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铭文兴盛时期有阳文吗

勿误读青铜器铭文_铜器佛像_新浪收藏_新浪网
艺术名家高清图集
勿误读青铜器铭文
  【核心提示】和任何史料一样,铭文都反映铸造者的主观立场。利用铭文做研究时,只有在弄清铸造者立场后,才可能了解铭文。
  中国历史学家通常以为古代青铜礼器上的铭文是第一手史料,可以利用它重写历史。此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无多加思考的必要。和任何史料一样,铭文都反映铸造者的主观立场。利用铭文做研究时,只有在弄清铸造者立场后,才可能了解铭文。
  《礼记?祭统》有段文字记述青铜器铭文的作用是为了“称美而不称恶”,即铭文并非陈述事实。因此,周人的铭文每次提到战争,都是周人获胜。若不清楚青铜器铭文铸造者的主观立场而用之写周代的历史,我们便无法理解周穆王的势力为什么有一定的限制,更不用说周幽王为什么死于骊山之下。
  西方学界关于铭文的两个观点
  本文要讨论两个西方汉学家提出的有关铭文的观点。对他们的观点,我并不认同,但仍觉得中国史学家可能还未听说过,在讨论青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时,可能会有一些借鉴价值。
  第一个观点是十年前柯马丁(Martin Kern)提出的,他认为尽管铭文是用文字书写的,但书写形式的重要性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铭文所反映出的原来的口头内容。铭文反映的两个场景:一个是赏赐典礼,二是祭祀先祖。在两个场景中,铭文本身都不起重要作用,赏赐典礼的对话和祭祀先祖的祝颂才是仪式的主要内容,而这些都是口头的,并不需要文字。
  第二个观点由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在二十年前提出,并获得不少西方汉学家的认同。他认为,铭文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受命者朝见天子典礼的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出席人物以及赏赐的礼品等,罗泰将这部分称为“功劳的记录”。后半部分记录的是受命者纪念其祖先,向之祈求福禄,按照徐仲舒的观点,罗泰称其为“嘏辞”。罗泰指出,因为青铜器是为了祭祀祖先而铸造的,所以嘏辞才是铭文的核心部分。功劳的记录那一部分是次要的,甚至完全是可以缺少的部分,并且功劳的记录往往是虚假的,不可以作为历史资料。在讨论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逑盘时,罗泰说铭文内容的相当一部分都是逑凭空伪造的,无论是关于周王还是单氏家族的祖先的叙述,都不一定可靠。
  这两个观点虽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都过于极端。柯马丁强调原来的受命典礼以及后来的祖先祭祀当然值得注意。青铜器铭文既起记录作用,又起纪念作用。正如受命典礼和祖先祭祀各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同样,铭文的记录作用和纪念作用也不同。虽然如此,柯马丁说铭文的书写形式是次要的,恐怕是误会了古人铸造带铭文的青铜器的原因,也误会了铭文的基本作用。
  从师望鼎看铭文铸造
  了解青铜器铭文的基本作用,应首先考虑到其铸造过程。这样,我们会体会书写对铸造者的重要性。铭文先刻在陶板上,这是正写的阴文。因为正写阴文铸造的时候会造出反写的阳文,所以这一陶板不能直接放进铸造青铜器的合范里,需要先印于另外一个陶板上,把正写阴文变成反写阳文。至此,这一带有反写阳文的陶板方可放进合范中。铸造时,反写的阳文就变回我们现在所见的正写阴文。如果青铜器只有礼仪作用,何必经过这样复杂的过程造出一个根本不可以见到的铭文?如果铭文仅仅是次要的,铸造者不会下这么大的工夫来制作。
  这当然只是我自己的主观看法,然而有一积极证据可说明铸造者非常重视铭文。在2005年,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从香港的私人收藏家购买了著名的师望鼎。为了保证器的真实性,博物馆购买之前利用了各种科技办法来鉴定,包括全器的X光。从X光可以看出很有意思的现象,师望鼎是典型的西周晚期圆鼎,铭文列于圆腹的后壁,从口下往腹底。X光显示带有铭文后壁的青铜非常纯粹,几乎没有气泡。与此不同,铜器的前壁,也就是说没有铭文的那一面,含有许多气泡。因为铸造铜器的时候,注流的青铜在合范底下最集中、最纯粹,越往上流越堆有气泡。这些气泡会留下痕迹,甚至青铜凝滞以后在青铜器上也会造出小洞。为了确保师望鼎带有铭文的一面没有气泡,铸造者显然故意地将那一面放到合范的底下,这样气泡都显现于铜器的另一面,即使另一面是铜器的正面。这和我们一般理解合范的位置有所不同。师望鼎的X光说明西周时代铸造青铜器的人非常重视铭文,一定要让它完全无失显现出来。这说明不但是铭文内容重要,并且它的物质形式也特别重要。
  铭文信息中功劳的记录更重要
  关于罗泰的观点,我同样觉得其启发性很强,但是说法仍然失之过于极端。罗泰以个人观点断定铭文功劳之记录往往是虚假的,毫无积极证据。他有关逑盘铭文对单氏家族祖先的叙述不可靠,唯一的证据是铭文说惠仲L父侍从周昭王和穆王,而林巳奈夫曾说过1955年也是在陕西眉县发现的L方彝、L尊和L驹尊是周懿王或孝王时代铸造的。因为L方彝等器的L应该就是逑盘的惠仲L父,所以这似乎是一个矛盾。据我想,遇到这样的矛盾,妥当的答复不是怀疑历史资料,而是怀疑过去历学家的说法。其实,罗泰未提到的另外一个历史学家,即白川静先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说L方彝等器应该是穆王时代的青铜器。在林巳奈夫和白川静之间,我们应该选择哪位学者的说法?我觉得回答很简单:我们应该选择青铜器铭文上的信息。
  罗泰说铭文嘏辞的部分比功劳的记录对铸造者来说更为重要。对此,我难以认同。虽然如此,对现代历史学家来说,可以说功劳的记录远比嘏辞重要,毫无疑问。尽管铭文内容不一定完全可靠,但是所载年代记载、右者的名称、命书、礼品等等内容绝不是虚假的。嘏辞当然也重要,特别是对当时祖先的崇拜。然而除非是研究古代历史的现代史学家们,大概都会认为铭文前半部分要重要得多。
  虽然我不能认同罗泰教授对功劳的记录和嘏辞的史学重要性,然而他把青铜器铭文分成这两个部分仍然有所见地。我觉得这两个部分在语言用法上正好反映不同的立场。因为功劳的记录这一部分一律把周王称作“王”,而嘏辞部分往往把他称作“天子”。
  (作者单位:芝加哥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的青铜器有着两个艺术成就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商代后期约当公元前13―前11世纪中叶,当时商朝;第一,形制的多变: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不仅在器种上;以最常见的烹炊器鼎而言,可以分为圆鼎、分裆鼎和方;分裆即底部分成三个部分;这一时期的花纹千变万化,有的花纹独特奇异,实际是;第三,铭文的增多:商代后期青铜器,很多具有铭文;第四,工艺的改进:商代后期青铜器,器胎
中国的青铜器有着两个艺术成就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商代后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第二个高峰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公元前6―前3世纪)。由这两个高峰时期,产生了大量卓越精绝的艺术品,值得我们永远品赏和赞叹。 商代后期约当公元前13―前11世纪中叶,当时商朝已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的殷墟,故考古学上为商文化的殷墟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有空前的进步,我们不妨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叙述:
第一,形制的多变: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不仅在器种上较之前期又有增加,而且其同一品种每每有不同型式。有的型式只在特定时间内流行,有的型式则存在较长的时期,而在同样时期内会有不止一种型式,兼行并存。
以最常见的烹炊器鼎而言,可以分为圆鼎、分裆鼎和方鼎三种主要型式。圆鼎,器体横断面为圆形,上有立耳,下有柱足。分裆鼎,也有立耳、柱足,特点在于器底和鬲近似,是分裆的,因此有的学者称之为“鬲―鼎”。方鼎仍有立耳、柱足,但其器体是方的。
分裆即底部分成三个部分。有一些鬲形近于鼎,也有学者称之为“鬲―鼎”,不过其足部是空的,与一般的鼎不同。这种现象表明,商代后期青铜器品种复杂,而且形制变异,有时会给鉴别研究带来各种疑难。
第二,纹饰的繁丽:商代后期青铜器,在装饰上盛行繁绣富丽的作风,与前期的简易素朴有很大不同。这时的花纹多为通体满花,即在器皿的表面上布满花纹,同时又多以雷纹作为地纹,使图案更加细腻。
花纹的母题也多样化了。最常见的,是饕餮纹即兽面纹、夔纹、鸟纹、蝉纹、蚕纹等等,表现不同形态龙蛇的也很普遍。有时整个器物或其一部分作立体的禽兽形,有时在器体上再附加小型的奇禽异兽。不管是怎样情形,纹饰所体现的一般不是自然的动物,而是赋有神秘色彩的鸟兽形象,或其躯体的一项组成因素,如鳞或羽毛之类。植物的形状,如花朵,以及几何形的图案,只是在很少的例子中出现。
这一时期的花纹千变万化,有的花纹独特奇异,实际是当时艺术家富于想像的创造。即使是最常见的饕餮纹,也有许多变异。
第三,铭文的增多:商代后期青铜器,很多具有铭文。铭文绝大多数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例子是用锋利的工具刻出的。铭文的内容多为器主的族氏和人名,有的记出用该器物祭祀的先人名号。在商代后期较晚的时候,青铜器的铭文出现加长的趋势,最长的接近50个字。
第四,工艺的改进:商代后期青铜器,器胎一般厚重,而且在精巧的范铸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分铸法,制造出许多极为细致复杂的器物。例如著名的四羊尊,羊首有螺旋形的大角;中柱旋龙盂,盂底中央竖立一枝花朵,有一龙蟠绕,龙身可以拨动旋转。这时还铸造出器形非常庞伟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高达133厘米,重有87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器。
在装饰工艺方面,商代后期青铜器广泛使用了镶嵌绿松石的技术,在兵器、车马器上尤为流行。另外,还有嵌玉,例如嵌玉援的戈、嵌玉叶的矛;有嵌陨铁,例如嵌铁刃的钺。在流散器物中,尚有嵌红铜、嵌黄金的例子。
第五,出土地的扩展:商代后期青铜器,出土地点的范围比前期有很大程度的展延。大概说来,北到内蒙古,东到山东,南到广西,西到陕甘,都有这一时期的器物发现。
这一时期青铜器有明显的地方性。在中原地区以外,集中出土商代后期青铜器的,有晋陕交界地区、湖南湖北地区、成都平原地区等,其器物各有自己的特色。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在很多方面继续着商代后期器物的作风。这是由于周人在商代接受了商文化的强烈影响,伐纣以后于殷商旧地更沿袭着那里的传统。不过因为周朝政治中心转移,陕西的周原(扶风、岐山交界)与宗周(长安县境)、河南的成周(洛阳)成为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所在。
总的说来,西周的青铜器趋向于朴质化。这种倾向,在西周中期以后更为明显,器物的装饰变得简单,富于神秘意味的花纹逐渐为规范的图案所取代,同时带状的花纹又流行起来。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文化思想的改变。周初鉴于商人酗酒而规定的酒禁,使不少酒器归于消灭。尽管在西局新出现了编钟、、S等器种,就形制、纹饰而言,这一时期青铜器究竟不如商代那样多变了。
西周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铭文的加多加长,所谓“周人尚文”应即指此。周初的铭文,已经有百字以上的,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竟长达497字。这类铭文,内容异常丰富重要。
公元前771年,西周在戎人攻击下覆亡,次年平王即位,东迁到成周,王朝从此不振,国家渐趋分裂。这影响到青铜器艺术,出现了大量列国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早期,青铜器大体上是西周传统的延续。其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的格式,仍与西周晚期的相似,没有根本变化。
青铜器风格的新变化,肇始于春秋中期。蟠螭纹的产生和普及,可以作为这次变化的标志。蟠螭纹仍是由龙蛇之类神话动物构成的,但它只是反复出现的图案,和商西周的纹饰有很大区别。青铜器形制的改换也很显著,以往那种森严凝重的气象,逐渐代以清新秀丽的风格。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二高峰,于是趋于形成。
青铜器发展第二个高峰的出现,和一系列新技术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春秋中期,嵌红铜的花纹开始盛行,包括器两面可见的透嵌。随后,错金银的纹饰及铭文涌现,给器物带来绚丽的色彩。春秋战国之际,因为有了更锋利的工具(钢铁),线刻花纹流行起来。接着,鎏金银的技艺也广泛流行,同时又有彩绘。
还特别需要提到,失蜡法铸造在春秋中期出现,而且有相当高的水准。这正好配合了青铜器第二高峰的特色,就是崇尚细致纤巧、复杂繁丽的纹饰。很多极为细腻的镂空或立雕状的绞饰,正是以失蜡法制出的。
在其发展演进的这第二个高峰中,青铜器显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这种新面貌、新风格涵括了春秋晚期到战国,并在汉初有所复兴,延续近400余年之久。
同一时期,边远地区文化的青铜器艺术也有突出进展,尤其是在四川的巴蜀文化和在云南的滇文化,各有独特的艺术传统与特点。
在第二高峰期后,中国青铜器随着用途的扩大普及,转而走上日常化的道路。这一趋向事实上在战国晚期已露端倪,到西汉中期得到充分表现。器物的形制基本上规范化,大都缺少变异,最常见的是没有花纹的素面器,铭纹也只剩简单的格式。东汉以后,青铜器在很大范围内被其他器种――如瓷器、铁器所取代。
青铜器艺术的生命,在铜镜这一品种中持续最为久远。中国铜镜一开始就在镜背中心设钮,形成自己的传统,这已可上溯到史前的齐家文化。经过商、西周,铜镜在上述青铜器艺术的第二高峰期达到极盛,汉镜更成为著名的文物珍品。此后,隋唐镜因导入新的技术(如嵌螺钿、套银壳等),展现了新的光辉。中国铜镜的生产和使用,一直绵延到现代。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 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 饕餮 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
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 》殷墟出土 重达 875 公斤,上面铸刻着“司母戊”三字铭文。 《 龙虎纹尊 》安徽阜南出土 。《 四羊方尊》、《人面方尊》 湖南宁乡出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 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
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 饕餮 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3、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
春秋时代对于周天子及其维护者而言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直接结果是新价值观、新风格、新趣味的不断确立,艺术新潮的涌动因而成为遍及春秋列国的历史现象。
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这时的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装饰手法也愈来愈多姿多彩,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无不技艺精湛。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图像,也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世俗化。
纹饰与铸造工艺 : 以春秋战国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时代特点尤为鲜明,从纹饰的内容到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以接近生活的写实面貌和比较自由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间趣味,体现出艺术与现实的密切关系。春秋末期线刻艺术开始萌芽,到了战国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细工得到充分发展,错金银,嵌红铜,嵌松石、针刻红铜,鎏金都是此期出现的新工艺,出土与传世的器物很多。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明了失蜡法工艺。这是我国匠师的绝技,这种铸造法首先以蜂蜡做成器物的模型成为蜡模,再用细泥浆在上面反复涂抹,然后加热烧制,蜡模熔化流出成为空腔,最后浇注铜液。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精密度高。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即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最精品。
铭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减少,且文字简短,书史性衰退,多记载容积、重量,这与当时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无论是兵器上还是其它器物的题铭常有职官名。“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特点。铭文格式一般包括器主、作坊的工匠、放置地点、容量、重量等。铭文字体呈现多样化,文字繁简并用,南北风格截然不同。中原文字端庄秀美,行款排列较整齐;南方诸国文字笔划纤细,清新秀丽并在春秋末年出现了以鸟虫作装饰的美术字,亦称“鸟虫书”,即把文字画成或加上盘旋曲折的鸟虫形,风格独特,多施于兵器上,极难辨认。
夏商到战国初年,一千多年的时间,都算是青铜器的鼎盛期,这段时间中国的青铜工艺有最大的发展。
战国末年开始,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于发现,慢慢得让青铜器越来越走下 坡, 但工艺上活泼许多, 有时会用其他金属来装饰点缀, 甚至是彩绘, 但大量器物的日用化, 青铜器逐渐被排挤在外,到东汉末年之后,青铜器的发展几乎就只剩下铜镜的舞台了 。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12青铜器等内容。 
 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简史 11 级工商管理 111 班 匿名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  青铜器的分类铜器主要可以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 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  青铜器研究_社会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 2%。锡、...  青铜器的名词解释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青铜器的名词解释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 色而...  青铜器调研报告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青铜器调研报告什么叫青铜器?从考古学上讲,中国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 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  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青铜器及其最新发现李学勤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物的一个主要门类。 中国的青铜器有其自己的渊源和传 统,...  青铜器资料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一、 青铜器与青铜时代(一)什么是青铜 青铜是纯铜(即红铜)与锡、铅等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我国商周时代的青 铜器合金...  记叙中国青铜器的产生与发展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凝聚了古人智慧的青铜器,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生产规模和铸造工艺。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器铭文兴盛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