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杨杨修改建园门是那一集

公开课教案
学习课题:《杨修之死》
(九年级语文上第十八课
执教者:李婷)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虚伪奸诈、老谋深算,又深谋远虑。《三国演义》属于历史题材类小说,取材于史实但又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作者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因此不受史实限制。研究本文应注意作者表现的思想倾向,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法学法】 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4、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1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
1、导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临江仙》以其特有的雄浑悲壮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暗淡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峥鸣、荒芜的烽火边城……历史的天空闪过无数耀眼的星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意气风发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其中的两位:一代枭雄曹操和才高八斗的杨修,一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风采。(板书:标题) 过渡:我们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国演义》。同学们对《三国演义》和他的作者有什么了解吗?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对军事斗争的描写则注重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描写。 (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故事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借叙述魏蜀吴在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愤怒的抨击,提出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4、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候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候渊报仇。当时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5、人物简介: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 2 修的就占了四则。
马超:字孟起,西凉太守马腾之了,其父为曹操杀害。他为报父仇曾进兵长安,大破曹军。后投靠汉中的张鲁,最终归降刘备,为蜀汉五虎将之一。 夏候鹤衷茫遣懿俚耐逍值埽旅透樟遥畹貌懿倨髦兀延律倌保 曹操继王位后,被封为大将军。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第三子。因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喜爱,后终因行为放任而被疏远,曹丕继位后,受到很大打击,一再变迁封地,最后受封在陈郡,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4.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的长子。博学多闻,善于骑射。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不久即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 5. 魏延:字文长,原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后投刘备,屡建战功,被封为汉中太守。诸葛亮说他脑后有反骨,死后遗计除掉了他。 6. 庞德:字令明,原是马超的心腹校尉,后归附曹操。他英勇善战,在樊城大战中射伤关羽,后因关羽使用水攻,被俘不屈而死。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篇文章的语言半文半白, 疱(páo)官
(bǐng)禀请
谮(zèn)害 麾(hui)下
绰(chāo)刀
佯(yáng)怒 谁敢阻当通“挡”
却密使人分付门吏通“吩”“咐”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A、要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首先要深入研究标题。本文的标题是“杨修之死”,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吗?其次是抓关键字,标题的关键字是“死”,那杨修是怎么死的? 惑乱军心。
B、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板书)(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犯旷,数犯曹操之忌。
C、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板书)(请用小标题分别概括)在这些事件中,杨修表现怎样,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改建花园门、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告发曹丕、教植斩吏、教植作答
D、这几件事情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 不能。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是事是按顺序来写的。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六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四、精读课文,理解揣摩。
A、《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那么,杨修之死是否如这首诗所说的因才所误?从中可看出其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
是双方性格相冲突的结果。(板书性格)“鸡肋事件”杨修所言虽实,但确实是胆大妄为、目无军纪,“见传”“便教”不仅体现出其才思敏捷,更见其恃才放旷、率性而为;改建园门,曹操只是和工匠斗智,可是杨修破解,这实在是不知趣;分食一盒酥直接把酥吃了个精光,在以君为纲的封建社会,也太目无君主了;操梦中杀人,可是被修揭穿,招致曹操的厌恶是咎由自取;告发曹丕,径来告操,写出杨修的鲁莽、轻率,缺乏心机;教植斩吏、作答,不知不觉卷入宫廷斗争,是自取其祸,最终使操起杀修之心。这都是杨修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的结果,更是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最终成为其牺牲品。曹操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每次计谋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对杨修不忌、不恶呢?杨修:恃才放旷、才思敏捷、伺察敏锐、卖弄才华、轻率大意、无视军纪、目中无人。(恃才)(可举例说明)曹操妒贤嫉能、残忍歹毒、表里不一、虚伪多疑、刚愎自用、阴险狡诈。(忌才)
B、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本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三奸:惠善后。)
C、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为什么不杀夏候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候惨白把樱哉诟侵谌硕浚硎咀约耗芄降卮碚饧虑椤
D、(过渡)这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结局,曹操终于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通过事件叙述,两位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如此鲜明,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让他们立起来的呢? 明确:刻画人物用描写的方法,一般是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如写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心理等)但本文刻画人物,用的是典型事例,能展示出最关键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特点。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从他所做之事表现出来。通过叙事,可以反映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做到选材集中、精当、事例短小,从塑造人物、突出主题出发,精选最能体现事件深刻意义、人物思想品质的材料。
E、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向唯才是举,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文本中的曹操是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不能与历史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看历史人物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不能片面去理解。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1、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 4 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2、对于杨修之死,同学们一定深感惋惜,也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说。下面就请同学们依照这一句式跟杨修说几句话:杨修,你才华横溢,聪颖过人,可惜身死因才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七、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 (恃才)
(忌才)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鸡肋事件 恃才放旷
改建花园门事件
妒贤嫉能 才思敏捷
分食酥饼事件
残忍歹毒 卖弄才华
杀近侍事件际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告发曹丕事件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教植斩吏事件际
刚愎自用 无视军纪
教植作答事件
阴险狡诈 目中无人
厚葬杨修 5杨修之死教案[1]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2页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二、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三、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去年暑假,我们曾阅读了《三国演义》,谁来介绍一下?你能列举一些《三国演义》的故事吗?
《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相传是施耐耐庵的学生,共同创作《水浒传》。
介绍有关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二、研习新课,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身死因才误)
3、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呢?准备复述故事。
4、提问:同学们在准备复述故事时有没有不理解或看不懂的地方,有,请你把这样的字词句找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可能不理解的有:
适疱官进鸡汤(刚好)
以今夜号令(凭借)
汝怎敢造言(制造谣言)
(shu ò)数犯曹操之忌(多次)
命厚葬之(指葬礼隆重)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头)
丕如其言(按,,,,去做)
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就,,,,)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常常)
方忆杨修之言(才)
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是)
魏延诈败而走(跑)
5、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口述情况,予以简评。)
6、指名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①鸡肋事件
―――斩修
②园门阔事件―――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杀人事件―――操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操愈恶之。
第1页/共2页
寻找更多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近期热文推荐
伊藤恋爱日记,超幸福的中国情侣照
樱花图片,唯美的日本樱花图片大全
近期火爆头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