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赤狗是顶上战争雷霆看详细战绩个人战绩MVP,那往后怎么排

当前位置: >>
淮海战役的那些事
开场白说起当年的国共战争, 不少人的印象就是共产党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 以“小米加步枪” 的劣势武器装备战胜了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最后把蒋介石赶到了台湾,我们建立了 新中国。这种印象是对的,因为事实也就是那样。但要进一步问共产党怎么就能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能回答几句的就不多了,因为基本上教科书就告诉了我们这些。而更是由于长久 以来我们的官方宣传固定不变毫无创新, 以至于那些“陈词滥调”听得多了, 产生逆反心理, 进而对这段历史失去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实际上,这是一种损失,国共那些事,其精彩程度 一点不比唐宋元明清那些事弱。 国共几十年斗法,共产党由原先盘踞在诸省交界处群山恶水里的游击队,进而发展到与 国民党分庭抗礼,最后一举打败国民党夺得天下的过称,精彩纷呈。比历史上任何的改朝换 代都来得曲折和富有戏剧性。而这台好戏的高潮就是三年解放战争,国民党那边叫抗共卫国 勘乱战争。而高潮中的高潮要算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了,此役过后,国民党精锐部队尽数 被歼,再也无力发动战略进攻,败亡结局已经注定。而共产党问鼎中原,天下这只鹿已经快 要追到手了。淮海战役结束后的 10 个月,毛泽东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了。 只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幸福来得这么快。抗战胜利后蒋委员长的声望到达了极点,手 里的部队也扩张到惊人的数百万,雄才大略如毛泽东,也只是乐观估计 5 年能打败国民党, 而国民党仅仅只支撑了 3 年。国民党就那么无能吗?国军战斗力就那么不堪一击吗? 教科书告诉我们,共产党得民心,群众支持,毛主席说了,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完全 正确,可是很不全面。共产党得到的支持也仅限于解放区,国统区的情况并不像现在宣传的 那样, 仿佛人人翘首以盼, 等待被共产党解放。 实际上在国民党的宣传下, 共产党就是赤匪, 共产共妻,洪水猛兽。要不然淮海战役中杜聿明从徐州撤退时,怎么会有那么多普通民众裹 挟在军队中一起逃走,躲解放军简直跟躲日本鬼子一样。国军将领无能吗?拿淮海战役几位 主将来说, 杜聿明邱清泉都是抗日时期的名将, 曾指挥大兵团跟日寇作战并取得过重大胜利。 黄维成名甚早,军事功底扎实,其手下 12 兵团前身 18 军曾让刘邓的中野吃过大亏,基本保 持着对中野非胜即平的不败战绩。黄百韬更是一员悍将,其手下的第七兵团在历次对共军的 战斗中未曾落过下风,黄非嫡系,完全靠这些战功才能立的住脚,他又岂是无能之辈?淮海 战场上国民党参战部队都是精锐部队,老蒋的家底几乎全在里面,其战斗力的强悍是无可置 疑的。而占据着全国绝大部分工业资源和财富的国民党,支持战争的潜力比共产党强得多, 解放区大多是民穷财尽的乡村,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支持也只能尽力而为。况且,解放 区也不大。可最后,国民党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整团整师整军,甚至整个兵团被成建制 的歼灭,吃的连骨头都没吐出几块。 这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用了上面一段篇幅如果能够引起你进一步探寻的兴趣,那么就算成功了。我们在长期 固定不变的宣传模式下,已经习以为常的认为共产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是必须得,应该 的,自然而然的。就像聊起朝鲜战争,我们都会很自豪的说我们志愿军如何如何在劣势装备 下打败了当时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最后逼得他们停战云云,仿佛这是必然的结果。但是 说起我们巨大的伤亡,就会心里非常不舒服,要是有人提起“人海战术”,更加会生气。我 不想讨论所谓的“人海战术”,我更不怀疑我们胜利的含金量。 我只是想说: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像写好的剧本那样,会简简单单顺理成章的在舞台上 演出。未发生之前,那是谁也预料不到结局的。比如,60 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苏联在我 们边境上陈兵百万,这是我们都知道的,而你并不一定知道,当时北京的首长们甚至都做好 了南撤的准备。中苏最终没有大打起来,所以一些能让人不寒而栗的假设也就没有罗列的必 要。而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那些让如今的你我只剩下自豪连惊叹的情绪都没有了的伟大 历史事实,之所以是那么个结果,那是经过了一个足以让人拍案叫绝也充满惨痛代价的曲折 过程。尊严,不是无代价的。完成这个过程的那些埋没在历史故纸堆中的牛人,牛事儿,不 应该被忘记,而应该被牢牢记住。 淮海战役,就是这么一个令人拍案叫绝又充满惨痛代价的过程,我忍不住想写一写。第一节:没有想到的巨大战争其实在淮海战役开打之初,国共双方无论是领袖还是前方指挥员,都没有想到这场仗会 打那么大,最后变成了双方的生死之战。虽然双方都清楚,这场决定命运的生死之战迟早要 来到,但明显,这来的比较突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至少,国民党那边没有。 蒋介石还沉浸在东北 55 万国军全军覆灭的悲痛之中,顾祝同认为共军刚刚打完济南战 役,怎么着也得休整一下,所以留给中原战场上国军部署的时间还很宽裕。但是他们错了, 共军一点休整的意思的都没有,济南的巷战还在继续,华野代司令粟裕就已经把进行淮海战 役的计划发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略加修改完善后,痛快的拍板同意了。 为什么这么急呢?因为济南战役粟裕手底下的部队没打爽。 原来 9 月份华野在攻打济南 时,用了一大半兵力进行阻援,没想到援军根本就没有来,济南城就打下了。打胜仗的部队 自然兴高采烈,可负责阻援的部队却失望了,闹来闹去,没放一枪,这济南就解放了?70 多个团埋伏在哪里,结果连敌人一根毛都没看见,大家相当不爽。于是部队求战心情那个高 涨,粟裕一看,正好,打济南伤亡也不太大,于是立刻就制定了淮海战役的计划,满足大家 伙想打仗的迫切心情。 可这个淮海战役的计划并不是后来的那场大决战式的淮海战役,这个计划跟它比起来, 小巫见大巫,顶多属于小打小闹而已。粟裕的目标仅仅是拿下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 打下后看情况再打连云港, 海州, 把苏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 认为可以,不过胃口小了一点。他站在战略的高度,认为以华野现在的力量,完全可以打一 个更大的歼灭战。他早就瞅准了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10 万来人,非嫡系部队但是实力 较强,可以打一打。况且,打了黄百韬妙处大大地。这招棋后来被认为很高明,以后再说。 于是粟裕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这个时候无论是中央军委还是粟裕都没有想过要和国民党 进行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战役计划而已。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战争按 照他的惯性不断展开,双方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最终,战争的规模无可避免的扩大化 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在以徐州为中心,地跨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四省的广大战场 上,投入了一共 140 万军队,进行了一场规模罕见的大决战,经过 65 天的艰苦鏖战,我们 知道,最终共产党取得完胜。 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方面一直在主动选择,根据形势变化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周 密部署,其谋略和战力都发挥到了极致。而国民党方面一直在被动接受,根据形势变化做出 错误选择,然后朝令夕改,举棋不定,战略出现重大失误,战力被严重削弱。就好像两个人 比武,一方占尽先机,功力虽弱但招式巧妙,武功发挥到了极致;一方处处受制,内力深厚 却施展不开,最后只能窝囊的败给对方。 憋屈,这是我看完整个战役全过程之后送给“国军兄弟”的评价。 让我们先看看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共军方面: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 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 60 多万人。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主要是粟裕指挥) 国军方面:邱清泉所部第二兵团,黄百韬所部第七兵团,黄维所部第十二兵团,李弥所 部第十三兵团,孙元良所部第十六兵团,李延年所部第六兵团,刘汝明所部第八兵团,以及 冯治安所部第三绥靖区,还有战役期间自东北战场撤到蚌埠的两个军、自长江中游增援到浦 口的两个军共计 80 多万人。指挥员: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摆设)徐州剿总副司令:杜 聿明(实际指挥) ,各兵团司令。 双方武器装备: 国军方面参战部队多数是嫡系主力, 大部分美械装备, 拥有坦克, 飞机, 火焰喷射器等先进武器。共军方面华野好点,但是没有坦克飞机,重武器有限。中野基本没 有重武器。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 虽然国军总共调动的兵力达 80 万没错, 但是实际上兵力并不占优, 由于部署问题,黄维兵团是后来增援到淮海战场上,并不是一开始就部署在那里。李延年兵 团也实际上被中野阻援部队挡在外面无法与黄维兵团靠拢,基本上作用不大。后来黄维兵团 开进战区,国军兵力也不占优,因为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歼灭了,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起义了 (澹 。我这么说其实已经很偏袒国军了,人家共军战术巧妙,就是让你增援的进不来,进 来时被包围的已经被歼灭,掉过头来又把你增援部队包围了。所以淮海战场上老出现这样不 可思议的情况:兵少的一方老包围兵多的一方。 简单说,淮海战役是这么打的:黄百韬先被华野包围,杜聿明指挥邱李兵团去救援,被 阻援没救成。 黄维兵团也来救援, 被中野阻援。 李延年也来救援, 一样被阻援。 黄百韬挂掉, 杜聿明退回徐州。 黄维被中野包围, 后来华野来帮忙打。 于是, 李延年想靠拢黄维, 被阻援, 杜聿明离开徐州来增援,被阻援。最后,黄维挂了。杜聿明被两大野战军接着包围,这个时 候李延年跑了,杜聿明在包围圈中熬了 40 多天,最后也挂了,战役结束了。 太憋屈了,这样的力量对比,这样的结果。 一方太憋屈,另一方只能是太爽了。1948 年这一年,共产党比较爽,因为这一年国共 双方的形势发生了 180°大转弯。一年前,毛泽东还是比较纠结的,那时候他想的还是如何 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 因为当时的局面还比较严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山东的陈毅粟裕, 晋南的陈赓谢富治从两边策应,三路大军跃进中原,把主战场推进了国统区。可是,进入中 原后,敌我双方兵力悬殊,三路大军很快陷入了不利局面。特别是大别山中的刘邓,在蒋介 石重兵围剿之下,腹背受敌,12 万大军锐减至 5 万。 中原战场陷入了僵局。这个时候,毛泽东决定走一招酝酿很久的棋。 第二节:不想执行的命令 1947 年上半年,共产党的日子貌似不好过。“西北王”胡宗南领着 20 万国军打进了 共产党的老巢延安,毛泽东向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大手一挥,撤。于是共军有计划的 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几十万人马就占了一座空城,给高兴坏了。向老头子谎报战功,说是取 得延安大捷,俘敌数万云云,蒋介石也被忽悠了,全国通令嘉奖胡宗南的重大战绩。可没过 多久,胡宗南就被没走远的共军兜头一顿组合拳,凿的满头包儿。彭德怀领着西北野战军分 别取得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老胡一次次想寻解放军主力决战,一次次的扑 空,人家就是不跟你决战,就是跟你打游击,抽空子捅你一刀就跑,老胡别提有多郁闷,部 队士气严重下降。 可是长久下去这也不是个办法,况且山东那边国民党也是重兵围剿,压力也很大。这 个时候毛泽东决定走一步险棋, 你不是把兵力都集中起来打我陕北和山东吗?你能来我就能 去!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经过长途跋涉和激烈战斗,至 8 月 27 日 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尔后,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谢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 同作战,把战场推进了国统区。这招很厉害,不仅牵制了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的国军兵力, 而且把战火烧到了国民党的后院。但是,一路打过去,刘邓大军损失也很厉害,加上后来的 重兵围剿,中野虽然拼尽全力左突右挡没有被“剿灭”了,但也是元气大伤。 1948 年 1 月,刘邓实在有点支撑不下去了。于是向毛泽东发电报,希望能调动一支友 军,吸引一下国军的注意力,最好让友军牵着国军主力走开点,否则这么死磕下去,自己的 这点家底儿迟早要打光。这个友军就是指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 于是,毛泽东决定走那招就已酝酿好的棋。那就是派华野的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在江 南搞点动作,以此吸引敌人主力南下,也能开辟新的战场。这叫做:“变中原为华北,变江 南为中原”,这话是陈毅陈老总说的。 这步棋毛泽东早就想好了,早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毛泽东就有跃进江南的计划, 到敌占区的纵深建立新的根据地,虽然危险,但是对于经常处于危险之中的共军来说,也不 值一提。执行任务的人选就是华野副司令粟裕。 命令发下去,被命令者粟裕客客气气犹犹豫豫的回电:不想去。 这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举动,中央军委的决定,毛主席的命令,岂敢违抗?粟裕,你想 造反啊? 粟裕不想造反,也没有昏头,他只是想跟中央商量商量,因为他有一个想法。他这么 做,也很犹豫和顾虑。电报在兜里揣了一个月了,反复斟酌考虑要不要发出去。他深知,华 野渡江,是毛泽东运筹已久的一项重要战略,他一个华野副司令,只管好部队打仗的事就行 了,战略决策方面那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考虑的事情,自己越俎代庖替中央军委考虑战略, 这超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中央会怎么想?电报早在一个月前就写好了,就这么犹豫着一直 没发出去。最后,他再次想了想自己的理由,还是把电报发给中央,电报的最后写着“斗胆 直呈”四个字。 1948 年 1 月 22 日,粟裕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提出应将中原三军,以“忽集忽分” 之法由刘邓统一指挥,在中原打大规模歼灭战。没有直说,但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下江南, 不想去。 这个时候他的老搭档华野司令兼政委陈毅正在中央所在地陕北杨家沟,来的目的不是 跟老朋友唠嗑,正是与毛泽东讨论华野渡江这事。陈毅很拥护中央的决定,毛主席连未来东 南野战军的人事安排都亲笔拟好了。这个时候,粟裕的电报来了。于是毛主席和陈毅研究了 粟裕的建议,经过集体复议,中央决定:维持既定决策。 收到中央回电,粟裕知道中央已经下了决心,于是回电这年 5 月实施渡江,现在开始 整训部队,做渡江准备。 事情没有完。3 月陈毅从杨家沟回到部队驻地河南濮阳时,发现粟裕不想渡江南下的 态度没有改变。粟裕的理由是:带 3 个纵队下江南,固然能调动一些敌人,但是蒋介石不可 能把他的四个主力部队掉过去跟他在江南打游击。 这几个主力掉不动, 下江南也就没有意义。 再说部队下江南并不简单,这么一去敌占区,群众条件差,三个纵队 12 万人正常减员也得 掉个 3,4 万,与其这么损失,不如留在这里打几个大仗。陈毅听完粟裕的汇报,感觉这事 比较难办,这中央都已经开会定下来的事,要改变可不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个不能明说 的原因:到底是你粟裕对还是毛主席对? 陈毅一直以来对粟裕比较赏识,对他的工作很支持。但这事太大,陈毅也很为难,意 思是你自己跟中央去说吧。 粟裕还就真的去说了。1948 年 4 月 18 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希望暂不过江,他说, 以上是个人不成熟意见,加上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 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粟裕在三个月内两次斗胆直陈,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急电陈 毅和粟裕马上到中央面谈。 这里有个典故。粟裕秘书鞠开回忆,毛主席迎接党内人从不出门,唯独粟裕来时他迎 出大门,并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此时,粟裕与毛泽东分别已经是十七年之久了。为什 么当时毛泽东对粟裕那么重视?粟裕只是华野副司令, 他的意见为什么那么重要?且听我慢 慢道来。第三节:粟裕的崛起 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城南庄,毛泽东亲自走出大门,迎接这位麾下的爱将。当年,红军 战略转移后,毛泽东一度以为粟裕已经牺牲,还在延安开了追悼会,如今再见,粟裕已是一 位军功卓著的战将。 长征一别, 再见面已历 17 载,毛泽东笑着说: “我们的英雄回来了”, 两人紧紧握住了手。 粟裕,湖南会同人,生于 1907 年,侗族人。有趣的是粟裕生前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族, 直到 1988 年经民政部门考证,粟裕其实是侗族。与其他开国元勋相比,粟裕成名较晚,只 在解放战争初期才声名鹊起。淮海一战,粟裕横空出世,指挥大兵团作战,纵横捭阖,完成 了整个战役歼敌总数的 80%。此战之功大,足以名垂青史,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媲美。 而在这之前,他的日子一直不好过。他没走过长征,因为当时他的部队奉命掩护主力 转移,这么边走边打,没走多远就全军覆没,只有粟裕带着少数人突围出来,死里逃生。以 后就一直带着部下在南方的山里打游击。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粟裕善打险仗的指挥 风格。 共军里面的战神林彪没听说佩服过谁, 唯独对粟裕比较钦佩, 说“粟裕尽打神仙仗”。 还要求部下收集粟裕指挥的战役战役资料,一个人关在屋里研究。 粟裕的成名之战,是七战七捷,这是典型的“神仙仗”。1946 年 7 月,国民党军以 5 个整编师共 15 个旅约 12 万人的兵力,大举进攻苏中解放区。粟裕领华中野战军 3 万多人拍 马迎战。一个半月之内打了七仗,七战七捷,共歼敌 5.3 万余人,歼灭的敌人比自己的总兵 力还多,一时令共军上下士气大振。他每战都是集中优势兵力吃掉敌人一部,管你一共多少 人,我就集中兵力先吃掉你这一小部,然后转移,瞅准机会再吃掉你一部分,一次次的来, 屡试不爽。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可是你给我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包围人家一部,吃了就跑。 弄不好就会被反包围,毕竟手头的兵力就那么点,这只能说是个极其考验粟裕业务能力的技 术活儿。而粟裕凭着精湛的指挥,漂亮的拿下了完成了这次考验。 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高兴,对粟裕刮目相看。亲自起草电报把粟裕这一仗进行 了全军的推广宣传。毛何许人,你会打仗有才能岂能弃之不用。1947 年 1 月,粟裕被任命 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华野司令是陈毅,可是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 责”。 陈老总何等胸怀, 自然明白毛泽东的意思, 于是大力支持粟裕的工作, 成就了一段“陈 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此后,粟裕连续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 战役,歼敌无算。1947 年 8 月,粟裕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友军的配合下,经过艰 苦鏖战,全歼了国军五大主力中排名第一的整编 74 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举国震动。 此时的粟裕,风头正劲,在强将如林的中共军内,其地位也隐隐有赶上那几位成名已 久的大将之势。 长期艰苦的战争生涯,也让粟裕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粟裕一生负伤 6 次,最严重的 一次是当年南昌起义,一颗子弹从头部穿过。 (爆头都没死,粟裕真神人也,难怪打仗这么 厉害。 )可是这个伤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每逢战况紧急精神高度集中便会头疼欲裂,屡次 晕倒。但战争年代无暇休息,这对粟裕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建国后他病情最严重的时 候,头不能左右移动,连吃饭时饭菜也要摆成一条直线。后来朝鲜战争毛泽东点将,本来第 一个想到的就是粟裕,可惜粟裕那时候病情严重,实在有心无力,否则朝鲜战争若是粟裕指 挥,必将是另外一番场景,令人神往。闲话休提。 时间转到 1948 年 5 月,由于粟裕对毛主席渡江南下的战略,在三个月内连续两次提出 不同意见,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对于手下这位能征善战的虎将的建议,毛泽东不可能不慎 重考虑。 于是毛泽东电令陈毅粟裕马上到中央来一趟, 面谈商议此事。 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 毛泽东对手下这一员能征惯战的勇将的意见不可能不重视。 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向毛泽东详细的进行了汇报。于是中央决定开会研究讨论。城南庄会 议开了 7 天,最后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部队暂不过江。但是,交给了粟裕一个任 务,那就是粟裕必须在 4 到 8 个月内,在江北歼敌 6 到 12 个旅。 这等于给粟裕立下了一个军令状。第四节:军令状军国大事,岂同儿戏?你说不过江就不过江啊?你说能在江北打大仗,那好,你先给我 打打看。这回中央够给粟裕面子了,毛主席也够尊重粟裕的意见,压力重重的落到了粟裕的 肩膀上。 在这里插句题外话,对比蒋介石和毛泽东,不说其他方面,就是在知人善用和听取意见 上,毛比老蒋高出不是一个档次。蒋介石宁可任用忠于自己的蠢材,也不会任用不听话的人 才。不论解放后那些事,单论革命战争年代,老毛本身水平高,高瞻远瞩,做出的很多决策 都是高明的,正确的。但他再高明也不能事事预料如神,他本来就是人而不是神(为什么后 来人们要把他神话呢?神话打破又把他老人家贬的一无是处,中国人就是爱折腾,呵呵)有 时候身临其境的人意见往往更加符合实际,而毛泽东是能听的进去的,并且会将正确意见进 一步补充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蒋介石除了政治手腕厉害外,军事指挥方面才能实在是 平平。但他没有自知之明。总是插手遥控前线指挥,朝令夕改弄得部队不知所措。而他疑心 又重,前线指挥员明明知道老头子又在瞎指挥,可是为了避免失宠,又不敢直言相谏,谏了 也未必听得进去,这也是导致国军屡屡贻误战机的重大原因。杜聿明晚年感叹:即使把一个 最差的计划坚决执行到底,淮海战役也不至于打成那个样子。也是暗指老蒋当初的瞎捣乱。 在知人善用方面,老毛更是有一套,粟裕强在军事,陈毅强于宣传和政治工作,所以当初任 命粟裕时毛泽东就电令陈毅:作战指挥粟裕负责。而作为一把手的陈毅胸怀何其宽广,不仅 不会心生嫌隙,而且利用自己在部队的威望大力帮助粟裕扫清指挥障碍,老一辈革命家的宽 广胸怀至今令人敬仰。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 老毛的电报屡屡有如下字眼: 一切事宜临机处置, 不必请示。老蒋屡屡如此:弟部向某某方开进,坐视某某部被歼,将使我亡国亡种。境界之 高低立判。 回到正题。重任在肩,所幸方向正确,所以粟裕也就放下包袱专心寻找战机了。毛泽东 让他打邱清泉所部第五军,这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经历过印缅战场洗礼的部队,全式美械 的机械化兵团,实力很强。粟裕刚渡过黄河,邱清泉很机警,立刻带着部队进入山东与其他 部队抱成一团。想包围我,门都没有。粟裕一时无法,摊看地图思考一番,果断下令甩开邱 兵团,掉头直扑河南开封。开封兵力空虚,粟裕手到擒拿,一举攻克。共产党都学了毛泽东 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军事思想,只蒙头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可蒋介石不同,河南省会被共 匪攻占,岂能坐视?蒋介石急忙调集 5 路大军前往增援。可粟裕打开封不仅仅是为了歼灭区 区开封一城的兵力。开封只是个餐前甜点,粟裕还没吃饱呢。就是要吸引你过来,怕的就是 你不来。果然邱清泉急于给老总统立功,挥兵直进扑向开封。粟裕立刻弃城,回头迅速切下 了迟迟疑疑,墨迹在后的区寿年兵团,不用客气,包围歼灭在睢杞两县。邱兵团实力雄厚, 不宜硬碰硬,咱先躲一躲,但吞掉区寿年兵团还是绰绰有余。这些招数,粟裕在七战七捷中 已经耍的纯熟,这时候运用起来,轻车熟路。指挥是门艺术,粟裕确实是个艺术家。 区寿年当年跟粟裕有交情, 是老朋友, 在兵团被歼灭自己被俘虏后, 两老朋友战场聚餐, 当然粟裕做东。仗打输了,交情还在嘛,这时候区寿年格外重视这份交情,就怕粟裕装作不 认识他了。幸亏粟裕记忆力不错。老区一阵激动,忍不住提醒粟裕:粟司令艺高胆大,我很 佩服,但我劝你,现在还是赶快撤吧,四路大军即将成合围之势,弄不好要成瓮中之鳖。言 下之意是你打我算是挑软柿子捏,可其他几路大军可不是吃素的,得了便宜赶紧跑吧,要不 然要吃大亏。粟裕岂能不知战场形势,笑笑说吃菜吃菜。 吃完饭,抹抹嘴。粟裕转头又包围了正在疾进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你们这几路大军不是 要包围我吗?我先包围了你这一路再说。按理说,区寿年说的也对,面对几个方向上扑来的 援军,你不赶紧跑极容易被包了饺子。可是粟裕岂是常人思维,我就是行常人不敢行之事。 结果这样一来其他几路援军竟然停了下来。真是应了兵法那句话:兵者,诡道也。他们被胆 大如牛的粟裕给吓住了,害怕其身后还有更多的援军。再者国民党将领的老毛病在作祟,人 人都想保住自己的实力,不肯争先出头,于是坐视粟裕耀武扬威,差点把黄百韬提前给俘虏 了,如果那样的话黄连在淮海战役上演出的资格都没有了。老黄也急了,一个兵团司令亲自 坐上坦克指挥突围,也填补了国军一项历史空白。拼了老命总算突围出去,蒋介石给他发了 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这就是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 等共九万余人。仅此一役,粟裕就完成了自己给毛主席立的军令状,时间只用了 20 天。此 刻是 1948 年 6,7 月份,济南战役还没有开打。话虽说得痛快,但实际上这是个险仗,华野 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伤亡,整个战役也没有这么顺利,但提那些就扫兴了不是?七战七捷那种 低概率事件也不能总发生,总的来说,豫东战役是比较漂亮的。 豫东战役的胜利,扭转了中原战场形势。毛泽东看得很清楚,战役进行时,蒋介石把山 东的兵力都调到了河南,山东此时兵力空虚,毛泽东岂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命令粟裕立刻回 师山东,打济南。第五节:整风有的朋友可能有疑问,我写的是淮海战役,老说前面这些事干什么?你不要急,任何事 情都不能割裂开来去说,特别是战争,不把这些前因后果背景铺垫介绍清楚了,后面的大餐 也上不来。为啥?用点抽象的说法吧,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因哪有果,没有解 放军前面这一系列的动作,哪有后来展开淮海战役的决心和勇气?解放战争是一盘棋,不是 攻一个山头拿下一个阵地那么简单,这是个层层推进的过程。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点一 点讲。还有就是,我尽量把这场战役写的“故事化”一点,以求生动好看,让对这段历史不 是感兴趣的朋友看完之后, 起码知道这个仗是怎么打的?假如有人问起, 可以简单叙述一遍, 这就够了。所以不打算罗列很多数据和资料,那样通篇密密麻麻的数据和部队番号,看起来 太枯燥。 但是我准备写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 尽量做到不胡说不杜撰。 但有的地方如果出错, 还望包涵。闲话休提。 话说 1948 年 9 月,粟裕指挥济南战役。蒋介石令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济 南,而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集中 17 万人的 3 个机动兵团伺机北援。济南城的防御不可谓不 坚固,王耀武集中兵力约 11 万人,在济南外围县镇及制高点构成外围阵地,各阵地内均构 筑众多的工事碉堡,形成能独立作战的支撑点。华野还是老办法,部队分为围城和打援两部 分,为了防止徐州之敌增援,华野动用了 18 万人组成打援兵团。原以为攻打济南城会比较 艰苦,谁知王耀武不济事,战斗进行了 8 天济南城就被攻陷了,加上起义的国军一共被歼灭 10 余万人,缴获量多,连总司令王耀武自己也被俘虏了。可怜这位抗战名将,在打日本鬼 子的战场上功勋卓著勇不可挡,可打起内战来却甚不如意,最后做了俘虏。其实王将军并非 这么脓包, 他指挥作战能力很强, 否则也不可能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 但正所谓大势所趋, 国民党颓势已显,老王即使在济南战役表现好点也不过多增加华野的伤亡而已。后来老王给 关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时,据说学习态度是最好的,后来也是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我 揣测,老王打鬼子行,打内战不行,是否思想早就动摇了?呵呵。 此战一胜,极大地增强了解放军攻占大城市的信心。共产党的仗越打越顺利,打起仗来 也就越来越大胆。以前也就只擅长打打游击战,现在渐渐迈入大兵团作战的殿堂,所以,进 一步发动大的战役也就有了底气。 在济南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巷战还在激烈进行时,粟裕就已经制订了淮海战役的作战 计划,并且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前面说过,华野用了大部分兵力去打阻援,结果竟然没打 上仗,国民党压根儿就没来增援。这使粟裕察觉到,国民党现在是不愿意在这种不利情况下 跟我们打大仗。有名言说:永远不要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这话反过来,就是永远要坚持做 敌人不愿意你做的事情。于是,粟裕认为该再接再厉,跟国军再打上一场大仗,于是淮海战 役的计划就形成了,粟裕的计划是:攻占两淮即淮阴淮安,高邮宝应,把苏北解放区和山东 解放区连成一片。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计划跟后来的淮海战役不是一回事。 大战在即,部队一方面厉兵秣马,积极备战,另一方面,一场整风运动却开始轰轰烈烈 的展开。在淮海战役发起前一个月,中央要求华野在曲阜召开一个为期 20 天的师以上干部 会议,重点整顿部队加强纪律性的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 部队要打大仗, 就必须强调纪律性问题, 各部队必须要统一,集中,指到哪儿打哪儿,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大规模战役胜利的 基本前提。第二,就是统一指挥的问题。中央要求全军一定要服从粟裕的指挥,可是,实际 情况并不那么简单。说白了,粟裕在军中的资历浅,不少人不服他,不愿听他指挥。华野是 47 年由山东八路军和江苏新四军合并而成,出身新四军的粟裕,指挥起来时时会有一些障 碍。部队是很讲究资格的,你说那些老八路,走长征过草地翻雪山九死一生摸爬滚打过来的 老资格,他们只服自己的老领导,这时候来一个粟裕,要我们都听他指挥,他算哪根葱? 其实,早在打济南之前,打豫东战役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很明显。这时候,陈毅帮了粟 裕很大的忙。陈毅在部队里很有威望,那是老资格中的老资格,粟裕当年还是个班长,是个 红小鬼的时候,陈毅就是政治部主任,地位仅次于朱毛,所以军队里那些骄兵悍将可以不听 粟裕的,没人敢不听陈毅的。早在 1948 年 5 月豫东战役前,华野就专门开了个高干会议, 朱德和陈毅亲自到任,把那些不听话的将领一个个提出来点名批评,内容就是不能搞军阀主 义,一定要听粟裕指挥。这次的师以上干部会议,重点仍然是这个问题。 没有老领导老搭档陈毅的坚决支持, 粟裕在华野的工作会很难进行。 这里还有一点插曲, 在城南庄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突然提出,要让陈毅去中野任副司令,升粟裕为华野司令 兼政委。这可急坏了粟裕,没有陈老总压阵,部队里的那些老资格谁能压得住?于是再三要 求陈毅仍回华野。最后老毛还是给了个折中的方案:陈毅到中野工作,仍保留华野职务,由 粟裕任华野代司令代政委。毛泽东为什么在大战当前调离部队主将,这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 话题。 任何环境里,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队伍,都逃不开人事,人情的纠葛,国民党内 有派系之争,共产党内也是山头林立,只不过是个内部协调的问题。一直在说共产党积极备 战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国民党在干什么呢?第六节:派来一只猪1948 年 10 月的徐州,正处于危机四伏的态势之下,解放军攻克济南之后,中共两大野 战军华野和中野分别位于徐州的北部和西部,大有合流之势。 在全国各个战区,蒋介石最看重的是徐州,他在这里投入了四个全机械化兵团,六个绥 靖区,是关内最大的指挥中枢,当时,蒋介石在中原分设了两个剿总,汉口的华中剿总下辖 35 万人马,而徐州剿总则以 60 万大军屏障南京的大门。 这是因为,徐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地处中原南北要冲,两条横贯东西和南北 的铁路,陇海和津浦从这里交汇而过,是进可问鼎中原,退可扼守江淮的中原锁匙。而徐州 又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是个“四战之地”,既是战略重地,又无险可守,那自然极容易爆 发战争。自古以来,徐州有文字记载的战事大大小小打过 360 多仗,中国的版图上,没有那 块地方像徐州这样经受过如此多战火的洗礼。 那么,徐州剿总司令这个人选就显得非常重要,那必须是“国之栋梁”一类的人才能胜 任。而蒋介石让谁当这个徐州剿总司令呢?他选择了他的学生刘峙。 刘峙,黄埔一期毕业,从北伐时跟随蒋介石,到现在军衔已经混到二级陆军上将。听上 去这可能是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的人物。可实际上他除了在北伐时运气好混上了“福将” 的名头,后来的经历中鲜有战功。抗日时是著名的“长腿将军”,创造了十余天内溃退千里 无人能超越的逃跑记录。这个人全凭对蒋介石的忠诚得到提拔任用。这么一个人,蒋介石却 把徐州剿总 60 万人马交给他,这是一种自取败亡的任命。刘峙上任后,南京城里一片风言 风语,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就算不派一只虎,也该派一只狗,怎么派了一只猪呢? 后来我们知道,这只猪也算是“不负众望”,在淮海战役中坚决不做英明的决策,不断 做出愚蠢的部署,有始有终的捍卫了自己蠢猪的名声。国民党失败后,刘峙一度混的很惨。 1949 年逃往香港,但在九龙竟遭土匪抢劫,竟落到了无以为生的地步。台湾方面又以他滞 港久未归队,取消其战略顾问资格。最后没办法流落到了印尼,以教书来糊口。估计蒋介石 也是“怒其不争”到极点,诚心撇下他不管了。后来还是老朋友顾祝同何应钦说情,台湾当 局才给他一个“总统府国策顾问”的虚职,让他回来养老。从此他在台湾寓所深居简出,不 再露面。 其实,蒋介石是知道他这个学生的水平的,所以给他派了一个得力的助手杜聿明做徐州 剿总副司令,由他实际负责战役指挥。明知刘峙难堪大任,为什么蒋介石还要委以大任呢? 原因也很简单,他要保证手底下这 60 万人马对自己的绝对服从和忠诚。刘峙无能,但他听 话。其实有一个人蒋心里清楚是能担此大任的,但蒋就是不给他兵权,这人就是白崇禧。 白崇禧, 外号“小诸葛”, 为人精明多谋, 领兵打仗也有一套。 但他是国民党内“桂系” 首领,是地位仅次于“桂系”老大李宗仁的 2 号人物。白和蒋的关系有和与不和,套用一句 很熟悉的话,但要反过来说,那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蒋北伐,抗日时,多得白崇 禧出谋划策,是重要智囊人物,蒋对他很倚重,可另一方面,白崇禧历史上曾经三次逼蒋下 野,是党内蒋介石的重大威胁。所以,蒋介石对白崇禧那是相当的猜疑。这样的关系,蒋介 石怎么可能把重大兵权交给他? 后来,形势危急,蒋介石也是国难思良将,顾不得什么派系矛盾了,把白召来南京,想 让他统一指挥两大剿总, 可这时候白崇禧反而不买账, 说什么也不肯就任。 淮海战役一结束, 白就联名发布通电要求蒋下野,为此,蒋深恨之,到了台湾后,给他一个闲职。后来传言, 李宗仁回大陆后,蒋觉得白失去了牵制李宗仁的价值,就派特务暗杀了他。真实与否,也不 作讨论了。但是个人认为,白这个人只有小聪明没有大远见,原因有二:一,覆巢之下安有 完卵这道理他难道不知道?“国难”当头还忙着派系斗争,不肯临危受命挽回败局。二,明 知跟蒋已有了无法化解的矛盾,还被蒋介石诓去台湾,这不是自投罗网吗?李宗仁就很清楚 这一点,他直接去了美国,后来辗转回了大陆,受到大陆方面热情欢迎。 所以,一开始国民党在用人方面就大大的不妥。共产党用的是能征惯战的勇将粟裕,外 加征战多年老谋深算的刘陈邓等人,国民党用的是除了对蒋忠诚别无长处的刘峙,这样的安 排,很有意思了。 第七节:国民党的部署济南战役后,徐州剿总开始收缩兵力,他们的部署很有创意。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 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 线上,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几十万的大军挤在铁路两侧,浩浩荡荡,非常壮观。意图也很明 显,就是为了阻止共军南下,屏障首都南京。这个想法似乎也很合理,兵力这么集中,共军 无论攻击哪一部,都可以迅速增援,就不怕被他们包围歼灭了。看来,国军已经被共产党的 “围点打援”战术弄得有点闹心了。 后来,辽沈战役爆发,从 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 11 月 2 日结束,不到两个月时间,蒋 介石在东北的 55 万精锐之师就被消灭的一干二净, 局势越来越严重了。 共产党越打胆越壮, 实力越强,看来,中原地区的决战不可避免了。蒋介石在中原分设了两个剿总把兵力分开, 白崇禧第一个反对, 他认为在中原不应该分设两个剿总, 而应该合并两个剿总由他亲自指挥, 蒋介石岂会听他的,你领着你的 35 万人安的呆在武汉待命吧,别的事少操心。结果后来白 非但不操心,也不听命令,老蒋要掉他的部队去增援,白说没门儿。 徐州危及,蒋介石让国防部作战厅给点意见。作战厅报给他两个方案。一是放弃陇海路 上的据点,兵力收缩至徐州到蚌埠间的津浦路两边,做攻势防御。第二个是放弃徐州,大军 退守淮河南岸。但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到底要不要放弃徐州。白崇禧的观点也是认为不应该 在徐州屯重兵,守江必守淮,大军应该放在蚌埠。徐州是四战之地,难守易攻,大军集结在 那里很不明智。当然,蒋介石照例是不鸟他的。 我们知道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一贯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而倾向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 有生力量。开战初期,胡宗南拥重兵打进延安,毛眉头都没皱就果断放弃延安,才有了今天 的形势。但让蒋有这样的决心,就比较难了。前面说过,徐州战略地位重要,还没打呢就放 弃徐州,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毕竟那个时候国民党是正统,共产党攻下一地叫解 放,国民党那可是叫沦陷,字面意思上看,就可以知道双方的心态。这也足见蒋的军事思想 比较落后,一直专守防御战略思想。 蒋介石一直在犹豫,一直拖到 11 月 5 日,才最后下命令,将陇海路兵力撤至徐蚌之间 做攻势防御,这就是国民党的徐蚌会战计划。 而这个计划,国民党最终连施展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计划被送到正在东北葫芦岛指挥撤退的杜聿明手上时,他气苦了。古往今来,就没 有这么布阵的,国防部的这帮人,真他妈的有才! 前面不是说杜聿明给刘峙做助手吗?怎么跑到东北去了?这没办法, 就一个会干事又忠 诚的杜聿明,蒋介石拿他做救火队长来使。在徐州时,杜聿明已经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正 要准备实施时,被蒋介石叫上了飞机,拉到东北去指挥部队撤退,那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如果那个计划被实施了,淮海战役的面目也许会有所不同,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国民党一直 走背运。 那是个什么计划呢?杜聿明和参谋长文强计划佯攻济宁,目的在收复济南,把津浦路打 通,这是一步先发制人的棋。后来杜聿明被蒋介石拉到东北去救火,这计划就搁置了。因为 总司令刘峙有自知之明,他认为这么大的仗我可指挥不了。这段历史出自被俘后已经晚年的 文强之口,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而让杜聿明上火的这个徐蚌会战计划,是出自国防部作战厅的手笔。而这个作战厅厅长 叫郭汝瑰,这个人我想不少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他是共产党潜伏在国民党中的最大的 间谍。第八节:作战厅,谁的作战厅?历史有时候会有点黑色幽默。 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竟然是共产党的人, 这个作战厅, 到底是共产党的作战厅还是国民党的? 这等于两个人打架,一方的大脑中枢神经已经被另一方控制,这样动起手来,是个什么 后果?而这份作战计划恰恰出自郭汝瑰之手。共产党替国民党制定作战计划打共产党,很滑 稽的一件事。自然,这份作战计划的副本通过特殊渠道很快就传到了共产党领导人手里。可 是当时形势变化太快,那个徐蚌会战计划刚开始执行就完全走样,所以这份重大情报没有起 到作用。 郭汝瑰,黄埔 5 期毕业生,早在 1928 年就秘密加入共产党。他在国民党内左右逢源, 混的如鱼得水。他既是陈诚派铁杆,又和其他派系关系不错。他既是黄埔毕业,又是国民党 陆军大学毕业,“根红苗正”,长期在国防部高层任职,蒋介石很信任他。老郭当年也是经 常出入蒋介石官邸汇报工作, 可谓红人。 这么一个人如此出身, 怎么会成为共产党的间谍呢? 原来人家老郭一开始思想上就接受了共产主义的熏陶,读了很多列宁马克思的著作,当时也 是坚定不移的入了党。可后来,蒋介石当权后开始反共,屠杀共产党,于是老郭就陷入危险 局面,不得已就去了日本留学,这就跟共产党失去了联系。学成归国后,老郭官运亨通,受 到陈诚赏识一路爬到高层,可是愈爬的高,见到国民党的腐败愈失望,一个偶然的机会,老 郭又重新和组织恢复联系,这时候已经是 1945 年。老郭想到延安去,可是组织上说你到那 边作用不大,不如就在这里做点工作。于是,老郭开始了他的卧底生涯。此后老郭不断将一 些重大情报通过秘密渠道送到上海的董必武手里,成为“潜伏在党内最大的匪谍”。1949 年国民党即将失败时,老郭向组织要求归队,可组织要求他临走再干一票,如果可能带队伍 起义过来。老郭咬咬牙就去干了,谁知还挺顺利。老郭希望下部队去带兵为党国尽力,蒋介 石很感动就让他去四川组建 72 军,最后还让他当 22 兵团司令。老郭顺坡下驴,把 72 军内 的特务反动分子一一剪除,安插上自己信任的人,再向国民政府要来一大批武器装备武装起 来,等到解放军攻来时,老郭通电起义。蒋介石听到消息后是个什么感受,不妨想象一下。 这就是老郭当年的主要事迹,如果拍成电影,可以取名《无间道》 。 解放后老郭一直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虽然立了那么大功,可是组织上只给他起义将 领的待遇,很多事情原因很复杂,也不便详说。总之入了这一行的人,保密原则就是一生需 要遵循的规矩,所以也不可能拿这些去高调宣传。历次运动老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老 郭都理解。但让他委屈的是,那边大骂自己是共产党的匪谍,这边长时间一直不承认自己的 共产党身份,一直到 80 年代才重新确认了这段历史,光荣入党。老郭这辈子挺传奇也挺委 屈,幸好干间谍工作的人神经粗硬非常人可比,老郭一直不气馁,坚持申请入党,最后也算 结局圆满。 作战厅可不仅仅是老郭当年一个共匪孤军作战, 有的“同道中人”由于各自领导不同老 郭也不知道,情报工作嘛保密是必须的。曾经闹过这样的现在看来是笑话的事,老郭当年为 了自保,就向上面检举自己的对头“桂系”铁杆刘斐是共产党,而刘斐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 (官也不小) ,平日里这两人由于派系斗争总闹别扭。一听老郭这么说,刘斐也指责老郭是 共产党,这风波闹的沸沸扬扬。可你猜怎么着? 这刘斐正是一名资深的共产党员,他也是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又一个卧底。于是两 个卧底互相检举对方是卧底,这戏唱的,真叫做“假作真时真亦假”。 老郭虽然隐藏的很好, 但国民党里也有明白人, 一些要员就很怀疑他。 邱清泉“邱疯子” 就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大骂国防部已经被共匪包围了,是亡国的国防部。算被他骂对了。杜 聿明更是一直怀疑老郭是共产党,可惜没有真凭实据,人家官大,也不好随便揭发。这里面 还有一个典故,说是杜聿明有一回去老郭家里做客,发现老郭家里沙发腿上竟然打着补丁, 杜心里就嘀咕上了, 我在党内算是很清廉的人物, 这个郭汝瑰比我还清廉, 不大像我党人士。 从此以后,杜每次向蒋汇报军事机密,都要避开老郭,平时什么事也不给老郭说。解放后, 一个被俘改造了十年,一个不被承认一直在军事学院教书,但两人关系倒一直不错,最后在 杜弥留之际,老郭去医院看他,杜拉着老郭的手说:你当年是不是在为共产党做事?老郭沉 吟良久答道:“光亭兄,我们只是见解不同而已。” 这些故事可以说明当初共产党的情报战无孔不入,达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虽然战场上 的硬实力依然是国民党占优,但是,即使你生在那个年代,你如果知道这些情况的话,谁将 获得最后胜利心里恐怕已有了答案。 前段时间电视剧《潜伏》热播,如果当初国民党那些人物依然健在的话,看了这个,恐 怕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在后面还要说几位现实版余则成式人物的故事,相信他们的经历 比电视剧的描写的精彩程度有过之无不及。 下面,我先说一位策反了国民党两个师兵力的人物的故事。这两个师的战场起义,对淮 海战役的走向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九节:策反共产党在发动淮海战役前几个月,各项准备工作就已经秘密进行了,情报工作更是不例 外。 杨斯德,时任华野十三纵民运部兼联络部部长。1948 年 9 月,他秘密潜入第三绥靖区, 作为陈毅的代表,与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取得联络。他去干什么?自然不是去 和老朋友唠嗑,他又去策反了。为什么是又?因为这事他已经干过一回了,而且成功了,所 以很有经验。莱芜战役,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的 5 万多部队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被解放军 全部歼灭,气的当时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大骂道:“5 万多人,三天就被消灭光了。老子 就是放 5 万头猪在那里,叫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他也好不到哪里去,10 万人守济南, 8 天就给人攻下来了)这中间,杨思德和被他策反的 46 军军长韩练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长 话短说,韩练成在李仙洲突围的紧急关头,突然消失,造成 46 军群龙无首,失去了指挥, 部队立即陷入一片混乱。这使李仙洲指挥失控,73 军主力也被拖住。这么一来解放军赢得 了包围全歼二大主力军的机会,促成了莱芜战役的胜利。那韩练成去哪儿呢?原来他被杨斯 德和战友转移到一家地下党控制的商店地下室躲了起来。战后,韩练成编了一套从战场上逃 脱的谎话,又回到南京去任职,去的目的就是卧底。当然,这都是“组织”的意思。 所以说,杨斯德做策反这种事,轻车熟路很有经验。况且,这回面对的第三绥靖区情况 也很有利,关键看自己的工作怎么做了。 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下辖 77 军和 59 军两个军, 负责驻守徐州东北韩庄至台儿庄运河沿岸, 利用运河沿岸,屏障徐州。这支部队原属西北军旧部,总司令冯治安,副司令何基沣,张克 侠,都曾是冯玉祥的旧将。由于蒋冯之间的宿怨,加上抗战时期与共产党合作密切,西北军 后来在国民党中处境微妙。蒋介石对西北军一方面收买拉拢,一方面严格防范。48 年秋, 原本在徐州驻防的第三绥靖区被蒋调到了徐州东北的贾汪,推上了淮海战场的前线,这让这 帮西北军十分不满。好嘛,平时你老蒋对我们鼻子不是鼻子眼儿不是眼儿,现在你有难了, 把我们推上去送死。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呃,这话太不恰当,那就换个说法,俗 话说失败都是从内部开始,共产党正是抓住了国民党内部的纷争矛盾,进一步分化瓦解。 这个时候,杨斯德在适当的时候来到了适当的地点,跟适当的敌人谈一谈起义的事儿。 杨斯德很坦率,见了何基沣就说我们要发动淮海战役,希望你配合一下,最好带着部队起义 得了。何基沣更坦率,他说没问题。77 军我搞定他们问题不大,但 59 军不好办,这得张克 侠去帮忙做做工作。张克侠是有顾虑的,他是个参谋型的将军,智囊人物,考虑的事情比较 多。关键点就是,你们有没有实力打败国民党啊?人家几十万人摆在那里也不是吃素的。言 下之意就是万一你们打不过人家,我们这些降将跟着苦头就吃大了。老蒋虽可憎,但跟着他 好歹还有口饭吃,失败了跟着你们去打游击?身家性命,不可不慎重考虑啊。杨斯德也不跟 他们谈主义谈理想,直接讲了咱们的实力,两大野战军的兵力,现在的形势,部队的士气。 总之一句话,我们得人心,部队士气高。国民党不得人心,部队士气低,打不过我们。身在 国民党部队,张克侠自然知道这是事实,于是打消顾虑,开始专心投入到忽悠部下反水的工 作中去了。 可部下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大家的态度分三种:一种是坚决支持反水,一种是徘徊观 望,另一种就是死硬份子,这个比较头疼。反水这种事,必须要谨慎,一个不小心,就有可 能走漏消息,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可杨斯德敢揽这瓷器活,手里就有金刚钻。他的金刚钻就是身后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攻击 的华野虎狼之师。11 月 7 日起义前夜,59 军军官的态度仍然很不明确,为了给对方施压, 华野七纵开始对 59 军驻守的万年闸地区展开攻击。共军一上去就吃掉了对方一个营,震动 了整个 59 军。给脸不要,那给点颜色瞧瞧。 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师也没有别的选择,不起义就被歼灭,两相权衡,还是起义比较有 前途一点。总司令冯治安既不支持也不参与,最后去了台湾,对共产党来说也算一点遗憾。 最后这位抗日时期立过大功的将军两边都没讨好,国民党不肯原谅他下辖部队的起义,共产 党也对他没有参加起义耿耿于怀。 1948 年 11 月 8 日凌晨,张克侠与何基沣率领第三绥靖区两万三千余名官兵撤出战区。 1949 年 2 月,起义部队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何张分别担任 34 军和 33 军军长,参加了渡 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杨思德在建国后曾任总政治部联络部长,后又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台办主 任。 整个过程说的很轻松,其实当时境况的险恶,一点都不轻松。杨思德语:“我在指挥所 跟何司令商量,59 军就来请示怎么办。于是他就召开团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团长里头有 少数人犹豫,如果那天团以上会议有一个人反对,举枪,就可以把我和何基沣枪毙了。” 事情过去了,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当然可以用调侃的口吻来叙述,但是,千万不要对英 雄在心中稍存不敬。换做你,你有那样的胆略和勇气到敌人营中做说客吗? 第三绥靖区起义,对日后淮海战局有着重大意义。 国民党这边的情况介绍完了,共产党那边现在在干什么呢?他们在用电台迷惑敌人。第十节:大战前的诡异按照国防部作战厅的部署,国民党把他的几十万重兵摆了一个很奇怪的阵型。沿着津浦 线,徐州以南到宿县蚌埠一带,摆成一字长蛇阵,拉开了决战的架势。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 个怪阵是出自资深共产党员现任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之手。 阵怎么摆商量好了,但国民党高层实在是对刘峙不放心,就劝老头子还是把白崇禧推上 指挥位置比较靠谱。老蒋刚刚经历过东北战场的惨败,心情脆弱也就顾不上考虑派系之争, 把白崇禧一纸电报叫来南京。白崇禧的态度就很诡异,一开始呢,他是兴冲冲的来,会上也 义不容辞的答应下来。可到了第二天再开会的时候,他就死活不同意当这个总指挥了。这就 很令人玩味,有江湖传言他前一晚见了桂系老大李宗仁,估计老李给他吹了点风。这也有道 理,我们知道淮海战役一失败,蒋介石被白崇禧逼的黯然下野,而推上台的就是副总统李宗 仁。 当然老蒋搞军事不行, 玩政治却是老手, 李的总统位置还没有坐热, 蒋公便又取而代之, 这是后话了。还有个原因是晚年白崇禧自己说的,大意是当时看到国军部署完全错误,大战 一触即发也没有时间调整了,救无可救,所以就没有当这个总指挥。到底真实情况如何,如 今也不得而知了。 总之,白崇禧推掉了这个总指挥,返回武汉。指挥国民党徐蚌会战的重任最终落到杜聿 明头上。刘峙?摆设而已。但这个摆设在开战之初以一系列错误决策证明自己当摆设也不胜 任。这个时候,杜聿明还在东北,淮海战役开战第五天他才匆匆赶到徐州。 国民党高官顾祝同认为,共军先打下了济南,要再进行大的战役行动,起码要半个月以 后,这是个错误估计,共军才不用等那么长时间,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共军华野攻击部队已 经进入了攻击位置了。 在这之前, 除了开会整风之外, 还在进行一项迷惑敌人的工作。 国民党内部已经够乱了, 还被迷惑,这仗开始就很有意思。具体就是让在鲁西南的三纵和两广纵队,利用十几个部队 的番号在那儿发电报,造成了我们部队主力在鲁西南的假象。同时命令其他纵队一律关闭电 台,互相联络用马匹,用摩托。 这就给徐州之敌造成了一个假象,即中共两大野战军准备围攻徐州。做戏要做全套,毛 泽东还命令中野在战役发起前, 佯攻徐州西侧的邱清泉部。 毛在电报中说: 要各处一起动作, 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之地,互相不能照顾。 杜聿明还在东北,以刘峙的智商,这么眼花缭乱的表演超出了他的判断能力,不上当才 怪。 1948 年 10 月 23 日,淮海战役预备作战命令从曲阜发出,命令指示各部队按指定位置 向淮海秘密开进。 1948 年 11 月 5 日,国民党正式下达了徐蚌会战的命令,11 月 6 日,共产党正式发起了 淮海战役,国共双方竟然同时向对方发起了决战。只是双方之前的准备工作不能相提并论, 共军密谋已久,万事俱备。国军举棋不定,估计不足。 无论如何,淮海战役正式打响了。第十一节:全乱了11 月 6 日, 华野 13 个纵队分兵南下, 兵锋直指驻扎在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 这是真打, 当然同时其他地方的佯攻也在进行。11 月 7 号这一天,徐州剿总指挥部里电报不断,各方 面来的消息一样,共军主力正在向我攻击。 刘峙慌了手脚,他相信了共军要让他相信的信息,以为中野华野两支大军正在向徐州攻 来。话说一个人受到突然袭击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伸手抱头护住要害,刘峙作为大军统帅,他 的反应也是这么的自然。他立刻把自己的两只手伸了回来,命令离徐州较近的李弥兵团和镇 守宿县的孙元良兵团紧急调回徐州。共军也就没客气,马上占领了这两处真空地带。这就切 断了黄兵团与徐州之间的联系,也切断了徐州到蚌埠的退路。国民党徐蚌会战的计划在刚开 始执行时,便完全走样,从头到尾根本没有机会得以施展。 而此时,粟裕也碰到了新的难题。华野先头部队来到新安镇时,赫然发现,这里已经是 一座空城。黄百韬跑的影儿都不见了。如果黄百韬在退到徐州,以华野的力量,势难与之决 战。11 月 8 日,粟裕又得到一个情报,这是张克侠,何基沣给他们提供的,说徐州最近几 天把一些辎重武器通过火车汽车,向南转移,好多家属也向南转移了,由此得到一个推断, 徐州的敌人有总退却的可能。粟裕立刻意识到,如果徐州之敌全部南撤,即使集华野中野全 力也很难与之决战。 乱了乱了,全乱了,本来就是想吃掉黄百韬,没想到不仅黄跑的没影儿了,连徐州的敌 人都开始撤退,要是让他们退过江去,那就坏了,不仅之前做的准备全部泡汤,再要寻找战 机就不那么容易了。 国军为什么要撤退呢?因为蒋介石又变卦了。 他没有坚决执行开始定的徐蚌会战的计划, 而是何应钦和顾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可这个守江必守淮的方案比较怪异,他 没有去守淮河,而是把部队沿着津浦线,徐州以南到宿县蚌埠这一带,摆成一字长蛇阵,古 往今来没有谁这么布过阵。11 月 9 日而杜聿明已经从东北回到了南京,听到老头子没有执 行徐蚌会战计划,不禁心烦意乱。这时候刘峙被共军的迷魂阵搞得晕头胀脑,分不清共军主 力在哪,已经命令部队拉回来拱卫徐州。杜聿明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共产党那边可不知道这些变化,他们以为国民党南撤了。粟裕立刻向毛主席发急电,提 出新的建议。原来打新安镇,再打海州的计划作废,现在要按照阻止徐州之敌退到江南这个 思路重新部署。 但粟裕担心这么一来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解放区能不能支持打这么大的仗。 这与毛泽东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毛本来要求华野在打完黄百韬之后,由粟裕带一部分 主力渡江南进。 接到粟裕的电报后, 毛泽东迅速作出回应: 应将敌人的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 务使南窜。同时电令中原局和华东局:务必确保两大野军的供给,要保证前线将士两到三个 月内的补给。 直到这个时候, 淮海战役的总方针才算真正出台。 这是一个标志, 从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从局部战场变成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进行江北的战略决战。于是就提出了“倾家荡产支援 淮海战役”的口号,发动群众支援淮海战役,因为这一仗打完,江北再无大战。于是就出现 了 500 万民工推着独轮车浩浩荡荡支援淮海战役的壮观景象, 也就有了陈毅后来总结的“淮 海战役的胜利是 500 万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豪言壮语。 中共已经铁了心,要和国民党在江北决一雌雄,管你愿意不愿意。于是,首当其冲的就 是跑出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那么,黄百韬跑哪里去了呢?第十二节:黄百韬的郁闷黄百韬,祖籍广东梅县,客家人,1900 年生于天津,1916 年毕业于直隶省立工业专门 学校中学部,毕业后赴江西投军,先后在军阀李纯和张宗昌手下任职,后又随张宗昌部下徐 源泉投降蒋介石。黄自知不是黄埔嫡系,又没有靠山,地位不稳,日子艰难,只有靠战功站 稳脚跟,所以在战争中,战则争先,退亦谨慎,拼死搏斗,逐渐以显赫战功取得顾祝同及蒋 介石的信任。他为人刚愎自持,自制力极强,身处逆境时从不灰心,常说能战则战,不能战 则死。内战以来,在华东战场上,无论是战斗成果还是卖命程度,黄百韬都是首屈一指的。 黄百韬是一员悍将。他手下的第七兵团曾经屡屡重创共军部队。粟裕七战七捷中收获最 小的一仗,就是同黄百韬打的。那一仗国军伤亡 2 千余人,而共军就伤亡 1 千余人,可见黄 的部队是硬钉子。孟良崮战役,黄所部 25 师救援最为积极,不顾重大伤亡,拼死增援,就 在华野 1 纵抵挡不住快要被黄突过去的时候,恰巧 4 纵一个营经过,帮助 1 纵守住了阵地, 致黄功亏一篑。否则,张灵甫的 74 师可能就被救出来了。47 年 6 月,国军对山东解放区发 动第三次全线进攻,即南麻临月句战役中,黄率部增援,冒死血战先后解了南麻,临月句之 围,华野 7 纵司令员成钧被 25 师特等射手击中,受了重伤。国军南麻临月句战役的巨大胜 利,使解放军彻底丧失沂蒙山根据地,沂蒙山区根据地失守,使华野进入最困难,最黑暗的 艰苦时期。 而此战正是由于黄百韬所部 25 师拼死增援才获得最后胜利, 师官兵伤亡上万, 25 团营长死伤过半。 以后 25 师升为主力军,被投入到各个战场作战,一直是胜多败少。豫东战役的时候, 华野部队围攻黄百韬兵团,危急时刻,黄司令亲自登上坦克冲锋陷阵,创造了国民党内兵团 司令本人亲自带队冲锋的唯一战例。经过死战,终于稳住阵脚,最终突围。之后蒋介石亲自 为他颁发青天白日勋章。 我有时候想,如果黄百韬当初参加共产党,建国后授衔仪式上一个上将是跑不了的。可 惜,历史没有假如。 华野和黄百韬兵团这两个老对手终于再次碰面了。这一回,华野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 11 月 5 日,徐蚌会战的指令发出后,黄百韬本来要奉命向徐州撤退的。可这时却接到 刘峙一个命令。说起来也是好事儿,刘峙要将第九绥靖区 44 军划归第七兵团建制。这样一 来黄百韬兵团将下辖五个军十二万人,规模可以与嫡系重兵兵团相比肩。可问题是他必须在 新安镇等待 44 军到达后,才能向徐州转进。但是身处最前线的黄兵团早就知道,共军马上 要向自己动手了,这个时候还要等人,这可急死老黄了。 明知大兵压境,自己随时会被包围,老黄却只能呆在新安镇白白浪费时间。人急了也就 不客气了,老黄电话里喝问刘峙,第九绥靖区究竟什么时候能到新安镇,本兵团究竟什么时 候能够撤退?刘峙也不知道,只是让他等,气的老黄摔了电话。遇到这样的上峰,算倒了血 霉。 没办法,命令还得遵守,老黄心里凄惨啊,自己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年仗,总算在老头 子面前赢得信任和重用, 自己这点本钱可不要折在这里啊。 他找来蒋介石派来的战地视察官, 一遍一遍诉说着自己的决心:我黄某受总统知遇之恩,如今危难之际,请总统放心,我不会 对他不起,定会以命相报。这些话一定要替我转达总统,一定要转达到。他深知他的这些友 军不大可靠, 于是还说: 请转告总统, 注意激励各个战场的指挥官, 大家共存亡, 如我被围, 一定要他们来救。这次战事不同以往,主力决战,关系存亡。 也许他的这些话起了作用,后来他被围时,蒋介石果然命令其他几大主力拼死来救。 11 月 7 日早晨,44 军总算来了,黄百韬立刻下令部队向徐州进发。共产党到底是“行 动基本靠走”,速度还是慢了点。新安镇据徐州只有一百公里,如果第七兵团全力推进,只 需两三天就可到达徐州。当晚,华野九纵第一个冲到新安镇,黄百韬早没影儿了。 可是,黄百韬在新安镇焦急等待的日子里,他忘做了一件事,让他之后付出了惨重的代 价。十三节:还是没跑掉黄百韬在新安镇光顾了着急,竟然没有想到提前在新安镇以东的运河上搭设浮桥。后面 追兵近在咫尺,十几万人要过河,光靠运河上唯一的一座铁路桥,这后果就是灾难性的。那 运河又宽又深,时值冬季,想游过去似乎更是神话。于是夹杂着逃来的民众,十几万人在运 河这边哭天不应叫地不灵,混乱持续了一天一夜,也不知道人仰马翻多少人掉河里喂了鱼, 第二天第七兵团仍没有完全渡过运河。 11 月 8 日下午华野先头部队拍马杀到。害老子们跑这么远的路,原来给堵这儿呢,天 助我也。没有寒暄客气,各种武器一齐开火,国军混乱中哪有闲心组织抵抗,只顾各自奔命 而已。那河里就像下饺子一样,打死在桥上的更是不计其数。负责殿后的六十三军因铁桥拥 挤,决定改由窑湾渡河,当晚华野九纵就在夜色中追了上来。共军这时候士气高涨,连夜发 起冲锋,战斗仅仅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六十三军便全军覆没。黄百韬的疏忽使他的第七兵团 在运河前遭受了重创。 第七兵团渡过运河的部队来到了碾庄,这是个只有两百多户人的村庄。这个村庄,由于 黄百韬的到来,注定被记入历史。 到了这个地方,离徐州近在咫尺,而且一路都是友军,按理说已经安全了,只需要安安 稳稳的撤回去就行了,但是,一系列事情的发生,最终让黄百韬还是没跑掉。 碾庄曹八集一带本来是李弥兵团在驻守,按理说老黄撤到这里后李弥应该接应,两个兵 团合在一起,华野牙口儿再好也得掂量掂量。可是,黄百韬渡过运河的部队来到碾庄时,李 弥兵团已经不见了。为什么呢?原来是被刘总司令调回徐州去了。前面我们就知道了,刘峙 一挨打,立刻把自己的两个拳头缩了回去,李弥兵团就是其中之一。先前,老黄提前过河跑 到曹八集去见李弥,说老兄你不能撤啊,我的部队还有大部分没过运河呢,看来还要两天才 能过来,你撤了兄弟可就危险了。可李弥同他打哈哈,这不好办呀,这可是总司令的命令, 不好违抗啊。老黄看李弥这个态度又搬出了刘峙,也就不好说什么了,老黄心寒啊。 如果,这个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心往徐州跑,时间也来得及。但是,黄百韬在打还 是撤这个问题上犹豫了。一进碾庄,老黄就召开军事会议商量下一步去向。多数人主张赶快 向徐州撤退,唯独一个人拍桌子反对,这人是 64 军军长刘镇湘,他说老子的部队连日本鬼 子都敢拼,他共产党有什么好怕的,就在这里拼!其实刘镇湘这人也挺猛,他的部队是粤系 班底,在抗战中也打过硬仗,他放这样的豪言也没人觉得奇怪。渡过运河后,刘极力主张坚 持在碾庄与共军决战,原因是这里有李弥留下的完备工事。实际上这并不是他的真正想法。 他的真实想法如今说来很不可思议。他这么勇猛的真正原因是,到碾庄后给他的任务是 守在土山, 他不愿意守土山, 据说土山是三国时期关公投降曹操的地方, 刘认为这里不吉利, 为了不守土山,他坚决主张在这打,在这一打他就不用去守土山了。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既然这样你丫直说啊,给你换个任务不就完了,至于这样冲动吗? 当然,这话要能直说出来就不是中国人了。 结果这就搞得老黄一直犹豫不决,这时国防部发来电令(又是国防部) ,命令他在碾庄 略加整顿, 如能击退敌人再走亦可。 就这样, 黄百韬停在了碾庄, 这一停就再也没有走出去。 解放军正在马不停蹄的渡过运河,争取了一天时间。而恰好黄百韬在犹豫不决中又停了 一天。11 月 10 日,华野的三个纵队突然出现在碾庄与徐州之间,切断第七兵团与徐州的联 系。现在好了,黄百韬就是想跑也跑不掉了。 华野这三个纵队怎么会突然出现在那里呢?还记得吗?被杨斯德策反的第三绥靖区张 克侠何基沣部,他们当时驻守在贾汪地区。正是他们的起义,导致徐州东北门户大开,华野 三个纵队迅速通过贾汪地区,截住了黄百韬的退路。这事儿就是这么寸,这么巧,要是华野 在贾汪地区多耽搁那么几小时, 黄百韬就有可能退回徐州, 那个时候战局的发展就不一样了。 留给黄百韬逃脱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大门关上了,他的脚步永远停在了碾庄。尽管知道黄 百韬兵团的战力, 可粟裕还是没想到, 眼前的这块骨头是这么的硬, 差点崩掉了自己的门牙。第十四节:血腥的碾庄黄百韬兵团陷入包围后,根据蒋介石的命令,转入依托原有卫事固守待援。其兵团部位 于碾庄圩,第 64 军在东,第 44 军在南,第 100 军在西,第 25 军在北,形成环形防御(第 63 军已被歼灭于窑湾镇) 。同时蒋命邱李兵团和李弥兵团由徐州沿陇海路东进增援黄百韬。 这边粟裕决定,以第 7、第 10、第 11 纵队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域,进行正面阻击; 以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邱李兵团之增援;以第 4、第 6、第 8、第 9、第 13 纵队 和特种兵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侧击增援的这一招很值得玩味,自古打援都是从正面打,华 野怎么还把有限的兵力投入到侧面去打,后来我们知道这是有原因的。 1948 年 11 月 11 日, 碾庄的战斗正式打响。 粟裕打这种“瓮中之鳖”一贯是手到擒拿。 之前打开封,打济南,都是随随便便就拿下了。那还是城市攻坚,防御坚固完善,如今黄百 韬剩下的 7 万来人困在以碾庄为中心 20 平方公里的几个村庄里,那等于案板上的鱼肉,只 等宰割而已。华野上下对围歼黄百韬都很乐观,相信用不了几天就能拿下。可是,这回他们 错了,老黄可是硬骨头,跟你杠上了。 斗志昂扬的华野官兵排山倒海的向对手发起了猛攻,甚至连重武器都没有使用。连日来 急行军, 辎重炮火都落在后面了, 可是没关系, 不需要。 很快, 巨大的伤亡给华野迎头一棒。 敌人碉堡工事里机枪喷射的火舌, 让冲在前面的连队一排排的倒下, 后面的部队重新扑上去, 又成排倒下,犹如割麦子一样。敌人的防御非常专业,火力的交叉,工事的完备,抵抗意识 的顽强,让华野很快冷静下来。对面的敌人,并不像以前打败的敌人那么软弱,他们战斗力 很强悍。 几天的猛攻,让野战军伤亡惨重,但是收效甚微。粟裕打电话给四纵司令员陶勇,询问 部队的伤亡情况,陶勇不敢如实汇报,只是回答部队情绪高涨,打的勇猛顽强。粟裕立刻大 声质问:伤亡!我说的是伤亡!陶勇只能承认,四纵伤亡已经超过 4000 人了。 仗可不能这么打,这是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 11 月 15 日,粟裕重新调整战术,命令包围碾庄的各纵队采取近迫作业的方式,改奇袭 为强攻,华野士兵大挖交通壕,逐村逐堡向前推进。共军的猛打猛冲突然停止了,躲在碉堡 工事的的国军官兵暂时可以喘一口气, 可很快他们看到的场景, 让他们从心底泛起阵阵寒意。 对面共军无数的战壕里在向外丢土,弯弯曲曲的战壕在向自己的阵地延伸。国军知道他们马 上就要陷入肉搏战。 一夜之间,解放军的交通壕就挖到国军的阵地前方,双方开始近距离搏杀。一个又一个 碉堡被炸掉,残肢断臂炸的满地都是,共军以强大的意志力在向前一点一点推进,沿途碾碎 一切向自己射击的火力点。逐村,逐路,每个战壕,碉堡都在爆炸,搏斗,惨叫,碾庄变成 了人间炼狱。国军一度使用了飞机空投下来的火焰喷射器,这种武器对于装备简陋的共军来 说, 威力巨大。 火舌喷射, 烈焰奔腾中人就被烧成一堆堆黑色的焦骨。 战争进行到这种地步, 完全是对双方意志力的考验,谁能咬牙坚持,谁就能获得胜利。 那几天, 碾庄的上空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人命如蝼蚁, 死神在疯狂收割着年轻的生命。 此刻的粟裕,紧张万分,要是黄百韬不能尽快拿下,阻援部队就要顶不住了。一旦增援 的邱李兵团和黄百韬一会合,那后果难以想象。所以,必须不惜代价尽快啃下这块硬骨头。 对国军来说,此刻唯一的希望就是能顶到增援部队开来的那一刻。可是,增援部队他妈 的在哪里呢?黄百韬爬到指挥所的屋顶,拿着望远镜一次次的望向远方,仍然是什么也看不 到。前几天邱清泉就来电说援军推进迅速,就快要到了,可几天过去了,还是连人影都看不 见。邱清泉,黄百韬一想到这个人就心生厌恶,此人傲慢自大,自恃黄埔嫡系,又留过洋, 深得老头子的信任,平日里狂放不羁,出言无状。我黄百韬有今天是拿命去搏去拼回来的, 他算什么?我拿青天白日勋章,他心里就不痛快,现在我遇难了,他岂肯真心来救!小人! 共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国军的阵地被挤压的越来越狭窄,部队伤亡惨重,没有吃的, 没有喝的,甚至弹药都快要消耗殆尽,难道我黄百韬就要葬身此地了吗?第十五节:增援!阻援!在黄百韬被包围的那一刻起,蒋介石就尽其所能调动部队进行增援。11 月 11 日,徐州 剿总正式下达命令, 邱清泉, 李弥兵团自徐州沿陇海铁路南北地区东进, 救援黄百韬。 同时, 蒋介石命黄维兵团向徐州开进,刘汝明兵团,李延年兵团在蚌埠集结,沿津浦线北上。蒋介 石把能调动的部队全部调动起来,国共之间的大决战渐趋激烈。 这时候,毛泽东主张先打黄百韬这招棋,方显出高明之处。毛就是要以黄兵团为诱饵, 诱使邱李兵团向东深入,予以包围,形成下一个歼灭目标,打侧击的那几个纵队就是用来切 割包围邱李兵团用的。除了围攻黄百韬的华野五个纵队,其余各纵队负责在徐东地区阻援。 中野抢占宿县,配合华野作战。打了黄百韬一部,整个中原战场这盘棋活了,剩下的事情就 是考验双方将领的指挥能力,部队的作战能力了。 11 月 12 日,在杜聿明的亲自指挥下,邱清泉,李弥集中了 5 个军十二个师的兵力,配 属坦克,火炮,飞机由陇海路南北两侧向碾庄推进。在立体攻势下,阻援的华野部队损失巨 大。而包围圈中黄百韬的战力明显超出了粟裕的预期,久攻不下,这令粟裕感到紧张万分, 一面拼命围攻,一面拼命阻援,华野的兵力战力也用到了极限。 11 月 14 日,增援的邱李兵团遇到了顽强的阻击,共军开始死守不退,全天伤亡数千, 却只推进两公里,锐气大挫。开始时的乐观情绪一扫而空。邱清泉电告黄百韬:“弟部连日 猛攻,匪顽抗异常,每山每寸均死守不退,甚盼兄向西出击,在曹八集会师”。身处包围圈 中拼命死战的老黄看到这些话,心情估计很复杂,因为两人向来不睦,这个“邱疯子”恐怕 对救自己兴趣并不大。 邱清泉这个人有点疯气,说话行事狂放不羁,毫无顾忌,是国民党内一位争议人物。黄 作风稳健,极有自制,两个人性格上就不对付。平日里就矛盾重重。豫东战役,黄被粟裕重 重围困,是邱赶到替他解了围,黄百韬最后得了青天白日勋章,邱清泉空手而回,这更是加 深了两人的嫌隙。 这个时候, 处于生死关头的黄百韬接到这样的电报, 听到这样的说辞, 他想不误会也难。 可实际情况是,华野确实是拼了命在阻击邱李所部,而邱李援军到底有没有拼死推进,这就 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了。 然而,共军方面的阻援战术,实在令杜聿明这个统帅时时生疑。除了在正面阻援外,对 方还放了几个纵队在侧面打援,这就很奇怪了,共军在侧面放那么多部队干什么?唯一的解 释就是想切割包围冒进的部队。所以杜聿明这时候并不敢贸然东进,他的兵力部署形成尖锥 状,越往前,兵力越少,越往后尾巴越大,并不敢离开徐州太远。客观说,如果杜聿明手下 的邱李兵团毫无顾忌,全力向前推进,以华野的力量迟早会被突破,这是硬实力。但是,杜 聿明是有顾及的。我有时候想,如果当时邱李兵团主力拼死向前推进,就算让华野切割包围 了,这时候危险的不是邱李兵团而是华野。黄百韬一部华野吃起来就已经很困难了,如果加 上邱李兵团这么庞大的一坨,华野的口袋就有全面崩溃的可能。可是,杜聿明太谨慎了。 这么一种部署,彻底断送了黄百韬的希望。第十六节:没有选择的杜聿明杜聿明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很多国民 党将领对那场战役的惨败是不服气的,很多人都有“非战之罪”这样的观点。把这看做是失 败者的辩解也好,还是客观事实也好,好像都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战场上的发生的奇迹。直 到我看到采访一个原国民党老兵,他的一句话令我好像摸到了答案,他说:“我们死一个就 少一个,他们死一个就补一个”。 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 500 万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国民党某将领说“山 东尽是老八路!”还有这样的话:“国民党在山东抓了太多的壮丁,人民都向着共产党。” 我还知道,淮海战场创造了“即俘即补”的策略,刚刚俘虏的国民党士兵连衣服都没换就成 了解放军, 就拿起枪打起了国民党。 战场如此, 那些未“沦陷区”呢?国统区经济开始崩溃, 从上到下的悲观失望情绪,无论高层还是士兵都认为“我们败了”。官太太们收拾金银细软 开始寻找出路,蒋介石早就准备好了退路。 我开始明白了“大厦将倾, 一木难支”那种难言的悲凉。 数字上无比强大的 80 万大军, 只不过是战场上一个个悲观无助的个体,能保命就保命吧,保不住就拼了吧。于是我看到了 事实:560 万衣衫褴褛武器简陋但斗志昂扬怀着必胜信念的庞大群体,面对着不断减少的 80 万制服笔挺武器精良但人心惶惶无心恋战的军队。最后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杜聿明就是怀着这种悲凉的心情投入到淮海战场来的。11 月 8 日,刚刚结束在葫芦岛 指挥撤退的杜聿明返回南京,此时他身患多种疾病,淮海战场的局面已经非常危急。蒋介石 立刻派他去徐州指挥作战,此时的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也就只能选择为校长尽忠,为党 国尽力了。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米脂人,抗战时曾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与桂南会战,获昆仑关 大捷,从此扬名天下。解放战争时期,他奔波于辽沈和淮海两个战场,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高 级将领之一。当他拖着病体勉强飞到徐州,就知道由于刘峙一系列的错误决定,导致黄百韬 兵团被围。如何救援黄,他曾提出另一种方案,可这个方案一提出来就被刘峙等人否决了。 他的方案是先不要增援黄百韬,令他坚守,集中兵力向西咬住中野一部分打,中野一打,黄 百韬的围不解自破。这个方案要求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坚守 7 到 10 天,由邱李兵团南下会和 黄维兵团,击破中野后,再回师解黄百韬之围。有点“围魏救赵”的意思。 这很可能造成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夹击中野的态势,一旦中野被围,华野则必须分兵来 救。这样一来,双方的局面就倒过来了,变成了共军被围,国军阻援的态势。可是,当时没 有人相信黄百韬能在碾庄坚守 7 至 10 天。但恰恰黄百韬在华野主力围攻之下在无险无守的 平原上足足坚守了 12 天。 淮海战场,国民党一直这样走看似稳妥的路子,最后走的局势越来越对自己不妙。而共 产党一直在走险招,因为不走险招根本无招可走。不少人纠缠在国共之间兵力这个问题上, 而看不到国民党战略部署上的硬伤,可谓一叶障目。大兵团作战,横跨广大的战场,几十万 人对几十万人,并不是混混在广场打架,谁人多谁就能取胜。战略部署才是要命之处。不少 人纠结在这个问题上的意图很明显,共军人多,所以取胜不奇怪。这是一种无知的见解。慢 不说共军兵力不占优,武器装备差得远,就算是共军人多,败仗有很多种,被击溃是败仗, 被歼灭一部分也是败仗,但国民党怎么就输得那么惨?一败涂地,整兵团整兵团的歼灭,连 有生力量都没有保存下来。这难道仅仅用一个“人少”的理由就可以解释过去的吗? 杜聿明没有选择,只好按部就班的从正面把部队开过去增援。可华野夹到碗里的肉,岂 能让你再抢回去。 果不其然华野拼了老命把邱李兵团死死的顶在外围, 杜聿明一时无可奈何, 他还要防着共军侧面打援的几个纵队,所以并不敢玩命往前推。他不知道,粟裕早就开始玩 命了,包围圈里的老黄拼命抵抗,死活打不下来,要是外围的老杜再开始玩命,华野危矣! 此刻的华野武功已经施展到极限了,但他还要装作才使出八成功力的样子,让杜聿明谨慎再 谨慎,千万不要冲动。 最可怜的要数黄百韬了,他已经到了绝境。 第十七节:黄百韬之死1948 年 11 月 18 日,淮海战役进行到第 13 天时,碾庄包围圈里黄百韬兵团第 100、第 44 军被歼灭。19 日,第 8、第 9、第 6、第 4 纵队在特种兵支援下,四面围攻黄百韬兵团部 所在地碾庄圩。 共军的紧迫战术,逐个的摧毁了己方修建的碉堡,工事,部队伤亡惨重。当然,他们死 的人更多,但是他们好像无穷无尽,而且不知道死是何物?远远看去只见交通壕里不断往外 丢土,弯弯曲曲的壕沟就像引爆自己的引线,只要挖到这里,“嘭”的一声巨响,一切都灰 飞烟灭。部队已经从碾庄外围的几个村庄退回来了,现在就守在碾庄这个中心,幸好,碾庄 外围有两道水壕,又修筑了工事,架设了机枪,共军一时也攻不进来。 在指挥部那所破旧的屋子里,老黄听着外面隆隆的爆炸声,若有所思。他在回想着这一 辈子的戎马生涯,他还想着自己的妻儿。 “司令,顾总长来电。”部下的声音打断了他。 顾祝同亲自乘飞机飞临碾庄上空,用电台与黄百韬通话。顾总长是他的靠山,没有他的 提携,也没有我黄百韬的今天。顾祝同在电波中喊道:弟已然尽力,必要时率部突围吧。仗 打到现在,他老黄已经对援军没有希望了。突围?我要能突围我早就突围了。就算我自己逃 得性命出去,我的十几万弟兄全没了,这样一副狼狈样子,送给那些小人看笑话吗? 总统空投下来的亲笔信他看到了:此次徐蚌会战,是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之最大关 键,务希严令所部切实训导,同心同德,团结苦斗,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使命。这些话我听 过无数遍,可是我能遵循,国军里又有几个人能同心同德呢?必胜?哎,各安天命吧。士为 知己者死,受总统大恩,我死战到底就是了。他对电台中的顾祝同平静的说:我总对得起总 长,牺牲到底就是了。 他不知道,此刻的邱李兵团已经推进到离他只有 40 里的大许家。 11 月 19 日,碾庄周边村落都已攻陷,粟裕下令发起总攻。华野九纵开始攻击碾庄外围 的水壕,对面就是黄百韬起家的部队 25 军。但是攻击并不顺利,敌人仍在困兽犹斗,九纵 伤亡惨重。九纵司令员聂凤智火了,都打到这个时候了,敌人还这么顽抗!这两道水壕成了 黄固守顽抗的天然屏障,聂决定直接趟过去发动最后攻击。他安排几个人下河试试水深,只 有一个战士趟到了对面,其他人都牺牲了。这就证明这个河是可以走过去的!总攻开始了, 共军从交通壕里一起冲出来,一起下水,直接从河里冲了过去。对面机枪扫射,成批的人倒 在河里再也没有爬起来,鲜血染红了整个河面。这个时候双方都已经杀红了眼,共军踩着同 伴和敌人的尸体不断从河里冲过去,最后双方的尸体硬是把这几道水壕给填满了!九纵在整 个碾庄战役中伤亡最多,总共伤亡了 7000 多人。 碾庄圩,是华野用尸体填过去的! ! 大势已去, 黄百韬带残部撤至大垸上, 指挥第 64 军继续顽抗。 月 21 日, 4、 8、 11 第 第 第 9 纵队对大、小垸上发起攻击。11 月 22 日,黄百韬领着残余的部下突围,当跑到尤家湖 附近的一片芦苇塘边,身边只有一个警卫员了。他拔枪命令警卫员不要管自己逃命去吧,随 后拔枪自尽! 蒋介石后来还专门找人潜入碾庄一带,找到黄百韬的尸体,辗转带回南京,为他举行国 葬,追赠陆军上将军衔。 关于黄百韬之死,有两种说法,共军称黄被击毙,国军称他是自杀。我更倾向于自杀一 说。黄已报了必死之心,想要求生,他可以早早投降。在部下损失殆尽,战无可战之时,拔 枪自尽,不失一位军人的尊严。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里也还原了那个情景,但是好像综 合了一下,先中了流弹,再自杀。不管怎样,黄百韬死了,他死的很有军人的风骨,尽管他 所效忠的人, 所捍卫的政权, 在我看来很不值得。 但是人各有志, 各为其主, 作为一个军人, 他赢得了我的尊敬和敬仰。 战后无论是战斗总结还是个人回忆,都一致认为碾庄战况之惨烈为淮海战役之最,经这 一战,华野就付出了伤亡接近 5 万人。 收到黄百韬兵团被全歼的消息后,粟裕一下子昏倒在地。第十八节:攻占宿县粟裕身体一直不好,早年头部负过的一次重伤,让他时时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头疼欲 裂。淮海战役开始后,粟裕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有时头疼得厉害了就把脸贴在窗口的玻璃 上凉一凉,或者抓几把雪搓搓脸,以减轻痛苦。一个用脑的人,当他头疼欲裂时,我难以想 象他是如何工作的。也许,战事紧张也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吧。 当黄百韬兵团被围歼的消息传到粟裕耳中时,他身心一阵放松,竟然晕了过去。黄百韬 这块硬骨头终于被华野砸碎,吞掉,吃得一干二净,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虽然,这付出了惨 重的代价,在攻击碾庄外围那条水壕时,华野的勇士们几乎是用尸体填过去的。但是这样的 代价是值得的, 黄兵团被全歼时, 杜聿明带的援军已经距碾庄不足 40 里了, 如果两部靠拢, 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黄百韬兵团的覆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了。 而此时的中野在干什么呢?11 月 15 日,在碾庄战斗激战正酣时,中野悄悄攻占了防守 空虚的宿县。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招,拉开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序幕。 宿县是徐州的南大门,也是徐州到南京的唯一补给线。宿县被攻占,意味着徐州通往南 京的大门被关上了,徐州已经孤立了。共军方面的后勤补给是靠解放区特别是山东的百万民 工用独轮车运送,不受铁路公路的限制。而国军一方的后勤补给主要靠公路铁路运送,否则 只能靠空投。宿县被解放军攻占,就切断了徐州到蚌埠和南京的联系,唯一的一条补给线就 是津浦线被切断,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 可当初, 他们怎么就没有意识到宿县的重要性呢?这就又要算到我们刘峙刘总司令的头 上了。原先驻守徐州的是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可战役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兵团就被惊慌失措 的刘峙调回了徐州。解放军方面早就看到了宿县的重要性,这么一来,岂有不占之理? 第一个认识到宿县重要的是刘伯承,早在淮海大战开打之前,刘伯承就提出尽早攻占宿 县,切断敌之中枢,对徐州之敌形成关门之势。这回好了,敌人主动让了出去,宿县轻易到 手。 等到国民党认识到宿县重要性的时候, 已经晚了。 黄百韬兵团覆灭后, 蒋介石严令黄维, 孙元良, 李延年三个兵团继续北上, 同时以徐州的两个兵团南下, 以求三路对进, 打通宿县。 国民党这都干的什么事, 先轻易丢掉, 再千辛万苦往回找, 可共产党捡到了, 他还会给你吗? 华野那边在玩命打,中野这边也没闲着,其主力已经投入到阻击北上援军的战斗中。 1948 年 11 月 16 日,毛泽东发出一份电报,电报称: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 前委,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这意味这淮海战役 最高指挥机构的成立,也意味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个总前委的机构也许只能算一个 临时领导班子,两大野战军要合作协调,必须就要有这么一个班子相互沟通。但是整个战役 期间,基本上还是各指挥各的部队,即粟谭指挥华野,刘陈邓指挥中野。五位前委只在战役 即将结束时,匆匆聚首一天时间,留下一张合影以作留念。 关于这个总前委,我还想补充几句,因为这好像涉及到目前争论不休的一些敏感话题。 众所周知,建国后 1958 年,粟裕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了错误批判,随后被撤掉总参 谋长的职务,调到了军事科学院。此后的几十年中,粟裕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党内公开的平 反,直到他去世 10 年之后才得到平反。所以 58 年后粟裕一直过的比较压抑,也再没有担任 什么要职。这属于党内高层之间的权力斗争,不再多讨论。我要说的是,淮海战役的指挥问 题。确定无疑的是,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原因很显然,粟裕首先提出了淮海战役,第二阶 段开始之前中野只是配合作战,而到后来围攻黄维兵团时中野根本啃不下来,华野派出 5 个 纵队才一起打下黄维。淮海战役 80%是华野打的,这也是由华野当时的力量决定的。所以说 粟裕指挥淮海战役是确定无疑的。 可由此说淮海战役的功劳是粟裕一个人的, 那也是不对的, 没有两大野战军的无私配合,没有当初五大前委的通力合作,以淮海战役步步险招的局面, 想取得那样重大的胜利,根本不可能。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个评 价十分准确。 从另一个方面说, 其实淮海战役还是中央军委指挥的, 因为整个淮海战役期间, 中野和华野之间的电报,都会同时抄报中央军委,一切重大决策由毛泽东拍板定夺,所以毛 主席才是大掌柜。由于粟裕几十年的压抑,其功绩得不到承认,现在一些狂热粟粉又走上另 一个极端,为抬高粟裕而贬低其他人,对于一生低调谦逊的粟裕来说,这是一种摸黑而不是 支持。 宿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雷霆战绩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