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可以这样传媒解释吗

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灵魂如何才不迷失?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27.80&&&
立刻节省:¥20.20
所属分类:
○宇宙大爆炸理论说世界诞生于137亿年前,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在它诞生之前有什么?  ○量子论说在被观测之前,世界就不是真实的存在。难道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吗?  ○为什么找不到支持进化论所必须的中间过渡物种?为什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会突然出现?  ○一个民科的终极思考,以《道德经》揭开造物主惊天秘密!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从科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  大爆炸理论说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在它诞生之前有什么?进化论始终得不到中间过渡物种化石证据的支持,也无法回答复杂器官生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大量物种集中出现的问题,难道进化论错了?量子论说世界只有在被观察后才成为现实,以此推论,难道是意识决定了世界的存在?  这些困惑让无数专家皓首穷经,却始终找不到答案。也许是专家们研究得太深了,这样虽然理解更深,但成见也深,视野反而更狭隘。有时民科的思考,也许能够弥补专家的局限,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世界的终极问题最终只能由哲学而不是科学来回答。《世界就是一个游戏 灵魂如何才不迷失?》作者――一位民科,循着从上古哲学中找到的线索,站在全新的角度解答了所有这些疑问,揭开了宇宙、万物、时间、空间的起源之谜。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从科学到哲学、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在它诞生之前有什么?进化论始终得不到中间过渡物种化石证据的支持,也无法回答复杂器官生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大量物种集中出现的问题,难道进化论错了?
  量子论说世界只有在被观察后才成为现实,以此推论,难道是意识决定了世界的存在?
  这些困惑让无数专家皓首穷经,也让无数民科苦苦思索。
  钻研得深虽然理解更深,但成见也深,视野有时反而更狭隘。所以专家不必自傲,民科也无须自卑。
  我们都需要以开阔的胸怀来面对新思维,因为对于这个世界,每个人在认识上都是肤浅的,谁也不敢说自己有多深刻。
  关于世界全貌的答案,最终也许只能由哲学而不是科学给出。本书作者循着从上古哲学中找到的线索,试图站在全新的角度解答所有这些疑问,揭开宇宙、万物、时间、空间的起源之谜。
01免费的午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世界。  多数人根本不会去想“世界是什么?它从何而来?”的问题,而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学家们虽然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却至今没能如愿。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分歧,一直争执不下。观念上的差异有时后果严重,小则引起争议,大则引发摩擦,甚至酿成流血冲突。  我们来看看人们的分歧主要有哪些。  第一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虚幻的,还是实在的?  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两个和尚看见一阵风吹动了高高挂起的幡,于是争论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六祖慧能听到了,走上前去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的心在动!”这个故事生动地表达了一种观点:眼前的一切并不真实,世界只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的“色”指的不是女色,而是你眼中看到的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色即是空”的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一些表象,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四大皆空”的说法,那是因为古印度人相信,“地、水、火、风”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所以,你如果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那么这种观点就可以叫“四大皆空”。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也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我们心中的幻影。但他又认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如果连你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你怎么还会懂得去思考、去怀疑呢?所以他说了一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  对没有研究过哲学的人来说,要理解上述说法,恐怕都有点费劲,更别说赞同了。多数人会想,眼前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怎么能说它是虚幻的呢?感官确定地告诉我们,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其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实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有类似的思想。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整个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  到了近代,认为世界完全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不无关系。  “物质恒定”的说法其实很早就有,并不罕见。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任何存在的东西都不会消失”,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聚散变化,而基本体不为之损益”。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质量”的概念,用它来衡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质量守恒”的概念。他在写给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这样说:“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生成了白色的氧化锡,经过测量发现,容器里物质的总量在煅烧前后没有发生变化。于是他提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在当时,这一说法没有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1775年,拉瓦锡在对氧气进行研究时发现,燃烧的物体增加的质量,恰好等于氧气减少的质量。随后他通过一系列精确的定量实验,证明物体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会改变形态,但参与反应的物体,其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拉瓦锡用化学实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定律也从此开始被广泛接受。  这个定律认为,世间万物的总质量是恒定的,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从这一点出发,人们很容易想到,既然物质的总量是恒定的,永远都不会减少,那么它就应该是永恒的存在,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又被称为“物质不灭定律”。有了这一定律的支持,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直到19世纪在科学界占据了统治地位。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种观念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首先是它的基石“质量守恒定律”被推翻了。人们发现,这个定律虽然适用于化学反应,但却不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物体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物体在作高速运动的时候,它的质量会明显增加。后来,人们在粒子加速器中观察到,电子和质子在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时,其质量会增加几十倍甚至更多,它证明爱因斯坦说的没有错。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速度增加时质量跟着增加,只是现有的物质增加了质量而已,并没有变出新的东西来。更让人吃惊的是,事实证明我们真的可以变出东西来。在实验室让2个高能质子以极快的速度相互碰撞,得到的并不是一堆碎片,而会是3个质子、1个反中子和若干个π介子,这些粒子的总质量会大于碰撞前质子的质量。就像魔术师把2个苹果放进空空的箱子里,用力摇晃了一阵之后,打开箱盖,从里面拿出了3个苹果、1个香蕉,还有一堆樱桃―东西确实变多了。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够解释这种现象。它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质量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新生成的物质来自于高能质子中蕴含的能量。按照这一理论,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能量竟然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状态。简单地说,能量是无形的物质,而物质是浓缩的能量。就像冰是固态的水,而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它们形态迥异,但本质上都是水。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个原先很难想象的问题,那就是并非所有的粒子都有质量。比如光,它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但光子却没有静质量,它只能在运动中存在,一旦它停止下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后来人们还发现,“夸克”和“胶子”也是没有质量的,而且它们不像光子那样只在运动中存在。这些现象从质量的定义来看是不可思议的。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从逻辑上看,没有质量就意味着没有物质,世间怎么可能会存在没有质量的粒子呢?  最初的时候,人们很清楚物质指的是什么―它是实体的东西,可以用质量的大小来衡量;但现在,什么是物质却变得难以确定了。既然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那么能量是否也可以叫物质呢?很多人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把能量也归入到物质的范畴。但是近年来,在已知的物质和能量之外,人们还发现宇宙中似乎存在着大量未知的暗物质、暗能量,这样一来局面就更加混乱了。  我们知道,能量是无形的,它不是实体性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看,甚至可以把它仅仅当成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实体性的物质竟然可以转变为非实体的能量,实在的物体可以转化为虚化的现象。仅仅从这一点来看,物质的实在性难道不就很可疑吗?  为了坚持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有人把物质的定义修改成“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按照这种定义,只要是在世界上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都可以叫做物质,这样一来,谁还能说世界不是物质的吗?“物质”变成了“存在”的代名词,那么“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意思,就相当于“世界是存在的”。这样的定义有什么意义呢?  按照这个定义,时间、空间、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事件这些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也就都可以叫物质了,这样一来就让人更难搞清什么是物质了。  连物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坚持说世界一定就是唯物的?所以,虽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这种观念仍然在许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一些专门的学术领域比如物理学界,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了怀疑。  感官提供的信息告诉我们,世界是实在的,质量守恒定律曾经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但现在连这个定律自己都出了大问题,那么世界到底是虚幻还是实在的呢?  第二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还是有限的、暂时存在的?  人们曾经倾向于相信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因为如果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那么我们要如何解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自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所以人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中,这样物质就是永恒的存在,我们也就不需要再回答物质如何起源的问题了。  但在宗教哲学中,却往往存在不一样的观点。哲学与宗教很难截然分开,一些宗教的创始人,其实同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比如乔达摩?悉达多。他有一个很奇特的世界观,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着很多很多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是有限的。这些世界都有生有灭,只是暂时的存在,它们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也叫做四个“中劫”,四个“中劫”合起来是一个“大劫”,每个大劫就是一个世界一生一灭的完整过程。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哪个更接近事实呢?我们可以在“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找到答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种理论的形成过程。  1666年,牛顿发现白光其实是一种复合光,它在通过三角形棱镜时,能分解成彩虹一样的多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做“色散”,分开的单色光依次排列而成的光带叫做“光谱”。  后来人们将望远镜聚焦在一个单独的恒星或星系上,观察从那里射来的光线的光谱。根据“多普勒效应”,通过分析这些光谱,可以确定这些星体相对于我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在朝着我们而来,还是在离我们而去。假如它们在离去,那么我们接收到的光,波长将较长,光谱会向红端移动,这叫“红移”;反之则会向蓝端移动,叫“蓝移”。  20世纪20年代,当人们利用这一原理来观察那些遥远星系时,原本预料会发现同样多的红移和蓝移光谱,因为当时人们以为星系是随机运动的。然而事实出人意料,人们在对银河系外的其他星系进行观测时发现,除了少数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外,几乎所有河外星系都表现出红移来,它们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离得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在观测结果的基础上,人们想到了这样一种可能―宇宙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正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这一想法颠覆了人们之前对于宇宙的认识。人们以前或者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或者虽然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它还会膨胀。  对这一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时,人们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如果宇宙一直都处在膨胀之中,那么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看,岂不是说宇宙在最初的时候,是从一个无限小的点开始的?这一想法最终促成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诞生。  大爆炸理论认为,很久以前我们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之后它始终保持着膨胀的趋势,就像一个从那时一直被吹到现在的气球。这一理论令人匪夷所思,当时没什么人相信,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然而科学家们拿出了有力的证据。大爆炸理论预言,宇宙诞生时大爆炸的余波至今应仍在宇宙中回荡。1964年,美国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偶然中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辐射,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个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后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爆炸理论,宇宙学家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逐渐接受了这个奇怪的观点。这一理论表明,宇宙大约诞生于137亿年前,世界有起始,极可能也有终结,并不是永恒的存在。不可思议的是,悉达多似乎早已清楚了这一点。  大爆炸理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惑。气球内的空间是有限的,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因为气球有一层膜,把气球内、外的空间隔离开来了;但宇宙是有限的,这要如何理解呢?难道我们的宇宙也有一层膜,把宇宙内、外的空间隔离开来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宇宙外的空间中有些什么呢?假如不存在隔离膜,那么宇宙中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真空,它与宇宙外的空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该以什么来确定宇宙的边界,又凭什么说宇宙是有限的?宇宙有尽头吗?如果我们能够来到宇宙的尽头,能不能看到它的边界?  这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让现代的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想破了脑袋也找不到答案。  第三个大的分歧是:世界的生成需要原材料吗?它是完全在虚无中诞生的吗?  人们普遍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原”就是“最初的来源”,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最基础原材料”的意思。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不管制造什么东西,都需要有原材料。生产面包要有面粉作原材料,生产水泥要有石灰石作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就不可能造出东西来。这种观念在我们的脑子里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连孙悟空要变出一群猴子,也要先拔一把毫毛来作原材料。  正是从这样的逻辑出发,人们认为世界的生成也照样需要原材料,而构成世界的基础材料就是物质。  2500多年前,老子却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世界的诞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并不需要任何的原材料来制造宇宙。他是这样写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两种观点到底谁对谁错呢?我们还是从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寻找答案。  大爆炸理论起初说大爆炸始于“奇点”,它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的点。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认为,在奇点处是有东西的,只不过是被无限地压缩了,或者以无形的能量形式存在,所以它并没有脱出“物质本原说”的范畴。  后来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世界其实完全是在虚无中诞生的。包括时间、空间、物质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在大爆炸之前,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世界的生成完全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不需要物质作为原材料,也不可能用物质来做原材料。不管你是把实在之物当作是物质,还是把能量也当作是物质,或者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当作是物质,这都无所谓,因为在世界生成之前,它们统统都不存在,不可能拿来充当创世的原材料。美国物理学家艾伦?古斯这样形容说:“宇宙就是一份免费的午餐。”  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哲学似乎又一次证明了它的价值。  以上这些应该足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以前对于世界的认识,已经跟不上科学的发展。世界由物质构成的观念虽然曾经主宰过人类的思维,但现在该是对它进行重新考量的时候了。  最近几十年来,宇宙大爆炸理论逐渐完成了从假设向科学理论的过渡。但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学说,其中还存在许多疑问,它背后所蕴藏的哲学意义,更是还远未被充分挖掘出来,所以人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理论将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带来多大的冲击。  时至今日,大爆炸理论已经成为了多数宇宙学家们的共识。假如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前面提出的三个分歧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宇宙是虚幻的、有限而暂时的、无中生有的。关于后两点,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第一点又是怎么推出来的呢?  道理很简单,其实只要我们确定世界来自于虚无,它的创造不需要原材料,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假如站在宇宙之外观察,当你看到宇宙从虚无中诞生时,就像一个全息影像突然在你眼前冒出来,你还会认为它是实在的吗?或者换一个角度来问,实在的东西,能够凭空变出来吗?  看到这里,相信已经有很多朋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要冲上来反驳说,既然宇宙大爆炸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证实,并且现在也仍然有很多人反对它,那么由它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就不足为信了。请不要着急,你现在品尝的,只是大餐前的一道开胃小菜,序幕已经拉开,好戏才刚刚开始。  从大爆炸理论出发,我们对以上三个问题,有了一个虽然很清楚但却还不太肯定的答案。不过更多的疑惑随之而来:宇宙为什么能从虚无中诞生?宇宙是137亿年前诞生的,那么在宇宙出现之前有些什么呢?如果宇宙诞生之前什么也没有,那么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大爆炸?如果世界不是实在的,为什么我们又能真实地感觉到它的存在?  现有的科学理论,完全无法解释这些问题。因为严格地说,这些事情的发生,根源并不在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你不可能找到直接的证据来对它们进行解答。  想知道为什么吗?往下看,你会明白这一切。  ……
空心菜,天涯论坛知名写手,粉丝天团神秘霸主,多位学者力推新锐。  看透现象背后的本质,酷爱思考的草根思想者对宇宙、文明、社会、人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拟将其诉诸于文字,写成4本书,这是第1册。
序 前言 01 免费的午餐02 创世与演化 03 沙丘中的危房 04 智慧设计 05 登山阶06 骰子与蝴蝶07 水中花 08 雨伞后的猎枪09 烂柯山 10 创世程序 11 造物之谜 12 天若有情 13 随机性与升级论 14 灵与肉 15 虚拟与现实 16 天外有天 17 时间的真相 18 生命的意义 19 心领与升华 20 精神的觉醒后记感谢 主要参考资料
世间众生芸芸,每一个走在追求终极问题道路上同志都是孤独的。 半坡摇扇客&&&&&日
在这宇宙中,我们也许不是唯一,但每一个智慧生物也许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即我们存在的环境和相对于此环境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深刻到我们只会在夜深人静独处时,才会面对着星空去沉思。
在这个科学大爆发的时代,在这个哲学已死的时代,在这个我们找不到道路的时代,这本书的作者利用了解多学科而不被专业学科所限制的眼光,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可以前进的哲学之路,虽然它并不是一本哲学书籍,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好书,是我喜欢的菜 满城飘絮&&&&&日本书极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秘密。不迷信权威,不教条主义,不故弄玄虚。直指宗教科学人类自然的终极奥秘。好书。让人着迷。虽然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其思维方式方法让人叹服。正方面的书太少了,应该大力推广。我一直模糊得认为真相应在宗教和科学之间徘徊,看完此书豁然开朗! t☆台风Y眼&&&&&日身边有不少笃信佛学和天主教的信徒,也有唯科学论的"理性动物"。我当然尊重每个人信仰的自由,可若因此受困于自己的信仰,进而排斥新思维和新发现,是不是有点迷信过头了?
现代物理学进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早已承认了物质以外的存在(无论现在无法直接观测的暗物质,暗能量究竟是什么)。并且也从最基本的量子层面的研究否认了确定性的存在。21世纪的人类应该融汇东西方文明成果,对宏观世界和对人类自身进行各种尺度上跨领域的观察和思索。作者以老庄的道德经,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对世界...灵魂的迷失源于没有目标 书架上的童话&&&&&日给作者一个忠告,写一篇前言,就写“本书所写均为作者现阶段的疑问与设想,欢迎大家指导帮助。”这样,你多年之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不会觉得自己当时太二了。
本人一直坚实贯彻“不了解就没有下结论的权利”这一宗旨,拜读了你的大作,以上的忠告就是本人的观后感。因为本人比较懒,所以本人就长话短说了,“你懂得还太少。”。这就话你以后自然就会懂得。淡定 九少爷的剑&&&&&日从没写过评论,从没在网上买过书,实际上,从学校毕业后,十多年都没有买书来看了。但楼主的这本书真真是极好的。
以前经常上夜班,没事的时候就坐在露天,看天上的星星,一直在想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个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自从天涯上看到楼主的书,如梦初醒,通俗易懂,很有震憾力。“如果你相信别人的思想,就等于是让别人在你的脑子里面跑马”,但我还是愿意让楼主的思想在我的脑子里面跑马。极力推荐喜欢思考宇宙人生的朋友看看这一本书。思想的盛宴,触及灵魂的好书 青衫旧梦&&&&&日
本书首先概括性地介绍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提出了这些现代科学理论中无法用现代科学解释的疑点,然后以从《道德经》、佛经等古典哲学中汲取的智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一举解答了前面提出的所有疑问。
书中构建的世界观,颠覆了唯物论、进化论,指出物质是虚幻的,灵魂是真实的存在,由此以哲学搭建起一座从科学到宗教、从物质到精神的桥梁。
最后作者亮出他的观点:世界只是一个游戏,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物质诱惑和世事艰辛,只是游戏中磨砺灵魂...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09-04-21 &匿名提问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研究者做过多种表述,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角度来定义,一般可以解释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进入80年代,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贸易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全球贸易额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占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特征之一。1996年,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与此相关,在过去10余年里,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组织者,它们将整个世界纳入其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过去2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首先,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年,取消经常项目汇总管制的国家由35个猛增至137个,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后完成的。另据统计,年,在世界各地,对管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条例进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无疑问,无论是各国内部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贸易和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都意味着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创新,加上电子计算机远程终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交易速度,从而为资金在国际间的快速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个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用于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从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后,以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始于80年代中期的乌拉圭回合,与过去历次谈判主要限于商品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等议题不同,将谈判议题扩大到了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反倾销规则和建立多边贸易机构等在内的许多新领域。经过近8年的艰苦谈判,各国终于在上述方面基本达成一致,从而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基本框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项下的可兑换。同时,所有发达国家已完全取消资本交易的汇兑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开始越来越积极。近两年来,对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项多边协定的谈判业已取得明显进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该协定已从日起正式生效,并有首批52个国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边投资协定。这一主要由经合组织成员国参与、被认为是旨在制定“单一的全球经济规则”的协定,目前正在谈判之中,估计不久也将面世。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 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评判国际时事和世界风云。 本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分为八章,具体内容为:(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二)当代世界政治 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三)当今世界主题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四)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 治;(五)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六)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七)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 家的经济与政治;(八)中国对外关系及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主要采用三种方式组织教学:课堂授课、听讲座和案例讨论。讲座和案例分析都以当前国际关系领域的热 点、焦点和重大事件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们学以致用,兴趣浓厚,授课效果颇佳。 第一讲 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并长期存在的一种政治格局,又叫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通过相互妥协和谅解,达成一系列协定,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和势力范围的划分的结果。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大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制、世界格局多极化。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欧洲被一分为二,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欧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来发展为两个德国。在远东,苏联承认美国对日本的控制及在中国的利益,美国则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承认外蒙古独立,以及把中国大连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需予保证、旅顺港租让给苏联作海军基地、中国的长春铁路由中俄共管。在全球,建立苏美英法中五大国拥有否决权的和平与安全机构-----联合国。按美苏口头协议,朝鲜按三八线一分为二,北方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南方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影响:雅尔塔体制是战胜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它确立了美苏主宰世界的基本原则。它一方面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持战后国际关系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的总体精神和原则与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仍是一种大国强权政治,损害了许多国家的利益,为战后国际关系播下了许多矛盾的种子。它确立的两极格局虽然防止了“热战”的爆发,但是也导致“冷战”的不断升级,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八千字电报:战后初期最早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理论的是美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他于1946年2月从苏联发回美国的八千字电报,建议对苏联实行强硬政策。声称苏联受到一种狂热思想的支配,在世界强国的地盘里到处钻,只有遇到某种无法对付的力量才会停下来,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自己对外政策的首位。电报为杜鲁门的全面遏制战略提供了理论根据。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正在美国作私人访问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来到杜鲁门家乡富尔顿,作了名为“和平的中流砥柱”的演说,即战后历史上著名的富尔顿演说。他建议“英语世界”、“英语民族的联合”,实际上是呼吁英美建立反共军事同盟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铁幕”后的国家。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标志着战时盟友已经成为公开竞争和对抗的对手。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以援助希腊、土耳其、遏制共产主义为名,实际上是为了对外扩张和称霸世界。它是美国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反苏、反共浪潮的政治动员令,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合作关系已经完全破裂、冷战正式开始。它是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在此后的25年中,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的计划,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时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拨款一百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作为复兴战后之用,但是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支配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实施美国所要求的财政政策,把进步力量排挤出政府等等。从年,美国以赠款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1?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战后,国际组织发展迅速,原因是:(1)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一体化、全球化方向加快发展。(2)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其特点是:①数量剧增。②其活动遍及国际社会各个领域。③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日益加强。而联合国作用的不断加强具有典型意义。根据雅尔塔协议,联合国于日建立。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现在联合国已有189个成员国,第三世界国家占78%以上。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在联合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它被美国所控制,成为美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其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落实。20世纪60年代的联合国是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第三世界崛起,大批亚非拉加入联合国,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尤其是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进一步改变了它被少数大国操纵的状况。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成为单极势力和多极势力角逐的场所。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扰,联合国的权威面临严峻的挑战。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其“单边主义”倾向急剧膨胀,美国不断向联合国的权威提出挑战。2003年,美国不顾联合国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开战,违背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使联合国的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除联合国外,欧盟、东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两大阵营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与对抗。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表现为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第二,经济上表现为两种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角逐;第三,军事上表现为两个集团——华约和北约的较量;第四,在意识形态上两种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对峙与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是与“热战”即军事冲突相对的概念,是指除了热战之外的一切对抗方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据我的认知,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与朝鲜有同盟条约的国家,最可恶的是这个条约在某种程度是一种不平等条约(一国处于战时,另一国无任何条件竭全力协助,且不问战争目的及原因),是毛主席在当时中国和朝鲜“同志加兄弟”的条件下拍脑门儿签定的……外交思维太短浅和幼稚了。反正现在的事实是控制了2300万人的朝鲜政权高层把13亿人的中国给“反绑架”了,为了自己“主体政权的真正安全”在中朝边境“制造地震”。它现在是谁不赞同自己就强烈反对谁,拥有170多个成员国家的“世界反核扩散组织”不赞同朝鲜就被朝鲜喷死;含中国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及欧盟、韩国、日本、东南亚联盟(东盟)、几乎全世界近200个主权国家都没有一个国家支持朝鲜发展核武(可能除了一两个穆斯林国家),但目前看是都被喷死。世界老百姓想和平,想繁荣,想追求爱情……等等都不行,金正日和朝鲜军政高层说了算。中国最担心的可能性是:一,如果朝鲜当局死硬的拥有并继续发展核力量,会给日本已有右倾倾向的政治于“历史性般的”借口,煽动日本国民公投在几个月内成为核大国(美国也无法阻止全民公投这一“民主行为”),这样的结果是钓鱼岛、琉球群岛就永远没有了。其后,由于韩国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刻入骨髓的憎恶和领土主权等一系列问题,也立即成为核国家。再后,台湾看到朝鲜、日本、韩国相继能成为核国家并有效的维护了主权,它也会迫于“中国的强权”而寻求“不对称力量”,偷偷核武化,统一中国变的难上加难,而且中国几乎只能成为一个陆权国家了。最后就是越南了,这个“抗击中国侵略上千年”的国家,在看到朝鲜、台湾及国际反应后绝对会毫不动摇的选择核武这个投入产出比超佳的工具,主张西沙、南沙……自此,中国很快会拥有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台湾、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这八个核力量(他们几乎全都是中国陆地近邻或隔海相望国家,其中很多国家的社会都不成熟稳定且民族主义极强烈。你改革开放N年?一场核战让你发展水平回N年前去,频繁互相威胁的结果是很有可能就走火)。美国最不担心(非要说担心,只能是担心伊朗遵循朝鲜战略核武化威胁中东犹太人国家),因为美国的地缘优势决定了美国今天的优势:西边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东边是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北边是价值观完全一样的加拿大,南边是落后的第三世界附庸国墨西哥,而中国……不要“很随意的”说“那干脆让世界所有国家都核武吧”这种话!目前美俄核力量即可毁灭地球,如果世界近200个国家都拥有核武就像我们生活中每人都拿一把AK一般,而生活中为什么要禁枪呢?而且AK没有核冬天问题,一旦发生全球性核战争可以说只有1%的人类“有可能活久点儿”(而且绝绝对对是有钱有势的集团),因为在N年里地表将没有阳光照射且巨量核辐射。“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不要因为这句话是个敌视中国人的资本主义帝国的西方人说的就反对,这句话本身是完全正确的。决定两个国家关系的是:一,力量对比;二,利益需求,含经济、资源、地缘位置等等等(对于完全没有任何价值的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定律失效);三,价值观。另:目前很多国人处于感性思维及传统冷战式非黑即白的思维主张中国无条件支持朝鲜,这是相当可怕的。在他们的脑中,朝鲜是中国对美国的旗子,因而如何如何……而真正的现实是朝鲜当局已完完全全的把中国当成了他的棋子(这是很多国人不知道和“不愿知道的”)。中国必须对金氏政权划出红线:绝不允许拥有、发展及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别的事都好说。所有国人都必须知道一件事:大家都知道英国和以色列是美国的铁哥们儿吧?但是美国也给英国、以色列还有日本划出战略红线,而且从不把自己最尖端的装备卖给它们,更别说技术转让了。还有看看中国大陆人自己著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书:其中1953年最后停战协议时中国代表问“联合国军”美国将领如果韩国单方违背停战协议美国怎么办,美国人的回答是“韩国人后果自负”(韩国已是美国的盟国),而中国人是否同样会这样强力的要求朝鲜呢?当年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要跟苏联撸袖子玩命,就因为古巴距离美国太近了!(绝不单单是所谓意识形态这种虚无的玩意儿,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很现实的)美国绝不能接受邻国玩核武,而朝鲜就是目前的古巴。“同志加兄弟”?奉劝大伙多瞧瞧世界地图,多想想未来的中国,不要再盲目拍脑门儿。现在世界已不是非黑即白的冷战,因为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纯粹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但最大的问题是在朝鲜政权心目中,冷战还在进行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促进世界贸易组织目标的实现,监督和管理其统辖范围内的各项协议的贯彻实施。   (2)组织实施各项多边贸易协议,为各成员方提供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按一体化的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主持解决各成员方之间的贸易纠纷。   (3)按照有关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负责定期审议各成员方的贸易制度和与贸易相关的国内经济政策。   (4)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关系,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5)编写年度世界贸易报告和举办世界经济贸易研讨会。   (6)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 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一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二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 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转变及其原因分析[摘 要]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关注这一现象并究其原因,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管理职能;职能转变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pushed by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production capability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developed very fast. With the development, a new change took place in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which manifested that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on both in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apitalist countrieshad been increased. Focusing on this phenomenon and probing the cause of which will be very important for studying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utilizing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 of capitalist country.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apitalism;fu function transi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由阶级职能向社会职能的转变。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论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国家的实质作了这样的界定: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失败后,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质,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实行无限制的专制统治。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引申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只有统治和压迫。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继续阐述了国家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阶级职能外,也涉及国家的社会职能。他把国家理解为一种产生于社会之中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用来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有阶级存在,国家就需要阶级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的阶级职能和国家的社会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本质上看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从国家的阶级职能看,国家是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抵御外部敌对势力侵犯的机器,这无疑体现了国家本质和国家的阶级职能相一致的方面。但从国家的社会职能来看,国家往往又是以整个社会的代表的身份出现的。国家的社会职能似乎是与国家的本质相悖的,因为国家的社会职能的行使是有利于对立阶级双方的。但实际上,在阶级还存在的社会,统治阶级执行国家的社会职能,首先是为了争得它自己的利益,巩固统治地位。所以国家的社会职能是从属于或受制于国家的阶级职能的。从深层来看,国家的社会职能与国家的阶级职能在本质属性上是一致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职能更加强化,而阶级职能则日显淡化。   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转变中,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到那时国家的阶级职能将不存在了,而社会职能却能仍然保留下来,一些社会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被社会主义所采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职能更多地体现为对阶级的压迫和对社会的统治。二战结束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了其经济结构和阶级构成,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广泛、大规模地干预和调节经济,以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缓和矛盾,保障就业等等。国家放弃了“守夜人”的角色,开始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的管理职能。这是历史上任何社会所不曾有过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职能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干预调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主要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一般通过法律、政权等上层建筑保护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外部条件;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采取时而干预时而放任的政策。而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全面、长期、持续地干预经济生活。   首先,从国家支出比来看。国家支出比是衡量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程度的一个综合的数量指标。它表示国家支出占当年全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世纪初,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极低,美国在1913年这个比例仅为2.1%,而战后几十年里,政府支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1949年上升到23.1 %, 1961年达到28 .8%。即使在自由主义春风得意的20世纪80年代,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与之前并无太大的下降,英国和法国的国家支出比还有所上升[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新的经济衰退,西方各国又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渗透。1991年-1997年,美国的国家支出比在32%-34.4%,英国在39.7%-43.6%之间,法国在50.5%-55.0%之间,瑞典最高在61.3%-71%之间。总体来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开支在不断上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增强[2]。   其次,从国有经济来看。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施加影响,直接参与国家经济生活。但是,国有财产和国有企业数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各国不尽相同。国有化在西欧国家有较大发展,在美国和日本规模较小。英国、法国、德国国有企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2%,意大利占20%左右。美国的国有企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下。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国有企业的比例有所缩小,但仍未能把全部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成分和私有成分都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有机政体的组成部分。虽然私有成分占主体地位,但国有成分(企业)在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国有企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原材料、动力和半成品,以及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银行信贷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服务,为垄断资本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之,国有成分起的作用,是私营成分所不能代替的。   最后,从间接干预和调节国家经济来看。除了通过国有企业直接干预和调节国家经济以外,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强化了利用国家间接影响经济的方法,干预和调节经济活动。主要内容有:(1)财政调节。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即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国家的税收政策通过增税或减税影响社会有效需求;支出政策通过政府开支的增减或财政赤字的增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2) 货币政策。国家通过控制中央银行,掌握经济运行中枢,并通过货币金融系统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伸缩使用规模,影响投资和经济活动的水平,以达到反周期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3)收入政策。包括工资和物价两项具体措施,它们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补充。国家通过冻结、协商工资形式和税收等各种措施管理工资和物价水平,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4)行政和法律手段。在一些特殊问题上,国家采取单纯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体现了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的职能。在现实中,这些手段往往同时使用,互相搭配,互相补充,已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经济干预调节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   在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一种打破民族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积累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在对国内经济进行干预调节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对国际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首先,从国际经济组织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为恢复战后经济,各种国际经济组织脱颖而出,此后几十年来,国际经济组织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1951年全世界政府间的国际经济组织为123个,1976年上升到308个,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国际经济组织已超过3 000个,其中政府间的国际经济组织就有500个[3]。与战前相比,国际经济组织已经从主要协调跨国经济活动中的技术标准发展到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和管理;其制定的法律规范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国家经济管理的加强和补充,而是开始从国际经济整体立场出发,以促进国际协调;另外,国际经济组织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也从主要采取协商、调解等传统的外交手段发展到利用仲裁、诉讼等准法律方式。随着国际经济组织调整的对象扩大,手段增多,效力加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是早期国际经济组织不可比拟的。 其次,从政府首脑会晤来看。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可以对国际资本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这种会晤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资本的国际运行的矛盾日益加剧。发达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要求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高级的国际经济协调机构。这样,在1975年11月,美、日、德、法、英、意等六国举行了第一次政府首脑会议,对年危机后如何振兴西方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磋商和协调。1976年又吸收了加拿大首脑参加,举行第二次政府首脑会晤,由此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并发展为年度例会。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政府最高领导人一级水平上对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经济关系和经济政策,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调节。   最后,从区域性经济组织来看。地区经济一体化经济集团是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和有限的国家之间联合起来的经济组织。它的目标是不同程度地在成员国之间实现资本、商品、劳动力及劳务的自由流通,并协调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性经济组织不断增加,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公布的统计数字,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后成立的。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主要在商品流通领域,但后者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除了成员国之间彼此取消关税和贸易限额外,还规定同盟统一对外的关税率和共同的外贸政策。经济联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不仅包括商品流通领域,而且包括货币和生产领域。经济联盟对资本国际运行的调节是当前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比如说欧洲联盟通过调节资本国际运行,就对欧洲市场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各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国内法规,双边经济协定,区域性组织和全球性多边经济协议使主权国家对国际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逐渐制度化。面对在20世纪末难以解决的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债务危机、各种贸易保护壁垒和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以及21世纪前期可能出现的新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经济组织对国际经济关系规范的作用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区域内经济关系的规范功能和协调作用也将不断加强。      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转变的原因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转变的原因,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已经略有涉及,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职能的增强是其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社会化进一步提高,各企业间、部门间、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信赖性不断加强;而垄断却破坏着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来调节社会再生产的条件,破坏着通过竞争及资本的自由流动来实现的国民经济的相对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国家担负起组织与协调社会经济的职能,以确保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2.战后科技革命和生产集中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从事现代化大生产所需的巨额投资与私人资本积累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主义私人资本的局限性迫使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政权拨出巨额资金来维持和建设某些经济部门,以保障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就是西方国家对许多基础工业、公用事业、科技项目等实行国家经营或国家投资的原因所在。   3.市场调节机制存在明显不足,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有限,必须要有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为补充。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宣布了放任主义的传统经济学彻底破产,人们不得不承认市场调节的严重缺陷和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事务的必要性,导致了西方各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大规模干预的全面开始。经过二战“战时经济繁荣”的政策实践,国家干预正式成为普遍范式,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职能日益加强。   4.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要求国家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垄断资本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也迫使国家政权不得不出面进行干预,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治理加以保护,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公共性条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和失业问题长期困扰着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抑制激化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西方国家开始了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5.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再生产过程和资本运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逐步加深,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的加剧又削弱了单个国家干预本国经济的效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达到了国际规模,需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调节,以缓和其矛盾。      四、结语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适应了战后新的形势,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矛盾,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一定限制的。首先,国家的干预和调节活动,受到市场的制约,它首先必须遵守一般的市场原则。其次,这种干预和调节要符合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国家采取的干预和调节的政策措施,只能是各个垄断资本集团合力作用的结果。再次,国家调节手段本身也是有限度的。最后,国家的调解总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进行的,是在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规律起作用之前先进行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矛盾或规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转变既产生了正面效果,也产生了负面效果,但总的说来正面效果大于负面效果。在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推动下,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范围内,国家将继续在经济社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其阶级职能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职能将进一步加强,直到国家成为一种“多余”,最后自行消亡。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虽然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其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自我适应和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 琮.当代资本主义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杨丽华.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新变化[J]. 探索,.   [3] 柳剑平,郑 东.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制度化特征分析[J].当代亚太,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  在土地和其他资源都很有限的情况下,毗邻而居的国家,抛去“ 获得就意味着 失去”这个担心后,加强合作后经济发展反而更好;    欧盟的共同外交政策和对共同军队的讨论,则让人们看到,国家主权中被视为神圣不可分割的外交权和军事权其实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让渡的;    即使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不同国家也可以在统一市场的前提下使用同一种货币;  成员国不断增多,又让人们思考,在加入一个超越国家主权的组织中,各个国家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点。 2.  和平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原因:人类进人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几千万人死于战争,4万亿美元的社会财富毁于战火;但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核武器这样的大规模毁灭性的武器,如果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无疑将给人类造成更加惨重的浩劫,使人类的文明面临毁灭的危险。因此,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战后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同时,和平也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不息的理想和目标,而当代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和平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可以说,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原因: 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战后50多年,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已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质量提高,更加重视知识经济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 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 要] 中共十六大对刚迈进21世纪的作出了两个清晰而准确的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从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 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 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 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 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人深刻地理解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 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4.美国在2006年的对外战略将是安全至上,经贸次之,推进民主和人权主要针对中东地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2005年以来,布什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处境。在国内,布什民意支持率明显下降,在国外,由于伊拉克战争的师出无名和战后伊局势持续动荡,美国已经陷入伊拉克泥潭。同时,伊朗和朝鲜核问题久拖不决,仍是美国的心腹大患。   一手硬,一手软   根据美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分析,2006年布什政府对外战略重心仍将在所谓“大中东”地区,其中,稳定伊拉克局势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伊拉克问题事关美国对外战略的全局和布什在国内政治中的地位,在伊拉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布什政府的历史形象和美国今后的安全形势。因此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没有退路,会继续其坚定态度和强硬立场,拉姆斯菲尔德的留任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伊拉克教派积怨深重,民族矛盾复杂。即使美国在伊拉克一时把恐怖活动压下去,教派、民族冲突又可能抬头,美国要把伊拉克局势稳定到可以全部撤军的程度困难重重。   美国凭借以军事手段为主的“硬实力”可以摧毁反美政权和组织,却无法消除其赖以存在的滋生仇美意识的土壤。因此它越来越意识到,“心病还需心药医”,因此会加大对“软”实力的重视,传播美国价值观。   以拖待变   由于伊拉克问题的困扰,美国无法全力以赴解决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一方面,占领伊拉克耗费美国大量的军力、财力和影响力,使其没有精力再进行一次“先发制人”。另一方面,与伊拉克相比,伊朗和朝鲜在各自的地区影响大,没有相关国家的配合难以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而朝鲜和伊朗对美国的这种进退两难处境心知肚明,因此在核问题上与美国展开周旋。无奈之下,尽管口头强硬,美国实际已被迫放低目标,不再奢望近期解决朝鲜和伊朗核问题,而希望这一问题不再进一步恶化。试图以拖待变,在伊拉克问题缓解后再腾出手来解决伊朗和朝核问题。   因为无法单凭自己的力量解决上述难题,美国不得不求助于多边外交,依靠中国主持的六方会谈,协调朝核问题;依赖欧洲国家出面调解伊朗核问题,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激化。面对现实,美国大国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抗意识减弱。一方面,美国分别与中、俄、印、日、欧盟国家发展密切的双边关系,促进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希望这些国家之间相互平衡影响,防止可能的反美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   加强军事优势   2006年,美国国会将面临中期选举,经贸问题在国内政治中的地位会上升。拓展贸易、要求中国调整货币汇率、抑制能源价格上涨的势头等问题,也会体现在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中,美国会通过施压,要求其他国家在贸易、金融、能源、原材料供应方面做出让步。   为维持自己的独霸地位,美国会继续加强其军事优势。伊拉克战争没有明显削弱美国的硬实力,例如,美国的海空军力量基本上没有动用,国内经济仍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美国为进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所动用的军事开支只占冷战时期平均军事开支水平的2/3(根据战争支出在美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衡量)。为提高应对和打击恐怖主义等不对称性威胁的能力,同时谋求相对于其他大国的绝对军事优势,美国会加大军事投入,开发和部署新的武器系统,调整全球战略部署。   总的来看,美国对外战略内容将更具体:恢复伊拉克稳定,解决伊朗、朝鲜核问题,改造“大中东”、促进国内经济繁荣。由于无法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会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安全至上,经贸次之,推进民主和人权主要针对中东地区。为应对伊拉克局势而在其他问题上收敛单边主义作风,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做出更多多边姿态,巩固同盟国关系,缓和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对内,为争取公众对伊拉克政策的支持,而不得不试图在贸易、人权等方面迎合国内政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答案要点】? 【分析角度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
(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主要依据是:①科技与革命迅猛发展,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以科技和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突出,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②冷战后,发展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愿望,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中心的和平竞争取代武力对抗;③战争与和平的力量对比方面,和平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发生世界大战的因素基本不复存在。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天下仍不太平。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2)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条件。人类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和平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要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就必须消除过大的南北差距,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分析角度二】用哲学原理分析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1)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冷战结束后,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又有新的表现,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因边界、宗教、领土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但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能看支流;看总体和全局,不能为局部和支流所迷惑。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所以,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2)霸权主义是指某些国家对外关系中奉行的践踏别国主权,违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政策和行为。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强权政治。当今世界的强权政治虽然不再赤裸裸地主张弱肉强食,但凭借势力,构成强权,力图按本国利益和意志支配别人、主导世界,仍然是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本点,决不可能是什么仁慈霸权和新型帝国。? 威胁世界和平、阻碍世界共同发展的主要根源,是西方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所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反对西方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当前尤其是要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同时,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分析角度三】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变化、新表现“先发制人”? 新表现主要是:①在国际政治格局上,由两极争霸变为一极称霸、单极霸权、单边外交,更加霸道,连其欧洲盟国都难以忍受;②在理论上,美国的新霸权主义鼓吹其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以全面推行西方价值观为重要内容,强调其霸权主义所具有的道德基础与合法依据;③在实质上,日益露骨地侵犯别国主权,主要是富国、强国、大国欺负穷国、弱国、小国;④在形式上,美国新霸权主义重视运用外交手段、经济制裁、军事干预等多种形式。军事干预不再以武力征服、占领土地为目标,甚至忌讳“占领”的提法,而是通过军事干预来惩罚以致强制改造那些违反美国霸权秩序和西方人权主张的国家,并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⑤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美国自身在政治、经济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霸权利益,永远保持美国领导整个世界。? 【分析角度四】美国“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 霸权主义新理论:①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发达国家有权超越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部的所谓“人权”问题,包括“人道主义干涉”等,实质是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推行西方价值观念;②“先发制人的打击权”。美国如果认为某个国家对其构成威胁,有权力在这种威胁、危险真正发生和实施之前就予以打击、消除,包括使用核打击,实质上是以任意打击别的主权国家来追求美国所谓的绝对安全;③新帝国理论。即美国是新型帝国,仁慈的帝国,是以帝国强权推翻专制统治,给别国人民以自由、民主、人权,从专制政权下面解放别国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社会;④霸权稳定论。世界上只有服从一个美国超级霸权,才是稳定的。任何可能发展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国家,都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者”,也是对世界和平稳定与自由世界秩序的挑战。美国有权力、有责任消除这种挑战。联合国之所以软弱,原因在于多极。只有美国的单极霸权,联合国只有服从美国单极霸权的意志,才能成为能够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国际权威组织。? 【分析角度五】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四项主张? (1)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不是僵硬地反对某个国家,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既反对大国霸权主义,也反对地区霸权主义;既反对旧霸权主义,也反对新霸权主义。同时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是坚持独立自主不怕压,不怕霸权主义制裁,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人干涉中国内政,也反对任何国家干涉别国内政。? (3)中国强调,反对霸权主义就要努力发展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霸权主义是凭借实力在世界上横行霸道,只有实力强大才能有效地遏止霸权主义。? (4)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坚定力量。中国国防建设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正常需要,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和挑战。中国的发展,是和平与发展力量的发展。      
     
   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兴清世界政治动向,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有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理论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注意突出课程教学的理论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非常广泛和深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增强。关注这一现象并究其原因,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After World War Ⅱ, pushed by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production capability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developed very fast. With the development, a new change took place in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which manifested that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on both in economy and society in capitalist countries had been increased. Focusing on this phenomenon and probing the cause of which will be very important for studying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utilizing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 of capitalist country.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和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对南北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1 近代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点。近代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大革命,这场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大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工场时代跃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使一直以来处于欧洲文明边缘的小岛国——英国因为最早开始了这场革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萌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虽然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之间开始发生交往,但这种联系是不经常的、片面的,因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工业革命后,随着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航海事业达到空前规模,各大洲内部和各大洲之间开始了经常性的、较为密切的联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才开始逐渐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期开始,以电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标志,它引起了电灯、电话、电报和电动机的出现,以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和铁路、公路交通、化学工业等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并最终促使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国际关系的发展从此具有了明显的全球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影响。而每个国家,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全球国际关系产生各种影响,特别是由于国家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几个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对其它国家具有压倒优势的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起着主导的作用,并相互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次科学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和美国,英法紧随其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先后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并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ython可以这样学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