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太极拳发力的骨骼原理的发力训练

太极拳之发力训练/李秒丰;发力训练是任何一个拳种都必须的,不发力何以打人?;太极拳发力方法有别于其他拳种,不用打砂袋、木桩,;一、力的形式根据划分方法的不同,力可分为:直线力;二、发力训练人之力无不靠肌肉的松紧、筋腱的伸缩、;松紧训练是发力方法的总纲,亦是不二法门;悉心松紧体验;发力训练完了并不是发力的结束,只是掌握了发力的基;在训练发力之前有必要对力的形式
太极拳之发力训练/李秒丰
发力训练是任何一个拳种都必须的,不发力何以打人?又何以胜敌?不发力不可以称之为拳,反过来说,又不是所有的发力都称之为拳。只有适合击打与御敌之力才称之为拳之力。太极拳的发力的训练目的不是为发而发,而是为了使用。
太极拳发力方法有别于其他拳种,不用打砂袋、木桩,更不用药助。太极拳发力训练只在自身,主要方法是强化自身本能和挖掘自身潜能,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使人之本能和潜能自然发挥。所以说,太极拳发力训练不是把人训练成大力士,而在于发力时整体的协调配合,力出自然、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
一、力的形式
根据划分方法的不同,力可分为:直线力(单向力、双向力)、杠杆力(支撑力、平衡力)、旋转力(离心力、罗旋力)、辐射力(冲击力、膨胀力)。直线力和杠杆力是简单力。旋转力和辐射力是复合力。力又可分为快力和慢力、明力和暗力等。每种力都有各自的作用和特点。寸劲是一种力的瞬间冲击;爆炸力或惊炸力是一种力的瞬间膨胀;抖弹力是一种力的旋转回弹产生的震荡。拳中打人是力的瞬间冲击和膨胀。两人相抗,所谓“顶牛”是力的慢性释放。发力训练要从简单力到复合力,再由简单的复合力到复杂的混合力。把局部的力变成整体的力,把僵拙的力变成灵活的力。拳中所求之力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力。太极拳所求的力可喻为:汽缸点火瞬间做功产生的爆炸力、膨胀而冲击,回环往复。又可喻为子弹击膛,旋而快并具穿透性。故前人有“四两拨千斤”之比,而非其真,只是喻理。
二、发力训练
人之力无不靠肌肉的松紧、筋腱的伸缩、骨骼的转动而产生。打太极拳本身就是通过松静、柔缓的运动使肌肉放松、筋腱拉长、骨节松开、骨膜增厚,使肌体增加弹性,转动灵活。加之各部位的拧裹、争撑、伸拉,使自身支撑在不平衡中达到整体平衡,协调。所以说太极拳打套路是储能蓄力的方法。但不等于太极拳不练发力或太极拳不用发力。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的拳。太极拳发力需要单练。而且必须单练。光靠打套路是不能发出太极拳所求之真力的。如果只追求“行云流水,藕断丝连”,一但与人交手,软绵绵毫无震慑力和杀伤力,实难取胜,顶多化人而已。如再遇高手,“懂劲”亦不好使,四两也拨不了千斤,只会被快而重的巨力打败。所以说练拳不发力就像一个人缺了半个身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明白身子却不听使唤。打套路只是固本、养精蓄锐,再“劲贯四梢”仍不能得发力之法。
发力方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再由低级到高级。具体来说就是由局部到整体,由定步变活步。终极目的是在运动中瞬间发出惊炸、浑厚、震颤、抖弹相混、相融又难分、难辨的高质量的力,瞬发瞬收,收发只在一瞬。打人人不知,打人人不觉。
松紧训练是发力方法的总纲,亦是不二法门。不仅太极拳独有,亦适宜各拳种发力训练。松中求,紧中得是谓“真言”。
发力层次有三,第一层乃精神意识的训练;第三层仍是精神意识的训练,由有意识转为无意识,是为高层;第二层是形体训练。
精神意识的训练前提是松静。走、卧、坐、站无可不练,无不可练。拳论“其意在心”,其力仍在心,心紧形亦紧,紧则有力。通过有意识指使精神瞬间一紧一松,就像人受了惊吓,突然浑身一战,全身即紧,紧在一瞬,松贯终始,反复练习,至松紧随意,形成条件反射,无意松紧,亦松亦紧,无松无紧,而无不松紧,便入高层。
形体训练分局部训练和整体训练。整体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整体发力的关键在于腰胯发力训练,腰胯能发力便能轻松步入整体发力。整体发力只是腰胯运身发力的一种协调训练。局部发力分为上肢、下肢、腰胯3个部分。上肢训练分手臂的抖弹、扭转、裹翻、外撑、回切,使手臂在转动自如的前提下训练瞬紧瞬松,慢紧慢松,慢紧瞬松瞬紧。慢紧是控人,瞬紧是打人,松是知人,是蓄能,亦是发力的基础。手臂松紧的训练原则,也是腰腿训练的原则,更是整体发力的训练原则。下肢训练主要是脚的踢弹、勾踹,腿的屈伸、绷弹,足跟瞬间外撑,腿自绷弹,足登腿自伸,绷弹、屈伸自在松紧,腿之进退,穿扫全在胯催、胯缩与腰配合。瞬紧则快,慢紧则沉。腰胯发力主要训练转腰、拧胯的瞬间反弹。犹如旋转强劲的弹簧,撒手便回弹,拧一分力弹三分力,拧的越慢蓄力越足,撒的越快回弹力越大。腰胯训练务使腰胯分开,切勿转腰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腰转胯不动。胯要前后挫, 稳住腰,缩胯腰不动。由慢入快,由快复慢,再由慢到快,悉心松紧体验。整体发力的先决条件是“五弓”具备。是对以“腰运身”的再体悟。在腰胯发力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手臂的运转,画圈、绕8字、下滚、外翻、屈伸、开合,腿的屈伸、绷弹。训练中掌握运转松、落点紧、紧便力出、瞬紧瞬松,有收有蓄自不费力。
综合发力训练不仅要求所发之力是整体的,而且要求所发之力是复合的,在主攻目标过程中前进的力方向是多元的。这种力才是不易被破坏和抗衡的力,亦可称之为高质量的力,不仅浑厚,而且灵动。抖翎训练,有定步定势抖翎,定步开合抖翎、活步抖翎。抖翎发力全在腰拧、胯挫瞬间回弹。定步定势是手臂撑,瞬紧瞬松。开合抖翎, 前后、上下、左右皆有开合。开合抖翎犹如两手拉皮筋,突然撒手、松紧只在一瞬,充分体验运转松落点紧,手臂任意开合、腰胯随意拧转、胯自挫合。先松后紧、慢紧快松,瞬间又紧、紧后即松,是谓松紧一瞬。此时的松已不是原来的松,紧亦不是原来的紧。松中寓紧,紧中寓松,非松非松、亦松亦松紧。所以有人称之为“调零点”,而绝不是半松半紧。拧腰挫胯已不是平面的运动。腰为元点,头顶、足登、拧拔缠裹融为一体,回弹时,拧拔之力又向上下、左右回弹。所以瞬间产生弹颤之力,由腰部顺骨节向身体各部辐射传递。达于表是为抖翎。犹如鸡之抖羽、动物之抖毛。抖翎能发力自然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前人所述“节节贯穿、达于背,行于四梢”,一切均在自然之中,而不是有意而为。“劲贯四梢、劲运四梢”,不言而明。
定步发力成熟后,便可训练活步发力、活步发力步随身换不可拘泥。发力训练与打拳交替进行,亦可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初始阶段进行。活步发力能收发自如,发力训练即成。
发力训练完了并不是发力的结束,只是掌握了发力的基本方法。“功夫无息法自修”,拳无止境。要向高层次的精神发力追求,达到形神合一,出神入化,使自身心态更平静。所谓意念要似有若无,由松紧训练,转入紧松训练。一触即发,不发而发,即前人所说的“太极不用手浑身都是手”、“全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无为而为,是谓“无为而无不为”。如拳中所说“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以上所述实乃笔者真实体悟。过去有发力伤身之说,实为偏颇,方法不当,憋气、努气,逆自然而行,强行运气定当伤身。方法科学,自然而行不仅于身有益,更是健体。新陈代谢由此而旺,只会使身体更加强壮。
俗话说“攒天攒地,攒不下力气”。劲是使出来的。力是练出来的,力越发越活,力越发越足。君可辨之、思之而行! 在训练发力之前有必要对力的形式有大概的了解,便于对力的掌握和使用。
力,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线性力(直线力、弧线力、单向力、双向力)、杠杆力(平衡力、支撑力)、旋转力(离心力、向心力、螺旋力)。就其做功形式而言,主要有冲击力和膨胀力。就其释放能量快慢而言,又有瞬间发力和缓慢发力。就其类别划分则可分为:简单力和复杂力,静力和动力。在拳中又分为整体力和局部力,明劲和暗劲。线性力和冲击力、杠杆力是简单力;旋转力和膨胀力是复杂力。复杂力是两种以上力的复合。每种力都有自身的作用和特点,拳中所求之力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力,旋转力贯穿太极拳始终,同时也与其它力复合。寸劲是一种瞬间的冲击力;爆炸力或惊诧力是瞬间的膨胀力;抖弹力或弹抖力是两种力的复合;螺旋力是旋转前进的一种力;颤力是冲击振荡之力;两人相抗之力是一种缓慢释放的膨胀力。发力打人是瞬间释放的冲击,膨胀力的组合。太极拳中求的复杂力可比喻为汽缸点火时所产生的爆炸力,瞬间做功,膨胀而冲击,回环往复,振荡而富弹性。发力之快亦可喻为子弹出膛,前人喻为“发劲似放箭”,皆是喻示其性。拳论中的“四两拔千斤”,从力学上看无非是对杠杆力和旋转力的运用,亦是一比,而非其真,不是用小力接大力,或抗大力,更不是用小力打大力,若当其真莫过于以卵击石。姚兰先生(字馥春)论应敌说:“敌以一斤力袭来,我则以一斤力接之,以一两力打来,我即以一两力应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四两拔千斤”,是在力量的变化中改变敌力方向,在敌之力似发未发,前力已尽,后力未续,劲断处瞬间出击,小力便可胜大力,是以我之优势攻敌之弱势,才是真正的“四两拔千斤”之义。不能凭字妄猜乱用。小力赢人仍是瞬间力的优势的应用,是太极拳用力的方法而已。
发力训练就是固化本能,调动或挖掘人的潜能,使之在实战迎敌中发挥最大效能,同时又强筋健骨,增强我们的体质,提高素质。俗话说“攒天攒地攒不住劲”,人的力越使越大,越使越活,越使越有。只要发力方法科学、正确,不仅不会伤害身体,反而会促进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强壮。
发力是任何拳种都要训练的,只不过是方法不同而已。太极拳发力不是打套中所谓的“劲贯四梢”就能练出或得到的,太极拳打拳不用力只是方法,是蓄力,而不是不要力,力是拳的基础。故有人习拳数年或几十年而不能真正发力,皆在于不悟。练太极拳如果仅仅以追求外观的柔美,行云流水,藕断丝连,一旦与人交手,软绵绵毫无威慑力和杀伤力,实难取胜。顶多不过听劲好,化劲好,知觉敏感于他人罢了。如再遇高手,什么听劲,懂劲全无,心情一紧,四两也拔不了千斤,反而更拙,只好被动挨打,被快而重的巨力打得落花流水,只有败北,所以说,练拳不发力,就象一个人缺了半个身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明白身子不听使唤。
发力训练要从简单力、局部力开始,再到复杂力,整体力。终极目的是活步发力,在运动中能发出高质量的复杂力:惊诧、浑厚、抖弹、震颤、冲击、膨胀,渗透等,发力最妙的是内在的体悟,发力的感觉完全是一种能量,一种强悍的能量的释放,似火山喷发,象河水决堤,只要有裂隙,有薄弱处,便喷涌而出,摧枯拉朽,无坚不摧,势不可挡。这种感觉是平日能量集聚的释放。所以说日常练功,是集聚内力,犹如河之蓄水,日久自盈,自然天成。发力只在得机的那一瞬间,一切便告结束。无形无意,感知已晚,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太极拳的功夫方见成熟。
发力训练有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第一阶段是精神意识的训练,像人受了惊吓,浑身一颤,毛发尽竖。前提仍是松静,就精神发力的原理,符合生物科学,精神紧是一种应急的本能反映,一紧全身俱紧。脑紧,神经传导加快;心紧,瞬间收缩压加大,加快血液(能量之基)对全身的供应;腹腔压力瞬间增高,对脏腑起稳固作用,同时肾脏在压力的刺激和中枢神经的传导下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增强应急反应的敏感,使人处于高度的临战状态,整个身体的功能都被激活,使人精神高度振奋,威武神圣,敌不可欺。神人敌之髓,精神先胜人(同时亦要有胆量的训练)。
第二阶段是形体发力的训练, 从松静着手,勿追求力的大小、快慢、轻重,只在松紧中体验便能人道。形体训练分局部训练和整体训练,整体训练是在局部训练后的综合训练,重点是腰胯发力。
腰胯发力是在转腰运胯的基础上,主要训练瞬间回弹。挫胯训练好坏是决定发力质量和速度的关键。训练不能强求,重点仍放在体悟上。从感觉上找,感觉对姿式便没问题,或称拧腰挫胯,犹如在旋转一个强劲的弹簧,撒手便回弹。拧一分力回弹三分力,拧三分力便回弹十二分力。拧的越慢蓄力越足,撒的越快,回弹越大,(颤力或震力、振力是在回弹时由阻力而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由慢入快,悉心体悟。
主要方法是抖翎、开合训练。开合有前后、左右、上下,开就像拉皮筋,拉弹簧,合就像是回弹,只在一松一紧,瞬间即成。抖翎是在腰胯发力的基础上,手臂任意开合运转、抖弹。这种训练之所以称之为综合训练,腰胯并非在平面拧转,而形成立体的运动,头顶、身拔、足蹬、腰伸、胯缩,各种要领协调配合自如,拧拔中又有回弹,反馈,共振。在腰胯拧挫回弹的一瞬,由于阻力的运用,不发而发,由腰部向身体各部顺骨节辐射,节节贯穿达于四梢,行于手指,使整个身体产生瞬间的抖颤、惊弹。像动物抖毛,鸟之抖翅,是谓抖翎,这种力是武人苦苦追求的上乘之力,太极拳称之为“金鸡抖翎”。
第三层的精神发力训练方法亦是第一阶段的深化,但仍有不同的要求和必须注意的问题及成熟的表现。初级阶段只是一般感觉,是在意识的诱导下完成的。这一层则完全是一种不自主的体验,意念上似有若无,似是而非,精神超然放松,反应极敏,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毫无妄想,一切均是条件反射,即所谓炼神还虚,亦即前人所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训练中你如能体悟,并进入如此境界,全身极轻松,动作极活灵, 自觉已发不出力时,无力而有力,你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太极高手,一切神功不在话下,仅凭知觉感应的反射所发之力,无坚不摧,你将不惧任何来犯之敌。
最后说说功夫的极限,人的潜力是有限的,把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自如调动即是高层功夫,要兼收并蓄,以养为主,不能过分超负荷超极限发挥和使用能量,否则就等于杀鸡取卵,透支存款。前人功夫了得,英年早逝的现象不能不思,今人不能重倒复辙。 试力就是试着发力,是在徐徐的慢动中学习、掌握和熟练各种发力的正确的运动轨迹。如果试力的动作能熟练掌握,再质变为瞬间的本能动作就是发力,故试力和发力是因果关系。 《芗拳》一书中所介绍的各种试力,都要细心体会,熟练掌握,发力才能正道是趋。在此仅就试力训练中经常出现的偏差作一正误。 1.失整 试力训练首先应做到U“上至头顶,下至肩足,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知道,任何人体运动都是在人的神经系统下,肌肉收缩作用骨骼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的肢体运动都是由人的神经系统调动控制肌肉的舒张和收缩而成。发力的质量是由参与运动的肌肉本身的弹性程决定的。试力是因为我们要寻求和运用的力不是日常生活习惯的局部用力,如果是后天之局部力,就根本无需再试了。试力的作用就是用意念调动和支配全身的肌肉尽量参与,以至全部参与工作,力争做到每一个动作都是一动全身齐动的整体运动。 现在,不少人在练习试力时并没有真正做到整体齐动,而仅仅是双臂,甚至是双手带着双臂和躯干被动而动。所以初学试力,首先应先站好桩,返视自身各部,待意念中连结各部的橡筋都拉伸妥当后,再进行试力。而在试力的全部动作中,不仅要使各条橡筋始终拉满,还要使之随试力的动作而舒张收缩,才能做到意力到致的整体运动,否则,就会因盲目的试力而失整。 运动生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运动的肢体表现形式都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而任何肢体的运动其表现形式都是肌肉的运动,而肌肉的运动是离不开神经系统支配和引导的。一般人由于后天的习惯,神经系统支配和调节肌纤维的力量比较差,因此其运动多是局部的肌肉运动,力量自然要小得多。试力训练就是把站桩时的整体内在运动加以延伸放大的变化,以求调动和协调更多肌肉,乃至全身的肌肉都参与工作。这样,势必因与旧的用力习惯不同而产生失误或困难,故试力只能在缓慢的动作中逐渐加深体认,并及时纠正错误,才能逐渐熟练。由于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所以试力必须先放弃和纠正日常的局部用力定型,才能“换劲”,进而不断强化新的正确的条件反射,加快正确发力技能的形成,从而形成牢固的整体运动定型,才能在日后的激烈对搞的拼搏中随机运用。这就要求在试力训练时必须先要做到要领的正确,切莫贪多图快,漫不经心,尤其要克服旧的习惯动作,使每一个动作具备四面八方的平衡与对偶的浑元之势,并进而使其强化和巩固。 2.头部未领 各项训练的动作都必须是以头领身体去作,此即芗斋先生所说的“头有统率全身之意”。所以无论试力发力,正确的要领是以头部带动整体而动,除用头部牵动躯干外,四肢的动作也应如此。如双臂的动作就应该意想用嘴叨住两根细绳,绳的另一端系于手腕部,术语谓之“叨手”。所有的动作都是由口叨着意念中的两根细绳带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拳自口中发”,头领而不失整。 3.违背三大法则 在所有的功法训练中都要时时遵循“形不破体,意不露形,力不出尖”这三大基本法则,也就是说试力必须是桩的变化运动,稍有失桩现象即会违背此三项法则。换句话说U只要保持了桩的要求,做动作就不会违背三项法则,而违背了这三项法则,试力动作就不可能正确。 三项法则虽专有所指,但基本上是互为联系、制约和贯通的,所以不能分开来谈。在此,需要着重强调一下力出尖的错误。力出尖是指力有方向,而只要有方向就会出现习拳大忌――绝对力和片面力,这就必然是同时犯了意露形和形破体的毛病。犯有这一通病的主要原因是心存“打人”和“够人”的欲望。武学上乘实作法要的最重要一条是“不管对方中不中,只管自己正不正”。浑元力的施发绝对不许心存妄念和招法,而是随机随势的应感而发,而所发之力变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圆面积的爆发,而不是打某一点、够某一部位,也就是桩的骤然松紧。 违背三法则的通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U (1)膝开肩耸U在试力过程中,尤其是运用“勾”的意念时,双膝向两侧移位,正面开合试力的训练尤为明显,同时有双肩部上耸的现象,这是意露形、形破体的严惩错误表现。 (2)直出直回U正确试力的双肘动作不仅仅是横撑,在保持横向力的同时,还应随着双臂的动作缓缓拧流。若按流行功法的习惯动作,双手前指运动时都是以手心向下的形式进行,待到这个动作完成时再停止双臂的运动,将双手手心翻转,至手心相对(托婴桩)时,双臂再往回。以这个姿式回勾,双手勾挂至将要贴身之际又停下,由双掌心相对又翻成掌心向下后,再继续周而复始地去做。这样的方法流传较广,是典型的违背三个法则的体现。这种试力动作是外形破体的、绝对前去后回的片面力练习,势必会造成断劲现象。试力动作虽说有“勾挂”、“勾挫”的意念和力量存在于动作之中,但任何动作的外形是看不出来这些意念的。而试力(包括发力)动作必须是浑元力的整体动作,在运动时蕴含着多种劲力,并且在勾、挫的同时能随意发出各种方向和形式的劲力,这才是试力的要旨所在。况且手掌的变化亦不能有停顿和露形,应该是整体带动下的双肘撑拧翻滚变化。即不是手带动小臂变化,而是双肘撑拧翻滚带动着双臂和双手手心方向的变化,这样才能使试力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 (3)双手出尖U双手破体和出尖的原因大多是以上通病所致,所以不能单项纠正,要同前面提的各面不足整体解决。在此要提示的是U当意力前指时,双手试力的动作不许超出脚尖,如果具备较大的拉伸量,可以使肘及身体各部在空间“争”出位置。 (4)肘拉手拽U这个错误也是心存单纯向回的绝对力造成的。请犯有这种错误者注意U在以勾挂历意念进行试力练习时,切不可失去浑元力的蓄涨欲发的整体间架,双肘不是回拉而是横向撑拧,双手意力则一直指向前方。纠正这个错误,在外形上前辈们曾留下了标准,这就是双肘的位置在意力勾挂横撑时不许超出双肩的横向延伸线 4.单操手 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习武者忽视站桩和试力的训练,把单操和步法当做重点的训练内容而本末倒置。当然,这样苦练的确能速成,如果以单操加步法,戴上护具或拳套苦练,实作时再以敢打必胜的无畏气势当先,亦胜招法套路百倍,但这种练法却无法使习者成为高手、妙手。所以步入拳学正轨的途径必须以站桩为基础。单操训练的外形虽有掌和拳的区别,但内在要领是相同的。所以,所有单操训练必须是试力的动作,尤其是腿法训练,其外形虽然只有简单的几种,似不如某些拳种复杂花哨,但内在要求却高难得多,亦需整体而动。任何一种腿法都不许是绝对的片面力,同时要求起腿时能随机随势地“变向”,原传称为“浑元腿”。单操训练中易犯的通病主要有两点U (1)脊柱失正U脊柱中正是整体要领的核心,任何动作的失正都是不正确的。造成失正的原因是肩胯在运动中失去了平行四边形的要求。换句话说,如果每个动作都能保持肩胯这个平行四边形,就能基本上保持中正。在此以常见的正面圈拳(又称圈锤)的单操为例U 正确的圈锤单操是以平抱桩撑抱蓄势后的整体瞬间合抱(栽锤原则相同,只是中途突然变为向下),为了明确显示,特以分水桩起式。练法是以头领身(意念中用嘴叨住右手)向左转体,双臂向自身中线合抱,抡挥至自身中线时,左手正好护住自身头部,右手向前圈击。而后再以上述方法作左手圈击的动作,左右轮着进行。 圈锤单操的动作应该是躯干带动四肢运动,双肩和双膝必须同时随脊柱的转动而齐动,才能保持平行四边形而不失正。但是,大多数习者只是双肩部扭转,胯部未动或被动地随着动,这就势必造成失正。希对照圈锤单操举一反三,纠正圈锤和其它单操中的失正动作。 脊柱失正的另一个原因是曲解二争力。二争力是指两个方向相争的发力,也是最基本的发力。初学发力,一般先从双手之间的互争开始,而后逐渐上升为全身各部的整体互争。故双手互争只是整体争发之局部。若是只以双手互争的方法训练,单操就会失正,这是因为双手互争只能带动肩部随之而动,形不成双肩同双胯之间的主要争力,在此,以三体式直拳单操为例U正确的直拳单操训练应该是侧身桩变面的浑元整体互争。整体各骨关节和筋肉同时向各自的发力方向齐争(内中已拉开了量)。注意这种发力形式正好是前手出击,后手防护头部。争力时拉出的量亦突然弹缩而回,此谓合力,如果继续变而成为拗步直拳,就需双肩膀双胯的斜向互争,整体齐动,变为拗步直拳。 2)失中U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太极拳之发力训练23等内容。 
 太极拳之发力训练_专业资料。供给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拳之发力训练/李秒丰 太极拳之发力训练 李秒丰 发力训练是任何一个拳种都必须的, 不发力何以打人?又何以胜敌?不...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刘嗣传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 “没功夫, 技巧也...这样发力,实际上是在瞬间调动和集中全身 各处潜在的强大的内功力量,恰好对准其...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强化腿部力量的练习_体育/运动_生活休闲。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强化腿部力量的练习在我们放慢速度练拳时,有时会感到腿部受不了,哆嗦,有时虽然是硬挺着...  揭秘太极拳超强内功 爆发力怎样来的
罗军太极 练习太极拳会产生太极内功 强大暴发力,现将产生的每 个过程叙述。 第一步:从基础开始练就丹 田力 ...  如何练习好太极拳中的胯_体育/运动_生活休闲。如何练习好太极拳中的胯 朱定友...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 发力就是在胯的旋转速度 加快时产生。引化来力也...  自然反应的训练,角度、速度、距离感的训练,以及身法、 步法、发力、承接、转化的训练; 五、推手、沾手、接手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太极拳要求动急则急应,动缓 ...  另外,在发力的 时候,如果能通过腰部运动来发力,效果会更好。 太极拳里面有很多...另外,坚持练习太极还能增加 人体的气场,而且对练习者的脑机能也 会产生良好的...  通过此阶段练习, 使腿劲、 腰劲、 臂力都有显著提高. 使腿劲、 腰劲、 臂力都适应太极拳套路的缓慢、 旋转、 发力要求。 练习太极拳,若腿劲、腰劲、臂力练...太极拳视频 习练太极拳时该如何进行发力
责编:葛红
发表时间: 11:45
  不管是练习什么动作都要有发力的练习,那么练习拳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练习发力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的发力动作的讲解,以及一些练习方法,赶紧看看吧!
  太极拳发力练习
  发力训练是任何一个拳种都必须的,不发力何以打人?又何以胜敌?不发力不可以称之为拳,反过来说,又不是所有的发力都称之为拳。只有适合击打与御敌之力才称之为拳之力。太极拳的发力的训练目的不是为发而发,而是为了使用。
  太极拳发力方法有别于其他拳种,不用打砂袋、木桩,更不用药助。太极拳发力训练只在自身,主要方法是强化自身本能和挖掘自身潜能,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使人之本能和潜能自然发挥。所以说,太极拳发力训练不是把人训练成大力士,而在于发力时整体的协调配合,力出自然、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
  一、力的形式
  根据划分方法的不同,力可分为:直线力(单向力、双向力)、杠杆力(支撑力、平衡力)、旋转力(离心力、罗旋力)、辐射力(冲击力、膨胀力)。直线力和杠杆力是简单力。旋转力和辐射力是复合力。力又可分为快力和慢力、明力和暗力等。每种力都有各自的作用和特点。寸劲是一种力的瞬间冲击;爆炸力或惊炸力是一种力的瞬间膨胀;抖弹力是一种力的旋转回弹产生的震荡。拳中打人是力的瞬间冲击和膨胀。两人相抗,所谓&顶牛&是力的慢性释放。发力训练要从简单力到复合力,再由简单的复合力到复杂的混合力。把局部的力变成整体的力,把僵拙的力变成灵活的力。拳中所求之力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力。太极拳所求的力可喻为:汽缸点火瞬间做功产生的爆炸力、膨胀而冲击,回环往复。又可喻为子弹击膛,旋而快并具穿透性。故前人有&四两拨千斤&之比,而非其真,只是喻理。
  二、发力训练
  人之力无不靠肌肉的松紧、筋腱的伸缩、骨骼的转动而产生。打太极拳本身就是通过松静、柔缓的运动使肌肉放松、筋腱拉长、骨节松开、骨膜增厚,使肌体增加弹性,转动灵活。加之各部位的拧裹、争撑、伸拉,使自身支撑在不平衡中达到整体平衡,协调。所以说太极拳打套路是储能蓄力的方法。但不等于太极拳不练发力或太极拳不用发力。没有不打人的拳,更没有不发力的拳。太极拳发力需要单练。而且必须单练。光靠打套路是不能发出太极拳所求之真力的。如果只追求&行云流水,藕断丝连&,一但与人交手,软绵绵毫无震慑力和杀伤力,实难取胜,顶多化人而已。如再遇高手,&懂劲&亦不好使,四两也拨不了千斤,只会被快而重的巨力打败。所以说练拳不发力就像一个人缺了半个身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明白身子却不听使唤。打套路只是固本、养精蓄锐,再&劲贯四梢&仍不能得发力之法。 发力方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再由低级到高级。具体来说就是由局部到整体,由定步变活步。终极目的是在运动中瞬间发出惊炸、浑厚、震颤、抖弹相混、相融又难分、难辨的高质量的力,瞬发瞬收,收发只在一瞬。打人人不知,打人人不觉。
  松紧训练是发力方法的总纲,亦是不二法门。不仅太极拳独有,亦适宜各拳种发力训练。松中求,紧中得是谓&真言&。 发力层次有三,第一层乃精神意识的训练;第三层仍是精神意识的训练,由有意识转为无意识,是为高层;第二层是形体训练。 精神意识的训练前提是松静。走、卧、坐、站无可不练,无不可练。拳论&其意在心&,其力仍在心,心紧形亦紧,紧则有力。通过有意识指使精神瞬间一紧一松,就像人受了惊吓,突然浑身一战,全身即紧,紧在一瞬,松贯终始,反复练习,至松紧随意,形成条件反射,无意松紧,亦松亦紧,无松无紧,而无不松紧,便入高层。 形体训练分局部训练和整体训练。整体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训练。整体发力的关键在于腰胯发力训练,腰胯能发力便能轻松步入整体发力。整体发力只是腰胯运身发力的一种协调训练。局部发力分为上肢、下肢、腰胯3个部分。上肢训练分手臂的抖弹、扭转、裹翻、外撑、回切,使手臂在转动自如的前提下训练瞬紧瞬松,慢紧慢松,慢紧瞬松瞬紧。慢紧是控人,瞬紧是打人,松是知人,是蓄能,亦是发力的基础。手臂松紧的训练原则,也是腰腿训练的原则,更是整体发力的训练原则。下肢训练主要是脚的踢弹、勾踹,腿的屈伸、绷弹,足跟瞬间外撑,腿自绷弹,足登腿自伸,绷弹、屈伸自在松紧,腿之进退,穿扫全在胯催、胯缩与腰配合。瞬紧则快,慢紧则沉。腰胯发力主要训练转腰、拧胯的瞬间反弹。犹如旋转强劲的弹簧,撒手便回弹,拧一分力弹三分力,拧的越慢蓄力越足,撒的越快回弹力越大。腰胯训练务使腰胯分开,切勿转腰胯,转腰要定住膝管住胯、腰转胯不动。胯要前后挫, 稳住腰,缩胯腰不动。由慢入快,由快复慢,再由慢到快,就像练习一样,需要动作连贯有力。
  悉心松紧体验。整体发力的先决条件是&五弓&具备。是对以&腰运身&的再体悟。在腰胯发力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手臂的运转,画圈、绕8字、下滚、外翻、屈伸、开合,腿的屈伸、绷弹。训练中掌握运转松、落点紧、紧便力出、瞬紧瞬松,有收有蓄自不费力。 综合发力训练不仅要求所发之力是整体的,而且要求所发之力是复合的,在主攻目标过程中前进的力方向是多元的。这种力才是不易被破坏和抗衡的力,亦可称之为高质量的力,不仅浑厚,而且灵动。抖翎训练,有定步定势抖翎,定步开合抖翎、活步抖翎。抖翎发力全在腰拧、胯挫瞬间回弹。定步定势是手臂撑?,瞬紧瞬松。开合抖翎, 前后、上下、左右皆有开合。开合抖翎犹如两手拉皮筋,突然撒手、松紧只在一瞬,充分体验运转松落点紧,手臂任意开合、腰胯随意拧转、胯自挫合。先松后紧、慢紧快松,瞬间又紧、紧后即松,是谓松紧一瞬。此时的松已不是原来的松,紧亦不是原来的紧。松中寓紧,紧中寓松,非松非松、亦松亦松紧。所以有人称之为&调零点&,而绝不是半松半紧。拧腰挫胯已不是平面的运动。腰为元点,头顶、足登、拧拔缠裹融为一体,回弹时,拧拔之力又向上下、左右回弹。所以瞬间产生弹颤之力,由腰部顺骨节向身体各部辐射传递。达于表是为抖翎。犹如鸡之抖羽、动物之抖毛。抖翎能发力自然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前人所述&节节贯穿、达于背,行于四梢&,一切均在自然之中,而不是有意而为。&劲贯四梢、劲运四梢&,不言而明。 定步发力成熟后,便可训练活步发力、活步发力步随身换不可拘泥。发力训练与打拳交替进行,亦可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初始阶段进行。活步发力能收发自如,发力训练即成。
  发力训练完了并不是发力的结束,只是掌握了发力的基本方法。&功夫无息法自修&,拳无止境。要向高层次的精神发力追求,达到形神合一,出神入化,使自身心态更平静。所谓意念要似有若无,由松紧训练,转入紧松训练。一触即发,不发而发,即前人所说的&太极不用手浑身都是手&、&全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击&。无为而为,是谓&无为而无不为&。如拳中所说&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以上所述实乃笔者真实体悟。过去有发力伤身之说,实为偏颇,方法不当,憋气、努气,逆自然而行,强行运气定当伤身。方法科学,自然而行不仅于身有益,更是健体。新陈代谢由此而旺,只会使身体更加强壮。 俗话说&攒天攒地,攒不下力气&。劲是使出来的。力是练出来的,力越发越活,力越发越足。君可辨之、思之而行!
相关阅读推荐:
西洋参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西洋参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清...
金桔从个头上算有大、小之分,从口味上有咸、冰糖之分...
铁皮枫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它的口味清香,富含...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大家对于花椒应该都比较熟悉,因为它是生活中经常用到...
太极拳精选
说到太极拳流派,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氏太极拳,陈氏太...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
太极拳的特点是用意不用力,而意、气、神是打太极拳...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但是您了解八极...
太极拳与未来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
推荐太极拳
太极加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如何运气和发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