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关于三体水滴vs人类舰队的问题:为什么人类不用球状闪电武器攻击

揭秘《球状闪电》中的「黑森威慑」与「降维攻击」|界面新闻 · JMedia
界面新闻APP当被问及创作《三体》三部曲花费了多长时间时,大刘是这么说的「大概用了五年。但是之前还有很长时间的,包括想法萌发、完善,这个时间很长。」纵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大刘确实花费了很多心思在想法的构建上,其中包括了对自己早先的作品的融会贯通,最终向我们展现了一部令人震撼的科幻巨作!
在大刘的另外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球状闪电》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大刘的一些创意来源。比如,「球状闪电」本身,这个概念用在了第一位面壁人泰勒的计划中&&用球状闪电攻击人类舰队,从而创造出一支量子幽灵舰队。而在《球状闪电》的高潮部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黑森威慑」和「降维攻击」的影子。
在《球状闪电》中,中美爆发了战争,正值中方战况不妙之际,中方研发出的宏聚变武器对美方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迫使美方妥协。在大刘笔下,球状闪电实际上是宏电子,那么自然也就有对应的宏原子核(一条透明的弦)。宏原子聚变会释放巨大的能量,而且特定的宏原子聚变释放的能量会有选择性地摧毁特定的物质。
中方研制出了能够摧毁电子芯片的宏聚变武器,林云的强行实验摧毁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子芯片,这也意味着三分之一的国土失去了国防。这似乎是给原本战局不利的中方雪上加霜,但是当真相对外界披露时,全世界都被惊呆,尤其是发达国家几乎被吓到脱水。
这是为何?因为中方只要再引爆少量的这类宏聚变武器,就能摧毁全世界的电子芯片,这也就意味着把地球这块大硬盘格式化,全世界瞬间被拉回到农业时代。从农业时代重新恢复到信息时代的过程将会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世界格局必将改写,这对发达国家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如此强大的威慑下,美方只能乖乖就范。ps:详细内容,还请阅读原著。
三体中的「黑森威慑」和这如出一辙&&你敢动我试试,老子和你同归于尽!通过「黑森威慑」,人类成功地逼迫三体人撤出太阳系,还无条件地给人类传输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
「黑森威慑」实际上是一种弱者对强者的威慑,弱者通过某种手段(通常就是要死一起死,反正你的命更值钱)跨越两者间的差距,实现对强者的有效制约,迫使强者妥协就范。在现实世界中,目前来说核武器最可能用于「黑森威慑」的实践。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朗核问题以及朝鲜核问题,都是美国极为头疼的事。试想,三胖手握核发射器,跟奥巴马通话「老马啊,最近手头有点紧啊!赶紧资助下。」奥巴马肯定脸都要绿了,要是这死胖子激动起来手一滑该怎么办!
另外,《球状闪电》中的宏聚变武器也是一种「降维攻击」的武器&&把大家拉回农业时代,重头再来。在三体中,歌者文明的母世界与边缘世界发生战争,母世界的战事不顺利,最终可能就会选择二维化,将双方都从三维世界降到二维世界,在二维世界中再决胜负。三体里的宇宙原本是一个有10个宏观维度的田园时代,由于降维武器的使用,宇宙的维度不断被降低。
在现实中,互联网行业的「降维攻击」尤为惨烈,被拉到「各种烧钱,各种补贴」的环境中血拼的现象屡见不鲜。或许,这正是三体引发互联网大佬们的共鸣之一吧!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JMedia联盟成员推荐阅读刘慈欣曾向人大代表提议:要预防三体人入侵地球(全文)
《三体》三部曲
相关新闻:
一晚,刘慈欣与一帮科幻迷去吃烤肉串。其间,一名学生一脸崇敬地告诉他,“您这样的科幻作家是我们的偶像。”不料,刘慈欣马上纠正:“我不是科幻作家,我就是科幻迷。我从没觉得自己是在这一群体之上,我就是这中间的一分子。”
虽然记不准那次的具体时间,但当时在场的年轻科幻作家宝树日前提起这这句话,仍然“感觉特别真挚”。
“刘慈欣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对科幻的真诚,发自本心。”《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日前说,还有刘慈欣对科幻小说的技术性想象,执著追求,“而且,追求一种独创性。”这在1999年他首次读到刘慈欣投来的短篇,再到今年8月23日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的《三体》,始终一以贯之。
《三体》三部曲以“文革”切入,展述由于人性的缺失致使人类地球文明的衰落,最终招致外星三体人入侵。重重鏖战,宇宙堕入空茫,或者消亡,或者重生。姚海军正是这套书的中国编辑。他不忘对澎湃新闻()补充道,“你见到作者会感到,这部作品的宏大述事与其本人有所反差。”
8月29日上午,北京顺义国展中心新馆南楼。坐在显示屏——“读者见面会暨《三体》三部曲中、英文版签售会”下方,一张蓝沙发上,刘慈欣支肘托起的那张圆脸说不上无奈,却是了无笑意地面向围绕他的“胜利光环”——“您朝这边偏一点”、“您再来一张”。他一一配合,忍不住才问,“可以了吧?”那副波澜不惊的神情,估计少有人会想到——曾经,他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工程师。
“用激情引燃幻想”——最初,为宣传刘慈欣,姚海军找他要来一张照片。那是他站在电厂群机组前,闭塞的背景突显“工业时代的大机器予人的压迫与震撼”。事实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刘慈欣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分到这里时,国内科幻界也是低迷压抑。
姚海军了如指掌:清末民初,中国科幻就有萌芽。直至建国,人们对实现共产主义充满向往。在“一切向科学进军”号召下,有过一些技术想象作品,科普式童话。“文革”中,科幻创作荒芜。1980年代初,科幻写作度过短暂黄金期,随即打成“精神污染”,面临扫除。彼时——1989年,刘慈欣完成了首部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作品想象超前,却是生不逢时。其后,他十年辍笔。直到2000年左右,《科幻世界》一下发表了他的《鲸歌》等5篇短篇小说。
“那是刘慈欣创作上的爆发点。”科幻作家郑军回忆道。当时读完,他就敏感意识到,这位作家与众不同,“作品成熟。成年读者能从中汲取养分。”姚海军则直言,简直令人惊艳。
现在,刘慈欣在电话那边淡淡回顾,当年一次性投给《科幻世界》五篇作品是在短时间里写成,“主要针对当时的科幻小说视角较窄,视点较低,不够宏大,不够震撼而写。”开拓性的前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幻界为除污名化,已展开一系列活动。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在京成功举行,彻底焕发科幻文学的生气。
《三体》英文版后记里,刘慈欣自述言道:作为一个科幻迷出身的科幻作家,我写科幻小说的目的不是用它来隐喻和批判现实,我感觉科幻小说的最大魅力,就是创造出众多的现实之外的想象世界。“人造卫星、饥饿、群星、煤油灯、银河、‘文革’武斗、光年、洪灾……这些相距甚远的东西混杂纠结在一起,成为我早年的人生,也塑造我今天的科幻小说。”
《三体》结束后,刘慈欣曾想写“星球民工”题材,甚至找到一民工,让对方领他上外地,蜗居到民工工棚,上工地扛水泥。体验生活数月,计划还是搁置下来——“这部作品确实没有能力去写。写它必须对社会及各阶层有深入的了解。我还难以做到这点。”
“现况呢?”——现况就是从事专职写作后,效率反不如前。以前,工作上下班固定。电厂工程师,一年忙也就忙三四个月,剩余时间都归自己。还是自制力的问题。“要不是原来的企业没了,我是绝不会离开的。即使实现了财务自由。”台下,他流露对往昔的留恋。
获得世界性科幻大奖“雨果奖”,外界赞誉刘慈欣“以一己之力就把中国硬派科幻小说推向世界级别。”他却头脑清醒,至今,科幻文学仍处边缘。坐在台上,他发表冷幽默,“我获奖后,我们当地一领导发言,当年,大量法国作品进入中国。现在咱们的科幻作品又输出了——对方把‘雨果奖’当成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不怪人家,如今,有多少人知道‘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
即便如此,刘慈欣仍然是坚定的反“反科学”者。“我说不好‘反科学’的潮流是什么时候,由西方吹过来的。但明显是,有过一段,文化界将科学当成坏事,呼吁回归田园生活时代。”郑军思索说道,可是——“如果主力科幻作品里,‘反科学’被当成正面描写,那么在刘慈欣的作品里,‘反科学’就是作为反面来写。”
“不可否认,科学的负面作用确实触目惊心。‘反科学者’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的批评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不能因噎废食,将科学的发展停滞下来。我们应该在它发展的同时,采取尽可能完善的措施,防止与减轻其负面作用。”电话中,刘慈欣清晰告知澎湃新闻,他热爱科学,“但没有将这份热情上升到信仰高度。我没有信仰。我是无神论者。”【对话刘慈欣】
“科幻归科幻,现实归现实”
澎湃新闻:你曾公开表示,你是一个技术主义者,相信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这里的“一切”,具体包括什么?是否太绝对?另外,你又是怎样成为一个坚定的技术主义者?
刘慈欣:当然不能太绝对。但科学几乎能解决一切问题,即使不能解决也能绕过它。而且,我说的“技术解决一切问题”,是在人类社会范围之内的,并没有扩展到外延的宇宙。宇宙是极其复杂的。就目前宇宙中,你要从科学角度来讲,外延有没有其他的生物,我们都尚且未知。
至于,我怎么成为一个技术主义者——一个人的思想是由其整个生活构成。这些经历也包括,我学的是理工科,曾经是一个工程师。只有受过理工教育的人,才能对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从事工程师,才知道技术在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阅读、知识、从小生长的环境等等,所有的一切形成一股合力,造就了今天的世界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包括我对人性及道德的认知。
澎湃新闻:如果你也认同,人生下来,人性便固有一些缺陷,那么,能够依靠科学解决?
刘慈欣:我举个例子。人生下来,带有原罪之一就是充满欲望。很贪婪,什么都想占为己有。你要问科学怎么解决?共产主义提出一个按需分配的社会。这个社会现在来看,其实不是虚无缥缈,随着科学的发展,假如科技在能源、生物、材料三个领域,都有重大突破,按需分配的社会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当然,我不能说这一社会到来,完全就把人的贪念给移除,但至少能压制这种欲望,至少会使这层欲望上升到更高层次上面去。现在,人们贪婪的这种欲望已与50年前大不相同,科学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科学进一步发展的话,其物资会进一步地丰富,不光是人基本的需求,很高级的需求也能一步步被满足。这就是科技消除人性弱点的途径。
澎湃新闻:曾与江晓原教授在一次对谈中,你指向席间一女记者问,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下你们三人,携带人类文明的一切。而你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时,他吃不吃。他说“不吃”,你说“吃”。其实,“人性与道德”在你的书中,也更多像是被设计的一环?你还表示,宇宙比道德更宽泛。
刘慈欣:那次只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为说明一个道理:在极端状况下,假如你不做出某些理智上的举动,导致人类灭绝,你照样无法讲人性。没人了,你还讲什么人性?
我多次说过,科幻是一种可能性的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的智慧生命,构成一个宇宙社会。那么把人性放在宇宙中,有很多种可能。它存在最好的可能,也有最糟的可能。《三体》中,表现的就是最糟的可能。还有不好不坏的可能——比如像我们地球上的这种现状,人与人之间可能存在敌视与仇恨。但同时,人与人之间也有相爱与互助。一种最好的可能是,整个宇宙被一种完美的道德体系所约束,整个宇宙都有共同的道德,生命在这个宇宙中得到完全的尊重。
科幻文学只负责将这些可能性排列出来。至于其中哪一种可能是真实的,科幻作家的思维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因为宇宙中有没有其他道德体系还不知道。如果这些可能性中,有一种可能性能铸造好的故事,我就会把它写出来。如果平淡无奇,比如是不好不坏的可能性,我就会放弃掉它。就是这么回事。
澎湃新闻:你不止一次提到“科幻思维”。你又是何时,清楚意识自己具有这一思维?
刘慈欣:科幻思维方式是什么,就像给科幻定义一样,很难。迄今为止,关于“科幻”有300多个定义,却无一个使人满意。那么,在“科幻”定义不成功情况下,科幻思维方式也就很难下一个严格的定义。简单来说,科幻思维是基于现有的,已被认识的科学规律的一种想象。它与科学研究的差别在于,科学研究需要被证实,它则不需要理论的证实,不需要实验与观测的证实,它需要另一个验证——即必须有文学的美感,必须让人感到震撼与新奇,能启发人的想象力。这个就是科幻思维方式。
我清楚意识自己的科幻思维成熟,大概是1980年到1981年。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科幻作品大量涌入中国,我读了一定数量科幻小说之后,取得这样一个思维方式。但必须指出是,我不是用科幻思维来想问题,而是用科幻思维来想科幻。当我想现实问题时,我肯定用现实的思维方式。如果用科幻思维来考虑现实问题,那是再糟糕不过的一件事。
澎湃新闻:有意思是,你一方面透过媒体告诫科幻迷,如果在体制内曝露自己的科幻兴趣,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另一方面,你又一再公开强调,自己是一个科幻迷?
刘慈欣:我是对科幻界与科幻读者强调,我是科幻迷。我从来没有对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及员工强调,我是一个科幻迷。这就是现实与科幻的区别。我既然走进科幻圈子里,我还不能承认,我是一个与科幻相关的人吗?但在现实中,我的邻居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也从没对单位领导及同事谈科幻,宣布我在写科幻小说。
我说一句实话,可能让你吃惊。如果我是一个领导,我发现身边有一个科幻迷,而且毫不掩饰地对任何人谈科幻,在重用他之前,我会再三考虑。我还真遇见过这样的年轻人,将他派到一个重要岗位或派给他一个重要任务之前,我会三思而后行。如果他有这种思维方式,不懂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见谁都谈论科幻,那么在基层现实工作中,他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
告诉“科幻迷”不要暴露自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中有人不喜欢那种离开现实、胡思乱想的人。在基层单位,会给人留下一个不成熟的印象,对前途可能不利。我是从这方面考虑。
“反映与批判现实,不是我创作的目的”
澎湃新闻:可据说,你曾向一位人大代表提出,要预防三体人入侵地球?对方也是科幻迷?
刘慈欣:我是在与科幻有关的活动中,遇到这位官员。我们相识不是因为现实相识,我不认为我日常生活的环境能遇到他。我们是因为科幻相识——他看了我的书后,想找我聊一聊。
他是作为一个人大代表来咨询我,可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提案。于是我就跟他说了这个想法。虽然没被采纳,但对此,他还是很严肃的。我承认,别人听了会觉得可笑,他却有过慎重的考虑。甚至,他认真地跟我讨论这一提案的细节,比如有没有建议国家采用应急机制?这一机制应该归在什么部门等等。
澎湃新闻:什么时候,产生这样强烈的危机感?
刘慈欣:它是随着你的人生经验,以及你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知识的积累,慢慢地,越来越明显地产生出这种危机感。并且,没有这种危机感的作家还真不多。不信,你考察一下那些科幻作家,谁没有这种危机感?科幻小说界的三巨头——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都是有这种深度危机感的人。国内也一样,只不过很多科幻作家,没写这方面的题材,不等于他不具这种危机感。我的这种思想并不另类,即使在科学家中,在作家中都有这样的想法。这种危机感早在19世纪末,也就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写《世界大战》时,就有学者提出过。
澎湃新闻:进一步想问,对此如何证实,你不是用科幻思维在判断一个现实问题?
刘慈欣: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外星人、其他的外星生命对我而言,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刚才说过,现在科学上连有没有外星人生命还不知道,我怎么会相信外星人入侵必然来到呢?换句话说,写科幻小说时,用的是科幻思维。从现实思维来讲,科幻小说里描述预测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对此,我只能说它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既不能证实外星人会入侵地球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其不存在。
而且,“外星人入侵”与别的危机不同——比如,环境危机有一缓冲过程。现已出现气候变暖,此前,我们就能看到这些迹象。外星人入侵很可能没有任何预警时间,我们完全有可能一万年也遇不上。再过一万年,可能周围一片空旷,人类什么也没看到。但也有可能,一觉醒来,第二天早晨,入侵就发生了。我觉得对此,至少要有一个预案,这应该是一个很合理的想法。不过,我还是要声明一下,这是一件无法证实的事情,我不知道存不存在这种可能。
澎湃新闻:现在,各行各业都想从《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亮点”——“黑暗森林法则”取经。少有人问,它是怎样从你的头脑中产生?
刘慈欣:这就是故事设定的一种选择。我刚才说过,设想宇宙存在文明社会有多种状态,如果有一种最糟的状态,就是“黑暗森林”。“三体”就是最糟糕的宇宙。也许下一部作品会描写一个比较好的宇宙。实际上,我以前的短篇小说就描写过很好的宇宙,比如《乡村教师》、《朝闻道》,那里没有“黑暗森林”,只有对生命的尊重,对文明的尊重,对智慧的尊重。
还是回到那句话——科幻是可能性的文学,它把所有可能性排列出来。但我想表达的是,虽然作品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可反映与批判现实,不是我创作的目的。
澎湃新闻:这种对极端的设计,是否与你对生命处在极端状态下的反应感兴趣有关?
刘慈欣:科幻文学从本质上说,就是把现实中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然后产生故事,这是它的基本原理。而且,你可能注意到,不管是科幻小说,还是奇幻小说,其设定背景90%都是专制社会,很少有民主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道理很简单,为了故事好讲。民主社会中的矛盾没那么尖锐。所以很多幻想小说,出现的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社会。即使出现,也会试图揭示这个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民主的缺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态度,这是对应不起来的。
澎湃新闻:《黑暗森林》的英文版翻译Joel Martinsen透露,翻译时,他给你发来“一批批问题”,你们就哪块商讨较多?还有资料显示,该英文版修改了1000多处,包括为迎合西方口味,加重女权主义色彩。在改变上,你是在意更多的读者,还是在意保持原著?
刘慈欣:我和他主要就书里“球状闪电”部分的讨论较多,删改也是这块。因为英文版编辑告诉我,之前发表的科幻作品《球状闪电》在美国没有出版,将这块放进书里,美国读者会看不明白。我在意更多的是读者,这没有任何疑问。
我的创作理念形象地比喻,就像一枚铜钱——外圆内方。“外圆”是说,你的作品表现方式要适合读者。读者现在基本上五年一代,每一代人的欣赏取向不一样。你要是僵化到某一代,你以后的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而“内方”是指,我坚持的科幻理念不会变,这是非常坚定的。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660被浏览241712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浙大科学家发现:很多人看到的UFO可能就是球状闪电
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
想必不少人都知道科幻作家刘慈欣,看过他的著名作品《三体》,沉浸于科幻世界中而无法自拔。那么大家是否还知道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球状闪电》呢?所谓球状闪电嘛,其实就是下面这个大家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图源:“球状闪电”百度百科)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其长篇小说《球状闪电》中提出一种奇特的猜想,即球状闪电实质是宏观展开的电子。具有量子效应且对目标具有高度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球状闪电的奇特特征。关于球状闪电的故事1400多年前,罗马教皇格里高利记录了他在主持一次宗教仪式时发生的怪事:一个耀眼的火球突然出现。在场看到了这个火球的人,都被吓得趴在了地上。在东方,900多年前的北宋。内侍李舜举家遭大雷所击:雷火从堂屋西室出来,亮晃晃地蹿上屋檐。这事记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时至今日,比如在杭州即将要迎来的盛夏雷雨季,我们也有可能会观测到这样的一团火球。科学界把这个火球称作“球状闪电”,俗称“滚地雷”(以下简称“球闪”)。但是始终没有人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它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北京时间日,自然集团旗下期刊英国的《科学报告》发表了浙江大学物理学武慧春教授的论文,他首次提出了球状闪电最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球闪毫无疑问真实存在 但大部分研究不靠谱从古到今,全世界正式发表的球闪事件目击报告,大约有5000多篇。“事实上,民间还有更大量的目击事件,都没有被记录下来。”武慧春介绍。“鬼影!”古时候的目击者通常感到非常害怕,文献上说,他们还闻到了臭味。后来科技发达了,许多目击者会兴奋地报告:“我看见UFO了!”相当一部分被人类观察到的“UFO”,其实就是球闪现象。大约上世纪60年代末,科学界开始普遍认为球闪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证据有两点:第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人们目击到的火球,都有相同的特点:比如球闪和闪电有关;火球发光时间比较长,长达1秒以上;球闪水平运动并穿越一些物体。第二,有许多目击者是科学家。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詹尼森在《自然》上发文介绍,他在1963年从纽约到华盛顿的飞机上,外边电闪雷鸣。一个发光的火球从开着的驾驶舱飞出来,顺着过道飘到飞机尾部后消失了。直径约20厘米,离目击者最近距离为50厘米。1982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在靠近布拉格楼的一次闪电过后,几个科研人员在不同方位看到了不止一个发光球。球闪的研究史上,出现过许多如雷贯耳的大家名字——阿拉戈、法拉第、特斯拉,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低温物理之父卡皮查,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利塔金茨堡,他们都关注或研究过球状闪电。2014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到在雷暴天气出现的球状闪电的视频。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青藏高原上,用视频记录下了这个难以捉摸的发光球——一道闪电打在山坡上,光球从地面升起,在地上穿行15米,然后消失。它的直径约5米,只出现了不到2秒钟。这项科学记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自然界球状闪电的首次科学记录,证实了球状闪电的真实存在性。但球状闪电的物理机制,是国际物理学界仍未解决的公认难题。闪电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国际雷电研究与测试中心的马丁乌曼曾说:“很不幸,大部分球闪的理论文章只能说,是垃圾。”他提出了最有解释力的球闪形成理论在2014年那次观测记录问世之前,武慧春和很多人一样,从来没有见过球闪,甚至没有听说过,他是研究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的教授。两年时间里,武慧春“消化”了700多篇专业文献,构思出了一个等离子体理论来解释球闪。一切是从闪电开始的。如果有一台高速相机对着闪电拍摄,我们有机会看到,一闪而过的闪电,其实是一步步从云端下移到地面上的——每走大约50米,闪电歇停大约50微秒。每走一步,辐射出比之前一步更高能量的X射线。到达大约距离地面几十米高空的时候,闪电辐射出最多的能量,产生一团超高能量的电子,电子打击地面产生微波。微波击穿空气后产生等离子体,进而排空等离子体,形成一个球状结构的等离子体空腔。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目击者看到的各种球闪的特点——为什么是一团“火球”?其实并不是普通的火焰,而是等离子体产生的光,亮度大约有50瓦。为什么会水平移动?等离子体球的质量几乎为零,它的密度远远小于空气,所以到大气中,就会一直不上不下地浮动,随风做水平移动。为什么有刺激的气味?电离的空气产生臭氧和二氧化氮,这就是为什么目击者会闻到类似鱼腥味等刺激性味道的缘故。去年7月,武慧春被邀请到法国,参加一个国际闪电研讨会,会议主题之一就是球状闪电。那天吃午饭的时候,很多科学家走过来恭喜他:“祝贺你,这个理论很有道理!“我们建立了球状闪电的理论框架,球闪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强微波效应,在该强度下的微波物质相互作用还没有人研究过。可以说我们的文章是第一次研究这样一个新的物理领域。“武慧春对钱江晚报记者说,后续他还需要大量的定量研究,“我相信球闪的相关研究将会导致重要的应用,具体应用还不明确的原因是,这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大浙家长会成立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教育经验,聊聊你的升学困惑,不定期分享各种周末活动,免费课程,官方QQ群号,欢迎大家加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aryatao]
热门搜索:
孩子是坠入凡间的天使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体智子对人类说的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