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明是没有省级传承人解说词的人,非说自己的拳是某某某传

144被浏览46923分享邀请回答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6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21被浏览4671分享邀请回答1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拳论》等所有太极拳古拳谱还要早。这六首古歌诀与《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相同都存在着大量的互文、分承等约明中叶之前文字写作使用中曾存在、约明末时已经在文字写作使用中淘汰的古代修辞,反映这六首古歌诀应该是明中叶之前的作品。近代民国时个别太极拳史考证者认为这六首古歌诀中的五首是对于《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敷衍陪衬的诗歌,大概是后进太极拳家的作品,把王宗岳的著作归纳在几首诗歌中以便记诵的。”事实上,①即使是明末清初之人也是不可能写出这种包含有约明末时已经被淘汰的古代修辞之作品的,因此这六首古歌诀不可能是民国时之人的作品。②这六首古歌诀虽然可以看作是《王宗岳拳论》等很多太极拳古拳谱部分内容的浓缩,但显然《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的很多内容是这六首古歌诀所无法“归纳”的;相反,倒如赵斌、赵幼斌、路迪民先生所著之《杨氏太极拳真传》一书所论析的,包括《王宗岳拳论》的很多太极拳古拳谱是对这六首古歌诀按句针对发挥性的注释。至于这六首古歌诀的作者,由于《王宗岳拳论》等很多太极拳古拳谱很可能是属于对这六首古歌诀的注释,而王宗岳所作的拳谱上又有“以上系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语,这“以上”显然很可能就是指这六首古歌诀。如果“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真的是指这六首古歌诀,那么,这六首古歌诀的作者就应该是张三丰。然而被《清史稿》称为是明中叶人氏之王宗岳显然是不可能直接传承于张三丰,“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说应该是王宗岳和他的前人因口耳相传之传承所得的,口耳相传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则没有可靠的历史予以证实。因此,认为这六首古歌诀系张三丰所作还缺乏确凿的证据。然而综合以上论析,可以确凿无疑认为的是:这六首古歌诀应该是现存太极拳文献中最古老的经典歌诀。认为这六首古歌诀为民国时之人在当时流传的《王宗岳拳论》等古拳谱基础上“归纳”而成的伪作,显然是从疑古思潮偏见出发的缺乏根据的、草率错误的臆断。通过对这六首古歌诀内容的分析,可以知道这六首古歌诀对于古太极拳作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外及内的阐述揭示,阐述揭示的笔触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整体相关、一气呵成。第一首至第四首介绍了古太极拳学练从刚入门开始就必须要做到的基本要求:第一首由上至下、以内及外地阐述了古太极拳对头、胸、背、臂、腹、胯、腿与脚等姿势的要求;第二首从精神与内力、内外相及地阐述揭示了古太极拳对动作的要求;第三首的前半首阐述了古太极拳与道家内功的关系,后半首与第四首阐述揭示了在中华武术中所绝无仅有的古太极拳之根本“屈伸就”的特点和概况;第五首强调揭示了古太极拳对高层次锻炼者精神与内力以及武术应用时肢体动态的整体要求。这六首古歌诀中有某些内容是《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由于发挥性的注释发生了意思转移所没有的。总之,六首古歌诀全面而简要地阐述了古太极拳最本质的概况,揭示了古太极拳一系列的重大奥秘,从中可以明白现代太极拳界所谓的传统太极拳理论和说法有哪些是一脉相承的真传,有哪些是传承过程中失真、错误的和伪冒荒谬的。古老传统的太极拳究竟是怎么样的?从歌诀里可以找到基本的答案。因此,这六首古歌诀对于了解、学习太极拳是具有重大的经典启迪指导作用的。本文对六首古歌诀的“探释”共计十九篇。正文十八篇:歌诀的第一首至第五首,凡是有修辞关系不能分拆开的两句的“探释”都作为一篇,其余都以对一句的“探释”作为一篇,第六首的“探释”作为一篇。每篇“探释”都分为【原文】、【注释】、【语法修辞分析】、【今译】与【讨论】。我对于这六首古歌诀的认识与理解是逐渐深入与丰富的,这些认识与理解我于2003年整理成文。以后在不断修改、补充、重写中继续不断地深入与丰富,在这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这六首古歌诀应该是太极拳继承者与爱好者的权威经典,其所涵寓的信息对于太极拳学练者有十分必需的指导作用,但是六首古歌诀的所用语言太过古奥精辟,许多现代人由于缺乏古代汉语知识而难以正确和深入地理解,所以,我感到我的这些认识与理解应该与所有的太极拳继承者与爱好者共享并进一步探讨,因此现将我的这些认识与理解以“探释”形式作为博文发表。虽然;我至今认为我的“探释”是正确的,对于太极拳学练者是有益的,但毕竟这些“探释”是我阅历有限的主观认识,或许“探释”中是存在有错误的。因此,我十分诚恳地希望阅读者能够给予评论,尤其希望能够给予相互善意探讨的质疑、批驳等不同观点的评论,以引起更广的讨论、争辩;通过讨论、争辩,使得对于这六首古歌诀的探释不断接受检验而促进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越来越正确与完善。真诚地希望和欢迎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太极拳继承者与爱好者能够共同携手通过对这六首古歌诀的探讨进一步探索发现太极拳的真谛,让太极拳的庐山真面目越来越清晰地被世界所认识而让真正的太极拳造福于人类。第一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第一首未经勘误的原文】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勘误】歌诀中第二句的“束烈”应为“束肋”;第三句的“胃音”应为“胸背”。如此勘误认定的理由在歌诀探释的【讨论】中介绍。【第一首第一句原文】顺项①贯顶②两膀③松④。【注释】①顺项——“项”指颈部或颈的后部,如《左传·成公十六年》:“使射吕琦,中项”与成语“望其项背”。“顺”指沿着。如《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又指自然。如“顺口溜”。上文引申为指颈肌由上向下的自然放松。②贯顶——“顶”指头顶。如《易·大过》:“过涉灭顶”“贯”指通。如《战国策·楚策四》:“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贯”又指射中穿透,如《诗·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上文的“贯”与“顺”接合喻指由于头颈由上向下的自然放松而头向上自然竖起。③膀——指肩部。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胸高膀阔”。④松——“松”指疏松。如唐·王建《宫词》:“蜂须蝉翅薄松松”。“松”又指解开、放开。如《水浒传》三五回:“叫孩儿们松了马肚带”。上文的“松”指肌肉松弛、不紧张、不用力与别人不能着力。【语法修辞分析】“顺项贯顶两膀松”的“顺”和“贯”都包含了“松”的意思,是因为句末之“松”而承后将“松”省略。“顺”和“贯”又都是使动词,“顺项”和“贯顶”应理解为“使项顺”和“使顶贯”。【今译】使头颈由上向下自然放松,使得头自然向上竖起,从而又引起两肩向下松沉。【讨论】古太极拳六首经典歌诀最先的第一首就介绍古太极拳对姿势外形的要求,反映古太极拳对姿势外形的重视。这是因为姿势外形是太极拳所有功能的载体,其所有内在的特殊优越都是必需依赖姿势外形而存在和由姿势外形发挥的。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杂法》中就明确指出“太极拳本为内家拳,如姿势正确,内理明白,即是太极拳”。现代太极拳界有一种所谓太极拳是“重意不重形”的说法,有人将“重意不重形”这句话理解解释为姿势外形是无关紧要的,也确有人练太极拳是随心所欲、随便马虎地的,这显然是错误的。说姿势外形是太极拳所有功能的载体,意味着太极拳的姿势外形是有其特殊性的。由此必须明白虽然很多外家拳的动作是可以用太极拳的方法练或改造为太极拳的动作而成为太极拳的载体,但是有很多外家拳的动作是不能用太极拳的方法练或改造为太极拳动作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随意改编太极拳套路,从舞蹈体操的观赏角度出发,将一些不能成为太极拳载体的外家拳动作嫁接到改编的太极拳套路中去,这显然也是错误的。说姿势外形是太极拳所有功能的载体,还意味着太极拳的姿势外形是有着十分严格之内在方法要求的。如果内在方法不符合太极拳的法则,外在的姿势再逼真也是错误的。所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杂法》中又明确指出:“如姿势不正确,内理不明白,虽姿势类太极,与外家拳无异”。那就是说外在的姿势是必须由太极拳之内在方法要领所形成的,是必须能够反映太极拳之内在方法要领的。因此,只要是能够反映太极拳内在方法要领的姿势动作都是作为太极拳的载体,或者说太极拳之内在方法要领是可以由多形式的姿势动作作为载体的;而脱离了内在方法要领的外在姿势动作即使再逼真也是错误的。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例言》中所说的“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正是这样的意思。由此可见,有的人将某人教的套路动作看得很神秘,不能有丝毫变化,又有的人将近代各太极拳家的不同姿势动作的练法分为正宗的、不正宗的,提出要统一规定一个唯一的规范姿势动作标准,这些观点也都是错误的。总之,太极拳姿势动作的学练锻炼必须将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弗惟外之是鹜,而惟内之是求”作为不容置疑的经典法则,那就是外在的姿势动作必须是太极拳内在方法要领的体现,外在的姿势动作则要力求能够体现太极拳内在方法要领??正确。(一)“顺项贯顶”是怎么回事第一首歌诀的第一句提出了太极拳的一个重要肢体要领“顺项贯顶”。“顺项贯顶”是怎么回事呢?这“顺”表示自然。而人体之“自然”十分主要的内容是放松,所以,这“顺”包含了放松,“顺项”就是表示颈部肌肉的自然放松。“贯顶”指什么呢?这“贯”原意是指射透贯穿,因此是形容比喻头颈放松引起的一种头竖起向上顶的感觉。为什么颈部肌肉的自然放松会引起头竖起向上顶的感觉呢?这是因为人的肢体放松,由于地球的引力,放松的肌肉失去了自主维持某一状态的应力,必定会有由上向下松弛沉坠的趋向。正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中所说的:“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松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事。”所以人体放松必然是由上往下的,不可能放松有由下往上的。2000年前后开始,有人大谈“太极拳解秘”,说练太极拳,人体必须由脚开始由下往上地放松,这纯属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是故弄玄虚的无稽之谈,而且也是不可能实现和检验的。因为人体的放松过程,就象是一堆土可以由上往下地将其疏松,然而不可能是由下往上地将其疏松的,因而站立的人只能是由上往下地放松,不可能是由脚开始由下往上放松的。由于肌肉放松必然有下沉的趋势,所以头颈放松必然有颈肌向下松沉的感觉,但是脊骨的椎体与椎间盘是既不会紧张也不会松弛的,因而不论颈肌如何放松沉坠,脊柱却是毫不沉降的,头的空间位置也是毫不降低的;这样的一沉一不沉,颈肌的自然放松向下沉坠相对的就必然会出现颈椎向上竖起而头向上顶起来或头被悬提起来的感觉了,头与身躯就会有内在的上下对撑、对拉、拔长的感觉。所以只要头顶部的空间高度能够维持不变,颈部不要主动上顶,颈部肌肉由于放松而越松沉,头部上方被顶住的感觉就会越明显、越强烈。因此后世太极拳家又将“顺项贯顶”称为“头顶悬”、“顶头悬”、“提顶”、“顶劲”等;到了近代,“顺项贯顶”则又被称为“虚灵顶劲”或“虚领顶劲”了。这所谓“顶劲”就是“贯顶”;“虚”是指放松;“领”是指颈部;“灵”是借代指头部。所以,这“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和“虚领顶劲”三个成语所要表示的头颈部要领的意思都是完全一样的。“顺项贯顶”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分析,就是符合了人体颈部最佳的自然生理曲度,每一颈椎和椎间盘由于各自特殊的结构都承受到头或上一颈椎以上的人体重量,所以可感觉到颈肌几乎无须为了维持头及颈椎的竖立而用力,颈肌因此能够充分地舒适松沉;由于人的生理颈曲有微微的前倾,竖起的头颈仍然是有微微前倾而不是笔直向上垂直的,所以,“顺项贯顶”之头颈向上直竖主要是感觉而不是外形。(二)太极拳为什么要“顺项贯顶”太极拳为什么要“顺项贯顶”呢?这是因为太极拳一切的根本就是“松”,太极拳无论武术效果还是养生效果的根本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松”字。正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中所说的学练太极拳,“按松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耳。”尤其对于太极拳的武术效果,郑曼青先生在同书还介绍说他的老师杨澄甫先生“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必须明白太极拳之“松”包括了精神与肢体的放松。而“顺项贯顶”对于精神的放松既是具有促进作用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头颈如果不放松,精神是难以彻底与高度放松入静的,而太极拳奇妙的健身、武术功效的取得、极其灵敏迅捷的神经反应也都是离不开精神由于放松之静极默笃的。所以“顺项贯顶”对于这些精神、神经效果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顺项贯顶”又是全身肢体放松的开始,头颈放松了,全身才能依次放松下去,全身重心才能下降而有利于站立沉稳,劲力由脚而始向上的传递才能顺遂,从而才谈得上太极拳武术上独特的手臂不用力、以弱胜强之化解与发放攻击的技能。此外,“顺项”还能有效避免因发劲造成颈椎震动受伤。所以,“顺项贯顶”是太极拳十分重要的要领之一,凡太极拳家都是无不十分重视“顺项贯顶”的。(三)初学者如何“顺项贯顶”刚开始学练的初学者如何具体做到“顺项贯顶”呢?可以这样锻炼:以站立而言,不论是如何的步型,首先应该凭借自重引起的脚向下蹬撑,用力使得脊柱由下至上尽量直竖起来,就象是伸懒腰,或者就象是以脚为支撑而头向上顶东西,从而感到脊柱被支撑得变直了,直到不能再撑直了,自我感觉头颈向上完全直竖了,这时就应该将支撑脊柱(包括颈椎)的用力完全放弃掉,使得脊柱从上至下的肌肉完全松弛下来,使得肌肉松弛的感觉能够沉降至小腹,同时使脊柱(包括颈椎)在不用力之松弛的状态中尽量仍然保持支撑直了的形态,这样的脊柱形态就是大致达到自然竖直状态了,以后每次练拳就都要使整条脊柱处于这样的形态,这样形态的头与头颈就大致属于“顺项贯顶”了。“顺项贯顶”会使人感到头顶如被一条线悬挂着,或者会感到头顶与上方顶住,有仰头习惯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下颌自然地微微内扣,颈部没有前后牵强感。(当然,没有仰头习惯的人是不能以下颌内扣作为“顺项贯顶”标准的。)而有习惯性头颈部过大前倾的人前倾也会得以减少和消除。此外,眼睛平视前方约一、二米距离的物体会感到很自然;颈肌会感到十分自然松弛不需要用力;头向左右转动和前倾上抬等活动也会感到自然灵活。这样,外形上就达到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头容端正”了。其实,从外形上讲,“顺项贯顶”就是“头容端正”。当然,这是一种人类所必需的模糊概念的“顺项贯顶”和“头容端正”,并不是说头上的某一个点始终处于头的上方顶端。因为太极拳是武术,不是模特表演;武术要求头是必须能够上下俯仰与左右转动灵活的,这就象打羽毛球,打羽毛球的“头容端正”是不排斥头的俯仰与左右转动的,太极拳也是如此的,只要是经常性的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头容端正”,那就是“顺项贯顶”了。“顺项贯顶”有颈肌内在的垂坠感觉,这颈肌内在的垂坠感觉应该能够向下牵动两肩、小腹与两胯肌肉发生内在的沉降。必须明白:有些前辈往往把“顶劲”称为将头“微微地上顶”,或者称为“虚虚地上领”,其意都是说这“顶劲”是“虚顶”。所谓“虚顶”就是说既发生了顶,实际上又没有顶。这可以对照中医学中的虚寒、虚热来理解。中医学的概念:人体的正常生理是寒与热同时存在的,实寒与实热则各是寒多了和热多了所引起的病理反应;而虚寒病理反应并不是寒多了所引起的,而是热少了所引起的;虚热病理反应也不是热多了所引起的,而是寒少了所引起的。由于寒属阴、热属阳,所以这种情况被称为“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太极拳这“虚顶”也是如此,并不是“顶”所引起的,而是“沉”所引起的,只不过这是一种头顶毫不下沉之“沉”。如果将“顶劲”当作了实顶,对于太极拳而言那就是错误的了。而现代太极拳界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人不明白这样的道理与方法,有些人还将太极拳动态的“顶劲”与气功静态的头部姿势相混淆,将“顶劲”当作了一种固定不变的姿势,或为了“顶劲”而颈部用力,因而妨碍了头部的左右转动和前倾上抬,甚至在运动中使头颈始终泥塑木雕般地维持不活动,就象是颈椎病患者的颈部安装上了固定托具,从俯视角度看,其两耳的连线与两肩的连线始终不发生角度变化,头不随着所视之物活动,只是眼珠在眼眶里随所视之物活动,因为头颈本身就是身体中能很灵活自由转动的部分,始终使其不转动就必须局部用力维持,因而头颈必然是僵硬不自然的,所以,这是一种错误的练拳法。有的人练太极拳对颈椎病的消除没有效果,甚至还发生了颈椎病,这种错误的练拳法应该是原因之一。但“顺项贯顶”不排斥颈部上下左右活动不等于可以随便活动。现代太极拳界有人练拳往往动作以头领先助势,头部不断地摇来晃去,如有前按动作,必是头先往前倾俯拱一下;云手的向左移身、野马分鬃的向左挒必都是头先往左斜一下;这种习惯,对于太极拳而言,是属于违反“顺项贯顶”的乱动,因而这类练拳习惯也都是错误的。头颈直竖是许多中华武术拳种共同遵循的一个姿势要领,有句武术谚语叫“低头猫腰,其艺不高”,就反映许多武术都是强调头颈竖起的。但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头颈竖起是具有其特殊性而与许多武术所强调的头颈竖起是不同的。这就表现在非太极拳武术拳种的头颈竖起往往头颈局部用力而强硬坚挺、颈肌筋腱紧张暴露,非太极拳武术也有将这样的情况称为 “顶劲”的。但是,太极拳“顶劲”的头颈竖起是绝对不允许有这样情况出现的,而是要求头颈竖立必须感觉到完全不用力的、自然舒松的。民间一些太极拳前辈还指出颈后的两条大筋(斜方肌的颈部起始部分)尤其要注意放松。所以,太极拳头颈的“顶劲”与非太极拳武术头颈的“顶劲”是不同概念的“顶劲”。(四)形形色色错误的“顶劲”说法对于“顶劲”,现代太极拳界有多种不正确的、错误的说法和做法,如①认为“顶劲”就是使得头颈垂直、笔挺直竖而将生理颈曲消除掉,②认为“顶劲”就是头颈微微用点力向上顶,③认为“顶劲”就是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在一条垂线中;④认为“顶劲”就是百会穴与尾骨上下在一条垂线中;⑤认为“顶劲”就要下巴主动内扣;⑥认为“顶劲”就要头颈上端向后撑,使得后头枕骨下没有凹陷;⑦认为“顶劲”应以颈后与衬衣领相接触作为标准;⑧认为可以用头上面顶东西来锻炼“顶劲”等等。这些说法约都于90年代末前后才开始出现,都是属于将太极拳的“顶劲”要领复杂化与绝对机械化的错误,分析如下:①宣传练太极拳必须头颈垂直、消除颈椎的生理曲度是现代太极拳界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在国内境外的一些太极拳杂志上经常可以见到这种说法的文章,这类文章的作者大多是太极拳的资深人士。然而,正常人均具有的颈椎生理曲度是人类亿万年进化遗传的结果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保证,现代医学反映人的颈椎生理曲度一旦消失就必然会发生许多疾病,或者就是疾病的征象,医学文献等颈椎病的临床报导反映即使颈椎有某一节变直了,也会引起诸多想不到的疾病,如央视台《新闻会客厅》报导过“新医正骨疗法”创立人冯天有教授曾收治一名有多种内科等疾病症状久治不愈的患者,结果发现引起这些疾病症状的原因是该患者曾接受过颈椎手术,有一节颈椎变直了。所以想人为消除颈曲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违反医学理论与实际的错误说法与做法。②现代太极拳界不明白“顶劲”是应该由沉所引起的这一道理和方法是很普遍的。其实“顶劲”是绝对不能以颈肌主动用力上顶来达到的,即使颈肌极微小的主动上顶之力也是不能用的。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王宗岳遗论解明》中就明确指出:“顶劲非用力上顶,要空虚、要头容正直,精神上提,不可气贯于顶”,因为颈肌任何微小的用力都有紧张发生,都是对放松的妨碍;如果依靠颈肌的力量使头上竖,由于颈肌一用力,“松”与“沉”就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头上顶的感觉也就被削弱了;如果持续主动用力使头颈笔挺直竖,人就必定会感到不自然,这既是属于很不卫生的姿势,头上方顶住的感觉也反而没有了,甚至颈部发僵,因此这样做,即使有头上顶的外形,也是不属于太极拳之“顶劲”的。而且这种头向上直竖的形态如果骤然发劲或骤然遭人采拉,颈椎很可能会受到有害的惯性震撼而受伤。③宣传“顶劲”就是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在一条垂线中的说法在现代太极拳界也十分普遍。百会穴的位置在后发际至前发际的12分之7处之头顶,由于人体脊椎自然的生理曲度头颈是微向前倾的,“顺项贯顶”的头部矢状形态又不是唯一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在“顺项贯顶”时,百会穴既不一定在头的最顶尖,也不是在人躯体的中轴垂直线上。而会阴穴的位置男子在阴囊根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子在阴唇后连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约都在躯体下方的夹裆中央,大致在人躯体的中轴垂直线上。因此,做到了“顺项贯顶”,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是并不在一条垂线中的。虽然前人有以“百会穴向上”或“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相对”来作为“顶劲”标准的说法,这仅仅是人类之模糊概念凭感觉的说法,不等于外形上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就是在一条垂线中。所以,说“顶劲”的标准是外形上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在一条垂线中的说法是错误的。④说“顶劲”就是百会穴与尾骨上下在一条垂线中,这是现代太极拳界某位被称为“名家”的标新立异,对现代太极拳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实是根本不符合太极拳“顶劲”实际的。因为人的尾骨在肛门之后,明显是在人躯体中轴垂直线的后方,而人的百会穴当头容正直时也是在人躯体中轴垂直线的前方,如果一个人的百会穴与尾骨上下在一条垂线中,那么,这个人的头颈肯定是后仰了,根本不可能端正了。所以,百会穴与尾骨上下在一条垂线中是不可能形成太极拳之“顶劲”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⑤“顶劲”就要下巴主动内扣的说法在现代太极拳界也较多。尽管在自然的前提下适当的话也是正确的,但为了“顶劲”而主动地下巴内扣往往容易过度,过度了就很容易颈部紧张发生前后牵强,那就是不属于太极拳之“顶劲”了。⑥认为“顶劲”就要头颈上端向后撑,使得后头枕骨的凹陷消失是境外某位太极拳资深人士提出来的,居然还是从医的。这显然是一种很错误的说法,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头颈上端必然存在着持续的牵强不自然,颈后的两条大筋必然是紧张的,头颈前方也必然是不自然的,颈部的放松就完全被破坏了,根本不能认为是太极拳的“顶劲”。⑦将“顶劲”说成应以颈后与衬衣领相接触作为标准也是现代太极拳界一位被称为“名家”的人提出来的,在现代太极拳界有很广泛的影响,初听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做到了“顶劲”,只有当穿上高衣领唐装这样的服装由于衣领上端前倾,后颈有时可能与衣领上端接触,但也不一定接触,而衬衣领较低,如果头颈后部与衬衣领接触到了,就反映头颈已经完全违反放松原则向上笔挺直竖甚至后仰了,所以是根本不属于太极拳之“顶劲”的。⑧用头上面顶东西来锻炼“顶劲”,这样的说法和做法在太极拳界由来已久,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也必然使得颈肌始终紧张,所以不是太极拳“顶劲”正确的锻炼法。以上这些错误的说法和做法,主要都是刻板地只注重外形而将要领复杂化,将“头容端正、头颈放松自然”这“顶劲”最本质的内涵却忽略了,成为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惟外之是鹜”了。太极拳的“顶劲”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做到头容端正、头颈放松自然就是符合“顶劲”了,不论是《杨氏老谱》所反映的“囟会”朝上还是一般所说的“百会”朝上都是属于“顶劲”的。(五)如何做到“两膀松”“顺项贯顶”与“两膀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沉肩坠肘”就包含着“两膀松”。学练太极拳资深者都知道“沉肩坠肘”,只是有的并没有完全做到。“顺项贯顶”是两肩舒松的基础,练太极拳两肩的舒松必须从颈部开始,头颈部不舒松,肩部是不可能真正舒松的;而肩部不舒松,头颈部也是不可能真正舒松的。所以歌诀将“两膀松”与“顺项贯顶”联在了一起。如何做到“两膀松”?具体地说,在两大臂向前侧外方略有张开悬置而腋窝空隙变大即“虚腋”和不使肩部上耸的前提下,肩和臂都要尽量不用力,从而感到肩胛骨、锁骨的外侧和大臂肱骨头等处肌肉都自然放松地向下沉降,这就是做到静态的“两膀松”了。在此基础上,太极拳主要还是要求做到动态的“两膀松”,就是要做到手臂在运动时肩也是放松的,关键就是肩部不要为了手臂的运动而发生主动用力,手臂运动的力量必须是身躯所提供传递过去的。做到了“两膀松”,肩头可能会有微微的沉降,但有些人生来就是平肩,做到了“两膀松”,肩部也还是平的,所以肩沉主要是内在的感觉,不一定有明显的外形表现;肩松之沉是必须自然形成的,不应该勉强用力将肩往下牵压,因为这样做必然使肩部紧张僵硬,反而是违反“两膀松”的。初学太极拳,如果做到了“两膀松”,就会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经常练习,不数月便觉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初学太极拳肩臂越不用力地放松,就越会感觉到肩头和手臂的沉重甚至酸痛,手臂的被带动就会越感觉到有阻力,就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中所说的犹如“陆地游泳”。从解剖学分析,这样的两肩有些酸痛的原因,是手臂静止悬置的持续维持主要或完全是由肩臂红肌的工作所承担,而红肌暂时尚不适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肩臂的沉重酸痛才会消失。所以,初学太极拳者如果肩臂是不用力放松地正确锻炼,一般就都会感到肩臂的沉重甚至酸痛,因此,如果学练太极拳没有经过这样的沉重酸痛过程,往往是反映其肩臂可能没有真正放松;而手臂的运动感觉到有阻力则主要是因为手臂放松不主动用力而由身躯所带动所引起的主观感觉。“两膀松”之沉肩对于太极拳是始终和自然的,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沉甸甸的,才是练对了”、“一定要在大松大软上两臂如同掉下来一样沉甸甸、重砣砣地一手一势去练,否则就练不出好的身势来”,这是因为太极拳内劲的发生依赖于“气沉丹田”,而“气沉丹田”必须“两膀松”,而“两膀松”又是太极拳内劲传递的必要条件。这正如李和生先生在某书中所说的:“肩越放松不使劲,劲到手上就越快。”因为根据运动力学,太极拳引起动作的劲力是属于人体内传递的力,这种力的传递必须要有人体多个环节的“相向运动”所造成。两肩如果不松,甚至肩头时时耸起,肩与身躯的“相向运动”就脱节被破坏了,内劲也就必然不可能通过肩部传递到手臂了。有的人打拳两肩不断主动地上下起伏耸动,如手往下按和手往前推时两肩耸起,推手遇到需要化解时两肩头尤其明显地上下高低前后旋动,这些往往都反映手臂活动是由肩头和手臂主动用力所引起的,这种力就是肩臂局部的力即“拙力”,不是太极拳的内劲。而两肩如果主动自动,两肩必定是不松不沉的,而且往往容易发生肩胯不合、脊柱发生扭转而立身中正被破坏,太极拳的特长就难以发挥了。由于两肩是人体内力向手臂传递之“相向运动”的关键环节,传递性力量的强度越大,肩部的“相向运动”就越剧烈,肩也必然沉得越厉害,所以,“两膀松”之沉肩是有程度不同变化的,发劲瞬间沉肩必然尤甚。李雅轩先生的《发劲歌》说“空肩软臂一身松”,太极拳的“两膀松”是必须达到“空肩”的,所谓“空肩”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两肩在力量的运用上似乎是不存在的,两肩在手臂的各种活动中都是不主动不用力的,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要有两臂直接连在腰脊上由腰脊直接带动的感觉,要感到腰脊上的劲力是直接贯通到手臂的。也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绪论》中所说的自己的两臂如同是断臂那样。所谓“断臂”就是指肩对手臂的活动是不发生作用的,臂必须是由身体来带动的。比如说揽雀尾挤后的坐步分按下捋动作如果劲力是由腰脊而来的,就应感到两手臂就象是两条湿毛巾,一头是拴在腰脊上,是腰脊把这似乎是湿毛巾的手臂反向往下拉回的;而往前按时,又感到这两手臂象是放置在腰脊上的两条鞭子,是腰脊将这似乎是鞭子的手臂反向甩出去的,如果是这样,就会感到两手臂的动作没有两肩的参与,而且会感到在两手臂的动作中两肩还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沉。如果不是这样,手臂的各种活动包括发劲都是由于通过肩的用力来完成的,往往就有肩的主动自动用力,就不可能是“两肩松”。由此可见:“空肩”并不是肩部所能够做到的。太极拳的所有要领几乎都是与全身有关的。非太极拳武术的用劲大多表述为“身催肩,肩催臂”,往往就是肩对手臂的活动发生了同向支配作用,这是不符合太极拳之“两肩空”的。“两膀松”达到“两肩空”而感到劲力都是来自于腰脊,当然也是不可能一步到位锻炼成功的,往往手臂的动作先要达到能够被腹胸背肌由下而上的内在活动所引起,然后再渐渐地达到可以由腰脊的内在活动所直接带动。【第一首第二句原文】束肋下气把裆①撑。【注释】①裆——武术术语,指人体两大腿内侧交界处,即耻骨联合与尾骨之间的部位。【语法修辞分析】“肋”借代指胸部。“把裆撑”是“把裆撑圆”的割裂修辞说法,由于字数限制和音韵需要,将“圆”字割裂省略了。【今译】含胸沉气把裆撑圆。【讨论】(一)“束肋下气”是什么“束肋”的原文是“束烈”。“束烈”当然是解释不通的。由于“烈”与“肋”音相近,因此“束烈”应该是“束肋”之误。那么,“束肋”是什么?“肋”显然是指胸肋。“束肋”就是指约束胸肋,而这“约束”是与不少武术所主张的挺胸相对而言的,是指太极拳与道家内丹功所都主张的不挺胸的自然形态。因为正常的人体做到了自然放松,胸部姿势就不是挺胸形态。人为挺胸很容易过分,而过分的挺胸是违反自然放松的。太极拳不主张挺胸还有为了“气沉丹田”与劲力传递的需要。力学发现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在任何物体内传递,人体也不例外。而太极拳引起动作的所谓“气”,用运动力学分析,其实质就是人体内传递的力。运动力学还发现人体内力的传递必须依赖于人体多个环节的“相向运动”,包括了脊骨的由下至上向后撑等;而脊骨的后撑必然限制了挺胸。太极拳还需要两大臂总是尤其呈向前撑开抱合的姿势,这也限制了挺胸。人体胸背部形状主要是由肋骨构成的,限制挺胸也就是既限制了肋骨人为的前挺和后突(驼背)。显然,所谓的“束肋”就是近代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首先提出的“含胸拔背”。必须明白“含胸拔背”不是胸背局部的动作,而是与“顺项贯顶”一起都是由“下气”所引起的。“下气”是什么?“下气”显然就是指“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人体由于放松而内力向下沉降于小腹,因此内力向下沉降就是“下气”。“束肋”与“下气”是互为因果的。就是说“束肋”必须依赖于“气沉丹田”,而“气沉丹田”又必须依赖于“束肋”。而且“顺项贯顶”与“下气”也是互为因果的。如果“束肋”也就是“含胸”不是由于放松而内力向下沉降所引起的,如有的人所说的仅仅是主动的“两肩微向前合”,持续地以胸背局部肌肉的力量使得两肩故意前张引起敛胸,这样的姿势使得胸背紧张拘禁,不仅毫无武术效用,而且对健康也是有弊无益的,所以是不属于太极拳之“含胸”的;这种说法至少是一种词不达意的不准确的表达。由“气沉丹田”对于“含胸”所形成的作用,也可以体会到现代太极拳界2000年前后开始有个人否定“气沉丹田”是很错误的。必须认识到只有“气沉丹田”引起的“含胸”才是太极拳的“含胸”。这样的“含胸”就会使人有金仁霖先生所说的如自行车轮胎充气时内胎贴向外胎的感觉,前胸就象是自行车轮的内胎,后背就象是自行车轮的外胎。太极拳的“束肋下气”就应该是这样的。(二)“把裆撑”是什么象是自行车轮胎充气时内胎贴向外胎的太极拳的“束肋下气”会引起髋骨的两侧由内向外侧张开而向前裹合的感觉,两腿之间的裆后部也会有张开来的感觉,就象是裆部变圆了。这就是所谓的“将裆撑圆”或称为“圆撑”。“圆裆”是“气沉丹田”之“气”沉到脚从而使得站立沉稳、劲力传递顺遂的必需条件之一。“圆裆”又称“开裆”,是几乎所有中华武术各拳种共同的要领。必须指出“圆裆”或“开裆”不等于“开膝”。圆裆主要是指会阴部位有宽敞的感觉,与两膝、两大腿是否张开没有关系。正如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势卷一·第一势》中所说的“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开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研究》等书中总结当时一些太极拳家对“圆裆”的认识这样写道:“会阴部位(位于两便之间)称作裆……两胯撑开,两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裆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向外叉开而两大股外往里合,胯根撑开……);会阴处虚虚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的意思,这样裆自然能虚。裆的虚圆协调能使两髋关节撑开,旋转圆活。”这就是说做到了圆裆,在放松的前提下,左右开立步型的两腿膝是既向两侧外撑使小腿竖直又微微向前内旋的,这被称为“两腿相合”,这就象是骑着马用两小腿的胫骨面夹马肚子。如果这种步型两脚尖都是外撇的,两膝尖就偏于朝向前方而与脚尖的方向不一致。而如前后开立、后脚尖外撇的弓步步型,则后脚膝尖也是偏于朝向前方而与脚尖方向不一致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说后脚尖外撇之弓步的后膝尖要与后脚尖同向,显然这样的步型是尖裆而不可能是圆档的,因而是一种错误的步型。圆档的左右开立步型必定两腹股沟都有内缩的感觉,前后开立的步型则前脚的腹股沟内缩。做到了“圆裆”,腰曲似乎感觉变得直了,臀部向两侧张开又向前内旋卷拢,这种体态被称为“裹臀”。所以“圆裆”必然“裹臀”。圆裆之臀部后方(屁股)下横的臀纹沟会有如小半个屁股坐在高凳子上那样的挤压感,如果不是圆裆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圆裆的效果是使股骨头在髋关节中移向侧外方,因而髋关节间隙变大达到松胯﹙松髋关节﹚,有利于胯的灵活和沉着。松胯需要膝的自然放松似乎微屈,这种膝微屈在外形上没有明显表现;而如果膝往后挺直要做到松胯那是困难的。虽然圆裆可以使得站立如扎地般的沉稳而能够抵抗住他人破坏其平衡的推按,但这不是太极拳圆裆的目的,太极拳圆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沉着和胯的转动灵活。与圆裆相反的是尖裆,“尖裆”外形上就是“开膝”,就是使两膝朝向的角度变大,“尖裆”其裆部必然是夹紧没有放松的。“尖裆”的左右开立步型包括马步,如两脚尖朝向外侧,两膝尖就均与脚尖同向。而后脚尖外撇弓步的“尖裆”,后膝尖也与后脚尖朝向一致。自我鉴别是圆裆还是尖裆,当左右开立步时可以去摸一下屁股缝,圆裆时由于臀部肌肉向两侧分开前裹,会阴部就有宽敞感,屁股必张开而屁股缝较浅;而尖裆时由于臀后肌肉相互合拢,会阴后部必然有夹紧感,屁股缝必然闭合较深。对于圆裆的正弓步,后腿之臀部和大腿根后部有明显的夹角形成,即其臀纹沟形成的缝较深,左右两屁股后面的形状相差不多甚至几乎一致;而尖裆正弓步的前腿屁股竖而后腿屁股斜,后腿臀部和大腿根后部之间是没有明显夹角形成的,在腰部髂嵴处则往往出现了凹陷形成了突臀,也就是突屁股。现代武术界有不少人都误将“尖裆”当作了“圆裆”。尖裆对于全身放松、气沉丹田、胯的灵活转动都有妨碍,是太极拳学练所必须要避免克服的。“把裆撑圆”必??“束肋下气”,而“下气”又有赖于“把裆撑圆”,就是说“下气”和“把裆撑圆”相互也是离不开的;因此歌诀将这三者联在了一起。“束肋下气把裆撑”是太极拳对于由头至胯形体方面的重要要领。(三)与圆裆关系十分密切的“松胯”是怎样的太极拳的“把裆撑圆”虽然表现在“裆”,其实是“胯”的内在动作。因此,“把裆撑圆”与“胯”的关系十分密切。“胯”是中国武术语言中的常见词,在古代,“胯”是指两大腿之间的部位,其实与“裆”是同义的,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胯下”之意就是裆下。中医文献中的“胯”也是指两大腿之间的部位,是指裆下;而“胯骨”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髋骨”同义(见《中医大辞典》),但“胯骨”也可以表示髋关节,如约刊于公元846年前后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方》中的“胯骨出”指的就是髋关节脱臼。在中华武术中,“胯”有多种所指,一般所说的“松胯”和“胯转动灵活”之“胯”与《仙授理伤续断方》中“胯骨出”的“胯骨”同义,是指“胯关节”,就是髋关节;而“不要左右凸胯”之“胯”则是指股骨大转子部位;“收胯”或“缩胯”之“胯”则是指腹股沟的前外侧部位,其实就是指髋关节的前方。所以,武术语言中的“胯”主要是指髋关节及其附近部位,究竟是指什么,要视具体的语言来理解。太极拳所谓的“松胯”就是指髋关节、腹股沟放松不用力。在体重主要由一脚支持的步型时松胯,支持体重一脚的臀胯部就有由“立正”转变为“稍息”姿势的感觉,就是会有后小半个屁股即臀纹沟处一小部分坐到了高凳子上的感觉,就象是躯体略向后移尤其再下坠而落实了似的,所以“松胯”也称为“落胯”。做到了“落胯”,躯体最下端的腰、骶骨就承担了全部脊椎和头的重量,使得全部脊椎可以不横向承担身躯的体重而全部身躯可能放松了。松胯对于沉稳和轻灵十分重要,做不到松胯,沉稳和轻灵是极困难的,在上步时尤其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在上步时如果承担体重的一腿膝微屈,由于同侧胯有下支撑相对容易放松,不承担体重的一腿向前移动中相对胯关节就不易放松,所以上步时尤其需要注意不承担体重的一腿要松胯,方法是胯关节不仅要放松不用力,还必须略往内收缩,使得腿与胯关节的运动趋向相反,这样这一胯就容易放松。做到了松胯,承担体重一腿会有重坠感沉到小腿后部的感觉,感到站立很沉稳;不承担体重一腿之胯则感到没有主动承担腿脚的移动。而如果上步时没有做到这样的松胯,站立就相对不沉稳,不承担体重一腿的移动也相对重滞,向前迈步就会使人感到是似乎着地有声的重浊。由于弓步形成时胯关节会自然抵紧从而会妨碍松胯,所以,弓步形成后必须要立即注意松胯。做到了“松胯”,身躯如果被人一推就能灵活转动;被人一压,髋关节就能毫不抵抗地使身躯灵活下沉,身躯就象是安装在弹簧上;如果没有松胯,无论是被推动还是下压时髋关节就会发生抵抗,使得身躯不能灵活地转动和下沉,因而外力必然会作用到身体重心;这样的话,如果在弓步形成时身躯被人左右斜向推动,由于身躯转动不灵活存在着抵抗,这一方向又是弓步稳定角较小的,就容易被推倒。太极拳往往需要在脚步不动的情况下身体能有大的转动和沉浮幅度,圆裆松胯就能满足这个要求。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胯的活动使得被称为“气”与“劲”的内力能上下传递而引起的,从而可以使得手臂不用力,如果裆不撑圆,胯的松沉受到了妨碍,就会感觉到全身向下的松沉感和腿脚向上传之内力的感觉被卡住在胯部了,劲气就无法通过胯部下沉和上传,手臂不用力就必然会受到破坏,太极拳特殊的武术功夫就不可能发挥了;所以太极拳的沉稳是以圆裆松胯为基础的,但太极拳锻炼沉稳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轻灵,这也就是说太极拳圆裆的目的主要是在于转身、移步的灵活、敏捷,也就是避免“双重”。由于避免“双重”是太极拳能够以弱胜强的基础根本之一,可见圆裆松胯对于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圆裆松胯使得髋关节活动加强和幅度变大,锻炼了与髋关节有关的肌肉组织,健身效果的优良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对于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是应该有很好效果的。(四)关于“裆”、“胯”的错误说法现代太极拳界有人说:“在圆裆之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有人还以为这是一种秘传而加以追求,其实这种说法是毫无解剖学与武术根据的。解剖学清楚反映,男子约16岁之后、女子约13岁之后,髂骨、耻骨和坐骨逐渐骨化而成为一块髋骨,两块耻骨和两块坐骨各形成一个骨环,两块耻骨的一端在体前由纤维软骨连接构成了联合,中间有纵长裂缝,这条裂缝能分开的距离是极微小的,对于成人而言,耻骨联合可说是不可能分开的,即使假设两耻骨能够分开达到1~2毫米,对于运动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对于健身和武术也是毫无价值的。所以,这种“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的说法是错误的,纯属将太极拳复杂化的故弄玄虚。圆裆、松胯没有明显外形标志,但必须十分明白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体各结构特定的相互位置关系所引起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把形成这些姿势说成是用意想什么来达到,这是十分错误的。有的人还用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的“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来作为引证,这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意来牵强附会地错误解释古代汉语的词意,古代汉语的“意”有比现代汉语的“意”多得多的词义,“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其实是说这些都是体内的神经反应引起的微小动作和感觉,不是明显外形动作这样的意思;这句话的“意”主要是指神经反应和微小动作的感觉,不是指思维意识的“意念”。圆裆、松胯都是属于外形姿势,如果人体相关各结构没有达到所要求姿势的相互位置,不管如何意想,姿势也是不可能正确的。这种用意想来代替实际姿势锻炼的说法纯然是将太极拳神玄化的误导。【第一首第三句原文】胸背开劲①两捶②争③。【注释】①劲——“劲”是指形态。②捶——“捶”可指杖、鞭子,上文借代指太极拳极柔软如鞭子般的手臂。③争——相互对抗、较量,喻指手臂具有向外掤劲的形态。【语法修辞分析】上文将极柔软的两手臂借代称为鞭子﹙即“捶”﹚,“胸背开劲两捶争”与前文的“束肋下气把裆撑”形成对偶,是从不同角度对太极拳胸、背、臂经常性形态的描述;由于“胸背开劲”已反映了两手臂存在着方向相反的向外膨撑之力,所以将“争力”的“力”字承前省略了。【今译】胸背是向两侧张开的形态,两臂是向前外撑抱的形态。【讨论】这一句原文是“胃音开劲两捶争”。“胃音”两字显然与文意是不符合的。古时“胸”字有可以将左偏旁的“月”置于“匈”下面的写法,而如果“匈”写得潦草会被误视为“田”;因此,“胃”可能是“胸”字的误会。而“背”写得潦草也会被误会为“音”,因此,“音”可能是“背”的误会。又从“开劲两捶”推理,人的躯体可以有“开”感觉的只有胸背部,因此,“胃音”两字应该是“胸背”两字之误。“胸背开劲两捶争”是什么意思呢?太极拳的习练,两臂始终是呈现着程度不同向前外膨撑裹抱成圆弧的形状,如拥抱着合围的大树或大气球,从俯视角度看,手臂的肘部总是在腕肩连线的外方,向后移动也决不超过两腋的连线,当身体正对前方敌人时两肘也决不进入胸部的前投影区,这样,胸背肌就会始终有向两侧张开的感觉;而手臂由于胸怀中如有大气球的向外膨胀而被向相反方向分开去了。在这样的形态中,手臂还总是呈肘部微垂的弧形,两手臂就象是悬空平置而中部下垂的鞭子,这样的形态就是“胸背开劲两捶争”。这样的形态,在武术上就形成了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手足为第一道防线,膝肘为第二道防线,胸腰肩膀为第三道防线”了。因为两手臂围成了圈形,可以使得手和腕部最先与敌人相接触,其次再是肘部,最后才是肩与胸腰。这种姿势是太极拳借人之力化解他人攻击所十分需要的,同时这种姿势也是道家内功所最常见的。由于“胸背开劲两捶争”,胸部和手臂形成了一个弧圈,从前方看去,胸部总是被包涵在弧圈的最深处,而且胸部总是不前挺即“束肋”,所以,“胸背开劲两捶争”这句话其实包括了近代太极拳家所说的“含胸拔背”、“虚腋”、“沉肩垂肘”、“两臂圆撑”和“两手各管一半”等要领。而这些要领对于太极拳的化解与发劲都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胸背开劲两捶争”是由“束肋下气”引起的,因为凡力必然同时有反作用力,所以,“下气”必然同时引起“上气”即内力的上传,而这“胸背开劲两捶争”就有赖于这“上气”;有的前辈称这种“上气”为“里开外合”。所谓“里开外合”就是感觉到躯体受到一股内力作用由下而上、由中间向两侧张开,两手又被催动而向前合拢;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仅仅是外形的模仿,实质上是错误的。然而,现代太极拳界常见有的人的教学示范,连外形也失去了“胸背开劲两捶争”,如野马分鬃拳式中两臂交叉时正对前方的下面一条手臂的大臂完全进入了胸部而且失去了圆撑形,而当前外挒时向下采按手臂的肘部又明显超过到两肩连线向后反张了;又如对于单鞭,有人画蛇添足地居然认为前手的肘尖要与前脚的膝在上下一条垂线中,勾手又向后直伸,手臂的弧圈完全被破坏了,这样的拳姿就是严重失真而失去了武术价值,对于太极拳而言是错误的。【第一首第四句原文】五指①抓地上弯弓。【注释】①指—— “指”与“趾”在古代汉语中相通,如《左传·定公十四年》:“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趾”均用“指”来表示,上文中的“五指”就是指脚的五个趾头。【语法修辞分析】上文中的“五指抓地”并非说脚趾能象手一样抓住地面,而是比喻脚趾屈曲弯扣如抓东西的形状。【今译】五个脚趾象抓东西一样的屈曲弯扣,而脚的上部就象弯弓那样。【讨论】(一)“五指抓地”是怎样的“五指抓地”是怎么回事呢?这首古歌诀的前三句阐述了练十三势长拳者胯裆以上必须做到的要领。最末句“五指抓地上弯弓”显然应该是对前三句未述及的胯裆以下要领的阐述。所谓“五指抓地”,就是形容五个脚趾弯曲、趾头着地之形状就象是抓地面上东西似的,与“五指扣地”是同样的意思,并不是说五个脚趾抓住了地面。现代太极拳界九十年代末有个人认为“五指抓地”是不放松的反映,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脚趾弯曲可能是脚趾紧张所引起的,也可能是脚趾放松所引起的,而当练太极拳脚趾放松时,趾关节与跖趾关节必然是微屈的,这就象胯、膝关节放松时必然是有不同程度的弯屈相同的;趾关节与跖趾关节伸展变直倒往往是脚趾与跖趾关节紧张不放松的反映。古歌诀中所说的“五指抓地”当然不是指脚趾局部紧张用力所形成的,而是指脚趾放松或全身自重与气沉丹田之气沉于脚趾而形成的。不少著名太极拳家都指出“五指抓地”是太极拳很重要的一个要领。回忆录《武林名人》一书记载1901年从学于杨鉴侯先生、只学过太极拳一门拳术的杨澄甫先生早期弟子牛春明先生,就是十分重视和强调“五指扣地”的;吴式太极拳前辈刘晚苍、刘石樵两先生所著的《太极拳架与推手·太极拳架》在对撇身捶、转身蹬脚、金鸡独立、弯弓射虎等拳式的介绍中都特别强调了“脚趾抓地”。从人体解剖结构的角度讲,人蹬地时脚底与地面的紧密接触主要是脚底的前后和外侧周围,如果五个脚趾头伸直往往着地不踏实,就必然会影响到脚底与地面的紧密接触;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功夫就是要气沉丹田而使得劲贯地面,从而由于反作用引起向上传递于全身的“气”,而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脚而起的“气”所引起的,如果脚底与地面不能紧密接触,“气”的传递就必然不能顺畅,动作就难以避免是由局部的拙力所作用的,全身在动态中的放松就不能保证了,而“五指抓地”是劲贯地面的重要反映。“五指抓地”对由脚而起之劲力的传递和暴发更是不可缺少的。有的太极拳与有的武术拳种发劲有凭脚趾与脚掌部分着地而脚跟不着地的,然所有武术拳种没有五个脚趾头不着地而主要凭脚跟着地发劲的,因为如果单凭脚跟蹬地发力,会对脊髓和脑产生有害的振荡,发力也是难以顺遂的。“五指抓地”反映了脚对于“沉”的十分重要。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就指出“脚下沉稳,是以气沉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于两脚两腿,使腿脚地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也。就在练拳的时候,头脑里也要常想着这个问题……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粘成一体”,又说:“无论练拳或推手,总要以脚下松沉稳固踏实为第一,否则一切全谈不到。千要紧,万要紧,是身势松软、脚下有根为最要紧。” 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谈心得》中也指出“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久之则欲以我之足力与地心吸力相接”,他的两本著作都多次强调这一观点,当然其意思并不是真的足心能够与地面相贴,而是要脚与地面紧密接触,如果脚趾没有放松微屈与地面紧密接触,全脚要与地面紧密接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把“五指抓地”或“五指扣地”说成是违反放松要领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这种十分错误的说法在现代太极拳界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误导,这是学练太极拳者应该明白的。古歌诀指出“五指抓地”,而不是说“十指抓地”,还反映了太极拳实际上在每一瞬间是以单脚承担体重的要领??郑曼青先生在其著作中多次重复强调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这一太极拳要诀,如他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别程序》中说:“惟习太极拳者将体重付于一足,两足时互易之,又不许用力,自胯至膝至踵俱要松柔,其力量在足心而受于地”。这“将体重付于一足”在拳经中又被称为“偏沉”。这一武术要领并非太极拳一门所独有,据张肇平和杜飞虎两先生合著的《论太极拳》所述,近代杜心武先生的自然门武术中也有这样的要领;而据孙禄堂先生《拳意述真》所述,形意拳锻炼到了中层功夫以上也有这样的要领而称其为“单重”,该书记载了郭云深先生将其解释为“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这些论述清楚反映武术中体重在何脚,内力是主要的因素,不能将有内力活动的人等同于没有内力活动的无生命物体,对于人的身体重心垂线落于何处,往往是不能仅凭外形用几何分析的方法来确定的。(二)“上弯弓”是怎样的这首歌诀末句中的“上弯弓”有被解释为“一身备五弓”的,即将“上弯弓”解释为四肢和身躯为五张弓。将四肢和身躯理解为五张弓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虽然太极拳之身躯是中正直竖的,其实动态的撑脊和“拔背”就反映这中正直竖的身躯是有弹性这“弯”之特性的;而背臂“胸背开劲两捶争”的形状就是“弯”的;下肢的形状其胯、膝关节至少由于放松是微屈的。但联系到这首歌诀的前三句已对练十三势长拳者胯裆以上要领作了明确阐述,这“上弯弓”之“上”应该理解为是指脚至胯的部位较为合适。由于五个脚趾头紧密着地的“五指抓地”,其脚心必然涵空,即脚心部分形成拱形;中华武术各拳种都有脚心涵空保持脚弓的要求,脚的这种形状有利于脚底耐劳,“上弯弓”有可能包含有这样的意思。武术界有将保持脚弓称为“涌泉涵空”的,这个“涌泉”其实是借代“脚心”,并非指中医针灸穴位的“涌泉”穴。中医穴位的“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二、三跖趾关节的后方,脚底卷屈时,足底由后往前约三分之二处出现凹陷的正中,是一个与脚心较近、位于脚心前方、直径约1至2mm的一个点;武术界“涌泉涵空”的“涌泉”则是一个部位,是指脚底的脚弓中央,两个“涌泉”的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视本末》中说:“膝盖,起势时自然立定,不可挺直亦不可屈……足跗须软如绵,足心涌泉穴方能松沉塌地”。此语显然是指在保持脚弓的前提下,整个脚底松沉与地面紧密接触,由于身体重心落在脚弓上而感觉上脚心与地面相接,并非说实际外形上的脚心与地面相接触;因为除了足底畸形的平足者,正常足底的人要想脚心与平的地面相接触是不可能的。“上弯弓”主要应该理解为两下肢有象“弯弓”那样的特性。“弯弓”不是主要指两下肢的形状,而是指弹性,是指形状很容易改变。比如被人一推或一压,胯与膝能够随之而动,使得他人的作用力不能作用到身体重心。如果两下肢虽然是十分“弯弓”的形状即使大腿与地面平行然而没有弹性,比如弓步时上身的侧斜方一受到外力的作用,外力即能作用到身体重心,这两下肢再弯曲也是不符合“上弯弓”的;而如果上身受到外力的作用,两下肢能象弹簧那样沉降或将身体重心转移而将外力作用化解掉,使得外力作用不到身体重心,那么,这两下肢即使似乎是直立的也是属于“上弯弓”的。两下肢的这种“弯弓”特性不仅对于太极拳的“屈伸就”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太极拳强大劲力的传递也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太极拳正确的锻炼与应用是必须“五指抓地上弯弓”的。第二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第二首全文】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第二首第一、二句原文】举动①轻灵②神内敛③, 莫教④断续⑤一气研⑥。【注释】①举动——指行动,如《后汉书·牟融传》:“(牟融)代伏恭为司马,举动方重”。②轻灵——“轻”有着力不多、不费力等意,如唐·杜甫《江涨》诗:“轻摇逐浪鸥”;“灵”有灵敏、灵活、敏捷等意。③神内敛——“神”,上文是指精神活动,即“心”的活动,相当于一般所谓的“意”;“敛”有收藏、约束等义,古人将思想活动称为“神外游”。“神内敛”就是指将思维活动即“意”约束收藏起来,也就是“摒思息虑”,现代医学称为“大脑入静”。④莫教——古代汉语中“教”有使、让之义,如《墨子·非儒下》:“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唐·王昌龄《出塞》诗:“不教胡骑度阴山。”上文之“莫教”也是“不使、不让”之意。⑤断续——时而中断,时而接续。⑥一气研——其中之“研”为专心、竭尽之义,如清·顾炎武《古隐士》诗:“研心《易》六爻,不用希潜龙。”上文之“研”引申为专门、完全之义。上文之“气”显然是指包括“劲力”的所有人体内力,与道家内丹功所说的生理之“气”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气”。“一气研”即为:完全让一股气﹙传递性的内力﹚来完成之意。【语法修辞分析】“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为分承句。其中的“举动轻灵”与“一气研”相承接,“神内敛”与“莫教断续”相承接。因为太极拳的动作是随别人而动的,而别人的动作是可能有停顿的,与人的搏斗中也是可能需要有停顿的,所以,“举动轻灵”是不可能没有“断续”的,所以“举动轻灵”是不应该与“莫教断续”相联系的;而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气”来完成的,显然“一气研”就是对“举动轻灵”的说明。因此,“举动轻灵”不是与“神内敛”相联系,而是与“一气研”相联系。“神内敛”虽然与“气”有关,但“神内敛”与“气”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而太极拳要求“神内敛”是始终的,也就是“莫教断续”的,显然“莫教断续”就是对“神内敛”的说明。因此,“神内敛”不是与“一气研”相联系,而是与“莫教断续”相联系。可见这两句应该理解为“举动轻灵一气研,神内敛莫教断续”或“举动轻灵一气研,莫教断续神内敛”,是错承,这两句是不能分开来分析和理解的。【今译】动作轻灵要完全让气来完成,精神无思无虑静极默笃不要中断。【讨论】“举动轻灵神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是内外相及对于古太极拳动作的几个重要内在规律奥秘的揭示与阐述,这两句话应该理解为“举动轻灵一气研,莫教断续神内敛”,包含了五个重要信息,那就是:①太极拳的动态反映为“轻灵”,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太极拳;② 太极拳“轻灵”的动态是由脚而始抽丝般传递性的力量即“气”所引起的,如果“轻灵”不是这样,那就不是太极拳的“轻灵”;③ 太极拳的“气”是引起动作的力量,与气功锻炼所说的没有力效应的生理性的“气”是两回事; ④动作中的精神是“内敛”的,如果没有神内敛,那就不是合格的太极拳;⑤太极拳的神内敛在动作中是自始至终的,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太极拳。分述于下:(一)太极拳是“轻灵”的太极拳究竟应该是“沉稳”还是“轻灵”?现代太极拳界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太极拳应该“沉稳”;一种认为太极拳应该“轻灵”。两种观点相反到甚至有认为“沉稳”是对的、“轻灵”是错的,或认为“轻灵”是对的、“沉稳”是错的。应该认识到太极拳是不以硬拼强抗的形式搏斗的武术,因此太极拳的动态是必须反映为“轻灵”的。虽然平时套路练习不是实战,但套路练习作为实战的模拟也是必须表现为行云流水之“轻灵”的。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练拳将动作重迟误以为是“沉稳”,甚至还有两脚如站桩那样站着根本没有力量转移的变化,完全失去了武术涵义,其实是动作十分缓慢变化的气功导引。太极拳慢练无可非议,但无论怎么慢练即使一套传统套路练一个小时以上,也是可以体现“轻灵”和锻炼“轻灵”的。忽略“轻灵”将重迟当作“沉稳”这显然是错误的。其实,“轻灵”是许多武术共同的要求,因为所有搏斗只有轻灵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攻击敌人。在搏斗中如果是坦克般步步为营、缓慢沉重地移动,那是避免不了挨打的,而人的抗击打是有限的和不是处处能够抗击打而不会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所以, 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说:“观猴子能斗牛,凭灵快也;猫能斗蛇,凭灵快也;蟋蟀能斗公鸡,也凭灵快也;太极拳能斗蛮汉大力士,也是凭灵快也。”“总之是轻灵以行动,顺势以借力,巧妙以变化,冷快以发劲,此外无二法门也。”又说:“如是用之于对付比斗,是非有蝇虫不落、寸草不沾、轻妙绝伦、变化神奇的功夫才行,所以说太极拳总要在轻灵变化、神气灵感等方面下功夫才对。”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还说:“不可专在力大劲硬上着想,须要细细地体会拳中的机智奥妙才是主要的问题;怕的是身手练硬了,感应不灵,在推手时就要吃亏。过去曾有一位练形意拳的专家某某就可以作为典型,他是专找力大劲硬的功夫,出拳时如放炮一样崩崩作响,出脚时如山崩地裂一般,身上的肌肉起疙瘩,此人好胜,性子粗暴,动手就要拼命、恼脸,所以一般人都不敢惹他。然而在民国初年时间,马良在济南提倡武术,某某与一位山东回教弹腿专家杨洪修者当场比武,杨手法轻快,某某则力大手迟、防卫不灵,走了几个回合,就连被杨洪修打了几个嘴巴子,因而失败,一怒回家,气病而死。以上证明专注意力大劲硬,必致感应不灵,此所以失败也。”根据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从李雅轩先生对某某的描述中可见某某仅仅是属于形意拳低层次的明劲功夫,虽然形色刚猛凌厉,却是步法双重,碰到功夫相当、步法灵活的搏击对手哪有不挨打之理。武术实用中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手的动作和步法稍有迟滞就可能被敌人攻击到和攻击敌人不能成功。近代太极拳家就是表现为轻灵的。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的“脚步方面要放得轻妙无比,进则令其觉察不出来,我已进去使其不能逃避;退则令其不知我已脱开他发劲的范围,决胜之道在其中矣”,“来之无形,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轻妙无比,使其未觉而身已进,手已到”。有的人说到某个先人的武术功夫超群,受到攻击时,全身肢体不动,就将攻击者发出去了,这种描述显然是神化渲染而已,因为能够被别人攻击到时不加化解,只是动动手而脚步不动就将攻击者发出去,那么这明显反映的是硬碰硬,而且两人的体重、体力相差也都肯定是很悬殊的了。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的“太极拳以静御动”并不是说手、脚、躯体的空间位置都不动,而是指“虽动犹静”,也就是不主动不用力地以柔克刚,而“以静御动”也是离不开轻灵的。所以,太极拳学练必须追求“轻灵”。(二)太极拳的“轻灵”与非太极拳武术的“轻灵”是不同的古太极拳即十三势长拳的“轻灵”与非太极拳武术的“轻灵”是有本质区别的。大致有如下四个不同:①太极拳的“轻灵”不是以主动为主的。许多拳种所谓的“轻灵”都是指根据眼看耳闻引起的神经反应所支配的手脚快速动作,不论是由主观意识支配的还是条件反射潜意识支配的,本质都是完全的主动。如果是主观意念支配的,不仅精神高度紧张,而且往往会发生过先过快的失误,因此“轻灵”有时反倒成了被人所制与挨打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行为是不属于太极拳之“轻灵”的。太极拳与人接触后之“屈伸就”的“轻灵”就是表现为没有主动、肢体不用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肢体活动是由躯体传递而来的力与借人之力所引起的。而脚是“步随身移”根据手动作的需要而随动的,主要也不是主动。陈微明先生在《太极拳术·太极拳论注》中说:“不用后天之拙力,则周身自然轻灵。”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就是主动的“后天之拙力”。由于太极拳与人接触后的“轻灵”是以听劲为基础、由听劲而来的。所以陈微明先生在《太极答问·太极拳之散手》中说:“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这是太极拳的“轻灵”与非太极拳武术的“轻灵”的一个特别重大的本质性的不同。如果不是这样,活动的肢体比如手臂是局部主动的、由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所作用的,那么即使与别人接触使得他人感到很轻灵,这样的“轻灵”也是不属于太极拳之“轻灵”的;有的人练拳时用局部主动的力使得肢体很缓慢地活动以为就是“轻灵”,显然也是不属于太极拳之“轻灵”的。②太极拳的“轻灵”不表示重量轻,主要是表示与别人相接触的瞬间不发生冲击与相接触后没有主动的随人而动。汉语中的“轻”可以表示重量很小,也可以表示不着力、不用力、没有冲击性的动作。比如说“将100斤重的玻璃器具轻轻地搬运到台上”,就是指不要猛地将玻璃器具放置到台上,或者说放置时是要没有冲击性的接触,不是说100斤玻璃器具的重量轻。又比如巨大的轮船由技术差的船长驾驶靠码头,轮船往往会与码头发生沉重的碰撞,而技术高的船长驾驶,轮船会似乎无声无息地与码头靠拢贴住,这似乎无声无息的靠拢贴住就反映为“轻”。这样的“轻”就是表示不着力和没有冲击。太极拳“屈伸就”的“轻灵”一个表现就是与别人接触瞬间不发生冲击,要象蓝球运动员接飞来的蓝球那样不发生碰撞。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就说杨澄甫先生发他瞬间之前是先把手轻轻地放在他胸部的。然合格的练太极拳者一旦与别人接触后,“轻灵”是不表现为重量轻的,而是表现为与敌人保持不先不后随动的“屈伸就”,主要是被动地由对方提供动力地使得敌人“终不得力”而打不着自己。这是因为太极拳是以放松为根本的,而凡放松必沉,凡沉又必表现为有重量。而且,放松而沉的手臂比没有放松因而???有沉的手臂还要重。然而由于这样沉重的手臂与敌人接触中没有主动,实践证明手臂发生滑动时敌人也会不知不觉的而出现了“轻灵”的效果。“轻灵”不等于重量轻,这是太极拳之“轻灵”的又一个重大特点。③许多武术锻炼者的“轻灵”往往是身体各部各自为战的局部灵活所组成的。太极拳的“轻灵”则必须是由脚而起的传递性的力量被称为的“气”所作用形成的。因此,不论外形上能否觉察到,任何“轻灵”的动作都是由脚开始、有先后顺序的、象抖动的绸带那样的“一动无有不动”动作的。这种情况在一些舞蹈锻炼者与羽毛球锻炼者中也可以发现,舞蹈锻炼者和羽毛球锻炼者的动作都可以认为是“轻灵”的,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觉有些舞蹈锻炼者和羽毛球锻炼者的动作是由脚而始整体波浪形的,有些则不是这样,两者的“轻灵”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太极拳的“轻灵”必须是整体波浪形的“轻灵”。用现代运动力学的语言说,这种“整体波浪形”是“动量传递”的反映。歌诀所说的“气”其实就是“动量传递”。所以歌诀强调指出“举动轻灵一气研”。“轻灵”是由传递性的力量所作用的结果。这是太极拳之“轻灵”的又一个本质性的重大特点。④太极拳脚步的“轻灵”与“沉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脚步的“轻灵”是以“沉着”为基础的。太极拳实战沾粘连随中的移步虽然都表现为“轻灵”,但这样的“轻灵”必须包含着“沉着”,都是有“沉着”的效果;而且太极拳的学练中,“轻灵”也是必须在“沉着”的基础上培养锻炼而成的。是先有“沉着”后有“轻灵”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轻灵”,那就不是太极拳“轻灵”。以“沉着”为基础,这是太极拳“轻灵”的又一个本质性的重大特点。(三)太极拳的“气”与气功、中医的“气”都不同“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万用的代词,大到宇宙、小至尘粒,看得见的万物、看不见的万物,精神也好、物质也好,什么都是可以用“气”来表示的。太极拳所谓的运行于身内的“气”是指引起动作的传递性的力量,与气功锻炼所说的没有力效应的生理性的“气”是不同的,与中医学中的各种生理之“气”也是不同的。太极拳在现代被有的人别有用心地神化、巫化而充当商业欺诈的工具,将太极拳的“气”与气功锻炼的“气”、中医学中的“经络之气”混为一谈是一个王牌的手段。《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反映上世纪五十年代,杨澄甫先生的弟子还没有人说会“凌空发人”,居然有人吹嘘会“打空劲”。而八十年代气功的“外气”热时,公园里也出现声称会“用气打人”的人;九十年代又出现了能什么进出身体的“气”在体外形成“气圈”;有个人对中医的“子午流注”可说是一窍不通,居然胡编什么根据“子午流注”创编的“循经太极拳”,胡说太极拳的“气”会在经脉中流动。这些都是现代太极拳理论十分混乱的重要因素。必须知道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已经清楚反映太极拳的“气”是只活动于人的身体中的引起动作的原因,就是说这“气”就是力量。人体的力量不与其它物体接触是不可能跑到身体外面去的,更不可能跑进跑出身体的。必须明白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沾粘连随”本领、发人的本领都是必须与别人接触了才能实施的,如果有力量效果的“气”能够跑到身体外面去打人,那还要“四两拨千斤”干什么?真有这样的“拳”,那也不叫“太极拳”,而是属于《封神榜演义》中的神仙“法术”了。至于太极拳与经脉,那是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的。并且针灸学实验证明人在身体上扎了针的情况中,自我暗示等思维对于古人也称为“气”的“循经感传”之针感,也是根本没有作用的,别说在身体上没有扎针的运动中,练拳中自我暗示想象有“气”到什么经穴,更是毫无医疗与健身效果的。这些说法纯粹都是胡说八道。也确有人由于受到了误导,将不正确的气功锻炼方法搬用到太极拳锻炼中来,追求什么“气”到东到西,以致发生了严重的气功偏差久治难愈,严重地损害了健康。《太极》杂志就报导过这样的实例。现代的太极拳锻炼对此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四)如何理解“莫教断续神内敛”“莫教断续神内敛”揭示了古太极拳动作的又一个重大奥秘。“神内敛”就是“虚灵”,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凡例》中所说的“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而太极拳与“虚灵”,正如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指出的“虚灵为功夫第一要诀,认清此理,如天分高者一、二年可通,如愚笨者一生难成。”还强调说:“太极拳根本就是一个养心定性的功夫”,“练太极拳的功夫,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要内心放松,身势就会自然地随着内心的思想而全部放松,到了心身俱松之后,所有一切的动作也就无往而不利;如果不是这样,不但在技击方面没有作用,就在健身疗病方面也不能收到什么效果。”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还将太极拳高层次的这种“养心定性的功夫”称为是“静极默笃”。这种“静极默笃”也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原文解明》中所说的太极拳高层次时的“无须有心之变化……心中不知”,即“心无所思”地不假思索地练拳,太极拳高层次的武术应用也要追求达到不假思索。由此可见这“神内敛”用现代语言说就是高度的“心静”,而“心静”就是太极拳学练锻炼内容中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现代太极拳界不仅普遍对于“心静”不重视,实际上大多都认为可有可无而忽略,而且一个普遍的误导是认为“一切动作都要意念在先”,将“一切动作都要意念在先”当作太极拳锻炼从低级到高级始终必须追求的重大法则;甚至有位自称得到过李雅轩先生多年书信指导者否定太极拳锻炼可以达到“心静”,认为练拳能达到“心静”是不可能的,说太极拳的“心静”只是一种错觉,显然这是既不符合事实,也是极其错误的。考据起来,这种否定“心静”认为“一切动作都要意念在先”等错误观点的形成有三个根源:①根源于没有高深技术体验的一般普通人的正向思维;②误会了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中的陈微明先生所措词的“用意不用力”之“用意”;③误会了近代陈鑫先生在《太极拳图画讲义·着》中所说的“每一着必思手从何处起、何处过、至何处止”这一段话。其实,各行各业包括武术,技术高深者都知道动作是不能总由意识亦步亦趋指挥的,不然的话效果反而不好。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太极拳使用法》中的“意为向导气随行”、“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之“意”并不是指那指挥动作的意识,而是指神经反应,不然的话,怎么会有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练成之后,无须有心之变化”呢?陈鑫先生在《太极拳图画讲义·着》中所说的这段话则是紧接在“聊举大意,以示学者下手工夫”之后的,十分清楚,陈鑫先生这段话所说的是初学者的学练方法即“下手工夫”,是说初学时对动作的记忆和领会,并不是说动作熟练以后一直都要这样。这就象旅途中乘船渡过了河,就应该离开船上岸行进了,而不是上岸扛着船行进。这“意识”就象是“渡过河的船”,太极拳锻炼层次就象是旅途中的一处处地方,需要意识支配动作的“下手工夫”过程就象“过河”,动作熟练以后怎么还要扛着“意识”这条“船”呢?对于动作熟练以后如何练习,陈鑫先生则在《太极拳图画讲义》的《第三势取象》中写道:“打拳,心中一物无所着则最明。”在《第六十四势·五言俚语》中又写道:“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可见陈鑫先生已经明确说明打拳到了动作熟练以后,精神上应该追求“心无所思”至自己在何处﹙物﹚和自己﹙我﹚是否存在也可以不加辨别这样的虚静程度,这是练拳所要“最为先”也即最为重要的追求。自己在何处和自己是否存在也不加辨别了,难道还要去思想动作应该怎么做吗?可见陈鑫先生是主张练拳时的精神最终应该为无思无虑的。杨澄甫先生与李雅轩先生的著作多处反映了练拳要心静,田兆麟先生弟子陈志进先生在《太极拳之品格功用》中还说:“练拳之时……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练完之后,自己曾练与否亦不之知”。陈微明先生在《太极剑》中特地引载了这篇文章。可见杨澄甫、李雅轩、陈微明、陈志进先生与陈鑫先生主张心静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那种认为练太极拳始终都要追求意念在先、以意识来支配动作的说法是违反了古代太极拳经典所反复强调之“神内敛”这一法则的,也是违反了近代太极拳家关于心静之论述的,是很错误的。照这样的方法去练太极拳,要想走出初学阶段是不可能的。太极拳锻炼无论是初学阶段还是熟练阶段都是必须追求“神内敛”的,追求的共同特点都是尽量消除思维内容。初学阶段是在保证一定精神放松安静前提下运用意识来进行记忆、体验、研悟等等,这个阶段的精神可称之为“以一念代万念”,以后在保证动作熟练的前提下,逐渐追求不假思索能够完成的动作越来越多,精神中放松安静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直至达到能完全“心无所思”之“神内敛”的放松安静,在武术搏斗中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神内敛”既具有神奇的健身祛病效果,而且能够开发人的高超的武术潜能。如果抛弃了“神内敛”,不仅太极拳运动所具有的健身祛病效果被削弱,要想获得高超的太极拳武术功夫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出现的所谓想象有什么“气”在身上运行、什么“气圈”、什么“循经合脉”都是违反“神内敛”的,想用这样的方法练出什么“内功”来,那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由于“心无所思”之“神内敛”对于武术的重要,《杨氏老谱·太极懂劲解》还将在实战中能够“无须有心之运用耳”作为“懂劲”的一个标志。这就反映如果一个人练太极拳必须使用意识才能完成动作,那就反映还没有脱离初学阶段,更别说进入“懂劲”即太极拳的中乘阶段了。其实,在武术实用中,如果凡动作都是意念在先,由于意念活动是需要速度的,因此这种武术动作就必然不能随心所欲的快,往往会发生呆滞,那就是毫无武术实用价值的了。由此可见“莫教断续神内敛”对于太极拳是重要得不可须臾离开的。必须认识到中华武术中无论是与道或佛内功有关的很多拳种都是有不同程度“神内敛”这一要求的,尤其是各种基本桩功都是以“神内敛”为基础的。所以,“神内敛”固然是太极拳十分重要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属性,并非凡讲“神内敛”的拳就都可以认为是太极拳的。【第二首第三句原文】左宜右有虚实①处。【注释】①虚实——“虚实”是中国古代包含“有无”或“多少”概念的抽象哲学词语,对于太极拳而言,“虚实”有多种形式,如强弱、刚柔、攻化、发蓄、顺背、僵活、顶随、承重不承重、重浮、轻沉、动静、进退、来去、前后、左右、增减、大小、多少、有无、真假等等,这些虚实中,何为虚何为实,有的有确定的虚实属性,有的则随参照不同而虚实属性不同。【语法修辞分析】“左宜右有”是一句特殊修辞句,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可见于《诗经·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该文是互文,文中的“宜”为适合之意,“有”为具有之意,应理解为“左之左之,君子宜有之;右之右之,君子宜有之”。上文被紧缩为“左宜右有”,成了古代的一句成语。如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中的“文采斐然,左宜右有”是指样样都会。上文“左宜右有虚实处”语中的“宜”则为应该之意,“左”与“右”相承接,“宜”与“有”相承接,“左右”又是“宜有”的主语,应该理解为“左右宜有”;上文中“左右”之意其实又并非单单指左和右,而是借代指方位相反的身上﹙上下、前后、左右等﹚各部位。另外句首还省略了“左右”的定语“周身”一词。【今译】左右应该有虚有实。【讨论】(一)“虚实”是怎样的“左宜右有虚实处”揭示了古太极拳所有动作的一个内在规律的重大奥秘,那就是处处存在着“虚实”,表现为虚实分明﹙相反﹚与虚实转变等。因此,“虚实”也是太极拳一切活动的抽象。“虚实分明”不应该狭窄地理解为用力大小。就力而言,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每一要素都是表现为虚实的。“虚实”的实质是“阴阳”,“虚实”也与“阴阳”一样是“有名无形”的,就是没有固定所指的。“虚实”的本质就是“有无”或“多少”。何为“虚”?何为“实”?全在于以什么作为“有无”或“多少”的参照比对。左右也是属于一类虚实,以“左”作为比对,向左即为实,向右即为虚;而以“右”作为比对,向右即为实,向左即为虚。前后也是如此,以向前作为比对,向前的运动或运动趋向即为实,向后的运动或运动趋向即为虚。而太极拳中的“虚实”,既可以表示手臂的有力和无力,用力的弱与强、用力的方向不同、腿脚的承担体重与不承担体重、运动的趋向不同,还可以表示灵活化解与滞重顶抗等等。阴阳学说中的“虚实”有的与“阴阳”是有固定归属的,如太极拳之攻击均被认为属“刚”属“实”而为“阳”, 太极拳之运化则均被认为属“柔”属“虚”而为“阴”。但很多“虚实”与“阴阳”是不一定有固定归属关系的。比如以力量作比对,力量大的属“刚”属“实”为“阳”、力量小的属“柔”属“虚”为“阴”,也就是“虚”属“阴”、“实”属“阳”;但以物质密度作比对,则“气”向上向外属“虚”为“阳”、“血”向下向内属“实”为“阴”,也就是“虚”属“阳”、“实”属“阴”了。又如向下向内的“寒”???属“阴”,向上向外的“热”必属“阳”,然而以热的多少有无作比对,则“寒”属“虚”、“热”属“实”,也就是“虚”属“阴”、“实”属“阳”;而以寒的多少有无作比对,则“寒”是属“实”,“热”是属“虚”了,也就是“虚”属“阳”、“实”属“阴”了。这些都反映“虚实”与“阴阳”是没有固定归属的。所以“虚”是既可属“阴”,又可属“阳”的,“实”也是既可属“阴”,又可属“阳”的。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虚实”与“阴阳”作了固定的归属,那是不正确的。(二)太极拳步法“虚实”的基础太极拳虽然有很多概念可以抽象为“虚实”,然而,“左宜右有虚实处”主要是指步法的“虚实”,是以步法的“虚实”作为全身与各种动作“虚实”之代表的。为什么这样理解?这是因为武术界有一句谚语叫“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意思步法是武术的精髓奥妙之最,步法教会了,师父就会打不过徒弟。当然这是含有夸饰修辞的措词,中心意思是反映武术界都是将步法视为基础根本的。《王宗岳拳论》中的“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这“双重”指的就是不能灵活自由的错误步法。《杨氏老谱·太极指掌捶手解》所说的“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于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这所谓的“五行”就是指“进退顾盼定”之步法,“出于自然”指的就是正确。这些话词面上反映的都是如果步法错误,其它就都是白练;如果步法正确,其它就能发挥作用这样的意思,中心意思则都是说明步法是基础根本,并不是说除了基础根本,主干枝叶都可以不要了。因为任何武术,步法再好,其它不好,也是难以有好的武术效果的。太极拳“举动轻灵”的基础根本就是步法。而步法的核心就是两脚的“虚实”。抓住了这一个步法核心,太极拳锻炼的武术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由于“虚实”是太极拳步法的奥妙所在,所以,在太极拳传承之许多内容被保密的时代,步法的具体情况在一些太极拳书籍中是不可能全部明白讲清楚的,而且也是很难全部明白讲清楚的。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太极拳的“举动轻灵”是以“沉着”为基础的,没有了“沉着”也就没有了“轻灵”。 这种“沉着”就是表现为 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脚下沉稳,是以气沉于丹田注力于两脚两腿,达于地下,如地下有电吸着于两脚两腿”、“使脚腿注于下层,透于地宫,同地球粘成一体”、“脚下有根为最要紧”,也表现为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欲足陷入地,久之则欲以我之足力与地心吸力相接”。李雅轩先生和郑曼青先生用了这样的很多话要说明白的就是太极拳的“沉着”,也就是太极拳步法“虚实”之“实”是怎么样的。2000年后的现代太极拳界有位“名家”宣传什么要“脚松得似乎没有了,这种感觉就对了”、“脚下用功,一点力不挂,脚便有上浮之感,也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离虚”,还说要追求脚站在“松软的场地”上、宾馆“加厚地毯”上这样的感觉。将这些话与李雅轩、郑曼青先生的这些话相对照,那是冰火两重天&&——截然相反。究竟哪一种说法对,哪一种说法错呢?当然是李雅轩、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是对。因为这些说法符合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关于“沉”的概念,这些说法透露了杨家的太极拳真传,而那位现代太极拳界“名家”是将养生气功的练法生搬硬套到太极拳锻炼中来了,是将“沉”完全抛弃掉了,因而是十分错误的。太极拳必须追求“轻灵”那是没有疑问的,但必须明白人是生活在有地心引力之地球上,因而人是必需有下支撑才能站立平衡的,而任何武术的“轻灵”都是必需建立在站立平衡基础上的,所以。任何武术的“轻灵”都是必需依赖于有落地生根般之“沉”的。如果失去了落地生根般之“沉”,也就没有了站立平衡,那么这种连站立平衡都不能保证的“轻灵”对于武术有什么意义?然而站立感到“松松软软”的“脚松得似乎没有了”、“有上浮之感”这样的“离虚”正是这种连站立平衡都不能保证的“轻灵”。 这样的“离虚”应该是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上的感觉,当然也是属于“轻灵”,但显然是飘飘荡荡的双脚站立不稳之“轻灵”,绝对不是包括太极拳的任何武术的“轻灵”。 有太极拳“自尔腾虚”之“轻灵”效果的“虚实分明”是必需要有一脚落地生根般之“沉”的“实”为基础的。(三)太极拳步法“虚实”的规律太极拳必需要有“双沉”步法,凡发劲几乎都必须“双沉”。“双沉”步法的“虚实分明”表现的是一脚向前撑、另一脚向后蹬,不是表现为一脚用力大、另一脚用力小,也不是表现为一脚承担体重、另一脚不承担体重,但“双沉”步法可以迅速变为一脚承担体重、另一脚不承担体重,所以《杨氏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说“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易也”。但太极拳运化的步法应该绝大多数是“偏沉”。“偏沉”步法的“虚实”就必定是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等书中所披露的杨家真传“全身重量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但必须明白这样的“虚实”不能理解为某种形态的步形必定是某脚为“实”为“沉”,另一脚为“虚”为“轻”,而是任何时候无论什么形态的步形必须任何一脚都可以全部承担体重而为“实”为“沉”。比如以弓步形成的瞬间为例,无论弓步的前脚还是后脚都是既可以全部承担体重的(“实”的)、也可以是不承担体重的(“虚”的),两只脚必须都是可以灵活自由提起移动的。《杨氏老谱》所说的“自尔腾虚”也不是说某一步法、步型固定的是某脚,而是说任意一脚。这是一般的人凭正向思维所想不到的,也确是很难做到的。现代太极拳界的许多人都是从正向思维出发,以躯体的中轴垂线靠近的一脚为“实”,另一脚为“虚”,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对于任何武术而言,这只是符合了武术中的某一部分情况。现代太极拳界还有人根据躯体的中轴垂线所处的部位将两脚的“虚实”分成为几分之几“虚”、 几分之几“实”的。按照这样的分法,还有什么武术意义?还要“分清楚虚实”何用?实际上任何武术都是不能这样“虚实”的,外家拳也是需要在弓步形成时的前脚能够灵活迅速提起避开敌人的攻击或者再上一步攻击敌人的,这是武术的需要,太极拳自然也是如此的。所以,弓步的前脚“实”后脚“虚”在有的情况中是这样的,而在很多情况中,正如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中所说的是不能这样的,而是前脚“虚”后脚“实”的。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步法始终是分“虚实”的,但“虚实”不一定就是表现为承担体重;当太极拳步法的“虚实”表现为承担体重时,不存在几分之几“虚”、 几分之几“实”,而是表现为要么是全部承担体重的“实”, 要么是不承担体重的“虚”。不然的话,就是“双重之病未悟耳”。(四)太极拳手法“虚实”的规律现代太极拳界有许多人都将手的“虚实分明”、“分清虚实”理解为一手有力、一手无力,或一手力大、一手力小,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也是只符合某一些情况。与脚的分“虚实”一样,要知道古代中国朴素辩证法范畴的“虚实”是没有固定所指的,是不能不加分析刻板套用的。手的分“虚实”也是与脚的分“虚实”相同,不仅有力量的差异或相反,还有方向、作用点等的差异或相反,并不是两手“虚实”一定是一手力大、一手力小。以太极拳两手的“掤劲”而言,“虚实”主要表现为两手“掤劲”的方向不同,不是两手“掤劲”有大小。两手“掤劲”的大小经常往往还是必需完全相同的。实际上太极拳绝大多数拳式两手的“掤劲”都是相同的。比如野马分鬃,如果一手力大、一手力小,既发劲的效果不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祀传承人解说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