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项王乃上马骑不杀的乃是什么意思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不朽观念与仙话的兴起_论先秦仙话的发生_宋文婕
下载积分:5000
内容提示:不朽观念与仙话的兴起_论先秦仙话的发生_宋文婕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0:23: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不朽观念与仙话的兴起_论先秦仙话的发生_宋文婕
关注微信公众号优秀的编剧,伟大的导演以及热心的投资人。
优秀的编剧,伟大的导演以及热心的投资人。
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统统用POV写法改写一遍就行了,一定不要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POV,要有张角的、吕布的、王允的、华佗的、周瑜的、夏侯敦的、杨修的、关羽的、貂蝉的、马谡的、庞统的、孙策的、曹植的、姜维的、黄月英的以及等等很多其他人的POV,记住每个POV在做一些傻事坏事的时候给他们都找到make sense的理由。&br&第一卷序章用看张角演说后到家劝老婆入教的平民;&br&第二卷序章用某个问刘备买草鞋的问张飞买肉的人,卷末安排他看到刘关张入伍之后领着小队人马经过;&br&第三卷序章用乌巢粮仓守卫发工资喜滋滋赌博逛窑子的;&br&第四卷序章用刘表家御用医生给某平民看病,然后被小兵打断接走去看刘表;&br&第五卷序章用成都某慵懒老农挖到什么有寓意刘备入川的东西;&br&第六卷序章 马丁没写你也不写…………
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统统用POV写法改写一遍就行了,一定不要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POV,要有张角的、吕布的、王允的、华佗的、周瑜的、夏侯敦的、杨修的、关羽的、貂蝉的、马谡的、庞统的、孙策的、曹植的、姜维的、黄月英的以及等等很多其他人的POV,记住每个P…
@沈晓波 君的回答很完善地解释了历史。我再补充一些细节。&br&&br&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之所以为纵,因为地图上看,合纵的经常成员国包括从北到南的赵、魏、韩、楚。而连横所以为横,则因为它的成员国通常为东西两端的秦和齐。但这格局并不是绝对的,下面会提到。&br&&br&合纵和连横都是地缘政治构造联盟关系的一种体现。请看图(资料来自 Wikipedia: &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File%3AZH-&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zh.wikipedia.org/wiki/F&/span&&span class=&invisible&&ile:ZH-&/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战国七雄地图.jpg):&img src=&/0a1b06ce13fd9c1050aac0_b.jpg&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5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0a1b06ce13fd9c1050aac0_r.jpg&&&br&&br&战国七雄中,赵魏韩三国是三家分晋事件的产物。虽则三国行政上各自独立,但相互之间的联系依然紧密。另一方面,三国都和秦国接壤,也时时遭到秦国的蚕食,这是他们能够结成联盟的事实基础。楚国也是类似的。楚国的旧都,即郢都,离秦国距离较近,常常处在秦国的攻击范围之内,对秦国的侵略也有切肤之痛。这四国很容易走到一起。&br&&br&反过来,秦国和齐国没有直接接壤,相应地也没有什么战争威胁。所以容易结为同盟。至于燕国,它常常是一个墙头草。它和秦国同样不曾接壤,但燕国和齐国争夺渤海湾的冲突导致燕齐无法齐心。燕国较弱,为了对抗齐国的压力,也由于苏秦起合纵于燕,合纵名单里经常有燕国,但它也和秦国保持过和亲关系,是秦国在连横政策中争取的对象。&br&&br&上面这张图是公元前260年,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已经成功向北吞并义渠并威胁赵国北方边境,而且灭了巴蜀两国,掌握了后方粮仓,甚至已经顺长江而下打下了郢都,逼迫楚国迁都寿春。这一年爆发了可能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即长平之战。这是范雎的远交近攻政策和苏秦的合纵政策相争的年代。&br&&br&至于张仪的连横和公孙衍的合纵这一对对手,则需要上溯到更远一点,在秦国相对更加弱小的时期。那个时候秦国的争取对象甚至包括楚国。楚国相对封闭,且由于楚国有自立为王的历史,被中原各国讥笑为无文,所以楚国最初对合纵是并不那么热心的。如此才有《史记》里张仪骗楚怀王的那个经典段子和后来楚国的反复。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周慎靓王五年,即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张仪灭巴蜀之后。从此秦楚两国进入直接对峙阶段。随之进行的秦楚丹阳、蓝田之战中,秦国和韩魏组成连横盟约,击败了楚国。从此楚国国力大减,完全倒向后来的合纵。
@沈晓波 君的回答很完善地解释了历史。我再补充一些细节。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之所以为纵,因为地图上看,合纵的经常成员国包括从北到南的赵、魏、韩、楚。而连横所以为横,则因为它的成员国通常为东西两端的秦和齐。但这格…
&p&谢邀。&/p&&p&说道这个问题,我也是很惭愧,很小的贡献都做不出来。&/p&&p&但是我还是推荐一本书(谨慎看):《七国考》。&/p&&p&里面有讲兵的部分。&/p&&p&然而......由于我个人对这个兴趣逐渐就淡了,看到后来就没有再看下去。&/p&&p&如果觉得是竖版看的头疼,直接参考《中国战术史》吧。&/p&&p&但是这个说的又不是太详细(可以说是简单)。&/p&&p&真是不好意思!&/p&
谢邀。说道这个问题,我也是很惭愧,很小的贡献都做不出来。但是我还是推荐一本书(谨慎看):《七国考》。里面有讲兵的部分。然而......由于我个人对这个兴趣逐渐就淡了,看到后来就没有再看下去。如果觉得是竖版看的头疼,直接参考《中国战术史》吧。但是…
谢邀。&br&韓,说文中本意指井垣,即井边的围栏。形音字,从韋,倝聲。韋,即围的初字。&br&但韓國的「韓」字,不是说文中的本意。「倝」字金文音近通假作「韓」,指韓國。戰國七雄之一,韓、趙、魏曾三分晉室而為諸侯。&br&&img src=&/ed3c0daf8d6e_b.jpg& data-rawwidth=&58& data-rawheight=&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8&&&img src=&/75effd401027_b.jpg& data-rawwidth=&75& data-rawheight=&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5&&&br&「倝」字,会意兼形声字,從「旦」從「?」,「?」亦是聲符,「旦」象旭日初昇,「?」象旗子,旗子多是紅色的,全字表示太陽出來時,東方一片紅色光芒。本義是大陽剛剛出來、紅日初昇。《說文》:「倝,日始出,光倝倝也。从旦,?聲。金文、小篆「倝」字表示日出時東方一片紅光。本義是日出。&br&&br&今天位於中國東北面的韓國(Korea),南北分裂為兩個國家,北稱「朝鮮」(Chos?n)或「北韓」,南稱「韓國」(Hanguk)或「南韓」。在年間,整個朝鮮半島是「李氏王朝」,亦稱「朝鮮王朝」(the Chos?n dynasty)。「朝鮮」是朝日鮮明之意,故「朝鮮」又被稱為「晨曦之國」(The Land of the Morning Calm),與日本被稱為「日出之國」(The Land of the Rising Sun)正好互相比照(韓國、日本皆位於東方,故得此名)。金文用本義是太陽剛剛昇起的「倝」字來表示「韓」,反映「韓」字可能與日出有關。中國東北面的「韓國」又稱「朝鮮」,二名皆有朝陽、旭日初昇之意,保留了古義。
谢邀。 韓,说文中本意指井垣,即井边的围栏。形音字,从韋,倝聲。韋,即围的初字。 但韓國的「韓」字,不是说文中的本意。「倝」字金文音近通假作「韓」,指韓國。戰國七雄之一,韓、趙、魏曾三分晉室而為諸侯。 「倝」字,会意兼形声字,從「旦」從「…
&p&推荐一下何琳仪先生这样一部书:&/p&&p&&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战国文字通论(订补)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非常详实。如果担心基础不够,读读:&/p&&p&&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文字学简论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这本很薄,但讲的古文字怎么笔画增减、复用,是战国文字很常见的。林澐先生的名字最好不要写林沄,名从主人。&/p&&p&然后:&/p&&p&&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653563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文字构形学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p&学有余力就可以读读刘钊先生这一本,特别多材料,把套路基本总结。&/p&&p&读完发现《说文》小篆容易对初学者误导,因为历代的篡改和传抄错误。金文、战国文字乃至《说文》唐写本的很多字形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也和后来的隶变乃至楷书同出一辙。看《说文》字形会迷惑,但再早一些的反而好懂了。&/p&&p&当然,不是否定《说文》的价值,在方法论上这本书不得不读,同时很多古文、籀文字形在战国文字是可以得到验证的。&/p&&p&《汗简》(注意不是《汉简》)《四声韵》的古文字形也是可以和它们印证的。&/p&
推荐一下何琳仪先生这样一部书:非常详实。如果担心基础不够,读读:这本很薄,但讲的古文字怎么笔画增减、复用,是战国文字很常见的。林澐先生的名字最好不要写林沄,名从主人。然后:…
&img data-rawheight=&842& data-rawwidth=&600& src=&/fb29e22daedd7c468f126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b29e22daedd7c468f1262_r.jpg&&&img data-rawheight=&914& data-rawwidth=&690& src=&/fee36a6596eba33b60211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fee36a6596eba33b60211d_r.jpg&&&br&收录器物最多、分类最系统的图录应该就是这两部了,《中国青铜器全集》十六卷、《中国玉器全集》六卷。都属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丛书,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编纂出版的,图片质量可能比不上现在的新书,但也还能看。应该是我所知最详细的图录了。比较贵,但是也还可以接受。定价每册大概二百多的样子。&br&&br&至于近年所出的图录,图片质量非常棒,但是基本都是针对某一类目或者某一馆藏的器物,不成系列,欣赏可矣,但是系统学习还是要看上面的大部头的。下面列一些我看过的,感觉不错的,供参考。&br&&br&&img data-rawheight=&596& data-rawwidth=&450& src=&/b89d0b0ce60a2f633cf6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b89d0b0ce60a2f633cf6d_r.jpg&&《周野鹿鸣——宝鸡石鼓山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
这本书当时逛国博的时候在一楼卖书籍那儿看到的,嫌贵没买,站那草草翻了一遍。印刷质量极好,收录的器物也都是精品。强烈推荐&br&&br&&img data-rawheight=&1116& data-rawwidth=&848& src=&/ed3e818bf5c764a7ad3af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8& data-original=&/ed3e818bf5c764a7ad3af9_r.jpg&&《浙江省博物馆典藏大系——越地范金》
这本书我买了,图片质量和注解都非常不错,内收浙江省博物馆藏青铜器308件,对了解先秦时期吴越楚式青铜器极有帮助&br&&br&&img data-rawheight=&800& data-rawwidth=&800& src=&/6db5ed8ac3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6db5ed8ac36_r.jpg&&&br&&br&《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 河南省博物院编,当时逛河博的时候这书打一折,果断买了。分六章详细介绍了古代用鼎文化,图片质量也很不错。&br&&br&&img data-rawheight=&800& data-rawwidth=&581& src=&/4aa5f4ecffdf5d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1& data-original=&/4aa5f4ecffdf5da_r.jpg&&《古滇王都巡礼——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精粹》
这本书是逛云博看到的,图片质量非常棒,详细介绍了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出土的滇文化器物,文化面貌非常独特,值得一观。&br&&br&&img data-rawheight=&962& data-rawwidth=&710& src=&/59e4e5d84ebf73828e1afad7df14fae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0& data-original=&/59e4e5d84ebf73828e1afad7df14faeb_r.jpg&&《晋国青铜艺术图鉴》 这个强烈推荐、虽然是线描图,但是贵在将晋式青铜器上的纹饰一一摹出详细分析,读完这本书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青铜器基本就算入门了,比那些只有高清图没有注释解说标价还死贵的图录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br&&br&大概就想到这些。。再想到什么好书再补充吧。。。
收录器物最多、分类最系统的图录应该就是这两部了,《中国青铜器全集》十六卷、《中国玉器全集》六卷。都属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丛书,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编纂出版的,图片质量可能比不上现在的新书,但也还能看。应该是我所知最详细的图录了。比较贵,但…
吼啊,既然有些生物要一口咬定长平必定有四十万,本日杂洋奴就认为马拉松之战(Μ?χη το? Μαραθ?νο?)波斯方面也有三十万人了。&br&&br&反正你们也找不到证据,我就信史书记载,很遗憾这里没法上原文了毕竟还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跟小粉红门吵的人肯定是看不懂希腊语的&br&&br&三本提供了这一数据的书是:&br&Plutarch. &i&Moralia (&/i&&i&?&/i&&i&θικ? Ethika)&/i&&br&Pausanias. &i&Description of Greece (?λλ?δο? περι?γησι?)&/i&&br&Constantine VII et al. &i&Suda (Σο?δα So?da)&/i&&br&&br&为什么这件事情是真的?因为这件事发生很久很久啦,现代人没法直接证明马拉松之战的确波斯派出了三十万农奴然后被一万自由的希腊民众胖揍一顿。所以呢,就给这些怀疑论的人一个心理慰藉“你看我提出的问题把你难住了,你能给出直接的证据么,不能吧,所以我比你厉害”。&br&他们这类人我现实见过不少,怀疑牛顿,怀疑爱因斯坦。懦夫总是觉得别人和他一样的。可笑的是,现实中,他们都是说话最没人理,分量最轻的那种人。&br&&br&==================================&br&&br&所以说比流氓谁不会?&br&&br&小粉红的生存空间一向只依赖于双重标准和你吐的支援舰队。
吼啊,既然有些生物要一口咬定长平必定有四十万,本日杂洋奴就认为马拉松之战(Μ?χη το? Μαραθ?νο?)波斯方面也有三十万人了。 反正你们也找不到证据,我就信史书记载,很遗憾这里没法上原文了毕竟还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跟小粉红门吵…
按照题主的说法,我觉得一定是天朝:&br&工程建设上,太多了真的说不过来,天朝的高铁网高速公路网之类有太多震惊世界的跨越式发展了。&br&军事上,刚刚成立和世界最强国带领的联合国军战平,分分钟打爆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印度和越南。&br&政治文化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真正强有力统一的国家,保证国家和平稳定发展60多年,三十余年不作死。&br&生产力发展上,不说了,秦朝哪有生产力发展,有的话也不会那么快衰亡了。&br&&br&TG有诸多不好,不过我觉得有一点还是值得赞赏的,想想1840年开始,我们国家有多屈辱,基本上随便一个国家都可以过来蹂躏一下,这个践踏过后那个来。当年美国拉中国如常,因为相信中国战后肯定是一个亲美的贫弱国家,没不说不定还有分裂。但是我们没让美帝得逞,几年后就统一了台湾以外绝大部分领土,让麦克阿瑟将军的全胜记录被终结,气的麦克阿瑟将军想要核平中国,教育印度,印度人至今对中国恨之入骨又忌惮三分,而悬挂在印度脖子上的两把刀,到现在还在。珍宝岛和苏联刚正面,教育越南,阻断越南统一东南亚的进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恢复”南海的势力范围。中国历史上版图曾今更大过,但是对边疆控制的牢固程度,估计没有出天朝之右的。&br&我读邓小平传,看邓公的一生,每次想到邓公看到这个衰落的曾今要亡国亡种的国家,终于一步步又走向强盛,我想1997年中国能从大英帝国手中收回香港,大概是对1840年以前的近代史画了一个句点吧,从此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每次想到小平同志大概最后都希望亲眼看到香港之回归,想到邓公生平,就不禁潸然泪下。今天之中国,是亿万人探索百年奋斗百年建设之中国,而且相信明天的中国,会比今天更强大。&br&这个国家再也不要遭受近代那样的磨难,真的是国家的大幸,人民的大辛
按照题主的说法,我觉得一定是天朝: 工程建设上,太多了真的说不过来,天朝的高铁网高速公路网之类有太多震惊世界的跨越式发展了。 军事上,刚刚成立和世界最强国带领的联合国军战平,分分钟打爆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印度和越南。 政治文化上,普及九年义务教…
&p&今天抽出空来回答一下,谢@锦熙 邀。&/p&&p&首先先明确一下此汉中是不是彼汉中。&/p&&p&答:不是。&/p&&p&秦在秦厉公26年就敲开了今汉中市,即当时的南郑。&/p&&p&《史记·秦本纪》:“ 三十四年,日食。厉共公卒,子躁公立。躁公二年,南郑反。 ”&/p&&p&《华阳国志·卷三·蜀志》里也说:“ 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p&&p&于是就有了秦国重夺南郑的消息:《史记·秦本纪》: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十三年,伐蜀,取南郑。 ”&/p&&p&此马力,就题主所说的汉中,实际上是秦和蜀国在争夺。&/p&&p&那么彼汉中(楚汉中)在哪?&/p&&p&严耕望认为楚汉中郡约当今陝西安康以东至今湖北竹山、竹溪以及鄙县、郧西一带的汉水中游两岸地带。谭其骧先生指出:“武关.......自是关以南,丹阳之地,亦当属汉中。”如果说彼时的南郑就是汉中的话,那么《史记·秦本纪》为何还要提到秦国又“攻楚汉中”?&/p&&p&“(秦惠文王) 十三年,庶长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 &/p&&p&于是画图标示一下:&/p&&p&——前385年——&/p&&figure&&img src=&/v2-636a9fda15e7b89ebbbc_b.jpg&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4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v2-636a9fda15e7b89ebbbc_r.jpg&&&/figure&&br&&p&其次再说一下楚国有没有应对措施。&/p&&p&1、《战国策·楚策二》:术视伐楚,楚令昭鼠以十万军汉中。昭雎胜秦于重丘,苏厉谓宛公昭鼠曰:“王欲昭雎之乘秦也,必分公之兵以益之。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汉中。请为公令辛戎谓王曰‘秦兵且出汉中’。则公之兵全矣。”
——此所谓攻其必救也。一听说秦国要攻打汉中,楚王就不敢调动昭鼠的军队了,这说明楚国非常关注汉中。&/p&&p&2、楚国虽然非常关注汉中,但是楚王的决心却受到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无法做出决定性步骤。你说楚国知不知道秦国吞并巴蜀的野心?知道。但楚对魏、韩也不放心。&/p&&p&《战国策·楚策一》: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楚威王心里跟明镜似得,但是......韩魏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p&&p&3、论楚怀王对连横的贡献。&/p&&p&a.前318年,五国伐秦(楚、韩、赵、魏、燕),未能成功,其中实际出兵的是三晋。前317年,秦国报复韩国,战于修鱼。韩国本来无法支撑,听说楚国要出兵支援,于是准备和秦国死磕一下。结果楚怀王食言了。于是韩国大败。&/p&&p&b.次年,前316年,秦国灭蜀破巴。然而楚国在当年可能趁火打劫在韩国设立了新城郡。&/p&&p&c.《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闵王)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 ”这一年还发生了什么呢?秦国在蓝田大败楚军,攻克汉中地区。这叫做楚怀王的双线操作。&/p&&p&楚怀王应该背一口大黑锅,这我也是没办法咯.......&/p&
今天抽出空来回答一下,谢@锦熙 邀。首先先明确一下此汉中是不是彼汉中。答:不是。秦在秦厉公26年就敲开了今汉中市,即当时的南郑。《史记·秦本纪》:“ 三十四年,日食。厉共公卒,子躁公立。躁公二年,南郑反。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里也说:“ …
&p&1.&b&因为这俩国家是弱逼,总被欺负,而且存活时间长&/b&&/p&&p&&b&2.爱举例子的两位大神庄子和韩非子恰好又都是当事国的人(庄子是宋国人,韩非是韩国人)&/b&&/p&&p&&b&至于很多人说的商文化与周文化的冲突,我觉得很有道理,但这更像是为了自圆其说去证明这就是地域歧视而总结出的一般规律。&/b&&/p&&br&&br&&p&韩非,他是战国末期人,他的作品《韩非子》中黑“郑人”(包括“郑县人”)是要远多于宋国的&b&,《韩非子》黑宋国5次,黑郑国(韩国)8次&/b&。比较出名的“宋国黑”列子是战国早期人,也就是说他是比较清楚宋国是怎么个弱法的,而且,&b&我仔细找了《列子》,也只找到3处是在黑宋国的,而且找到2处赞赏宋人的&/b&。&strong&所谓“《战国策》多黑宋人”,翻遍全书,我也只找到1处&/strong&&u&(我之前看过章太炎的某本书,里面提到《列子》是后人假托列子所作。)&/u&&strong&。&/strong&《庄子》没看完,只找到2处,而且&b&庄子本人就是宋国人,即使黑宋国也绝不会是因为文化歧视&/b&。《孟子》我只知道“揠苗助长”,并未仔细研究。《论语》中没仔细查过,只是查成语的时候查到过黑郑国的1处。&/p&&p&至于文化论,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举个例子好了,“&b&杞宋无征&/b&”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原话是这么说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就是说,孔子知道殷礼是什么,但这在宋国已经找不到、无法证明了。一个在春秋时期就很难找到殷礼的国家,你说&b&在战国中后期会有一帮哲人因为这个在春秋初期就已经不明显了的文化差异去黑他,去歧视他,我真的很难被说服&/b&。不管是郑国也好,韩国也好,都是正宗姬姓诸侯国,如果说按照“文化论”,他不应该被黑得这么惨,沦落到跟宋国这个商朝遗民一个地步。&b&还记得春秋时期齐桓公是怎么对待宋国的么?还记得宋国是怎么报答齐国的么?春秋时期怎么没人歧视宋国啊?&/b&而且,&b&相比较与中原的宋国,人们更反感的是南方的蛮夷(楚、吴、越),为什么楚人被黑的少?因为楚国一直都是一流强国。&/b&&/p&
1.因为这俩国家是弱逼,总被欺负,而且存活时间长2.爱举例子的两位大神庄子和韩非子恰好又都是当事国的人(庄子是宋国人,韩非是韩国人)至于很多人说的商文化与周文化的冲突,我觉得很有道理,但这更像是为了自圆其说去证明这就是地域歧视而总结出的一般规…
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尽,勾践北上称霸,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br&&blockquote&“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blockquote& 公元前468年,越国迁都于瑯邪(临沂、青岛、诸城、日照一带),泗上十二诸侯来朝。越国疆域南抵闽中,西接鄱阳,东尽大海,北邻齐鲁。春秋末形成了晋齐楚越四强。&br&越国通过其实力影响春秋诸国:如&br&1、鲁国三桓最强,国君成小侯,鲁哀投奔越王,勾践发兵攻伐季氏,助哀公回国;鲁哀公回国,死于途中。&br&2、 邾隐公无道,勾践执之,立其子为君。&br&3、 卫国大乱,卫悼公走越国,竟卒于越。&br&4、削弱莒国,莒国屈服于越,后恃越而灭于楚。&br&然越国终归文化落后蛮夷,战国各国皆变法图强,越国固步自封。勾践灭吴后,政事日益懈怠,且为人日益猜忌,杀文种走范蠡,计然佯狂,忠臣疏远、良将流失。其后继者更为狂妄,穷兵黩武。&br&前464年,勾践死后,其子&b&鹿郢(兴夷,&/b&前463年—前458年&b&)&/b&继位,尚能励精图治,“句践子与夷时霸”(《越绝书*记吴地传》语)) &br&&b&鹿郢&/b&六年卒,子不寿(前457年—前448)年继位;不寿十年为子朱勾所弑。&br&朱勾(前447年—前411年)战功赫赫,前414年灭滕国郯国,越国国力尚强。墨子所谓”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越王朱勾灭滕国、灭郯国。&br&朱勾死后,越王翳(前410年~前375年)继位,曾趁三晋攻齐时,灭缯国。但越国一波宫廷内乱开始。前378年,越王翳迁都于吴(即苏州),以收缩纵深,控制吴越。&br&前375年,越王翳有子四人。赵王弟豫欲尽杀之以继位,杀了三子,国人不悦,攻讦于越王翳;豫欲杀太子诸咎,越王不听。七月,诸咎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并弑父自立。十月,粤人杀诸咎,粤乱,前374年,吴人立错枝为君,错枝不愿为君。前373年,大夫寺区定粤乱,改立初无余之。越人三弑其君:越王不寿、越王翳、越王诸咎均不得其死,越国衰落成定局。&br&公元前372年,错枝让位于无余;361年大夫寺区弑无余,立其弟无颛(前360-前343);无颛迁都于故都会稽;前343年无颛终,弟无彊继位,是为越国末代国君。&br&无彊(前342-前306)意欲重振越国威望,但不自量力,欲兴师伐齐、楚。在齐威王挑拨下,越国西代楚,被楚威王击杀。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br&&br&越国主要对手楚国则日益强大,楚国自楚昭王起,楚宣王、楚威王、楚怀王均励精图治,在吴起改革后,楚国成为南方最强。&br&对越国而言,楚国任用一人决定性的逆转了越军优势。这就是赫赫有名的&b&公输般(鲁班)&/b&。&br&&ul&&li&《墨子·鲁问》:“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埶,亟败越人。”&/li&&/ul&参考文献: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本帖子时间均以杨宽先生著作为准。
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尽,勾践北上称霸,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
1.先亮明观点:&br&“以观点论,李桢最佳。以文采论,苏洵最佳。”&br&&br&2.理由:&br&&br&三苏一李各著《六国论》一篇,其文论要如下:&br&&br&
苏辙之《六国论》:谓六国之亡因不知天下之势在韩魏。&br&&br&
苏洵之《六国论》:陈六国之灭弊在以地赂秦。&br&&br&
苏轼之《六国论》:言六国以养士存,而秦以去士亡。&br&&br&
李桢之《六国论》:称六国皆因其欲为秦之所为而自相攻伐,自取灭亡。&br&&br&
观三苏之论,未免偏而不全。而李桢之论,驳辙,洵二苏之立论,谓六国之亡皆欲为秦所为而不自量,不知强秦之所恃,所畏,只知互相攻伐,自弱其身,其近视若此,焉能不亡?&br&&br&
以观点论,李桢最佳,盖因其全而得其根。&br&&br&诚如杜牧《阿房宫赋》所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br&&br&&br&&br&求赞\(≧▽≦)/
1.先亮明观点: “以观点论,李桢最佳。以文采论,苏洵最佳。” 2.理由: 三苏一李各著《六国论》一篇,其文论要如下: 苏辙之《六国论》:谓六国之亡因不知天下之势在韩魏。 苏洵之《六国论》:陈六国之灭弊在以地赂秦。 苏轼之《六国论》:言六国以养士存,而秦…
&p&“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倒车的。”—子任&/p&&p&“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p&&p&之前说山里的百姓淳朴,最可爱的是人民,现在却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按闹分配,坏人变老了老人变坏了。&/p&&img src=&/81da044fc9a9accce8e37b_b.pn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81da044fc9a9accce8e37b_r.png&&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倒车的。”—子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
根据之前的描写来看应该还是在抖。呼吸急促,以一个凡人之身注视着荆轲作为英雄经历其人生的爆发巅峰
根据之前的描写来看应该还是在抖。呼吸急促,以一个凡人之身注视着荆轲作为英雄经历其人生的爆发巅峰
先秦的汉中不是今天的汉中。&br&&br&当时的今汉中是在蜀控制下的,楚的汉中地是今天十堰一带,并不能隔绝蜀地和关中的联系,不过对秦国来说同样是个威胁。所以你看秦灭蜀后不久就攻楚汉中&br&&br&秦攻取楚汉中后,把蜀地的今汉中和楚汉中合并置汉中郡,治所放在南郑,原先是蜀地&br&&br&后来的历史中汉中郡被分割调整,真正的汉江中游反倒被分出去了
先秦的汉中不是今天的汉中。 当时的今汉中是在蜀控制下的,楚的汉中地是今天十堰一带,并不能隔绝蜀地和关中的联系,不过对秦国来说同样是个威胁。所以你看秦灭蜀后不久就攻楚汉中 秦攻取楚汉中后,把蜀地的今汉中和楚汉中合并置汉中郡,治所放在南郑,原先…
谢邀。&br&&br&先分析文本。信陵君行前见侯嬴,【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既然是打算慷慨赴死,想必打足了鸡血,气冲斗牛,在这当口告诉他,你个二货,你在犯傻,并无卵用,效果恐怕够呛。&br&&br&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有几个病人不讳疾忌医,有几个领导能坦荡受谏?&br&&br&侯赢搞冷处理,让信陵君自个儿砸吧滋味,待到兜了一圈,三分钟热度也过了,感觉到【我岂有所失哉】,火候就齐了。既然对方已经意识到自己或有所失,再告之失在何处,对方就容易接受得多。比诸兵法,即是所谓的【避其锋芒,击其惰归】。&br&&br&侯赢所为,十足的纵横家风范,等闲是学不来的。&br&&br&信陵公子 &a data-hash=&f9de5a09af78bfe4d1da5& href=&///people/f9de5a09af78bfe4d1da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佳玮& data-hovercard=&p$b$f9de5a09af78bfe4d1da5&&@张佳玮&/a&,喂,说你呢,你丫当初是不是被老侯酱紫忽悠瘸的蛤 &( ̄︶ ̄)&
谢邀。 先分析文本。信陵君行前见侯嬴,【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既然是打算慷慨赴死,想必打足了鸡血,气冲斗牛,在这当口告诉他,你个二货,你在犯傻,并无卵用,效果恐怕够呛。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有几个病人不讳疾忌医,有几个…
&p&楚悼王十六年,吴起奔楚,力陈楚国封君之弊,主持变法,是为楚国崛起之发端。&/p&&br&&p&楚悼王十七年,【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并行【三世而收爵】之法,楚国贵族受到沉重打击。&/p&&br&&p&楚悼王十九年,吴起改革军制,初见成效,【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楚国军威大振。&/p&&br&&p&楚悼王二十四年,变法进入第二期,因贵族反抗强烈,调整三世而收爵政策,允许拥有军功的贵族保有爵位,进而改革楚国军功爵制,大批新兴势力进入楚国政治核心层。&/p&&br&&p&楚悼王三十年,楚国户籍制度全面建立,国家动员力大幅提升,楚国开始锐意北上。&/p&&br&&p&楚悼王三十二年,楚国大破韩军,版图大为扩张,打开了北上的突破口。&/p&&br&&p&楚悼王三十三年,悼王薨,吴起遭贵族齐射而死,然新法不废。悼王子早逝,其孙继位,是为宣王。&/p&&br&&p&楚宣王元年,依楚法,夷灭贵族七十余家,旧贵族势力遭到进一步清算。&/p&&br&&p&楚宣王十一年,楚国整顿吏治,变法进入收尾阶段。同年,魏惠王从公叔座之议,杀商鞅。&/p&&br&&p&楚宣王二十八年,旧贵族经历半个世纪的变法,基本消亡殆尽,部分贵族转变为军功贵族,与新兴军功阶层共同构成楚国的政治核心。&/p&&br&&p&楚威王六年,楚国发三十万大军,东进灭越,全有吴越之地,楚国威震华夏。&/p&&br&&p&楚怀王四年,公孙衍主持五国连横攻楚,推秦惠文王为横约长,五国心异,为楚国反破。&/p&&br&&p&楚怀王十三年,楚国发兵全取巴蜀之地,粮草至此无虞,为其统一六合奠定基础。&/p&&br&&p&楚怀王十六年,张仪以商於之地诈怀王,怀王不信,杀张仪。&/p&&br&&p&楚怀王十七年,秦国忿楚国无信,战于蓝田,秦军大败,秦惠文王被囚,后死于楚国,秦人无不怜之。&/p&&br&&p&楚顷襄王二年,齐韩魏连横攻楚,楚求和,归还两郡。&/p&&br&&p&楚考烈王四年,任用春申君黄歇为令尹,统领楚国军政大事。同年六月,韩魏联军攻秦,秦国向楚国求援,春申君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p&&br&&p&楚考烈王八年,春申君大举攻秦,引汉水破城,秦国腹地尽失,迁都北地,自此一蹶不振。&/p&&br&&p&楚考烈王十九年,楚、韩、赵爆发宛城纠纷,春申君率军北上,与赵军战于长平,赵军主将赵括被围四十二日,力战而死,春申君杀降四十二万,赵国成年男子损失殆尽。&/p&&br&&p&楚考烈王二十年,春申君功高震主,为奸人所隙,考烈王临阵换将,令春申君返回楚国,信陵君率联军破楚。&/p&&br&&p&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信陵君主持第三次连横攻楚,楚军危急,考烈王不得已重新任用春申君为将,打破联军,春申君声威日盛。&/p&&br&&p&楚考烈王二十三年,考烈王无子,而李园妹怀黄歇子,春申君自知与王有隙,为保身后事,向考烈王进献李园妹,诞下一子,后为楚始皇。&/p&&br&&p&楚考烈王二十九年,考烈王薨,李园俘杀春申君。&/p&&br&&p&楚王悍元年,楚王年幼,李园以外戚身份执政。&/p&&br&&p&楚王悍十年,平定李园之乱,夷三族。&/p&&br&&p&楚王悍十三年,任用项燕为将,灭韩置县,是为统一先声。&/p&&br&&p&楚王悍二十年,以项燕、项梁父子为将,先后灭魏、赵、燕。&/p&&br&&p&楚王悍二十三年,项燕率六十万大军攻秦,王翦兵败自杀。&/p&&br&&p&楚王悍二十六年,项梁攻齐,齐降,七国归于统一。同年,定号皇帝,称楚始皇,尽废六国之政,书同文、车同轨。&/p&&br&&p&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帝于巡游中死于沙丘,少子立,是为楚二世,奸人乱国。&/p&&br&&p&二世元年,天下苦楚,陈胜于大泽乡揭竿起义,天下大乱。&/p&&br&&p&二世二年,项梁、项羽父子恐二世疑己,兵变反楚。&/p&&br&&p&二世三年,项梁为楚国少府所杀,项羽成为反楚领袖,大破楚军于巨鹿。&/p&&br&&p&楚王婴元年,二世为内臣所杀,拥立王子婴,楚国内乱。同年,刘邦入楚。&/p&&br&&p&次年,项羽分封天下,号西楚霸王。&/p&&br&&p&========================分割线============================&/p&&p&再补充一下观点,乍看一下,我的这个回答有些英雄史观的感觉,似乎如果悼王长寿、商鞅没去秦国,统一的就是楚国了,但是我想要的说明的有以下几点:&/p&&p&首先,即使真的这样楚国也未必能够统一,我所虚构的时空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时空,在真正的历史不是一句“贵族受到沉重打击”就能够改变整个社会结构,具体可以参见我的这个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商鞅在秦国变法,身死而政不熄,而吴起在楚国变法却人死政熄? - 何越曦的回答 - 知乎&/a&&/p&&p&其次,这并不是一种英雄史观,恰恰相反,我是非常反对英雄史观的,我认为历史有他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英雄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在我看来,秦国实现统一并不是必然的,更不是所谓历史的规律。诚然,秦国比之留过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地理环境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他统一的概率非常非常高,甚至可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这并不是必然的,在种种巧合之下,他是很有可能丢失天下的,就像秦国的灭亡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偶然,不说扶苏即位如何如何,哪怕项羽在巨鹿输了,恐怕局势就又完全不一样了,概而言之,一个具体朝代在何时兴起何时衰落、统一由谁实现这些不能都算是历史的规律。&/p&&p&那么什么才是历史的规律?就秦汉时代而言,历史的规律就是具有更强动员能力的国家实现统一,然后逐步转型向普世性的文治国家,如果是作为模型而论,如果将秦始皇和汉武帝拼接起来,而隐去中间的环节,就是最简单的模型。&/p&&p&但是这只是一个模型,在这种模型中有很多变量,在真实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经历了数百年军国体制的秦国,应该如何进行转型?真实历史中,秦国失败了,因而引发了秦末的战争和汉初的郡国并行。&/p&&p&然而历史的规律,之所以称之为规律,就是因为即使出现了变量,也会被拉回到原有的轨迹之中,最终在武帝时代,这个规律终于得以实现,帝国的转型真正完成,为之后两千年的历史奠定基础。&/p&&p&当然,还会有其他的一些变量,比如秦朝完成转型,帝国真的传至万世,或者项羽赢得天下,那么又会有不同的分类,分封制导致了帝国的二次瓦解,或者项羽转变政策加强集权,再或者在我虚构的时空中,楚国自己完成了转型,实现了长治久安等等等等,这些并不重要,真正的是,帝国将从军国主义体制转向文治主义,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进程是由谁来完成,也许姓刘,也许姓嬴,也许姓项,这些都不重要。&/p&&p&最后说一句,我之所以想虚构这个与真实历史相似的时空,是想说明一件事:谁去推动历史,会有很多种可能,但是历史的规律却不会因此而改变。&/p&
楚悼王十六年,吴起奔楚,力陈楚国封君之弊,主持变法,是为楚国崛起之发端。 楚悼王十七年,【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并行【三世而收爵】之法,楚国贵族受到沉重打击。 楚悼王十九年,吴起改革军制,初见成效,【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楚…
在中国,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就算过了20年,现在的影响力也完爆GOT,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成立……
在中国,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就算过了20年,现在的影响力也完爆GOT,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成立……
价值观,礼节。&br&就像柔道或什么比赛,即使打得死去活来,还是要抱拳啊什么实行礼节。&br&这种事很多,后来晋国打齐国的时候,韩厥逼停了齐顷候的战车,还是用外臣见诸侯的礼节迎上去。&br&还有晋国人自夸队伍整齐,结果不整齐,只好找到楚国人罚酒。&br&还有人见到对面的君主,对对面的君主使者行李,让使者把行礼给带回去。&br&还有一个国君冲到敌人阵中,敌人知道他是国君不敢伤害他。&br&&br&&br&还有楚国两个王子,老爹要杀一个王子A,王子B冒充要杀的王子送死,然后王子A听说之后再回头找到强盗说杀错了再请强盗杀他。&br&&br&还有两个人对战,一个人射了一箭,要射第二箭的时候,对面那个人喊:轮到我射了,然后那个人就不射了等对方一箭把他射死,这样的事很多,当然也有宋襄公。&br&&br&那个年代的人真的很不一样,有点死脑经,也有点可爱。&br&所以孔子在春秋晚期,那时候说春秋还可以是礼仪之邦,战国时期就没人这么做,就礼乐崩坏了。&br&所以中国不能算是礼仪之邦,周朝才是礼仪之邦。&br&现在的礼仪之邦,是绅士之国英国,英国绅士风度真心好。不过根据我去过两国,我觉得德国人比英国人更讲礼貌多了。当然现在两国的本族人都越来越少。&br&&br&比如刘邦跟项羽鸿门宴,很多人说项羽应该杀掉刘邦。拜托人家是你请来吃饭的,项羽杀了刘邦之后,他还有什么信用?&br&所以李小龙去日本酒馆找人比武,人家说你这次是我的客人,我不能跟你动武。你下次按约定来,身份是比武者,我才可以跟你动武。&br&&br&&br&下面是那时候的人的作风,和现代很不同。&br&&br&主要参考原始文献《东周列国志》《左传》《墨子》《韩诗外传》《吕氏春秋》&br&主要参考整理文献《青铜时代系列》《治大国》&br&&br&魏国宰相公叔痤病危的时候,魏王问他谁可以继任,他推荐了门下舍人商鞅,魏王说相国老糊涂了,公叔痤见魏王不用他,就劝他把商鞅杀了,别让他辅佐别国,魏王笑而不语。&br&魏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商鞅,说我推荐你接替我的职位,魏王不愿意,我就劝他杀了你,免为别国所用,我尽了臣子和宰相的义务,现在我要尽我主人和朋友的义务,告诉你魏王要派人来杀你了,你快逃吧。&br&&br&&br&墨家的领袖巨子住在秦国的时候,他儿子杀人了,秦惠王对他说,先生年事已高,只有这一个儿子,他的罪我已赦免了,先生这次就从了寡人的意思吧。这位墨家巨子说:“墨家制定的刑法是杀人者死,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主动杀人,这是天下大义,感谢大王照顾鄙人额外开恩,但是我不可以不实行墨家刑法。”,等于不同意秦惠王,而处死他自己的儿子。&br&&br&楚昭王的宰相石奢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人杀人,就捉住了凶手,一看倒抽一口冷气,居然是自己的老爸。他放走了老爸,下令把自己捆了起来,派人通报楚昭王说:“杀人犯是我父亲,如果我秉公执法,以处罚我的父亲来使我的工作圆满,是对父亲不孝;如果我徇私枉法,是对国君不忠。所以我放走了父亲,自己又违反了行政法令,甘愿自己认罪伏法。”于是自己准备了处罚自己的刑具请楚昭王来定罪。楚昭王显然很愿意宽恕石奢,巧妙地找了个台阶给石奢下来,说,“你只是追捕凶手没有追上罢了,这不怪你,你还是回去继续当你的宰相吧。”石奢说:“这不对。不偏私自己的父亲,是不孝;不尊奉君主的命令(巡视工作)是不忠;君主赦免了我的罪过,这是君主的恩惠;我自己伏法而死,这是臣子的职责。”既然主君不肯用刑具,就自杀了。&br&&br&&br&晋文公指派李离断法,他误听了下级官吏的报告,杀错了人。于是就叫人把自己绑住请主君处死自己。晋文公说:“你下面的人误报了,不是你的过错。”李离说:“我作为上级长官,位子不分给下属,俸禄比下属多,也不分给他们。而我的过错却要让下吏分担,就不公平了。”晋文公说:“如果你一定以为自己有罪,那是不是我也有罪了?”李离回答:“法律错判人刑法,自己也要受(失刑则刑),错判人死罪,自己也要受死。主公以为我会断狱,让我主持法庭,可我现在过失杀人,臣之罪当死。”文候说:“自己做得不好就辞职让自己受死刑,就不顾国家没人照看了吗?(原文:弃位委官,伏法亡国,不知怎么翻)你出去吧,不要让我烦恼。”李离回复说:“政局混乱,是君主的烦恼,军队溃败,是将军的烦恼,无能地为主君服务,昏庸地当官(暗行以临官,是指做得不好还是品行差?),没有能力和功劳却拿俸禄,我不能这样做。”就拔剑自杀了。&br&&br&秦国攻破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小王子逃走,秦国下令抓到赏千金,藏匿的夷十族(韩诗外传就有十族了),公子的乳母也要去逃亡,人家跟她说:“告知公子位置的赏千金,乳母应当知道公子在哪。”乳母说:“我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说。我为别人抚养孩子,不能藏好他而暴露他,是背叛主人怕死,忠诚的人不背叛主人,勇敢的人不怕死,为别人抚养孩子总是要让他生,不让他死,怎么可能为了利益和怕死而废义,我不可能自己活着让公子独自死。”和公子一起逃到沼泽里,被秦军发现,弓矢乱射,乳母用身体挡着公子,中了十二箭被射死,然而使公子没有被射中。秦王知道了(如果说攻破大梁,那应该就是秦始皇),飨以太牢,给她的哥哥封大夫爵位。&br&&br&&br&晋国发生反乱,一对兄弟(东周列国志里作 羊舌,可能是叔向 叔鱼)也被牵连,被老臣祁奚保了下来,弟弟想去登门感谢,哥哥说人家不是为了私交,你去肯定不让进门(“彼为社稷,非为我,往谢,必不纳”)。果然弟弟去了之后被人轰了出来。“我跟你们没有什么私交,我保下你们纯粹是为了国家利益。你们不必来谢我,走吧。”后来明朝晚期徐阶也碰到同样的情况。&br&晋悼公问祁奚:你看谁适合做中军元帅?(当时也是最高执政官,春秋时期文武不分)。祁奚说:“解狐不错”。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回答:“你问谁适合当中军元帅,没问谁是我仇人。”(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然后问一个职位的时候,又推举了自己的儿子。之后不论唐宋明,都有大臣拉帮结派地斗,像这样的君子,已经没有了。&br&&br&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应该所有人都知道,廉颇作为大将不服蔺相如耍作外交使节的功劳,到处侮辱他,蔺相如怕惹事也就回避,他的门客就怪他太胆小,蔺相如说,廉颇再厉害也不如秦王吧,我在绳池会和和氏璧的事上当场喝斥秦王,我不怕秦王还怕廉颇吗,我和廉颇斗,对赵国不好,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自己背着打人用的荆条去找蔺相如道歉,光着上身让他打。后世好像还没见到有人像蔺相如这样顾全大局的,也没见像廉颇这样自省自我惩罚的。&br&&br&晋文候问解狐谁能守好西河,解狐说荆伯柳,晋文侯问他不是跟你不对付吗,解狐回答说您问谁能守好西河,没问谁跟我过不去。荆伯柳听说后,去感谢解狐,解狐说,我推荐你是因为公事,讨厌你是私事,公事已了,私事讨厌你继续。把他赶走,并且在他走了十步之后,朝那里射箭。&br&&br&&br&卫成公逃亡后,派元咺回国辅佐弟弟叔武,但他听到谗言,就把元咺的儿子给杀了,元咺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忠实地执行卫成公的命令,辅佐叔武。后来晋国恢复了卫国的混乱,迎卫成公回国,约定追随卫成公的人不可居功,留在国都的不必畏罪,以后抛弃成见,和睦相处。事后元咺向霸主晋文公申诉主君的过失,晋文公主持了法庭,由于臣不责君,所以找大臣代替国君在出庭,最后卫成公败诉,被送到周天子那里听候发落。&br&&br&&br&&br&&br&&br&卫国一次动乱,《左传 襄公十四年》和《孟子 娄离下》记载也不同。卫献公的战车在前面逃,他的车上是弓箭师傅公孙丁,追的一个人,是他徒弟,还有一个追的人是这个徒弟的徒弟。对于这个徒弟来说,那么问题来了,射的话,对面是传授自己弓术的师傅,不射的话,又不忠于自己的领导,于是这个徒弟就射在车上。他的徒弟说,自己和那师傅的关系远了,于是射中了他手臂。&br&&br&&br&《韩诗外传》第一卷记载,楚国白公之乱时,有个叫庄之善的,向母亲告辞去牺牲自己以保卫弱势中的主公。(辞其母,将死君)。他母亲问:“丢下母亲为国君牺牲好吗?”(弃母而死君可乎?)他回答:作为君王的大臣,既然得到俸禄,那么自己就要为君王服务。(内其禄而外其身,内表示收到,外表示奉献出,是不是这样解释?),君主发给我俸禄,我拿它来赡养我的母亲,所以我要去为主君履行相应的职责,就只好离开母亲。(今之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到了混乱的朝堂上,三废车中(不懂意思),车夫(原文作仆)说,你既然怕了,为什么不回去?他说:“怕是我的私情,赴主君难(死君)是我的公事,公比私大,我不能因为私人觉得怕而影响了公事(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br&《韩诗外传》最后一卷记载,又有个叫申鸣的,楚王招他,他不肯去,他爹叫他去当官,他才去。白公之乱的时候,也去赴难。白公胜知道这个孝子勇冠三军,不正面冲突,劫持了他爹,他对他爹说:“虽然一开始我们是父子,但现在我是君主的臣子了,无法作孝子,怎么可以再不做忠臣呢?”只好硬着头皮去打白公,歼灭了白公政变集团,他父亲也被白公杀了。新任楚王后来赏他,他说:“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杀其父,非孝子也,有何面目见天下士子。”自刎了。&br&&br&同样在齐国崔抒弑君的时候,陈不占也要死君,他非常害怕,吃饭握不住勺子,车上握不住栏杆,车夫问他你那么怕去了有用吗?他说,保卫国君而死是道义需求,怕是我的天性,怕归怕,去还是一定要去的。&br&看来这种尽职观念在那时候很是普遍。哪像现在的那些狗官,碰到上级就点头哈腰像狗吃屎,欺负起老百姓来那是横冲直撞,能捞多少就捞多少,动不动贪个多少亿,几十套房,温州一个村支书都能在上海有132套房,他们只管自己捞钱移民,根本不管国计民生。&br&&br&卫国一次内乱,大夫石碏平定了叛乱,他的儿子参与了叛乱,卫国人念他功大,都想免了他儿子的罪,可他力排众议,一定要当众处死自己那个参与反乱的儿子。相比之下,之后的赵盾就不如他了。&br&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继任者,也不推荐自己的好友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br&秦国护送公子夷吾回晋继位后,公子夷吾恩将仇报打击秦军,恰巧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一致认为晋国活该,秦穆公说:晋国是活该,晋侯如此恶行,但是受饥荒的是晋国老百姓,晋国老百姓并没有错,所以还是大量送粮食给晋国度过难关。&br&&br&晋国的国君信了谗言要杀儿子,人家劝儿子反抗,儿子说,我要是反抗了,国家就会起内乱,我要是出逃了,诸侯间都知道了我国国君父子不和的丑事,这两种做法对国家都不好,既然国君要抓我,我还是待在家里吧,春秋早期很多王子都这样。&br&&br&&br&楚国的国王要杀一个王子,王子在往前走,有个人为了救王子就冒充王子去让他们杀了,结果王子又折回去找到他们说你杀错了,那个不是我,再主动就戮。&br&卫国也发生同样的事,那时候的王子们受的教育就是这个风格,诗经《乘舟》中“二子乘舟,泛泛其景”就是为他们而做的。&br&那时的人就是如此纯真。&br&&br&&br&晋献公晚年宠信骊姬,想立她的儿子奚齐为世子,抛弃原来的嫡长子,国家继承人申生。。于是在国君主持祭祀的时候称病,而且制定骊姬的儿子奚齐代替他主持,一般都是继承人代替不能出席的国君继承的,以此来暗示群臣他要立奚齐为继承人。有大臣找到原继承人申生,申生说:他以事君以敬,事父以孝来要求自己,离间父君所喜欢的东西来求得赏赐,是不忠的,废弃他人以成就自己,是不贞的,抛弃让君父安心的品质而为自己打算,是不孝的。&br&&br&&br&卞庄是个鲁国的勇士,但打仗的时候三次逃跑,被国君讥笑。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自请先锋,一次次取得对方主将首级,每次拿回来抵消一次之前的逃跑。他说:“之前母亲在,怕自己受伤没人赡养母亲,母亲过世之后,就什么也不用顾忌了。”&br&&br&相传周武王打仗的时候,鞋带散了,专门给他系鞋带的人不在,旁边的人都看着他系鞋带,没人敢上去越俎代庖。&br&&br&他出兵之前,孤竹国国君传位给叔齐,叔齐让贤给哥哥伯夷,伯夷说父命留给你的我不能违反,两个人都不肯当国君就一起逃了。遇到周武王,跟他说,父死不葬,以丧伐人不孝,以臣伐君不仁,周武王的宰相姜子牙礼遇他们,依旧行军,最后打败了商建立周朝,他们两生为商朝人,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后来有人跟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首阳山的粟也是周粟,他们就绝食饿死了。KOEI做《信长之野望》里,不肯投降的武士还说以他们为榜样。&br&纣王的部下商容是“冯于马徒”,劝纣王无效后,辞职隐居,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想请商容出山当三公,商容说,我作为冯于马徒,不能劝阻或是辅佐纣王,是愚,不为这个争取而逃避,不争而隐,是无勇也,像我这样愚且无勇的人,不足以备三公。&br&&br&&br&&br&&br&楚文王即位后,整天声色犬马,在云梦打猎,三个月不回朝廷,后来和一个丹阳美女好上了,发展到一年不上朝。他的师傅葆申劝他说:“先王占卜让我来做您的老师,我理应尽到职责,但是您迷恋打猎和美女,致使朝政荒废,这样的罪行应当受到鞭挞。”楚文王说:“我知道自己有错,但是我生为诸侯王,所以请您换一种惩罚方式,不要鞭挞我。”葆申毫不妥协地说:“臣不敢废弃先王的法令,宁愿获罪于您,也不获罪于先王”。&br&楚文王说好吧那打吧。葆申就拉来席子,让楚文王趴在上面,然后跪下用捆成一束的细荆条放在他背上,如是者两次,然后说:“您可以起来了。”&br&楚文王说:“您既然已经使我有了领受鞭挞的名声,我有了师傅鞭挞的名声而并没有实际吃苦,浪得虚名,索性真打我一顿好了。”&br&葆申说:“臣听说,对君子行刑是让他感到羞愧,对小人行刑是让他感到疼痛。倘若君子在受刑之后虽然感到羞愧却并不改正自己的错误,难道皮肉之苦反而能让他悔改吗?”&br&葆申看自己劝不了楚文王,就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教育的任务,愧对太保职位,于是就离开王宫,自我放逐,并请楚文王惩罚自己教育不力的罪。楚文王于是召回了他,把自己平时玩的狗杀了,宝弓折断,丹阳美女打发走,励精图治,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br&
----熊逸《治大国》46部分,摘引自《吕氏春秋·直谏》。&br&&br&&br&&br&秦国长途奔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假装知道了,假装郑国犒劳秦军,秦军知道自己行踪被发现就放弃偷袭,郑国决定奖励弦高,弦高说,自己是通过欺骗的手段,如果因此得到了奖赏,那么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会不好,于是拒绝了奖赏,并且到了东夷,从此不回郑国。&br&&br&《左传》文公六年记载:贾季逃到狄国,赵宣子赵盾派臾骈把他的妻小送过去。贾季曾经在阅兵时羞辱过臾骈,臾骈的随从要杀贾季的家小,臾骈阻止说:“《前传》说,和别人的仇恨,不波及他的后代。”赵宣子出于对贾季的礼貌,派我护送他的家小,我依靠赵宣子信任我,借机自己而报私仇,这不勇(不是自己独立报仇),报自己的仇增加自己的敌人,这不明智,以私怨搞砸公事,这不忠。我失去这三个特点,怎么为夫子(赵宣子)服务?因此把贾季妻小家用全部整理好,自己亲自送到边境。&br&原文摘录:《前传》有之曰:“‘敌怨敌惠,不在后嗣。’忠之道也。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br&《左传》里的子就表示某先生,因尊称只称第一字,《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说“孟子”指的是孟明视。还有一个也是这样的。左传原文是宣子,应该是赵宣子,就是夏天的太阳赵盾。&br&&br&&br&&br&&br&&br&&br&周天子割让八座城给晋文公,有一座叫“原”的城不肯归顺晋国,晋文公就说,攻城三天,三天攻不下就放弃了。到第三天,眼看就要攻下了,时间到了,晋文公舍不得,但还是依照诺言撤走了,那座城的人感慕晋文公高义,也就找人追上离开的晋军请求归顺。&br&&br&&br&魏文侯和部长虞人约好打猎,喝到一半的时候想了起来,当时下大雨,他也不顾,两个人在林中相遇,跑了一天,累死。当时没有手机。所以,尾生这样的人也之在春秋有,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有。&br&&br&春秋中期,郑国等中原诸侯在晋楚的反复拉锯中被逼站队,然后被另一方讨伐,吃尽了苦头,随后中原确立了晋楚双霸主制度,中原小国同时尊晋和楚为霸主。鲁襄公在一次前往楚国的朝见的路上,他的家臣季武子夺取了国君的直属封邑卞,季武子让家臣季冶去边境迎接回国的鲁襄公,季冶出发的路上被季武子的使者赶上,给他一封交给鲁襄公的信,信里说是卞的人叛乱被他平定了。鲁襄候看了信后,他的随从荣成子说:“您是鲁国股肱之臣,卞有叛乱被您平定是分内之事,何必这么报告呢。”而实际上是季武子扩张自己的权势打击国君反乱,季冶被主公夸奖能干,但他来不及看信,等于欺骗了主君,他很内疚,就辞退了自己的封邑隐居。 国语 鲁语下&br&&br&晋候讨厌赵盾权势熏天,于是让狼狗去咬他,这时候一个宫廷武士冲出来挡住狗让赵盾逃走,原来这个人曾经几乎饿死被赵盾救活,于是这次赵盾有难的时候他挺身出来相救。&br&&br&&br&&br&晋景公听信了屠岸贾的话,以弑君罪处罚赵氏,将赵氏族家人全部处死,但是赵朔的妻子是公主,怀孕了,逃回娘家,她是国君的妹妹。孩子生下后,屠岸贾去搜,公主把它藏在衣服里,祈祷说如果天不亡赵氏,就让这孩子别发声音,果然没发,屠岸贾搜不到,他贴出告示,说如果半个月里不交出孤儿,那么国内所有和孤儿同龄的孩子都要被处死。赵朔以前的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探到忿忿不已。程婴探到公主生的是儿子,回到家,想用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去自首,他和妻子都已年近半百,只有一个儿子,他妻子自然不愿意,公孙杵臼到程婴家劝说程婴妻子王氏,劝了半天,王氏说你说的在情在理,可是我只有一个儿子,万万舍不得。程婴见没有办法,只有用剑抹脖子自杀,被公孙杵臼拉下,王氏不得已才哽咽着答应。程婴怕她反悔,让公孙杵臼立刻抱着婴儿藏到首阳山,王氏见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只觉得天旋地转晕倒在地。&br&晚上,程婴偷偷找到赵氏先祖赵盾曾经提拔过的韩厥,争取到他参与把婴儿赵武从宫中带出来。&br&翌日,程婴找到屠岸贾自首,说知道一个叫公孙杵臼的人偷偷藏了赵武在首阳山。屠岸贾派兵到首阳山把公孙杵臼抓来一顿毒打,公孙杵臼不招,于是屠岸贾亲自带兵让程婴带路去找那个婴儿。程婴忍痛带到小屋,屠岸贾亲手将婴儿摔死,程婴就像当头挨了一棒,感觉满眼金星,差点倒下去,立刻转身乘人不注意抹干眼泪。这一幕被公孙杵臼捕捉到,他为了掩护,就冲上去打屠岸贾,吸引官兵注意力,他被官兵抓住绑了起来。&br&后来,年迈的公孙杵臼被缚到法场处刑,临死还大骂程婴,其他围观群众也很鄙视程婴,程婴亲生儿子被摔死,多年老友被处死,还要挨所有人的骂,心如刀割。他不好意思收屠岸贾给的赏钱,拿这些赏钱买棺材埋葬了赵氏三百多口,说自己没脸再在这里混下去,准备走了。&br&韩厥乘屠岸贾去首阳山,偷偷把婴儿带了出来,交给程婴,说赵氏三百余口的冤仇,都靠这孩子来报了,你可要好好抚养。程婴夫妇和奶妈带着这个孩子逃到孟山,悉心培养他。&br&就这样过了十五年,赵武就以程武的名字活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程婴的妻子王氏不堪奔波和荒凉去世了,晋候也死了,从洛阳迎回留学的王子回国执政,史称晋悼公,晋国国内政局也进行重新洗牌。韩厥混得好,当上了首席执政。晋悼公继位后,听了韩厥的话,决定召回赵武。韩厥乘车前往孟山找回程婴,新上任的晋悼公为他复立赵氏,处死屠岸贾,当年看过公孙杵臼被处死的人这回终于知道程婴当年的苦衷。&br&程婴和赵武到公孙杵臼墓前奠基。程婴见赵氏复立,自己不愿意接受赵氏的嘉奖而贪图富贵,说怎么能让公孙杵臼一个人去死,于是自刎了,人们把他和公孙杵臼合葬。&br&&br&估计这哥两是当年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在饿死后又在首阳山附近转世投胎了。&br&&br&这件事被法国作家Voltaire改编为《中国孤儿》,18世纪在法国上映引起过轰动。&br&&br&&br&赵盾族弟赵穿杀了晋国国君,史官董狐写“赵盾弑其君”,赵盾去跟他解释,当时赵盾在晋国的权势,想杀谁杀谁,先、狐等从亡重臣也被他清洗,但是他就是不敢动董狐,只好让他这样写。&br&&br&&br&晋国范、中行两家族与赵氏家族对抗,准备秘密调兵,赵简子鞅的家臣董安于劝赵简子先行准备,但由于晋国规定,先行发难的人要死,所以我要后发制人。董安于说:情况紧急,与其战事扩大蔓延全国,不如我承担挑起战争的罪名,先发制人让主君胜利,于是调动私兵备战。晋国贵族提出,针对范氏、中行氏的内战是赵氏的谋臣董安于引起的,晋国有命,始祸者死,请杀了董安于,换晋国安宁。这董安于就是董狐的后代。董安于听说后说,人谁不死,我的死能换取晋国安宁,赵氏安定,那我的死一定值得,于是他义无反顾地上吊了。后来智伯攻打赵氏,后来的赵襄子赵无恤根据老爹赵简子的嘱咐,不论多远都逃到晋阳,晋阳就是董安于给造的,城墙使用青铜取代了传统的木质,墙骨也用坚韧的植物(坚果?)建造,抵挡了知伯的水攻。&br&&br&&br&同样在齐国,崔抒因为齐国史官写“崔抒弑其君”就杀掉他,换他弟弟来写还是这句依旧杀,杀了兄弟三个人,第四个人依旧如此,甚至邻国的史官跑过来要接替岗位,他也终于屈服了,不再杀史官兄弟的第四个弟弟。其实以庆封的权势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让后人不知道庆封弑其君,但他还是给历史留下了一份光彩。所以有一段评论说:我们要极力赞美的不是太史一家子犟种,而是崔杼这个怂货。秉笔直书固然可敬,但让“崔杼弑其君”这一笔留史的,正是崔杼自己。&br&&br&&br&&br&崔杼杀了国君后,强迫所有人歃血为盟,不从就死,轮到晏子,他不肯,崔杼让手下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威胁他,不从就死,晏子说:“我听说因为利益就背叛主君的人不仁,用刀架在脖子上威胁而屈服(劫以刃而失其志)的人不勇敢。”崔杼就放了他。石他版本的见《韩诗外传》卷六十二章,田常说不从的死一户口本,石他说:“为君王服务的人,应该至死为君王服务(死其君之事)。为了保住亲戚不忠于主君,是不忠,为了效忠主君而让亲人被害,是不孝。没有别的选择,不结盟,会杀我的亲戚,结盟,则背叛了主君,哎!生于乱世,不能做正人君子忠孝两全,被人劫持,悲夫!”于是选择了结盟,保住了家人,然后说自己对不起主君而拔剑自刎。&br&&br&齐国使者荆蒯苪出使晋国,回来听说齐候被杀了,说,“我拿齐候的俸禄,就该为齐候的事而死。”于是冲到崔杼的军中,被敌人消灭。&br&&br&&br&智伯瑶以国士待豫让,智伯瑶覆灭后,豫让要去行刺赵无恤,被赵无恤发现后,说:智伯死后,党羽很多都投降了,还有一个人肯单独为他报仇,敬佩他是个有理想的勇士,他爷爷又是全晋国闻名的侠客毕万,就放了他,以后自己躲开他这个刺客就是了。赵无恤作为一国开国之君,不忍心伤害一个有情义的乞丐,反而要自己躲着他。&br&豫让为了伪装自己,化妆变声整容,他从前的同事在智伯瑶覆灭之后投靠了赵无恤,看到他,认了出来,说你何苦自残,如果投靠赵无恤,肯定能飞黄腾达。&br&豫让回答:我要是侍奉赵无恤,再刺杀他就是不忠,我要让以后怀二心背叛主君的人,提到我而感到羞愧。可是,多少年过去了,可有哪个乱臣贼子内奸反贼被豫让感动过。为此,豫让不惜毁容,结果声音被老婆认出来,又自己吞碳变声。&br&再次被抓之后,赵无恤跟他说“豫让,你上次行刺我的事,全晋阳城无人不晓(这还怎么行刺),列国豪侠之士提到你的事迹也肃然起敬,你还要行刺于我,是为什么?”他说为智伯瑶报仇,赵无恤问他:以前作为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豫让回答:范氏、中行氏以众人礼待我,我以众人礼报答,智伯瑶和我同吃同穿同睡,以国士待我,故我以国士报之。&br&赵无恤说,之前我敬重你是个勇士,所以放了你,并且避着你。这次你自行了断吧。(算是最客气的死刑)豫让知道自己这是最后一次行刺并失败了,感谢赵无恤前次的宽恕,并认命这次的死罪,还有最后一个愿望,就请赵无恤把衣服给他刺,算了却他为智伯瑶报仇的心愿。&br&赵无恤感慨于他的执着,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他用刀刺,豫让用力连刺三下,大声喊为智伯瑶报了仇,了却心愿,随即自刎。&br&&br&秦穆公护送晋公子夷吾入晋国继位,公子夷吾曾许诺割河西五城,但是继位后就和秦国对着干,被秦国打败后,秦穆公知道夷吾不愿意割让五城,也就不勉强他了。&br&晋国大夫士会逃难到秦国,觉得秦国太落后了,想回晋国,他设计出使晋国,并先让秦穆公对着黄河发誓好好对待他的家人,秦穆公答应了,事后发现士会作为使者回到晋国后不愿回来了,而他只在誓言中答应好好照顾,也可以押着他的家人。但是他觉得既然士会不愿意去秦国,押着他的家人也只能报复,不如成人之美,就把他的家人都护送到晋国了。&br&秦穆公最喜欢的马跑丢了,追到的时候发现被农民吃了,按当时的法律和观念是可以治罪农民的,但他想想,马已经死了,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就还给他们酒喝,说吃马肉不喝酒不好,你们吃了吧。&br&&br&楚国围攻宋国,晋国使者要进城被楚国捉住了,楚庄王让使者喊丧气的话,使者却大喊说晋国马上就来救你们,后世很多人这样都是被杀的,但是楚庄王很佩服他的勇气,没有杀他。&br&春秋时期,杀使者、关押使者的事很少,晋国先轸干过一次,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个规矩被秦国屡次破坏,在春秋之后,打仗杀使者很常见。&br&&br&&br&&br&田饶在鲁国不被重视,就跳槽去了燕国,成为燕国相国后,三年中燕国大治,国无盗贼,鲁哀公很难过,为之辟寝三月,减损伤服。&br&&br&&br&吴国公子庆忌像吕布一样勇猛,矮小瘦弱的要离去当他的侍卫,乘机杀他得手,重伤的庆忌拎起他的脚把他泡在水里再提上来三次,卫士要杀要离,庆忌说不要杀他这样的勇士,要离当场自杀了,但《吕氏春秋》说把他放还后他给吴王带话后自杀的。&br&&br&&br&鲁国在一次国际纠纷中抱错了大腿,得罪了晋国,后来准备重新抱上晋国的大腿,就派大臣婴齐去交涉。晋国接见的是权臣郤犨,不愿意就此原谅鲁国,但是很欣赏鲁国大臣婴齐,觉得对方人不错,就说要为对方请封邑,婴齐说,感谢您的厚爱,我此来奉寡君之命来达成外交任务,如果您能让我完成任务答应我主君所请,那就是您对我最大的恩赐了,我怎么还好意思开口问您索要其他东西呢。(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br&&br&&br&楚国一次宴会,一个姓唐的小将调戏了妃子,妃子抓了他头盔上的红缨,楚王让所有人摘下头盔,以保护这个小将,后来这个小将努力冲锋,报答楚王恩德。&br&当然也有晋惠公这样的人,以德报怨,但是是遭到全天下人唾弃的。当时晋国人都不服他。&br&&br&&br&介子推看不惯狐偃等人,于是在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继位后,隐居了起来,他邻居写了诗赞扬他的功德,晋文公重耳围了那座山要找他出来答谢,最后魏姓武士放火想引他出来,可是介子推被烧死了。晋文公每年这时候纪念他,这也是寒食节的来历。&br&&br&找介子推时烧山的魏姓武士有个年轻的婢女,他曾吩咐自己的儿子们为婢女找个好人家嫁了,但是临死前改主意让婢女殉葬。他的儿子魏颗主张从遵从他神智清醒时的话,就为婢女嫁了个好人家。&br&&br&&br&燕国被北方异族攻灭,齐桓候为他们复了国,燕君相送不舍,不知不觉就出了国境,齐桓候说:“自古国君相送不出国境,你现在送到这里,我们不能违反了古礼,这块地送给你,就不违反古礼了。”此地以后就叫做燕留。&br&&br&项羽后期形势很不利,他的一位部将早已投降了英布,看到故主在阵中艰苦地左冲右突,很是同情,就建议英布进行一些部署,等英布部署完,才发现部将是为了缓解项羽压力而设的计,英布心理虽然有些气,但也不怪罪他,反而感觉他思念故主是有义气的人,英布自己也曾经是项羽的先锋大将。&br&郑国的公子出奔逃到晋国,正好晋文公要讨伐郑国,郑国公子说,郑国是他的故国,不想参与对故国的围攻,晋文公同意了。后来晋郑和解,郑伯捷要不行了,这个公子回去做了郑国的世子。&br&&br&&br&楚国有一次打败陈国,想借机吞并,有个大臣(字太难打了)劝谏楚王不听,于是威胁了楚王,楚王听了他之后,他说,自己威胁国君是罪(春秋时期不是死罪),砍自己一只脚作为惩罚。楚国以前的规矩,没打胜仗的部队不许进城,他守城的时候就没让国君进城,等国君重新打了胜仗才让他进城,但是国君伤势没能及时治疗感染扩散去世了,他也自杀了。&br&&br&&br&&br&晋国元帅先轸听说晋侯放走了被俘的秦国将领,对主君吐了唾沫,然后他说:“侮辱了主君的人怎么可以不受惩罚。”就脱去甲胄奋勇杀到狄阵求死。&br&&br&&br&卫国的大臣史鱼将要病死了,对儿子说,我作为大臣,推荐一个贤臣而没能让他被提拔,想要摒弃一个小人,却没能让他下台,死后不配停灵在正厅,把我棺材放在卧室就可以了。&br&&br&&br&在崤山伏击战之前,春秋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全是堂堂正正地行军到指定地点比武,堂堂正正地比试,三军依次一对一打,叫“观兵”。不偷袭,不搞计谋。&br&宋襄公是最后一个维护规则的人。&br&当时的史书都赞扬宋襄公。&br&秦国要撤退,晋国准备伏击打歼灭战,晋国将军赵穿趁着秦国使者在的时候大声喊了出来,表示自己不乘人之危,打赢对方靠堂堂正正的正面对决。&br&&br&晋国和齐国打仗,齐国将领去晋国大营挑战,按规矩不能多带箭,达成任务就撤回。晋军小分队追击,齐国将军的箭因为按规矩带得少射完了,就最后一枝箭射了旁边一头鹿,献给追击的晋军。晋军因为对方是来献鹿的,就不抓对方,拿了鹿放对方回去。&br&&br&欧洲教廷有一次迫害一些不信基督教的德国人“阿米须”族,追的人落水了,这个逃的人回身救了他,但是教廷的人还抓他了。要是在春秋,这个追的人获救后是绝对不会再抓他的。&br&&br&《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的宋国公子城与华豹之战十分典型。双方战车在赭丘相遇,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意思是战争的规则是双方一人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你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公子城一箭射死了华豹。史书并没有嘲笑华豹愚蠢,相反却肯定他以生命维护了武士的尊严。&br&&br&现在很多人说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失算什么,这完全是扯谈。&br&古代日耳曼人都有规矩,即使有仇,但人家是客人,招待客人,是不可以伤害客人的。&br&要抓人,以后堂堂正正地以后去抓。所以李小龙第一次去个美国的日本酒馆,要找对方比武,对方说他是客人,拒绝和他比武,说等他下次以比武者的身份次来才肯比武。&br&项羽当时也是如此,他何尝不想杀了刘邦,但是绝对不能请人家来吃饭做掉他,太下作了,项羽当时志在得天下,当然不能用小人的手段。范增作为亚夫,不好当面阻止,自己不出面阻止项庄,已经很给亚夫面子了。&br&&br&后代就不管那么多了,各种“鸿门宴”计谋数不胜数。其实吴国公子光暗杀吴王僚已经是打破这种规矩了,因为吴王僚平时包得粽子似的,一般办法已经无法除掉他。&br&&br&&br&楚国围攻宋国,宋国撑不下去了,宋国司马华元潜入楚营劫持楚国司马,告诉他城内易子而食,希望楚军撤退,楚国司马告诉他说他们自己粮食也差不多了。楚王知道后怪他泄露军事机密,司马说“匹夫之交尚不欺人,况我大国司马乎,人家已经告诉我了,我怎么还可以欺骗人家。”宋国说,可以投降,但不能是屈辱地像郑国一样作城下之盟,如果楚军能撤出城外十里,宋国自然恭恭敬敬地投降,如果楚国要城下之盟,那么对不起宋国要血战到底。后来楚军依言放弃围城工事,撤出十里,宋国也按照诺言投降。&br&齐桓候会盟的时候被曹沫劫持,要归还田地,这种劫持时的许诺是可以作废的,但是齐桓侯还是归还了。&br&曹操的老朋友许攸去看他,曹操就不对他说实话,虽然也有战场防间谍的考虑。&br&&br&注重诺言&br&吴国雄起之后打败齐国,和晋国在黄池争霸会盟,期间虽然为争先歃血,但是诺言中有“好恶同之”,吴王夫差老窝被越王勾践掏了,被越国攻城奄奄一息。晋国赵无恤(《左传》作赵孟,度娘说是赵鞅,根据上下文看可能是赵无恤)听说后,自减饮食三等,别人问起他,他才说了当年和吴国会盟时的承诺,好恶同之,我晋国无法出兵救援吴国,我只有降低饮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派人去慰问吴王。勾践也很爽快地让他进城见吴王。&br&赵无恤的母亲是狄人被俘虏的女子,他是庶子没地位的,后来算命先生跟他父亲赵简子赵鞅说,赵无恤才是将才,真正的继承人。后来经过寻宝等一系列考察,赵鞅确立赵无恤世子的地位。赵无恤后来也知道,他死后把家主之位回传给侄子,也就是赵鞅本来的继承人的继承人,这种古风在春秋时期虽不常见,但是吴国、宋国也有过类似的让贤情况。&br&&br&&br&&br&赵简子收了个家臣叫周舍,他就喜欢拿着笔记过失,于是赵简子就居家和出行都带着他在身边,像姨妈巾一样,居家旅行,出门在外,必带良人。没多久周舍就过世了。赵简子很难过,他的其他臣子说:“我们不知道有什么过失,让你不开心你了。”赵简子说:“你们都无罪,周舍曾经说,众人之唯唯不如直士之谔谔(大家一致夸你不如有一个耿直的人说你的不是),纣不听谏而亡,武王听谏而昌(这是习惯理论和比喻说法,是周为显示自己正统而贬低商纣),自从周舍死了,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几再没没听到有人批评我,我担心会像商纣一样亡,所以很悲伤。”&br&赵简子刚死,中牟地区的人就反叛了,继位的赵襄子指挥军队去进攻,突然中牟的城墙自己倒塌了,赵襄子却击金收兵,参谋都说中牟城门自己倒塌是天助,为什么不继续进攻,赵襄子说:“叔向曾经说:‘君子不乘人之危从别人那里取得利益,君子不在别人受到危险的时候去给人噩运。(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等中牟城墙修好后继续围攻,中牟闻其义而请降。”&br&蔡声子想娶范宣子的妹妹,这个叔向曾经劝阻他,他解释说:“欲为系援”,婚后妻子向哥哥范宣子状告董叔不敬,于是哥哥范宣子把他绑在树上,他向路过的叔向求援,叔向说:“求系既系矣,求援则援矣。你要什么得到什么,又还来求我干什么?”&br&&br&&br&郑庄公被母亲讨厌,他母亲帮助小儿子要颠覆郑庄公,他很气地说:“不及黄泉,勿相见也。”在颖考叔的劝说下,他原谅了母亲,但自己说的话不能反悔,于是找人挖了地道,黄色的泉水作“黄泉”。与母亲相见,后来“大隧之道” “其乐融融”这样的成语也从此流传至今。&br&&br&吴王阖闾大军伐楚,楚王逃到曾经的附庸国随国,吴军也追到随国宫殿附近,要随国交出楚王,说如果交出,可以分给随国汉阳之田地。楚国公子子期长得像楚王,他自告奋勇冒充楚王去被捕让真楚王逃出去。随国人回复吴国使者说,楚与随世代盟约,不能因为朋友有难而出卖盟友。&br&&br&&br&&br&同时,楚臣申包胥到秦廷搬救兵,秦王说您远道而来先去旅馆休息吧,申包胥说,我的主君现在还在草丛中躲避吴国追兵,我怎么好意思睡旅馆!秦国本来不肯出兵,不符合秦国利益,申包胥靠着秦庭的柱子一直哭,哭声不绝,不吃不喝,也是以他个人的毅力感动秦国公卿,既然人家这么努力付出,也必须给人回报,于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于师,修我戈矛”成为诗经中最著名的段。而且我们汉服同袍接头也用这段,就像人家糗百糗友的“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br&&br&&br&楚国被吴国打得很惨,楚昭王终于回国,封赏了在流亡时期跟随他的臣子们。其中有个屠羊的人叫说的,楚昭王也要赏他,屠羊推辞道:“主公失国,不是我的过失,主公复国,也不是我的功劳,我不敢受赏。吴师攻破我们的郢都,我逃跑避开灾难,主公返回,我没功劳。”楚昭王说:“那我们见个面叙叙旧吧。(不受则见之)。”说又推辞道:楚国的法律,商人除非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是不能见君主的,我的才智没能保卫楚国,我的情操不能死君死社稷,我的武勇也未以阻挡敌人入侵,不敢受命。”逃到山涧里,楚昭王对司马子期说,这是个贤人,你帮我去找他出来,我要封他三公,约为兄弟。子期找到了他,他回答说:“三公尊贵,比我屠羊富贵多了,我见到高爵位和俸禄,而忘辞受之礼,非所闻也。”&br&&br&楚庄王在云梦泽打猎,射中一个奇怪的有点像鹿的东西,正喜滋滋地要上前领,结果被他的臣子申公子培先取走了。楚庄王很生气,觉得申培很无礼。左右劝他说:子培是大贤者,又是大王最信任的大臣,他这样做肯定有原因的,请先把事情调查清楚。于是楚庄王暂时不惩罚他。但是三个月不到子培就死了。后来子培的兄弟对楚王说,我哥哥曾经读书读到说,杀那种怪动物的人,不出三月必死。他看到您射杀了那个,就匆忙来抢夺冒领,后来楚庄王让人查平府的资料,果然发现有这样的记载。&br&&br&&br&&br&&br&卫国被北方异族攻灭了,卫国的大臣找到卫国国君暴露在外的尸体,国君肢体破碎,心脏也暴露在外面,他为了让国君尸体的心脏有安葬,就挖开自己肚子把心脏挖出来,然后把国君的心脏放进去。&br&&br&郑庄公和周天子有了矛盾打仗了,周天子战败受伤,郑庄公还派人去慰问。&br&&br&鲁襄公四年,陈国不想当楚国小弟,楚国出兵讨伐陈国,半路上听到陈国国君死了,于是礼不伐丧撤兵了。&br&&br&穆叔前往拜见晋国大臣,晋侯让乐器奏《肆夏》第三乐章,他不拜,让乐工唱《文王》第三乐章,他不拜,让歌手唱《鹿鸣》三曲,穆叔拜了三拜,韩献子问他“你因为受主君的任命而受辱地到我们这破烂地方来(自谦说自己地方烂,春秋习惯谦虚如此,原文:子以君命辱于鄙邑)”,大曲不拜拜小曲,是为什么?穆叔回答:《肆夏》是天子招待诸侯的礼仪,我不敢听到,《文王》是两国国君相见的礼仪,我也不敢参与,《鹿鸣》是君王嘉奖寡君的,《四牡》是国君慰劳使臣的,《皇皇者华》是教导人咨询疑问的,我受到这样的教导,怎么敢不再三拜谢呢。&br&&br&&br&诸侯会盟,鲁国出了内乱,楚国王子围想要杀死鲁国叔孙穆子,晋国大臣悄悄透露消息给他,并且暗示他,如果给自己些特产,可以帮他渡过难关。被穆子拒绝。穆子的随从问他,为什么宁愿死也不肯拿点东西,穆子说:我是代表国君来的,用财富私下免罪,是私下用财富满足自己的私欲,今后诸侯会盟就会有人以我为先例学我的样,以后诸侯会盟的风气就会送礼,我不怕自己死,我怕我开个坏头。&br&&br&&br&晋悼公的弟弟杨干扰乱队伍,他的仆人被魏绛正法了,悼公很愤怒要灭了魏绛,魏绛也知道了,去请罪,留了封信,说大王的军队不威武,是我这执事失职,我教导不好,以至于用了刑罚。下臣罪过大,怎么敢不服从主君的话而激怒主君?请让司寇惩罚我吧。晋悼公听到后,鞋子也顾不上穿,跑出去赦免了魏绛,说:“我的弟弟不能遵守行伍,扰乱了军纪,也是我的过失,你不要让我再犯错。”&br&&br&&br&&br&&br&秦汉之后,有过大量的全族株连,再也没有人像程婴和公孙杵臼那样的舍人家臣。&br&&br&&br&晋国权臣栾盈出奔楚国,晋国执政大臣范宣子禁止栾氏家臣随行,违者处死,栾氏家臣辛俞不听禁令,还是去追随他。辛俞被捕后,晋平公问他:“国家已经发布了禁令,你为什么还是要触犯呢?”辛俞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明明服从了,哪里是触犯呢?执政范宣子说的是‘无从栾氏而从君’,我听说,一连三代人做人家的家臣,就视家主人为主君,两代以下做家臣的,就该视家主人为主。’。事君以死,事主以勤,这是国君您的明令,当初我祖父在晋国没有靠山,所以世代隶属栾氏,到我这里已经三代,我怎么敢不视人主为君,执政说:‘不从君者处死’,我怎敢背叛君主以犯死罪呢?”虽然双方已经敌对,但是晋平公非常欣赏辛俞的说辞,极力挽留他,又以厚礼相送,但是辛俞早就只视栾氏为主君,晋平公虽然很想提拔他,但是也成人之美放他去找旧君。&br&&br&楚平王派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领命后,派人通知太子建逃走,自己去楚平王面前领罪,他解释道:“当初您命令我:‘侍奉太子就如同侍奉我一样’,所以我遵从了您先前的命令,对太子尽忠,通知他逃跑,后来我后悔了,却再也来不及去追杀太子了。”楚平王问他:那你为什么还敢回来见我?奋扬回答:“我接受您的命令却未能完成,已经有罪,如果不到您面前来领罪,就加重了我的罪行,逃也无处可逃。”楚平王本来生气,怒意也已消。&br&&br&&br&&br&晋国和楚国交换战俘和尸体,晋国被俘的人知瑩将被送回晋国,楚王问他你怪我吗?(子其怨我乎?)他回答说:两国交兵,我没有本事,被抓,没有拿我像别的俘虏一样用血途在鼓上,已经是大王开恩,又敢怨谁。“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br&楚王又问那你感激我吗?(然则德我乎)他说两国交好互换俘虏,可惜我并没有参与和谈作贡献,又敢感激谁呢?&br&楚王又问他:子归,何以报我?他说我不被人恨,您也不被人感恩,无怨无德,不知所报。楚王说:那你总有想法说说吧。他说如果我回去被杀了,死且不朽,如果他们安排我任务,我将全力完成,即使遇到大王的部下也不退缩,竭尽全力不惜生命来完成任务,以报答大王的不杀之恩。&br&楚王说“晋未可与争。”厚待这个俘虏,让他回晋国。&左传 成公三年&&br&&br&&br&晋国邢候和雍子争夺田产,叔鱼代理裁定的时候认为雍子败诉,雍子把女儿嫁给叔鱼之后,叔鱼改口判邢候有罪,邢候是巫臣的儿子,巫臣带夏姬叛逃,全家被楚国处死,邢候承爵,应是嫡出,所以应该是夏姬的儿子。朝堂上,愤怒的邢候杀死了叔鱼和雍子,执政的韩宣子问叔向该如何定罪。叔向说:雍子明知自己理亏,却要贿赂以求胜诉,叔鱼收受贿赂不秉公执法,邢候在朝堂上擅自杀人,三个人的罪行轻重相等。活的人处决,死的人曝尸。叔鱼和叔向是亲兄弟,但叔向在裁决的时候不因私废公包庇兄弟。&br&&br&&br&&br&&br&&br&&br&&br&小邾的人投靠鲁国,照例要和鲁国执政歃血为盟,他不相信鲁国,说只要有子路的许诺,没有盟约也行。鲁国找到子路,子路拒绝,鲁国跟他说,你子路的个人信用比鲁国的国家信用还可靠,这是何等的荣幸,为什么不去。子路说,人家做的是背叛的事,我跟他盟约就等于认可他背叛的行为,这种事我不做。&br&&br&莒ju国的人投靠了鲁国,莒国找到盟主晋国申诉,当时鲁候正出差在晋国,晋候准备扣留他,范献子说不可,这会显得我们是在诱骗鲁君,鲁国做错事,我们作为盟主应该堂堂正正讨伐,诱骗扣留不是盟主的作为。&br&&br&&br&&br&莒ju国被废的太子弑了国君,带了大量珠宝投奔鲁国,鲁宣公命里革给他赏赐和封邑,里革没有执行。鲁宣公翌日发觉了,把里革抓起来要处罚他,对他说:“你知道违抗君命的下场吗?”里革回答:“我当然知道,我篡改了君主的手书,罪过更大。莒国太子弑君来奔,使得我主君成为藏奸之人,不可不除,我违抗君命,也不可不杀。”鲁宣公承认自己贪财,认为里革没有过失,把他释放。&br&&br&&br&自尊人格&br&&br&潇水也曾说(大意):春秋时期,国君侮辱臣子,臣子有的忍受不住,当场就做掉国君,比如宋国南宫长万。汉之后儒家强调忠君思想,君主无论怎么侮辱臣子,臣子也只能撅起屁股默默忍受,没有了独立的人格。&br&&br&&br&让贤&br&&br&虽然有兄弟相争,但是宋国子鱼兄弟、吴国季札四兄弟等让贤也有。&br&赵简子鞅的车右少室周业余时间锻炼武艺,和牛谈比武,几个回合下来大败,于是就把牛谈推荐给赵简子取代自己的位置。为了自己的职位上能有更好的人能履行职责,不顾自己就此失业,敬业如此!&br&&br&属下公平&br&赵简子攻打卫国,自己拿着盾牌在安全处指挥,他是主帅,但是旁边的人不满意,他知道了,于是撤掉盾牌,走入敌人的射程之内。&br&&br&&br&刘备在汉中与曹操打仗,亲自走到对方的射程之内,法正要拉他回来,他说,士兵都在危险中,他也要去,法正拉不回他,就挡在他前面,刘备怕法正有闪失,就拉他一起退到安全地带。&br&&br&&br&&br&齐国太后羞辱晋国使者郤克,双方打了一仗,齐军作战很猛,齐顷侯组织了一轮齐射,晋军主帅郤克都身上中了箭,血一直流到鞋子上。他说他撑不住了,敲不动鼓了,这时候驾驶员解张说,我的手臂和肘被射穿,左边的车轮全红色了。我们车上有帅旗,全军根据我们的舞旗敲鼓指挥进退(师之耳目,在吾旗鼓),是全军关注的地方,如果我们撑不住,帅旗一退,全军就溃退了,整场战役战败了我们就是罪人。说完拔掉身上的箭,把缰绳合到一个手里,另外一个手也拿起骨槌帮着敲鼓,越敲越响,鼓舞士气,终于又顶住了齐军一次猛攻。解张一个手控制不住缰绳,马乱跑,高高的帅旗冲入对方阵中,晋军以为中军突破了,跟着往前冲了出去,最终终于把齐军给打垮了。&br&&br&邴夏载着齐顷候的战车逃跑,晋将韩厥亲自驾驶战车在后面紧追,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邴夏对齐顷候说,射那个驾车的,他是君子。齐顷候说,说他是君子而射他,是非礼啊。把韩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的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