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莱尔跑音乐技巧

假装在发呆假装在发呆关于艺术的严肃吐槽
微信公众号《假装在发呆》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老处女也比碧池强#希腊神话系列之狄安娜&,&author&:&cecile-y&,&content&:&\u003Cp\u003E看希腊神话的时候,总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哪里听过这样的故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起源,几乎包含了所有小说的雏形,和所有的人物类型。一个全能的素材库里,既然有一个婊子,那就必须有一个老处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正如前一篇文章所说的,希腊神话里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就是一个碧池。和维纳斯完全相反的一个女神,就是狄安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狄安娜Diana是罗马神话里的月亮和狩猎女神,对应希腊神话里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除非在学术上深究起来,狄安娜和阿尔忒弥斯几乎就是同一个人,下面用狄安娜这个名称代指这个女神。狄安娜和阿波罗(太阳神)是孪生兄妹,是宙斯和勒托的孩子;宙斯Zeus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奥林匹斯山神之首,众神之王,统治天界的雷神;勒托Leto(或Latona)是一个泰坦神族,原则上她应该是宙斯的长辈,但在希腊神话里面,这种程度的乱伦简直不算什么,勒托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没有什么故事。宙斯的正房太太是赫拉,她发现老公又搞大了别人的肚子,很不爽,到处追杀勒托。最后,勒托躲躲藏藏好不容易能生了,狄安娜先出来了,谁知她一出来就立即帮她妈接生弟弟阿波罗。狄安娜就是这么一个强悍的女汉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宙斯是出了名的好色,不管是人是神,见到一个好看的女的就要去追,追不到就想办法强暴(是的你没听错,就是强暴,创作出这么一个糟糕的神仙,希腊人到底是活得多水深火热啊)。估计就是因为有一个风流成性的爹,狄安娜都怕了男人了,于是她跟她爹宙斯说,我这一辈子都要做一个处女。搞笑的是宙斯居然允许了,所以狄安娜就成了一个处女女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狄安娜在英语里面是戴安娜,代表着纯洁。相比起维纳斯这个没人愿意用的名字,戴安娜是个很受欢迎的名字,比如有名的英国王妃戴安娜。这说明大家普遍觉得老处女总比碧池要强,至少在取名字的时候是这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提到狩猎的老处女,大家脑中的形象一定是一个牛高马大的女汉子。然而传说中狄安娜长得非常美,人家才不是因为嫁不出去才说出“我要一辈子保持贞洁”这样虚伪的话,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愿望(我猜她是因为看到她妈经历太惨,有个这样的爹就够了,再也不想和臭男人掺和)。\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狄安娜在林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狩猎生活,有一群女伴陪着她打猎、沐浴。她背着弓和箭,拿着矛,身上有时披着野兽的毛皮。她既是动物的保护神又是它们的克星,在希腊神话里面,这种矛盾的关系经常出现,可能这就是西方文化中二元性的来源吧。下面这两幅画描绘了狄安娜的日常生活,都是法国洛可可画家布歇Boucher的画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d546f07c71b78a1ce2cf3d62fb64c101.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830\&\u003EFran?ois Boucher, Diana Leaving the Bath,1742, Louvre Museum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d7b62b27b54409badbc16cf6ea19c375.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14\&\u003EFran?ois Boucher, Diana After the Hunt, around1750, Museum Cognacq-Jay, Pari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洛可可风格源于18世纪时法国路易十五宫廷。那时路易十五把宫廷从凡尔赛搬回到巴黎去了,城里的宫殿没有凡尔赛的大,这时兴起的洛可可风格室内装饰,会用很多植物花朵和曲线装饰,一改以往的庄重,显得更贴心、更细腻、更适合城里的住宅。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就是少女心满满的风格!与这种室内装饰相对应,绘画上也出现了洛可可风格,嬉戏、调情的画作,柔和的笔触,明亮的颜色,和室内装潢搭配起来简直完美。和路易十四时的严肃、正经的风格截然相反,洛可可风格华丽、轻佻、愉快、明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布歇这两幅画,狩猎后的狄安娜和她的女伴一起在山泉中沐浴。她的女伴多数是宁芙们Nymph,这是希腊神话中的林中仙女,是寄宿在山林中、以年轻女子形象出现的精灵。画里面的狄安娜体现出典型的洛可可审美:粉红粉红的两颊,光滑的皮肤白里透红,可爱的五官,娇小的胸脯,没有肌肉感的圆润四肢。其中一幅画里,布歇画出了狄安娜的月亮冠冕,表示这个入浴裸女是个女神,否则就犯规了。其他的神话元素还有泉水边的弓箭、刚打到的猎物野兔和鸟、一旁喝水的猎犬,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这就是一幅单纯的裸女图。宁芙陪伴在左右,狄安娜解开鞋带,一只脚已经浸入清澈的泉水中,一切都那么粉嫩和柔软,而布歇安排了一个稍微有点仰视的角度,好像让人近距离地窥探到女神入浴。洛可可风格的绘画就是很轻浮和露骨,画各式各样的粉嫩裸体,再加上一点神话里的道具,以为这就名正言顺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生活中,人们经常用老处女这个词,形容一些古板的女人,这些女人通常有点神经质,动不动就对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发火。虽然我们老说不要帮人贴标签,但神话告诉我们,刻板印象还是挺灵的。狄安娜就是一个个性很激烈的女神,只要有人冒犯了她的纯洁,哪怕只是一丁点,她都会歇斯底里,然后重重地惩罚那个人。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克特翁Actaeon就是一个被狄安娜惩罚的倒霉人。这人其实是某国的王子,打猎时无意间误入了狄安娜沐浴的洞穴,撞见了美女们沐浴。被人看了裸体的狄安娜非常生气,就把阿克特翁变成了一头公鹿。阿克特翁被变成鹿以后被自己的猎犬发现了,还被咬死了,他的侍从们完全不知道王子变成了公鹿,高高兴兴地把猎物带回家去。冤!实在是大冤。现在如果有人误入了女厕所,顶多也就是被人打几巴掌。阿克特翁什么坏事都没干,就因为不小心进了女浴室,看了几秒钟的裸体,小命就丢掉了。如果人死后还有灵魂,阿克特翁的心情一定是崩溃的,麻蛋我还没时间在心里暗自窃喜就被干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两幅都是文艺复兴大师描绘阿克特翁的作品,都有一种戏剧的张力,和布歇笔下轻松愉快又带点挑逗的狄安娜形成鲜明对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08e43a99bca.jpg\& data-rawwidth=\&470\& data-rawheight=\&400\&\u003ETitian, Diana and Actaeon, , National Gallery, London\u003Cimg src=\&d7c8ef8fad05d2e72ebe.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431\&\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Titian, The Death of Actaeon, , National Gallery, London\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狄安娜不单止惩罚冒犯她的男性,连那些违背她的女性也一起惩罚。除了阿克特翁,还有一个被狄安娜惩罚的倒霉妹子叫卡丽斯托Callisto。独身一人活太久了,身边还围着一群女人,狄安娜越发称职地做一个老处女了,她不单自己如此,还要她的宁芙们都做老处女。狄安娜其中一个女伴叫卡丽斯托,长得水灵水灵的,结果不巧这妹子被狄安娜她爹宙斯(该给他起个名字叫万恶之源)给看上了。宙斯的故事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在撩妹或者撩妹以后如何给自己的恶行擦屁股,希腊人你们到底在想什么...妹子卡丽斯托遵循她对女神的承诺,要保持纯洁,于是拒绝了宙斯。宙斯光明正大地撩妹不成,就想了个鬼主意,他变了个脸,伪装成狄安娜的样子去亲近卡丽斯托,然后把人家肚子搞大了(够可以啊,宙斯脸皮厚得跟墙一样)。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幅画描绘了宙斯装成狄安娜去拥抱卡丽斯托,是弗拉戈纳Fragonard的作品。弗拉戈纳是刚刚说到的布歇的学生,两人都是洛可可风格的画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979a66dfbef4cd367c6c3.jpg\& data-rawwidth=\&736\& data-rawheight=\&329\&\u003EJean-Honoré Fragonard, Jupiter and Callisto,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女神知道了卡丽斯托怀孕以后,又暴怒了,把她变成了一只熊。狄安娜为了维护自己的纯洁,可以滥杀无辜,可能这就是凡人无法理解的神的坚持吧。但在我看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宙斯的老婆赫拉为了报复而把卡丽斯托变成了熊。如果真是这样,那赫拉的行为就等于是老公出轨却不在老公身上找原因,反而去报复那个无辜的女性,还是那句,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从阿克特翁到卡丽斯托,两个明明挺无辜的人,却得到严厉的处罚,这个女神到底是有什么毛病。从这两个神话故事里面,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除了不要违背神的旨意以外,好像还真的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进女厕所;另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小心色狼;恩,这两点就是希腊神话总结出的人类社会生存技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但人的命运无常,神的命运也是如此。狄安娜当初向父亲请求永恒的处子之身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她终有一天也会堕入爱河。她爱上了一个凡人,一个普通的牧羊人恩底米翁Endymion。\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弗拉戈纳画了狄安娜在夜里偷偷地看恩底米翁睡觉的样子。浅蓝、浅粉,这些粉粉的颜色,都是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狄安娜背后是一轮新月,象征她是月亮的化身,旁边的爱神丘比特拿着待射的弓箭,象征狄安娜的爱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cc15e677c3bef.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54\&\u003EJean-Honoré Fragonard, Diana and Endymion, 56,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由于恩底米翁太美了,宙斯赐给他永生,作为青春和美貌永存的代价,他将永远地沉睡下去。狄安娜是月亮女神,每晚夜幕降临的时候,她就要守护着天空。有一晚,她发现了恩底米翁,这个男子在睡梦中简直是美得不可方物,狄安娜立即爱上了他。爱情就是这样,情不知所起,更不知何时而起。从那以后,狄安娜每晚都乘着月光来和恩底米翁相会,当然她的爱人永远不会醒来,于是她只能亲吻沉睡的恩底米翁。就这样,狄安娜保持了她的纯洁,一辈子不婚。另外有一个说法,狄安娜对恩底米翁的爱使他永远沉睡,获得永生。如果是这样子的话,爱上了一个人以后还要故意让他沉睡,不能发生实质上的关系,那狄安娜对于纯洁的追求到底得有多执着。不过,这个故事槽点虽然很多,却是一个很有美感的故事,这种精神上的恋爱,就是后人所称的柏拉图式恋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说,弗拉戈纳和布歇共同创造了洛可可时代,但是弗拉戈纳的人生没有老师布歇那么如意。布歇获得路易十五的得宠情妇蓬芭杜夫人的赏识,不但是成功的宫廷画家,同时也是很受欢迎的室内装饰家,当时的绘画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搭配室内装饰,布歇对于两者都很擅长,所以很成功。弗拉戈纳出生比他师父要晚,尽管他的前半生荣华富贵,但却晚年凄惨。在18世纪中下旬的时候,正气凛然的新古典主义逐渐取代了轻浮放纵的洛可可风;比这更糟糕的是,1789年法国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宫廷、贵族全都被送上了断头台,连同洛可可时代的宫廷生活一去不复返,这正是弗拉戈纳步入晚年的时候,他失去了委托人和他作画的题材,还被迫在国外流亡。弗拉戈纳和布歇技艺相当,但生不逢时;人的命运很多时候真的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如果说希腊神话有那么一点正确的启示,那就是人生无常。\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假装在发呆”--关于艺术的严肃吐槽\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5:26:0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likeCount&: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26:0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d546f07c71b78a1ce2cf3d62fb64c101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likesCount&:9},&&:{&title&:&两幅新古典主义的丘比特#希腊神话系列&,&author&:&cecile-y&,&content&:&\u003Cp\u003E一年n度的虐狗节上,总会出现一个人的身影:一个胖乎乎的长着翅膀的拉着弓箭的小屁孩。不用说也知道,这人是爱神丘比特,在希腊神话中叫厄洛斯Eros,在罗马神话中叫丘比特Cupid,也叫阿莫尔Amor(即是爱的意思)。他长得一副幼齿样,弄得大家都以为他是个爱的小天使,但事实上他是希腊神话里的捣蛋神,经常乱射箭,由此产生了无数痴男怨女的悲剧。丘比特的老妈是维纳斯,至于老爸是谁就不知道了,有人说是老公伏尔甘,有人说是情父马尔斯。维纳斯经常和马尔斯在家里偷情,而小丘比特就在边上睡着--这么小就经历这种事,丘比特会不会有心理阴影啊。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丘比特长成了个熊孩子,没事老乱射箭,还喜欢偷蜜糖。\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要讲的两幅新古典主义的油画都是关于丘比特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adbbeafe74291f.jpg\& data-rawwidth=\&689\& data-rawheight=\&1024\&\u003EFran?ois Gérard, Cupid and Amor, Salon of 1789, Louvre Museum\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908243ebee451ae1f76adf9a4647f07b.jpg\& data-rawwidth=\&1050\& data-rawheight=\&794\&\u003EJacques-Louis David, Eros and Psyche, 1817, Museum of Art, Cleveland\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聊画之前,要先讲讲故事背景--丘比特的爱情。\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说丘比特是个神,但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古希腊人都是在维纳斯的神殿里顺便供奉丘比特的,没有哪个神殿单独供奉他。在希腊神话里面,丘比特是个配角,他射出的箭造成了不少孽缘,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他娘在背后作祟的功劳。因为丘比特随便射个箭就能让两个人勾搭上,无须门当户对,无须情投意合,这个能力太便利了,诗人根本不用解释前因后果就能推进剧情进展,经常就被拿来用了。但今天要说的是丘比特作为主角的故事,爱神自己的爱情故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某国国王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女儿赛姬(Psyche,也译作普赛克)美得倾国倾城,和维纳斯不相上下,以致于国内的人都不供奉维纳斯反而去供奉她了。维纳斯一如既往地又妒忌又生气,命令丘比特用箭射中赛姬,让她爱上世界上最丑的怪物。丘比特在夜晚来到赛姬的房间,正准备射箭,赛姬突然惊醒,直直地看着丘比特,而丘比特是神,凡人是不可能看见的,就在惊讶的时候,丘比特不小心划到了手上的箭,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赛姬。这时,丘比特一瞬间从胖嘟嘟的婴儿长成了一个成熟的青年,因为要撩妹而一夜长大这个梗估计他娘气得要吐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丘比特不但违背了维纳斯的命令,还爱上了她的仇人。维纳斯万万没想到,宝贝儿子给她找来了这么一个儿媳妇,真不知道是谁给谁添堵。一怒之下,维纳斯诅咒赛姬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并且把丘比特关起来让他闭门思过。丘比特立马和维纳斯翻脸了,甩下一句话:你一天不收回成命,我就一天不射箭,让地球上再没有生物相爱和繁衍,世界就会一天一天变老,你的宫殿也会被人遗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维纳斯的诅咒,赛姬成了嫁不出去的女儿,父母很担心,就去请求神谕,得到结果却大受打击:神谕说赛姬太过于美丽,不能嫁给凡人,要国王把赛姬独自放在山上,她将嫁给非人的生物。国王夫妇伤心地遵照神谕去做,把赛姬送上一座无人的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所有人都走了以后,西风之神来了,把赛姬带到一个宏伟的宫殿里面。这时丘比特已经被娘亲放出来了,他罢工太久,地球上都没有人滚床单了,维纳斯只好妥协。丘比特来到宫殿里和赛姬结婚,但是丘比特这时还没有搞定他妈,时机成熟之前他不想让赛姬知道自己是谁。于是这之后每一晚丘比特都和赛姬一起睡觉,但就是不让赛姬开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一天,赛姬的两个姐姐上山来看望赛姬,看到宏伟的宫殿,由于嫉妒使起坏心眼来了。她们跟赛姬说:山下的人都说,你的丈夫其实是一条丑陋的大蛇,会把你和你的孩子都吃掉,我们劝你在床底下放一把匕首,今晚点上灯,如果他真的是一条蛇,就把他杀了。赛姬想到那个神谕:自己将会嫁给非人,又想到了晚上摸到的翅膀,也怀疑起来了。她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忍不住点了灯。在灯亮的瞬间,她认出了丘比特,又惊又喜的时候不小心被丘比特的箭划到手,于是爱上了她的丈夫。(所以就说丘比特的箭很便利,爱情就像被箭刺伤,来去都是一瞬间的事,无须解释。)被爱情所伤的赛姬手一抖,油灯就滴下了一滴油在丘比特身上,他醒了,看到赛姬手上的灯和匕首,突然明白了。丘比特立即起身,扬长而去,走时伤心地说:爱情不可以有怀疑。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美女与野兽的原型就是赛姬和丘比特!美女与野兽里面也有两个嫉妒的姐姐,还有一个非人的男主角,女主都以为自己身边有一个野兽,但她必须要爱上男主的本身,无论他的外在是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赛姬到处寻找恋人,她向天后赫拉、谷物女神克瑞斯请求帮助,但都被拒绝了,女神们告诉她,解铃还须系铃人,她应该侍奉她的婆婆维纳斯。维纳斯绝对是史上第一个有太后病的婆婆,她为了刁难这个她讨厌的儿媳妇,给了她一系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每次都有人帮助赛姬让她顺利完成任务。维纳斯最后给了赛姬一个终极的mission impossible:去冥界女王那里取一盒东西回来。凡人去冥界的唯一办法就是去死,而且去了就回不来了。然而赛姬又得到帮助,顺利地把盒子带回了人间。赛姬的贵人命,实际上是一种让周围的人都能变成自己朋友的能力,这么牛逼,是要当海贼王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赛姬应该可以和心上人重聚了吧?然而并没有,这次害死她的,是好奇心。有一些事情,别人越是告诉你不可以做,你就越想做,这就是犯贱。维纳斯吩咐赛姬带回来的盒子里,装着“美丽”。尽管冥界女王再三吩咐不可以打开盒子,赛姬还是打开了盖子,她以为她能看到“美丽”,却发现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淼轻烟飘出来,笼罩了她,然后她倒在地上就一睡不醒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丘比特找到了沉睡的赛姬,他亲吻了她,拂去她身上的“睡”,装回盒子里,赛姬就这样醒了。宙斯答应给这对情侣指婚,但条件是以后宙斯遇到喜欢的女人,丘比特要帮忙射(造)箭(孽)。原来wing-man(撩妹的托儿),真的就是有wing的man—有翅膀的丘比特!最后,在诸神的见证、宙斯的主持下,丘比特和赛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神让赛姬喝下神酒从而获得永生,维纳斯也勉强接纳了这个儿媳妇。丘比特和赛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赛姬的故事就是美女与野兽和睡美人的结合体,最后也是一个大团圆结局,所以说很多文学创作,来来去去讲的都是那些东西,不是作家没有创意,而是人性大多相似。这也是为什么,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再看希腊神话,竟然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人从来都是那个怂样,永远犯一样的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了半天都没讲到画,实在不符合我号高冷的傲娇态度,所以下面要来点干货,只想听故事看八卦的朋友们可以先去睡了。今天要说的两幅画都画了丘比特和赛姬,都是新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后期)作品,都是法国画家画的,这两人甚至还是师生关系。但这两幅画却天差地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杰拉尔这一幅,一片岁月静好的样子。丘比特初次亲吻赛姬的额头,赛姬看不见丘比特,却感受到一阵初恋的悸动,于是她露出略带惊讶的表情,并且害羞地抱着自己的身体,腿上覆盖着一件薄纱,双脚矜持地交叉着。两人的五官都符合希腊式审美—高直的鼻子和额头连成一条直线。\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adbbeafe74291f.jpg\& data-rawwidth=\&689\& data-rawheight=\&1024\&\u003E\u003Cp\u003E新古典主义其实是一个复古的诉求,所谓“新古典”,其实是重新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和文化,重振艺术,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用俭朴的形式体现深刻的道德或社会内容。18世纪上半叶的洛可可风格奢华菲靡,物极必反,就产生了反动,也就是18世纪后期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新古典主义的画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在杰拉尔这幅画里,赛姬头上有一只飞舞的蝴蝶,蝴蝶在古希腊是灵魂的象征(赛姬Psyche这个名字在希腊语里同时也表示蝴蝶),因此这幅画体现的是人对神的爱,灵魂的爱,这样的隐喻和说教,的确是非常典型的新古典主义,不像洛可可时期的布歇那样大肆地画肉体放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卫这一幅,却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画家画的是丘比特每晚到宫殿和赛姬过夜,在黎明前又离开她的时候。画里的丘比特带着狡猾诡异的笑容,像一个幼稚的青少年刚刚得手了一个女生后的沾沾自喜。和旁边的赛姬比起来,丘比特的皮肤黝黑,一点也不像一个神,如果不是那双翅膀,看起来就像是个农场少年。\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908243ebee451ae1f76adf9a4647f07b.jpg\& data-rawwidth=\&1050\& data-rawheight=\&794\&\u003E\u003Cp\u003E新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画家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刚刚说到的杰拉尔是大卫的学生。大卫的画风很严谨庄重,这样的风格很适应当时大革命的思潮,到了帝国时期,也很受拿破仑青睐。这样正经严肃的画家,居然有一幅这么调戏神的作品,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59a.png\& data-rawwidth=\&203\& data-rawheight=\&450\&\u003E\u003Cimg src=\&2030bdf5d2aa71f7a671.png\& data-rawwidth=\&375\& data-rawheight=\&449\&\u003E画中的装潢是帝国时期的风格,连家具上的纹章都和拿破仑宫殿里的极其相像,有人还发现地板用的绿色就是大卫另一幅名画《拿破仑加冕图》里用的那种绿色。由于这幅画和帝国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学者指出,画里近乎完美的赛姬暗喻大卫的理想--拿破仑帝国,而丘比特比喻尚革命未成熟的法兰西。画家是什么意图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倾向于相信,这个一生都在搞革命的画家,画一幅超大工程的画,应该不是为了开个玩笑吧。在画这幅画的时候拿破仑帝国已经颓然倾倒,大卫也在被流放,因此无论是哀悼帝国的消逝,还是感叹爱情的无稽,总带有一种伤心人的伤心之意。 \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假装在发呆”--关于艺术的严肃吐槽\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5:48:0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48:08+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908243ebee451ae1f76adf9a4647f07b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5},&&:{&title&:&古代广电总局--凡尔赛宫与希腊神话&,&author&:&cecile-y&,&content&:&\u003Cp\u003E最近的文章中写到过艺术中的雅典娜、维纳斯、狄安娜、丘比特,无一例外都在黑希腊神话。其实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看希腊神话,小时候没觉得这里面的三观有什么问题,长大了以后再看才觉得情节很狗血,节操满地找不着(或许从小就没有节操)。希腊的神都乱七八糟的,然后那的人就改信基督了…希腊神话作为基督教眼中的异教,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从此以后神要么矫情要么作死,除了“顺从神的权威”以外,似乎没什么教育意义。然而,每一个传说都可以有多面的解读,问题是人们如何阐释而且希望如何阐释。其实,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就主张神本来是好的,是诗人(比如荷马大叔)把神妖魔化了。苏格拉底还说,应该有法律条文禁止诗人编写贬低神的诗歌,而且要强制诗人在诗篇里“塑造具有良好品格的形象”,否则人们从小就接触罪恶的形象,耳濡目染,行为也会变得不堪(《理想国》第三卷)。简单来讲,他的意思就是要“和谐”掉那些神的负面新闻啦,为了城邦的整体,洗洗脑更健康,毕竟不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有思辨能力。希腊人一直崇尚自由,他们居然也萌生了“广电总局”的构想,因缺斯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到洗脑这一招,路易十四最在行。希腊神话因为其丰富性和多面性,特别适合借用来洗脑,尤其在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里,路易十四用各种各样的神话寓言来装饰他的皇宫,以宣扬他至上的权力和辉煌的功绩。下面会介绍凡尔赛宫里的希腊神话艺术品,除了总结一下这几期文章以来谈到的希腊神话,另一个目的是让大家觉得了解希腊神话还是有点用处的,至少去旅游的时候多一些看点。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希腊神话里,奥林匹斯山是世界的最高权力中心,居住在山上的奥林匹斯十二神就是世界的统治者。十二神是下面这些人(前面的名字是希腊名,括号里的名字是罗马名,希腊神话基本等同于罗马神话):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宙斯Zeus(朱庇特Jupiter)--众神之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赫拉Hera(朱诺Juno)--婚姻和生育女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波塞冬Poseidon(尼普顿Neptune)--海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德墨忒尔Demeter(克瑞斯Ceres)--谷物女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芙洛狄忒Aphrodite(维纳斯Venus)--爱与美之女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赫菲斯托斯Hephaistos(伏尔甘Vulcan)--锻造之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瑞斯Ares(马尔斯Mars)--战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雅典娜Athena(密涅娃 Minerva)—智慧女神和防御女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波罗Apollo(阿波罗 Apollo)--太阳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阿尔忒弥斯Artemis(狄安娜 Diana)--狩猎女神和月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赫尔墨斯Hermes(墨丘利 Mercury)--商旅之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狄俄尼索斯Dionysus(巴克斯Bacchus)--酒神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十二个主神出现在凡尔赛宫的各个角落里,是路易十四对宫廷贵族进行各种洗脑的重要工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是太阳神阿波罗,这是路易十四自己的化身。只有156cm的路易十四自称“太阳王”时可能是这样的想的:我很矮,但我要亮瞎你们的狗眼。言归正传,路易十四用阿波罗而不是宙斯作为自己的象征是很有道理的。阿波罗在希腊神话里是一个很正面的神。第一,有钱!他首先是太阳神,每天负责驾驶一辆黄金马车让太阳从东边升起。第二,有钱还不渣,富贵还不淫!他是光明之神,所以从来不说谎,光明磊落,所以也是真理之神。第三,有才!他还是文艺之神,精通音乐和诗,如果在欧洲看到右手拿七弦的里拉琴、头戴月桂冠的裸男雕像,那百分之九十九就是阿波罗了。阿波罗有钱,有品,有才,最最重要的是有颜值,他的身体和容貌都是希腊男性美的最高理想。出身方面,他是男神宙斯和女神勒托的儿子,狄安娜的孪生哥哥。总之,他就是诸神中的高富帅,难怪路易十四要用他来比喻自己。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路易十四之前,巴黎的卢浮宫才是皇宫,凡尔赛只是一个小小的打猎的行宫。路易十四在1682年把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开始大规模扩建凡尔赛宫,这个消耗全国税收的一半的工程造就了现在豪华宏伟的凡尔赛。凡尔赛宫一共有700多个房间,但只开放参观其中很少一部分,主要是以国王和王后的寝宫为代表的一系列主题房间以及著名的镜厅,好大喜功的路易十四以希腊的神来命名这些主题房间。理所当然地,路易十四的御座厅就叫阿波罗厅(Salon of Apollo,或太阳神厅)。\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adf05e4ab9b3e60c5d9bd4.jpe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3\&\u003E\u003Cp\u003EBy Charles de la Fosse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是国王本人的象征,这个房间是最奢华的。天花板中央画的是阿波罗,他驾驶由两匹骏马拉着的黄金战车,手持七弦琴。古代的希腊人觉得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太阳在地上升起来,而阿波罗就代表太阳,每天准时给世界带来阳光。一边撒花一边在马车前面领路的是黎明女神欧诺拉。阿波罗身边围着的那几个人物象征四季,头戴花环的青年是春、头戴绿叶的男人是夏、拿着酒瓶的金色头发女人是秋,白发老人是冬,四季更迭意味着王朝兴盛不衰。画面下方的那几个人象征法兰西,从皇冠、权杖、御用的蓝色、和波旁王朝纹章可以看出来。天花板四面的画是四大洲。整一个天花板的意思是:太阳王路易十四引领法兰西,四大洲臣服,万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900b985db08e25cf09dc7.jpeg\& data-rawwidth=\&748\& data-rawheight=\&723\&\u003E\u003Cimg src=\&v2-cef5fea2dbbf.png\& data-rawwidth=\&1903\& data-rawheight=\&895\&\u003E\u003Cp\u003E有趣的是,阿波罗和他爸宙斯一样,都是处处留情,男女通吃。而路易十四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风流,情妇装满了后宫。无论路易十四的功绩是否和神一样千秋万代,他至少在多情这一点上和阿波罗奇迹般地相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围绕着阿波罗厅,是一系列以太阳系行星命名的房间,就像是在说宫廷的一切都围绕着太阳王而存在。为了安排内容,我在这篇文章里写的房间顺序和参观顺序不一样,请大家不要介意。另一个房间叫战神厅(Salon of Mars,或火星厅),这里经常经办一些舞会和赌博牌会,房间里都是宣扬战绩的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花板的画是战神驾驭狼驭战车。战神马尔斯是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在希腊时期,阿瑞斯(也就是马尔斯)其实并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神,荷马史诗里他百战不厌,尚武好斗,去到哪里都带来战火。到了罗马时期,马尔斯成为一位受尊敬的神。辨认马尔斯很容易,他通常头戴插翎的盔甲,拿着长矛、燃烧的火炬、或盾牌。马尔斯的亲朋好友几乎都是奇葩:姐妹不和女神、主管恐怖、惊慌和畏惧的儿子们、情妇维纳斯(史上第一婊),好朋友冥神普鲁托Pluto(马尔斯的战争为地狱带来很多人口)……真心全都是坑爹货。为什么路易十四要把马尔斯作为一个洗脑内容呢?因为他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征,也能带来杀戮、血腥和祸灾。套用一句老话,sometimes it's better to rule by fear…有时候,统治就是利用人的恐惧,路易十四的洗脑教程如是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da68e19dc69fb4a304a138.jpe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41\&\u003E By Claude Audran\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墨丘利厅(Salon of Mercury,或水星厅)的主角是商旅之神墨丘利。墨丘利的希腊名是赫尔墨斯Hermes。大名鼎鼎的法国奢饰品牌爱马仕Hermès,虽说是创始人Thierry Hermès 以自己名字定名,但同时Hermès 也是希腊的十二主神之一。爱马仕起初以马具产品起家,预见了汽车发展之后,将产品的重心转移到皮夹及手袋,和赫尔墨斯作为“旅行”的化身非常吻合。再者,如今的爱马仕包包算得上是神坛上的包包,就像赫尔墨斯一样,真是和它的名字太相称了。爱马仕的名称好像一开始就预示了品牌的辉煌之路,这告诉我们,起名是多么地重要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点扯远了。墨丘利(赫尔墨斯)是商旅和沟通之神,是旅行者、商人、医药的保护神(为什么和医药有关,可能古代人觉得旅行很容易生病吧),但他同时也变化多端,善于欺骗、狡诈、偷盗。他是神的信使,还负责把亡灵接引到冥界。因为这个信使的职责,一些国家的邮局标志就是墨丘利。怎样才能认出墨丘利?插有双翅的帽子、飞行鞋、缠绕着两条蛇的魔杖,这些都是墨丘利特有的物件。在墨丘利厅的天花板正中间,画的就是了墨丘利在两只雄鸡拉动的战车上的场景,左边蓝色衣服的托着一只鹤的女人是卫生女神,周边还有一群小baby,其实是小爱神们。最左边拿着火炬和天文仪的两个小baby象征科学,右下拿着琴的那个象征艺术,最右边吹着号角的那个象征智慧的曙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cf1c3e61b4c46f.jpeg\& data-rawwidth=\&781\& data-rawheight=\&600\&\u003EBy Jean-Baptiste de Champaign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天花板的四周有四幅画作,都是喻示路易十四热爱智慧,重视科学艺术,比如其中一幅画描绘了亚历山大和为他撰写史书的亚里士多德。总之这一切就是想说,国王很开明,棒棒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780c6e019b6010edeebebe.jpeg\& data-rawwidth=\&683\& data-rawheight=\&496\&\u003EBy Jean-Baptiste de Champaigne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狩猎女神狄安娜和爱神维纳斯在之前的两篇文章里都详细讲过,在这里就不细说了。(见历史文章\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 data-title=\&《公元前黄段子》\& class=\&\& data-editable=\&true\&\u003E《公元前黄段子》\u003C\u002Fa\u003E和\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refer=c_\&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老处女也比碧池强》\&\u003E《老处女也比碧池强》\u003C\u002Fa\u003E)凡尔赛宫里也有两个厅是以这两个女神命名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狄安娜厅(Salon of Diane, 也是月神厅)的天花板中央的画展现了狄安娜主宰着狩猎。路易十四很喜欢打猎,狩猎女神狄安娜就等于是他的幸运神,又或者他是想说自己打猎能力厉害得像狄安娜。\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f5cec60a822d93a7acb7696.jpe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00\&\u003E\u003Cp\u003EBy Louis-Gabriel Blanchar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爱神厅(Salon of Venus,也是金星厅)的天花板中央画着维纳斯被冠上美神之冕的场景。旁边有亚历山大大帝迎娶罗珊娜的油画,这暗示了这个厅的寓意可能是歌颂路易十四和王后的结合,并且赞美王后的美。\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e62c5bb1c52cb1ef28f.jpe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50\&\u003E\u003Cp\u003E还有一个著名的房间叫海格力斯厅(Salon of Hercules),这里曾经是国王接见厅,可见地位重要。海格力斯(Hercules),和刚刚说到的几个神不一样,他本来是凡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奥林匹斯山成为神。他就是一个白手起家有为青年,是凡尔赛宫展现的希腊神里唯一一个励志的故事。海格力斯是宙斯和凡人女性生的孩子,是半神半凡人。因为是小三的私生子,他一直遭受天后赫拉的追杀和迫害,但这些严酷的命运挑战都没有打败他,他的一生完成了众多的伟大功业,最终成为希腊神话中首屈一指的英雄。其实,他的希腊名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意思是“赫拉的荣耀”,因为在小时候宙斯曾经抱着海格力斯偷喝了赫拉的乳汁,海格力斯就变成了不死之身,长大以后他完成了众多英雄事迹;即使一直被赫拉记恨,但却恰恰成为了赫拉的荣耀,真是阴差阳错。\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85d02a78f62f5adab4f17c1af9671a5.jpeg\& data-rawwidth=\&4096\& data-rawheight=\&3355\&\u003E\u003Cp\u003EBy Francois Lemoyne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格力斯厅的天花板是一幅巨大的穹顶壁画,由勒穆瓦纳(Francois Lemoyne)所作。这幅画描绘乐海格力斯升天成为神,众神迎接他的场景。画里面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一个人都栩栩如生,每一部分都代表了特定的寓意,每一角落都可以当作是一幅单独的杰作,简直是不可思议。驾着战车的帅哥就是主角海格力斯,他的寓意是“美德让人类超越了自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afc31cbc2442.jpe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8\&\u003E画中的海格力斯Hercules\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这一幅惊世之作里,可以找到全体十二神的身影。如果闲得很蛋疼,可以细心数一数,非常有趣;但鉴于这画在天花板,抬头看这么久,估计会得颈椎病。为了让大家的颈椎着想,还是看图片吧。如果你们和我一样闲得蛋疼,可以试试在下面这幅局部图里面找出希腊神。\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af2df5ebfe.jpeg\& data-rawwidth=\&1715\& data-rawheight=\&1465\&\u003E\u003Cp\u003E在艺术作品里面认出希腊神,主要靠他们的随身物品和吉祥物(动物)。以下是答案以及理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众神之王宙斯—脚下有只鹰\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天后赫拉—旁边有孔雀的身影\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4765abab4fb599d5a39f2.jpeg\&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376\&\u003E\u003Cp\u003E3. 海神波塞冬—三戟叉\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24bec22ee755e6bfcfa93be6d5a02b41.jpeg\& data-rawwidth=\&752\& data-rawheight=\&506\&\u003E\u003Cp\u003E4. 爱与美神维纳斯—这个我猜的,因为她旁边有个背弓箭的小baby,多数是儿子丘比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点击阅读维纳斯的故事:\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refer=c_\&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公元前黄段子#希腊神话系列之维纳斯\&\u003E公元前黄段子#希腊神话系列之维纳斯\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点击阅读丘比特的故事:\u003Ca href=\&\u002F\& data-title=\&两幅新古典主义的丘比特#希腊神话系列\& class=\&\&\u003E两幅新古典主义的丘比特#希腊神话系列\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efb08c08e38f37a707641.jpeg\& data-rawwidth=\&383\& data-rawheight=\&475\&\u003E\u003Cp\u003E5. 战神马尔斯—头盔、铠甲、盾牌\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9e50d426c62acc6dee9.jpeg\& data-rawwidth=\&369\& data-rawheight=\&608\&\u003E\u003Cp\u003E6. 智慧女神雅典娜—头盔(雅典娜也是战神,不过她是管防御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点击阅读雅典娜的故事:\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被误解的命运--委拉斯凯兹的《纺织女》\& class=\&\&\u003E被误解的命运--委拉斯凯兹的《纺织女》\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8dc971f3f91c48c7dd42.jpeg\& data-rawwidth=\&218\& data-rawheight=\&447\&\u003E\u003Cp\u003E7. 太阳神阿波罗—月桂冠\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354faf2d0ab33eda466e63.jpeg\& data-rawwidth=\&267\& data-rawheight=\&414\&\u003E\u003Cp\u003E8. 月神狄安娜—头戴新月冠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点击阅读狄安娜的故事:\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refer=c_\& data-title=\&老处女也比碧池强#希腊神话系列之狄安娜\& class=\&\& data-editable=\&true\&\u003E老处女也比碧池强#希腊神话系列之狄安娜\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e33f406b9afb7e6bd55e51b1e9e1986.jpeg\& data-rawwidth=\&263\& data-rawheight=\&363\&\u003E\u003Cp\u003E9. 商旅之神墨丘利—带翅的帽子、飞行鞋、缠绕着两条蛇的魔杖\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2ab4c50d931c08ee9d491f.jpeg\& data-rawwidth=\&398\& data-rawheight=\&376\&\u003E\u003Cp\u003E10. 酒神巴克斯—拿着酒杯的那个酒鬼\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3bef3ff087a2.jpeg\& data-rawwidth=\&371\& data-rawheight=\&387\&\u003E\u003Cp\u003E还有两个神,谷物女神Ceres和锻造之神Vulcan我也没找到,应该不在这幅局部图里。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天花板整体的高清图,就放弃了。谷物女神克瑞斯在花园里有一座喷泉,但锻造之神伏尔甘好像真的没在什么显眼的地方出现过。我在\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p\u002F?refer=c_\&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维纳斯专题那篇文章\& class=\&\&\u003E维纳斯专题那篇文章\u003C\u002Fa\u003E里称他是屌丝,原来不只我一个人这么认为。路易十四的宫殿里,似乎不需要这样一位刻苦耐劳的铁匠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的我们在神殿一般氛围的博物馆里观赏艺术,很容易忘记一点,我们“看到”的作品和它创作时期的观者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艺术最初并不仅仅是从美学角度出发的,而且美学甚至不是它最重要的意义。要欣赏这些艺术品,要把它们放回到原来的历史语境里,就像凡尔赛宫的这些描绘希腊神话的穹顶画和雕塑等艺术品,是路易十四精心选择的神化王权的意象。为什么要选择希腊神话呢?首先是因为希腊神话时代久远,变体很多,再加上故事体现的价值观可以从多面解读,可搓圆可摁扁,阐释的空间很大。 其次是逼格高,复古希腊文化在当时显得很有文化,就像在天朝,不随口吟几句古诗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有文化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路易十四借用远古时期的神话来洗脑,政治正确,还逼格高,简直不能再和谐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假装在发呆”--关于艺术的严肃吐槽\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6:24:3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24:3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13c2feadb1de_r.jpe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5},&&:{&title&:&印象派糟糕史No.1--主要画家介绍&,&author&:&cecile-y&,&content&:&\u003Cp\u003E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老是写古典绘画,什么时候开始写印象派。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总下不了笔。很少有艺术史中的运动如印象派那样广为人知。关于印象派的书籍和资料多如牛毛;印象派画展每次都是博物馆的票房保证;现在美术学院教的色彩理论都源于印象派;即使是对艺术毫无兴趣的人,也对印象派这个名字颇有印象,这是一个“大家都懂的”艺术,好像看我写的还不如直接去看维基百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913819caa87ea4d925cedc3.jpe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u003E\u003Cem\u003EClaude Monet, La Grenouillére, 1869,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u003C\u002Fem\u003E\u003Cem\u003EYork\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次提起印象派,我总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又好像没什么可说的。印象派是什么?是一缕阳光、一片浓雾、一线蓝天、一池跳动的波光、一个似是而非的影子?印象派似乎并不需要解释。它就是偶然瞥见的寻常事物的最美瞬间,试问该怎样去解释一个瞬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大多数时候,艺术评论是很扯淡的。应该说,所有的评论都是扯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比如红酒品鉴就是装逼到极致的代表。品酒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瞎逼19xx的历史,然而这段历史和这瓶酒的唯一关系,只有那个年份的数字相同而已。酒庄总是大谈特谈自己的特瓦尔(terroir)--法语里对于种植葡萄的风土条件的装逼词,当然环境因素对酒的质量有影响,但就在同一条公路的两旁的两个酒庄,相隔不到十米,你跟我说出来的酒有那么那么大的不同,那我只可以翻一个白眼了,这时你怎么又不提公路上的汽油味和灰尘影响葡萄质量…最怕有人喝酒前大谈特谈关于这瓶酒的“周边”,拜托,我就是来喝酒的,可以赶紧开喝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这些品酒的“劣迹”其实也是无可厚非。对某一事物的评论,如果不用另一事物来描述和比对的话,评论根本无从谈起。比如说,红酒的气味到底要怎么描述呢?如果完全不言他物,那结果就只能说“红酒,就是红酒的味道”。但是,如果用其他食物的香氛来类比,就能描述出不同红酒气味的区别。(当然,用水果花草来描述就算了,泥土味是什么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BBC一档超级经典的电视节目《Top Gear》也是一个好例子。这是一个汽车节目,但节目大多份内容和车本身没有什么毛关系,而是以车为中心聊聊时事八卦吐吐槽,这才比较有趣,俗称综艺范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评论艺术也一样。大多数艺评,如果仅仅是评论作品本身,多少显得有点单调,反而作品背后的故事常常令人寻味。至少在我看来,印象派的画本身是没什么好说的,重点是要去看啊!看画时的感官享受和情感认同很难用言语表达。某个画面,让你回想起来的可能是在老家的某一个午后,可能是远足途中的一阵风声,又或是归途的一抹斜阳。观看印象派的感受和记忆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印象派的画,你们自己感受就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说了这么久,我到底是来干嘛的?我其实对印象派的“周边新闻”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的巴黎都市生活和画家们的人生经历,这就是接下来发呆号将要连载的印象派系列文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正式开始讲故事之前,先简略介绍一下之后会出现的人物,免得大家看得摸不着头脑。印象派是后人对艺术史上这一艺术运动或风格的总结,来源于莫奈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是一个挖苦讽刺的称呼。印象派不是一个正式的团体,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纲领。但他们都彼此认识,交往密切,一起画画、一起谈人生、一起去酒吧,有不少还是相互的好基友。\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9ee821b80d16cd83c078e.jpe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245\&\u003E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Impression, Sunrise), 1872,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印象·日出》,印象派名字的来源\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在1874年联合举办了第一次独立于沙龙以外的独立展览,从那以后的12年里一共举办了8次这样的画展,每次画展都有一些别的画家,但最核心的人就是那十来个。对于当时的印象派画家来说,印象派是一个很荒谬的词,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但现在的人们说起印象派,主要就是指下面这些核心的人。(暂略莫里索、高更、卡萨特、梵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印象派小剧场角色设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莫奈 Claude Monet --“就是不爱戴眼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印象派的极致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杂货铺小公子,英俊潇洒的时尚boy,社交小能手,性格比较接近正常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视力不好,超长寿,晚年足不出户花睡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喜欢(画)的东西:光影变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2fa18d4ec78fbd05dec2e.jpeg\& data-rawwidth=\&936\& data-rawheight=\&900\&\u003E\u003Cem\u003EClaude Monet, Water Lilies, 1906, Art Instituteof Chicago 莫奈晚年画的睡莲\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 --“田园扛把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年纪最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老好人,团队的粘合剂,忠诚的朋友(唯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8次画展的人)\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由始至终贯彻印象派的原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喜欢(画)的东西:田园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fedbfe9cbcacec7df59e7b95bafbb4df.jpe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861\&\u003E\u003Cem\u003ECamille Pissarro, Entrée duvillage de Voisins, 1872, Musée d'Orsay, Paris
巴黎郊外乡间景色\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奶子星人凤凰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快乐的逗逼,开心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撩妹高手,晚婚晚育的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出身于工薪阶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雷诺阿和莫奈、西斯莱、巴齐尔是四个好基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喜欢 (画)的东西:派对&奶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女人的乳房,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画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637fdcda821e62bffec.jpe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94\&\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Pierre-Auguste Renoir, 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1876, Musée d'Orsay, Paris \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蒙马特的煎饼磨坊舞会\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e945ab695c62fbf6a4fb23.jpe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77\&\u003E\u003Cem\u003EPierre-Auguste Renoir, The Large Bathers,1887,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雷诺阿喜欢画浴女,有人讥讽他用的颜色是尸体的颜色\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巴齐尔 Frédéric Bazille --“正能量富二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高大阳光的大男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家境颇丰,学生年代时经常借钱给花钱如流水的莫奈,和莫奈和雷诺阿有过一段快乐的同居生活(其实是合租房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英年早逝,未能在绘画上有所建树,但见识远大,最早向大伙提出组成一个团队办独立展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a725da979abd.jpeg\& data-rawwidth=\&1199\& data-rawheight=\&795\&\u003EFrédéric Bazille, Family Reunion, 1867, Musée d'Orsay, Paris
巴齐尔的家人\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西斯莱 Alfred Sisley --“河畔乞丐”\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户外作画的先行者(外光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和雷诺阿、莫奈、巴齐尔是同窗手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生清贫如洗,在贫困中离开人生;生前不被看中,死后才获得好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喜欢 (画)的东西:水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fba6f7ab2e62feb.jpe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94\&\u003E\u003Cem\u003EAlfred Sisley, View of the Saint-Martin Canal, Paris,1870, Musée d'Orsay
圣马丁运河\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塞尚Paul Cézanne --“苹果宅男”\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南法富二代,怪胎,邋遢不修边幅,不善言辞,社交尴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大器晚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后期风格和印象派很不一样,他对形体和几何的研究开创了现代主义绘画,被毕加索称为“我们所有人的爸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喜欢 (画)的东西:苹果&歪房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f6f4dacfaca.jpeg\& data-rawwidth=\&1097\& data-rawheight=\&900\&\u003E\u003Cem\u003EPaul Cézanne, Still Life, Drapery, Pitcher,and Fruit Bowl, ,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New York City 塞尚画了n幅苹果\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566f5a2f27d8b2df14a3bff6ddc9f8b8.jpeg\& data-rawwidth=\&1119\& data-rawheight=\&899\&\u003E\u003Cem\u003EPaul Cézanne, Maison Maria on the way to the Ch?teau Noir, 1895, Kimbell Art Museum, Texas
房子好像快要倒了吧...\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马奈 Edouard Manet --“性病官二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权贵家族(他爹是巴黎大法官),风流公子哥,身残志坚(其实是性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印象派之父、精神领袖,与印象派画家们有密切的联系,但对于他们办的印象主义画展总是敬而远之,不愿意放弃既得的沙龙声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在世时名利双收,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喜欢 (画)的东西:女人,泡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c5c6eaefc67af53b8ae738.jpe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56\&\u003E\u003Cem\u003EEdouard Manet, 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1882, Courtauld Gallery, London
吧台女侍应\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德加 Edgar Degas --“性冷淡领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小土豪富二代,后来家道中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给人感觉略冷酷,其实是个好哥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讨厌女人,总是把女人画得很丑很扭曲,终身未婚但也没出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领导范儿,逐渐成为组织团体展览的决策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喜欢 (画)的东西:芭蕾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4ecffe8a4dc826b7924383.jpeg\& data-rawwidth=\&418\& data-rawheight=\&480\&\u003EEdgar Degas, The Ballet Class, , Muséed'Orsay, Paris
芭蕾舞课\u003C\u002Fem\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卡耶博特 Gustave Caillebotte --“买单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富二代,比其他人年纪小了一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大方慷慨,永无止境地接济印象派的穷画家们,垫钱搞团体展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也是组织团体展览的核心人物,和德加争夺领导地位、经常吵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喜欢 (画)的东西:摩登巴黎,都市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294c84491ffdbc5dcebf323bc9b89d72.jpeg\& data-rawwidth=\&1188\& data-rawheight=\&900\&\u003E\u003Cem\u003EGustave Caillebotte, Paris Street in Rainy Weather, 1877,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巴黎街道\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好不容易介绍完几个主要人物,让我喘口气…今天主要是起个头,他们的故事老长呢,等我慢慢讲…下一期的内容是印象派画家们在巴黎的基友生活,记得关注哦。\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6:00:5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1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00:5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99f695a1dfd7db55dec0a_r.jpe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18},&&:{&title&:&印象派糟糕史No.2--不画裸女怎样发家致富?&,&author&:&cecile-y&,&content&:&\u003Cp\u003E上期文章说过,印象派来源于莫奈的画作《印象·日出》。1874年,巴黎30位年轻画家联合举办了一次独立于官方沙龙以外的独立展览。这是对当时学院派的公开挑战。但画展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什么好评,全部评论都一边倒地奚落他们,其中有人挖苦莫奈的《印象·日出》,说他作画只凭印象,就为这些画家们取上了“印象派”的称号,结果就一直沿用至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印象派画家的造诣和理念各不相同,很难一概而论,但如果硬要说印象派的特点,我觉得大概可以总结为: 运用光影色彩的变化捕捉瞬间的印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10ce3ddf9af.jpg\& data-rawwidth=\&1144\& data-rawheight=\&900\&\u003EClaude Monet, Haystacks(sunset), ,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任何值得被艺术史铭记的运动,都是因为他们有一定革命意义。印象派在很多方面革新了绘画理论,其中一点就是对色彩研究的贡献。在19世纪中叶以前,画家们在素描、解剖、透视方面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绘画曾经追求的写实主义达到了顶峰,加上摄影的发明,这时再追求“画得像”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至少印象派的画家们是这么觉得的。印象派以前的画家们对色彩方面的研究都不太发达。早期的画家用颜色主要是根据物体固有色,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光和色的关系。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以前光学物理还没有发现色光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的区别,画家作画时只能根据对某一物体的生活经验来运用色彩,并不知道色彩其实是一种光的现象。颜色,是我们的眼和脑对光的视觉效应,就连物体的形态,也会由于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印象派就是基于这个理念发展出来的流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奈的一系列干草堆绘画体现出印象派对光、影、形、色的探索。\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4aeedc5f6.jpg\& data-rawwidth=\&727\& data-rawheight=\&543\&\u003E\u003Cp\u003E印象派深刻地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和形体会随着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同时抛弃了传统对固有色的看法;白色不是白色,而是根据光线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黑色也不是黑色,而是深紫、深绿、靛青三色的加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印象派的这一套,在当时法国官方沙龙完全不被认可。印象派喜爱的日常生活的景象在沙龙看来是不值一提的琐碎事,不具备精神上的伟大性,况且沙龙觉得他们的画太马虎,像没有完成的作品。沙龙代表了主流的审美价值,而主流的审美都是比较落后的。沙龙偏爱的作品首先要“技术正确”,严格遵循学院派的一套作品一定要有完美的“完成感”,每个细节都要无比精确—即使拿着放大镜看都要极其细致。其次还要“政治正确”,也就是三观正,入选沙龙的作品题材要么宗教要么神话要么历史事件,一定要传达出某种道德寓意,“让观者精神得到升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沙龙里面都是这样的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afac9eee1b0ab1ada38e52b.jpg\& data-rawwidth=\&236\& data-rawheight=\&514\&\u003EWilliam Bouguereau, Compassion, 1897, Musée d'Orsay\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下面这样的。不用纠结他们画的是什么,不是关于耶稣就是某历史事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ee95e6ca314abc09c77526df9bddaf10.jpg\& data-rawwidth=\&514\& data-rawheight=\&319\&\u003EFélix Joseph Barrias , The Exiles of Tiberius, 1850, Musée d'Orsay\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写到这里,沙龙这个词已经出现了很多次了。沙龙是什么?和印象派又有什么关系?要解释这个,先要说说当时法国艺术界那套森严的等级体系是怎么运作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在当时是掌管文艺活动的最高政府机关,相当于“文化部”。法兰西学院下属有n个机构,其中就有负责艺术的法兰西艺术学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这个机构负责举办一年一度的沙龙,Salon,就是官方的艺术展览。沙龙展出的作品是经过法兰西艺术学院的评审团精心审核的,官方对于画作有一套从题材到技法严格的标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是一幅典型的沙龙画。这是安格尔的《泉》,安格尔当时是美术学院的主席,他画的东西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学院派。这幅画看起来几乎和照片没有区别,皮肤吹弹可破,每一个细节都至臻完美。但是沙龙画所要求体现的道德寓意在哪里?你可能会说,这看起来只是一幅裸女而已。嗯,你是对的,这TM就是一幅裸女而已。但是学院派最擅长的就是玩弄概念,然后堂而皇之地画毛片。这幅画的名称是《泉》,泉在古典传统中是缪斯女神的专用意象,象征灵感的源头,意思是这幅画里的裸女是缪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也。当时有评论说,这幅画描绘出了“女性和自然的象征性结合”,水罐里倾倒出来的水把观者和女神划出了界限。这装逼能力实在让我等自愧不如…我只想说,只不过是加了一个破罐子,就可以“让观者精神得到升华”,你特么在逗我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3eaf1018.jpg\& data-rawwidth=\&451\& data-rawheight=\&901\&\u003E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The Source, 1856, Musée d'Orsay\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之,学院派很善于玩这种虚伪的游戏,横竖都是他们说了算。虽然学院派都多是斯文败类,但要是不讨艺术学院的欢心,在艺术界就别想混了。因为在19世纪之前,欧洲的艺术市场基本没有艺术经纪,画廊也没有,以前的画家大多依赖贵族的订单,私人委托几乎是一级市场的全部,二级市场主要是拍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于没有流通的艺术市场,艺术家只能通过沙龙来获得名声。标准的程序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先是在某个老画家的画室里学习,然后想办法通过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成功的学生会进入美术学院进行严格的古典绘画训练,主要是学习人体解剖结构、临摹古典大师作品。到每年沙龙举办的时候他要提交画作给评审团,如果作品有幸入得了这些老不死的法眼、在沙龙上展出,他就有机会被参观展览的人们认识。单是入选有时也没什么用,要是在展览上的位置不好,比如被挂得很高、挂在没什么灯光的角落,多数要被无视。只有一年入选还是不行,要经常露脸,这么过个几年差不多能混个脸熟吧,最好有一定的媒体关注度、有正面的艺术评论,这时可能就有些有钱人来会买他的作品、甚至委托他作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824年的沙龙景观,必须正装出席:\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ff38bfbe93be.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16\&\u003EFran?ois-Joseph Heim, The Salon of 1824
\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条通往成名的阶梯虽然很艰辛,但看起来也算是有路可循。问题是现实的骨感程度比想象的还要大。参加沙龙是有资格限制的,等于说,不是阿猫阿狗都能把作品送到评审团面前,你得有“身份”,你要么是美术学院的在读学生,是美术学院的注册会员(多次在沙龙展出、被美术学院评审团认可的画家就可以入会),要么是美术学院下属画室的学生。而且,即使你满足了资格限制,作品想要入选也是难如登天,因为评审团在挑选入围作品时大部分名额都给自己人,也就是资深会员,从这种抱团现象可以看出学院官僚风气之腐败,这意味着有名的画家更有名,但新人就永无出头之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奈刚来巴黎的时候参加的苏瑞思画室(Atelier Suisse)就是一个美术学院的下属画室。1860年,莫奈刚来到巴黎,这时21岁的他在苏瑞思的画室里学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苏瑞思对学生们不管也不教,但至少官方认可这个画室,不是什么野鸡学校。画室收10法郎一个月,已经是巴黎最便宜的画室之一了。当时巴黎有上千个这样的画室,大多数都是过气画家开的,他们曾经也是美术学院的学生、也在沙龙展出过,但现在已经不红了,开个画室收收徒弟,还能赚点钱,苏瑞思就是其中的一员。\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画室可能开在临街的旺铺位,老画家会把自己的画挂出来,琢磨着时不时能卖出去一幅,这种可能算比较好的画室,至少租金就不便宜;然而,更多的画室就是小巷里的一小破阁楼,里面啥也没有,除了一两座雕塑供学生临摹,可能隔三差五地有个裸体模特。莫奈去的苏瑞思画室就是这种,传说中的“导师指点”真的只是传说,老师偶尔来一下点评几句就走,不考勤,不考试,想干啥干啥,这正对莫奈的胃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苏瑞思画室,莫奈认识了毕沙罗。下课后莫奈就混迹在蒙马特的烈士酒馆,这个酒馆里全都是怀才不遇的诗人、红不起来的画家、穷哲学家,比如日后大名鼎鼎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就是其中的常客。大家身上都没几个子,但常常整夜喝酒作乐,夜幕愈深,舞女们登场,狂欢就开始了,每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舞女。说回来,在那时的巴黎,风月女子也被称为“洛雷特”(Lorette)。因为在圣母洛雷特(Notre Dame de Lorette)这一带,到处都是妓女,烈士酒馆(Brasserie des Martyrs)就在这片区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奈在苏瑞思画室待了不久就离开了,去阿尔及利亚服兵役了,所以他错过了塞尚。塞尚在1861年来到巴黎,这么巧也是去了苏瑞思画室,于是就认识了毕沙罗。塞尚是一个怪人,他笨拙,不修边幅,神经质,一有别人跟他说话他就瞪着一双大圆眼睛,完全是社交无能的典型,画室里的学生们都笑话他。毕沙罗一开始听说画室里来了个怪胎,好奇得不得了,通常他是晚上来画室,不会碰到白天在那的塞尚,但他有一天特地在白天去,两人就认识了,结果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奈回到巴黎的时候,已经是1862年了,这次他加入了格莱尔的画室(Gleyre)。格莱尔曾经也是沙龙炙手可热的画家,现在早就不行了。在这个画室,他遇见了雷诺阿、西斯莱、巴齐尔,他们发现彼此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偏爱画风景和日常生活景象,而不爱历史和神话题材,于是这四个捣蛋天王很快就形影不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四人的思想在老师格莱尔看来过于反叛了。有一次,格莱尔对雷诺阿说:“我觉得你是很有天赋的,但有一点很危险,你画画似乎只是为了娱乐自己。”雷诺阿说:“是啊,否则还能为了什么而画呢?”为了让自己高兴而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不过是最正常不过的价值观,居然会被老师指责。雷诺阿的回答让老师大吃一惊,怎么会有如此不羁的年轻人。但他只是说出了他的心里话而已,而且在日后的人生里,他也一直坚持这个信念。不但雷诺阿,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人也是,尽管穷困潦倒,也还是坚持自己的绘画理念,这种可以不顾他人目光而活得与众不同的人生观,正是印象派吸引我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7b1ac1bb50.jpg\& data-rawwidth=\&1427\& data-rawheight=\&323\&\u003E\u003Cp\u003E没过多久,莫奈、毕沙罗、塞尚、雷诺阿、西斯莱、巴齐尔,这六个人都相互认识了。(原谅我没找到毕沙罗年轻的照片,这张里面的他都可以当其他人的爷了,虽然实际上他是年纪比较大,大概比莫奈大10岁。)\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六个年轻人都是被这个制度抛弃的画家。塞尚曾经参加了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但落选了,那之后一段时间他都萎靡不振,好几次差点永远搬回老家,还好毕沙罗和左拉把他劝回来了(左拉,著名的法国大文豪,塞尚的童年死党)。他们几个都把作品送了去1863年的沙龙评审,但只有雷诺阿的一幅画入选了,结果他后来超讨厌这幅画,自己把画给毁了。这六人收拒信的收拒信、落选的落选,其实不是他们画得不好,而是当时的年轻画家都很苦逼:那一年有2800幅画落选。入选的呢,有5600幅画,但实际上只有988个画家,相比去去年的1289人入选的人数大大减少,而且入选的都是已经有名气的画家的重复性作品,完全没有新意。不止是这六个人,全巴黎的年轻画家都义愤填膺,大喊不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平公愤,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决定再搞一次沙龙—落选沙龙,展出这次沙龙所有被退回去的作品。这可是难得的新鲜事,以前人们只看过被选出来的画,从没看过落选的,这反倒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于是人们蜂拥而来。落选沙龙没有让大众失望,大众的娱乐心情得到了满足,而一些画家也在这场展览中大获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362a3d9d9ced26fe083e86.jpg\& data-rawwidth=\&1122\& data-rawheight=\&870\&\u003ELe déjeuner sur l'herbe,, Edouard Manet, Orsay Museum, Paris\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幅《草地上的午餐》在落选沙龙引起了最大的骚动,成为当年巴黎人茶余饭后都挂在嘴上的话题。这是马奈(不是莫奈)的作品,现在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他画了两个男人和一个裸女,他们的肢体相互交缠,裸女直勾勾地看着画外,放佛还带点挑逗,在邀请你观看。画里这几个人都不是神话里的人物,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简直是伤风败俗;重点是,这几个人衣着摩登,看起来就是当下的社会,所以这一幅景象就是直白地描画男女乱交。观众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这幅画如此得真实,没有回旋的余地。沙龙传统作品像安格尔的《泉》至少还会玩弄概念,让公然画裸女有一个堂皇的理由,但马奈连掩饰羞耻的努力都都懒得去作,这就是这幅画引起丑闻的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草地上的午餐》里,马奈并没有隐藏笔触,相对于当时沙龙作品的完美笔触,这幅画就像是未完成一样。颜色的对比显得鲜明甚至生硬,和沙龙作品色调的柔和过渡相差甚远。画面的背景也模糊了细节,这一切,无论是画面内容还是技法,都和沙龙的主流审美观相悖,但却让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巴齐尔这四个年轻人大为振奋。格莱尔画室的这四个年轻人一起去了落选沙龙,都觉得这画简直就是神作。不久以后,他们终于有机会认识这个他们仰慕的画家—爱德华·马奈,而他将成为这个小团体最忠实的朋友和支持者,后人称为“印象派之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假装在发呆”--关于艺术的严肃吐槽\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8:09:5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likeCount&:1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2:09:5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v2-362a3d9d9ced26fe083e86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11},&&:{&title&:&印象派糟糕史No.3--追光的骚年&,&author&:&cecile-y&,&content&:&\u003Cp\u003E刚来到巴黎的时候,印象派的年轻画家和很多其他画家一样,在严格的沙龙体制下努力寻求一线机遇。巴黎有上千个画室,学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考取美术学院、在沙龙里展出。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巴齐尔也一样,这四个年轻人在格莱尔的画室相遇,不久就打成了一片。但他们很快就发现画室的传统教法与他们的天性格格不入,老师格莱尔是坚定的学院派,对大自然没有半点兴趣。他们在画室觉得越来越压抑,终于有一天受不了了,1863年的一个下午,也就是莫奈来到格莱尔画室的第二年,他突然扔下画笔,对另外三人大喊“我们走吧!”,于是这四个年轻人一溜烟地跑下楼,逃出了画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画室四个捣蛋鬼去了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Gare St Lazare),从那里坐上了去默伦(Melun)的火车,那一片是著名的枫丹白露森林(forêt de fontainebleau),他们开始描绘大自然的风景--那些真实存在的、亲眼所见的风景,这就是伟大的露天作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露天作画(plein air painting)还有一个比较装逼的名称,叫外光派,意思就是直接在户外的自然光线下作画,画得怎样就怎样,回到画室内后不再修改。事实上,露天作画并不是印象派的首创,在他们之前就有一批叫巴比松画派的(Barbizon School)。巴比松是枫丹白露森林边上的某条村,风景不错,于是就有一帮喜欢室外写生的画家聚集在这里创作。巴比松派常被称为印象派的始祖,因为他们反对学院派在室内画风景的做法,主张走到室外写生。巴比松派对自然的写实主义启发了印象派。但是和印象派不一样的是,巴比松画派只是以室外的写生稿为基础进行风景画创作,回到画室以后还要再继续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巴比松画派代表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a0ec873b848babcdee335.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40\&\u003E米勒《拾穗者》The Gleaners, Jean-Fran?ois Millet, 1857, Musée d'Orsay, Paris\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86cbb9d70d8d3591f9ae.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68\&\u003E柯罗《枫丹白露森林》View of the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830,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传统上的绘画大都在室内作画,这使得本该是外光照射的风景却根据室内光来创作,这些画即使都有一些微妙的明暗和色彩变化,但那毕竟和自然光照射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风景画看起来总是暗暗的棕色调。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以前的人不在室外作画呢?除了是那时的人没意识到光与物体上的色彩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很实际的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是交通上的问题。印象派产生的关键其实是火车,这话说出来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事实恰恰如此。莫奈他们在年轻时代是有名的穷,而火车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廉价又快捷的旅行方式。印象派画家走遍法国画风景,如果走水路或者马车,估计单是旅行的时间就要大半辈子了。在法国火车普及得很晚,这主要怪法国人的尿性。法国有一套很发达的水路系统,所以当火车的革命来临时,那些投资了运河的人恨不得火车赶紧消失。法国不愿意接受这种先进的交通工具到了什么地步你们知道吗?一直到1842年修铁路都是犯法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法兰西这个国家就是这样,总有某些地方莫名其妙地落后,某些地方又莫名其妙地很先进,到现在还是这个鸟样,不骗你……从1842年放开修铁路的限制后,仅仅过了50年,法国就从没有铁路变成了有3万英里长的铁路,这种随时落后随时赶上的尿性,就是传说中的不靠谱……\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印象派画家们生活的年代,是火车普及的年代。有了火车,他们可以自由地去往广大乡下地方,不用刻意搬离都市、与巴黎的文艺圈脱离联系。而且火车票还很便宜,从市中心的圣拉扎尔车站到枫丹白露森林的默伦站,50多公里,才一个半小时,票价才3.65法郎!不但是这些年轻画家们,连巴黎的工薪阶层都能够负担得起,于是一到周末大家就搭上小火车到郊外去野餐玩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的画家总是在画室里作画,除了交通不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装备太多了。首先是画架画布这种大块头,除非你超有钱、能请n个人来帮你搬到乡下、画完再找人搬回家,否则你只能乖乖待在工作室里。另外是颜料,以前的颜料简直是土豪玩的,不但得有钱还得有闲。画家要用的颜料很多,而且准备工作不是一般的繁杂。颜料来源于有色的矿石,画家要先把那块小石头敲碎,然后使劲研磨,再放点亚麻油什么的让它溶解。有条件的画家可以雇学徒来帮忙,土豪请自便……可以想象,这种颜料很难携带。有一个方法勉强可行,就是有点恶心:把颜料塞到猪膀胱里!(怪不得说猪的全身都是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费周章条调好颜料,已经累觉不爱了,还要拎着猪膀胱到处跑,简直是心力交瘁。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以前的画家都不爱出门……\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6b1b0faebbd7de9d47bdb1.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00\&\u003E\u003Cp\u003E随着1 9世纪的来临,两个外出作画的障碍都不成问题了。到了19世纪中期(1850左右),人们发明出了便携式画架,这种画架可以折叠成一个小盒子,要用的时候再支起来,当然这个牛逼的发明在今天已经很常见了。更令人振奋的是在1841年,英国一家公司发明了管状颜料,从此画家们终于从繁琐的颜料调制程序中解放出来了。发明颜料管的这家公司,Windsor&Newton,一直到现在都是有名的绘画材料与颜料品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历史上很多东西的出现,既是必然也是偶然。正如印象派的产生是这群画家的天赋和才华的结果,但如果没有客观条件,一切都无从谈起。天才所需要的那1%,有时不是灵感,而是恰到好处的时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1863年开始,格莱尔画室的四个学生,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巴齐尔经常结伴一起到郊外画画,他们开始逐步地探索自己的风格。以下是他们学生时代在枫丹白露森林的作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9dce0b66db01.jpg\& data-rawwidth=\&1849\& data-rawheight=\&1357\&\u003E莫奈 \u003C\u002Fem\u003E\u003Cem\u003EClaude Monet, The Bodmer Oak, Fontainebleau Forest, 1865,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u003C\u002Fem\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539016badaac29b8c1bd431c9647661.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20\&\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西斯莱 \u003C\u002Fem\u003E\u003Cem\u003EAlfred Sisley, Rural Guardsman in the Fontainebleau Forest, 1870, PrivateCollection (Mr. and Mrs. Marsh Gibson) \u003C\u002Fem\u003E\u003Cem\u003E西斯莱学生时代的作品几乎都没保留下来,这幅是\u003C\u002Fem\u003E\u003Cem\u003EC\u002Fem\u003E\u003Cem\u003E画的枫丹白露森林,时间上比较接近学生时期\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mg src=\&v2-a34fca391dddfcad1c8a6.jpg\& 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600\&\u003E\u003Cem\u003E雷诺阿 \u003C\u002Fem\u003E\u003Cem\u003EPierre-Auguste Renoir, A young man in the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1886,Museu de Arte Assis Chateaubriand, S?o Paulo\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em\u003E\u003Cimg src=\&v2-0ebe5e6472c0aed23f3337522dae05d5.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1019\&\u003E巴齐尔 \u003C\u002Fem\u003E\u003Cem\u003EJean Frederic Bazille, Fontainebleau Forest, 1865, Musée d'Orsay, Paris\u003C\u002Fem\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户外作画的好处是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物体在光照下微妙的色彩和形态变化。色彩是由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线决定的,并不存在某种固有的色彩,印象派用条件色体系代替了固有色体系,成功地把过去被忽略的许多现实的色调变成为主角,由此改变了以往风景画的阴暗色调。对比巴比松画派,印象派的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莱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