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北大青鸟海淀区航天桥北大附近哪里早晨有人练太极拳呀?明早想去学~~

练太极拳的好处--实例摘抄;紫曦太极拳辅导站郑玉才整理2002年9月;[加拿大学者,麦克吉尔先生(McGillMD,P;普遍反映―共同的效果:;1.学练太极拳后,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吃得香,睡;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效果明显;5.有益于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心态:到站上来打拳,;6.本站依山面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再加上优雅;实例摘抄--全是本站的真人真事,实话
练太极拳的好处 -- 实例摘抄 紫曦太极拳辅导站
郑玉才整理2002年9月
[ 加拿大学者,麦克吉尔先生(McGill MD,PhD,MSc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理科硕士), 在其助手和北大公共卫生系教授的陪同下,于日晨来到本站。目的是搜集资料以证明练太极拳对健康的好处。本文就是为其准备的资料 C 先请学员们写,然后摘抄整理。又于日晨,日本北村太极教室一行14人来本站进行友好交流时进行了补充和修改。] 普遍反映―共同的效果: 1. 学练太极拳后,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吃得香,睡得着,精神愉快。 2. 体质增强:多年坚持锻炼,对身体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都有改善。对各种慢性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效果明显。 3. 免疫力提高:多年坚持锻炼的老会员,基本上不感冒。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 4.明显提高身体的稳定性、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5.有益于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心态:到站上来打拳,可以结识新朋友。拳友们相聚在一起,除打拳外,有说有笑,互相倾诉,还能互相交流防病健身的经验, 调节离退休后的失落感,和老年人的孤僻心灵,从而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打拳既是锻炼,又是乐趣。已成为老会员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良好习惯。甚至在刮大风下大雪时仍有人来站上活动就是证明。 6.本站依山面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再加上优雅的古典音乐伴奏,打起拳来,如入仙境。更增强了愉悦身心的效果。 实例摘抄 -- 全是本站的真人真事,实话实说 一.血液病、关节炎、心动过速休克: 1. 陈玉华:太极拳辅导站紫竹院西站(简称紫西站)站长。1970年患血小板减少(9万),血色素减少(9克),风湿性关节炎,腰背全身痛,胃也不好,阵发性心动过速休克。不能正常上班。经常看病吃药。三年来除了吃药就是在家休息。也走不动路,只能在家休息。无可奈何,1973年开始学习太极拳,两个月后脚上有劲了,想吃饭了。这样就增加了兴趣和信心。于是学习杨式拳88势,吴式拳83势,越练越有精神,又学习陈式拳83势,要练习一个小时。三年后胃病全好了。五年后血液病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因心动过速而晕倒的次数大大减少。血沉也不高了。关节炎好转,也不全身疼了。八年,全部好了,至今没有出现反复。太极拳给我带来信心、毅力、健康和快乐。1982年,海淀区体委老童建议我建立太极拳辅导站。于1983年5月正式成立本辅导站至今。已成为国家级教练,为全民健身作出了贡献。以下就是在她精心培育下恢复健康的一部分实例。 二. 癌症患者: 2. 李灼华:女,70岁,卵巢癌。“1994年,我被诊断为卵巢癌。大手术后,随即是五次腹疗和11次全身化疗。大量的化疗药进入体内。白血球由5700降到1800。这些日子使我尝到活下来的艰难。我练过郭林气功,是以步行为主,运动量小。当时体弱,还比较适合。随着体质的增强。我选定练太极拳。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操。动作优美,柔中有刚。由于年纪大,拳的动作多,怕自己掌握不好。在老师耐心教学下,我已初步掌握。由于从内心里喜欢这项运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投入。我认真品位,以拳友为榜样,不断提高。我的体会是,只有掌握太极拳每一个动作的特点,才能用来健身。太极拳把人体的每一个部位用拳击的方式进行活动。如果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到位,又能每天练习,它就会帮助你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夏天,打完拳出身汗,促进代谢,冬天练拳,与寒冷搏斗,能预防感冒。太极拳给人体带来良性循环,无形中增强了人的体质。太极拳这种健身途径,无毒副作用,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活动。我岁步入老年,今年70周岁,却四肢灵活,精神饱满。如果人家不了解我是70周岁,癌症患者,他会说:“看您身体真不错。”这就是太极拳给我带来的活力。”
3. 唐思敏:男,69岁,淋巴癌。“我从1995年开始晨练,一直跟陈老师练太极拳。1997年4月得淋巴癌。住院化疗,先后共12个疗程,历时5年有余。化疗对人体的伤害是较大的。我由于一直坚持晨练,体质比较好。所以对化疗的不良反应相对比一般病友轻。此外,拳友们相聚在一起,除打拳外,有说有笑,互相倾诉,还能互相交流防病健身的经验。调节离退休后的失落感,和老年人的孤僻心灵。”
4. 谢晓芳:女,46岁,乳腺癌。“我是1998年8月,在乳腺癌手术及化疗后来到紫西站跟陈老师学习太极拳的。陈老师得知我是癌症病人后对我非常关心,耐心细致教我,还主动减免学费。在这期间,我因化疗有时中断练习,陈老师不厌其烦地为我补课。经过锻炼,使我的身体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并结识了新的朋友。我的体会是锻炼身体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5.。田华::女,52岁,乳腺癌。自1996年至1998年来本站学练太极拳。康复后已正常上班。 6.狄冀平:女,52岁,乳腺癌。自2000年冬来本站学练太极拳后一直坚持锻炼。
三.高血压和心脏病: 7. 苗金英:女,69岁,“我患有遗传性高血压,已有30多年了,退休后犯过两次病,血压高达220/120,被家人送往医院急救。从1997年我到紫西站跟陈玉华老师学练太极拳,当时我已60多岁,学习有困难。老师耐心教,热心鼓励,我逐渐对这古老而神奇的太极拳所痴迷,并尝到甜头。每天早晨伴着优美的音乐打上几套拳,感到心情愉悦、周身轻松。血压就有所下降。例如,起床后,自己量血压是160/90,打完拳后,血压下降到130/80,这是未用药的情况,而且很稳定,没有了忽高忽低的情况。” 8. 马殿卿:男,74岁,血压:190/110,口袋里装着药和手机(以防不测),每天仍坚持来站上锻炼。打拳既是锻炼,又是乐趣。 9. 宋跃宗:男,65岁。“自96年在紫西站学练太极拳。练了一个月后感到精神旺盛、心情愉快。后来越练越感到练太极拳是一种享受,每天都想练。原来我有高血压,1989年得过心机梗塞。所以,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感冒。经练太极拳后,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药量减少了。感冒不光顾了。为此我要一直练下去。在此我要对郑、陈二位老师深表谢意。 四.膝关节疼痛: 10. 郭葳:1997年来站时,连下蹲都困难,膝部疼痛厉害,学练太极拳后逐步明显好转,两年后能做“下势”动作。现在是本站的辅导员。 五.腰病: 11. 朱耀良:男,70岁,“过去每年秋后腰病开始发作,疼痛,练拳后,腰病也好了,体质也增强了。” 六.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12. 刘和平,女,52岁,多少年来一直渴望能学会打太极拳,但每当看到人家左一招右一式的,总觉得很难,担心学不会。这两年,人到中年。更年期的不适,困扰折磨使我下决心学练太极拳,强身健体。在紫西站,陈老师耐心的教,使我很快掌握了基本要领,并且越打兴趣越高。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感觉逐步消失了,而且精神非常好。浑身有用不完的力气。太极拳让我尝到了甜头。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七.胃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13.李凤鸣(男,64岁):本人有胃病和慢性支气管炎,多年没有好,通过打太极拳、剑的锻炼,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肠胃消化功能好了,饭量增加了,身体也觉得比以前有劲了。尤其是气管炎好得明显,以前走路都费劲,一层楼爬不到头就喘不上气来,现在一下爬四五层都没问题。这两三年当中一直没犯病,自己亲身体验到了打太极拳确实起到了健身和医疗作用,今后一定要坚持下去。 八.便秘 14.张俊玲(女,56):一年来,我的体质在增强,每天吃得香,睡得熟,一年中几乎没感冒过,两条腿比以前有劲了,而且多年的便秘也好了。 九.稳定性、柔韧性及平衡能力:大大提高。如, 15.吴志革(男,65岁),(回到站上后讲): D一次,到香山爬山,由于人太多很拥挤,突然被人挤到一米深的沟中,但是,两腿轻轻一弹,稳稳站起,又继续走路,回头一想,连自己都感到惊奇,我这么大岁数,怎么腿脚这么轻便灵活,会站得那么稳,一点也没伤着,我一想,这就是练太极拳的结果。‖ 16. 谢晓芳(女,46岁):“我有明显体会,好几次走路时被绊着,但不会摔倒,很稳,一点儿事也没有。” 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17.刘魁武:男,83岁(1919年生),至今(2002年4月),仍坚持来站参加锻炼。【至今,2013年5月,94岁,仍健在】 18.金维多:男,82岁(1920年生),至今(2002年4月),仍坚持来站参加锻炼。 19. 贾静贤:女,1921年生,打拳打到90岁(2011年4月)。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32练太极拳的好处 -体会摘抄等内容。 
 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_学习总结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练太极的心得体会,大学太极拳选修课论文 浅谈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小的时候, 每次清晨跟奶奶去公园散步,总是会...  女性练习太极拳的好处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女性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拳术,太极拳的特点是松、静、柔、深。松是放松,肌肉...  动作轻缓可以逐步体会和纠正全身内外的不放松之处。因此 练太极拳是从动作的轻缓中求得内外放松的。太极拳这种放 松用意,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好处很多,表现在以下...  少儿学太极拳的好处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体质,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力: 青少年儿童正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骨骼、肌肉、韧带的结 构和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  太极拳心得体会_韩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太极拳心得体会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太极,以前一听这个名字就会想到公园里的老头老太太的形象,觉得跟我们这个年龄段 ...  常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暂无评价 1页 免费 太极气功练习 10页 免费 练习太极十个问题 4页 免费 太极练习心得之《纠错篇... 7页 免费喜欢...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坚持太极拳的练习就会抛弃生 活中不愉快的事, 无形中调节心理, 改变人的精神状态, 工作充满热情, 心情畅, 笑看世界。 四、太极拳修生养...  它的好 处只有长期练拳者才能体会到,享受到。正因为这样,练拳的人越来越多,国外练拳的人也 很多,比如美洲、欧洲练的人比较多,日本是亚洲,他们学的东西都要...学练太极拳的二十六个误区,教你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
我的图书馆
学练太极拳的二十六个误区,教你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
& & 中国传统太极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术以其高超繁杂、奥妙无穷的技击功夫和深奥的哲学内涵名扬天下,历代不乏高人。本人真切的感受到,向太极高峰攀爬的道路上,岔道何其多也。当今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上却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为了使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免于空耗精力之苦,笔者不揣愚陋,在此简单归纳一些在学练太极拳过程中使人引入歧途的认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借鉴。&&&&第一个误区:就是把流行甚广的“太极操”当作太极拳,致使许多人对太极拳产生了误会,你看公园里的许多操练太极操的老年人们,他们能实战吗?以此类推:太极拳不能实战。太极拳和太极操是有区别的。太极拳离不开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离不开其基本的演练形式,离不开技击意识和功能。太极操不是这样,它没有技击含义,也没有太极拳的身法要求,没有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身。当然。如果从技击的角度来衡量,现在的太极拳则是体操化了,许多人演练的虽然是太极拳的外形,但是也多不具备技击能力了,这也是一种太极操。如是太极发烧友就首先应该区分太极拳和太极操,真正的太极拳存在于各个流派的少数传人当中,太极拳的技术高超,理论上比较深奥,因此得到真传又练出较好功夫的是少数的传人。&&&&第二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是盘架子和推手,他们想通过盘架子、推手来达到成为太极拳高手的目的。而有的人倾一生之精力,悉心专注于此道,结果练到老也是空耗精力。殊不知传统太极拳的训练手段还有推桩守桩、接手、散手、抗击打等等的实战功课。套路练习中的对敌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实战中对手可不会站着不动,让你随便打。实战训练是在双方接触中的针对性训练,是对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击的角度、距离、时间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击能力的综合训练。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训练要求和功能,各种训练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有把各种训练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真正获得太极拳功夫。&&&&第三个误区:许多人以为太极拳只能沾着打,因此讲“沾”、“粘”、“连”、“随”的打法,只有在“沾”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太极拳的威力,因此有些人称“太极拳”为“赖拳”,意思是“耍赖皮”的拳,不是真功夫。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实战当中变化万千,对手岂能和你黏糊?殊不知传统太极拳也讲“衣不沾衣,手不搭手,你打我,我打你,一招见输赢”的打法。能沾着打,固然好,可以发挥太极拳的长处,不能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去沾?难道太极拳的长处就只有沾、粘、连、随吗?&&&&第四个误区:对“积柔成刚”的错误理解,积柔成刚的理论本身是不错的,问题在于对此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积了一辈子柔,也没有见到“刚”为何物,练了好几十年柔软的太极拳,愣是没有积出刚劲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键是在于“柔”的理解上,那么,什么是“柔”?其实柔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软”,张绍堂先生说过“软就是懈怠,不是柔,一按就瘪,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真正的柔是富有弹性的,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不是一味的软。第五个误区:对“松”的错误理解,有些人练习太极拳认为“练太极拳就是不使劲,不用力”,一味地求“松”,追求“大松大柔”,但就是不知道松是为了什么,结果练了一辈子,练成了那种“稀松太极拳”,根本就不能够用于实战,实在是可悲呀!其实练习太极拳放松是正确的,放松是为了能使身体的气血流通,气血流通了就能达到“力自沉重”的效果,有功夫的太极拳练习者,其手臂就是不用力也非常沉重,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的原理是有哲学基础的,有“松”则必然有“紧”,有“柔”则必然有“刚”,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还有的人读了几本太极拳的书,就以为懂得了太极拳的道理,还没有达到“松”,就开始追求“空”。其结果是练习日久,除了动作熟练些外,身上的功夫“空空如也”。&&&&第六个误区:关于呼吸方式的误区,有的人以为练习太极拳只要始终保持自然呼吸就可以了,其实大错特错矣!殊不知太极拳功夫是分层次的,初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是合理的,必须先练其腹松沉,如果一入手就练腹式呼吸,可能造成憋气于胸。但是当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坚持自然呼吸就是不与时俱进了。练习日久后,动作熟练了,功夫长进了,肺活量大大增加,就要和动作的蓄发、开合协调起来,改自然呼吸为腹式逆呼吸或腹式顺呼吸。通过腹式呼吸,配合拳法,达到以意带气,以气摧力,力达四梢。真正要练到内气为技击所用,还必须拳路运行方法、呼吸、意念三者合一,缺一不可。&&&&第七个误区:有人说太极拳就是圆弧运动,其实不然,太极拳不是那样简单的,太极拳的动作包含了许多小转折的动作,许多细腻的技术就包含在里面,人体有许多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里,身体的关节部位都要根据需要而转圈。大圈套着小圈,高度协调,此即所谓“乱环法”,不懂这个,在实战中就不能够柔化对方的力,那就把太极拳练成了“太极操”,苦练一生也是枉然。掌握了乱环法就能把对方的力量化解于无形之中。&&&&第八个误区:由于王宗岳先师在其经典著作《太极拳论》当中提及“双重之病”的危害,于是就有人曲解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甚至把双重(zhong)解释为重(chong 音:虫),殊不知“双重”(zhong )与“偏沉”是对应关系。还有的当今太极拳名家,在其文章当中解释的头头是道、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可是观其表演的太极拳拳架仍然是彻头彻尾的双重架子!其实双重之病是很简单的,人的身体部分结构是对称的,练习太极拳阴阳不分就是双重,分出阴阳就必然是一边偏沉另一边就偏轻,所以说偏轻不是病。“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何也?乃双重之病未悟耳!可见避免双重之病是练习太极拳至关重要的。避免双重之病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中,要体现在所练习的太极拳拳架当中。&&&&第九个误区:内家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太极拳是内家拳,演练和实战都是温文尔雅,练太极拳都是犹如行云流水,神闲气定,并不讲究气势。此大错矣!内家拳长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不假,但是亦能先发制人,以动制静,既有行云流水的文架,也有犹如山崩地裂、天塌海倾、动静相兼、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武架。而武架太极拳是很讲究气势的,一露眼神,恰欲慑敌魂魄,夺神乱志,过去常说高手比武,双方目光一对,打个照面,胜负已定,就在此也。你看公园里面那些只求健身而每天软绵绵地练太极操者,想有气势,能吗?&&&&第十个误区:某名家著书,竟言某某、某某当年随杨禄禅先生学拳,各得先生一体,某某善柔化,某某善刚发。其实这无意当中是在贬低某某和某某,太极拳乃刚柔相济的拳法,某某和某某都是太极拳大师,岂能只得一体?练太极拳只善柔化,无异于寻常人只用一条腿走路,此笑话也。&&&&第十一个误区:常听人言“太极十年不出门”,此言大谬也!太极拳技术复杂不假,然绝非十年不出门,如果能有明师教诲,能保证系统训练,保证练功时间,而自己又有悟性的话,应该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实乃误区也!假如有些人跟着某“名师”苦练十年后,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那么“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成了最好的借口了,所以说此言着实害人非浅!不知耽误了多少人的大好年华。&&&&第十二个误区:唯气。此误区害处最大,执此说法之人最爱谈神谈气,动辄拿出最高境界来吓唬人,其实毫无实际操作经验,更不知步骤、方法,万丈高楼,他从顶层盖起。凡是太极拳功夫有成之人往往晦谈高层东西,并非保守,实是听者功夫不到,盲目拔高,勉强模仿,画虎不成,最易导致偏差,走上歧路而不自知。故拳界有句话:一层功夫一层理,真理也。到什么程度师傅讲什么程度的东西。功夫不息,自然成长,师傅又有什么好藏?唯气者:轻者误人子弟,重者神经错乱。他说的你练不到,他有的你摸不到。本是镜花水月,非练武人所为,此种人即神棍,凡好为人师蒙人的,其实最好明辨,自己尚且没有主心骨,总有前后矛盾之处,学者明鉴。&&&&第十三个误区:唯拳。此误区也是学拳路上一大歧路。初学懵懂,不知为何如此这般手舞足蹈。一接触讲拳拆招用法的,有如拨云见月,以为得窥太极精髓,从此动辄讲招法,此招击人何处要害,此招拿人何处反关节。把一套轻松自如的架子扭曲的面目全非。处处使力,则无松。招招用意树立假想敌,则不静。钻研此道深者,大多自改架子,把一套架子变得处处坑洼,凸凹,断续,正拳论云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之病症也。圆转轻灵丧失殆尽,何能转换如意,支撑八面?谈不上内养,也非内家拳,连外家拳也不如了。这里尤其奉告执迷拿法末学的拳友,拿法实在不能算太极拳中的正经功夫,经常被人握瘸反关节,日久则关节气机闭塞而不自知,与内家拳讲究气血通畅之宗旨完全背离,实在是丢西瓜拣芝麻的行为。推手中,拿人反关节握瘸,则是违背太极拳阴阳自然周流的举动,乃是不让人走化的行为,违背了引进落空之根本原理,因此凡是正门正宗得传授的师傅,都不握瘸采拿,只教人走化与引进落空。讲的是理法与劲路,支持他们的是真功。拿法是一门技艺,初学可浅尝了解,聊做防身之用,遇到真正太极功夫上身之人,就完全无用了。拿法最易让人进入唯招的误区,扭曲拳架。最终与太极真功失之交臂。学者不可不警醒。&&&&第十四个误区:唯力。唯力者,信力不信松之意。百多斤之人如何能送的出,发的远?不用力难道靠用力吹大气吹出?受这个问题困扰之人何止千万?心中矛盾日深,不信松,则不练松,不练松,则拳论如废纸也。凡这样练拳的,有哪个能将拳论贯彻始终,以身证之?关键还在师傅,学者相信师傅才与之学,学到后又要下功夫练,不信,自然不会去实施。多少细心学者越学越不明白,越学越矛盾,越学越迷糊,最后离师傅而去,为何?拳与拳论背道而驰,不能互相契合,用功深者,自然问题越大,矛盾越深,学拳连个确实目标也没,试问这样还如何下功夫?这些年里这样来了、学了、迷茫了、去了的事情见得多了。奉劝学者,松松松,内气通!不能放松,健体不养其身,技击浑身不能通透,最后一场空。以养入手,先培育浩然正气,营卫其身,身体松活通透,节节贯穿,自然练敛力入骨,汇小溪而成江河,放之于外能防身御辱,收之于内能内养其身祛病延年。这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第十五个误区:唯打。此与唯拳看似一个话题,其实不同。唯打者,立意如此,就跑不出唯力唯招的范畴,信力气,信打法,自然松不下来,静不下来,一个养字便再也休提,更谈不上内家拳,这一点上年纪之人犹要注意。如果一套拳都不养人,又何谈功夫?何当个内家?正统内家拳都是简单规矩自然,由一个“养”字入手,武术史上多少名家高手不是年轻体弱,本为治病而成就一代大家。因此学拳立意不可不端正,目标也要实际。内家拳学对了路子,能够调顺体内阴阳,达到内在和谐,舒筋活血,沉敛气质的功效,自然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所谓“武者文相”即是指此。有位太极拳前辈说:练拳不懂养,百炼功不长。用意练为养,用力练会伤;中和为养,心存打人练为伤;敛神聚齐练为养,片面发劲练为伤。也因此可知,练拳时虎虎生威,脸上做威武雄壮状的必然未得内家拳真髓。所谓养,除了以强壮身体为本之外,还有一个内涵,那就是要敛力入骨,不重外表,只在内,不让对手有防备,能让对手轻敌,处雌守柔,对方挨打时才知道深浅。也有学了几天拳便以为自己会两下,走路也生出二分横意,实在是初学人、年轻人爱犯的通病。因此生出许多事端来,别人发现你会两下,下手唯有更重而已。常见一些年轻体壮之人本力挺大,打架不吃亏,学拳后执迷招法用法,遇到情况一招一式也用不上,处处受制,放不开,成了为拳所困,还不如未学拳时。岂不让人心寒?若想求快追求实效,完全可以学拳击搏击,本钱好的当月见效。&&&&第十六个误区:忽视悟道,埋头苦练的想法。一些习练者相信“苦练出真功”,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讲在嘴上的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苦练是需要的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为什么这么练,达到什么目的。其次要懂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办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授的,最后才是苦练。明理、懂法都需要师傅的传授,很多人以为靠视频靠看书就能学到真功,这是可笑的。说一个例子,相同的药方治相同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练习太极功夫,各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需要老师根据你的情况告诉你练什么,这叫做“调”。像调钢琴一样。&&&&第十七个误区:不分层次,急于求成的想法。太极拳的道理是分层的,初学者、老学者都要对应自己的情况去学习。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为知,终属虚妄。有师傅的当然师傅会告诉你练什么,没有师傅的也要首先弄清自己掌握到什么程度,分阶段练习,稳步前进才能真正进步。超越阶段,急于应用,急于练高级功夫,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弄出问题,影响身体健康。&&&&第十八个误区:重拳轻功。现在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只会打套路,他们认为太极拳除了套路,就没有别的功法了。很多人宁愿每天练几十个套路,却不肯花点儿时间去进行功法训练。其实太极拳作为一个大的拳种,它必然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有许多功法的。拳谚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不打功”。桩功(无极桩功、弓步桩功、马步桩功、虚步桩功、根劲桩功)、胯功(托胯功、落胯功、开胯功、塌胯功、坐胯功、扣胯功、转胯功)、松肩功、太极步(前进太极步、后退太极步、横走太极步)、吐纳丹田功是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之重。有了这些东西,学练哪种传统拳架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套路、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载体而已。但现代人却买椟还珠,把核心的东西都丢了。&&&&第十九个误区:正宗与功夫划等号。有人认为师承正宗便有好功夫,实际不一定是这样。有些太极名师、名家的师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并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体悟的差异和练功的刻苦程度。比如在重点名校高中读书的应届毕业生,同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连大专也考不上的,难道你说考不上大专的人不在这所重点名校高中读过书?修习太极拳不仅要有名师传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还是靠习武者自己钻研、领悟、苦练。太极名家林墨根老师苦练悟道,“宁愿饿饭,不愿饿拳。”,常这样对徒弟说:“攀高无捷径,唯有练练练!”这是他的真传,因为他老人家就是这么一直走过来的。&&&&第二十个误区:高段位的名师或有功夫的传人就能教好学生或徒弟。所谓的教好学生或徒弟,就是说能使学生或徒弟较快的练出功夫。客观的说,老师身上功夫是重要的,老师如没有较好的体悟身知,就是高段位的名师又如何教好学生呢?因为太极拳的传授重在言传身教。一位明师,他的价值就体现在学生、徒弟身上。师父能打,还要看传授和训练方法好不好。对徒弟起决定作用的,是明师的传授和训练方法。部分老传师有较好的技击功夫,但他的功夫是“事倍功半”磨出来的,当今社会很多徒弟可能受不了那个罪哦!&&&&第二十一个误区:分不清太极拳概念的随动与主动的区别。古拳谱中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是不能分离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动犹静”,就是凡动都反映为相对的静,也就是“虽动犹静”。“虽动犹静”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以动御静”,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太极拳在外形上是尽量少动与尽量不动的,这也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的一个资本。这“尽量少动与尽量不动”的起始锻炼就是定步推手。或者说定步推手是所有推手学练起步的基础。然而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这一道理,手的动作都是主动的,既凭臆想认为太极拳应该无处不主动,以为手一主动,身与脚也要主动;有的人还认为“练定步推手是误区”,主张双脚不停主动地活动,其实这些行为正是杨澄甫先生所批评的“自动”也就是多动乱动的拳病。而有的又走向了另一个错误极端,如认为推手中身体不能转动,又如将沾粘连随理解为相互的接触处始终不变,其实这些都是违反了“随人而动”这一太极拳根本大法的。而有的名家还提倡两脚始终不动的互推较力,则更是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步随身移”,将沾粘连随彻底抛弃了。&&&&第二十二个误区:很多人没有掤捋挤按的正确概念,不知道掤捋挤按有“沾粘连随”的与“发劲”的区分,也分不清松沉引起的不丢不顶的“掤劲”与主动引起的“顶劲”的区别。有的将没有主动用力而产生阻挡作用的“掤劲”误认为是“顶劲”,以为凡是有阻挡作用的都是违反“不丢不顶”的;又有的人将主动用力的“顶劲”当作了“掤劲”;又如很多人将抓住对方手臂的拖拉当作了“捋”;有很多名家都将“挤”当作是双臂一主一副使用劲力的招法,其实金仁霖先生指出杨家所传的“挤”,垫臂是一点劲力也不能用的,可以说这垫臂是攻击对方的诱饵。又很多人的四正推手其实是立圆打轮,既将掤捋挤按等形式刻板固定化,往往其实连掤捋挤按也是十分含混甚至是不存在的;又很多人只知道立圆四正推手,不知道四正推手还有平圆的,不知道掤捋挤按有随人而动无数的形式,因而四正推手脱离不了程序化,也往往脱离不了太极拳的大忌主动,以致推手与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拳的散手都难以衔接了。 &&第二十三个误区: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穿,处处动作找圆圈和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的,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即守规矩阶段),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因此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这样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太极宗师杨澄浦指出:“ 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最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良机。“静”最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不讲究恰到好处之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第二十四个误区:参赛获奖的是高手。为了推广太极拳运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经常举办太极拳比赛,以国家规定的套路和评分标准对参赛者评选,确实为推广太极拳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一是参赛者不一定有技击功夫;二是比赛的规则不一定是太极拳高手制定,有些规则甚至很多与传统太极拳理论相悖;三是比赛评委不一定是太极拳高手。对于如此情况,太极功夫折服韩国国民生活体育全国武术联合会会长李东豪、曾获全日本冠军的空手道高手宫本等人的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林文涛说:“比赛的获奖冠军不一定是民间较技的太极高手”。第二十五个误区:“低架子显功夫”之说,是当今太极拳界较为严重的误区。衡量一位传统太极拳练家的功夫,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什么质量的太极拳内功和如何巧妙的运用技击之法。而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认为架子蹲得低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其实不然。太极拳功力、功夫与走架下盘的高低没有对应关系。练习拳架应以沉稳、轻灵、顺活、周身协调为主,不宜在初级阶段走低架大步的去练,因为容易造成拳势僵滞、力硬劲断。况且蹲得太低就很难保证膝盖不过脚尖,这样练法不利于对膝关节的保护。练拳多年的太极爱好者有这样的体悟:走架的沉稳、轻灵、顺活、周身协调都是体现自身功力和功夫的硬指标,不苦练还真的练不到。待走架功夫较为扎实了,再逐步、适当的调低一点下盘去强化功夫。部分拳友因为练所谓“低架”而对膝盖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有些人甚至上楼梯都很困难,这是太极拳圈内的悲哀啊!&&&&第二十六个误区:有些太极拳爱好者过分迷信“用意不用力”的功效,以为太极高手与其他武术门派之人比武较技不用一点力气。实际上&“用意不用力”是叫我们不用拙力而用已巧力,是体现太极拳技击用劲的粗细。不是说一点力都不能用,而是借用“意”的协调周身之功和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对方之力。说得明白一点,这是传统太极拳的一种重要练法。例如举重,一般初学的人就屏住气往上举,不但吃力,并且不讨好,甚至还会扭伤。一般人在小孩时期的用力较为协调,也就是相当于所谓整劲,渐渐成长后,在劳动或运动中培养成局部用力习惯,以后就不容易改掉了。在练拳中,所以要“用意不用力”的原因,便是要防止这种条件反射的局部拙力。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用意不用力”,虽然太极拳是有氧运动,但在技击状态之下也要消耗自己身体内的一定气力。如果绝对不许用力,多么潇洒啊!哪有“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的故事?太极养生堂好书推荐合集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淀区北大青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