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手游异人技能六十九一套能凑合穿的装备大概要多少钱

写在前面:  注册花了一小时,吐血。  说说这段时期的事。加了些自己的想法,还有些被史官忽略的小常识小细节。  不知道最后会写成什么样。  不对,不好,大家拍。        一、从阴谋开始  公元前210,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时间:7月12号。就在这一天。  地点:沙丘(河北广宗县)  夜幕笼罩大地,旷野中四面的热气并不因为太阳落下而退去。一座异常华美宽大的行帐遮得严严实实,忽然,铜烛台一阵跳动,有人惊呼,声音起初并不小,却被人赫然捂住嘴,深夜里这样响动越发诡异。  帐外巡逻的士兵驻足,接着离开,因为里面是个位大人物,且这个人物有个坏习惯,非常极度不愿意人看到他。  说到这个坏习惯又必须联系此人的一个贯穿其一生的兴趣爱好。他喜欢旅游。而且今天看来,专门喜欢挑战高难度地区,主要包括高山大河大海,总之哪里险峻去哪里。这是肯定的。  此人一生一共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旅游事件五次,在他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平均两年一次。嬴政是个有规划的人,早在他第一次出游时,就为日后打下基础。他做了一件事修驰道(高速公路)。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他决定了,这绝对不会是我最后一次旅游,以后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很多……我发誓,将我嬴政的足迹踏遍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  为什么要这么费劲?  我们以此人第一次巡游为例分析下。第一回尝试游没走太远,走过的地方主要有:拢西、北地、鸡头山。在经过回中的时候,嬴政顺便修建了自己的行宫,后来改名字叫极庙。很清楚,此人巡游的第一个目的出来了。  A,他要祭祀。  皇帝的权利得来不易,相信当过皇帝的都会明白,就算靠老子送的也不容易,这个我们下面以他的儿子胡亥为例,加以详细说明怎么个不容易法。  当上皇帝的不容易除了自己知道不能对别人说。这个职业的充当者对保密工作都有一定天赋。所以,他得给自己的得到皇位安个名目,最好的名目从古到今,最好用的就是“鬼神”。招不怕老,管用就行。  好,我现在是皇帝,我告诉除了皇帝外的你们所有人。我的位置是上天给我的,我得到上天的独家授权,所以,你们不要想太多了,好好干你们“不是皇帝”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吧。  B呢,他要建碑立说。这个结论从此人五次巡游中,干过的五件同样事中得出。此人一生爱好旅游,同时兼爱好建碑。平均每次出巡刻一块碑。  碑文说什么?很简单,我们引用一段此人第五次巡游(也是人生告别游)时立的某块碑文:“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明白了吧,他要表彰自己。你想啊,他已经是皇帝了,还有谁有资格对他说三道四,当然除了他自己。  碑文古意盎然,文辞华美,说白了只是一句话,在歌功颂德,拼命提醒别人,记得啊,是老子我,统一了天下啊。我是第一!  同时,他也在彰现自己的泱泱大国的国威。  说到彰显国威,就自然让我想到慈禧。  八国联军要打到家门口了,有人就提议说:老佛爷,我们应该拿钱去征兵去发粮饷准备打仗了。这是现在最重要的事。  老佛爷把眼一瞪说:胡说,我现在要过生日,也是头等大事。钱要用来办寿宴,理由充分:这样可以向那些洋鬼子们彰显我大清国威,他们看到就怕,怕了就不敢来。  好笑吧,但在当时这可是个用血用泪用民族耻辱来讲的笑话。  有点扯远了,我这人有个毛病,看历史的时候喜欢联想,一联想就没谱,今后这样的没谱联想可能还会多次出现,让我给自己强行辩解下:历史说到底都是相互关联的。  至少我们从这两位相隔二千多年的皇帝身上就看到了,皇帝这个职业的一个职业病:臭显呗。  C呢,最后一个,也是嬴政巡游的最大目的,就是求仙问药。  这个需要我们瞪大眼睛,拿出十二万分的精气神来看。这件事,也是此人在他后半生,重点要实行的一个不能言明的国策。  在我们今天形容人对一件事情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到某种地步,并且将其贯穿自己一生来做。就是说我生是为了它,我死也是为了它,可以用某某领域,某某方面专家权威来定义。  而嬴政,绝对是求仙问药方面的专家中的专家。  不疯魔不成活,他足够疯魔了,且为他后来中华大地千秋万代的帝王们做了充分的表率。让我们以后研究帝王这种生物时,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套上这样的公式“某某皇帝,于某某年开始,想当神仙、不老不死。”  中国有句古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必当时的嬴政也是这么想的,在他的后半生,当他一切办法用尽,所有人才杀尽之后,他还是没能见到神仙,当然也没有见过神仙送来的仙药。他就开始想:一定是我还不够有心。  这时候有人告诉他,“恶鬼辟,真人现。”  这个人告诉他:你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仙人不是你的问题,是你身边“人”的问题。你身边有恶鬼,仙人当然不会出现。你把恶鬼驱散了,仙人就来了。  好,茅塞顿开。  问题又来了,谁是人谁是恶鬼,这个怎么区分?  皇帝就是皇帝,在这种生物面前,一切的难题都将化为飞灰(更何况人家是始皇帝),嬴政想了个妙计,让一切复杂问题见鬼去吧。  既然分不清谁是恶鬼,那么我就谁也不见。狠吧。  从这天起,华美的宫殿开始用高墙壁将道路封起来,连接各个宫殿的通道变成了甬道。现在除了我自己,谁也不知道我在哪里,谁也不能跟在我身边。我终于可以扫除一切障碍专心等仙人了!  现在再让我们将回顾一下,为什么帐外的士兵明明听到里面有人惊叫(虽然叫了一半就被掐断)却只是站了一下下,就立刻走开呢?  一切迎刃而解,他还不想被当成恶鬼打入地狱。  那个被吓坏的,叫唤的,被掩住嘴的是个年轻宦官。一只肥厚的手掌狠狠按住他,不让他出一丝声响。确定外面的士兵走开了,手掌的主人,一名身材高大面目凶狠的中年宦官这才松了口气。  嬴政死了,就在刚才,或许就在烛火跳动的那一瞬。他用死之前的后半生,为他自己安排了一个可以悄然死去的大好条件。  人快死时,会想些什么?  他死时,我想应该是会被这么几种情绪笼罩,首先他愤怒,他怎么能死!他的后半生就忙了一件事,求仙问药,以求长生,现在他居然要死了,原来他身边的那些方士都在骗他,骗了一次又一次,直到把他活活骗死。  然后他会悲哀,我是这天下的霸主,我统一了天下,只是可悲我还是要死。  最后的最后,他很惶恐。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怕人提到死,自然也怕去触碰一些死人才要顾虑的事,比方说:我死了,我的位置谁坐?  可是现在,这些问题他都不用担心了,强撑一口气,最后一件事也办成了,最后一眼他看的或许就是他写的诏书(继承权很重要)。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死了。  嬴政,终于死了!  在这一天后的约一百年,有一位叫司马迁的将他的死简洁记录在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么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到这里细心看的话,就会发现个问题。  嬴政于三十七年十月,开始他人生的死亡之旅,七月,死亡。  十月出发,在途中,七月死亡。在今天看这根本是不能理解的。  如果是第二年的七月,就好理解了。可是史记中明确记载是当年七月。  这就需要补充个小常识,在序言中,我们说了,这是史官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忽略当时的常识。但司马迁此人还是很严谨的,在《史记》中,他专门列出了《史记•十书》名目,用以补充一些当时的社会常识,法律法规,甚至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习惯习俗。  最起初的答案就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里面说:“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嬴政用他皇帝这个职业的特权规定了,每年十月才是一年的头一个月。  历代帝王开创帝业,或者改朝换代,对于“开始”必十分慎重。他必须要做一件事,就是更改历法,改变服装崇尚的颜色。  嬴政是这么改的,他认为秦能统一天下,是因为受到水德的庇佑,按五行的理论,水是黑色。他将国家最尊贵的服色定为黑色。同时,下令每年的十月是一个月的开始。这里需要说明是周朝是以十一月为岁首。嬴政完结了周名存实亡的统治权还不满足,连岁首,我都规定比你早一个月。  你看当皇帝多好,什么都可以规定。  “受水德庇佑”,说起来要追溯到当时的一种风俗习惯。以后对于类似的东西(即古人花费大力气研究总结,但在今天看来纯属扯淡的种种名目),我们都姑且将之归结于当时古人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  按战国阴阳家的说法,他们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原理来附会王朝的兴废更替,就是所谓“终始五德”。夏、商、周三个朝代始别为木德、金德、火德。  以嬴政为最高统治者的秦帝国一统六国,结束了周天子势衰天下无主的局面。他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创建的大秦帝国比周朝强!自然,按五行结合王朝兴废的“原理”(我们刚才定义的当时古人的风俗习惯),他所建立的王朝是能克制周朝火德的水德。  这就是为什么我将这些为当时人所崇尚遵从,但在今天看来毫无逻辑无科学依据的东西称为当年风俗习惯的原因,因为无从解释,且我们必须尊重历史这个不争事。   嬴政选了能克周朝的“水德”做自己王朝的象征,接下来的一切在此之上的法规就很好理解了。  水对应黑色,所以,秦帝国最尊贵的服色为黑色。在某些蹩脚的电视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秦始皇居然穿了件黄色衣服去祭祀或者上朝的话,我们就有理由去鄙夷这个编剧了。  嬴政做的这一系列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么做的目的有二,一是表现他的王权,告诉你这天下是我的,只有我有这权利来规定历法这样的事情,因为我是皇帝,所以我说哪个月是年头,你们就得听着,且要遵从。  二呢就是为了帝王们的光荣传统,“顺承天意”。像是皇权天授这种东西,原先也许只是一句空话,但说得次数多了假得也成真的,虚的也成实的。历代帝王从一坐上那位置开始,就开始重复的不厌其烦的向大臣百姓们反复灌输这个思想。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在几百几千年前有些帝王的血统,也说不定。  像是嬴政当时就是这么做的,且做得很彻底,他的这一对历法的决定(就是规定每年十月为一年的开始)一直到延续到了他死后的一百多年,取代秦帝国而起的汉朝,汉武帝刘彻下令“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这就是在历史很出名的《太初历》。  这个历法和我们现在熟知的农历,几乎完全一样。这让我们惊叹古人才智,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了十分准确科学的历法概念。  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在漫漫历史中,在无数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甚至某些在今天看来都很令人叹服的成就。比如万里长城,比如以德服人的道德传统,在这里,我们即将要提出的中国古代历法,也是其一。解读历史,其中最大的一个趣味性就在于通过那一篇篇历史卷帙,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请大家引以为豪吧,只因,身为中华大地一员的你和我,我们绝对有理由为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明而自豪!  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古人就规定了孟春月,为一年的开始。理由是这个月冰雪开始消融,蛰虫复苏,树木抽出新的嫩芽,杜鹃鸟也在野外高歌一年的来临。  古语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  孟春为首,这就很好理解了。那时候每个月的月名并不是像我们今天简化的用数字一二三四……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上古,这是个笼统的概念。现在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指三皇五帝时期(那是个传说的年代)。三皇:指天地人三皇,分别是伏羲、神农与女娲。五帝:通常指 黄帝、颛顼(请大家注意这个名字)、帝喾、尧、舜。  按司马迁的说法,神农以前年代太远,就不必论了。黄帝时考察星度,制定历法。并设立了专门管这个的官员“五官”,从此,历法被作为一个国家议程正式提出。  后来的尧、舜都在此基础上对黄帝提出的初步历法进行完善。尧在传位给舜时嘱咐他说:造历的重任在尔一身。后来舜也用同样的话告诫禹。由此看来,造历法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事。  造历法为什么重要,明确了天时四季有什么好处?最简单的说来,可以做到预先的防暑抗旱,防霜抗冻等工作。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天气预报,只不过不同的是那时候是时令报告。国家专门设置这方面的官职,来告诉人民,现在是春天了,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虫子也开始活动了,你们应该做好春季耕种的工作。到后来的夏天,秋天,冬天,也是一样的道理。分别提醒人民要根据天时变化,安排好当时的工作。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  ——《史记•历书》  到后来的夏商周,又在先人制定的历法上加以改变。改变的因由还是刚才说的,与当时的风俗习惯“五德”相关联。  夏朝以正月为历正,殷朝以十二月为历正,周朝以十一月为历正。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改动,这在当时是一个帝国一位帝王强盛于否的标志。强而有力的帝国帝王,将天下紧密钳制在自己四周,他说的话,定的历就是法。到周朝末期,周天子势衰,各诸侯割据,不听号令,分别定立自己的历法,这就乱套了。  从前476年到前475年(春秋战国),这段时间的历法都很乱。到前476,嬴政一统天下,重新修改历法,规定每年十月为岁首,才算一了解。  自此,我们来看下中国的历法。夏历以正月为岁首,到秦帝国以十月为岁首,到汉武帝元初年又被改回夏历的完善版。  太初元年(前104)五月,汉武帝下诏改换历法,参照夏历,把正月定为岁首,这种完善过的夏历,历史上称为《太初历》。  为了与之区分相对,我们将嬴政下令规定的以建亥为岁首(即农历十月)的历法称之为《颛顼历》。  以后,当我们再阅读原版《史记》,对其中反复提到“十月”这个年份。相信我们再也不会觉得惊讶或费解了。  总结  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七月丙寅日,嬴政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享年50岁。  在中国漫长历史中,这位大誉大毁集于一身封建帝王的一生,其功过有无数人品评过,也会有无数人继续品评。其中最为精彩的可以说是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  精彩到什么地步?连司马迁都大量引用,在今天来看应该是非法转载的一种。  他赞叹说:姓贾的说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他亲眼看过一样)。  我们总结一下,姓贾的说了洋洋洒洒一大篇,虽然多,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他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后面我们会对这句话反复展开研讨和论证。  好,哀悼仪式完毕,让我们将镜头重新切回这座气氛森然的华美大帐。  龟缩在大帐内的现在主要有这么几位:李斯,赵高,胡亥,刚才那个被迫憋气长达数分钟的宦官,活人说完了。请大家不要忽略还有一位——死人嬴政。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以上所说的这几位(无论死的活的)他们将要同车共济许多许多天。  当然,死人嬴政是被迫的,且无从反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写这个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很痛苦,还会有贻笑大方的可能性。  开弓没有回头箭,咬牙还是发上来。  天涯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的文,总是会给人带来惊喜。  在这里发文,是早就想过的事。  今天终于做到。
  楼主加油……
  谢谢鼓励,谢谢!  
  欢迎来天涯^_^
  丞相的决定  嬴政临死前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信很短: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封信对扶苏下了两个命令,先把兵权交给蒙恬,然后赶到咸阳主持我的丧礼。  按照当时的习惯,谁主持葬礼谁就是皇位继承人。  嬴政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可以说是早就决定好的。这一点来看秦始皇不啻是一位深谋远见的帝王。  扶苏是他的长子。嬴政一直将他当做皇位继承人来培养。嬴政统一六国后一直采用高压政策治国,比较骇人听闻就是焚书坑儒事件,到了这位帝王的晚年,他大概也意识到,长期高压统治国家和人民都已经快达到极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继他之后,需要将不再会是一位如同他一样的铁血帝王。  一位以宽厚仁爱治理国家的新皇帝将更利于国家的恢复,人民的安定。另外他的这个大儿子自己也相当争气,此人为人宽厚正直有德行。和嬴政的暴戾性格完全不一样,在很多事情上父子两个都有不同见解,有时候激动起来吵上两句也是有的。  可即便如此,以秦始皇这样性格的一个人。在扶苏屡次反对自己的情况下都没有动怒杀掉他。而只是远远的打发他去边关和大将蒙恬驻守边关,让他在军中树立威信,实地学习战略知识来看,嬴政将皇位传给扶苏是铁板上定钉的事。  嬴政在临死前撑着一口气,写下了这封信,将信交给一个人(请大家密切关注着个未出现姓名的送信人)并让他送出去。可惜他不争气不能多撑一会儿,亲眼看着信件被送出去。历史告诉我们:他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而这封信,也最终未能交到扶苏的手中。  皇帝驾崩,身为现在帝国第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李斯深思后决定:秘不发丧。  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他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做出的此等决定。但我们不妨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设想一下。李斯秘不发丧的决定一定有个大前提的存在。如果不这么设想的话,下面很多东西都无法成立。(这种被正史忽略的小细节,我们在今后将无数的会用到设想这招)  ——李斯一定以为信已经被送出去了,将不日就传至扶苏的手中。  如此一来,秘不发丧的原因就很好解释了。他必须为扶苏赶到咸阳主持嬴政的葬礼争取足够时间。  嬴政在巡游途中死亡的消息,在扶苏赶到咸阳前坚决不能让别人知道。不要忘记车上躺着的这位死人,他有二十多个儿子。李斯一怕这些公子们篡位,二怕除了公子以外的人造反。  于是,为了掩人耳目,李斯将嬴政的尸体放在通风良好的马车里(辒辌车),并且让宦官日夜陪在马车中,派人按时给车上送食水和奏章。  这位倒霉的陪同宦官史书上没出现名字,想来应该还是那为发出半声尖叫的仁兄吧。  这个办法很好,但当时的李斯可能忽略了一件事,现在的是七月啊。这么炎热的天气,一块死肉不发臭才怪。  果然,没有过两天嬴政的尸体就发出奇臭,李斯灵机一动,找人去买了一车鲍鱼。这东西,吃起来很香,可味道奇臭(估计其杀伤力比臭豆腐还强)。鲍鱼车紧跟在嬴政的车子后面,企图用鱼臭掩盖尸臭。  这在今天看来是很愚蠢的欲盖弥彰的拙劣手段。先不说尸臭和鱼臭根本不是同一种臭。就看堂堂皇帝的坐车后面居然紧跟了一辆装臭鱼的车子,你觉得合理么?  但当时的李斯可管不了这么多。因为他坚信,大臣们虽然会怀疑,但绝没有人敢出声,更不会有人胆大到去求证。  原因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嬴政晚年极度信奉“恶鬼辟,真人现”,他是从来不见人的。谁敢见他,就被当恶鬼杀掉。  大臣们也都还是人,不想死啊。  就在李斯一方面为掩盖嬴政尸臭,另一方面费心计算巡游大队回到咸阳和扶苏赶到咸阳的时间差,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万一巡游大队走得太快,扶苏还在路上就到了咸阳怎么办?所以必要的时候大队得减慢速度等一等“正拼命往回赶的扶苏”(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同时,大队走得太慢,嬴政的尸臭味连鲍鱼臭都掩盖不住又怎么办?  总之,这段时间的李斯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度之苦恼。可命运之神偏偏不肯放过他,接下来这位秦国丞相将面对更为痛苦的事件。  另一个人。  他觉得时机终于到了。  这个人就是,接过嬴政临终遗书的那位未出现姓名的仁兄。  
  沙发一个
  收藏,随时来顶
  当年举世欲诛秦,  那计为名与杀身。  先去扶苏与胡亥,  赵高功冠汉诸臣。    二、赵高  身世  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特定条件下,有一件特产需要我们来关注一下。就是质子习俗——相互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  例:赵孝成王元年,秦军攻秦,赵国求救于齐国,送孝成王弟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简单来说,A国怕B国来攻打或有求于B国,就会遣一位公子去B国作人质。  时间长了,年代久了,很正常的一种局面就是,A国有B国的公子,B国有C国的公子,C国有A国的公子,总之,那是个一个国家都城,到处流落着其他国质子的奇特年代。  如果双方顾惜自己儿子的性命处境那还好些。一旦在双方互有质子,而又毫不退让的情况发生,最先倒霉的就是这些被派遣出国的皇公子弟。而偏偏这些悲惨到被打发到别过的质子,都是些不得宠的。  这一点可以参照嬴政他老爹子楚在赵国的悲惨生活,史称“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要不是当时遇到吕不韦这位乱世商贾,估计此人最后下场就在在赵国贫贱的过一生。可见“当质子”这是件风险极高,待遇极差,且会祸害子孙万代的活儿。  很不巧,赵高,他的祖先就干过作质子这份倒霉的工作。  质子出质他国以后,往往是长期滞留不归。滞留不归怎么办?那就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吧,娶妻生子,儿子又继续繁衍下一代。  以子楚的可能遭遇推论赵高的祖上,大概是他的曾曾曾曾祖父就是赵国派遣来秦国的质子。可见,赵高身上还是有几分贵族血统的。史书上说此人相貌不俗,体貌修伟。有点千锤百炼贵族长相的派头。  但有贵族血统在当时可未必是件什么好事。富不过三代,对于那些滞留在别过作质子的皇公贵族们来说,这真是血与泪的真言。  赵高的曾曾曾曾祖父或许风光过,但到他这辈就显得很惨。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史记•蒙恬列传》  年幼的赵高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曾经风光过曾经贵族过,但如今只是秦国最下等庶民的环境中。  年幼的赵高看到自己的父辈母辈悲惨人生,他在心里发愿:我不甘心,不甘心这样做着贱役,让我的子孙也跟我一样世代卑贱。我要发奋,我要图强!  愿望有了,要怎么做?赵高决定,他要学习文化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出仕   他走了当时他所能想到的,也是唯一可走的路,学史入仕。  当时的法律规定,史是世袭的,只有史的儿子才也资格学史。违抗者是要杀头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断出,赵高他老爹也是一位史(相当于今天的下级公务员),且专业知识强,可以说更大胆的推测后来赵高能够学史步步高中,出人投地,成为全国级别的法律家和书法家,都是受他老爹耳濡目染的教导。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比较出名的汉武帝时期的张汤,他就是子承父业。张汤以后,张家世代以律学传家,皆是身传家教的世业。  赵高确定了他今后要走的路,迈出了他奇幻人生重要一步。  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下他这条艰辛的历程。  赵高以刀笔之文出仕,以文字书法的优异成绩被选拔入宫。  我们知道,赵高除了精通法律以外,还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文字学家,曾经与丞相李斯,太史令胡毋敬一起主持制定秦的文字书法教本,其中之一的《爰历》六章,就是由他编定的。包括《爰历》在内的秦的文字书法教本,是根据古来的文字书法教本《史籀》篇作成的,赵高对于《史籀》篇和当时汉字书法的各种书体,精通烂熟,他的工夫,是从小就修得练成了的。  史学童考试的教本,就是背诵《史籀》篇五千字,赵高合格,为史。  再试以书法八体,赵高以第一名合格,为令史。  三年以后,参加统一大考,赵高再以第一名出头,为尚书卒史,进入秦宫为吏。  看完这段简历,此人的确厉害!  可以说,赵高是秦帝国刀笔吏中出类拔萃的最上者,他精通书法文牍,一路高中(两连冠)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担当秦王的文牍近臣。  从这天开始,赵高终于近身为嬴政身边的近臣。且这个人长得帅,精通法律,字写得漂亮,且这个人特别会说话,很懂得揣测上意。就这样在嬴政身边苦干了几年,他博得了嬴政的赞赏,并被亲自提拔他为车府令。  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史记•蒙恬列传》  车府令说白了就是嬴政的专用车夫。但赵高这个车夫的权利比较大些,除了皇帝出巡他得随行驾驭以外,出行的一大票车马行头都归他管,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停大多情况也是他说了算(如果嬴政不反对的话)。可见,这是个不大但是能和帝王亲密接触的官职。  能当上这个官职,首先要帝王认可,其次就是能力问题。这时候的赵高相当厉害,他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当然最主要也最有用的是嬴政本人。嬴政这么看重他,主要因为这个人精通法律狱法,办事能力强,很廉洁(那时候是)干炼坚韧,组织交给他的任务这个人都能按时完成,而且保质保量。在今天看,这种人才是也很难得的。非常清楚,赵高是秦代法吏中的能吏,以通法行政之才干和品德得到举任。  赵高在中车府令这个职位上一干许多年,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得非常出色。到了后来,嬴政更是让他兼任公子胡亥的老师,只管教狱法方面。不要忘记,我们前面就说过了,赵高是当时秦帝国第一流的法律家和书法家。这个工作他绝对能胜任。  事实证明,这个兼职他也干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看下面的史实记载。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蒙恬列传》  历史上赵高犯了什么重罪没有明确记载,但既然蒙毅说应该要杀头,想必不是什么偷鸡摸狗的小事。而嬴政竟然因为欣赏赵高的办事能力,就亲自下令赦免了他,并且还官复原职。可见,赵高绝对可以称得上当时的劳模,此人实在是太能干了!  中车府令。  这是赵高在嬴政时期仕途的最高点。  出生  史书中对赵高的生年没有明确记载,我们根据上面说的,加以史料和当时约定俗成规定来大致推断下,赵高的前半生个人年表。  前258年(秦昭王49年),赵高出生  前242年(秦王政5年)赵高17岁,入学史学童(学习中的低级公务员),跨出他仕途的第一步。  前239年(秦王政8年)赵高20岁,考试得第一,为史(正式的低级公务员)  前236年(秦王政11年)赵高23岁,又考第一,为尚书卒史(能为皇帝办事的公务员)正式进入秦宫。  在后来赵高独白中也说:我自二十多年前进入秦宫以刀笔吏起家。  可见,沙丘这一年,他应该是40多岁,且已经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专用马车夫。时间是相当的之久!  
  刚才更新,忽然发现  “通知:你发表在『煮酒论史』内的帖子《[评论随笔]秦时明月汉时关》,已被收入本版精品集(J脸标识),谢谢你的支持。”  实在太开心了。  谢谢萧让斑斑的肯定!  谢谢大家的鼓励!  我会好好努力!  加油!  加油!  加油!
  自己看了一遍新发上来的。发现不少错字,其实我已经改过好几次了。可惜错字还是杜绝不了。  第一次在天涯发文,有点傻。这两天看了许多帖子才发现应该在标题上加个——号,提示大家这文到底会些什么。  可惜我忘记了,又不能改。  这里说下。  这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主要写秦灭亡到汉建立。  开始想写成漫侃一个那么强大的秦帝国为什么忽然灭亡,主要精力想放在秦末那段很乱很乱的农民起义上。包括楚汉之争。  可是写着写着,又发现,想写成那段时期的人物谱。觉得历史上的评价和人物们不是那么对应。  总之,现在我都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了。  呵呵。写着看。  想说的就这么多了。
  占座自习。
  秦始皇死的蹊跷  可能和李世民一样吞了丹药    
  怒了,不地道的家伙。到此一踩
  可怕的预感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性格天生善良仁德,这种是圣人贤人;有些人性格中善恶的力量一直在不停交战,不是这个占上风就是那个占上风,当从不会有一边独大的情况,这种人是凡人普通人;还有一种人表面恭顺勤勉,实际上恶念的种子一直被他深深压制在心底不见光线的深处,只要一个时机就会爆发,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赵高就是这第三种人,这种子就是权力!  嬴政这个庞大到只能仰视的巨人,日夜横踞在他面前,在他森然目光下的赵高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做那个敦于事的中车府令,嬴政庞大的影子就是对他最大的震喝。  或许赵高曾经偷偷想过,假使有一天,这片庞大到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影子消散了会如何?  或许只是或许,赵高体内隐藏的权力种子隐藏的很好。在他任车府令这一他在嬴政时期最高官职的时候,只有一次他未能控制住。  就是蒙恬按法律要处死赵高那次,历史卷册中并未提及半点赵高的罪行。但从他日后做法来看,那时候赵高肯定番了如同今日一样的错误,他做了自己绝对不应该做的事!  只有一次就够了,他为了自己犯的错误差点丢了脑袋,赵高被吓怕了。权力的种子又一次蛰伏下去,埋得更深。只不过已经体味过光线感受过疯长乐趣的种子,怎么甘心永久沉沦。它只是在等一个机会,如同他的主人一样。  就在沙丘那一天,忽然之间,那座华美却森然的大帐中,这个机会陡然的袒露在赵高面前。  从他亲手接过嬴政手中那封遗诏那刻起!  赵高的大脑一片混乱,明晃晃一道光剑击中他,光芒中他看到了他无数中在梦中出现的美妙绝伦的场景——权利!  这种精神状况下,人都是很难思考后做出决定的,不过没关系,赵高可怕的直觉帮了他。他紧捏着手中的遗诏,他扣下了它!  在这之后的两三天里,他想明白了很多事,同时也在庆幸自己的直觉,没有它,后来要实施的一切都将是泡影。  要实现那个宏伟目标,有三件事,是赵高必须要办的。第一件:扣下诏书。他已经轻而易举,神不知鬼不觉的做到了。  甚至于大秦丞相李斯都没发现。  握着手中的诏书,赵高看了一眼外面正忙于掩盖嬴政尸臭而焦头烂额的李斯。他发出阴森的冷笑。  第一件事并不难,只在抓住时机。到目前看来都不费吹灰之力。冷静下此刻雀跃的心情,赵高确立了他紧接着要办的第二件事。  他要去找一个人。    师父说的话总是对  胡亥。  这就是赵高第一个要找的人。  嬴政有二十多个儿子,当然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胡亥是他的第十八个儿子。此人真正出名,要推后到这时间的一年后。而在这之前,他只是嬴政众多儿子中的一个。  但他也有他的特别之处,在嬴政的死亡之旅中(第五次巡游),陪同人员名单本来是没有胡亥的。  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史记•李斯列传》  是胡亥自己请求要跟着老爹嬴政一块儿去,而嬴政也同意了,并且只带了他这么一个儿子(余子莫从)。由此可见胡亥这个小儿子还是很讨嬴政喜欢的。  赵高为什么找他,原因已经出来了。一是他无从选择,这次跟着嬴政出来的公子就这么一位。这是从客观上讲。  主观上,赵高心理也很愿意去找他。不要忘记,赵高是胡亥的法律老师啊。他教导胡亥许多年,他了解自己的学生,从秉性到性情,都非常了解。  在去之前,赵高仔细想清楚了该说的话和怎么说。于是此刻出现在胡亥面前的老师,显得沉稳而凝重。  赵高说:你的皇帝老子死了,死之前没有分封诸位公子(那时候还没有分封制度),却给了你大哥一封诏书。你大哥扶苏当了皇帝,而你呢?将连一片土地都没有,到时候你要怎么办?  这句话,说得非常直接,意图也很明显。赵高的眼睛微眯,他紧盯着胡亥的反应,这时候的赵高显得有些滑稽,原先英伟的相貌也变得委琐起来。  胡亥并没有想太多,多年来受到的教育告诉他。王死立长,是历来帝王之家的传统。  他很自然的回答说:本来就应该这样。父亲应该让大哥继位,没有人比大哥更适合了。不分封诸公子既是父亲的决定,又是传统,这也没有好说的,很正常。  似乎早料到胡亥会这么回答,赵高几乎是不假思索,大喝一声,先声夺人。  “你错了!”  胡亥到底年纪小,他愣住了。就听赵高昂首言道,“现在的天下,只在你,我还有丞相手中。希望你仔细体味下这句话。你想,作别人的臣子还是让别人作你的臣子,对人发号司令,还是让人对你呼来喝去?这两种处境,你到底想要哪一种?”  这已经不是暗示这么简单,赵高的情绪高涨起来,语言已经变为赤裸裸的煽动。他胸中权力的火焰在燃烧,在喷薄,在咆哮:篡位吧!他的嘴巴没有说出这着句话,只因他已无须开口。  胡亥几乎站立不住,他瞪大双眼呆若木鸡,他听到自己脑中有东西在炸裂在轰鸣,他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但他确实说了。  “废兄长而立弟,不顾兄弟义也;违父诏而畏死,不顾父子孝也;吾能薄而强,不自知也;三者皆背德,天地不容。行此三事者,吾身死事小,废社稷大也,万万不可!”  不义、不孝、不能!  这已经是他最后的挣扎,最后的心理防线。他平日从这位尊尊教导他的老师身上学到的知识,到此已然到达极限,如果赵高的攻击再猛烈一点,他心底最后一丝的防线或许就会崩塌。  事情远远没有完。看着面前的胡亥,赵高冷凝的目光中闪过一丝黠笑。  他正了正衣冠,整了整袍袖,就像以往每次出现在胡亥面前讲解狱法时那样,摆出了师长的架子。赵高使出了最后一招,必杀技!  “公子。我听闻商汤、周武杀昏君,天下称赞他们高义,却未曾听闻天下人诟病他们不忠。卫君杀父,而卫国称颂其德,孔子录其事,未称不孝。公子,请听我言,办大事不拘小节,行大德不必三谦。因时制宜,审时乘势,这才是有志之士所当为。若公子犹疑不决,后必有悔;下定决心,果决大胆,则鬼辟神佑,无往而不利。请公子纳高言,甚甚!”  在这里赵高说了一段非常有艺术性的话语。这段话被引用在厚黑学中成为经典。  赵高的这段话歪曲了一个事实,忽略了一个事实。  他歪曲了道义的定义。他大言不惭的告诉胡亥,你所说的不义不孝不能,都不是真正的道义。真正的道义就是能抓住时机,大胆行事。他在教他厚黑学。  从这里看此人说瞎话的本事,绝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日后(这一天很快会来临的),他说瞎话的本事的确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赵高口中,我们将有幸听到中国历史最嚣张的瞎话。  好了,成了。下面的话已不必多说。这是段经典的说服与被说服,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位都学过心理学。  赵高从胡亥神情的变化上明白,这个人终于屈服于自己之下,今天是以这样的方式,明天将以更加彻底的方式。  胡亥长叹一声,说出的话却让包括赵高在内的所有人的大吃一惊。  “现在老头子还没安葬,怎么好为这样的事情去麻烦丞相啊。”  我的天。这么反应敏捷,立刻就提到关于篡位这件纯技术活的关键所在——丞相李斯。  到此。我们真是不得不说。这位仁兄或许在跟随赵高学习狱法的时候,还抽空报了演员训练班,看看这种演技。先不解、后愕然、再驳斥,最终被强悍的歪理邪说击倒,这一全套的剧情下来,真是丝丝环扣。绝对的专业水平。只可惜最后谢幕,反应太过敏捷,戏做过就假。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徒弟。这话没错。  之前的赵高让权力的种子隐藏在胸中,这样的他还能勉强教出此刻胡亥这样的伪君子;而后来又一次升官后的赵高,只能教唆出一个荒淫的秦二世。  
   作者:秦川客 回复日期: 23:19:28 
    秦始皇死的蹊跷    可能和李世民一样吞了丹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错,嬴政晚期几乎天天客药,仙药。他死在沙丘,主要是因为讳疾忌医,在走到平津原的时候他就生病了。此人不吃药不看病,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到沙丘就挂了。
  极度怀疑嬴政是轮子的拥护者……从讳疾忌医这点上来看……太相同了!
  句号这么多,文风做作  装得很
  作者:一抹朝云 回复日期: 0:11:15 
    句号这么多,文风做作    装得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不到隐藏这么深的秘密都被发现了~ ~  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得到一位前辈指点,说我每句话都长得让人窒息。自己一看吓死,每一段就一个句号。  后来就开始注意,呵呵,想不到,现在的问题是每句话都太短了。  我以后会注意!
  长长的台阶    初战告捷。告别胡亥前,赵高手拍胸膛保证说一定能说服丞相。  但说是说,做是做,这件事的难度可不低。  深夜,赵高准备好一切去找李斯。  在李斯的私人行帐中,赵高很小心的要求屏退左右。  李斯狐疑着照办,只见赵高长揖之后侃侃言道,“皇帝死了,传位给扶苏的诏书在我这,现在知道这事的就是你、我还有胡亥公子。扶苏不知道。我刚才将诏书与符玺托给胡亥公子,现在谁当太子,只在你我一念之间,丞相大人,您看该怎么办?”  这话开门见山,毫无花巧。李斯只觉得一个炸雷响在头顶,勃然大怒。  “好大胆,赵高你怎敢口出亡国之言,此事岂是我等臣子可论!”  赵高毫不惊慌,镇定自若,他直视李斯的眼睛,似乎只从眼睛就能看见站在他面前这位痛斥他的丞相大人的内心。  微微一笑,赵高言道,“丞相息怒,且听高一言。”  “高斗胆,先问丞相,君自度与蒙恬谁能高,与蒙恬谁功高,与蒙恬谁谋高,与蒙恬谁德高?”他问一句停一句,却句句紧逼。看着李斯表情细微的变化,赵高不可能放过他,“谁与公子扶苏的关系更好,更受信任?”  问了这么多,最后一句才是重点。无论哪方面他都不能和蒙恬比,特别是这最后一条,意味着:他,李斯将不会受到新皇的宠信!  李斯怵然而惊。  扶苏这时候已经在边关,在蒙恬的身边两年,两个人的关系亲厚。且此时的蒙恬与扶苏都不是当年:一个从对方身上看到未来明君的身影而更加臣服;一个从对方身上看到辅国良才的能力,而格外尊敬。二人驻守边关攘除侵扰的事迹时时传至咸阳。这两个人,必定是秦帝国未来的黄金搭档,可以预见的是,在这二人同心协力治国,必定国泰民安,秦帝国将更加强大!  然李斯是何许人也?虽是心惊,却怎么会因赵高几句话而动。要知道此人年少萌志,拜名师、学权术、猎韬略,少入秦宫辅佐秦王开疆扩土,湮灭六国一统天下。其间所见所闻,所悟所感,说白了,我李斯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李斯玩过的招比你听过的都多,你赵高又是个什么东西,区区一名刀笔吏起家秦宫人,竟然敢在我面前玩权谋之术!  李斯昂起头,轻蔑道,“然也,此五者吾皆不如蒙恬。阁下何出此问?”  不再对抗,不再摆出争斗的架子,赵高的目中忽然闪过一丝泪光。他叹息一声,先用袍袖拭了拭眼角,这才沉声言道,“丞相,是高刚才失言了。只是说出这番话,实在是高心有不忍所至。想我赵高原本只是内宫中卑贱的杂役,所幸能以学史入仕,以刀笔之文步入秦宫。二十余年来我任职宫中,所见宦海浮沉升迁罢黜生死荣辱之事,何其之多。”  “但是!我从未见过有被罢免的丞相有好下场,他和他的子孙最终的下场只有被杀。大行皇帝有公子二十余位,每一位的品性不用说丞相也知道。大公子扶苏是位刚毅勇武的人。此人正直而善用人,他一旦及位,必定重用与他亲厚且德高望重的大将蒙恬为丞相。到时候,您将怎么办?只怕是想告老还乡也不能够了。”  赵高言到此处不禁又拭了拭眼角,从宽大华丽的衣袖间,他瞥了一眼怔忪而恍惚的李斯,又继续说道,“高受命皇命教导公子胡亥,已有年余。今幸不辱命,公子胡亥敏于学而纳于言,仁有爱而厚德行,轻财帛而重士人,众公子无出其右者,当立为嗣。此事在丞相一念尔,望丞相许之。”  赵高正襟长揖,他知道这位貌似强悍的丞相大人的心防在一点点的瓦解。  李斯只觉浑身冰冷,他想到了当年的吕不韦。他想到初入邯郸时年少的自己,见吕相为舍人,出仕途入秦宫,那时候的道路走来多么竭蹶……李斯无法再想下去,他沉默了。  忽然,他走到帐帘处,伸手作打帘送客状道,“阁下还是从何处来回何处去吧。我李斯奉皇诏,听天命,于我根本无须考虑太多,且无从考虑,只遵命从事而已。”  赵高并不阻挡李斯打帘送客的举动,事实上,对方一句话已说完,那帘子却好象重逾千均,到此刻仍迟迟未揭。  赵高喈喈冷笑,狂态毕露,他指着李斯的鼻子质问,“危可安也,安可危也。何为安危?何为天命?高自入秦宫始,见丞相于庙堂之上,指点筹谋,权术经略,高自以丞相为秦第一人,掌承万机辅助国事者是也。今方知高大错特错,丞相安危不自主,何以贵圣?你以为我赵高在图什么?还不是忧虑社稷的安定?”  不服不行。赵高就是赵高,这个人说话的艺术,在一次又一次攻心为上的口舌之争上得到质的升华。  李斯真的不动心吗?看下面。  “我李斯原本只是一名书生布衣,所幸皇帝看重让我为相,赐我爵位,子孙至亲皆受俸禄。古来读书的书生,有几人能像我李斯这般幸运?我受此知遇大恩怎么能不报之以性命。皇帝将国家危亡的重任托付给我,我不能辜负。请阁下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跟着你一同犯罪。”  赵高喟然叹息一声,心中大石落地。李斯的态度陡转急下,从开始的怒斥、辩驳到现在的纵容,他明白眼前这个人的天平已经完全倾斜了。李斯在等他,等他说最后的一番话,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最后的劝说必须又臭又长,最好从人生自然,万物原理,圣人之言讲起,总之道理是越大越好。李斯需要的不再是理由,而是个台阶。  赵高不再客气,清清嗓子,大声说道,“我听闻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从不墨守成规而是顺应时势。这道理就如同秋霜降则草木凋零,冰雪融则万物滋生,这是天地圣人教化我们的道理,我们应当遵循。何况,如今天下之势决于公子胡亥,我等从公子之命行事也算不上谋逆。无论怎么讲,这都没有错,您怎么到现在还不明白?”  有没有觉得很眼熟?赵高对李斯说的这番话和对胡亥说的何其相似:抓住时机是道义,顺应时事是天理。赵高会的其实不多,但用来对付这两位足够了。还真是招不怕老,管用就行。  到此,李斯竟然也被赵高的一通歪理邪说完全击倒了,简直不可思议!  李斯年纪比胡亥大,学识比胡亥渊博,社会经验比胡亥深,可一遇到赵高的巧舌如簧,结果居然都一样。苍天,我只能大叫苍天!   我不知道当年李斯同学从师荀况到底学了些什么?想必一句“人之生也固小人”是有的吧。可是现在,如果荀况老先生泉下有知的话,我真不知道他是该哭还是该笑。  终于,赵高铺就给李斯一条长长的台阶,让后者下得有条不紊。这台阶通向何处?李斯以为权利和富贵的顶点(可惜他想错了)。赵高却明白,这是通往地狱的不归路。  李斯禁不住仰天长叹,老泪纵横啊,这时候的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踌躇满志,一心想干出翻事业,在名利权势场中弄潮一把的年轻人。这一年的他已经七十岁,垂垂老矣。  他说:可悲啊,偏偏让我生在这个乱世,我的性命将托付何处呢!  仔细来看他说这句话,有百分十八十的可能性是在作戏。乱世?什么叫乱世?兵祸连年,大家忙着造反争着当皇帝,这才叫乱世。可现在是什么年头,嬴政统一天下只不过37年,乱?根本一点都不乱,天下就这么一位始皇帝(虽然已经死了),无论如何场面比起那一锅粥的春秋战国年代好太多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斯所说的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个身材高大心狠手辣的赵某人。  好吧,乱就乱吧,不管是既成之乱,还是将乱之乱,总之,你李斯说乱那就乱吧。  这句话说完,原先存在于心中最后一丝丝的挣扎也荡然无存了。好,在这将乱的世道里,既然不能死,那咱就狠狠的活!  赵高闪烁着诡谲的眼神,好象一匹恶狼为了更多的食肉而暂时放弃眼前的残羹一样,他看了一眼李斯。  当然,这一眼李斯是没看见,他正忙着感慨。要不然,我想他的犹豫或许会延续更长时间,长到赵高应付不了短促时间的限制,最终而改写一切。  但说什么都迟了,历史就是历史。  握手,互道OK,赵高已于刚才的电光火舌间转换了眼神。此刻的他温情脉脉,包含鼓励赞赏。  好同志,一起干吧。  他如是说道。  
       作者:疯狂的小白兔 回复日期: 0:08:31 
    极度怀疑嬴政是轮子的拥护者……从讳疾忌医这点上来看……太相同了!  ——————————————————————————  有道理
  2万字。到这里是我手上所有的存稿。  有写这个的想法开始于十天前。十天之内我干了这些事:核实史实,摆正看这段历史的角度找切入点,把文分大块,打每大块的框架,还有就是写了这前面的2万字。  刚才帖的原想明天发上来,最后决定还是今天发上来。  来天涯发文前做了很充分的思想准备,我知道这里是个高手如云的地方,被拍是料定的事。  看了一抹朝云的回帖(一抹朝云是第一个给这文回帖的),我想了很久。  我文风做作的原因除了上面说的“怕出现一段就一句的情况”,还因为这两万存稿在手上焐得太长时间了。  时间长了就老想着改,越改就越做作。  从下一章开始就是现写就发,当然也会改,主要改错字和语句不通。这样一来,写得随性应该会好一些。
  不错不错~!  公子加油~!
  总结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说性格决定命运。  李斯一生中犯过很多错误,在我看,这是最可怕的一个。  两边的摄影机,请给个特写。谢谢。  对了,李斯的脸偏一些,不要抢镜头啊,现在赵高同志是主演。  是的,赵高同志,就是你了。经过以上情节的试演,导演决定,你已经是名人了。请先不要激动,从今往后两千年里,所有人都会记得你。  刚才上演的无疑是场PK,一局定输赢。  赵高学史入仕,以刀笔之文入秦宫。嬴政“专任狱吏而亲幸之”,赵高以能吏之能,谄媚之才深获秦王宠信,举为中车府令兼胡亥师。  一个人能力超群、,就必然不肯安于现状,安份守己。比如赵高。沙丘之谋,系此人一手谋划。在应对此举关键人物李斯的时候,他胆识过人,以法乱法,攻心为上。从谈话开始,就不停地给李斯下套子。  李斯也明白,他毫不惊慌侃侃而辩,颇有几分力逐谏客时候的风采。赵高却没有被李斯的滔滔雄辩吓倒,他明白这个人的禀性,这个人性格中的弱点。  仓鼠哲学熏陶下发迹的丞相李斯,他认为他这一生的成就只在于选了个好地方,抓住了个好机会。嬴政死了,他依赖以乘凉的大树倒了。想想蒙恬,他实在没有信心能在新皇登基后还能保得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  这就是他的软肋,他怕死,他贪财。  赵高这个混迹秦宫二十余年的老人,看透世情人性包括李斯。对付李斯,他只用了最简单的法子。所谓打蛇打七寸,拿人拿软肋。在这个可怕的权谋斗争中,丞相李斯注定成为他的一颗棋子。  很多人说,是历史谱写了历史,又有人说是人民谱写了历史。  这些我都认同,但只限于大势所趋,比方一个王朝的覆灭,其原因名目繁多,我们不可以将之归结于某个人某件事,这都是历史本身是谱写历史的人民的意愿所至。  但是对于个人,个人的历史,我只认为是他自己谱写了自己的历史。在他人生的卷册中,他一笔一笔写下了要走的路,在走的路,走过的路,一直到这条路的终点——他的结局或者下场。  比如李斯。  比如赵高。    
  作者:日月晨曦 回复日期: 13:29:26 
    不错不错~!    公子加油~!  ——————————————————————————————  收到!
  三、挡我者死    有个小细节需要说说。    自李斯处回到胡亥行帐中,赵高是这么复命的:以太子令喝之,焉敢不从!  这句话,我首次看到时吃了一惊,如果换作我是赵高,至少就想不出这么机巧的对答。大不了以实据答,当然会加以润色。比方李某人先是不从,接着我以公子的仁厚才德当前形势晓以厉害,最终李某人欣然答应。  要是我,顶多就这样。可见,我成不了赵高这样的人。  仔细看来,赵高应答的原话包含这么几层意思。首先他抬高了胡亥的身份。我们知道,现在的胡亥仅仅是死人嬴政的小儿子,他是公子胡亥。太子一说,是嬴政到临时那瞬才恍然察觉的漏洞。此人极度想成仙,根本忘记了他会死这一碴。即便是给扶苏的诏书,也未明确他是太子,只是按当时习惯,谁主持先皇帝的葬礼,谁就是皇位继承人。  那么请问,赵高口中的太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心理暗示,其实赵高在给胡亥一个既成事实的心理暗示。他脉脉含情的看着他,说:您是太子啊,多大啊,皇帝已经死了,您就是新皇。  这个心理暗示的好处是大大的,胡亥之前或许还会有些胆怯,可这么一暗示,就显得明正言顺。从来不曾听闻过,人对天经地义的事会有过怀疑。既是授命于天,自要放手一博。这一放手下面所有的通道就已经打通,水到渠成已是必然。  除了这个心理暗示,将将要发生之事抬升为事实外。赵高的这一说辞也显示了此人的通达人性。历朝帝王都在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向世人强调:朕乃天子!可实际上呢,什么GP天子,还不就是一个人,吃喝拉撒样样跑不了。喜怒哀乐也少不掉。  话说回来,连普通人都忌讳别人比自己厉害比自己强,又何况是站在高端的帝王?这就是历来帝王们最忌惮的事情,身边的臣子功高盖主或功高震主。  嬴政是始皇帝,即便当代文人的速度再快。我想短短十一年时间也不够他们写出什么帝王之术,以及破解防备帝王之术的指导书吧。  所以说,赵高此刻说话的艺术就完全是他原创。他充分的了解了帝王的这一点特性。后人们也因他受益,转载的转载,盗版的盗版。以至于出了许多中国帝王权谋之术等等的书籍,有了“将才非比帝王术,朝野遍地是埋伏”云云。他从小事做起,明明是他舌翻莲花,击中李斯软肋,可其中的过程他只字不提,只用一句“以太子令喝之,焉敢不从!”来应对胡亥。让后者这个白痴乐翻天,且将这种傲视天下我一人的自我感觉良好进行到最后,短短三年。  赵高赵高,又是赵高。写到这里估计看的人会问:你怎么总是这么夸赵高?  其实,我的确是在夸赵高。这个家伙半生传奇青史留名,这相对史书中仅出现某某人于某年某月攻破某城擒获“守将”中的守将兄,又或者那些某人,某地人,曾任何职。这样空泛的记载要强上许多。  要知道,能名留青史是多少古人,特别是古代文人一生所求的梦想。就是这样的想法,造就了多少中国历史上那些可笑的,可悲的一心只想名留青史的酸腐愚忠之人。  言归正传。  我夸赵高不因为他的人格,此人的人格卑劣无耻已是公认。在后面,后面的后面,我们还会看到此人更为愚蠢可笑的一面。我想说的是此人的性格,性格不同于人格。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多数人认同性格决定命运理论的今天,赵高的性格有值得我们一看的地方。  头一个要说此人大胆,所谓胆大包天是也。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违,敢行谋逆篡位之事。敢头一个告诉或暗示身边的人,现在造反的时机来了!  而这又不仅仅是胆大能做到的,这还需要一定的智慧,在适当的时机钻适当的空子,对适合的人说恰当的话,(这点已经说太多了,比方赵高PK胡亥AND李斯),我想这些都不是凭运气能做到的。  胆大谋略都有了,此人具备能成事的性格点还不决于此。他还十分能忍耐。从小过着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他忍,学史长途艰辛无比他忍,入秦宫为吏战战兢兢他忍,在嬴政身边伴君如伴虎他也忍……一直忍到命运之神也被打动,一个嚏喷蹦了始皇帝。  就是这样一个赵高,拥有这么多“性格决定命运学”中典型性格的家伙。他用除了上述之外的特性,外加一些知识才学,一些心狠手辣,一些厚颜无耻,玩转了整个大秦天下。  昔日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最终就这样被他玩完了。真是,无论看多少次这段荒诞的历史,我都觉得不可思议。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想表达的只有一个。任何事做来都不易,而做成这件事的人,他身上总有某些特性,值得引起我们聚焦,就是这样。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席慕容《长城谣》  ————————————  继续写,忽然想到这个帖上来。
  我在沙发上。
  速度是不错`就是太慢了
- -!  公子要加油加油再加油!!!  争取上天涯头条!
  速度速度
  今宵无月明    日暮关山,孤城万里。  这是一片荒芜的所在,这是一片孤高的所在。暮色如织城垛如林,远望过去这座骇人的建筑如同蹲伏着的巨兽,不见首尾,蜿蜒到不可知的远方。  透过绵延的雉堞,从这么高的所在看过去,依稀还能辨得清胡人的牧群毡包。它们沙硕一般密集,远远看来渺小的如同蝼蚁。他们放牧劳作时或偶有抬头看见这庞然巨物——倾十万民力凝血铸泪成就的万里长城。这巨兽横踞在他们头顶,曲折的城剁就是巨兽的利齿钢牙,它威喝着震慑着,只要他们稍有异动就会被撕成碎片。  或许这一片城墙下掩着他们毡包的旧痕,那一片城基下残有昔日的肥美牧草……如今却只是一座冰冷的钢铁长城。他们逾越不了,被迫赶至漠北更荒芜的所在。这片荒凉贫瘠之地水草不丰放牧猎物尤为艰辛。或许他们曾不甘怨愤过,只是如今早已经屈服于这不倒的万里长城。更何况除却这仿若不朽的城壁,蒙氏一族的威名也早将他们骇呆了。大秦的军士何其威猛,那可怕的铁甲战车铁墙一般的长矛阵长枪阵,还有那连胡人都胆战心惊的轻骑劲弩。  扶苏石像般看着眼前的一切,从日暮到月升。  年轻而正直的面孔被掩盖在夜色中,城上守军燃着明晃晃的松油火把,却照不见他的忧心。守军们立得标枪也似心无旁骛。谁说不是呢,任凭是谁,只要站在此处胸中就会升起蓦然的肃穆萧杀。  “公子,夜深了。”蒙恬的身影出现在城围上,他由衷爱戴着这位大秦帝国的继承人。  “将军,我一直在想这万里长城下面埋了多少骸骨多少血泪。我想了一天,却想不明白。我曾拼命劝阻过父亲,却毫无用处。将军,您说我是不是很无用。”扶苏还太年轻,很多事情他能看清却未能看淡。  蒙恬沉吟着说出这番话,“公子,十万民众用生命建筑的长城是为了阻挡外虏入侵。您看这些蝼蚁一样盘桓在城墙外却止步不前的胡民。您在为他们悲哀,可一旦寻到机会这群蝼蚁绵羊般的家伙就会变成恶狼,他们会抢占大秦的土地掠夺我们的粮食杀戮我们的人民。公子心怀悲悯,可您想过陛下的忧虑吗?”  扶苏想过,这就是他觉得矛盾的地方。好象谁都没有错,那么这死去的生命是谁的错?  蒙恬的目中闪过一丝无奈与苍凉,他用异常厚重的声音讲述道,“公子,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陛下的使命是完成先人遗志,建立完整的大秦帝国,陛下做到了。蒙恬的使命就是守护大秦的疆土,筑造万里长城抵御胡虏,蒙恬也做到了。而公子,您的使命就是安顿这天下的黎民百姓休养生息,您也必将做到。”  “公子现在要做的不是忧心,请您记住今夜之感悟,不要忘记这长城下掩埋的生命。待到日后,当您有能力时,您可以用您的仁慈去补偿他们。发展农耕让他们温饱,减免赋税让他们富足,赦免刑囚使他们感恩。他们会忘记伤痛,在您的仁慈英武下一切都会好起来!”  扶苏怵然而惊,他回过头来,对视上蒙恬的眼睛。  这个人已经不再年轻,厚重的铠甲包裹着他长年征战练就的强劲体魄,缨盔下他的面容刻满沧桑岁月的痕迹,眼角处这种痕迹尤为明显,但他的眼睛,这是一双和他苍苍白发截然不同的眼睛。它们是热血沸腾的,它们是杀戮无边的。但此刻这双眼睛中蕴涵的远虑睿智,却让看到它们的人都会为之振奋。  两年前来到边塞时,扶苏并不喜欢这位声名赫赫的大将。他身上有血腥与杀戮的味道,闻来好象炼狱。扶苏不怕他,却有些厌恶他。渐渐的,不知从何时开始,他发现自己必须重新审度这个人身上的气息。在第一次随他击退胡人犯境的时候,在扬着马鞭率领大秦军队将这些胡人赶进更深荒漠时。扶苏看到了这位大将身上的光辉,这个人,是大秦的屏障,有他在大秦就坚不可摧。  “将军,扶苏真的可以吗?”年轻的心被感染了,扶苏有些恍惚的问。  “是的,您当然可以。蒙恬会一直在公子身边,协助公子完成您伟大的使命!”  故事若顺延下去,展示给我们的将会是一代英明帝王与他的辅国良臣,又如果到这里噶然而止,像写一篇漂亮文章样收笔如刀的话,那么一切或可称得上完美。可惜,这只能是笔者的一个小遐想。  有另一支笔这之后,给这故事做了后续。当然这支笔不在我手中。  就在今夜,十几日前发出的诏书被信使快马兼程送抵。太快了,扶苏甚至还没来得及从美好的想象中醒过来。  不是一骑红尘妃子笑,而是一简伪诏催命符。  使者木着脸呈上诏书说:请公子亲启。  这是一封模拟嬴政口吻的诏书,意思大概如下:  “扶苏与将军蒙恬屯兵十万戍边,十余年矣,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赐其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好一段阴谋瞎话,看文笔应该是李斯亲自起草的,当然一向写得一手好字的赵高也会在看过之后忍不住技痒而提上几笔加以润色。  扶苏随蒙恬戍边何来十余年之说,蒙恬驻守长城曾打退胡人数次进攻,打到现在这些可怜的家伙们连琵琶都顾不上弹,只能缩在少水草的荒漠残喘度日,这样还不算有功,怎样才算?这只是其中两处破绽,至于其他扶苏抱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为人子不孝,更是无稽之谈荒谬的很。  短短的诏书看罢,扶苏几乎站立不住,眼泪滔滔而下,就在他神思恍惚的时候早就意识到不对劲的蒙恬一把夺过诏书,看过以后也是连连变色,他大叫一声不好,随即追了出去。  等蒙恬追了内室,正看见扶苏满脸悲切的拔剑自刎。老将肝胆俱裂,多亏得他多年征战练就的好身手,疾步夺过宝剑掷在地上,悲呼道,“公子稍安勿燥,其中必有蹊跷。”  这前边句话自然是声如响雷,震得神志昏晕的扶苏稍稍清醒。这后边句却是压低了嗓子字字如锤。  信使来得也不慢,待他尾随至内室看见的就是蒙恬扣住扶苏,一把明晃晃的宝剑卧在地上。使者大叹只差一点。几听他漫声言道,“难道公子胆敢不遵上令,图谋不诡。”  “你闭嘴!”蒙恬冷声怒喝,目光如出鞘利剑吓得使者一个冷战。  “公子请听蒙恬一言,”蒙恬飞快转过身,见扶苏面若死灰禁不住老泪纵横,放沉声色几乎是一字一顿道,“陛下正巡视在外,虽然并未册立太子。然命我率三十万大军驻守边塞,公子督军,这是何其重任。陛下必是深谋远虑后才有此决断。现在只凭他这个无级无品的使者,带了封意味不名的诏书,就令公子自杀,您不觉得这其中必有蹊跷吗?公子!”  末了蒙恬一声大喝,扣着扶苏的手又多加一分力。扶苏死灰般的脸上恍若梦醒,他思索片刻,道,“将军请先放开扶苏让我想想。”  蒙恬稍觉安慰,放开双手横立扶苏跟前。  只听旁边使者道:“蒙恬你好大胆子竟敢口出不臣之言,陛下的诏书难道还会有假。请二位即刻上路吧。”  正此时外头一阵甲胄枪戟摩擦之声,副将王离率领一众士兵将整间内室团团围住。消息传得真快,蒙恬冷然而笑,道:“你们想干什么?”  这些士兵都是副将王离的亲信,但面对老将蒙恬的威仪也不禁瑟缩起来。  王离沉吟着,迟疑道,“末将正指派士兵们换防听到这边动静来看看。”  “不劳副奖操心。此处无事,尔等自就其职去吧。”  王离应承一声,使士兵退出,听声响显然并未走远。  扶苏冷眼看着一切,他慢慢步出内室。眼前还是这万里长城雉堞交错,松油火把下不明就里的兵士们依旧与他点首行礼。扶苏仿若游魂,他痴痴看着夜色下的边陲风貌。就在前一刻他的胸中还满怀报复梦想,可现在,他的心狂乱起来袖中的刀锋冰冷的贴着肌肤。  凄楚的刀锋迎着火把的红光折射出惑人的光华,这就像是个美丽的诱惑,关于忠贞关于孝道关于君子的节义,扶苏心中翻涌着不尽的悲愤,他抬头,想再看一眼大秦的月空。  刀锋划过脖颈时,感觉不到痛楚只是彻骨凉意。  他好象听到有人在疾呼公子。只是,一切都已远去。  最后一眼,上头漆黑一片。  今宵无月明。  公子扶苏自杀身死。前一刻还是大秦未来的希望,这一刻却只是个冰冷的死人。  扶苏!如果你能稍稍放低你所谓的君子节义,能听从蒙恬的劝告再观望片刻,一切都会不同。你的节义你一时的意愤扼杀了一切,谁让你是君子?你再没有机会,你将看不到日后的大秦,索性你看不到。  你将不会有机会实现你的梦想。相比其他,这或许才是最可悲的。  蒙恬双拳紧握目眦欲裂。使者胆怯的退后,他知道此刻已不需强逼,扶苏已死,剩下这蒙恬将成不了气候。  
  作者:阿z在线 回复日期: 0:30:04 
    我在沙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嘿嘿,沙发被俺抢了!  ————————————————————————————  作者:日月晨曦 回复日期: 18:11:44 
    速度是不错`就是太慢了 - -!    公子要加油加油再加油!!!    争取上天涯头条!  作者:广昭帝 回复日期: 18:25:11 
    速度速度  ———————————————  上头条,这个难度很大啊= =|||  国庆几天颓废了下,从今天开始会天天写的  写到够分量就帖上来= =|||  刚才忽然看到有回帖,还是三位回帖,心里乱激动了一把,嘿嘿嘿!  
  追梦西汉
  蒙氏一族    蒙氏一族发迹始于战国秦昭王时代。  严格的来说蒙氏是移民,他们来自齐国。秦帝国能任用他国能人猛将,这似乎早就有传统,到后来的嬴政更是将这种祖先门流传下来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当年李斯就征对正统秦国人所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诛”一说写过流传于世的《谏逐客书》,劝导嬴政用人唯贤。似乎有些扯远了,兜回来。  蒙骜此人有多厉害,让我们来看一段简单的史料:  “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  这是一段传奇的履历,看过之后我忍不住乍舌。  蒙骜此人本为齐人,他自荐来到秦,效力秦昭王麾下。  从这点看就可以预测出这人有两把刷子,但凡是毛遂自荐的纵观看来,不是自信心爆棚就是确有真材实料。很显然,此人绝对是后者。  嬴政的曾祖父,秦昭王算是个识货的,封他为“上卿”。注意,这个官职代表的可不仅仅是权力与受皇帝重用这么简单。这在当时可是一种殊荣。我们常听人说位极人臣,位列三公九卿,这些后来朝代官场上的套话,大多延自秦汉。“卿”此职位分上、中、下三等。总体来说是一种极其尊贵的重臣称谓,何况人家还是最上等的上卿。  受封为上卿的蒙骜果然没辜负领导的慧眼,此人远胜常人之处在于,一是他活得久,二是能打仗且是打胜仗。  在秦昭王死后,儿子秦孝文王替补为秦第一领导人。此人命苦,老子太能干足足做了五十六年领导,轮到他也不知是一激动或是实在岁月不饶人,这位苦熬到五十三岁才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仁兄只当了三天领导就归了天。到他的儿子庄襄王,这个名字有点绕口,我们来说下此人的另一个名字,他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异人,后认华阳夫人为子,改名“楚”的子楚。这样一来清楚了,原来此人就是嬴政的挂牌老爹。  在子楚手下,蒙骜不打则已一打惊人。  元年为将军,攻打韩,攻城掠地,大胜。  二年,又打赵,这次更夸张,连取三十七城。  第三年?很抱歉没有第三年了,子楚就做了三年一把手。  接着嬴政上台,蒙骜又去打韩,这次拿下了十三座城。过后两年,又去打魏,这次掠了二十城。此后一直到嬴政上台七年,蒙骜卒。  我们以嬴政为参照点,从后往前推,蒙骜先后跟随过嬴政、嬴政的老爹、嬴政的祖父,嬴政的曾祖父,足足四代!比通常意识上说的三朝元老还要嚣张。这个是很可怕的人生历程,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奇人也绝对不多。  这个人的传奇功勋为整个蒙氏后代树立了榜样。从他以后蒙氏一发不可收拾,代代出猛人,转而成为秦帝国的辅国强人世家支撑起大秦的半壁江山。  蒙武  蒙骜的儿子。其风头虽比不上蒙骜,但也是一位很会打仗的厉害角色。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副将军与大将王剪攻打楚国,大破楚军,此战高潮就是杀掉了声明不亚于蒙氏父子的楚国大将项燕。  之后,蒙武又攻打楚,虏获了楚王。自此,为嬴政统一天下扫清了最后一块挡路石。经由蒙骜、蒙武父子的努力,也为他蒙家子孙铺就了一条出将入相的终南捷径。可以预见蒙家的传奇还未完结,这家人不知道是家族优良血统的传承,又或者是嗑了兴奋剂,蒙武的儿子蒙恬与蒙毅又将这家族荣誉推向另一个顶点。  先说蒙恬。  在其父蒙武为未来大秦帝国开疆扩土的时候,蒙武却没有端起官宦子弟将门之后的架子,相反此人比较低调。“恬尝书狱典文学”,他从基层做起,去了秦政府机构最低层做书记员,主要负责在官员审案件的时候当堂记录。就如同我们现在在电视中看到的,法庭开庭坐在角落埋头做笔记的那类小公务员。对了,那时候的蒙恬就在干这事。  从此细枝末节处,似乎我们能窥出些许端倪,发现些许共通。  没错!在秦国那些后来位极人臣的大人们,他们的起步大多是从接触了解刑狱开始。这要和当时的第一把手嬴政崇尚法家联系起来就很好解释了。正是因为自己的领导特别好这口,并将刑狱视作治国根本,这才有了千千万万想入官场的人从此做起,所谓上行下效便是如此。  更可见蒙家能经历四朝不衰,在培养后代方面是很有一套的。比方身为大将的蒙武却让自己儿子去当最低层的书记员一说。但不用担心,从基层历练本来就比较能培养人,又何况,此时做着机械工作的蒙恬本就非凡品,是金子总会发光。  蒙恬你发光的时候到了。  老子蒙武死后,蒙恬因为家世被嬴政任命为大将,攻打齐,大破之,封为“内史”。请注意,这是个相当有实权的官,内史职责掌管京师,有点类似后来的京兆尹。授此官职者不仅表示其能力卓越功勋卓著,且受到领导相当的信任。  大秦帝国成立后,蒙恬又领三十万兵驱逐戌狄,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地区。接着他又接到上级最新命令,领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京师。这一出去就是十几年,一直到他死,都未有机会回到京都。  十余年时光具体是怎么度过的,大致可以概括成这样:上级的核心命令是要修筑一道屏障确保大秦帝国的万年基业。于是蒙恬开始垒墙。这建筑规模实在是太宏大了,非长年累月耗费数万众劳力不得完成。建设的时候,他要召集民工来抗石头搬砖头,另外城建到哪里就要把那些外族人赶到哪里,这也不是件轻松的活儿,这样还没完,光赶是不够的,狗急了还有跳墙的时候又何况是那些生性彪悍的胡人,赶着不走,那么就打到你走。  光阴眨眼过,不小心已经十余年,建造了的长城绵延万里壮观至极,此城池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建设的过程极其艰辛痛苦,风风雨雨、烈日寒霜。  就这样,蒙恬这么多年来大致干了这几件事:装壮丁修城、赶胡人、打胡人。  在蒙恬在外十余年风吹日晒的同时,他的弟弟也没有闲着。  嬴政到此已经对蒙氏一族的贤能与忠诚推崇倍至。毕竟人家的功勋能力在那里放着呢。你想,蒙恬这么大的功勋在那挂着,十余年的辛苦任劳任愿,这可不是吹出来的啊。这样的人材,换做哪个领导也是要点头称赞的吧。  或许嬴政在接到边关那一封封报告说是今天又打跑了多少胡人,赶跑了多少胡人的奏报时,欣慰的同时会感慨:这么一位能干的人,只是可惜离我太远了。这么一想,嬴政的眼光的开始往近了放。  好,蒙毅!蒙恬的弟弟,蒙武的儿子,蒙骜的孙子,就是你了!  自此,蒙毅也开始崭露头角。虽说开始可能靠了家族威望的庇荫,有那么点裙带关系,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姓蒙的还真有对得起他蒙氏子孙的头衔。  蒙毅  嬴政提拔蒙毅为上卿,注意又是这是蒙家又一位极度殊容获得者。说这家人世代公卿,还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嬴政十分重用他,出则同车,入则御前,可谓是形影不离。史书上对蒙毅此人的能力未有正面记载,但只凭这两句,皇帝时时刻刻离不开的一个人,必定是既能帮上忙又十分合脾胃了。可见,蒙毅无论是办事能力待人接物甚至体察圣意等方面都是很不错的。  史书中对蒙毅发迹的因由未作详细描述,只归结于“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极上卿”。但可以大胆的估测一下,此人很可能也是受其父教诲,如同他兄长蒙恬一样是个放低姿态从基本做起的将门虎子。否则,依嬴政的见识,是绝不会随便找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将门之后委以重任的。  此兄弟二人获此重用殊荣,真可谓是光耀了门楣连神祖牌都比别家光亮几分。当时的朝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到此,即便没有后来残酷的史实摆下来,我们就当是看个虚构的故事,我也想乌鸦嘴一把。你想啊,凡事胜极必衰是天道。蒙氏兄弟,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已经到了功震朝野宠极一时的地步。朝中诸将臣,真是又羡又艳,却又自知无法与这兄弟二人争宠分权,如此一来即便是想嫉妒也只能偷偷放在心里。  这实在不是个好预兆啊!  
  爬上来升懒腰  这段写完就帖只改了错字,希望不要出纰漏。  ——————————————————————————————  作者:追梦西汉 回复日期: 14:59:55 
    追梦西汉  ——————————  这个也~~~~~~~
  写得真精彩!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看得出楼主倾注的大量心血。  一看就放不下。喜欢的是楼主的叙述,但对故事本身,这么杀来斗去,勾心斗角的,看着真提不起劲来。不让当就不当呗,干嘛置人死地。楼主觉得呢?我会一直关注的,常更新哦。已经是你的fans了。
  对了,很喜欢简短的句子,太长了看着累。
  写的有意思。刚才的全看完了,继续啊。
  感觉胡苏死得有点伧促。LZ的文笔很像曹三,还都冠以公子之名,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亲戚*__*
  扶苏“奉诏自裁”,蒙恬却不肯死。  他本非扶苏,他年长于扶苏,丰富的社会经验让他比扶苏看得更深。他压根不相信这封所谓诏书。史书记载“蒙恬疑复请之”,至于他是如何请的书中未详表。  想来当时的流程应该如下,蒙恬一方面悲痛于扶苏身死,一方面上书嬴政。到此刻,他仍不知道,他心心念念断不会下此诏书的陛下已山陵崩。他只是很老实的秉承蒙氏一族忠君爱国的家训,去上书求一个说法。  蒙恬啊你活了这么大年纪,打过这么多胜仗,见证过如此多的死亡,怎么到现在还不敢大胆怀疑?  此话一出口我就有些后悔,觉得有些冤枉人。据蒙恬适才的一番举动来看,他的确是在怀疑诏书的真实性,又或者说他根本就认定这是封伪诏。他很露骨的提醒过公子扶苏“安知其非诈?”,话都说到那份上了,扶苏依旧听不进去反趁蒙恬一不注意自刎。自此,蒙恬生出大势已去之叹,事到如今他即使怀疑,少了扶苏这个内定的继承人,他能做的也只有复请。  若是扶苏未死,肯多等片刻,让蒙恬去和那使者辩驳,凭蒙恬的本事我相信自话语中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再派人潜往沙丘一探究竟,那么真相就可大白。别忘记了,十几日工夫耽搁下来,嬴政的尸臭怕是连鲍鱼味都掩盖不住了。  到时候,蒙恬就可率三十万军,保扶苏打回咸阳去,凭他赵高再能颠倒是非,真刀真枪面前恐怕也是白搭。如此一来,我写得痛快,大家看得更痛快,多好?  可惜啊,这些都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事实上,此种情况下,蒙恬只能复请,他给嬴政上了道诏书。诏书发出去能做的自然是无尽的等待,此时,他不再是以驻守边关的大将身份而等待了,使者让副将王离接替了蒙恬的职务,将蒙恬囚禁在阳周(地名)。  扶苏身死的消息被传到沙丘。其实严格说来此处已绝非沙丘,嬴政死后皇帝的行驾一直在继续前进,估计那使者来回传书的几十日已快接近咸阳。  赵高闻言大喜,这位是最有理由欢喜的,他辛苦定计竭力促成,到此刻终于扫清了计划中最大的绊脚石。要知道扶苏虽然手无兵权,但此人一日存在就胡亥登基就是最大的阻碍,他不死胡亥就不敢登上龙座。你想,即便登上去了,也是个冒牌的继承人啊。李鬼一碰到李逵,自然吃不了兜着走。  扶苏最大的作用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正牌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只要他在蒙恬就可,以大义之义,用兵马打回咸阳,这真是太可怕了。赵高这么多日来一直忧虑此事,此时心腹大患已除,他怎能不大喜过望。  胡亥与李斯听闻扶苏身死的消息也很高兴。这就有些让人觉得有些发冷。这扶苏可是胡亥的哥哥啊,同不同母不论,至少都是同一个老爹吧。虽说史书中频频有帝王之家亲情骨肉如草岌的记载,但每一次看到我都觉得发寒。权利的欲望让人弑父杀兄屠戮骨肉,血亲这种东西在权利面前变得苍白到悲哀。人因此变得非人,不如禽兽。  至于李斯,他竟在这条自己的不归路上走得这么酣畅淋漓,我真是无语。  再说胡亥高兴之余,立刻表示要释放蒙恬。这看来无稽其实好理解,毕竟对于胡亥这只李鬼而言,他唯一忌惮的只是真李逵扶苏。  而赵高就不同,他极力否决释放蒙恬。此人深谙世情,于权谋之术知之甚深。他与胡亥各怀鬼胎,一心为自己的福利而谋划。杀掉扶苏只是第一步,他更忌惮的是蒙恬,确切的说是蒙氏一族的在朝中的威性。赵高深深明白,若想在日后权倾朝野,就必须铲除蒙氏。放蒙恬根本是痴人说梦,他要对付的还不仅仅是蒙恬,整个蒙氏以及其在朝中的影响都必须除之后快。  就这样,胡亥表示要释放蒙恬的提议在赵高的反对声中被否决。  
  作者:rbao21 回复日期: 9:05:07 
    写得真精彩!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看得出楼主倾注的大量心血。    一看就放不下。喜欢的是楼主的叙述,但对故事本身,这么杀来斗去,勾心斗角的,看着真提不起劲来。不让当就不当呗,干嘛置人死地。楼主觉得呢?我会一直关注的,常更新哦。已经是你的fans了。  作者:rbao21 回复日期: 9:07:02 
    对了,很喜欢简短的句子,太长了看着累。    谢谢。嘿嘿,窃喜。小声说,写起来真是比较累。  没办法哦,在极大的权利面前(比如皇权)人就会变得很残酷。就算扶苏说他不当皇帝,让胡亥当。胡亥也不会相信的。这种情况下能让人真正放心的只有死人。到后来胡亥也讨饶过愿献上皇位只求活命,仍旧被迫自杀。细想下来,的确让人发寒。抱,安慰下rbao21~~  另,我也喜欢短句。长句华美短句有力。下面会注意好长短句的交替运用,该短短该长长。      作者:流光飞舞007 回复日期: 13:29:58 
    写的有意思。刚才的全看完了,继续啊。    谢谢。一定继续。      作者:潇湘处处 回复日期: 15:37:05 
    感觉胡苏死得有点伧促。LZ的文笔很像曹三,还都冠以公子之名,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亲戚*__*    扶苏死得的确仓促,窃以为这是个很悲哀的角色,本该有一番作为却当中噶然。史书中提及此人除却决然自杀一段,另有零星他人语赞其贤德。写扶苏自杀过程本不在计划内,属临时起意有些仓促了,修改的时候会补。多谢。  另,不是亲戚。嘿嘿。挠头。  
  想请大家参详。  写到现在看的人渐多,窃喜的同时有点担忧,怕后头不如前头。  问问大家。  现在这样的写法还喜欢不?觉得情节拖沓不?下面改得流水些可行不?  请各位给出宝贵意见,引墨拜谢!!  
  楼主真可爱!不过看来是写累了.  想怎么写怎么写好了,我都会追看的.
  时间很凑巧,正在这时候一个人突然归来了。  蒙毅。  此人的发迹生平前面已经说过,嬴政对其宠信有加,既是出则参乘,始皇人生告别游自然有其陪同。为何说到沙丘、说到诸事总总却无此人身影出现?请看补叙:  “(始皇)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嬴政第五次巡游归途中,车行至平原津他就生病了,于是这位后半身致力于求仙问药的疯魔人物,一不看病二不喝药而是下令让身边最信得过的蒙毅去祭祀山川之神,祈求保佑,以求不药而愈。  访问神仙的路途无疑是遥远的,所谓任重道远就是了。电影《神话》里,成龙扮演的蒙毅,在这个过程中还顺便谈了场绵延千年却莫名其妙的恋爱。  我们这里,蒙毅回来时候要更晚一些,且时机不巧得很,根本就是自己往刀口上送。  蒙毅受嬴政之命祭祀山川到底耗费多少时日,据实考,估计是一个多月。这三十多天蒙毅奔走在外忙于祭祀神仙,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则抓紧时间干了以下几件事。  其一,由赵高提议,三人达成共识,决定篡位。  其二,毁灭真诏书,立下伪诏。伪诏有二,一封派遣使者送往上郡令扶苏、蒙恬自尽,另一封立胡亥为太子。  其三,更换车驾护送人员为李斯家臣舍人。  所以,此刻蒙毅回来面临的就是人物两非的局面。嬴政已死、扶苏已死、蒙恬被囚,大势已去。  蒙毅万想不到自己只不过离开一个多月,就山河变色,他震惊于眼前局面的同时,另一个却对他露出了久违的微笑。这个人微笑着说:蒙毅!你也有今天!  到此刻蒙毅才认清眼前着个对他目露凶光的家伙。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蒙毅不仅得罪过此人,还差点要了他的命。而这个人又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小人,他正是胆大心狠的赵高。  二人之过节前面已经提过。史书载,“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此仇不报非赵高!兼之蒙氏一族是赵高把政弄权的最大阻碍,旧恨新仇,就今天一并清算了吧。蒙毅,我告诉你!对你的仇恨,我赵高不曾一日忘怀。时值今日,赵高非昔日赵高,蒙毅亦非昔日蒙毅。要杀你根本不费一兵一卒,口舌足矣!  赵高对胡亥如此说道,“臣侍奉先王之时,曾听闻陛下欲立您为太子。蒙毅却上书坚决反对。要知道您的贤能才干那是众所周知,蒙毅明知如此却劝阻陛下立您为太子。这样不忠惑主的罪行,臣以为此人该杀!”  “那蒙毅果真如此说?”胡亥有些疑惑。  “这是自然,臣以人格保证!”赵高赌咒发誓。  “蒙家功勋显赫,于我大秦世代有功,轻易杀戮恐怕不好……这样吧,先让他自己去个清净的地方好好反省反省吧。”  胡亥思虑之下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就这样,蒙毅被囚禁于代(地名),落得与他哥哥蒙恬一般下场。  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秦二世的荒淫暴政。其实读史要凭良心,胡亥这个人还不是那么糟糕无能。至少到现在他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不杀蒙恬与蒙毅,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私心根本就不想杀这两位辅国良臣,二呢就暗黑点,他觉得此时还没登基,所谓根基不稳就擅杀重臣,怕引起朝中大臣的非议甚至反对。  历来,君臣之间就从不是协力的共体。貌似和谐的二者,其实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人形容过,权利如同看不见的绳索横在帝王与大臣们之间,双方一直在拔河。力量绝不可以一边倒,否则就要出事。作为帝王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处理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或许天下第一的始皇赢政不需要学这些,他统一天下的伟业与暴戾乖张的性格可以让他独断专行。但胡亥不行,他比不得乃亲,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足。比方,身为还很嫩的太子就必须顾及到朝中诸臣。  这点上赵高看的就远没有胡亥透彻,他一心想着报仇想着扫清自己路途上的障妨碍,却看不到冒然行事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这是赵高身位小人的局限性,也是他愚蠢的一个表现。日后他不会让我们失望,更多  扶苏死、蒙恬蒙毅皆被囚、胡亥储君身份定,要做的自然是日夜兼程赶回咸阳。嬴政可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日夜与臭鱼为伍,这都多少天了啊!不敢想象。  取直道,行驾抵至咸阳。这时嬴政的死讯才得以诏告天下。此刻李斯方拿出伪造的第二封诏书,当着朝臣的面宣布受始皇遗命,立胡亥为太子。丞相说的话,大臣们自然无可非议,一切顺理成章。  公元前210年胡亥袭位。史称秦二世。  前面我们说过按当时习惯,主持葬礼者继承皇位。二者进行顺序上应是,先葬礼、后登基。  但实际上直到胡亥袭位后好多天,“九月,葬始皇郦山”。拖了这么久,粗略算来至少两个月才下葬,其原因有二。头一个很好说,可能大家也知道,是因为那时候嬴政的陵墓还未修好。  秦始皇陵墓、弛道(嬴政为了出巡方便建的高速公路)、阿房宫、万里长城、这四大工程贯穿了嬴政的一生,阿房宫和始皇陵直到他死还未建成。  其他三个先不论,关于始皇陵墓的种种记载、传闻实在太多。比较靠谱些的可见史书或考古中国,夸张玄幻点的可见《神话》或各类盗墓小说。嘿嘿,在此咱就不多罗嗦了。  另一个原因则需要费点点笔墨。  
  悬念运用的很好。加油哦。
  不错的风格啊,唉,可惜出版了就不是自己说了算了
  留个记号
  上次更新是10月10号。  现在北京时间10月30号了``  莫非要成太监?  可惜~!
  对不起!  这么久没跟新,从今天恢复。  文整体做了修改,风格方面可能略有变更。  前面部分暂不重贴。    引墨上。
  对不起!  这么久没跟新,从今天恢复。绝不太监。  文整体做了修改,风格方面可能略有变更。  前面部分暂不重贴。    引墨上  
  第三章 二世即位  扶苏死、蒙恬蒙毅被囚、胡亥储君身份已定,要做的自然是日夜兼程赶回咸阳。嬴政可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日夜与臭鱼为伍,这都多少天了啊!不敢想象。  赶到咸阳后,嬴政的死讯才得以诏告天下。此刻李斯方拿出伪造的第二封诏书,当着朝臣的面宣布受始皇遗命,立胡亥为太子。丞相说的话,大臣们自然无可非议,一切顺理成章。  公元前210年胡亥袭位。史称秦二世。这一年胡亥二十一岁。  前面我们说过按当时习惯,主持葬礼者继承皇位。二者进行顺序上应是,先葬礼、后登基。  但实际上直到胡亥袭位后好多天,“九月,葬始皇郦山”。拖了这么久,粗略算来至少两个月才下葬,那是因为那时候嬴政的陵墓还未修好。  秦始皇陵墓、弛道(嬴政为了出巡方便建的高速公路)、阿房宫、万里长城、这四大工程贯穿了嬴政的一生,阿房宫和始皇陵直到他死还未建成。其他三个先不论,关于始皇陵墓的种种记载、传闻实在太多,比较靠谱些的可见史书或考古中国,夸张玄幻点的可见《神话》或各类盗墓小说。  陵墓耗费七十万人力修建。嬴政死后两个月陵墓终于可以下葬骊山。胡亥下令,嬴政后宫中没有子嗣的全部殉葬,死的人有多少?非常多。  阿房宫绵延数里,格局仿造被灭六国宫殿,里面眷养了从六国掠来的美女,阿房宫赋就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云鬓绕绕梳小鬟也,渭水涨腻弃脂水也”的词句,可见里面的美女之多。殉葬是古代帝王死后必行之举,但这样规模好大的殉葬,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着的。  陪同嬴政死的那些可怜的女人,她们没有子嗣,大部分很可能是一些连嬴政面都没见过的女子。除了她们还有建造骊山陵墓的工匠。秦二世怕工匠们泄露王陵财宝信息,就将甬道封锁,将参与修建的工匠们活埋了。  安葬完老子孝道尽完,胡亥开始忙自己的事业。他封赵高为郎中令。郎中令是个什么官?简单说就是执掌宫门,皇帝的大管家,自此赵高手掌大权。李斯还做他的丞相。  胡亥上台就发布了一道政令,要增加嬴政极庙的祭品,还要增设各项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大臣们纷纷抗议。理由是,古代帝王祭祀七代祖先,称七庙,诸侯五庙,士大夫三庙,始皇帝的极庙已经是天下之最,绝对后无来者。  大臣们众口一词且理由充分,胡亥沉默了。好在大臣们也知道不能太让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之秦异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