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原因北洋舰队覆灭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海战实力对比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真实原因
我的图书馆
中日甲午海战实力对比及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真实原因
& &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  这句话从小就听到几乎人人这么说,这句话的真实性究竟如何,仔细探究之,原来,这是句不完整的话,却以讹传讹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师就嘲笑当年浴血奋战将士们的无能。  让我们回首当时的情况,仅从武器角度,负责任的来看看当时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究竟谁的实力更强。  一、吨位  甲午海战爆发前,中国海军由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组成,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83,900吨。  日本海军编成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甲午海战时合编为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船31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61,373吨。  论吨位和舰艇数量,当时的中国海军强于日本,位居当时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从主战舰艇的质量来说,日本则明显优于中国。  请注意,首先这句话中指出,当时从吨位上看,位居世界第9位的是整个中国海军(包括4支舰队),而不仅仅是北洋水师。而在甲午海战与北洋水师交手的则是日本联合舰队,即全日本海军的所有军力。  再者,这句话指出的是从吨位和舰艇数量上看,中国强过日本,而不是性能上。吨位大、数量多就意味着实力强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全欧洲(除了俄罗斯)所有国家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之和还不到中国空军战斗机数量的一半,中国空军有5、6000架第二代战斗机,你会就此认为中国空军强过全欧洲吗?  至于日本联合舰队在当时性能有多好,究竟强过北洋水师多少,请接着看。  二、性能  黄海海战是大家最为熟悉的,那场战役双方主力倾巢而出,其实就是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大决战。长久以来,人们对这次海战中北洋的0:5战败,心有不甘,在这里我就对此战中双方舰船性能做个比较。  1、吨位  黄海海战参战主力舰艇北洋水师12艘,日本联合舰队12艘,双方数量相同。  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吨位合计40,849  很明显,从吨位看,黄海海战中日本舰船总吨位占优。  其具体吨位和舰名如下:  ==============北洋水师==============  舰名-----------------------------吨位  定远(铁甲舰)------------------7335  镇远(铁甲舰)------------------7335  经远(装甲巡洋舰)--------------2900  来远(装甲巡洋舰)--------------2900  致远(巡洋舰)------------------2300  靖远(巡洋舰)------------------2300  济远(巡洋舰)------------------2300  平远(巡洋舰)------------------2100  超勇(巡洋舰)------------------1350  扬威(巡洋舰)------------------1350  广甲(巡洋舰)------------------1296  广丙(巡洋舰)------------------1030  北洋水师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吨位  吉野(巡洋舰)------------------4225  高千穗(巡洋舰)----------------3709  秋津洲(巡洋舰)----------------3150  浪速(巡洋舰)------------------3709  松岛(海防舰)------------------4278  千代田(巡洋舰)----------------2439  严岛(海防舰)------------------4278  桥立(海防舰)------------------4278  比睿(巡洋舰)------------------2284  扶桑(装甲巡洋舰)--------------3777  西京丸(巡洋舰)----------------4100  赤城(炮舰)---------------------622  日本联合舰队吨位合计:40,849  从以上的2张表格中对比可以发现,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2艘七千多吨的巨舰外,其余10艘舰船排水量全在3000吨以下。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战舰外,期余9艘战舰排水量全部大于3000吨。  2、动力与航速  北洋水师舰船速度慢,机动力不如日本联合舰队,已是公认的。  机动性差对于海战中排列阵型、抢占有利攻击位至关重要。同时,在战斗中欲追则可追之,欲退则可速退。  ==========================北洋水师========================  舰名--------------------------航速(节)---------------马力  定远(铁甲舰)------------------14。5------------------6000  镇远(铁甲舰)------------------14。5------------------6000  经远(装甲巡洋舰)--------------15。5------------------5000  来远(装甲巡洋舰)--------------15。5------------------5000  致远(巡洋舰)------------------18。0------------------5500  靖远(巡洋舰)------------------18。0------------------5500  济远(巡洋舰)------------------15。0------------------5500  平远(巡洋舰)------------------11。0------------------2300  超勇(巡洋舰)------------------15。0------------------2400  扬威(巡洋舰)------------------15。0------------------2400  广甲(巡洋舰)------------------14--------------------1600  广丙(巡洋舰)------------------15。0------------------1200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航速(节)--------------------马力  吉野(巡洋舰)-----------------22。5----------------15968  高千穗(巡洋舰)---------------18。2----------------7604  秋津洲(巡洋舰)---------------19。0----------------8516  浪速(巡洋舰)-----------------18。0----------------7604  松岛(海防舰)-----------------16。0----------------5400  千代田(巡洋舰)---------------19。0----------------5678  严岛(海防舰)-----------------16。0----------------5400  桥立(海防舰)-----------------16。0----------------5400  比睿(巡洋舰)-----------------13。5----------------2515  扶桑(装甲巡洋舰)-------------13。0----------------3650  西京丸(巡洋舰)---------------15。0-----------------?  赤城(炮舰)-------------------10。3----------------1963  通过对比,毫无疑问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动力上占优。  航速在18节以上舰船对比,中日之比2:5。  3、主要武器与参战兵力  当时的海战,舰船装备的主要武器为火炮和鱼雷发射管,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口径火炮。而这也是北洋水师最致命的差距。  ==========================北洋水师==========================  舰名-------------------火炮--------鱼雷发射管-----------乘员人数  定远(铁甲舰)-------305mm*4,150mm*2-------3------------331  镇远(铁甲舰)-------305mm*4,150mm*2-------3------------331  经远(装甲巡洋舰)---210mm*2,150mm*2-------4------------202  来远(装甲巡洋舰)---210mm*2,150mm*2-------2------------202  致远(巡洋舰)-------210mm*3,150mm*2-------4------------202  靖远(巡洋舰)-------210mm*3,150mm*2-------4------------202  济远(巡洋舰)-------210mm*2,150mm*1-------4------------204  平远(巡洋舰)-------260mm*1,150mm*2-------1------------145  超勇(巡洋舰)-------250mm*2-----------------------------135  扬威(巡洋舰)-------250mm*2-----------------------------135  广甲(巡洋舰)-------150mm*2-----------------------------145  广丙(巡洋舰)-------120mm*3-----------------------------110  =======================日本联合舰==========================  舰名----------------火炮----------------鱼雷发射管-----乘员人数  吉野(巡洋舰)-----150mm速射*4,120mm速射*8-----5--------385  高千穗(巡洋舰)---260mm*2,150mm速射*6---------4--------352  秋津洲(巡洋舰)--150mm速射*4,120mm速射*6------4--------314  浪速(巡洋舰)------260mm*2,150mm速射*6--------4--------352  松岛(海防舰)-----320mm*1,120mm速射*12--------4--------355  千代田(巡洋舰)---------120mm速射*10-----------3--------306  严岛(海防舰)-----320mm*1,120mm速射*11--------4--------355  桥立(海防舰)-----320mm*1,120mm速射*12--------4--------355  比睿(巡洋舰)-----170mm*2,150mm速射*6---------2--------321  扶桑(装甲巡洋舰)---280mm*4,150mm速射*4-------2--------345  西京丸(巡洋舰)----------120mm速射*4--------------------?  赤城(炮舰)----------------120mm速射*4------------------126  在以上对比中可看出,双方参战兵力来看,日本多于北洋水师。  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量比较(15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42:43,日本占优。  装备的速射炮数量比较(12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0:97,日本战压倒性优势。  对于速射炮究竟有多么强大的火力,我查了一下,在此供大家参考,作出自己的判断。  北洋水师普遍装备的是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射速为1发/分钟,“定远”和“镇远”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钟才1发。  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150mm和120mm速射炮射速为8~10发/分钟。火力之猛,可想而知。  北洋舰队的水兵就是在冒着这样猛的火力下坚持装弹射击的。  (对于北洋水师是否装备过速射炮有不同看法,据日本《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上记载当时的“广丙”号上有3门120mm国产速射炮,如果事实的确如此,则大口径速射炮之比为3:97)  在这里也提一下弹药问题。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所携带的弹药只有半个基数,(丁汝昌曾经百般催迫,无奈就是没有)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  如果击中的炮弹全部爆炸(不但是海军,陆军炮弹中了不炸,在清军几乎成了正常,参见龟井兹明的《日清战争亲历记》),结果就完全不同。  对日本人最有威慑力的“定远”305mm主炮,当时居然只有3发榴弹,前后主炮各1发,剩下的1发靠猜拳决定归谁。这是北洋官兵的过错吗?  炮弹正中日舰,但就是没爆炸,这是北洋官兵的过错吗?  鱼雷正中日舰,但居然从舰底而过,这是北洋官兵的过错吗?  在那场海战中除了速射炮,北洋海军的命中率是20%,日本的是12%(注:这个数据我只是在别处看过,为经详细证实,供参考)。  结束语  北洋水师自从1887年“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到华后,直至甲午战争爆发,再未购置一舰一炮。而日本直到战争爆发前仍然则在一直购舰,“吉野”就是原本属于中国订购的战舰,但是由于没有经费被日本买去。  是北洋官兵不想够置新舰吗?是北洋官兵不知道日本舰队比自己实力强吗?  1891年中日舰队互访,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管带刘步蟾已发现日本战舰性能优越,建议从速购置新型战舰和速射炮,但结果怎样大家也都知道了。  如果你仔细看了上文,你就会发现,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说日本占据绝对优势也不是夸大事实。  成军近10年未更新装备,购置新舰,要知道军事技术是飞速发展的,怎能耽误这近十年时间。而北洋官兵们就是用性能上与日本相差了一、二十年的军舰去战,而且又有如此多战斗外的因素捆扰着他们。  舰船吨位、马力、参战兵力、火炮数量、速射炮数量、鱼雷发射管数量日本都是明显优势。  海战中的机动力、火力北洋水师都处于劣势,而且就连弹药也是严重不足,这种战斗,换了是谁去都是难以取胜的。甲午海战失利,败在整个国家的弊病,不能简单的责怪北洋水师的官兵,不能简单的以一、两个将领承担全部责任。  “军人可以打赢战争,但是有的战争,无论如何军人都是无法打赢的。”  本文仅从双方战舰的武器装备和舰船性能做比较,至于黄海海战中的指挥问题、阵型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那绝对可以长篇大论的讨论。  仅以此文纪念117年前在大东沟那场海战中浴血奋战的北洋将士们。他们是在装备明显劣于对手的情况下作战,实际情况并不是某些人想当然认为的那样。  论实力,日本联合舰队才是那时的亚洲第一。 &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都已向西方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两个东方国家,进行了一次较量。交战的结果众所周知,这里只想说,单就物质条件讲,中国海军舰艇的吨位性能,大致和日本相当;中国兵工生产的能力,也应能满足陆军的装备,失败的原因显然并非物质不如人,海军的覆灭最能说明这中体西用行不通,经过实战的军官,提出了不能只学西方的技术,海军的章程也应学西方。  但是,此时朝野仍在强调物质救国,而实践已在告诉人们,仅抓物质建设,这物质建设也搞不好。  江南制造局在1875年造出驭远号后,只再造过几艘小船,而在1885年后,根据政府的指令,不再造船,改为修船了。福州船厂也在1907年终止了造船的任务。原因都是造出的船成本太高,造船不如买船。  汉阳铁厂在出铁后,从原料供应到产品销售都有困难,负债累累,官方办不下去了,便在1896年将铁厂连同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一起交给盛宣怀招商承办,也不过是仅能作到用大冶的贴矿砂去还债,日本的八幡制作所用的就是大冶的铁矿砂。  开平煤矿最后走上和英国人办的煤矿合并成为开滦煤矿的道路。  在戊戌前后曾热了一时的官办矿业,十有九亏,到丁文江写“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时,在他列举的十二个矿务局中,没有停办并还能盈利的,只有湖南和黑龙江两局;湖南靠开采铅锌,黑龙江靠金矿。  我们交了太多的学费。  失败的原因可以列出许多条,但关键的一条就是这中体西用。  象这汉阳铁厂,是编过《书目答问》、精通中学的张之洞创办的,它的失败便很能说明问题。这个铁厂是张之洞做两广总督时,看到许多洋铁进口,土铁销路不好,因而想到,何不自己也用西法炼铁;便派人到国外买设备,准备在广东建铁厂。这用意无疑是好的,但还没等设备运到,他已调为湖广总督,于是这铁厂也就跟着他走,最后选定建在汉阳,但武汉附近不产炼焦煤和铁矿石,厂址定了才又去找。幸好大冶有铁矿,匆忙开采,而焦炭只好远到开平乃至英国去买,价格比英国自用的高了三倍:大冶的铁矿石含磷多,本应用硷法来炼钢,但买来的却是酸法炼钢的设备。1893年工厂大体建成,1894年5月开始出铁,但高炉吃不饱,两个只开了一个;吃饱了也不行,因为成本太高,生产得越多越亏。到1896年,官方办不去了,只得交盛宣怀招商承办。铁厂出铁后四年才确定在江西省萍乡开发可供炼焦的大煤矿,但等到这个煤矿建设起来,欠债也更多了。别的决策、管理不当的问题还很多,看起来是些具体的事情没办好,追起原因来,是没有具有科学头脑会办这些事的人。  在中体西用的方针下,即使有的人学掌握了“西学”,也不能展其所长,因为他没有得圣人之道,所以严复在英国学习海军回来,还是去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  1902年,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奉命筹办京师大学堂,因中国从未有过这样的学校,便到日本去取经,日本人告诉他,日本的兴起是因为重视教育,而他们的教育已不是以中学为体。他们说原先日本也是“专奖励孔孟朱氏之学,童儿八、九岁读书,先自四书始”但是他们在美国的炮舰打开日本的大门后,便“上下一心,学泰西之学”。他们不把科学当成形而下者,而是认为这是古代东方所从未考究过的,“其理则天地固有之理,而世界万国所通有,决非西人之宜私者也”。他们不赞成“中学”“西学”的提法,认为你中国人学到手了就成了你中国的学,何必计较是谁的学。这与中国一些人开头反对学西方,抗不住了,便贬低它为形而下者,只当作技艺来学;或者说这些东西中国早就有了,西学还是中国传过去的呢。对待西学的这两种态度一比,中国败于日本的原因,也不难清楚了。  难以走出的怪圈  洋务派被有些史家称为顽固派,反对康有为变法革新,他们主张中体西用,自不用说。接触了西方近代思潮,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有为,和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中,决定废八股,办学堂,练新军,修铁路,开矿藏,鼓励民办工商业,……提出许多设想,下过不少诏书,确在力求革新,但在宣布变法的诏书中,仍然表示要“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而且这不是康有为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权宜的措施。  在康有为的思想深处,对中国的伦常名教也是欣赏的,忠于皇帝,他在那里身体力行。他认为中国的物质文明固然落后于西方,精神文明还高于西方呢。1898年,他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要求变法,虽也看出了“同此兴作,并为至法,外夷行之而致效,中国行之而益弊者,皆上下隔塞,民情不通所致也。”并根据“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道理,提出为了上下沟通,每十万户公举一人到朝廷备皇帝顾问的建议。但强调的还是“富国为先”对富国之法说的最多也最为详细具体。  不管怎么说,康有为能有治天下与民共之的思想,是比洋务派进了一大步,引述先王或出于托古以求改制,但他确实是认为自由民主在中国是古已有之,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西方那样专制,因此在这方面的变革不是当务之急,当前最主要的是把物质建设搞上去。在他于1905年写的《物质救国论》中,讲的最是明确:  “夫自由二字,生于欧洲封建奴民之制,法国压抑之余,施之中国之得自由平等二千年者,已为不切。”  “中国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讲物质之学而已。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而于物质最缺。”  “然则吾国人之所以逊于世人者,但在物质而已。物质者至粗之形而下者也。吾国人能讲形而上者,而缺于形而下者,然则今而欲救国乎,专从事于物质足矣;于物质之中,先从事于其工艺兵炮之至粗者,亦可支持焉。若舍工艺兵炮,而空谈民主革命平等自由,则使举国人皆卢骚、福禄特尔、孟的斯鸠,而强敌要挟,一语不遂,铁舰压境,陆军并进,挟其一分时六百响之炮何以御之?”  他说的物质之学,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康有为是很重视的,但对民主自由,显然没有兴趣。  孙中山和康有为不同,他反对帝制主张共和;认为人的政治地位按帝、王、公、侯、伯、子、男、民这样分出高低,一级压一级,不平等,提出在革命以后,人人在政治上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是孙中山伟大的地方,中国过去有过无数次起义和革命,都没摆脱这金字塔的控制;梁山泊的好汉还未得天下,虽然仍在称兄道弟,实际上已等级森严,为谁当寨主和排座次大折腾。  但是我们把孙中山的言论全面考察一番,却又能发现,孙中山也认为在中国争取自由、平等和民主不是紧迫的任务,要紧的是发财。  下面他这些言论,足以为据。  “中国自古以来,虽无自由之名,而确有自由之实,且极其充分,不必再去多求了。”“因为中国政治的进化早过欧洲,所以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欧洲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打破封建制度。”  “中国人尚不缺自由,故不知自由”。(《五权宪法》,1921)”  “就物质一方面的科学讲,外国驾乎中国,那是不可讳言的。”  “现在对中国人说要他去争自由,他们便不明白,不情愿来附和;但是对他说要请他去发财,便有很多人跟上来。……人民正是受贫穷的痛苦的时候,忽有人对他们说发财把他们的痛苦可以解除,他们自然要跟从,自然拼命去奋斗。欧洲一二百年前为自由战争,当时人民听到自由便象现在中国人听到发财一样。……因为中国现代到了民穷财尽的时代,人民所受的痛苦是贫穷;因为发财是救穷的独一无二的方法,所以大家听到了这个名词便很欢迎。”
馆藏&1940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主要原因是 [ ] A.战舰装备落后 B.日本海陆两路的进攻 C.军队士气低落 D.决策者的指导思想错误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主要原因是
A.战舰装备落后
B.日本海陆两路的进攻
C.军队士气低落
D.决策者的指导思想错误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2014届福建厦门市梧侣学校八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辽东战役&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福建省建瓯市八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A、平壤战役&&&&&&B、黄海激战&&&&& C、&马尾海战&&&& D、威海卫战役&
科目: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全军覆没。 错误: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清军将领贪生怕死B.兵卒士气不足&&C.日军强大&&&&D.清政府腐败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陈悦谈甲午海战失败原因:面海而兴 背海而亡_中国频道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稍微延长一点曝光时间,可捕捉雾霾的流动感,让照片充满玄幻感。
中国移民大军逐步扩大,但移民出去之后就真的很好么?
陈悦谈甲午海战失败原因:面海而兴 背海而亡
责任编辑:倪林军
核心提示:如果单纯从军事技术角度观察,技术装备的落伍是导致北洋海军战败的直接原因。而直接导致这一状况的,是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户部上奏叫停海军继续购买外国军火、装备事件。
参考消息网7月3日报道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众所周知,甲午战争分为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然而甲午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对海战的关注度远超过陆战。从学术上讲,只说海战而不提陆战显然是不对的,这两方面的研究和普及应该齐头并进。而从战争中的社会关注和战后的影响而言,海战又的确是甲午战争中最应当受到关注的局部。因此,中国人一直热衷于对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探讨。
装备落伍是战败直接原因
从甲午战败、北洋海军覆灭开始,即有人努力寻找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在21世纪之前,对北洋海军失败原因已经有过系统总结,提出了如下观点:北洋海军纪律松散;北洋海军训练弄虚作假;北洋海军技术不专业;北洋海军战斗意志不强,战时作战不积极主动;清政府政治腐败、北洋海军军队腐败,腐败导致失败,等等。
1895年5月,日军在旅顺船坞整修缴获的&镇远&舰。
上一个时代对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总结,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认为清政府和北洋海军的腐败、怯懦、弄虚作假、道德沦丧是失败的罪魁祸首。的确,作为战争指挥者的清政府和执行者的北洋海军,对失败必须要负担责任,然而这些原因究竟是不是甲午战败的真正根本原因呢?
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时代伴随新世纪一起到来,资料检索和学术交流也借助网络变得更加便捷,加之西方军事史、海军史研究偏重以军事技术知识为基础的方法传入中国,使得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发生了十分迅速的递进,以往用来证明甲午海战失败原因的很多论据,都发生了被证伪的问题。
比如&定远&舰飞桥震塌问题。在学界沿用很广的一则说法中称,黄海大东沟海战一开战,&定远&就因自己的主炮射击震塌了飞桥,导致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摔伤,由此暴露出军舰缺乏保养的腐败情形。这则说法的史料根据主要是北洋海军英籍洋员戴乐尔回忆录中的描述,而戴乐尔与&定远&舰舰长刘步蟾素来不睦,其回忆录中有大量对刘步蟾情绪化的人身攻击,他之所以描述震塌飞桥一事也是因为主炮发射是刘步蟾下的命令。仔细读戴乐尔的回忆录便会发现前后矛盾的地方,前文说已经震塌了飞桥,但后文又说海战结束时他站在飞桥梯子上喝酒庆祝战斗结束。而根据丁汝昌本人的报告,实际上是日舰发射的炮弹打中了&定远&舰的前桅杆,一些炮弹碎片飞溅到飞桥上,将飞桥地板打坏而已。丁汝昌本人也根本没有从飞桥上摔下,只是摔坐在飞桥上,腿被翻起的甲板木夹住,脸部被日舰炮弹带起的火焰灼伤。
再比如训练弄虚作假问题。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部分军官就海战失利的原因有过一些总结性汇报,其中的一份汇报指出,北洋海军平时在训练上务虚不务实,其具体体现是火炮训练都是预先定好靶子的距离,而且靶子都是固定不移动的。实际上,北洋海军所处的时代,军舰上有关火炮的部门包括测距、炮位两大部分,测距官兵利用六分仪等观察瞄准设备测定敌舰距离本舰的距离、方位,并根据敌舰运动速度和方向,预先计算提前量。而炮位上的炮手所负责的,则是根据测距部门下达的目标距离、方位调整好火炮的仰角和方位角,而后射击。因而北洋海军打固定靶的训练,实际就是针对火炮操作的需要而做的正常训练。
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南岸炮台后,其随军摄影师所摄北洋海军最后反击情景。图中最右侧为&济远&舰,远处山影为刘公岛。
除此之外,像邓世昌养狗、军官上岸居住、北洋海军的阵形错误、作战不积极主动、军官吸食鸦片、慈禧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等问题,也都被证明或者缺乏史料支持,或者根本就是讹传。
其实,如果单纯从军事技术角度观察,技术装备的落伍是导致北洋海军战败的直接原因。日本联合舰队大量装备着40多秒钟能够发射10发炮弹的速射炮,大量使用装填号称连钢铁都能点燃的烈性炸药的炮弹;而北洋海军装备的却是10分钟发射1发炮弹的老式火炮,主要使用不会爆炸的实心弹,其失败在开战之前已经是必然。
而直接导致这一状况的,是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户部上奏叫停海军继续购买外国军火、装备事件。以往研究大都将这一事件归结为统治者的昏聩以及官场上的倾轧党争。然而为什么以往支持海军建设的官员乃至皇帝、太后,此时突然对海军建设停止了热心?而禁止海军外购军火的奏议提出时,举国官员乃至知识分子,除了李鸿章等极个别的海军建设当事者外,几乎处于死一样的寂静,并没有提出不同意见?而这,才是探寻甲午海战失败原因中最应该思索的内容。
相关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更多境外媒体报道,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
国新网备2012001 京公网安备
- 参考消息报社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海战产生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