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完了,我会不会被老街二完小吊打,我好怕

《我心我性》之《我行我吟》
《我心我性》之《我行我吟》
白银盘里一青螺吕本怀
君山我去过四次,两次走水路,两次走旱路。
第一次走水路正值秋汛,洞庭湖确有几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船从南岳坡码头动身,走了四十多分钟的样子,才终于到达;水大,原先的码头被淹没掉不少,船近乎直接靠岸,但却靠不很拢,于是用一块跳板将岸与船链接起来,跳板长,走上去蛮有弹性,有些晃晃悠悠的感觉。我在水边长大,不怕水,但船在湖中行也有几分眩晕,靠岸后走在跳板上倒踏实了不少,居然步调与跳板的起伏甚为一致。
这是我第二次横渡洞庭,两次之间的间隔很短,那一年上学偏晚,我入学已是十一月初,湖滩公路两边的芦苇有些泛黄。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的铁船,居然能载那么多的汽车,光那启动时的汽笛就算得惊天动地,仅凭这我便对岳阳充满好奇与尊敬。虽是枯水季节,但与对岸的距离估计不下十里,有到过岳阳的人便指着对岸那个金黄的盔顶,说那便是岳阳楼,十分有名,连外国人都要不远万里跑过来看呢。然后再指向西南,此时船已行至湖心,说那一抹黛青色便是君山,照样也是十分有名,钟相杨幺当年的山寨便构筑于此。当时的我对岳阳楼还算略知一二,于君山却是彻底的陌生,好在当我还没踏进岳阳城时,便在轮渡上接受了关于君山的最初启蒙,且开学不久又随全班在登上岳阳楼之后马上又上了君山。
二妃墓是有的,不过已经显现出破败的气息;柳毅井也在,似乎还有涓涓细流,湖中水位不高,柳毅井口的水位亦低,且清泠,朝下望仿佛一面清幽苔绿的铜镜;另外有飞来钟,当时还挂在树枝间显得高高在上,但还是有好事者爬将上去用手或卵石叩击,钟声确实浑厚洪亮余韵悠长,这也证实这口钟实在不枉是真正的南宋遗存。印象最深的则是斑竹,君山岛上的竹子种类繁多,竹竿有圆有方,粗者可做檩条,细者仅如婴儿小指,但全岛却只有二妃墓近旁的几丛上面斑痕遍布,据说是当年二妃痛苦所致,四千多年前的泪痕哪怕到今日也无法抹没,足见二妃对舜帝的用情至专至深。君山的导游颇敬业,解说远比岳阳楼公园里的专业,听他们讲过心中便不禁对舜帝有了几分羡慕,同时对娥皇女英也有了些怜香惜玉。好多年后我在桃花源中又见到了斑竹,个头远比君山斑竹威猛挺拔,史书上似乎没娥皇女英到达桃花源的记载,这里的斑竹应与二妃无关,但这也并没稍减我对她们的敬重,她们毕竟是拿了自己的性命去殉自己的爱情,何况爱人还是三皇五帝中赫赫有名的舜帝呢。
那天我与君山最难忘的接触是品了一杯银针,每杯一毛,杯之大小近乎今日寻常之啤酒玻璃杯,杯身通体剔透,茶叶形状与茶水颜色变化均历历在目。君山银针属于轻发酵茶,是黄茶中的珍品,诗人对它曾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述。冲泡时茶叶尖尖根根朝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头三次都是如此。喝茶在专门的茶楼,边品还可边听边看服务员的茶艺展示:她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而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就能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白云翩翩而去。他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竟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仿佛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这是什么宝贝,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的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将君山银针定为“贡茶”。这两则茶事听起来似乎有些玄幻,但君山茶在明清时已作为贡品却是千真万确,且近代还在巴拿马博览会上拿过金奖,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它的身价,当时便已使得一杯茶几乎等同于一碗面的价格。我那时还不会品茶,加之口渴,只能说在牛饮,虽说是君山银针,但泡到第四泡时,茶叶也开始松散耷拉,而不再有原先的那份笔挺与灵动。
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照那么多张相,单独的、几个人的、集体的,直到好些年后我还保存着,但终于却在搬来搬去里不见踪影。前年同学聚会,有存攒好的将那回的照片拿到会场,引来大家一片欢喜与叹息,那位同学马上出去翻拍,在场每个人都分得一两张,大家纷纷小心翼翼捏在指尖,似乎便因此而握住了青春葱茏的根须。
再一次由水路而之君山,坐的已是快艇,秋深湖瘦,快艇若箭,十分钟左右便到。湖面是怎样便再没多少感觉,感觉到的只是风大,仿佛直要将人吹到水里一般;艇头激起一溜溜银白色的浪花,与两侧浑黄的湖面形成鲜明的对照。
后两次去走旱路,感觉君山在不断变化:先是飞来钟真的飞了起来,但却没飞远便重重摔下来,幸好没破碎,却只能挂在两根古树之间的横杆上了,想敲的人再也用不着爬得老高,然敲钟罚款的警示牌却明确无误地告诉你每敲一下将付出多少银子,不过还是有人不自觉,公园管理人员也不可能时时严防死守。但钟不敲不响,长期不敲很可能会导致自闭,有人偶尔敲一敲也未必真是什么坏事。
看金龟也算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那几只猴子都还有些攀上爬下的本领,更绝的是都会做鬼脸讨吃讨喝。带着孩子的可以去游乐园,如果只有几个男人则不妨绕全岛转一转,岛不大,统共不到一平方公里,除了那几个烂熟景点,其余如封山印、射蛟台、龙涎井、香炉山等都不会让你白跑,说不准还能给你带来意外惊喜呢。
庙与亭也是必须要到的,目前君山最大的庙是洞庭庙,第一、二次去时还只看到废墟,后来却修复得富丽堂皇。它位于君山秋月岭山麓,庙为二进庭院式,青瓦红墙,雕龙画凤,且前有九龙引柱。一进正殿挂“洞庭庙”匾,内坐洞庭王爷武像:一手加额,一手托明珠,目光前视,仿佛正在调节阴阳,抑止洞庭风浪;二进为“凝碧宫”,内设洞庭王爷生活场景;一二进相连的屏墙上刻有《柳毅传》。整个庙宇占地5000平方米,气象宏大。
相传洞庭王爷乃一黑脸大王,是唐代书生柳毅的化身。据传柳毅传书后,洞庭龙君为了报答柳毅救女之恩,定要将三公主嫁给柳毅,柳毅认为救人于危难之中乃做人之本分,不可因此为己谋利,便婉言谢绝。柳毅出宫后,倾慕柳毅的龙女扮成渔家姑娘,终与柳毅结为夫妻,婚后才道破实情,与柳毅重返洞庭水府,柳毅被封为洞庭王。龙君担心柳毅这白面书生镇不住水妖陆怪,便命钱塘君做了个怪面具,让柳毅白天戴着巡查湖岸,晚上脱下面具后再回家。有一次柳毅巡湖忙到深夜,回家时忘记取下怪面具,一踏进家门便再也取不下来,于是柳毅便由白面书生变成了黑脸大王。柳毅在洞庭湖畔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君山修建了洞庭庙,凡过往洞庭湖的人都会进庙烧香、祈求平安,我等虽不必在水面上讨生存,但既然到此自然也要进去揖拜一番,以表自己作为洞庭子民对龙宫的敬意。
洞庭庙修复得迟,而朗吟亭却早在1982年便得以修复并开放,且在2012年底市政府又启动了对朗吟亭及周边配套设施的修复性改造。以朗吟亭为主体,新增了赏景和品茶的仿古建筑“醉仙居”,新拓了游览车道,建筑群融亭、廊、院、游路为一体,整体颇具江南园林特色。此次修复性改造的目的至少有三:一是打造君山爱情主题公园,二是与岳阳楼一起申报国家五a级景区,三是弘扬岳阳本土道家文化。朗吟亭起源与我之家门洞宾先生相关,据说他很喜欢在洞庭湖与苍梧山之间来来去去,有一次还在岳阳楼喝醉了酒,并即兴吟诗:"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君山乃“白银盘里一青螺”,玲珑清新,吕洞宾自然喜欢,他飞到君山之后,以泉洗脚、在山高卧、午夜玩月,为纪念他,岳阳先民便在他倾酒高吟、醉卧酣眠之处建立了一座两层的"朗吟亭"。
史载朗吟亭始建于北宋。明代嘉靖十九年六月(公元1540年),湖广布政司参议滁人胡松擘窠书有"朗吟飞过处"五个大字,勒石立于亭中。据《癸亥志》记载: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绥远将军蔡毓茶重修,并作有《朗吟亭记》。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长沙绅士戴平斋重建,咸丰年间(公元)遭兵毁。同治八年(公元1896年)崇胜寺僧募化再重修。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进攻长沙之时,朗吟亭恨被飞机丢炸弹炸掉一角,嗣后兵荒马乱无人修复。朗吟亭几兴几毁、历尽沧桑,许多文人墨客曾登亭吟诗作赋,诗人余昌谷便写过一首《朗吟亭》:"长啸一登亭,仙音不可听。云光连水白,山色隔水清。高唱空霄汉,秋心满洞庭。苏门何时约,铁笛起沧溟。"经过诸般妙笔点染,朗吟亭终于成为闻名于世的仙迹福地。
我第一、二次去君山,只看到朗吟亭与洞庭庙之废墟。朗吟亭于1981年由岳阳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上重建,1982年5月落成,那时我已离开岳阳回到老家教书;而缘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侯希贵先生捐资230万元,采取原址重修方案,洞庭庙于1996年才得以全面竣工。洞庭庙修复后,我去看过两次,顺便也看了朗吟亭两回。听说最近修复性改造之后的朗吟亭比以前更加布局精巧、参差有致、装裱精美、古色古香,亭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的水泥与木质混合结构,分别由4银金柱、8根檐柱和廊柱支撑,顶盖金色琉璃瓦,翘首饰鳌鱼戏风,整个建筑美观大方。但我却却还止于听说,一直无缘亲眼目睹,也不知这后一次的相见还需等待多久。
到君山公园其实挺方便的,我每年都会经过君山区政府所在地若干次,在此下车便可搭直达公园的公汽,门票虽贵但目前也还算承受得住,何况还有一位君山朋友表态说只要我去一切归她负责,而我却一直没在那里停留,不是去了岳阳便是回了华容。君山本儒释道文化杂糅之地,更兼洞庭本土文化丰富繁复,现在更成为了举国公认的爱情之岛。那逼仄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早已经承载得太多、太多,我实在不忍心再无端去给它增添一点什么;另外人过天命,爱情似乎恍若隔世,连这两个字说出口都似乎有了面瘫的感觉,还是将这已足够狭窄的地盘让给那些年轻蓬勃的生命吧,在这片不能不喧嚣的风景里,我宁愿做一个远远、冷冷的看客。
让君山最初名满天下的是刘禹锡的那首诗,如今让我忍不住回眸的也还是刘禹锡的那首诗,诗题为《望洞庭》,诗不长,录如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桃源深深知何处&吕本怀
能够来到桃源亦是一种缘分,搭帮省级教学比武分片举行,搭帮岳阳、益阳、张家界、湘西、常德分为一个片,更搭帮常德做东道主、东道主又将承办事宜交给了桃源,说起来几乎都一长串了,但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意外,这辈子我可能都到不了桃源的。一是远,常德还要过去百余里;二是不过一个县城,也没有什么非去不可的旅游景点;三则不便道,更没有什么亲戚在那边。但一个从来没有打算去的县城,结果变成非去不可的地方,还能带上七八个老师一起前往,难道这不是一种缘分?
桃源县城名叫漳江镇,临沅水,去的时候县城似乎就一条主街,基本与江堤平行,前几里是老街,后几里则是开发区;不大的县城,然狭长,还分什么南站、北站,&第一次去,我们搞不清坨,结果下错了站,下在了开发区。这下可好,的士也等不到,半天半天才截到一辆,然后半天半天又截到另一辆,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可不敢分伴;先到的那一辆心里不美,直到答应给他多加五元钱,他的脸上才多少有点笑容,话也多了一些,并一路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桃源县城。
住的地方隔桃源一中不算远,但也不太近,走路恐怕得一刻钟,好在不会错,直接走就是。县里据说也有些景致,但一则不甚著名,二则也没有时间,于是只记下来一些名字,如文昌阁、六角楼、万寿宫、犀牛山、五马寨、七峰山等;有的在县城,但偏偏关门早,等听完课早就关门闭户,有的在乡下,更加不可能去打个照面。只有宋教仁故居大家还有几分兴趣,但偏偏正在维修,谢绝参观。据介绍工程甚为浩大,准备将其作为桃源另外一张最靓丽的名片打造,已经很靓的一张,当然是桃花源。
桃源是个大县,人口几近百万,但县城却赶不上华容繁华,建设也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县的设置也远较华容晚,直到公元九百六十三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转运使张咏才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在实地考察后,建议设置桃源县。取名桃源的理由是境内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之《桃花源记》传颂于世而得名桃花源,早在晋代桃花源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观,名桃川宫。
桃源县城建设虽不如华容,但由于它与两个历史名人相关,便后发制人,目前其经济实力与知名度可能都大大超越了吾邑,由此可见人文对一个地方的拉动力。这两位名人,一个叫陶渊明,他是外地人,估计很可能从来没有到过桃源,但他却写了一篇叫做《桃花源记》的文章,文章开头便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武陵”二字注定了桃源县将在后来持续千余年的“桃花源”属地之争中占据绝对优势。武陵便是常德,这个没有疑问与争论,而后来之桃源县,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武陵,这也便让其他有心来争的地方有些理不直气不壮,争来争去反而让桃源的交椅坐得更稳当了。正如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市名满天下,一篇《桃花源记》亦足以让桃源县物质精神双丰收。这不,还在听课的间歇,便不断有同仁建议,既然都到了桃源县了,怎么也该去看看桃花源吧。
另一个让桃源闻名天下的人,叫宋教仁。宋教仁算得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不但是协助孙中山推翻满清王朝的左右手,更是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极力推动宪政的政治家,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随着时代的前行,人们越来越怀念这位中国宪政运动的先驱,越来越因他被暗杀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倍感惋惜。这一位可是真真切切的桃源人,一直在桃源生活到十七岁才离开家乡,他一生只活了三十四岁,在家乡生活的时间恰好是他全部生命的一半。日,宋教仁出生在桃源县的香冲,有兄妹四人——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宋教仁排行第二,少时家中穷困,几岁便死了父亲。宋父死后,家中之事由他母亲主持,而从现在有限的资料中也可知道宋教仁的母亲精明能干;对于母亲,宋教仁非常孝顺,日,宋教仁被刺临死之时,他一再嘱咐黄兴等人,希望不要把他死亡的消息告诉他的母亲,并嘱托黄兴等在他死后照顾他的母亲。当时的《申报》曾报导过宋教仁临终时的情形:
“时宋已不能语,惟以目四瞩,周视故人,依依难舍。黄兴见状心痛,于是附耳呼曰:‘钝初,你放心去吧!’宋遂气绝,众皆痛哭失声。”
直到今天宋教仁还葬在上海,于故土而言他是典型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最后一次回家时,他已是民国政府的农林部长,足以算得衣锦而归。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宋母抚摸着宋教仁的肩膀,想起这些年家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幸,更出于对儿子前途变幻莫测的深深担忧,宋母发自内心地挽留他:“汝幸得生回,毋去矣。”&宋教仁亡命日本时,儿子宋振吕才4岁,而现在已经12岁了,望着英姿勃发的父亲,他只有一份陌生的感觉,连父亲都叫不出口;兄长宋教信也早因宋教仁革命而被清廷杀害,母亲早已两鬓斑白,身体衰弱,妻子也面带愁容,憔悴不堪。面对如此凄凉的场面,宋教仁终于放下自己的万丈豪情,终日陪伴在亲人左右,并“日饮酒道故旧为笑乐,欲事亲终老以尽天伦,京中屡电促驾,亦未能出山”。
&但终于他还是走了,作为上世纪初最杰出的青年才俊,他的生命不仅属于这个家,更属于国家民族,国家民族需要他去改造,他也将改造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他相信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将一个老大且腐朽的帝国改造成一个民主进步、繁荣富强的中国。在他之前已有一个湖南人谭嗣同,戊戍变法失败后完全可以逃走,但他却慷慨激昂:“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从容地坐在家中等待被捕,并在狱中留下了一首足以光耀千古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或“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而另一个湖南热血青年宋教仁却希望通过宪政让中国人从此不再流血,将中国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治乱循环来一个彻底终结,但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将面临与谭嗣同一样的命运,也必须拿出自己的命来作为祭献。不同的是,谭嗣同是主动献身,而他却是被迫丧命;谭嗣同的血终于唤醒民众,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他的血却近乎白流,百年之后宪政于国于民依然还是虚无缥缈的幻影。
仅仅居家两个月后,1913年1月初,宋教仁在国民党总部的不断催促下,忍痛与亲人告别,东下长沙出武汉而至上海,这一走他便再也没能回来;即使今天,他的陵园仍在相距故园几千里外的上海,他的灵魂仍游荡在他极不情愿看到的极权主义的土地上而无法安息。
据说,宋教仁也是我们正在听课的桃源一中的缔造者,那一年是1907年,我们去的时候,学校正在准备百年校庆,为了校庆学校专门为宋教仁建设了一座小广场,广场上有他的汉白玉全身雕塑。雕塑真人大小,先生手拿礼帽,目视前方,脸色平静而坚定;背靠着的是一块更高更宽的大理石,大理石顶部有一座时钟,时针永远定格在宋教仁遇刺的那一瞬。
虽然宋先生的故居要到2010年12月才能最终修复竣工,但我们看到了先生的雕塑,已经足够。遗憾的是,尽管哪怕在常德问起宋先生,很多市民都不知道他是谁;但我们在桃源打听宋先生的旧居,却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宋先生有了故乡故土的铭记,便已足够,并且我相信越往后越会有更多的人去铭记他甚至追随他,他未竟的事业,一定也会有人愿意接着去完成。
听完课大家相约去桃花源,既然《桃花源记》永远是语文教材上的保留篇目,有这样的机会走近桃花源自然不能放过。去的时候已是仲秋,应该看不到桃花了,但走进桃园,却依旧一片落叶缤纷的景象,拾起来一看,竟然清一色都是塑料制品;然后去始建于晋的桃川宫,上下三重,确是“修廊夹五殿,重阁映千树”,但里面的和尚却与桃花源外一样也只认得钱,为了要钱免不了照样糊弄甚至恐吓,态度仿佛还更为粗鲁恶劣;秦人村里已无秦人,只有一条牛一张犁一个扶犁老翁的模型,却门面甚多,卖什么的都有,价格还颇为不菲,且有些强买强卖的架势;洞的确有一个,但显得逼仄而做作,并非天然,不知当年那个武陵渔人是如何拱进去的?幸好还有些竹,有特色的是罗汉竹、方竹,特亲切的则是斑竹,斑竹似乎只应君山才有,不知道它如何会流落到了这里。
最好的还是那盅擂茶,这是回返时大家相当一致的结论。擂茶又名“三生汤”,以生姜、生米、生茶叶为原料;做擂茶时,须先将这三种原料放在擂钵中用山桂树木棒擂制成浆,称之为“擂茶脚子”;沏制时先要在碗里放适量“脚子”,再用少许冷水化开,然后冲上沸水即成;此时随碗里冒出来的氤氲热气,飘散出一股股特有的清香,其味辣、香、咸混杂,别具风味。桃源县擂茶历史悠久,相传东汉名将马援带兵路过乌头村(桃花源)时,突然爆发瘟疫,是一位老太太用擂茶治好了他们的病,从此喝茶的习惯世代相传。
我的家乡不喝擂茶,但喝芝麻豆子姜盐茶,原料中有两样与桃源相同,且都是淡淡咸味,故喝起来顺口也爽口;加之我们选择的是一位老婆婆,每人只要五元钱便可放开肚皮喝,喝多少都成;虽山上已有些冷了,但喝着喝着我们一个个便都满头大汗起来。
深深桃源知何处?主要应在擂茶中。倘若有机会,我还想去找老婆婆喝一回,然后到一中广场宋先生的雕像下站一站,然后再前往他的老家渔父村(宋教仁自号“桃源渔父”),但网上搜过后才知道,先生的老家早就不叫香冲了。
&流纱瀑布&
&&至德夯,它位于峡谷深处,只八十余户人家,全是灰瓦木屋,木屋间穿插着青一色的石板路、石板坪、石板桥、石板墙,整个村寨显得恬适幽静;村寨四周山势雄奇、绝壁夹天,属于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夯峡”、“九龙”、“玉泉”三溪在此相会,如同三根彩带在此交结,然后又各自逶迤而去。
村中印象较深的是筒车与碾,碾在我的老家也曾有,米每家每户每天都离不开,二三十户人家中必得有一处;我似乎也曾跟在老黄牛的屁股后转悠过,但只是似乎,确切的记得却不敢说。但今天即使德夯的碾,也只是风景;水过,碾便空转,这应是沈先生笔下多次出现过的磨坊,当年谁家能拥有一座磨坊,便是一份了不得的财富,嫁聚时算得十分有力的筹码,但今日却完全成为无用的摆设。
核心景区内有筒车咿呀,但也只是将水提起、又放下,无实际的用途,只让人觉得德夯湿润水灵;但据说每到春天,德夯的溪间河畔,大大小小的筒车吱吱攸攸地转,提甘泉浇绿田园与村庄,其提水功能依然还在农业中正常发挥。但这仅仅是据说,我们前往流纱瀑布,沿九龙溪足足走了上十里,却没见一台筒车真正在工作,可能是我们来得不是时候的缘故,或现在的电动设备小巧方便,人们为省事将筒车逐渐放弃亦未可知。
&丽江是水城,天下著名,其实德夯更是名副其实的水寨,不仅寨内绿水潺湲、四通八达,而且整个风景区内泉源密布、溪流纵横、瀑布飞泻,其流纱瀑布,更以落差大、水量丰而著称于世,最近之中国十大瀑布评选中名列其间。
据介绍,瀑布落差高达二百一十六米米,为全国瀑布落差之翘楚,还有人说它是全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呢。丰水期,滚滚流水自悬崖上飞落深潭,犹如九龙翻滚,吞云吐雾、声若巨雷、气势磅礴,九龙溪便由此得名与发源;而当枯水时节则水流飘下悬崖,时而如轻纱拂面,时而似珠帘悬空,青纱琼珠荡涤绿潭、漾起层层涟漪,最仿佛那婀娜多姿、温柔秀雅的苗家妙龄女郎。
前往流纱瀑布全靠步行,且不会迷路,相跟着九龙溪上溯即可到达。可能是许久不曾下雨,九龙溪中水量甚小,只余几线隐隐约约、斗折蛇行;大致是灌溉所需,每半里许便筑有一坝,坝身不高,稍微积水水便漫溢,这也证明了当地民风淳朴,没有人想将已经不多的水源全部占为己有,这样做不仅保持了溪水不至于彻底干涸,也显示了上下游之间的公平。两岸不远处则云气雾岚、壑谷翻涌,且大多数山峰还有神话传说蕴含其间。如驷马峰座落在德夯村东面山岗,岩石嶙峋,高三百余米,雄峻姿奇,四座山峰并列且各异,皆呈前倾之势,如同四匹烈马呼啸奔驰而来,其势不可阻挡。据说每当山雾缠绕,更觉驷马欲动,堪称奇观,相传这原是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乃苗王出游时的驷马离车石化而成。再如在新寨背后的山梁上,耸立着三座灰白色的石峰,人称“三姐妹峰”。每座峰高百许米,上小下大,形似三个穿着花罗裙的苗族少女,个个亭亭玉立、若有所思。传说这三个苗族姑娘站在山梁上与情郎对唱情歌,情真意切,足足唱了三天三夜,后不知缘何惹出七个日头,将大地晒裂口了,将树木烤焦枯了,将溪水彻底晒干,更将她们三位全都化为石头成为了现在的风景。
九龙溪水不大,但不时还能见小鱼小虾、小螃蟹小青蛙。鱼在游且喜成群结队,不过说群也比较勉强,最多不过三五只而已,多往上溯,与我等方向一致,但遇坝即止,它们太小,远还没有跳龙门的本事,估计在遭遇大水时方可乘势而上。虾与蟹多藏石缝间,而青蛙则在石头与石头间练习跳远。虾是米虾,不过稍微比米大一丁点,但须尾毕呈,玲珑可爱;蟹亦不过婴儿指甲般大小,且畏畏缩缩,半出半掩。更妙的是还有鸭群,至少十来只,在小溪间摇摇晃晃,有时步行,有时浮水,但水小,其实浮不起来,扁嘴却不住地在水上、水下乱撮,估计它们过一下身,鱼虾蟹蛙都会损失不少,好在沿途似乎只有这一群,谅不至让水族们彻底断子绝孙。
溪两边多稻田,彼时初夏,红消绿涨,稻苗长势甚好,行株之间已很难看到白地,成熟期估计要比湖滨早十天半月。田乃梯田,拾级而上,由谷底而近山麓,仿佛一线线、一方方深浅不一的大小绿毯,迎接我们进入梦幻之门。溪路青石板铺就,偶有间隙,便蓬勃出些闲花野草。溪旁小黄花居多,不识其名,欲采之却不忍,不识便不识吧,让它们自由自在、自生自灭即可。目前流纱瀑布也算名声大噪,一路上时不时便遇到返回者,要是人人都采走一枝两朵,路边估计早就不见这些花草们的身影了呢。
&拐过一个急弯,便听见哗啦啦水响,不一会终于看见了流纱瀑布。壁立千仞,九龙溪被这绝壁削岩挡住,再也无法往前一步。绝壁下是深潭,不等过分靠近,便觉清冷,气温一下子突然低下去七八度,水若雾似纱纷纷扬扬,感觉直如进了水帘洞一般。朝上望一下子还无法及顶,尽力仰视方见三四股瘦流势若奔兔,一头撞在那突出的半圆形岩石上,溅起万千水花,飘飘洒洒,如细沙般的水珠随风吹到脸上、手上、石头上、草丛间,汇成了瀑布下那方湛蓝的湖。
湖不大,周两百米许,水却蓝汪蓝汪,仿佛大海在此作了一个短暂的停留。湖中有鱼,腮鳍毕呈,寥寥可数,假若它们来自山上,是不是会有些坠落凡尘之感;或许也是好事者自九龙溪中带来,那它们就算真正越过了龙门,进入到了天堂一般的世界。天堂地狱本也是相比较而言,哪里会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呢?只要小鱼们感觉适合,哪里都是它们的天堂。
&我站在这流纱瀑布下,感觉其真高,中国第一名无虚传,望久了连脖颈都有些酸酸的,好在我颈椎增生,朝天望望感觉正好,何况时不时还有清风细雨扑面之惬意。从正面仰望瀑布,瀑布好像直从云端坠落,真有李太白望庐山瀑布之感觉;沿潭畔走进瀑布里去,又神似孙悟空钻进了水帘洞;然从瀑布背后观瀑,却见水花在一个半园形的“月亮岩”上飞溅如花。
中国之旅游景点,不实在的宣传或布置甚多,等真到了往往会大倒胃口。如庐山瀑布,李太白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原是夸张,但有些人偏喜欢坐实,回来后便大失所望更大发牢骚,说哪里有三千尺,简直连三十尺都不到呢!桃花源里当然得有桃花,但桃花花期甚短,春天去都不容易赶上,更遑论夏秋冬三季,但为求逼真,景区竟然在桃园底下用塑料片剪成桃花的模样,撒得满地都是,似乎这样一来桃花源就真的不枉是桃花源了,但我看过却忍不住哂笑。另外还有太阳岛,本来只是松花江边的一个荒滩,后来经过改造亦不过一普通之江滨公园,但邓绪岚一首《太阳岛上》将其唱得过分唯美,让没去过的心生向往,但到过之后也往往大呼上当,我家的门口似乎都有这样一个荒滩呢。
但流纱瀑布却是真正值得去一次,它不仅是中国瀑布里落差最大的,且一年四季不会断流,最重要的还在于名副其实。由于那块月亮岩(叫半月岩其实更准确)的存在,不管水之瘦肥,跌下来水花总是如雾似纱,瀑布随风飘舞进退,随水势大小若奔、若浪、若波、若纱、若练,加之阳光的作用,瀑布上帘常幻出七彩虹,长虹随水珠往下飘落,直让人觉得似乎只要随水上浮至顶,便可抵达彼岸与天堂。
丽江,丽江
我在大理可谓受尽鸟气:当地导游简直是催命鬼,偌大一个大理古城只给你一个小时,紧赶慢跑一趟都来不及,更谈不上去了解文化与参观古迹了;然一旦进入购物点,则进去了便不愿意再带出来般,不时还要来点提醒、祈求甚至恐吓;午饭更是推迟到了下午两点,饥肠辘辘不说,端上来的菜蔬还烂差至胃口全无。我也算到过不少旅游城市,大理在我心目中简直最差最差,离开时我便暗暗发誓,再来大理至少都得下辈子。
那一次云南之行,昆明虽三番抵达,但现在看来等于没到:翠湖没去,滇池没去,大观楼没去,五华山没去,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也不曾去,这怎么算得到过昆明呢?到版纳时正值旱季,热带水果并不当令,甚至连买一个西瓜也要跑遍大半个景洪;野象谷则不仅不见野象,连猴子与鸟都不多,也属于去过一次便足够的地方。
幸好还有个丽江,幸好丽江古城不必随团,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慢慢慢慢地走。真正的旅游便该如此,在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导游率领下的旅游根本不配叫旅游,一路上疲于奔命不说,还屡屡被捉弄甚至被欺骗,没有多少风景文化入眼入脑不说,平白无故被弄出一肚子气恼也说不定。
丽江古城没有城墙,这可以算得其特色之一。据说是因丽江世袭土司姓木,筑起城墙后仿佛将木字加框而成为“困”,故一直不筑。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更大可能则是木氏在当地影响深远且实力强大,又深得当地百姓拥护,便根本无需城墙来保护。
下车处是水车,水车又称孔明车,是我国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属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水车共两座,一大一小,有人称其为“母子”,有人称其为“情人”。丽江一年四季绿水长流,这两架水车便也日日夜夜呀呀咿咿。水车旁的巨大影壁上有江的题词,这也是中国旅游景点一大特色,但我个人以为耸立领导人题词还不如来点古人诗词好,至少可让游客多少感受到一点当地历史文化风貌与内涵。
&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街巷依水流而设,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也是当年茶马古道的交易市场之所在。进入古城,你可临河临渠漫步,有水流处必有街巷,有水流处必有人家。古城充分利用了泉水之便,玉河水在城中先一分为三、三分成九,然后再分成无数条水渠,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之格局,水流潺潺、杨柳拂岸,使得古城湿润清新充满生机。你可随便走街入院,尽情感受纳西民族风情,建筑多为古朴的纳西院落,白墙青瓦木檐,整体构造粗犷简朴,而庭院布置与房屋细部装饰则丰富细腻,庭院中多叶片阔大的绿色植物与颜色红黄的花卉,稍大的院落往往便能给人一座小小植物园的感觉。
在一座桥边我遇着四个年轻小伙正在弹琴高歌,看肤色打扮应是本地少数民族,个个高大且单瘦,头发长长,带着耳环,脸上有淡淡的高原红,唱起来一个个旁若无人,歌声粗狂悠远;当我玩了一个多钟头回返,他们依旧还在唱,且劲头丝毫不减,旁边没有盛钱的器皿,看样子他们并不是在卖唱,也很可能并不为其他什么,仅仅因喜欢便可以在这里开开心心唱上一个下午。
木府肯定也是要看一看的,有言道“北有故宫,南有木府”,看过之后觉得还是有些夸张,然在这偏僻的彩云之南,能有这样一座占地四十六亩、中轴线达三百六十九米的大型府邸,也算一件令人感到惊奇且愉悦的事情。整座建筑群座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充分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的灵心惠性。古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据说算得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则端庄宽敞、气势恢宏,原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萃,千卷东巴经、百卷在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为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乃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为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则是土司跪接圣旨之所在,同时也是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另还有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等本土宗教活动场所,木府完备、宏大之格局充分体现了纳西人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与博大气概。
&距离丽江不远有玉龙雪山,但只能远距离地看,远远地也能感觉到一阵阵清冷,雪山下温度比城里至少要低十好几度;幸好老婆在我行李里偷偷放了一件长羊毛衫,一路上心里暗暗埋怨她多事,谁知此时此刻还真的排上了用场。我本来穿着一件短袖羊毛衫,夫子喊冷便将那件脱给了他。时值早上七八点,天空湛蓝如洗、白云朵朵,雪山历历在目,不知积累了多少年代的雪白中带点暗红,丽江城内的水都拜玉龙雪山所赐,玉龙雪山真真正正是丽江的母亲山,正如洞庭湖是我家乡的母亲湖。
但远远地看,也就是看看而已,据说可以坐索道上去,也可以骑马,但都需要大把的时间,我的行程里没有上山的安排,只能稍微感受后便启程前往黑龙潭。
&国内名叫黑龙潭的不知有几,但据说以丽江之黑龙潭最为著名。它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其后乾隆六十年、光绪十八年均有重修记载。旧名玉泉龙王庙,因获清嘉庆、光绪两朝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民国后才改称黑龙潭。门口有联云:“泉涣涣兮涟漪,问何时最是可人?须领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亭标标而矗立,看这般无穷深致,应记取云飞画栋,雨卷珠帘。”这幅对联不知何人所撰,全面准确地概括出了黑龙潭的特色,对来这里游玩的人也算得一个很好的指引,但公园晚上不开放,“月到天心”自然无法领略,只能见识些“风行水面”的韵致。
在公园里走上一圈,除了水冷、潭清,其实也无甚别致,与其他地方的水差不多,并且水域还局促。加之还有其他景点与购物,自然只好马不停蹄,返程时在一个购买海藻的地方足足停留了两个小时。
吃过午饭,前往束河古镇。稍微留意的人,便可感觉到束河不过是丽江的微缩版,这里曾是木府土司的发祥地,他们在这里不断发展壮大,终于开进了大研古镇,并成为丽江地区数百年间的统治者。束河也有四方街,也是流水潺湲、杨柳拂岸,摆放着各种旅游工艺产品的店铺照样鳞次栉比,但毕竟规模比丽江要小不少,周边离乡村较近,相比较而言肯定少了些喧嚣,多了些朴实与安静,走在这里似乎更多一份纯粹与飘然。
继续回到丽江去感受古城的夜晚。据朋友说,丽江让人留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可以看丽江的历史古迹,古建筑、水、黑龙潭、玉龙雪山以及周边的古镇、海子大致可以归于此类;二是可以领略丽江的文化风情,这便需要去看一看《印象丽江》的演出,或到丽江的酒吧一条街走上一走。这两项活动都只能在晚上,晚上的丽江比白天更加缤纷更加丰富也更令人神往。朋友还说,在丽江至少也应该呆上两个晚上,否则只能说你还没有真正领略过丽江。
& & 《印象·丽江》全剧分为“古道马帮”、“对酒雪山”、
“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祈福仪式”等六大板块,集中展现古老的东巴文化、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以及纳西民俗民风,演出以玉龙雪山为天然背景,风、雨、雪、云雾、阳光等都是大自然赋予实景演出的有效组成元素,随节目的进行,大自然的演出也在不断变幻,时而风啸云涌,时而云开雾散,时而狂风骤雨,时而大雪纷飞,在这里的演出人类似乎只有一半,另一半则完全交给了大自然。在容纳一千二百余人的三百六十度全视角剧场中,用象征着云贵高原红土的红色砂石砌成了十二米高、迂回艰险的“茶马古道”,一百余匹悍马以及五百余名来自十六个乡村、十余个民族的演员倾力出演,这些黝黑皮肤的非专业演员,用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最原生态的动作、最质朴的歌声、最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能带给每一个在场观众绝对的心灵震撼。
一个夜晚看演出,另一个夜晚则必须交给酒吧;没看过《印象·丽江》不算来过大研(丽江的古称),没在夜晚去感受酒吧一条街的也不能算到了丽江。丽江的旅游口号是:泡吧、艳遇、睡到自然醒,这“艳遇”要缘分,且到我这般年纪应难有机缘,“睡到自然醒”非得有足够的时间作为支撑,这两者于我没有可能,可能的便只有去感受酒吧,既然是感受,便不光是走进一家酒吧坐下来喝一晚上,而是还要到各门各户去看看去听听。
丽江的酒吧里外通透,走在街上不仅能听到里面狂放或悠扬的音乐,也能看到其间妙曼或刚劲的舞姿,同样坐在酒吧靠窗的位置也能看到小河、街景以及路上的行人。因通透的缘故,丽江酒吧里的空气质量在全国各城市中都应算最好的,敢于通透则与丽江无污染、无风沙有关,同时与当地夏天不热、冬天不冷的气候不无关联。走在这条街上,强劲的节奏与嘶吼不断地冲击着耳膜,空气中则酝酿着撩人的酒香,房檐下挂着的串串灯笼泛着妖媚的红光,每一盏灯似乎都在蛊惑地向过往行人述说着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段段故事。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月亮酒吧、路过蜻蜓、樱花屋、桃花天下、东巴宫、后街5号、小巴黎。。。。。。连酒吧的名字也一个个如此惊艳、刺激、浪漫、凄美……
&至于为什么要在这里艳遇、和谁艳遇、如何艳遇,却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据说在丽江的酒吧里,男人想“艳遇”一个女人,喝什么酒、烟与打火机怎么摆放都有讲究;而女人若想“艳遇”男人,则咖啡该怎么搅拌也有暗号。在酒吧里和酒吧外总是有很多卖花的女孩子,她们会鼓励你买花送给你喜欢的女孩,哪怕是送给一个旁桌的还来不及说上一句话的女孩子,你自己送或她帮你送都可以。送花的行为,在这里一般大家也就是一乐,包括那个得到花的女孩子也不会感觉太局促、太奇怪。这是不是也算得一种“艳遇”?萍水相逢是不是也可能会演绎成一见钟情?
在丽江,“艳遇”不是没有,据说几率还远比其他城市要高。这也难怪,许多独自来丽江的男女,多半是失恋着渴求爱情的,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慰藉,也比一般人更容易被唤醒,这种慰藉与被唤醒很容易便发展为“艳遇”,其间的极少部分最后也可能修炼成正果,听说丽江第一家酒吧的名字叫“樱花屋”,老板是湖北人老板娘却是韩国人,他们十几年前在丽江“艳遇”,然后就留在这座古城结婚生子开酒吧;“樱花屋”现已成为全国古城连锁酒吧,他俩也算得真正的爱情事业双丰收,堪称丽江“艳遇”的传奇与典范。
丽江的酒吧语录更算得一绝,有的写在门上,有的写在墙壁上,有的挂在灯笼上,有的贴在吧台上,有的打在菜谱、酒谱里。。。。。。大多属于广告与涂鸦的珠联璧合,语录风趣幽默,看了往往让人忍俊不禁。在下不妨摘抄数句:
1.&&&一切美女都是纸老虎
2.&&&某些同志对艳遇有偏见,在我们看来,艳是主观的,遇才是客观和不可强求的!
3.&&&泡妞就像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
4.&&&泡妞要像泡菜一样,要掌握火候,时间太短,太生,时间太长,又太酸!
5.&&&吃光喝光,身体健康!
6.&现在有些同志在一起搞对象,就像在街上卖艺一样,无所谓该谁掏钱,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图的是热闹。
7.&泡吧是樱花屋的一项基本政策。
8.&人不泡我,我不泡人,人若泡我,我必泡人。
9.&全世界的男人都是武松。
& 中国人向来崇尚九,我也不想例外,就暂列九条吧。
有一本书叫《丽江慢生活》,记得一开头便将丽江比喻成疯人院,说在这里人们可以互相慰藉,以缓慢的时光与意料之外的际遇综合疗伤;初来乍到并且立马便要走人的我,还远没体会到这份效果的神奇,更没所谓“艳遇”一说,但我后来总觉得,即使没有一种痛苦的遗忘是永恒的,即使它总还会在不经意间如云雨般浮现心头,但经过丽江的洗礼,所有痛苦都可能会由最初的刻骨铭心渐渐转化为依稀与淡然。
好一条魅力的金鞭&吕本怀
&&&&&&十年前能到张家界,缘于参加省级教学比武观摩,同行八人皆饱学之士,尤多青年才俊;去时一路歌声,回返时更是书声琅琅,一首首古诗词、一篇篇美文美赋,伴随着月色、伴随着清风撒满回家路;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从那以后,再没有过那样的雅兴,也再没有过那样的逸致了。”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十里画廊美不胜收,黄龙洞仿佛一座神仙宫殿,天子山云雾袅绕,奇峰异石让人直叹息真乃人间仙境,更胜却世外桃源十倍百倍;然十里画廊有奇山而无异水,黄龙洞之绚烂多半搭帮霓虹灯光,天子山虽如梦似幻但却难抵云遮雾罩,最后比来试去,异口同声还是金鞭溪好。
&&&&&&金鞭溪好,好在有山有水、山水相依,须臾无分离。十里画廊据说也曾有水的,但那是在吴冠中等最初发现之时,后来由于过度开发,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终成为目前这一条“干旱走廊”;失去了水的映衬,画廊便显干涩与孤零,失去了初见时的那份饱满与灵动。而金鞭溪,虽说水也越来越小,但毕竟还潺湲着,遇到下大雨,桥都能淹没掉。我们去的时候运气好,可能前几天才下过大雨,不时有泉源瀑布飞泻而下、冷冷作响;刀砍斧削般的绝岩上,不可思议地伸出绿色臂掌(全无泥土,那些树与花怎么可能扎根?),臂掌上似乎还有不少的水珠摇摇欲坠,在晨曦里折射出七彩光芒。
&&&&&&金鞭溪好,好在水流或缓或急,水面或瘦或肥。缓时水仿佛留恋难舍,急时则义无反顾;瘦则命悬一线,肥则弥漫上滩甚至上路;然无论如何,水均清澈冰凉。潺潺流水、嘤嘤鸟语,走着走着,忽然就感觉着一阵清凉,微风习习而过,而阵阵袭来的花香鸟语让你不得不驻足细品静听。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水中,鱼儿正欢快地游动,红、绿、白、黄、黑各色卵石闪闪发光;阳光透过林隙在水面散落着斑驳的影子,给人一种安谧静美的享受。沿途有紫草潭、跳鱼潭,紫草潭位于金鞭溪与砂刀沟汇合处,原名“纸草潭”,因清代山民造土纸在此漂洗而得名,潭长约八米,宽约两米、深两米,潭水清澈见底,奇峰、绿树、紫石映入潭底,斑驳陆离、水光鳞鳞、绿影摇曳,潭上小桥为一块完整的天然巨石,宽两米许、长三米多。而跳鱼潭则水色如碧,急漩不止,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据说每当夏秋,溢水下泻,形成珠帘,溪中鱼邀游至此,即奋力飞进潭中,旋转数圈,再跳下溪去,彼上此下,络绎不绝。但鱼跳只是据说,我们去的时候,并未见鱼跳,只有不多的几尾鱼在潭中悠然自得。
&&&&&&金鞭溪好,更好在沿溪极得移步换景之妙。放眼望去,一路有母子峰、猪八戒背媳妇、醉罗汉、神鹰护鞭、金鞭岩、花果山、水帘洞、劈山救母、蜡烛峰、长寿泉、文星岩、双龟探溪、秀才藏书、千里相会、重欢树、楠木坪、骆驼峰、水绕四门、万岁牌等等等等,直叫人目不暇接。金鞭岩在清代中期文献中便有记载:“县西二十里青崖山,其前五山并立,层峙如浮图。中一峰更峻拔,上插宵汉,晴辉雪积,最擅奇观。”这其中的“其中一峰”,指的便是金鞭岩。关于金鞭岩,还有很神奇的传说,据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观音娘娘同情卖苦力的民工,便剪下自己的一束头发,送给每个民工一根去拉运巨石。秦始皇想,一根头发便能拉走一块巨石,要是将这些头发编成一根辫子,不就能够赶走一座山么?于是他将发丝全收上来编织成一根金鞭,想用金鞭赶山修筑长城,金鞭果真法力无边,于是当即将它命名为赶山鞭,并扬言要用它来赶山填海。这让海龙王很是恐惧,他连忙召集虾兵蟹将商讨对策,终于定下一条妙计。妙计亦不过是美人计,但美人计却往往最容易奏效,龙美女很快便将秦始皇的赶山鞭换走,但秦始皇发现得也很迅速,立马派兵追赶,在即将被追上之危急关头,龙美女不得不将其扔在了武陵源(估计是南海龙王派出的间谍,故一直往南逃窜),赶山鞭立刻变身为现在的金鞭岩。当然这只是个神话,但金鞭溪的得名却源于有这么个金鞭岩,由此可见这个神话由来已久且影响深远。
&&&&&&&金鞭溪全长十二里多,也算得一条名副其实的画廊,且比十里画廊更长,更比十里画廊水润鲜活;论嶙峋峥嵘或许稍有不及,但灵秀深邃却超其多矣。两岸树木蕃茂、林荫蔽空,或一杆参天,或枝条蜷曲,或粗大如桶,或细小若藤,其间还不乏珍贵树种;树上藤间鸟儿鸣叫、蝉虫唱和、猿猴出没,各种鸣声汇成一曲优美的交响;内有一种禽声十分怪异,像极金属弦弹奏声;溪中据说还有娃娃鱼,运气好能隐约听见它们婴儿般的叫声。我们一行迂回穿行于暗涧幽谷中,供游人行走的石板路沿溪而筑、随势赋型,清爽洁净,险要处均有扶手。同行马君属资深驴友,时不时赤脚下水、任意东西;同行黄君也忍不住脚痒,谁知下去便做鬼叫,一会喊水凉如冰、一会喊脚板被扎,看来驴功也不是一天两回便能练成;同行黄女士也赤脚了不少回,虽不时皱眉咧嘴,但就是不喊不嚷,叫人不免心生怜惜更多敬佩。沿路而行,千姿百态的岩柱山石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幻组合:骆驼峰有头有颈,栩栩如生;石碑峰平滑如切,方方正正;“千里相会”犹如一对情侣窃窃私语,悱恻缠绵。我们一路看,一路欢声笑语,一路上拍照留影,更兼吟诗作对,几位才女才子,听说回来后都发表了不错的诗文呢。
&&&&&&&有诗赞曰:“清清流水青青山,山如画屏人如仙,仙人若在画中走,一步一望一重天”,这首诗基本写出了金鞭溪的特色与奇异。它的美在山水相融,喀斯特地貌中,山好看的地方不少,但喀斯特地貌地面往往难以存住水,因此兼具水光山色弥足珍贵。桂林美在山水,离开了水,或者水稍微小一些,“桂林山水甲天下”便很让人不信服,而十里画廊早已由于过度开发而导致干涸,现在游客对它的喜欢便远逊于金鞭溪了。
&&&&&&但愿金鞭溪永远滋润、永远潺湲,也但愿还能有再去金鞭溪的机遇;只是,在那样一种年纪,和那样的一群人一起,估计已再无可能;难忘的金鞭溪之行只能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成为一幅永不褪色的人生风情。
&印象桂林&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两句话几乎家喻户晓,前一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后一句是“阳朔山水甲桂林”,这两地我仅仅只去过一次,然就我那一次去的印象而言,“阳朔山水甲桂林”是事实,而“桂林山水甲天下”却近乎诳语。
&&&&&&&去时值五一前两天,三十日中午才到达桂林,按计划到应在早上八点左右,但晚点在当时之湘桂线乃家常便饭,车停在漆黑的野外动不动就是个把两个小时,列车员倒是不慌不忙,却反复交代我们车窗必须要关紧,尤其是停留在邵阳地盘上时。他们说邵阳帮厉害得很,东西稍不留神就可能被他们拿走的,说拿走是客气,其实便是从车窗里爬进来偷甚至抢,好在我们那天不曾遭遇。
&&&&&&之所以选在节前两天,不言而喻是想避开五一高峰期,等人家傻乎乎去拥挤时,我们早已经打转;我之所以能成行,是因为老刘与老胡都是多年的朋友,老婆与女儿也希望我能同去。于是我便以家属身份参加,这也是这辈子我唯一一次以家属身份参与老婆单位的旅游。
&&&&&&&到达车站,已是人困马乏,偏偏出站口工作人员相当认真,有几个孩子个头在一米左右,没有买票,被一个一个拉去站在一米线下,有两个不机灵的,不懂得这时候不该挺直腰杆,于是被补票,而灵泛些的,则故意将腰弯一弯便过了关;出来后那些被要求补票的家长,免不得要埋怨自己的孩子,顺便做了一次不要哈(诚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在回返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午我实在太饿,狼吞虎咽般,几乎没有感觉到饭菜是什么滋味,只不过在猛填肚子,然后去象鼻山公园。与一般公园差不多,有树与花,多热带与亚热带品种,虽很久没有下雨了,而树却依然葱茏,枝繁叶茂;印象较深的是公园里那一群猴子,行为接近于无赖,常常冷不防便将你手中的食物抢走,最爱的是水果,一抢到手便往嘴巴里塞,一边塞一边上树,上树后还忍不住得意地朝你做鬼脸。
&&&&&&公园里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天国革命遗址陈列馆等,其中普贤塔是明代遗存,形似剑柄,又似宝瓶,所以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高十三米,须弥座为双层八角形,塔内供奉巨大之普贤菩萨雕像,慢慢人们便改了称呼,直接将其称之为“普贤塔”了。
&&&&&&当时我对佛还没任何兴趣,而寺庙里的和尚端的只会要钱,这一点如今似乎更甚,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所理解的佛教相差甚远。我那时不拢边,和尚们绝对想不到我的银子,连带菩萨也只能干瞪眼;而现在每到一个寺庙,倘若和尚硬要我依旧不给,但菩萨们却多多少少能掏去我一点碎银,这样的掏我心甘情愿,也心安理得。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得“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应算得桂林山水一大奇景,多文人学士吟诗作赋,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中之“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细致刻画了其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洞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之奇特景观。但这都只是介绍,我们来的时候碰到漓江水极小,且还不到夜晚,自然无法欣赏到三月相映的绝妙景致。
&&&&&&据介绍,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也是桂林旅游的标志山,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形似一头鼻子伸进江边饮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因起著名,凡是来桂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似乎都会来象鼻山游览一番。
&&&&&&但很不幸的是,我在公园里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个象鼻的模样,等我从阳朔返回,才看出有几分神似,然当地久旱,漓江水早退至江心一线,任你象鼻再长,对水已是可望而不可即,象鼻与象腿之间的圆洞仿佛失去神采的眼睛,全然没有了介绍中那份波光粼粼的感觉。山水互相滋润、互相映衬,离开了水的山只是枯山皱岭,那天的漓江山水由于水太小而船又实在太多,整个给人一个妙龄女子赤裸着下身的感觉,虽也忍不住好奇张望几眼,但美感却消失殆尽。“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对指的是那份山水相融互映之感,仅仅凭山,桂林又哪里赶得上张家界、黄山的十分之一呢?
&&&&&&当天的晚餐倒值得追忆。下午只游了象鼻山公园,大人小孩体力基本得以恢复,尤其是小孩子,伴多,公园里又有鸟有猴子,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儿童钱包的游乐设施,他们个个玩得尽兴,坐下来时依旧叽叽喳喳,交流着彼此的新奇与快活。大人们则主要是喝酒,菜中有灵川狗肉,这可是桂林的特色菜,全国各地都开有许多分店的,但到底在桂林才属正宗;还有罗汉汽锅鸡,很大一盆,且鸡肉多萝卜少;另外还配有鱼、荔浦芋扣肉以及其他各种时令菜蔬,酒是我们自己带去的,顺便也不会忘记了辣椒,但却多余,原来广西人虽名声不响,但吃起辣椒来其实一点也不比我们湖南人差,至少靠近湖南的桂林是如此。
&&&&&&两桌人吃饱喝足,结账,居然只花去一百数十元,大讶。生怕老板算错了,但坐着喝了一小会茶,老板并没有反悔追讨,看来是并没有弄错。回到宾馆,闲扯的闲扯,打牌的打牌,像我等既不爱闲扯也不爱打牌的,就随便在附近溜溜达达,顺便感受桂林的晚风情,走着走着居然走到了桂林陆军学院的门口,我的一个学生早年曾经在此念书,如今早就坐在旅长的位置上了。
&&&&&&&第二天上午先搭车去冠岩,下午再在冠岩乘船至阳朔。冠岩是一个溶洞,当时名气颇大,但后来出了个黄龙洞,等我到黄龙洞里看过后,便觉得冠岩最多只能算个小巫。但当时进入冠岩,大伙还是啧啧称奇。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钟乳石,有的拔地而起、有的倒挂金钩,有的沧桑遒劲、有的水灵秀美,里面只有惨白的照明灯,没有后来黄龙洞中那般五光十色的霓虹,但本真其实有本真的好,现在想来,假如将黄龙洞里的那些灯光隐去,肯定也不会有如此绚烂之感觉。冠岩洞中好像有一条暗河,须坐船出洞,船不大,每船限载十人,行程在一里左右。坐在船上,洞顶还不断滴水,仿佛下雨一般,我将手探入地下河,透凉透凉的,划船的都是当地农民,他们路径熟得很,没用多久便让我们一行重见天日。
&&&&&&出洞后,我在洞外等后面船上的同伴,很快便有人上来搭讪,问要不要进洞,他们可以优惠的,问价格比我们规矩买票的要便宜一半,看来这里面猫腻也不算少,问是不是真的,他便拍胸脯保证。提到洞中情形,他说这个洞发现多年了,但开发却只是这几年的事,里面有很多钟乳石早被当地人敲下来卖给外地人了,要不然,现在的景色会更好看些。说完他便叹息,恨自己当初胆子不够大,要不然也用不着再出来辛苦拉客赚钱了嘛。
&&&&&&溶洞中最宽的那处,灯光最亮,景致也不差,有陪人照相的女子,每次五元,人数不限。看到大家都照,加之老婆怂恿,我也便找了个美女照了一张;她说自己是壮族,但我不信,广西女子颧骨高且肤色黧黑,而这个白净,估计应是靠近桂林的湘女,只有湖南妹子才会这般乖巧水灵的。
&&&&&&出冠岩,再去看广西民族风情园,园内大部分是水。坐船行,觉水还算清,水边搭了许多茅棚,有的简陋、有的精致,不时还有“野人”般的人在岸边张牙舞爪、声嘶力竭,但叫的什么,估计他自己也不甚明白,没见到什么广西民族风情,倒是逼近了一会史前人的生存与生活。船上的同伴中有人找他们搭话,他们却不理,只管叫自己的,也许是叫久了、做久了,叫声不大,动作也全然不觉有原始人之孔武有力。
&&&&&&吃过午饭,搭车去码头,再乘船去阳朔,去真正近距离地感受漓江之水。可怜的漓江此刻命悬一线,却下饺子般挤满着大船小船:有竹筏木筏、有小木船、有汽艇,还有小客轮,上行的、下行的均载满了人,好在水虽不太深但江面不很窄,两艘船过往还不怎么勉强,来来去去的船上有人在嬉水,有时两船靠得近了大家还相互大力击水,直把傣家的泼水节移植到了漓江。
&&&&&&&途中遇到三艘船载满红头发高鼻子的洋人,他们比中国人更雀跃,哟哟呵呵扯起嗓子叫,估计他们刚看完了阳朔,一直还沉迷在兴奋的状态。
&&&&&&原本在出发前专门学习过《桂林山水》的课文(当时女儿读小学,正好当期教材上有这篇课文),也看过一些关于漓江两岸山的介绍,但一旦没了水,那些山便一律不如介绍中秀灵动人,河滩上青草历历,有的还是淡绿,估计刚长出来不久,加之不时要躲避水花,两岸的山都来不及细看。偶尔有鸥鹭掠过水面,估计是肚子饿极了吧,但它们往往不可能有什么真实的收获,漓江上满是人,占据了本该属于它们的地盘。鹭鸶更是没有,远岸近岸时有溶洞露出,仿佛被挖掉了眼珠后的枯孔,它们原本是在水下的,是干涸才让它们露出来峥嵘。
&&&&&&&船抵阳朔,立马上岸。上岸便是西街,西街的特色在于外国人。外国人经营的店铺不少,人更多,据说已几近西街居民的一半,我们在路上便不断遇到骑自行车的外国小孩,男女皆有,个个肤色红润、健康活泼。外国人开的铺子,主要买外国货,也买少量的中国货。渐到县城深处,不时有孤峰高耸,绝壁清荣,古木参天;偶有房屋,白墙黑瓦,檐翔亭飞;空气湿润,清新怡人,虽处闹市而觉山深,更得漓江与田家河汇流之恋恋难舍。难怪外国人到此便不想再离开,阳朔的涉外婚姻比例绝对全国第一,县城里除了常居在此经营生意过日子的,暂时性休闲旅游居住的也不在少数,据说比县城里中国居民的总数还多。
&&&&&&但那时的西街也便如此,街道还没有整修,也没有今天《印象刘三姐》之大型文艺演出,我们在书童山逛上一逛,在西街走上一走,阳朔之行便宣告结束。继续上船,继续在那一线米汤里拥挤着返回桂林。返回时逆水而上,水似乎更小了,好几处稍微大些的船竟然要纤夫帮助才能翻过去。
&&&&&&&那次去桂林,本意是想抢先一步避开五一高峰,但谁知这样想的人不少,结果自然也就与每次长假差不多,根本看不到多少风景,能看到的主要是人山人海。且遇大旱,桂林山水之中水几乎尽失,只余下几座孤零零的山峰在远近处静默。水乃生命之源,更是风景之源,离开了水的桂林便不再“桂林山水甲天下”,给抵达者以一份名不副实的感觉,来过后至少也有一份深深的遗憾在。
&&&&&&要是现在再去桂林,据说冠岩溶洞里已经安装了电梯,《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则以漓江边的阳朔为背景,简直如梦似幻,刘三姐的老家也已开辟为著名旅游景点。只是假如真的决定再次成行,我一定要选一个漓江水量丰沛的时段,离开了漓江的水,或漓江的水太小太小,“桂林山水甲天下”便真的近乎一个谎言。
&行走鼓浪屿
&鼓浪屿是需要时间来行走的,岛上似乎没有机动车,也没有太宽的街道,最有味道的是巷子,冷不防便能让你与一位世纪巨人相遇,这些在任何一个城市都算得如雷贯耳的人,在这里却司空见惯,他们出生、居住在这里的时候,鼓浪屿是安静的,等他们离开这个世界,鼓浪屿也还有些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静谧。
&&&&这里诞生了两个姓林的人,一个叫林巧稚,一个叫林语堂。
&&&&林巧稚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父亲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思想开明,在那个传统文化仍然极为厚重的年代,却能够早早地将女儿送进学堂接受教育;当年的林爸爸应该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行为竟无意中为中国人送上了一位伟大的医学专家;当然,林巧稚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患子宫癌去世,这也是她立志献身妇产科学的主要原因。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后来又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的妇产科主任;再后来她又留学欧美,在妇产科研究与临床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和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甚至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事业,并为事业终身未婚。
&&&&林巧稚故居建筑为欧式民居,砖木结构,设有地下隔潮层,四面通廊,廊下装饰硫璃花瓶,檐线、腰线均匀整齐,拱券大小相间,具有艺术韵致;二楼单独设一尖形拱门,门楣塑有飞翔的白鸽,周围塑缠枝花卉。这是一幢颇有法国气韵的楼宇,因其屋顶呈八边形,被当地人称之为“小八卦楼”或“八角楼”。恰好在此遇到一位老者,他很肯定地说,林巧稚便出生在八卦楼中,并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缺少母爱的童年,好在他有一个理性、高雅、开明的父亲,倘若不是如此,或许她活下来都会很艰难,更遑论后来成为中国妇产科的泰斗,由此可见家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即使家庭不再完整,但只要剩下的一方具有较好的素质与足够的爱心,照样能将孩子培养得很杰出很伟大。
&&&&旧居前有两座雕塑,一座是林巧稚本人,真人大小,身穿白大褂,两手轻握,头稍偏,面容慈祥,幸福洋溢在嘴角眉梢;另一座是两只张开的手捧着一个婴儿,婴儿稳稳地坐在两只手之间,似哭似笑的表情,象征着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快乐与痛苦。由于年代久远,雕像已没有了原先纯白的光泽,而是显得有些黯淡甚至苍黄。门紧锁,我只能在门外眺望,一楼内好像堆放了不少垃圾,窗户也被人用木板钉得乱七八糟,门口零乱摆放着的几辆垃圾清理车正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林语堂是一个牧师的儿子,家里穷,但他很幸运被一个姓廖的钱庄老板看中,并将自己的宝贝千金嫁给了他。林语堂的妻子叫廖翠凤,她不但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而且还很具有现代思想,结婚后三天便双双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开始了很长一段辗转求学的生活,直到学成回国。直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名满天下之后,还夫妻双双多次回到眼前这栋廖宅小住。宅子是林语堂岳父、银行家廖悦发所建,“U”字型的欧式建筑,约建于19世纪50年代,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找到这座房子颇费周折,说是漳州路,其实从漳州路还得拐入一条很窄的小小胡同,走进去三五十米,向右转头,才可以看到这幢敦实的欧式别墅。虽然年久失修,但宽阔的石砌台阶,高大的拱形入户门廊,都能告诉我这里曾经的富丽堂皇。
&&&&&&1905年,10岁的林语堂坐了三天的船,从漳州平和坂仔来到了鼓浪屿,入读养元小学;13岁时,林语堂升入了寻源中学,这所中学与养元小学隔壁。当时,校园里的林语堂在做些什么呢?在追寻林语堂的人生足迹时,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许多重要成就实际上早就萌芽于寻源中学。比如那时他就迷上了苏东坡的作品,且已经看了一半的《史记》,而在三十多年后的1947年,他便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苏东坡传》。
&&&&林语堂在婚姻方面有个很是耐人寻味的故事,据说结婚当晚,他俩便将结婚证书烧掉,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以此来表达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他们彼此都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一点,相濡以沫57载,在民国后思想解放的大潮中,他们是文艺界很难得的没有任何绯闻的一对,他们的爱情因超越时代而抵达永恒,他们的结婚证书确实终于没能排上用场,今天,那一缕青烟不知是否还能将他们袅绕在一起?
&&&&鼓浪屿也称琴岛,岛上有两个颇具特色的博物馆,一个是钢琴博物馆,另一个是手风琴博物馆。钢琴博物馆建于1913年,位于鼓浪屿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原是地方名绅林尔嘉的私人别墅。目前是亚洲唯一的一家,里面的钢琴基本上由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收藏并捐献,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与世界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等,其中最高大的那一架恐怕比一层楼房还要高呢。手风琴博物馆则位于鼓浪屿西北部的八卦楼,是目前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它与处在东南部菽庄花园的钢琴博物馆交相辉映。馆里所展出的手风琴也是旅澳华人胡友义先生毕生最珍贵的藏品,出生在鼓浪屿的他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将自己毕生收藏全部奉献,让鼓浪屿更加名震世界,也让所有到鼓浪屿来的人只要愿意便可大饱眼福,目前这两个博物馆都对游客免费开放。
&&&&据说鼓浪屿上即使再穷的人家,也要千方百计送孩子去学琴,并且一旦条件成熟,家里总是要购置钢琴的。或许正是这个缘故,鼓浪屿上走出去的音乐家真可谓灿若群星。我国第一个女指挥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胡周淑安,上海声乐研究所所长、男中音歌唱家林俊卿,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李嘉禄等,都是鼓浪屿音乐界的老一辈佼佼者,后来者则有钢琴家殷承宗、许斐星、许斐平,男低音歌唱家吴天球,男中音歌唱家殷承基,小提琴家许斐尼,等等,都是当时乐坛上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块不到一点八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能诞生如此多重量级的音乐天才,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全世界,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不能不追溯到这些音乐家在童年少年时代的耳闻目染。“鼓浪屿人把学音乐当做人生必备的艺术修养。”正如著名作家陈慧瑛在《鼓浪屿漫步》中写到的,同时“鼓岛上人们举止温文尔雅,读书成风,这不能不说是与他们的音乐素养有关。”
&&&&在鼓浪屿,我还有必要去拜访一下林文庆先生,当时我的女儿已通过厦大面试,将在美丽的芙蓉湖畔度过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三年。据介绍林先生18岁时便获得了英女皇奖学金,并于1921年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出任厦大第一任校长;在厦大校园,我已拜谒了林先生的塑像,向他表达我迟到的敬意。而此刻,我站在笔山路林先生的故居前,面对那株百年古榕,遥想林校长16年如一日,经过我刚踩过的石板台阶,奔波于鼓浪屿和厦大之间,为厦大的成长他不仅付出了自己最黄金的年华,而且还搭上了自己丰厚的财富。1937年,陈嘉庚因事业陷入低谷,再也无法维持厦大的运转,不得已将厦大交给政府,当林文庆离开校长岗位回到新加坡时,已从实业家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人,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爱一所大学,与爱一个人,是相似的,都是因为一种无法自控的痴迷,愿意付出所有。”黄橙先生对林文庆老校长的精辟品评,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最后一代士人优雅的背影,同时我也为今天再难与民国之风骨、风韵相遇而深深叹息。
&&&&在鼓浪屿的行走中,使馆区也是必到的,那是一段民族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逐渐走向开放与开化的历史,鼓浪屿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音乐等方面人才辈出,不能不感谢西风东渐,一个过分蔽塞的国度,是无法产生世界级的大师的,并很可能逐渐被主流世界所摈弃。也不能不到日光岩,这是鼓浪屿的制高点,据说原名叫“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曾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将“晃”字拆开,名之为“日光岩”。日光岩上有三处雕刻,许世英所题刻的“天风海涛”是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左侧为“鹭江第一”。前者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后者则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诚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然林诚署名特别大,以致于游人常误以为二者皆是他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了二百多年。上述三大崖刻,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能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还想到日光寺一游,无奈人实在太多,我难以适应那份摩肩接踵,便折返回到日光岩下的小巷,正值午间,小巷里人极少,一个人摇摇不紧地走,正好遇到一个中年女人给孩子送午饭回,我们一路走一路聊,才知道厦门二中原来便在鼓浪屿上。
&&&&遇到稍微有点看相的地方,我问,她答,正好做了我的导游;她不是鼓浪屿人,受过不错的教育,这两年为了孩子辞职做专职陪读;她说将孩子培养好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从几百里外赶过来,看重的便是这里人才辈出的氛围,她觉得自己与孩子来到岛上来对了,她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分手时,她要我最好能到菽庄花园去看看,她说这座花园建于1913年,主人叫林尔嘉,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翌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他们一家不愿做亡国奴,便从台湾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才建设了这座庄园。这座庄园最大的特色是“藏海”与“巧借”:一路走来不见海,到了花园门口甚至进了大门仍不见海,一堵高墙挡住了视线,偶回首,园门内侧楣上高悬的“藏海”匾额赫然入目,顿时领悟到藏海的意蕴,转出月洞门突然“海阔天空”,大海奔腾而至,这种先藏后露的手法真是收到了惊奇与惊艳之效果。另外林尔嘉把临海的坡面、海湾里的礁石、涨落的潮水,全都利用起来,围地砌阶、造桥建亭,使原本十分狭小的海湾,借四周自然美景为铺垫,变成了涵纳大海、视野宽大、颇具层次的海滨花园;特别是走在四十四桥上,远方的南太武、山下的屿仔尾,罗列的担屿、青屿、浯屿,眼前的日光岩、英雄山,前方的海沧嵩屿角以及翻飞的海鸥,都成为花园的外景;而四十四桥上的渡月亭,是菽庄观海赏景的最佳点,据说每逢中秋,夜深人静,海浪轻摇,欣赏那海色月色,真乃人生至乐,只憾恐怕这辈子我无缘享受。
&&&&岛上居住着诗人舒婷,其娘家与婆家在同一条路上。20世纪整个七十年代,舒婷在这里度过了写作最为旺盛的青年时期,她的许多名诗,包括《致橡树》都是在鼓浪屿上诞生的,直到1981年她嫁给陈仲义,才从中华路的这一头搬到了那一头。我所看到的舒婷故居很新,估计才装修不久,院子里有很多花草,但主人恐怕不在,即使在我亦不敢轻易打扰;诗人需要一份安静甚至孤独才能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来,我以为舒婷最好的作品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创作的,后来名气大了,来鼓浪屿的人也多起来,这让她一直无法再回复到曾经的静谧,她似乎也一直再没有什么有重大影响的作品问世。
&&&&如今再想找一份安静,很难,即使在鼓浪屿,安静也逐渐成为一份奢侈,人多、物价贵,是我从鼓浪屿带回来的主要印象,看来这也是一个居大不易的所在,住宿据说高峰时段每晚要大几百到数千元不等;我住下来不可能,便只能匆匆而来又匆匆作别,但即使如此我也在此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带回来一些模糊的印象,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印象将越来越清晰。
常德三忆&吕本怀
&&&&&&环洞庭湖三大城中,我最先到的是岳阳,最后到的是常德。益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曾路过,看了一下裴公亭,好像它伫立在资江边的一座小山包上,建亭是为了纪念唐朝名相裴休。裴休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使,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在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并在江边结庐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建筑,专供裴公读书小住。亭中刻有清高僧海印的一幅对联,联曰:“资水滔滔,淘尽古今人物。问裴公何去,云树犹存,遗址怅空亭,白鹿不来秋又老;江风浩浩,吹开天地尘氛。喜海宇荡平,狼烟都净,名山寻旧约,黄花应笑我归迟。”
&&&&&&&此乃题外之意,暂且按下不表。却说常德我到得虽迟,已是本世纪,次数却远比到益阳多,两次专往、一次路过,在我的生命旅程中,除了岳阳、长沙,常德算所到次数最多的了,这也说明常德与我确实有缘。
&&&&&&&常德在民国时期便很有名气,且是洞庭湖区的老大。沈从文笔下就不知多少次出现过这座城市的名字,常德会战也算得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大战事,并且华容在民国与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归常德管辖,因此常德这个名字在我很小的时候便不陌生,尤其华容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方言区,彼此交流并无障碍。更有缘的是女儿所找老公也是常德人,这便让我在心理上对常德更多了几份亲近。
&&&&&&说起常德,可记忆的地方不少,比如常德评全国卫生城市居然一次过关,而岳阳却前后折腾了十几年;再比如常德步行街并没有像岳阳步行街那样大兴土木,只是将原先的商业区稍加改造,买袋子是一条街,买短裤是一条街,买帽子又是一条街,当然,不是很宽很长的街,严格说只能介于街与巷之间,但却品种齐全、异彩纷呈,现在岳阳市花掉数亿元所修建的步行街早已被扒掉,而常德的步行街依旧还在,并且更加热闹了;另外常德一中也很漂亮,记得校中有校,新设施很是现代气派,老房子则又古色古香,二者和谐共处,校园便仿佛一个旅游景点。而且常德一中的校友相当有名,学校专门有一个校友廊,里面陈列的知名校友不少,如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革命家林伯渠、著名将领粟裕、历史学家翦伯赞、歌唱家吴碧霞、知名模特瞿颖等一个一个名列其间,看过之后不禁感叹这里确是一片风水宝地。
&&&&&&&但三次过常德,印象最深的还是米粉、诗墙与柳叶湖,。
&&&&&&&常德米粉名噪湖湘,历史悠久。据说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后裔马汝舟从长安奉调为武陵太守,落籍于肖伍铺以东爱棠湾一带,西北人爱吃面食,而常德却以大米为主粮,马氏家人遂参照面食的做法制出了美味可口的米粉,从此常德米粉成为一支百唱不厌的名曲、一阕楚南湘北的风韵。但今日论米粉却以津市为最佳,早在清光绪年间,津市就有了专门生产米粉的店坊,所生产的米粉又细又长。津市米粉之所以倍受青睐,一是米粉洁白,圆而细长,形如龙须,象征吉祥;二是米粉食用方便、经济实惠,把米粉买回去后,只需用开水烫热,加上佐料即可食用;三是津市米粉油码多样、味鲜可口,津市米粉按粗细分为米粉、米线两类,而油码则分汉、回两型,汉码主要有猪肉丝、肉片、红烧、红油、三鲜、炸酱、菌油、酸辣、卤汁、酱汁、蹄花、排骨、鸡丁、鳝鱼等十余种,回码则多缘自于牛羊,有牛肉丝、牛杂、羊肉片、卤蛋、羊肚片、鸡丝、鸭条、卤汁、三鲜、、牛排、牛筋、红烧牛肉等十余种。
&&&&&&&常德人开米粉店的,不用问,多半都来自津市;常德人爱吃米粉,米粉店估计以千万计,且目前津市米粉正在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女婿正好是津市人,每次回来吃早餐,我们都会选择离家不远的“津市牛肉粉”,店老板是正宗津市人,所下的牛肉粉特开胃,我每次去吃都要满头大汗,哪怕寒冬腊月也不例外。吃完那一碗米粉,&仿佛全身的毛孔都已张开,舒服劲自不必说。而在常德吃津市米粉,好像比我们这边更有讲究,除了码子,还要放几根盐须菜和一撮香葱,醋与辣椒则自便,但我一般不会放了,碗中醋的滋味已很浓烈,汤则多半已让辣椒改变了颜色。我有一次在老街吃,老街估计是民国遗存,老板说你下次来可能就看不见了,他们正准备搬家。吃过之后我到老街上走了一趟,街面不宽,房子完全还可以住,弄得好还可能整出一个旅游景点,但不知常德当局拆迁的态度为什么如此决绝。
&&&&&&常德的早晨,说是满街牛肉香,真是不怎么夸张。“津市牛肉粉”的招牌比比皆是,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刘聋子牛肉粉馆连锁”。刘聋子牛肉米粉辣、热、香、鲜,牛肉油码烂度适当、咸度适宜,据说从进店到制成油码,都有十分严格的程序。牛肉进店便迅速用铁钩悬挂,并分老、嫩、肥、瘦切成一斤左右的肉块,放在木盆盛装的清水里浸泡,再反复漂洗、挤压,排尽血水;然后捞起放入不加盖的炉锅,用配制的香料煮熬,汤中浮起血泡立即将其舀出,让牛肉的腥臭飘散,同时根据牛肉的肥瘦加放适量的牛油以增鲜味;待牛肉煮到手指能捏烂时捞起摊放在陶钵内,冷却后切成小块随时备用;如有人来吃,则在牛肉煮熟的汤里加入二分之一的清水再行烧开后,收尽浮油,澄清汤汁,再将清汤舀入另一只炉锅作为原汤,下粉时加放在粉碗里。正因为货真价实且工序一丝不苟,故所制作的米粉汤鲜味美,生意更是红火得下不得地,每去必得排队等座,但即使如此,人们也大多愿意耐心、耐烦地等。
&&&&&&&另外值得一赞的还有诗墙。说来有趣,常德与岳阳相比,所到过的古代与现代迁客骚人不知少了几多,以常德为题材所写出的著名诗文似乎也不算多,但他们却偏偏弄出来个诗墙公园,并将诗墙、外滩、沅水梯次开发,广植银杏、香樟、杨柳、榕树,并植耐水草皮六万多平方米,让各种景点与武陵奇观点缀其间,同时建有武陵、春申、排云、渔父四阁,分别纪念与常德历史相关联的的几位人物。而确有丰富诗词歌赋的岳阳,若此时再去做一堵诗墙,反而会落下东施效颦的嫌疑,由此可见某些开创性工作确实需要有些头脑。说到诗墙,常德不能不感谢伍顺生先生,早在1991年,他便提出利用整治护城防洪大堤之机会,将大堤建成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艺术墙,常德市委、市政府很快便采纳了这个提议,以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历时十年终于修建成这座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日,上海吉尼斯总部正式将其命名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将它载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
&&&&&&&&诗墙全长6华里,临江而立,楼台点缀,气势恢宏。分《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六大篇章,选刻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及其他中外名诗1267首;诗词用书法形式表现,由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948名书法家书写,楷、行、草、隶、篆集于一墙,精彩纷呈,其间刻嵌43幅精美的中外石壁画;其各大篇章墙名和篇名,分别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沈鹏、启功、颜家龙、孙其峰、王学仲与萧娴、张仃、臧克家、方毅、陈天然等题写,曹禺、舒同、吴作人生前也分别作了“武陵风流”、“江山如画”、“风景这边独好”的题签。
&&&&&&我在诗墙盘桓过两个下午,一篇章一篇章的观摩,一首一篇认真品味,看过诗墙,常德数千年来的历史人文物产地理便基本了然如胸。说是诗墙,但其实更像一座综合艺术长廊,更珍贵的是萧娴、尹瘦石、陆石、李百忍等30多名书坛耆宿均在此留下绝笔。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周令钊和夫人陈若菊历时三年创作的《沅江春暖》、《澧水花繁》两幅画,各长三十米高两米,其观赏价值与存史价值深为中国美术界所称道;中国工笔画大师陈白一与其儿子陈明大所创作的《题咏名贤图》,被称为工笔人物画之精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汪港清和韦红燕所创作的《中日常德会战》,曾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美展,并荣获银奖。在工艺上,诗墙采用以机械喷砂为主、传统工艺为辅的现代镌刻工艺,很好地保持了原作品的神韵与风貌;在镌刻上,阳刻、阴刻、平槽、圆槽、龟槽、角槽、豆版粒等一应俱全,并创新出“黑白灰”三色镌刻技术。
&&&&&&&直到华灯初上,我依旧还在欣赏,说实在话,里面有些诗文不敢说好,好的作品往往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在仅仅只是为了诗墙建设而临时征集来的当代作品中,滥竽充数的也还不少,其中尤以“老干体”居多,有些很让人忍俊不禁。我的总体印象似乎是诗(歌)不如书(法),书(法)逊于刻(雕刻),由此可见文化艺术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只有经过了较长时间沉淀下来的才可能是真正的好东西。我越看越觉得这座诗墙应该建在洞庭湖畔的岳阳,那里才是真正的诗词歌赋高产地,那里才是中国人文思想最重要的发脉处,那里有屈原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黄庭坚,那里有范仲淹欧阳修黎淳刘大厦曾国藩左宗棠,多少风云人物、多少精美诗文,如果能借助这样一堵墙,应该可以流传得更远更久,也能让岳阳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同时它能让更多普通人了解时代风云、了解岳阳与洞庭的历史变迁,了解迁客骚人与当地民众的忧与乐,能让更多诗词歌赋沁入更多人的灵魂深处。
&&&&&&至柳叶湖,很喜欢当时那一份野味,因为开发未久,与城区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看起来比岳阳南湖似乎少了一些雕琢;水体尚可,虽不至清冽,但绝无腐臭。我们一行在湖边漫步,湖西南之花山,山虽不高,却十分秀丽,有一次去正值仲春,满山杜鹃,姹紫嫣红。柳叶湖古有“堤柳渔歌、松风水带、皆极共胜”之描述,今有“湖南一宝、常德一绝”之赞叹,规划总面积达44.9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便有21.8平方公里,约为杭州的三倍,规模之大,在全国绝无仅有。
&&&&&&白鹤山与柳叶湖相邻,利于鸟于山湖之间来来往往,湖州连岸,杨柳依依,芦苇青青,野花自闲,白鹤、白鹭、野鸭、苍鹭等正在浅水中戏水觅食;湖边有园林工人正在种植草皮树木,不远处有楼盘正在长高;湖中更远处有红色浮标,据说这里已成功举办了若干水上体育赛事,省水上运动中心也已在这里安营扎寨。预计,不久的将来,柳叶湖的相对平静便会被打破,城市正一天一天朝这里延伸着。
&&&&&&&走进一个城市,我最希望看到它与其他城市异质的一些元素,改革开放或许脚步太快了,而过度的拆迁正在将城市中原有的特色逐渐清除,千城一面已绝非诳语;但常德还是有一些只属于它自己的元素,尽管这些元素很难保证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改变甚至灭绝,但至少我去的时候还有,我看到了,我便想将其记录下来,作为我对这个城市印象笔记。
&&&&&&米粉、诗墙、柳叶湖,米粉是大俗,诗墙乃大雅,但它们却如此和谐地在柳叶湖畔共生共长,这便是我心目中的常德!
&&凤凰两日
&&&&知道凤凰很早,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凤凰有个沈从文,但抵达凤凰却很迟,那一年我已接近天命,且早开始相信天命了。
&&&&&喜欢读沈先生的散文,更喜欢他的小说。其实他的文体意识并不怎么强,小说如《边城》等其实都是优美的散文,我也一直将其当成散文来读的,他的小说,人物少,情节亦简单,说是散文未必不可。沈先生刚解放便几近封笔,幸好如此,否则如郭沫若之流炮制出一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玩意来,直如精美湘绣上撒下来几泡鸡屎,或如西施脸上凸显出一个脓包,直是大煞风景。
&&&&毛治下之二十七年,中国没有真正的文学,只有声嘶力竭的宣传,这是我读过不少当代文学作品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或许这只是一孔之见,但我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认为。现实文学史上绝大部分知名作家都选择留在大陆,但在失去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的大背景下,他们再也不可能弄出真正的文学来,除了或真诚或被迫的吹捧与检讨,实在拿不出其他稍微像样的东西。
&&&&幸好沈从文被郭沫若定位为“黄色作家”极早,使得他来不及狗尾续貂,并因此能专心致志进入到中国服装史的研究,蔚然成为这方面的大家。沈先生最初其实也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也极期待能在新朝里讨得一杯羹,只是来不及便已被文坛霸主喝止,并就此失去了歌功颂德的资格。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沈从文就曾对人说:“啊呀!真了不起呀!那么大的一个东西搞上了天!……嗯,嗯,说老实话,为这喜事,我都想入个党做个纪念。”当然这只是他一厢情愿。57年反右,他竟然诬陷自己的弟子萧乾是特务,但萧乾不敢也不愿跟老师计较,多年后去看望老师,发现他还住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就出面替老师要房子,不想沈先生得知后怒吼:“我还要入党呢!”从此与弟子绝交。中国长期习惯为尊者讳,但我却以为有了这些小故事,才算得上是天真可爱之沈从文。
&&&&沈从文之所以被我喜欢,主要是因为他的文笔,尤其是他第一次回湘西时写给三三的封封书信,不仅留住了当时瑰丽清泠的山山水水,更留住了一个恋爱中人曼妙而激越的情愫;他解放后也写过《湘行散记》,其间由于掺杂了一些政治的元素,文字便不再如当年灵动鲜活与朴实清新,不过这在当时所能发表的文字里也算得翘楚,毕竟他还是将自己所看到的如实呈现,虽其间有些微的拔高与吹捧也能够被理解,至少他还不是刻意而为之。像杨朔,明明大跃进岁月饿死人都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却偏还要让人感觉到国人如同生活在天堂之中,久而久之居然还形成了所谓的“杨朔体”,实属舔菊捧脚祸国殃民之辈,最恨如今其流毒犹在;但就是这样一个闭着眼睛瞎吹捧的无耻之辈,最终还是被自己所吹捧的体制迫害致死,他的遭遇不能不令人唏嘘。
&&&&抵达凤凰,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参观从文旧居。一个不大的院子,人也不多,院子里印象最深的是那口大缸,至少可以存放十担以上的水,作用应在于预防火灾。这等大缸原先在稍微大些的院落里都有,最有名的当数被司马光砸破的那一口,但不幸专家已证实一个几岁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一口装满了水的大缸砸破,于是名人事迹立马变成了神话,好在中国这样的神话实在太多,多一两个也无什么不可。
&&&&走进从文先生卧室,最先吸引住我的是那张案几,宽大稍逊于今日之老板桌,由此可见沈家当时的地位尊贵与家道富裕。我在案前的椅子上坐了一坐,模仿当年沈先生在上面读书写字的样子。案几上有个暗红色的紫檀笔筒,笔筒不高,但直径不小,也不知是不是先生曾经用过的旧物。床是雕花大床,假如不看蚊帐,给人的感觉更像一顶高大宽阔的柜子,床边放着踏板,也不知当年三三的绣花鞋是否曾放置其上。
&&&&卧室不大,一案一床便已让人觉得有些拥挤,那天我穿着淡红色t裇,但红色几乎不见,下着米黄色裤子,但米黄已近乎纯白,全身都透着一股子淡然。照片是海军帮我拍的,后来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一张,在大学城空间内我还曾将它作为了图像。本来还想在他的故居买一套他的全集或选集,但居然没有,不仅全集选集没有,其他关于沈先生的任何书籍都没有,这不禁让人心生几分遗憾。
&&&&然后看杨家戏台,但没有戏,只能坐在空荡荡的戏园子里冥想曾经的热闹与风光;修建这个院落与戏台的据说是一个小军阀,在外地带兵做官,同时也没忘叶落归根的道理。戏台有些吱吱呀呀,但还是有人在上面摇摇晃晃,中国游客中总不乏视而不见者,红色的警示牌形同虚设;但我却不敢上台,生怕惊动了岁月的孤独与逝者的寂静,就那么远远地、呆呆地坐着,将自己想像成当初观众里或演员中的一个,慢慢咀嚼那一个个喧嚣或者寂沉的日子。
&&&&登上古城墙,在城内看,城墙已不怎么像城墙了,鳞次栉比的铺面,让古城变成了一个大集市;城墙的外边亦不甘寂寞,各种房屋挨挨擦擦正在向城墙靠拢,城里、城外在城墙边逐渐合龙。但朝下看,城墙还是显得高大厚重,城墙上每隔不远便有眺望或防御与进攻的设施,登上眺望台,城里城外历历在目。
&&&&再然后便去看沱江。沱江其实已经看过了,吃过早饭后上船,已在沱江里荡过一两里许,江水还清,且堵坝成为流水。河上有风雨桥,江边有万寿宫与万名塔,二者比邻而居、隔水斜望。据资料介绍,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坐落于古城东面的沱江江畔。据《凤凰县志》记载,凤凰商业于明朝开始逐渐繁荣,商人以江西籍居多。乾隆二十年间,建起了江西会馆——万寿宫,包括正殿、偏殿等房间共二十多间以及一座戏台。在古代,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就会不约而同地做一件事情——建造万寿宫。在江西商人的眼里,无论大富还是“小康”,无论是团伙还是独步于江湖,都忘不了赣人的人格神——许真君,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明朝以来,迁移在外的江西人在京都及各省省会几乎都建有万寿宫,其附属或是另建的江西会馆,更是星罗棋布。
&&&&清末民国年间在古城凤凰经商的江西商人,成为这里最富有的阶层,至今当地居民都还在传颂着他们的故事。相传江西商人在凤凰发财之后,便按习俗修建起这座万寿宫,当地土著不服,便在河对面修建起一座准提庵,并在准提庵的墙壁上留下了两只大眼睛(窗户),想看看江西人究竟如何发财。江西商人不高兴了,于是就在沱江边上修起一座塔,以挡住那一双眼睛。又传说这里本无塔,江边鸬鹚岩下的水中有一对金鸭子不时兴风作浪,清嘉庆年间人们在此建造了一座塔以镇之。还有人说,凤凰古城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扩建为笔架城,为配风景,便在沙湾鸬鹚岩上修建字纸炉一座,有如一支巨笔,与笔架城遥相呼应,祈望凤凰人文慰起。这愿望早已变成现实,短短百年间,小小县城里便有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凤凰三杰横空出世,大学者陈寅恪父子也曾客居于此,青年小说家田耳目前更是声名鹊起。早在1985年,著名画家黄永玉牵头捐画义卖,广大群众集资在废址上重修此塔.为七级六角砖体,高21
米,塔面饰以彩绘、雕塑.六面皆有半月拱门窗,下层各门书有对联。迎水一面正门之上刻有“万名塔”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怕见老街坊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