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叫嚣,后钢之炼金术师先看fa,会怎么样

货币炼金术  内森·刘易斯  Nathan Lewis       新世纪初始,黄金的价格涨了3倍,这种古老的货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作者考察了公元前7世纪到现在的货币,认为黄金作为一种无可替代的货币,其在流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方面的作用必须得到人们的进一步认识,其价值将持续很久。同时,本书还涉及美元的影响及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货币事件,包括近期人民币走强。      
美元疲软?经济衰退?货币兴衰决定一国命运        ·亚历山大将整个地中海统一在一个坚固的银铸币体系之下,至今仍被尊称为“伟大的亚历山大”。        ·凯撒恢复了罗马货币的金本位制,至今他仍是罗马人崇拜的偶像。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美国实施金本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他的头像在10美元的钞票上熠熠生辉。             ·拿破仑恢复了法国货币的金本位,法国人拥他做皇帝。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整个世界陷入一片货币混乱之中,而他是至今为止唯一被赶下台的美国总统。             你知道吗?        ·大部分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        ·货币很少先印出来,而是先从央行一个特殊账户里创造出来。        ·历史上总是出现浮动的货币,但是像现在这样,所有的货币同时浮动还从未有过。        ·目前世界黄金供给量价值约1.4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基础货币为8000亿美元。为了给美元纸币提供100%的黄金储备支持,差不多要耗去世界黄金供给的一半——所有的婚戒、金牙、金表和图坦卡蒙的金棺都必须贮藏起来!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要想获取黄金储备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如果你失去工作,无法支付按揭,那么你遭受的是金融危机;如果你不幸地又遇上了通货膨胀,那么你就又在遭受货币危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各种形式的货币      第 1 章      好的货币就是稳定的货币      人们如何通过货币合作谋生      铸币是用来度量所买卖物品的价格并加盖印记的金或银……因此,它是价值的计量单位。然而,计量单位必须总是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否则,公共秩序必然会被扰乱,买家和卖家就会以很多方式受骗,就好像码、蒲式耳或者磅这些计量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样。      —尼古拉斯·哥白尼,“货币贬值概论”(1517) 1      当今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储蓄是委托给个人投资者的,生产是交付给个人雇主的,正因为如此,它就必须保证价值标准的稳定,否则,资本主义是不能行之有效的,也许是无法存在的。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1923) 2      人类面临一个问题: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天上掉下馅饼,人们也还有更多的问题要解决。人类会遭受炎炎烈日、狂风暴雨,也会遭受疾病、虫子或野兽的折磨和攻击。人类必须找到配偶来繁衍生命,他们的孩子必须得到照管,否则这些孩子会夭折。即使这些都为人类做好了,人类也会很快死于百无聊赖。为了生存,人类必须采取行动。      一个人,孤独而赤裸,几近彻底的无助。他的行动是徒劳无效的。他没有毛皮或壳的天然保护,也没有赖以生存的生理工具—爪子、犬齿、喙、毒液。不穿鞋子走在地面上对人而言并非易事,但是人有手和大脑。正是拥有这两样资产,人就能够制造工具、发明技术和建立组织。人作为地球上所有生物中生来最弱的物种之一,就是以此成为最强大的物种。      迫于生理之需,人类天生就是资本家,这只是说他们为了更富有生产效率而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制造工具、发明技术和建立组织。赤手空拳地捕到鱼也是可能的,但是效率不会很高。如果利用从自然界可以获得的材料制成鱼钩和钓线、鱼叉或者渔网会投入时间、精力和技能,那么人类认为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将来会得到更高的回报。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这种资本投资将会带来正的回报,他们投入精力会带来利润,他们花费时间制作鱼钩和钓线要比赤手空拳地捕鱼更加合算。通过资本投资,人类扩大了个体的经济和生产力。      但这也是没有保证的。人类在决定花费时间制作鱼钩和钓线或者鱼叉时,是要冒风险的。他们可能在找寻了多日之后,发现找不到制作鱼钩和钓线的材料,或者做好的鱼钩捕不到鱼,那么他们的资本投资就浪费了。每次制造和使用一种工具,都是一次资本投资。捡起一个石子来撬开一粒坚果是这样,建造一个半导体工厂也是如此,它也只是用来生产半导体的工具而已。      人类具有寻求更大的生产力的天然倾向:他们希望付出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并更有效率地做事。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概念也许和官方的统计没有什么关系。至于人们期望得到什么并不重要,无论是期望得到更多的实物,更多的服务,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休闲,更好的人际关系,甚或,更纯净的自然环境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人类为了实现这些愿望而不断增强其获得的能力。生产的目的和手段是没有限制的,然而人类实现这些目的的动力是内在的。      单个人的生产力从本质上说是微不足道的。这样的人有可能会饿死,尤其是如果他们没有拥有祖先留下的知识资本,没有拥有有关工具、植物、动物和季节变化的知识,就更是如此了。而且,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一个离群索居的人还不如死了好,因为他不能自己繁衍。人必须找到配偶,生个孩子,因此就会与其他人发生合作关系。      很多物种在产下蛋或者撒播种子之时就完成了繁衍之责,而人类自然而然地要形成长期的家庭。妇女在妊娠晚期养活自己是有困难的,而孩子在有能力独立生存之前也需要家里养育多年。在一个基本的家庭单元里,人类不仅在制作工具上进行投资,而且通过劳动的分工、专业化和交易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妻子由于生理上的现实就负责孩子的孕育,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负责照料孩子的幼年期。而丈夫一般都专门负责为家庭提供衣食住行。尽管大家很少会把如此亲密层次上所进行的交换看做“交易”,但是从功能上来说,它和居住在不同大陆的人们之间的交易没有什么不同。这比让父母双方在收庄稼、打猎、做饭和照管孩子各种责任上都等比例地分配更有效率,当然,现代社会提供了各种各样可选择的方案。      丈夫和妻子也可以共同从事生产并共同分享劳动的果实。夫妻可以一起制造一个做饭的锅。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资本(劳动和时间)并分享资本投资的果实:使用这个锅和享用做熟的食物。他们就是股东,尽管他们之间没有法律协议,但是有一个共识,可能是心照不宣的共识,即这个新的资本品—锅的所有权是由制造它的人共同享有的。如果丈夫突然要独占这个锅,不准他妻子使用,那么他妻子理所当然会感到气愤。今天,家族公司的分割是由离婚法庭处理的。      夫妻还要把大量的资本花费在孩子的照管和抚养上,甚至在原始社会,这种照管和抚养也会持续至少10年,有可能接近15年。相反,如果父母需要,孩子一般也要照顾他们,尤其是在父母上了年纪很难再照顾自己的时候。孩子们在年轻时“积欠了对他们父母的债务”,而在父母上了年纪时孩子们通过照顾自己的父母,也通过抚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来“偿还债务”。这笔债务或是承诺是一份契约,是为了换取今天的货物和服务而将来要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一种义务。孩子起初不能养活自己,为了生存就必须借债,而成年人要想在年老或在需要时能够有“储蓄”可以依靠,他们就必须积累债权。      因此,即便在人类最简单的生存状态中,如果人类不制造工具、积累知识(资本投资),不从事专业化分工和交易,不共同从事生产性的活动(股本投资),不与他人签订合同,或者做出承诺(契约),人类也难以生存。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在原始的家庭单位中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像要照顾生病的、受伤的人或者在其他方面遭遇不幸的人等,也是显而易见的。所有社会都有某种形式的“税收”来资助共同的事业,即使是采取一种不正式的方式,比如某人会帮助建造集会大厅或者为脚踝受伤的猎人提供一些食物。      人们发现家庭很少是离群索居的。最小的人类社会通常由20~60人的群体组成。在这样一个群体中,资本创造、交易、专业化分工、组织以及股本分担和义务都会变得更加复杂。交换的圈子会超越家庭单位。比如,整个群体分享篝火;男人们结队打猎并分享劳动果实;女人们轮流照看孩子,等等。与其他家族交易最终会导致家族之间的通婚。       在这种简单阶段,一个人已经和其他人做出了成千上万个安排(也就是“股本”和“债务”投资),而且这些记录都非正式地保存在记忆中。如果一位妇女不断地替另一位妇女照看孩子,但是没有任何回报,那么这位妇女就会与积欠“债务”的妇女发生冲突。如果一个男人在打猎时偷懒或者比较笨,因此所贡献的资本很少,其他猎人可能会同意减少他在打猎成果中分到的份额,即只承认他在“打猎企业”中拥有较小的“股份”。人们甚至还会形成一些“衍生品”,比如就明天的天气打赌,这已经成为今天市场上的金融气候衍生品。      当人们与其他关系不密切的人打交道时,他们之间的交易就变得更加抽象和正式。与另一个群体的成员交易,买家可能必须当场付清,以物易物,比如,用5袋坚果换1张海狸毛皮。不然,双方可能不得不签订某种形式的正式合同,因为他们无法依赖日常交往中所形成和强化的一种关系。当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以及交易数量足够大时,这样的交易就开始有了“市场”的特点,尽管从最为密切的交往到最抽象的交往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能够将专业化分工和交易的范围突破直系家庭或者大家庭,抑或家族的限制,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因为每一笔交易都是自愿的,所以除非它能为双方都带来利益,否则双方是不会交易的。      从历史上来看,只有部落规模的简单的人类社会没有严格区分私人财产,但是运转得相当成功,是一个有很多显著特点的社会。大家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思考角度,而不是人类学的研究,它揭示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以物易物中,当一种商品作为交易媒介而使用时,货币就慢慢地、有机地产生了。人们在交易中接受一种商品,不是因为人们打算使用这种商品,而是因为他们估计将来还能够把它再交换出去。在古代中国,农具成为交换的媒介。随着农具越来越多地用于交易,这些农具就变得抽象化和小型化。到公元前2000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铸币,它由微小的农具金属模型制成。实际上,在英国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罗马人发现当地英国人使用小型化的、抽象的剑作为货币。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墓冢中都发现藏有青铜的双面斧头,如果其实际用途太小,那么它很可能是一种货币。      使用小型化的镰刀或剑作为货币是极其不当的,因为它很容易发生自然的“货币贬值”,制剑的人会设法制造出更简单、更便宜的剑来交差。为此最终结果就是发明了铸币,把“剑”最终简化为一个圆币,它的价值主要由其金属含量来决定。      货币,或者说间接交易,使得人类积累资本、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交易,以及签订共同所有权(股票)或者债务(债券)的合同,尤其是与陌生人签订合同的能力提高后,再也没有必要和其他人开展直接的易货贸易。人们可以使用货币在世界各地进行交易。没有人发明货币,它和衣服或房屋一样,都是自然出现的。当然,在货币的出现中,政府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各种各样的商品都曾充当过货币。甚至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更好的交易媒介,人们也会采用任何可获得的最适于完成货币使命的商品作为货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马克被宣布作废时,德国人把香烟用做货币。意大利在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期间,糖果曾被当做零钱用于交易。      货币交易为人们提供了记账单位、价值的计量单位,从而大大扩大了人们专业分工和从事贸易的能力。在货币经济中,所有的商品都只有一种以货币本位表示的价格。而在以物易物的经济中,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以交易中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分别表示的。在只交换很少的几种商品的简单的经济中,以物易物也许是可以满足需要的。例如,在以物易物的体系中,4种商品会有6个市场价格。而对于1000种商品,则需要有499 500个以货换货的交换比价。而在一个货币经济中,1000种商品只有1000个价格,都是以货币本位也就是记账单位表示的。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纸币和铸币几乎都将消亡,代之以可以用于所有交易的某种借记或贷记卡。但是即使到那时,货币作为价值计量单位的功能仍将保留。过去在一个货币经济的框架下,实际上不使用货币而进行易货贸易也是很常见的—比如,用价值10美元的小麦交换价值10美元的毛毯。这种做法在今天计算机化的易货贸易市场中也保留了下来,一家公司可以和另外一家公司在一种近似想象的“易货贸易的美元”中交换商品。      货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易的扩大。比如,它还使得债权和债务能够以货币单位计量,而不是以具体的义务来表示。成人们无需再为了他们的老年而依靠对孩子的责任积累。这些成年人可以把钱借给任何人,从而把他们的信用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储蓄”。在经济中,人们实际上很少把东西存入仓库。事实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在生产出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消费或是使用的。通过债务责任(债券)的形式为将来储蓄,人们不用储存货物,甚至不用储存金钱,但是他们积累承诺,而承诺是没有重量的,更理想的是,承诺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变质。银行是储存货币债务责任的主要途径,政府首先开始了直接的债券融资,接着公司也参与进来。      与没有货币组织原则时相比,股份公司的创建使得人们能够为更大、更复杂的事业筹集资本。100位投资者筹集金钱资助一次到中国的航行,从本质上讲,这和5个人自己造一条船,本着他们将分享本次远征成果的共识所开展一次商业远征没有什么不同。主要的区别只是规模不同,以及分割所有权和成果的能力不同,一个是通过书面的合同和用数字表示的价值,而另一个是通过基于直接合作的松散的合伙关系来进行的。       货币市场经济,尽管它有竞争的因素,但是它主要是一个合作的体系。直到过去两个世纪,人类大多数都是直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食物。他们是猎人、采集者,后来成为农民。绝大多数生产活动发生在货币经济以外,农业家庭的圈子内。土地为人们提供了食物、衣服、房屋和娱乐活动。货币和交易只是时不时地需要。人们与其他人的合作交往,按照今天的标准,是相当有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变得越来越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也更多地参与交易和货币经济,合作的圈子也扩大了。酿酒师可以建造自己的房屋,但是他们缺少工具、知识和经验,建造房屋的能力是不佳的。木匠自己也能酿酒,但是他们酿酒的能力很差。木匠认为通过建造房屋和酿酒师换酒是得到酒的最有效的方法,而酿酒师也估计自己酿酒和木匠换房子是最有效的得到房子的途径。以这样的方式开展专业化和贸易,酿酒师和木匠都可以享受更多的酒和更好的房子。      设想一个现代人,比如一位广告代理公司的客户经理。她不会自己种粮食,她也不会自己做衣服,自己建造房屋,或许她请别人打扫房间,请另一个人照管花园,并且她大多数时候都在饭馆吃饭。相反,她专门从事与广告有关的某些服务,这些服务单独来看不是很有用,而只是广告代理业务这一复杂组织中的一个环节。她基本上不消费任何直接的广告服务,她把自己创造的所有广告服务都通过货币经济间接地和别人提供的货物和服务进行交换。她感觉很独立,与以前紧密相连的农业社会相比,甚至感觉很孤立,但是,像所有其他人一样,她深深扎根于比远古社会有意思得多的一个相互依赖的体系里。高级经济社会的生产力通过不断深化的专业化和贸易从而不断地得到提高。然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中会存在一个内在的危险,也就是说,该体系的一个故障会导致生产优势的崩溃,从而带来潜在的危险。人们不可能再回到打猎和采集野果的年代,甚至也无法再回到一个世纪以前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的年代。失业是一个相对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不会出现失业的,因为你总是可以依靠基本的经济,吃自己种的粮食。今天的人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货币经济的顺利运转。      我们对日复一日的生活如此熟悉,应该用几分钟的时间来思考一下这种合作秩序令人惊叹的复杂性。我们在上班的路上买了一杯咖啡,某个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服务。也许这个服务是一家由数以万计的投资者零七八碎的资本投资兴建的大公司提供的。公司的雇员们与公司签订了各自的合同和协议。咖啡本身来自哥伦比亚,由一系列独立的运输公司和从另外一系列公司手里买进运输设备的批发商运到美国。塑料杯子是由另外一家公司生产的,制造杯子的原材料是从石油制品供应商那里获得的,使用的设备是由日本和德国的公司建造的,这些公司也有着自己数以万计的投资者。咖啡店主如果能卖出足够多的咖啡,他会得到很不错的利润,公司的股票也会在交易所上涨。公司就会依靠筹资来实现业务的扩张,从另外数以万计的储蓄者手里借取资本,而其他公司也在竞争这些有限的资本供应。咖啡公司利用了建筑公司、设备供应商、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广告公司的服务。最后,从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整个世界都参与提供了这杯咖啡。      这种扩展秩序(extended order)实际上涵盖了全部的人类活动,包括政治和政府(这可以看做另外一种形式的合作,是扩展秩序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经济学不能和政治割裂开来,二者都可能被认为是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因为政治体系是人们对扩展秩序的运作条件进行调整的手段。在19世纪时,二者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结合于政治经济的研究之中。      因为货币对扩展秩序至关重要,而扩展秩序又使得较高的生产力以及今天庞大的人口成为可能,因此它值得我们仔细研究,扩展秩序到底是什么。现代货币的实际价值几乎一点儿也不存在了。对于小额交易,使用的是硬币和纸币。纸币的实际价值几乎是零,而硬币也仅仅是一些代币,不再含有贵金属。对于较大的交易,银行支票非常普遍—只不过是一张纸上面写了一些字。机构规模的交易几乎完全是电子化成交并在瞬时完成的。今天的货币大多都只是计算机里的比特排列。换句话说,货币就是信息。      没有人知道咖啡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社会体系不是事先筹划的。扩展秩序是通过货币的使用组织的。它过于复杂,是理性的思考无法安排的。关于要生产多少咖啡,生产多少塑料杯子,为了协调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一个广大的交换网络中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生产出一杯早上享用的咖啡,而如何对运输这些材料的卡车和轮船做出最有效的安排等准确的、实时的信息都会通过市场和价格体系传达出来,低廉的咖啡价格正说明了该体系具有非常高的效率和生产能力。      货币经济无可替代,唯一的选择只是让其较好地运转还是较坏地运转。尽管过去也存在过一些较长久的制度,只有中央集中的管理,而货币组织很少(比如古埃及和印加帝国),但是如此组织一个复杂的工业经济是不可能的。      因为货币是信息,而货币经济所发出的信息以明确的、清晰的方式指挥着数以亿计的人们的行为,因此,人们自然想方设法来保持这一信息的真实,不使其受到扭曲。如果一个工程师设计了一个“500毫米” 的机轴,机械工厂生产出一个500毫米的机轴,但是由于毫米本身标准误差,结果所生产出来的机轴比工程师想要的短了10%,那么工程师和机械工厂就不能有效地合作。“500毫米”这一概念所包含的信息不再一致,它在不同的时间表达不同的含义。工程师有可能决定自己来车零部件,而机械师要自己动手从事工程工作。交换的链条断掉了,二者的生产力都会下降。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类一直在寻求最稳定的货币,因为稳定的货币能够给人类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大的繁荣,而不稳定的货币,会损坏生产力和经济繁荣。通过破坏社会体系赖以运转的信息来提高生产力是不可能的。这一受损的信息也许会带来更多的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更多的工作时间或者更多人得到雇佣,统计员统计报表上的又一个亮点。但是所增加的生产中有很大一部分将被浪费掉,或者更大的付出换得的是更少的产出,因此实际生产力下降了。      总有一些人一直试图扭曲和操纵货币制度,因为货币制度的任何改变尽管会阻碍整个扩展秩序的顺畅运转,但是它会给这个或那个群体带来利益。战争使武器制造商富了。犯罪行为为警察、律师和监狱管理员提供了衣食,疾病是医生和殡仪员赖以为生的基础,同样也总有人从货币的不稳定和贬值中获益。债务人从中受益是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出口商从中获益是以进口商的利益为代价的;失业者从中获益是以就业者的利益为代价的。      从历史上来看,政府是主要的触犯者,它同时拥有实施货币操纵的动机和能力,而且很多产业或社会集团也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诱使政府操纵货币。但是政府要得到的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全体老百姓的同意,况且没有一个政府能够无限期地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又不倒台。      今天人们对稳定货币的呼声又重新高涨起来。世界各地的政府和中央银行都一致表达了对稳定货币的强烈要求,尤其是在一些货币危机导致一个经济体的几近崩溃之后,这种要求就更为强烈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2001年的土耳其,2002年的阿根廷,等等。政府和人民都一致渴望好的货币、稳定的货币、单一的货币,渴望货币永远都是一样的,是极其稳定的,是扩展秩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石,而不是每时每刻都在不可预测地、不停地变动的东西,成为侵蚀所有国家经济生命力的永无休止的混乱根源。政治上大家都已经达成了共识,目前尚存在的问题是:首先,显然无人清楚稳定的货币确切地说是由什么构成的,其次,没有人知道如何创造和维护这一稳定的货币。      即使最简单的历史研究也会告诉我们,今天的浮动货币是一种非常新的现象。它始于日,在这一天,理查德·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从而摧毁了当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运转的世界货币体系。在1971年之前的3个世纪,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货币都是稳定的。到1971年后,或者更确切地说,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及之前很长时间,资本主义经济都建立在稳定货币的基础上。自由放任主义的拥护者也从未停止过对稳定货币的支持。其反对者,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与他们的主张大相径庭,但是唯独在稳固的记账单位方面,他们都认为是必需的。货币浮动并非自由市场的一种现象,而是市场对世界各国政府无休止地操纵货币不可避免的反应。既然今天的体制并非普遍规律,而只是一些特例,那么找到解决每天困扰人类货币问题的方案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      政府对货币的操纵以及货币浮动早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而且也是自公元前以来,不满的老百姓要求他们的政治领导恢复国家货币的稳定性。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将整个地中海统一在一个坚固的银铸币体系之下;25个世纪之后,他还被大家尊称为“伟大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缔造美国、实施金本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他的头像在10美元的钞票上熠熠生辉。1949年,在美军占领日本的政府将极度通货膨胀的日元恢复了金本位,日本人和仅仅在3年前用核武器攻击他们的国家结成了联盟。理查德·尼克松使整个世界陷入一片货币混乱之中,而他至今也是唯一被赶下台的一位美国总统。      罗纳德·里根,“过失沾不上边的总统”(特氟隆式总统),他的声誉经受住了危机和诽谤,20世纪80年代,他差一点就恢复了美元的金本位,然而,最后还是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占主导趋势的货币贬值政策。比尔·克林顿也许吸取了他的教训,放弃了民主党人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廉价美元的传统政策,转而执行强势美元政策,结果由此带来的经济繁荣使得选民们对他在其他方面不得而知的越轨行为很宽容,克林顿由此得以连任。选民们知道,未来的总统是否还会如此英明,无论如何都是不得而知的。      混乱的货币秩序被无数次地稳定下来。单单在美国历史上就已经发生过3次,或者说5次,看你怎么算。从这一点来说,今天的情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尽管今天的政府、政治家和老百姓所面临着的挑战和以往任何时候都是一样巨大。但是直到1971年为止,世界有史以来从未面临过全球整个货币体系与传统的金属分离的局面。历史上也总是出现过浮动的货币,但是还从未出现过所有的货币同时浮动这种现象。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位有洞察力、有眼光和有毅力的领导人来恢复货币稳定。这位领导人最好是美国人,因为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货币,但是也许结果是欧洲人、中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或阿根廷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数年以后,世界也许就会放弃浮动的美元,转而采用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甚至卢布。美国最早的货币就是一个纸片,发行政府很快就倒台了。两个世纪以后,“不值一个大陆币”成为人们用来表达没有价值的俗语。直到采用与黄金挂钩的美元,美国货币才逐渐被世界接受。      可幸的是,今天对货币体系的理解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容易。本书包含的理论和历史是从古典的角度进行阐述的,与今天通常被大家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的传统智慧有着根本的区别,也许将其称做“新重商主义”比较合适。古典经济学是工业革命的原创经济学,也是资本主义原创的经济学。它是基于宪政民主思想的观点,就像重商主义制度是绝对的君主专制的反映一样。      古典主义的观点和人类文明一样源远流长,这在孔子、孟子和老子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的时代,所有经济学家都是古典经济学家。甚至卡尔·马克思也是一个地道的古典经济学家。到19世纪晚期,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卡尔·门格尔和里昂·瓦尔拉斯等一些思想家从事着古典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工作。20世纪上半期,在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等经济学家的引导下,奥地利学派进一步发展了古典货币理论。莫瑞·罗斯巴德、亨利·黑兹利特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将奥地利学派的很多研究成果应用到20世纪后半期的研究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主要的新的研究成果是由罗伯特·蒙代尔和阿瑟·拉弗等人在税收、关税和制度领域做出的,而这反过来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问题。古典经济学的框架是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不间断的研究结晶。      虽然本书给出的经济理论看上去不是那么正统,这只是因为它源远流长,以至于很多知识都被今天的学者和货币当局遗忘了。一百年前,它所包含的很多知识都是一些不言而喻的普通智慧,因此几乎是无需重申的。布丁好坏,不尝不知。这一理论结构带给我们的是长达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货币稳定和经济富足。它经历了彻底的检验,而且被证明是有效的。那些被今天的传统智慧所困扰的人们很有可能会猛地举起手发誓说,古典经济学是行不通的。简直就是谬论!可事实是,它行得通;它曾经行得通,如果历史就是一个准绳,那么它也将再次行得通。  
  第 2 章      硬通货和软通货      世界货币和经济: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21世纪      经验表明,没有内在价值,只是在上面写上等于一定数量的法郎、美元或者英镑的纸片能够像这些货币一样地流通,而且能给发行者带来这些纸片所声明代表的铸币本来能够带来的所有利益。因此,政府就开始琢磨,如果它们能够侵占这种利益,而又不受这种货币的纸质替代品的私人发行者要受到的条件约束,即在被要求支付这种纸片所代表的东西时要给以兑付的条件,这将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发明。它们决定尝试是否能免除这种令人不快的约束,于是就发行充作英镑的纸片,就把它叫做一个英镑,并且同意用它来支付税收。而这几乎是所有已建立政府拥有的权力,因此它们一般都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我想我应该说,它们一度总是成功,只有在它们因罪恶昭彰地滥用这种权力而损害了这种权力时,它们才会失去这种权力。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1      硬通货的使用旨在尽可能地稳定和可靠。它代表的是一笔确定的、不容违背的和双方同意的合同,比如把货币定义为一定数量的黄金。因此可以说硬通货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尽管任何自然出现的商品货币,比如贝壳,也是硬通货。       软通货通常用来适应短期的政策目标,而且因为它受制于管理者的随心所欲,因此软通货被认为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之上的。软通货是没有定义的,它只有在货币体制被某些人操纵时才真的成为可能,因为,只要给老百姓选择的机会,他们自然愿意按照确定的、不容违背的和双方皆同意的条件做生意。唯一能够操纵货币制度的主体只有政府和与政府勾结的私人实体(今天大多数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软通货确实就是操纵货币。历史就是硬通货和软通货交替出现的一个自然循环,也通常是政府和私人市场轮番控制货币体制的循环。      老百姓愿意使用最稳定的货币以作为签订合同和从事交易的基础。然而,某些利益集团可能会影响政府,或者政府也可能从中寻求自身的利益,或者政府在危机关头有可能又控制和操纵货币体制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使贬值不是这种货币政策(货币操纵行为的现代术语)的明确目标,但是由于通货紧缩带来的衰退是严重的,因此货币政策的趋势总是带来通货膨胀。      当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变得越加严重时,老百姓就越加渴望回到稳定的货币时代,而且人们也已经着手寻求回到稳定的货币时代的途径。老百姓在寻求恢复稳定的货币体制的过程中,他们将最终抛弃日益无用的货币,甚或摒弃侵犯他们利益的政府。正像税收一样,从国家的兴衰中也可以看出货币质量的升降。      人们所知道的西方最早的铸币实际上就是早期的软通货的例子。尽管教科书上一般的说法是,人们发明铸币是为了统一作为货币使用了几个世纪的货币金属的重量,然而第一批铸币的铸造却是为了让金属充当货币。在公元前7世纪,吕底亚的金银铸币就是在萨迪斯附近的普特洛克勒斯河的河床发现的黄金和白银的天然合金。证明这种金银合金铸币的重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金银的比重是不得而知的。吕底亚的铸币不是由天然金银合金铸造的,而是人工合成的合金,与天然的金银合金相比,国王可以降低黄金的成分提高白银的成分。铸币上面的戳记表明该铸币符合其面值所示,尽管其作为商品的价值也许只相当于其面值的1/3,但是这些铸币看上去好像是由天然合金铸成的。为了保持这种铸币的人为稀缺性,政府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法律来有效地垄断合金、黄金和白银的生产。      古希腊城邦使用软通货的失败经历无疑警醒了雅典的梭伦,他在公元前594年掌权以后不久就铸造了一种新的货币,并且宣布,任何人包括他自己,只要降低铸币的成色一律斩手。到公元前508年,雅典城邦建立了民主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整个地中海都使用雅典的“猫头鹰”,因为雅典人不折不扣地保持铸币的成色,甚至在战争年代当国库被耗尽时他们也坚决不降低币值。雅典“猫头鹰”作为广为接受的货币长达6个世纪。      然而,尽管雅典货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玩弄货币的诱惑仍是存在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个主张使用软通货的人,他在《律法》中主张本国货币不可以出口,其供给应该加以限制,而且只能通过政府与其他货币实行交换—简而言之,就是货币应该由贤哲的国王来管理。在公元前388年或者387年,柏拉图第一次去了岛国锡拉库扎。此后不久,也许是受柏拉图观点的影响,锡拉库扎的统治者狄奥尼西奥斯发行了锡币,其面值约高于其商品价值的四倍。这显然获得了成功,因为狄奥尼西奥斯后来又发行了价值被高估了两倍的银币,并且要求老百姓按照其面值来接受,否则判处死刑。然而,就是死刑也没有用,银币的市场价值很快就跌到了其商品的价值。这一失败显然断送了柏拉图货币顾问的前程。根据普卢塔克的记载,狄奥尼西奥斯把柏拉图送到了科林斯的奴隶市场打算卖掉,幸运的是,在那里,碰巧一群追随他的哲学家打算赎回他的自由。2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抛弃了其老师的软通货哲学,转而倡议发行足量铸币的硬通货。亚里士多德接着又把这一思想传授给他的学生—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21岁上台,在随后的12年里,他在可靠的银本位制度下统一了古王国。在亚历山大的统治下,贸易的壁垒很低,商业的圈子不断扩大,货币体制很稳定,老百姓能够幸福地工作、赚钱。老百姓找到了他们的英雄,在整个地中海,时钟又回到了统一的硬通货。      在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死后,地中海一带的货币质量日渐恶化,货币体制再次遭到破坏。罗马共和国恢复了硬通货,开始以青铜作为坚实的货币本位,后来又纳入了白银。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成立了大公司,可以接受政府征税、修建马路和公共建筑的合同。这些公司的股票每天在古罗马广场的市场上交易,这是罗马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在经历了很多年的成功以后,罗马铸币随着罗马共和国的衰落最终陷入一片混乱,变得一钱不值。尤利乌斯·凯撒让罗马铸币再次成为硬通货。他所建立的以金和银为本位的货币体系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遍及整个古代社会。在经历了一段和平时期以后,公元前54年,以黄金表示的商业贷款的年利率降到了4%~6%,这是罗马历史上最低的水平。      在凯撒于公元前44年被暗杀之后,罗马再次进入内战,货币也随之贬值,但是到公元前31年凯撒的养子屋大维又重建硬通货。罗马硬通货的重建为其经济的强盛和帝国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称号,统治罗马帝国一直到公元14年,他的统治一直以货币稳定、税收适度、贸易自由、企业自由以及保护私人财产为原则。于是商业再次扩展到古地中海各国。奥古斯都在位期间是罗马帝国货币金融最为繁荣稳定的时期。至少从公元前25年到公元10年,商业贷款利率再次降到4%~6%的范围。      在尼禄的统治下(公元54~68年),罗马铸币的成色开始降低,白银含量从100%降到了90%。图拉真(98~117)把白银的含量降到了85%,马可·奥勒利乌斯又降到了75%。在经历了康茂德(180~192)和塞普蒂米斯·塞维鲁(193~211)的统治之后,迪纳里厄斯的白银含量降到了50%。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贬值,但是到了公元3世纪,在傀儡皇帝的操纵下,货币的大幅贬值拉开了序幕。在加利涅斯(260~268)统治时期,铸币的白银含量已经降到了大约4%,这就意味着物价上涨了25倍。图拉真试图发行由铜片做成的铸币块,称为“billions”(10亿),但是被银行拒绝了。      面临着叛乱以及士兵要求以商品支付其薪俸的奥雷连(270~275)发明了一种新的膨胀通货的方式,即发行更高面额的铸币,这就使得通货的膨胀不再受到进一步减少铸币白银含量的限制。面值为20的迪纳里厄斯硬币是实心铜铸的,只是表面覆盖了一层银。结果叛乱爆发了,奥雷连在275年被杀害。      在极度的通货膨胀和税收不断升高的情况下,罗马帝国摇摇欲坠,其经济衰退也在加速。戴克里先(284~305)力挽狂澜,遏制通货膨胀,他甚至重新发行了足量的铸币。然而,他在新发行的足量铸币上标注的竟是和降低了成色的铸币一样的面值,结果这种新的足量铸币纷纷被人们储藏起来退出了流通领域。戴克里先对他的失败大为震惊和沮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新的铸币按照几倍于降低了成色的铸币的真实价值进行交易,这样最终它们会取代那些不足量的铸币。      像亚历山大、凯撒和奥古斯都一样,戴克里先没有成功地恢复一个可信的硬通货,于是在301年,戴克里先颁布了著名的价格法令,实行价格控制,结果导致对贸易新的阻碍而使得问题更加恶化。尽管触犯价格控制要处以死刑,但是在很多人被执行死刑以后价格法令还是不得不废除。当通货膨胀达到极限以及货币体系彻底崩溃以后,戴克里先放弃了以现金形式的税收支付货物和服务,转以实物支持军队。强大的罗马政府不得不退回到易货贸易时代。3      到4世纪中叶,有记载显示罗马的货币迪纳里厄斯已经从奥古斯都时代的价值跌落到30 000 000:1的比例。税收的增加和货币的一再贬值最终导致了市场经济的彻底崩溃和封建制度的产生。欧洲历史上黑暗愚昧的中世纪就此到来。       有实力的地主总是可以通过合法和非法的途径逃避税收的重压,而实际上独立于罗马的统治。小地主纷纷破产倒闭,被迫成为大地主的佃户,有些甚至卖身为奴隶,因为奴隶无需交税。实际上,在公元368年,很多农民愿意卖身为奴以逃避税收,以至于瓦林斯皇帝宣布:为了从大地主那里获得税收的保护从而放弃人身自由是非法的。      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破产的农民失去土地,基督教信仰越来越普及,它们把不允许放贷收取利息的政策强加于人民。基督教对放贷收取利息最早的限制之一始于325年,也就是罗马经济崩溃的那年,由在基督教第一次世界性的主教会议—尼西亚会议上通过的。会议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诗篇15》的内容。高利贷这个词逐渐用于指那些企图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取金钱上的好处的任何行为,比如在货物短缺时收取很高的价格。早期基督教信仰的很多方面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强调向那些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它是对罗马资本主义分裂的一个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更具有资本主义特性的犹太教的影响,犹太教仍然对普遍的精明的商业行为持宽容的态度,具体而言就是放贷收取利息的行为。在欧洲,金融一直被基督教教义压制,直到14世纪意大利通过新的法律允许收取利息放贷的行为,金融才在欧洲再次复兴。      在接下来的1000年里,欧洲封建制度建立在自给自足基本上没有货币的状态。仅有的交易是在独立的城邦之间进行的,每一个城邦都有自己的税收和关税体制,使得它们之间贸易的开展非常困难。将整个地中海世界笼络在一个大的交易圈子里的《罗马法》也分崩离析。到435年,货币在罗马帝国最远的统治地区英国退出使用,直到200年以后英国才恢复了货币的使用。      而在欧洲沉睡之际,商业精神在中国苏醒,9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实际上是一种支付转移工具)。之后,中国人使用了600多年纸币,但是接下来的贬值和改良接连不断。政府很快垄断了纸币的印刷。这一时期货币的混乱促使洪遵于1149年写下了《泉志》,也许这是关于货币问题最早的文章。中国于12世纪60年代再次经历了极度的货币贬值。      14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家马端林后来分析认为:      纸永远不可以成为货币,而只能作为价值的符号,代表存在于金属或产品中的价值……最初纸币确实是作为价值符号在商人中使用的。政府借用私人的这种发明希望赋予纸币真正的价值,因此,这就颠倒了私人最初的发明。4      13世纪初在蒙古人入侵之前,宋朝和金朝出现了极度的货币贬值。后来元朝恢复了硬通货银币,在其统治下,中国纸币达到了鼎盛时期。马可·波罗于年旅居中国期间这样描述可以兑换银币的蒙古纸币:      任何人如果意欲得到金或银来加工水杯、平锅或者其他一些由金银加工成的物件,他们就到铸币厂以类似的方式提出申请,然后可以用纸币换成他们所需要的金或银。5      马可·波罗回到欧洲,带来了印刷术和纸币。据我们所知,西方最早使用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是在1294年。事实上,印刷术主要是用来印钱,具体而言就是波斯国王在大不里士城印刷不可兑现的纸币。遭遇了财政困难的波斯国王无疑受到了能将一钱不值的纸变成黄金和白银的中国炼金术的启发。他命令人们以面值接受这些不可兑现的纸币,否则将处以死刑。但是老百姓拒绝接受这些纸币,离开了市场。两个月后这种尝试寿终正寝。      蒙古人对可以自由兑换成白银的货币的最好表述开始于1260年,到马可·波罗时代,纸币的可兑换性已经要打点折扣了。胡祗()将不可兑现的纸币比做“刚一出生就失去了母亲的孤儿”,并且他把因此导致的通货膨胀归咎于流通中过多的纸币,而不像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商品或是劳动力的不足。6      在经历了几十年相对温和的通货膨胀之后,大约从1356年开始,蒙古纸币又出现了极度的贬值。老百姓抛弃了纸币,转而接受铜钱或易货交易。1368年朱元璋率领的一场大规模起义将蒙古人赶出了北京。起义胜利的朱元璋开始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官员们再次开始使用纸币,但是这时的纸币再也不可以兑换,因而逐渐失去了价值。到15世纪30年代,人们再次开始放弃使用纸币,转而使用白银交易。到1448年,明朝的纸币已经从名义上的1000钱(中国将其使用的铜钱称为钱)贬值到市面价值的3钱。明朝政府显然厌烦了纸币所面临的这种困难,于是1455年明政府放弃了纸币,转而回到完全按照金属的商品价值进行交易的金属铸币时代,这种货币制度一直持续到19世纪。      然而,这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中国老百姓当时不愿把廉价的纸当做货币使用,因此使用了昂贵的银币来完成交易。中国对用做货币的白银的需求就此爆发出来。到1500年,在高度兴旺发达的中国,人口已达1亿,相比之下,整个欧洲的人口约有6000万人。在亚洲和欧洲出现的用做货币的金属短缺(胡椒曾一度在欧洲一些城市被当做货币使用)是继1492年哥伦布航海之后海上航行的一个主要动机。中国不仅从与欧洲的贸易中获得了白银,而且直接从墨西哥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尔科港运送大量的白银途经澳门和马尼拉转运到中国。有些研究表明,在某些时期,西班牙银矿出产的一半或更多的白银穿过太平洋抵达中国,甚至从未途经欧洲。7      尽管白银是充足的,这种货币制度安排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在17世纪初当世界的银矿耗尽之后,很多人对白银从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往中国甚为担忧,他们把白银的外流看做财富的减少,尽管中国输出的是各种奢侈品。这种担忧也许促使了整个18世纪主张贸易限制和保留贵金属的重商主义的兴起。就像中国政府一样,欧洲政府也热衷于在国库里储存大量的金银。重商主义者把贸易逆差与贵金属的外流混为一谈的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本身矿藏比较贫乏的中国因此也遭受到西方白银供给下降的风险。      明朝于17世纪初开始衰落,在年间,连续出现了7次税收大幅度的提高。约1620年起,银币急剧贬值,经济更加混乱。由于重商主义政策在欧洲和日本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约于1640年开始,欧洲和日本停止了向中国供给白银,这成为压垮摇摇欲坠的明朝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于1644年终结。      17世纪荷兰在经济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到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成立,该银行明确表明其成立的初衷就是铸造标准的、百分之百按照其商品价值进行交易的金币和银币。荷兰人并不信守当时的正统重商主义的观点将贵金属储藏起来,相反,他们允许黄金和白银的进出口。实际上,荷兰人生产足量的金币、银币专门供出口,而将其用于大量的国际贸易,荷兰铸币因而成为当时主要的国际货币。荷兰维持货币高质量的结果是,阿姆斯特丹的长期利率降到了金本位大约3%~4%的水平,这为其开拓遍布全球的高风险和高利润的贸易活动,以及国内纺织等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资。       惊讶于荷兰经济的成功,深知相比之下本国经济一团糟的英国人终于认识到了利率低的关键作用。当时英国的贷款利率高达12%甚至更高,这在今天货币质量不高以及经历过货币贬值的国家是很典型的。然而,英国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并没有将低利率和荷兰货币的可靠性联系起来,相反他们提出了降低英国利率的其他建议或者试验。有些人干脆建议规定高利率非法,但是其结果只能使借贷行为也非法。其他一些人建议使货币供给充足,然而这又会促使货币贬值和货币操纵,还有众所周知的重商主义的做法,即颁布限制贵金属出口的法令(其逻辑是,如果限制贵金属运往国外,则本国的货币供给就会“充足”)。然而,这些建议和试验没有一项取得成功。      哲学家约翰·洛克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主张要建立可信的、足量的铸币制度以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关系。他的观点说服了议会,牛顿深信不疑,他除了在科学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外,还成为了当时造币局的局长并担任此职27年。年间,英国议会通过铸造新银币来代替旧银币的提案,每英镑等于3盎司、17本尼威特和10.5格令白银。这是自1299年以来第一次这样铸造新币。      洛克的思想是革命性的,因为在洛克之前,很少有英国人认为铸币的价值应该稳定不变。国王想把铸币怎样就怎样,就像很多世纪以来一样。洛克之后,人们将货币价值的稳定视为头等重要的问题。在1717年,每盎司黄金等于3英镑、17先令和10.5便士,从而英国进入了金银复本位制时代,而黄金居于比白银更重要的位置。洛克提出的英镑概念一直持续到1931年(虽然中间时有中断),货币的稳定长达233年。8      洛克坚持要维持稳定的计量单位以保护借贷双方的关系无疑是英格兰银行获得成功的最本质的原因,它创设于1694年,为的是向政府提供120万英镑的巨额贷款以抗击奥格斯堡联盟的战争。银行提供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为融资目的求助于货币贬值的诱惑;减少了在和平时期为战争之需而大量储存白银的欲望;同时也加强了可以兑换的纸币制度,从而大大减少了欧洲对贵金属的需求以及与印度和中国竞争贵金属。在这种新环境下,重商主义逐渐衰落,主张低税收、自由贸易和稳定货币的古典思想逐渐占据上风,为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封建体制的最终彻底清除打下了基础。      在经历了最初的一些困难后,英国的利率水平迅速下降。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政府能够以低于4%的利率借到无限期的贷款。政府在1816年解决了金银复本位制内在的矛盾,从此英国进入单一的黄金本位制时代,单一的金本位制最终在全世界采用(见图2-1)。      图2-1
英国:年间统一债券的收益率2.5%      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主要是税收引起的叛乱,叛乱不仅是反抗政府当时正在实行的不太高的税收,而且也是反抗政府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对税收无限需求的威胁。当时欧洲的税收占到了农民收入的40%或更高。最富有冒险精神的人们横跨大西洋到了美洲大陆,奔的就是这里几乎没有税收。他们不想放弃。不过战争主要就是靠印刷更多的钞票来维持的,这个新生的国家开始了极度通货膨胀的历史。参加1787年制宪会议的美国元勋们对这样的后果震惊了,因此,他们在1789年的宪法中明确禁止发行不可兑现的纸币。此后1792年,美国建立起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      新生的美国不仅建立在民主和立宪原则的理想上,而且也建立在亚当·斯密这样的现代经济学家所持有的古典经济学思想上。因此,美国比任何其他主要国家更加憎恶政府对私人在货币领域的权力侵占。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政府对货币体系的影响控制到了最小的程度,甚至禁止财政部在私人银行存有现金,以防止其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或者以此作为影响金融体系的杠杆。      美国政府,尽管在规模上依然是最小的,而且依赖关税作为财政收入,但是为了内战之需,再次求助于钞票印刷。美元于1861年开始浮动、贬值,美国在通货紧缩里挣扎了很长时间,直到1879年再次钉住黄金。除此之外,以及1812年战争期间例外,美国政府表明,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它们都要兑现货币体制的承诺,并和英国一起推动了金本位在19世纪后半期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稳定的美元以及几乎为零的税收体制使得美国经济自此直到1914年突飞猛进地增长。美国政府对货币质量的承诺使得美元在全世界广为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后,整个欧洲陷入货币混乱,而与黄金挂钩的美元却成为世界主要货币。      法国最早的现代公共银行是由出生于苏格兰一个银行家家庭的约翰·劳于1716年建立的。该银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法国政府垂涎其从发行钞票中所获得的利润,因此于1718年将该行收归国有。劳被任命为财政部长,他在金融上有那么一点蛮勇,因此他和一家投资银行(密西西比公司)联手运作钞票的发行和偿还政府债务的计划。很快他发行了巨额的钞票,由此导致的可怕的通货膨胀局面被称为“密西西比泡沫”。1720年,劳男扮女装不光彩地离开了法国,在维也纳的赌场里度过了余生。法国也因此放弃了纸币,恢复了完全的金属货币体系。      1776年,一个苏格兰人和一个瑞士人又开始在法国经营银行业和纸币发行。在10年间,这个新的银行一直都维持着纸币的价值,但是从大约1786年开始,该行开始向负债累累的政府提供超额的贷款,结果导致钞票的过度发行。不久法国革命就爆发了,但是革命政府甚至更糟,他们在1789年后发行了大量的不可兑现纸币。像美国一样,现代法国开始了极度的通货膨胀。到1795年,100里弗赫纸币只能换回15苏斯的银币。暴乱在1795年5月爆发,最终导致拿破仑上台。拿破伦于1800年建立了法国银行,该银行为法国带来了可以兑换成黄金的稳定的货币。      法国革命就像几年前爆发的美国独立革命一样,其实质也是对税收的反叛。在革命前,政府没收了老百姓高达80%的收入,而革命之后,这一比例跌落到约30%。拿破仑无视其顾问的建议而保持低税率,再加上稳定的货币,法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拿破仑因此能够横扫欧洲,清除所到之处的封建主义残留,而且他也像凯撒一样,将欧洲大陆重新统一在一个大的商业圈内。至于拿破仑本人,他名声大振,在1801年后他被选为终身执政,1804年他胆敢称帝,结果以失败告终。      1793年英法战争的爆发在英国激起了一次小的银行恐慌,英格兰银行出面帮助银行系统渡过了这次难关,尽管当时中央银行的想法尚在孕育之中。法国入侵英国已是预料中的事,1797年2月法国军队在威尔士登陆。他们把远处身着威尔士服装的一群妇女误认为是英国军队,很快就投降了。然而,当有关法国入侵的谣言传到伦敦时,触发了银行恐慌,人们纷纷将银行存款兑换成纸币,又把纸币兑换成黄金,然后取走黄金把它埋在地下。黄金在任何政府的统治下都是金钱,而钞票有可能一钱不值。      英格兰银行手忙脚乱地应对这场恐慌,结果其黄金储备很快就耗尽了。日,英格兰银行停止纸币的兑现。本来大家以为这只是短时期内暂停兑现,结果24年后英国才又回到金本位。英镑成为浮动货币,由英格兰银行经营。英格兰银行自其成立之初就有很多特殊优势,这在重商主义时代是很普通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垄断纸币的发行。尽管银行无意于让货币贬值,但是自然趋势是趋向过度供给的,尤其是因为银行能够从纸币的发行中获取利益。      每年平均3%~4%的通货膨胀率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来看还是比较轻微的,但是对于一个世纪以来货币一直很稳定的国家来说,这就会带来严重的干扰。在那些希望按照战前平价恢复可兑换的金本位与那些希望英镑继续浮动的人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后者的观点在当时看来是相当荒谬的,他们声称英镑在外汇市场上的下跌、对黄金比价的下跌以及持续的物价上涨和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采纳前者的政策主张将意味着甚至在英国处于战争时,也会有意引发一场导致衰退的通货紧缩。结果这成为政治上的僵局。1815年对法战争的胜利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税收的大幅度削减,当时战时的所得税被取消了,其他税收也削减了。自1815年开始,英镑开始恢复价值,并于1821年按照战前平价恢复了英镑的完全可兑换性,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      通货紧缩造成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在农业部门。但是削减税收和恢复稳固的货币体系为一直持续到19世纪70年代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扩张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英国政府几乎每年都削减税收(因为英国政府财政持续盈余),偿还债务,在世界范围内推动自由贸易的开展,为遍布全球的投资提供融资,最终解决了银行界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即流动性短缺危机。      19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在这10年中,持续的庄稼歉收又将欧洲政府推向了救命稻草,它们纷纷放弃自由贸易而回到保护主义的做法。在其理论中没有给今天成为国家福利体系的做法留出任何余地的自由放任思想体系对纠正经济紧缩的弊端无能为力。然而,如何将福利计划统一在增长的框架内,当时尚无什么理论或者经验,于是政府本能地抓住了以前的保护主义和卡特尔主义的政策。保护主义的关税是很差的一种福利体系,因为它必然带来经济状况的恶化,从而导致经济更加紧缩。后果会更糟,因为关税不像国内税收,它还会导致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收缩,而这又通常会导致相互之间的报复,实施更高的关税,结果经济进一步紧缩。      德国大约自1869年起,开始走上了组建卡特尔和实行保护主义的道路,并于19世纪80年代加速了其进程。德国于1879年、1890年、1902年和1906年提高了关税水平。在1879年和1885年之间组建了76个卡特尔。法国在1875年一次严重的庄稼歉收之后提高了关税,然后又分别于1881年、1892年、1907年和1910年再次提高关税。美国在内战之始就提高了保护性的关税壁垒,在1890年和1897年再次将关税提高。瑞士、意大利和俄国也参与到周期性地提高关税的游戏中来。      自年之间,新的贸易壁垒导致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减缓,所有国家的一些工业部门都受到了贸易混乱的影响。英国在这场关税战中没有采取报复性的措施,但是新的经济衰退的压力促使英国自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采纳了一系列的福利计划,而所得税的采纳在一定程度上令其成为可能。较高的税收减缓了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英国经济实力的衰退始于1870年,尽管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增长减慢和以后相比微不足道。      19世纪70年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和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不断增加的国际摩擦,结果,欧洲政府的军备开支稳步增加。法国军备开支在1873年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1%;而到了190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到1913年上升到4.8%。英国的开支从1873年的2%上升到1913年的3.2%;德国从2.4%上升到3.9%;意大利从1.9%上升到5.1%。德国的正规军与其军备开支同步稳定扩大,从1874年的约40万人增加到1914年的75万人。9      随着经济民族主义、以邻为壑的贸易措施和卡特尔政策的兴起,也许不无巧合的是,正是在年间,我们看到的是各个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因为各国政府都在竭尽全力将获取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渠道并入帝国自由贸易区的范围,或者干脆就当时无用的土地进行争执,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或者几个世纪里,这些土地都有可能派上用处。各国政府都希望自己的殖民地能够成为自己国家“制成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的来源地”。如果国家之间不能彼此合作,那么各国就将建立各自的帝国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在这16年间,英帝国扩张了37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5700万人口;法国吞并了35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3600万人口;德国建立了一个包括1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1700万人口的帝国。美国在帝国的扩张中相对不那么积极,因为它正忙于开发西部边陲,并且它也能够在北美大陆找到所需的一切市场和原材料。尽管如此,美国政府还是抽出时间侵夺了古巴、菲律宾、阿拉斯加、夏威夷、波多黎各和关岛,更不用说还有所罗门群岛的一些岛屿和一部分巴拿马领土。比利时开始占领刚果,意大利进军北非,俄国和英国在中亚展开了争夺,日本侵占了朝鲜、中国台湾地区和蒙古的大部分地区。到1914年,世界已经被瓜分殆尽,而且,这些帝国对被占领的领土也展开了肉搏战,如已经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地区。      欧洲的君主们最终采用了传统的方式—战争来解决日益增长的经济冲突。但是,工业的、机械化的战争证明这种方式是不能容忍的,而且战争最终的牺牲品还是这些君主自身。欧洲各国的君主们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议会机构,议会更有可能在将冲突诉诸于武力之前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  
  货币炼金术   第2篇 美国货币史 ( 第7章  美国货币)     第2篇
      美国货币史      第 7 章      美 国 货 币      从殖民地时期的白银和纸币到1929年的大萧条      后来成为美国的美洲殖民地沿着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一样的进程快速演化着。海狸皮、鱼和谷物都是早期货币的形式。蛤蜊、贝壳、串珠都曾十分流行。稻米在南卡罗来纳州被用做货币,烟草在弗吉尼亚州是货币,在那里烟草的仓库收条用做纸币。最终,进口了黄金和白银用做货币的媒介,并按照其重量和纯度进行交易。英国铸币流通起来,还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和巴西的铸币。其中主要是西班牙的银元,由于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大量开采银矿,西班牙银元慢慢地遍及全世界。      马萨诸塞州在1642年颁布法律,规定西班牙银元的价值高于含有的白银重量,实际上是将货币贬值,作为扩大出口的重商主义政策的一部分,从而开始了较早的软通货流通时期。康涅狄格州和其他殖民地也都纷纷效仿,一轮贬值竞赛席卷了美洲殖民地。英国政府在建立了标准的金属货币仅仅9年之后的1707年终止了这种做法。      在美洲殖民地,最早的政府发行的不可兑换纸币出现在1690年的马萨诸塞州,当时这种纸币是在劫掠魁北克的法属殖民地失败后支付给士兵的报酬。马萨诸塞州付不起这些士兵报酬,就向他们支付了这些纸币,当时承诺在几年后可以兑换成金银,但是兑换的日期一再地拖延。这当然是很成功的,因此政府发行更多的货币来清偿所有债务;结果是纸币贬值。这种通货膨胀政策遭到了普遍的反对,直到1744年马萨诸塞州政府被禁止大量发行纸币,当时是又一次劫掠魁北克失败导致纸币过度发行,贬值的程度达到了最初平价的11:1。到1750年,除弗吉尼亚州之外所有的殖民地都效仿马萨诸塞,结果是一样的,比如,在康涅狄格州贬值达9:1,罗得岛是23:1。      英国政府最终介入,整治殖民地重新走入正轨,立法通过恢复金属货币。到1751年,英国禁止在新英格兰殖民地进一步发行法偿纸币,到1764年英国将这一禁令扩展到所有殖民地,要求殖民地将发行在外的纸币全部收回。政府发行纸币成为不合法的行为。新英格兰殖民地很快按照市场价格收回了纸币,并顺利恢复铸币本位。结果,由于可靠和稳定的度量单位便利了贸易、投资和生产,新英格兰殖民地经济活动迅速扩展。罗得岛在恢复铸币本位方面落后于马萨诸塞,因此波士顿成为该地区主要的贸易中心,而新港的影响衰落了。      为了向1775年爆发的独立战争提供资金,大陆会议很快开始发行巨额不可兑换的纸币。当时美国全部货币供给估计为1200万美元,除此之外,大陆会议还于1775年6月发行了200万美元,到年底一共发行了600万美元。1776年又发行了1900万美元,1777年发行了1300万美元,1778年为6400万美元,亿美元,全部加起来超过2.25亿美元,结果到1781年,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价格控制和强制性规定平价的法律,纸币价值还是从和白银1:1的面值跌到了168:1。“不值一个大陆币”的说法一直到20世纪都广为使用。再加上各殖民地政府各自发行的不可兑换纸币,共计 2.1亿美元。美国开始了极度通货膨胀的历史。      同时,美国政府在战争期间还发行了共计6亿美元的公债,这在公开市场上也开始贬值。在1779年,1美元的公债大致可以换成4美分。有些公债按照贬值的价值进行了变现,但是大部分一直留到美国独立以后,成为美国最早的联邦债务。      殖民地在经历了不可兑换纸币所带来的长期和痛苦的惩罚之后,1789年由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他认真学习了亚当·斯密的思想)领导的宪法制定小组规定,在新诞生的美国只有金和银是货币。其意图就是规定发行纸币非法,表面上是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实际上暗示联邦政府这样做是非法的。宪法第1条第10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或货物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不得通过任何褫夺公权的法案、追溯既往的法律和损害契约义务的法律;也不得颁发任何贵族爵位。”      国会被赋予权力“铸造货币,管理其价值,并厘定外币价值,以及制定度量衡的标准。”当时,美元只是用做衡量黄金或白银的计量单位,就像英镑最初只是任何形式的一镑白银一样(“美元”这个词源自出产于波希米亚的Joachimsthal金矿的“玛丽亚银币”,在墨西哥和秘鲁用做银币的模型)。在1792年,美元被规定为371.25格令的白银或者24.75格令黄金,或说1盎司黄金18.65美元,白银和黄金的比价是15:1。这大致相当于当时很普及的墨西哥银元中的白银重量和相等的黄金价值。美元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并不重要。在1793年,所有的外币都被宣布为法定货币,到1800年,估计在美国流通的全部铸币中有80%都是外币。国会铸造货币的权力首先意味着发行标准的足量的金属铸币的权力,就像一个世纪以前英国成功做到的一样。      货币只限于黄金和白银并不意味着全部都是金属货币。可以兑换的纸币本身不被认为是货币,而是可以兑换成货币的合同,很像今天的银行支票。银行支票,就是写上金额和签上名字的一片纸,同样可以在交易中使用,因为它最终可以兑换成今天的基础货币—纸币(见图7-1)。      图7-1
美国:年间1盎司黄金兑换的美元数量      关于是否要拖欠联邦债务的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密尔顿提出建议,按照面值以金块来偿还当时交易比价为4美分换1美元的全部债务,尽管政府手里几乎没有什么黄金。汉密尔顿认识到,新政府兑现其承诺,将带来人民对政府债券和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也会产生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人群和债券持有人,这对支持新政府与其稳定货币的政策会带来直接的利益。      到1800年,美国债务的收益是6%,按照今天新兴市场的标准来看是比较低的,但是作为高风险的新兴市场债券,它实际上包括政府长期运转以来所带来3%以上的溢价(见图7-2)。      图7-2
美国:年间十年期国库券的年均收益率      同时,汉密尔顿建议成立国民银行,即美国第一银行。汉密尔顿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像英格兰银行一样具有足够规模的机构来满足新的联邦政府的财政需求。(英格兰银行本身就是为了资助战争而建立的。)当时只有4家特许银行,它们在规模上都只能满足当地之需。这4家银行各自作为一个独立的货币体系运行,所发行的纸币也只是在银行附近地区流通。      这一计划遭到詹姆斯·麦迪逊和其他人的强烈抵制,他们认为,联邦政府这样做侵犯了私人部门的权力,也侵犯了个别州的州条例(有些州禁止银行业)。法案于1791年通过,美国第一银行得到20年的许可,开始运转起来。      那些为了逃避欧洲税赋而跨越大西洋开展独立战争的人们当然愿意再向西迁移100英里来逃避当地的收税官。因此,新的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税收,经济增长达到最好水平。尽管,英国在年之间的经济扩张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繁荣时期之一,但美国经济的扩张甚至更为辉煌。到19世纪末,一群被放逐者—非常狼狈的农民进行的政府试验让这个国家成为了能够和英国相提并论的世界强国。      整个19世纪,联邦政府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关税,联邦政府在关税上所犯下的重大错误给美国历史最初的70年造成了重大的损害。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于1808年颁布了《禁运法案》,最终将经济推向了深渊。此前,出口快速增长,从1791年的1900万美元增加到1807年的4900万美元。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美国商人很高兴地向交战双方英国和法国出口战争物资,这自然激起了双方的怒火,结果法国和英国威胁要扣押美国商船。杰斐逊希望美国不要卷入欧洲战争,通过实施禁运将美国商船留在家里远离危险。政策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造成了贸易的崩溃—出口下降到1808年的900万美元,经济收缩非常严重,以至于到1809年《禁运法案》很快就被修订为《中止法案》,只禁止与英国和法国的贸易。贸易恢复了,整体经济也恢复了,尽管经济增长率没有恢复到1808年以前的水平。英国继续干预美国商船,最后导致了1812年美国与英国的战争。      战争的爆发触发了新生的美国自1789年建立金本位以来的首次通货膨胀。当时,没有国家货币,纸币是由地区性的商业银行发行的。由于害怕战争带来挤兑,也感受到这是一个无需承担法律责任的机会,结果南方一些州银行停止兑换纸币。停止兑换货币当然是非法违约的,但是政府当局情愿视而不见。英格兰银行当时也在玩同样的把戏。美国第一银行本来是可以让南方银行遵守规则的,但是它到1811年许可结束之际就停止运转了。联邦政府也发行财政部纸币来资助战争。这些奇怪的金融工具支付利息,并宣布为可用于货币性交易的法定货币。由于这些金融工具可用做银行储备,因此等于扩张了货币基础,又由于停止了黄金兑换,结果南方各州爆发了通货膨胀。      北方各州的银行仍然保持纸币可兑换性,结果是北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与南方银行发行的纸币溢价交易。联邦政府不久就试图用南方银行的纸币来支付北方的商品,而北方银行开始要求将南方的纸币兑换成黄金。在1814年8月,南方各州政府官方允许南方银行停止货币兑换。      南方的通货膨胀促使再建立一个国民银行,即美国第二银行,其任务之一就是,让南方各银行在遵守全国性的可兑换政策的基础上开始其业务运转。1816年通过了建立第二银行的法律,还是20年的许可。财政部也于年间全部收回了财政部纸币,有效地紧缩了货币供给。通货紧缩开始了,旨在将南方银行纸币的价值提高到战前水平,以恢复可兑换性。通货紧缩打击了经济,造成年的衰退和1819年的恐慌。在西部各州,货币混乱导致人们开始采用谷物和威士忌作为交易媒介。物价下跌,彻底按照18.65美元1盎司黄金的战前平价恢复货币的可兑换和金本位逐渐成为可能。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之后,随着1828年被称为“令人憎恶的关税”的实施、第二银行开始衰落。当时政府财政有盈余,现有债务也不多。东北地区大的制造商利益集团促使通过了保护性关税,希望受到保护,免遭国外的竞争。很多制成品在南方各州消费,棉花出口主导着那里的经济。虽然北方得到了保护,但是南方却要面临质次价高的商品,而且他们也预期棉花出口会因为贸易壁垒的提高而下降。后来,南卡罗来纳州拒绝实施关税,从而基本上废止了北方的保护性关税,退出联邦的传闻也弥漫在南方各州。北方和南方继续就接下来的30年是执行保护主义还是实行自由贸易的问题展开着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和反对奴隶制的争论极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由于预料到要实行更高的关税壁垒,经济在1828年进入衰退。在关税实施的前夕,进口需求迅速扩大,银行信贷的扩张为进口提供了融资。结果持有大量价值在下跌的美国纸币的外国人要求将纸币兑换成黄金。对此,第二银行向银行施加压力要求它们限制纸币发行,将纸币价值恢复到原来的黄金平价。      安德鲁·杰克逊被反对关税的选民们选为总统,1828年的关税税率最终在1832年降下来。1833年开始了持续9年之久的关税削减。然而,杰克逊蔑视所有的银行,指责第二银行和它限制货币的做法造成了1828年的经济收缩,而不是归咎于关税,并指责第二银行是违反宪法的。难道它没有驾驭整个银行体系吗?实际上它确实在控制着银行体系,这也是它诞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地区银行的纸币对于个人来讲实际上仍是很难兑换的,尤其是西部和南部地区的银行纸币。第二银行有能力使银行体系遵守规则,就像它在年和后来1828年所展现的一样。能否获得第二银行的信贷对于地区银行意味着,在遇到像1825年所出现的季节性流动短缺时是成功还是失败。而且因为第二银行在全国各地都有分行(在那里纸币可以兑换),因此它所发行的纸币得到广泛地交易,并逐渐取代了相互竞争的地区银行的纸币。由于以上原因,第二银行在金融业遇到了不少对手,包括那些纽约的银行,它们都非常嫉妒,认为国家的主要金融机构应该把总部设在费城。      尽管第二银行本质上只是一个大的商业银行,没有多少当今中央银行所拥有的权力,但是它是在该行业获得这种全国性影响的第一个机构,这导致铁路、钢铁、石油公司在19世纪90年代的批评。外国人拥有该银行全部已发行股票的1/4以上也无济于事。      1832年,第二银行的总裁尼古拉·比德尔想通过决定给第二银行重发许可来解决银行和总统杰克逊之间的冲突,这比当前许可到期时间1836年早了很多。银行当时非常受欢迎,公众的意向是倾向于重发许可的。国会通过了重发许可的议案,但是遭到了杰克逊的否决,而国会无力召集足够的大多数来推翻总统的否决。因此,尽管银行还有4年的许可,但是它已经成了瘸腿的鸭子,虽然许可期将满,但是没有得到重发许可状。杰克逊立即开始削减第二银行的业务,包括通过要求银行兑换其纸币而限制地区银行过度发行纸币的能力。      杰克逊的追随者们声称他们要努力捍卫美元的公正不受第二银行的操作,但是他们也是另有所图的。1834年经济出现衰退。不仅如此,1792年确定的15:1的银/金比率和欧洲国家的比率以及市场价值都不一致。法国使用的比率为15.5:1,市场比率大约为15.625:1。这往往会导致交易以白银成交。1834年国会将这一比率改为16:1,虽然没有提高美元的白银平价,但是降低了它的黄金平价。实际上,这是一个小幅度贬值,它将美元的官方价值从18.65美元1盎司黄金降到了20.67美元1盎司,这一比价一直保持到1933年。因为黄金相对比白银便宜,因此,黄金成为金银复本位中美元的主要本位。英国在1816年开始实行单一黄金本位,美国紧随其后。      政府出售土地成为主要的投机领域,尽管所得收入能够让政府付清所有的联邦债务,但是随着银行为土地买卖提供融资而扩大信贷,尤其是在西部各州,纸币兑换成金块时断时续,因此自1835年左右起,很多纸币的价值开始走软。(第二银行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无法要求银行兑换纸币而令其遵守法则。)股票价格于1835年中到了最高点,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而1836年的通货膨胀已趋向严重。纸币在公开市场的价值相对于金块在下降。政府担心它在土地交易中所收到的纸币质量,因此要求自1836年12月起所有的土地销售(主要在西部各州)都必须以金块(主要在东部各州)支付,这一法令被称为“硬币公告”。      几乎与此同时,政府还决定将其收入盈余从东北地区银行分送到西部和南部各州的银行。在黄金或者存款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的运送转移需要靠马车、运河或者马背数日甚至数周才能完成的时代,这两项决定都会导致货币严重不稳定。外国银行,尤其是伦敦的银行也开始怀疑美国银行发行的纸币质量,在1837年初就开始将这些纸币纷纷兑换成硬币。所有这些骚乱导致了1837年的大恐慌,由于第二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被解除而恶化,第二银行的这种作用是金融体系的一种稳定力量。      第二次金融崩溃发生在1839年,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重新采用财政部纸币来为其赤字提供融资(这是年通货膨胀期间所采用的同样奇怪的把戏)和1842年提高关税造成的。1 直到1844年经济才开始复苏,1846年的关税削减产生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低的关税结构,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年美国经济在铁路网络发展的带动下实现了长时期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詹姆斯·布坎南在1857年3月就任总统,他的竞选施政纲领是,保证经济繁荣和结束就奴隶制问题的冲突。关税在1857年再次被降低。1857年9月左右出现了全国范围普遍的流动性短缺恐慌,这将国家经济推向了短暂的衰退。经济的衰退激起了有关挽救措施的争论,从向居民免费提供土地到整改河流和港口,修建到太平洋的铁路,以及对付经济问题最古老的办法—保护性关税,保护性关税在制造业集中的东北地区如宾夕法尼亚等州尤其受到欢迎。      经济复苏了,但是坚决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在1860年的竞选中又将这些经济缓冲之计并入竞选纲领。选民们决定强行做出有关奴隶制的决定并选举亚伯拉罕·林肯做总统。南方被共和党的关税和反对奴隶制的政策纲领所激怒,不久就退出了联邦。共和党政府自1861年开始实施莫里欧关税,在整个内战期间一再提高关税。1861年又开始实行所得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实行所得税。      在南北战争爆发前夕,联邦政府不发行纸币,国家的货币是由私人银行单独发行和管理的。然而,1861年战争爆发后,为了解决战争的资金需求,联邦政府发行了大量的美国纸币,这些纸币被非正式地称为“绿背”(greenbacks),尽管这显然违反了宪法禁止“信用货币”的规定。过多的绿背和现有的纸币很快回到发行者手中请求兑成黄金,这本来是应该结束的融资方式,不料,政府,接着是银行,在日停止了货币兑换,美元自此成为浮动货币。绿背的发行还在继续。1865年美元继续走低直到暂时下降到最低点:57.052美元1盎司黄金,这是几近3:1的贬值。商品价格飘升。南方邦联政府执行了类似的但更为激进的战略,将邦联纸币贬至大致28:1。      1865年12月,国会意识到国家货币体系的混乱状态,通过了一项紧缩现有绿背供给的决议,战后货币紧缩开始了。后来证明,这一过程带来了痛苦的经济衰退,不过1868年国会通过了另一个停止紧缩绿背的法案,希望随着经济慢慢适应目前的货币供给状况而逐步实行通货紧缩政策。这一法案基本上将基础货币的供给固定在了6.56亿美元,在面临季节性的流动需要时,这种缺乏灵活性的法案加上由通货紧缩造成的经济普遍不景气最后造成了1873年的大恐慌。      1875年1月,国会通过了《恢复货币可兑换法案》,这最终恢复了美元的战前平价,重建了美元和金银的可兑换性。到1879年,美元的确按照战前20.67美元1盎司的平价恢复了可兑换性。美元在经历了18年的上下浮动之后,重新恢复了金本位,并且直到1971年都一直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保持着金本位制度。      战争结束后,1867年削减了战时所得税,并于1872年废除。到1880年,美元在经历了长期的通货紧缩以后最终重新钉住黄金,这一切都使得美国再次进入经济发展之列。到1894年,美国不仅长期以来位居世界农业头号强国,而且也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强国。      从官方来讲,美国仍然是金银复本位制,债务可以用白银或者黄金支付。从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地纷纷放弃白银而使用黄金—德国在1871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1873年,拉丁货币联盟于1874年纷纷放弃了白银—白银相对于黄金的价值自1872年开始就急剧下跌。美国认识到这一点,1873年通过了停止铸币厂铸造银币的法案。在1792年,白银和黄金的官方比价设在15:1,到1871年市场比价大致为15.40:1,到了1900年市场比价跌到了33:1。      虽然这反映了政府的行为,但是白银的非货币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全人类做出的一项决定。在几千年里,白银在日复一日的交易中充当着铸币,因为黄金太过于贵重。鉴于此,人们忍受了二元本位所存在的内在困难。随着可兑换纸币和代币的广泛使用,白银和金银复本位制所带来的问题就都不必要了。在世界范围内单一本位制的采用代表了金本位的一种改进。白银的非货币化让很多人认为,今天黄金也可以非货币化。但是人类不倾向于将黄金非货币化,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可以采用的货币基准尺度,这样做不会有什么好处。的确,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以几乎与19世纪70年代放弃白银一样的方式放弃了黄金,但是和白银不同的是,黄金不但没有降低价值,反而相对于所有的基准尺度都保持或者提高了价值。      白银价值的下跌带来了两个政治上的压力:首先,压力来自银矿业,它们要求政府在公开市场购买白银,以此来支撑白银的价格;其次,压力来自债务人,尤其是农民,他们要求允许以白银偿债。实际上,这样会将其债务负担削减一半。“自由铸造银币”实际上就是当时对美元进行有效贬值的一种间接说法。二者对事实上的单一金本位都构成了一种威胁,造成了不断的金融混乱,1896年到了严重关头。      1878年按照《布兰德—艾利森法案》开始收购白银,但是支持白银的力量随着1890年《谢尔曼白银收购法案》的通过得到了加强。这被大家认为是一笔政治交易,它是为了实施东北地区实业家所支持的保护性的《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案》而向西部各州所做的让步。《谢尔曼白银收购法案》带来的影响是,它播下了人们怀疑美国政府履行维持金本位之职责的种子。持有美国证券的外国人因为害怕贬值,开始于1890年抛售手中的证券。越来越多的纸币被送到银行请求兑换黄金,结果引发了1893年的恐慌。银行和财政部被迫紧缩货币供给,以防止美元在外汇市场上跌落。      在19世纪90年代早期,商品价格在大丰收的压力下出现下跌,这很可能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自年,玉米产量提高了65%,价格下跌了53%。仅1895年一年,燕麦产量比前一年提高了23%,大麦提高了41%,土豆提高了53%。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经济中需要越来越少的农民,迫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农民被推向了工业。      平民党于1892年正式成立,以“自由铸造银币”作为主要的政治纲领,它主要由背负东部银行债务和遭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农民组成。1894年财政部提出的允许铸造银币的议案(白银收购法案的结果)获得了参议院和众议院的通过,但是被克利夫兰总统否决了。(该议案就是贬值。)这一争论最终必须在总统选举中解决。1896年,当时提倡银币自由铸造的人们想方设法提名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特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施政纲领就是自由铸造银币。共和党的候选人麦金利支持单一的金本位。在7月10日布赖恩特获得提名以后,不论美国投资者还是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外逃都更加严重。出于贬值的恐惧,黄金储备流失,利率上升。      但是在布赖恩特竞选失败后危机立即就过去了。美国老百姓等于投票选择维持金本位。经过几千年的实验,全球老百姓在经历了长期的争论以后,最终将货币选择减少到只有一种。美国或任何其他世界主要金融大国都再也不希望受到复本位主义或者任何其他货币篮子本位变化莫测的折磨。美国在1900年通过了《金本位法案》,正式采用单一的金本位制。      1912年亚利桑那州的诞生关闭了西部边境,随后1913年的第16次宪法修正案使联邦政府征收所得税合法化。再没有地方可以逃避收税官,然而,这使得联邦政府最终不再依赖关税收入,而关税收入一直诱使联邦政府执行贸易保护主义。自1861年以来,对大企业的保护成了标准的政策。保护主义都是为了实现所有大企业所渴望的垄断控制和压制竞争对手的目的。结果,在19世纪的后几十年里,反垄断的呼声越来越高。民主党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希望降低关税,但是他认为,必须通过制定所得税税法来弥补关税损失,起点是对于4000美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7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所得或者公司所得征收1%的所得税,对于5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87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最高税率为7%。虽然以上税率在今天的标准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除了南北战争期间,这是美国第一次征收所得税。尽管配合了关税削减,但是经济还是被推向了年的衰退,直到海外对战争物资的大量需求以及国内战争支出抵消了1916年的经济紧缩。在年间,东北地区的企业利益集团再次争取重建过去的贸易保护政策,结果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20世纪30年代天翻地覆的大危机之前,美国最后一次主要的货币混乱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此后短暂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周期。1914年欧洲爆发战争以后不久,所有参战国为了作战,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向潮水一样涌来。同时,欧洲商品出口因工厂为战时需要进行调整而减少。总之,为支付从美国的产品进口,欧洲国家付出了大约10亿美元的黄金,出售了14亿美元的美国债券(欧洲国家在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所积累的对美国产业的投资)并在美国金融市场筹借了24亿美元资金。      黄金流入本身并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因为是黄金的价值,而不是碰巧在美国的黄金数量,决定了美元的价值。自1914年开始,对美国产品需求的猛涨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涨。这主要就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所说的“商品引致的”价格变化,是由战时的过度需求造成的。在美国为拿破仑战争生产产品期间也发生过同样的情形。      在1917年4月美国参战以后就发生了变化。黄金内流立即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少量黄金的外流,也许原因是估计黄金兑换会停止。1917年9月,威尔逊总统下令没有美联储和财政部的许可,一切黄金禁止出口,并公开控制外汇交易。到1918年9月,尽管战争在几个月后就将结束,但是黄金禁运还是被扩大到禁止私人储藏黄金。以上两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使得美元浮动,或者至少使得美元和黄金的联系富有了高度的可变性。      美联储创建于1913年,它是为了防止流动性短缺危机的发生而创建的。那些为新的银行体制起草议案的联盟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声称他们不是在创建央行。在任何情况下,美联储只是在财政部强烈要求其接受非常现代的央行的作用时才投入运行,即降低利率以便政府能够低廉地为战时之需融资。随着美元和黄金的联系变得脆弱,这会诱导通货膨胀,而这也的确是后来的事实。      1919年6月当黄金禁运撤销以后,黄金立即潮水般外流,表明美元的价值已经大大地降到了黄金平价以下。被实际需求推高的战时物价也许在1919年年末就已经开始了下跌,因为政府支出缩减了,但是美联储的扩张政策在1920年年初将价格再一次推高。最终,美联储无法再忽视黄金的外流,于是在1920年开始紧缩基础货币供给,加上战时物价的自然回落,结果使得物价和工资在年短暂而强烈的经济衰退中急剧下降了大约35%。      由于战时较高的税率在恢复和平后没有削减,促使衰退更加恶化。1913年最高税率7%在战争期间已经升到了77%。联邦政府的总债务也从10亿美元增加到240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大得惊人的数额。威尔逊总统在他1919年就美国国情发表的演说中就建议降低战时税率:      国会应该认真考虑更高的所得税和利润税在和平时期是否能够富有成效地带来税收,以及是否不会正好相反,对商业活动带来破坏,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之炼金术师先看哪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