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放贷现在这么火现在FEED这么火

一个月观看量超过10亿,美食节目为什么会这么火
本文共1135字,阅读时长约2分钟
关键词:美食节目、Worth It、Buzzfeed
天生话题王
捕捉时下热点
只说独到见解
2000多年前,孔子曾说过一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翻译成白话文:吃饭和男男女女之间啪啪啪那档子事儿,是人最基本的欲望。
这幅图既体现了美食,又突出了欲望
直到互联网时代,美食和两性相关的话题依然能吸引到巨大的流量。不过,性这个话题游走在法律边缘,很容易...
而美食就不一样了,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谈到好吃的,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两眼放光,并且不会被“404”。
最近Buzzfeed因为一档名叫Worth It的美食节目而火了起来。这档节目的点击量简直突破天际,仅仅6月份就达到了11亿次。
霸占Buzzfeed的热搜排行
Worth It并不会像专业的美食评测,比如米其林餐厅这样以一种严谨的评判标准来证明这道菜好不好吃,他们更关注自身感受。
“3刀的寿司和250刀的寿司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选题的确能吸引到不少眼球,当这段视频放在YouTube上时,几天之内就达到了上千万播放。
此外还有“1 刀平价甜甜圈和 100 刀的金箔甜甜圈有什么区别?”
“4刀的平民汉堡和777刀的土豪汉堡大PK。”
总结起来,它的套路就是选择三家高、中、低端价位的餐厅,吃同一种类型食物,然后和同行的另一位伙伴替观众们选出性价比最高的那家。
视频里每一个镜头几乎都能用“温馨”这个词概括。即使是1刀的甜甜圈也会很“精致”,以至于让你忘记它的廉价。
再或者当蛋糕出现时,你会完全忘记正在“减肥”的事实,恨不得去咬上一口。
这档节目中,主持人、摄影师的人设也颇有趣。
Andrew (左)“外表腼腆内心温柔”
Steven(右)“话多又外向”
Adam,主业是色影师,
脸上总是一副“不知道我在哪儿”的无力感
三个人会在节目里插科打诨,或者普及一些冷知识,比如披萨原理——专家发现纽约一块披萨的价格总是和地铁的票价大致一样。
美食本身也好、不同人设也罢,这些都是很外在的。美好的事物之所以万人瞩目,一定是“始于颜值,陷入内在”。
Steven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个亚裔小伙儿最初在宝洁公司负责生产线质量管理,可他并不想一直和肥皂打交道,所以就从一部iPhone开始自己的短视频之旅。
他在制作视频时,无论是街边小吃还是昂贵的食物,都注重背后所蕴含的做菜人的热情和心血。
美食、美颜还有故事,Worth It更像是一档迷你版的“真人秀”。在这里你学不到什么做菜技巧,得到的评比可能非常主观,但你收获的是轻松与感动。
Worth It也让曾经在节目中出现的食物成为网红。里面最便宜的意面馆子Pasta Sisters在节目播出后,来此品尝的顾客络绎不绝,意面半天就能卖光了~
最近,这档节目开始尝试新的对比项目,比如80刀的纹身 VS 800刀的纹身,2刀一个的鸡蛋 VS 95刀一个的鸡蛋...
在互联网时代,美食是自带话题的热点,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都开始借助美食宣泄压力和治愈孤独感的情况下。
不过放在中国,川鲁粤淮四大菜系,美食文化要深厚得多,想要和老美一样简单比个汉堡、披萨、甜甜圈,还要费下脑子。
你看过最好的美食节目是哪个?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史上最奇葩内容创业网红Buzzfeed,靠什么获取每月50亿次浏览量,打败纽约时报?
稿源:金错刀微信
文/金错刀频道 Leonard(微信公众号:金错刀)
今天说一个很牛叉的内容创业公司&&BuzzFeed。
去年,BuzzFeed发起了一个关于一条裙子究竟是蓝黑色还是白金色的问卷调查,结果被狂刷3222万次,上万网友评论。
这两天在Facebook上很火的西瓜爆炸视频直播,40多分钟,有80多万人同时观看,也是他们做的。
它家的内容,同一篇会有好几个不同版本。
覆盖政治、商业、娱乐、旅行等多个领域,覆盖地区也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南美、法国、西班牙、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众多国家。
一直以来都是&原生广告&的行家里手,
但完全没有Banner广告,
除了内容就是各种社交网络分享按钮。
无论发哪个赞助商的内容,
绝对坚守&读者最大&原则。
目前在全球拥有18个办公室和1300多名员工,
每月浏览量超50亿,
仅美国国内就有超过8000万人次访问,
超过老牌新闻媒体《纽约时报》。
是美国总统竞选者的必争之地。
估值15亿美元,
是近来难得一见的独角兽媒体公司。
它的创始人兼CEO,是约拿&佩雷迪(Jonah&Peretti)
只能用活泼来形容他,对了,还有正义感。
为什么要提到他有正义感呢?
因为有一件事对他之后创立BuzzFeed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001年,正在麻省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的佩雷迪和十多个朋友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给Nike官方运动鞋定制部门。他想在自己的球鞋上印上&sweatshop&(血汗工厂)。佩雷迪就是想记住那些为他做这双鞋的孩子们所付出的劳动。但他的订单被Nike方面取消了,于是他发电子邮件给Nike方面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并要求尽快发货。
Nike没有给他回复,最后佩雷迪又写了一封邮件,说自己认输了,决定不在鞋上印&血汗工厂&了,&请把给我做这双鞋的那名10岁越南女孩的彩色照片发我一张&。他的邮件不胫而走,短短几天,这封邮件被转发给了各大媒体,以及数百万人手中。佩雷迪也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很多国家的500多条消息。
为了这件事,他还上了美国NBC电台和Nike公司全球问题管理总监进行了一次激辩。
他发现,在自己没有参与的情况下,那封电子邮件竟然扩散到如此程度。
而这就是病毒性!
屌丝华丽转身变传媒大咖&
佩雷迪出生在美国加州奥克兰,他是一个&话唠&,母亲是一位教师,父亲是一位公设辩护律师。别看他是话唠,小时候学阅读费老大劲了,医生检查发现他是患有阅读障碍,想说话的时候只能靠刻字来表达。所以克服阅读障碍之后才变成了话唠。
不过现在,佩雷迪说虽然脑子和正常人有点不一样,但却因此获得了与常人不一样的视角。
那个戴马头的人是佩雷迪。
在创业之前,佩雷迪每逢寒暑假会去当家教挣钱,或者帮别人修电脑;
曾经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读过环境科学;
22岁时搬到新奥尔良,教小学生们计算机;
3年之后,佩雷迪到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研究教学技术。
想到和Nike吵的那一架,佩雷迪重新思考媒体。
他说:&那个时候,没有Facebook,也没有YouTube,更没有Twitter,但是我的那封邮件还是被数百万人看到了,这纯粹是通过分散的网络扩散的,自行扩散。&
经过一些尝试和实战,佩雷迪掌握了自己的网络扩散技巧。
在洛杉矶,佩雷迪遇到了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Huffington)。佩雷迪、赫芬顿以及李乐(Kenneth&Lerer)搭伙,在2005年创立了赫芬顿邮报,佩雷迪负责技术和产品,李乐负责商务和新闻,赫芬顿负责博客。
利用早期的数据分析工具,他们能发现哪些新闻没有人看,然后重新编辑。
但是,佩雷迪并不满意,他想做的是人们愿意主动去分享的内容,而不是机器喜欢的标题。所以2006年,他创立了BuzzFeed,称之为&病毒实验室&,研究能够引发病毒式传播的内容。
最开始,BuzzFeed所做的内容,有点非主流,不是列清单,就是跟动物有关。
既然如此,BuzzFeed是如何从一个被嘲笑的三流媒体成为媒体圈&舍他其谁&的平台的呢?
重新定义媒体传播本质,只专注分享
1、精准用户群挖掘,用社交平台扩散
佩雷迪认为,传播才是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而分享和搜索是传播的最主要方式,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受众。
所以BuzzFeed极其重分享,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往自己的主站导入流量。但是BuzzFeed真是不缺10万+、100万+的文章。
BuzzFeed对现有的各种网络和不同人群进行了挖掘,比如新晋父母、儿童、移民或者某一地区的人,然后利用这些人群所使用的信息传播平台帮助内容扩散。
所以在BuzzFeed的内容页面,最显眼的位置,是社交媒体和邮件平台的分享按钮;在移动端,还有搜索工具Google+和通信工具WhatsApp。
BuzzFeed还会根据不同社交平台的特点对内容进行调整,然后发布。目前已在全球30多家社交网络平台上分发自己的内容,超过75%的流量来自这些平台。
2、两大技术创新支撑内容制作
要配合BuzzFeed的传播理念和方式,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外部力量已经跟不上BuzzFeed的脚步。
BuzzFeed有强大的技术与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更有自己开发的大数据工具Pound和Hive。Pound是一个缩写,全称Process&for&Optimizing&and&Understanding&Network&Diffusion(优化和理解网络扩散过程)。作用是研究内容扩散的效果,并根据数据分析进行优化。
Pound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根据每篇内容独有的URL对该内容在所有渠道的传播情况整合,并统计传播的过程。这样Pound就让BuzzFeed更好地了解了受众。
Hive的作用之一是记录不同平台上每一篇内容的编辑思路&&包括未被发布的内容,即公司内部的内容数据库和统计系统。
每一篇内容及该内容在不同渠道发布的不同版本都会被单独赋予一个ID,存入Hive,这样一来,通过查看数据库中的历史文件,可以避免编辑制造重复的内容。
另一个作用是统计内容的传播数据。用历史数据帮助编辑判断如何能让内容更具病毒性传播的潜质,判断不同内容间的相关性,帮助团队判断哪些内容适合在什么样的地区和文化间传播。
除此之外,BuzzFeed一直坚持
&读者为大&的从业原则。
做有公信力的内容,坚决抵制虚假、欺骗读者的消息,赖以盈利的原生广告也以故事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而不是硬生生投放。
BuzzFeed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抓住了传播的核心本质&&分享,也不仅仅是借助了技术的支持,更为人称道的在于它一直坚守着&病毒性&这条铁律。
自媒体亦如此,传播是核心本质,分享才是硬道理!
文章:278篇人气:89572
金错刀《数字商业时代》主笔。原名丁鹏飞,网易商业频道特约评论员。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曾做过策划、网络行业、报纸、杂志等,现为《数字商业时代》主笔。一直致力于实战管理学研究,并以对跨国公司的深度报道著称,曾著有《公司凶猛——财富500强的中国韬略》、《三星进化》、《公司黑带》等书。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吃鸡为什么现在很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