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3西点任务dlc:使用所有的新兵技能2次,是什么意思

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的论文。
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的论文。
09-03-20 &
1.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深刻认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
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对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具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保持我军性质和宗旨、促进官兵有效履行使命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军作为党缔造和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军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价值取向、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圆满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是我军的政治责任和优良传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军历来走在整个社会的前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全体官兵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军事文化对一支军队来说,是重要的战斗力。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人战斗意志的精神支撑。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军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在新形势下,我军要有效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强化战斗精神,有效履行使命,使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赋予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繁重任务。确保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必须在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的同时,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只有使广大官兵确立起与履行使命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才能有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我军广大官兵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维护藏区社会稳定、支援奥运特别是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之所以能出色完成任务,赢得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真正打牢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思想政治基础。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推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必将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动力。  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军队建设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官兵成长进步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尖锐复杂的新形势下,部队官兵尤其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人生追求,指引自己军旅生涯的正确航向。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广大官兵成长成才、提高素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官兵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对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价值观的培育,重在培养和激发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信仰。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使广大官兵熟记“五句话”要求,还要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真正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并掌握正确的评判标准。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密联系官兵思想实际,从大家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入手,开展群众性讨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有的放矢地释疑解惑,澄清在军人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明辨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上的是非荣辱界限:忠诚于党,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错误思潮;热爱人民,坚决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献身使命,防止和克服麻痹松懈、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等,切实做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使广大官兵真诚信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将其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道德情操来修养,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  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在军事训练中磨砺,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培育,在日常管理中养成,在文体活动中催生。坚持立足本职岗位,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努力在军营建功立业,在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坚持在履行使命、完成任务中见成效,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提高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上。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思想,积极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强化战斗精神,苦练打赢本领,出色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带头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做到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相统一,用自身的模范行动教育影响部队。  坚持启发自觉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既注重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启发官兵觉悟,提高其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又注重严肃法规纪律,建立健全各种有效的制度机制。坚持舆论引导与文艺熏陶相结合,充分运用社会、军队媒体资源和部队内部各种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加强正面宣传和新闻报道,营造有利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优秀军事文艺作品的感染、熏陶作用,积极开展文艺演唱、读书演讲等各种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发挥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坚持典型示范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大力宣传我军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不断发现培养和宣扬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典型及身边的典型;加强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建好用好军史馆、荣誉室,通过悬挂英模画像、制作灯箱标语、叫响战斗口号等多种形式,让官兵置身其间,在耳濡目染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2.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在其军事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适应阶级、政党要求的根本价值观念。军人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军人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军队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旗帜。如何确立、奉行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一个重课题。 一、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军队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时代变革与社会的转型,我军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如何塑造主流精神;另一个是军队的使命任务有了新的拓展,要保证高标准履行好使命任务,必须在提高硬打击能力的同时,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这无疑需要具有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作支撑。 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有其核心价值观。美军更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甚至军兵种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例如,美国空军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进取、忠诚、坚毅、无畏和奉献精神”;美国海军的核心价值观是:“荣誉、勇气、奉献”。著名的西点军校是“责任、荣誉、国家”。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他们教育训练的内容,以促进官兵品格的形成和战斗精神培养。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军队也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法国军队强调的是“纪律、忠诚、献身”,印度军队倡导的是“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等等。 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军情和我军的性质宗旨出发,确立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使命、忠诚、纪律、牺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必须为“不变质”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必须为和谐军营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基本准则;必须为官兵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我军凝聚力、战斗力的形成。在“高度现代化的全球化时代”,“软实力”成为愈益凸显的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军队尤为重视军队的“软实力”建设,尤为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养成,以便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激荡碰撞中更好地凝聚军心,增强战斗力。 军队履行使命需要强大的战斗精神作支撑,而战斗精神源自广大官兵心灵中坚守的核心价值观。看一下中国的文化史,军事文化是特殊一脉,这种文化已经对军队和军人的价值取向作了深度定位,比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价值判断,“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千年追问,都映射出军队是一个承载最大牺牲的集团,这是不可更改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底线。 二、坚定奉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使命是核心,忠诚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使命。我军是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我军长期以来坚持的就是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并用实践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这就决定着使命意识必须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全军优秀士官的典型代表,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长朱桂全充分体现了军人的神圣使命。朱桂全从军19年,大胆进行技术改进,勇于改革创新,由一个“执掌装备”的普通士兵成长为成绩突出的“革新能手”,先后获得13项技术革新成果,挖掘了现有装备潜能,促进了部队战斗力建设。从新兵到五级士官,一干就是19年,他用青春和热血履行了军人的使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军人的奉献之歌。 忠诚。任何国家都强调军队的忠诚,甚至把忠诚与否作为鉴别一支军队及其成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基于我军的成长历史、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途径诸因素,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用生命奉行着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他是一名忠诚的战士!“今天我给你们上课,感觉很幸福……”方永刚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一片掌声中。学生们的记忆里,将永远定格这么一幕:教学楼前110级台阶的陡坡,他们的方教授竭尽全力,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迈步之前,方永刚整了整军装。远山如黛,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前方6个鲜红的大字上——使命——忠诚——献身。人民网网友盛赞“永刚精神”,“他是一个忠诚无畏的战士!” 纪律。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历数古今中外的军队发展史,无不把建立和执行铁的纪律作为建军的重要原则。制定什么样的纪律,并不仅仅表现为集团的行为规范,还反映着集团的政治理念,因为向谁执行纪律,纪律维护的是哪个集团的利益,纪律要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在不同军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军历来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战斗英雄邱少云忍受大火烧身的极大痛苦,也决不暴露部队的目标,确保了部队战斗任务的完成,堪称遵守纪律的楷模。 牺牲。相对于各个社会阶层和集团,军人的牺牲是无条件的和最为彻底的。比如,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在面对死亡时,是否奋不顾身,更多的是道义上的倡导,而非法规和纪律的强制,军人却不同,只要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只要军令下达,明知面对的是死亡,仍然要勇于扑向死亡。军人的牺牲范围广泛,要求明确,不能回避,只能承担。某部队护士李淑君,在20多年的护理生涯中,她历经战火硝烟、“98抗洪”和抗击非典的战斗,经受住了生与死、得与失的严峻考验,以革命军人的牺牲精神和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怀,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护理岗位上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成绩,曾多次荣立过战功和被评为优秀护士,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着南丁格尔精神。 1988年,南疆战事吃紧。李淑君立即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坚决要求上前线。她给父母写了一封遗书:如果我牺牲了,请为女儿自豪。到达前沿战地救护所,看到流血牺牲的战友、受伤致残的伤员,她感到了一名军人的含义,懂得了一名战地护士的价值。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军广大指战员,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抢险救灾,谱写了奉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凯歌。 核心价值观对部队的影响和反馈,是一个长期过程。以“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思想和精神理念一直存在着,并处于不间断地灌注和传承之中,形成了我军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当前,要努力将核心价值观灌输到部队文化中去,使之成为军事文化乃至我军优良传统的基本构成。实践证明,一种政治和道德理念只有化为文化的构成要素时,才能产生无形但却有力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军营特有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价值观念导引的作用;要将由系统推行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官兵的精神诉求。在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努力把外部施加的影响变成每个官兵的自觉行动,让每个官兵感知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军人日常学习的基本内容。全军需上下共同努力,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宣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并将之贯彻到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项建设中,贯彻到日常战备训练、执勤、施工和生活的具体环节中,贯彻到思想政治建设、战斗精神培育、作风纪律养成和保障能力提高等各个方面,使之真正渗入官兵的内心世界,成为我军的“精”、“气”、“神”,把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深刻认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
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对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具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保持我军性质和宗旨、促进官兵有效履行使命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军作为党缔造和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军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价值取向、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圆满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是我军的政治责任和优良传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军历来走在整个社会的前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全体官兵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军事文化对一支军队来说,是重要的战斗力。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人战斗意志的精神支撑。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军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在新形势下,我军要有效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强化战斗精神,有效履行使命,使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赋予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繁重任务。确保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必须在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的同时,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只有使广大官兵确立起与履行使命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才能有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我军广大官兵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维护藏区社会稳定、支援奥运特别是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之所以能出色完成任务,赢得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真正打牢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思想政治基础。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推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必将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动力。  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军队建设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官兵成长进步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尖锐复杂的新形势下,部队官兵尤其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人生追求,指引自己军旅生涯的正确航向。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广大官兵成长成才、提高素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官兵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对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价值观的培育,重在培养和激发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信仰。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使广大官兵熟记“五句话”要求,还要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真正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并掌握正确的评判标准。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密联系官兵思想实际,从大家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入手,开展群众性讨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有的放矢地释疑解惑,澄清在军人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明辨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上的是非荣辱界限:忠诚于党,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错误思潮;热爱人民,坚决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献身使命,防止和克服麻痹松懈、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等,切实做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使广大官兵真诚信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将其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道德情操来修养,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  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在军事训练中磨砺,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培育,在日常管理中养成,在文体活动中催生。坚持立足本职岗位,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努力在军营建功立业,在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坚持在履行使命、完成任务中见成效,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提高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上。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思想,积极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强化战斗精神,苦练打赢本领,出色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带头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做到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相统一,用自身的模范行动教育影响部队。  坚持启发自觉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既注重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启发官兵觉悟,提高其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又注重严肃法规纪律,建立健全各种有效的制度机制。坚持舆论引导与文艺熏陶相结合,充分运用社会、军队媒体资源和部队内部各种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加强正面宣传和新闻报道,营造有利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优秀军事文艺作品的感染、熏陶作用,积极开展文艺演唱、读书演讲等各种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发挥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坚持典型示范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大力宣传我军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不断发现培养和宣扬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典型及身边的典型;加强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建好用好军史馆、荣誉室,通过悬挂英模画像、制作灯箱标语、叫响战斗口号等多种形式,让官兵置身其间,在耳濡目染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2.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在其军事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适应阶级、政党要求的根本价值观念。军人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军人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军队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旗帜。如何确立、奉行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一个重课题。 一、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军队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时代变革与社会的转型,我军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如何塑造主流精神;另一个是军队的使命任务有了新的拓展,要保证高标准履行好使命任务,必须在提高硬打击能力的同时,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这无疑需要具有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作支撑。 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有其核心价值观。美军更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甚至军兵种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例如,美国空军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进取、忠诚、坚毅、无畏和奉献精神”;美国海军的核心价值观是:“荣誉、勇气、奉献”。著名的西点军校是“责任、荣誉、国家”。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他们教育训练的内容,以促进官兵品格的形成和战斗精神培养。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军队也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法国军队强调的是“纪律、忠诚、献身”,印度军队倡导的是“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等等。 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军情和我军的性质宗旨出发,确立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使命、忠诚、纪律、牺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必须为“不变质”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必须为和谐军营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基本准则;必须为官兵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我军凝聚力、战斗力的形成。在“高度现代化的全球化时代”,“软实力”成为愈益凸显的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军队尤为重视军队的“软实力”建设,尤为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养成,以便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激荡碰撞中更好地凝聚军心,增强战斗力。 军队履行使命需要强大的战斗精神作支撑,而战斗精神源自广大官兵心灵中坚守的核心价值观。看一下中国的文化史,军事文化是特殊一脉,这种文化已经对军队和军人的价值取向作了深度定位,比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价值判断,“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千年追问,都映射出军队是一个承载最大牺牲的集团,这是不可更改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底线。 二、坚定奉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使命是核心,忠诚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使命。我军是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我军长期以来坚持的就是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并用实践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这就决定着使命意识必须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全军优秀士官的典型代表,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长朱桂全充分体现了军人的神圣使命。朱桂全从军19年,大胆进行技术改进,勇于改革创新,由一个“执掌装备”的普通士兵成长为成绩突出的“革新能手”,先后获得13项技术革新成果,挖掘了现有装备潜能,促进了部队战斗力建设。从新兵到五级士官,一干就是19年,他用青春和热血履行了军人的使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军人的奉献之歌。 忠诚。任何国家都强调军队的忠诚,甚至把忠诚与否作为鉴别一支军队及其成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基于我军的成长历史、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途径诸因素,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用生命奉行着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他是一名忠诚的战士!“今天我给你们上课,感觉很幸福……”方永刚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一片掌声中。学生们的记忆里,将永远定格这么一幕:教学楼前110级台阶的陡坡,他们的方教授竭尽全力,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迈步之前,方永刚整了整军装。远山如黛,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前方6个鲜红的大字上——使命——忠诚——献身。人民网网友盛赞“永刚精神”,“他是一个忠诚无畏的战士!” 纪律。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历数古今中外的军队发展史,无不把建立和执行铁的纪律作为建军的重要原则。制定什么样的纪律,并不仅仅表现为集团的行为规范,还反映着集团的政治理念,因为向谁执行纪律,纪律维护的是哪个集团的利益,纪律要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在不同军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军历来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战斗英雄邱少云忍受大火烧身的极大痛苦,也决不暴露部队的目标,确保了部队战斗任务的完成,堪称遵守纪律的楷模。 牺牲。相对于各个社会阶层和集团,军人的牺牲是无条件的和最为彻底的。比如,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在面对死亡时,是否奋不顾身,更多的是道义上的倡导,而非法规和纪律的强制,军人却不同,只要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只要军令下达,明知面对的是死亡,仍然要勇于扑向死亡。军人的牺牲范围广泛,要求明确,不能回避,只能承担。某部队护士李淑君,在20多年的护理生涯中,她历经战火硝烟、“98抗洪”和抗击非典的战斗,经受住了生与死、得与失的严峻考验,以革命军人的牺牲精神和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怀,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护理岗位上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成绩,曾多次荣立过战功和被评为优秀护士,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着南丁格尔精神。 1988年,南疆战事吃紧。李淑君立即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坚决要求上前线。她给父母写了一封遗书:如果我牺牲了,请为女儿自豪。到达前沿战地救护所,看到流血牺牲的战友、受伤致残的伤员,她感到了一名军人的含义,懂得了一名战地护士的价值。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军广大指战员,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抢险救灾,谱写了奉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凯歌。 核心价值观对部队的影响和反馈,是一个长期过程。以“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思想和精神理念一直存在着,并处于不间断地灌注和传承之中,形成了我军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当前,要努力将核心价值观灌输到部队文化中去,使之成为军事文化乃至我军优良传统的基本构成。实践证明,一种政治和道德理念只有化为文化的构成要素时,才能产生无形但却有力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军营特有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价值观念导引的作用;要将由系统推行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官兵的精神诉求。在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努力把外部施加的影响变成每个官兵的自觉行动,让每个官兵感知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军人日常学习的基本内容。全军需上下共同努力,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宣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并将之贯彻到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项建设中,贯彻到日常战备训练、执勤、施工和生活的具体环节中,贯彻到思想政治建设、战斗精神培育、作风纪律养成和保障能力提高等各个方面,使之真正渗入官兵的内心世界,成为我军的“精”、“气”、“神”,把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深刻认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
充分认识重大意义  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对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具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的新要求,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保持我军性质和宗旨、促进官兵有效履行使命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军作为党缔造和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其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军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价值取向、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圆满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是我军的政治责任和优良传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军历来走在整个社会的前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全体官兵义不容辞的重大政治责任。  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军事文化对一支军队来说,是重要的战斗力。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人战斗意志的精神支撑。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军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在新形势下,我军要有效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强化战斗精神,有效履行使命,使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赋予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繁重任务。确保我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必须在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的同时,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只有使广大官兵确立起与履行使命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才能有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我军广大官兵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维护藏区社会稳定、支援奥运特别是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之所以能出色完成任务,赢得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真正打牢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思想政治基础。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推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必将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动力。  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军队建设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官兵成长进步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在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尖锐复杂的新形势下,部队官兵尤其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人生追求,指引自己军旅生涯的正确航向。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广大官兵成长成才、提高素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官兵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对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价值观的培育,重在培养和激发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信仰。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使广大官兵熟记“五句话”要求,还要全面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真正确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并掌握正确的评判标准。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密联系官兵思想实际,从大家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入手,开展群众性讨论,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有的放矢地释疑解惑,澄清在军人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明辨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上的是非荣辱界限:忠诚于党,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的错误思潮;热爱人民,坚决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献身使命,防止和克服麻痹松懈、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等,切实做到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使广大官兵真诚信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自觉将其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道德情操来修养,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  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官兵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在军事训练中磨砺,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培育,在日常管理中养成,在文体活动中催生。坚持立足本职岗位,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从点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努力在军营建功立业,在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坚持在履行使命、完成任务中见成效,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提高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上。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思想,积极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强化战斗精神,苦练打赢本领,出色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带头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做到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相统一,用自身的模范行动教育影响部队。  坚持启发自觉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既注重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启发官兵觉悟,提高其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又注重严肃法规纪律,建立健全各种有效的制度机制。坚持舆论引导与文艺熏陶相结合,充分运用社会、军队媒体资源和部队内部各种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加强正面宣传和新闻报道,营造有利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优秀军事文艺作品的感染、熏陶作用,积极开展文艺演唱、读书演讲等各种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发挥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坚持典型示范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大力宣传我军历史上的英雄模范,不断发现培养和宣扬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典型及身边的典型;加强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建好用好军史馆、荣誉室,通过悬挂英模画像、制作灯箱标语、叫响战斗口号等多种形式,让官兵置身其间,在耳濡目染中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2.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在其军事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适应阶级、政党要求的根本价值观念。军人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军人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军队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旗帜。如何确立、奉行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一个重课题。 一、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军队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时代变革与社会的转型,我军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如何塑造主流精神;另一个是军队的使命任务有了新的拓展,要保证高标准履行好使命任务,必须在提高硬打击能力的同时,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这无疑需要具有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作支撑。 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有其核心价值观。美军更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甚至军兵种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例如,美国空军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进取、忠诚、坚毅、无畏和奉献精神”;美国海军的核心价值观是:“荣誉、勇气、奉献”。著名的西点军校是“责任、荣誉、国家”。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他们教育训练的内容,以促进官兵品格的形成和战斗精神培养。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军队也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如法国军队强调的是“纪律、忠诚、献身”,印度军队倡导的是“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等等。 我们应从我国国情、军情和我军的性质宗旨出发,确立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使命、忠诚、纪律、牺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必须为“不变质”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必须为和谐军营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基本准则;必须为官兵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我军凝聚力、战斗力的形成。在“高度现代化的全球化时代”,“软实力”成为愈益凸显的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军队尤为重视军队的“软实力”建设,尤为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养成,以便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激荡碰撞中更好地凝聚军心,增强战斗力。 军队履行使命需要强大的战斗精神作支撑,而战斗精神源自广大官兵心灵中坚守的核心价值观。看一下中国的文化史,军事文化是特殊一脉,这种文化已经对军队和军人的价值取向作了深度定位,比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价值判断,“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千年追问,都映射出军队是一个承载最大牺牲的集团,这是不可更改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底线。 二、坚定奉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使命是核心,忠诚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使命。我军是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我军长期以来坚持的就是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并用实践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这就决定着使命意识必须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全军优秀士官的典型代表,海军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长朱桂全充分体现了军人的神圣使命。朱桂全从军19年,大胆进行技术改进,勇于改革创新,由一个“执掌装备”的普通士兵成长为成绩突出的“革新能手”,先后获得13项技术革新成果,挖掘了现有装备潜能,促进了部队战斗力建设。从新兵到五级士官,一干就是19年,他用青春和热血履行了军人的使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军人的奉献之歌。 忠诚。任何国家都强调军队的忠诚,甚至把忠诚与否作为鉴别一支军队及其成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基于我军的成长历史、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途径诸因素,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用生命奉行着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他是一名忠诚的战士!“今天我给你们上课,感觉很幸福……”方永刚的最后一句话,淹没在一片掌声中。学生们的记忆里,将永远定格这么一幕:教学楼前110级台阶的陡坡,他们的方教授竭尽全力,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迈步之前,方永刚整了整军装。远山如黛,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前方6个鲜红的大字上——使命——忠诚——献身。人民网网友盛赞“永刚精神”,“他是一个忠诚无畏的战士!” 纪律。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历数古今中外的军队发展史,无不把建立和执行铁的纪律作为建军的重要原则。制定什么样的纪律,并不仅仅表现为集团的行为规范,还反映着集团的政治理念,因为向谁执行纪律,纪律维护的是哪个集团的利益,纪律要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在不同军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军历来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战斗英雄邱少云忍受大火烧身的极大痛苦,也决不暴露部队的目标,确保了部队战斗任务的完成,堪称遵守纪律的楷模。 牺牲。相对于各个社会阶层和集团,军人的牺牲是无条件的和最为彻底的。比如,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在面对死亡时,是否奋不顾身,更多的是道义上的倡导,而非法规和纪律的强制,军人却不同,只要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只要军令下达,明知面对的是死亡,仍然要勇于扑向死亡。军人的牺牲范围广泛,要求明确,不能回避,只能承担。某部队护士李淑君,在20多年的护理生涯中,她历经战火硝烟、“98抗洪”和抗击非典的战斗,经受住了生与死、得与失的严峻考验,以革命军人的牺牲精神和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怀,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护理岗位上做出了令人敬佩的成绩,曾多次荣立过战功和被评为优秀护士,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着南丁格尔精神。 1988年,南疆战事吃紧。李淑君立即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坚决要求上前线。她给父母写了一封遗书:如果我牺牲了,请为女儿自豪。到达前沿战地救护所,看到流血牺牲的战友、受伤致残的伤员,她感到了一名军人的含义,懂得了一名战地护士的价值。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军广大指战员,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抢险救灾,谱写了奉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凯歌。 核心价值观对部队的影响和反馈,是一个长期过程。以“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为价值取向的政治思想和精神理念一直存在着,并处于不间断地灌注和传承之中,形成了我军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当前,要努力将核心价值观灌输到部队文化中去,使之成为军事文化乃至我军优良传统的基本构成。实践证明,一种政治和道德理念只有化为文化的构成要素时,才能产生无形但却有力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军营特有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的熏陶,价值观念导引的作用;要将由系统推行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官兵的精神诉求。在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努力把外部施加的影响变成每个官兵的自觉行动,让每个官兵感知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军人日常学习的基本内容。全军需上下共同努力,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宣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并将之贯彻到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项建设中,贯彻到日常战备训练、执勤、施工和生活的具体环节中,贯彻到思想政治建设、战斗精神培育、作风纪律养成和保障能力提高等各个方面,使之真正渗入官兵的内心世界,成为我军的“精”、“气”、“神”,把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青年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反应快速,对党中央所提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容易接受。实践证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学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该抢占先机,集中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一)基本概念1、价值与价值观价值一般是指事物的用途、属性和作用;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具体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如,人生价值,金钱的价值,商品的价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比如,绝大多数人认为奉献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而一味索取是无价值的人生。劳动奉献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2、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比如,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地将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应突出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是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普遍认同的、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不受民族、种族、国家差别的左右。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必然以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为基础。自由、民主、平等、和平是现代社会的价值理想。“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实现社会公正,更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   第二,应突出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发展的主题,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现代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应包含社会主义的人权、道德、法治、和谐等重要理念。   第三,应突出社会主义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公民观、国家观等核心价值观。这是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国内、国际关系等方面构筑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坚持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一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两种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里,开放被创新所代替,创新已成为更具代表意义的时代精神)树立新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军人的价值观,与常人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对军队来说,使命重于泰山;对军人来说,使命高于生命。忠实履行使命,是军人的核心价值所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体现了我们这支军队在长期的战争和建设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并与当代军人的价值追求紧密相连。 评价一支军队的存在价值,主要是看其是否为国家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是否满足国家发展的防卫需求。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影响力,也是军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清末政治腐败、国防孱弱,李鸿章出访德国,却不知羞耻地对德国首相俾斯麦说,我被一些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不知阁下有何感想?俾斯麦笑答:可我没听说有人叫我为西方的李鸿章。操办北洋海军的大臣尚且被人如此羞辱,晚清时中国军人在世界军队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因此,军队的成败往往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也与个人的荣辱紧紧相连。 古往今来,军人作为国家的保卫者,从来都是与国家唇齿相依、存亡与共。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利益需要时,军人必然首先挺身而出,为国家建功,为民族赴义。军人的这种使命感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对军人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支撑和左右着军人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每个军人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并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主要精神因素。一位基层军官曾这样袒露过自己认识军人使命的心路历程:1998年抗洪大军从大堤上撤下来时,一些部队即将被撤编,很多战友即将转业复员,有些同志心情比较压抑。但当道路两旁欢送的人群中,投来无数热切的目光,发出无数欣慰的赞叹;姑娘和孩子们往军车上抛鲜花,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则递上鞋垫和煮好的鸡蛋,我们似乎感觉到了那肩上沉甸甸的使命责任,在那一瞬间重新意识到军人存在的价值。这一事例表明,军人的个体价值与军队的核心价值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并通过履行使命来实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军人的价值观,与常人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对军队来说,使命重于泰山;对军人来说,使命高于生命。忠实履行使命,是军人的核心价值所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体现了我们这支军队在长期的战争和建设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并与当代军人的价值追求紧密相连。 评价一支军队的存在价值,主要是看其是否为国家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是否满足国家发展的防卫需求。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影响力,也是军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清末政治腐败、国防孱弱,李鸿章出访德国,却不知羞耻地对德国首相俾斯麦说,我被一些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不知阁下有何感想?俾斯麦笑答:可我没听说有人叫我为西方的李鸿章。操办北洋海军的大臣尚且被人如此羞辱,晚清时中国军人在世界军队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因此,军队的成败往往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也与个人的荣辱紧紧相连。 古往今来,军人作为国家的保卫者,从来都是与国家唇齿相依、存亡与共。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利益需要时,军人必然首先挺身而出,为国家建功,为民族赴义。军人的这种使命感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对军人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支撑和左右着军人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每个军人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并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主要精神因素。一位基层军官曾这样袒露过自己认识军人使命的心路历程:1998年抗洪大军从大堤上撤下来时,一些部队即将被撤编,很多战友即将转业复员,有些同志心情比较压抑。但当道路两旁欢送的人群中,投来无数热切的目光,发出无数欣慰的赞叹;姑娘和孩子们往军车上抛鲜花,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则递上鞋垫和煮好的鸡蛋,我们似乎感觉到了那肩上沉甸甸的使命责任,在那一瞬间重新意识到军人存在的价值。这一事例表明,军人的个体价值与军队的核心价值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并通过履行使命来实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军人的价值观,与常人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对军队来说,使命重于泰山;对军人来说,使命高于生命。忠实履行使命,是军人的核心价值所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体现了我们这支军队在长期的战争和建设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并与当代军人的价值追求紧密相连。 评价一支军队的存在价值,主要是看其是否为国家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是否满足国家发展的防卫需求。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影响力,也是军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清末政治腐败、国防孱弱,李鸿章出访德国,却不知羞耻地对德国首相俾斯麦说,我被一些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不知阁下有何感想?俾斯麦笑答:可我没听说有人叫我为西方的李鸿章。操办北洋海军的大臣尚且被人如此羞辱,晚清时中国军人在世界军队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因此,军队的成败往往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也与个人的荣辱紧紧相连。 古往今来,军人作为国家的保卫者,从来都是与国家唇齿相依、存亡与共。在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利益需要时,军人必然首先挺身而出,为国家建功,为民族赴义。军人的这种使命感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对军人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价值观是通过人们日常的习惯、技能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人类的品行和美德。”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支撑和左右着军人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每个军人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并构成军队战斗力的主要精神因素。一位基层军官曾这样袒露过自己认识军人使命的心路历程:1998年抗洪大军从大堤上撤下来时,一些部队即将被撤编,很多战友即将转业复员,有些同志心情比较压抑。但当道路两旁欢送的人群中,投来无数热切的目光,发出无数欣慰的赞叹;姑娘和孩子们往军车上抛鲜花,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则递上鞋垫和煮好的鸡蛋,我们似乎感觉到了那肩上沉甸甸的使命责任,在那一瞬间重新意识到军人存在的价值。这一事例表明,军人的个体价值与军队的核心价值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并通过履行使命来实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青少年已经迈进大学校门,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拥有不同价值观。“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所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一、“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分析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强烈的社会振荡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90后”大学生辐射。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和分散化的趋势就是自然的了。说到底,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裂变在大学校园里的反映。但应该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集中体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即除了以满足社会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自身价值取向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自身需求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陕西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显示,有65.3%的学生主张积极奉献,必然索取,即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贡献与索取统一,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但又注意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其表现形态为:一是不趋同,注重个性的独立。他们在事业追求、事物判断、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个性;二是有较强的表现欲,敢于开拓创新,敢说敢干;三是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多样化,相对过去价值个体意识的千篇一律、压抑个性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大学生价值个体意识多样化也表现出一些错误倾向,如少数大学生群体意识不强,不关心集体,不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甚至还有个别大学生凡事以我为中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损害集体利益等等。这说明“90后”大学生在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以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功利化的趋势。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是从价值观的结构上看。由过去单一的价值观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化。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事情都由组织上来决定,由计划进行调节,不仅在对生活消费品控制上采用单一的供给制,就是对人的管理上也采取简单的办法来处理,领导有绝对的权威,群众必须服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扑朔迷离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对“90后”大学生产生影响,促使大学生们追求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的复杂性,他们在多种价值观导向和自身需求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由于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社会不良现象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二是从价值观的标准上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在过去“左”的年代,政治决定一切,政治是统帅是灵魂,人们对目标理想的追求一般地表现为理想主义,假大空的东西比较多。而现在由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般地都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这就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精神追求、强调国家集体利益、轻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由务虚向务实转变,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可见,在大学生中实用主义哲学仍有一定市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显得不够成熟,观念偏于自我,价值标准突出表现出强烈的实用化特点。他们十分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作用和切身利益,不仅讲求实用,而且注意自己如何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受,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等价交换原则用于政治、人际关系上所产生的消极腐败现象等不正之风,也得到部分大学生的认可,甚至有的学生将其用于入党、升学及考试中。越来越趋向追求实惠实用,把理想现实化,使之有实现的可能性,因而急功近利的色彩比较浓厚。三是从核心价值观上看。“90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重集体向重自我转变。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谁没有本领谁就会被淘汰,一切努力主要靠自己。这样在追求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越来越以我为中心,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有的大学生崇尚自我,有的学生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还有的学生认为自我应是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途径分析“90后”大学生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在“90后”大学生中加强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建设,就要运用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建设途径。一是要坚持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90后”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二是要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而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同时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90后”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三是要坚持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以人为本思想又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从本质上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超越性并不由于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会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被提上人类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并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而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中,强调集体的价值,个人对集体并不具有优先存在的地位。这种强调社会整体价值的传统有其积极合理的因素。但是,如果以片面强调社会性来否定个体的价值,社会就会变成压制人的社会。如果只谈集体而不谈个人,那这样的集体也只是虚幻的集体,是不为个人所依托的集体;相反,如果只谈个人而不谈集体,那这样的个人也只是孤独的个人,只是失去寄托的个人。前者是用集体淹没了个人,后者则是用个人否定了集体,因而都不是合理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我们的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   “对经济学家来讲,公共政策的研究既是挑战,又会遭受挫折。不仅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而且其结果均不符合人们的期望” (Daniel W. Bromley,1989)。 Adams(1896)认为“国家干预的后果是既解放又束缚,既创造又毁灭”。对政府适当行为或者说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研究自亚当.斯密以来,围绕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无数的探讨。每当现实经济环境发生巨变之后,这一论题都被提出来重新探讨一番,遗憾的是,经济学家至今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
  目前对政府适当行为研究的理论可以分为三种,即亲善市场论、国家推动发展论与市场增进论。市场亲善论是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公共政策的基础,政府定位于对市场协调失灵的弥补,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地位。国家推动发展论则对市场机制解决协调失灵的前景甚为悲观,强调政府干预的普遍性,认为市场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所干预和引导。上述两种理论将政府和市场看作替代品。Aoki, Murdock, and Okazaki(1998)则坚持市场增进论的观点,认为政府政策的职能在于促进或补充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而不是将政府和市场仅仅视为相互排斥的替代物。这些理论都是基于特殊经济的经验基础上得到的一般性结论,对于不同的体制有着特定的价值,是一种针对不同经济制度的横截面研究。
   如果纳入制度变迁的框架,三种理论则描述了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角色变化:国家推动发展论适用于制度变迁的初期,政府首先构造出一个市场的基本框架;然后政府职能转变为呵护民间部门的协调发展;民间部门足够发达,亦即市场发育相当成熟之后,政府开始退居幕后,为市场失灵拾遗补缺。
  这是经济学家设定的一种理想的路径。隐含的假设是制度变迁具有确定性和可预见性,本质上是新制度经济学努力回归主流经济学阵营的一种反映。但是制度变迁具有迂回性,政府身份缓释的假定至少在转轨经济中是不成立的。正如Matthews(1986)所言“制度变迁具有复杂性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这些主要特征导致它具有最终目标的随机性”。制度变迁具有周期性,它会经历制度僵滞——制度创新——制度均衡——制度僵滞的过程(程虹,2000),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财政压力的周期波动。这一特征在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体现的特别明显。此为其一。
   其二,这些理论是对政府行为进行的规范分析,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怎么做。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解释的学问,现实既为经济解释提供了实验的机会,也决定了经济解释相对的适应性。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探讨如果纳入了规范分析的范畴,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解释的初衷,而脱离了现实的制度框架的探讨便会变得毫无根基。
  因此,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探讨的一般思路是: 在制度框架内对政府行为的经济解释。选择不同的制度框架,推演出不同的政策含义,既可以减少经济学者总是试图将各种特殊性判断提炼为普适性结论的企图引发的争论,又可以避免经济学家欲指点整个世界而无人喝彩的尴尬 。由于制度变迁是公共政策的存在缘由(Daniel W. Bromley,1989),因此对周期性制度变迁中,特别是转轨经济国家政府行为的研究,就应该立足于对引起制度变迁最重要变量的研究。穷则思变,财政决定改革的起因和路径。因此,将研究锁定在财政压力周期变动的框架内,对政府行为目标的探讨是合适的。
  从财政的视角研究政府的行为,可以洞悉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但主流经济学中对此的讨论极少。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对此有过论述。 熊彼特(1954)  认为,从国家财政入手的研究方法,在用于研究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时,效果尤为显著。在社会的转折时期,现存的形式相继殒灭,转变为新的形式。社会的转折总是包含着原有的财政政策的危机。财政体制与现代国家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财政不仅有助于国家的诞生,还有助于其发展。这不仅是因为支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官僚体系就是随着税收体制的建立而建立起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家借助财政可以日益扩大其管辖权,并把其意志逐渐渗透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因此,一旦税收成为事实,它就好像一柄把手,社会力量可以握住它,从而改变社会结构。
  Hicks(1969)  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熊彼特观点的一种注解。他认为财政压力是市场经济在欧洲的形成,亦即民族国家兴起的最主要动因。其中的逻辑为:君主们需要大笔金钱去支付战争费用,国家努力克服财政压力,一方面不断寻求向新财富征税,这导致了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由于日常征税仍然满足不了非常时期的军费开支,所以借债就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信用是借债的关键,结果,西欧国家寻求借款的努力,促进了资本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成熟。
  张宇燕和何帆(1998)将二人的研究称之为“熊彼特-希克斯命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展,提出了财政决定改革的起因和路径的论题。他们认为先“甩包袱”再“向新增财富征税”是财政危机背景下改革的正当次序。据此,对中国二十年的改革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解释。 本选题的研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可惜的是,“这一命题在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个初步的假说和猜想,但进一步的理论论证和经验分析恐怕就只能留待以后的工作完成了”。 本文的研究并不只是对此的理论论证与经验分析,因为张何二位在研究中对政府行为目标的假定并不是本选题所认同的。
  在文献的梳理中,更让作者感到遗憾的是财政学家对此的忽略。马斯格雷夫(1969)的贡献在于对政府职能进行了划分。Wildavsky(1964)和Niskanen(1971)讨论了政治过程中国家预算的形成及管理,但他们的侧重点都放在了对官僚行为方式的考察上。Brennan和Buchanan(1980)强调课税的权力要在立宪层次上讨论,但他们始终站在选民的角度分析。
  公共选择学派的贡献在于重新定义了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将通过财政视角对政府的研究纳入了制度和契约的框架。布坎南对博格森、萨缪尔森、以及阿罗的社会福利函数隐含的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之间的排序的批评,有力地改变了公共政策研究中将个人与政府类比的观点。他认为国家是一种制度,个人通过这种制度而进行彼此有利的活动。这印证了威克塞尔的将政府视为一个相当于公民之间进行的交换过程的观点。将公共政策的研究置于契约的框架之内的观点经布坎南与塔洛克的推动,在罗尔斯处得到了大力的发扬。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有用的思路就是财政概念的重新定义。布坎南指出财政的本质是一种产权的分配。这一观点在新制度经济学那里得到了强化,但是新制度学派将政府,特别是转轨政府的行为定格为加强产权的私有化,则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非常幸运的是财政危机背景下政府行为的研究并没有因为经济学家的忽略而停滞不前。比如说O’Connor(1973)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剖析财政危机对国家义理性的影响的研究就在政治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历史学家,或是经济学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则常常对财政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保罗·肯尼迪(1988)在谈到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时着重谈到由战争引起的财政压力迫使国王们改弦易辙,图谋改革。Tilly(1975)等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更为全面和有说服力。
  当然,历史学家对财政危机中政府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从现象到现象的描述。真正运用经济学的范式进行研究的应该是诺斯与托马斯(1973)和 Mancur Olson(1982)。前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诺斯悖论”上面。后者则针对财政危机中政府与利益集团博弈引致国家的兴衰向我们透视了政府的真实行为。在诺斯之后,Philip T. Hoffman 和 Jean-Laurent Rosenthal 则提出了一个战争与税收的模型。通过对欧洲不同国家建立不同的产权制度的事实考查,验证了一个国家能否建立一项合理的产权制度,取决于该国的财政政策,而战争是决定现行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诺斯和托马斯认为,政治组织(即国家)在推行制度变革时有两种目的,一是建立一套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政治制度,从而保证政治组织的报酬递增,即财政收入最大化;二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产权制度,从而保证社会成员的收入最大化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然而国家的上述两个目标时常是相互冲突的,也就是说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要求不一致。有时政府追求自身报酬的结果是企业的大量破产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也就是说政治组织的报酬递增以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减为代价,这时制度变迁陷入锁定,而政府官僚机构成为经济不发展的重要根源。只有当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要求是一致的时候才会出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轨迹。
  他们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指明了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需求一致的路径。它运用的也是一种规范政府行为的思路。首先政府必须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规则的实施,从而带来社会成员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增即收入最大化;其次,它必须把自己的报酬递增建立在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报酬递增的前提下,为此要求政府部门要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在这一基础上,社会成员的报酬递增和经济组织的收入最大化可以使得政府部门通过增加税收来实现自身的报酬递增,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报酬呈相互递增局面,于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轨迹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得以形成。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指明了政府行为不当的后果。即如果政府部门不把自己的行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那么政府成员的寻租行为虽然使得他们自身的报酬增加了,但却是以国家整体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减为代价的。如果政府不能制定合理的产权制度和其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那么由于没有报酬递增的刺激,制度变迁也会陷入困境。在这些情况下,就必然会出现制度变迁的锁定困境和经济不发展的恶性循环。
  诺斯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普遍的观点,即产权至上论,特别是私有产权至上的观点。同时,也坚持了一种制度建设是长期的观点。因为产权的确立和政府行为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财政危机的时候,这都是难以在短时期内做到的。在此处,短期的政策操作与长期的制度建设产生了矛盾。正因为这样,才有人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尚未得到经济政策方面的证实。但是Stefan Voigt 和 Hella Engerer(2002)认为由于与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的实证研究的快速进展,研究者不仅能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推演出政策含义,而且有些政策含义并不完全符合于主流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有望成为重新评价一些政策的理论依据。这里一个有用的启示在于可以通过一种方法将制度学派强调的长期与主流经济学派强调的短期融合在一起。在财政危机时刻,政府出台的政策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如果只是考虑长期,则“我们都死了”。  二者的分歧最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理论上,虽然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家开始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纳入到经济增长的框架中,但是这种新思路依然由于缺乏标准指标和分析方法的公认框架而使二者难以融合。      这样的矛盾之所以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两大学派都没有明确政府的行为目标,也就是说没有对集体行动的逻辑进行合乎现实的考察。主流经济学在研究政策时,将政府看成一个黑厘子,是一个定位于纠正市场成本为零的万能的仁慈的机构。它控制着赋税,津贴和多种资源,以实现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是一种“天堂模型”(Dennis C. Mueller 1989)。更有甚者,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只有公众不能预期的政策才能有效的论断,只能让人得出要么政府是骗子,要么公众是傻子的结论,结果自然是被抛弃。
   制度学派吸收了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将政府看作一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将政府从天堂请到了地下。强调政府的行为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诺斯悖论的起因正在于此。这种假设在张宇燕和何帆的文章中则假定为国家的目标函数是追求义理性的最大化,其贡献在于通过对财政预算就是国家追求义理性最大化的约束条件的假定而让政府真正回到了现实。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指出政府行为目标会随着政府财政压力的周期变动而变动。义理性最大化的观点与林毅夫(1989)的假定是相一致的。不同的是林毅夫认同了统治者和有限理性的常人一样具有同样喜怒哀乐的一面,张宇燕仍然将政府的面目包裹在面纱里面。
  让政府回到现实的目的并没有让我们真正看清政府的本来面目,因为从天堂降落到人间的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Olson对集体行动逻辑的研究,对公共选择进行了解剖,它认为不同集团的行动是不一样的。个人理性是集体理性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至此,我们看到了政府面纱一层层揭开,但这仍然不是政府真正的面目。前面的假定,将政府与集体行动领导的行为目标混为一谈了。林毅夫与张宇燕包括Olson在此都犯了一个经济学上最熟视无睹的错误,即经济人同质性的假定。  如果说在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劳动市场上,将劳动者认同为同质性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将集体行动的领导者视同一般的个体,则难以还政府真正的面目。虽然社会达尔文主义遭到社会学家的批评,但是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微观经济学中将企业家才能作为一个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相并列的要素。企业家是具有特异性的,他与企业的目标并不完全是一致的。如果认同政府与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相类似的话,  那么就应该认同政治家或者说是治国者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的行为目标与政府的行为目标应该是不完全一致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是,由于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不同的激励机制,个人的偏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往往是政府或个人面对不同风险时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现代经济学对领导人偏好的研究之所以忽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研究的是一种民主的政体。强调一种建构理性可能会导致哈耶克所讲的“极权主义”的存在。而在决策相对集中的国家,学者们对政治基本上是出于一种回避的态度。回避的结果是他们放弃了无论是在私人的还是集体的行动中,有目的的个人才是基本的决策者的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交易费用学说,验证了集权对于特殊时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张五常,1999)。John .V. Nye(1995) 在分析了强制世界中的产权、交易与契约安排的变化,得出了强制或权力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竞争性产出的“效率”和“剩余”或“剩余最大化本质”的结论。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的验证。 如果同意了上述的观点,就可能认为政府不是青春永葆的。政府是有生命周期的,政府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政治体中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个相对集权的国家,它也不过是十几年的时间。财政的失败意味着政府的失败,财政压力周期波动左右着政府的生命周期,左右着政府的行为目标。
  在财政压力变动的框架内考察政府的行为目标的设想,在对转轨经济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Aghion,P., 和O.Blanchard.(1994)年提出的模型明确地提出了财政压力对于经济转型速度的制约。王红领、李稻葵、雷鼎呜(2001)用七种理由论证了政府放弃国有产权的动机在于财政压力。Blanchard and Shleifer( 2000)从财政的角度研究了俄罗斯与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实行的财政分权效果的不同。
  这一研究还将进一步深化,一个重要的理由在于行为经济学为此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虽然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还没有延伸到政府行为的领域,但是它独特的研究方法,足以修正前面的假定。  卡尼曼和特弗斯基(Kahneman&Tversky,)发展起来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阐明了在不确定问题中行为者制度安排的目标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们对风险的偏好是随着收益和损失的变动而变动的,即,当存在收益确定时,人们是风险厌恶型的;当存在损失时,人们是风险偏好型的。因此,布罗姆利(Bromley,1989)认为,“公共决策者看来是经常采取使损失最小化的行动,而不是收益最大化的行动。那些处在做出集体决策位置上的人很可能为了损失而愿意冒险,但在收益范畴内却避免冒险。他们宁可选择确定的收益,而不是有一定可能性的更多的收益。”。
 因此,也可以认为,政府的价值函数以参照点为界表现为两种形态。当政府面对确定的财政收益(结余增加),价值函数通常是凹函数,形状比较缓,政府是风险厌恶型的;政府面对一定的损失(财政赤字增加)时,价值函数是凸函数,形状相对陡,政府此时是风险追逐型的。
  布罗姆利其实还可以大胆地前进一步,即将集体行动领导者认同为一个在行为生命周期假说中具有自我约束(self-control)、按照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和心理定格(framing)进行决策的偏好改变的行为个体。相应地政府也可以分为成熟型、幼稚型与偏幼稚型三种。
  将这样一种将政府细化到个人,因为激励机制的不同而在财政压力周期变动中的经济体的行为进行描述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同时它也是一件冒险的事情,不过,只要贯穿经济解释的宗旨,这种尝试应该不是一种天方夜谭。朱光华与魏凤春(2003)在“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革——一个财政压力周期变动下的基本框架”一文对中国二十年改革路径的解释,便是一种尝试。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兵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