弟因为忌恨、嫉妒,把师父的双腿都打断了,害得师父变 成没有腿的跛子。我们的社会上也有人患有这种见不得别人好,同归
于尽的病态心理,你忌恨我,我嫉妒你,结果受害的是整个社会,以及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个人。
68、禅门静默
五代时,后汉刘王坚持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大众全体到王宫内过夏。
诸位法师到宫内后,接受宫女们的礼敬问法,尤其刘王虔诚重法,故禅修讲座,无日无之。于是连日莺莺燕燕,热闹非凡。
寺中耆宿也都乐于向宫女和太监们说法。但唯有云门禅师一人却在一旁默默坐禅,致使宫女们不敢亲近请示。
一位值殿的官员,便故意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仍是一默,值殿官员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更加尊敬,就在碧玉殿前贴一首诗
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争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禅者,一默如雷,虽不言语,实则有如雷轰顶之开示,真正的禅 道高者,一向如闲云野鹤,或居山林,或住水边,三衣一具,随缘任
运,即使法缘殊胜,王宫侯第,亦不为利诱,不为权动。这方是达到了真正禅境,必为人所崇。
69、平常是禅
赵州从谂禅师从二十岁起,大约有四十年的时间,跟随南泉普愿 禅师参学,直至五十七岁止,然后才云游四方到处参访,共达二十年
之久,八十岁时至赵州观音院担任住持,享年一百二十岁,世人称之为“赵州古佛”。
虽然南泉普愿禅师的禅风闻名遐迩,但弟子赵州却青出于蓝,更 胜于蓝。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道:“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造物主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