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量坦克对一量坦克怎么打

震惊 | 二战德军三辆“虎王”居然被一辆T-34全部干掉
在二战期间,最值得称道的坦克遭遇战之一便是发生在波兰境内,时值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末期的那次奥格莱德伏击战。在这次战斗中,苏联王牌坦克手奥斯金中尉驾驶着一辆T-34/85中型坦克,一举歼灭德军王牌坦克营的三辆“虎王”重型坦克,堪称坦克大战的奇迹。这次战斗不仅验证了兵家胜败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揭示出了现实生活的哲理……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或任性请随意!“屠虎之战”经过日夜间,第53近卫坦克旅(属第6近卫坦克军)的亚历山大.P.奥斯金中尉受命在奥格勒杜夫附近的波兰村庄巡逻并与第二营取得联系。于是,奥斯金中尉驾驶着一辆T-34坦克,并搭载着一组步兵,从白俄罗斯一路开到了波兰。当奥斯金中尉接近村子时,却没有找到一辆友军的坦克。而在远处,一队德军却从对面的小镇里直扑过来。奥斯金随即通知了坦克旅的长官,并接到命令组织防御工作并且近一步监视德军动向。奥斯金的T-34/85选了一个不错的位置进行隐蔽,这里的向日葵长得十分高大、茂盛,加上坦克本身涂有脏乎乎的原野迷彩,所以伪装得很好。此时的奥斯金还不知道,远处的这些德军装甲兵来自于德军501重坦营,他们是在东线战场上最先装备“虎王”坦克的部队。8月12日清晨,“虎王”坦克营接到命令,帮助部队参与攻击苏联在桑多梅日维斯瓦河附近桥头堡的行动。在坦克里的奥斯金观察着正向村庄驶来的“虎王”坦克,他们外形长得很像“黑豹”,不过奥斯金回想到以前上级特地警告过要小心德国的新式重型坦克,于是奥斯金命令全车人员保持警惕,严密关注着德军坦克的一举一动。而这时的德国人并没能识破奥斯金坦克的伪装,他们正在一条道路上行驶着,把“虎王”坦克脆弱的侧面也暴露在(奥斯金)的炮口之下。眼见德军三辆“虎王”一点点接近,奥斯金即刻命令装填手A.哈利切夫装填一枚BR-365P高速穿甲弹。等到“虎王”坦克行驶到距离200m处时,奥斯金命令炮手梅尔海达洛夫开火。炮弹成功击中了行驶在队伍中间的那辆“虎王”坦克的侧装甲,看起来似乎没有效果,于是奥斯金要求再来一发次口径穿甲弹,要求炮手照着后面的油箱部位打。这发炮弹过去,中间的这辆“虎王”一下子燃烧起来。此时,领头的“虎王”坦克正在转动其巨大的炮塔来寻找这个麻烦的敌人。然而视野里到处都是尘土飞扬,根本找不到目标。就在这时,奥斯金朝着领头的那辆“虎王”的炮塔正面连打了3发炮弹,但都被“虎王”厚厚的装甲弹开了。幸运的是,奥斯金的第四发炮弹正好打中了“虎王”的炮塔座圈,领头的“虎王”也因为弹药被引燃而开始烧了起来。眼见两辆“虎王”被击毁,坐在第三辆“虎王”里的501重坦营指挥官雷盖特察觉情况不妙,于是下令第三辆“虎王”全速后退,并驶离道路。奥斯金在坦克后面引发了MDSh型烟雾罐作掩护,然后开始紧追第三辆“虎王”。在一片向日葵地理,雷盖特终于看见了伏击他们的这辆“大脑袋”T-34/85坦克。然而,一切都太迟了,当“虎王”旋转着炮塔试图瞄准对手时,T-34/85早已绕到了它的后面。50米距离内,T-34/85连续两发炮弹射中“虎王”后部,第三辆“虎王”也开始起火燃烧。“屠虎之战”点评T-34/85坦克在二战中只能算是一种普通的中型坦克,其正面炮塔装甲厚90毫米,车体厚45毫米,“黑豹”和IV号H型坦克在1200米处就可以击穿它,而T-34/85要在500米处才可能击穿“黑豹”的炮塔,何况这次战斗的对手是二战中最可怕的“虎王”呢?在这次实力悬殊的较量中,奥斯金中尉面对强敌,采取了机警灵活、胆大心细的战术,加之其技术过硬,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寻觅一个战机,往往需要耐心的等待,而机会一旦出现,就绝不轻易放弃。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战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而雷盖特则触犯兵家大忌——自大轻敌,因此没有应付突发事变的准备和方法,遭袭击后反应不力(比如T-34已经开火数次,根据炮口烟雾就能判断出其大致方位,此时若开几炮也许能击中或迫其转移暴露。换了其它型号的坦克,雷盖特可能会这样做,但他似乎对“虎王”太有信心了)。俗话说“骄兵必败”,真的一点都没错!附近距离接触苏联T-34坦克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或任性请随意! 往期回顾:来源:中国军视网
用友吉林省公众平台最新文章
微信号:cclwkj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感谢关注用友软件吉林省公众平台,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用友最新资讯,并为您提供专业、高效的信息化服务.
Copyright2017.杨邱自媒体资讯站,让大家及时掌握各行各业第一手资讯新闻!登录下次自动登录
一车3炮塔,重量超2辆虎式的日本最牛坦克,直到战败连炮管都没造出来
许多兵器爱好者都认为,在二战期间,小日本只有轻型坦克和名为“中战车”、实际上跟轻型坦克差不多的“中型坦克”。其实不然。日本人在二战中不仅研制过重型坦克和水陆坦克,而且还不止研制过一种型号。本篇我们就从最为大众熟知的“四式重战车”谈起,盘点一下那些年里小日本研究出来的各类“重型坦克”。
一、四式重战车
四式重战车,即指四式中型坦克。(日本人称其为重战车,但按当时西方人的分类,吨位属于中型坦克)
日本四式中型坦克的研制代号为“奇托”,研制工作于1942年9月开始,此时美军已经攻占了瓜达尔卡尔纳岛,战局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利于日军的局面。试制一号车上,装的是长身管的57毫米反坦克炮。射击试验表明,这种火炮的穿甲威力明显不足。所以,一号车仅制成一辆,未能定型。
后来所说的日本四式中型坦克,实际上是由“奇托”二号车发展而来的。在二号车上,最重大的变化是,火炮的口径达到75毫米。战斗全重也由一号车的不足20吨增加到二号车的27.3吨。控制研制进度的关键部件是火炮。新研制的火炮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这种火炮与三式坦克上的75毫米火炮不同,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于研制火炮耗费了时间,所以日本四式中型坦克直到1945年初才研制成功。日本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日本四式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8吨,和以前日本的只有10多吨的“中型坦克”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日本四式中型坦克仅制成6辆,还没等拿到战场上一试身手,日本便投降了。战后,美军曾将1辆缴获的日本四式中型坦克运回美国,拿回去“研究研究”。
二、91式重战车
日本的第一种国产坦克是89式中型坦克,1929年研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装备日军。它的战斗全重只有13吨,比今天的轻型坦克还要轻。在此之前,日本大阪兵工厂曾研制出“试制一号战车”,即第一号试验型坦克。这种坦克的战斗全重达到18吨,当时的日本军方认为“车重太重”而未予采纳,转而研制89乙坦克。不过,当时研制的厂家和部分日本军方人士认为,“试制一号战车”的性能还是不错的,“弃之可惜”。于是,大阪兵工厂于1929年继续完善“试制一号战车”,于1931年研制成功,因这一年是日本神武天皇纪元的2591年,因此定名为“试制91式重战车”。
91式重型坦克的战斗全重只有18吨,拿今天的标准看,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乘员为5人。主要武器是一门70毫米火炮;辅助武器为3挺6.5毫米机枪,一挺装在炮塔上,另外两挺分别装在车体前后的小机枪塔上。也就是说,91式重战车为“多炮塔式坦克”。动力装置为224马力的汽油机,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5千米/小时。令人感兴趣的是,它每侧有17个小直径负重轮,成为世界上负重轮最多的坦克。负重轮数量多,提高了越野行驶的平稳性和对地面的适应性,但是,它极大地限制了越野行驶速度的提高,所以,后来的各国坦克没人再采用这种结构。
按说,91式重型坦克的性能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机动性,在当时还是说得过去的。但是,日本军方的主流意见青睐于89乙坦克,致使91式重战车未能转入批量生产,仅仅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
三、95式重战车
&虽然“试制91式重战车”被日本军方否决,但是,一些热衷于“重战车”的人并不死心。日军的一些军方人士认为:从“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和“第一次上海事变”(即“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战事来看,有研制“重战车”的必要。于是,从1932年7月起,开始研制25吨级的“重战车”,1935年定型后,定名为“95式重战车”。它和91式重战车相比,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有相当大的变化。
95式重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6吨,比91式重型坦克增加了8吨。按照世界上通常的划分方法,它只能算是中型坦克,而按照日本军队当时的划分方法,战斗全重在20吨以上,甚至接近20吨的,都算作是“重战车”。乘员为5人。车长为6470毫米,车宽为2700毫米,车高为2900毫米,车底距地高为510毫米。
仅产4辆的95式重型坦克
主要武器是一门94式70毫米坦克炮,装于主旋转炮塔上,弹药基数为100发;次要武器为一门94式37毫米火炮,装于车体前面的小炮塔上,携弹250发;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机枪,携弹2940发,其中的一挺装于炮塔后部,和车体纵轴线有一定夹角,另一挺机枪装于车体后部。在车体和炮塔的后部装上机枪,是二战中日本坦克经常采用的做法。
&其动力装置为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290马力(213.2千瓦)。行动装置为每侧9个小直径负重轮、4个托带轮,第一负重轮是独立的,第2~9负重轮分为两组,每两个负重轮又分为一小组,4个负重轮构成一大组,成为双重平衡悬挂装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战车的最大速度为2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110千米。采用小直径负重轮和平衡式悬挂装置的好处是,履带板各处的压力比较均衡,最大的缺点是负重轮的动行程小,使坦克无法高速越野行驶,克服障碍的能力也较差,现代坦克已不采用这种结构。
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35毫米,车体侧面装甲厚度为30毫米;炮塔正面为30毫米,侧面为25毫米,装甲防护性上比91式重战车要强不少,比日本的89式和97式中型坦克更强些,但和二战时期其他各国的重型坦克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虽然95式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护性还说得过去,但机动性较差。日本军方对这种“重战车”不太感兴趣,所以,最终仅生产了4辆。其中的一辆由三菱重工业公司改装成100毫米自行火炮。95式重战车虽然拿到诺门坎事件中比试比试,但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也未受到损失。
四、日本战车中的“巨无霸”
鲜为人知的是,二战中的小日本还研制过“巨无霸”级的超重型坦克,这就是100吨级的超重型坦克和150吨级的超重型坦克。
二战中德国军队“闪击战”的巨大成功,加上1939年苏日诺门坎事件(苏方称为“哈拉哈河之战”)中,日军的小坦克不敌苏联红军BT快速坦克的残酷事实,使得日本军方在大力研制中型坦克的同时,也萌发了研制超重型坦克的念头,企图使它能成为无敌的“活动堡垒”。这里介绍的是,二战期间日本研制过的两种“巨无霸”级的超重型坦克。
100吨级的超重型坦克 : 1940年日本陆军开始了极其秘密的100吨坦克的研制工作。担任设计工作的总负责人为日本第四技术研究所的村田大佐。为了保守秘密,各部分分头设计并派人监视,总装工作在三菱重工业公司的东京制作所完成。
100吨超重型坦克未能命名。其战斗全重约100吨,乘员11人,车长约10米,车宽为4.2米,车高为4.0米。和小巧玲珑的日本小坦克相比,它那庞大的身躯,活像一名“横纲”级的日本相扑运动员。
百式100吨重战车
其主要武器是一门改进型的92式100毫米加农炮,装于中央主炮塔上;次要武器为2门37毫米坦克炮,装于车体前部的小炮塔上。也就是说,100吨超重型坦克为多炮塔式超重型坦克。辅助武器为2挺7.7毫米机枪,一挺为车体前机枪,一挺为炮塔后机枪。武器众多,也是它乘员多的原因之一。
其动力装置位于车体后部左右两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的动力装置为两台功率各为55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并联使用,最大功率达1 100马力(808.8千瓦)。发动机的动力通过离合器传递到变速箱,经转向机构和侧减速器,将动力传递到主动轮和履带,推动坦克前进。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每侧有12个小直径负重轮,分为3组,为双重平衡式悬挂装置。操纵装置采用液压助力式操纵装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5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为31度。
&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基体装甲板厚度为35毫米,但车体正面又加装了两层35毫米厚的钢装甲板,达到105毫米厚。车体两侧有35毫米厚的钢装甲板。这样的装甲厚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很少见的。
单从性能上讲,日本这种100吨级的超重型坦克还是蛮可以的。但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在整车试制过程中,由于它的形体过于庞大,样车装配好了之后,由装配车间运至试验场时,仅仅50千米的路程,足足“走”了10天,简直跟乌龟爬行一般!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出于高度保密的原因,样车只能在夜间机动,白天蒙得严严实实,正像抗日影片中鬼子进村那样“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另一方面,车体太宽,运输时要卸下悬挂装置的一些部件,样车只能靠拖车一点一点挪动,跟蜗牛差不多。
不过,日本军方对这种100吨超重型坦克的试验非常重视。日本陆军的一些要员以及被称为“日本战车之父”的原乙未生少将都参观了100吨超重型坦克样车的行驶试验。无奈,这个“钢铁巨无霸”很不争气,刚刚跑出没多远就压坏了路面,车体下陷,紧接着坦克的转向又十分困难……这一切使得这次期待已久的实车试验早早收兵。样车只好秘密地存放在相模原试验场的仓库里。1944年末,日本军方下令将这辆100吨超重型坦克分解销毁。这辆“钢铁巨无霸”就这样悄悄地消失了……
五、 “O-I”超重型坦克
“O-I”——日本顶级的“钢铁巨无霸” 虽然100吨级的超重型坦克以失败告终,但小日本仍不死心。1943年,日本军方又秘密地研制了一种更重的超重型坦克,这就是“O-I”超重型坦克的来历,其性能在100吨级的超重型坦克的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提高。
&设想的“O-I”超重型坦克战斗全重为150吨,车长为10.12米,车宽为4.84米,车高为3.63米,车体高为2.53米,乘员人数预计为10名。
“O-I”超重型坦克为多炮塔式坦克,一个主炮塔,两个副炮塔,外加车体后部一个小的机枪塔。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多炮塔式坦克已经过时,而这个时候小日本仍然还在搞多炮塔式坦克,有点不合潮流。这只能说明日本军方无非是想用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坦克火力来拼命,活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
设想的“O-I”超重型坦克的战场运用方式,也有点“离经叛道”,让人不可理喻。日本军方居然想让“O-I”超重型坦克打头阵,用来冲锋陷阵!日军的战术操典中最前沿的是3辆打头阵的“O-I”超重型坦克;第二排为战斗保障坦克,包括架桥坦克、工程坦克等;最后才是是继续前进、发展胜利的中型坦克。这种坦克前进的队形,和二战时期的典型坦克作战的排兵布阵正好相反。二战中,各国坦克作战的典型布阵是,中型坦克打头阵,用来冲锋陷阵;而重型坦克则跟随在中型坦克之后,作为支援火力来使用。“O-I”超重型坦克的这种运用方式,无疑带有“玩命”的性质。
还可以认为,坦克的这种布阵方式,主要是为了攻陷敌方坚固设防的阵地,而不是主要和敌坦克作战用。
&设想的“O-I”超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长身管的105毫米加农炮(一说为150毫米榴弹炮),比起同一级别的德国“鼠”式超重型坦克的128毫米坦克炮,要差一大截。车体前部左右两侧的副炮塔上,各装一门47毫米坦克炮,为次要武器。辅助武器为3挺重机枪,一挺为并列机枪,另外两挺为装在车体后部小机枪塔上的双联装机枪。从火力机动性上看,主炮塔可以360度旋转;而两个车体副炮塔仅能作有限角度的旋转;后机枪塔的旋转角度要稍大些,可大于180度。不过,直到小日本投降时,炮塔和火炮也未能制造出来。
O-I 120与FCM 50T对比
其动力装置为V型、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600马力。一个150吨的大家伙,居然只配用600马力的动力装置,坦克的单位功率实在太低。计算表明,它的标准速度仅为18.7千米/小时,最大速度也只有29千米/小时。整车的机动性相当差。
据称,其车体和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200毫米,这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坦克中是空前绝后的。令人不解的是,整车的装甲结构,居然以铆接结构为主。而铆接结构是坦克装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水平。从三菱重工业公司绘制的“O-I”坦克的侧面外形图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铆钉结构。
由于“O-I”超重型坦克还有一些重大的技术问题未解决,加上二战后期日本的战局吃紧,研制进度十分缓慢;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二战中后期,日本军方奉行“南进”的政策,作战的重点放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而放弃了进攻苏联的幻想,这也使得对“O-I”一类超重型坦克的需求陡然降低。到二战后期,承制方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共绘制出676张蓝图,制成了底盘部分的零件并组装成功。但上部的炮塔部分,连个影都没有。直到1945年8月小日本投降时,“O-I”坦克只能说有个“半成品”;日本投降前,还被日本军方销毁。一个小日本制造的“钢铁巨无霸”就这样胎死腹中。
(责编:tibet)
用户名密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中国装甲团的三大件:100辆坦克、30辆步战车和18门榴弹炮】
【科罗廖夫谈军事栏目第126期】
11月30日,解放军报报道中国陆军第31集团军某装甲团组织退伍老兵向军旗和装备告别仪式,退伍老兵们依依不舍的最后一次驾驶着战车从观礼台经过。老兵们纷纷表示,一定不忘军人本色,再立新功。从军报展示照片看,这个装甲团的主战武器为96式主战坦克,04式步兵战车,以及07式122毫米榴弹炮。
中国陆军的装甲部队(部队是指军队的团级以上单位,团级以下称为分队),有装甲师属装甲团,步兵师属装甲团,装甲旅等三种。装甲旅属于装甲兵序列,由4个坦克营组成。由于大量装甲师被改编成装甲旅,现在我军的师属装甲团只剩下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装甲某师下属的3个装甲团。其余都是步兵师属的装甲团。
【科罗廖夫谈军事栏目第126期】
中国陆军的步兵师(包括摩托化步兵师和机械化步兵师),通常由三个作战团、一个炮兵团和十余个直属队组成。三个作战团里包括2个步兵团,1个装甲团,没错,过去解放军步兵军和步兵师实行三三制,师下属三个步兵团,而经过十余年精简整编和军事编制体制改革,现在的解放军步兵师下面只有2个步兵团和1个装甲团,更加精干高效。
由于步兵一直是我军各兵种的老大哥,所以相对来说中国陆军步兵师属装甲团的武器装备要比装甲旅先进,很多最新型的装甲车辆也都优先装备几个最精锐的步兵师,例如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某机步师,率先装备99A主战坦克、04A式步兵战车、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红箭-10远程反坦克导弹。大部分步兵师所属装甲团的坦克都以96式,96A式或99式为主。而属于装甲兵序列的装甲旅的地位就没有步兵师那么高,59式等老式坦克的比例相对比较多。
中国的步兵师属装甲团,在五六十年代称为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装备T-34中型坦克和苏-100自行反坦克炮。七十年代以后陆续改编为坦克团,取消自行火炮编制。1998年以后再次改编为装甲团,编入装甲步兵营和自行火炮营,实现合成化作战。
装甲团通常下辖3个坦克营,每个坦克营辖3个坦克连,每连10辆坦克,全营31辆坦克。全团共编9个坦克连,外加3辆营长指挥坦克,共计93辆主战坦克。近几年我军大搞合成营,很多的装甲合成营开始配备装甲指挥车和参谋班子,装甲指挥车由装甲运输车改装,每个合成营配备两辆,一辆是营长和作战参谋指挥车,一辆是炮兵指挥车。
装甲团通常下辖1个装甲步兵营,由3个装甲步兵连和1个装甲步兵炮连组成。装甲步兵连每连10辆步兵战车,每车一班,每班9人,三班为一排,装甲步兵营不配属摩托化步兵营的机枪连,而拥有一个装甲步兵炮连,使用100毫米迫击炮,由10辆装甲输送车装载,这不是自行火炮,所以需要炮兵下车架炮射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部队开始配备自行迫榴炮,装甲步兵营也开始换装6门120毫米自行迫榴炮,一辆炮连指挥车,3辆装甲弹药补给车。这样一个装甲步兵营拥有30辆步兵战车,6门自行迫榴炮,2辆装甲指挥车(其中营长指挥车1辆),3辆装甲弹药补给车,共41辆装甲步战车。
【科罗廖夫谈军事栏目第126期】
我军的装甲团下辖一个自行火炮营,18门自行榴弹炮,由3个榴弹炮连和1个高炮连组成,每个榴弹炮连装备6门国产07式122毫米榴弹炮,高炮连装备6门95式4联装25毫米自行高炮。由于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火控指挥系统,能够进行连排自主作战,甚至单车独立作战。战时以连为单位加强到装甲合成营。
装甲团作战时,将大多数直属分队加强到坦克营,组成三个装甲合成营,作为基本突击力量。合成营将拥有坦克、步战车、迫榴炮、自行榴弹炮、自行高炮
、装甲指挥车、工兵战斗车、装甲抢救车等5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从而成为步兵师的突击尖刀。
--------------------------------
感谢阅读本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开量化投资的黑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