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神和少年三国志 雷神 凶神,蜀国带哪个好,求大神指点

[好书分享]中国古代五大奇观之鬼神奇境
(多多鸟) 发表于 12:04点击:15063
想添加回应吗? 此小组为私人小组,请先 []
辽宁教育出版社
神鬼世界是人们创造的虚幻境界。从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算起,人们创造神鬼的历史是如此漫长,描述的神鬼形象是如此之多。凡是对这个领域稍一涉足的人,都会感到这个虚幻世界是那样的光怪陆离和杂乱无章。虽然如葛洪、陶弘景等著名的道教徒个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整顿秩序,给大大小小的神规定等级,但人们还是弄不清出许多神的由来。由于时代及经济、政治、宗教、风俗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一些神衰竭了,一些神出现了,一些神显赫了。在民间,神的盛衰之变显得尤为普遍和复杂。要对庞杂的神鬼世界作一番科学的清理,说明诸神的发展演变与现实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从明清以来,已有人对某些神的起源与演变作过一些考证。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以及赵翼《陔余丛考》等著作,或偏重于记述诸神的起源,或偏重于诸神的演变,这对于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近来,有些神话学和民俗学工作者也开始从事神鬼领域的资料整理和科学研究。如宗力、刘群编著的《中国民间诸神》一书,分门别类介绍历史上曾经流行的主要神祗,罗列了前人的考证、研究成果,并随处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神鬼世界,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古人的观念中,神、仙、鬼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审视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超自然的存在。据说正直之人死后可为神,动物植物也能成神。仙是古代道家和方士所幻想的一种超出人世、长生不老之人。他们是由凡人修炼而成。鬼是人死后不灭的精灵。尽管有这些不同,但这三者都是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物。神的概念较仙早。上古神话和先秦典籍中写道的多为&神人&。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从两汉开始,神和仙实际已不存在明显区别。如《山海经》中的凶神西王母,逐渐被仙化,后来在道教诸神体系中,被尊奉为女仙的领袖。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陶弘景所著的《真灵位业图》,在他构筑的偌大无比的道教神谱中,既有原始天尊、大道君、太极金阙帝君等数不清的神人,也有传说中的赤松子、王子乔、王方平等仙人。神即是仙,仙即是神。他们都集中在原始天尊的大纛下,统治着人世和冥世。葛洪《神仙传》中记老子、木公、广成子、彭祖、王子乔、鬼谷子等神人和仙人,作者笼而统之地冠以他们&神仙&的称号。至于说到鬼,鬼是低级的神。逍遥自在、不入鬼录的特殊之鬼,人们就把他们称作&鬼仙&。总之,神、仙、鬼都是人们虚构的冥冥中的存在,而被赋予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撰写本书时,将神与仙等同对待。
道教诸神是中国本土的神,佛教诸神是外来的神。当然,据印度佛教教义,佛是人而不是神,但佛教传入中土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融合而逐步中国化。明清以后,佛道两教逐渐打通,道教的神仙进入佛国。民间既信菩萨,也信玉皇大帝和吕洞宾,神、佛、仙三者也不存在什么本质差别。世人真可谓&多多益善&,只要能保佑他们,观音也好,玉皇也好,统统都要,即使是鬼,也无妨广资冥钱,求其在冥间助一臂之力。笔者正是从通俗文化的角度考虑,才把佛菩萨和神仙相提并论。
想添加回应吗? 请先 []
#1(多多鸟) 说
上面已经说过,虚构的神鬼世界是杂乱无章的,其混乱的程度简直使人望而生畏。想要理清诸神诸鬼的来源与演变,那绝不是我这个门外汉所能胜任。实际上,许多民间神祗的兴衰情况,也许永远无法探知其究竟,原因是这些神本身,就是长期以来多方附会的产物。所以,本书主要不是考证诸神的来龙去脉,而是偏重于介绍神鬼世界的奇闻趣事;与此同时,尽可能简略点明这些其实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道教理论之间的关系。不用多少,神鬼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神鬼奇谲的行为无非是人们丰富想象力的创造,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尤其是像《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优秀的志怪小说作家,借助于神鬼形象,针砭时弊,寄托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我们在漫谈&神话&和&鬼话&时,指出他们与现实世界之间形影不离的联系,乃是完全和必要的。
神鬼世界是我们理解的领域,又是不理解的领域。前一层意思是指它在本质上是人们出于各种世俗和功利的目的而进行的虚构和创造;后一层意思是指其中许多现象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样说不是宣扬什么唯心主义。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无穷无尽的奥秘,永远不可能被人类完全认识。应该承认,人类对于宇宙和世界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把超出于人们常识范围之外的奇事怪事断然斥之为荒诞迷信,那不过是坐井观天式的狂妄自大,丝毫无助于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而正是在神鬼世界,人们不理解的怪异之事尤多。历史上某些神的产生或人们对他们的信仰高涨,可能就与人们不理解的怪异现象有关。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紫姑神。在沈括《梦溪笔谈》、苏轼《子姑神记》以及许多作家的随笔中,有关于紫姑神的大量记载。难道我们能以鄙夷不屑的神气,指责沈括、苏轼等著名作家的这些文字,统统不过是神志昏迷者的无稽之谈?笔者自认为还不够这个资格。在对于这种奇异现象没有作出科学地解释之前,只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再比如,方士和道士宣扬的导引和胎息之术,据说不仅能够延年,而且可以长生。对此,我想也不能通盘否定。长生固属荒谬,延年却可企待。我们以为导引和胎息,就是中国古代的气功。既然我们目前尚且不能完全掌握气功的奥秘,那么自然也就不应该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导引、胎息之术。而在许多志怪小说和笔记小说中大量记载的无名厉鬼和深山老魅,其中很可能有我们至今还不了解的客观存在。总之,在如何对待神鬼世界这个充满荒诞和虚构的领域时,同样需要审慎的科学态度和热烈的探求精神。
如果把神鬼世界比作一座殿堂,那么道佛两教的宗教理论好比是支柱框架,而志怪小说中有关神鬼的传闻异事就是殿堂的砖石和其他装饰材料,正是后者才把这座殿堂构筑并涂抹的千奇百怪、幽渺莫测。在中国小说史上,主要受佛道两教影响和制约的志怪小说成为小说创作的一大流派,从汉到清历久不衰。有关神鬼的许多材料,便由志怪小说保存下来。如《山海经》、《列仙传》、《列异传》、《搜神记》、《神仙传》、《搜神后记》、《拾遗记》、《幽明录》、《续齐谐记》、《酉阳杂俎》、《宣室志》、《夷坚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影响较大的作品,多记神仙鬼怪之事。加上历代作家的随笔与笔记,关于神鬼的材料就相当可观。整理、消化、研究这些材料,必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神鬼世界的被创造以及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种种联系。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这本书只不过是表达笔者对神鬼的某些看法和理解。在开头就已说过,在这个虚幻的领域面前,我完全是个门外汉。时间又是如此紧迫,不允许对庞杂的道教理论和深奥的佛教教义作像样的研究。即使是颇为有趣的志怪小说,也由于卷帙浩繁而仅能撷取一小部分。因此,这本书的简陋自不待言。好在神鬼世界是个渺茫难证的虚幻境界,所以不妨大家可以说神道鬼,按照各自的理解发表不成熟的意见。如果读者能宽容笔者的满纸荒唐,并且在一笑之余,觉得此书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点滴的启发和帮助,那对于我来说,就是大喜过望了。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发表于& #1
#2(多多鸟) 说
一&凡人造神
神!万能的主宰,至高无上威严的象征。他们或者乘云驾龙,徜徉于天上三清;或者寄迹仙山,吮吸天地之精。人们对之顶礼膜拜,大唱赞歌,又战战兢兢匍伏在他们脚下,万分敬畏。是谁创造了神&&冥冥中的存在,无中生有的幻影?正是人,渺小又伟大的凡人。
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不能深刻理解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为有许多神在主宰着这一切。于是,在早期人类思维这块贫瘠的土壤里,生长出神话这朵智慧之花。随之,最古老的一批神便诞生了。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的不断被汉化,造神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人们怀着宗教与世俗的目的,创造了大量的神;同时,不断神化他们,赋予他们种种超人的本领,将他们抬到吓人的高度。其情况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的诙谐比喻:&如果牛有宗教,那么,它们的神也会是牛。&人们按照自身的形象和现实社会的需要,描绘着神的形象,树立神的威严。遍布人间的大大小小庙宇,供奉着无数的泥塑木雕,一年四季香烟缭绕,高贵者和贫贱者,各怀目的,祈求和谀媚神,希望神能满足他们的种种欲望。神最初为人创造,最终却高踞于人的头上。除了统治者从神那里获得不可告人的利益外,世间芸芸众生的命运竟然全操在神的手里。
发表于& #1
#3(多多鸟) 说
最古老的神是上古神话中的神。神界的最高主宰天帝,就是一位其中主神。天帝居昆仑山。《山海经&西次三经》说:&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在上古神话中,天帝不止一个。《庄子&应帝王》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又传说黄帝为中央天帝,但在《山海经》里,有关黄帝的记载不多,最有资格作为天帝的是帝俊。《山海经》中记载帝俊的地方很多。《山海经&海内景》说:&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此处的帝俊,相传是东方殷民族奉祀的上帝。他的头似鸟而有两角,猕猴的身子,只有一支脚。有人说就是帝喾。《山海经》所及人事的起源,如舟,车,琴,歌舞,百巧,牛耕,都脱始于帝俊,所以茅盾认为&中国神话的&主神&,大概就是所谓帝俊。&(《中国神话研究初探》第七章)但《山海经&中次十二经》说帝之二女居洞庭山。郭璞注:&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那么这里的天帝又指尧了。另外,又有白帝、赤帝之别。《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挥剑斩蛇,刘邦是赤帝子,蛇为白帝子。可见,神话中天帝的身分和面目都是模糊不清的。
各民族一般都有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国这类神话中的神主要有二位。一位是盘古,一位是女娲,后者是先民解释人类的产生而创造的一位显赫的女神。《楚辞&天问》说:&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她是个似兽非兽的神祗。据《风俗演义》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当宇宙开辟之初,这兄妹二人结为夫妇,繁衍人类。汉代武梁祠的石室画像,画有女娲伏羲交尾的图景。近人容庚《武梁祠画像考释》:&第一段画二人,右为伏羲,&&下身鳞尾环绕,向左;左为女娲面,&&同伏羲尾,亦环绕与右相交。中间一小儿,右向,手曳二人之袖,两脚卷走。&唐代诗人张说、卢仝,也说女娲伏羲为夫妇。
雷电风雨,山川河海,日月星辰&&人们不理解这些可敬可畏的自然力,便凭借其丰富的想象,一一创造出各自的神,让他们各司其职。司雷有雷公,或称雷神。《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王充《论衡&雷虚》描写雷公的形状说:&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雷公形躯像大力士,左手叩击连鼓,发出隆隆雷声;用右手推椎,就可杀人。这种幼稚的联想,实在与儿童的思维相去不远。司电则有电母,后世俗称为闪电娘娘。也许是雷电必定齐来的缘故,所以俗传电母是雷公的配偶神。她手持两镜,以状闪电。司风则有风伯。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兴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后世却说风伯雨姨(《北堂书钞》卷一四四引《太公金匮》),由男性之伯,成女性之姨了。司雨则有雨师,亦称&(上草下水开)#翳&、&屏翳&、&玄冥&。雨师和风伯都是黄帝的属神。山川之神中,以河伯最古老、最有名。河伯亦名冰夷、冯夷、无夷。他是黄河神。传说冯夷渡河溺死,天帝封为河伯。夏商周三代,河伯地位非常崇高。他只有一件事似乎不太光彩,就是几乎每年娶妇。《史记&滑稽列传》及《水经注&浊漳水》,均载有河伯娶妇的传说。其实,河伯娶妇完全是世人纵容的结果,仔细想起来,河伯是没有责任的,黄河经常泛滥成灾,它的威力令人胆颤心惊。巫士们就以少女沉河,谀媚河伯,似乎河水一得美女,就可以水波不兴了。不用说,河伯娶妇的传说与河伯本身一样,都是人们想象力的创造。浩瀚深邃的宇宙、灿烂光辉的日月星辰,从古至今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越是奥妙莫测的领域,就越容易产生神祗。于是,人们创造了日神,他&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屈原《九歌&东君》),十分气派地巡游天空。而在那清凉的月宫中,则有嫦娥仙子。北极星为太乙(太一)神,是天神中的最高贵者。另外一些最主要的星辰,均成为神祗,各有其职,显示人世的吉凶。文昌星附近的二颗星大司命和少司命,一主死,一主生。织女三星是天帝之女,掌管着蔬果丝帛珍宝(《史记&天官书》、张守节《正义》)&&
上古神话中的神,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体现社会力量,一类体现自然力量,反映了先民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以及对绝域奇异事物的理解与探索。这些神从山林、河海、天宇中走来,尽管显得很粗糙,甚至面目狰狞,然而却表现出一种野性之美,充满了原始的魅力,这或许可以作为人们造神运动第一阶段中神祗的基本特点。正像上古神话由于人们功利的目的逐渐被历史化一样,神的创造后来越来越符合世俗的功利观念。特别是道教创立和佛教传入中土以后,神成为宗教宣扬的廉价品。人们需要什么,就轻而易举地造出某个神。诸如成仙、祈福、畏祸、添寿、求官、发财、觅偶&&人类的无穷贪欲和恐惧本能,成为造神运动最强大的驱动力。简直像变戏法一样,各种各样的神接连不断地诞生,令人眼花缭乱。上至天空、下至河海,大至日月、小至家室,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神祗控制和管理着:天上有玉皇,地上有城隍,海里有龙王,地狱有冥王,祈寿求寿星,捉鬼请钟馗,考试祀文昌,觅偶请月下老人,求子祀张仙,船夫有船神,卖饼有饼师神,伶人有梨园神,冶工有炉火神,娼妓有白眉神,灶有灶神,厕有厕神,花有花神,蚕有蚕神,蛇有蛇神,蛙有蛙神&&要一一说清这些神的来龙去脉简直是不可能的,我们仅就民间信仰比较普遍的一些神做简略的介绍。
基于对鬼的恐惧,人们很早就创造了门神。蔡邕《独断》说:&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东北有鬼门,万鬼所出入也。神荼与郁垒二神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岁竟,画荼、郁并悬苇索与门户以御凶也。&据此可知门神的创造源于神话。汉时即以神荼、郁垒为门神,腊月画其像贴于门户,抵御鬼魅。唐以后,以秦叔宝、胡敬德(尉迟敬德)为门神。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七,唐太宗夜里睡不安稳,寝门外鬼魅呼叫。太宗问群臣怎么办。秦叔宝站出来说,愿意同胡敬德全副武装立在门外。太宗同意,当夜果然无事。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挂在宫门,鬼魅从此绝迹。秦叔宝、胡敬德也被后世当作门神了。除夕夜里,用彩色画二人像贴在门上,称之为&换门神&。除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外,民间还有以成庆作门神。成庆是古代的一个勇士。早在汉朝殿门上就画着他的尊容:穿短布大裤,持长枪。还有的以行刺秦皇的勇士荆轲作门神。如此一来,只要在门上画位勇士即可,不必实有其人。倘若你神勇无比,也可以作门神。
土地神是一乡之神,如果他坚守职责。虎豹妖怪就不能入境。虽然他职位卑微,但和人们的关系如此直接,所以各乡各镇都有土地祠,也许考虑到这位须发皓然的老翁太寂寞,人们又造出一个发髻圆圆的土地婆婆。据说。乡村中品德高尚正直的老人死后要做土地神。如果是这样,则土地婆婆生前一定是个慈祥的老太太了。
要发财就造个财神。此神来路不明,或说即五路神。《天锡县志》记:&五路神姓何名五路,元末御寇死,因祀之。&或说是古之行神。至于他的诞辰,有说是正月初五日,有说是三月十五日。财神产生较晚,但因为它能保佑人们发财,所以神运亨通,香火旺盛。尤其是商人,岁时祭祀,毕恭毕敬,须知财源茂盛,全靠此神降临。
掌管文学的有文昌神。在封建时代,科举成名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大事,文人自然特别信仰文昌。此神相传姓张名恶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称梓潼帝君(见《明史&礼志》)。到宋代,不知什么缘故,此神竟对文学感觉兴趣。叶梦得《崖下放言》记&蜀中有二举人,行至剑门张恶子庙夜宿,各梦诸神预作来岁状元赋,甚灵异。&(赵翼《陔余丛考》引)《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同上)可见南宋时梓潼帝君在蜀地香火何等之盛。因此神暗中保佑举子,颇有灵异,元时便封其为文昌帝君。
海上航行,最怕狂风巨浪。船夫们创造出了他们的保护神&&天妃。此神是五代时福建巡检林愿第六女,死后穿着红衣裳往来海上,颇显灵异。相传大海航行,当风急浪高,呼号求救时,往往有红灯或神鸟来,就能免于葬身鱼腹。由于神如此灵验,宋时一再加封;元时因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庙曰灵慈。(《元史&祭祀志》)明时封昭应德正灵应孚济圣妃娘娘之号(郎瑛《七修类稿》)。
妇人无子,则祀张仙以求后嗣。据《神仙通鉴》:&宋仁宗梦见一人,粉面乌髯,挟弹而至,自云张仙,云能阻止天狗吞啖小儿,帝醒,命图形悬之,奉以为神。&大概张仙能阻止天狗吃小儿,所以成为佑人生子的神祗了。相传苏洵祷张仙而生二子,即名闻遐迩的苏轼、苏辙。
妇人祷告张仙,赖神保佑,一旦有孕,皆大欢喜。可十月怀胎,接着便是生产这道难过的鬼门关。人们为了求得母子平安,又造出个助产婆&&金花夫人。据《中华全国风俗志》,广州特多金花夫人庙。金花夫人本是个处女。有位巡按夫人分娩难产,几天不下,情势非常危险。夜里梦神来告:&请金花女至则至矣。&巡按暗中寻访得金花。此女刚到官舍,巡按夫人果然顺利产子。可是,金花却倒了楣。因为处女当了助产婆,别人就不愿为他介绍郎君。金花羞恨至极,竟投湖而死。人们为他的死所感动,塑像祭祀,称之为金花夫人。
发表于& #1
#4(多多鸟) 说
神仙多如牛毛,一一介绍他们的由来简直有望洋兴叹之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指出凡人造神的几种途径。
一是由于不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以及神秘的自然力,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种种神祗。这类神如天帝、女娲神、日神、河伯、太乙等。当一旦神秘现象被解释,这些神就随之消亡。如刘敬叔《异苑》载:&会稽石亭埭,有大枫树,其中朽空,美誉,水辄满,有估客携生(鱼旦)至此,辄放一头于朽树中。村民见之,以鱼(鱼旦)非树中之物,咸神之,乃依树起室,宰牲祭祀,未尝虚日,目为(鱼旦)父庙,有祷请及秽慢,则祸福立至。后估客复至,大笑,乃求(鱼旦)臛食之,其神遂绝。(《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一十五)(鱼旦)鱼莫名其妙地被村民供奉为神以及最终被烹成美味吃掉,有力地说明神的产生往往与人的幼稚和蒙昧连在一起。
二是人们出于宗教的需要,把种种荒诞的附会加之于某些历史人物,使他们成为高踞于凡人之上的神。姜太公、夫差、伍子胥、介子推、吴起、项羽、刘邦、张良、东方朔、蒋子文、关羽、张飞、诸葛亮、嵇康、郭璞、颜真卿、包拯、岳飞、文天祥&&许多历史人都被封为神。如嵇康成了地狱中的北阴大帝;连著名的美女西施,也被敕封为土谷神,曰&(草宁)罗村土地先施娘娘。&(毛奇龄《九怀词》)。为国殉难的文天祥成了邑庙的城隍神。韩擒虎、包拯等先后出任过阎罗王的要职。至于钟馗、张仙、王通一类神,更是附会和捕风捉影的产物。钟馗被封为神,就全仗唐明皇的一场梦。唐《逸史》载,唐明皇卧病禁中,&昼梦一绿衣,鞟一足,眇一目,腰一笏中囊,蓬发无鬓,左手捉一鬼,以右手第三指刳其目做掐食貌。&明皇问他是谁,愿为王储李贵。明皇梦醒后,诏吴道子画出其梦中所见。据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赵翼《陔余丛考》,唐以前有人名终葵,李仲葵、宫钟葵、慕容钟葵、乔钟葵,后人便附会作《钟馗传》一类志怪体传说,久而久之,造出了食鬼的钟馗。张仙也有多方附会而来。苏洵《张仙赞》则说:&张名远霄,眉山人,五代时在青城山得道。&苏老泉是眉山人,神是他的同乡,看来只好相信他的说法了。可是,胡应麟《庄岳委谈》却说:&世谓张星之神为张仙。案《酉阳杂俎》,天翁姓张名坚,又曰姓张名表,则天与日与星皆张姓。又灶神亦姓张名单字子郭,梓潼神姓张名恶子,以海内张姓独多也。闻者莫不绝倒。&他对包括张仙在内的一批神仙大开玩笑,意谓他们不过是世人穿凿附会的产物。
三是人们出于宗教情感与娱乐情感的宣泄。宗教的神秘色彩以及宗教活动时或肃穆或狂热的气氛,不仅娱神,同时也是娱人的。这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进而表现为狂热的造神运动。如果说,封历史人物为神还多少有点根据的话,那么像朱天菩萨、青蛙将军一些神的出现,则完全是玄之又玄了。佛国中没有朱天菩萨,而旧时杭州人无论男女老幼,莫不信奉朱天菩萨,庙亦满城皆是(《中华全国民俗志》下篇卷四),又有所谓青蛙将军。相传有一青蛙常临民间,看见者必能致富(同上)。这种普遍的造神即表现为淫祀。梁绍王《两般秋雨盫随笔》&世俗诞妄&条记:&吾杭清泰门外,有时迁庙,凡行窃者多祭之。济宁有宋江庙,为盗者尝私祷焉。汲县有纣王庙,凡龙阳胥祷于是。颖之卫灵公庙,闽之吴天保庙,亦然。涌金门外有张顺庙,赤山埠有武松庙,石屋岭有杨雄石秀庙。闽楚多齐天大圣庙。黔中多杨老令婆庙,此皆淫妄之礼。又有谬误者,陈洲一城外厄台,有庙颜曰:&一字王佛,即孔子也。北方牛王庙,画百牛与壁,牛王据其中,则冉伯牛也。温州有土地庙,杜十姨无夫,五髭须相公无妇,于是合而为一。则杜拾遗伍子胥也。孤山林和靖祠,塑女像为题,题曰:梅影夫人之位。或戏之曰:&何不兼塑仙鹤郎君。&世俗妄诞,真是匪夷所思。&&贼有贼神,盗有盗神;男神无妇,给他讨个老婆;女神无偶,给他找个鳏夫。他们戏弄神仙,宣泄内心感受到的神秘而快乐的情感。这种匪夷所思的造神运动,一方面反映了神道的衰竭,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的巨大创造力。造神也就成了通俗文化和艺术创造的一部分。
发表于& #1
#5(多多鸟) 说
神化创造出来的神,是人们造神运动中最重要的一步。人们给神涂抹一层层神秘而辉煌的油彩,把他们抬到吓人的高度,从而使凡夫俗子们惊羡和敬畏不已。
有意识地神化神,是从改造神话传说中的神开始的。人们按照自己对神仙的理解及审美观,把神话中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神,改造成庄严肃穆、灵光四射的天人。西王母的不断神化,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西王母的原始形态,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海经&海内北经》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海经&大荒西经》说西王母&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从《山海经》所记可以看出,西王母长着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豹子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齿,善于啸叫,住在洞穴中。这是一位半兽半人的凶神,从他身上,体现出野蛮时代对动物的崇拜。《穆天子传》的出现,标志着西王母演变为人王。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能够对喜好神仙之道的周穆王唱意境浑厚、感情深沉的歌谣了。《山海经》中那位可怕的凶神变成文质彬彬,具有王者风度的妇人。汉魏以来记载西王母事迹的有《淮南子》、《汉武故事》、《汉武内传》、《拾遗记》、桓嶙(马旁)《西王母传》等。西王母的演变随之进入第三阶段,即神仙化和道教化的阶段。《山海经》中虽然有&不死之山&&、&不死之药&、&不死民&的记载,但并没有西王母有不死之药的说法。《淮南子&览冥训》却首次出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女旦)娥窃以奔月&的记载,开始把方士孜孜以求的不死之药和西王母联系起来,为西王母的神仙化确立了基础。到了汉武帝时期,尤敬鬼神之祀,亲往巡海求仙,西王母便被神化为&&仙灵之最&(《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司马相如《大人赋》写道:&低回阴山翔纡以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白霍)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扬雄《甘泉赋》说:&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西王母成了好道之士最为向往的大神仙。在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内传》里,西王母终于被神化为容颜绝世的天仙了。《汉武内传》里详细描写了西王母降于宫廷时的情景:
到夜二更之后,忽见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迳趋宫庭,须臾转近,闻云中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半食顷,王母至也。悬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白麟,或乘白鹤,或乘轩车,或乘天马,群仙数千,光耀庭宇。既至,从官不复知所在,唯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皆长丈余,同执彩旄之节,佩金刚灵玺,戴天真之冠,咸住殿下。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褂,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璚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此时的西王母,和《山海经》中那位&穴处、豹尾、虎齿、善啸&的凶神简直有天壤之别。在汉代,西王母不仅是长生不老的象征,而且同对财富和权势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广泛为人们所崇拜。道教星期后,西王母更被神化为女仙中的领袖。桓嶙(马旁)《西王母传》称它为&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并否认西王母的凶神模样,说&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隋唐以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西王母开始与佛们来往,同时,他的名号也多了起来,如金母、王母娘娘、王母、西姥、瑶池阿母等,成为道教中地位极高的一位尊神。
&&&&雷神是赫赫有名的一位神祗,自然界中的雷神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威力。在隆隆巨响中,刹那间就可能引起天崩地裂,人亡屋毁。基于古人对雷电形成的不解和恐惧心理,人们创造出雷神的形象。《山海经》所记的雷神是个样子十分可怕的怪物。《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大荒东经》说:&东海中有流波山,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郭璞注:&雷兽即雷神也。&《山海经》所记的雷神基本是兽形,它那巨大的声音是通过它的鼓腹而发出的。战国时代,雷兽成了天帝的属神雷师,或称雷公。《楚辞&离骚》说:&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楚辞&远游》说:&左雨师使径待兮,又雷公而为卫。&这表明雷神已逐渐被人神化。在汉代人的心目中,雷神则是个大力士的模样。王充《论衡&雷虚》说:&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到了唐代,雷神变成有五位了。《神仙感遇传》记唐人叶韶有恩于雷神,雷神以一卷书答谢,告诉他说:&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也。我兄弟五人,要雷声,唤雷大、雷二,必即相应。然雷五性刚暴,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叶韶有了雷神送的神书,行符致雨,特有神效。后来喝得醉熏熏,被太守捉住,叶见势不妙,情急中想起雷神的叮嘱,便大呼一声:&雷五!&当时正是阳光炽热的大旱天,突然间一声震雷,人们全被吓倒在地。在《稽神录》中,雷师娶民女,&亲族甚众,婚姻之礼,一同人间。&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载:&雷州英榜山有雷神庙,神端冕而绯,左右列侍天将。&雷神已变成了威严的天神。道教似乎特别看中雷神,封其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使之成为天帝身边最为公正的刑神。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闻仲,率领雷部二十四位天君正神,什么邓天君、辛天君、张天君、陶天君,雷部成为天神中独立的体系。然而,由于古人对雷电形成始终得不出科学的结论,这就影响到雷神的形象始终没有定型。雷神或似猕猴,或似猪,或似乌鸦,或似蝙蝠,或似鹰。干宝《搜神记》中的雷神&色如丹,目似镜,毛角长三尺余,状如六畜,头如猕猴。&&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八记唐贞元中宣州大雷雨,&一物堕地,猪兽,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洪迈《夷坚丙志》卷七记雷鬼&从空陨于地,长仅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帻,如世间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顾见人掩面而笑。既而观者都渐众,笑亦不止。&《挥麈新谈》记澧州一日大雨,其家&忽见雷神入舍,形似乌鸦,高二三尺许,两足行地,两翅下有二手下垂,行遍屋内,烧一斗二秤升屋至空中,方发迅雷一声。&(褚人获《坚瓠秘集》卷一引)。《拙庵杂俎》记雷神将击毒蛇,忽逢产妇洗秽衣,便不能击,伏于岸旁,&大于猕猴,形似蝙蝠,翅下有手&。(同上)《讱庵偶笔》载:雷将击不孝妇,妇急忙用血裤蒙头,&雷为所厌,欻然坠地,形如鹰而稍大。&(《虞初新志》卷十九)据此看来,雷神最终未能完全摆脱《山海经》所记雷兽的特征。雷神形象的不确定性,恰恰使这位威力无比的神祗蒙上神秘的色彩,令凡人更加敬畏。
道教创立和佛教传入中土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愚弄人民,对神的神化便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其中,关羽的被封神及其地位的不断升级,最能说明神化的世俗本质。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蜀汉的著名大将,后兵败为东吴所杀。关羽被祀为神灵始于宋徽宗时。很可能是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北宋王朝迫切需要忠臣辅佐,看中了关羽的忠诚,便封羽为忠惠公。后在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荆门当阳县之庙。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明洪武中复侯原封。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道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其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萧英皇后,其子关平竭忠王,关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清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见赵翼《陔余丛考》)。关羽不仅被历代统治者和道教再三加封晋爵,而且也被佛教硬拉去做护法神。继《佛祖统记》卷六《智顗传》,天台宗智顗在当阳(今属湖北)玉泉山建精舍,曾&见二人威严如王,长者美髯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通姓名,乃关羽、关平父子,请于近山建寺,智顗从之&。于是,后世佛教把关羽列为伽蓝神之一。如杭州灵隐寺在十八伽蓝神旁塑关羽像供奉。元世祖尊崇佛教,就叫关羽作监坛。经过佛道两教的竞相神化,那位狂傲战殁的关羽,被神圣的光环层层笼罩,成为香火最盛的神祗之一。
除关羽外,如土羊神的立庙、崇福夫人的被朝廷累加宣命、金龙大王和灌口二郎神的被封,数不清的神被供奉、被祭祀,大多是统治阶级神化的结果。据《陇州图经》,秦始皇时有二白羊化为土堆,始皇至其地,见二人拜于路边,自称是土羊神,因为皇帝来,故来拜谒。秦始皇本来就是满脑子神仙鬼怪,遇此奇事,便命立庙。二只大白羊莫名其妙地成了神,并居然长享祭祀。(《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一)广州崇福无极夫人庙神,原是民间之神。她像天妃一样,也能保护航海者免受风涛之害。宋朝时,大姨山有盗骚扰,捕将久而未获,夜梦有人手持一白旗,上题曰:&总领阴兵三十万,一心报国效公忠。&第二天,捕将引兵与盗贼战,忽见云雾四起,隐隐有旗出于雾中,上有&无极夫人报国&六字。于是,盗贼惊惧奔溃,全被掩捕。元朝时,因为崇福夫人屡次&忠国护武&,朝廷累加宣命,香火很盛。(佚名《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显然,崇福夫人的一再加封和香火尤甚,正是由于她自誓&一心报国效公忠&的缘故。与崇福夫人相似,明清时,金龙大王在江湖水神中祭祀最盛,也仅仅因为他帮助朱元璋打败了元兵(施润章《矩斋杂记》)。从中可以看出统治阶级神化神的全部妙用:当现实力量不足于维持他们的统治时,就请神来助一臂之力。
发表于& #1
#6(多多鸟) 说
名声极大的灌口二郎神完全是人们神化的产物。据说他是秦孝文王时修治蜀都江堰的李冰之子。但在《史记》、《汉书》、《风俗演义》、《华阳国志》诸书中,都未提及李冰有子。所以这位李二郎与大多数神一样,也是无中生有的东西。然而正如前面所说,人们往往按照自身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来造神。李冰既然是个香火很盛的神,那么给他造个儿子也在情理之中。因而从唐代开始,就给李二郎立庙。至宋代,对二郎神信仰大盛。宋仁宗嘉祐八年八月,特封二郎惠灵侯,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显灵真人。(《宋会要》)元至顺元年,封二郎神为英烈昭惠显仁祐王,而且后来居上,他的地位远远超出李冰之上,简直使世人只知其子不知其父。也不知道他哪来的神通,在《西游记》里,二郎擎鹰牵犬,竟打败了厉害无比的孙悟空。
不仅本国的神被神化,外来的神也同样被不断的雕琢和修饰。佛教中的重要神祗,像如来佛、弥勒佛、四大菩萨,都经过我们民族的热情加工,从而深深打上华夏文化的印记。无人不晓的观世音菩萨,就是被大力汉化的突出例子。在印度佛教中。观世音已经是个佛法无边的菩萨。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观世音的经典被大量翻译进来,善男信女对观世音的崇拜几乎达到狂热地步。人们创造了&妙善得道成观音&的故事,把观音说成是古代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她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一心皈依佛门,历经磨难,终于修成菩萨。在印度佛教中,观音本是匹马驹,后来成为伟丈夫;中国的佛教却将观音变成聪明美丽的公主。观音菩萨的早期形象,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都作男身。南北朝以后,寺院的观音菩萨由男身变成美貌的女身。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女像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成于北魏孝武帝时的洛阳龙门石窟的杨枝观音像,头戴宝冠,右手执麈尾,左手托净瓶,姿态轻柔优美。唐朝开始,观音像的女性化已基本定型。唐阎立本所画的观音像面庞丰腴,神情妩媚,衣冠飘逸。南宋甄龙友题观世音像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观音成了美目流盼的美人。元朝甚至有人编了本《观世音菩萨传略》,多方证明观音是个美貌异常的汉族女子。明代的《观世音菩萨鱼篮记》杂剧把观音菩萨塑造成为美丽的妇人形象。&正旦观世音菩萨着:柳叶冠、袈裟、膝襕袄、项帕、膝襕裙、璎珞、褡膊、牵带、布袜、鞋散珠、背光。渔姑观世音着:塌头手帕、补纳袄儿、裙儿、布袜、鞋。提鱼篮。&凡到过杭州灵隐寺的人,都会对观音塑像留下深刻印象&&她容色绝世。双目秀美,缨络横披,环结宝明,袒胸露臂,神情妩媚端庄。瞻仰这尊慈祥的菩萨,心里会滋生一种神秘而亲切的感情。
中国佛教还创造出众多的观音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神异故事。这些传说在民间极其广泛地流传着,达到了&户户有观音&的地步。供奉观音的寺庙星罗棋布,观音成了凡人中最伟大的神,一个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她的地位如此崇高,实际上连释迦牟尼也很难与之比肩。中国本土产生的神与观音相比,也无不黯然失色!其实,观音其人其事,渺茫难证,谁也无法说个一清二楚。归根结蒂,她是个千百年来不断被神化的幻影。
神祗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免不了有盛衰之变。在宗教史上,一些神的兴盛或衰落,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政治、哲学、习俗与风尚的变化。尤其是庙堂诸神的盛衰,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好恶。比如关帝庙香火的历久不衰,说创了不过是统治阶级大力鼓吹愚忠的作用。民间诸神的盛衰变化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某些神衰落了,但由于奇异现象的偶然出现,又有可能再度被深化,为泥塑木雕注入新的生命。《夷坚志》丁卷第九记南康东晋大将军陶侃庙,夙著灵感,当地人颇为信奉。但自宋绍兴以后,此神命运不佳,香火衰落,庙宇颓败,过往客人不再像以前一样供奉牲酒。淳熙初,村民童八八毁陶侃庙。不久,童妻生病,巫者便说:&犯陶太尉之子小将军,所以致祸。&童说:&陶太尉之神歇矣,况其子乎!&巫曰:&陶公罹三纪空亡,故寂寂如此,今犹有半纪之年,过是当复兴。汝无以家致祸。&巫者自然是一派胡言,他何以知道陶侃半纪(一纪为十二年)后会复兴?在巫者的威吓之下,童八八不再毁庙。据说其后神&灵应果侔昔时&。多亏巫者的神化,陶太尉又重振昔日的神威了。
与陶太尉庙情况相类似的还有宋时鄱阳全保庄彭大郎庙。这座小庙孤伶伶在古松下,茅茨萧然,上漏下湿,香火已百年潦落,神明相传为彭大郎。安国寺主持和尚惟直,曾有事去全保庄,梦见彭居士求见,诉说室庐摧败,希望惟直为之修葺。醒来后惟直自思彭居士可能是山神,访诸当地父老,悟出彭居士即庙神彭大郎。于是,惟直&命工整葺,立成华宇。绘画像貌,仪卫俨赫,由是彭冈神祠,远近供事&(《夷坚志》癸卷第六)。穷困潦倒百难的小庙经过惟直禅师的修葺,一变香火潦倒为远近供奉,彭大郎再度神气起来。他知恩图报,施展神力,把一片满是荆棘沙砾的荒土拓成良田百亩。
发表于& #1
#7(多多鸟) 说
人们相信,通过祭神活动,就可以向冥冥中的存在表达愿望与虔诚。从神诞生的那一天起,祭神活动也就随之而生。在鬼神具有无上权威的古代,一切吉凶祸福都得请示神鬼。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给他们的统治寻找天授神权的根据,无不把祭神作为重大的典礼。许多帝王往往倾其财力,率领群臣,浩浩荡荡地祭太一、祭五岳、祭河伯、祭白帝、祭赤帝、祭后土&&仅以祭泰山而言,《史记&封禅书》就已说古来&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秦皇、汉武、祭泰山尤为起劲。
儒家对鬼神问题采取慎重的态度,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对祭神发表的意见虽少却很精当,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他认为禹的伟大,其表现之一就是&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意思是说,禹尽管自己饮食很菲薄,但对鬼神很孝敬,祭祀很丰盛,因此禹很值得敬佩。孔子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这是说,祭神时就像神在面前一样,要认真恭敬地祭。但孔子反对淫祀,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对于鬼神,该祭的要祭,不该祭的却去祭,这是谄媚鬼神。后代的祭神,一般都遵循着孔子提出的原则。
我们先从祭灶谈起。就是腊月二十四日夜祭灶,这一风俗起于后汉。《后汉书&阴识传》载:阴子方为人至孝,腊日晨炊,忽见灶神现形,子方再拜,以家中黄羊祀之。从此以后,竟成巨富。阴氏子孙,便世世在腊日用黄羊祀灶。因灶君决定一家人的贫富之命,并记人善恶,上报天堂,所以祭灶时必须恭敬,知道各种忌讳。如&切不可对灶吟咏及哭,秽语恶言,烧不净柴,禁厌秽物,免至触犯,亦不可用灶火烧香,谓之伏龙屎。&玄元道君曰:&奉吾道者醮祭家灶及祠拜先亡外,不得淫祀地鬼。&又天师门下科令曰:&祀灶当用灶日,可以谢过,能为人转祸为福,除死定生。凡有祷祈,威应如响,家有灶神,宜知敬惧,&(佚名《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这就是道教制订的祭灶时的种种规矩。
灶神地位虽不高。势力却不小,因而不论贫富,祭灶时都不能马虎草率。什么五色米、花果、胶牙饧、熟猪头,虽不用黄羊、巨牲,祭品也不能说不丰富。范成大《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这首诗以诙谐的语言把宋代祭灶风俗描绘得非常生动。灶君&辄上天言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算&(《抱朴子&微旨》)。一旦被他告发,就会减去年寿。世人谁敢不巴结讨好他?即或祭灶时有婢子斗争,猫犬触秽一类不敬之事,也请灶君不要计较,你只需醉饱登天门去罢。更为滑稽的是,许多地方祭灶多用胶牙饧,俗称糖元宝。人们想用这种甜而粘的食品胶住灶神的口,使他在天上不能或少说人们的坏话。异想天开是文人的特点,朱彝尊《醉司命辞》写道:&饧糕粉荔,杂沓上陈。藉糟漉滓,涂之灶门。司命入觐,行步偊旅。寴(去亲上歹下贝)(樊见)两目,醉不能语。&(见吴骞《拜经堂诗话》)灶神成了醉汉,连话也无法说,还能上天言人罪恶吗?这真可谓是一醉了事.透过看来颇为可笑的祭灶仪式,可以看出人们对神是多么恭敬。那个虚构出来的灶君似乎就在面前,人么只有供奉丰盛的祭品,才能使他感觉满意而不说坏话。
祭神时若怠慢轻视神,灾祸就会临头。《夷坚志》丁卷第八记谭州兵马都监某,受府帅之命押米万担至鄂渚,过洞庭湖,泊舟龙王庙下。此人平素性格倔强,又吝啬,祀神的祭品菲薄,夜里又用弹弓射龙神。结果,遇风船破,失米数百斛,赔去二年俸禄。《夷坚志》曾记丹阳县宰刘某,不肯敬庙神,用衣袖遮面。不久,他的弟弟竟因一场小病就死掉了。他的妻子陶氏怀孕而病,梦见神说:&你丈夫对我无礼,我已取他弟弟的姓名。若再不敬我,当心再要你的命!&陶氏将所梦告诉刘,刘不信。结果,陶又死。刘方始悔惧,亲往庙中祷谢,神才宽恕刘。可是,刘某因不敬庙神,接连赔上了二条亲人的性命。这个庙神实在太狠毒,多像人间的恶霸!
倘若亵渎神,那就祸害更烈。《辩证论》说刘宋时谢晦为荆州刺史,因毁佛&连年患瘠病&,后来反叛,合家被诛(《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一十六)。唐贞观时,行军仓曹薛孤训佛面刮金,旬日之间眉毛尽落。后在佛前悔过,以所得金造功德,眉毛复生(《冥祥记》,同上)。显然,这都是僧徒为维护佛的尊严所编造的故事。
汉民族造出了大量的神,又引进了许多外来的神,祭神活动常年不断。神州赤县。从元旦至除夕,处处香烟缭绕;正月一日弥勒佛诞日;正月五日财神诞辰;正月初九玉皇诞辰;二月二日土地神生辰;二月初八日祠山张大帝诞辰;二月十二日城隍诞辰;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辰;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诞日;三月初二日北极佐圣真君诞日;三月二十八日东岳齐天圣帝诞日;四月初四文殊菩萨诞日;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诞日;四月十四日吕洞宾诞日,俗称神仙生日;六月初六天贶节;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得道日;六月三十日雷神诞辰;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诞日;七月十五日俗称为中元节;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生日;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九月十九观音菩萨涅磐日;九月三十药佛师诞日;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诞日;十二月二十三日传为灶神上天。每逢神的诞辰,善男信女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诚惶诚恐地礼拜神,请求神的指示,迎接神的降临。一年四季频繁的神祭成为人们难以摆脱的沉重负担。
除了列为春秋祭祀的庙堂诸神外,还有许多不知起于何时,且不知姓名的神,莫名奇妙地享受凡人的供奉,如宋时婺州乡俗,每以三月三日为真武生辰,阖郭共建黄箓醮,禳灾请福(《夷坚志》戊卷第六)临安府有田相公庙,不知为何神,每年正月必须设醮供奉他。(《夷坚志》庚卷第一)合州有壁山神,乡人祭祀,必用太牢,否则就要祸害乡人。为此,每年烹宰的牲畜不知多少(孙光宪《北梦琐言》)。横州城外有丛祠,称为婆婆庙,不知是何神,士人供奉很恭敬(《夷坚三志》辛卷第八)。唐末散文家陆龟蒙《野庙碑》一文,记述了瓯越间淫祀情况以及百姓如何深受土木偶像的愚弄。他说:人们造了这些奇形怪状的神像,却又非常害怕他们。祭祀时,&大者椎牛,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一朝懈怠,祸亦随作,耋孺畜牧栗栗然。疾病死丧,邙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人们省吃俭用,宁愿供奉神,并把疾病死丧,一切归之于神的作用。人在神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可怜!
宋代以后,淫祀中最突出的例子当数祭五通神。这是位出身妖怪的邪神,据考证,属深山木魅一类。但他的邪气着实厉害,能奸淫妇女,偷窃财物,烧人房屋,动不动就示人祸福,吓得人们争相崇奉,甚至不敢启齿谈及神号,&凛凛乎有摇手触禁之忧&(田汝成《幽怪录》。&家家置庙庄严,设五人冠服如王者,夫人为后妃饰。贫者绘像于板事之,曰&圣板&。祭则杂以观音、城隍、土地之神,别祭马下,谓是其从官&(陆粲《庚已篇》。五通神之庙,几乎家家都有,并且把他和观音、城隍等尊神一起祭,说成是他们的侍从。人们心造出一个妖神,再拿它吓唬自己。人啊,有时是多么愚昧和荒唐!
千百年来,人们的祭神活动历久不衰。其原因除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之外,还应该把神祭看作是人们情绪的一种宣泄和民间艺术的创造。从远古时代起。祭神和娱乐,及音乐与舞蹈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祭神时神秘的形式、斑烂的色彩、嘈嘈法音或庄严颂歌,以及各种各样的舞蹈,都会激起人的情绪,使人感觉到血液的奔腾和意识迷惘时的愉快。这就是人们乐神祭而不疲的潜在原因。
我国古代的楚民族特别相信鬼神,盛行祭祀活动。&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屈原美妙的作品《九歌》,就是在民间典所创作的祭歌。《九歌》中有的写祭祀时歌舞娱神的热烈场面。有的写人对神的热情礼赞。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九歌》将歌舞、音乐、表演融合一体,是我国古代歌剧的雏形。《九歌》的产生,很好地说明祭神活动是艺术和文学创造的源泉之一。
民间的祭神活动,或多或少带有歌舞表演的成分。旧时余姚县纪念观音生辰,&系用一种长方形或三角形彩色绸制之旗,大者长丈余,小亦五六尺,上书观音菩萨四字,亦有画观世音肖像者,令各手执一旗,敲锣击鼓,吹喇叭,聚集一处排队,迨至队齐,然后各处游行。各处皆有观音庙,皆须演戏敬神&(《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祭神活动包括演戏敬神,这就不仅娱神,而且也娱人了。旧时各地都有城隍神出会,它成为神祭中最风趣的活动,吴江县南部大镇黎里赛会,&善男信女凡数百人,老友男女,各手执塔香一柄,尾随于后,有穿红衣插犯条者,有手带铐链者,奇形怪状,不可思议。&甚至有人臂上挂香炉,钩入皮肤,不知痛楚。(同上,下篇卷三)。每年清明,金山县城隍出会更是热闹非凡,竟至万人空巷,人山人海。&出会时,抬驾者举步疾驰,名曰&抢轿&。是时脚步声、呼喝声、铜叉声,声声相应,极一时之热闹也&(同上)。可以设想,身临此种场面,人们的每根神经都会被激动起来。各种奇形怪状的景象,把凡人带到了神的境界。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金华城隍散粮之风。&每逢清明前一日,或后一日,举得城隍散粮。届期,三四人扛着城隍神像,在街上乱跑,后随十数人,手执钢叉,或刀剑,面目黧黑,装作种种奇怪之样,名曰小鬼。其时市上做生意之人,无论陈列如何之物品,如被小鬼看见,总须抢完。但是被抢之人不怨言,并云生意可望格外兴隆。可谓奇怪之至。城隍神像在街上游过一周,然后扛至北郊荒冢之处,焚化无数纸钱银锭,意谓城隍即以此散给孤魂野鬼也。&焚化完毕,然后将城隍扛回庙中也&(同上,下篇卷四)。与其说这是城隍散粮给孤魂野鬼,还不如说是人们的娱乐活动。人们装作手执钢叉、刀剑的小鬼和手袋镣铐的冥囚,跟随土木偶像沿街游荡,这多像闹剧!在狂热的氛围中,人们内心荡漾着神秘的快乐,平凡的人和高贵的神接近了。
流行于江南民间的跳钟馗习俗,戏剧色彩似乎更浓。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载:&跳钟馗,丐者衣怀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六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残须破帽旧衣裳,万两黄金进士香,宝剑新磨堪逐鬼,居然护国有忠良。&&。丐者的跳钟馗,从六月跳到除夕,真像是旷日持久的独舞。&残须破帽旧衣裳&的钟馗形象,想来必定会引起人们的欢笑。
发表于& #1
#8(多多鸟) 说
二、神仙品秩
评品位、排座次,乃是中国人最古老的传统之一。这甚至可以追溯到汉魏以后盛行的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之风。当时,人们把品题人物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于如果某一位英雄不入第一流,他就会大惊失色。每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当然免不了给那些有功之臣确定品秩,以便量功受禄;及时向梁山泊英雄们,刚打了几个胜仗,离大功告成还相去甚远,也急不可待地一一排定座次。可见,品秩这东西是多么重要,多么富有吸引力!人们创造了神,随后也创造了神界的等级,并按照现世的经验,给神仙排定座次。南北朝时期道教的重要人物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一书,将所有的神祗,分成若干等级,排定其座次。作者在该书的序文中说:&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三说:&仙位有九太帝,二十七天君,一千二百仙官,二万四千灵司,三十二司命,三品九品,七城,九阶二十七位,七十二万之次第也。&在道教徒的摆布下,神仙的等级竟至有七十二万和千亿之多,看来神仙的等级制度大大超过现实世界。所谓不食人间烟火、抛弃一切外累的神仙,实在比食五谷糟粕的世人要庸俗许多,与神仙世界的森严等级相比,&人分十等&的现实世界真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发表于& #1
#9(多多鸟) 说
1&尊卑有别
陶弘景《登真隐决》说&三清九宫,并有僚属,列左胜于右。其高总称曰道真。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也。女真则称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夫人亦随仙之小大,男女皆取所治处,以为署号,并有左右。凡称太上者,皆一宫之所尊。又太清右仙公,蓬莱左仙公,太极仙侯,真伯,仙监、仙郎、仙宾&(《太平御览》卷第六百六十二道部四)。三清(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最高品位的神祗所举的层次,陶弘景把它们看作是具有森严等级的&独立王国&。用道真、真人、真公、真卿、御史、玉郎及仙侯、真伯,仙监、仙郎、仙宾等种种名号,表示这些仙官品位的大小。《太真科》则把三清中的仙官分为上、中、下三品,上曰圣、中曰真、下曰仙。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玉清有宫廷,有皇帝王公,卿大夫吏民,男女贵贱,各有次第。对此,明人胡应麟在《玉壶遐览》之中用讥讽的语气问:是人间效法天上呢?还是天上效法人间?(《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四)答案很明白,神仙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及玉清世界的&男女贵贱,各有次第&,都不过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罢了。
事实上,道教对神仙品秩的规定是混乱不一的。据说是西王母小女的太真夫人的论仙方有九品以后,说&得仙者亦有九品。第一上仙,号天九真王;第二次仙,号三天真王;第三号太上真人;第四号飞天真人;第五号灵仙;第六号真人;第七号灵人;第八号飞仙;第九号仙人。此九仙之品第也,各有差降,不可超学&(《神仙传》,《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七)。显然,这是人间九品论人的拙劣翻版。有些道教徒把仙人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鬼仙四种。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就把仙人分为飞升、隐化、尸解、鬼仙四类。飞升之仙是形神俱飞的神仙之上者。像&皇帝驾龙而腾跃。子乔控鹤而飞翔,赤松乘雨而飘摇,列寇御风而上下&(《毛仙翁传》)。隐化之仙次于飞升之仙,他们隐影潜化于名山幽林中,逍遥自在,与天地齐寿。尸解仙指先死后蜕,形神分离,真形已脱离躯体而仙去的仙人。那是最低级的仙人。鬼仙是鬼中无拘无束、逍遥有福者。一些人生前虽坚持行善,但尚未达到进入仙阶的水平,死后就享受特权,&地司不判,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如果再能积功累德,亦可入仙阶(《墉城集仙录序》)。这是杜光庭对迫切希望成仙者的廉价安慰,鼓励他们不要因为神仙的渺茫而失去修炼的信心。
那么,形成神仙品秩的原因是什么呢?看来这同成仙的途径及修炼的方法大有关系。道教中势力和影响最大的炼丹服药派历来认为,金丹仙药是成仙的最佳途径。像汉代阴长生,与神仙传授,合成太清神丹,&服半剂,不尽即升天(《神仙传》,《太平广记》卷八)&葛洪《抱朴子&金丹》把仙丹分为九转:&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九转之仙,服之三日得仙。&仙丹质量等级有别,决定了成仙的时间以及神仙的品秩。仙人太真夫人说:&仙方凡有九品,一名太和自然龙胎之醴,二名玉脂琼液之膏,三明飞丹紫华流精,四名朱光云碧之腴,五名九种红华神丹,六名太清金液之华,七名九转霜雪之膏,八名九鼎云英,九名云光石流飞丹,此即九转之次第也&(同上,《太平广记》卷五十七)。与仙方有九品相对应,得仙者也有九品了。至于玉皇大帝所服的金丹,则&非浅学所宜闻&(同上)。玉皇至尊,品秩最高,吃的仙丹无以名之,太真夫人只好推说不宜打听。真叫玄虚得可以,聪明得可以,也势利得可以。
神仙等级有别,待遇自然也不同。据说,位高者乘鸾,再次乘麒麟,次乘龙。《汉武内传》记西王母降于庭中,群仙数千,&或驾龙虎,或乘白麟,或乘白鹤,或乘轩车,或乘天马。&从他们的坐骑,就可以看出其仙品高下。西王母是女仙的领袖,当然特别气派:&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前呼后拥而来。上元夫人是&三天上元之官&,统领十万玉女,降至汉廷时,&从官文武千余人&,也十分威风。神仙世界既然有皇帝,当然也有臣民;有尊官,也有卑职;有主人,也有奴仆。官尊者趾高气扬,官卑者忍气吞声,奴仆则奔走不暇。严格的等级制,连神仙也望仙界而却步。仙人白石先生就不高兴做仙官。《神仙传》载:白石先生到彭祖时,已活了二千余岁,但不肯修升天之道,只满足于不死而已,照常享受着人间饮食男女的种种乐趣。彭祖问他:&为什么不服升天之药?&岂料白石先生回答说:&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因为白石先生不汲汲于升天做仙官,所以时人称他为隐遁仙人(《太平广记》卷第七)。白石先生的回答,真是非常高妙。在他看来,天上比不上人间快乐,甚至更苦于人间。因为天上多至尊,位卑者只得去服侍他们。白石先生有自知之明,知道一到天上,就要服侍人家,所以宁愿隐遁人间。马鸣生先前也不愿升天,只服半剂仙药,为地仙,&驾屋舍,畜仆从车马,并与俗人皆同。&后来大概抵挡不住做仙官的诱惑,&乃白日升天而去&(同上)。神仙中人最讲究尊卑有礼,否则就得吃苦头。刘安就是一例。他从小养尊处优,不懂卑下之礼,愈仙伯态度不恭。仙伯耿耿于怀,说刘安不敬,后来刘安尽管得道,无奈仙伯给他小鞋穿,不委任他职务,只能做&散仙人&,好像人间中了进士,却只能赋闲在家一般。最受神界尊卑观念戏弄的当数孙悟空。《西游记》写孙猴子打到天上,要强玉皇大帝的位子。玉帝采纳臣下的意见,封他为小小的弼马温。孙悟空不懂,自以为做了仙官,踌躇满志,后来才知弼马温不过替玉皇管御马,什么好处也捞不到,还不如坐花果山水帘洞的大王快活。一气之下,又造起反来。可见,神仙世界的拘束实在太多,有点自由思想的神仙都不堪忍受。
划分神界森严等级的依据,完全参照人间的政府机构,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城隍神的封爵。唐以后,历代帝王多加城隍封号,如后唐废帝清泰元年,封之为王,元文宗天历二年,又封及其夫人。至明初,城隍神封爵等级更严格。据《明史&礼志》,洪武二年,封京都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为王;其余府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监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衮章冕旒,命词臣撰制文以颁之。洪武三年,诏去封号,止称其府州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庙屏去他神。定庙制高广,视官署厅堂。造木为主。在人间统治者的安排下,各级城隍的封爵品秩、衮章冕旒、庙制大小,竟完全等同于各级地方官吏。县城隍倘若见到州城隍,则口称&卑职&或&下官&,毕恭毕敬。人间官场的一套,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神界。
发表于& #1
#10(多多鸟) 说
在民间的祭神活动中,神界的严格等级得道充分反映。《闽人佞鬼风俗记》记就是福建神道阶级之严为各省之冠,&每年七八月间赛会,凡高级之神道,其出也必以舆。中级以下,皆必行于街路之中&(《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神的品秩愈大,则其像愈小;其品秩愈小,则神像愈大。中级以下的神祗,都是步行的大像,皆以轻木雕成,只有上身而无下部,躯轻中空。当赛会时,将半截神像套在人身上,沿街悠荡。&闽神位分最大者,若武圣庙之五公、瘟部尚书、郭圣王、三仙姑、齐天大圣、东岳帝、炳灵王、包孝肃、省城隍,一切等神,皆有坐轿之资格。&(同上)。更令人发笑的是,神与神途中相遇时,全依人间的尊卑之礼行事。譬如省城隍途遇瘟部尚书,那么城隍的轿子得停在路旁,尚书的轿子则停在路中央。城隍的&香头&(代表本神的人)在三叩礼跪启云:&卑神不知圣驾到此,接驾来迟,罪该万死,求殿下恕罪,并赐教训。&瘟部尚书官尊而气扬,挺胸凸肚说:&免罪&。接下表彰城隍办事认真,可嘉可喜,当面奏玉皇云云。城隍受宠若惊。跪下说:&谢殿下栽培&(同上)。中级神倘遇高级神,则在路旁站班并请安,小神只有唯唯诺诺的资格。&有时东岳太子炳灵王,或武圣公太子出巡,遇见贵神,则口口声声称呼老伯,执子侄之礼甚恭&(同上)。福建神道等级之严,不过是反映了该地的人道等级之严。
土地神是级别最低的神,等同于人间的乡长村长一类,由于他地位卑小,不用封爵,连居处都属&特别困难户&。往往立个小土地祠,或石室,或木房。有的连像都没有,用一块小木板,题上&某土地&几个字。《夷坚志》戊卷第四记:宋绍兴年间,魏道弼参政为洪府帅守,宅堂后有小土地庙,门与厕所相连。魏以为不洁净,下令将土地庙迁至城隍庙廊下。当所需工匠、杂物准备就绪,通判林某却夜梦土地神来告&吾血食此地,多历年所,遂邻于溷舍,无害也。若一旦徙去,则尽室老稚,将无所依,又寄托大神之宇,出入勤息,皆不遑安。愿赐一言达帅主,且仍旧贯,幸也。&林某说:&神既能灵化,何不自告知?&土地神回答说:&魏公乃紫气星君,今位崇辅弼,岂能容易辄近?&第二天,林某将梦中事告诉魏道弼,于是他便停止搬迁土地庙,只是把门换了个方向,并整修一番。当夜,林又梦土地来谢。林通判称土地神来告谢云云,自然只能算梦话。但从这梦话中可以看到土地神在神界中的地位何等底下。他情愿不避秽臭,也不愿寄于城隍庙廊下,像个小叫化一样惶恐不安。人间的魏道弼时紫气星君转世,土地神也不容易和他接近。永州谯门的土地神连郡守出入都得躲避,惶恐之余,设法求录事参军给张帘子遮挡。(《夷坚丙志》卷第一)这种可怜的情况,正如人间乞丐遇见出巡的大官,急忙退避三舍。更令人为之一掬同情之泪的是,土地神甚至连夫人也保不住。阑庄《驹阴冗记》&土地夫人&条载:&中丞东桥顾公璘,正德间知台州府,有土地祠,设夫人像。公曰:&土地岂有夫人?&命撤去之。郡人告曰:&府前神庙缺夫人,请移土地夫人配之。&公令卜于神,神许。遂移夫人像入庙,时为语曰:&土地夫人嫁庙神,庙神欢喜土地嗔。&既期年,郡人曰:&夫人入配一年,当有子。&复卜于神。神许,遂设太子像。&在台州知府顾某看来,土地小神不应有夫人。人们竟将土地夫人嫁给庙神,而庙神也竟然表示同意。这岂不是强夺人妻!还有没有公道可言?神仙世界同样是强权社会,有多少弱者被蹂躏、被吞噬。
发表于& #1
#11(多多鸟) 说
2&道教诸神谱系
上古神话中的神祗,几乎是杂乱无章的一群。那时,神的世界还没有建立严格的等级制。神们好像是快乐的孩子,嬉戏着,不需要谁来当主宰。这种状况,正与先民幼稚的思维阶段相对应。人们虽创造了神,但还没有理智地将这些神进行分类和组合,进而给他们构筑一个统一的、尊卑有秩的世界。
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成熟,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理解的深入,深于神之间逐渐具备了某种统一性;当然这种统一性本身也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之中。战国时期,中国南方富有浪漫精神的楚民族创造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神话。我们发现,屈原《九歌》中的神,已开始具有某种统一性。《九歌》十一首,共有八位神祗,他们分为天地两组。天神是:东皇太一(日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司死之神)、少司命(司生之神)。地祗是:河伯(黄河神)、湘君(湘水男神)、湘夫人(湘水女神)、山鬼(山神)。这八位神又配成四对:云中君与东君为一对,大司命与少司命为一对,湘君与湘夫人为一对,河伯与山鬼为一对(参见姜亮夫《楚辞讲话》)。显然,《九歌》中的神祗是经过精心配置的。这样配置的依据首先是古人关于天地的观念。天与地相配,乃是古人最首要、最基本的宇宙图式。既然天有天神,自然地有地祗。其次是关于夫妇的观念。湘君和湘夫人是一对夫妇神,他们各以其哀怨的歌唱,表达互相追求而终于不遇的落寞惆怅心情。在《楚辞&招魂》中,还写到了天地四方的神祗精怪。如东方有&长人千仞&,专门索取人的魂魄;南方有&雕题黑齿&,&蝮蛇蓁蓁,封狐千里&、&雄虺九首&;西方有&赤螘若象&、&玄蠭若壶&;北方有&增冰峨峨,飞雪千里&;天上有&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下土有&土伯九约&&&这都反映了人们依据有关宇宙和地理的经验来安排神祗。
秦汉时期,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帝及五方神的系统。产生于晚周战国之际的五行学说,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宇宙万物生成及变化的基础。发展到后来,五行学说似乎成为开启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万能钥匙。于是,星有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方有五方(东、南、中、西、北),音有五音(宫、商、角、羽、徵),德有五德(仁、义、礼、智、信)。还有五时、五臭、五味、五色、五岳&&一切存在与不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用五来概括。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就出现了五帝:&春,其帝大昊,其神勾芒。夏,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中央,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秋,其帝少昊,其神蓐收。冬,其帝颛顼,其神玄冥。&这是一个以黄帝为中心的四季神系统。《河图》构筑的则是一个以黄帝为中心的方位神系统:&东方苍帝神名灵威仰,精为青龙。南方赤帝神名为赤熛怒,精为朱鸟。中央黄帝神名含枢纽,其精为麟。西方白帝神名白招矩,精为白虎。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太平御览》卷第八八一)。正如&五&这个数可以和任何事物搭配一样,五帝也可以有许多系统。《史记&封禅书》载:汉高祖刘邦问:&&故秦时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畴。&此事说明,汉初对于五帝究竟指哪五位,已搞不太清楚。
在汉代,由于天文学、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论的发展,反映到神的谱系上,就产生更多的变化。其中,一个以&太一&为主宰的天神系列出现了。《史记&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即天文学上所称的北斗星。这个光芒灿烂、一动不动照临下土的星星,老早就成为楚民族神话中最尊贵的神祗,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中主宰。经汉代人们的修饰,太一成了天帝,俨然似人间的帝王。他的周围&三公三星&,并成为太尉、司徒、司空。&后句四星&,则是它的后妃宫人。环绕它的&匡卫十二星&,均成为他的藩臣(《史记&天官书》及三家注)。其它诸星,或为诸侯,或为九卿,或为上将,或为次将,或为大夫,或为博士&&茫茫星空,被人们构筑成有着严密组织的世界。
正像各地有各地的菜谱一样,汉初各地的神谱亦自具地方特色。《史记&封禅书》载:&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元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各地祭祀神祗的混乱状况,说明人们还没有创造出纵览三界、四时、八方,有着同一联系的整饰的神鬼世界。
构筑大一统神谱的重任,终于由道教来担当了。道教不再像楚民族神话那样,用简单的类比及幼稚的想象建立神的系列,而是怀着宗教的巨大目的,拣取和改造神话中的材料,野心勃勃地拼凑神的大一统世界。首先,他们把道家的老子神化为道教的教主。喜好神仙的东汉桓帝接连在延熹八年和九年隆重祭祀老子。在汉末人的眼光里,老子成为道成身化的真人,世世作圣人之师。魏晋时,这位原先是周朝小小的守藏史,终于变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的大教主。西王母也被道教拉来做女神的班头。桓驎《西王母传》说西王母是&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她由天地之间凝结而成。然而,中国人;老早就相信阴阳两种力量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有隐蔽悠扬,道教又创造出一个代表青阳元气的东王公(也称&木公&)作为西王母的配偶。但好像有意叫西王母守活寡,打发东王公居住在东方碧海之上,与逍遥于昆仑山上的西王母相距不知几千万里。东王公&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仙官,巨亿万计。各有所职,皆禀其命&(《仙传拾遗》,《太平广记》卷第一)。他与西王母&共校定男女真仙阶品功行,以升降之。&无论男神女仙,若要升等升级,均需经东王公于西王母的考核。虽然上面还有位&原始天尊&,实权却掌握在东王公夫妇手里。因而&僚荐真仙时往谒&,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经常去联络感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道教徒们发挥惊人的想象力,编造着神鬼系统。葛洪在《抱朴子》中,虚构出一个名叫元君的&大神仙&。他说:&元君者,老子之师也,&&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在他另一著作《枕中书》中,元君正式名为&元始天王&。这位万神之神与他的夫人太元圣母住在玄都玉京七宝山的七宝宫内。他的儿子是扶桑大帝东王公,女儿是九光玄女太真西王母。这兄妹俩一阳一阴,竟生出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大庭氏庖羲,神农、祝融、五龙氏等均是他们的后裔。下面又有五帝&&大昊氏为青帝、颛顼氏为黑帝、祝融氏为赤帝、轩辕氏为黄帝、金天氏为白帝,分治五岳。尧、舜、禹、汤、青鸟为五帝佐相,许由、巢父变为九天侍中,郭璞为都录司命,后汉左元放为天柱真人监仙侯,葛玄受金阙君命为太极左仙公,鲍靓为地下主者,蔡郁垒为东方鬼帝,张衡、扬云为北方鬼帝,杜子仁为南方鬼帝,嵇康为中央鬼帝,赵文和王真人为西方鬼帝。鬼谷先生、王子乔、伯夷、叔齐、孔子等分治青城山、桐柏山、九嶷山&&(《道藏》第三册,文物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在葛洪编造的道家神谱中,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上古时代连天下都不要的著名隐士许由、巢父,&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汉魏以来的方士,魏晋名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一古脑儿地搜罗来,廉价地一一授以神仙品位,让他们充当某个部门的长官,也不管其中的某些人物是否愿意。
到了南朝梁代,陶弘景在葛洪《枕中书》的基础上,编造出更系统、更玄虚的道教诸神谱系。他所著《真灵位业图》一书,把所有神排成七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中位是虚皇道君元始天真。这位神仙世界的至尊无名无姓,体现了化生万物的&道&。据说,他住在三清之上的大罗天,施化敷教(《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左位有:五灵七明混生高上道君,洞虚三元太明上皇道君、太素高虚上极紫皇道君等。这些道君都是无名无姓的人物。
第二层次的中位是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这位大道君,来历非凡。据《洞真大洞真经》说,他由&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讳(四个日中间一个工)(上吞下真),字上升。元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岳丹元之阿。&他所住的仙宫竟有&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人侍卫&&(《云笈七签》)。左位有:左圣紫晨太微天帝道君、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公太虚真人赤松子、左辅后圣上宰西城西极真人王方平等。右位有:&右圣金阙帝晨后圣玄元道君,还有一批女仙,如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紫微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等。这一层次中的多数是&子虚乌有&的人物,但传说中的仙人开始拉进来了。
第三层次的中位是太极金阙帝君。此神姓李。是否即是老子李耳?连陶弘景也说不清楚。左位有:太极左真人中央黄老君、无上真人文始先生尹喜、北极真人安期生、太极左仙公葛玄、轩辕黄帝、玄帝颛顼、帝啻、帝舜、柏成子高等。右位有:&太极真人西梁子文、鲍丘、范伯华、庚桑子、弄玉、庄周、接舆、老聃等。这一层次除仙人外,还出现许多历史人物。
第四层次的中位是太清太上老君,即道教的教主老聃。左位有: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道陵、西王母之师元始天王。还有赵伯玄、刘子先、张子房、燕昭王、赤松子、魏显人、东方朔、马明生、乐子长、商山四皓等。右位有:太清仙王赵车子、太清仙王李元容、三天玉女、五岳君、河伯、三天玉童、洛水女神、阴长生、徐福、华子期、葛洪、栾巴等。
第五层次的中位是九官尚书。左位有:丁淑英、管城子、苏门先生。右边有:张重华、平仲卿等。
第六层次的中位是右禁郎定录真君中郎君。左位有:三官保命小茅君、三官大理都李丰、鲍靓等。地仙散位有:许虎牙、王真、孟君、鲁女生、许迈、葛玄、郑思远等。右位有:刘翊、淳于斟、乐长治、郑稚政等。
第七层次的中位是醴都北阴大帝。此神即炎帝,治鬼都醴都山。左位有:北帝上相秦始皇、北帝太傅魏武帝、周文王、夏启、汉高祖、吴季札、荀彧、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汉光武帝、孙坚、华歆、孔融、李光、何晏、刘备等。右位有:戴渊、公孙度、郭嘉、郄鉴、陶侃、蒋济、曹洪、马融、王逸少等。以上这些鬼官各领鬼兵万人。这一层次的神属于地府的系统,除北阴大帝由传说中的炎帝担任外,其余均有历史人物充当。
陶弘景构筑的道教诸神谱系,比葛洪所编更为系统,七个层次从三清到地府,由高到低;每一层次又分左中右,井然有秩。我们真佩服陶弘景具备天才建筑师的才能。她编造的神谱犹似七宝楼台,巍峨辉煌,颇具对称之美。可惜,拆碎下来不成片断。什么&元始天真&、&高上道君&、&虚皇道君&、&高上元道君&、&紫皇道君&&&发明这么多的仙官称号,固然证明了这名道教领袖挖空心思的罕有其匹,但反过来适足说明其荒谬无据。上面已指出,这个神谱中高层次的神,十之七八出于虚构。他们全无来历,不过徒具名号而已。发明这样的名号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谁不怕冥思苦索,一个晚上也可以想出千儿八百。仙官名号很低廉,给人家也就比较随便,所以赫赫有名的轩辕黄帝放到第三层,仙人王方平反而在第二层。第七层中的暴君秦始皇,居然高居于圣君周文王之上。中兴之主汉光武帝不知为什么和清谈首领何晏排在一起。书法家王羲之滑稽地成了率领鬼兵万人的鬼官,大概是他信奉天师道的缘故罢。老聃一会儿排在第三层次的右位,一会儿又居于第四层次的中位。赤松子在第二层次左位中为太虚真人,后来又降至第四层次的左位中去了。真叫什么无所适从。可见某些神的地位在陶弘景这位神谱建筑师的头脑中,也是含糊不清的。如此排定诸神的品秩,倘若某些屈居下位的神真有灵智的话,也许早已对摆布他们的人提出抗议,或者辞官挂印,拂袖而去了。
隋唐以后,玉皇大帝开始成为道教的最高神。玉皇大帝最早见于《真灵位业图》,他们是玉清境元始天尊属下诸神,玉皇道君居玉清三元宫右位第十一,高上玉帝居玉清右位第十九。唐时,玉帝显然已成为最高神。韦应物《学仙》说:&存到亡身一试过,奏之玉皇乃升天。&白居易《梦仙》说:&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李咸用《升天行》说:&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这些诗中写到的玉皇,群仙朝谒,仪仗威严,一如人间皇帝。宋初继续遵奉道教,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上玉皇大帝圣号为太上升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九月,上天玉帝尊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宋至清,尽管国家祭天大典中不承认玉皇,仍以三清为最高神,但在普通民众信仰中,玉皇大帝的地位越来越高,早已取三清而代之。在《西游记》中,三清尊神和西方大佛、菩萨都居于玉皇之下。玉帝总管三界十方,成为鬼神世界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发表于& #1
#12(多多鸟) 说
3 中国佛教诸神谱系
首先必须指出,佛教和道教虽同属宗教,但佛教原本不是多神教。佛教不承认有人格化的造物主,也否认宇宙本原的人格化的存在。佛教教义中最基本的有二点,一是世界是无始无终,生灭相续。二是不存在宇宙万物的主宰,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本体。佛教的理论非常严密,对宇宙人生,对人类的理性有着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她不想道教那样,信口开河,胡乱编造忙杂无比的诸神系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佛到处多有,似恒河沙数,因而每个人均可成佛。从佛教教义来说,确乎否定神的存在。比如释迦牟尼佛本是人,而不是神。但佛教传入中土后,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传统相融合,逐渐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特别是唐宋至明清,佛道两脚互相融合、渗透越来越严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尤其是当它处在难以为继的阶段时,为了迎合中国的社会风俗,征服俗世的信徒,它也需要构筑深闺世界,宣扬佛、菩萨的法力无边。天台宗人慧思就试图将佛教和道教的壁垒打通。使成佛和成仙合二为一。一般文化素养较低的佛教徒,多数是不辨义理之所在,把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当作法力无边的神看待。在民众看来,只要能够预言祸福,解人危难,且法力无边,若有若无地存在于冥冥之中,这就是神。《西游记》里如来佛和玉皇大帝都是神界的领袖,其区别不过是一是统辖玉清三天,一是统辖西天佛国。玉皇大帝遇见麻烦事情时,如来佛或观世音&助人为乐&,去帮忙一阵子。在《封神演义》中,姜太公与文殊、普贤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迷宫清时期,和尚道士和平相处,念佛与斋醮相差无几。乡村庙宇中,关帝、城隍、财神、观音、文殊、普贤、孔子、老子,一古脑儿供在一起,好像如开联合国大会。民间赛会时也往往把佛、道的神相凑在一起,如某年杭州作保沙会,各庙神相全迎聚于西湖玛璃寺前,于是诸神持帖互拜。最奇者观音大士名帖云:愚妹观世音检袵拜,特令人捧腹(《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可见在民众的心目中,观音与关羽、城隍、伍子胥等身不见没什么区别,甚至还可称兄道弟。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从速文化的角度来简单勾勒佛陀世界的神祗系统。
佛国中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神是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姓乔答摩,古印度释迦族人。在佛教初创时期,被称为&佛&、&世尊&、&如来&者只有释迦一人。大乘佛教兴起以后,由原来的一佛扩充为&三世佛&。现在佛即释迦牟尼。过去佛即燃灯佛,据说他是释迦的老师,在释迦未成佛时,预言其将成为佛。未来佛即弥陀佛,他本是一位菩萨,后来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而成佛,据说现在他仍在兜率天宫内院说法度生。一般寺院中天王殿里的主尊就是弥勒的化身。他满面笑容,憨态可掬,腆着个令人吃惊的大肚子。这尊佛像,相传是取五代时&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此僧自称名契此,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人。他容貌猥琐,袒胸露腹,语无伦次,寝卧无常,常携一口袋,四处化缘,人号&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三年(917),他端坐在岳林寺磐石说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自称是弥勒化身,遂涅磐(即归天)。信徒便以为&布袋和尚&即是弥勒佛化身。
以上是&竖三世佛&,它们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时间世界。又有所谓&横三世佛&,即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佛师,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或译无量寿佛)。这三个佛统治着三个空间世界。
与中国古代方位神五帝相似,密宗系统中有五方佛(又名五智如来);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南方宝生佛,表福德;东方阿闷佛,表觉性;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以上这些佛是佛国中最高级的神,在寺院里被安置在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中。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他们普度众生往彼岸佛国,比较接近现实世界。中国化的著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地藏等。其中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肋侍(近侍),普贤为右肋侍,合称&华严三圣&。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肋侍,大势至是右肋侍,合称&西方三圣&。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大势至菩萨名声不著,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和地藏菩萨各立道场,成为中国佛教徒中最为欢迎的菩萨。文殊全称文殊师利,主司智慧,知深远之美。他的法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表示威猛。普贤主司德行,明广大之美,尊号曰&大行普贤&;多骑六牙白象,象征功德圆满。佛经说这二位菩萨是深与广的一对。观世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因而在民间信仰最普遍。地藏,《地藏十轮经》说他&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后来在中国的小说、戏剧中,地藏菩萨成了地狱的主宰,并于上帝一起掌管历代治乱劫数。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家世渺茫难证。可以这样认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民族的创造。
和菩萨地位相近的有四大天王。他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也是方位神,掌握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最有名,有时甚至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右肋侍。盛唐至晚唐五代,他的香火很盛。这位穿七宝金刚庄严甲胄、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持宝塔、右手执三叉戟的天王,脚下踏三个夜叉鬼,右边是五位太子和夜叉、罗刹等部下,左边有五位行道天女和天王的夫人。可能是道教为了压倒佛教,所以在《封神演义》里。四大天王被说成商朝佳梦关总兵魔家四兄弟&&魔礼海、魔礼青、魔礼寿、魔礼红。这四个神通广大的魔头助纣为虐,率兵阻挡周武王的堂堂正义之师,结果全部被歼。后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封他们为四大天王,守护佛地。
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原指小乘佛教教徒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大乘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生佛,为了承担此重任,罗汉成为护法弘法者。在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和唐代谌然《法华文句记》引的《宝云经》中,出现了十六罗汉,但其名不详。唐玄奘所译《大阿罗汉难提米多罗所说法住记》载:佛灭后八百年,师子国名僧庆友涅磐时将十六大阿罗汉的法名和住址告知大众。这十六罗汉名号如下:
第一位:宾度罗跋罗惰阇尊者。他头发皓白,有白色长眉,俗称:&长眉罗汉&。
第二位:迦诺迦伐蹉尊者
第三位:迦诺迦跋厘惰阇尊者
第四位:苏频陀尊者
第五位:诺距罗尊者
第六位:跋陀罗尊者
第七位:迦理迦尊者
第八位: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第九位:戍博迦尊者
第十位:半託迦尊者
第十一位:罗怙罗尊者
第十二位:那伽犀那尊者
第十三位:因揭陀尊者
第十四位:伐那婆斯尊者
第十五位:阿氏多尊者
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尊者
五代时对罗汉的尊崇开始风行。十六罗汉增至为十八罗汉。据苏轼所作《十八大阿罗汉颂》一文,在前十六罗汉上加&庆友尊者&为十七,加&宾头卢尊者&为十八。但后人对于十八罗汉中的最后二位究竟是指谁说法不一。南宋志槃所著《佛祖统记》卷三十三指出:庆友是《法住记》作者,不应列在罗汉之列,宾头卢与第一位罗汉为重复,后二位应当是迦叶尊者和军图钵叹尊者。有的则罢第十七位和第十八位分别说成是降龙尊者和伏虎尊者。十八罗汉在寺庙的塑像中,常作为三世佛的侍卫,保护着佛祖。
佛教守护神系统中也有许多神祗,如伽蓝神、金刚、四方大将等。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原址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为僧众所住之园、寺院的通称。伽蓝神即是护卫伽蓝的神祗。伽蓝设有十八位。据《释氏要览》引《七佛经》,十八位伽蓝神依次是:(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叹妙(五)叹美(六)摩妙(七)雷音(八)师子(九)妙叹(十)梵响(十一)摩妙(十二)佛听(十三0叹德(十四)广目(十五)妙眼(十六)彻听(十七)彻视(十八)遍视。十八位伽蓝神各有生平所据,其中有的是古代印度次大陆神话传说中的小神,后被佛教改造、接收。佛教中国化以后,关公也被拉去做伽蓝神,大概是他那柄青龙偃月刀厉害的缘故罢。但是关羽毕竟是汉族,为中外有别起见,常在殿中另作小龛躬逢其像。
金刚神又名金刚手、金刚力士等,为执金刚杵护佛法之神祗。金刚杵原为印度兵器,密宗认为它象征坚利之智,能断烦恼、伏恶魔。由于金刚力士武器精良,勇猛无比,所以在佛寺的山门殿内常塑两尊金刚像,让他们充当门神。在佛经中,金刚本来只有一位,但中国人喜欢成双作对,所以后来又增加一位,寺院的山门前就有了左右二位金刚。《封神演义》把他们说成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与此也可以说明,我们民族对于外来的佛教具有多么强大的同化力量。
发表于& #1
#13(多多鸟) 说
三&成仙之道
神仙自由自在,倏忽往来于天地之间。他们摆脱了凡人最为恐惧的死亡威胁,能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辉。这当然使&生年不满百&的世人企羡到极点。古往今来,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下笔琳琅的文人墨客,名不见经传的芸芸众生,几乎无不对成仙之道表现出如醉如狂的热情。他们或者从不可稽考的神话和传说中抽象概括长生的理论,或者深入名山大川,寻访仙人踪迹;或者亲自进行炼药、服气等种种实践。东汉末年,分崩离析的社会环境孕育了道教。整个社会弥漫着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之风。诸如辟谷、服食、导引、御妇人法、仙药等各种神仙方术大肆泛滥。即使像曹操、曹植这样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在咏唱着成仙之。如曹操《气出唱》:&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曹植《飞龙篇》:&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桂之树行》:&教尔服食日精&。《升天行》:&乘蹻追术士,远之蓬莱山。&另一方面,阐述和总结长生之道的理论著作大量出现。仅从东晋葛洪《抱朴子&通览篇》所列,就有《养生经》、《太平经》、《按摩经》、《导引经》、《龙蹻经》、《食日月精经》、《食六气经》、《胎息经》等共数百卷。魏晋时代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养生和神仙长生之说成为士大夫研讨的热门题目。道教最重要的创始之一葛洪,继承秦汉以来神仙方术之士的思想资料及炼丹服气的实践活动,有系统地论述长生之道。他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中《金丹》、《仙药》、《杂应》诸篇,集中阐述了金丹仙药、清静冲虚、吐纳导引、御女孙毅、尸解蜕化、太阴炼形等各种成仙之道,为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继葛洪之后。为道教长生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梁代陶弘景。他的《养性延命录》一书,对长生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并亲自采药、炼丹。从东汉方士到陶弘景,道教由萌芽状态发展成为具有严密体系的宗教,其中最能诱惑凡夫俗子的长生之道,亦已构筑得相当完备。数值要遵循他们的至理名言,一心修炼,善男信女们就可以超凡脱俗,步入仙界了。
发表于& #1
#14(多多鸟) 说
1&金丹和仙药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不死之药&的记载。先秦两汉的神仙和方士,鼓吹仙药最为起劲。受其诱惑的莫过于秦始皇和汉武帝。史传&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史记&秦始皇本纪》)。正因为他对死特感恐惧,所以一听说海上有三神山,便急忙派方士徐市率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后又派韩终、侯生、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结果自然一无所得。汉武步秦皇后尘,&及即位,好神仙之道,常祷祈名山大川五岳,以求神仙&(《汉武内传》)。他碰到的栾大之徒,同秦皇时的徐市一般无二,也是个专说大话的骗子。当他数次求仙药不得,武帝要追查他时,连忙逃之夭夭。
从两汉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当时是如何推崇仙药。汉乐府中的《长歌行》(仙人骑白鹿)说:&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董逃行》说:&采取神药若木端,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蜀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