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喻之妙,在于弑者诛心是什么意思思

诛心的意思_诛心是什么意思、诛心近义词、诛心反义词、拼音、解释_汉语词典_911查询
诛心的意思
输入词语或其拼音即可,例如 诛心 或 zhuxin
诛心 诛心的意思 诛心是什么意思 诛心什么意思 诛心的近义词 诛心的反义词 诛心的拼音 诛心的解释 诛心的同义词
拼音zhū xīn 注音ㄓㄨ ㄒㄧㄣ引证解释谓揭露、指责人的思想、用心。 明 沉周 《石田杂记》:“传闻于天下,以为王公诛心之鉞也。”《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如今 安公子 正在个疑鬼疑神的时候,遇见了这等一个神出鬼没的脚色,一番话説得言言逆耳,字字诛心,叫那 安公子 怎样的开口?” 夏衍 《观剧偶感》:“讽喻之妙,在于诛心。”相关汉字、||
手机查看词语诛心的意思,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911查询大全(微信号www911cha)后回复 cd20787 或 诛心? 即可
首字母查词:
按词性查词:
按结构查词:
汉语词典为您提供诛心,诛心的意思,诛心是什么意思,诛心什么意思,诛心的近义词,诛心的反义词,诛心的拼音,诛心的解释,诛心的同义词
诛心相关词语搜词语
诛心相关成语搜成语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7个)身体健康
&2017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微信扫一扫关注当前位置: >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保脸面切忌骄气
发布时间: 02:51 浏览:加载中
  退隐时,曾国藩是否可以揭开面具,回到他向往的&笃实之真面目&呢?
  刘蓉回籍后养晦深山,冲襟乐道,其志不移,其性不变。他作《还山篇》讽喻曾国藩。诗中云:
  功臣名遂身不退,劬劳缺掌胡为哉!
  南岳巍巍固天纵,岩栖要得幽人共。
  看武乡尽事何成,邺侯还山身更重,
  留侯辟庠谷意非狂,淮阴就醢词何痛,
  青霄已快翔双鹤,丹穴终看巢三凤。
  题诗远寄多髯公,唤起黄州春一梦。
  曾国藩见诗后,感慨万千,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同治三年(1864)三月,湘军在金陵正血战方酣。而曾国藩竟为江西争饷之事败讼,使他的失望忧烦达于极点,于是很快具疏辞却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两席,还决计偕弟曾国荃同时引退。
  曾国藩兄弟引退之念,始于同治二三年间。而决心之坚,则成于江西争饷的败讼。从中可嗅出朝中亲贵大臣倾挤之味道。而且此案之外,朝廷更故意发布言官对曾国藩之弹劾,尤使曾国藩惊恐不安。所以,到了三月,他称病辞官。在其具疏请辞之先,他还将引退决心函告郭嵩焘:
  近来礼察物情,大抵以鄙人用事太久,兵柄过重,利权过广。远者震惊,近者疑忌。揆之消息盈虚之常,即合藏热收声,引嫌谢事。拟于近日,毅然行之,未审遂如人愿否?
  这已充分表明曾国藩决心引退之志,而无所隐瞒与眷恋。
  曾国藩之所以受到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伟人、名人之崇拜,成为封建时代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与他善收晚场有很大关系。
  大凡功成名就之人,名望欲高,愈是珍重这份荣誉。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他对自己的名望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根本就认为没有什么名望。他从自己至爱的兄弟们身上,看到了名望遮掩下的裂痕和隐患,由此及彼,别人会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是曾国藩的名言。这句话也反映出他坚忍的性格修养。曾国藩早年做京官时,得到穆章阿的提携升迁极快。至他的恩师受到帝的惩 治以后,虽说他没有受到什么牵连,但是确确实实失去了一个坚强的后盾,根基也没有以前那么深厚了。后来奉命办团练可就吃尽了苦头。
  曾 国藩虽然身为团练大臣,但是起初他并不相信团练武装在对付太平军的作战中能起什么作用。他认为,年间虽有依靠团练武装镇压白莲教起义的经验,但至咸丰 初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甚适用了。首先是饷源不同,嘉庆初年,团练费用出自国库。到了咸丰初年,清政府财政拮据,军饷尚且难以为继更没有余力供给 团练费用。因而团练经费由地方绅士自筹自管,与官府无关。这样如果所委任的团练人员不得其人,承办人员乘机搜刮民财,必使农民走投无路而走向反抗,无异火 上浇油。这样来举办团练,不仅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反而会引火烧身,加速灭亡。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末年加派&辽饷&、&练饷&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对 清朝来说,可谓&殷鉴&。但是,曾国藩是团练大臣,咸丰皇帝给他的任务是&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并没让他募勇练兵,建立军队。所以他就 不得不打着办团练的旗号,把自己的计划纳入其中,以求名正言顺。为此,他在&团练&二字上大作文章。他说:&团而兼练者必主营哨,发口粮,可防本省,可剿 外省,即今日官勇之法。&他没有机械地执行清政府的命令,也没有盲目仿效前人,照抄邻省,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打着办团练的旗号另搞一套,志不在团练而在建 军。应该说,曾国藩的政治眼光还是高出清政府和当时的平庸同辈的。
  曾国藩集练的湖南官勇第一次出省作战,是在1853年赴援江西之 行。这年夏天,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奉命帮办江南军务,由湖北广济前往江南大营赴任,行至九江,惊闻太平军欲攻南昌的消息,急忙赶到南昌城中助守,以所带兵勇 过单奏请增援,曾国藩奉命与湖南巡抚骆秉章商定,派勇三千六百人分三批启程,前往南昌。结果带兵书生心狠手拙,在南昌城下遭太平军伏击,死骨干七人,兵勇 七、八十人,罗泽南的门生多人毙命。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且喜且忧。喜的是书生临阵敢战,远胜绿营员弁,亦证明他不用营弁,纯用书生带兵的办法切实可行; 忧的是初集之勇尚不善战。当时罗泽南带往江西的一千湘勇,也只有一营受过训练,其他两营皆是未练新勇,而这些新勇一战全丧。从此曾国藩更加重视对新勇的训 练,把它看作决胜的基础,这给他镇压农民起义也打下了基础。湖南串子会、红黑会、半边线会等正准备起义,就被曾国藩的军队残酷镇压下去,使湖南成为曾国藩 镇压太平天国的基地。
  然而曾国藩镇压会党,得到的是&曾剃头&、&曾屠户&之类的诨号,各种诅咒传遍湖南,致使对他追随很紧的等人都为他担心。因为曾国藩的一些作为,威胁到了一些地方官吏,所以他们也处处与曾国藩过不去。
   1854年湘军攻占武昌后,处于悲观失望中的咸丰倍受鼓舞,看过捷报后,立刻任命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并在奏折上批道:&览奏感慰实深。获此大胜,殊 非意料所及。&他还眉飞色舞地说:&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一位军机大臣在此时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 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听罢,&默然变色者久之&,再不肯把地方督抚大权交给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使他六七年内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恰在这 时御史沈葆桢上一奏折,要求曾国藩乘胜东下。咸丰便趁机收回成命,赏给曾国藩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而鄂抚一职则由曾在湖南屡次作对曾国藩的陶恩培担任, 在他未到任前,由刚刚因曾国藩攻占武昌而从&署理&转为&实授&的湖广总督杨霈兼任。刚收到令其署理湖北巡抚的谕旨时,曾国藩还有意推辞一下,免得由于丁 忧期间立功受职而为人讥笑指责。然而,他的辞谢奏疏还没有送到北京,咸丰就改变了主意,并已收回成命。更可笑的是咸丰帝在曾国藩的奏折下批道:&朕料汝必 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理湖北巡抚赏给兵部侍郎衔。&并倒打一耙说:&汝此奏虽不尽属固执,然官衔竟不书署抚,好名之过尚 小,违旨之罪甚大。著严行申饬。&曾国藩攻占武汉,远远观望的荆州将军官文和署理湖督杨霈皆得重赏,而他本人不仅未得到地方实权,还受到&严行申饬&,这 不能不引起曾国藩的深思。从此,也让他看透了清廷对他的猜忌心理。可是曾国藩还是忍了下来,以致最终成为清王朝的&中兴名臣&,泽被后代。
  &挺&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他流泪的时候,人所不知,因为他是戴着面具的。
   曾国藩认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成就大事。他指出,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即是成为圣贤的,他们也各有自立自强的方法,因而才能够独立不 惧,坚定不移。纵观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他们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 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刚&。刚是一个人的骨架,靠着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于世,才能克服大量的困难险阻,才能超越常人战胜恐惧、 悲观、消极和畏难苟安的心理天敌,才能使人体生命之潜能无限地释放出来。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刚,是人类生命运动中最大的源泉,否 则,生命则变得无动力、无价值、无意义。
  曾国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的训导,因此,他认为&倔强&二字不 可少,功业文章都必须有这两个字贯穿其中,否则会一事无成。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时,甘愿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具备了挺然持立不畏强御的精神,他 也因此而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诸多曲折磨难。他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 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 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柔&,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在《山木》篇中,讲到了东海有一个名叫&意怠&的鸟。这 种鸟非常柔弱,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它既不敢飞行在鸟队的前边,也不敢飞到鸟队的后边;吃食的时候也不争先,只拣其它鸟吃剩的残食。所以,它既不受 鸟群以外的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以内的排斥,终日悠哉悠哉,远离祸患。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
   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关龙逢、比干由于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而惨遭夏桀和商纣的杀戮;由于秉性耿直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 用。在曾国藩看来,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才是柔的实质。
   历史上的勾践灭吴,就是一则外柔内刚、以求自强的典型事例。春秋时候,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采取了与吴国讲和的方略,向夫差称臣做奴,并献上了越 国的珍财异宝和美女。夫差每次外出,勾践总是恭顺的请夫差踩其背而上车,并在车前为夫差牵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口尝夫差粪便,以表忠心。即使有人唾 骂,他也不在乎,总是一副低眉顺眼的面孔,深讨夫差之欢心。久而久之,夫差便放松了对勾践的戒惕,放他回到了越国。勾践深以会稽之战为耻,一面, 苦心劳力,爱抚群臣,教养百姓,发展生产;一面到夫差面前问安献宝,借以迷惑夫差。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打败了吴国,活捉了夫差而称霸诸侯。勾践 以匿刚显柔的手段,从而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
  读过《演义》的人,都熟知&七擒孟获&的故事。南中酋长孟获多次侵犯蜀国的 边境,诸葛亮决定南下征伐。首次交战,孟获便陷入了蜀军的包围圈,他只好弃马夺山路而逃,被早已埋伏在山上的活捉,南兵大败。诸葛亮下令,赏赐南兵俘 虏酒饭,随后把他们放归。南兵个个感恩不尽。独孟获不服,说他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诸葛亮就放他回到了山寨,孟获又重整人马要与诸葛亮决一死战。他 常饮酒取乐,对部下凶狠,他的部将董荼那元帅为了报答诸葛亮不杀之恩,趁孟获酒醉之际,绑缚孟获送进了蜀营。孟获见了诸葛亮大叫不服,说他是被自己手下捉 来的。诸葛亮攻心为上,二次放了孟获。孟获回到山寨与弟弟孟优密议,使孟优入蜀诈降里应外合以便一举打败蜀军。诸葛亮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用药酒灌醉了孟优 等人,孟获当夜偷袭蜀营,第三次做了俘虏,孟获还是不服,诸葛亮又一次痛痛快快地放了孟获兄弟。如此,又三捉又三放,到诸葛亮精心策划第七次活捉了孟获, 仍旧对孟获说如若不服还可以回去准备再战,孟获感激得涕泪交加,表示南人永不造反,愿与蜀国永远修好。诸葛亮以&怀柔&的手段,以柔制刚,克敌制胜,降伏 了强悍的南人,达到了安定蜀国边境之目的,排除了北伐曹魏的后顾之忧。
  &柔弱胜刚强&,是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可以冲击任何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它。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于人格的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一次,宋太祖正手持弹弓在后苑打鸟。忽传报一位大臣有急事求见,赵匡胤一听说有急事,不敢稍有怠慢。立即召见大臣听奏,然而听奏后却认为事情不 大,便斥责这位大臣说:&这算什么急事!&奏臣对皇上的态度不满,随口说道:&这总比打鸟的事急吧!&赵匡胤恼羞成怒拿起斧柄向这位大臣的嘴上抡去,大臣 的牙齿当即被打掉两颗,他不卑不亢地拣起被打落的牙齿。赵匡胤更火了:&难道你还想保存这两颗牙齿找我算后账吗?&大臣说:&我怎敢与您论是非呢?这事史 官自然会记的。&赵匡胤听了猛惊,连忙笑容满面的好言安慰,还送给这位大臣许多金帛。这位大臣在权势和地位上是弱者,无以与至高无上的皇位抗衡,但他采用 了柔弱的态度,却寓于道理上、人格上的刚强,征服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达到了自己在人格上不畏强暴,据理而争,自立自强的目的。
  退步宽 平,清淡悠久。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从而从中抽取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趋事赴 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 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在大是大非面前,在 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人生难行的地段、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之乡、在人际的是非面前,退让一下有何不好?所以说,为人处世,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 立,自立自强。
  曾国藩确实爱脸面,这是一种洁净自身的观念。其中,一定要把骄气除去,何以见得?他认为,曾国荃对于世间阅历渐深,而 来信中仍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是致福的方法,骄傲就会盈满,盈满就会倾倒。凡是说话、写文章,憎厌别人的习俗,嫌恶人家的鄙陋,议论他人 的短处,揭发他人的隐私,都是骄傲的表现。不论所指的事是否确实恰当,即使一一都确切可靠,已被天理所不允许。我们家的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就说人家的 长短是非,讥笑他人鄙陋,都不是好现象。贤弟要想戒除子侄辈的骄气,一定要先把自己好议论他人短处、好揭发他人隐私的习气痛加改正一番,然后让后辈事事警 觉改正。要想去掉骄气,总要以不轻易非议讥笑他人为第一应当做的事。
  的确,&骄则荡,荡则倾&,&进步处便思退步,着手的先图放手。&关键是&骄脸&令人忌恨,令人刺杀,这不管你是有无真本领,皆然。这是大众都能明白的公式。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夏商周 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span class="dig_clia" pid="
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转载]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5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6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守旧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有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7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8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9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10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类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赤裸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效果适得其反,有些作品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1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12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作品。
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作家发生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从行动上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郁达夫因为与创造社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创造社。另外,又增加了一些成员,如冯乃超等。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
13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1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14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5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16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17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18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19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20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21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22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9312;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9313;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9314;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9315;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23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24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5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26革命文学论争:指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27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28普罗文学: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29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没有多久,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革命+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30华汉《地泉》及重版: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屯阝、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31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3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33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34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35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36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7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8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39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40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41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42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43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23:20:03 阅读129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1。唐宋八大家
&#9332;基本含义: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
&#9333;主要成员: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9334;名称由来:
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奉为古文写作的典范。
&#9332;历史地位: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9333;得名由来:“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9334;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9335;主要特点: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3。昆体功夫
&#9332;基本性质: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9333;主要特点:
&#9312;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9313;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9314;大量用典
4。宋初“三体”诗
&#9332;主要派别:
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
&#9312;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
&#9313;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
&#9314;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9333;基本性质: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5。西昆诗派
&#9332;基本性质: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9333;得名由来:
&#9312;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9313;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
&#9314;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9334;主要特点: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9332;产生背景:石介在反对杨亿的精巧之文时,不适当的将杨刘的文学追求视为威胁儒家思想的异端。
&#9333;理论主张:他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
&#9334;历史结局:后来欧阳修等人促使这一文体转变。
7。诗文革新运动
&#9332;历史背景:
&#9312;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
&#9313;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
&#9333;主要特点:
&#9312;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9313;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
&#9334;历史地位:
人们把这场有力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8。六一风神
&#9332;基本性质: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9333;主要特点:
&#9312;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9313;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9。王荆公体
&#9332;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9333;主要特征:
&#9312;王安石晚年居住在江宁之半山,写诗主要用七绝体。
&#9313;这一时期的诗歌被编定为《半山集》,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沉郁,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9334;历史评价: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在宋代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实则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亦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
10。东坡体
&#9332;基本性质: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
&#9333;主要特征:
&#9312;其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9313;其基本风格有二:
A)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
B)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9314;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9334;主要影响:
“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11。以文为诗
&#9332;基本性质:这是苏轼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
&#9333;基本含义:所谓以文为诗,即以写散文的方法来写诗,亦即诗的散文化。
&#9334;主要特征:
&#9312;苏轼不仅在诗中融入散文的句式笔意和气格,而且在诗的整体上更多地吸取文章开阖变化,灵活丰富的特色。
&#9313;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其生动丰富的想像力、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助其以文为诗获得成功。
12。以诗为词
&#9332;基本性质:即用作诗的本领来作词,这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关键。
&#9333;主要特征:
&#9312;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9313;并将词题和小序发展起来;
&#9314;以诗人句法入词;
&#9315;引议论入词,在词中大量使用经、史典故。
&#9334;成功因素:
&#9312;在于把词与诗看成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
&#9313;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入词,
&#9314;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将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体诗,使词由歌者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使词的面貌为之一变。
13。山谷诗体
&#9332;诗体作者: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9333;理论主张:
&#9312;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
&#9313;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
&#9334;主要特征:
&#9312;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
&#9313;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
&#9335;历史评价: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14。点铁成金
&#9332;名称由来:黄庭坚论诗的重要内容之一。
&#9333;主要特征: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即强调用典要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15。夺胎换骨
&#9332;倡导者:是黄庭坚提出的作诗之法。
&#9333;理论主张:
黄庭坚力倡“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意在用典方面力求创新,即成黄故字面上再求新意。
&#9334;主要特点:
&#9312;“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
&#9313;从本质上看,它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
&#9314;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授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力避常规用滥的俗典,注重对典故的改造和发挥,营造新的意境。
16。一祖三宗
&#9332;基本性质:是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的。
&#9333;“一祖”含义:
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杜甫诗为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
&#9334;“三宗”含义:
除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9335;名称由来: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由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17。江西诗派
&#9332;历史地位: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9333;名称由来: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9334;主要成员:领袖是黄庭坚,其他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9335;基本性质:
&#9312;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
&#9313;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9314;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联系。
&#9336;主要特色:
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18。后山体
&#9332;即指陈师道的诗,陈师道号后山居士,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著有《后山集》。
&#9333;他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以摈弃华丽辞藻。
&#933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但因其缺乏华采而唯余瘦硬。
&#9335;他的诗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
19。简斋体
&#9332;即指陈与义的诗。陈与义号简斋,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
&#9333;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
&#9334;他虽也重视句法,造语凝练,但并不株守江西诗派成规,能突破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
&#9335;主张“不可有意于用事”,以直致、浅语入诗,去繁缛,尚简洁,注重白描和诗歌的恢弘圆融,形成了雄
浑沉郁的独特诗风,为当时诗坛新添一格。
&#9336;他的诗歌被称为“简斋体”,对宋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20。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著《豫章黄先生文集》,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三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21。“活法”说
&#9332;产生背景:吕本中早年依傍黄庭坚和陈师道,学其瘦硬诗风,后学李白、苏轼,风格趋于自然,
&#9333;基本含义:所谓“活法”说,即是他后期所提出的作诗主张。
&#9334;主要特征:
&#9312;江西诗派以奇峭僻涩为特点。而吕本中则有意用李、苏的疏畅自然补救其弊;
&#9313;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等诗训,虽有规则可循,但亦极易受个束缚。
吕本中的“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有意识“以苏济黄”,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
22。“富贵词人”
&#9332;作者背景:
&#9312;即指北宋初期著名词人晏殊。
&#9313;他一生居显宦要职,有“太平宰相”之称,但其在政治上无大建树,而以词传名。他一生生活优裕,生活态度雍容闲雅。
&#9333;主要特点:
其词多祝寿、咏物和歌颂升平,这类词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在过分满足的生活里找
一点春花秋月的闲愁来吟咏,虽无镂金错彩的刻意藻饰,但掩盖不住其骨子里的富贵之气,
&#9335;历史地位:总体而论,尚未摆脱五代绮艳词风的窠臼,故晏殊有“富贵词人”之称。
23。南渡词人
&#9332;基本含义:
即指北宋灭亡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词人。人们习惯把宋室南渡后由北入南的词作家们称南流词人。
&#9333;时代背景:
他们都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在北宋都有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并且都已是稍有名气的词人。靖康之变以后,他们也被迫南渡,
&#9334;主要特征:
由于政局的剧变,国破家亡,漂泊流落,使他们颇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发而为词,多有凄苦的哀叹和深沉的感伤,词风发生明显的变化。
&#9335;代表人物:李清照、朱敦儒。
24。“周情柳思”
&#9332;柳词特征:
柳永一生辗转于各大都会,出入于歌楼酒馆,多有眠花宿柳、浅斟低唱的生活体验,故情词在其词作中占有极大比重,而其中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宣泄的艳情之作。
&#9333;周词特征:
&#9312;周邦彦的词在内容上与柳永很相似,早年词以写男女艳情为主。
&#9313;由于多写儿女之情,尽管词中无柳词中那些淫词荡语,但后人还是把他和柳永相提并论,
&#9334;历史评价:南宋末期的张炎就屡用“周情柳思”来代指他们的艳情词,亦泛指艳情。
25。“易安体”
&#9332;词体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9333;主要特征:
其词艺术成就很高,
&#9312;她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化俗为雅,清新工巧;
&#9313;其词既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而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悱怆的格调;
&#9314;其词既具有女性的细腻柔丽,又有不让须眉的贞刚气质,于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和俊爽,无脂粉气、无闺阁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词风大异其趣,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婉约词,
&#9334;主要影响:这种别树一帜的词风,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26。“朱希真体”
&#9332;词体作者:朱敦儒字希真,
&#9333;得名由来:
这种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的风格物色,被称为“朱希真体”。又因其词集为《樵歌》,故亦称为“樵歌体”。
&#9334;主要特征:
&#9312;南流后过了七年漂泊生活,晚年被迫隐居,常放浪于烟霞之间,写下了大量的隐逸词,
&#9313;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较浓的虚无思想色彩。
&#9314;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27。苏辛词派
&#9332;基本性质:北宋词中的豪放词派。
&#9333;形成背景:
&#9312;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补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
&#9313;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
&#9314;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
&#9315;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苏辛词派。
&#9334;主要特征:气势磅礴、悲凉感愤。
28。稼轩体
&#9332;词体作者:辛弃疾号稼轩。他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词人,才气纵横,笔力超拔。
&#9333;主要特征:
&#9312;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驰骋百家,转益多师,而且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
A)他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之语入词,以词说理,带来了词体的大解放。
B)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情和体现了自己的人格。
&#9313;他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使词在与乐分离之后,仍能够作为一种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化的新体格律诗独立存在。
&#9314;他的词不仅“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而且“包罗万象”。
&#9334;主要影响:
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29。辛派词人
&#9332;基本含义:指的是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
&#9333;主要成员:
既包括早于辛弃疾的南渡初期作家张元干、颖孝祥等,也包括和辛弃疾同时或后于辛弃疾在作词方面追步辛弃疾的作家陈亮、刘过等人。
&#9334;主要特点:他们都以浓郁有爱国激情和慷慨悲壮的词风,共同促成了苏、辛词派的形成,
&#9335;主要影响:成为词史上一笔富贵的精神财富,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0。诚斋体
&#9332;基本含义:杨万里自号诚斋。杨万里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9333;主要特征:
&#9312;他有意矫正以学问为诗、堆砌典故的江西习气,故他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
&#9313;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像新奇,语言通俗浅近、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风格流转圆美。
&#9334;主要影响:“诚斋体”一改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31。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中后期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位作家的并称。
32。功利派
&#9332;基本性质:是南宋中期文坛上的一个散文派别。
&#9333;代表作家:这派作家以陈亮、叶适等为代表。
&#9334;思想内容:
他们继承南宋前期主战派与主和派激烈论争而产生的论辩文的传统,文章以评论时事和讲治乱兴衰为特色,干预现实,讲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
&#9335;艺术风格:
文章富于鼓动性、逻辑性和感染力,风格气势雄瞻豪迈,近于东坡。被称为功利派。
33。道学派
&#9332;基本性质:是南宋中期文坛上的一个散文派别。
&#9333;代表作家:这派作家以朱熹、真德秀为代表。
&#9334;思想内容:
&#9312;他们的文章主要是宣传儒家理学和道学家的文论思想。
&#9313;其中以吕祖谦为代表的一些人,论文既主张以文贯道,又讲究章法,实为唐宋古文的嫡嗣和正宗。
&#9335;艺术风格:
他们的文章语言畅达明快,平易简洁,多讲学之文和语录体,风格近于欧、曾。被称为道学派。
34。清雅词派
&#9332;基本性质: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
&#9333;代表作家: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此后,还有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张炎和周密等。
&#9334;姜夔清雅词特色:
&#9312;他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
&#9313;在词的格调、意境方面有新的开拓,格调高雅,词境疏朗开阔,以其“清空”、“骚雅”的风格特色,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
&#9335;其他作家清雅词特色:
&#9312;此后,自吴文英、史达祖至王沂孙、张炎、周密等均沿此路作词。
&#9313;在遣辞和音律上益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9336;共同特征:他们的作词途径和特色虽各有不同,但追清趋雅却是共同的。
35。“二窗”
&#9332;得名由来:
&#9312;吴文英号梦窗,其词集为《梦窗词》;周密号草窗,其词集为《草窗词》。
&#9313;二人同为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作家。
&#9333;思想内容:多为身世之感和离别之情,且往往融入哀时伤世的黍离之悲,
&#9334;艺术风格:二人均追求清丽工巧,旨趣相近。故时人并称他们为“二窗”。
36。永嘉四灵
&#9332;基本性质:指的是南宋后期永嘉的四位诗人,
&#9333;主要成员:即徐玑,号灵渊;徐照,安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
&#9334;得名由来:
&#9312;他们都是永嘉人,字号中又都有一个“灵”字,诗风又极为相近,故谓之“永嘉四灵”。
&#9313;他们都是由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视为同一诗派,谓之四灵诗派。
37。江湖诗派
&#9332;基本性质:是继永嘉四灵而起的一个诗派。
&#9333;得名由来:
&#9312;因书商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9313;后人以《江湖集》中诗人之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派。
&#9334;代表作家:以戴复古、方岳为代表。
&#9335;主要特征:
&#9312;其宗师是当时文坛领袖刘克庄。
&#9313;其成员大都是落策的布衣之士和官场提失意的小吏。
&#9314;他们流转江湖,结诗酬唱,多效四灵体,崇尚晚唐体的轻巧之思,意于苦吟,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
38。严羽兴趣说
&#9332;名称由来:兴趣说见于严羽《沧浪诗话》。
&#9333;理论主张:
&#9312;强调诗歌“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艺术本质。
&#9313;强调诗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审美特征。
39。以禅喻诗
&#9332;名称由来:南宋后期,严羽在其著作《沧浪诗话》中说明诗歌性质时提出”以禅喻诗”的方法。
&#9333;发展过程:“以禅喻诗”的风声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南宋时期更为流行。
&#9334;理论主张:
&#9312;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9313;严羽认为诗的本质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靠“妙悟”。
&#9335;主要影响:
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的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40。宋代诗话
&#9332;基本含义: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
&#9333;主要特征;内容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
&#9334;代表作品:最早的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最为著名。
41。曲中李杜
&#9332;基本含义:明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
&#9333;主要特征:
&#9312;张可久散曲特征:具有鲜明的诗词话的特点,追求雅正典丽的艺术风格。
&#9313;乔吉散曲特征:以婉丽见长,构思更为奇巧俊丽。
42。宋末元初四大家
&#9332;主要成员:张炎、王沂孙、周密和蒋捷,都是由南宋入元代的词人。
&#9333;主要特点:
&#9312;张炎、王沂孙、周密均为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作家,
&#9313;蒋捷词虽较少束缚,有自然之趣,且时有豪放,风格多样,但在炼字、求声律及追求隽婉方面,仍不脱姜夔、吴文英的影响。
&#9334;形成因素:
由于他们词风有相近之处,又都是宋末元初词坛上的佼佼者,故清人称他们为“宋末元初四大家”。
43。遗民作家
&#9332;基本含义:
指南宋灭亡后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后人称这样一个作家群为遗民作家 。
&#9333;代表作家:著名的有汪元量、刘辰翁、郑思肖,以及谢翱、林景熙和谢枋得等。
&#9334;主要特征:
他们由宋入元之后,用诗、词、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怀时事,伤悼故国,抒写兴亡感慨,表现了坚守气节的遗民心态,表达了亡国遗民的悲愤之情。
44。借才异代
&#9332;代表作家:
&#9312;金初文坛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A)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如韩昉等;
B)二是由宋入金的文士,如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
&#9313;占据金初文坛的,几乎全是由宋入金的作家。
&#9333;基本性质:
清人庄仲方《金文雅序》中称这种现象为“借才异代”,此说揭示出了金初文学的起因及性质。
45。吴蔡体
&#9332;基本含义:金初蔡松年主要以词著称,与吴激齐名,并称“吴蔡体”。
&#9333;代表作品:
&#9312;吴激的《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南朝千古伤心事”。
&#9313;蔡松年的《大江东去》“高骚痛饮”为时人所称。
46。国朝文派
&#9332;时代背景:在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
&#9333;代表作家:
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
&#9334;主要特征:
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9335;名称由来: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7。诸宫调
&#9332;基本含义:
指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连缀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
&#9333;主要特征:
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唱歌与说白相同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48。元杂剧
&#9332;基本含义: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9333;主要特点:
&#9312;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9313;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9314;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9315;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
唱,只用旁白。
&#9334;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9335;主要影响: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9332;基本性质:是元杂剧剧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9333;主要特征:
&#9312;一般来说,楔子篇幅较短,没有专门的故事情节。
&#9313;常常放在剧本的开头,起到交代剧情的序幕的作用,有时楔子也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渡承接的作用。
&#9332;基本性质:剧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9333;基本含义:指剧本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文字,简称科。
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52。四大爱情剧
即《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53。元曲四大家
&#9332;主要成员:指前期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9333;名称由来:因为他们在元代杂剧创作中成就高、影响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9332;基本含义: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9333;主要特征:
&#9312;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9313;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55。南北合套
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照一定的规则间用。
56。元诗四家
&#9332;基本含义:指的是元代中期大德、延佑年间活跃于文坛的四位作家。
&#9333;主要成员: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椁和揭傒斯。
&#9334;主要影响:
&#9312;他们均因有文才而被选入翰林院,并以较为出色的诗文创作成为京师士子向慕的著名人物而享誉诗坛。
&#9313;其中尤以虞集名声最大,是元代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
57。西域诗人
&#9332;形成背景:在元代后期,一批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诗人崛起于诗坛。他们都是来自西域的色目人。
&#9333;代表作家:他们中较著名的有马祖常、乃贤、泰不华、余阙和丁鹤年等。
&#9334;主要影响:西域诗人的崛起,是元代后期诗坛的一大景观。
58。录鬼簿
&#9332;基本性质:
钟嗣成《录鬼簿》一书记载了元代戏曲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种,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9333;主要特征:
&#9312;钟嗣成是按时间顺序分类记述,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9313;如以他划分剧作家时所用的“前辈”、“方今”这两个时间概念,可把元杂剧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
&#9334;主要影响:
《录鬼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真正成为“不死之鬼”。
59。铁崖体
&#9332;名称由来:元代后期著名诗人杨维桢号铁崖,故其作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9333;主要特征:
&#9312;杨诗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偏语僻词,写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
&#9313;以自由奔放的古乐府为主要形式。
&#9334;主要影响:
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由于其能自成一派,仿效者很多。
60。宋人“说话四家”
&#9332;基本含义: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的“话”字,当故事讲,谓以故事敷衍说唱,相当于后来的“说书”。
&#9333;发展过程:“说话”可追溯到隋唐,但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在宋代民间的“百戏技艺”中,以“说话”最为发达。
&#9334;主要类别: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
61。话本小说(宋元话本)
&#9332;基本性质:是经过文人编纂整理的小说话本。
&#9333;基本含义:
&#9312;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9313;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9334;艺术特征:
&#9312;从题材上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八类。
&#9313;小说一般都穿插不少诗词,开头有“入话”或头回小故事,结尾有诗句作为收场。
&#9314;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
&#9335;主要影响:宋元人话本是中国小说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62。讲史话本
&#9332;基本性质:“讲史”是宋人“说话四家”里较为重要的一家。
&#9333;主要特点:
&#9312;篇幅较长,类于后来长篇历史小说。
&#9313;大多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其大事据历代书史文传编写,而细节描写则多出于说话人的虚构增饰。
&#9334;代表作品:流传至今的宋人讲史话本很少,仅《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两种。
&#9332;基本含义:
&#9312;即讲史话本,元人多称为“平话”,大约取其主要用平常口语讲述,一般不加弹唱之意。
&#9313;“评”还有评论之意。说话人边讲边评论,故后人又称为“评话”。
&#9333;主要特征:
&#9312;平话大多根据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
&#9313;浅显的文言和白话并用,把庞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连贯的长篇故事,只交代大概情节,不做过细描写,具有提纲性质。
&#9332;基本性质:又称南曲戏文。它原是宋代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
&#9333;主要特征:
&#9312;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和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成,故开始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9313;元灭宋统一中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南戏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形式。
65。四大传奇(四大南戏)
&#9332;基本含义:指元代后期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9333;名称由来:
&#9312;“传奇”含义:原指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后来被借用作戏剧的名称,
&#9313;“传奇”发展:
A)元代的南戏剧本均注有“元传奇”字样。
B)至明代,传奇成为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南方诸声腔戏曲的通称,主要指弋阳腔和昆山腔的剧本,以别于北杂剧。
&#9314;即是说,传奇作为戏曲文学形式,是从元代南戏开始形成。故元后期的四部著名南戏被称为“四大传奇”。
66。台阁体
&#9332;基本性质: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9333;代表作家: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9333;主要特征:
&#931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9313;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9314;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9334;名称由来:
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阁体。
67。童心说
&#9332;名称由来:《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9333;理论主张:
&#9312;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9313;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9314;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9334;主要影响: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68。茶陵诗派
&#9332;形成因素:
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讲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了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
&#9333;主要特征:
&#9312;茶陵诗派的诗风仍属台阁体余波。
&#9313;但李东阳不满于台阁体的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纤弱文风,主张以杜甫的诗风来加以匡正,并且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具有脱离台阁体公式形式的意义。
&#9334;主要影响: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69。前七子
&#9332;基本性质:明代弘治正德年间诗歌流派。
&#9333;主要成员:
&#9312;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
&#9313;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
&#9334;理论主张:
他们提出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
70。后七子
&#9332;基本性质:是指嘉靖、隆庆时期的诗歌流派。
&#9333;主要成员:
&#9312;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9313;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9334;主要特征:
&#9312;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
&#9313;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71。吴中四才子
&#9332;主要成员:指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桢卿,四人都是南方人。
&#9333;主要影响:
&#9312;后徐桢卿加入了李、何为首的文学集团,体现了南北文学思潮汇流的趋势。
&#9313;唐寅、文征明是吴中四才子诗歌及生活方式的代表者。
&#9334;主要特征:
由于四人名位不显,因而思想意识更多的带有市民色彩,表现为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72。公安派(公安三袁)
&#9332;得名由来:
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9333;理论主张:
&#9312;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9313;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9314;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73。竟陵派:
&#9332;产生背景:
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
&#9333;得名由来: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9334;思想特征:
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9335;艺术特征:
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74。白苎派
&#9332;形成背景:
嘉靖年间,昆曲兴起,梁辰鱼不仅将昆曲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
&#9333;基本含义: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苎》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苎派”。
&#9335;主要特征:
&#9312;南散曲喜用华美纤丽的辞藻写艳情,喜玩弄形式翻新,它虽很快取代了北散曲的正宗地位,但随着其迅速雅化和词化,逐渐疏远了它与世俗之间的紧密联系,元代散曲的自然朴实和率真豪放风格退化。
&#9313;南散曲的内容贫乏,形式浮艳,导致了散曲趋于衰微。
75。唐宋派
&#9332;基本性质:
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9333;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9334;主要特征: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76。晚明小品
&#9332;基本含义:
“小品”一词原为佛教用语,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
&#9333;主要类型:
它不专指某种文体,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
&#9334;形成因素:
晚明时期,这种文章风格正好适应了当时人们抒张个性、追求自由的社会心理和公安派“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于是便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
&#9335;代表作家:
公安三袁、陈继儒、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均为著名的小品文作家,其中以袁宏道和张岱成就最高。
77。章回小说
&#9332;基本性质: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9333;主要特征: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因此被称之为章回小说。
&#9334;形成因素: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8。神魔小说
&#9332;基本性质:神魔小说是明中后期产生的写神魔故事的章回小说。
&#9333;代表作品:
&#9312;《西游记》开风气之先。
&#9313;以后有模仿《西游记》的,如《四游记》、《西游补》。
&#9314;还有别叙故事讲神魔之争的,如《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
79。四大奇书
&#9332;基本含义:
从清代开始,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9333;基本性质:
&#9312;这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9313;实际上,它们又是南宋时期说话艺术中主要四家的延续和发展:《三国演义》是讲史小说的发展;《水浒传》是说铁骑儿的发展;《西游记》是说经小说的发展;《金瓶梅》则是小说家小说的发展。
80。拟话本
&#9332;基本含义:
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9333;主要特征:
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9312;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
&#9313;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81。“三言”
&#9332;基本性质:是冯梦龙编撰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
&#9333;主要作品:
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9334;主要特征: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
&#9335;主要影响: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82。“二拍”
&#9332;基本含义:是凌蒙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9333;主要篇幅: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9334;主要特征:
&#9312;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
&#9313;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
&#9335;主要影响:
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83。四声猿
明后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徐渭,他的《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84。明代传奇
&#9332;基本性质:是指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
&#9333;主要特征:
&#9312;它将南戏这种质朴的民间戏剧形式进行了雅化,体制上更加宏伟,艺术上也趋于精美,不但兼用南曲和北曲,而且用宫调来区分曲牌。
&#9313;由于它在体制上吸收而又超越了南戏和杂剧,使其规模宏大,形式上更加活泼,更适合文人施展才华、抒写情志,也更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其发展流行很快。
&#9334;主要影响:成为明代戏曲舞台上占主导地位的形式。
85。吴江派
&#9332;基本性质: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9333;得名由来: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9334;主要特征: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
&#9312;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
&#9313;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86。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9332;主要地位:
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全貌。
&#9333;得名由来:
&#9312;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
&#9313;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87。临川派
&#9332;基本含义:明代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者称“临川派”。
&#9333;代表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阮大铖等人。
&#9334;主要特征: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9335;代表作品:吴炳著有《粲花斋五种曲》;阮大铖现存《石巢四种》,包括《燕子笺》、《春灯谜》等剧;孟称舜有《娇红记》。
&#9332;基本性质: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的文学结社之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诛心泪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