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员工世界,世界的

导读:怎么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些显著成果,世界这个大环境,本文主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与世界各国密切友好的交往,进一步肯定中国的发展繁荣同世界繁荣稳定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正文部分,国际风云态势却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封闭20余年的中国正面临着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再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好时机,邓小平已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怎么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些显著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世界这个大环境,本文主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与世界各国密切友好的交往,特别是经济上的贸易往来,进一步肯定中国的发展繁荣同世界繁荣稳定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关键词
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正文部分 绪论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尚在沸沸扬扬的争论声中,国际风云态势却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封闭20余年的中国正面临着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再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好时机。时不我待,邓小平已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据此,邓小平在1984年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互相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在近几十年中空前提高,国际分工有了长足发展,许多产品都是国际分工合作的产物;从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和发展来看,国际合作成果与互惠步伐加快,动用世界范围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关,日益明显;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来看,开放化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和概括的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明确地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强调指出: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长期的政策,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一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中外合资企业
事实上,在1986年以前合资企业是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唯一途径。中外合资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确实也体现了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于外方投资者来说,合资经营减少或避免了政治风险和投资风险,可以享受优惠待遇,尤其是优惠税率,外方可以通过当地合营者了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情况,有利于增长商业及经营知识,提高商业信誉,还可以通过当地渠道,取得财政信贷,资金融通,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便。
对于中方投资者来说,合资经营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换代,可以利用外国投资者的国际销售网,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国内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但合资企业又是一种内部冲突水平比较高的特殊的企业形式,由于中外合作双方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决策思维、企业行为方式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管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点可以从中国的经验数据中得到证实。数字表明,中国的合资企业里中外方合作顺利的不足30%,有70%的合资企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婚姻不和谐”。外国公司对被迫与效率低下的中国国有公司分享运营控制权已感到厌倦,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摒弃合资企业模式,而倾向于独资运营业务。
例,有媒体报道,日用化工巨头―― 宝洁集团下属的多家合资企业的控股比例最近发生了急剧变化,外方投资者极力想把中方的股份降到最低。在宝洁的一家合资厂, 中方股份从最初的50%降到了目前的1%,而且这l%也是在中方的再三要求下被象征性地保留下来的。
如果我们把合资企业在未达到预期目标之前即被收购或者解散认为是一种失败的话,那么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脚步,合资企业“失败率”上升可能会成为了一种趋势。国外的经验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证明我们的这种预期。《商业周刊》(1986年)援引麦肯锡公司和库柏?里布兰公司的独立研究指出,70%的合资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被解散。合资企业的平均寿命还不到协议指定时间的一半。
1993年麦肯锡公司对一份49例跨国战略联合(CBSA)的样品进行了考察,这些CBSA是由欧洲、美国和日本最大的150家公司当中进行的成功的衡量是按照资产或权益的回报,以及回报是否超过资本成本。调查表明,51%的CBSA被母公司双方认为是成功的,33%被认为是失败,其余对合伙人之一是失败的。此外,67%的CBSA在头两年陷入困境。韩国管理学会会长、中欧商学院教授朴胜虎的研究表明在合资企业开始的1―2年,失败的数字很低。在2年半一5年期间,有一个很高的失败数字。
而5年之后,失败率又开始下降。朴胜虎教授发现大多数合资企业都有一个“蜜月期”。合作双方都知道自己的利益。虽然也存在一些经营管理困难,但他们合作会很开心。但是当企业越做越大,合作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会面ll缶很多冲突和问题。度过“蜜月期”,他们会经历一个很长的不稳定期,跨越这个阶段后,双方都互相了解了,就会更好的合作。但是众多企业无法跨越这个不稳定期。以上分析表明,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成功率较低是合资企业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成功率低并不能说明合资企业没有其发展的空间,在特定的环境和时期内,合资经营仍然是许多企业包括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最理想的经营方式。
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中国已成为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我国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世界,无论从什么角度、出于何种动机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各国在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问题时,几乎都要认真考虑中国这一因素。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国因素”对国际格局就开始产生影响,而且还时常占据显要位置。
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以往“中国因素”的分量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地广人多,任何国家都不会完全忽视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大国;二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良好关系所具有的影响力;三是中国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地缘政治作用。但当前的“中国因素”是由中国的综合国力衬托起来的。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起政治、安全等各个方面影响力的发挥。“中国因素”囊括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外交政策与主张、发展模式、文明传统、国民素质等各个方面,对世界形成了多方位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客观的。这种影响也是全局的、持久的、自然的。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中国,相应对中国的期待值也加大,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以相互借重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设想和考虑也应运而生。中国目前更加侧重与各方建立合作对话机制,如“中非合作论坛”、“中阿(拉伯)合作论坛”等,这种机制是加强南南合作的有益方式,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平等互利合作的精神。中国同时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欧盟等国际、地区组织发展关系,这些都是出于促进全球的和平、发展与合作,而不是出于搞对抗、谋霸权的目的。“中国因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对国际事务表现了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对世界来讲,对中国来讲,都是件大好事。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实力。 周刚(中国前驻印度大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并以一个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可逆转,中国人感到高兴和骄傲是理所当然的。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大,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有限,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持续奋斗的过程。这些都要求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戒骄戒躁,既不要自吹自擂,又不要被别人的吹捧冲昏了头脑,因此,不要高估“中国因素”的影响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对那些给予中国很高期望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而对那些心怀不善,企图“捧杀”中国,变相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国家,我们也要心中有数,保持警惕。
包含总结汇报、人文社科、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格考试、经管营销、办公文档、教程攻略、行业论文以及怎么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解答“世界怎么了”离不开中国方案
关注新华网
  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世界共建共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如果说中国梦是一个宏伟目标,更是一种价值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与人类发展前途命运完全可以同频共振,具有极大的“普适性”。无论是从现实角度还是从长远视角看,中国近年来提出的诸多思路、战略、方案,都契合了中国利益与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需求,实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效联通。这是当代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贡献。
  来自中国的声音响彻达沃斯。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以充满哲理的中国智慧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引发与会人士热烈反响,被誉为“带来了阳光”的演讲。
  阳光,恐怕是世界经济久陷阴霾后最需要的东西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多年了,世界经济却依然复苏缓慢,不仅国际跨境贸易与投资持续低迷,贸易壁垒逐步筑高,区域一体化进程横生波折,更令人担忧的是,种种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迹象频繁显现,有不断蔓延之势。可以说,世界梦正展现出空前的复杂、焦虑和踟蹰。
  与世界经济的现实迷茫相比,中国经济则依然呈现“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态势,这也让习近平主席的“开年第一讲”举世瞩目。今天的世界,问题那么多,大家迫切需要听到中国声音。而“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就是中国对于解答“世界怎么了”而给出的方案,蕴含着一以贯之的中国智慧,也根植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
  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世界共建共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改革开放近40年来,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书写了自己的发展奇迹,也丰富了世界的发展图景。2001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全球贡献率为0.53%,2016年这一指标跃升至33.2%;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更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30%以上。如果不否认这样的事实,那么事实就已证明了一切,也回应了太多的质疑。
  共享的理念、联通的追求,使中国梦与世界梦能够共同生长、深度融合。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在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始终追求开放平等、互利共赢。如果说中国梦是一个宏伟目标,更是一种价值理念,那么这种理念与人类发展前途命运完全可以同频共振,具有极大的“普适性”。中国从过去积贫积弱发展到现在欣欣向荣,更加珍视今天世界的和平发展环境,也更加懂得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这是我们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的真实内心,也是中国为世界发展提供方案的重要出发点。
  放眼今日世界,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不确定性大幅上升,更需要强调“全球化”思维。每个国家都把握时势,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必须直面日渐兴起的“逆全球化”潮流,直面一些国家动辄祭出的“保护主义”盾牌,找到破解世界经济突出难题的办法。中国用自己的进步和经验告诉世界,现在还远不是全球化退场的时刻,而是要从“旧的全球化”走向“新的全球化”的转折时刻。只有大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难相济、同道相成,“新的全球化”才能进一步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进一步促进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勾勒光明未来。
  天上不会掉馅饼。中国梦也好,世界梦也罢,都需要国际大家庭合力打拼,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共赢之梦。但只有中国一枝独秀、自己圆梦显然不够,这个世界已无法独善其身,中国有必要与世界各国联合行动,携手实现“创新、开放、公平、包容的世界之梦”。近些年来,中国“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等国际交往思路得到广泛认同,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合作战略获得广泛响应,致力于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的志同道合者正在充分凝聚。无论是从现实角度还是从长远视角看,这恰恰是因为这些思路、战略、方案,契合了中国利益与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需求,实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效联通。这是当代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贡献。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不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人类可能种族不同、肤色各异,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国方案”中汲取智慧,当越来越多的梦想相得益彰,世界经济定会更具活力,地球村定会更加美好。(范荣)
责任编辑:
Copyright (C)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世界?
《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清华国学院&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图书介绍:
本书以清华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刘东、刘迎胜、李伯重、姚大力、陈来等五位重量级专家所做的文化讲座为底本,收录了他们关于全球史和全球化主题的一组讲稿,从理论层面、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多元性等角度,展现了全球史中的中国文化特质。全书可读性强,保留了面对面交流的、鲜活的现场感,以期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冷静思考全球化的影响。
章节目录:
全球文化与文化全球--“全球化”的复杂侧面及其理论总结/刘东
全球化视角下的古代中国--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及周边世界的交流和互动/刘迎胜
早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李伯重
多民族背景下的中国边陲/姚大力
全球化时代的“理”与“势”/陈来凤凰网读书频道独家授权选载内容,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外部世界?
李伯重(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
为什么中国经济的变化会和外贸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中国经济的特点。从前我们在中小学读书时,课本上总是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事实上,我国人口确实众多,而现代经济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源却十分贫乏。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个朋友曾说:老天对中国很不公平,你看俄罗斯有那么多石油,印度有那么多铁矿,巴西有那么多森林,而中国只有众多的人口。但是中国经济为什么还会发展得比俄罗斯、印度、巴西都要好,归根结底是中国人民的特点。前些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书《谁养活中国》,认为中国人口太多,在毛泽东时代搞定量供应,一个大学生一个月25斤粮食就可以打发过去,因此还可以勉强生活。现在供应放开了,大家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中国人也要吃得好,因此中国的农业就不能承受了。那么,谁来养活中国?一个可能是中国富起来后,有钱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生产的剩余粮食都买过来。但是这样一来又引起新的问题:国际粮价被中国抬高了,中国买得起,许多第三世界穷国却买不起。一些对中国有歧见的西方学者还认为,中国的发展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挡住了。例如石油,现在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油价在中国经济起飞的时候才20美元一桶(1979年),而到2008年已达100美元一桶,比三十年前涨了几倍。印度经济开始起飞后,也需要大量石油,但油价已经太高,买不起那么多油,所以只好发展软件。近年来,全世界生产出来铁矿石的40%被中国买走,其他的国家想要发展钢铁工业,就买不起铁矿石了。现在有一些国家开始敲诈中国,比如说要成立铁矿石输出联盟,要提价,提价之后中国不得不买。由此可见,中国资源确实是太少,维持一个农业社会可能可以,但要发展现代工业经济,那是肯定不够的。
但是中国却有一种比其他国家更加优越的资源——人力资源。经济学史家德o弗理斯(Jan de Vries)总结说:近代资本主义人力资源有三大特征,即工作勤奋、重视教育、具有商业精神。他认为英国之所以能在18、19世纪欧洲诸国的竞争中胜出,就是因为英国的人力资源有这三大特点,而这三大特点是资本主义成功的关键。而中国的人力资源就具备了这三大特点。
德o弗理斯提出了“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这个概念,意思是欧洲人从此开始比较努力地工作,变得更加勤奋,人们改变了金钱和休闲之间的相对平衡,变得比较愿意接受较长时间的工作,来获得货币实物。不愿意劳动太辛苦是人的本能,没有人天生愿意比别人更辛苦地工作。只有在某些条件下,人才会变得更愿意辛苦工作。这些条件是什么?主要是物质主义。就是说,我要比我的邻居过得好,哪怕只是一种面子上的好。比如说别人只能开一辆普通的国产车,我一定要开一辆凯迪拉克,哪怕实际上舒服的程度差不多,但我觉得很有面子,在心理上很舒服。但是为了这辆凯迪拉克,我可能要比我的邻居多工作许多时间,要吃苦,要节约,但是我愿意。这就是物质主义。
物质主义在欧洲出现得很晚,即使在英国也是如此。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发生圈地运动,农村出现很多剩余劳动力。这些人不愿意去做一些累人的工作,因此到处流浪。政府用非常严厉的立法来强迫他们去工作,包括鞭笞、烙印乃至割耳等血腥的办法,强迫他们到了工厂里,一天劳动十二个小时。后来物质消费主义出现之后,英国人变得勤奋起来,不用鞭子也努力工作。在18世纪后期,英国人和荷兰人成为欧洲工作最勤奋的人。
在中国,勤奋工作出现得比欧洲早。我们不能说唐代或者宋代的人工作很勤奋,因为尚未从史料中获得证据。但是到了明代后期,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一带的人已经以勤奋著称。他们勤奋工作的动力就是赚钱,赚钱之后消费,比别人过得好。这就是为什么到了那时候,一些特殊的消费品像烟草、鸦片、绸缎等,会迅速流行起来。中国人的勤奋由此形成习惯,特别是变成了中国东南部人民的特点,大家都知道不奋发、不努力就不会变富,而这种观念在很多国家是没有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爽]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190645
播放数:123261
播放数:172892
播放数:7893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员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