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线中德国是如何最终走向两线作战窘境的

《德国发动二战的原因》
《德国发动二战的原因》日期:
冷战“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市对大学生演讲时,说出了上面这段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的话。这次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此前铁幕一词已经出现,不过并不十分流行,但随着冷战的升级,这个词开始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欧洲的分裂。而丘吉尔的这次铁幕演说也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奏响了序曲。日,美军士兵与苏联红军战士在德国易北河畔的托尔高会师。这成为双方战时形成的同盟友好关系的最后一幕。13天之前,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因脑溢血突发逝世。他没能亲眼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副总统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一职,这将对美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易北河会师5天之后苏军攻占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7日,德军将领约德尔代表德国国防军在法国兰斯,西方盟军统帅部预签了德国陆、海、空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书。斯大林认为苏联人民肩负了战胜德国的主要任务,没有苏军的奋勇抗争就不会有柏林战役的胜利。德国仅仅向西方的同盟国举行投降仪式是不够的。他提议把兰斯的仪式当做一次预演。于是,第二天,在柏林的卡尔斯霍尔斯特再次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仪式由朱可夫元帅主持。随后的几天,欧洲战场上又有约400万德军投降。至此,欧洲战场终于以盟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然而,在纳粹德国投降仪式上就显露出来的东西方之间的分歧,似乎已经预示了二战结束后冷战时代的到来。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议。此时,在美国新墨西哥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试验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7月16日,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了正在参加波茨坦会议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这里。拥有原子弹的美国不再需要苏联,在这种情况下波茨坦宣言由英美起草并发表,没有与苏联商量。会议结束一周后的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了第一枚原子弹。9日向长崎投掷了第二枚原子弹。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原子弹的出现也为战后的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影响,有人认为,美国拥有原子弹的直接后果就是杜鲁门在战后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态度。1946年7月,在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环礁,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近70艘战舰被集中起来,一颗炸弹将整个舰队瞬间消灭,这是战后的首次核爆事件,美国向苏联展示了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希腊和土耳其革命运动发展,为被视为冷战开端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借口。战前希腊和土耳其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二战期间,共产主义在希腊和土耳其发展很快。1944年10月希腊解放时,共产党几乎控制希腊全境。但很快,英军进驻希腊,扶植傀儡政权。两年后年希腊人发动起义。1947年初,共产党已控制了大片山区和农村。这一年春天,英国派4万军队,提供4.6亿美元,仍不能平息希腊的革命。而此时土耳其也爆发了革命。英国没有力量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政府,于是要求美国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日下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讲话。他宣称,今天世界面临的严重局势关系到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杜鲁门的总统咨文发表以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用杜鲁门自己的话来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此时的西欧举步维艰,修复1939年至1945年间的战争创伤,需要重新修建基础设施,振兴经济。在美国看来,这一切使这些国家很脆弱,难以抵挡共产主义。因此,1947年六月,战时任美军参谋长的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将军宣布,美国将提供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复兴。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计划,它受到了欧洲国家的普遍欢迎。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伴随冷战而来的,是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各方都在为防止遭到突然袭击、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而拼命扩充军备。苏联为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加速研制自己的核力量,而美国则千方百计保持对核武器的垄断或主导地位。1947年,美国的对外政策矛盾而混乱,一方面,它持续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另一方面,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又主张大规模削减军费。二战结束时,美国有1100万现役军人,到1947年6月,美国的军事人员减少到150万。杜鲁门称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裁军,甚至可以说是解散了美国的军队。但是另一方面,美国仍保持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杜鲁门政府决心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以加强美国的国防力量,增加同苏联讨价还价的筹码。仅一年时间,美国储存的原子弹就由13枚增加到了50枚。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核时代东西方之间的首次重要冲突。在欧战结束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按照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区占领德国,虽然柏林位于苏联占领区中,仍然分为四部分,由四国分别占领。战后的柏林很快成为东西方斗争的最前线。这是柏林中心的一家电影院,战后,在柏林中心建起了70多家这样的电影院,称为边界线电影院。双方都利用它们向柏林人进行宣传。这是东边的宣传影片,它告诉柏林人民美国文化是多么的腐朽颓废。而在西方占领区的电影院,则让市民定期观看免费电影。这部影片将苏联占领区的德累斯顿与美占区的一座城市进行比较:“这是德累斯顿,80%的街道被破坏了,市民缺乏生活必需品,,,,这是休特加鲁特,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这样的宣传战也成为冷战历史中具有特色的一部分。除了电影之外,无线广播也被双方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莫斯科电台和美国之音竞相影响世界舆论,同时双方的监听站都试图分辨对方宣传的潜在意义。1947年1月,美国和英国将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几个月之后,法国同意将法国占领区区与美英占领区合并。这引起了苏联的担心:一个与美国紧密结盟的德国有朝一日也许会再次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并且威胁苏联本土。日西方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废除旧马克发行西马克,不能用的旧马克则被销毁做成包装纸。西马克发行3天后,苏联占领区也实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东马克。因为苏联占领区商品供应不足,而西方占领区又拥有美国经济作为后盾,西马克的币值一路上升,在1948年10月,东马克与西马克的兑换率达到了4∶1。柏林货币黑市盛行,东边的货币和劳动力不断流失。于是,日,苏联切断了通往西柏林的所有水陆交通和货运,开始对柏林进行封锁。由于苏军切断了对西柏林的电力供应,美容院电力不足,为制造热量,不得不使用手摇烫发,印刷厂则使用人力开动印刷机。为了抵御严寒,人们砍下路边的树用来取暖。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苏联的封锁很快做出了强烈反应。杜鲁门政府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保住柏林。于是,柏林大空降开始了。在长达11个月的封锁中,美国空军和英国皇家空军不间断地执行飞往柏林的任务。
在运输高峰期,西柏林上空昼夜24小时,飞机声轰鸣不断,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降落。飞机运送的物品从冬天需要的煤炭到食品、肥皂、药品、液体燃料几乎无所不包。离开柏林的飞机则把病人撤退到西德进行治疗。最后日,苏联重新开放了通往柏林的西部陆路通道。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这是当时美国的宣传影片,将柏林空运称为空中的桥梁。“摇翅膀叔叔”的故事是柏林空运中最富人情味的细节。除了生活必需品,美军飞行员霍尔沃森还给西柏林的孩子带去了泡泡糖。为了在短暂的停留期间让孩子们尽快赶到机场,他约定了暗号,在无数的飞机中,摇晃着翅膀的那一架就是带来糖果的飞机。而这也成为美国宣传的素材之一。在柏林封锁期间,美国向英国基地转移了60架能携带核弹头的B29轰炸机。苏联方面也在苏联占领区派驻了大量军队。不过,双方都没有指望用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的态度。
但是,美苏之间展开了一场宣传战,美国指责苏联拿西柏林人民作为人质,逼迫西方作出让步,而苏联则指责西方拒绝苏联对居民提供物资。这一切加强了双方的敌对,对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冷战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次柏林危机虽然解除,但东西德的分裂已经无法避免。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诞生。
波及全球的二战,这个由德意日三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引发的二战,德国最高元帅牵头的二战,被侵犯国与侵犯国都遭受了严重的灾难。二战结束后德国最高统帅为何发动二战?原因众说纷纭,那么以德国为首发动二战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德国前身普鲁士公国当年凭借实力强大的军队打败了丹麦、奥地利、法国等国才统一并建立德国。统一后的德国士兵好战,百姓也非常好战。发展迅速的德国一度有超越英国的迹象,并想取代当时的霸主英国。待德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后,愈发嚣张,对欧洲各国开始虎视眈眈,时不时来一下武力威胁,搞得的欧洲各国人心惶惶。德国一战战败后,英国等战胜国虽然战胜,但是德国骨子里的好战因子却没有因此消除。德国一战战败签订《凡尔赛条约》,在凡尔赛条约中,德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放弃了所有占领的殖民地、本土割地百分之十、军队严禁超过十万、赔偿了相当于1914年*11全国财政总收入的巨额战争赔款),整整花了92年才还清赔款,凡尔赛条约也引发全国百姓的不满以及仇视。(二战法国战败后,德最高统帅更是亲自前往法国)凡尔赛条约引发全国百姓对欧洲的不满以及仇视,已经奄奄一息的德国迫切的需要一个能聚合全国百姓的人,希特勒正好合适,希特勒年轻时候的梦想就是复兴德国,一战德国战败后希特勒复兴德国的梦想也破灭了,但是他并没有自此放弃。特勒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在他眼里只有日耳曼人是最高贵的,血统是最纯正的,并极度仇视犹太人,在他眼里犹太人就应该灭绝。他这种极端的性格与德国纳粹党不谋而合,当权力集中在这种派系这种人上,侵略已经不可避免(德国以一国之力几乎征战整个欧洲,实乃强国)。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试析二战德国战败的原因二战初期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后,接着横扫了丹麦,比利时,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然后绕过马奇诺防线占领了法国,基本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战争初期德军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但在结束时,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战前思想准备不足 在战争之初,希特勒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由于初期闪击战的成功),为使飞机产量增加,以至下令禁止研制四发远程轰炸机,致使在不列颠空战,及后期东线的苏联战争中,德军轰炸机航程过短,无法飞到英,苏后方,对两国的军工业实行轰炸,使两国在战争时的武器产量更为巨大。二、多个战场同时作战 , 战线拉的过长西欧战场: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后,接着横扫了丹麦,比利时,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然后绕过马奇诺防线占领了法国,基本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战争初期德军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西线:不列颠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空战战争,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由于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而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1]。北非地中海战场:北非的意大利军队节节败退之时,果断将隆美尔将军的非洲军团送上前线,却未能将英国插到非洲军团补给线的马耳它攻陷,使非洲军团的补给产生问题,并且由于拨给北非的兵力过少。直接导致了隆美尔不到5万人的军队与蒙哥马利将近20万军队的遭遇,导致北非战线失败。苏德战场:在北非与西线的战争未结束的情况下,急于执行巴巴罗萨的对苏联入侵计划,导致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军备供应不上。 更没有预料到苏联严寒的冬季。三、决策失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也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决策失误的地方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指挥不当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在敦刻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约34万英国远征军,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苏德战争中,德军在占领明斯克后,(本来就因为在巴尔干战役中耽误了五周左右进攻俄国的宝贵时间)这时德军又犯了一个可能是事关全局的错误。德军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这是第一个错,在古德里安及冯包克元帅把部队调整好准备攻打斯大林格勒时,希特勒却要他们拿下乌克兰的油田,至使攻打斯大林格勒时拖后了两个月而进入雨季使部队进攻速度减缓,使得苏军赢得了时间,最后在斯大林格勒准备完毕,最终导致战略的失败而至使东线战败。在德军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时,德军发动了对英国的空中轰炸,英国皇家空军在接连不断的轰炸中损失殆尽。但英国空军也不时抓住机会对柏林实施轰炸,虽然英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对德国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但却在一次偶然的行动中挽救了皇家空军。在一次夜袭行动中,英国空军轰炸了柏林市中心,而这次轰炸恰是苏联官员访问柏林的期间,希特勒大为恼火,发誓要十倍,上百倍的奉还,命令空军停止对英国空军基地的轰炸,改而轰炸伦敦等英国城市,虽然德国飞行员并不愿意改变计划,因为他们清楚不久之后就能成功消灭英国空军,但希特勒此时的面子胜于一切。然而德国空军虽然给了英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但却给了英国空军以喘气的机会。英国空军得以壮大,在德军后来的行动中,德国空军损失严重,不得不放弃对英国的轰炸。2、 用人不当敦克尔克一役,希特勒过分信任戈林的承诺,起初并未将地面部队用于进攻英法残部。而是下令空军进行轰炸,却因为天气原因,空军部队迟迟未能出动,为英法赢得了撤退时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红军转入冬季攻势,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6集团军的战斗力。事实上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严[1]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3],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希特勒遂下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导致了整个集团军被红军全歼。3、错误的作战方式 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3]四、失道寡助,得道多助1、种族主义二战时,德国的纳粹主义者声称世界历史中只有日尔曼人是最高贵的种族,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优劣种族间血统对血统、种族对种族的斗争史,当代日尔曼人是最优秀的人种,是被上苍赋予“主宰权力”的高等民族,德国纳粹分子为镇压异己和推行种族主义,在国内和被占领国建立的众多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营”,通常建有用于大规模屠杀和进行人体试验的毒气室、尸体解剖室和焚尸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纳粹推行的极端种族主义,杀死了600万犹太人,还处死了好几百万被称作“不受欢迎的人”,广树敌人,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2]2、失去了占领国的民心由于纳粹集中营的迫害,是许多国家的人由原来支持德国变成反对他,加快了他的失败。例如: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国能迅速的占领苏联,除去德国军事上的优势外,还有一小部分不愿意受苏联统治的人民的支持。在东方,德国应消灭苏联,应除去它的古老的首府,应杀戮它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应大批杀死它的农民群众,使他们成为优秀种族的奴仆,这一政策使被占领区的数百万苏联人除了为自己的生存进行抵抗外别无选择。情况原本可以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大规模的逃亡和投降表明,相当多的苏联人至少对布尔什维克政权是冷淡的。如果希特勒当初为这些人提供的东西比斯大林给予他们的东西更多,他们原会以足够的人数作出响应,从而决定性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但是,希特勒的为优秀种族获取“生存空间”的政策迫使整个东欧的斯拉夫人加入地下组织和游击队[2]。德国这有一点变态的极端种族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五、背信弃义——对苏联作战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为了使苏联保持中立,让他更好的能调集部队进攻英国和法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这只是表面的,进攻苏联早计划之中,对与这样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功的,正所谓“人无信而不立,国无信而难成”。德军进攻苏联完全是苏联人预想不到了,苏联人没有任何准备,就在德国500万大军向苏联发起进攻的前一天,苏联还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往德国运。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大片国土,逼近莫斯科。由于种种原因,苏德战争确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3]。六、对自然环境估计不足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苏德战争的失败有很的关系,而苏德战争的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苏联的冬季寒冷程度考虑不周。例如,在德军准备向莫斯科发动最后进攻的前一天,温度突然下降,德国境内反映到很迅速,立刻凑集了大量的棉衣等防寒物品运往前线,然而这批物资在运送途中不断遭到游击队的骚扰,以至于两个月后才到达前线。德军的武器装备虽然在性能上优于苏军,但不适合在苏联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作战,在莫斯科之战中,极度的低温使身着夏天军装的德军瑟瑟发抖,更糟的是,严寒使润滑油冻结,德军的坦克,卡车,大炮无法使用。而苏军却拥有大量的棉衣,雪地伪装服,苏军的武器装备虽然设计粗糙,但适合在苏联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使用。苏联的寒冬曾经在100多年前帮助俄国人打败了拿破仑的军队,如今又在同样的地方帮助苏联人打败了十倍于拿破仑军队的希特勒大军。[4]介于以上原因,不可一世的德国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纳粹德国的失败是注定,发动的一场侵略性的战争,首先从战争的出发点上已经输了,再加上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战场过多、指挥失误等人为因素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不了解,造成了最终的失败!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分析摘要................................................................................................................................. 3概述................................................................................................................................. 3第一部分 军事原因 .......................................................................................................... 4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4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5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6第二部分 经济原因 .......................................................................................................... 7经济体制混乱............................................................................................................ 7本土资源严重不足..................................................................................................... 8劳动力资源短缺 ........................................................................................................ 8盟军的空袭 ............................................................................................................... 9第三部分 其他原因 ........................................................................................................ 10德日矛盾................................................................................................................. 10战争的性质 ............................................................................................................. 10犹太政策的失败 ...................................................................................................... 10第四部分 总结 ............................................................................................................... 11[参考文献] ..................................................................................................................... 12摘要本文主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主要成员德国进行介绍,分析其失败的军事、经济、科技等原因。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了很久,笔者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后,能够对国家的军事战略和国家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65年,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关键因素。而德国作为二战轴心国的主角,从一开始的势如破竹到最后的惨淡收场,让世界认识了法西斯主义的疯狂和铁血。阿道夫·希特勒和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对德国的统治和对欧洲的扫荡,一度让全世界为德国震惊。从日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到1940年的敦克尔克大撤退,再到轰炸伦敦的“海狮计划”。直到攻打苏联之前,我们不难看到,德国在欧洲战场充分解决了可能会出现的多线作战的负担,并且对法英两国在军事上进行了强有力的压制。可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的德意志和希特勒,是完全按照开战之前的既定计划来实施的。二战的初期,在同盟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协助下,法西斯横扫欧亚大陆,无所匹敌。从日和法国开战,到6月22日法国战败,打败军事力量相当的法兰西,德国只用了40天的时间;从1940年8月,又开始征服英格兰的“不列颠之战”。可以说,灭法攻英,是希特勒气焰最为嚣张的时候,他不顾第一世界大战两线作战导致失败的教训,开始执行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最终150万德军葬于苏联冰雪,欧洲局势立即扭转,进而英法开始反击,美国也开始加入到欧洲战场,最终德国节节溃败,失败投降。不难看出,大多数人都把“斯大林格勒战役”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认为德国的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苏联的失败。笔者认为,德国在苏联的失败,只能算是德国从表征的胜利所积蓄的深层矛盾的质变的体现。也就是说,即使德国不在苏联战败,也总会在某一处倒下,德国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失败的结局,也是一开始就注定的。
文章主要介绍德国失败的各个原因,其中,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原因是主要原因,另外还包括德国和其他盟国的关系以及美国的介入等其他原因。第一部分 军事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一战过后仅仅20多年的时间,德国的军事实力却能够很快的恢复到欧洲的霸主地位;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希特勒实现其暴力征服欧洲梦想的契机。不容置疑,德国的陆军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而且欧洲的强国英格兰法国苏联在战事初期不够团结,使得德国对其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这确实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一场战役的胜负只能决定战事的天平向哪里倾斜,我认为,初期的顺利让德国军部以及领导人产生了一定的轻敌的态度,在后面的作战中,正是这样的态度造成了一些看似微小的失误,最终导致德国在军事上的形势的转变。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法国时,德国犯下的战略败笔和失误已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祸根。我们让时间回到日,那时希特勒的坦克集团军已推进到了布伦和加来,并将英法军队逐渐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英法军队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然而,仅靠空军去完成此项使命事实上证明却是力不胜任的。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然而当希特勒于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英法军队扼守敦刻尔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法军队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关于希特勒在敦克尔刻大撤退中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后人纷纷进行了猜测,以至于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据希特勒的副官提供的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喜欢过艺术家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他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因为希特勒并不想同英国人彻底开战,他只想让英国保持中立!另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按照他本人的解释,他原以为英国远征军会像在战争中他表现的那样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希望将他们围困,等他们弹尽粮绝时,大批的俘虏他们,供谈判时使用.但是他的部队并没有俘获多少英军,希特勒也没有因此而发怒!但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征服法国之后,德国元首希特勒开始实施他的“一项非常勇敢的伟业”—“海狮计划”,但事实上希特勒并没有打算真的想发起一场入侵不列颠的战争。希特勒却仍然把立足点放在英国将会屈服上面,因此他还没有制定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到了那时,一个被命名为“海狮计划”的对英作战方案才被临时拼凑出来。但由于后期战略上的失误(8月底,重点攻击英国空军基地和飞机制造厂,使英军损失惨重,精疲力竭,即将崩溃之时,但是从9月份开始却出于报复柏林遭受空袭的思想,转而空袭伦敦,致使英国空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恢复战斗力,从而与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失之交臂!)使得“海狮计划”功亏于溃。此役德军共损失了1700多架战机和6000多名飞行员。入侵王牌的第一个前提的空军轰炸变成了强弩之末,从历史上看不列颠之战绝对是战争的转折,随着德军飞机的纷纷坠地,就已经埋下了日后纳粹德国失败的伏笔!然而这时,秋天的暴风雨季节开始了,“海狮计划”被暂时推迟。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狮计划”才正式开始。但是由于后来希特勒开始入侵苏联,所以“海狮计划”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和推迟了。 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年的苏联正承受这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进攻。日,当日本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开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各个战场就不难发现年间的德军已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理智的人便会看出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同盟国方偏转,轴心国的大厦即将颓塌。那么就让我们对这段二战最关键的时节各个战场上的德军遭遇的挫折进行一下综合分析及深层探讨。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希特勒的设想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的小麦和顿吧斯的煤。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弯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但在其攻下沃罗涅日后,被撤职),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希特勒和他的高官们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犯了兵家之大忌。由于希特勒过于轻敌,低估了苏军的兵力,并数次错估战场形式同时命令德军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结果造成德军兵力分散,从而导至两头扑空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这一役后苏德战场的形式虽然开始发生变化,但由于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进行的是一场与闪电战截然相反的“街道战”作战方式,因此虽然德军遭到重创,但其留下的战略间隙却使得德军养好了伤口,并于1943年中旬逐渐恢复了元气,接着又发动了一系列对苏联的反击和战略进攻(如哈尔科夫反击战.库尔斯克等战役),因此笔者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苏联人显然是将他们在那里取得的战果夸大了,于是便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神话。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德国在军事上,从初期的顺风顺水到最后的节节溃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战争初期,德国利用其充分的军事准备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并且充分贯彻其军事战略的前提下,在欧洲战场所向披靡;但是到了中期胶着状态时,由于对形势和战力的分析不当,导致在苏联战场和非洲战场的失败,再加上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的失败以及美国的介入,实力立即逆转,失败为之必然。 第二部分 经济原因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除了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指挥艺术和士兵的斗志,更重要的是作为战争后盾的经济实力。恩格斯说:“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终战败,除其战争性质的终极决定作用外,还因为德国经济自身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经济管理体制混乱、本土资源严重不足、劳动力短缺以及盟军空袭的影响等。经济体制混乱希特勒上台后,试图在经济上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体制。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成立了“德国经济总会”,成为纳粹政府头几年中领导经济的最高权力机关。1934年11月,经济总会颁布《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正式把德国经济合并为6大经济组,同时全国按区划分为18个经济大区,每个省区内设经济院。在经济大组下设44个经济组,经济组下又分350个专业组660个专业小组。其中不设经济组的手工业大组,其下直接设有52个全国性行会联合组、15000个行会和70个区手工业会。工业经济大组是由31个经济小组包括131个工业小组和137个工业分小组组成,属于这些小组的还有代表一个工业或一个工业部门的332个地区小组,形成了从上到下的生产管理体系。每一行业和每个企业所需的原料、燃料、资金,每个企业的生产安排、产品销售、价格高低都由这些组织进行调节和干预。纳粹政府希望通过这层层组织把经济生活中的各行业完全掌握在手中。但是,希特勒并不是一个经济专家,而是一个政治赌徒。他创设的经济管理体制庞杂重叠,各部门之间权责混乱,矛盾重重,相互争夺激烈。战前,希特勒的经济管理机构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调节和管理的业务性质的经济管理机构,实际起行使政府职权作用;一类是具有行政权力性质的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权力很大;一类是控制劳动力和部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管理机构,后来逐步发展成强制劳动者从事军工生产和服务生产的机构。这些机构看似各施其职,但是各管理机构之间,在经济政策的方法和权限上不统一。如“四年计划”全权总代表的戈林与经济部长沙赫特就在一些重大政策上发生了矛盾。戈林主张快速发展化学合成原料的生产,而沙赫特则反对,认为这样会过度增长财政开支,并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结果是沙赫特被迫辞职,德国失去了一个真正懂经济的专家。德国的经济与工业组织系统复杂,各部门职责重叠。戈林及其四年计划部接替沙赫特独揽经济大权,但经济部仍继续存在。1940年3月托特在负责劳动部的同时担任了第一任军械部部长。但是所有军火生产的方针和重点均由武装部来负责。托马斯是最高统帅部战时经济和军备局局长,负责陆军军火生产的政策与协调工作。空军总部和海军总部负责空军和海军军火生产的政策。可见德国军工业发展的领导组织体制混乱,职责交叉。由于缺乏宏观决策的统一性,因而军工生产重点变化无常。德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混乱、重叠以及职责不明都是由纳粹党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再加上作为政治赌徒的希特勒,只把经济作为他实现称霸世界政治野心的一种手段。经济管理体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军事工业和战时经济的发展,成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土资源严重不足德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德国法西斯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6年内,虽然竭力扩充军备,加快发展战争经济,但对战争经济的准备并未达到非常充足的程度,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德国的本土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战略资源。军事经济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20种基本产品对于战争是不可或缺的,而德国除煤以外,几乎样样都缺。如,作为动力的石油,制作炸药用的棉花,运输工具上用的橡胶,炼钢铁用的铁矿石,制造军火用的镍,制造火药用的铅,雷管上用的汞,制造飞机用的铝,制造炸药用的甘油和硫磺,制造无烟火药用的纤维素,化学仪器用的铂,炼钢和一般冶金工业用的镁、锰等等。纳粹德国在扩军备战中虽然一直把解决战略原料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并提出在第二个“四年计划”内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实际上,对于拥有发达工业而严重缺乏原料的德国来说,要想达到所谓的原料自给,即使用上10年的时间也不够。德国在没有完全准备好打一场持久战的情况下发动了战争,其手段是“以战养战”,把战争变为赤裸裸的掠夺战。早在对苏战争爆发前,战争发动者们就制定了明确的经济目标。日,戈林在“东方问题”会议上说:“我们在东方实施的一切措施,其最高目的应是增强德国的军事潜力,任务是从东方地区搜刮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原料和劳动力。”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暂时保证了德国的原料供应。德国依靠战争初期的胜利,开始了对占领国、附属国及中立国的物资掠夺。到1941年底,德国在欧洲被占领国中掠走的各种材料和物资总额高达九十亿英磅,超过本国战前国民收入的一倍。同时,德国还从附庸国和中立国夺走了大量的经济资源,罗马尼亚的石油、南斯拉夫的铝矿等都成为德国需求的主要来源。“以战养战”所维持的战争经济完全是以战场上的胜利来支撑的。随着德国在战场上的失利,这种相对优势的原料供给逐渐消失,转而成为战争经济的劣势,并转化为军事失败的主导原因。到1944年,随着盟军的战略进攻,德国法西斯的占领区同其战略资源进口来源不断丧失,已经预示着战争即将失败。希特勒也意识到由于缺乏物资,战争在几个月内即将结束。到1944年9月,燃料不足使德国完全处于被动,甚至出现用牛拖卡车的情况,显然这是德国战争经济力不从心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德国经济全面崩溃的前奏。而战争经济崩溃之日,就是德国前线彻底失败之时。劳动力资源短缺德国不仅资源矿产贫乏,而且人口相对有限,由此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战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纳粹统治的战前六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并不明显。希特勒上台后,通过发展战争经济解决了600万人失业的问题。到1938年,德国的失业率由1933年的20%降为0.95%。纳粹政府为了保证充分利用农村人口,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农村人口外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德国还实行义务劳役制以加强对劳动力的利用,这是劳动力有限的表现。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纳粹德国对劳动力采取的是一种强制性、压迫性的管理,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长。1934年德国颁布的《国民劳动条例》明确规定企业主是工人的绝对领袖,工人则是企业主的从属者,企业主决定企业内的一切事务而不允许工人过问,工人在企业内完全无民主可言。政府还打着维持劳资双方和平的旗帜取缔工人的任何反抗,并强令解散工会,取而代之的“德国劳工阵线”规定工人不得罢工、怠工、闹事。工人工资名义上增加,但以国家名义扣除的费用就达工资的15-19%,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总共要扣除工资的25%-32%。广大劳动者在受到资本家剥削的同时,被迫忍受着纳粹组织的严密控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逐渐丧失劳动积极性。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不断损兵折将,战线也越来越长,兵力的损失必然导致军队征兵与生产劳动力的矛盾。有人提出使用妇女来解决劳动力需求的困难,但是劳动部长绍克尔却坚决反对。于是,德国纳粹政权通过大量掠夺外籍工人和使用战俘来解决本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德国占领军把占领区的居民强行驱往德国当奴隶。据统计,1940年5月在德国做苦工的外国人达120万人左右,1941年5月增加到310万。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两线作战,更多的德国工人被征入伍,对外籍工人的需要猛增。截止1944年9月,在德国的外国工人达到750万人。此外,德国还使用战俘强制劳动,到1944年12月,已有75万战俘在德国的工厂做工。这些被迫参加劳动的外籍工人和战俘的生活条件和环境非常恶劣,再加上语言的障碍和缺乏相应技术,生产效率不高。战争后期,德国劳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地摆在统治者面前,现役军人的补及和劳动力供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45年元旦,施佩尔就抱怨“全面征兵将冲击我们剩下的各种计划,甚至于会到这种地步,全面征兵等于整个工业的全面崩溃”。1944年夏,德国进行劳动力动员,凡男子15-65岁,妇女17-45岁尚有劳动能力的都被动员,义务劳役制甚至扩大到65岁以上的男子和50岁以上的妇女。这正是德国劳动力资源完全枯竭的现实表现。试想当一国把全国的老弱病残都拖进战争时,它怎不会走向灭亡?所以劳动力的短缺把德国战争及战争经济拖向了崩溃的边缘,并成为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盟军的空袭盟军对德国的空袭加速了德国战争经济的瓦解。早在德国首次对英国进行空中打击后,英国就开始向德国实施报复性的空袭。英国重点在于对德国城市进行夜间地毯式的轰炸,企图通过系统摧毁德国的工业和管理中心来摧毁它的军事力量,并瓦解德国人民的斗志。但是由于战争初期德国有相对的空中优势,空袭既没有破坏德国的军工生产,也未能影响德军作战。为了应对英国的空袭,施佩尔及时采取分散军工生产的对策,轰炸给军工生产造成的损失微乎其微。到1943年下半年,轰炸使德军工生产下降不过5%,1944年为10%。而纳粹政府却借此机会宣传把战争继续下去,反而使德国人增加了对“恐怖飞机”的仇恨。德国为了对付盟军的轰炸不得不加强高射炮的生产,从而影响了其它战略军事武器的生产。为了疏散工厂,德国耗废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了生产的连续性和集中性,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德国人民也尝到了战争残酷的滋味。 第三部分 其他原因德日矛盾首先,日本拒绝配合德国北进,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如果日本1941年进攻西伯利亚,俄国人在十二月就无法转人反攻(莫斯科保卫战),,,,由于斯大林不顾一切地把西伯利亚一线的后备军抽调一空,全部投人战斗,这样才在最后一秒钟间不容发的关头扭转了战局”。1941年,苏联从远东方面军中派往西部地区的兵力是8个步兵师和3个坦克师。次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后,苏联从远东方面军中又抽调了8个步兵师开赴西部战场。而这些生力军在关键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苏德战争》一书曾对此作出如下评论:“推测日本进攻苏联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无多大悬念。尽管之前日本关东军曾两次落败,但是日本毕竟是第一流的军事强国。日本陆军和海军飞机在质量上远比苏联空军优越,如果日本动手,苏联在远东的力量有可能会迅速被摧毁。苏联可能失去在远东的沿海工业区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萨哈林岛以及西密盟国在夏季参战,苏联全境可能很快就为他人所占领了。”其次,日本人在不通知德国的情况下偷袭珍珠港,不仅“替罗斯福解决了如何让美国人民肯走上战场的棘手难题”,并且“使希特勒和美国人一样感到震惊”。日本人的秘密决定使德国人毫无准备,“德国不得不尽量设法应付日本制造的局面”。对于反法西斯同盟来说,德日的相互欺瞒和各行其是,为己方提供了一个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大好时机。在这个意义上,德日同盟的无效性倒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由上可知,德日合作的失败不仅使两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合力,反而造成一加一小于二的情况。战争的性质德国虽然军事力量在二战初期具有绝对优势,但是毕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侵略战争,德国之师虽强却非王道之师,除了德国国内民众,得不到任何的群众的支持。这样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以区区德国和意大利,要与全欧洲为敌,到了中期更是加入了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师出无名则战必败,跟不用说是与那么多的国家。虽然在历史进程中,国家的兴替是包含了侵略与统治,但是那些只能存在于封建社会,在现代社会,只是靠军事力量来征服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是不可能的。犹太政策的失败众所周知,二战时期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政策的残酷,德国对犹太人的杀害不仅使得德国在欧洲大陆失去人心,更为重要的是,犹太人的失去,使得德国的科技水平下降,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二战时期的密码被英国人破译;二是原子弹的研究没有走在美国人的前面。 第四部分 总结中国有句古语:国虽大,好战必亡;国虽强,忘战必危。德国在二战的失败告诉我们,战争永远只能作为防御的工具而不应该作为侵略手段;而且我们不难发现,避免多线作战是战事成功的战略前提,而一旦陷入多线作战,则意味着处处受牵制,最终会导致失败的结局;经济和民意是战事成功的前提和保障,以战养战固然可以缓解问题,但是好的物资储备和先进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成功。同时国家又应该时刻有警惕意识,勤于防范,时时不能忘战,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在国力和军事上同时的强大才是国家强大之本。[参考文献]1. 《德国政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北京师范大学 孙立新、黄怡容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陕西师范大学 郑庆云3. 《二战期间德日同盟关系初探》南开学报 艾跃进、赵鲁臻4. 《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经济原因》重庆师范大学 冀伯祥、赵平5. 《斯大林格勒战役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转折》6. 《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是如何最终走向两线作战窘境的》西藏民族学院 马汉斌
二战中德国实施“闪电战”的原因 一、不利因素1、地理环境。德国处于欧洲中部,战略上受对手盟国的包围,一旦开战,势必两线作战。德国要取胜,不能平分兵力,两个拳头,左右开弓,否则是死路一条。因为盟国的经济和军事潜力大大优于德国。德国必须在对方来不及完全动员其潜力之前,迅速在一线打败最危险的敌人,再回过头来对付另一线上的敌人。 2、军事条件。德国自身作战力量和经济条件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仍无法适应两线同时作战之要求。事实上,即使到大战爆发时,德国军事力量对东西方假想之敌的联合力量还占明显的劣势。德国有103个师,3200辆坦克、2500架飞机、10260门火炮;而英法波三国有147个师,3200辆坦克,3960架飞机、12200门火炮,另外,苏联还有98个师和5个旅,共200余万兵力以及大量武器。这就是说,大战爆发时,德国的武器力量也未能做好和相当强大的对手进行两线作战的准备。 3、经济条件。大战前夕的德国作战经济条件和准备存在着明显重大的缺陷,也经受不住两线同时作战的严峻考验。尽管德国的战争准备比西方大国提前4—5年,从1936年实行第一个“四年计划”时就已开始,而且暂优于其他国家。但德国在经济资源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它处于比盟国不利的地位。据统计,德国原料的自给率仅达40%—60%,战时所必需的32种原料,有27—28种均仰给于外国。1939年9月,德国的工业还严重依赖进口,需要输入99%的铁矾土、80%的橡胶、70%的铜、90%的锡、95%的煤、50%的铅,等等。至于石油更不用说,第三帝国实际上不拥有石油资源。 4、战争的非正义性。希特勒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一开始就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所以从战争开始,希特勒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爱好自由的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外交上采取欺骗手段、制造矛盾、混水摸鱼,分化反法西斯国家,趁各国未能实现联合之际,集中强大兵力,用闪电战逐一击破。另一方面,希特勒对其控制下的人民也很不放心。因为战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队,更需要稳固的后方。希特勒所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战争,当然不敢相信德国尤其是被占领国家的人民会甘心长期被驱使,甘愿当炮灰。因此,如果战争长期拖延下去,旷日持久,希特勒的后方就会出大麻烦、大问题。而闪电战费时短、伤亡小,对其后方的压力相对来说要小些,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局面的可能性也就小些。 5、客观环境必然要求德国采取“闪电战”。从根本上说来,也是出于避免两线作战之战略需要。因为德国不进行“闪电战”就会使被攻击对象有时间从容组织防御力量,还可能使其盟国赢得时间组织干涉。那样一来,就很可能使德国顾此失波,陷入被动,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从而使全部战略计划受到破坏。二、有利因素1、国际环境。反法西斯国家内部不团结。英法在大战前推行对德绥靖政策,极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美国由于国内孤立主义掣肘,奉行“中立”政策;苏联外交政策方面的某些失误,导致反法西斯国家在二战初被德国闪电战各个击破。 2、德国重视军事学术研究,重视现代化军事技术和新的作战理论的结合。一战后坦克、飞机性能的改进使闪电战成为可能。在德国,后来成为“装甲大王”的古德里安得到希特勒的大力支持。在纳粹德国的扩军过程中,陆军优先得到发展的是装甲兵种。希特勒也特别重视坦克和航空军的发展,这在当时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装甲部队和空军成为独立的军种。到二战初,德国已拥有装备良好的10个装甲师,7个摩托化师。这支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在航空兵配合下,成为击败波兰、法国的中坚力量。这为德国进行战略突袭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3、纳粹党执政后,建立闪电战经济,对被占领国和附属国进行经济掠夺。法西斯纳碎党在德国执政后即开始建立侵略战争的物质基础,推行全面军事化政策,使得军事工业生产的规模在其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急剧增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军事开支的绝对值及其在国家预算中的比重显著增加。德国很早就大批生产各种重要的军工产品,并在战争场发前在军事技术方面就己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同时,德国从被占领国和附属国掠夺了大量物质财富、战略资源、技术兵器和弹药。总之,德国竭尽最大限度利用被占领国和附属国的物资和人力,发展其军事生产和对武装力量的物资供应,从根本上保证其闪电战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史成群,庞存生,刘文书。 浅析德国闪电战战略的客观基础[J]。 军事历史, 1995, (04) 。 赵全华。 二战中闪电战思想盛行于德国的原因[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09) 。 满维鸿。 浅析二战中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的背景[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14) 。 夏正伟。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线作战[J]。 军事历史研究, 2004,(04) 。白献竞。 试析德国“闪电战”在二战初大行其道的原因[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罗志刚。 希特勒德国避免两线作战方针试析[J]。 求是学刊, 1994,(03) 。张献华。 浅议二战中的闪电战[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1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