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泰拳和散打哪个实用泰拳化

散打技战术改革探讨:泰拳化 小散打大散打
三大改革探索格斗迷讯 自上世纪末始,散打逐渐走向世界,先后与职业拳击、泰拳、自由搏击、站立综合格斗等国外职业格斗赛事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以滕军、安虎、郑裕蒿、姜春鹏、魏守雷、张开印()为代表的中国散打选手,在与国外高水平职业格斗选手的对战中取得了优异的战绩。但同时也暴露了散打自身一些缺点,如拳腿打击技术偏弱、缺乏重击能力、组合拳等拳法技术相对粗糙、膝法及防膝能力较差、过于倚重摔法、体能较差、抗击打能力不足等。随着如今职业格斗的盛行,探索散打技战术体系的改良进步,对于中国散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促进散打在世界的推广,以及中国选手杨威()世界赛场,具有重要意义。历年以来,与中国散打交流最频繁的,毫无疑问是职业泰拳。正是通过与泰拳的交流,今天的散打与早期散打相比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最突出的即为改变了以往散打灵巧有余、硬度不足的特点,从前更多靠打点得分的规则致胜,而现在越来越多散打选手与泰拳手硬拼硬打取胜。与散打王时期相比,现在的散打选手,拳腿攻击力度大幅强化、包含膝法的打击攻击方式多样化、体力及抗击打能力提升、整体技术风格趋向硬,以至于一度有“散打泰拳化”的说法,其最典型的例子即为国内最早引入泰拳技术并对选手技战术风格大规模改良的广东散打队。除泰拳外,另一重要站立格斗流派即为自由搏击。如果说泰拳是以建立在独特内围近身缠斗技术基础上的的膝肘攻击、结合单发重拳重腿、压迫式平推、节奏相对偏慢的拼打型打法为特点;那么自由搏击则强调结合灵活步法、快打快收的中近距离组合拳、拳腿膝组合功击,节奏迅猛、兼具泰拳的硬度及力道以及并不逊于散打的灵巧、同时限制摔法及搂抱。泰拳与自由搏击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职业格斗界最主要的打击技术基础,尤其是后者,广为人知的Glory荣耀格斗、K-1等站立格斗赛事,提倡拳腿组合、组合拳攻击,禁止肘法、限制搂抱及摔法,相比较泰拳要更偏重于自由搏击规则。著名泰拳王者播求曾在2004年首次参加K-1MAX即获得总冠军,其获胜比赛分别为单发重拳KO、连膝攻击KO,以及决赛上泰式正蹬控制及扫踢杀伤的结合,而组合拳及拳腿组合偏少;后为适应修改后禁止连膝等的K-1新规则,进一步强化了拳法,以至于一度有播求从泰拳手转变为自由搏击选手的说法。由此,也可以看出泰拳与自由搏击两大流派的差异。在此,需要特别介绍日本独特的站立综合格斗赛事——修博。事实上除了职业泰拳外,修博可以说是与中国散打交流最多的国外职业格斗赛事。中国散打选手与自由搏击选手的交流,远不如与修博选手要频繁和深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修博作为“站立综合格斗”的技战术体系。修博虽然也为站立格斗,并以自由搏击作为打击技术的基础,在打击技术出色且多样化的基础上,同时允许摔法、站立情况下的关节技与降伏技术等。正因为技战术体系上存在相似性,中国散打与修博的交流,要远远多于禁止摔法及搂抱、强调纯站立下打击技术的K-1。与以1-2名打击技术出色的散打选手参加K-1赛事不同,中国散打与修博有过多次组队对战的情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2007年汇集魏守雷、姜春鹏在内的当时国内5位散打精英远赴日本与修博5位职业选手对战的“无双”赛事。令人困惑的是,与中泰对抗时火热的国内宣传不同,与修博的交流要低调平和得多。而在交流的结果上,也许是由于技战术体系的接近,反而忽略了值得借鉴与改进的地方,与修博的交流,远不如与泰拳的交流,对散打技战术体系改革要影响深远。个中原因,值得回味。在笔者看来,通过与修博的交流,分析散打在与近似的流派对抗时的优劣,进而得出散打技战术改革的方向,同样具有极大价值和深远意义。魏守雷VS安迪•苏瓦:传统散打对抗修博的经典之战作为国内70-75公斤级与姜春鹏并驾齐驱的散打王者——出身于曾培养过滕军、邰普庆等名将的江苏散打队的魏守雷,是传统散打技战术体系下培养出的优秀代表,其在对战职业格斗天王级选手安迪•苏瓦时,将散打小快灵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其最终败北,也是传统散打技战术体系弱点的必然。尽管落败,但是这场比赛,至今为止依旧可以说是中国散打选手与世界顶级职业格斗选手含金量最高的对战。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K-1MAX及修博双料冠军——安迪•苏瓦(以下简称苏瓦),以及其他几位K-1MAX的著名选手与中国选手对战的经历。在2009年之前,K-1MAX共诞生过四位总冠军,分别为克劳斯、魔裟斗、播求和苏瓦,后三位都获得过两次冠军。2010年前后,由于各种原因,K-1MAX运营一度陷入困境。因此,K-1MAX巅峰时期的这四位总冠军获得者,被誉为K-1MAX的四大天王,同时也是站立格斗一个经典时代的见证。苏瓦最早与中国选手对战可以追朔到2002年,在修博赛场上,对战当时的中国散打王者——“玉面小达摩”郑裕蒿。其时郑裕蒿已经是中国70-75公斤级最好的选手,在随后的2003年散打王中王争霸赛半决赛中,击败宝力高,与柳海龙会师年终总决赛。郑裕蒿以干净利落的两场K0胜进军修博决赛,对战彼时初出茅庐的苏瓦。两人打满三局不分胜负,加赛一局后,苏瓦以微弱优势获得冠军,而获得亚军的郑裕蒿则创造了中国轻中量级别的散打选手出国比赛的最好成绩。其后,苏瓦转战K-1MAX赛场,并迅速成长。虽然曾被同胞克劳斯完败,但在2005年K-1MAX总决赛上,击败2004年的冠军播求,成为当年的王者。在2007年,对战魏守雷后,又在K-1MAX总决赛中击败魔裟斗,成为自播求后的第二位双冠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007年正是苏瓦的巅峰期。虽然中国选手在近几年也曾与四大天王中的另两位:播求、克劳斯对战,但后两人均已处于职业生涯的末期,状态远不如从前。由此可以知道,当时初次出国参赛魏守雷,就要面对何等强大的对手。魏守雷有着极为优秀、在国内散打选手中罕见的身体素质,与苏瓦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有优势。从比赛过程来看,魏守雷可以说将散打快速轻巧、灵活多变的技战术风格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将散打打击技术薄弱单一、摔法较为尴尬的弱点暴露无遗。第一局中,魏守雷曾连续三次以散打独有的侧踹给予苏瓦以杀伤,而苏瓦则保留实力,稳健防守;第二局,习惯了魏守雷节奏和技术特点的苏瓦开始反击,尤其是苏瓦的膝法,给予魏守雷以重创,其飞膝顶碎了魏的牙齿,并造成了魏的体力严重下降,这直接导致了魏守雷在第三局陷入全面被动的局面。第一次出国比赛,即对战正处巅峰期的K-1MAX四大天王之一,最终判定负,说实话,魏守雷已经尽力,换作其他任何一名散打选手,恐怕也很难有比这更好的结果。综合整场来看,由于打击技术不如对方,难以在拳腿对抗占到便宜,面对对方凌厉的打击,魏守雷不得不以摔法进行化解。魏守雷将苏瓦摔了十余次,但是此类散打比赛中常见的摔法,未能给苏瓦造成多少伤害,却大幅削弱了魏守雷的体能,其换来的效果则仅仅只是暂时化解对方凶猛的攻势而已。换句话说,魏守雷以消耗自身体能为代价,只是暂时缓解而不是有效反击对手从而造成对方体能下降,对方起身后,体能基本无损,再度发起攻击,而魏则继续以耗费体力的摔法化解,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第三局魏的体能严重透支后,场上一度极为被动的局面。能在此情况下坚持不被KO,除了传统散打小快灵的特点外,另一方面,魏守雷出色的身体素质也是重要原因。赛后,有人说如果魏守雷与苏瓦是打散打规则,则落败的应该是苏瓦,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没有道理。如果是国内散打赛场,采用得点积分制的规则,十余次摔法足以使魏守雷在点数方面不弱于对手,而苏瓦造成重创效果的膝法攻击则被禁止,因此,魏也许会获胜。但是被很多人忽视的是,魏守雷打的并不软,在面对苏瓦的飞膝攻击时,魏守雷同样以膝法进行反击。只是散打选手的膝法,与自由搏击选手相比,实在相差太远,对于习惯了同样强度膝法攻击的苏瓦来说,魏守雷的膝击完全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对于散打选手来说,苏瓦那膝法造成的效果却完全可以用重创来形容。魏守雷的落败,从场上过程来看,是传统散打对于得点式摔法的过于倚重、膝法攻击和防膝攻击的严重不足、以及一贯以来的打击技术偏弱,而归根结底,则是散打技战术打法适应以自由搏击为打击技术基础的职业格斗时的乏力。尽管最终判定落败,但魏守雷经此一战,得到了日本修博方面的认可,毕竟能够与巅峰期的苏瓦战至判定,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实力。其后,魏守雷又参加了两场修博赛事,分别对战两位日本选手。第一场,魏干净利落的KO获胜;第二场,魏守雷在前两局占有优势,但是在第三局被日本选手以一记冷膝KO。这再次印证了传统散打对于膝法及防膝的严重不足。散打泰拳化:第一次散打技战术升级的结果与反思以姜春鹏、边茂富()、王强、石洪坚为代表的广东散打队,是散打泰拳化的代表。其标志即为区别于讲究小快灵、偏重得点、尤其倚重摔法等传统散打技术风格,而是讲究重拳重拳、强化单发拳腿打击的杀伤力、适当弱化摔法、以及较少搂抱、一旦被近身缠抱迅疾展开膝法攻击等有着浓郁泰拳风格的技战术特点。2005年,广东散打队的选手在与柳海龙、宝力高、薛凤强、韩玉柱等国家散打队的精英对抗时,除面对柳海龙惜败外,其余全部获胜。自始至这批选手退役前,广东散打队的选手一度称霸国内商业赛场,在与国外高水平格斗选手对抗时,也取得了少有的KO胜利。但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广东散打队在国内散打锦标赛的差强人意。同样鲜明对比的是锦标赛战绩优异的选手对战国外职业格斗选手往往不堪一击。成为国家散打队长的姜春鹏,与魏守雷可以说是自散打王时代之后国内最好的70-75公斤级选手。姜春鹏是散打泰拳化的代表,魏守雷则是传统散打模式下自我完善培养出来的优秀选手。分析这两位分别为传统散打与泰拳化散打代表人物对战自由搏击选手的比赛,其价值毋庸置疑。与魏守雷面对强大的苏瓦不同,姜春鹏的日本对手实力则要弱得多。姜春鹏凭借泰拳化的技术,一度称霸国内赛场,但是在这场比赛却最终落败。这其中虽然有众所周知的场外因素,以及场上对手两度踢裆的恶劣行径,但姜春鹏除在开场较短时间占据场上优势外,大多数时间内仍被全面压制。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姜春鹏本身的泰拳化散打所致。依托日本国内完善全面的高水平职业格斗赛事平台,日本选手长期与泰拳选手进行比赛,同时去泰国留学也是很多日本选手的必修课程。因此,姜春鹏称霸国内的泰拳化技术,对战久经沙场、与“正宗”泰拳已经有过广泛深入交流的日本选手并不占优势,再加上场外及场内因素导致姜春鹏身体状况极差,最终落败,也在情理之中。日本选手的技战术风格,以自由搏击为基础,同时吸纳了泰拳的优点,如膝法攻击等。自由搏击所强调的中距离组合拳攻击、拳腿组合攻击、以及快速近身、打完就收的快节奏,在克制讲究重拳重腿、单发攻击、节奏偏慢的泰拳时,有着独特的优势。姜春鹏吸纳了泰拳的技术,但同样也承袭了泰拳的弱点,如单发攻击较多而组合攻击偏少、节奏较慢、身形步法不够灵活、讲究平推硬拼,尤其是对于头部防护的不足,这可以说是泰拳本身技战术打法导致的面对自由搏击时的最大缺点。泰拳手在对抗自由搏击选手时,曾多次出现过被拳法攻击头部而遭受重创情形,播求、雅桑克莱等著名泰拳手都曾吃过类似苦头。而从比赛过程来看,日本选手恰恰就是依靠灵活的移动、快速的近身,辅之以凌厉的组合拳,尤其是对头部的攻击,压制住了姜春鹏;而姜春鹏在国内赛场所向无敌的平推式硬打硬拼风格,难以捕捉到快速游走的日本选手;赛前场外因素导致大幅下降的体能储备,又在对手两次踢裆后消耗无几,以上种种,导致最终败北。需要强调的是,在2012年对战加拿大泰拳不败王者马库斯时,已经退役的姜春鹏重披战袍,再度踏上赛场。最终,姜春鹏与马库斯大战五回合,尽管最后判定负,却创造了中国散打选手对抗马库斯以来最好的场上局面,勇猛的姜队一度给予马库斯重创,尽管输了比赛,却赢得所有人包括对手的尊敬,不愧是曾经的国家散打队长,再度捍卫中国散打的荣誉!抛开感性因素,单从技战术角度分析,姜春鹏之所以在退役后,还能够复出与如日中天正直当打之年的马库斯打至判定,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马库斯同为泰拳技术风格,相对于自由搏击,马库斯单发拳腿膝打击出色,却缺乏组合拳、拳腿组合攻击;同样讲究平推式压迫攻击,而不是类似自由搏击那种快打快收,虽给予对手压力却也给了对手更多的攻击机会;更多的泰式内围缠抱,比自由搏击的快速游走要少消耗不少体力。因此,退役后复出的姜春鹏能与巅峰期的马库斯打至判定,从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泰拳的技术特点。当然,也许很多人都有过类似想法,如果是巅峰期的姜春鹏对战马库斯,结果又会如何?在2007年“无双”赛事之后,广东散打队的王强、石洪坚两位大级别散打选手,又在当年参加了香港举办的K-1分站赛。相较于传统散打大级别选手,如杨晓靖、陈彦召()等,王强、石洪坚在拳腿打击方面有着很大提升,尤其是低扫,迥异于散打鞭腿,而与泰式扫踢十分相似。正是凭借着无坚不摧的低扫,王强KO了一名韩国选手,然后又以争议的膝击KO战胜号称“日本最强男”、曾击败过中国散打王者安虎的武藏。在随后的比赛中,王强在开局占据较大优势的情况下,被另一名日本选手藤本连续冷拳KO;而藤本在前一场比赛中,同样以冷拳导致读秒,从而战胜了石洪坚。由此,再次印证了尽管散打泰拳化大幅度提升了传统散打的打击力度、增加了膝法等打击手段、以及抗击打等,但却同时也丧失了传统散打快速灵活多变的风格,转而偏向于泰拳硬拼硬打式的平推型战术,尤其是未能改善散打选手一贯以来重视腿法、拳法偏弱的局面,一旦遭遇有经验、尤其是拳法出色的自由搏击选手时,其头部防护依旧较为吃力。而日本选手依托本国强大的自由搏击技术基础,拳法普遍出色,无论对抗传统散打还是散打泰拳化选手时,都能在拳法方面取得较大优势,进而转化为胜势。尽管散打泰拳化后,在打击力度和攻击手段上相较于传统散打有了大幅提升,但是这种提升产生的效果,对于久经与泰拳手比赛的日本选手来说,依旧有限。这也是散打选手在本土以外,与日本高水平选手对抗时,处于下风的重要原因。散打改革之核心:摔法与得点制放眼世界范围,包含摔法的格斗流派数不胜数,即便是以铁肘钢膝闻名世界的泰拳,尽管在与散打的对抗中,曾多次因为摔法失分而被判定负,但实际上泰拳同样有自身独特的摔法,这一点在播求VS孙涛的比赛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恐怕没有哪一种格斗流派像散打这样,一方面以快摔和侧踹作为最富有特色的代表技术;另一方面,摔法本身又成为散打发展颇具争议的地方。支持摔法的,视摔法为散打不可缺少的三大技术基础之一,即“远踢、近打、贴身摔”,号称无摔法则无散打;反对摔法的,则声明摔法过多使用,直接导致散打选手拳腿组合、组合拳、膝击等打击技术欠缺,打击力度及耐力、抗击打能力不足,在对抗国外高水平选手时,往往依靠规则以摔法得点取胜,而不是拳腿往来的硬拼硬打。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摔法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很多流派中保留摔法,但同样注重拳腿打击。那么为何只有散打中的摔法事实上导致了散打选手打击技术及抗击打相对不足的缺点?其最关键的即在于散打的胜负判定规则——得点积分制与摔法的紧密结合。无论是国内散打商业赛事,还是散打锦标赛,亦或国内外举办的中外散打对抗赛,大多数均是按照加分制的规则来判定胜负,即“得点”;得点积分制从散打创立初期一直延续至今,同时与会的竞技格斗规则一脉相承,已广为人知,不再赘述。然而在世界职业站立格斗赛场,主流规则是减分制;选手每一局开场均为10分满分,比赛中,如果选手进攻不力,场面居于弱势,则扣一分,对手不扣分;若被对手击倒一次,扣两分。减分制不再单纯对打击或有效摔法进行“积点”,而是讲究综合场上形势、打击效果、攻击主动性等进行胜负判定,即“得势”。减分制鼓励格斗选手主动进攻,崇尚KO致胜,放弃利用规则获胜的侥幸思想,努力提升拳腿打击、组合拳、重击、耐力、抗打击力等各项素质。该规则同样被武林风、盛华等国内职业格斗赛事或俱乐部所应用。在加分制下,摔法及拳腿的得点积分均要求清晰有效,同时应尽量避免让对手得点。由此在得点时,交叉对攻的拳腿组合、组合拳攻击,不如单发拳腿或简单的one-two组合有效;势大力沉的扫踢不如轻巧灵活的小鞭腿或直接的侧踹有效;中近距离3-4发连续攻击不如命中一拳或一腿即搂抱住对手有效;在对方进攻时不以拳腿迎击而是下潜抱住对手使用摔法有效;硬拼拼打型不如命中后就满场“游击”有效;近身后首选摔法又使得散打选手在膝击及防膝方面不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抱住对手推其下擂得分,更是远比靠拳腿打击积累相应点数要“实惠”得多。由此,加分制直接导致摔法被过多使用,进而导致散打选手在耐力和抗击打方面不如泰拳手或自由搏击选手,后二者不得不整场面对与对手的激烈对攻,而散打选手只需要搂抱使用摔法即可以化解对方的猛攻,同时使自己的体能得到一定恢复;不用考虑进攻积极性,只要点数领先及可以采用“游走”战术。其结果,就是散打选手在对抗打击技术出色的国外高水平职业泰拳手、自由搏击选手时,在打击的力度、方式、主动性以及抗击打等方面存在欠缺,也使得散打选手不得不在打击技术不如对方的情况,频繁使用摔法化解对方凌厉的拳腿攻击。往往依靠对方较少使用的摔法以及加分制的规则,在得点数上领先对手从而获胜。关于以上说法的例证,除了众所周知的韩磊VS省过的经典惨胜之战外,散打泰拳化的代表王强VS陈彦召的比赛也很能说明问题。王强打击技术全面优于陈彦召,却屡战屡败,原因就在于陈彦召非常好的利用了规则。稳固防守尽量减弱王强重拳重腿打击的效果,依托体重优势以摔法得分,并抓住机会推王强下擂,由此两次战胜王强。尽管王强可以说是中国大级别散打选手中打击技术至少前三的水平,具备与号称“日本最强男”的武藏正面对抗的实力,却始终难以在国内赛场问鼎,其技战术打法不适应散打的规则体系是重要原因。在此还要提到一点,散打王赛事在2002年左右,对得分规则进行了改革,要求拳腿打击除清晰之外,有力方才得分,由此杜绝了诸如小鞭腿蹭点得分的现象。例如在散打王早期,格日乐图VS王进锋的比赛,格日乐图最终以99:98的比分获胜;柳海龙VS苑玉宝,柳海龙以100:96的比分获胜;而在2003年三亚美丽之冠的散打王中王半决赛中,郑裕蒿以6:4战胜宝力高;决赛中,柳海龙VS郑裕蒿之战,柳海龙以11:3获胜。该规则延续至今,相继被功夫王、CKA等散打赛事所采用。这项改革,有效提升了散打选手的打击技术,观看功夫王选手的比赛,可以发现打击技术的明显提升,甚至出现了自由搏击中典型的X攻击,但仍未从整体上改变摔法与得点制的结合、导致散打选手整体打击技术不力、尤其是拳法相对偏弱的桎梏。小散打、大散打:第二次散打技战术升级回顾历年以来的中外格斗对抗赛,摔法的使用仅有个别KO或重创对手的战例。如林建申曾用摔法KO日本选手,以及中国选手曾用摔法导致伊朗选手胳膊脱臼从而TKO获胜,此外张亭宾也曾用过桥摔重创泰拳手。除此个例以外,散打摔法大多数时候的作用“仅仅”是使得散打选手的得分领先。然而在面对真正重视摔法、同时又结合地面缠斗技术及关节降伏技术的综合格斗时,又由于自身技战术体系不完善而至今为止没有一名散打选手踏上综合格斗规则的Pride、UFC赛场,由此形成了散打在世界格斗界颇为尴尬的局面。散打技战术改革的核心,即在于重新定位摔法在整个散打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加分制依旧是散打胜负判定规则的大背景下。事实上如果散打依旧以进军奥运为目标,则国内主流散打赛事中,加分制几乎不可能被减分制取代,但是,这并不妨碍通过对于摔法的调整,来实现散打打击技术以及中国格斗整体的升级。如果说散打泰拳化是第一次升级,那么散打的第二次升级,就是对于摔法的重新定义。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强化拳腿打击技术、适当限制摔法、自由搏击化的“小散打”;以及在保留摔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地面缠斗技术和关节降伏技术等,综合格斗化的“大散打”。由此,散打的技战术体系将能与除职业拳击外的站立及综合格斗两大主流规则下的世界职业格斗赛事进行全面接轨,以此培养出的散打选手,将能成规模的进军如Glory、UFC、K-1、等世界职业赛事,代表中国杨威国际赛场,从而真正促进散打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相比较而言,对于散打选手来说,“小散打”更具可操作性,而“大散打”具备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站立格斗与综合格斗相比,在国内有着良好和广泛的基础,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选手训练备战及赛事运营也更为简单易行;而以UFC为代表的综合格斗,近些年发展十分迅猛,正在引领全球格斗浪潮,在赛事平台规模、市场影响力和观众数量等方面已经超越了主流站立格斗赛事。就未来发展来看,综合格斗继续发展壮大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发展潜力依旧十分巨大。小散打:强化打击技术,适当弱化摔法纵观散打的技战术发展历程,最大的趋势就是打击技术的逐渐进步与提升,以及对于摔法使用的逐渐减少,比如功夫王的比赛与散打王相比,拳腿打击比例明显上升,打击效果也有了大幅强化。但是以拳法为代表的拳腿组合、组合拳以及护头等技术的薄弱,依旧是散打延续多年的弱项,并未能随着散打泰拳化得到彻底的改善。如果说散打泰拳化的第一次升级全面提升了散打的“硬度”和“力度”;那么散打的第二次升级,就是要突出打击的“精度”和“速度”。即在散打泰拳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自由搏击的技术,加强散打的组合攻击和连续攻击,强化打击精度、打击速度和频率、打击方式,并适当弱化摔法,即“小散打”。泰拳的膝肘打击技术,是建立在泰拳自身独特内围缠斗技术基础上的。散打泰拳化,虽然初步强化了散打的拳腿膝打击技术,但是在散打整体技战术体系未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无法完全借鉴泰拳独特的内围缠斗技术,其技术的提升重点主要在于对单发拳腿膝攻击的强化,如泰式扫踢取代散打鞭腿、近身时以膝击取代贴身摔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打泰拳化,是引入了泰拳刚猛的“外表”,而不是以内围缠斗为基础的整体膝肘打击体系的“内在”,来弥补散打风格偏软的缺点。在泰国本土举办的泰拳赛事中,各项技术的使用比例大约为4分膝、3分腿、2分肘、1分拳。由此,泰拳本身其实是并不看重拳法的。在泰拳与自由搏击的对抗中,尽管泰拳凭借自身刚猛硬朗的单发重拳重腿能够取得优势,但泰拳手整体节奏偏慢,攻击易被有效格挡;而自由搏击选手却往往凭借比泰拳更为快速、灵活、多变的节奏,结合优秀的组合拳攻击给予泰拳手重创,从而赢得胜利。尽管泰拳与自由搏击的对抗互有胜负,但是自由搏击的流派特点,相比较泰拳,更是散打选手所亟需的。如果说早期散打通过与泰拳的交流,认识到自身风格偏软的缺点,进而带来了借鉴泰拳实现第一次散打升级;那么,自由搏击的流派特点,恰恰可以弥补散打的弱项,使得散打在泰拳化带来的打击硬度和力度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打击的多样化、精确化和高频化。借鉴突出拳腿组合、组合拳,快打快收、限制搂抱及摔法的自由搏击技术,从而对散打的拳法、拳腿组合等打击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精雕细琢,实现散打的第二次升级,方能使散打选手真正具备与世界顶级格斗选手正面对抗的实力。大散打:保留摔法,进一步引入地面缠斗和关节降伏技术相比较于站立格斗,中国综合格斗的水平,与世界顶级水平差距更大。如果说散打选手初步具备与世界顶级站立选手对抗的实力;那么中国综合格斗选手连与亚洲顶级选手对抗都颇为勉强;且基本为体制外职业选手;至今为止尚未有一名散打选手参加过UFC、武林传奇、锐武等综合格斗赛事。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近邻早已迈入世界顶级水准的行列,以五味隆典为代表的日本选手,曾长期排名中轻量级别世界第一;近些年韩国选手的发展势头也极为迅猛,如金东炫等。除刘文擘曾进过亚洲大级别综合格斗选手排名的前十外;在日韩选手人数众多的中轻量级别中国选手一直难以榜上有名。对此,国外某官方人士曾表示疑惑,无法理解为何一个占到世界人口1/5的大国,却始终出不了一位世界级的综合格斗选手。归根结底,还是散打规则本身的限制。所谓“大散打”,区别于强化拳腿打击、适当弱化摔法的“小散打”,即在保留并强化摔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地面缠斗技术及关节降伏技术;同时适当限制倒地后攻击时间,如规定若干秒内未在地面降伏或KO对手的,则重回站立比赛状态。由此,散打选手将具备与综合格斗选手对抗的实力。在世界散打范围内,这已早有先例,在俄()与乌克兰的散打比赛中,除熟悉的侧踹、无围绳擂台、抱拳礼外,更有地面缠斗和降伏;选手可以在摔倒对方后,在10秒内对倒地的对手继续攻击或者降伏,10秒后裁判即会中止,并使双方重回站立比赛状态。同时在国内最新锐的赛事——CKF中国功夫争霸赛中,也已经实现了“踢打摔拿”等散打四技的全面结合。如果说CKF的规则对于大多数散打选手来说略显生硬,则完全可以借鉴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散打比赛,先实现有限时间内的允许倒地后继续比赛,再逐渐过渡至不限制地面比赛时间的规则。据说在散打创立初期,在各地试点时,部分地区的散打除了“踢、打、摔”外,另有“拿”技,其技术来源为中华传统武术中的擒拿与反擒拿,类似于现代综合格斗中的关节降服技术。而为何拿技未能流传至今,在此只能猜测,在早期散打比赛中,比赛为开放式擂台,选手带拳套在无围绳的擂台上,难以施展拿技;且相较于更为明显的踢打摔以及下擂,拿技显然更加难以得点计分,早期散打又没有引入降服这一判定规则,种种原因,最终导致拿技的消失。因此,与其说“大散打”是改革创新,倒不如说是回归本源。如果拿技得到了保留,那么散打的技战术体系,将完全称得上是真正的站立综合格斗。有了拿技的散打,或许不会陷入其后发展中,摔法与得点制结合,导致的弱化拳腿打击,转而依靠摔法得点致胜;就可以避免早期面对泰拳等国外格斗时屡屡表现出的拳腿打击不力、组合攻击有限、抗击打能力弱的缺点。同时,由于拿技与现代综合格斗的各类降服技术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都讲究对于对手关节的控制等,那么,散打技术流派出身的选手,在适应综合格斗规则上,无疑将较现在的散打选手,有着远远胜出的优势。散打将不仅仅只与摔法基本无用的纯站立格斗对抗,更可以与发展前景广阔的综合格斗进行交流。中国综合格斗发展薄弱的现状,或许会得到根本改观。(作者:近卫坦克旅)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olfzhang]
热门搜索:
排名球队胜/负胜率/胜差
排名球队胜/负/平积分
排名球队胜/负/平积分
排名球队胜/负/平积分
排名球队胜/负/平积分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野架散打好还是泰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