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太极拳格斗是健身娱乐而不是格斗

【资料分享】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者(转自太极吧)【戒色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417,714贴子:
【资料分享】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者(转自太极吧)收藏
本人今年以打太极辅助戒色,感觉效果不错。下面从太极吧转载一篇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者的文章,文章写得极好,但愿对各位戒友有帮助。下面为转载:
神牛摄影器材--为专业摄影者打造,你值得拥有!
2011年上半年笔者曾连续在本吧发了18篇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者的贴子。在陆续发贴的过程中,有网友将其中的13篇收集起来以《转mahanying3316的贴》为题转发至杨氏太极吧,此贴被加精(见该吧精品区)。由于原为一篇篇分散发表的,不连贯,缺乏整体感,现将全部18篇以及对象相同的另外两篇计20篇,集中起来逐篇修改后,打包发表,供可能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参考。讲的都是必备的基本知识,前14篇侧重打基础,后几篇侧重强化和深入理解。 为何发这些贴子? 作为国之瑰宝,传统太极拳应当发扬光大。另方面,太极拳,因其明显的健身作用,被单纯用来为健身养生服务,已是既成事实。就目前情况看,众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不习武却打太极拳的现象将继续下去,作为一种趋势,似乎已不可逆转。既然如此,就有必要研究一下:这些人应怎样打太极拳?对于他们来说,传统太极拳理念中有哪些须认真坚持?哪些可适度忽略?或者说,为把拳打得尽可能理想些、收效大些,他们具体该遵循怎样的基本指导理念?这样的问题如能解决好,将惠及国内国外数以千万计的人群。 这20篇贴子基本上表达了笔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愿与朋友们进行意见交流。诚恳欢迎批评指正。为便于阅读,先介绍各篇的标题: 第一篇 专注于动,才能生静 第二篇 动生静的生理基础 第三篇 情绪、心情与健康 第四篇 求静益于健康的生理学解释 第五篇 不求高难,只求适度 第六篇 要不要刻苦训练? 第七篇 提防膝痛应从学拳开始 第八篇 用意与用意要轻 第九篇 说说不用力 第十篇 不用力,放松与轻 第十一篇 太极拳与人体功能 第十二篇 如何对待内气运行 第十三篇 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 第十四篇 打太极拳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之六个要点 第十五篇 处理好十大关系 第十六篇 学拳须知---“双一二三四五” 第十七篇 同为健身手段,太极拳与一般健身运动的区别 第十八篇 太极拳与无为哲学 第十九篇 “心与意合”浅说 第二十篇 打拳开始前须默读的两个口诀
专注于动,才能生静如果每日只是打打太极拳套路,用以健身,那么打太极拳就应定位在动中求静上,动静结合,以求静为重点,一切以利于动中求静为准。从打拳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做到情绪稳定,心平气和,进而在打拳过程中并通过打拳争取做得更好。实现动中求静,重点抓什么?一定要切切实实做到意领形随。即使套路打得纯熟, 招招式式都已练得形成熟巧, 打拳时一举一动仍须有心意主宰。举手, 因心意令其举; 投足, 因心意令其投。拳应打到心神专注、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引导肢体打好套路中的每一招、每一式上, 心中只装着拳式, 别无他念。意与形结合到如此程度, 意味着动中求静已相当理想。人无所求, 心自安宁,于是情绪稳定了, 心情平静了。心神专注是动中求静的关键, 是打好太极拳的保证。
动生静的生理基础欲求静,必须心神专注于动上,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引导肢体打好招招式式上。心中只可有招式。为什么这样做能求静?下面仅从生理学角度简略解释一下。人的意识活动是通过大脑皮层实现的。大脑皮层的活动存在着兴奋与抑制相互诱导的现象。在大脑皮层内,一种神经过程如兴奋的发生,可以诱导出与其相反的神经过程如抑制。当我们把全部心思投放到引导肢体打好每一动作上时,大脑皮层中相关的功能区就会处于兴奋状态。打拳越投入,兴奋越强。此时,兴奋区周围的其他功能区发生的抑制也会越强,以至于紧张、压力、乃至痛楚等等,便都自然而然排解掉了,于是人心安静下来。动生静。动为人所必需,固然重要。但在太极拳里,全副精力用在动上,实则主要是为了静,据此,可以说动是求静的手段。动中求静,重点不在动引起的兴奋,而在兴奋诱发的抑制。“以一念代万念”,现实生活中不乏实例。
情绪、心情与健康打太极拳为什么求静? 因为情绪稳定、心情平和与健康密切相关。生活经验表明,心情可以引起人体技能的变化。情绪激动,可引起剧烈心跳,无牵无挂,入睡容易,遇上闹心的事,有时就辗转反侧,入睡困难,等等,实例举不胜举。不健康情绪如恼怒、忧伤等,可能造成机体功能失调, 诱发某些疾患。暴怒可突发心脏病或中风。生活与工作负担,可令人精神紧张,产生压力, 引起焦躁情绪或抑郁感,甚至发生心脑血管等疾病。健康情绪对人有益。有研究表明:类似情爱、感激和满足这样的情感,会使精神放松,压抑感减轻。情绪好不仅有助于慢性病康复,甚至还利于外伤愈合。坏心情强度越大越不利,好心情却以适度为好。情绪波动过大, 突然的激动, 过度的兴奋, 哪怕是欣喜所致, 也可能有损健康。要防止乐极生悲。一篇谈论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文章提到:有人曾对猝死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所调查到的170例中,发病近期受到重大精神打击如亲人遭遇不幸的占41%,本人遇到危险、威胁等的占24%,过度兴奋的如团聚等占6%,合计占71%。这个调查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情绪波动与精神创伤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事实证明: 气氛祥和,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最有益于健康。这一点, 正是打太极拳所努力追求并且可以做到的。
求静益于健康的生理学解释动中求静就是通过动求得情绪稳定、心情平和。根据生活经验,人们懂得情绪、心情会影响到健康。为什么会这样?下面仅从生理学角度简略加以解释。人体内的大量液体如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统称为体液。体液不仅温度、酸碱度等保持相对稳定,其中含有的种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总的来说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与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体内代谢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至人整个生命过程的延续,密切相关。体内的这种相对稳定状态一旦出现问题,并在时间或强度上超过一定限度,人的健康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维持与调节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方面,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着关键作用。只要这两个系统功能保持正常,体内的这种相对稳定一般会处于十分良好的状态。说到这里,就得提提人的心理因素了。人的情绪、心情会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当人平静时,神经系统兴奋度适中,内分泌系统工作正常,自然利于健康。不过当人心情不平静、情绪有波动时,就不同了。此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会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的工作;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任何一种物质的增多与减少,均有引发健康问题的可能。比如,当人兴奋、恼怒、恐惧、精神紧张或压力大时,交感神经兴奋加强,致使内分泌系统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其浓度超出了体液中应有的正常值。于是,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增多等反应。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反应不一定就导致疾病发生。但是,长时间的或过度的反应,则可能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人就可能患上某种疾病,不良情绪、坏心情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就表现出来了。一是人的情绪、心情,一是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工作,一是体液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三者的关系,使情绪、心情与健康紧密连结在一起。打太极拳可以起到调节体液,保持体液平衡的良好作用,何乐而不为?
忽然想到了一套特别搞笑的动作。洗麻将搓麻将抽麻将胡了
不求高难,只求适度有的动作,一些人如果按技术要求做,难以完成,例如下势要求低势下蹲,摆莲脚要求双手依次拍打外摆的脚面等。任何动作,只要做起来产生不适感、吃力感,或者做时能引起身体失衡,都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变通。在身体不舒服、吃力和摇摇晃晃的情况下打拳,怎能聚精会神,平平静静?老年人尤其应当注意,难度大了,存在安全隐患。不管哪一个年龄组的人,即使是青壮年,只要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动作难度都是相对低一些好。这是因为,打拳的定位是动中求静。打得越是平稳、灵活、舒服、自然,越容易实现预期的目标。下蹲不是越低越好,抬腿不是越高越好,步子不是越大越好,动作不是越难越好。不要追求高难,结合个人情况,适度为好。
要不要刻苦训练?人们崇尚铁杵磨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人贵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那么,练太极拳要不要勤学苦练?起步较晚、年龄较大、练拳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的人,可以勤学勤练,但要适度,最好不要苦练。理由如下:1.太极拳有一条重要要求,即打起来自感舒适。“一身舒适为万法宗”。从练拳一开始,就应照此办理。苦字常与吃苦、难受等意思连在一起。练到产生吃力感,不适感,疲劳感,甚至腰酸腿痛,与上述要求相违背。2.太极拳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健身手段。有人甚至坚持终生。初学者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两天便学会一个套路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来日方长,还是循序渐进为好,不可操之过急。3. 打拳本为健身,不能适得其反。如果只是出现轻微不适,倒也无妨。可是严重一点的,例如出现膝关节疼痛,年纪大的人就得注意了。
提防膝痛应从学拳开始打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动作轻缓,自我感觉舒适,而且打拳不能过累。若是按上述要求做了,是不会引起膝关节痛的。但是,如果指导思想不对头或方法不当,也有可能出毛病。常听人说:“初学太极拳,出现膝关节痛是正常现象,打打就好了。” 还有人在谈到此现象时说:“这时,就需要有克服疼痛、忍受疼痛,并与之抗衡的精神,要有假如我怕痛,痛就不怕我,而我不怕痛,痛就怕我的思想……忍耐一段时日,疼痛就消失了。”上面引用的两句话,若是说给以练武为目的习拳的青壮年或少年儿童,笔者无意就此说三道四。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在练拳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膝痛,不管什么原因引起,都不能照上述两句话办,不可硬抗。不然的话,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年轻人关节出现轻微不适,一般情况下能逐渐恢复。年纪大的人则不同,膝关节已逐渐发生了退行性改变,相关组织的修复能力减弱,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与关节囊相对松弛,对关节保护作用差了,本已有所老化的关节软骨、半月板更易受损。一旦耗损超过修复能力,你不怕痛、能抗衡也无济于事,疼痛可能越抗越重。膝关节痛在老年人中常见,人越老发病几率越高,且不易恢复,不管打太极拳与否,都可能出现。因而,上了年纪的人从学拳开始就应留心保护好膝关节,尽量不让它出问题,十分重要。初练太极拳出现膝部疾患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没经验,练时步子大,下蹲低,用时过长,致使膝关节超负荷活动过多。初学乍练,功底不深,时间长了,连年轻人都可产生膝痛,更不用说年纪大的人了。上了年纪的人,就是能蹲得很低且不吃力,也还是架子高些好,以防万一。如已出现膝痛,应适当缩短打拳时间,减少难度。无论如何不能再屈膝到产生疼痛的程度。疼痛较重者,应停一段时间,养一养,治一治,并借机学学相关理论。身体康复了,认识提高了,再打不迟。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策略游戏选大皇帝,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用意与用意要轻 用意二字强调的是练拳时一定要“心为主帅,身为驱使”,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意领身随”,“时时皆有意识导动作以俱进”。一定要把全部心思用于引导肢体做好每一招式,每一动作,以至整个套路上。 任一动作都得听令于心意,在心意指令下发生,在心意引导下完成。打起拳来,心里想的只应是招式动作,要努力摆脱无关思绪的干扰,减少好奇心,少为身边事物、声响分心,尽量不走神儿。有人说: 打太极拳时“哪怕泰山落于右,烈马奔于左,操练者应心如止水,敛神定意,处之泰然”。这话用语实属夸张,用意却十分清楚, 强调的是: 行拳须“静一而不变”, “心中无有些许杂念”。习练者如果真能达到或接近神与形合,物欲无存、情思不扰、守寂不争的境界,打太极拳便成为一种精神享受了。有人很重视用意,行拳时严管自己,常为走神儿着急。打拳,不仅肢体放松,动作轻,精神也得放松,用意也得轻。像这样严管自己甚至达到有点紧张、执着的程度就不对了。常言说:“心一执着,则万事不得自然。” 你把自己看管得越紧,对外界刺激反而越敏感,更容易分心。实际上,用意过重本身就是一种分心。一定要轻松得意,舒适自然。是要用意,但所用的意最好在有意无意之间,轻到不能再轻。练拳时,常有外界干扰,走神儿了,收回来就是了,平常心很重要。
说说不用力作为武术,传统太极拳十分重视劲(或称劲力)。劲在太极拳里有特定的含义。不为练武只为健身的习练者,只是每天打打套路,也涉及到劲的问题,捋有捋劲,按有按劲,蹬脚有蹬脚的劲,出拳有出拳的劲,以腰带动得用腰劲,等等;不过,由于不习武,不涉及与技击相关的问题,因而不必过多考虑这一作为特定概念的劲字。应当考虑并特别注意的是不用力三个字。只要是打套路,有一种力就不能不用,这就是为准确完成每一招式、确保姿势正确、维持动作稳定与动作自然而在生理上所必需的力。这样的力不用的话,就打不成太极拳了。所谓不用力,说的是:行拳时,除了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以外,主观上不再额外用力。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的一大特点是不影响血脉流通。而额外用的力,也称拙力,则会引起某些肌肉紧张,产生僵滞,使相关部位血脉受阻。打套路时,不管做哪一动作,主观上应尽量一点力也不用,动作轻轻。认真按技术要求做就是了,每理想地完成一个动作,手眼身法步到位了,也就把全身各部位为完成该动作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用上了, 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做一个动作生理上该用什么样的力,一般人可能说不好也说不全,但只要把动作做好,中规中矩,就可能不自觉地把所需的力使出来,而且周身会配合得很好。这种能力是人通过从小到大的实践活动获得的。一些平时不常做的动作,一时可能做不好,只要细心琢磨技术要求,反复观看录像资料,求教于人,多多练习,定能做好。熟能生巧,存在的潜力不愁开发不出来。不用力与正确的身形关系密切。仅举例说明一下,《太极拳之练习谈》里说,虚灵顶劲是“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试想,头上顶个物件情况下打套路,怎能不轻而又轻?又如“沉肩垂肘”和“松腰松胯臀部内敛”,前者保证了上肢放松,后者不仅放松腰胯,还有助于圆裆,有助于下肢关节放松,而不用力以全身放松为基础。初学者往往只是在预备式里考虑头颈怎样,腰胯如何,等等,打起拳来却不注意这些全过程都应保持的要点了。这不对。
不用力,放松与轻动时主观上不用力,形体放松以及动作轻轻,对于太极拳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打套路时,有了这三点才有呼吸深长匀缓、血脉通畅,才谈得上动中求静。这三者本身密切关联。形体放松,为不用力创造了条件,动作也就轻了。真正做到不用力了,说明形体放松得较为理想,动作自然重不了。这三者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即太极拳的运动,进行了不同的描述。从生理上看,是形体松,从外观看,是动作轻,从力的运用上看,是不用拙力。既然如此,打拳时可否将注意力放在其中的一项上,通过实现其中的某一项,同时也带动另两项的实现呢?只抓动作轻不行。个别身体状态有放松,有不用力,但习惯上一般不用轻重来表达,例如“双腿开立”以及“立身中正” 等。形体放松是不用力与动作轻的基础,十分重要。可否只抓放松?也不行。放松的尺度不好把握。到什么程度才是“大松大软”,才是“真松”?尚无明确标准。用什么方法放松?哪些部位需要放松?人们的理解出入不小。有的人要求意守穴位以达到放松,这对一般人来说不易做到。有的人把放松分为多个层次,除周身肌肉、关节放松外,还要求血管、毛细血管放松,五脏六腑心肝脾肾一一放松,甚至要求颅腔里的物质、骨髓等也都要松开。血管、心肝脾肾、颅内物质、骨髓等,其活动都不受人的意识直接控制。姑且不说它们能否放松、怎样放松等问题,即使这样的放松真的有人能做到,也不是常人力所能及的事。本文的重点,就是想强调:对于每天打打套路的人来说,为同时做到这三点,应抓不用力这三个字,即:打拳过程中,主观上尽可能一点力气不用,“身上不带分毫拙力”。如能做到这一点,加上身形正确,那么习练者基本上可看作是形体放松了,而且必然是动作轻轻。
第十一篇 太极拳与人体功能人体的诸多生理、心理现象,有的是在意识支配下发生的,如肢体运动,有的不是,如神经传导,胃肠消化等。有一些人体功能是按其自身规律自主运行的。这其中,有的可以人为直接调控,如呼吸。呼吸一般情况下自主运行,但人可以让呼吸在较短时间内快些或慢些。有的人体功能也是自主运行,一般人却无法直接干预,如心跳,常人无法想快就快,想慢就慢,除非通过间接方式对其施加影响,如增加或减少体力活动等。打太极拳,除形体动作外,习练者对个人人体功能,特别是通常情况下按自身规律自主运行的功能,尽可能不有意进行直接调控。这样,太极拳对人起到的种种积极影响,就主要是通过专心打拳而间接产生的了。这样做优点有二:优点之一,是可以避免因人为直接调控不当所引起的负面作用,以减少不利于求静的因素。例如,人行拳时有了杂念能主动排除,不过求静靠的主要还是把全副精力专注于打拳上。心中只有招式时,杂念就没了,人也就静下来了。如若一面打拳一面严管自己、不让自己分心、过分警觉的话,实际上就已经是分心了,反倒适得其反,容易打错。又如太极拳通过整个行拳过程进行调息,使得呼吸匀缓深长,而在行拳过程中则要像日常生活中那样做到忘息。习练者,特别是初学者,不必忙着练把呼吸与拳势的“起落开合”结合起来的能力,把握不好分寸的话,可能造成呼吸不顺畅。优点之二,是能借以把对习练者规定的种种要求从数量上减少下来,以利集中精力求静。如能做到除形体动作外尽可能不再对身体任何其他功能有意识地进行直接调控,那么,习练者打拳时要做的基本上就只剩下一件事了,即专心致志引导肢体按照要求把每一动作、每一招式、以至整个套路打得正确无误。倘若这样做了,心自然会静下来。久而久之,良性心理因素的健身作用便会显现出来。
第十二篇 如何对待内气运行内气在体内按其自身规律自主运行,一般人无法主观直接调控。对内气态度不一样,有人主张引导其运行,有人认为听其自然为好。许多太极拳著作,在讲解招式的打法时,不提内气运行。杨澄甫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是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作品,传世经典,影响深远。该书讲解打法时就没提内气运行问题。 古人有“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说法。杨澄甫的弟子之一、太极拳家陈微明解释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运气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虚成实,至大至刚。”一般人,尤其是每日打打套路的人,最好走养气的路子,走“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的路子。运气,即有意引导气的运行,须审慎,弄不好会产生不利影响。杨澄甫的另一弟子、曾协助其师执笔完成《太极拳体用全书》的郑曼青就曾说过:“气一练错,不但没有好处,害处很多。”古人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动中求静,精神内守,心气平和,利于气的运行。可以不去干预气的具体运行,让气自己管理自己,按其自身规律行事,它会在行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变得充实。不为习武只为健身、每日打打套路的人多属业余锻炼,是普及太极拳的对象。假使事情搞得简单点儿能达到健身效果,不妨从简。为了更好理解第十二篇,可参考本人写的另两篇贴子,即:1.《练架子时,如何对待气?》2.《从防止出偏角度看,须注意的要点》
第十三篇 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为习武只为健身、每日只是打打套路的朋友,为追求良好的锻炼效果,亦须循规蹈矩。归纳起来,行拳时须遵循的有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四大基本原则是对习练者身心两个方面提出的总的要求。它们是: 1.中正---立身中正,不仰不俯,不倾不斜; 2.放松---身心放松,用意要轻, 不用拙力; 3.平静---心平气和,一心练拳; 4. 舒坦---自觉舒适,无吃力感。 八大动作要领用来规范动作。它们是: 1.准确---循规蹈矩,动作到位; 2.平稳---起伏不大,不摇不晃; 3.协调---周身一体,上下相随; 4.连贯---动如行云,绵绵不断; 5.轻柔---轻而不浮,柔韧有序; 6.圆活---身手灵活,来去忌直,宜走弧形; 7.自然---动作得体,分寸适度,舒展大方; 8.匀缓---拳速均匀,动作缓慢。 上述基本原则与动作要领仅仅提供给每日打打套路用以健身者。其中,每一项都应贯穿于打拳的全过程。任一招式、动作都不得违背其基本精神。有的套路,拳速快慢相间,如发力、快速转身、突然摆脚等,年纪大或体弱者可以变通,改为匀速。
第十四篇 打太极拳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之六个要点 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打拳所涉及到的是太极拳中那些即使不习武也可用来健身的种种要素,可以说是采用了非武打法。他们打拳时应遵循的指导理念,是在充分考虑了非武打法这一特点之后提出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一些要点: 1.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求静为侧重点,一切以利于求静为准; 2.求静的过程就是把全部心思用来引导肢体打好每一招式、每一动作、以至整个套路的过程; 3.打拳不追求高难,只求适度; 4.意领形随,意领时用意要轻,形随时主观上不用力; 5.除形体动作外,尽量不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诸多功能,特别是不对通常 情况下自主运行的功能,有意识地进行直接调控; 6.坚持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说明:这个贴子,即第十四篇《打太极拳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之六个要点》,原为《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朋友》系列十八篇的《之十八》。由于这个《之十八》与前面的十三篇即《之一》至《之十三》关系密切,这次发表便直接提到这十三篇的后面了。 六个理念要点分别与前面十三篇有对应关系,具体介绍如下: 1. 要点1和要点2,对应《专注于动,才能生静》,《动生静的生理基础》,《情绪、心情与健康》,《求静益于健康的生理学解释》。 2. 要点3,对应《不求高难,只求适度》,《要不要刻苦训练?》,《提防膝痛应从学拳开始》。 3. 要点4,对应《用意与用意要轻》,《说说不用力》,《不用力,放松与轻》。 4. 要点5,对应《太极拳与人体功能》,《如何对待内气运行》。 5. 要点6,对应《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 为进一步了解各个要点,可分别参阅它们各自对应的贴子。
第十五篇 处理好十大关系 为了打好太极拳,每日只是打打套路用以健身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简单介绍如下: 1.搏与养的关系 太极拳属武术,自然涉及到搏击。不过,如果每日只是打打套路,不为培养搏击能力,只为健身养生,就要尽量利用传统太极拳中那些不习武也可用来健身的种种要素,而那些直接与培养技击能力相关的要素,如打套路时设想自己与假想敌对抗等,就免去了,相反,要超脱、豁达、心无所求、不与人争。 2.苦与舒的关系 拳是要练的,反复练。如果目的在于习武,还得苦练。但打拳仅为健身者,特别是年纪大一些的,无须苦练。“养性之道,常欲小劳”,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练时不能产生不适感、吃力感、疲劳感,就是说应以自感舒适为前提。。 3.动与静的关系 要定位在动中求静上,一切以利于求静为准。动固然重要,但动同时又是求静的手段。有人说:“太极拳之要点全在一静字。” 这话值得仔细揣摩。 4.意与形的关系 把全部心思专注于引导形体打好每一动作上,意领形随,内外一气。打得再熟练,动作自始至终都须是有意的,“心为令”,听令而后身动。 5.松与紧的关系 打太极拳须身心放松。要用意,要全神贯注,把全部心思都用于打拳,但用意要轻,意最好似有近无。精神须放松,但又不能走神。为了不走神儿,把自己看管过严也不对。看管过严了,对外部干扰反而更加敏感,这是精神紧张的表现,更易分心。形体须放松,动时不用拙力。哪里用拙力了,那里的肌肉就会紧张,血脉流通便会不同程度受阻。但形体放松也有限度,不能懒散松懈,不能失去太极拳的韵味。6.刚与柔的关系 太极拳讲究柔字。柔,是在太极拳章法、规矩、分寸允许的范围之内,就是说,柔中含有不应改变的东西,富有内在的刚性,柔中有刚。练套路,必须在柔字上下功夫;照此练下去,日久天长,人将变得越来越健康硬朗。先是周身有规矩的柔,然后是健康硬朗,先柔而后刚。 7.虚与实的关系 打起拳来,当实则实,当虚则虚,实而不僵,虚而不散。太极拳讲究稳与活,为此不能不分清虚实。分清虚实才有重心稳定,轻灵自如。身体失衡状态下既无沉稳也无灵活可言;果真如此的话,太极拳的种种基本要求都将成为空谈。 8.攻与防的关系 不习武谈何攻防?诸如进与退,伸与缩,开与合等关系原本都与攻防密切相关,所以就用攻防关系来概括并代表这组关系了。处理这组关系的办法是:分清虚实,有主有从,但要兼顾;动作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无过无不及;防止僵硬滞重、摇晃不稳,以免造成措手不及。进退、伸缩、开合、重心变换等最易产生不稳。为此,任何一条腿抬起并带动一脚离地之前,如前进、后退、蹬脚、分脚之前,另一条腿都应先坐实。记住,重心稳定在先。大幅度转身以及重心前后移动,都应尽量以双脚着地为好。 9.整与零的关系 这里讲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太极拳每一招式对人体各部位都有明确的要求,要分别交代清楚。但周身又是一体,一动无有不动,须完整一气。练太极拳套路必须把招招式式都交代明白,节奏分明。另一方面,整个套路又是一个整体,从起势到收势不允许存在任何脱节,打起来应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般。 10.难与易的关系 不为习武仅以健身为目的打太极拳,定位于动中求静上,动作不追求高难,难了可适度变通。不过,打起拳来全身心投入太极拳套路的一招一式之中,不为身边事物分心,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便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即使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也并非每次都能做到。难与易因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贴原为《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朋友》系列十八篇的《之十四》。)
第十六篇 学拳须知---“双一二三四五” 以健身为目的,每日只打打套路,可看作是太极拳的非武打法。采取非武打法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比较全面地体现在《学拳须知---“双一二三四五”》之中。“双一二三四五”文字不多,便于习练者随时复习、巩固、掌握其所学。 所谓“双一二三四五”指的是:一结合一侧重,二放松二畅通,三调三忘,四不四无,以及五要五并非。 一结合一侧重,即:动静结合;侧重静字。动固然重要,但侧重点在于动中求静,要把一门心思全部投放到引导肢体打好招招式式上,不为身边事物分心,不为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的问题分心。 二放松二畅通,即:全身放松,精神放松;血脉畅通,呼吸畅通。拳应当打好,不过打时主观上不能用力。不用力的前提是全身肌肉、关节都放松下来。精神也要放松。意领形随过程中用意不要过重,出自有意无意之间效果最佳。动作还得平稳、协调、连贯、匀缓,以助身心放松。动静结合配上两个放松致使心跳加快适度、肌肉无僵滞之处,自然利于血脉流通。不仅如此,呼吸也会因此变得匀、缓、深、长,供氧充分,无憋气现象,无急促之感。 三调三忘,即:调心,调身,调息;忘息,忘力,忘气。打太极拳为的就是三调。认真按规矩把拳打好,做到内里中和,外形顺遂,呼吸匀缓深长,也就三调了。说说三忘(忘即不考虑之意): 1.忘息,即不考虑呼吸,特别是不考虑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如果把呼吸都忘了,还能调息吗?是否矛盾?不然。人们是通过打好拳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缓的,而打拳过程中,最好像日常生活中那样,一般不考虑呼吸,忘息。忘息利于调息。人为地、有意识地调控呼吸,弄不好,反倒可能呼吸不自然,不顺畅,初学者尤其应当注意。2.忘力,即不考虑劲或力的运用。非武打法认为打拳的最佳心境是超脱,心无所求,与人无争。行拳时操练者无须考虑招式的攻防意义、无须设想自己在与人搏击,无须惦记防人、制人的事。非武打法不涉及与技击相关的问题。可能会有人问,做任何动作都会消耗一定的力,练架子也不例外,不考虑力行吗?非武打法认为,应把全部心思用在打好拳上,只要把每一动作、每一招式做好,中规中矩,手眼身法步到位,该用的力也就用上了,自然而然,而且会恰到好处。不考虑的是生理上为练架子所必需用的力;至于拙力,不考虑,也不用。 3. 忘气,即不考虑内气或真元之气的运行,尤其是不有意运气 。让气自己管理自己,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运行,顺其自然。有了气感怎么办?可以细心体验,但不要刻意追求。 四不四无,即:精神内固不走神,走架平稳不摇晃,拳速匀缓不改变,量力而行不勉强;身体无不适之感,上下无不合之处,行拳无倾斜仰俯,动作无断续僵直。 五要五并非,即:要端正祥和,要轻柔圆活,要自然舒展,要虚实分明,要持之以恒;习练并非越苦越好,动作并非越难越好,下蹲并非越低越好,步子并非越大越好,抬脚并非越高越好。 用非武打法打拳意在三调,重在调心。三调在动与静的结合之中进行。两个放松是实现动静结合的保证,不可或缺。四不四无、五要五并非,对做好两个放松、做好动静结合、做好三调、打好太极拳至关重要。 (本贴原为《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朋友》系列十八篇的《之十七》。)
第十七篇 同为健身手段,太极拳与一般健身运动的区别 本文讨论的是以健身为目的打太极拳与从事一般健身运动的区别,借以突出一下太极拳的特点。 现代健身理念,受西方的影响很大,很重视体内能量的适当消耗,健身时的运动量、运动强度都得与能量消耗挂钩,并按每次运动应消耗的能量来确定。比如,当前很流行的说法是:一般人一天中应累计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为什么不少于30分钟?这是因为:一般成年人每日如能通过健身运动消耗大约200卡路里热量就有利于身体健康,可以减少患某些疾病的危险,而为消耗200卡路里的热量,大致需要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 强调能量消耗,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所看重的明显是运动的生理效果。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但是通过运动发挥良性心理因素的健身作用的问题,过问的人却不多。 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运动形式,因而具有其它运动形式所共同具有的优点,也能使操练者通过运动获得生理上的好处,但是,它又与其他运动形式不同,它重视的是运动的心理效果。太极拳定位于动中求静,一切以利于求静为准,体能消耗多少,运动强度、运动量大小,都得有利于求静。太极拳是通过运动求得静,求得心平气和,通过运动发挥良性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为什么如此强调发挥积极心理因素的作用?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一下静、心平气和、良性心理因素、好心情对健康的影响。著名健康专家洪昭光教授在《让健康伴随您》一文里提到一位38岁的病人,因肝区痛做检查,大夫说他是肝癌晚期。此人精神负担沉重,一个多月后瘦得皮包骨,下不了床了。后来单位派四个人用担架抬着他坐火车到北京经一位老教授检查确诊他不是肝癌,只是肝脓肿,没什么。经老教授的一番开导之后,他如吃了定心丸似的,回家没用人抬,到家能吃能喝,又上班了。坏心情使好人很快就卧床不起,好心情让卧床不起的人很快又重新上班。心态好坏对于健康何等重要!而太极拳正是以打造良好心态、让人心平气和为重点。 已故著名哲学家任继愈曾有“养心第一,养身第二”的提法。这八个字适用于天天仅以健身养生为目的打太极拳的人。相反,一般健身运动不同的是把重点放在养身上,是“养身第一,养心第二” 。请注意,既然重点不同,存在差异,那么用一般健身运动的标准来衡量太极拳,或者把太极拳拿来仅仅用于活动腿脚,就都属于不妥了。 (本贴原为《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朋友》系列十八篇的《之十六》,原来题目是《“养心第一,养身第二”》。)
第十八篇 太极拳与无为哲学 太极拳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面仅谈谈打套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老子的无为哲学,以利于习练者深入了解太极拳的基本精神,把太极拳打得更好。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用之于修身,有一重要提法是“复归于婴儿”,即如初生婴儿一样,少私寡欲,无杂思,无邪念,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主观臆测,无刻意造作。“复归于婴儿” 以及类似的提法如“复归于朴”、“见素抱朴”等,说的都是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返回到人初始的状态,使人像婴儿那样不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特别是不受社会因素的束缚。 无为思想在太极拳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太极拳要求动中求静。什么是静?“归根曰静”。“归根”,就其哲学含义而言,与“复归于婴儿”的基本精神相一致。老子还说:“不欲以静。”说的是:静,来自不欲。有了不欲、无欲,自会有不为、无为。行拳时,要排除杂念,做到物欲无存、情思不扰、守寂不争,要全身放松、主观上不用力以及除肢体动作外尽可能不对人体功能特别是不对自主运行的人体功能直接进行人为调控等,主要是排除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干扰。人若能真的如想象的那样,从主、客观影响中解脱出来,恢复了其自然本性,那就是“复归于婴儿”了,无欲了,无为了,或者说,静下来了。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赤子指初生婴儿,含德之厚指品德之高尚。把含德厚者比作婴儿,不难理解。含德厚者,“常德不离”,会表现出婴儿的品质,如无私,无欲,不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修身过程可看作是逐渐向婴儿复归,是把身上后天沾染的种种世俗观念,私欲妄见,名缰利锁,减而又减,使之少而又少,用老子的说法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打太极拳,暂且不提其修身意义,即使只是打打套路,仅仅为了健身,至少也得在行拳瞬间把身上影响心神贯注的那些因素“损之又损”才是,不然心静不下来,更不用说做到无为大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主张无所作为。无为,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态度,从大处讲可用以治国安邦,从小处讲可用以修身立命。在打太极拳套路的短暂瞬间里,人处于清静无为的状态。这样做是为了发挥良好心态的积极作用,以利身心。无为,为的是有为。无为是有所不为又有所为。 有一个问题须解释一下。太极拳讲究用意,任一动作都须在心意指令下进行。可是初生婴儿是不懂用意的。可否像婴儿那样,也不用意? “复归于婴儿”不是要求方方面面都得跟婴儿一样,这一点无须多讲。重要的是,打拳不用意不行。人是在主、客观因素,特别是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离开生命初始的自然状态的。打太极拳可以理解为想主动复归于这种状态。请注意前面句子里的主动二字。不主动,复归不了。经历了世俗观念的熏陶,心里往往会有一些思虑难以放下;生活、工作、家庭负担、人际关系等造成的精神压力,时不时会纠结在心头;此外,打拳时还常常遇到突发的外界刺激。这一切都使习练者动中求静增加了困难,就连短时间的超脱,也变得不太容易。要主动,自然得用意。主动二字,其本身即意味着是有意为之。不过用意要轻,最好轻到说无又有,说有近无,轻到不能再轻的程度。用意不能重,不能执着。一执着,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目的,正所谓“执者失之”。 说来说去,所涉及的都关系到静字。人们常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写成横幅,挂在墙上,用来自勉。其实,打太极拳套路时追求的境界不也应该是淡泊、宁静吗? (本贴原为《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朋友》系列十八篇的《之十五》)
第十九篇 “心与意合”浅说1. 何为心?何为意?如何理解太极拳,特别是练架子时,涉及到的心与意的合与不合? 2. 有时,心、意二字同义,如“.以心行气” 偶尔又被说成“以意行气” ,又如“心猿意马”和“三心二意”两个成语中的心、意二字。在同义的情况下,不存在心、意合与不合的问题。 3. 有时,心与意二字有别,如 “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心为意之母。” “ 心一动则意生。” “ 意者,吾心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 等句子里面的心相当于思维器官,而意则指思维器官的产物,相当于思想、意念等。修炼中,如若达到心无所思,人无所想,自然也就无所谓意。心无心,意无意,这是心与意合的一种高层次的表现形式。4. 一般来说,心有什么样的思想活动,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心的活动与该活动产生的意,应该是相关联的,相合的;思维活动与思维活动的产物怎能不相关,不相合?既然本来总是相合的,有何必要提出相合的要求?不要求合不是照样合吗?这说明太极拳要求的心与意合,有其特定的含义。在这个特定含义的范围内,心与意既有分又有合的时候。心与意合常指下面一段里即将讨论的情况,用以突出行拳时精神集中的必要性。5.有时,心与意二字意思相近,都可作“心意”讲,但又有所不同。练架子过程中,心,是指人想打好一个动作、一个招式、乃至一个套路的心意(称作主流心意,亦可称之为真意、正念),其特点是需持续一定的时间,占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而意,是指实施这一主流心意过程中各个时间点上的、每一瞬间的心意(称作瞬间心意,如闪念、杂思等)。行拳走架时,如果瞬间心意与主流心意相一致,符合主流心意的要求,利于主流心意的实施,就是心与意合,此时的操练者全神贯注于招式、套路之上,心无二用;相反,如果某一瞬间因某种意外刺激临时产生了于主流心意不利的杂念,不符合主流心意的要求,影响主流心意的实施,心与意就不合了。所谓精神不集中,思想溜号,分心等,指的就是瞬间心意偏离了主流心意。就练架子而言,主流心意要求心静,体松,身正,注意身法,姿势正确,动作连贯,一气呵成等等,可是一旦由于一些偶然性的刺激引起走神儿的话,气不和、身不顺,乃至打错等现象就可能出现了。若只是做一个动作或一个式子,时间短,心与意不合的情况少些。若是打一个含几十个式子的套路,又想做到每一瞬间心意都与主流心意相合,绝非易事。 6. 打太极拳如端着满满一碗水走路一样,全过程的每一瞬间,都须百般留神,但又不能紧张,得讲究放松,泰然处之。应尽量把全部心思投放于行拳上,但用意宜轻不宜重,有意无意才是真功夫。别把自己看管得过严。偶有走神,出现杂念,排除就是了,平常心很重要,不然可能事与愿违,反而不利于心与意合。 (此贴即《“心与意合”浅说》也曾在太极拳吧发表过。)
第二十篇 打拳开始前须默读的两个口诀向初学者推荐下面两个口诀,供开始打套路之前默读。 在编写这两个口诀时参照了宗师杨澄甫所著《太极拳术十要》、《太极拳体用全书》里的《太极拳起势》部分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为何编这两个口诀?上述《太极拳起势》部分结尾处写道:“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编口诀默读,正是为了帮助初学者注意起势,以便做好身心准备,进入习拳状态。口诀1:虚领顶劲,两眼前视,舌尖上舔,唇齿轻闭,下颏微收,颈部松直,沉肩坠肘,坐腕舒指,含胸适度,拔背自然,塌腰松胯,臀部内敛,双腿开立,将弯未弯,立身中正,气沉丹田。口诀2:全身放松不用力,沉稳自然轻着意,外示安逸神内守,排除杂念重静字;不用力,轻着意,神内守,重静字;静,静,静。说明:1. 默读口诀时,一定要边读边对照自己,切实照办,不然就失去默读的意义了。2. 默读完第一个口诀后,应有意进行腹式呼吸,即吸时意想把气徐徐送入腹内,呼时意想把气徐徐由腹内送出。一呼一吸至少三次。然后,在继续腹式呼吸的同时,默读第二个口诀,读后开始打拳。 3. 注意,《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起势与当今套路如杨式103式、85式等的起势不同,其中不包含两手前平举后再放下这一动作。这里提供的两个口诀应在做当今套路的起势前即做两手前平举并放下之前默读4. 两个口诀中,除个别提法如“坐腕舒指”,“双腿开立,将弯未弯”外,其余各项内容均须贯穿于行拳走架的全过程。 5. 默读会占用一些时间,但值得。 附: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起势部分转抄:“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沉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两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此贴即《打拳开始前须默读的两个口诀》曾在杨氏太极吧发表过。)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格斗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