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上没有天使是不是没有完全的爱

17-09-10|边文爱: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 | 北京基督教会海淀堂我爱上了一个比我大九岁的男人,他离婚了,可是我没有离婚,他说他心里有我,没有我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心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爱上了一个比我大九岁的男人,他离婚了,可是我没有离婚,他说他心里有我,没有我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心
我爱上了一个比我大九岁的男人,他离婚了,可是我没有离婚,他说他心里有我,没有我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心里没有完全忘记一个谈了七年的她,他总是对我说,让我离他远一点,怕对不起我,他心里有我,为什么还要我离他远点,他的家人都喜欢我,谁可以告诉我,我...
我有更好的答案
女人最不明智的做法,就是为了一个男人离婚你再爱他吧,你们即使在一起难道生活处处都是激情和新鲜感吗他现在知道你快离婚了,对你不理不睬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他不想跟你真的在一起,也不想让你离婚放弃吧,
心理咨询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转载]人的爱与神的爱
耶米玛这篇发表于的【原创讲章】是抄袭自新浪博主亚居拉之家的《圣诞讲章:真正的爱&(&09:39:01)》&.cn/s/blog_4a84b5160100bzu7.html&&这说明至少从2012年2月起,耶米玛就开始了剽窃的行为,至今年的8月份,已剽窃了5.5年了!基督福音网上的耶米玛的署名文《耶米玛:真正的爱》/fuyinjiangzhan/aixin//36381.html,实际上是亚居拉之家的《圣诞讲章:真正的爱&(&09:39:01)》&,不知怎就变成是耶米玛的了?网上耶米玛的署名文里,到底还有多少这种别人的文章却成了耶米玛的呢?
约10:18;13:1耶31:3&&&&&&&&
人的爱与神的爱
约10:18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
约13:1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耶31:3古时(或作“从远方”)耶和华向以色列(原文作“我”)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
今天是日,一年一度的情人节,今天不仅是有情人互赠礼物,约会的日子,更是一个爱的日子,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情人节到来之际,我想到了“人的爱与神的爱”,从两者区别中,我更思想神那种长阔高深的爱(弗3:18)。我一边思想主的爱,一边流下激动的泪水。求圣灵带领我们一同来分享《人的爱与神的爱》。
一、人的爱
人人都需要爱,渴慕爱,也需要去爱,没有爱,这世界早已不存在,我们能在世办上存活,是因为有爱,每一个人,无论知道与否,都活在爱中。天地万物的存在,是因为神的爱。一个“嘎噶”落地的婴儿,如果没有父母的爱,就无法长大成人,一棵禾苗、一棵小树,如果没有阳光雨露就无法成长。神在造人时,就把爱放在了人心里,人世间有父母的爱、弟兄姊妹的爱、夫妻的爱、朋友的爱等……但人的爱是十分有限的爱。
1、有条件的爱:我们常歌颂母爱的伟大,因为母爱最能体现神的爱,但我们知道,人的爱是有条件的爱,母爱一方面出于天性,“虎毒不食子”,任何有魂的动物也知道爱自己的后代;另一方面则是企望回报的爱,"养儿防老"。夫妻的爱、朋友的爱更是有条件的爱,交换式的爱,是你爱我,我爱你的爱。在当今离婚率上升的今天,家庭已不再是避风港湾。
2、有限度的爱:人之间的爱都是有限度的爱。一般父母爱儿女,会在他身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很少有父母替儿女死。
3、有限制的爱:人间的爱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时间、精力、财力、智力等,父母爱儿女,却不能陪他们一辈子,父母与儿女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孩子要长大成人,要成家立业,(创2:24)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而父母也会早些离开世界,人死了,爱也就不存在了。有的父母爱儿女,却没有能力爱,象养不起或养不了孩子而不得不把孩子送人;还有的父母爱儿女是没有智慧傻爱——溺爱,结果事与愿违,反害了儿女。
4、会改变的爱:传3:8喜爱有时,恨恶有时。有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当头各自飞”.结婚前爱得死死亡活来,海誓山盟;结婚后却成了仇家。有人调查,90%以上的家庭不幸福。有的离婚,不离婚的也是为了儿女或其它其同的利益在凑合着过。弟兄、朋友都可以反目成仇。本来(箴言17:17)
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但弟兄结怨,劝他和好,比取坚固城还难,这样的争竞,如同坚寨的门闩(箴言18:19)。历史上弟兄因父母、财产等结怨不在少数。
下面一则故事,讲到朋友的爱:
汤姆和路易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二人在郊外散步,汤姆在地上拾到一个装满金子的布袋,他马上把它放在衣袋里;路易看见了,很开心地对他说道:“这是我们的意外财产。”汤姆冷冷地说道:“什么!‘我们’并不是适当的词,因为它和‘我’毕竟有些不同。”路易并不和他争论,只是蹒跚跚地走着。他们在一个树林的旁边,忽然遇见两个强盗,汤姆发抖了,他向路易望了一望,说道:“我们完了。”路易很镇静地说:“什么!‘我们’并不是一个适当的词,因为它和‘我’有些不同。”强盗走近了,汤姆没法,只得把一袋金子交给他们。两个强盗走了之后,路易很诚恳地给汤姆一个教训:“一个人有钱的时候只想到自己,那么,在他危急的时候,朋友也不会来帮助他。”
二、神的爱(agape)
衪爱世人,这里的爱是神圣之爱(agape),超越父母之爱,超越朋友之爱,超越夫妻之爱……。正如一首灵歌所写:“人间爱情都有限量,唯主为我把命舍上”。耶稣的爱是神圣的爱,是具备更新能力的爱,整本圣经就是神写给人类的情书,圣经的中心就是神的爱,从造天地到舍爱子,无不是神爱的流露;接下来我们看看神爱的几种特质:
1、神的爱是主动的爱&
约10:18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没有谁有资格要求耶稣为他死,也没有一个配得耶稣去为他死,神的爱完全是主动的。从创造这个世界到舍爱子,神所作的一切,无不彰显神的爱。每一个基本上爱别人永是被动的;爱自己永是主动的。若有一个主动爱人的人,那就是拿撒勒耶稣,除祂以外没有一个愿意主动爱人。
本来应该是死的是人,人犯了罪,罪的结局就是死亡,死亡成为人类最公平的事,无论男女;尊贵卑贱;贫穷富足,是人都要接受死亡的事实,人类没有任何指望,有走沉沦的命运。耶稣主动的爱我们,并愿意主动为我们死,世界少有人为自己最爱的人而死,更没有人愿意为自己的仇敌死,耶稣却愿意为我们这些与他为敌的而死,正如保罗在罗5:7-8所写: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 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耶稣主动的代替人而死,使我们脱离阴间的拘禁,使我们离开死亡的毒钩,使所有信靠衪的人得到新的希望。神爱的主动性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主动的降生:没有人可以强迫祂降生,是衪甘愿顺服神的旨意,为了拯救人类而道成肉身,藉童贞女马利亚降生。也没有什么理由需要降生,这个黑暗的世界不愿意接纳衪的到来,他是公义、光明、圣洁的主宰;而世界是不义、污秽、黑暗的,若是接受基督的降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本质;这个世界为了维护自己的现状,拒绝耶稣。约1:10-11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耶稣受审时,人们宁要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却弃绝了生命的主(太27:21)。
这个世界上的人成为罪之奴隶,没有一个可以脱离罪恶的权势,生命没有自由,只有犯罪的能力。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7:18)。每一个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人,或一个善良的人,可是讲出来的话,或做出来的动作,只能犯罪,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耶稣为一群不接纳自己并与自己为敌的人,主动的降生,这是主动性的降生,
&2)主动的受死:耶稣降生是为了为人类受死,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并知道自己当如何行,祂始终以父家的事为念;并在即将受死之前,多次的宣告自己要受死。在客西马尼园之时,祂内心甚是痛苦,他知道死亡的痛苦非常的难受。多么想让死亡的阴影从衪的生命中挪去,衪三次祷告后知道他受死是神所命定的,最终还是愿意顺从天父的旨意,主动走向十字架。没有人能强迫祂受难,当兵丁捉拿祂之时,衪轻轻的说:“我是”,让当时训练有素的兵丁倒在地上。若是不想被抓住,而逃避死亡,祂可以求父差派十二营的天使,衪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主动走向审判的台前,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审判衪,审判的权柄在他手中,衪是审判的主宰。
当衪被判死刑,衪并没有抗议,始终是默默的承受着不公义的待遇。衪为拯救自己的百姓,甘愿接受十字架的苦刑。有一首一诗写到:
公义的主代替不义的人受死,主动走向十字架;
圣洁的主代替犯罪的人受死,主动走向十字架;
生命的主代替必死的人受死,主动走向十字架;
神的儿子,为拯救所犯罪的子民,衪主动承担十字架的救赎。
3)主动的复活:人间有一个词:“爱你爱得死去活来,”其实这一种爱情的描写,并不能真实的存在在人与人之间。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爱的死去就活不来;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爱的活来就死不去。只有耶稣的是真实死去活来的爱,衪爱你、我、他,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又从死里复活以显明是神的儿子。
耶稣在十字架上死了,对当时的人们而言,以为耶稣完全的失败。坟墓并没有拘禁耶稣,阴间的权势并没能捆绑住耶稣,因为他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1:18),生死祸福在他手中;衪主动的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 神的儿子(罗1:4),用十字架的救赎完全战胜死亡权势。耶稣的复活成为初熟的果子,象征所有信奉衪名子民,都可以靠着衪的名从死复活。使人生的死亡并不生命的终极,只是一个片断的结束;又开始进入另一个永恒的国度,在那里有复活的主永远同在。
4)主动的拣选:约4:19我们爱,因为 神先爱我们。约15:16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弗2:8-9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 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今天我们得成为神的儿女,不是我们拣选了神,也不是出于行为,乃是 神所赐的。
2、耶稣的爱是舍己的爱&
约10:17-18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
他的死既不是自然的死,也不能是他杀,而是他甘心为我们舍的。你可以想想,人世间有谁爱你能爱到愿意为你舍命的地部:父母、兄弟、配偶、朋友……?恐怕没有一个吧!
3、耶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
耶31:3古时(或作“从远方”)耶和华向以色列(原文作“我”)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以色列民是神的选民,他们却常常悖逆神,侍奉偶像,但神仍然爱我们。我们没有信主前,神就爱了我们。信主后,我爱他时他爱我;我远离他时,他爱我;我忘记他时他仍然在爱我,这就是他无条件的爱。
4、耶稣的爱是饶恕的爱&
路23:34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耶稣用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替那些钉他的人辩解。
5、耶稣的爱是完全的爱&
人的爱是随自己意思的爱,许多爱是错误的爱。但神的爱是最完全的爱,因着爱他才管教我们,为要我们得好处。来12:10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份。
6、耶稣的爱是永恒的爱&
约13:1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耶稣愿意完全的爱你,不是你有什么可爱之处,也不是有什么资格,更不是你有什么地位,完全基于耶稣无条件的爱,愿意接纳所有犯罪在流浪的子民。用全然的爱赦免我们所有的罪恶。路15:11-24主耶稣用父亲对浪子的接纳来表示天父对罪人的接纳。
有位青年学会了他父亲的签名式,冒支一笔巨款潜逃,拿去吃喝嫖赌,没有多久就花得一干二净,到了山穷水尽之地步,不敢回家,后来不得已,才写一封信向父亲求饶,信中说某日他要乘火车回家,如果父亲肯饶恕他,则请在门外树上挂一条白布,当火车经过家门时,他一见白布就知道已蒙父亲饶恕,否则只好投海自杀。后来果然乘火车回乡,当火车离家门不远时,他心中踌躇不安,态度失常,坐在旁边的旅客恰好是一位牧师,问出原因就安慰他说:“你父亲一定肯饶恕你的”,但他总难以相信,及至车经过家门,只见满树都挂着白布条。他回家高兴地见到父亲,父亲说:“孩子阿!我怕火车开得太快,一个白布条使你看不到,所以我把全树挂满。”今日天父也切望浪子回家。
耶稣的爱比这位父亲更加坚定,只要你愿意,今天耶稣的爱就会临到你和你的全家。并从今天起直到永永远远得到耶稣的爱!当你在人世间找不到真爱时,请记住,耶稣永远爱你!
&&&&&&&&&&&&&&&&&&&&&&
真正爱的四个特征&&&&
远志明牧师
不像古代人那般含蓄,现代人歌里、字里、话里都是爱,其实现代人最缺少爱。&现代人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缺少爱。为什么没钱会痛苦?因为你没钱就没有人“爱”你了。为什么没权势、没美貌、没本事、没成功会痛苦?同理。&真爱在哪里?注目耶稣。&一、人爱有条件,真爱无条件。&人爱的是:1.爱他的,2.可爱的,
3.有好处的,4.亲朋好友。&耶稣不是这样:他指着日头、雨水、飞鸟、野花怎么说的?给一切人!荣耀的神子为什么专门到穷人、罪人、病人这些不可爱的人中间去?为什么罪犯也可以立即进乐园?为什么恨恶他、杀害他的人,他为他们祈祷?可见神爱人,不是因为人可爱,恰恰相反,是因为人不可爱、无真爱、需要爱。你能这样对待你身边无论什么人吗?你能!注目耶稣!&
“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路23:43)&二、人爱常改变,真爱不改变。&人对你的爱因以下条件会改变:1.你不可爱了(老了丑了穷了败了惨了),2.你不爱他了,3.他有了更可爱的,4.他用不着你了,等等。&耶稣不是这样:彼得不认他,兵丁杀害他,当年呼喊“和散那”的后来呼喊“钉死他”,他依然爱他们。看看浪子回头的故事吧:不管浪子如何败家、丢人,为父的心总是一样爱他。你能继续爱一个已经不爱你或不可爱了的人吗?你能!注目耶稣!&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24)&三、人爱没能力,真爱有能力。&人虽有爱,却常常爱莫能助,无可奈何,或是溺爱、错爱、误导。如父母对儿女。&耶稣的爱大有能力。他可以让罪人悔改,浪子回头,破碎的家庭和好如初,黑社会老大成为牧师。他可以让信他的人病得医治,心里喜乐,人生有力。同样,耶稣的门徒也照样可以这样爱人助人(藉着他的圣灵恩赐)。你知道你也可以吗?注目耶稣!
&“成了”!(約19:30)&四、人爱为自己,真爱舍自己。&不管怎么海誓山盟,人的爱最终是为自己。人为什么爱美人?因为美貌給他快感。有人说我爱心灵美的人,是的,因为你知道心灵美的人不会坑你,给你带来愉悦。&耶稣是流血舍命去爱那原本不可爱的罪人、仇人、愚昧人——只是因为他们需要爱。真爱是要流泪乃至流血的,因为你爱的是罪人。德蕾莎修女说:去爱吧,直到你的心流血。在痛苦中,你便知道你付出的是真爱了。去爱吧,你能!注目耶稣!&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15:34)&最后,请大家不要用这四个真爱特征来识别、要求别人,却要用来祷告、鞭策自己。&注目耶稣,耶稣就必成全你和你的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朱迪斯·哈里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没有长远影响,并且从她的三个观察出发,说明了她为什么开始质疑“教养假设”。
质疑是一回事,推翻是另一回事。当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似乎跟某种观念不相符时,我们可以开始合理的质疑,但要推翻这个观念,我们需要证据。接下来,我们谈谈证据。
我们将会涉及一系列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之所以要讨论学术研究成果,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做学术,而是因为今天几乎人人笃信的“教养假设”,即“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的信念,其发源地正是心理学的学术研究——我们必须到源头去看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所持的信念是否真的那么可信。
一、“相关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属于“相关性”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的相关性。作者举了一个关于“花椰菜效应”的例子来形象解释这种研究方法。
比如,你要研究吃花椰菜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典型的研究方法是:调查大量中年人,问问他们吃多少花椰菜;5年之后,看看还有多少人活着(活着一定比死了健康)。然后你可能得到如下表格(注意,这是杜撰的):
你把这些数据输入电脑,电脑会告诉你:吃花椰菜对所有人的寿命都没有影响——确实也没啥影响。
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男性的数据确实表现出了统计学上的意义,这是巧合,还是确实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呢?无论如何,有了这个数据,就可以写成论文发表了,而且还可能申请到一笔科研经费,继续研究花椰菜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但事情还没完。论文发表后,一个报社记者读到它。第二天,报纸上出现了一个标题:吃花椰菜使男性更长寿。
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一下里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细分来寻找相关性:即便整体上没有,按照性别划分也许就能找到,万一按性别划分不行,能不能按年龄划分?按职业划分?总而言之,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想找到一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并不是什么难事。
第二个问题是,相关性≠因果关系。也许让这些男性更长寿的原因是婚姻,而不是花椰菜。有研究表明,已婚男性更长寿,而已婚男性有可能在妻子的劝说下吃更多的花椰菜。当然,也有可能不是婚姻,而是别的因素。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即便存在相关性,花椰菜对人的健康也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在没有考虑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得出“吃花椰菜使男性更长寿”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第三个问题是,媒体与生俱来的偏好极易对公众造成误导。也许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并没有得出“吃花椰菜让男性更长寿”的结论,但记者和媒体可不会管这么多。难道他们会在新闻里写上“尽管研究发现男性吃花椰菜和男性的寿命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但是并不一定是花椰菜本身的效果,吃花椰菜是否能让男性更健康还有待确认”吗?如果有这样的记者,恐怕早就被炒鱿鱼了。
请记住这个关于花椰菜的例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父母教养行为和儿童成长的相关性研究中存在的同样的问题。
在父母教养行为和儿童成长的相关性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假定存在“好的”教养模式和“坏”的教养模式,比如父母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是否虐待孩子;存在“好的”行为模式和“坏的”行为模式,比如是否积极乐观,是否有合作精神等等。
研究人员的任务,就是努力寻找父母的教养模式和孩子的行为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事实上,只要你把收集到足够的数据,进行刻意的数据分析,你总能找到一些相关性。然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总能把相关性和因果性混淆起来。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有很多研究存在前面所说的问题。对于这样的研究,其结论的可靠性自然无法让人信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相关性都是通过刻意的数据分析得出来的,那些在不同的研究中反复、稳定地出现的相关性,可以被认为是可靠的(反过来,不能反复、稳定地重现的实验结果,可信度就低得多)。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以下两个相关性是被多项研究反复、稳定证明了的:
(1)如果父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生活、很好与他人相处,他的孩子也更有可能是这样的人;相反,如果父母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孩子也更有可能存在问题。
(2)在人际关系上,被以爱和尊重相待的孩子,会好于被粗鲁对待的孩子。
但是请注意,这里存在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究竟是不是父母的教养行为决定了孩子的成长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行为遗传学研究的结果。
二、被忽略的基因
行为遗传学家研究了同卵双胞胎、双胞胎、普通兄弟姐妹、收养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这些受试者的基因相似度从完全相同、部分相同到完全不同),并且对是否在同一家庭中成长也做了对比研究。
通过这种研究,行为遗传学家巧妙地把基因的影响和环境的影响区分开来。举例来讲,假如我们观察到不同家庭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性格差异显著大于同一家庭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那么我们就可以推论,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因为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相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极有可能是家庭环境。
相反,如果同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和不同家庭中成长的同卵双胞胎,在性格差异度上并没有系统性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性格没有影响。
行为遗传学家的研究结果是让人震惊的:
(1)儿童成年后心理特征的不同之处有大约50%可归因于遗传因素;
(2)另外50%跟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几乎毫无关系——这一部分属于“未能被解释的环境变量”。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第一个结论并不让人感到吃惊,绝大多数人承认遗传的作用,只是对遗传因素的作用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看上去的这么简单。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美国家存在一种非常强烈的政治倾向:即“人生而不同”跟“人人平等”的观念是冲突的。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行为遗传学是一个长期不受待见的领域。尽管行为遗传学领域的成果已经证明遗传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很多社会化研究却根本没有考虑这一因素(因为他们根本不关注行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使得很多社会化研究的结论都经不起检验。
由于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成果长期被忽略,他们的第二个结论——另外50%跟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几乎毫无关系——也被忽略了。
三、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影响
1、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表现得更相似
你可能会认为,生活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会比分开生活的双胞胎更相似,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家庭环境,但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数据表明,在性格的相似性上,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普通的亲兄弟姐妹>收养的兄弟姐妹——这跟他们基因的相似度是正相关的。但是,是否在同一个家庭、被同一对父母抚养,对他们之间的相似度并没有影响——在一个家庭里长大,并不会让他们更相似。
这至少说明了一点,那些同一个家庭里由孩子们共享的环境,比如家里有多少本书、父母是否喝酒,是否阅读,已婚还是单身等等,对孩子的性格没有长期影响。
那么,造成影响的是不是家庭内部对不同孩子来说不同的因素呢?
2、同一个家庭里的不同环境?——对出生顺序的研究
即便在同一个家里长大,不同孩子面临的家庭微观环境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父母确实会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胆小的孩子,可能会得到更多“试一试”的鼓励(或更多批评),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可能会得到更多“不可以”的警告。
但是,我们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相关性≠因果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方式,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有育儿经验的父母都会承认,他们会根据孩子的天性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对夫妻生下两个孩子,一个非常可爱,一个相貌普通,你能指望他们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吗?如果一个孩子非常活泼好动,一个孩子安静少言,你能指望父母跟他们互动的时间一样多吗?
所以,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很可能只是孩子基因的间接效应,这在行为遗传学研究中,也被归为基因影响的范畴,而不是环境因素。
那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既不受孩子基因影响,又确实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呢?确实有一个——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不受基因影响,这一点显而易见。那出生顺序能不能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呢?显然是可以的。
从日常经验来讲,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至少在出生的头一两年可以得到父母完全的爱和关注,之后会突然面临一个竞争者;而第二个及以后出生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得跟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分享父母的爱和关注。养育第一个孩子时,父母常常较为紧张,经验不足,到第二个孩子时会更加有经验。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父母往往给较小的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因为他们确实更加弱小,更加需要父母的照顾。
除了日常经验外,我们还有研究数据:一项针对美国母亲和英国母亲展开的调查表明,80%的美国妈妈和86%的英国妈妈都承认,她们确实更加偏爱比较小的孩子。对我个人来说,这项研究结果既属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妈妈们确实偏爱小家伙;意料之外的是,其比例居然如此之高。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喜爱程度确实能够影响孩子的性格,而妈妈们对小家伙的偏爱比例又如此之高,我们应该能够观察到老大和老二性格的系统性差异。
对出生顺序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学者,其中最不屈不挠的当属瑞士学者Cecile Ernst和Jules Angst。他们收集了1946年到1980年之间全世界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性格和出生顺序的研究,希望能够证明“老大性格”的存在。
但是,在排除了家庭大小、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相关变量的影响之后,他们发现:没有任何具有一致性的出生顺序效应。为了确保没有漏掉任何东西,他们又针对苏黎世的7582名大学学龄居民做了一项独立的包括12项性格特质的研究。最终,他们没有发现“出生顺序效应”。
结论是:出生顺序与个性和行为高度相关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惑:我们在生活中确实观察到,老大常常是是在兄弟姐妹中的“领导者”,其他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跟随者和模仿者,哪怕成年之后也是如此。这要怎么解释?
其实这很好解释:这种关系只局限在兄弟姐妹之间,并不会影响一个人在其他情境下的行为。一个在家里跟在哥哥屁股后面跑的小男孩,有可能是自己那群小伙伴里的“头儿”;在家里对弟弟妹妹说一不二的老大,到了单位也可能是跟在领导后面拍马屁拍得最勤的那位。
四、三观尽毁之后,如何重建?
在看了这么多反面证据之后,你还对“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这个观点毫不犹豫地相信吗?我想你肯定跟我一样,已经开始怀疑,甚至彻底抛弃这个观念了。
事实上,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许多足以“毁三观”的研究结果:妈妈是家庭妇女还是职业女性,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没有影响;是否送托儿所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没有影响;在同性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与“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等等。
你可能要问,如果父母和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扮演我们预想的那个重要角色,又是谁塑造了我们和我们孩子的性格呢?基因以外的那50%“未能被解释的环境变量”究竟是什么呢?
这是朱迪斯·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试图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会在以后的文章里继续聊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另一个你可能跟我一样关心的问题是: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真的对孩子没有影响,那是不是说,虐待、忽视孩子也没关系?做父母的难道真的做什么都无所谓吗?当然不是。这个问题,也容我先卖个关子,放到以后的文章里面讨论。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Sign up. Get STEE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有没有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