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木丹琴这个角色,为泰拉瑞亚钢琴有什么用一看到就决的恶心

精彩推荐:
《话说谢村黄酒》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第一回& & 聆听专家讲遗产
& && && && && && &&&谢村黄酒在其中
& & 话说丙戌(2006)夏秋之交,酷暑还未退去,此时,从首都吹来了一股凉爽的风:北京的专家们要来讲学,讲目前国际上和国内最时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一行中,有两位最重要的人物,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国家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他们受中央委托,要对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普查和申报工作进行辅导培训。陕西是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省,此次中央来人,是党和国家对陕西的偏爱。
& & 笔者有幸聆听了这次讲学,得益匪浅。在西安未央湖度假村的培训班上,我弄清了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对号入座,在最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在“汉上名区”的洋县都有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乌教授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田教授则说,代表作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出类拔萃者。讲课休息之时,我向田教授请教并给他介绍了汉中洋县的谢村黄酒,田教授便毫不迟疑地说,谢村黄酒酿造工艺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承,老百姓离不了。它的产品品质是那样的典型和优良,当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代表作!听罢,笔者心头为之一热。
& && &&&第二回& & 长安古城商大计
& && && && && && &山南雄郡立项目
& & 同去西安参加学习的汉中学员还有汉中市文化文物局副局长张筱云女士、汉中市群众艺术馆张正国馆长以及文化艺术科科长王琼波、群众文化科科长周英等人。学习期间,张副局长召集汉中学员进行了座谈。大家对目前的文化形势和汉中的文化资源作了分析和论证。大家觉得,随着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布,世界的大气候使各个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升了温,我国对其重视的程度亦达到了史无前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列入了国策。国家不但说在口头上,还拿出了实际行动,正在对这方面的工作做着实质性投入。应中央要求,陕西目前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第一次。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好机遇不能错过。大家如数家珍,盘点着魅力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汉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筛选着足以代表汉中先民传统文化创造力的代表作。谢村黄酒的影响力太大了,无论是在汉水流域还是在三秦大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备受青睐,加之小组讨论会在座的人都对谢村黄酒很熟悉,听说过它的历史,品尝过它的美味,惊叹过它的酿造技艺,所以,大家首推谢村黄酒参加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角逐,但同时又担心此遗产的传承人对祖传的制曲方法与酿造工艺秘而不宣。
& && && & 第三回& & 走访艺人到民间
& && && && && && &&&调研整理求真缔
& & 西安集训在学员的兴奋中降下了帷幕。之后,笔者便急如星火地赶回谢村黄酒的发生地——古洋州(洋县),同县上有关部门,做出了申报谢村黄酒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计划,并布置了力量。一场谢村黄酒酿造工艺的“申遗”战斗打响了。笔者和同仁在许多谢村黄酒传承人的家中仔细地询问了曲药的中药材及草药的挑选,药曲的配伍方法、酒粮的来源、制醅发酵的技巧、上酒出酒的工艺,仔细询问了其传承谱系的详尽情况;笔者和同仁在谢村黄酒的传统手工作坊观看并拍摄了黄酒酿制的工艺流程,品尝到了从酒槽中流出的原汁酒;笔者和同仁还到谢村黄酒酒粮产地、谢村黄酒水源地、谢村黄酒检测室、乡镇谢村黄酒馆、酒曲药材供应地及谢村黄酒传说的诞生地进行了考察。我们的摄像机和照相机不放过每一个能够说明问题的镜头,我们的文字记录不漏掉与之有关的只言片语;我们将调查所得资料研究整理,反复考证,我们连日苦战,将申报材料做得真实缜密、精益求精……这期间的辛苦,难以言说。但是,项目组的同仁都以之为乐。因为这次调研,使我们对谢村黄酒获得了一次全方位的深层次亲近的机会,我们徜徉在谢村黄酒的文化中,陶醉在谢村黄酒的醇香中,身心都得到了舒展。我们感慨万千:谢村黄酒,古洋州先民的杰作!难怪中国黄酒协会秘书长支秉仁先生讲,我国北方黄酒都要以谢村黄酒作为酿制的标准呢。
& && && & 第四回& & 闻道谢村黄酒好
& && && && && && &&&今日始知是仙品
& & 在笔者的记忆长河中,谢村黄酒是一朵最绚丽的浪花。那天在谢村镇的传统作坊里,喝下朱把式(朱永明绰号)递给我的一盅原汁酒,那感觉就是不一般:骨酥肉软,血脉舒展,似有春潮在胸中连连涌动,又象惠风于腹中千回百转;万物皆小唯我独尊,气爽神迷飘飘欲仙。我随即想起了唐代德宗皇帝歌咏谢村黄酒的一首诗。诗曰“此酒只为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他日摆驾回长安,朝朝醉饮三百觚(gu)。”朱泚(ci)兵变,德宗李适(kuo)经傥骆道避难洋州谢村镇,谢村的乡绅捧黄金白银、绫罗绸缎、美酒佳肴前往接驾。德宗皇帝唯独对谢村黄酒赞不绝口,当即挥毫赋诗,传为佳话。我时时在想,德宗皇帝的这首歌咏谢村黄酒的诗为什么一直能够为老百姓津津乐道?为什么能够一直流传至今日?现在我才找到了答案:靠得是谢村黄酒本身。世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黄酒把皇上的诗变成了老百姓子子孙孙的口头禅,变成了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标记。
&&谢村黄酒,酒中仙品!那一刻,我感慨万端。从那晶莹的色泽中,我看到了洋州先民的心灵手巧,从那绵长的酒味中我品出了酿酒艺人的辛劳,从那甘醇的酒香中我嗅出了浓郁的黄酒文化。我们的摄像镜头对准青花瓷酒盅,把谢村黄酒的璀璨定格在了一瞬间。& && &&&
& && && & 第五回& && &专家组众口一词
& && && && && && && & 代表作榜上有名
& & 洋县谢村黄酒酿造工艺申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录像片摆在了汉中市专家组评审组的面前。专家们细阅了申报文本和辅助材料,观看了专题音像材料,大家公认,谢村黄酒是我省我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是我国悠久的酿酒历史的见证,是我国北方黄酒的代表作,是群众青睐的酒品。专家们说,谢村黄酒历史底蕴深厚,传承脉络清晰,原生态性强,它为研究历史上中华民族酒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探求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专家们又说,谢村黄酒酿造技术含量特高,酿制方法很有个性,其药曲处方为历代祖传秘方,非常精妙;酒粮和用水能够充分体现环保理念,其色香味均为自然状态,营养价值和药疗保健作用具有领先水平。谢村黄酒酿造工艺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在当地甚至全国都享有盛誉。专家们的意见是那么的中肯和一致,《谢村黄酒酿造工艺》顺利地通过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为送西安申报省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亲自抓“申遗”工作的市文化文物局副局长张筱云在向局长王铎汇报时动情地说:“洋县的‘申遗’材料非常让人感动;《洋县谢村黄酒酿造工艺》不是一般的好。”闻此,笔者窃笑,那不是我等做材料人的成绩,那实为谢村黄酒酿造工艺自身的功劳!
& && && & 第六回& & 建桥谢孙动天地
& && && && && && &&&谢村黄酒传美谈& &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们的先民和后人都喜欢对诸事寻根究底,于是才有了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才得以将前人的好东西、好技术继承下来,并精益求精,举一反三,发扬广大。
& & 闲言休叙言归正,谢村黄酒有名声。
& & 列位看官,今日专门表一表千年老酒谢村黄酒的起根发苗,它会使你领悟到人类的创造力和优秀的文化来自何处,它会让你看到宴飨(xiǎng)饮食中浓厚的人文色彩,它会让你体会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谢村黄酒的起根发苗中,你会听到历史文明的跫(qióng)音。
& & 很早很早以前,在洋州城西20多里路的地方,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个四口之家:小两口,孙子,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汉。
& & 老汉中年得子,把儿子看成命根子,顶在头上怕跌了,揣在怀里怕捂了。为了养活儿子成人,过早丧妻的他又当爹又当娘,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等到儿子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后,老汉因积劳成疾只能吃不能动了。儿子儿媳见老汉有年没月地拖累自己,便嫌弃起老汉来,后来竟起了歹心。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小两口来到老汉床前,告诉老汉要给他去看大夫。老汉想,还是自己娃好,一点也没起疑心。小两口用鸡公车将老汉运到村外那条河旁,准备挖坑活埋。儿媳听到小河里哗哗&&的流水声,又主张将老汉扔到河里让水冲走算了,这样免得挖坑使劲。男人良心还没丧尽,想让老汉落下一具尸体,仍主张活埋。小两口争执不下。老汉面对眼前这两个忤(wŭ)逆不孝的畜生,老泪纵横,只闭着眼等死。这时,跟老汉同床睡觉的七岁小孙子,一觉醒来不见爷爷,便气喘吁吁地寻到村外,正好看到爹娘要对爷爷下毒手。小孙子扑到爷爷身上嚎啕大哭。他给爹娘跪下,请求爹娘留下爷爷性命,并对爹娘哭喊:“爷爷老了,你们这样待他;你们老了,我也这样待你们!”小两口没想到七岁的娃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不禁满面羞惭,终于良心发现。小两口忙又将老汉抬回家去,向老汉认了错,并尽心孝敬。他们为老汉四处求医治病,为了使老汉恢复健康,免除服药苦口之患,他们找来了偏方,弄来了上好的糯米,以药酿酒,以酒代药,让老汉坚持喝这种药酒。不久老汉经脉舒和,元气大补,竟能行能走,从此一家人和和美美,共享天伦之乐。传说后来,小两口索性操起造酒的行当,全家三代人以卖酒为生。用这种健身的琼浆玉液泽被乡里乡亲,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而自己也变得富有起来。传说,这种酒就是现在谢村黄酒的前身。
& & 后人为了感谢小孙子的孝心,弘扬孙儿救爷爷的美德,启愚化顽,便在当年孙儿寻找爷爷的那条小河上修了一座壮观的石拱桥,取名“谢孙桥”,桥旁的村子也因此得到“谢孙村”的美名,小两口给老汉孝敬的药酒自然也就被叫作“谢孙黄酒”了。后来人们念走了音,将“谢孙桥”念成了“谢村桥”,“谢孙村”也干脆被念成“谢村”,而“谢孙黄酒”便被称作“谢村黄酒”了。
& & 谢村黄酒产地爷爷谢孙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不能当真。但毕竟传说中的主要景物尚有迹可寻,谢村老街西端的“谢孙桥”至今迄立,桥上护栏石刻花鸟人物清晰可辨,彩虹状的石拱桥横跨小河两岸,蔚为壮观。石拱桥阅尽了人间沧桑,见证了谢村黄酒发展的历史。石拱桥下流水潺潺,向人们日夜不停地数说着谢村黄酒的故事。我们从这个美丽的传说中看到了谢村黄酒的魅力,看到了人们的理想和审美追求,看到了历史的影子。
& & 往事如烟,传说中的人物渐去渐远,石拱桥之上的白云却顾盼千年。它想知道,谢村黄酒还要给百姓带来多少福祉,还要给人世间带来多少欢乐。
& && && & 第七回& & 古洋州酒星高照
& && && && && && &&&灵应地水秀粮丰
& & 据说,在晴朗的夜晚,站在谢村老街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三颗“酒旗星”在向人们挤眉弄眼。这时你会发现,这三颗酒旗星就位于狮子星座中,呈“1”字形排列。你如果在别的什么地方去观望,则模模糊糊,很难辨认,很难找到,效果会大打折扣。人们说,这是酒旗星对谢村的偏爱。人们还说,这是酒旗星和谢村的黄酒有着不解的缘分。
& & 史料上说:“酒旗”,是古代酒官的旗子,而“酒旗星”是主宰人世间酒宴与饮食的神星,人们通常将他简称为“酒星”。由于他特殊的身份与职责,世人对他推崇备至,喜爱有加。我国唐代大诗人、人称诗仙的李白就曾在《月下独酌》中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我标谤的孔融,也在《与曹操论禁酒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佳句。被诗坛誉为“鬼才”的李贺常常酒葫芦不离身,在《秦王饮酒》诗中给后人留下了“龙头泻酒邀酒星”的妙语。文人有关酒星描写的诗句多如牛毛,还有如“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星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曜(yaò)”、“拟酒旗于无象”等等。酒给了古代文人们文学创作的灵感,更给了他们精神的寄托,所以,他们甚至夸张说酒是上天造的,酒是酒星所为。
& & 笔者遐想,如果历史上那些大诗人、大词人、大散文家们知道天底下有一个能够得到酒星朗照的谢村,他们肯定会摩肩接踵,纷至沓来,如果他们知道酒星与谢村的黄酒有缘,他们不知又要演绎出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呢。
& & 酒星垂青谢村黄酒,那是因为它的产地不同凡响。谢村黄酒产地位于东径107011’—108003’和北纬33002’—33043’之间的洋县谢村,处于陕西南部的汉水流域上游。在地球上同一纬度的地方,谢村与众不同,自然环境特别优美,物产十分富足,气候格外宜人,是一块水秀粮丰的地方。谢村背靠的秦岭,横贯东西,是我国南北气候和地理的分界线,宽150公里、长450公里的秦岭,含养着优质而丰沛的水源,孕育着广茂的原始森林和难以计数的物种,是一座大自然的宝库。谢村脚下的汉江全长1532公里,来自秦岭深处,与同样来自秦岭崇山峻岭中的多条河流日夜不息地滋润着谢村。秦岭将它的雄浑豪放给了谢村黄酒,汉江将它的温柔婉约给了谢村黄酒,使谢村黄酒兼备了北方的淳厚和南方的芬芳,从而使谢村黄酒刚而不猛,雅而不淡,显现出汉水上游的地域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醇香绵长的风格。
& & 酒星垂青谢村黄酒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产地历来是一块移民汇聚的地方。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和地处古代水陆交通枢纽的原因,其产地谢村镇居民多来自关中、山西、河南、、四川、湖北等地。他们入乡随俗,他们很快地陶醉在了谢村黄酒之中;豪饮谢村黄酒是他们浇去乡愁的最好的办法。他们是一群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他们接受了黄酒文化,并将它发扬广大。在以后的岁月中,谢村黄酒的吸引力和软化作用终于让他们“乐不思蜀”。接下来,又有一批移民加入到了谢村黄酒酒民的行列中来。一代一代的酒民们就这样上承下传,他们中有许多人干脆也挥舞酒旗,干起酿制谢村黄酒的营生来,于是谢村黄酒便醉了子孙万代,流传千年而不衰。
& & 酒星垂青谢村黄酒的第三个原因是,谢村黄酒本身确实是个好东西。一流的酒粮,一流的用水,一流的药曲,外加有着3000年历史的一流的酿造技艺,使谢村黄酒成为酒中极品。前面提及的那种醇香绵长,会让你历久不忘。
& & 酒星高照,明察秋毫。谢村是酒星最中意的地方。在苍天之上,看着这块山美水美人也美的地方,酒星浑身舒坦;在苍天之上,看着谢村黄酒汩汩流出、万世不竭,酒星神采奕奕。主管酒食宴飨(xiǎng)的酒星心安理得,觉得自己已经尽到了酒星的职责。在他的管理生涯之中,培育出了一个响铛铛的黄酒品牌,使中国北方黄酒有了一个代表作,这种欣慰是难以言表的。还真应该感谢谢村呢,钟灵毓秀的谢村成就了他的事业;代代相承的谢村黄酒传人让他引为自豪。于是,酒星将他的清辉不断地撒下来,再撒下来,使谢村黄酒晶莹无比,使谢村黄酒带着天地的精华,永远地滋润着芸芸众生。& && && & 第八回& & 唐公昉鸡犬升天
& && && && && && &&&七眼泉神水落地
& & 好水酿好酒,此活不谬。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就是天上银河里的水酿制而成的。单是想一想银河水的那种高洁、那种纯净,我们就会对天宫神酒多几分追慕。
& & 其实,“仙酒&&”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谢村黄酒就是。谢村黄酒的用水,可谓“仙泉”,有一则美丽的传说对它进行了诠释。
& & 话说西汉末年,道士李八百在洋县寒泉山布道说法,广收弟子。当时有一个城固人名叫唐公昉,官场失意,循入道门,遂拜李道士为师。说来也很有趣,唐公昉循入道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老鼠为非作歹。唐公昉其人原为汉中郡御吏。御吏是干什么的呢?御吏是管理郡衙车轿坐具的官员。不料想,老鼠猖獗,将太守大人的车轿坐具咬坏了,这使太守很恼火,于是迁怒于唐公昉:玩忽职守,罚俸三月。唐公昉哪里受得了这个窝囊气?他平时勤勉谨慎,忠于职责,为人也谦和,感到上司的处置太过分了。一气之下,便离衙出走。这一出走,竟结下了仙缘——碰到了真人李八百。在师父的指导下,他研习大道,九转金丹,成了李道士的得意门生。一日,李八百领唐公昉云游到谢村桥,师徒畅饮了谢村黄酒。传说李道士还在谢村以黄酒沐浴,而公昉则以师父沐浴过的黄酒自浴。在谢村别过师父,公昉回到了谢村西面的城固老家,酩叮大醉的他竟然从葫芦里倒出师父炼就的仙丹吞下肚去。这下子,意想不到的情形发生了:唐公昉和他的宅子一块飞上了天,他家养的鸡狗也一起上了天。一时间“鸡鸣天上,狗动云中”,跟随着衣衫飘飘的主人向东面谢村方向飘去。此等传说,地方志书《城固县志》上有记载,文曰“须臾大风云雾,拔宅仙去”。故事还在继续。公昉的妻子去河边洗衣,看到丈夫、家里的鸡狗及老宅子从头顶飞过,急忙扔下棒槌和衣物涉水追去,追过湑水,直追到谢村镇北面的秦岭南麓丰都山下,但见丈夫渐去渐远,于是大放悲声,触山而死。说也奇怪,公昉妻子的七窍居然化作了七眼泉水,从丰都山根汩汩涌出。可让人不解的是,七眼甘泉从山根涌现后,却不知流向了何处,见源而不见流。于是,有好事者在数条鲤鱼的嗜上拴牢标记,将之放入涌泉中,结果,人们却在几里之遥的三郎庙古井打水时,捞出了拴有标记的鲤鱼。三郎庙古井居然与神秘的七眼甘泉一脉相通!三郎庙古井之水真乃上天对谢村黄酒的垂青!为答谢上天赐福,谢村黄酒坊的诸位东家掌柜和当地乡绅出资在丰都山北甘泉涌出之地建涌泉寺一座,终年燃裱焚香,顶礼膜拜。
& & 传说,明代之时,丰都山除涌泉寺外,还建有崇道观,因道教真人张三丰在此辟谷(不食五谷),修仙炼道,故香火特别旺盛,道观规模也就特别大。有民谣云:大爷山(即丰都山。老百姓称张三丰为大爷,故名)四十八座庙,年年修年年倒(方言。修缮之意)。此时七眼泉水格外充沛清澈。人们说,这是三丰仙人荫庇的结果。而张三丰每日里也只饮此水,拒绝进食粮蔬,却神清气爽,身体康健,精力旺盛,此为后世人所称奇。谢村黄酒的酿造用水之源——七眼泉竟然成了滋润三丰真人肉身的辟谷修炼所用之水,真乃玄妙之神水矣,难怪人们看重它呢。丰而张三丰唐公昉吞丹升仙虽说有史料记载,但我们仍只能将它看作是神话,然而谢村老街古井之地下水确是来自于秦岭的原始腹地。谢村黄酒产地背靠秦岭南坡,面临从秦岭千山万壑中流出的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西依的湑水与东傍的溢水、傥水都从秦岭深山密林中渗出。这样一来,汉江、湑水、溢水、傥水织成了一面水网,使谢村地下水优而丰,即便在干旱季节,老街三郎庙古井依然盈盈而甘美。有人将谢村一带的井水与他处的井水作对比,谢村水可多放置几日不馊。最显著的情形是,农村一些人有喝凉水的习惯,县城西区谢村一带人的肠胃更能适应凉凉的井水的滋润。有关部门做过化验,检测发现,谢村一带地下水具有富足的微量元素,可视为一种优质的矿泉水。
& & 精明的酿酒企业家会永远将水放在第一位。谢村黄酒有秦岭腹地的甘泉做后盾,心中踏实,前途无量。
第九回& & 朱鹮仙子来宝境
& && && && && && &&&酒酿环保又吉祥
& & 酒是粮食的精华,酒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酒的好坏。谢村黄酒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最优质的无公害的酒粮。
& & 谢村黄酒的酒粮产自于世界珍禽朱鹮之乡。有“朱鹮之乡”称誉的洋县,地处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其北靠秦岭,南屏巴山,东部为秦岭余脉与巴山余脉的交汇处,最高点昏人坪梁海拨3071米,最低点白沙渡海拨389.7米,汉江自西入县境汇南北22条支流穿境而过,每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839.7毫米,无霜期239天左右,森林覆盖率约58.3%。
& & 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生态环境极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是万物生长的理想之地,珍禽朱鹮鸟在远古之时就相中了这块地方。历史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个原本广泛分布于东亚的物种,在东亚已几乎见不到它的影子了,而在谢村黄酒的产地洋县,朱鹮鸟依然舞姿翩翩。在随后的岁月中,谢村黄酒产地的人民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的鸟类,农作物不施化肥,不撒农药,不兴建有污染的厂子。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朱鹮的队伍迅速壮大。世界珍禽朱鹮成为洋县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谢村黄酒产地的一张名片。
& & 朱鹮垂青洋县,绝非偶然,说明洋县的生态和水土本身就好;保护朱鹮,宠爱有加,净化环境,无私奉献,使谢村黄酒产地的洋县生态环境锦上添花。供应谢村黄酒酿造的酒粮有阳糯米、黑糯米、寸糯米、香糯米、红糯米、紫糯米、黄糯米、绿糯米及圆粒的糯米。其中阳糯米为上乘之酒粮,出酒率最高。另外,被誉为“米中三珍”的“黑米、香米、寸米”亦不同凡响,历来作为“贡米”之用。这些酒粮,因为庄稼不施化肥、农药的缘故,产量都较低,但是质量都很好。不用化肥只用农家肥,既使朱鹮免受了威胁,又保证了酒粮营养的纯粹性;不用农药,只在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上下功夫,既使朱鹮有了安全感,又使酒粮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公害食品。在地球的生物链中,朱鹮、农作物、人类能够紧密地链接,和谐地共处。生产谢村黄酒的粮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产出,于是成就了一个酒类的知名品牌。
& & 朱鹮之乡出产的谢村黄酒酒粮不但纯净无公害污染,不但是老百姓的放心米,而且,与他处的米相比较,营养价值也是出类拔萃的。经有关部门检测,它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比外地糯米高出许多,从而使谢村黄酒营养富足,具有先天的优越性。从艺术的角度看,谢村黄酒酒粮有美女细腰般的“长腰米”,有圆润如珠般的“珍珠米”,有佳人粉脸般的阳糯米,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彩米。这些酒粮的形状与色泽与众不同,那奇特的外表之下藏着一座座滋润黎民百姓的营养宝库,藏着一颗颗泽被芸芸众生的心。
& & 朱鹮之乡出产的谢村黄酒酒粮还是一种吉祥米。这是因为呵护这种酒粮的珍禽朱鹮是吉祥的物种。朱鹮巢区的老乡将这种鸟习惯地称为“神鹤”,我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在国际上,它被誉为“东方宝石”、“吉祥鸟”,日本国和韩国政府更是将其标榜为“天然纪念物”。这些称谓,将朱鹮罩在了祥瑞的光圈之中。在我国古代,乡绅邑士、社会名流甚至朝廷官员都有冠插鹮羽的习惯,他们以此彰显高贵,寻求好运,这既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又是一种象征吉祥的时髦饰物。由于这种特殊的原因,朱鹮之乡的酒粮为谢村黄酒注入了一种神秘文化,致使谢村黄酒不仅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具有了抚慰人们心灵的功效。
& & 朱鹮之乡的酒粮,的确不同凡响。
& && && & 第十回& & 殷商将士嗜黄酒
& && && && && && &&&青铜器皿耀中华
& & 提起谢村黄酒,那可真是源远流长,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余年前的殷商朝代。
& & 我国远古之时的暴君夏桀被消灭后,一个强大的殷商王朝迅速崛起,它的势力渐渐地由河南向四周扩张,其南面一直扩张到汉江两岸和湑水之畔。当时的谢村黄酒所在地湑水、汉江之滨的谢村镇就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地也正是殷商王朝的军事重镇。商王以此为前沿阵地敌御南山的巴人、西部的蜀人和北山的蛮族。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商王朝南疆安定,政权得以巩固。在这里,商王将大批量的青铜器颁赐或供应给带兵的将帅与军队,犒赏他们,鼓励他们建功立业。这些青铜器以窖藏的形式被当今的人们发现,在沉睡了数千年之后得以重见天日:1964年,位于谢村周边汉江南岸的小江乡张村出土簋(guǐ)、斝(jiǎ)、尊、圆罍(léi)各1件。1964年,位于汉江北岸的谢村六陵渡出土铜鼎1件。1977年位于谢村周边湑水之畔的肖冢村(1959年划归城固)出土铜兽面具6件,尖顶铜泡58件,直内戈73件,弯内戈6件,铜人面具12件,铜方罍1件。1981年位于谢村周边的小江乡张村再次出土了青铜圆罍1件,又出土了青铜牛觥(gōng)1件。1982年9月位于谢村镇的范坝村出土了蟾纹钺1件、斜刃钺2件、素面钺2件、戈形钺2件、璋形器9件、鱼形器2件、镰形器2件、戈形器1件。日,谢村周边安冢村出土青铜瓿(bù)5件。
& & 建国以后,殷商青铜器的出现不胜枚举,在谢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古代历史上,商代青铜器也多有发现。这些古今出土的青铜器中,殷商的青铜酒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们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优,规格高。这里面有华美的盛酒器方罍、圆罍、牛觥、瓿、瓶,有别致的饮酒器爵、角、觚,有精巧的温酒器斝等等。每当大战在即,商朝的军队必定用它们盛满美酒祭祀神灵,乞求神灵保佑作战顺利;每当“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之时,将帅必定会犒赏三军。这些酒器壮了将士的行色,这些酒器消去了戍边人的寂寞与乡愁。这些酒器见证了远古的烽火,这些酒器最先品味了酒的醇香!
& & 这些古老的青铜器里,装的是当地酿造的谢村黄酒的雏形。
& & 值得一提的是,谢村黄酒所在地的洋县文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一件青铜酒器。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土的那件青铜“牛觥”。由于秋季发大水,汉江暴溢,洋县小江乡张村段大堤坍塌,一件体量硕大的青铜罐状物露了出来,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商代盛酒器——圆罍。更令人惊喜的是,掏掉器物腹内的泥土,一只牛状青铜器物显现在人们眼前。器物呈整体的耕牛形状,非常完整。其躯体之上纹饰极为精细华美。从铜牛的后颈处至脊梁延伸,饰有一小龙和一只雏鹰,以之作为器物的“钮”。该器物可以拆分为两部分。下部分为腹、尾及四肢,盛物;上部分为头及背,作盖用。文物专家鉴定为商代晚期青铜盛酒器——牛觥。青铜牛觥是殷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酒具,因为它在历史上流行和存在的时间较短,所以就全国来讲,它出土的数量也很少。洋县有幸,在洋县发现的青铜器物中,“牛觥”赫然在目。而且,其动物造型姿态优美,制作精致,是地方上馆藏器物之佼佼者,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洋县文物博物馆已将这件商代盛酒的青铜器皿作为镇馆之宝珍藏。
& & 没有酒就没有装酒的器皿。真想不到,谢村的酒居然成就了一个国宝,成就了一个镇馆的尤物!
& && && & 第十一回& & 湑水束茅祭神灵
& && && && && && && & 谢村滤酒润世人
& & 湑水是谢村黄酒的主要水源地和酒粮基地,这一点大家都很熟知。但是,你可知道,此河为何叫“湑水”?从远古流来的此条河流都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它和谢村黄酒都有哪些奇遇?古代的典籍给了我们答案。
& & 在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字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是这样解释“湑”字的:湑,酉(suò)酒也。继续查《说文解字》得知“酉”的本义是指以酒灌洒于茅草而祭神,后来指用茅草过滤带渣的酒使酒变清。那么,“湑”的意思也就非常清楚了,那就是“以酒灌茅”或“以茅滤酒”。如此一观,“湑水”之称谓其实与酒有关,它表明了两个意思。一是此河见证了在秦岭以南谢村地区王权贵族的一种经常性的大规模祭祀活动,一是此河频频地参与了谢村原始黄酒的酿造。
& & 谢村黄酒产地湑水一带原为殷商之时的方国,是殷商王朝的军事前沿阵地,至今高耸的一些烽火台瞭望台夯土残存(方冢、野狐冢、肖冢等)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此地多次出土大量的商代青铜兵器和青铜酒器更是有力的佐证。战争开始的时候,诸侯们都要祭祀鬼神,祈求神灵赐福,作战顺利。祭祀大典很隆重,王公贵族们很虔诚,他们先将牛头、猪头、羊头三牲贡献在神的牌位之前,然后小心翼翼地贡上象征王权的无任何包裹之物的圭玉(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将野茅草束为小捆竖放于圭玉之上。仪式开始后,主祭人取黄酒少许,从茅草的上部灌入。此刻黄酒便顺着茅草慢慢淋下,最后渗入圭玉之勺内。人们以此种形式来象征神在饮用黄酒贡品,在接受人们的诚意。神接受了人们的诚意,饮用了人们贡献的黄酒,当然就要帮助人们去战胜敌人,打赢战争。殷商中期,经过千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殷商王朝牢牢地控制着湑水两岸广袤的良田沃野,而湑水以东地方马畅、谢村是他们的大后方。以酒灌茅在当时则成为一种最庄严也最隆重的祭祀形式,成为一种最流行也最普通的战争习俗。灌茅的美酒,醉了神,醉了人。冲锋陷阵的士兵们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他们嗅不到血腥,只嗅到了酒香——凯旋之日,有敬过神灵后的美酒等着他们去痛饮。湑水,湑水,人们以此呼之,不但是宗教信仰使然,更是战争的产物。
& & 到了周代,湑水谢村一带民阜物丰,地方安定,湑水之湑的意义也就渐渐有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改变,因少了战争,故以酒灌茅而让神饮改为以茅滤酒而自饮,一条湑水也就由诸侯王公的战争之河变为了黎民百姓的和平之河。老百姓开始拥有湑水,他们在湑水沿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粮酿酒,自给自足。随着对生活目标的追求,他们的审美追求也便发生着变化。他们发现以前祭祀时给神喝的酒经过茅草遮掩不再浑浊,于是他们干脆也用茅草作为专门的工具来过滤酒体除去酒的渣滓,使酒体变得清澈美丽,口感更佳。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一首描写周代先民以茅滤酒、款待亲戚、交结朋友的诗歌《伐木》。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唉,
&&求其友声。
&&矧(shěn)伊人矣,
&&不求友生。
&&神之听之,
&&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
& && && && && && && && && && &&&艹
&&酾(shāi)酒有&&与(xù)。
&&既有肥羜(zhù),
&&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
&&微我弗顾?
&&於(wū)粲(càn)洒扫,
&&陈馈(kuì)八簋(guǐ)。
&&既有肥牡,
&&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
&&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
&&酾酒有衍。
&&笾(biān)豆有践,
&&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
&&干糇(hóu)以愆(qiān)。
&&有酒湑我,
&&无酒酤(gǔ)我。
&&坎坎鼓我,
&&蹲(cún)蹲舞我。
&&迨(dài)我暇矣,
&&饮此湑矣。
&&这首诗的意思是:
&&叮当,叮当,伐树木,
&&嘤嘤,嘤嘤,鸟儿唱。
&&鸟儿飞出深深的山谷,
&&飞上那高高的大树。
&&嘤嘤的鸟叫声呀,
&&是在引伴呼朋。
&&看那些飞禽呀,
&&还求朋友应声。
&&何况是个人呀,
&&怎能无友朋之情?
&&明白了求友的道理,
&&你就和乐而安宁。
&&嗬嗨,嗬嗨,伐树木,
&&醇香的酒呀,真个美。
&&有了肥的小羊,
&&快请同姓尊长。
&&他们怎能不来,
&&莫非不肯赏光?
&&快把到处洒扫干净,
&&八大圆盘都摆上。
&&有了肥的公羊,
&&请那异姓尊长。
&&他们怎能不来,
&&莫不是我鲁莽?
&&伐树木,在坡上,
&&醇香的酒呀,多又多。
&&餐具摆得一行行,
&&兄弟亲人全在场。
&&有些人呀太不讲交情,
&&为了食品争吵不休。
&&有陈酿你就赶快过滤给我,
&&仓促之中制的酒也能将就。
&&我们咚咚地敲起鼓来,
&&我们翩翩地跳起舞来。
&&在那娱乐的空隙里,
& & 我们尽情饮用那滤好的清酒。
& & 这首诗歌写了居民山场生活的一个大场面。这一热闹的场面中,处处有酒,酒是主角。“有酒湑我”,一个“湑”字,给读者展示了以茅草来过滤黄酒而后饮的民俗,诗歌末句“饮此湑也”的“湑”则表明所饮之酒,大都是那经过过滤的清酒。那些经过精心酿造、细心滤去杂质的酒,清澈、明亮,颜色纯正,醇香适口,最能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和交朋结友的诚心。一个“湑”&&字说明了酿酒技术的提高,饱含了主人的真挚,蕴涵着时尚,显示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在本章节里笔者之所以不惜笔墨引用和剖析《诗经》中这一周代伐木山场的宴饮之诗,也就是想阐明“湑”是先民在黄酒酿造和饮用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它为我们探究中国黄酒的渊源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意义非常重大。谢村黄酒产地的一条大河居然以“湑”命名绝不是空穴来风;湑水与先民以酒洒茅和以茅滤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研究和保护谢村黄酒酿造技艺这一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沿湑水溯源,我们追溯到了数千年以前的奴隶社会商周时期,我们触摸到了谢村黄酒的原生态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 “湑水”之称谓是谢村黄酒3000岁的又一证据;“湑水”之称谓与湑水、谢村出土的青铜盛酒器、饮酒器、温酒器交相辉映,一起为后世阐明:谢村黄酒源于公元之前的商周时代。
&&天下只有一水为“湑水”,它就在谢村黄酒的产地。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中明确记载,湑水发源于秦岭南麓经陕西省的城固(谢村黄酒所在地域湑水一带旧属城固所辖——笔者注)向南注入汉江。
& & 容笔者补言,殷商之时,诸侯们祭祀用的灌茅之酒到底是怎样的酒品?周代的先民以茅滤酒,饮用的是又是怎样的酒品?它们是用什么酿成的?3000余年后的今人已很难想像,我们已看不到它的踪迹。我们只能从工具书中寻觅它。
& & 《说文解字》里将此种祭祀降神用的酒称作“鬯”(chàng),《辞海》则说得更具体,言鬯是“古时祭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早在周代《诗经》里面就有有关“鬯”的字眼。《诗经·大雅·江汉》里描写到:“厘尔圭瓒(zàn),秬(jù)鬯一卣(yǒu)。”此诗句意思是说,赐你勺儿玉柄头,一樽芬芳黑黍酒。诗中“秬”为黑黍,那么“秬鬯”则仍为用郁金草药材与黑黍酿成的酒。细细溯源,此酒实乃今日黑米黄酒之前身,我们将之唤为谢村黑米黄酒的“雏形”,是完全可以的。
& & 谢村黄酒所在地的洋县是黑米(黑黍)的原产地,历史典籍记载明确,现为举世所公认,目前已实现了国家的原产地保护。远古时代的谢村湑水之域酿制黑黍黄酒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可以就地取材。本地的黑黍为谢村黄酒的酿造提供了酒粮的保证。
& & 与湑水紧密连接的谢村黑米黄酒雏形,进一步说明了“湑水”之称谓的来历,更加佐证了谢村黄酒源远流长的历史。
& && && & 第十二回& & 家家造私酒
& && && && && && && & 不犯是高手
& & “家家造私酒,不犯是高手”,这是流传在谢村黄酒产地一带的俗语。此俗语出自于远古之时,和黄酒鼻祖仪狄有关。
& & 据说,在夏禹之前没有黄酒,人们敬神和饮用的酒品只是醴酪(lǐlào)及乳浆之类。醴酪虽然甘甜,但仅为一宿之酒,无多少酒味,而乳浆味美,但有腥臊之气,均不能适应消费。所以,到了夏禹登上王位之后,社会上贵族及平民阶层都有寻求一种新的高档次酒品的愿望。这一愿望最终由禹的一个叫做仪狄的臣子实现了。
& & 仪狄和前朝之王大舜的女儿相好。舜之女会酿醴酪,醴酪是一种米酒,就像是我们今日的“醪糟”。她便将此酒的酿制之法教给仪狄。仪狄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很有创造能力,他便对醴酪进行改造,创造出了一种酒味十足的全新的酒品——黄酒。
& & 话说夏禹去涂山大会24路诸候,回朝之后,两班文武大臣人等拜舞完毕,一臣子出班奏表。禹王看时,只见那人生得头偏面陋,鼻勾耳薄,原来是爱卿仪狄。仪狄言辞恳切地对禹王说,臣下常想,我们眼下以乳浆和醴酪为酒,实实不妥。它们虽然味美,但牛羊之乳浆臊气过重,而醴酪则酒味寡淡,不能过瘾;用它们来祭祀神灵,似有不尊,我辈饮用它们亦不能颐养心志。说着,捧上一坛自酿的黄酒,又继续他的表白。他对禹王讲,此酒气味芬芳,以暖热甘苦之药材粉末为曲,将糯米蒸熟与之搅拌发酵,它可以通和血脉,畅快肌肤。忧可以为喜;乐可以忘饥。禹王命人取来放之于龙案之上。打开酒坛,顿时酒香四溢。禹王垂涎,随即尝之。一番赞叹之后,遂连饮数杯,不觉酩酊大醉,左右便扶其回寝宫歇息。散朝之后,文武大臣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了仪狄的府第——他们都来向他讨酒喝。他们对他说,你酿的黄酒真棒,在朝堂之上,我们一嗅到你的黄酒就醉了。真乃千古之宝啊。仪狄豪爽而仗义。同僚相求,慷慨解囊。但仪狄相赠的,除了研发的黄酒佳酿之外,还有从囊中掏出的酿酒秘方。
& & 这里先不说群臣尝酒又得方,喜不自胜,只说禹王醉醒,已经日上三竿。禹王痛心疾首:不该酒醉误事。便整衣冠,急出设朝,宣仪狄出班见驾。禹王劈头就对他讲,爱卿昨日所进之酒果然胜过乳浆和醴酪,醇香味厚,令朕气血通畅,浑身舒坦。但朕稍稍多喝了一点,便眼前朦胧,心性乱了。朕实在怕后世人嗜其甘香,饮之不节。朕想,一定会有因此种酒而误国亡国或者家败人亡的事情发生。赶快将其除掉,要杜绝它,不能让它流传天下,免得祸害后人。禹王说完,不等仪狄分辩,便将他革去官职,贬为了庶民百姓,并禁止他永世不得造饮。
& & 然而,仪狄所造黄酒确是个好东西,它顺应了社会的潮流。禹王禁得了仪狄,却禁不了百官贵族;在朝堂之上,他可以颁严旨立苛法,但在民间他却不能够令行禁止。所以,自从黄酒发明后,这一酒品的酿造便迅速蔓延开来。人们背着朝廷,设立酒坊自酿自给,有些胆大的甚至开酒馆买卖。而各级行政官员亦不能免俗,他们受到黄酒的滋润和黄酒交易中的种种好处,因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那些专营的酒坊及一般的兼营的酿酒人家则使出浑身解数,极力去巴结地方官吏。于是便有了开篇“家家造私酒,不犯是高手”的说法。
& & 在夏禹王的心中,仪狄发明酿造的黄酒老是个事儿,他生怕它成了气候。
& & 且说禹王一日登金殿,欲在会稽会见天下东西各路诸候,便命辅佐大臣益为先锋官先行,在会稽聚拢诸侯们候驾。数日之后,禹率众到得目的地。禹王登坛,各位诸侯朝参,山呼拜舞完毕,遂清点人数。益出班奏告:“29路诸侯中只有防风侯未到,其余各路俱已到齐”。禹王大怒曰:“寡人治理天下,四夷臣服,胆大防风侯竟然敢违圣命!”益曰:“防风侯一路招摇,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贪财枉法,民怨沸腾,早有人将消息报来了!”此刻承直官来奏,防风侯已赶来见驾,在外候旨。禹王于是即宣防风侯进见。防风侯至坛见王,匍匐在地。王曰:“朕行诏颁令已久,你抬头看看,各位诸侯皆按期而来,唯有你姗姗来迟。你身为一国之主,贪财好色,不体恤百姓,朝廷如何庇护得了你!”防风侯回奏曰:“臣委实冤枉。只因道路崎岖,洪水泛滥,行走不畅,因之误了日子。”禹王闻言,环顾左右诸侯并问道:“各位爱卿俱来自本国,行程之中有洪水湿道了吗?”众侯齐奏曰:“自我主治水以来,水患已除,天下清平。我等岂敢枉言!”王于是对防风侯说:“汝真乃胡言乱语。别人均能一路顺风,如期而至,偏偏你道遇浸湿!想必你一路扰民,目无王法,只知游乐,不知有朕!”遂命益持旨去防风侯的军队之中搜查,果然查出其暴敛来的金帛18车,美女9人。铁证如山,无可狡辩。禹王便让左右牵防风侯于盟坛之下,号令斩首。夏禹王恩浩荡,防风侯既斩,便要宣赐其子袭防风侯之爵位,然群臣奏王,防风侯无子。于是命去其国号,将其领土让邻国分而治之。美女发回原籍,金银锦帛悉数分赏文武臣子及各位诸侯。处理完防风侯之事,大家便排列顺序,燕翅而坐,禹王大宴众人。这时有诸侯贡上按昔时仪狄之秘方酿造的黄酒,对禹王说,陛下威振五湖,德服四海,尝尝此酒又未尝不可。只要不沉溺于此,量无大碍,也算是臣下的一片孝心。禹王哪里肯听,仍只饮醴酪和乳浆。并正色地对大臣诸侯们讲,下不为例,以后绝不要再造此酒,违者严惩不贷。会稽之宴,排场至极,君臣欢畅。大夏之乐不绝于耳,蹲蹲之舞缭乱于目。酒行三巡,肴过五味。禹王兴致勃勃,命乐舞暂歇,曰:“以前仪狄所造之酒嗅之香甜,尝之昏醉,这是个乱性的东西,千万不可受其所惑。人性乱了,那么人也就颓废,****了,其势必纲纪败坏,而国家也就不像个国家了。何况,不是人人都能像唐尧、虞舜那样贤明,怎能早早就看出其中的危害,不被该酒所困溺?朕之所以疏远仪狄而绝那美酒,无非是为尘世杜绝祸根。卿等勿将朕的话当作耳边风,千万勿受仪狄黄酒之囿(yòu)。”宴罢,禹王又对诸侯曰:“此次会盟,回国后各人须广施仁政,爱民如子。还要将那些私造黄酒的人查一查。”众侯唯唯领命。夏禹将禁绝黄酒作为国策,作为一条基本的安国路线,在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而且不失时机。可是他哪里又禁得了呢?事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精美的保健的黄酒势必要取代粗放的简单的醴酪原始酒品。天要下,娘要嫁,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历史上社稷同样更替不止,由盛而衰,再盛再衰,此乃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谁也改变不了这一规律。夏禹王的担心是可笑的。再说,“黄酒乱心性,毁社稷”之说未免有些夸大其辞,禹在这里没有看到饮者的自制力,没有看到人的主导作用。他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虽然,夏禹为人杰圣贤,但伟人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足为怪也。
& & 再说禹王自受位以来,为了江山,日夜操劳,可谓殚精竭虑,故尔四海安定,天下大治。他严以律己,平日里从不奢华,将美肴佳馔节省下来全部贡献给了鬼神。他的穿戴也很简单,平时只穿工作服(官服)。他很看轻宫室,很乐于同民间接触。
& & 夏禹王的政绩和品行感动了上天,忽一日,日转西南,云生东北,上天下金雨三日三夜,议事大殿和玉阶之上落满了金粒。禹王升殿,文武朝贺,山呼礼毕,便命左右清理。左右清点出金粒189万颗。禹王遂将其均匀分作10份,1份入国库,1份分与众臣,其余8份分于各诸侯,让其施于各自所辖地区的黎民百姓,并言明之后检查落实情况,不得虚应。
& & 但是,由于过劳,也由于生活过于清淡,禹王终于染疾,卧床不起。此刻有臣子进言:召回仪狄,用他往日造的那种“黄酒”调理调理身子,那酒活血通络,行气燥湿,温暖脏腑,除邪安神,陛下是知道的,不妨一试!禹王听罢,心有所动。他早已受过黄酒的滋润,觉得进言的臣子说得句句属实。可转念一想,似有不妥。便执意不允,只说朕不能自食其言,做反复之小人。何况,社稷为重,个人安危为轻,那黄酒可是国破家亡的祸根!话到这个份上,百官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可是,眼看着国君奄奄一息,为人之臣实不忍心。于是,有人出主意假借郎中之手,弄来经过药味增补的黄酒,只说是中药秘方汤剂。奇迹终于发生:禹王的病慢慢见好,元气恢复,还能上朝理政了,后来,左右坚持让他将此种“药剂”适量常饮,禹王竟然青春焕发。
& & 据说,夏禹王在位27年,一生活了整整100岁。有人说,禹王身体本不好,他能活到如此高寿,全凭后期黄酒“汤剂”的滋补,只不过他自己不知晓而已。黄酒功不可没。
& & 如今,谢村居民言说“家家造私酒,不犯是高手”这一远古俗语的时候,就想到了仪狄的故事。人们怀念这位为民造福的黄酒发明者,感谢这位不计个人得失、敢为天下先的先哲。谢村各家的黄酒坊、黄酒店,在过去都供奉有这位黄酒祖师爷的神位,他们在每天开门营业前或酒坊开工时,都首先要必恭必敬地祭祀这位功高掩百神的神灵。
& && && & 第十三回& & 商贾云集谢村镇
& && && && && && && & 酒肆兴隆在北宋
& & 民国十八年(1929),天大旱,颗粒无收。人们从龟裂的汉江河床上发现了许多盛黄酒用的锡壶、饮黄酒用的瓷盅、沉船的铁钉,在一起的还有淳化二年(991)的铜钱。
& & “淳化二年”是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这是一艘和谢村黄酒有关联的沉船遗物,因为这些遗物就沉睡在谢村汉江码头的淤泥里。
&&谢村镇座落在汉江北岸的二级台地上,西傍湑水,东依溢水,早在北宋之时已形成重镇的规模。谢村老街横穿东西。紧旁的东韩、智果、后社、镇江、范坝、七眼泉、溢水村、六陵渡等村庄众星捧月,将谢村老街簇拥其中。宋代,谢村镇已是通衢之地,一条傥骆古道,从关中周至县西南骆峪口,缘水越山,可达洋县的傥水入汉江之处。这是一条长安至汉中的最便捷的道路,全程480里,脚夫四五日即可将谢村的黄酒挑运至关中,或将关中的百货搬运至谢村。另有一条可从谢村入川的古道,名曰洋巴道,是从洋州谢村到成都和巴郡的最便捷的通商之道,历史上洋巴道贸易往来,最为繁忙。从水道上说,更为方便,谢村至湖北汉口的汉江航道,尤为畅通,便捷的交通和谢村黄酒的吸引力使谢村镇成为了秦蜀陇鄂在汉中的货物集散地。
& & 在宋代的300多年间,谢村老街上多有黄酒馆、黄酒坊及盐行、药行、京货行、粮行、穰(加工过的造纸原料构树皮)行、棉花行、饭馆、旅馆、骡马店等,人烟辐辏,车水马龙,买卖往来,通霄达旦。有头脸的富商在酒馆里一坐,吆五喝六,店小二笑脸哈腰,急忙端来热气腾腾的上乘黄酒和大熬小炒之佳肴;腰系草绳的脚夫则往街边小摊一蹲,要上一壶散黄酒,来上半斤猪脸肉,也吃得津津有味,唇齿留香。有时镇子里一下子来几十拨客商,客栈住不下,就住到老百姓家里。谢村人好客,他们必拿出自酿的黄酒招待客人,且分文不取。谢村人民风淳朴是出了名的。在汉中、襄樊、成都、巴中至今仍有“待客谢村酒”的说法。再说说那些客商。他们在品过黄酒之后,往往慷慨解囊,将带来的盐巴、布匹、黄裱等货物换来的银两悉数沽得黄酒和黄酒曲子,有时还贴进身上所带的剩余盘缠,他们满怀信心地要将这些酒中极品带到天南地北去卖个好价钱。而那些苦力们则卸下京货、药材、蔗糖等,挑起黄酒和酒曲子的货担,要赶回出发地,给老板或掌拒交差。挑夫们一路上脚底生风,那全是因为肩上的酒香曲香让他们陶醉千里!
& & 再表一表谢村老街的黄酒馆和黄酒坊。每日里,酒馆的伙计一定要把酒壶擦了又擦,把酒盅洗了又洗,把桌子抹了又抹,伺弄得它们锃亮锃亮,而且定要将灌满酒的锡壶烫在热水中,让它们冒出热热的酒气。伙计眼尖,一番热情的招呼,过往的客人准会闻香下马。老板则将算盘珠子拨得山响。深谙经营之道的老板能根据收入的多少知晓当日黄酒的优劣,能够检测出某个酿造技艺环节的精湛或失误。前台酒馆的老板和掌柜掌握着后台酿造坊师傅和帮工们的命运,他们在制曲和制醅过程中不敢有丝毫差错,这些幕后人物的杰出酿造技艺往往不为人知;他们没有露脸的机会,光临酒铺的客商赞美黄酒的时候,从未有人问过酿造者为何人。
& && && & 第十四回& & 苏轼高歌长腰米
& && && && && && && & 消破秋日万古愁
& & 北宋之时,谢村黄酒已很流行,它不但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对象,而且广受墨客雅士、官僚显贵的青睐。它就像宜兴的紫砂壶,放在穷困僚倒的文人身边,是一件很适宜的道具,放在王公贵族的桌子上,同样能显示主人的身份。谢村黄酒的这种亲和性与其优秀的品质,使谢村黄酒渗透到了民间与上流社会的各个角落,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 & 在这里,笔者仅举一例,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 &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在皇都汴梁做京官的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回四川老家奔丧,归途之中顺便来谢村黄酒所在地洋州,看望了在洋州任太守的表兄文同。文同热情地尽了地主之谊,领二位表弟遍游了洋州名胜,并带他们去谢村黄酒作坊参观。返回之时,行至州城西门外傥水,表兄文同即邀两表弟在水边的傥泉亭小憩。原来,太守大人早已让人在此风光旖旎之处备下了饭菜,文太守迫不及待地令伺从打开谢村黄酒店店主所赠之酒坛。顿时,奇香扑鼻。苏氏兄弟,大饱口福,连夸“好酒,好酒”,并夸赞老表文同一生广结善缘,居然能够荣任洋州父母官,居然能够与谢村黄酒结缘,真乃三生有幸,吾辈不及也。苏轼还与老表开玩笑,让文同去做那个京官,而自个儿来做太守,成天抱着谢村黄酒坛不放!
& & 事情并未结束,回京之后,谢村黄酒使苏轼不能释怀,他吃什么,什么不香;喝什么,什么无味。而面对繁华京都的佳酿,再也喝不出谢村黄酒那淳厚绵长的味道了,正在闷闷不乐之时,邮差忽然送来了文同描写洋州名胜的诗。文同读罢,即展纸泼墨,一一应和。苏轼的诗中《傥泉亭》一诗最为精妙。诗曰: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苏氏用来作题目的“傥泉亭”即昔日游洋州畅饮谢村黄酒时的那个傥河之亭榭。两川即,诗人所在之家乡四川的西川和靠东一些的东川。“长腰米”指的是用来酿造谢村黄酒的形体较长的糯米,为当地之特产。苏轼在这里直抒胸臆,他央求老表,既然为官一任,便要造福八方,要抓住这个机遇,利用上天恩赐的优质酒粮,多多酿制谢村黄酒。只有开怀畅饮此种佳酿,才对得起洋州的美丽风光,也才不枉来世上一遭。苏轼对自己的“大作”感觉良好,除寄赠老表文同外,又抄写多份,分赠在京朋友。苏轼的谢村黄酒情结化作了《傥泉亭》诗稿,他的心里熨(yù)贴了许多。
& & 据说,文同在收到表弟苏轼回赠的《傥泉亭》诗稿后也很有感慨:一是觉得没有怠慢客人,其“地主之谊”尽得好。二是人生在世,有美酒相伴,就什么都想得开。三是肩头沉重,老表要让他将辖区洋州谢村的黄酒发扬广大。谢村美酒,凝聚着才艺,也凝聚着辛劳与艰难。责任重大,然而义不容辞。于是文同在大力提倡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广垦农田,推广优质糯稻栽种。北宋之时,酒业一度由官府统管,民间不得私自交易。苏轼便上报上级官署,要求取消市场限制,由官府与民间共同参与黄酒市场经营,并降低酒税门槛,引导黄酒消费,为黄酒贸易大开绿灯,鼓励农户造酒。苏氏的谢村黄酒情结变作了奇妙的催化剂,让老表文同在发展谢村黄酒的事业中大刀阔斧,硕果累累。
& && && & 第十五回& & 子换父感动草寇
& && && && && && && & 赠糯米酿酒为生
& & 宋代末年,谢村黄酒的酿造跌到低谷,直到明初才有所好转。
& & 在金国南侵的日子里,金兵几次占据了谢村黄酒所在地洋州,并奉行烧杀抢掠的政策。地方志载:嘉定十二年(1219)二月金兵破洋州……三月,金兵复入洋州,焚城而去。绍定四年(1231)八月,蒙古皇子图垒率骑兵3万人入大散关,破凤州后分兵径趋华阳,屠洋州。那时黎民逃散,田园荒芜,酒坊歇业,民不聊生,谢村黄酒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 & 经过元代短暂的百余年,到了明初洪武()之时,朱无璋下旨在县城内修建城隍庙戏楼,改建县学,创建察院,编制乡里行政区划,定赋役籍,置里长甲首,社会秩序开始好转,老百姓生活开始改善,谢村黄酒的酿造又步入正常生产的轨道。
& & 有一个传说在谢村及县城一带流传。说的是朱元璋开国之初,社会仍不够安定,一股草寇在县城北部山区马道梁一带活动,往来旅人从此经过都提心吊胆。这里原是傥骆古道上的关隘,是北去关中、南下洋州与汉中的必经之处,往日繁华的骡马大道如今却冷冷清清。然而,草寇也长眼,穷人不截,专门拦截富豪与商贾。谢村有一乡绅,世代以酿酒为生,颇有几两黄金白银。这一年,眼看已近重阳,酒坊尚未开业,因为酿制黄酒的曲子早已用光了。于是只得去关中购买制酒曲的中草药材,听说路上不太平,这位乡绅打扮成农民摸样,掩藏了货银,但还是被马道梁的草寇认出来了。草寇劫了货银,又将乡绅扣押为人质。乡绅家老夫人寻死觅活,众子女踏脚揉手,无计可施。这时只见排行老八的秀才出身的幺儿挺身而出,声称自己愿意充当人质,将老父亲赎回来。于是让人捆了自己的双手,独去马道梁面见草寇。老八跋山涉水来到秦岭马道梁山寨城墙之下。站立城头的草寇头领,发现一位自缚的文弱书生求见,很是奇怪,便下令打开寨门,查问原委。老八对草寇头领说,我家已无多银,大都让你们拿去了。而且那些银两都是我父亲酿酒卖酒一个铜钱一个铜钱挣来的血汗钱。家父年迈多病,我愿意换我父亲回家。草寇头领说,你的七位兄长为什么不来换你老父亲,而独让你来了?老八说,几个兄长都在务农酿酒供我读书。何况,老父亲最疼我,让我一个人读书入仕,这是我父亲定下的家政大计。百事孝为先,我辈不能忘记祖训!草寇头领听了,大为感动,认为此人乃天下第一孝子,又是世间兄弟之中的楷模。随即松绑,父子相见,待为座上宾。草寇头领大摆宴席,为其父子压惊,并带领他们游览了山寨风光。草寇头领很讲义气,在乡绅和老八临走之时,将所劫银两如数奉还,还另外赠送平日所劫之糯米10石,并派弟兄护送乡绅过秦岭,仍去关中购置黄酒药曲所需之中药材,派弟兄护送老八押运糯米下山回谢村老家。头领再三叮嘱,这些糯米均是上好的酒粮,是带粉的阳糯米,你家是酿酒的,只可做黄酒,不可做他用。这是一点心意。
& & 据说,老八将草寇头领的话铭记在心。归家之后督促众位兄长倾力造酒,将所赠之物排上了用场。传说后来老八科考中了进士,奏请皇上将马道梁草寇招安,草寇头领封官拜将而善终。
& & 老八和乡绅,姓李?姓王?姓田?姓陈?已无从考证,但谢村黄酒与孝道结缘的故事却永远让人们津津乐道;而在我国明代二三百年间,谢村黄酒持续发展的情形也已成为不争的史实。
第十六回& & 魁顺居酒旗飘扬
& && && && && && && & 谢村桥烟馆歇业
& & 谢村黄酒发展到我国清代,进入了繁荣时期。
& & 清康熙七年(1668),谢村镇酒坊林立,而且,镇子里家家户户也都养成了做黄酒的习惯。现在,我们一般将有作坊可考的1668年看作是谢村黄酒起始的年代。算起来,谢村黄酒至少有了340年的历史了。
& & 历史行进到1840年。那时英帝国主义的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高额利润的鸦片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英格兰人的贸易侵略掠走了清政府的大批白银。然而,更为严重的后果还在于对中国人民的毒害。鸦片毒品极大地摧残了人们的身心,使国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在鸦片的乌烟瘴气中颠狂、消沉和泯灭。汉水上游的重镇——谢村镇的仁人志士们看到这一切,心急如焚,但也无可奈何。人们已经慢慢地习惯了“吞云吐雾”,并且乐此不疲,甚至以拥有“烟土”(鸦片)的多少为财富多寡的尺度,以是否吸食烟土为衡量志趣高低的标准。泱泱大国的愚昧导致的积贫积弱,最终还是唤醒了谢村人。他们想到了谢村黄酒:在我国南方有着名气很大的绍兴加饭,而在我国北方则有可与之媲美的谢村黄酒。谢村黄酒占据着半壁江山,国人喜欢,有着极为广阔的消费市场,有着非凡的社会影响力。何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呢?谢村的有识之士决计曲线救国,大力发展黄酒,以传承了几千年的老小皆宜贫富皆宜的谢村黄酒,引导消费,抵制鸦片。据说效果还不错,世间的事情在于比较。不比不知道。和鸦片相比,好处显而易见。许多人尝到了谢村黄酒佳酿的美味,又领略了它的省钱易得,他们感到谢村黄酒能够饱口福,能够强身健体,防病医病,还能从中找到飘飘欲仙的感觉。谢村黄酒的好处使人们如沐春风。饮食谢村黄酒最终成为谢村、汉水上游乃至更广阔地区居民的消费时尚。
& & 据考证,同治元年(1862),谢村人李喜魁继承祖业,在谢村镇老街插上了字号为“魁顺居”的酒旗。随后又有复茂轩、望江轩、馥溢楼、凌云阁、又一村、欲仙阁、晓月楼、杏花村、谢村老酒铺、谢孙酒铺、三碗居、香积馆、稻花村等黄酒馆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昔日的许多酒铺都在改换门庭,各有招数。一时间,谢村老街酒旗招展,酒客往来穿梭。过往的南北客商乐不思归,各家酒馆里也多了好些本地的百姓。人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谢村黄酒上来了。镇上烟馆的生意淡了许多,有一些烟馆甚至不得不歇业。一些身受烟土之害的人摒弃了毒品而有了饮黄酒的新爱好,一些因吸食烟土弄跨了身子或妻离子散家业破败的人,也从品尝黄酒中品出了人生慰藉。
& & 谢村黄酒业的空前繁荣,导致了谢村黄酒质量与生产量的竞争。各家酒坊首先从采集酿造用水和选购酒粮开始,严格地把守谢村黄酒源头的纯粹性。谢村黄酒的水源地——谢村老街三郎庙古井从夜半到拂晓,前来汲水之人络绎不绝,集市中上好的酒粮比一般的糯米价格要高出一倍。酒坊的掌柜和老板宁可出高价,一般也只采购带粉的阳糯米、体长颗大的寸糯米和乌亮的黑糯米。在制醅发酵上更是精益求精,将摊晾、投饭等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在黄酒的最要害的工序环节——制曲之中,更是科学而严谨,各家酒坊都有绝招,他们将祖先传下来的秘方,反复揣摩,改良鼎新,再创了酒曲之辉煌,这是那时谢村手艺人的一次智慧大展示。
& & 清代末年的谢村黄酒大比拼,魁顺居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其作坊规模最大,酒铺门面最多,酒的质量最佳,其销路也最广。魁顺居酒旗猎猎。这面旗子,一直飘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 && && & 第十七回& & 黄酒坊突燃大火
& && && && && && && & 夹皮墙白银显身
& & 清末民初,谢村黄酒酿造达到了鼎盛时期。那时,酿制工艺日臻完善,谢村老街上的几家颇有名望的酒坊经营都上了规模,其销量非常大。关中、山西、甘肃、宁夏、四川、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谢村黄酒售出。
& & 民国二年(1913)春节,鞭炮烟花引燃了魁顺居李家的黄酒坊,酿成了一场冲天大火。原来,李家作坊装有酒醅的陶瓷大缸已置满室内,有一部分缸只好放在檐下,为保温起见,在缸体周围严严地围上了麦草秸,并盖上了厚厚的稻草苫子。一个顽童的“二踢脚”没有冲上天,却钻到了盖黄酒醅缸的草丛里,草秸起火,烧着房檐,进而点燃整个作坊。酒缸在火中连连爆炸,突突的火舌舔着夜空。救火的水泼上去之后立即蒸发掉了。大火燃了一个晚上,李家酒坊化为一片焦土。所幸的是,李家的上下人等完好无损。第二日,在清理废墟时,酒坊掌柜突然发现在一堵夹皮墙中窖藏着5000两白花花的银锭!原来,这是先辈苦心经营黄酒积攒下来的。李氏一家为谢村的酿酒世家。这个酿酒世家有一条家规,即“不准卖房,只准维修和翻建”。怪不得呢,原来这是先辈有意留给子孙的财富。李家全家人感慨万千,觉得不能辜负祖先的良苦用心,要将前辈的黄酒事业进行到底。于是,用此银两恢复了黄酒作坊,扩大了作坊规模,并将魁顺居酒馆由3间门面增至5大间,还在谢村以东25华里的县城与以西20华里的马畅镇各开设分店。谢村老街魁顺居酒铺的伙计由原先的二三人增至六七人,作坊师傅及帮工也由原来的五六人增至十多人了。
& &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一时间,谢村魁顺居酒家因火灾而得白银的事情在洋县和汉中府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李家祖上眷顾后人。有人说子孙勤勉,苍天有眼。还有人说,要感谢放火的那个小孩。这些话都不无道理。但笔者在这里想到的却是谢村黄酒本身。5000两白银,不是小数目,需要多少酒换来!这些酒倒在地上会流成河,酿造这些酒的粮食堆起来会堆成山!从5000两白银中,我们看到了谢村黄酒的繁荣昌盛和它的吸引力。另外,5000两白银来自何处?来自过往商贾和酒客们的腰包。贫富皆宜、老少皆宜的谢村黄酒,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种很强的社会认可度给谢村黄酒注入了活力,使它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是我们从5000两白银中悟到的第二点。还有,饮用谢村黄酒成为谢村所在地汉江上游的民风民俗,人们将它作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就是“好那么一口”。从某种意义上讲,嗜好谢村黄酒既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又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的寄托,人们也就在这样的民风民俗中挥金疏财,自得其乐,社会也就这样和谐地向前发展着,历史也就这样在一代一代黄酒技艺的传承中进步着。
& & 魁顺居失火得银,扩大了生产和销售规模,这对谢村其他酒坊是一种刺激。在这种刺激中,谢村黄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谢村各个黄酒作坊在质量上下功夫的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拓展市场上,谢村黄酒业此时进入到了历史上的最风光的时期。
& && && & 第十八回& & 后稷馈赠阳糯米
& && && && && && && & 谢村黄酒得元气
& &后稷(jì)是我国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是虞舜之时的农官,是古周族的始祖。后稷非常重视农业,带领人们在宜于耕种的陕西黄土高原、关中平原进行农业生产,他还翻过秦岭,在气候更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汉水流域传播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据说,酿造谢村黄酒的主要酒粮——阳糯米就来自于后稷。
& & 那时候,有巢氏早已教民架屋,人们得以安居乐业;燧人氏早已钻木取火,结绳治政,人们得以习惯熟食,天下得以形成纲纪师表,市场交易之道得以产生;伏羲氏早已教民作网罟(gǔ),捕鱼虾,养六畜;女娲氏早已炼石补天,教民凿河,疏通水道,百姓得以安生;神农氏早已发现和培植出了五谷,结束了先民采摘野果和在野草之中觅食的历史,黍、稷、麻、麦、豆、稻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种植。传说有一日,后稷带领侍从来到了位于汉水上游的谢村一带,他要考察这里的粮食生产状况。此时,他被眼前的情况惊呆了:山青水秀,沃野平畴,植被蓊郁,溪流纵横,许多男女老小在田野上耕作着。这是在黄土高原上完全见不到的情景。后稷耳目一新,非常高兴,五脏六腑都感到舒服,长途跋涉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后稷看到,这里的庄稼普遍要比北方的高原、平原上的庄稼长得好。在田间,后稷转悠了许久,不忍离去,便坐在田埂上歇脚。忽然,他发现,在一捆脱过粒的稻草中,一只稻穗裹夹在里面,他觉得太可惜了,便随手将它拣出来。后稷知道这是一穗糯稻穗,在他就要将稻穗交给侍从收着的时候,他忽然感到稻穗沉旬旬的,有些异常。仔细一看,这只漏掉的糯稻穗与众不同:粒儿多,颗儿大。认真一数,竟然有20多粒,而他知道,一般的稻穗只有10多粒。将谷壳剥开,后稷眼睛一亮,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原来谷壳紧包着的米粒粉粉的,油油的,亮晶晶的,而一般的米粒只是苍白的色泽。后稷认定,这种糯稻子是太阳神带给人间的,太阳神将他的光华给了它。于是,他对周围的人讲,这种糯稻应该叫它为“阳糯稻”,并随即令侍从记录下在汉水边发现“阳糯稻”之事。后稷历来喜欢寻根探源,他很想知道阳糯稻的来龙去脉,也很想知道这种阳糯稻裁种面积到底有多少。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将这种优质的稻子进行推广,广泛地裁种,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吗?于是,他询问耕田的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田主人家就住在不远处的水湾边。后稷急急赶去,田主人拿出来的却是一口袋白花花的大米,只说已经将谷子舂过,还没有顾得完全簸去谷糠呢。后稷傻了眼,心里的打算落了空。但是,他仍不死心,让主人将留下明年做稻种的谷子拿了出来。后稷看过,彻底绝望了,原来,留作的种子是其他田中的出产,没有一粒“阳糯稻”。后稷辞过田主人,经过院子时被脚下正在啄食的鸡绊了一下。低头细看,鸡啄食的是黄澄澄的稻粒儿。随手捡起一粒儿,感觉异样,忙同从稻田中捡回的阳糯稻相比照,竟然一模一样!后稷问田主人,鸡食之物所从何来,主人答曰,这就是你们要找的那块田里的稻子,我留下半袋作饲料,没有舂碓。苍天有眼,良种不绝!后稷这一喜非同小可,忙让主人取出所存留的稻谷,亲自动手,一粒粒地拣选出阳糯稻来。后稷奖赏了田主人。并对田主人再三叮嘱,一定要下功夫将口袋内的阳糯稻谷全部拣选出来,留作来年的种子。还告诉田主人,明年春天他会来此地育苗插秧。据说,第二年阳春三月,后稷果然不食其言,来到汉江上游和湑水之滨的谢村,指导人们进行了阳糯稻的裁种。再后来,后稷又对这种阳糯稻进行了推广,使此品种在谢村一带得到了广泛的裁种,但是,说也蹊跷,这种在汉水和湑水边生长旺盛、品质良好的阳糯稻被推广到别处去以后,不是难以成活,便是改变了原有的品相。
& & 谢村一带的老百姓慢慢发现,用这种阳糯米酿酒,不但出酒率比一般糯米要高,而且粘性与柔软性都好,特别醇香。
& & 老人讲,过去谢村的黄酒作坊在做酒时先要敬三位神。在神台上,左右分别供奉的是杜康、仪狄,而中间主位上则供奉的是后稷。
& & 后稷将优质的酒粮阳糯米给了谢村黄酒,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谢村黄酒的优越性。阳糯米使谢村黄酒在几千年的流行生涯中出类拔萃,元气不减。
& && && & 第十九回& & 黑米原本天上来
& && && && && && && & 朱鹮盗种建奇勋
& & 话说一日西王母巡游天界,从云端之上看到人间有一处山青水秀的地方。仔细一瞧,真乃与众不同:这里,朱鹮鸟在水边集群嬉戏,金丝猴在枝头攀爬跳跃,大熊猫在林间悠然漫步,羚牛在山涧奔突腾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青堂瓦舍,炊烟袅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和日丽,堆绿叠翠。道上行人熙来攘往,仪态万方;陇中耕者谈笑风生,勤勤恳恳。西王母认定:这是一座人间乐园,在这座人间乐园中,处处显示着富饶与和谐,为瑞气所笼罩。西王母还认定:这块风水宝地,只所以如此和谐与富有,与那些水边、林间的朱鹮鸟有关。在西王母看来,这些朱鹮鸟为吉祥之物:弯弯的喙像新月,给你以柔和;红红的两颊,似妙龄少女的脸,给你以羞涩和温驯;翅下带有金属光泽的羽毛神秘而亮丽,动听的歌喉与优美的舞姿让你陶醉——朱鹮令你沐浴在祥光之中。
& & 这块地方就是谢村黄酒产地古洋州,这些鸟就是生长在谢村黄酒产地古洋州的珍禽。
&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连神仙也不能例外。
& & 西王母决定将一群最漂亮的朱鹮召至仙界,陪伴在她的左右,并让她们看管瑶池,看管瑶池碧波旁的蟠桃园、葡萄园、百荷园、稻香坞——她们成了朱鹮仙子。
& & 朱鹮仙子们在西王母这里过起了天堂的生活,锦衣玉食,优雅闲适,时间一久便心安理得,“乐不思蜀”。
& & 一日,喜逢西王母寿诞,西王母请来各路神仙,玉帝也来贺寿。酒宴上觥(gōng)筹交错,丝管齐奏,好不热闹。朱鹮仙子们发现,在五光十色的琼浆玉液中,有一种色似墨玉、泽如琥珀的美酒,特别吸引人的眼球,撩拨人的肺腑,这种酒是她们在人间未曾见到过的。宴会之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她们的发现,并背着西王母品尝了这种仙酒,其酒果然不同一般。后来到御酒坊一打听,才知道此酒为“黑米黄酒”,由西王母稻香坞的黑黍之实酿制而成。朱鹮仙子们思肘,在自己的家乡谢村黄酒的产地古洋州,可没有黑黍这种农作物,谢村黄酒也只是用雪白的糯米酿成,为何不能引进呢?家乡的庄稼不能没有瑶池黑黍,家乡的美酒不能没有黑米黄酒仙品!然而,天上人间奈若何?
& & 西王母的寿宴唤醒了沉溺于天境之乐中的朱鹮,思乡的情绪在心头莹绕,挥之不去。
& & 终于有一天,朱鹮仙子们逮着了机会:西王母贪杯,长醉不醒。朱鹮仙子众姐妹盗得稻香坞黑黍,齐刷刷地飞临民间。于是,瑶池黑黍便在朱鹮的家乡谢村黄酒所在地古洋州落了户。
& & 好事多磨,朱鹮仙子盗窃黑黍之事还是让西王母知道了,触犯天条的朱鹮仙子被关了禁闭,还受了皮肉之苦。好管闲事的太上老君和管理五谷的稷神多次说情都不管用。突然有一日,瑶池内弥漫着一种奇异的酒香,西王母还从未遇到过,便急急令人调查是怎么回事。调查后发现其酒香来自人间古洋州谢村之地。原来,那酒香是谢村黑米黄酒的香味,是朱鹮仙子从瑶池盗给人间的黑黍酿制而成的黄酒,于是便令酒旗星协同太上老君、稷神一起去凡间采集那黑米黄酒。
& & 诸位神仙来到谢村,惊讶连连:谢村老街上,黄酒馆酒旗招展,黄酒坊鳞次栉比,商贾挑夫摩肩接踵,猜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诸位神仙很有感慨,此种酿酒和饮酒的气派场面天宫难以匹敌。在谢村的小酒馆中,他们又品尝了谢村本地粮食阳糯米、长腰米、香米酿的黄酒,品尝了来自天宫的黑米酿制的黄酒,觉得都非常地好,都是佳酿珍品,便在采集黑米谢村黄酒的同时,也采集了谢村的其他品种的黄酒,回瑶池复命。西王母得谢村黑米黄酒,大喜。喝酒不忘盗黍人,她念及朱鹮仙子对家乡的赤诚,念及她们对酿酒做出的贡献,就赦免了她们,并且下懿旨,让她们担任天宫与人间的信使,将农作物的裁种和酒的酿造信息互通有无。
& & 朱鹮仙子盗黑米给人间作酿造谢村黄酒酒粮的故事虽然是神话传说,但是,黑黍的裁种和黑米的酿酒历史在文献中早就有所记载。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写着:“诞降嘉种,维秬(jù)维秠(pī),维穈(mén)维芑(qǐ)。恒(gèng)之秬秠,是获是亩。”其中的“秬”就是黑黍(舂去壳则为黑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啊呀,快把好种子来发放,那黑黍,那双米黍,还有那红高梁白高梁。黑黍和双米黍种满了田陇,收获之后就赶忙算算亩产量的高低。有人说《诗经·大雅·生民》中的这段文字写的可能就是汉水上游的谢村一带的事情。谢村黄酒产地洋州的唐代刺史曹邺也在他的诗歌《田家效陶》中就曾明确记有“黑黍舂米酿酒饮”的情形。
& & 谢村黑米黄酒悠久的历史和朱鹮盗种的美丽传说相得益彰,谢村黄酒的人文色彩愈加浓厚了,谢村黄酒的亲和力也变得愈加显著。
& && && & 第二十回& & 田陇喜生并蒂穗&&
& && && && && && && & 赏与黄酒作曲麦
清代光绪五年(1879),洋县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情。
& & 话说一日县令大人正要升堂问案,谢村地方上的乡约急急来报:谢村有三亩大的麦田,田里许多麦子一反常志,一杆茎上竟然长出两只穗子。县令称奇,喜形于色,知道此乃吉兆。于是赶忙放下手中的案子,急令两班衙役开道,坐轿前往谢村看个究竟。结果,县令看到的和乡约汇报的一般无二,便责成乡约派人,日夜守护,好生看管。待麦子成熟收割后,官府将此三亩田中的麦子悉数收购,全部赏给了谢村黄酒坊,让这些杂有并蒂穗麦粒的麦子去做酿制黄酒的曲麦。
& & 诸位看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光绪皇帝登基后天道不顺,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1878)汉中、洋县两年无雨,庄稼无收。有谢村民谣为证:“包谷干得拧绳绳,芝麻干得落铃铃;红苕干得没叶叶,绿豆干得掉角角;一季红苕没押上,几沟水田没栽上;龙骨车,摇烂了,划水的人不见了。”看到如此隔年大旱,谢村几家大的黄酒坊如李家的魁顺居、复茂轩、田记黄酒坊、陈记黄酒坊等作坊,凑集银两,协同乡约会首,“取租”求雨。他们请来“脚马”,组织取租、游租队伍,唱大戏还愿,谢村黄酒作坊的东家掌柜们统统不遗余力。因为这场干旱,干裂了庄稼地,也干断了谢村黄酒,老百姓吃树皮、咽草根,哪有粮食可供酿造之用?所以他们慷慨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求雨的情绪空前高涨。又有谢村民谣描写当时的情形:“叮,咚,放三炮,脚马前面就开道,长枪短剑柳木棒,小伙扯了几大行。接租不像接官员,头上戴的是柳圈圈。接租不像接皇上,肩膀上扛的是柳木棒。”
& & 这次声势浩大的取租活动以后,居然天降甘霖,官府和老百姓都认为此乃求雨的结果。还认为,论功劳,谢村黄酒坊几位出资取租搞活动的东家掌核柜应记头功。光绪五年(1879),也就是大旱之后的头一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特别好,饥民看到了生机。一些老百姓不等麦子成熟,就弄来一些正在结籽的翠绿的麦穗烧着吃。“一茎二穗”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被发现的。岁月如梭,好戏连连。很快到了光绪九年(1883),在谢村的麦田里,又发现发“一茎二穗”,甚至还发现了“一茎三穗”,这一次,县令与前一次一样,如法炮制,仍将此长有一茎多穗田亩中的麦子作为曲麦赏给了谢村黄酒坊的东家掌柜们,表彰他们无量的功德。
& & 在这里,要说一说县令的心思。光绪初年的几位洋县县令都是老百姓拥戴的好父母官,总想为老百姓办点好事实事。光绪三年、四年的大旱让他们如坐针毡。他们一面组织民众抗旱,发动商贾乡绅捐钱、捐物、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一面向朝廷奏明灾情争取赈灾资财。无奈因连年无雨,旱情过重,朝廷的体恤和地方上的行为只成为杯水车薪。大旱之后的大丰收,使县令觉得苍天终于睁了眼,而苍天睁眼主要是谢村黄酒坊东家、掌柜的功劳,是他们的义举感动了上天,他们应该受到奖励。这是县令的第一层心思。另一层呢,县令想到,既然用吉祥之物——一茎二穗的麦子当曲麦制作黄酒曲孽,那么这种曲孽可以充分地将“吉祥”发酵、扩散到黄酒之中去,让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都在饮用谢村黄酒的时候得到祥瑞,受到上天的庇佑。
& & 还要说一说谢村酒坊的那些东家和掌拒。在商言商,这些东家和掌柜,作为生意人,自然考虑生意要多一些,他们首先想的是有无酒可产出、有无酒可售出及赚取银子的多寡。然而,这些精明的生意人熟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仅仅想到的是自己的酒。他们要通过各种努力维护谢村黄酒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们要不惜代价保住谢村黄酒的市场。于是他们有了善行,有了义举。他们不但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偶像,也受到官府的奖励,成为官方推崇的楷模。
& & 光绪初年的一茎二穗意义极其深远,它用神秘的文化色彩将谢村黄酒包装了起来,这个包装的上面有一个标记,就是“吉祥”。
& & 据说,因求雨有功,当时谢村黄酒坊被官府免去了三年的黄酒交易税金。
& && && & 第二十一回& & 三十二味中草药
& && && && && && && && &科学配伍为酒曲
&,&&本章我们要说说谢村黄酒的制曲。
& & 黄酒酒曲也叫黄酒曲蘖(niè)。黄酒酒曲的制做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踩曲”,这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踩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黄酒的发酵的好坏,而黄酒发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黄酒的好坏。这是黄酒酿造中的一道极为关键的工序。这一关键的工序如果科学、缜密、到位,那么,就能够让酒粮和甘泉淋漓尽致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样的酒粮与用水,不同的踩曲,所酿之酒效果大不相同,这是笔者所见之事实。
& & 谢村黄酒的踩曲是最为讲究、最为科学的。它有着古老的渊源,有着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历久的祖传秘笈。酒曲蘖的配伍中药材与草药材多达32味,其中主药有5味,它们是当归、栀子、细辛、乌药和黄柏,另有菊花、川皮、蔓荆、黄芪、蓼子、半夏等相佐。制曲时,根据这些药材的药性、药理及用途,分别决定每种药材的泡制程度和投入药量的多少。
& & 谢村黄酒制曲工序如下。
& & 首先备料。采集制曲所需的药材和小麦,料要优质,要精选。接下来制作曲麦。将适量小麦淘净晒干并将其粉碎为粗糙状态,同时将32味中草药材亦淘洗干净晒干备用。在药材进入配伍之前,须将某些药材进行必要的炮制,或炒或炙或浸或泡,如乌药要进行炒制;还要将需要切碎的药材,用药铡铡碎,如当归等;再将需要碾碎的药材用药碾碾为粉末,如栀子、黄柏、细辛等。做完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后,踩曲就正式开始了。先用适量曲麦同药材拌匀,再用熬好的蓼子汤将其调和,注意要调得干湿适度。下面的工序就是所谓的“踩”。将调和好的曲药装入曲模(一种无盖无底的木框,长30公分,宽20公分,厚5公分)用脚踩实,末了取掉曲模,将曲块进行修整。最后一道工序是晾曲。其具体做法是用稻草结为“曲络”,将曲块络起,悬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至此,谢村黄酒制曲便告完成。
& & 谢村黄酒曲蘖制作有几个很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特点。这首先表现在药材的选择上。药材的选择极为严格,甚至有些苛刻。仅以几味主药为例,便可足以说明问题。此如当归,采集时绝不手软,必要全归,而不只要归首或归尾;采集栀子时,要仔细辨认,只要建栀而不要川栀;采集黄柏时也要认真察看,只要肉柏而不要柴柏;采购细辛时要分清颜色和形态,只要白细辛而不要毛细辛。谢村黄酒曲蘖制作的第二个独有的特征是药味多,且配伍科学。其配方为代代相袭的祖传秘方,经过千百年来谢村黄酒酿造艺人的不断修订、完善,是酿酒前辈学识、智慧、才艺的大展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淘洗,去芜存真,显得异常的纯粹和奇妙,可以这么讲,谢村黄酒曲蘖秘方给世人开出的是一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谢村黄酒曲蘖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特征,即它的原生态。在各种现代技术让人眼花缭乱的今日,谢村黄酒的制曲依然恪守着祖先传下来的原始的手工制作方法,这使我们看到了谢村黄酒酿造技艺的原真性。我们在品尝用这种曲蘖发酵酿造的谢村黄酒的时候,我们找回了民族的记忆。
& & 前文提到谢村黄酒的酿造用水是来自秦岭腹地的水,是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没有任何污染的水,它是谢村黄酒最坚实的后盾。还谈到酿造谢村黄酒的酒粮是无公害的品质最佳的酒粮,是谢村黄酒能够元气十足的主要因素所在,是谢村黄酒能够立足的根本。水和粮的选择与采集是其酿造工艺中的最基本的环节,我们说,抓住了这一基本环节,其他工艺环节才成为有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谢村黄酒曲蘖也才能够让这棵有本之木成长为参天大树,并能够让它枝繁叶茂,更好地荫庇后人。来自秦岭腹地的无任何污染的甘泉,后稷馈赠的无任何公害的优质酒粮,风格独特的秘传曲蘖,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优化组合,这种优化组合产生了奇迹:谢村黄酒成为我国北方黄酒的代表作,获得了“中华老字号”的殊荣,其酿造技艺成为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 第二十二回& && &掌柜不爱野菊花
& && && && && && && && &&&婆姨偏将野菊寻
& & 传说,当地的野菊花走进谢村黄酒曲蘖,这是谢村的一位妇女的发明。
& & 以往各个谢村黄酒作坊,在踩曲时都用来自南方的杭菊。杭菊名声挺大的,当然质量也好,但是价格不菲。有一年,谢村一酒坊遇到了麻烦,踩曲的杭菊用完了,向其它家作坊借,人家都紧巴巴的,无存货,到州城药铺去买,亦未能如愿。中秋已过,重阳将至,这可是酿酒销售的好季节,手艺人依赖它谋生,养家糊口,对他们来讲,这是天官赐福。既然老天爷给了这个“福”,就应当赶快把它抓住,还要将这个“福”膨胀,将好事做大做强。谢村的造酒户自古就有一句口头禅,叫做“给风扬碌碡”就是这个理儿,他们十分清楚抓住机遇、成大事的道理。于是,他们不敢怠慢,谢村的各家黄酒作坊都异常忙碌,备料,踩曲,制醅,出酒,储酒,筹划销售,寻找市场。这种忙碌不亚于农户三夏大忙之中的“龙口夺粮”。可是这家酒坊却闲了下来。
& & 怎么办?东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掌柜也唉声叹气,无计可施。此刻,掌柜娘子看在眼里,也急在心头。忽然她想起,酒坊里养的肥猪,这些猪都是她用酒糟和猪草喂肥的。而秋天她去剜猪草的时候,常常在田间地脑、桥头,河边,看到野菊举着金黄的小伞,密密匝匝的很是抢眼。这个掌柜娘子,非常聪明,在乡亲们眼里她是个脑袋爪子很好使的婆姨。她想,不管啥菊花,只要是菊花就有共同之处,谢村黄酒是由当地的酒粮和甘泉酿成的,当地的水土孕育了它,当地的水土也养育了村外的野菊花,同在一方水土之上,它们肯定能够相互亲近,相互包容。何不用野菊一试?婆姨将设想说了出来,掌柜楞是不信,反而说自已婆姨是头发长见识短。但掌柜娘子不灰心,背着丈夫挎上猪草笼子急忙到村外采回好多野菊花。她除去杂质及残枝败叶,筛去灰尘,熬为药汤,用箩过滤后,小心翼翼地用它与加工好的药料和匀,踩了一些酒曲,只是对丈夫说,是她好不容易向别家借了一些杭菊。
& & 掌柜娘子家的八九缸酒醅发酵非常成功,待到酒槽流出原汁酒液之时,黄酒坊弥漫着清香。掌柜非常诧异,这种清香明明是菊花的香气,可以往气味怎么不甚浓烈呢?而且,以往的香气也不像现在这般清幽!掌柜忙去看前些日子踩曲时过滤出来的菊花渣滓,结果明显地发现那些菊花根本不是杭菊——酒坊掌柜对自已常用的制酒原料再熟悉不过了。于是追问老婆,此菊从何而得。老婆也觉得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了,就说了实话。掌柜非常高兴,不但没有责备老婆,反而自感内疚,一个劲儿地直夸奖老婆,头发长见识更长。
&&随后,他们酿制的酒,很快便卖光了,酒客们都是冲着那不同寻常的清香而来的。其他家酒坊都感到奇怪:那婆姨家连踩曲的药材都不齐全,怎么酿出了如此香的酒呢?迟迟地难以开工的酒坊,怎么一下子酿成了八九缸好酒?其中的秘密最终还是让别家酒坊打听到了。后来,人们见贤思齐,都改用当地野菊花制酒曲,而不再使用杭菊。酿出的酒果真是闻着清香,饮着味长。大家都非常感激那位婆姨:野菊花可就地取材,唾手可得,这为他们节省了一笔购置药材杭菊的费用,而且,野菊花的清香提高了酒的品质,他们的生意更好做了。
& & 此后,“要野菊花不要杭菊”,成为了谢村黄酒酿造业中踩制药曲时的一种习惯。然而,单靠村外田野中的那一点野菊花肯定是不够的。谢村酒坊的东家掌柜在每年菊花盛开的时候,就专门派伙计到谢村以北的秦岭山中采收野菊花,以满足踩曲的需要。
& & 后人探究此种踩曲的习俗奥妙,找了一千种一万种理由,但最终还是归结于最重要的一条,即“一种水土之中的各种出产物最宜相配”。这个结论和那位掌柜的婆姨认定的理儿竟然相同。土生土长最入味,谢村的那位女同胞早就给我们实践过了。
& & 当然,野菊进入谢村黄酒,其作用不仅仅是清香适口,还有它众人皆知的明目等诸多的药物功能。药学经典中载,菊花味甘,味性凉,归肺,肝经。功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和其它药物相搭配可用于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鼻塞,还可用于偏正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亦用于热毒痈肿,对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亦有疗效。从药理上来说,它有抗病毒,抗疟、抗诱变和延缓衰老的作用,并对心血管有保护和改善作用,还对脂质代谢有良好的影响。野菊花走进谢村黄酒曲蘖,与他药科学配伍,充分地发挥出了自已的功能,在谢村黄酒的酿制中,表现十分出色。人们之所以喜欢谢村黄酒,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 & 笔者对菊花情有独钟。一提到谢村黄酒,就想到了谢村黄酒酒曲中的野菊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我国东晋著名大诗人陶渊明的传世名作。诗人闲居寡欢,若得佳酒无夕不饮,顾影独饮,每饮辄醉,既醉必有好诗涌出。这首诗是他醉后所题。诗人写了自已宁静淡泊的心境,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图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惬意,多么幸福啊!
& & 此刻,笔者还想到了另一层意思:诗人喝的也许是黄酒,而且可能就是菊花入药的黄酒,因为他在乐此不疲地“采菊于东篱”。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诗人采的决不是野菊;野菊入酒曲除谢村黄酒之外,在我国的古代酿酒史中是不见经传的。故而笔者想,若陶先生每天傍晚能喝到用野菊花酿制的谢村黄酒的话,他一定会非常庆幸,一定会灵感频生,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来。
& & 地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谢村的那位妇女完善了谢村黄酒曲蘖,使谢村黄酒品质得以提高,从而彰显了此酒的地域特色,提升了谢村黄酒的价值与地位。我们真应该感谢她。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谢村黄酒的酿造史上,妇女同胞为我们写下了最灿烂的一页。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位不知姓名的女性,用她的创造精神,将谢村黄酒做大做强,做成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在建设美好家园中再谱华章。& && && && && && && && &&&
& && && & 第二十三回& && &&&咱俩打个九月九
& && && && && && && && && & 采些蓼子做黄酒
& & “菊花蓼子,香破脑子”,这是谢村黄酒酿酒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们酿好酒的秘诀之一。蓼子是一种香草,但它本身并不显露香味,只有在具备清香的野菊花的催化之下,香味才能产生,而香味一旦催生,便有一鸣惊人的效果:浓郁而且奇异,会为谢村黄酒增添不少的魅力,谢村黄酒之香主要靠它,因而千百年来,谢村黄酒酿造技艺传人们都看重它,一直将它同野菊花配合使用于黄酒曲蘖之中。
& & 每年重阳节前后,是蓼子成熟的季节,谢村一带的汉江、溢水及村西的小河边、沟地水洼、渠旁池畔,都有割蓼子的妇女和小孩,他们将蓼子的全草采集回家,淘洗干净,阴干或者晒干,一部分出售给黄酒作坊,一部分留下自用。此种做法几乎成了谢村居民的习俗,从遥远的古代沿袭至今。有童谣为证:“咱俩打个九月九,采些蓼子做黄酒”,“采菊丰都山,刈(yi)蓼湑水头。熙熙乐有年,只为酿黄酒。”在这个节令中,艳阳高照,秋高气爽,焦黄的糯米糍粑,醇香的黄酒,勾动着人们的食欲,撩拔着人们的情趣,人们在有滋有味地过着日子。他们没有忘记酒的醇香来自何处,他们没有忘记蓼子。
& & 蓼子,学名为辣蓼草。蓼子分为两种,一种叫水蓼,老百姓都称其为“光蓼子”;另一种为绵毛酸模叶蓼子,俗称为“毛蓼子”。谢村黄酒曲蘖中使用毛蓼子。毛蓼子与光蓼子药性和功能基本相同,而毛蓼子最适宜在黄酒酒曲中与诸药配伍,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能,并能为酒起到极强的增香作用,而光蓼子则不能,所以采集时须仔细辨认,不能张冠李戴。作为辣蓼草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德瑞口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