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净土奥义真诠:我为什么要弘扬往生药师净土法门

查看: 5168|回复: 13
我们以多大的力量弘扬弥陀法门,就应该以多大的力量弘扬药师法门
节选自:于晓非教授《疑问解答》
有同学问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在西边?我是学天文的,有朋友甚至问我是否在望远镜里看到过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弥陀净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的。即使天文学再发达,望远镜再高级,你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我们婆婆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世界。那为什么讲弥陀净土是西方极乐世界呢?其实西方这是表法。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表征归宿。法藏比丘因地四十八个大愿其中四十二个大愿都是讲临终、讲死后,是中阴救度,借死度众生。当然很殊胜。
但是现在中国佛教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一味地强调弥陀法门而排斥、忽视其它的法门。仿佛佛教是一个只讲死后的宗教。所以净慧法师讲生活禅,讲当下,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提倡人间佛教。生死本来不二。释迦牟尼佛在给我们讲了西方的弥陀法门之后,他老人家又给我们讲了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法门。同样,东方也是表法。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春天,生机勃勃。所以《药师经》中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以及《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的东方七佛的四十四个大愿,愿愿都是讲生,讲当下如何利益众生,不谈死。所以佛教还有生的一面。
现在一提弥陀法门大家认为就是净土法门,严格说那是往生法门,是借弥陀的愿力临终的时候接引我们往生弥陀净土。而药师法门是立足于现生,是现生法门。其实净土法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有人讲佛法的一切法以净土为归。大家就理解为一切法最后都归为阿弥陀佛的法门,这是一大误解。我们讲真谛与俗谛二谛圆融。真谛是自性空,是般若这一度,成就我们的法身;俗谛是缘起有,讲福德资粮,成就我们的报、化两种色身。每个人成佛,都是法、报、化三身成就。有人打禅七开悟了,见点儿空性,以为那就是成佛。其实差得十万八千里啊!我们每一个人是在哪里成佛呀?不是在这儿,是在自己的一方净土。我们要发愿,要行愿,要多生累劫地行菩萨道,度众生,成就自己的依正庄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正报;成就自己的国土、眷属的依报),成就自己的净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法以净土为归。但是现在我们仅以往生弥陀净土的法门叫净土法门,其实弥陀法门是往生法门。
弥陀法门固然有它当机的一面,但是不能以这一个法门来取代一切法门。佛陀讲弥陀法门、讲药师法门是平平等等的,而现在的中国佛教重弥陀、轻药师。重弥陀是正确的,轻药师是不正确的。我们以多大的力量弘扬弥陀法门,就应该以多大的力量弘扬药师法门。不能弘一法而谤一法,弘一法而轻一法。特别对青年人,更强调的是生,立足于当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其实大乘佛教究竟的归趣是在当下、在现生。
[ 本帖最后由 行愿无尽 于
21:49 编辑 ]
感谢您的好文布施!
  中央党校教授,北京大学禅学社首任名誉社长,佛学研究专家,北京著名佛教学人,印度宗教研究专家,师从印度学大师徐梵澂先生和金克木先生。对科学、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于中国和印度古典文明有很深的造诣。
  为人大度、热情,演讲风格独具,有着特别的激情与活力,是我院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被誉为当今大陆最具魅力的弘法居士。一九六一年十月生于北京,一九八五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学专业。一九八二年八月五日在浙江省普陀山普陀寺庙了空法师处受三皈依,法名“根培”。于先后师从于贾题韬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韩镜清先生和任杰先生,并受教于清定上师、净慧大和尚和徐梵澄先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多是在成就淨土功德:
========================================
1.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2.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3.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4.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5.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6.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7.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8.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9.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10.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11.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12.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13.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14.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挍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15.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脩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16.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17.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18.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19.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20.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21.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22.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23.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24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25.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26.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27.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28.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29.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30.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31.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2.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3.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體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4.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35.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36.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7.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38.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39.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40.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1.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42.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3.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4.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5.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6.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47.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48.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
其中1、31、32是講極樂依報莊嚴。
2~11、15、16、21、27、38、39是講淨土人天的功德,
12、13、17是講阿彌陀佛正報莊嚴。
14、24~26,28~30,40、46是講極樂世界聖眾之功德。
18~20,33~35、37是攝化十方眾生,
22、40~48是攝化十方菩薩。
所以真正攝化一般眾生是18~20,33~35等願,而此等願中18~20是攝化眾生往生極樂的利益。
33~35、37是利益其當下的修行。
所以阿彌陀佛是比較重視接引眾生往生淨土。
就是阿彌陀佛建立一個超級莊嚴的地方,讓所有眾生都去那裡生活修行。不會有任何痛苦。
就比如從比較落後的國家移民到富裕進步的國家。
弘扬药师法门 建立人间净土!
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em25] [em25] [em2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em64]
Powered by(重新整理后转载)四大净土比较之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
(注:以下转载圣凯法师的四大净土比较一文,但多为繁体字,且文章较长,所以将四大净土分别摘录,重新整理,共分为四篇文章,供有兴趣的人阅读)
(注:以下转载自别处,为简体字版本)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节录——药师佛部分
作者:圣凯法师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面对这个多苦多难的世界,而引发向往美好的世界,是应该的,也是一切人类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重视自己的理智与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进一步的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在佛法的普及声中,佛弟子不仅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印顺法师说:「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净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色,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佛在各种大乘经典中曾经宣说各种佛净土,常见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之兜率净土,另外还有《华严经》之华藏世界、《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维摩诘经‧佛国品》宣说的唯心净土──心净土净。在这些净土中,最为中国佛教徒熟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传入中国时,曾流行一时,但自从道绰、善导起而弘扬弥陀净土,再加上弥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所以也就逐渐式微了;至于其它净土,虽然随着经典传入中国,但是都未能引起反响。中国佛教的净土思想发展地极为特别,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净土」似乎专属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往生极乐净土法门中,也不像后世以念佛为主,经典中原来是以诸行往生的。这当然是佛法适应世谛流布,因适应中国的时、地、人而采取的方便。但是,佛教发展到今天,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佛教要掌握时代的命脉,就必须在传统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应今天环境的方便,这是现代佛法弘扬者的任务。
中国自从本世纪初以来,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除了继承传统的佛教以外,对佛教自身也进行反省,「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提出是这时代的结晶。于是,人们在强调「西方净土」外,逐渐提倡「人间净土」,这是佛教适应时代的新方便,即重视在现实人间努力于心灵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环境的净代。对人间净土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憧憬。
其实,被中国佛教徒所忽略的弥勒净土、阿閦佛净土、药师琉璃净土都带有特别珍贵的特质,注重人间净土的实现,及智能、慈悲的大乘菩萨精神。在这四大净土中,以弥勒净土出现最早,也最充满人间现实性。其次,弥陀净土与阿閦佛净土是初期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两大流:阿閦净土是般若流,是重现实的、自力的、智证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思想;弥陀净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愿的净土思想。药师净土出现最晚,于是受弥陀净土及密教影响很大。所以,对这四大净土进行比较,而抉择出适应现代的净土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撰写本论文的目的。
净土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道,生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所以,每个净土都有教主,每个净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愿,由于因地的誓愿与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因此,本文将从教主、因地的本愿、净土的状况及往生法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净土法门之间的同异,以此抉择现代社会弘扬净土的新方便。
二、教主之比较
四大净土各有一位教主在教化众生,弥勒净土的教主是弥勒菩萨,阿閦净土的教主是阿閦佛,极乐净土的教主是阿弥陀佛,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是药师佛。每个教主的名号都有一定的表法意义,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或约崇高的圣德立名,或取象于自然界,或取象于人事界,从种种方面表现佛菩萨的特德。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名号中,看出各净土的不同特色。
药师,梵名Bhai2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寠噜。又称作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庄严如极乐世界。
现代谈到药师,只是配药的人,而古代却不然,药师与医生的含义是一样的。佛法中常称佛陀为无上医王或大药师,因佛能治疗一切众生的种种疾病。凡世界众生无时不在惑业中,身心充满诸病。经说: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能拔除众苦,善治诸病,以物药治身病,以法药治心病。在佛法中,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就是法药。药师本为一切佛的通称,一切诸佛都是大药师,不过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特别重视消灾延寿,特重于治理众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药师为名。琉璃──毗琉璃,译为远山宝,是青色宝。在小世界的中间,有最高的须弥山,四面是四宝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宝所成的,所以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仰望虚空,见有青色。青天,就是须弥山的琉璃宝光,反射于虚空所致。印顺法师的《药师经讲记》、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都以两种含义来说明琉璃光:
一、依众生的心境说,辅助药师佛宣扬正法的菩萨是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菩萨。前面说过,琉璃光系由远山宝映现于空际的光彩;而此二菩萨,以名喻德,当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太阳光给人以热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给人以清凉、安宁、幽静的境界,这都为人生所必需的。众生──人类在生死轮回中,都有一种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随应众生的心境,也就以明净的青天与日月,表征如来的德行,显示人类最高的理想界。
二、约佛陀的证境说:琉璃光,即佛的自证境界。因为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显发无边光明清净功德,朗耀皎洁,平等无差别,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团,故喻佛的自证境为琉璃光。总的来说,东方净琉璃世界,表佛现证的清净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契证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体,日月运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说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
中国人一向重视太阳,印度特别对月亮有兴趣,特重宁静与清凉的特质。本来,动与静,热烈与安静,温暖与清凉,应互相协调而求平衡。我们学佛,从凡夫到圣者的境界,必须发挥这两方面的德行;对治人世的嚣狂凌乱,应重视清凉与宁静。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因此在现代社会宏扬药师法门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以上对四大净土的教主简单地叙述,可以发现每位教主都有各自的特质,也就是说各有自己的优胜处。这四位佛菩萨都是现在存在的佛菩萨,其中阿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是他方佛,弥勒是此土的补处菩萨,将于人间成佛。并且,在佛教史上,药师出现最晚,受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
在因地修行时,弥勒是以易行道为主,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施舍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不过,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弥勒菩萨却表现出「不厌生死苦,不欣涅槃乐」的积极入世度生的大乘菩萨精神,经说:「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就属于难行道。所以,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弥勒菩萨的修行历程很完整,颇能作为一般人的代表:前半段修易行道,下手较易,不致望而却步;等到福慧资粮积聚差不多了,再进一步修难行道,这时就能举重若轻了,难行道反而是易行道,易于成佛了。」阿閦佛是初期大乘出现的,有浓厚的释尊影子,故因地修行与释尊一样是难行道。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以净土为中心,成佛后也以净土摄受众生,其愿行完全与净土结合。药师佛在因地时,除了以成就净土外,也重视在现世摄受众生。
弥勒菩萨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慈心,修慈心三昧,不食众生肉;阿閦佛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心于一切众生不起嗔恚;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以种种法药、物药医治众生的身心诸病,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虽然诸佛皆可名药师,但以琉璃光如来以此为最胜,故特得名药师佛。阿弥陀佛的名字却呈现殊异的意趣,其无量光、无量寿的涵义重于佛身果德的彰显,其超越一切佛的根本特性与「佛佛平等」的原则违背,有着浓厚的一神教的色彩。我们可经从这些佛菩萨的名号中,了解到四大净土的一些特质,及其成就净土的因行,从而发愿学习佛菩萨的因行愿心,也成就如佛菩萨一样的净土,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佛。
三、因地本愿之比较
本愿,是菩萨在往昔生中,因地修行所立的誓愿,藉由生生世世的努力,而终于实现 。菩萨的本愿,本来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净土行者,特重净土的本愿,本愿也就渐渐的被当作净土愿了。净土之所以重视本愿,是可以理解的。释尊的时代,社会并不理想,佛教所遇到的障碍也相当多,于是唤起了新的希望(愿),未来弥勒成佛时,是一个相当理想的世界。弥勒的人间净土出现了,又发生了弥勒为什么在净土成佛,释尊为什么在秽土成佛的问题,结论为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佛法是在不理想的现实世界中流传的,修菩萨行的,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面对当前的不理想,自然会有未来的理想愿望。在菩萨道流行后(透过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庄严国土的愿望,是会发生起来的。所以,本愿与大乘净土思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净土思想的发展,诸佛的本愿越来越完整、繁复,这可以四大净土的教化主的本愿看出。
4.药师佛的本愿
在净土本愿中,以药师佛的本愿出现最迟,所以受各种净土本愿影响较大。药师佛的本愿除了注重净土以外,并且重视现世利益,这与前三大净土本愿是十分不同的。在《药师本愿经》的译本中,一般以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与义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影响最大,但玄奘的译本只有一个药师佛,而义净的译本中详述七佛药师的本愿。藏译的《药师经》也有两种,分别与玄奘、义净译本相对应。在七佛本愿中,虽然另外六位如来各有自己的本愿,或八愿,或四愿,但只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本愿最为殊胜。所以,我们介绍药师佛的十二本愿,主要以玄奘的译本为主。十二本愿如下:
1.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 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2.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3.愿以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
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5.于我法中修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6.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7.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菩提。
8.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
9.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10.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11.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12.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在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有关净土的本愿很少,比较明显的只有第一、二愿,其它的大部分是关于闻名的现世利益。在闻名利益中,有往生净土、上生天国、还生人间等等利益,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说:
「若有四众……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或生剎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
有愿生西方弥陀净土者,由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功德,反而能往生西方净土,这可见弥陀净土的影响是很深的。同样,由闻名号的功德,则能生天或在人间作富贵者,这在其它净土思想是很少见的,所以反映了人间摄化与往生净土并重的倾向。若从方位来说,东方喻生,药师如来愿愿不离当下,愿愿不离现生。这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针对性,所以提倡药师法门是十分有现代意义的。
本愿是净土建设的方针与图样,诸佛依此成就净土、教化众生,依愿起行,依行得证。本愿思想是净土思想的基础,随着净土思想的发展,本愿亦越来越完整、丰富。 
弥勒净土起源最早,在本愿方面维持着朴素面貌。弥勒菩萨的本愿是当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的时候才下生人间成佛。在《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中,是与释迦牟尼佛对比的,释尊发愿在秽土成佛,而弥勒则发愿在净土成佛。由弥勒菩萨的本愿启发了后世佛弟子积极建设人间净土的精神,人们希望借着现实的努力,能早感弥勒下生。
阿閦佛的本愿是针对现实此土的佛教而发,本愿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根本誓愿、自行愿、佛国清净愿,将阿閦佛的因地修行与佛国内容全以本愿力所致的说法来叙述,但是表达得极为散漫,不像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经过整理而条列出来。
阿弥陀佛的二十四愿,比阿閦佛国的三愿,不但内容充实,而更有独到的意境。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选择二百一十亿国土而结成的。虽然净佛国愿,都存有超胜秽土的意识根源,但在形式上,弥陀本愿,不是比对秽土而是比对其它净土的。要创建一理想的世界,为一切净土中最胜的。
药师佛的本愿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现实利益,药师琉璃净土虽是天国的净化,但是药师佛重在成就其名号功德,主要是以名号摄化众生,而并非以净土摄导众生。药师佛的十二愿是立足有情的现世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出世而不离世间。并且在名号利益中,闻药师佛的名号亦可以往生弥陀净土,这可见弥陀净土的影响。所以,药师佛的十二本愿,是由弥陀净土的重净土而回到人间,但是受弥陀净土与密教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其的独特性。
四、净土状况之比较
佛菩萨依本愿力去实践修行,从而实现了与本愿相对应的净土。因为每位教主在因地的本愿力不同,所以成就的净土也就不同了。从净土思想发展而言,印顺法师说:
净土思想的渊源,有北拘卢洲式的自然,那是从原始山地生活的怀念而来的。有天国式的庄严,那是与人间帝王的宝贵相对应的。这是印度旧有的,但经过佛化了的。北洲与天国,可惜都没有佛法!有佛出世的净土,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先声。等到他方佛世界说兴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有佛出世说法,成为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乐土。
所以,净土一般可以分为人间净土与天国净土两大类,弥勒菩萨由于现在居住在兜率内院,所以兜率净土是天国净土;而弥勒未来下生人间,则又是未来人间净土。阿閦佛净土重于现实人间的净化,则是人间净土。阿弥陀佛净土由于本愿力的最胜,所以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比弥勒净土与阿閦佛净土更为完善、更为完美。药师佛净土则继承弥陀净土的庄严,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4.药师佛净土
药师佛净土是他方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所以,琉璃净土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东方。关于药师琉璃净土的庄严,经中描述的很少,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说:」彼佛土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亦无女人及三恶趣苦恼之声。以净琉璃而为其地,城阙宫殿及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药师净土出现在弥陀净土之后,当时弥陀净土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介绍药师净土的庄严只需要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例,同样都没有女人与三恶道。
药师净土位于东方,东方是太阳生起的地方,表生──以生度众生,所以中国人便有一种特殊的意识,东方代表生机,药师净土便演变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其实,药师法门是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相对东方,西方极乐世界位于西方,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表死──以死度众生。弥陀法门重在接引众生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进而得到究竟解脱。印顺法师说:「这在中国人心中,有意无意间,成了一种很明显的划分。所以西方净土盛行以后,佛法被人误会为学佛即学死。」药师净土的出现意在推崇西方净土的同时,而强调现世的关怀,这也是对弥陀净土的补充发展。
通过对四大净土的简单了解,我们可以对净土思想发展有一个总的印象。弥勒的兜率天净土、阿閦佛净土、阿弥陀佛净土、药师佛净土,都是现前存在的净土。未来人间净土,则在弥勒下生人间时成立,兜率天净土就暂时结束。未来人间净土、阿閦净土,都是人间实现的净土,是针对我们身处的世间而予以净化;在理想程度上,阿閦佛净土是更进一步。兜率天净土是属于天上的净土,阿弥陀佛净土与药师佛净土则是天上净土的高度净化,阿弥陀佛净土更进而标榜为诸佛净土之王。
净土的环境则越来越庄严,这也反应了净土思想发展的成熟过程。天国的特色是衣食自然,随心所欲,而且天人是化生的。所以兜率净土与极乐世界,都是衣食自然,人民则为莲花化生,药师佛净土既然庄严如极乐世界,那么人民也应该是莲花化生。而未来人间净土与阿閦净土,其衣食虽无虞,人民却以一般妇女怀孕的方式诞生。未来人间净土仍有三恶道、人民仍有三病,而兜率天净土、阿閦佛净土、阿弥陀佛净土、药师佛净土则无三恶道、三病。未来人间净土、阿閦佛净土的人民都有男女之别,但是阿閦佛净土的女人无诸不净、妊孕生产时平安无痛苦;极乐世界与药师佛净土则是纯一男性的净土,是完全没有男女爱欲的净土,而阿閦净土虽不着爱欲,但必须以「以因缘自然爱乐」而传宗接代。未来人间净土仍有轮王统治,仍有理想的政治形态,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结合的净土;而兜率天净土、阿閦净土、阿弥陀佛净土、药师佛净土都没有国王,是纯粹学道修行的净土。未来人间净土与阿閦净土都是声闻、菩萨共学的,都容许阿罗汉入涅槃的,阿閦佛净土更强调阿罗汉现涅槃时现种种神变,而且遗骸自行化去,非常清净;至于极乐世界,虽也是二乘共学,却归入一佛乘。总之,净土思想的发展是逐渐完整、丰富,从此土到彼土,从人间到天国,而不断地传出。
从四大净土来说,当然以阿弥陀佛净土最为殊胜,中国佛教也最为遵崇西方净土。但是,如果从完整的净土来说,确实各有殊胜处,也各能适应一部分根机。印顺法师评价说:
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萨的智证大行(阿閦佛国净土);又忽略了现实人间净土(弥勒净土)的信行;这已经是偏颇的发展了。等到与药师净土对论,弥陀净土,也即是被误会作『等死』、『逃生』,这那里是阿弥陀佛净土的真义!阿弥陀佛净土的信行者,应恢复继承阿弥陀佛固有的精神!
从现代适应根机来说,只有以西方净土为主体,而强调综合其它净土的思想,加强人间净土与天国净土的结合,做到生与死的全部关怀,这是现代净土宏扬者的任务。
五、往生法门之比较
诸佛成就净土的目的在于摄化众生,使众生在良好的环境里,更能好好的
修行,而庄严净土。诸佛依自己的福德智能资粮,感得究竟圆满的净土,从众生自身来说,依靠自己的福德智能是不能生净土的,所以这必须有:一、佛的愿力加持;二、众生的三昧力;三、众生的善根力成熟。能这样,众生也就能够生到净土了。印顺法师说:「佛菩萨成熟了的净土,摄引一分众生于中修行,是约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相摄说。所以究竟的佛土,是佛而非众生的。」所以,净土是佛与众生机感相应的结果。由于佛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净土不同,摄化的众生也就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
4.药师佛净土的往生法门
根据佛法的正义来说,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法门,是适应一类希求现生乐的众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则是适应另一类希求后世乐的众生。因为如此,所以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大多说明闻名、持咒、供养、受持的方法与现世的利益,对往生药师佛净土的法门则很少提到,只有经中说:
「若有四众……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花中,自然化生。」
这是愿生西方而没有把握的众生,由于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至心称念;依此称念功德及如来的本愿力,便可获得加持力,感得八大菩萨的引导,往生西方净土。另外一种说法,初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没有把握,后又得闻药师如来名号,始有八大菩萨的接引,是往生东方净土的。
往生净土最基本的是愿力与功德力,药师佛净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药师佛净土需要的条件是发愿往生,然后就是称名、持咒、供养、受持等修诸功德。由于药师法门本身并不注重往生药师佛净土,所以对往生法门几乎无叙述,而对现世的种种救度则备详之至,这是药师法门的特色。
通过对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的叙述,我们就可以发现四大净土都有一些相同点,也各有侧重点。净土是清净而理想的环境,菩萨庄严净土,为了摄化众生;众生受了菩萨的恩德的感召,即向往而来生其中。所以众生欲往生净土,首生必须有愿力,然后是自己的功德力。诸佛依本愿而庄严净土,若众生学诸佛之本愿及菩萨行,则自然生于净土。如《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这八法是菩萨为人为法,对自对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则可随愿往生净土,这也是最稳当的法门。
从四大净土的往生法门可以看出,以往生阿閦净土的要求最高,必须学阿閦佛愿行及菩萨六度波罗蜜为主,尤重修习般若空观,并且强调不可贪着心往生。所以这是注重自力成就,不仰赖佛力的法门。其实,照这样修行,可以任意往生十方佛剎。或许这种以六度为主的往生法门对一般众生而言过于严格,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人发愿往生阿閦佛剎,也渐渐被遗忘了。
从其它三个净土来说,作为一个有心往生净土的行者来说,至少必须持戒、修十善,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的话,等临终时,那是十分无可奈何的事情。兜率天净土位于欲界天,故往生法门以持戒、修十善业为正行,与社会伦理一致,对社会有积极的净化作用。造恶众生以忏悔、礼拜、称弥勒名也可往生,摄受非常广大的众生,且法门非常简易,称弥勒名不需一心不乱;因为欲界天靠福德力即可,不需禅定力。往生兜率天净土是为了将来随弥勒佛下生人间。未来人间净土摄受的众生也十分广,只要与佛法结了缘,将来都可赴龙华三会;另外就是世世行菩萨道,致力于人间净土建设的菩萨。极乐世界的往生法门最为完备并且丰富,能够摄受各种根机的众生,随各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不同,也就得到不同的往生品位。造恶众生,乃至五逆十恶,还能依靠称念阿弥陀佛得以下品往生;即使不信佛法的人只要犹信罪福,愿生彼国,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边地宫殿。往生药师佛净土也必须称药师佛名号、持咒、供养。所以,以极乐世界的摄机最广,往生的要求也最低。
作为净土的修行者,如果能有为庄严净土而求生净土的愿力,这是最好的;次而求之,也必须是为了更好地修行而成就菩提度众生,而往生净土,这是一个净土行者的最基本心态。如果是为了贪图净土的享受而生净土,势必对往生净土造成障碍。同时,修行是一种生死倏关的事情,决不能存侥幸的心理,等临终救度,这正如印顺法师所说:「譬如荒年缺粮,吃秕糠也是难得希有的了。在平时,如专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为多事,这岂不是颠倒误人了!」
药师佛部分——重点节录
◎药师本为一切佛的通称,一切诸佛都是大药师,不过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特别重视消灾延寿,特重于治理众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药师为名。
◎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因此在现代社会宏扬药师法门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药师佛在因地时,除了以成就净土外,也重视在现世摄受众生。
◎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以种种法药、物药医治众生的身心诸病,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虽然诸佛皆可名药师,但以琉璃光如来以此为最胜,故特得名药师佛。
◎在七佛本愿中,虽然另外六位如来各有自己的本愿,或八愿,或四愿,但只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本愿最为殊胜。
◎由闻名号的功德,则能生天或在人间作富贵者,这在其它净土思想是很少见的,所以反映了人间摄化与往生净土并重的倾向。
◎若从方位来说,东方喻生,药师如来愿愿不离当下,愿愿不离现生。这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针对性,所以提倡药师法门是十分有现代意义的。
◎药师佛的本愿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现实利益,药师琉璃净土虽是天国的净化,但是药师佛重在成就其名号功德,主要是以名号摄化众生,而并非以净土摄导众生。药师佛的十二愿是立足有情的现世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出世而不离世间。
◎药师佛净土则继承弥陀净土的庄严,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药师法门是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
◎往生净土最基本的是愿力与功德力,药师佛净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药师佛净土需要的条件是发愿往生,然后就是称名、持咒、供养、受持等修诸功德。
◎药师佛净土思想出现最晚,所以受弥陀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它的出现刚好补救了弥陀净土过于注重后世而产生的弊端,它重视现生安乐,它的修法也是为了解决现世的问题,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适应性。
---------------------------------
&(注,以下为繁体字较多的版本,从原文中摘编)
(重新整理后转载)四大净土比较之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净土
作者:圣凯法师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面对这个多苦多难的世界,而引发向往美好的世界,是应该的,也是一切人类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重视自己的理智与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进一步的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在佛法的普及声中,佛弟子不仅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印顺法师说:「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净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色,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佛在各种大乘经典中曾经宣说各种佛净土,常见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之兜率净土,另外还有《华严经》之华藏世界、《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维摩诘经‧佛国品》宣说的唯心净土──心净土净。在这些净土中,最为中国佛教徒熟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传入中国时,曾流行一时,但自从道绰、善导起而弘扬弥陀净土,再加上弥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所以也就逐渐式微了;至于其它净土,虽然随着经典传入中国,但是都未能引起反响。中国佛教的净土思想发展地极为特别,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净土」似乎专属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往生极乐净土法门中,也不像后世以念佛为主,经典中原来是以诸行往生的。这当然是佛法适应世谛流布,因适应中国的时、地、人而采取的方便。但是,佛教发展到今天,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佛教要掌握时代的命脉,就必须在传统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应今天环境的方便,这是现代佛法弘扬者的任务。
中国自从本世纪初以来,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除了继承传统的佛教以外,对佛教自身也进行反省,「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提出是这时代的结晶。于是,人们在强调「西方净土」外,逐渐提倡「人间净土」,这是佛教适应时代的新方便,即重视在现实人间努力于心灵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环境的净代。对人间净土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憧憬。
其实,被中国佛教徒所忽略的弥勒净土、阿閦佛净土、药师琉璃净土都带有特别珍贵的特质,注重人间净土的实现,及智能、慈悲的大乘菩萨精神。在这四大净土中,以弥勒净土出现最早,也最充满人间现实性。其次,弥陀净土与阿閦佛净土是初期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两大流:阿閦净土是般若流,是重现实的、自力的、智证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思想;弥陀净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愿的净土思想。药师净土出现最晚,于是受弥陀净土及密教影响很大。所以,对这四大净土进行比较,而抉择出适应现代的净土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撰写本论文的目的。
净土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道,生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所以,每个净土都有教主,每个净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愿,由于因地的誓愿与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因此,本文将从教主、因地的本愿、净土的状况及往生法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净土法门之间的同异,以此抉择现代社会弘扬净土的新方便。
 二、藥師佛介绍
  藥師,梵名Bhai2ajyaguru,音譯作鞞殺社寠嚕。又稱作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莊嚴如極樂世界。
  現代談到藥師,只是配藥的人,而古代卻不然,藥師與醫生的含義是一樣的。佛法中常稱佛陀為無上醫王或大藥師,因佛能治療一切眾生的種種疾病。凡世界眾生無時不在惑業中,身心充滿諸病。經說:人的生理上有三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種病:貪、嗔、癡。佛能拔除眾苦,善治諸病,以物藥治身病,以法藥治心病。在佛法中,因眾生有八萬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就是法藥。藥師本為一切佛的通稱,一切諸佛都是大藥師,不過東方淨土的藥師如來,特別重視消災延壽,特重於治理眾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藥師為名。琉璃──毗琉璃,譯為遠山寶,是青色寶。在小世界的中間,有最高的須彌山,四面是四寶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寶所成的,所以我們──南閻浮提的眾生,仰望虛空,見有青色。青天,就是須彌山的琉璃寶光,反射於虛空所致。印順法師的《藥師經講記》、吳信如《藥師經法研究》都以兩種含義來說明琉璃光:
  一、依眾生的心境說,輔助藥師佛宣揚正法的菩薩是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菩薩。前面說過,琉璃光系由遠山寶映現於空際的光彩;而此二菩薩,以名喻德,當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太陽光給人以熱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給人以清涼、安寧、幽靜的境界,這都為人生所必需的。眾生──人類在生死輪迴中,都有一種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隨應眾生的心境,也就以明淨的青天與日月,表徵如來的德行,顯示人類最高的理想界。
  二、約佛陀的證境說:琉璃光,即佛的自證境界。因為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顯發無邊光明清淨功德,朗耀皎潔,平等無差別,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團,故喻佛的自證境為琉璃光。總的來說,東方淨琉璃世界,表佛現證的清淨法界;琉璃光,表無上菩提契證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體,日月運行於青天,放播光明,可說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
  中國人一向重視太陽,印度特別對月亮有興趣,特重寧靜與清涼的特質。本來,動與靜,熱烈與安靜,溫暖與清涼,應互相協調而求平衡。我們學佛,從凡夫到聖者的境界,必須發揮這兩方面的德行;對治人世的囂狂凌亂,應重視清涼與寧靜。近年來世界局勢動盪莫測,文化思潮愈益蕪雜紛亂,寧靜清涼的人生性德,也就越來越沒落,因此在現代社會宏揚藥師法門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也是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以上對四大淨土的教主簡單地敘述,可以發現每位教主都有各自的特質,也就是說各有自己的優勝處。這四位佛菩薩都是現在存在的佛菩薩,其中阿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是他方佛,彌勒是此土的補處菩薩,將於人間成佛。並且,在佛教史上,藥師出現最晚,受淨土與密教影響很大。
  在因地修行時,彌勒是以易行道為主,如《大寶積經》的《彌勒菩薩所問會》說:「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施捨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不過,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彌勒菩薩卻表現出「不厭生死苦,不欣涅槃樂」的積極入世度生的大乘菩薩精神,經說:「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這就屬於難行道。所以,廖閱鵬的《淨土三系之研究》說:「彌勒菩薩的修行歷程很完整,頗能作為一般人的代表:前半段修易行道,下手較易,不致望而卻步;等到福慧資糧積聚差不多了,再進一步修難行道,這時就能舉重若輕了,難行道反而是易行道,易於成佛了。」阿閦佛是初期大乘出現的,有濃厚的釋尊影子,故因地修行與釋尊一樣是難行道。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以淨土為中心,成佛後也以淨土攝受眾生,其願行完全與淨土結合。藥師佛在因地時,除了以成就淨土外,也重視在現世攝受眾生。
  彌勒菩薩的得名因緣是因地發慈心,修慈心三昧,不食眾生肉;阿閦佛的得名因緣是因地發心於一切眾生不起嗔恚;藥師佛在因地「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以種種法藥、物藥醫治眾生的身心諸病,立足有情的現生安樂,進而引導眾生趣入究竟的解脫,雖然諸佛皆可名藥師,但以琉璃光如來以此為最勝,故特得名藥師佛。阿彌陀佛的名字卻呈現殊異的意趣,其無量光、無量壽的涵義重於佛身果德的彰顯,其超越一切佛的根本特性與「佛佛平等」的原則違背,有著濃厚的一神教的色彩。我們可經從這些佛菩薩的名號中,瞭解到四大淨土的一些特質,及其成就淨土的因行,從而發願學習佛菩薩的因行願心,也成就如佛菩薩一樣的淨土,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學佛。
    三、藥師佛的本願
  在淨土本願中,以藥師佛的本願出現最遲,所以受各種淨土本願影響較大。藥師佛的本願除了注重淨土以外,並且重視現世利益,這與前三大淨土本願是十分不同的。在《藥師本願經》的譯本中,一般以玄奘譯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與義淨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影響最大,但玄奘的譯本只有一個藥師佛,而義淨的譯本中詳述七佛藥師的本願。藏譯的《藥師經》也有兩種,分別與玄奘、義淨譯本相對應。在七佛本願中,雖然另外六位如來各有自己的本願,或八願,或四願,但只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本願最為殊勝。所以,我們介紹藥師佛的十二本願,主要以玄奘的譯本為主。十二本願如下:
  1、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 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2、願身如琉璃,內外清淨無垢,光明過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
  3、願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受用無盡。
  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5、於我法中修梵行者,一切戒不缺減;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6、諸根不具、白癩顛狂,乃至種種病苦者,聞我名皆諸根具足,無諸疾苦。
  7、眾病逼切,無護無依者,聞我名,眾患悉除,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菩提。
  8、若有女人願捨女形者,聞我名,成丈夫相。
  9、令眾生皆脫魔網,置於正見,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10、若為王法所縛,身心受無量災難煎迫之苦,此等眾生若聞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11、為飢渴所惱而造諸惡業者,若聞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
  12、貧無衣服者,聞我名,我當施彼隨用衣服,乃至莊嚴之具,皆令滿足。
  在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中,有關淨土的本願很少,比較明顯的只有第一、二願,其他的大部分是關於聞名的現世利益。在聞名利益中,有往生淨土、上生天國、還生人間等等利益,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說:
  若有四眾……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余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
  有願生西方彌陀淨土者,由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的功德,反而能往生西方淨土,這可見彌陀淨土的影響是很深的。同樣,由聞名號的功德,則能生天或在人間作富貴者,這在其他淨土思想是很少見的,所以反映了人間攝化與往生淨土並重的傾向。若從方位來說,東方喻生,藥師如來願願不離當下,願願不離現生。這對現代社會有很大的針對性,所以提倡藥師法門是十分有現代意義的。
  本願是淨土建設的方針與圖樣,諸佛依此成就淨土、教化眾生,依願起行,依行得證。本願思想是淨土思想的基礎,隨著淨土思想的發展,本願亦越來越完整、豐富。                         
  彌勒淨土起源最早,在本願方面維持著樸素面貌。彌勒菩薩的本願是當眾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的時候才下生人間成佛。在《大寶積經》的《彌勒菩薩所問會》中,是與釋迦牟尼佛對比的,釋尊發願在穢土成佛,而彌勒則發願在淨土成佛。由彌勒菩薩的本願啟發了後世佛弟子積極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人們希望藉著現實的努力,能早感彌勒下生。
  阿閦佛的本願是針對現實此土的佛教而發,本願內容極其豐富,包含了根本誓願、自行願、佛國清淨願,將阿閦佛的因地修行與佛國內容全以本願力所致的說法來敘述,但是表達得極為散漫,不像阿彌陀佛的本願是經過整理而條列出來。
  阿彌陀佛的二十四願,比阿閦佛國的三願,不但內容充實,而更有獨到的意境。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選擇二百一十億國土而結成的。雖然淨佛國願,都存有超勝穢土的意識根源,但在形式上,彌陀本願,不是比對穢土而是比對其他淨土的。要創建一理想的世界,為一切淨土中最勝的。
  藥師佛的本願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現實利益,藥師琉璃淨土雖是天國的淨化,但是藥師佛重在成就其名號功德,主要是以名號攝化眾生,而並非以淨土攝導眾生。藥師佛的十二願是立足有情的現世安樂,進而引導眾生趣入究竟的解脫,出世而不離世間。並且在名號利益中,聞藥師佛的名號亦可以往生彌陀淨土,這可見彌陀淨土的影響。所以,藥師佛的十二本願,是由彌陀淨土的重淨土而回到人間,但是受彌陀淨土與密教的影響,從而表現出其的獨特性。
  四、藥師佛淨土
  藥師佛淨土是他方淨土,《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說:「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所以,琉璃淨土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東方。關於藥師琉璃淨土的莊嚴,經中描述的很少,如《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說:」彼佛土純一清淨,無諸欲染,亦無女人及三惡趣苦惱之聲。以淨琉璃而為其地,城闕宮殿及廊宇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藥師淨土出現在彌陀淨土之後,當時彌陀淨土已經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介紹藥師淨土的莊嚴只需要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例,同樣都沒有女人與三惡道。
  藥師淨土位於東方,東方是太陽生起的地方,表生──以生度眾生,所以中國人便有一種特殊的意識,東方代表生機,藥師淨土便演變為現實人間的消災延壽。其實,藥師法門是立足有情的現生安樂,進而引導眾生趣入究竟的解脫。相對東方,西方極樂世界位於西方,西方是太陽落山的地方,表死──以死度眾生。彌陀法門重在接引眾生死後往生極樂世界,進而得到究竟解脫。印順法師說:「這在中國人心中,有意無意間,成了一種很明顯的劃分。所以西方淨土盛行以後,佛法被人誤會為學佛即學死。」藥師淨土的出現意在推崇西方淨土的同時,而強調現世的關懷,這也是對彌陀淨土的補充發展。
  通過對四大淨土的簡單瞭解,我們可以對淨土思想發展有一個總的印象。彌勒的兜率天淨土、阿閦佛淨土、阿彌陀佛淨土、藥師佛淨土,都是現前存在的淨土。未來人間淨土,則在彌勒下生人間時成立,兜率天淨土就暫時結束。未來人間淨土、阿閦淨土,都是人間實現的淨土,是針對我們身處的世間而予以淨化;在理想程度上,阿閦佛淨土是更進一步。兜率天淨土是屬於天上的淨土,阿彌陀佛淨土與藥師佛淨土則是天上淨土的高度淨化,阿彌陀佛淨土更進而標榜為諸佛淨土之王。
  淨土的環境則越來越莊嚴,這也反應了淨土思想發展的成熟過程。天國的特色是衣食自然,隨心所欲,而且天人是化生的。所以兜率淨土與極樂世界,都是衣食自然,人民則為蓮花化生,藥師佛淨土既然莊嚴如極樂世界,那麼人民也應該是蓮花化生。而未來人間淨土與阿閦淨土,其衣食雖無虞,人民卻以一般婦女懷孕的方式誕生。未來人間淨土仍有三惡道、人民仍有三病,而兜率天淨土、阿閦佛淨土、阿彌陀佛淨土、藥師佛淨土則無三惡道、三病。未來人間淨土、阿閦佛淨土的人民都有男女之別,但是阿閦佛淨土的女人無諸不淨、妊孕生產時平安無痛苦;極樂世界與藥師佛淨土則是純一男性的淨土,是完全沒有男女愛慾的淨土,而阿閦淨土雖不著愛慾,但必須以「以因緣自然愛樂」而傳宗接代。未來人間淨土仍有輪王統治,仍有理想的政治形態,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結合的淨土;而兜率天淨土、阿閦淨土、阿彌陀佛淨土、藥師佛淨土都沒有國王,是純粹學道修行的淨土。未來人間淨土與阿閦淨土都是聲聞、菩薩共學的,都容許阿羅漢入涅槃的,阿閦佛淨土更強調阿羅漢現涅槃時現種種神變,而且遺骸自行化去,非常清淨;至於極樂世界,雖也是二乘共學,卻歸入一佛乘。總之,淨土思想的發展是逐漸完整、豐富,從此土到彼土,從人間到天國,而不斷地傳出。
  從四大淨土來說,當然以阿彌陀佛淨土最為殊勝,中國佛教也最為遵崇西方淨土。但是,如果從完整的淨土來說,確實各有殊勝處,也各能適應一部分根機。印順法師評價說:
  中國人特重西方淨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薩的智證大行(阿閦佛國淨土);又忽略了現實人間淨土(彌勒淨土)的信行;這已經是偏頗的發展了。等到與藥師淨土對論,彌陀淨土,也即是被誤會作『等死』、『逃生』,這那裡是阿彌陀佛淨土的真義!阿彌陀佛淨土的信行者,應恢復繼承阿彌陀佛固有的精神!
  從現代適應根機來說,只有以西方淨土為主體,而強調綜合其他淨土的思想,加強人間淨土與天國淨土的結合,做到生與死的全部關懷,這是現代淨土宏揚者的任務。
  五、藥師佛淨土的往生法門
  根據佛法的正義來說,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法門,是適應一類希求現生樂的眾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則是適應另一類希求後世樂的眾生。因為如此,所以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中大多說明聞名、持咒、供養、受持的方法與現世的利益,對往生藥師佛淨土的法門則很少提到,只有經中說:
  若有四眾……及余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
  這是願生西方而沒有把握的眾生,由於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至心
  稱念;依此稱念功德及如來的本願力,便可獲得加持力,感得八大菩薩的引導,往生西方淨土。另外一種說法,初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因沒有把握,後又得聞藥師如來名號,始有八大菩薩的接引,是往生東方淨土的。
  往生淨土最基本的是願力與功德力,藥師佛淨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藥師佛淨土需要的條件是發願往生,然後就是稱名、持咒、供養、受持等修諸功德。由於藥師法門本身並不注重往生藥師佛淨土,所以對往生法門幾乎無敘述,而對現世的種種救度則備詳之至,這是藥師法門的特色。
  ―――――――――――――――――――――――――――――――
&&&&通過對四大淨土的往生法門的敘述,我們就可以發現四大淨土都有一些相同點,也各有側重點。淨土是清淨而理想的環境,菩薩莊嚴淨土,為了攝化眾生;眾生受了菩薩的恩德的感召,即嚮往而來生其中。所以眾生欲往生淨土,首生必須有願力,然後是自己的功德力。諸佛依本願而莊嚴淨土,若眾生學諸佛之本願及菩薩行,則自然生於淨土。如《維摩詰所說經》中說:  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這八法是菩薩為人為法,對自對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則可隨願往生淨土,這也是最穩當的法門。
  從四大淨土的往生法門可以看出,以往生阿閦淨土的要求最高,必須學阿閦佛願行及菩薩六度波羅蜜為主,尤重修習般若空觀,並且強調不可貪著心往生。所以這是注重自力成就,不仰賴佛力的法門。其實,照這樣修行,可以任意往生十方佛剎。或許這種以六度為主的往生法門對一般眾生而言過於嚴格,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人發願往生阿閦佛剎,也漸漸被遺忘了。
  從其他三個淨土來說,作為一個有心往生淨土的行者來說,至少必須持戒、修十善,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否則的話,等臨終時,那是十分無可奈何的事情。兜率天淨土位於欲界天,故往生法門以持戒、修十善業為正行,與社會倫理一致,對社會有積極的淨化作用。造惡眾生以懺悔、禮拜、稱彌勒名也可往生,攝受非常廣大的眾生,且法門非常簡易,稱彌勒名不需一心不亂;因為欲界天靠福德力即可,不需禪定力。往生兜率天淨土是為了將來隨彌勒佛下生人間。未來人間淨土攝受的眾生也十分廣,只要與佛法結了緣,將來都可赴龍華三會;另外就是世世行菩薩道,致力於人間淨土建設的菩薩。極樂世界的往生法門最為完備並且豐富,能夠攝受各種根機的眾生,隨各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不同,也就得到不同的往生品位。造惡眾生,乃至五逆十惡,還能依靠稱念阿彌陀佛得以下品往生;即使不信佛法的人只要猶信罪福,願生彼國,也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邊地宮殿。往生藥師佛淨土也必須稱藥師佛名號、持咒、供養。所以,以極樂世界的攝機最廣,往生的要求也最低。
  作為淨土的修行者,如果能有為莊嚴淨土而求生淨土的願力,這是最好的;次而求之,也必須是為了更好地修行而成就菩提度眾生,而往生淨土,這是一個淨土行者的最基本心態。如果是為了貪圖淨土的享受而生淨土,勢必對往生淨土造成障礙。同時,修行是一種生死倏關的事情,決不能存僥倖的心理,等臨終救度,這正如印順法師所說:「譬如荒年缺糧,吃秕糠也是難得希有的了。在平時,如專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為多事,這豈不是顛倒誤人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方琉璃净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