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泥做游戏,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李九治:泥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百年记忆
09:5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泥塑艺人李九治介绍说,泥塑是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原始、最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制品之一,制作程序繁多,一件成品制成需要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再经阴干静抛、粉底、出现、装色、上光等十多道严密的工序才能完成,做工需要特别的细致,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 随着春节临近,泥塑艺人李九治更忙了,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里,他带着两个女儿忙着赶制作品,以便参加北京的老庙会。2017年是鸡年,关于鸡的泥塑作品就成为工作重点。李九治介绍,泥塑工艺复杂,对泥巴的粘性和软硬度要求较高。泥塑一件作品,需要经过打泥、造型、精修、翻模、铸造等程序。
  李九治创作的泥塑作品具有超然脱俗之风和优雅飘逸的灵动之感,令观者拍手叫绝。两个女儿也在他的影响下,逐渐喜欢上了泥塑艺术,特别是泥塑的上彩工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李九治说,制成一件泥塑,需要十几道工序,大件作品,夏季耗时一个月,冬季需要三个月。
  李九治两个女儿也对泥塑艺术驾轻就熟,她们告诉记者,捏制时,和泥也有讲究。将土经过水洗、澄浆、去渣、保湿、储存等工艺制成胶泥备用。然后将定量的胶泥做成熟泥,增强可塑性。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部位的特殊要求,还要加入沙、麻、纤维物等,这样制作出来的泥塑作品坚固持久,不易破碎。在选定主题、构思成熟后,采用拍、捏、压、挑等手法,用熟泥先制作出小样,再修改成型。成型后放在阴凉处晾干。
  晾干的泥塑用砂纸反复打磨光滑后,将调配好的色彩根据需要逐层描画在泥坯上,最后将小装饰和配件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泥塑作品才能最后成型。
非遗;文化;泥塑
1月12日,民间文艺发展与非遗传承保护峰会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专家与传承人齐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现场交流等方式,围绕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产业化运作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近年来,重庆黔江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挖掘和传承民族工艺和“非遗”文化,吸引了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一些工艺品成了旅游品牌,一些群众吃上了“非遗”的饭,钱包也装得鼓鼓满满。这仅是濯水小吃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透露,结合濯水古镇旅游开发,30余家绿豆粉产业打响濯水绿豆粉制作工艺市级非遗项目品牌,濯水绿豆粉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视觉焦点
视频推荐
点击排行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天津记忆——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那些事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期间,经过创始、发展、繁荣、濒危、再发展等几个时期。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间、宫廷,乃至世界认可。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泥人张彩塑于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他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张明山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技艺高深、触手成像&,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其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而&泥人张&制作泥人的秘方是不为世人所知的绝招,张家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其主要原因是张家所使用的泥是经过特殊加工的。同时,作品的制作功夫在手上,一个作品的完成有80%要靠手上的技巧,在手指达不到的地方才用工具帮忙。泥人在手中捏、挤、拉、抻,手中的工具随时配合搓(条)、拍(大型)、压(衣纹和五官等)、滚(表面光平),在行云流水之中,一件完美的作品便跃然出现。泥人做好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一般要3天左右,再用砂纸打打磨,纯土制的泥人就算成功了。而如果是彩塑作品,在捏制完后要放入窑内低温烧制,之后再用颜料上色。&泥人张&制作泥人的过程也是有讲究的,要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先粗后细,具体就是先做头再根据比例做身子,老辈&泥人张&做的泥人头是活动的,手也是活动的。
泥人张彩塑在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使其从佛殿神堂步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时它伴随着对民间艺术的雅化和对古典文学艺术的俗化过程,发展了民间艺术,使其创作兼具雅俗合一的艺术特征。郭沫若、徐悲鸿、赵朴初等曾分别题诗、题词、著文,予以颂扬。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泥人张几代艺人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市场。每年到彩塑工作室参观的中外游客达百万人以上。同时,泥人张彩塑还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
泥人张美术馆就是由泥人张世家后代集资兴建的民办美术馆,坐落在古文化街宫北大街通庆里。由折式楼梯连接相对的两座小二楼分为四个展室,其中收藏了泥人张世家六代传人的优秀作品千余件,常年展出百余件,其中以清末民初时期作品为主。其中包括《蒋门神》、《余三胜像》、《钟馗嫁妹》、《看手串》、《渔归》等经典作品。截止2014年第六代传人为本馆馆长张宇。
197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天津彩塑作品》。泥人张彩塑艺术品行销海内外,有的国家特邀&泥人张&专业人员出国献艺,进行文化交流。日本芦屋市一座中国近代美术馆中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1985年古文化街修建后,设&泥人张&专店出售泥人张彩塑作品。
责任编辑:唐娜
东北新闻网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
新闻客户端iPhone版
【一键分享
新浪微博】
[责任编辑:
【】【】【】【】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王源谈年少成名
东北宋仲基上线!
贝克汉姆双臂紧抱女儿爱意满满
胡军儿子近照曝光
马苏优雅长裙仙气十足
辣妈韩彩英机场时尚
胡军复古风亮相
黄子韬简约全黑look装
超强就业男生寝室
护士杀人案受害者过百
公交车司机成红娘
中国巨型竹节虫首产卵
辽宁女排主场两连胜
骑士遭遇三连败
保罗缺阵火箭两连胜
中超,大连回来了!
《马戏之王》人物海报
《班长大人2》收官
《一千零一夜》曝海报
于晓光居家质感大片
得中风查“心眼”
立冬进补 吃点羊肉
帕金森六大早期信号
胃疼时按这个穴位
本频道48小时排行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4-|邮箱:|
东北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辽)字第00255号
辽公网安备26号
沈网警备案号
用户可信赖无线产品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金华美丽非遗进文化礼堂:老手艺老游戏吸引孩子
  一张长方形木桌上,摆着四桶油漆,这不是在搞装修,而是有人在用油漆画画。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油漆画传承人”倪健新的笔下,一朵朵栩栩如生的牡丹跃然纸上。
  13岁的小女孩翁嘉颖看得如痴如醉。以前只知道用墨水、颜料画画,居然还可以用油漆画画,而且画出来的花颜色鲜艳,这么有立体感。
  倪健新画完一朵牡丹,回头打量四周,自己身边早就被一群小学生围得水泄不通。
  “谁想要学传统漆画?”他突然问孩子们。翁嘉颖第一个举起手来:“我!我!我!”想学画的孩子,何止她一个,齐刷刷地一大片。
  传统漆画如此受孩子们的欢迎,倪健新毫不意外。想要现场拜师学艺的孩子太多,他并不急于收徒。
  “这些孩子大多数没什么画画基础,得先教他们如何运笔。”倪健新的画极具中国传统特色,有关羽、孔子、观音等人物工笔画,更有已渐入消亡的油漆画。他光是画牡丹漆画,已经有40多年时间了。
  4年来,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一部分,倪健新一直在传承着自己的漆画技艺。在金华各大中小学校的讲台上,都出现过他的身影。“4年来,已经有五六千名金华的中小学生跟我学过画画。”
  滚铁环、跳房子……这些非遗技艺让孩子新鲜,让父母怀旧
  27日下午,在婺城区白龙桥镇叶店村,村里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叶氏祠堂。一场“美丽非遗进礼堂”的文化活动在这里进行,传统漆画是体验、互动、培训的其中一项内容。
  走进这里,你会发现,给人的错觉,仿佛是穿越了。滚铁环、跳房子、投壶等传统游戏,满满都是儿时的记忆。
  婺城剪纸、婺州窑制作、棕编等非遗技巧,都有非遗传承人在现场传道授业。来自白龙桥小学、婺城小学、乾西小学、东市街小学、胜利小学、仙源湖小学等学校的200名学生,在各自父母的陪同下,前来拜师学艺。
  活动现场,12岁的小女孩吴安萍正专心致志打造一个婺州窑茶杯,像是捏橡皮泥一般。她手持一根小擀面杖一般的小木棒,将手里的一坨泥状物,搓成方的,复又搓成圆的,很是轻车熟路。她悄悄告诉记者:“我要给爸爸一个惊喜,把这个亲手做的茶杯送给他。”茶杯的右侧,还有一件尚未完工的半成品,一对小人,手拿一条横幅,上书四个字:“百年好合。”萍萍说,那是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
  萍萍的父亲吴建军说,女儿最先是在学校里接触到婺州窑制作技艺的,当时记得是有老师来学校手把手教。没想到,一见到婺州窑的器物,女儿一见钟情。从此爱上,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经学了三年,做一个茶杯或是一个卡通人物摆件,小菜一碟。
  对于萍萍的爱好,吴建军一直非常支持:“做婺州窑,就好比是我们小的时候,玩泥巴和橡皮泥,让我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这么好的非遗技艺应该得到传承和保留。”有的孩子把制作技法练熟了,甚至捏出了一艘轮船和一辆坦克。
  65岁的剪纸老人陈素月,守着祠堂一角,五花八门的剪纸作品,将这里装点得光鲜亮丽。她逢人便送剪纸作品,送得最多的,是她亲手剪出来的“福”、“寿”二字。墙上,挂着一幅《百美图》,图中密密麻麻呈现出上百仕女会聚一堂的壮观景象。她说,为了剪这幅作品,她花了足足一个月时间。
  作为剪纸的非遗传承人,五年来,陈素月酷爱剪纸。已是花甲的年纪,她没有跟其他同伴一起,去跳个广场舞,或是打个麻将斗个地主,而是时常窝在家,埋头剪纸,很多时候,清晨4点爬起来,操起一把剪刀,一直剪到深夜10点才收手。
  陈素月不但给孩子们“送礼”,还现场教孩子们如何将一张红纸剪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图案。她说,想让更多的孩子跟自己一样,爱上剪纸。
  “金华剪纸是一项很有名的传统技艺,若是消亡了就实在太过可惜。但现在会剪纸的人并不多见,非遗传承已是刻不容缓。像金华的剪纸老人王风年事已高,对于传承的工作多少有些有心无力。”陈素月希望,能将对剪纸的这份热爱,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非遗推广者:不妨把文化礼堂改成一个互动体验式“非遗馆”
  今年,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部门印发《浙江省“美丽非遗进礼堂”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年)》。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和推广、传承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这次活动由婺城区非遗保护中心组织。该中心负责人朱明升说,之所以选择在叶店村的叶氏宗祠搞“非遗”推广活动,正是由于叶店村的文化氛围相当浓厚。这一宗祠一直都是这个村子的文化礼堂。这里陈列着两个板凳龙头,以及村史、农耕文化等。
  朱明升一直有一个设想,打算将这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基地,传统游戏能在这里玩得到,传统老手艺也能在这里学到。棕编、漆画、婺州窑、剪纸的传承人,都可以在这里开办工作室,陈列区分为“农耕文化分馆”、“龙文化分馆”、“古书籍分馆”、“传统戏剧展演厅”等,打造金华第一个互动体验式“非遗馆”。“现在很多地方的‘非遗’文化展览馆,主要以展示为主,我们希望能在展示的同时,把体验和传承的功能加进去。”他表示,这一次“非遗进礼堂”正是筹备“非遗馆”之前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另一方面,多年来,金华一直致力于推动“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婺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将滚铁环、跳房子等传统游戏引入白龙桥小学的趣味运动会。将来,还打算将在原有的几样“非遗”手艺的基础上,增加布艺刺绣,婺剧脸谱、竹编技艺等加入其中,像“套餐”一样,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感兴趣的“非遗”项目。
浙江文明网
金华文明办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雕塑_中国江苏网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雕塑
无锡惠山泥人雕塑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是是无锡三大著名土特产之一。
  惠山泥人是中国泥塑中重要的一个流派,无锡惠山泥人雕塑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是是无锡三大著名土特产之一,知名的惠山泥人雕塑是福娃娃的“大阿福”堪称“中国一绝”。惠山泥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山泥人传统手工艺艺人一般在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锡)山,农闲时利用惠山泥捏制一些小玩意,俗称“耍货”。惠山泥人的原料──黑泥,取自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1公尺以下,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凭借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巧夺天功,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
  惠山泥人的起源也有很多传说,虽然充满了梦幻般的想象和虚构经不起推敲,但也给惠山泥人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在中国,几乎每个行当都有尊奉祖师的习俗,认为供奉的偶像就是他们行当的创始人,他能保佑后代艺人的生产、经营顺顺当当。在惠山泥人行业里也有这个习俗,因此,泥人起源的传说也就不能不和他们的祖师有关了。
  据清末民初有名的胡大房、胡二房泥人店的后裔说:在晚清光绪年间只有陈聚盛、胡万盛等字号的泥人店十几家,他们共同成立了泥人业的行会----耍货公所(现惠山史家弄)。公所供奉的祖师是公元前战国时期的孙膑。据传说:战国时,鬼谷子收了两个徒弟,本领了得,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军事家,一个叫庞涓,一个就是孙膑。庞涓妒恶孙膑,用计割去了孙膑的双膝,使其无法行走。孙膑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以后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可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来。孙膑也就成了惠山捏泥人的祖师爷了。
  另有一种传说较广的是明代大政治家刘伯温(公元1311----1375年)首创了惠山的捏泥人。当时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有一日,派军师刘伯温出外查勘。到了惠山,发觉有王者之气,惠山又是龙山,恐怕再有帝皇出世,将不利于明王朝的统治。作为镇压,破坏风水,以断龙脉,就教老百姓在惠山脚下挖土取泥,搏制泥人以出售换钱,有的将山土制成武将、有的捏作皇帝,破惠山风水,让无锡只出泥皇泥将,再不出显达权贵的人物。他当然没有想到,这一来,给世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惠山泥人,造就了一批擅长创作惠山泥塑的民间艺人。
  以上是两个流传较广的惠山泥人起源的传说,意会、误传、虚构的成份比较大。在农耕时代里,人们对一些天灾人祸认识不足,无法抗衡。因而总是幻想真有那么一些神灵在冥冥中保护自己;另外,为了炫耀自己的行当的光荣和高尚,就一定要请出一个历史上公认的、有名望的人物来作为行业的偶像,借此控制整个行业。
  传说毕竟是传说,史实经传的又是怎样的呢?
  1954年在惠山一带出土的一批汉代和唐代的陶俑,其中有的很像早期的泥人“大阿福” 、“和合二仙”、“猜拳子”。因此也可以设想:惠山泥塑可能早在距今两千年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它的原始艺术生命了。但由于泥人不易保存,容易风化,几百年的实物现在尚存,几千年的就没见到了。这给泥人的起源时间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根据老艺人王士泉的家谱记载,可证明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已有400多年了。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明,第二十二卷元旦部,其中记武进县元旦风俗:“买泥人,鬼脸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儿童争购笑午”。这段记载中说明了明代就有梁溪人(无锡),虞山人(常熟)专门塑泥人,而且说“多造之”,是指已成为产地。并且无锡泥人在明代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武进县都有无锡泥人出售,而且品种也不少,不仅有各类人物,还有脸谱、面具等,“工且肖”,说明泥人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
  明代绍兴人,文学家张岱,号陶庵,在他的《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记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可见当时的泥人已成为商品进入商铺。但作者在描写这个精雅的店铺时,把泥人放在末位,不知是泥人在这个店里的位子不显眼,还是因为泥人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从重要的生活用具酒、罐、炉、盆排起,再挨到玩的泥人为止。这就不得而知了。但说明明代末期泥人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了。
  到了清代,有关惠山泥人的记载和描写就很多了。据徐柯《清稗类钞》卷四十五《工艺录、泥人条》记载:“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之,大称赏,赐锦甚丰。期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可见王春林是清代中期在惠山泥塑业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专业艺人。从这里也使我们了解到,无锡泥人在乾隆年间,技艺水平已非常成熟,作品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当时的无锡人周镐在他的《咏惠山泥美人》诗中呤道:“款款纤腰掌上珍,琅珏为骨水为神……”
  公元1885年,慈禧太后50寿庆时,无锡地方官特意到惠山定制了一套精制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进贡朝贺,惠山泥人再次传入宫庭。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由胡万成大房店铺选送的泥人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在该会的报告书(民国廿五版)中说:“陈列手工业中有泥人,多数制其贫贱富贵之像,精神体态,形容丰姿,面面俱到,旁视近 视,宛若生人”。由此可见,当时惠山泥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日盛的名声。
  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大阿福”、“蚕猫”和“青牛”,是清末民初最有声望,流行甚广的三个品种,“大阿福”至今更是盛而不衰。一九九二年国家旅游局将大阿福定为当年的旅游吉祥物;二00二年电影“金鸡”、“百花”奖又将大阿福定为吉祥物;二00四年三月新组建的国家博物馆,迅即收藏了惠山泥人厂有限责任公司新创作的一对“大阿福”。只是“蚕猫”和“青牛”已时过境迁,在市场上不见了踪影。“大阿福”其造型一派安祥,眉清目秀,和颜悦色,满脸笑容,受人喜爱,随之也产生了一段段美丽的传说,深入民间,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鼓舞。
  “大阿福”的传说差不多无锡人家喻户晓,但由于年代较久,加上人们“锦上添花”,越传越神奇,越传情节越丰富,有的甚至加入了现代的文化内容,因此出现了多种版本。
  一种传说流传最广,也是目前泥人行业中公认的:说是相传在远古时候,无锡惠山周围一带丛林密布,古木参天,惠山脚下的老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可有一日,山林中出现了怪兽,无锡人称之为“青饕”,经常出没山林,伤害惠山附近的百姓,尤其专爱吞食小孩。百姓从此不得安宁,小孩更是啼哭不止,惠山一片凄悲景象。
  太湖边上的无锡居民,长期以来以农耕渔桑为业,对狩猎、围捕缺乏经验,不知如何降服青饕,惶恐之余,只有聚集在一起求天上神灵保佑。于是天上派下一对金童玉女,下凡除害。男的头戴紫金冠,女的梳两个环洞式横髻,神把自己变成一对胖乎乎的小孩,以此来引诱怪兽。
  据说金童玉女神通广大,力大无比,只一招就降服了怪兽,并将它收入怀中,驯为神兽,从此不再害人。于是惠山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为了敬重金童玉女的恩德,老百姓都尊称他们为“大阿福”,意思是给百姓带来了安乐和福气。为了怀念他们,便用惠山的乌泥塑造了抱着怪兽“青饕”在怀里戏耍的两尊男女大阿福,供奉于桌上,终日香火不断。
  过了若干年,买对大阿福回家“避避邪,讨点福”已成为太湖流域的民间风俗。到如今,大阿福已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成为福气、快乐、祥和、圆满的吉祥物。这便是“大阿福”的美丽传说。
  但是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惠山的艺人们,“大阿福”手里到底抱的是什么走兽呢?是“吼”?也有人认为阿福抱的走兽头上长个独角,是“年”的象征;第三种人认为是“麒麟”,而且有关麒麟的传说很多,有“麒麟送子”、“天仙送贵子”等。而麒麟也象征吉祥,头上也长角,牛蹄。还有人认为是走狮,民间传说狮子是避邪吉祥的瑞兽,狮子蹲在怀里,取谙音是“位尊太师”(“太师”是古代官名,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爵位最高,后渐为虚衔、以后又将辅导皇太子的教师称为“太师”或“少师”)。
  虽然“大阿福”传说的版本越来越多,“大阿福”怀中所抱的走兽是什么,在学术上一直争论不休,但如今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只要给他们带来喜悦和精神寄托,往往都能接受。因此,在当代出现了寓意连年有余的抱鲢鱼阿福;寓意长寿的抱仙桃阿福;寓意发财的抱元宝阿福;寓意生活丰富多采的抱花阿福等等、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人,离开传说的原意,胡编乱造,给大阿福这个无锡的品牌带来了混乱和损害。如有人给大阿福瞎起名,画蛇添足,男的叫“阿福”、女的叫“阿嬉”。明明人家是一对大阿福,到泥人店里买阿福也叫买一对“阿福”,从没听说“买一个阿福、买一个阿嬉”太别扭了。但是优秀的传统和传说终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了一阵子,人们还是说“买一对大阿福回去”讨个吉利。所谓阿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惠山泥人著名的大师高标先生,看来也是认为阿福抱的是走狮.在50年代初,受到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社会景象所感动,对传统阿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作了一对大家公认的大阿福。1979年他的抱狮“大阿福”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
责任编辑:苗津伟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1,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